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文-政治宽容和谐社会

论文-政治宽容和谐社会

论文-政治宽容和谐社会
论文-政治宽容和谐社会

和谐发展论文扬正气促和谐论文宽容与和谐议论文:

政治宽容与和谐社会的和谐政治①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对社会和谐的倡导与追求,但是,历史上政治宽容的缺位使和谐理想与政治现实悖离,成为中国走向化的障碍。和谐社会要有和谐政治,和谐政治是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宽容便是促进政治持续发展的途径。超越传统私德的视野,在政治制度的层面,在公德基础上解读“现代宽容”的含义成为一种必需。当前,培育宽容精神主要着眼于:公共领域的拓展、政治文化的重构、政治权力的规。[关键词]政治宽容;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政治

建立美好的和谐社会在过去是中国人的梦想,在今天则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追求。对和谐社会构建途径的探讨是很有价值的。政治宽容作为一种价值观、文化观乃至世界观,具有丰富的涵与巨大的现实力。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境遇,培育政治的宽容精神,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一、宽容品格的缺位使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理想与政治现实悖离

在我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中,不乏有关和谐观念和对和谐社会状态的憧憬,几乎所有的学派都把和谐社会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并对政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政治在实现社会和谐过程中的作用形成各自不同的认识。如老庄认为,自然大道统治的社会,人们回归自然的状态,没有竞争之心,没有自主之念就是和谐的社会。与和谐社会相一致的政治,就是没有政治。没有政治的政治,也就是最理想的政治。在《庄子》一书中,这种理想的政治被描绘成“君如标枝,民如野鹿”式的政治。法家认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大家在法律规则面前整齐划

一,没有例外。与此相对应的,政治就是实行严刑峻法,以国家和君主的意志为意志,以法律的是非为是非,让人们舍私从公,舍己从君。但在和谐理论方面最有建树的还是战国儒家,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说,首先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和谐),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忽视或不尊重“不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这也就是说,“和”(和谐)是目的,但“和”的前提是“不同”,是多样性的存在,“和”不是“同”,因为“同”泯灭了事物个性,是不可能达到“和”的境界的。可以说,“和而不同”堪称人类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的最高境界。〔1〕然而,从政治现实来看,在“明尊卑,别贵贱”的封建专制时代,建立和谐社会只是一种不现实的理想追求。原因在于,统治者在意识形态上坚持主流价值的同时,不能容忍多元价值的存在。若非改朝换代,要想进行体制的变革是非常困难的,凡是试图在体制进行变革的人,很少有好的结果(如商鞅、王安石、康有为等)。从历史上看,在春秋二百多年间,君臣篡位,父子、兄弟相残之事不计其数,战国到汉是法家当道,“恶而少恩”、“尊主卑臣”,汉以来,为适应帝王专制独裁的战略需要,不讲是非的奴化哲学大行其道,无论在政治思想领域还是社会生活领域,和谐理想都遭到严重扭曲或无情扼杀。政治上集权专制、党同伐异,朝廷外,明争暗斗,全都是血淋淋的,毫无“和谐”可言,造成民族创造力极度萎缩,社会发展长期停滞。

为什么理想不能转化为现实?因为封建集权政治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私权的运行模式。它本能上拒斥对其权力的挑战、削减、分享和废

黜,这种政治的核心关怀是当政者能否千秋万代地享有权力,能否弹压住广大民众。当政者与民众之间没有对等关系,权力是当政者的垄断性产品,当政者的终极目标,就是以暴力和谎言的方式维持住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因此,政治不宽容是这种政治的本质特征,表现为当政者对反对力量必须除之而后快,决不姑息,这种不宽容走到极限,就会引发类似末农民大起义那样社会各个阶层的联合反抗。

如果从政治文化层面上来说,中国古人强调“和而不同”,把“和”看做是万物差别中的同一,互济与天地阴阳的和合,儒家学说饱含如“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等容,似乎与宽容等同,但事实上,这种宽容思想与现代政治秩序并不合拍,不是真正的宽容。

首先,它天真地寄希望于尊者自正以实现社会和谐,宽容也就仅落脚于对个体道德品质的苛严要求上,所谓宽容,只是个人道德的宽厚、谦让与容忍,是私德意义上的宽容。这样的宽容涵贫乏,而且因为无制度的保障,常常成为“恶”的修饰或遮掩物。

其次,中国政治文化中缺少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使本应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双向给予变成单方的给予,它的目的是强化教化,体现当政者对民众的掌控,反映出暴政的无法持久性和高成本性,迫使当政者采用一种较“温柔”的方式实现统治。例如,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提倡“仁义道德”,“宽政厚民”,似乎很宽厚,但没有转化为实际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性措施。因此,此时的宽容不外是强势集团对弱势集团的“怀柔”或暂时性的妥协,是一种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恩赐,本质上是贯彻专制独裁的一种隐蔽的、更为有效的手段,是伪善的宽容。

