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健康传播视角下网络新闻媒体空气污染报道研究——以新浪网和凤凰网的雾霾天气报道为例

健康传播视角下网络新闻媒体空气污染报道研究——以新浪网和凤凰网的雾霾天气报道为例

健康传播视角下网络新闻媒体空气污染报道研究——以新浪网和凤凰网的雾霾天气报道为例

健康传播视角下网络新闻媒体空气污染报道研究——以新浪网和凤凰网的雾霾天气报道为例

一、引言

空气污染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大挑战,不仅对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新闻媒体在传达和宣传空气污染信息的同时,需要注意有效的健康传播方式。本文将以新浪网和凤凰网的雾霾天气报道为例,探讨健康传播视角下网络新闻媒体空气污染报道的策略和问题。

二、健康传播与空气污染报道

健康传播是一种专门针对健康问题的传播方式,旨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健康挑战。空气污染报道作为健康传播的一部分,应关注以下几点原则:

1.权威性与科学性:新闻媒体应该以权威的身份提供准确的、科学的信息,并依托专业机构进行数据的验证和解读,从而增加报道的可信度。

2.有效沟通的信息:报道应该以简明的方式向受众传递有关空气污染的信息,避免使用过多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数据,以便大众更易于理解。

3.正面解决方案:报道不仅应揭示空气污染的严重性,还应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如个人保护措施、政府的治理措施以及相关科技进展等,以增加读者的行动力和信心。

三、新浪网和凤凰网的雾霾天气报道情况

1.新浪网的报道特点

新浪网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对雾霾天气的报道

在数量和内容上较为丰富。新浪网的雾霾报道通常在头版新闻和专题栏目中亮相,并以图表和数据展示雾霾现象的严重程度。报道中还包括了政府的相关行动和专家对雾霾影响的解读,既提供了权威的信息,又引导了读者对雾霾问题的关注。

然而,新浪网的报道可能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部分报道较为夸张,采用过于惊悚的标题和图片,容易引发读者的恐慌情绪,而忽略了对解决方案的探讨。其次,报道中缺乏个人化的经验分享和案例介绍,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最后,新浪网的报道在信息传递上较为混乱,没有形成连贯的舆论引导力量。

2.凤凰网的报道特点

凤凰网的雾霾报道较为深入细致,通过专设版块和专栏文章深入讨论并呼吁人们关注和应对雾霾问题。凤凰网的报道通常涵盖了不同地区的雾霾状况、影响以及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报道中除了提供权威的科学解读外,还通过采访受影响的群众,探讨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与雾霾相关的经验和困扰,使报道更加接地气。

然而,凤凰网的报道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凤凰网的雾霾报道过于片面,主要关注人们的困扰和痛苦,缺乏正面解决方案的探讨,容易使读者产生挫败感。其次,凤凰网的报道过多地依赖专家观点,缺乏对民众声音的关注,容易让读者产生被动接受信息的感觉。

四、改善空气污染报道的策略

1.加强报道的正面影响力:空气污染报道不仅要揭示问题,还应注重传递积极的解决方案,包括政府的治理措施、科技进展和个人保护方法等。通过积极主动的方式,增加读者的行动力和信心,进而推动社会的环境改善。

2.采取个人化的报道方式:报道中应增加个人的经验分享和案例介绍,借助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激发读者的关注和行动。

3.培养科普意识:报道应该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帮助读者了解雾霾的成因、形成机制以及对健康的影响,以提高公众对空气污染问题的认知水平。

4.整合多元声音:报道不应仅仅局限在专家意见上,还应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了解他们对雾霾问题的看法和需求,通过多元声音的整合,更好地服务读者。

五、结论

本文以新浪网和凤凰网的雾霾天气报道为例,从健康传播的角度探讨了网络新闻媒体的空气污染报道策略和问题。在提供准确权威信息的同时,报道应注重正面解决方案、个人化的报道方式、科普知识的普及和多元声音的整合,以全面提升读者的认知和行动力,促进空气污染问题的解决

六、改善空气污染报道的策略探讨

1. 加强报道的正面影响力

空气污染报道不仅仅应该揭示问题,更应注重传递积极的解决方案。政府的治理措施、科技进展和个人保护方法等都是帮助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方面。通过积极主动的报道方式,增加读者的行动力和信心,进而推动社会的环境改善。例如,报道政府出台的限制工业排放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城市居民参与绿化计划的积极案例,都可以激发更多人参与到改善空气质量的行动中去。

