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变与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变与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变与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经济学领域里的一项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专门生产最具有竞争力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交换来获得其他所需商品,从而实现各国之间的互惠互利。自从19世纪初以来,比较优势理论已经经历了多次演变和深化,并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初步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提出。当时英国的制造业比农业更加发达,因此李嘉图认为英国应该专门生产制造业商品,与其他国家交换农业产品。他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生产本国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从而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更好的商品,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然而,李嘉图的理论也有些缺陷。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国家的生产成本比其他国家更低,也无法解释一国一些部门的生产成本相对于另一国来说更低。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得到了后来经济学家的深入挖掘和补充。

二、比较成本理论的提出

在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利奥纳德·恩斯特·维克塞尔首先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他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只考虑了生产成本最低的商品,因此无法应对多元化的贸易商品。而维克塞尔则认为,每个国家应该选择生产成本比较低的、但更能精细地生产某个特定商品的领域,然后将这些商品进行贸易交换,从而实现各国之间的互惠互利。

比如,某个国家在纺织品生产领域有着独特的技术和工艺,其生产成本比其他国家低,因此该国可以选择专注于纺织品生产。同时,其他国家可以专注于其他领域的生产,然后与纺织品生产国进行贸易交换,这样每个国家都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三、扩展的比较成本理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维克塞尔的比较成本理论也逐渐发现了一些局限性。因此,经济学家又进行了一些扩展和深化。他们认为,除了生产成本的因素外,贸易中还存在着其他很多因素,如劳动力成本、生产效率、市场壁垒等,这些因素也需要在比较成本理论中进行考虑。

比如,假设一个国家的生产成本更低,但另一个国家拥有更好的生产效率,则

应该选择以更高效的方式进行生产。此外,市场壁垒也可能影响贸易中的产品选择。例如,由于贸易壁垒的存在,有些国家的某种商品比其他国家更有竞争力。

四、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以来,其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逐步发展出了一系列优势产业,如电子、机械、纺织、鞋业等。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也出现了许多其他国家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案例。

此外,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帮助各国更好地指导贸易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各

国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来加强合作,提高贸易效率和贸易规模。

总的来说,比较优势理论的演变和应用彰显了其深刻的经济学和现实意义。在

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应该更加注重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全球经济的机遇,加强合作与联动,推动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的来源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其不朽巨著《国富论》,提出后世称为绝对优势理论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简单地说来,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一单位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地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各国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参与贸易的各国都会从中获益。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对比较优势进行了详细阐述,由此形成较为完整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他认为,一国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成本可能比其他国家都要高,因而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但只要成本差异的程度不同,各国即可得到本国的比较优势。各国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能够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产出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得到提高。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前提假定是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与此不同,李嘉图的理论则认为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之差别造成的,也即各国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时期内这类不同性保持不变。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两个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在H—O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规模报酬仍然不变,市场结构仍为完全竞争。H—O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2.发挥比较优势的意义 正确发挥比较优势,有助于企业增加竞争力,有效地利用原有资源,节约生产成本,拿《天龙八部》里的“南慕容北乔峰”来说,慕容发挥的就是相对比较优势,在帅哥界人武功最好,在武术界人长得最帅;乔峰则是绝对比较优势显著,人内力特深厚,武功极高深。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发挥比较优势有一个大前提:要适应市场需求。你的优势不被市场接受一样是失败的。要不四大恶人武功也不错还被唾弃呢?拿美国通用公司的破产案例来说,汽车产品面对近年国际油价飙升以及经济冷暖引起的汽车消费趋向变化,日本人审时度势,加紧了节能、经济型轿车的研发和生产,而通用公司却明显缺少预见,仍把主要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大排量、高油耗的SUV 和皮卡货车上,不相信双能源汽车将成为潮流,在混合动力车的开发设计上落后丰田公司整整7 年。在新车型的研发上,日本人把精力集中在几个车型上,竭力为新车装配最新科技成果;而通用却将研发费用分布在89 个型号、8 大品牌上,以致每推出一款新车,丰田平均只用3 年,而通用要花4 年时间。通用的客户群平均年龄因此不断提高,其产品在质量性能上与日系汽车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消费者对通用投入巨资研发、设计并制造的汽车不买账,注定了通用迟早将面临危机。导致通用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通用过于依赖于非汽车业的金融业模式,另外全球化扩张的模式也对其造成了一定影响。经过多次兼并收购,通用旗下拥有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GMC、悍马、欧宝、庞蒂克、萨博、土星、沃克斯豪尔、通用大宇和霍顿等10 多个品牌,年销量一度达到1000万辆,可谓汽车行业里的“巨无霸”。但是,一味做大带来了资源协同效率低下、成本高、市场反应迟钝等大企业病,以及多品牌运作难题美国长期低油价的大背景下,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通用无视全球汽车行业发动机小型化、车身轻量化的节能减排大趋势,把发展的重心长期放在利润丰厚的大排量SUV 和皮卡上,眼睁睁看着丰田、本田等日系汽车企业在北美