〔2〕它不是社会和主体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相互谅解和宽大对待。

和谐理想与宽容精神不但未得到落实,反而走向它的反面。无宽容,即无多元社会,多元社会的反面,就是极权主义。历史上不宽容的传统,残酷的政治斗争,一直妨碍着中国走向化。因此,超越私德的视野,从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的层面,在公德基础上解读“现代宽容”的含义成为一种必需。

二、和谐社会的和谐政治要求政治宽容

(一)政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占重要权重

社会和谐的实现与人类的政治发展状态密切相关。我们可以这么说:社会的不和谐主要由不良的政治铸成,而社会的和谐也同样由优良的政治造就。马克思在考察国家文明发展时发现,文明程度低而幅员广大的国家,中央政府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他说“我们在亚洲各国经常可以看到,农业在某一个政府统治之下衰落下去,而在另一个政府统治下又复兴起来。收成的好坏在那里决定于政府的好坏,正像在欧洲决定于天气的好坏一样。”〔3〕马克思特别指出了野蛮的政治对于人类文明的负面影响。他说:“一次毁灭性的战争就能够使一个国家在几百年人烟萧条,并且使它失去自己的全部文明”。〔4〕人类文明兴衰,特别是20世纪的政治现实,充分证明了马克思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作为中国现代化探索历程中提出的一个总体的建设方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现实性品格的社会建构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

中全面把握和体现。但无论如何理解,都不难发现,当我们指称和谐社会时,首先是说这个社会的政治生活是和谐的,具体表现为政治意识的宽容,政治制度的规平衡,政治行为的协调有序,政治局面的稳定、和谐。

当前,社会生活中仍有不和谐现象,尽管不和谐的根源产生于利益的差别和不平等,但是,通过有效的政治手段抑制这种差别和不平等,就可以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5〕正是基于这个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获得了一些新的特质,它与政治之间构成了一种最大程度的在勾连:和谐社会是社会关系和利益主体、以及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趋向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社会。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和谐社会并不要求消灭矛盾,而是主动地化解矛盾;和谐社会是尊重并实现每位社会成员自主选择权利的社会。

和谐社会提倡一种社会本位基础上的人际互利和共生、共赢的理性思维方式;和谐社会是以有效的制度安排为保障的社会。利益冲突各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依据共同认可的规则,以协商、对话、妥协来谋求互利的关系,达致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的生成是制度建构、理性商谈和行为博弈的过程。

因此,和谐社会在根本上所体现的恰恰是人类政治的文明进步,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的主题,也就是说,政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占重要权重。

(二)政治宽容是促进和谐社会政治持续发展的途径

人类社会以往的政治发展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统治集团为追

求自身利益,片面强调权威和秩序,只对政治体系进行点滴改良;另一种是通过暴力手段来推动政治革新。这两种途径都是政治不可持续之路,政治不和谐之路。改良只能导致僵化,暴力导致社会动荡和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人民在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的同时,不得不又在极低的起点上重新开始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当今,国家使用暴力的依据和理由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限制,原因在于暴力的使用可以建立暂时的秩序,但是,却没有办法促进和谐。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多元价值存在也就意味着价值冲突的现实可能。如何使这些不同的价值体系同时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并对社会产生积极效果?———以宽容的心态反思和考量生活,建构适合现代生活的宽容精神是唯一出路。如上所述,这种宽容理性的建构,不仅要指向个体生活的道德层面的宽容,更是要指向国家生活中政治层面和社会生活中的理念和品质层面的宽容。而唯有具备这种宽容精神和宽容品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才有现实可能,才能打破传统社会和谐理想与政治现实悖离的圈圈。政治宽容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在特点,是现代社会宽容原则在政治领域中的表现,它构成区分专制政治与政治的原则界线之一。

政治宽容,从广义上讲,指政治主体之间的相互容忍,它存在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统治者与统治者之间,以及被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从狭义上来讲,主要指统治者容忍政治上持不同政见者、反对派、少数派的共同存在,是统治者对异己的容忍。但它并不是无原则的“纵容”,宽容的前提是“存异”,没有差异就无所谓宽容,但宽容本

身却是在“存异”中“求同”。它作为一种以价值多元为根据的理性化、明智的生活态度和实践方式,既意味着对现实主体和价值多元化的承认,也意味着对不同主体之间平等地位的尊重,意味着对自己价值标准和信念的执着,“宽容正是一种有利于大家共同发现真理、维护真理,有利于在多元化、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统一与和谐的一条现实的和必要的原则。”〔6〕这种宽容作为一种以价值多元化为根据的理性化、明智的生活态度和实践方式,意味着:宽容需要坚持自我独特的价值;宽容需要具备判断异己价值的合理性的标准;是一种主体间的理性交往行为,它需要以公共理性为指导。

和谐社会要有和谐政治,构建和谐政治就是要寻找一条政治持续发展的新路,正是宽容为我们铺就了一条政治持续发展之路。

首先,宽容为人们平等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了可能性与现实的平等机会。政治参与是衡量的重要尺度,是政治的核心容。宽容使得人们可以自由结社,形成自治的公民团体,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政治参与方式,从而变得关心政治,注重他人的利益和立场,并提高了对政治体制的认同感,学会和平、宽容的对待政治变动,对政府也会表现出宽容。公民的政治需求压力可以通过参与得到释放,社会冲突相应减少,这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而不是动不动就有人要采取暴力推翻政府。以往民众对国家和“国家化了的社会”无条件服从所埋藏的隐患不存在了,这有助于政治文化的形成和的持续发展。

