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证明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证明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证明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证明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五种推导方法之对比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王恩宾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恒等变换的基础,其他三角函数公式都是在此公式基础上变形得到的,因此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作为本章要推导的第一个公式,往往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对于不同版本的教材采用的方法往往不同,认真体会各种不同的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下面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五种常见推导方法归纳如下:

方法一:应用三角函数线推导差角公式的方法

设角a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 i,Z POP i= 则/ POX = a— 3.

\ 11「

A 计

R ;

过点P作PM丄x轴,垂足为M,那么OM即为a— 3角的余弦线,这里要用表示a, 3的正弦、余弦的线段来表示OM .

过点P作PA丄OP i,垂足为A,过点A作AB丄x轴,垂足为B,再过点P作PC丄AB,垂足为C,那么cos 3= OA, sin 3= AP,并且/ PAC=Z P i Ox= a,于是OM = OB + BM = OB + CP = OAcos a+ APsin a= cos 3^os a+ sin 传in a.

cos (0)= cos OJCOE0+ sin -asin p

说明:应用三角函数线推导差角公式这一方法简单明了,构思巧妙,容易理解?但这种推

导方法对于如何能够得到解题思路,存在一定的困难?此种证明方法的另一个问题是公式

是在二’:均为锐角的情况下进行的证明,因此还要考虑二-的角度从锐角向任意角的推

广问题?

综上所述,

方法二:应用三角形全等、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推导差角公式的方法

在直角坐标系内做单位圆,并做出任意角 a a + B 和「,它们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

P 2、P 3 和 P 4 点,单位圆与

X 轴交于

P i ,贝y P i (1,0)、P 2(cos a, sin a 、P 3(C0S (a +? , sin( a +3))、h 「*一三"一广 1 .

...N 彤鸟*耳巧皿+ 0 ,且闵I = |^| = |0^| = |0^| = 1

...△好。呂SZXEO 电...I 百旬=|£片|

二 J(CQ $ 工一的(一戸4-[sin a- sin (一

.2匚OF (e+Q)二 2 - 2 cos GCOE Q- 2sin trsin (-/f)

.i i - ii K -. : ii ■' 「、—,: 「::-., . ■+ ii /. : 11 ■' 说明:该推导方法巧妙的将三角形全等和两点间的距离结合在一起,利用单位圆上与角

[「有关的四个点.■■- '' ' : ■- ■- J, ■ ' 匸—匸,

」「―二―!!建立起等式关系,通过将等式的化简、变形就可以得到符合要求 的和角与差角的三角公式?在此种推导方法中,推导思路的产生是一个难点,另外对于

设 P i (x i , y i ), P 2(X 2,y 2),则有 IP 1

P

2 | =

〔;三点在一条直线和L- 1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时这一特殊情况,还需要加以解释、说明?

方法三:应用余弦定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推导差角公式的方法

设■'' :1■ ■ ■ I I - ■「 = :

"2 j -j

则「cos + (sLii a- sin = 2-2(cosdfcos /5-bsin Ofsin^)

在厶OPQ中,??? |吃f =|°耳+|。芮一2匕冋|0创8必矽。,

.二1+1-2 ggg- 0)

… ?,

.-,;,J. I I ?;;二’■.- I II & : II

说明:此题的解题思路和构想都是容易实现的?因为要求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所以构造

出和角和差角是必须实现的?构造出的和角或差角的余弦函数又需要和这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建立起等式关系,因此借助于余弦定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建立起等式关系容易出现,因此此种方法是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的比较容易理解的一种方法?但此种方法必须是在学习

完余弦定理的前提下才能使用,因此此种方法在必修四中又无法使用?另外也同样需要考虑三点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

方法四: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推导差角公式的方法

设a B是两个任意角,把a B两个角的一条边拼在一起,顶点为O,过B点作OB

的垂线,交a另一边于A,交B另一边于C,则有S A OAC=S A OAB+S A OBC..

.|O4||0C|sm J3)= \AB^OB\^\8C\\O^\

...|锯| =阳8眩=|0口血£ Q 嗣=|0斗in

a \BC\ = |OC|sin 0 .|CZA||OC|sin (ffi+ 0)= Q 斗in£3f|OC|cos ^ + |O J 4|COS Of|OC|sin J3

??? sin(a + 3=sin a cos 供sin %os a

根据此式和诱导公式,可继续证出其它和角公式及差角公式

(1) sin( a - ?=sin[ a +(- ?]=sin ?cos(- 3+sin(- ?cos a =sin acos 0sin ^cos a;

(2) cos( a + 3=sin[90-( a + ?]=sin[(90- a)- 3=sin(90- "cos 3sin 3cos(90- a

=cos a cos 3sin a sin 3

(3) cos( a 3=cos[ a +(- 3]=cos a cos(- 3-sin osin(- 3=cos %cos 供sin a sin 3

说明:此种推导方法通过三角形的面积的和巧妙的将两角和的三角函数与各个角的三角函

数和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数形结合的特点

?缺点是公式还是在两个角为锐角的情况下进行的 证明,因此同样需要将角的范围进行拓展 ?