最新浅论比较优势理论1论文

浅论比较优势理论(1)论文 论文论文关键词:静态比较优势动态比较优势比较优势论文摘要: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强调依据资源禀赋状况确立主导产业;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变动的,强调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实践中要立足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创造动态比较优势,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 一、引言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包括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而近现代的比较优势论强调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的重点是扶持新兴的幼稚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把比较优势看成是动态的、变动的,更贴近国际贸易的现实。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依据资源禀赋状况确立主导产业(一)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比较优势是与绝对优势对应的概念。绝对优势建立在生产的绝对成本的比较上。如果一国生产单位数量的某种商品使用的资源绝对量较少或效率较高,那么它在这种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例如巴西能以较低成本生产咖啡和香蕉,美国则能以较低成本生产飞机和紧密机床。因而,巴西在咖啡和香蕉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美国则在生产飞机和紧密机床上具有绝对优势。于是,各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他们很难生产的产品:加拿大需要进口咖啡,日本需要进口石油,科威特需要进口飞机等。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基础上。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在该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反之,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则缺乏比较优势。作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比较优势原理的中心命题是:一个国家即便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

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它仍然会在某些领域享有相对比较优势;不仅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有可能通过交换增加福利,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同样可以通过贸易增加福利。 (二)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第一个说明不仅绝对优势而且比较优势也能成为贸易源泉的人,是19世纪早期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他在仅需要一种生产要素的假设条件下,用几个数字为例简要阐述了这一原理。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在考虑多种要素作用的基础上,重新表述了比较优势原理,认为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要素稟赋。要素是对生产过程发生作用的各种有形、无形因素,如自然资源、知识资本、物质资本、土地、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等,要素稟赋则指一国(或地区)实际拥有的要素总量和结构。某种产品或行业的生产活动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它们能否比较密集地利用该国相对丰裕的要素,取决于它们生产的成本比例能否与该国结构相一致。越是能密集利用一国丰裕要素的生产项目,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越是需要密集投入一国相对丰裕要素的生产项目,则越是缺乏比较优势。总之,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国家由于生产技术先进或要素稟赋丰裕而在某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该国主要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就可以与别国取长补短,提高本国的国民福利水平。从全世界的角度看,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然后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贸易,则可以促进世界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全世界的福利水平。 三、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 (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实践上的缺陷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虽然有完美的逻辑体系,但理论本身存在如下缺陷:1.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模型是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构建的。在第二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摘要:大卫李嘉图作为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比较优势理论无疑是他经济思想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一点,自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已有200多年的时间,在这过去的时间里各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本国工业,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自由化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我国自建国以来也充分发挥自己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工业。我国也适时根据我们国际比较优势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经济政策。随着时代的变化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这一些不足,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赋予了比较优势理论新的内涵。 关键词:比较优势经济思想经济发展意义 一、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背景 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条件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变与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变与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经济学领域里的一项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专门生产最具有竞争力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交换来获得其他所需商品,从而实现各国之间的互惠互利。自从19世纪初以来,比较优势理论已经经历了多次演变和深化,并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初步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提出。当时英国的制造业比农业更加发达,因此李嘉图认为英国应该专门生产制造业商品,与其他国家交换农业产品。他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生产本国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从而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更好的商品,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然而,李嘉图的理论也有些缺陷。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国家的生产成本比其他国家更低,也无法解释一国一些部门的生产成本相对于另一国来说更低。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得到了后来经济学家的深入挖掘和补充。 二、比较成本理论的提出 在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利奥纳德·恩斯特·维克塞尔首先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他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只考虑了生产成本最低的商品,因此无法应对多元化的贸易商品。而维克塞尔则认为,每个国家应该选择生产成本比较低的、但更能精细地生产某个特定商品的领域,然后将这些商品进行贸易交换,从而实现各国之间的互惠互利。 比如,某个国家在纺织品生产领域有着独特的技术和工艺,其生产成本比其他国家低,因此该国可以选择专注于纺织品生产。同时,其他国家可以专注于其他领域的生产,然后与纺织品生产国进行贸易交换,这样每个国家都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三、扩展的比较成本理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维克塞尔的比较成本理论也逐渐发现了一些局限性。因此,经济学家又进行了一些扩展和深化。他们认为,除了生产成本的因素外,贸易中还存在着其他很多因素,如劳动力成本、生产效率、市场壁垒等,这些因素也需要在比较成本理论中进行考虑。 比如,假设一个国家的生产成本更低,但另一个国家拥有更好的生产效率,则 应该选择以更高效的方式进行生产。此外,市场壁垒也可能影响贸易中的产品选择。例如,由于贸易壁垒的存在,有些国家的某种商品比其他国家更有竞争力。 四、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以来,其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逐步发展出了一系列优势产业,如电子、机械、纺织、鞋业等。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也出现了许多其他国家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案例。 此外,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帮助各国更好地指导贸易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各 国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来加强合作,提高贸易效率和贸易规模。 总的来说,比较优势理论的演变和应用彰显了其深刻的经济学和现实意义。在 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应该更加注重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全球经济的机遇,加强合作与联动,推动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李雪莹经济学2班 32012030080 摘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构建了绝对优势理论。但当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中均无绝对优势时,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说明两国如何开展贸易。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将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推进,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此后更是涌现出大批学者对比较优势进行研究。 关键字:比较优势成本劳动生产率 在18世纪后期,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进程后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商业和殖民地强国,贸易保护已经是不必要的存在。在这个时期,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应运而生。亚当·斯密在该书中对重商主义限制从外国进口国内能生产的货物、对本国有逆差的国家的商品进口进行限制等方面进行了批判。此外,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构建出著名的绝对优势理论。 下面对绝对优势理论给出一个例子: 表1-1 分工前 上表说明英国一天可生产5匹毛呢或者3桶酒,而葡萄牙一天可以生产3匹毛呢或者5桶酒。由此可见,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有据对优势。在没有国际贸易时,2天两国一共可生产8匹毛呢和8桶酒。 表1-2 分工后

