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嘌呤代谢和嘧啶代谢的特点

嘌呤代谢和嘧啶代谢的特点

嘌呤代谢和嘧啶代谢的特点

《嘌呤代谢和嘧啶代谢的特点》

嘌呤和嘧啶是人体内重要的核酸结构单元,参与了DNA和RNA的合成过程。嘌呤代谢和嘧啶代谢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关键过程。它们在人体中的代谢和调节具有许多共同和独特的特点。

嘌呤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特点之一是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和降解平衡调控。嘌呤核苷酸合成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黏合酸和异黏合酸合成的,而嘌呤核苷酸的降解则主要通过尿酸生成。嘌呤核苷酸合成的关键调控步骤包括多个酶的调节和阻遏酶的负反馈机制。细胞内高能嘌呤核苷酸的增加会抑制酶的活性,从而避免过多的嘌呤核苷酸合成。然而,在一些疾病状态下,如痛风,嘌呤核苷酸降解受到抑制,导致尿酸积累。

嘧啶代谢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特点之一是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和降解的灵活性。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主要通过脱氨转氨酶和多个酶的作用来完成。与嘌呤代谢不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不受负反馈机制的控制。这使得嘧啶核苷酸合成过程相对灵活,根据细胞需求和环境变化可以进行快速调节。嘧啶核苷酸降解的关键步骤是通过转脱氨酶和鸟苷酸转化酶完成的。嘧啶代谢所产生的废物主要是尿嘧啶,其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嘌呤代谢和嘧啶代谢在人体中紧密相关,并且相互影响。嘌呤代谢产生的尿酸可以抑制嘧啶核苷酸合成酶的活性,从而减少嘧啶核苷酸的合成。此外,嘧啶核苷酸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底物乙醇胺可以通过醌氧化酶活化酶调节嘌呤核苷酸的合成。这些相互作用帮助保持嘌呤和嘧啶代谢的平衡。

总之,嘌呤代谢和嘧啶代谢是人体内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关键过程。它们在合成和降解过程中具有独特的特点,并且在人体中相互影响和调节。进一步研究嘌呤代谢和嘧啶代谢的调控机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它们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核苷= 碱基+ 戊糖 核苷酸= 碱基+ 戊糖+ 磷酸 ?据磷酸连接的位置:5`-核苷酸; 3`-核苷酸; 2`-核苷酸…等 ?据磷酸的数目:一、二、三磷酸核苷酸 一磷酸核苷酸: AMP GMP CMP UMP TMP 二磷酸核苷酸: ADP GDP CDP UDP TDP 三磷酸核苷酸: ATP GTP CTP UTP TTP NMP ——RNA dNMP ——DNA NTP ——RNA dNTP ——DNA ?据核糖2位是否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 ?据核苷酸是否环化: 环核苷酸(cAMP,cGMP) 一.核苷酸代谢概述 核苷酸(nucleotide)是构成核酸(nucleicacid)的基本单位,人体所需的核苷酸都是由机体自身合成的,核苷酸不属于营养必需物质。 (一)食物核酸的消化与吸收 (二)核苷酸的生理功能 核苷酸是细胞内在代谢上一类极为重要的物质,执行着多种重要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 ①作为合成核酸的原料:如用ATP,GTP,CTP,UTP合成RNA,用dATP,dGTP,dCTP,dTTP 合成DNA。 ②作为能量的贮存和供应形式:除ATP之外,还有GTP,UTP,CTP等。 ③作为代谢中间物的载体:如用UDP携带糖基,用CDP携带胆碱,胆胺或甘油二酯,用腺苷 携带蛋氨酸(SAM)等。 ④参与代谢或生理活动的调节:如环核苷酸cAMP和cGMP作为激素的第二信使。 ⑤参与构成酶的辅酶或辅基:如在NAD+,NADP+,FAD,FMN,CoA中均含有核苷酸的成分。 ⑥[ATP]/[ADP][AMP]是细胞内有许多变构酶的调节剂。 (三)核苷酸代谢概述 1合成代谢:核苷酸合成有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两种方式; 2分解代谢 二.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体内核苷酸的合成有2种不同的途径: 从头合成(de novo synthesis):利用氨基酸、一碳单位、CO2等小分子(或基团)为原料,