(五)应用数量积推导余弦的差角公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内,作单位圆0,以Ox 为始边作角a, 3它们的终边与单位 圆的交点为A , B ,贝U

由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有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有

QC sin (負+Q )二扣列

a|+

护qi 纲 =(cos a sin OB =(cos 3 sin 3 ).

由向量数量积的概念,有

QA QE= 0) = cm (D

OA OB = feos 冬 sin or) (cos fl,sin. Q)工 cog tr cos /3+sin rksm 0

说明:应用数量积推导余弦的差角公式无论是构造两个角的差,还是得到每个角的三角函 数值都是容易实现的,而且从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和坐标运算两种形式求向量的数量积将 二者之间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向量在数学中的桥梁作用

综上所述,从五种不同的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可以看出,不同的推导方 法体现出不同的数学特点,不同的巧妙构思,相同的结果,也进一步体验了数学的博大精 深.

于是 ,有 cos 0)= cosdfcos 0+win asm Q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证明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五种推导方法之对比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王恩宾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恒等变换的基础,其他三角函数公式都是在此公式 基础上变形得到的,因此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作为本章要推导的第一个公式,往 往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 对于不同版本的教材采用的方法往往不同,认真体会各种不同 的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下面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五种常见推导方法归纳如下:方法一:应用三角函数线推导差角公式的方法 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1,∠POP1=β,则∠POx=α-β. 过点P作PM⊥x轴,垂足为M,那么OM即为α-β角的余弦线,这里要用表示α,β 的正弦、余弦的线段来表示OM. 过点P作PA⊥OP1,垂足为A,过点A作AB⊥x轴,垂足为B,再过点P作PC⊥AB,垂 足为C,那么cosβ=OA,sinβ=AP,并且∠PAC=∠P1Ox=α,于是OM=OB+BM=OB +CP=OA cosα+AP sinα=cosβcosα+sinβsinα. 综上所述,. 说明:应用三角函数线推导差角公式这一方法简单明了,构思巧妙,容易理解. 但这种推 导方法对于如何能够得到解题思路,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种证明方法的另一个问题是公式是在均为锐角的情况下进行的证明,因此还要考虑的角度从锐角向任意角的推 广问题. 方法二:应用三角形全等、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推导差角公式的方法

设P1(x1,y1),P2(x2,y2),则有|P1P2 |= . 在直角坐标系内做单位圆,并做出任意角α,α+β和,它们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P2、P3和P4点,单位圆与x轴交于P1,则P1(1,0)、P2(cosα,sinα)、P3(cos(α+β),sin(α+β))、. ∵,且, ∴,∴, ∴ , ∴, ∴,. 说明:该推导方法巧妙的将三角形全等和两点间的距离结合在一起,利用单位圆上与角有关的四个点, 建立起等式关系,通过将等式的化简、变形就可以得到符合要求 的和角与差角的三角公式. 在此种推导方法中,推导思路的产生是一个难点,另外对于三点在一条直线和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时这一特殊情况,还需要加以解释、说明.

(整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正弦线、余弦线和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二倍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的知识基础,对于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课时主要讲授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以及诱导公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并熟记公式; ②、使学生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和诱导公式的推导; ③、使学生能够从正反两个方向运用公式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 ②、培养学生的代数意识,特殊值法的应用意识;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公式的线形美,对称美; ②、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有利于问题自然、流畅地提出,提出问题是为了引发思考,思考的表现形式是探索尝试,探索尝试是思维活动中最有意义的部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是我们每节课都应追求的目标。给学生的思维以适当的引导并不一定会降低学生思维的层次,反而能够提高思维的有效性。从而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

和谐统一。 由此我决定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启发引导----解决问题。 学法指导: 1、要求学生做好正弦线、余弦线、同一坐标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特别是用角的余弦和正弦表示终边上特殊点的坐标这些必要的知识准备。(体现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的认知规律。) 2、让学生注意观察、对比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中正弦、余弦的顺序;角的顺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通过观察体会公式的对称美。 五、教学过程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示范课)

《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玉林高中数学科 授课人:饶蔼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让学生探索、猜想、发现并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公式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并为建立其他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2.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简单运用,掌握不同方法求值. 3. 情感态度:通过课题背景的设计,增强学生的探究、应用意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探究、证明过程和公式的初步应用. 2. 难点:探究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也学习了同角三角函数式的变换;理解了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并能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经历了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公式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学生容易犯思维不严谨、不严密的错误,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搞清楚两角差与相应向量夹角的联系与区别. 教法、学法 1. 教法:问题驱动、引导发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2. 学法:课前预习、小组探究、反思小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金城超市电梯长度约为8米,坡度(与地面夹角)约为30度,请问当我们上完电梯后,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多少米? 设前进量为x 米,则3430cos 8=?=x 米 提问:当电梯坡度为45度时,其他不变,x 等于多少?