假设分工后,两国以绝对优势进行生产,英国只生产毛呢,则2天可以生产10匹毛呢,葡萄牙只生产酒,则2天可以生产10桶酒。此时,2天两国一共可以生产10匹毛呢和10桶酒。世界总产量增加,增加了2匹毛呢和2桶酒。 表1-3 交易后 若两国以5匹毛呢换5桶酒进行交易。交易后,英国和葡萄牙均拥有5匹毛呢和5桶酒。英国比不进行分工和贸易时多了2桶酒,葡萄牙比不进行分工和贸易时多了2匹毛呢。英国和葡萄牙的福利都增加了,世界总福利增加。 绝对优势理论证明了,当某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时,贸易的发生会带来世界福利的增加。 但当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中均无绝对优势时,绝对优势理论就无法说明两国如何开展贸易。由此可见,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只有在满足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的前提下适用,该理论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 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战后英国的粮食价格下跌。为阻挡谷物的进口,避免利益受损,土地所有者们设法制定了向进口谷物征收一定费用的法律,《谷物法》因此诞生。大卫·李嘉图知道,如果废除《谷物法》会使资本所有者获益,土地所有者受损。但作为伦敦商人,他更偏向于资本家们,而不是闲懒的地主贵族。比较优势理论无疑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大卫·李嘉图实际上代表了某一个集团的利益时,强调的是整个国家的收益。这是一个聪明十足的现代策略,他也是将经济学理论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适用的先驱。 李嘉图认为,产品的比较优势来自于不同产品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一国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品则具有比较劣势。即便一国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每一种产品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具有高生产率的国家,也只能生产和出口“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较大”的产品来获得分工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一、近年来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进展 比较优势理论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对外生比较优势这一主流理论 的完善和挑战。在近年来关于比较优势的诸多研究中,一个比较突出 的现象是,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为代表,在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体系批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 的新主流(HelpmanandKrugman,1985;GrossmanandHelpman,1989,1990),而其他学者们又在批评这一新主流的基础上,从专业化、技术 差异、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拓展。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HelpmanandKrugman,1985)。他们发展了一个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 基于自由进入和平均成本定价,将产品多样性的数目视为由规模报酬 和市场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内生决定。在自给自足情况下,一个国家 的产品多样性数目很小,而贸易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同时如果贸易 增加了消费者的需求弹性,那么单个厂商的规模效率也能改进。这样,单个厂商通过规模经济作用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实际上,克 鲁格曼更早时候(Krugman,1980)就提出国内市场规模会影响一国在国 际上的比较优势。他论述了在几种背景下具有大的本国市场的厂商更 能有效利用规模经济从而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 出口商通常比内销的厂商规模更大,厂商和产业的规模与出口量之间 具有正相关关系。 沿着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思路,梯伯特(JamesR.Tybout,1993)进 一步总结并集中论述了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increasinginternalreturnstoscale)作为比较优势的源泉。他认为 具有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的模型在三方面优于传统的比较优势学说: 一是该模型建立了一个从专业化中获取收益的新基础,即使贸易伙伴 们具有相同的技术和要素比例这种专业化也存在。第二,该模型认为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优势理论首次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国际贸易的 产生是因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优势。根据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应该 专注于生产其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 他产品。 优势理论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势理论指导了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国家可以根据其相对优 势的产品来确定贸易政策的重点。通过专注于生产和出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国家可以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增长。 其次,优势理论可以帮助国家确定其产业政策的重点。通过了解自己 的优势领域,国家可以制定支持该领域发展的政策,如提供减税和减少监 管等优惠措施,以促进该行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优势理论还可用于分析和评估国际贸易协议和贸易安排。通过 比较各国的优势和劣势,可以评估贸易协议对各国的影响。这有助于国家 在参与贸易协议时做出明智的决策,以确保协议对本国经济有利。 此外,优势理论还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解释。根据优势理论,国 际贸易的增加是因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互补性的生产优势,通过贸易合 作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具有积 极的影响。 在中国的应用方面,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 作用。中国是一个拥有广泛资源和劳动力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出 口国之一、通过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中国能够在全球市场上获得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中国政府根据优势理论,实施了一系列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例如,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具有竞争力,政府大力扶持制造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以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使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全球贸易,并与其他国家建立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 总的来说,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中国能够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增长。此外,优势理论也指导了我国在国际贸易政策制定、产业政策重点确定、贸易协议评估以及全球经济合作方面的努力。