生化第十二章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第九章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本章要点 一、物质代谢的特点 1.体内各种物质代谢过程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2.机体物质代谢不断受到精细调节 3.各组织、器官物质代谢各具特色 4.体内各种代谢物都具有共同的代谢池 5.ATP是机体储存能量和消耗能量的共同形式 6.NADPH提供合成代谢所需的还原当量 二、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1.各种能量物质的代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糖、脂和蛋白质代谢通过中间代谢物而相互联系 ①葡萄糖可转变为脂肪酸 ②葡萄糖与大部分氨基酸可以相互转变 ③氨基酸可转变为多种脂质但脂质几乎不能转变为氨基酸 ④一些氨基酸、磷酸戊糖是合成核苷酸的原料 三、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1.肝是维持血糖水平相对稳定的重要器官 ①肝内生成的葡糖-6-磷酸是糖代谢的枢纽 ②肝是糖异生的主要场所 2.肝在脂质代谢中占据中心地位 ①肝在脂质消化吸收中具有重要功能 ②肝是甘油三酯和脂肪酸代谢的中枢器官 ③肝是维持机体胆固醇平衡的主要器官 ④肝是血浆磷脂的主要来源 3.肝的蛋白质合成及分解代谢均非常活跃 ①肝合成多数血浆蛋白 ②肝内氨基酸代谢十分活跃 ③肝是机体解“氨毒”的主要器官 4.肝参与多种维生素和辅酶的代谢 ①肝在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和血液运输中具有重要作用 ②肝储存多种维生素 ③肝参与多数维生素的转化 5.肝参与多种激素的灭活 四、肝外重要组织器官的物质代谢特点及联系 1.心肌优先利用脂肪酸氧化分解供能 ①心肌可利用多种营养物质及其代谢中间产物为能源 ②心肌细胞分解营养物质供能方式以有氧氧化为主 2.脑主要利用葡萄糖供能且耗氧量大 ①葡萄糖和酮体是脑的主要能量物质 ②脑耗氧量高达全身耗氧总量的四分之一 ③脑具有特异的氨基酸及其代谢调节机制 3.骨骼肌主要氧化脂肪酸,强烈运动产生大量乳酸 ①不同类型骨骼肌产能方式不同

嘌呤及嘌呤代谢

●嘌呤及嘌呤代谢 嘌呤purine;Pu;Pur,一类带碱性有两个相邻的碳氮环的含氮化合物,是核酸的组成成分。DNA和RNA中的嘌呤组成均为腺嘌呤和鸟嘌呤。此外,核酸中还发现有许多稀有嘌呤碱。 其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核酸与基因(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嘌呤:是存在人体内的一种物质,主要以嘌呤核苷酸的形式存在,在作为能量供应、代谢调节及组成辅酶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嘌呤是有机化合物,分子式C5H4N4,无色结晶,在人体内嘌呤氧化而变成尿酸,人体尿酸过高就会引起痛风。海鲜,动物的肉的嘌呤含量都比较高,所以,有痛风的病人除用药物治疗外(医治痛风的药物一般对肾都有损害),更重要的是平时注意忌口。 嘌呤与疾病 嘌呤(purine,又称普林)经过一系列代谢变化,最终形成的产物(2,6,8-三氧嘌呤)又叫尿酸。嘌呤的来源分为内源性嘌呤80﹪来自核酸的氧化分解,外源性嘌呤主要来自食物摄取,占总嘌呤的20﹪,尿酸在人体内没有什么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体内产生的尿酸,2/3由肾脏排出,余下的1/3从肠道排出。 体内尿酸是不断地生成和排泄的,因此它在血液中维持一定的浓度。正常人每升血中所含的尿酸,男性为0.42毫摩尔/升以下,女性则不超过

0.357毫摩尔/升。在嘌呤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有多种酶的参与,由于酶的先天性异常或某些尚未明确的因素,代谢发生紊乱,使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结果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即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的异物炎症反应,成了引起痛风的祸根。 嘌呤合成代谢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头合成途径,一是补救合成途径,其中从头合成途径是主要途径。 1.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肝是体内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主要器官,其次是小肠粘膜和胸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部位在胞液,合成的原料包括磷酸核糖、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及CO2等。主要反应步骤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合

生化生物化学2重点知识总结

★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30或32个ATP,从糖原开始产生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31或33个ATP(原因少了糖酵解途径),3-磷酸甘油醛彻底氧化分解产生32或34个ATP,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产生25个ATP,乳酸彻底氧化分解产生17.5个ATP ★糖酵解: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的过程并伴随着少量ATP 生成的过程。分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即糖酵解途径和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两个途径。糖酵解的生理意义:(1)缺氧状态下,迅速供能、(2)少数组织仅以此途径获能---红细胞、(3)有些组织即使在有氧条件下也以此途径获部分能量---白细胞、视网膜、(4)酵解还是彻底有氧氧化的前奏,准备阶段。 ★糖的有氧氧化: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1)糖、脂肪、蛋白质最终代谢通路。(2)糖、脂肪、蛋白质代谢联系枢纽(互变机构)。(3)产能最多途径:四次脱氢,一次底物磷酸化。(4)循环的本身并不能释放大量能量,而是为氧化磷酸化反应生成ATP提供还原性的NADH、H+和FADH2。 ★磷酸戊糖途径是指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H+H+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磷酸戊糖途径生理意义:(一)为核苷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二)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体内多种代谢反应。 ★糖元合成的生理意义是储存能量,糖元分解的生理意义是维持血糖浓度。