其次,宽容可以有效地整合政治力量,引导社会和谐、高效地运行,增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宽容可以展现执政者文明执政的良好形象,

获得政治认同,增强政府权威的合法性基础,从而提高执政者的执政安全系数。宽容使政府包容民众对某些政府决策或行为的反对,适时修正自己的施政方针和政策,使政治权力处于良性运作状态。当相关各方发生冲突时,不是凭借自己的强势迫使弱势者服从,而是通过多方对话和协商化解冲突,实现政治稳定,推动整个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再次,宽容促进和巩固政治信任,有利于建构宽松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政治信任是决定政治成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因素,它是构成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一个相互认同彼此价值观和承认彼此利益关系的社会,在一个没有等级差别且相互尊重的平等社会,在一个相互理解又能宽容对方行为的社会,人们更倾向于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对以往非理性和不宽容的政治文化的扬弃与超越。对于降低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之间的摩擦,缓和历史转型时期的社会紧,推进政治的进程,有重要价值。

三、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境遇培育宽容精神

宽容是政治文明的灵魂,缺少宽容的社会是缺少真理的社会,人类社会只有在宽容中才能获得更多进步的机会。“从最广博的意义讲,宽容这个词从来就是一个奢侈品,购买它的人只会是智力非常发达的人”———正如美国学者房龙所言,宽容的获得并非易事,而以宽容,特别是制度宽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更非易事。当前,要生成与培育宽容精神,路径如下:

1·公共领域的拓展。传统中国,家国同构的境况使国家政治事务与私人家庭事务复杂地纠缠在一起,身在此中的主体往往难以对周遭

的事务作一清晰的界分,统治阶级往往把涉及利益的所有事务局限于少数人和少数非公开的场所,客观上造成了公共生活的私密化,民众缺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社会公共生活的体验平台和场所。而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区分恰恰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现代主权国家中,良好的公共领域必须依托公民社会的形成,在公民社会的基础上才能孕育出包含宽容精神在的公共理性。为此,要推进和完善市场经济,以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自治领域的发展。社会只有拥有了更多可以利用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才能发展出独立于国家的物质生产和交往形式,并孕育出新的人与人的关系,为现代独立人格的发展提供生长的土壤和空间,与政治共享诸如宽容、自由、平等、理性等为核心理念的现代人道主义价值。

2·政治文化的重构。任何政治的行动都是一种文化行动,任何政治行动都不能脱离文化的制约。政治文化便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的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态度。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制度安排方面,而且也体现在政治文化方面,政治制度的良好运转,需要以的政治文化为条件。要使政治宽容真正建构起来,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文化相呼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体现在国民性上,就是普遍的顺从型奴性人格,参与型公民文化缺失,社会公共空间和公民的主体地位受到强烈抑制,导致公体意识孱弱,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公共理性”发育迟滞,养成一种狭隘、自私、不宽容的心理习性,影响了现代政治应有的品质与效率。这就急需改变中国传统的家国同质同构的全能主义政治

文化,重构新的政治文化观念体系。更新政治理念,完善政治思维,树立与现代社会相一致的政治价值思维与政治合法性思维,生成有利于宽容精神的政治文化。

3·政治权力的规。中国传统社会是以政治生活为轴心的社会,政治生活成为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的根本。在政治生活的“专制”下,其他领域的生活无法从政治生活中剥离出来而获得独立,只能依附于政治并成为其“附庸”。而在现代社会,现代性的成长需要国家生活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实现适度分离,并分别建构自己的在价值和规则,勘定彼此的“边界”。这就要求国家(政治)生活包容“异己”的存在。在国家政治层面,通过适当分权,使权力主体多元化,弱化对社会的政治控制以增强社会的自组织力,达到政治与社会的相互建构,生成政治权力的宽容,由国家统治向社会治理转变,这是中国政治化最具实质性的一步。作为现代生活的治理者,政权权力不仅要发挥“管理”的职能,而且要发挥“服务”的职能,在“有为”与“有限”的力中,自觉地“放权”、“让权”、“限权”,既主动地维系生活的多样性,又保证不同群体间的平等对话与共存。在现代,社会政治权力必须是有限的才是合理的,对政治权力的规,事实上使政治权力的权威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虞崇胜·“和而不同”: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政治文明精髓〔J〕·唯实, 2004, (1)·

〔2〕〔6〕楹·宽容:现代政治的伦理蕴〔J〕·哲学动态, 2005, (11)·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 1972·65, 64·〔5〕桑玉成·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J〕·复旦学报, 2005, (4)·