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作者:杨思振 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年第01期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绝对成本说”的基础上,由大卫·李嘉图创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惟一决定因素,因为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使得不同国家在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不同的机会成本。即使一国并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但只要该国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他们都将在贸易中受益。这就是说,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相对更大的产品,而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更小的产品,即“两利取重,两害取轻”。该理论突出强调的是所谓“比较的特性”,即相对竞争原理,而不是绝对竞争原理。但是,该理论对比较优势是为什么和怎样决定的,却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赫克歇尔与俄林进一步发扬了比较优势理论,他们的观点假设在各国的技术相等的情形下,比较优势会决定于土地、劳动力、天然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每个国家比较了本国于其他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差异以后,选择发展条件最佳的产业,出口比较优势高的产品,进口比较优势低的产品。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国家同外国相比,在较多使用便宜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1990年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其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发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实现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飞跃。在《国家竞争优势》发表之前,波特研究的重点是企业战略和企业的竞争力问题。随后,波特将其研究的企业竞争力扩展到产业和国家,进而形成了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指导所有产业从事国际竞争。 竞争优势表现为两个不同层次的优势。一是低层次的竞争优势,主要是指由于自然资源、自然禀赋等优势所赋予的,如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自然资源、规模经济和简单生产方法等,不需要太大的代价就可以获得的较低层次的优势。二是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也称为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则建立在通过对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营销策略和设备等方面持续的投资和创新而创造更能符合客户需求的差异型产品上。这种优势是需要通过一定的