2. 采取个人化的报道方式

为了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报道中应增加个人的经验分

享和案例介绍。借助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情感,能够打动人心,激发读者的关注和行动。例如,报道一个家庭由于长期生活在严重雾霾环境下,造成家庭成员患上呼吸疾病的案例,可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并促使他们采取更多的保护措施。

3. 培养科普意识

媒体在报道中应该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帮助读者了解雾霾的成因、形成机制以及对健康的影响,以提高公众对空气污染问题的认知水平。通过对雾霾的科学解释,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严重性,并且知道如何为自己的健康和环境做出贡献。例如,报道关于PM2.5颗粒物的来源和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防护措施等方面的科普知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到问题的紧迫性。

4. 整合多元声音

报道不应仅仅局限在专家意见上,还应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了解他们对雾霾问题的看法和需求。通过多元声音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服务读者。例如,媒体可以采访关注环境保护的NGO

组织,了解他们的工作和倡议,以及他们对政府环保政策的评价。此外,也可以倾听普通民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的减排措施,以及对政府和企业的期待和要求。通过整合多元声音,可以更好地反映社会的需求和关切,进而更有效地推动环境改善。

七、结论

本文从健康传播的角度探讨了网络新闻媒体的空气污染报道策略和问题。通过加强报道的正面影响力、采取个人化的报道方式、培养科普意识和整合多元声音,可以全面提升读者的认知和行动力,促进空气污染问题的解决。媒体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和社会引导者,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

护的宣传和行动中,与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为改善空气质量做出贡献。同时,读者也应该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通过合作与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空气质量的改善和人民的健康与幸福

综上所述,在网络新闻媒体的空气污染报道中,存在一些策略和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读者的认知和行动力,促进空气污染问题的解决,媒体应该加强报道的正面影响力、采取个人化的报道方式、培养科普意识和整合多元声音。

首先,媒体应该加强报道的正面影响力。过于负面的报道可能会让读者产生无力感和绝望感,从而降低他们的参与度。因此,媒体应该注重报道的积极面,展示环保行动的成果和成功案例,激励读者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同时,媒体也应该加强对环保英雄和模范人物的报道,让读者看到他们的努力和奉献,从而激发读者的积极情绪和行动意愿。

其次,媒体应该采取个人化的报道方式。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需求和关注点,因此,媒体应该更加关注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信息和服务。通过采用针对性的报道手法,媒体可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行动力。例如,媒体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职业群体和地域特点,提供针对性的环保知识和实用建议,让读者能够更加具体地了解和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第三,媒体应该培养科普意识。空气污染问题涉及到很多复杂的科学知识和数据,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和接受。因此,媒体应该主动提供科普信息,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空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此外,媒体还应该呼吁政府和企业加强科

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环境治理和减排措施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媒体应该整合多元声音。报道不应仅仅局限在专家意见上,还应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了解他们对雾霾问题的看法和需求。通过整合多元声音,可以更好地反映社会的需求和关切,进而更有效地推动环境改善。媒体可以采访关注环境保护的NGO组织,了解他们的工作和倡议,以及他们对政府环保政策的评价。此外,也可以倾听普通民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的减排措施,以及对政府和企业的期待和要求。

综上所述,网络新闻媒体在空气污染报道中应该加强报道的正面影响力、采取个人化的报道方式、培养科普意识和整合多元声音。媒体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宣传和行动中,并与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为改善空气质量做出贡献。同时,读者也应该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通过合作与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空气质量的改善和人民的健康与幸福

健康传播视角下网络新闻媒体空气污染报道研究——以新浪网和凤凰网的雾霾天气报道为例

健康传播视角下网络新闻媒体空气污染报道探究——以新浪网和凤凰网的雾霾天气报道为例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空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议题。在这个背景下,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成为了引领大众关注环境问题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文旨在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出发,运用内容分析方法,以新浪网和凤凰网的雾霾天气报道为例,探讨网络新闻媒体在空气污染报道中的表达方式、角度和关注点,以及对大众健康的影响。 一、报道内容与表达方式 通过对新浪网和凤凰网的雾霾天气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我们发现两家媒体在报道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新浪网以更加客观、科学的方式报道了雾霾现象的发生、来源、成因以及科学防护方法等相关信息。凤凰网则在报道中重视突出雾霾天气对人们生活和健康的影响,以感人、故事化的方式引发读者的共鸣。 在表达方式上,新浪网以文字、图片和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了雾霾天气的严峻程度和趋势变化。凤凰网则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报道,直观地展示了雾霾天气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健康危害。 二、报道的角度和关注点 通过对报道角度和关注点的分析,我们发现新浪网和凤凰网在报道雾霾天气时,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新浪网主要关注雾霾天气的成因和解决方法,呼吁大众加强环境保卫意识,乐观参与改善空气质量的行动。而凤凰网更加突出了雾霾天气对人们健康的恐吓和社会问题,报道中强调了政府、社会和个人的责任。