★糖异生是指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是体内单糖生物合成的唯一途径。糖异生的生理意义:(一)维持血糖浓度恒定;(二)补充肝糖原;(三)调节酸碱平衡(乳酸异生为糖) ★糖酵解的关键酶有: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关键反应:(1)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2)6-磷酸果糖转变为1,6-双磷酸果糖、(3)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 ★有氧氧化过程:酵解途径,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三羧酸循环 ★有氧氧化中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关键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三种酶: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五种辅酶:TPP、硫辛酸、HSCoA、FAD、NAD+。三羧酸循环中的关键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巴斯德效应(Pastuer effect):有氧氧化抑制生醇发酵(或糖酵解)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教学大纲: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药学、临床药学专业72学时)_2013版

广东药学院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适用专业药学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 临床药学专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2013年9月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是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代谢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是介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某些与医药学相关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基因信息的传递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专题知识,为学生学习其他基础课、专业课乃至毕业后的继续教育、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中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奠定理论与实验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30%,超大纲内容不超5%。 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8版)》(周爱儒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第8版)。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第二部分主要探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代谢调节等相关内容;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分子生物学中遗传信息的传递等相关内容,主要涉及DNA、RNA、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等;第四部分为专题内容,主要探讨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重组技术、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等分子生物学相关内容。 本课程药学专业总学时10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36学时;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药学专业总学时99学时,其中理论72学时,实验27学时。

查锡良生化考研知识点笔记08核苷酸代谢

核苷酸代谢 核苷酸是核酸基本结构单位,由机体细胞自身合成,不属于营养必需物质。 食物中核酸多以核蛋白存在,胃酸作用分解为核酸和蛋白质,在小肠受肠液和胰液水解为核苷和磷酸,核苷在肠黏膜细胞中进一步分解为戊糖和碱基。戊糖参与体内戊糖代谢,碱基被分解排出,食物来源的碱基很少被利用。 核苷酸在体内分布广泛,主要以5'-核苷酸形式存在,又以5'-ATP含量最多。 细胞中核糖核苷酸浓度远大于脱氧核苷酸浓度。不同类型细胞各种核苷酸含量差异很大,同一种细胞,也有差异,但总量变化不大。 核苷酸功能: 1、核酸合成的原料(最主要) 2、体内能量的利用形式:ATP是细胞的主要能量形式;GTP也可提供能量 3、参与代谢和生理调节:ATP/ADP/AMP, 第二信使cAMP、cGMP 4、组成辅酶:如腺苷酸→CoA/FAD/NAD+/NADP+ 5、活化中间代谢产物:UDP-葡萄糖→糖原合成丨CDP-二脂酰甘油→磷脂合成 一、嘌呤核苷酸代谢p.208 ◆合成:从头合成、补救合成 1.从头合成 ①定义: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除某些细菌外,几乎所有生物体都能从头合成嘌呤碱。 ②部位:肝(主要器官)胞液、小肠和胸腺(次要)胞液、脑和脊髓无法进行从头合成 ③嘌呤环上原子来源 口诀:一天(一号N来自天冬氨酸),我 遇见一位二八佳人(故人二八即十六岁, 是2,8号C来自甲酸(或甲酰基)),六探 (六号碳来自CO?),气死吾肝(7.4.5号来自 甘氨酸),买了三九胃泰熬骨鲜汤(3.9号N 来自谷氨酰胺)。 ④合成途径: (1)原料:Asp、Gln、Gly、甲酸、CO2 (2)嘌呤核苷酸的合成结果直接形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 IMP合成从5′-P-核糖(磷酸戊糖途径产生)开始的,在ATP参与下由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作用先形成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此酶为重要酶 谷氨酰胺提供酰胺基由磷酸核糖酰胺转移酶催化取代PRPP上的焦磷酸,形成5-磷酸核糖胺(PRA)。此酶为限速酶 嘌呤的各个原子是在PRPP的C1上逐渐加上去的(由Asp、Gln、Gly、甲酸、CO2 提供N和C)。 IMP是重要中间产物,可以分别转化为AMP和GMP(应该不用记过程)