国际贸易与比较优势的理论解析

国际贸易与比较优势的理论解析国际贸易是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经济活动,它可以带来 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机会,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国际 贸易中,比较优势理论被广泛应用,它解释了各个国家之间为什么会 有贸易,以及贸易的基础是什么。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在生产某一种商品上拥有比其他国家更低的成本优势时,就应该专 注于生产并出口该商品,而从其他国家进口其他商品。这样就形成了 国际贸易的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在充分利用各国资源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 最大利用效益。这一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各国之间的生产技术差异和 资源分布不均是存在的。根据资源分布的不同,各国可以通过专注于 自身相对优势的产品生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擅长生产某种特定商品,而其他国家则擅长生产其他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互利 共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性生产,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比如,假设国家A在生产棉花方面具有成本优势,而国家B在生产机械设备方面具有成本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A应该专注于 生产棉花,而国家B则应该专注于生产机械设备。当两国进行贸易时,国家A可以用自己生产的棉花换取国家B生产的机械设备。两国都能 够通过贸易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差异和商业竞争。在比 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各国可以专注于发展自己相对优势的产业,提 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这也促进 了全球市场的竞争,激励了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总结而言,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根据 比较优势的原则,各国可以根据自身资源和技术的优势,开展互利共 赢的贸易活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促进了经济增长、技术进 步和全球市场的繁荣,为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项基本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它主要阐述了国际贸易中各国相对优势的概念,即如果每个国家都专门生产其相对成本最低的商品,所有国家都可以从中获得利益。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能够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对于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影响深远。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没有绝对优势,它也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那些相对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产品。这是因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但它总是可以找到某些产品,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在国际市场上找到买家。这样一来,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取得利润,从而实现各国之间的互利共赢。这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理念,也是其核心观点。 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下,国际贸易实际上是一种互惠的交换,各国通过生产和出口自己的特色产品,从而获得所需的其他产品。这种分工与互惠的交换不仅可以提高各国的生产效率,也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意义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借助于其大规模的劳动力廉价,生产了大量的制造业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位置。而一些欧洲国家则主要依赖其技术和管理优势,专门生产和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些实践不仅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论证,也进一步证明了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实践中的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也对于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各国可以更好地确定自己的产品特色和市场定位,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贸易活动。各国政府也可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贸易政策,以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实际的国际贸易过程中,一些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忽视。比较优势理论忽略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而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新技术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竞争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提升技术和创新能力,成为了迎接国际贸易挑战的重要一环。 比较优势理论也未能充分考虑到贸易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实施各种贸易壁垒和非关税措施,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入,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着不公平竞争的现状。在贸易政策的制定中,需要更加注重公平和可持续性,为所有国家创造公平的贸易环境。 比较优势理论也未能充分解释国际贸易中的全球价值链和跨国生产格局。实际上,当今国际贸易中,生产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全球化,各国之间组成了复杂的全球价值链。在这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内外贸易中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内外贸易中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一项重要的理论,它解释了不同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以及贸易如何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在国内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国际贸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等。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生产某 种商品的成本较低时,就具有比较优势。因此,该国应该专门生产这种商品,然后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交换所需的其他商品。这样,该国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这种效应在国内也同样存在。比如,在一个城市中,某些地区较擅长制作纺织品,而其他地区出产农产品。如果各地区都专注于擅长的领域,走比较优势的路线,那么整个城市的生产效率就会更高。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促进国际贸易。一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可以 在全球范围内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可以成为一个贸易大国。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以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高的经济收益。同样,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也可以促进贸易。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拥有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气候和地形,这就使得各地区生产的商品风格、品质、价格也会不同。因此,各地区可以相互之间交换自己所擅长领域的商品,从而促进地区之间的贸易。 再次,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理论上,比较优势理论应该会 导致一部分劳动力失业,因为他们在生产不能构成比较优势的产品方面缺乏竞争力。但实际上,人们几乎总是能够在其他领域找到新的机会。比如,在一个部门失去竞争力后,这些工人可能会在其他领域找到生计所需的新工作,这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再分配。更进一步,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促进创新,刺激更多的新产业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新工作岗位。 总体而言,比较优势理论在国内外贸易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提高生 产效率、促进国际贸易以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尽管该理论有缺陷,但是它在当