政治经济学期末论文

我眼中的政治经济学 【一】初识政治经济学 “政治与经济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内容。没有政治就没有宏微观的调 控,经济自然也不会达到高度发展的水平;没有经济就没有发展,更不要说其他方面的建设了。”——这是我以前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解。 从字面上来看,这门课似乎显得学术味浓厚,理论的成分比较多。如果初学者随意把书翻开,会发现里面的文字占了主体,而且没有漂亮的插图,让人难以保持阅读的兴趣。如果它不是必修课程之一,很少人会选择它吧。 当然,就像某个事物的发展总会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一样,认知某个事物也有一个从片面到全面,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既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学习这门课必然有它的理由,这样一来,我就联系到与我们朝夕相伴的社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离不开经济,那么学习这门课就是帮我们弄清楚社会“法则”,更好地生活在这个社会里。 于是,我在扉页上写下了“努力学习”四个字。 【二】再识政治经济学 在第一节课上,蒋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他自己的故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我们的老师竟然在深夜接到一位学生的电话,并且推荐了她几个股票,最终帮这位学生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而且是个不小的数目!我们都被这个故事震惊到了。诚然,学好这门课程甚至可以帮助我们炒股赚钱,发家致富。比起高数的复杂计算,人文学科的飘 渺不定,这门课程是否拥有更广阔的实用价值呢? 1.追溯政治经济学的历史 翻开书本的第二页: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始于17世纪中叶。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等国已经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同时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尖锐。这时,代表产业资本家利益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它的历史任务就是批判封建主义,证明封建制度必然要被治本主义制度代替,阐述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运动规律。由此可见,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是因为先进制度代替老化制度的产物。也就是说,它是进步的,现代化的产物。而欧洲的工业革命则在18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此后人类的历史飞速发展,更多现代化的产物进入大家的生活。“理论指导实践”,我想,有了原始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人类机器化大生产的实践活动才得以完成和发展。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者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前者是奠基人,后者是完成者。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代表着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不能客观而全面地揭示经济现象和规律。随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便产生了。在继承与批判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关系做了更加深入的剖析,“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将为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并对未来公有制社会的经济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提供了原则性的构想”。再之后,列宁的经济学说则更加丰满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为我们所接受。 这样政治经济学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我对它的兴趣也渐渐有了提升。 2.当代经济与政治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我不禁思考起政治经济学在生活中的现实作用到底是什么。 回顾一下中学课本的内容,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生活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和一系列社会主义的建设下有了很大的改观。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与经济是分不开的,与国

社会主义建设论文和谐社会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建设论文和谐社会建设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做好群众工作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做好群众工作是各级组织和干部的岗位第一职责。新形势、新任务需要做群众工作的队伍重视加强学习,在提高理论认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把党的群众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群众工作;思想工作;服务群众需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他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精辟论述,不仅进一步凸显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更为明确地强调了建设和谐社会是全党的重要任务,其关节点在于“建设”和“促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当前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增强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包括十七大报告要求的“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丰富的,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

文化之间的协调,但其本质是“人和”,包括人际之间、党群之间、干群之间、员工之间、邻里之间都要和谐。在所有的这些关系中,拥有资源和权力的各级组织和干部发挥着主导性,他们对促进社会和谐负有更大的责任,必须起到引领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做好群众工作是各级组织和干部的岗位第一职责。 做群众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优势,也是党实现目标任务的重要法宝。然而纵观现实,做群众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的不少组织和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意识越来越淡薄,看重的是行政权、指挥权的使用,习惯的是压制式的管理,不少同志不仅缺乏沟通意识,而且缺乏沟通技巧,在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的过程中,不少干部失去的是做人的工作的能力,更有甚者,一些年轻干部连谈心都不会了,其群众关系可想而知。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相当一部分矛盾,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正是由于群众观念不强、群众意识淡薄,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不仅没有保护好群众的利益,而且还损害群众的利益,引起群众不满;正是由于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不懂得倾听,不会好好说话,一些本可以解决的一般性矛盾,最后引发成难以收拾的大冲突……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应该说我们在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方面拥有了更大的物质基础和更多的化解手段,但是为什么各类矛盾和冲突屡屡出现,并且有加剧的趋势?从主观上分析,与一些组织和干部做群众工作意识的淡化和能力的不强有着密切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毛概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要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主要有: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就业结构的和谐、代际结构的和谐、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价值观的和谐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发展首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给社会发展创造了前提。但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时,也会妨碍经济增长。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实现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我国长达2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仅使原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使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对原来相对稳定的社会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只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了,才能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稳定才能得到保证。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全社会都得到了好处,但先富起来的毕竟是少数人,加之分配制度上的缺陷,我国的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这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造成我国经济上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并未同步协调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和谐方面,一是我国的农民数量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过大,这给我国完成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困难。按国际贫困标准,农村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而现代化国家的最有标志性的指标,就是农民不再是穷人。二是我国的收入差距没有按照应有的规律向缩小的方向发展,而是继续加速扩大。这既有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趋势限制了初级劳动工资提升的特殊原因,也有现代财富积累速度大大加快和社会组织中间管理阶层出现新分化的新情况,还有转型期腐败和非法致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三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而呈现出劳动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问题一时难以根本缓解。四是我国由于人均寿命延长和严格的人口控制,出现还没有富裕起来就过早老龄化的现象。 二、从社会结构层面构建和谐社会在我国改革开放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的过程中,新的社会矛盾、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有时甚至集中暴露出来。从社会管理体系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和重组,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从而使社会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隐患。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众之间既存在着共同利益,又有着各自特殊的具体利益要求。为此,一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二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是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把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提高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建立健全社会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2.逐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使许多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露出来,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建立稳定、有序、和谐的社