核苷酸代谢与遗传性疾病

核苷酸代谢与遗传性疾病 ●摘要: 核苷酸是遗传物质核酸的根本结构单位,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用,如作为核酸合成的原料;.构成能量物质,如ATP、GTP、CTP等;参与代谢和生理调节,如cAMP是体内重要第二信使物质,参与信号转导;.组成辅酶,如腺苷是多种辅酶的组成成分;组成活性中间代谢物,核苷酸是多种活性中间代谢物的载体如UDP葡萄糖,CDP-甘油二酯,SAM等。鉴于核苷酸有如此重要的生理意义,因此它在代谢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近年来不断发现由于核苷酸代谢而造成的一系列遗传性疾病。本文将以核苷酸的根本代谢情况为根底,分别从嘌呤和嘧啶代谢异常的典型疾病出发探讨有关核苷酸代谢与遗传性疾病。 ●关键词: 核苷酸代谢嘌呤代谢遗传病嘧啶代谢遗传病 ●核苷酸 核苷酸是核酸的根本结构单位,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而核苷酸那么由碱基、戊糖和磷酸三种成分连接而成。构成核苷酸的碱基有五种,分别属于嘌呤和嘧啶。戊糖作为核苷酸的另一重要成分,脱氧核糖核苷酸中的戊糖是β-D-2-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戊糖是β-D-核糖。核苷酸在体内分布广泛,细胞中主要以5‘-核苷酸形式存在。核苷酸具有多种生物学功用:1.作为核酸合成的原料;2.构成能量物质,如ATP、GTP、CTP等;3.参与代谢和生理调节,如cAMP是体内重要第二信使物质,参与信号转导;4.组成辅酶,如腺苷是多种辅酶的组成成分;5.组成活性中间代谢物,核苷酸是多种活性中间代谢物的载体如UDP葡萄糖,CDP-甘油二酯,SAM等。 ●核苷酸的代谢 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一、嘌呤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一〕从头合成途径 1.IMP的合成:其磷酸核糖局部由PRPP提供,由5-磷酸核糖与ATP在磷酸核糖焦磷酸激酶催化下生成。IMP的合成有10步,分两个阶段,先生成咪唑环,再生成次黄嘌呤。首先由谷氨酰胺的氨基取代焦磷酸,再连接甘氨酸、甲川基,甘氨酸的羰基生成氨基后环化,生成5-氨基咪唑核苷酸。然后羧化,得到天冬氨酸的氨基,甲酰化,最后脱水闭环,生成IMP。 2. AMP的合成:IMP与天冬氨酸生成腺苷酸琥珀酸,由腺苷酸琥珀酸合成酶催化,GTP提供能量。腺苷酸琥珀酸裂解酶催化分解生成AMP和延胡索酸。 3.GMP的合成:IMP先由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氧化生成黄嘌呤,再由谷氨酰胺提供氨基,生成GMP。 〔二〕补救途径: 1. 碱基与核糖-1-磷酸在特异的核苷磷酸化酶催化下生成核苷,再由其核苷磷酸激酶生成核苷酸。 2.嘌呤与PRPP在磷酸核糖转移酶催化下生成核苷酸。 〔三〕调控 从头合成途径受AMP和GMP的反响抑制,第一步转酰胺酶受二者抑制,分枝后的第一步只受自身抑制。

生化生物化学重点知识总结

人体机能学生化部分重点整理 一、选择 *SAM是活性甲基供体;PAPS是活性硫酸根供体;UDPG是活性葡萄糖供体 蛋白质 1.100克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 g % )= 每克样品含氮克数× 6.25×100 (凯式定氮法) 2.20种编码氨基酸:蛋白质由20种L-α-氨基酸组成 3.氨基酸的分类: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酸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极性中性氨基 酸;碱性氨基酸(p10-11) 4.营养必需氨基酸:体内需要但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 甲硫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 (假设来写一两本书) 5.紫外吸收最大吸收峰在280 nm 附近 6.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 7.蛋白质变性的应用:高温、高压灭菌、低温保存酶、疫苗等,防止蛋白质变性 8.谷胱甘肽:GSH 缺少GSH可致“蚕豆病” 功能:①体内重要的还原剂,保护蛋白质和酶分子中的巯基免遭氧化,使蛋白质处于活性状态。②谷胱甘肽的巯基作用,可以与致癌剂或药物等结合,从而阻断这些化合物与DNA、RNA或蛋白质结合,保护机体免遭毒性损害。 酶 1.酶促反应的特点:(1)极高的催化效率;(2)高度的特异性;(3)酶活性的可调节 性