比较优势理论在贸易中的应用及经济效应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在贸易中的应用及经济效应分 析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不断扩大,贸易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成为当前国内外经济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热门话题。 比较优势理论是经典贸易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戴维·里卡多在19世纪初提出的,旨在解释及预测贸易的实际发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每个国家应当根据其拥有的资源、技术以及生产成本等因素,选择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这里所指的相对优势是指在比较两国生产同样商品时,其中一方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该商品。 比较优势理论的重点在于两种商品生产成本之间的比较。因此,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国际贸易分工模型,它强调不同国家之间的互补性。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任何国家都不会在所有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因此,国际贸易可以大大提高所有国家的效率,从而使总产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在实践中,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主要涉及国际贸易、对外开放和外商投资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国际贸易的双赢效应。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指导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 将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的极大优势是,它可以实现贸易的最大效益。首先,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及其生产成本选择适合自己的优势产品进行生产和出口。这样,贸易可以不断优化各国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其次,比较优势理论也可以帮助全球贸易保持平衡态势。利用比较优势理论的原则来选择生产和出口产品,可以实现各个国家间的贸易均衡,并避免出现过多的贸易逆差或顺差,从而实现贸易合作共赢。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与发展1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电商0802 孙建滨20080505042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2010.11.20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比较优势理论,及其演进与发展。理论要结合实际才能继续存在并应用于社会,否则便可能会被淘汰。理论在实践中应用,随着随着环境和问题的不断变化,逐渐丰富着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周而复始,逐渐的进行着演变与发展。 关键词:比较优势国际贸易跨国公司演进发展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一个个的跨国公司、跨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崛起。中国进出口收益在国民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国际贸易如火如荼。国际市场的竞争也随之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面对发达国家及其本地的各大优势企业,中国外贸企业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并确保自己获得更多的利润,熟练的应用好各种先进的理论至关重要,其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受到各国的承认,因此研究并将优势理论应用到中国外贸企业对于当前中国进出口企业至关重要。 什么是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它是指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何为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其核心内容为“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比较优势理论最先出自大卫·李嘉图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无绝对优势),仍有可能有互利贸易,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即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双方将在国际贸易中获益。 虽然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相当的优势,但它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跨国公司,即使所有的跨国公司都运用该理论其获得的利润也会不尽相同正不仅与公司的投入有关,理论的运用方法也至关重要。跨国公司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适合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如:(1)有劳动1种生产要素、2种商品以及2个规模既定的国家; (2)两国两种产品生产函数相同,消费者偏好相同; (3)国内劳动要素据有同质性; (4)劳动要素可以在两个生产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但不能跨国流动; (5)贸易是自由的,而且不考虑运输成本等各种贸易费用; (6)规模收益不变,商品与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1]: (1)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以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理论的应用研究

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理论的应用研究 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理论,是经济学中重要的两个理论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在全球范围内,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各国应该将资源专注于自身相对优势的领域,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机会成本”,即一个国家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越低,就越应该专业生产这种商品并在全球市场上出售。比如,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木材的成本比其他国家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专注于生产木材,并以此赢得全球市场的优势。 相比之下,比较劣势理论则强调的是相对的不利条件,即某些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存在特定的不利条件,如资源缺乏、技术水平低下等。但是,这些不利条件并不代表该国或地区无法生产某些商品,而是要通过合适的策略和调整来利用这些不利条件和局限性。 这两个理论的应用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将分别从国际贸易和企业战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国际贸易的角度 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理论是贸易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构成部分,贸易中的每个国家在全球市场上都有其相对优点和缺点。如果按照其优点进行生产和贸易,最终可以使全球市场实现最优的配置,从而实现全球贸易的发展。这种模式也被称为绝对优势。 然而,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两国之间存在巨大差别,这时候比较优势理论则变得更加适用。比如说,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大量低价劳动力,其生产成本则要比另一个国家低很多。此时如果两国生产同一种商品,而那个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就比较有可能出口到较高成本的国家。

进一步来说,比较劣势理论也在贸易中有其作用。过去,一些不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落后,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产品品质不符合国际标准,而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这些国家无法进入国际市场。然而,现在由于全球市场的竞争加剧,一些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开展各种各样的努力来获取竞争优势。 例如,位于地理热带带的某个国家一直都被认为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利,无法开展粮食作物种植,而现在该国已经将其优势转换为发展热带果蔬种植,成为了一片幸福的果蔬园。这便是比较劣势理论的好处,通过对传统劣势因素的新解释和擅长利用,最终获取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企业战略的角度 企业战略方面,比较优势理论同样具有其独特的应用场景。在面临全球市场竞争时,每个企业都应该将其资源和精力专注于自身最擅长的领域,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比较优势理论,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其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好地进行业务扩张。举个例子,在汽车行业中,一些制造商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其应对未来需求变化的能力等,逐渐超越了其他竞争对手,成为该领域的行业领军者。 此外,比较劣势理论也在企业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举例来说,某家制造商之前因产品行销困难而被迫寻找新的生产方向,此时,该公司就可以考虑将其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其自身“劣势”相对较小的领域。一家公司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产类型取决于其资源和成本能力与国际竞争的需求以及策略性优势的互相交织,所以不同的公司或许可以采用不同的发展路径。 结语 总的来看,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理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全球经济体系以及贸易和企业战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应用这些概念,各国和企业可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角度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质量与安全二本一班 美丽090910068 美丽 2011/11/16