【毕业论文选题】有关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有关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旅游社会学,是从旅游业入手,运用社会整体论、社会互动等社会学理论,来研究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一门新兴。小编精心整理了223个比较优秀的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帮助对这方面有需求的人。 1. 论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视野 2. 关于高职旅游礼仪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 3. 西部民族旅游社区女性幸福感人群差异--以四川桃坪羌寨为例 4. 旅游开发对乡土传统文化的结构与解构--以柳林县三交镇黄河风情游为例 5. 人类学与民族旅游:中国的实践 6. 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泸沽湖的个案研究 7.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社会冲突疏解研究--基于对四川旅游业发展的考察 8. 旅游对陕西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9. 女性生命周期与旅游意向的关系研究 10.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以街津口赫哲族为例 11. 来华非洲人社会交往和跨文化适应研究--以旅游人类学为视角 12. 旅游资源开发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影响研究--基于大理市周城村的案例分析 13. 生态美学视域下百里峡旅游资源田野研究 14. 西学东渐之后: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15. 家庭领域与公共领域:乡村旅游对社区女性的影响研究--以山东省河口村为个案 16. 生态旅游中社区参与的有效性探析 17.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广西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为例 18. 大学生志愿者旅游认知. 态度与行为意向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19. 在校女大学生旅游体验与旅游需求的质性研究 1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1、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 2、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 3、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 4、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 5、产业集群论 6、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 7、产业集群中人力资本效应研究 8、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9、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10、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11、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 12、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13、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14、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15、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 16、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 17、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 18、促进中部崛起研究 1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20、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研究 22、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研究 23、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 24、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 25、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研究 26、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27、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研究 28、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 29、甘肃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 30、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31、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 32、高速公路经济论 33、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 34、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及其营建的初步研究 35、国际能源合作的稳定性研究 36、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37、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 38、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39、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 40、户籍制度与我国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 41、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 42、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收入再分配研究 43、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研究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小论文

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与作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且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更深层次理解,是我国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我国新时期的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它的提出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是由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法治理念、法治制度和法治行为所构成的现实状态,致力于寻求法治在现实中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首先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包括人民民主、法制完备、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权力制约。其次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人为本、保人权障、文明执法三方面。再次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的生命线。立法是公平正义的起点,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平正义的要求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合法合理、程序正当、及时高效。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第四,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现阶段,党和国家根本利益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大局要求我们能够做到把握大局、围绕大局、立足本职。要正确处理好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之间的关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坚持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内

在一致性。最后党的领导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导,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领导,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组织领导。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只有社会稳定,社会的经济才能发展,社会的文化才能繁荣。所以为了实现社会和谐,法治保障必不可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穿始终。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

以良好学风促和谐班风

以良好学风促和谐班风 ——学风建设浅谈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这样说过:“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舞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了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可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形态的形成,对于个性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个人认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大致应具有这样的特点:学风严谨、班风积极向上、同学团结友善、师生关系和谐平等。 其实,这样的理念相信我们在座各位都早已认识到。但问题是怎样将一个新组成的家庭经过自己四年的管理达到此目标,且越早越好呢?说实话,这个问题太大,变数太多,一言两语谁都说不清,一时半会儿谁都难做到,但大家又都一直在做。我想,这就是我们有必要相互交流相互启迪的原因吧。学校让我今天与各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交流,并非因为我做到了,恰恰是因为去年的我困惑最多,困惑中的我在无奈中尝试了很多,所以心得体会也很多,效果变化在学生身上也体现了一些,当然有好有坏。所以,我的体会比较真切而新鲜罢了。 我想先引用09年暑期我的“新学期工作计划”中的片段,让大家了解一下我班预备这一年结束时的状态以及我当时的一些思考。 总体归纳,现在我班的主要特点有: 1、一日行规的基本习惯已养成。 2、参与各项活动的热情高涨。 3、班级缺少一批各方面都堪称表率的“领头羊”。 4、与行规习惯的进步相比,学习习惯就成了我班的最大弱势。(1)课堂上听课效率差,习惯自由散漫;课后作业完成速度慢、质量低,最关键是常常交不齐。除了一两个小学就长期无良好学习习惯的外,还有大批同学都出现过不该出现的各类学习习惯问题,甚至包括大部分班干。因而,班里虽有一些智力较好的孩子,但因为心智的不成熟、习惯的散漫,最终各科成绩都受影响。 (2)第二学期随着班级管理新模式的启动,班干的自身规范有了进步,班级的整体气氛略显沉稳,期末考试班级成绩就有了明显进步,这也说明学习方面的管理还有较大空间,潜力还可挖掘。 具体举措有: 1、继续推进“班级网络化表格管理”模式。(发展严谨、创造的班级内涵。) 3、加大对班干的培养、管理力度。(发展积累、坚持、团结、严谨的班级内涵。)