2.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1)避免细胞产生的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2)保证酶在特 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3)酶原可以视为酶的储存形式 3.酶的抑制作用: ⑴不可逆性抑制作用:以共价键与酶活性中心上的必需基团相结合,使酶失活 ⑵可逆性抑制作用:以非共价键与酶可逆性结合,使酶活性降低或丧失 竞争性抑制作用: ①抑制剂和底物的结构相似,能和酶的底物分子竞争与酶的活性中心相结合, 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 ②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与底物浓度比,如加大底物浓度可减弱或解除抑制作 用 氨基酸代谢 ⒈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①转氨基作用;②氧化脱氨基作用;③联合脱氨基作用:是 体内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方式;④非氧化脱氨基作用 ⒉血氨的去路:在肝内合成尿素,这是最主要的去路 ⒊尿素循环:⑴部位:肝细胞线粒体、胞液 ⑵关键酶: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 ⑶与三羧酸循环的联系物质:延胡索酸 ⒋⑴高血氨症:肝功能严重损伤,尿素合成障碍,血氨浓度升高 ⑵肝昏迷:脑内α—酮戊二酸减少导致脑供养不足 ⒌牛磺酸是结合胆汁酸的组成成分 ⒍苯丙氨酸转变为酪氨酸:苯丙氨酸羟化酶先天性缺乏----苯丙酮酸尿症

生物化学-考试知识点_核苷酸

核苷酸一级要求单选题 1 2 3 用 N 标记谷氨酰胺的酰胺氮喂养鸽子后, 在鸽子体内下列主要哪种化合物中含 N? 15 15 A 嘧啶环的N1 B D GSH C E 嘌呤环的N1和N7 肌酸 嘌呤环的N3和N9 D E 在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中,第4位及5位的碳原子和第7位氮原子主要来源于: A C E 天冬氨酸 谷氨酰胺 甘氨酸 B D 谷氨酸 丙氨酸 下列对嘌呤核苷酸合成的描述哪种是正确的? A B C 利用氨基酸、一碳单位和CO2合成嘌呤环,再与5'-磷酸核糖结合而成 利用天冬氨酸、一碳单位、CO2 和5'-磷酸核糖为原料直接合成 嘌呤核苷酸是在5-磷酸核糖-1-焦磷酸(PRPP)提供磷酸核糖分子的 基础上与氨基酸、CO2及一碳单位作用逐步形成 D E 在氨基甲酰磷酸的基础上逐步合成 嘌呤核苷酸是先合成黄嘌呤核苷酸(XMP),再转变为AMP、GMP C 4 5 6 AMP分子中第六位碳原子上的氨基来源于: A C E 谷氨酰胺的酰胺基 天冬酰胺的酰胺基 天冬氨酸 B D 谷氨酸 甘氨酸 E 人体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特征性终产物是: A C E NH3 B D CO2 黄嘌呤 尿酸 次黄嘌呤 E 下列对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描述哪种是正确的? A 先合成嘧啶环,再与PRPP中 的磷酸核糖相连 B 在PRPP的基础上,与氨基酸及 CO2作用逐步合成 C E UMP的合成需要有一碳单位的参加 D 主要是在线粒体内合成 需要有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参加 A D 7 8 9 嘧啶环中的第一位N原子来源于: A C E 游离的氨 B D 谷氨酸 谷氨酰胺的酰胺基 天冬酰胺的酰胺基 天冬氨酸 dTMP的嘧啶环中第五位碳原子上的甲基来源于: A C E S-腺苷蛋氨酸 N5-CH3FH4 B D N5N10-CH2-FH4 N10-CHOFH4 N5N10=CH-FH4 B C 下列哪种氨基酸为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的共同原料? A D 谷氨酸 丙氨酸 B E 甘氨酸 C 天冬氨酸 天冬酰胺 10 下列关于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戒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嘌呤代谢和嘧啶代谢的特点