初中几何证明题(完整版)

初中几何证明题 初中几何证明题 第一篇: 初中几何证明题 初中几何证明题 己知m是△ab边b上的中点,,d,e分别为ab,a上的点,且 dm⊥em。 求证:bd+e≥de。 1. 延长em至f,使mf=em,连bf. ∵bm=m,∠bmf=∠me, ∴△bfm≌△em如图,在三角形ab中,bd,e是高,fg分别为ed,b的中点,o是外心,求证ao∥fg 问题补充: 证明:延长ao,交圆o于m,连接bm,则:∠abm=90°,且∠m=∠ab. ∠ae=∠adb=90°,∠ea=∠dab,则⊿ae∽⊿adb,a ead=aab; 又∠ead=∠ab,则⊿ead∽⊿ab,得∠aed=∠ab=∠m. ∴∠aed+∠bam=∠m+∠bam=90°,得ao⊥de.-------------------同理可证:eg=b 故dg=eg. 又f为de的中点,则fg⊥de.所以,ao∥fg. 已知梯形abd中,对角线a与腰b相等,m是底边ab的中点,l 是边da延长线上一点连接lm并延长交对角线bd于n点 延长lm至e,使lm=me。

∵am=mb,lm=me,∴albe是平行四边形,∴al=be,al∥eb,∴lnen=dnbn。 延长n交ab于f,令l与ab的交点为g。 ∵ab是梯形abd的底边,∴bf∥d,∴nfn=dnbn。 由lnen=dnbn,nfn=dnbn,得: lnen=dnbn,∴l∥fe,∴∠glm=∠feb。 由al∥eb,得: ∠lag=∠ebf,∠alm=∠bem。 由∠alm=∠bem,∠glm=∠feb,得: ∠alm-∠glm=∠bem-∠feb, ∴∠alg=∠bef,结合证得的∠lag=∠ebf,al=be,得: △alg≌△bef,∴ag=bf。 ∵a=b,∴∠ag=∠bf,结合证得的ag=bf,得: △ag≌△bf,∴al=∠bn。 如图,三角形ab中,d,e分别在边ab,a上且bd=e,f,g分别为be,d 的中点,直线fg交 ab于p,交a于q.求证:ap=aq 取b中点为h 连接hf,hg并分别延长交ab于m点,交a于n点 由于h,f均为中点 易得: hm‖a,hn‖ab hf=e2,hg=bd2 得到:

(完整版)运用向量法证明几个数学公式

运用向量法证明几个数学 向量法是几何问题代数化的一种重要方法,运用向量法可以证明一些三角或者几何公式,下面仅举几例予以说明。 例1、用向量证明和差化积公式 cos cos 2cos cos 22αβ αβ αβ+-+= sin sin 2sin cos 22αβαβ αβ+-+= 如图,作单位圆,并任作两个向量 (cos ,sin )OP αα=u u u r ,(cos ,sin )OQ ββ=u u u r 取 ?PQ 的中点M ,则 (cos ,sin )2 2 M αβαβ ++ 连接PQ 、OM ,设它们相交于点N ,则点N 为线段PQ 的中点,且ON PQ ⊥,∠Mo x 和∠MOQ 分别为,22αβαβ +-,所以||||cos cos 22 ON OM αβαβ --==u u u r u u u u r ,所以点N 的坐标为(||cos ,||sin ) 22 ON ON αβαβ ++u u u r u u u r ,即(cos cos ,cos sin )2222N αβαβαβαβ-+-+ 又11 ()(cos cos ,sin sin )22ON OP OQ αβαβ=+=++u u u r u u u r u u u r 所以(cos cos ,cos sin )2222αβαβαβαβ-+-+1 (cos cos ,sin sin )2 αβαβ=++ 即cos cos 2cos cos 22 αβαβ αβ+-+= sin sin 2sin cos 22 αβαβαβ+-+= 在上面的基础上,还可以证明另外两个和差化积公式:

sin sin 2cos sin 22αβ αβ αβ+--= cos cos 2sin sin 2 2 αβ αβ αβ+--=- 如图,过P 点作y 轴的平行线,过Q 作x 轴的平行线相交于点F ,那么||sin sin PF αβ=-u u u r ,||cos cos FQ βα=-u u u r , ∠ QPF = ∠ QNE = ∠ Mox = 2 αβ +, ||2||2||sin 2sin 22 PQ NQ OQ αβαβ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所以||||cos ,||||sin PF PQ QPF FQ PQ QPF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即sin sin 2cos sin 22αβ αβ αβ+--= cos cos 2sin sin 22 αβαβ αβ+--=- 例2、用向量解决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12(,)OA a a a ==u u u r r ,12(,)OB b b b ==u u u r r ,以线段OA 、OB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CB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221||S a b a b =-,三角形OAB 的面积 12211 ||2 OAB S a b a b ?= - 证明:设,a b α<>=r r ,那么可以得出 ||||sin OACB S a b α=r r ,由于cos ||||a b a b α?=r r r r 所以222sin 1cos 1()|||| a b a b αα?=-=-r r r r 222222 1122122111221221222222222 222121212121212()2()1()()()()()()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a b b a a b b a a b b ++--=-==++++++ 所以sin α=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详细教案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 主讲教师:卫金娟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究,让学生在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基础上记忆公式,并用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为后面推导其他和(差)角公式打好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变换及向量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让学生体会利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创造的过程,体验成功探索新知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努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 学情分析: 1、知识分析:必修4前两章刚学习了《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的知识,学生对前两章知识尚记忆深刻,为第三章第一节“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学习做了充足的知识准备; 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中所涉及的用三角函数线推导公式部分比较难,学生独立探究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合理引导、并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来完成. 2、能力分析: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已经培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小组讨论和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但由于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课堂参与程度不高,所以我合理分组,让学习基础较好且课堂积极活跃的学生带动小组内其他学生一起完成新课学习; 从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来看,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归纳总结的能力,但对数学中逻辑严密的一般结论,还不能用严格的数学语言来表达. 3、学习习惯与态度:所带班级属于文科班,学习纪律性比较好,听课认真,动笔演算等能力比较好,但作为文科班女生胆子小,回答问题方面不是很活跃,需要合理分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教学难点:两次探究过程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知识准备: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三角函数线、诱导公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圆规,三角板 教学流程:

从变换的角度赏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之推导

从变换的角度赏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之推导 近期观看了科幻大片《星际穿越》,影片中出现了虫洞、黑洞、第五维空间等一些星际概念,让人感觉宇宙中充满了奇妙的变换.宇宙的研究当然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之王,而数学中也充满了各种奇妙的、令人着迷的变换.三角变换就是其中之一,有些人认为三角学是古老的数学,应该弱化.但从现行高中数学教材来看,仍是对三角学比较重视,确实三角学属于经典数学中的知识,之所以经典有其原因所在,三角学中的各种变换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是开启学生数学智慧之门,引起学生数学探究欲望的良好素材. 数学变换方法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基础,这是因为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1].由于数学变换方法充分体现了联系、运动、转化的观点,它对数学教育研究必然是有启发性的. 下面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为例,从变换的视角赏析其生成方式. 1公式推导前奏――两锐角差的余弦公式 从学生认知特点的角度出发,从特殊到一般是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所以一般可以考虑从两锐角差的余弦着手,

比如cos(45°-30°)=?有各种变换方法可以求出此三角函数值. 1.1数学动手实验中的变换 明代学者与军事家王守仁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陶行知老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亲知、闻知、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陶老先生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获取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 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古今中外第一流的真知灼见无一 不是从“做”中得来,也就是说“教学”要以“做”为主. 浙江省高中数学特级教师冯寅老师也曾经强调“动手”与“动脑”图1并重的观点.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数学实验的过程中推导出两锐角差的余弦公式. (1)你能用这两块三角板(如图1)拼出哪些角度呢? (2)你能用它们拼出15°的角吗? (3)你能否利用所拼出的图形(如图2或如图3)求出cos15°的值呢? (4)若将上面的45°和30°角分别改成锐角α和β,那么会有怎样的结论?cos(α-β)=? 1.2物理学做功中的变换

由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证明谈代数

由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证明谈几何对代数运算的作用 22()() a b a b a b -=-+

↓把四边形EBCF移动跟四边形CFGD构成长方形DEBG ↓ 求证:22()() a b a b a b -=-+ 证明:设|AD|=a , |AG| =b则 S AEFG=2a,S ABCD=2b S AEFG–S ABCD ==S EBFC+S CFGD 而S EBFC+S CFGD=|DG| .|DE| =(|AD| -|AG| ).(|DC| +|CE| ) =(a-b)(a+b) (就是把四边形EBCF移动跟四边形CFGD构成长方形DEBG算面积) 这种用几何的方法证明平方差公式很容

易理解,也让人容易接受,可以把抽象的代数运算用几何的方法具体化。我们知道代数主要研究的是数字与数字之间的逻辑联系,是代数式与代数式的运算。而几何是图形中各种边角面积之间的必然联系。有些代数运算可以用几何图形表示而还有些代数运算不能用几何图 形表示。 我在上面用几何的方法证明了我们常用的,也是最简单的平方差公式,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证明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相乘,多项式和多项式相乘公式等等。用几何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复杂的难题。 每个函数有它相对应的几何图形,有图形我们就可以看出函数的很多性质,特征。例如: 上面这个心形的函为

2 /1sin *cos 1617/(a )θθρ-= 我们用代数式能画出各种各样漂亮的图形,且解决很多问题。抽象的代数式可以用具体的几何图像来表示。对学数学的专业人士代数和几何都一样,但是对不是专业人理解几何图形比理解代数式容易很多,所以我们要让别人看懂我们做的成果就要用一些几何图形来表示。用几何图形表示的时候可以看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大最小值等等一些性质。总之几何在代数运算中有何大的作用,几何使代数运算简单化,具体化。 我这个图像是用超级画板做出来的,下面 谈谈我个人学超级画板的感受,对超级画板的看法以及超级画板对代数和几何中的作用。 动态几何是我们数学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要学超级画板软的用法,用它做图,做教学案例等等。超级画板是张景中院士专为新课标打造的软件,原名智能教育平台,与几何画板有共性,在色彩、多媒体效果上优与几何画板,且作直线与圆锥曲线交点方面很方便。超级画板这个软件比较好掌握,我们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掌握了软件的基本操作,