和谐社会需要宽容作文800字

和谐社会需要宽容作文800字 本文是关于需要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中,少了“和谐”这个词是不行的,有关“和谐”的思想源源不断。有了和谐便有了新中国的诞生,便有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生命和谐是中华民族的高尚美德和优良传统! 读了《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这本书,篇篇扉页,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和谐社会。使我深深地感到:友谊、快乐、诚实、宽容是多么的珍贵!它们将主宰人类的一生。从书中,我不仅体会到了和谐的重要,还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为构建和谐学校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翻动着书页,突然,目光落在一个醒目的标题上“宽容待人”。这不是做一个小主人的条件之一吗?宽容是一种美,一种难得的美。深邃的天空忍住雷电暴雨的肆虐,才会有了风和日丽,晴空万里;辽阔的大海容忍了惊涛骇浪的猖獗,才有了浩淼无垠。安德鲁?马修思也说过“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脚跟上,这就是宽容”。这些都说明了宽容是美。我捉摸着,在校园里、在社会中,难免会与人发生争执和纠纷。面对他人,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为了一点小事而伤了和气,是不值的。有人说过:“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是吗?相互谦让,宽容对方,留给自己的却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由这里我还想到了一个故事: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男子单杠决赛中,二十几岁的俄罗斯名将涅莫夫以连续腾空抓杠的高难度动

作,征服了全场的所有观众。可是,裁判以涅莫夫落地时一个小小的失误只给了他9。725分,这激起了全场观众无比的愤怒。涅莫夫却以他宽阔的胸怀,让中断了十几分钟的比赛得以继续进行。难道这不是他宽容待人的魅力所在吗?听了这个故事,你是不是也应该宽容待人呢?会不会捎给对方一个会心的微笑呢? 厚厚的一本书,在我脑海中不停地翻滚,时时浮现出与人和谐,与自然和谐,与集体和谐,与生命和谐的美好景象! 不是吗?宽容待人、诚实守信、崇尚和谐、友爱相处、真诚待人、热爱祖国……这些都是一个和谐小主人的必要条件呀!我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少先队员,生活在校园中,是学校的小主人,在党的关怀和引导下,我倍感亲切。我要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争做和谐社会的“五好”公民!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是隶属于社会学论文最早的一个小分支,主要是讨论现代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组织,研究的方向是社会学中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城市社会学论文包含了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提供了121条优秀的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除夕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丰富的信仰思想,本文只从一个侧面初步展示马克思的有关思想,并揭示马克思考察信仰的独特视角。 一、从经济看信仰:马克思信仰思想的独特视角 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经典作家从来不谈论和研究信仰问题。这种印象不正确。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就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信仰问题。比如,马克思从研究和批判宗教的角度谈论过信仰;从批判旧哲学和清算唯心主义哲学信仰的角度谈到过信仰;从政治斗争和政治信念的角度谈到过信仰;从人生信仰角度谈到过信仰;还从思想宣传的角度,以及从共产主义运动的角度等也谈到过信仰问题。在马克思谈论信仰的各种角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至今往往受到忽视的一个视角,是从经济学角度对信仰现象的观察和透视。这是马克思信仰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信仰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现象,而且是离经济基础比较远的意识形态现象,人们往往看不到它与社会的经济因素和经济过程之间的联系。所以,历来研究信仰现象的人,不论是一些神学家、宗教学家还是哲学家、文学家等,往往从思想人文的角度考察信仰问题,而通常并不注意进行经济分析。这就有意无意地限制了信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独具慧眼,能够从经济角度去考察信仰问题。特别是马克思,在与恩格斯的理论分工中,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因而,他在研究经济学过程中随时随地涉及到一些信仰问题,并提出了有价值的新颖的见解。 经济学研究与信仰研究看起来天悬地隔,但并非如此。马克思不是就经济研究经济,而是从经济领域来透视整个社会。他在经济学研究中经常地广泛地涉及到信仰问题并不奇怪。而且政治经济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形态性。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正是为共产主义信仰作了最有力的实证性的科学证明。而且马克思的有些经济学论述本身就是某种关于信仰的思想和论断,可以看作是从经济学侧面来阐述信仰问题,如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分析,以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信用和信用制度问题的分析等等就是如此。另外,在马克思大量的经济学著作中,我们还时常看到一些关于宗教和信仰方面的概念和提法,他引用一些宗教术语或关系来说明经济活动或经济过程中的一些特点。比如,用神学家的思维方式来比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认为就象神学家根据自己的信仰来把一切宗教划分为真正的宗教和臆造的宗教一样,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根据自己的信