此外,凤凰网的报道还更倾向于深度调查报道,通过采访受雾霾天气影响的人们的真实故事,展示了雾霾天气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并呼吁大众加入环保行动。这种故事化的报道更容易引起大众关注,激发大众对雾霾问题的照顾和行动。 三、对大众健康的影响 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大众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报道雾霾天气的健康危害和防护措施,新浪网和凤凰网引发了大众对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视。新浪网通过科学的报道方式,提供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好用建议,援助大众熟识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并促使他们实行乐观行动改善家庭和个人的生活环境。 凤凰网则通过感人的报道方式,引发了大众的情感共鸣,激发了大众情感上的关注和对问题的认同。这种报道方式更容易产生情绪共振,从而促使人们加入到环境保卫活动中去,共同改善空气质量。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网络新闻媒体在空气污染问题的报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浪网和凤凰网在雾霾天气报道中接受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角度和关注点,对大众健康产生了乐观的影响。 然而,也应该注意到网络新闻报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网络新闻报道中往往存在过度渲染、夸大描绘的状况,容易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另一方面,在报道中应更加重视科学性和客观性,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信息,防止给大众带来误导。 因此,对于网络新闻媒体来说,应加强与专业机构、科研机构的合作,提供更准确、科学的报道,同时重视感人故事的呈现,以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另外,政府也应承担起监管责

网络媒体的在新闻传播的优势与劣势的解析Microsoft Word 文档

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和劣势解析2008-01-02 07:27

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和劣势解析 摘要: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从兴起到日趋成熟,逐步发展成为最为重要的大众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体,既要应对传统媒体,同时又要抵制新兴媒体如手机媒体的冲击,网络媒体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认清劣势,扬长避短,谋求新发展。 关键词:网络媒体传统媒体优势劣势发展方向 网络媒体概述 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定义 网络媒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文化载体,又被称为“第四媒体”。简单地说网络媒体就是在网络上运作的媒体。网络媒体是互联网应用于媒介或信息传播的产物。①作为媒介或媒体机构,网络媒体具有新闻传播、宣传教化、商务广告、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而传统媒体则是相对与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而言的,指的是传统的媒介和传统的互动方式的媒体。它包括电视,广播,唱片(各类碟片,磁带等),图书,报刊和其它印刷类出版物。 二、网络媒体发展历程及现状 1、发展历程 最早的网络媒体是1987年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它开创了网络报刊新纪元,也标志着网络媒体的正式诞生。而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则要晚的多。1995年1月2日,我国的中文刊物《神州学人》最早上网,1997年1月,人民日报网络版问世,标志着我国的网络媒体正式在国际互联网中登台亮相。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网络媒体的初始阶段(1994年一1995年),至1995年底,我国第一批网络媒体总数达到七八家。既而又经历了网络媒体发展的第一次热潮(1996年一1997年)和第二次热潮(1998年一1999年底),如今已进入网络媒体的全新竞争阶段(2000年至今)。②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也改变了固有的媒体格局。借其优势,网络媒体也逐渐成为最为重要的大众媒体之一。 2、现状 我国网络媒体面临着这样一个现状,首先,网络媒体从无到有,传统媒体纷纷“触网”。比如95年《中国贸易报》就在中国新闻界率先将自己的新闻信息搬上了国际互联网。到如今中国的网络媒体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基础,但是网络媒体所面临的竞争也更加严峻。从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刚运生到现在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的出现,网络媒体不单单要应对传统媒体的竞争,还要接受新兴媒体的挑战;其次,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入世现状,也对网络媒体的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外国媒体的介入,使的中国的网络媒体遭受了“内外夹击”的局面,同时也迎来了大发展的新机遇;再次,全球化已经是不可更改的历史趋势,而作为重要全球化重要象征的互联网则成为人们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互联网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网络媒体是互联网的这种影响和作用的最主要的平台和通道。网络媒体无疑成为中国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桥梁之一。但是,在我国,网络媒体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环境,网络文明的不发达和网络秩序的不完善使得网络媒体的功能和作用受到限制。建立完善的网络环境,完善网络秩序、建设网络文明则成为当务之急。