用向量法证明海伦公式

用向量法证明海伦公式 杜云 (六盘水师范学院数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4) 摘要:从数与形的角度对向量进行再认识,通过应用向量方法证明海伦公式,更进一步阐明了向量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天然桥梁,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它能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关键词:向量;几何;海伦公式;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5X (2009)03-0063-03 To prove Heron's Formula with the Vector DU Yun (Mathematics Department of Liupanshui Nornal College;Liupanshui,553004,China) Abstract:Recognized the vector from algebra and geometry and by proving Heron's Formula further expounds ,If shows thar the vector is a natural bridge between algebra and geometry,and it is an important mathematics style,and also provides the new method and view to solve the problems. Key words :vector ;geometry;Heron's Formula;combination between algebra and geometry 收稿日期:2009-03-03 作者简介:杜云(1982-),男,贵州盘县人,助教,研究方向: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 第21卷第3期 2009年6月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Liupanshui Teachers College Vol.21NO.3June 2009 63--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函数》教学设计 商州区中学秦明伟 一、学情分析 本课时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年级的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正处于高度发展的时期,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有主动意识,对新知识充满探求的渴望。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这为他们探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建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二节,推导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本章所涉及的所有公式的源头。 由于向量工具的引入,教材选择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这样处理使得公式的得出成为一个纯粹的代数运算,大大地降低了思考的难度,也更易于学生接受。 从知识产生的角度来看,在学习了《三角函数》及《平面向量》后再学习由这些知识推导出的新知识也更符合知识产生的规律,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从知识的应用价值来看,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是新教材的显著特点,课本中丰富的生活实例为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体验生活即数学理念,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基于上述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而推导得到其余的和差公式,为后续简单的恒等变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究,让学生探索、发现并推导其他和(差)角公式,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强化题目的训练,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在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基础上记忆公式,并用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利用向量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及公式的具体运用,使学生深刻体会联系变化的观点,让学生自觉的利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创造的过程,体验成功探索新知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努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的推导。 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并能灵活运用公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两角和与差余弦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利用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进行C(α+β)公式的推导; 2、能用赋值法推导C(α-β)公式; 3、初步学会公式的简单应用和逆用公式等基本技能。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公式的推导,提高学生恒等变形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和变换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培养学生利用联系、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 3、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优化意识。 (四)美育目标: 公式,发现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与单角α、β之间的和通过鉴赏C( α±β) 公谐、轮换结构,让学生感受数学公式的匀称美感。并引导学生领会C( α±β)式的强大功能。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一系列的数学方法。 2.教学难点: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以及运用公式进行化简、求值和证明,学会恰当赋值、逆用公式等技能。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产生对公式的需求。 首先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消除对“cos(α+β)=cosα+cosβ”的误解,说明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不能按分配律展开。并鼓励同学对公 式结构的可能情况进行大胆猜想和尝试性探索。

(二)预备知识 1. 通过观看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地结合勾股定理简要介绍平面内两点间距 2. (结合以下问题,观看《几何画板》演示) (1)分别指出点P 1、P 、P 2、P 3的坐标? (2)弦P 1P 3的长如何表示? (3)如何构造弦P 1P 3的等量关系? [注]如何让推导公式的思路来得自然一些?课本出于叙述方便,隐去了证明的思路。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给出一种合理的思路,比如我们要表示α+β的余弦,那么就得作出α、β、α+β的角,当发现|P 1P 3|可以用 cos(α+β)表示时,想到应该寻找与P 1P 3相等的弦,从而才想到作出角 (-β)。这种思路和课本的叙述是不同的,但从思维的角度来讲,也许更具有某种合理性,更能激发同学通过积极思维去探索、发现问题。 (三)公式推导 1.根据“同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得到距离等式1324PP P P = 2.将1324PP P P =转化为三角恒等式,逐步变形整理成余弦的和角公式。 [cos(α+β)-1]2+sin 2(α+β)=[cos(-β)-cos α]2+[sin(-β)-sin α]2 展开,整理得2-2cos(α+β)=2-2cos αcos β+2sin αsin β 所以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3.强调公式中α、β是任意角。用-β去代替β导出C (α-β),初步认识用赋 值法推导新公式。要求学生注意公式中:角、函数的排列顺序及式中各项符号,引导学生感受公式和谐、轮换的匀称美感,从鉴赏的角度记忆公式。 (四)公式应用 正因为α、β的任意性,所以赋予C (α+β)公式的强大生命力。 1.请用特殊角分别代替公式中α、β,你会求哪些非特殊角的值呢? 让学生动笔自由尝试、主动探索。有的同学说会求cos15°、cos75°、cos105°、cos(-15°)、cos165°……的值。甚至有的同学会说他验证了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六种推导方法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六种推导方法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王恩宾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恒等变换的基础,其他三角函数公式都是在此公式基础上变形得到的,因此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作为本章要推导的第一个公式,往往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 对于不同版本的教材采用的方法往往不同,认真体会各种不同的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下面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五种常见推导方法归纳如下: 方法一:应用三角函数线推导差角公式的方法 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1,∠POP1=β,则∠POx=α-β. 过点P作PM⊥x轴,垂足为M,那么OM即为α-β角的余弦线,这里要用表示α,β的正弦、余弦的线段来表示OM. 过点P作PA⊥OP1,垂足为A,过点A作AB⊥x轴,垂足为B,再过点P作PC⊥AB,垂足为C,那么cosβ=OA,sinβ=AP,并且∠PAC=∠P1Ox=α,于是OM=OB+BM=OB+CP=OA cos α+AP sinα=cosβcosα+sinβsinα. 综上所述,. 说明:应用三角函数线推导差角公式这一方法简单明了,构思巧妙,容易理解.但这种推导方法对于如何能够得到解题思路,存在一定的困难.此种证明方法的另一个问题是公式是在均为锐角的情况下进行的证明,因此还要考虑的角度从锐角向任意角的推广问题. 方法二:应用三角形全等、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推导差角公式的方法