促和谐年度最新标语

促和谐年度最新标语 一 1、明礼诚信和谐之基,守望相助平安之本。 2、践行荣辱观念,培育社会公德,养成良好习惯。 3、心中一把平安锁,胜过万重防盗门。 4、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公共环境。 5、人美景美社区美,靠你靠我靠大家。 6、有防无患莫放松,睡前检查一分钟。 7、提升文明素质,乐当文明使者。 8、人人都是文明形象,事事关乎社区和谐。 9、多一点关心,家人更和气;多一些宽容,家庭更和睦;多一份责任,社会更和谐。 10、关心学校,我们的职责;爱护学校,我们的义务;热爱学校,我们的心声。 11、寻找老邻居、结识新邻居、感谢好邻居。 12、一事一理重和谐,一言一行讲文明,一日一年有平安。 13、文明管住腿,不乱穿马路,不践踏草坪。 14、人与人互相照应,家中无人似有人。 15、健康校园,携手打造,文明风尚,同声倡导。 16、讲奉献从小事干起,做好事从点滴开始。 17、社区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18、手拉手创洁净家园,心连心建和谐社区。 19、弘扬社会公德,树立文明新风,共创和谐社区。 20、创建和谐我参与,社区成果我受益。 21、相互多礼让,社区更和谐。 22、请勿乱倒垃圾污水。

23、你也奉献,我也奉献,大家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 24、防窃又防盗,门窗最重要。 25、多一份防范,少一份隐患。 26、老老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27、创建平安新环境,构建和谐新社区。 28、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 29、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 30、争做道德公民,建设和谐家庭。 二 31、争做文明居民,创建和谐社区。 32、家庭平安,幸福之源。 33、留心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 34、防范为生命保驾护航;警惕为安全站岗放哨。 35、防患未然才能长治久安。 36、爱护公共环境,不准高空抛物。 37、和谐家园,你我共同建设。 38、请不要把垃圾杂物丢进电梯轿厢内。 39、和谐与我同在,我与文明同行。 40、让我们把温馨带走,把真爱留下。 41、打造平安社区,构建和谐社会。 42、理解是家庭的支柱,宽容是和睦的根基,平安是全家的福气。 43、“小家”平安幸福,“大家”和谐进步。 44、胸怀社区心事乐,腹有诗书气自华。 45、家和邻睦社区兴,同心建设文明城。

以生活需要宽容为话题的高中议论文800字

以生活需要宽容为话题的高中议论文800字 宽容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所以,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当下,我们需要更多的宽容。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收集的以生活需要宽容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望对你有所帮助! 生活需要宽容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宽容”一词。宽容的意思是指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怨恨、仇恨等,有“冤家宜解不宜结”,“冤冤相报何时了”,“相逢一笑泯恩仇”,”化干戈为玉帛”等等劝世良言。这无非是劝诫世人,生活中遇到不平、气愤、怨恨时,不宜一味的结怨结仇,施展报复,不是原则性的家国大仇皆宜宽容化解。 宽容对于国家来说,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宽容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的原则、交往的智慧、修养的境界。宽容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所以,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当下,我们需要更多的宽容。 一、 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有关宽容的故事举不胜举,给人以启发、教益。 比如:负荆请罪的故事。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

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这则故事,堪称以大局为重、宽容互谅的典范。 又比如: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再说说彭德怀的宽容。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传令兵手执红旗边跑边喊让路。只有一个战士坐着不动。彭德怀见人挡路便喊了几句。战士站起来朝彭总就是两拳。彭总让过他匆匆赶路。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见彭总。彭总立即让他回去。战士自知闯祸,心里害怕,见彭总毫不在意,深受感动,后来逢人就说:“总指挥真是度量宽宏呀!” 从以上的事例中,宽容者对有违常理的人或事不计较、不追究,对不慎犯了大错能宽容、理解、放下。以宽容方式去化解恩怨,这无疑是凝聚力量,成就大业的处世智慧。 二、 西方文化对“宽容”的理解似乎更趋理性。多年前,阅读《包容

296条优秀政治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296条优秀政治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政治社会学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跨学科产物。研究社会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政治权威的产生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研究范围包括:政治的社会根源社会结构与政治社会与政治变革政治精英和政治体系对社会的反作用政治社会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选296条政治社会学论文题目,给大家参考学习。 1. 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成长--基于当前政治生态的分析 2. 试论社区政治及其与国家政治间的互动关系 3. “身体政治”与女性农民工 4. 从吸纳到求援:资源变迁背景下的村庄政治 5.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社会心态培育 6. 政治冷漠: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7. “过渡型社区”治理问题的政治社会学解析--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 8. 社会转型期中国利益集团与民主政治建设关联性研究 9. 日本竞技体育崛起过程中的国民社会心态和政治诉求 10. 土地政治:两种观点和两个视角--农村土地与政治的相关性研究 11. 碎片与裂变:迈向全球政治人类学 12. 城市青年的社会资本与政治参与 13. 回顾与反思:政治人类学研究述评 14. 上海居民文化资本与政治参与--基于上海社会质量调查数据的分析 15. 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基于政治文化的视角 16. 上海市新白领的政治态度与政治参与 17. 论青年政治态度的结构. 特征与转变 18. 社会媒体的政治力量--集体行动理论的视角 19. 工人参与. 政治动员与国家政权建设 20. 构建现代民主国家的“最低限度”目标--基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考察 21. 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的消极行为及思想政治教育之对策 22. 乡村政治精英权力变迁的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省Y村的调查 23. 国家如何塑造抗争政治--关于社会抗争中国家角色的研究评述 24. 乡村基层政治运作--以开会为视角的分析 25.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构 26. 政治技能对职业成功的影响 27. 政治社会团体涵义辨析:概念比较 28. 当代中国青年核心政治价值观的理论探讨 29. 网络政治文化:青年网络政策参与的新窗口 30. 建国以来农民政治认同内在生发机制谱系的梳理及启示 31. 中国农村政治发展:渐进方式与双向途径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政治文化的特征与创新 33. 现实的冷漠与网络的激情 34. 浅析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内在心理机制与激发 35. 网络政治信息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调控 36. 家务劳动分工:女性的“生活实验”与“性别政治” 37. “复合型政治稳定”视角下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38. 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政治认同 39. 从广场到身体:当代中国青年政治参与状况的嬗变 40. 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政治功能