论“标题党”对新闻的危害及对策论文

论“标题党”对新闻的危害及对策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随着现代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原本由传统媒体所把持的新闻话语权也开始逐渐被网络媒体、自媒体所分享。在网络媒体、自媒体时代,往往一件社会热门事件在经历过多次网络传播和讨论后,会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热点,博得无数的关注,从而产生极大的“眼球经济”效应。因此,许多网络媒体、新媒体在传播新闻之初,就十分注重标题的设置,希望能够在网络上海量的信息里脱颖而出,牢牢抓住受众的“眼球”,以达到传播的效果。但是,这也造成了一种与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完全相悖的行为流行,那就是现下“标题党”的横行无忌。 在网络上随意点开一个新闻客户端,充斥着“E罩杯、蜜桃臀,22岁亚洲处女脸掀起欧美舔屏潮”“女友错将风油精当成润滑油,小王新婚之夜竟在北京市第三人民医院度过”“三人花20万人民币造出17万假币”等等类似的标题。2016年初,某媒体公众号曾发布了一篇题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的文章,某国内知名门户网站在转载传播时,故意将一

些敏感、低俗的词汇加入了标题,引发了文字的大面积扩散传播,虽然后来该文章被证明不实,但其已经造成的恶劣影响却无法根除,这就是非常典型的“标题党”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无独有偶,在去年年初发生的一则新闻事件中冠生园前董事长翁懋在河南一景区旅游时被猴子蹬掉的石块砸中脑部死亡,依旧是上文提到的某国内知名门户网站的财经新闻版块在转发新闻时,直接将标题取为“上海冠生园董事长被猴子弄死”。这样的新闻稿件刊发出来后,引起媒体的一片哗然,国内多家媒体指责该新闻报道缺乏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虽然该网络媒体次日就发表了道歉声明,承认自己在“发布过程中使用词语严重不当,缺乏对宝贵生命的基本尊重……特此表示诚挚道歉”,但依旧不能平息新闻从业人员对这样的大型网络媒体一而再、再而三的明知故犯,乱起标题的质疑。 在网络媒体、自媒体时代,为了能让自己所编写的新闻能够在海量信息里脱颖而出,取一些能?虼碳ざ琳吒泄伲?快速吸引眼球的标题,原本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以此为目的,枉顾新闻事实,夸大内容,甚至胡编乱造,那就是完全脱离了新闻意义,那就变成了“故事会”、“小说家”了。大众媒体时代,娱乐性

最新雾霾新闻报道

最新雾霾新闻报道 篇一:关于雾霾的新闻 雾霾的新闻: 1. 北京时间1月10日夜间至11日上午,受区域大雾影响,北京各地区细颗粒物PM 2.5浓度已连续若干小时达到300微克以上,不少地区已升至400微克以上,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空气质量普遍达到6级,属严重污染级别。 2. 北京时间1月13日10时59分,位于天津市中心的复康路、南京路、香山道等监测点最近24小时AQI均值分别为385、366、357,空气质量等级为“严重污染” 3. 1月7日-14日一周内,黄淮东部、江淮、江南北部出现霾的日数有3-5天,京津冀地区霾的日数有2-3天;天津、郑州、石家庄等城市出现重度污染,部分城市重度污染持续时间长达6天。 4. 据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至1月12日18时,珠三角6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有49个出现PM2.5超标,占全部站点的79%。其中,位于珠海和中山的3个站点录得PM2.5中度污染。广州市环保局公布的29个站点中,也有23个站点出现超标状况。 5. 1月4时27分,江苏气象台变更大雾橙色预警信号。盐城等9个地区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雾并将持续。在苏北的盐城建湖县,能见度更是持续低于50米。 6. 1月29日,长沙市火车站、雨花区、马坡岭等8个监测点空气质量显示为第五级、“重度污染”。 29日下午6点,仅沙坪与湖南中医大的空气质量等级未进“重度污染”的队伍。而火车站空气质量令人担忧,AQI指数高达270,接近“严重污染”。 另外在2月份和三月份也有相关报道: 1. 河北省空气质量自动发布系统2月28日10时实时发布数据显示,除秦皇岛、承德外,河北省其他城市均为空气质量重度污染以上级别,其中石家庄、廊坊、保定等6市达到空气质量严重污染级别。 2. 3月19日杭州遭遇今年以来最厉害的一场灰霾天气。杭州市气象台也因此发布今年首个霾黄色预警信号。下午1点时,市区的最低能见度只有1300多米。