设P1(x1,y1),P2(x2,y2),则有|P1P2 |= . 在直角坐标系内做单位圆,并做出任意角α,α+β和,它们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P2、P3和P4点,单位圆与x轴交于P1,则P1(1,0)、P2(cosα,sinα)、P3(cos(α+β),sin(α+β))、 . ∵,且, ∴,∴, ∴ , ∴, ∴,. 说明:该推导方法巧妙的将三角形全等和两点间的距离结合在一起,利用单位圆上与角有关的四个点,

海伦公式的证明(精选多篇)

经典合同 海伦公式的证明 姓名:XXX 日期:XX年X月X日

海伦公式的证明 与海伦在他的著作"metrica"(《度量论》)中的原始证明不同,在此我们用三角公式和公式变形来证明。设三角形的三边a、b、c的对角分别为a、b、c,则余弦定理为cosc = (a^2+b^2-c^2)/2abs=1/2*ab*sinc=1/2*ab*√(1-cos^2 c)=1/2*ab*√[1-(a^2+b^2-c^2)^2/4a^2*b^2]=1/4*√[4a^2*b^2-(a^2 +b^2-c^2)^2]=1/4*√[(2ab+a^2+b^2-c^2)(2ab-a^2-b^2+c^2)]=1/4* √[(a+b)^2-c^2][c^2-(a-b)^2]=1/4*√[(a+b+c)(a+b-c)(a-b+c)(-a+ b+c)]设p=(a+b+c)/2则p=(a+b+c)/2, p-a=(-a+b+c)/2, p-b=(a-b+c)/2,p-c=(a+b-c)/2,上式 =√[(a+b+c)(a+b-c)(a-b+c)(-a+b+c)/16]=√[p(p-a)(p-b)(p-c)]所以,三角形abc面积s=√[p(p-a)(p-b)(p-c)] 第二篇:海伦公式的几种证明与推广 海伦公式的几种证明与推广 古镇高级中学付增德 高中数学必修⑤第一章在阅读与思考栏目向学生介绍一个非常重 要且优美的公式——海伦公式〔heron's formula〕:假设有一个三角形,边长分别为a,b,c,,三角形的面积s可由以下公式求得: s? (p?a)(p?b)(p?c),而公式里的p? 12 (a?b?c),称为半周长。 图1 第 2 页共 32 页

两角和差正余弦公式的证明

两角和差正余弦公式的证明 北京四中数学组皇甫力超 论文摘要: 本文对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的推导进行了探讨。在单位圆的框架下 , 我们得到了和角余弦公式 ( 方法 1) 与差角余弦公式 ( 方法 2)。在三角形的框架下 , 我们得到了和角正弦公式 ( 方法 3 ~11 ) 与差角正弦公式 ( 方法 12,13)。 关键词: 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 正文: 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是三角学中很重要的一组公式。下面我们就它们的推导证明方法进行探讨。 由角, 的三角函数值表示的正弦或余弦值 , 这正是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的功能。换言之 , 要推导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 , 就是希望能得到一个等式或方程 , 将或与, 的三角函数联系起来。 根据诱导公式 , 由角的三角函数可以得到的三角函数。因此 , 由和角公式容 易得到对应的差角公式, 也可以由差角公式得到对应的和角公式。又因为 , 即原角的余弦等于其余角的正弦 , 据此 , 可以实现正弦公式和余弦公式的相互推导。因此 , 只要解决这组公式中的一个 , 其余的公式将很容易得到。 (一) 在单位圆的框架下推导和差角余弦公式 注意到单位圆比较容易表示, 和, 而且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可 以用三角函数值表示 , 因此 , 我们可以用单位圆来构造联系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等式。 1. 和角余弦公式