嘌呤代谢和嘧啶代谢的特点 《嘌呤代谢和嘧啶代谢的特点》 嘌呤和嘧啶是人体内重要的核酸结构单元,参与了DNA和RNA的合成过程。嘌呤代谢和嘧啶代谢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关键过程。它们在人体中的代谢和调节具有许多共同和独特的特点。 嘌呤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特点之一是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和降解平衡调控。嘌呤核苷酸合成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黏合酸和异黏合酸合成的,而嘌呤核苷酸的降解则主要通过尿酸生成。嘌呤核苷酸合成的关键调控步骤包括多个酶的调节和阻遏酶的负反馈机制。细胞内高能嘌呤核苷酸的增加会抑制酶的活性,从而避免过多的嘌呤核苷酸合成。然而,在一些疾病状态下,如痛风,嘌呤核苷酸降解受到抑制,导致尿酸积累。 嘧啶代谢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特点之一是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和降解的灵活性。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主要通过脱氨转氨酶和多个酶的作用来完成。与嘌呤代谢不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不受负反馈机制的控制。这使得嘧啶核苷酸合成过程相对灵活,根据细胞需求和环境变化可以进行快速调节。嘧啶核苷酸降解的关键步骤是通过转脱氨酶和鸟苷酸转化酶完成的。嘧啶代谢所产生的废物主要是尿嘧啶,其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嘌呤代谢和嘧啶代谢在人体中紧密相关,并且相互影响。嘌呤代谢产生的尿酸可以抑制嘧啶核苷酸合成酶的活性,从而减少嘧啶核苷酸的合成。此外,嘧啶核苷酸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底物乙醇胺可以通过醌氧化酶活化酶调节嘌呤核苷酸的合成。这些相互作用帮助保持嘌呤和嘧啶代谢的平衡。 总之,嘌呤代谢和嘧啶代谢是人体内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关键过程。它们在合成和降解过程中具有独特的特点,并且在人体中相互影响和调节。进一步研究嘌呤代谢和嘧啶代谢的调控机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它们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篇一: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总结报告 一、嘧啶核苷酸代谢概述 嘧啶核苷酸是核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包括尿苷酸(UMP)、胸腺嘧啶核苷酸(dTMP)和胞嘧啶核苷酸(CTP)。它们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分解代谢过程,最终生成尿素、核糖-1-磷酸、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物质。这个过程不仅提供了能量,还为合成其他化合物提供了前体物质。 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途径 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核苷酶途径和核苷酸酶途径。核苷酶途径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通过核苷酶的作用将核苷分解成碱基和核糖-1-磷酸。核苷酸酶途径主要存在于细胞溶质中,通过核苷酸酶的作用将核苷酸分解成碱基、核糖-1-磷酸和无机磷酸。 三、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的关键酶 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的关键酶包括尿苷酸酶、胞苷酸酶、脱氨基酶等。尿苷

酸酶主要作用是裂解UMP生成尿嘧啶和PRPP,胞苷酸酶主要作用是裂解CMP生成胞嘧啶和PRPP,脱氨基酶则将胞嘧啶脱氨基生成尿嘧啶。 四、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的调节 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的调节主要通过反馈抑制实现。当分解代谢产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会抑制关键酶的活性,从而调节代谢速率。此外,别构效应也参与了分解代谢的调节。 五、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的生理意义 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是细胞能量供应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分解代谢,可以将储存的能量转化为ATP,为细胞的各种生理活动提供能量。此外,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还为合成其他化合物提供了前体物质,如氨基酸、脂肪酸等。 六、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的异常状况 如果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高尿酸血症等疾病。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尿酸合成增加或排泄减少导致的,而尿酸是嘧啶核苷酸分解的产物之一。此外,嘧啶核苷酸代谢异常也与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有关。因此,对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途径

嘌呤和嘧啶核苷酸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物分子,它们在细胞分裂和蛋白 质合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人体内,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 谢与合成代谢的途径非常复杂,同时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与 合成代谢的途径,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 1. 嘌呤的分解代谢途径 嘌呤是人体内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是DNA和RNA的组成单位之一,同时也是ATP和GTP等能量分子的前体。嘌呤在人体内主要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来进行代谢,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凝集酶和红蛋白氧化酶。 在凝集酶途径中,嘌呤首先被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AMP酶)和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核苷酸激酶降解为次黄嘌呤酸和腺嘌呤酸,然后再被核 苷酸化酵素和磷酸酰化酶转变为次黄嘌呤酸和次硫酸腺苷,最终转化 为尿酸。 在红蛋白氧化酶途径中,嘌呤被输送至线粒体,并经过鸟嘌呤核苷酸 转化为腺嘌呤酸,然后再通过黄嘌呤氧化酶进行氧化转化为次黄嘌呤酸,最终也转化为尿酸。 2. 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途径 嘧啶核苷酸是DNA和RNA的组成单位之一,它们在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人体内,嘧啶核苷酸主要通过脱氧嘧啶核

苷酸代谢途径进行分解,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核苷酸脱氧酶、核苷酸 酶和脱氧核糖核苷酸酶。 核苷酸脱氧酶首先将嘧啶核苷酸转化为脱氧嘧啶核苷酸,然后进一步 被核苷酸酶水解为脱氧嘧啶核糖核苷酸,最终通过脱氧核糖核苷酸酶 的催化将其转化为脱氧尿嘧啶核苷酸。 3. 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途径 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途径同样复杂,包括新核苷酸的合成和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两个主要部分。 在新核苷酸的合成中,嘌呤和嘧啶核苷酸均需要通过核苷酸盐酸和腺 苷酸氨基酶的催化,将多聚核苷酸转化为新的核苷酸。 而在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中,则需要通过核苷酸合成酶和苦瓜苷化酶的 作用,将腺嘌呤核苷酸逐步合成为DNA和RNA所需的嘌呤核苷酸。 在嘧啶核苷酸的合成过程中,通过核苷酸合成酶和嘧啶工具酶的催化,将脱氧尿嘧啶核苷酸合成为DNA和RNA所需的嘧啶核苷酸。 总结: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途径是人体内非常复 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它们直接影响着细胞内信号传导、DNA和RNA 的合成,甚至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深入了解嘌呤和嘧啶