政治经济学论文

关于我国农村闲置劳动力 进行家庭手工经营的调查与分析 ——以河南省漯河市农村地区为例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一班徐永航 2010200949 参考书目: 1. 徐禾:《政治经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二版 2. <美>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 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 李恒、彭文慧:《劳动力转移与传统农区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009年版 3. 句芳:《我国中部地区农户劳动时间利用研究——以河南省为例》,中国 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 张秀生、陈立兵:《村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 研究中心:《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

2011年5月29号 中国是一个农业劳动力的大国,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目前的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同时,严重对立的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使得即使在城务工的农民工,也无法完全脱离土地,无法成为真正的市民阶层。据国家统计局估算: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6亿,其中劳动力规模为10亿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前已经转移1.4亿,农业仍然存在2亿需要转移的劳动力,到2020年新增需转移劳动力1亿。①因此,考察农村闲置劳动力在城市化不断推进情况下的安置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个人口超亿的省份,同时由于长期积累的社会历史原因,农村人口一直在全省总人口中占大多数,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河南省人社厅统计显示,河南省有7000多万农村人口,4700多万农村劳动力,富余劳动力3200多万人,截至2010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到2363万人,其中,2010年河南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1142万人,占48.33%;省外输出1215万人,占51.42%,省外输出保持原有规模的同时略有下降。② 在为数众多的农村劳动力中,很多是来到城市和工厂打工的的男性农民工(大概年龄在十五岁至六十岁)和年轻女性农民工(一般不超过三十岁),在家主持一家的主要是中年妇女(三十岁至六十岁)。她们除了管理庄稼、照顾老人孩子以外,农闲时节一般无事。因此,很多妇女为了在闲时贴补家用,纷纷选择一些手工制作类的包户工作,很多工厂或者是商人,正是看中这一点,为农村妇女提供了类似的工作。 一般而言,这种工作相对工厂工作稍微随意,愿意工作的妇女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领取一定量的任务,然后在家里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一块儿工作。工作一般都是在农闲时节进行,夏天稍长大约在10到12个小时之间,冬天稍短约为6到8个小时,采用计件工资的形式。如果有其他事情需要来开的话,可以选择暂时搁置手中的工作;不过,如果较长时间未能完成任务的,则需要交纳一定的违约金。 ①李恒、彭文慧:《劳动力转移与传统农区发展》,2009年版,第3页 ②https://www.sodocs.net/doc/825309957.html,/contents/126/30173.html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 一、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是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今天,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而且一些问题和矛盾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解决。有人说,改革开放近30年,成绩那么大,为什么问题和矛盾又会那么多呢?这就要辩证地看问题。邓小平90年代初就讲过,现在看来,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发展起来,问题反而多了,这就是辩证法。这叫做“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矛盾”。比如,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改革开放至今,贫困率从31%下降到1.8%,绝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达到了小康,贫困人数大规模减少,贫困人口绝对数很少了,但贫富差距拉开了,贫困问题相对突出了。 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旧的问题和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也只有靠更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和矛盾归咎于改革和发展,存在这些问题和矛盾,恰恰是因为改革和发展不够深入。因此,只有深化改革,加大发展力度,才能解决好发展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解决好发展问题。而要进一步发展,必须破除阻碍发展的种种障碍和弊端,这就要深化改革。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这就必须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不断发展,只有发展,才能逐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和谐与矛盾。 今天,虽然我国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人民积极性发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还有不适合的方面,这些方面仍然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所以,一定要针对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继续深化改革,使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从体制上解决好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不断提高的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集中表现为人民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一方面是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另一方面又是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面对有限的、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社会生产,就使人民内部矛盾在物质利益分配上更加突出。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根本 问题是正确处理 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当前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这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5.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经济不发展,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就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样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蕴涵着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在现代社会,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当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种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提高,甚至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是与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背道而驰的。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和谐文化来指引和推动。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人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二、建设和谐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需要。文化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这种交流、交融、交锋不仅发生在国际而且发生在国内。对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摩擦,如果不注意协调、妥善解决,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危机。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建设和谐文化,必将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三、建设和谐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体背景的差异,各阶层之间、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发挥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思想感情、调节人们行为、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就能够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就能够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