(方法 1) 如图所示, 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单位圆, 并作角, 和, 使 角的始边为, 交于点A, 终边交于点B;角始边为, 终边交 于点C;角始边为, 终边交于点。从而点A, B, C和D的坐标分别为, ,,。 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 ; 。 注意到, 因此。 注记:这是教材上给出的经典证法。它借助单位圆的框架 , 利用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 式表达两条相等线段, 从而得到我们所要的等式。注意, 公式中的和为任意角。 2. 差角余弦公式 仍然在单位圆的框架下 , 用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和余弦定理表达同一线段, 也可以得到我们希望的三角等式。这就是

平方差公式证明推导过程及运用详解(数学简便计算方法)

数学简便计算方法之平方差公式证明推导及运用详解 平方差公式是小学奥数计算中的常用公式。 通常写为: a2-b2=(a+b)x(a-b) 它的几何方法推导过程是这样的: 如下图所示,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DEFG为正方形,边长分别为a和b,求阴影部分面积。 显然,阴影部分面积有2种求法。 第一种方法 阴影面积=大正方形面积-小正方形面积 即,阴影面积=a2-b2 (G老师讲奥数) 第二种方法 作两条辅助线,延长FG、EG,分别交线段AB、BC与点H、J。 阴影面积=四边形AEGH面积+四边形HBJG面积+四边形GFCJ面积 跟G老师一起分别计算下上述三个四边形的边长吧。

分别计算出三个四边形的边长后, 我们发现四边形GFCJ=四边形AEGH面积。 接下来,我们将四边形GFCJ旋转后挪到四边形HBJG右侧。 即如下图所示,将③移到④后, 纯手绘,就认为和上边的图一样吧 此刻, 阴影部分的面积=①+②+④组成的大矩形面积。 阴影部分面积=(a-b)x[b+(a-b)+b]=(a-b)x(a+b)。 因为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都是计算阴影部分面积, 所以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a2-b2=(a+b)x(a-b) 当然,代数方法也可以证明。 令A=(a+b), (a+b)x(a-b) =Ax(a-b) =Axa-Axb (乘法分配律) =(a+b)xa-(a+b)xb(代入A=a+b) =a2+ab-ab-b2 =a2-b2 【例题】计算:48x52+37x43 分析:48和52刚好都与50相差2,37和43刚好与40相差3。 48x52+37x43 =(50-2)x(50+2)+(40-3)x(40+3) =502-22+402-32 =2500-4+1600-9 =4087 这类题目往往不会明确告知你需要用什么技巧简化计算,关键在于自己要熟练掌握,牢记于心,灵活运用。(更多知识总结,在“G老师讲奥数”)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目标 1.能根据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并灵活运用.(重点) 2.能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难点) 3.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及变形应用.(难点、易错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阅读教材P128“思考”以下至“探究”以上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cos 75°cos 15°-sin 75°sin 15°的值等于________. 【解析】逆用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可得 cos 75°cos 15°-sin 75°sin 15°=cos(75°+15°)=cos 90°=0. 【答案】0

教材整理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 阅读教材P128“探究”以下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公式 2.重要结论-辅助角公式 y=a sin x+b cos x x+θ)(a,b不同时为0),其中cos sin θ θ (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中的角α,β是任意的.() (2)存在α,β∈R,使得sin(α-β)=sin α-sin β成立.() (3)对于任意α,β∈R,sin(α+β)=sin α+sin β都不成立.() (4)sin 54°cos 24°-sin 36°sin 24°=sin 30°.() 解:(1)√.根据公式的推导过程可得. (2)√.当α=45°,β=0°时,sin(α-β)=sin α-sin β. (3)×.当α=30°,β=-30°时,sin(α+β)=sin α+sin β成立. (4)√.因为sin 54°cos 24°-sin 36°sin 24°

向量法证明几何命题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向量法证明初等几何命题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年级 2011级 学号 4 学生平 指导教师峰 完成时间 2015 年 4 月 学院教务处制