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角度 -- 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 随着通讯、网络和信息技术等的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的加快世界经济逐渐成为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国际间的贸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进行, 而目前的国际分工是由旧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和各国资源的禀赋差异决定的。人民币升值后, 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挑战, 我国必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避开比较优势陷阱, 更好地利用国际贸易带来的有利条件, 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在贸易中更好地利用贸易的创造效应, 避免其贸易转移效应。 什么是比较优势,它是指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何为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其核心内容为“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 二战以后, 经济学家们从动态的角度对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是技术差距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于1961年10月发表的《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论文中指出, 科学技术在比较优势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波斯纳认为, 各个国家技术进步的程度是不同的, 刚开始,技术创新国会由于拥有新技术而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一个技术差距。这种技术差距会引起该产品的国际贸易并且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通过专利转让等逐步缩小。最终, 随着其他国家对该项新技术的掌握, 该产品的国际贸易也将逐步减少乃至取消。这一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说明了比较优势的产生和变化根源所在。 二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 年5 月,弗农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论文, 第一次提出产品如同生物一样有生命周期, 并将这一周期划分为创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产品3 个阶段。即产品经历从发明、应用、推广, 到市场饱和、衰落, 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的过程中, 伴随着产品要素密集型的变化和比较优势的转化, 生产要素的比例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由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再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比较优势也随之从技术力量雄厚的创新国转移到其他发达国家, 最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不断转化。 三是比较优势阶梯理论。巴拉萨(Ba lassa于1977年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要素比例变化的角度提出这一理论。他认为, 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中比较优势的差别,会随着每个国家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和不断提高。巴拉萨将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次级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依次划分为第一阶梯、第二阶梯是、第三阶梯。在这一阶梯式发展格局中,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分别发展各自的新兴产业, 同时将失去优势的产业转移给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落后国家通过承接该产业, 利用比较优势进入更高的经济和贸易发展阶梯。

我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转变-精选文档

我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转变 一、比较优势的理论综述 (一)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 斯密最早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两个国家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是形成各自比较优势的主要原因,进而按照两国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就能够获得贸易中的双赢。在此基础之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比较优势来自于两国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每个国家应据此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优势较大劣势较小的产品,然后在国际市场上交换,就能获得比较利益。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用要素禀赋的差异解释比较优势, 认为各国应该利用本国的优势资源,生产出较低成本的产品,用来与其他国家交换,就可以获取相应的比较利益。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二战以后,经济学家们从动态的角度对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其主要观点如下:筱原三代平(1955)认为经过扶持,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原来处于劣势的产品就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从而形成了动态比较优势,构成了动态比较优势论。赤松要(1965)的“雁行形态论”和小岛清(1973)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主张各国应当大力发展各自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把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夕阳产业转移到国外。巴拉萨(balassa,1979)在外贸优势转移假说的基础上形成的阶梯

比较优势论,即各国外贸结构和比较优势会随着生产要素积累状况而迅速改变。弗农(Raymond 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波斯纳( Posner)的技术差距轮,把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作为了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这些都被认为是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发展。但新兴的古典学派提出的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集大成者。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又称为内生比较优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澳大利亚华人杨小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优势理论的框架而创立的。所谓内生比较优势是指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或通过技术创新与经验积累人为的创造出来,它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和动态性。这将很好的区分了以外生给定的技术和禀赋差异为基础的外生比较优势。该理论标志着比较优势理论完成了三大转变:由单因素比较优势向多因素比较优势转变、由注重外生比较优势向外生与内生比较优势并重转变和由国内、国际贸易理论分离向国内、国际贸易理论统一转变,并由此提出不可能定理:一个经济主体应该在充分利用外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致力于专业化基础上的内生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交易效率的不断提高。 二、现阶段外生比较优势向外生与内生比较优势并重转变的必要性 无论是运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根据综合的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的对外贸易发展动因,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