核苷酸全面介绍

全面介绍核苷酸 定义 一类由嘌呤碱或嘧啶碱基、核糖或脱氧核糖以及磷酸三种物质组 核苷酸 成的化合物。又称核苷酸。五碳糖与有机碱合成核苷,核苷与磷酸合成核苷酸,4种核苷酸组成核酸。核苷酸主要参与构成核酸,许多单核苷酸也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与能量代谢有关的三磷酸腺苷(A TP)、脱氢辅酶等。某些核苷酸的类似物能干扰核苷酸代谢,可作为抗癌药物。根据糖的不同,核苷酸有核糖核苷酸及脱氧核苷酸两类。根据碱基的不同,又有腺嘌呤核苷酸(腺苷酸,AMP)、鸟嘌呤核苷酸(鸟苷酸,GMP)、胞嘧啶核苷酸(胞苷酸,CMP)、尿嘧啶核苷酸(尿苷酸,UMP)、胸腺嘧啶核苷酸(胸苷酸,TMP)及次黄嘌呤核苷酸(肌苷酸,IMP)等。核苷酸中的磷酸又有一分子、两分子及三分子几种形式。此外,核苷酸分子内部还可脱水缩合成为环核苷酸。 编辑本段合成 核苷酸 核苷酸是核糖核酸及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体内合成核酸的前身物。核苷酸随着核酸分布于生物体内各器官、组织、细胞的核及胞质中,并作为核酸的组成成分参与生物的遗传、发育、生长等基本生命活动。生物体内还有相当数量以游离形式存在的核苷酸。三磷酸腺苷在细胞能量代谢中起着主要的作用。体内的能量释放及吸收主要是以产生及消耗三磷酸腺苷来体现的。此外,三磷酸尿苷、三磷酸胞苷及三磷酸鸟苷也是有些物质合成代谢中能量的来源。腺苷酸还是某些辅酶,如辅酶Ⅰ、Ⅱ及辅酶A等的组成成分。 在生物体内,核苷酸可由一些简单的化合物合成。这些合成原料有天门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及CO2等。嘌呤核苷酸在体内分解代谢可产生尿酸,嘧啶核苷酸分解生成CO2、β-丙氨酸及β-氨基异丁酸等。嘌呤核苷酸及嘧啶核苷酸的代谢紊乱可引起临床

生物化学

一、蛋白质(含氮量平均为16%) 1、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 L-α-氨基酸(甘氨酸、脯氨酸除外) 2、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含有共轭双键,在280nm 紫外波长处有特征性吸收峰。 3、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一)一级结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肽键 (二)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局部主链! 氢键 基本结构形式: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 (三)三级结构:一条多肽链内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包括主链、侧链构象内容。一条所有! 化学键:疏水作用力、离子键、氢键和范德华力 (四)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之间的空间排布及相互接触关系。 亚基之间的结合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其次是氢键和离子键。 4、肽单元 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位于同一平面,C α1和C α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 5、蛋白质的变性:空间结构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的改变 二、核酸 1、一级结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也就是碱基排列顺序) 3’, 5’-磷酸二酯键 2、DNA 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 的功能是生物遗传信息复制和基因转录的模板 整体 右手双螺旋:两条链走向相反,长度相等。 局部特点 磷酸和脱氧核糖相连而成的亲水骨架位于外侧,疏水碱基位于内侧。 结构参数 直径2nm ,每旋转一周包括10个脱氧核苷酸残基,螺距为3.4nm 。 稳定因素 纵向—碱基堆积力(疏水力);横向—氢键(A-T,两个氢键;G-C,三个氢键)。 3、三级结构:DNA 的超螺旋结构。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分类 mRNA:携带遗传信息,蛋白质合成模板;tRNA:转运氨基酸;rRNA:和蛋白质一起构成核糖体。 真核生物mRNA 的5’端有帽子结构,3’端具有多聚A 尾结构。 比较项目 DNA RNA 相同点 含碱基A 、G 、C 、磷酸和戊糖;基本单位为单核苷酸,由3’5’-磷酸二酯键连接 不同点 分子组成 含脱氧核糖,含T 含核糖,含U 分子结构 一级结构是指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 二级结构为双螺旋结构。 三级结构为超螺旋结构,真核细胞中为核小体结构。 一级结构是指核糖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 二级结构是发夹型的单链结构,tRNA 的二级结 构为三叶草型; tRNA 的三级结构为倒L 字母型。 功能 是遗传物质的储存和携带者。 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中药学药物制剂和制药工程专业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 Biochemistry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总学时: 54学时讲课学时:54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学分: 3 适用对象: 中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专业 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它是药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医药学基础课。其目的主要是应用化学、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阐明人体的化学组成,在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及其调控规律等生命现象的本质。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继医药学基础课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将来中医药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课程内容主要通过理论课讲授,让学生掌握并熟悉生物化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一些新进展,让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生物分子的结构与理化性质,主要营养物在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遗传信息的传递,具备一定的相关生物学方面知识。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生物化学》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理论讲授方式进行。在讲授中主要采用讲座式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教学形式,辅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为主,要求了解的内容自学为主。在讲授中体现专业特点,体现专业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明确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性,逐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进行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不仅仅是单纯接受掌握知识,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的方法与能力,我们开展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改革尝试。通过个别的病案提出相关的医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己独立去寻找答案并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在教师的参与下共同分析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讲授重点】 1、生物化学的定义 2、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16第十五章 DNA损伤与修复解析