向量法证明初等几何命题 平 摘 要 本文使用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证明一些初等几何的命题.例如,勾股定理,余弦定理,海伦公式. 关键词 初等几何;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 1引言 向量这个名词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在高中的教材中已经接触了不少向量的容.在力学、物理学已及日常生活中,咱们常常遇到很多的量,譬如像温度、时间、质量、密度、功、长度、面积与体积等,这些量在规定的单位下,都可以由一个数来完全确定,这种只有大小的量叫做数量.其余又有一些比较复杂的量,比方像位移、力、速度、加速度等,他们不仅有大小,而且还有方向,这类量便是向量. 向量最初被应用于物理学.不少物理量如力,速度,位移一集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都是向量.大约公元前350年前,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就知道了力可以表示成向量,两个了的组合作用可用著名的平行四边形则来得到.“向量”一词来自力学、解析几何中的有想线段.最早使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的是英国大科学家牛顿. 从数学发展历史来看,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空间的向量结构并未被数学家们所了解,直到19世纪未20世纪初,人们才把空间的性质与向量运算关联起来,使向量成为具备一套优良运算通性的数学体制. 向量可以进入数学并得到发展,最初使用于复数的几何表示谈起.18世纪末期,挪威测量学家威塞尔初次使用坐标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复数a bi +(a 、b 为有理数,且不同时等于0),把坐标平面上的点用向量表示出来,并使用拥有几何意义的复数运算来定义向量的运算.把坐标平面上的点用向量表示出来,并用向量的几何表示用于研究几何问题与三角问题.人们逐渐接受了复数,也学会了利用复数来表述和研究平面中的向量,向量就这样平静地投入了数学中. 因为向量法证明许多几何命题都是比较简化,所以许多命题都有向量法去证明,许多学生因为学习了向量,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许多熟悉的问题上都想向量法去证明,但他们不清楚不了解向量法的基本思路和证明技巧,不仅仅学生,甚至老师也有时候还是用比较繁琐的方法去证明初等几何命题. 本论文主要介绍向量的基本运算法则,还有对几个经典的问题进行证明,分别用一般的方法和向量法对一些初等的几何命题进行证明,然后作对比,比较一下向量法和一般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看看哪一种方法更加简捷和实用. 2结果与讨论 2.1向量的基本运算[1] 向量的加法运算: AB BC AC +=,a b b a +=+,0a a +=,()0a a +-=,()()a b c a b c ++=++.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教学目标 1.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重点) 2.会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难点) 3.两角差的余弦和两角余弦的差.(易混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阅读教材P124~P126例1以上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1)适用条件:公式中的角α,β都是任意角. (2)公式结构:公式右端的两部分为同名三角函数积,连接符号与左边角的连接符号相反. 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cos(60°-30°)=cos 60°-cos 30°.() (2)对于任意实数α,β,cos(α-β)=cos α-cos β都不成立.() (3)对任意α,β∈R,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都成立.() (4)cos 30°cos 120°+sin 30°sin 120°=0.() 解:(1)×.cos(60°-30°)=cos 30°≠cos 60°-cos 30°. (2)×.当α=-45°,β=45°时,cos(α-β)=cos(-45°-45°)=cos(-90°)=0,cos α-cos β=cos(-45°)-cos 45°=0,此时cos(α

-β)=cos α-cos β. (3)√.结论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4)√.cos 30°cos 120°+sin 30°sin 120°=cos(120°-30°)=cos 90°=0. 答案:(1)× (2)× (3)√ (4)√ [小组合作型] 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化简求值 (1)cos 345°的值等于( ) A .2-6 4 B .6-24 C .2+64 D .-2+6 4 (2)2cos 10°-sin 20°sin 70°的值是( ) A .12 B .3 2 C . 3 D . 2 (3)化简下列各式: ①cos(θ+21°)cos(θ-24°)+sin(θ+21°)sin(θ-24°); ②-sin 167°·sin 223°+sin 257°·sin 313°. (1)求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把非特殊角转化为两个特殊角的差,然后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求解. (2)两特殊角之差的余弦值,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直接展开求解.

知识点060 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选择)

知识点060 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选择) 1、(2010?达州)如图所示,在边长为a 的正方形中,剪去一个边长为b 的小正方形(a >b ),将余下部分拼成一个梯形,根据两个图形阴影部分面积的关系,可以得到一个关于a 、b 的恒等式为( ) A .(a-b )2=a2-2ab+b2 B .(a+b )2=a2+2ab+b2 C .a2-b2=(a+b )(a-b ) D .a2+ab=a (a+b ) 考点: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分析:可分别在正方形和梯形中表示出阴影部分的面积,两式联立即可得到关于a 、b 的恒等式. 解答:解:正方形中,S 阴影=a2-b2; 梯形中,S 阴影=2 1(2a+2b )(a-b )=(a+b )(a-b ); 故所得恒等式为:a2-b2=(a+b )(a-b ). 故选C .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表示,运用不同方法表示阴影部分面积是解题的关键. 2. (2009?内江)在边长为a 的正方形中挖去一个边长为b 的小正方形(a >b )(如图甲),把余下的部分拼成一个矩形(如图乙),根据两个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可以验证( ) A .(a+b )2=a2+2ab+b2 B .(a-b )2=a2-2ab+b2 C .a2-b2=(a+b )(a-b ) D .(a+2b )(a-b )=a2+ab-2b2 考点: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分析:利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a2-b2=(a+b )(a-b ). 解答:解:阴影部分的面积=a2-b2=(a+b )(a-b ). 故选C .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即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个公式就叫做平方差公式. 3. (2006?襄阳)如图,在边长为a 的正方形中挖掉一个边长为b 的小正方形(a >b ),把余下的部分剪拼成一矩形如图,通过计算两个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验证了一个等式,则这个等式是( ) A .(a-b )(a+2b )=a2-2b2+ab B .(a+b )2=a2+2ab+b2 C .(a-b )2=a2-2ab+b2 D .(a-b )(a+b )=a2-b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