第十五章 DNA损伤与修复 遗传物质DNA的遗传保守性是维持物种相对稳定的最主要因素。然而,在长期的生命演进过程中,生物体时刻受到来自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DNA的改变不可避免。各种体内外因素所导致的DNA组成与结构的变化称为DNA损伤(DNA damage)。DNA 损伤可产生两种后果:一是DNA的结构发生永久性改变,即突变;二是导致DNA失去作为复制和(或)转录的模板的功能。 在长期的进化中,无论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都形成了自己的DNA修复系统,可随时修复损伤的DNA,恢复DNA的正常结构,保持细胞的正常功能。DNA损伤的同时即伴有DNA修复系统的启动。受损细胞的转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DNA的修复效果,如能正确修复,细胞DNA结构恢复正常,细胞得以维持正常状态;如损伤严重,DNA不能被有效修复,则可能通过凋亡的方式,清除DNA受损的细胞,降低DNA损伤对生物体遗传信息稳定性的影响;当DNA发生不完全修复时,DNA发生突变,染色体发生畸变,可诱导细胞出现功能改变,甚至出现衰老、细胞恶性转化等生理病理变化。当然,如果遗传物质具有绝对的稳定性,那么生物将会失去进化的基础,就不会呈现大千世界、万物生辉的自然景象。因此,生物多样性依赖于DNA突变与DNA修复之间的良好平衡。 第一节DNA损伤 DNA损伤的诱发因素众多。一般可分为体内因素与体外因素。前者包括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代谢物,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碱基错配以及DNA本身的热不稳定性等因素,可诱发DNA的“自发”损伤。后者包括辐射、化学毒物、药物、病毒感染、植物以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值得注意的是,体内因素与体外因素的作用,有时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许多体外因素是通过诱发体内因素,引发DNA损伤。然而,不同因素所引发的DNA损伤的机制往往是不相同的。 一、多种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导致DNA损伤 (一)体内因素 1. DNA复制错误在DNA复制过程中,碱基的异构互变、4种dNTP之间浓度的不平衡等均可能引起碱基的错配,即产生非Watson-Crick碱基对。尽管绝大多数错配的碱基会被DNA聚合酶的校对功能所纠正,但依然不可避免地有极少数的错配被保留下来,DNA 复制的错配率约10的10次方分之一。 此外,复制错误还表现为片段的缺失或插人。特别是DNA上的短片段重复序列,在真核细胞染色体上广泛分布,导致DNA复制系统工作时可能出现“打滑”现象,使得新生成的DNA上的重复序列拷贝数发生变化。DNA重复片段在长度方面有高度多态性,在遗传性疾病的研究中有重大价值。亨廷顿病、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肌强直性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均属于此类。 2. DNA自身的不稳定性DNA结构自身的不稳定性是DNA自发性损伤中最频繁和最重要的因素。当DNA受热或所处环境的pH值发生改变时,DNA分子上连接碱基和核糖之间的糖昔键可自发发生水解,导致碱基的丢失或脱落,其中以脱嘌呤最为普遍。另外,含有氨基的碱基还可能自发脱氨基反应,转变为另一种碱基,即碱基的转变,如C转变为U, A 转变为I(次黄嘌 2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