“甬温高铁追尾事故”报道框架解读——以新华网报道为例

陈静茜 一、研究缘起 2011年7月23日晚20点38分,甬温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D301次列车与D3115次列车发生严重追尾事故,造成了40人死亡、百余人受伤的重大交通事故,舆论一片哗然。适逢关于高铁快速上马、超越现阶段国民交通消费需求等争议话题持续升温,对该事件的报道策略,至今仍对我国传媒业界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本文以新华网的“甬温高铁追尾事故报道”为中心,通过框架理论及内容分析方法试图分析网络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议题分布和数量:各框架的具体呈现和强弱样态:主要报道框架形成的原因。 在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和公众三者之间,围绕信息的发布、传播和接受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较之正常情况下更凸显重要性和紧迫性。2002年左右,新华社曾开展媒体调查,指出“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处理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态度和做法呈现出反复无常、谨慎过度的情况。”二作为主流媒体的新华网,同时兼具网络媒体传播快速、相对自由灵活的特点,在此次突发事件中,新华网的报道策略是何?这引发了笔者的关注和思考。确实,作为网络媒体,本次甬温事故发生后,“新华网”是较早发出相关报道并在一个月内持续进行报道。隶属于主流媒体的网络媒体,其国家背景引发笔者兴趣,遂确定以新华网报道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Carnson将媒体报道的框架分为主要框架和次要框架两个层次,提出报道中存在着从不同侧面构架起来的次要框架——即对多个子议题的集合。3参照Camson的划分方法,本文采用统计报道中主要议题、次要议题出现频度的方

博闻新闻法( GamSon.1989)来进行抽样:先统计新华网在2011年7月23日至8月22日30天内刊载的关于甬温事故的新闻报道数量,把握全体的报道状况,然后从总样本新闻中抽出代表特点议题和子议题的关键词:接着从样本新闻中抽出议题和子议题,统计其出现的次数,并将各议题集合进行归类,统计在新闻中的行动主体(如政府官员、社会组织、一般民众等),了解新华网选择了哪些行动主体的言行作为报道框架的表述者。 三、分析结果 自7月23日甬温高铁事故发生至8月22日30天内,新华网共有126篇与此次高铁追尾事故有关的新闻专题报道(附在每日消息后的“相关报道”及国外铁路报道未统计在内)。谢耘耕等将各类媒体对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阶段旨在快速告知真实情况:第二阶段的要务在于增加附加信息,帮助受众系统地了解事件全面情况:第三阶段则为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评论。参照此划分方法,本文将新华网在采样时间内的有关报道,结合事https://www.sodocs.net/doc/8619168651.html,态的发展,将此次事故的初期的报道分为如下三个阶段,见表l 根据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将新华网每天(7月23日-8月22日)的报道数量做成折线图,可以对新华网对这一突发事件月内的报道趋势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如图1所示: ( )报道进程分析 1.第一阶段报道:快速报道、引导舆论 甬温线高铁追尾事故发生在201 1年7月23日晚20点38分,事件发生后,温州当地人民报警自发奔赴事发地进行援助,约一小时后,21点36分,新华网刊发第一条事故电讯:

媒体法中的隐私权与新闻报道案例剖析

媒体法中的隐私权与新闻报道案例剖析 一、简介 媒体法是一门研究新闻报道和媒体行为的法律学科,它涉及到新 闻报道所涉及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其中包括隐私权和新闻报道的关系。隐私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是指个人对于自己的私人生活不受干扰和 侵犯的权利。而新闻报道作为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旨在传播新 闻信息和监督社会,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另一项基本权利——隐私权。因此,隐私权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也成 为媒体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隐私权与新闻报道的冲突 在新闻报道中,通常会涉及到一些涉及到个人隐私的内容,比如 名人的私人生活、未成年人的隐私信息等。这就可能引发隐私权与新 闻报道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作为一项基本权利,隐私权应当得到保护,新闻报道不应当侵犯他人的隐私;另一方面,作为新闻媒体的职能,新闻报道应当能够自由传播新闻信息,监督社会。因此,隐私权 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冲突成为媒体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隐私权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平衡 为了使隐私权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冲突得到合理的解决,各国法律均设定了一些相应的规则和标准,在不同情形下对隐私权和新闻报道作出不同的权衡。比如,在一些情况下,法律可能认定新闻报道的公共利益大于个人隐私权,允许对个人隐私进行一定的侵犯,比如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而在一些情况下,法律可能要求新闻报道应当尊重个人隐私,不得侵犯他人隐私。这就需要媒体法对隐私权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平衡进行定位和规范。 四、案例剖析 1. Princess Caroline of Monaco v. Germany 2004年,法国著名人权和隐私保护事务律师、女性政治活动家Caroline von Hannover对德国政府提起了诉讼,反对德国媒体对她在公共场合的照片进行报道。德国媒体辩称,这些照片是在公共场合拍摄的,符合新闻报道的要求,而Caroline von Hannover则认为这些报道侵犯了她的个人隐私。最终,欧洲法院作出了判决,认定德国媒体报道侵犯了Caroline von Hannover的个人隐私,并且这并不是符

新媒体技术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传播特点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传播特点研究 作者:丁梦飞 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1年第03期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共同战“疫”取得了巨大成功,新媒体在信息报道方面亮点频出,但不良影响也值得探讨。本文以疫情期间新媒体传播特点为研究对象,阐述疫情期间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分析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和缺点,旨在反思新媒体在疫情期间的新闻报道工作,增强新媒体传播的能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在疫情报道中,新媒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两微一端一抖”的快速传播,普通人成为了信息发布的重要参与者。在抗“疫”期间,新媒体报道的亮点频现,它改变着信息传播和舆论控制方式。一方面,疫情期间,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不断创新,多种形式的报道为受众提供了大量信息,保证了报道的时间性和真实性,还起到了社会舆论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报道形式的多样化,报道内容难以受到合理把控,很容易导致疫情期间网络谣言频发,民众情绪紧张、恐慌。 疫情期间新媒体报道的优点 短视频、Vlog广泛应用 传统新闻媒体的采编制模式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短视频叙事简洁、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在有效的短时间内能够让受众迅速接受信息。据报道,疫情期间,每天人均手机浏览时长为7.5小时。作为人们较为熟知的短视频平台,抖音在疫情期间开辟了“抗击情专题”,让用户在不断“刷视频”时能第一时间获得疫情相关信息。 除了短视频,Vlog的真实和易共情的特性,让它在疫情期间“突出重围”。疫情期间的Vlog生产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媒体的记者,如新华社推出“新华社记者武汉Vlog 日记”;还有一类是普通的疫情参与者,如志愿者、医生、护士、普通民众等,他们通过Vlog 记录疫情期间的日常工作生活。央视推出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疫情亲历者的Vlog 在电视、腾讯、优酷、B站、快手等平台联合播出,成为疫情期间爆款。 “慢直播”开辟报道新路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让“慢直播”成功载入“现象级”史册。与传统新闻直播不同,“慢直播”长时间聚焦同一场景,以现场的真实感、无干扰、原生态吸引受众。“慢直播”的存在目的就是“为受众提供一个窗口、观察世界,感受场景。”

中国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虚假新闻的认知调查研究

中国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虚假新闻的认知调 查研究

一研究缘起 新媒体环境下虚假新闻层出不穷,这一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新媒体技术已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内容生产方式与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的传播手段、个体化的传播行为、海量化的信息资源等都增加了行业监管、信息甄别的难度;同时,面对越来越倾向于求“快”、求“新”的受众需求,新闻媒体不断追求“快之更快”、“新之又新”,创“夺人眼球”的新闻信息,这些都为虚假新闻的产生、扩散打开了方便之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已越来越难以远离虚假新闻,甚至经常面对着辨识虚假新闻的种种考验。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如何认知虚假新闻这一研究问题值得思考。 关于虚假新闻的研究成果,国内目前多是研究者的思辨型分析。这些研究或是基于虚假新闻现象所做的理论探析,或是基于典型虚假新闻案例所进行的剖析,但大都停于对虚假新闻现象本身的研究上。例如:宋超在《拷问传媒公信力——新闻打假十年实录》一书中,基于对2001~2010年100例虚假新闻案例的样本分析,对其产生和传播特点等做了评述,其目的重在以“媒介批评”的方式提醒行业要避免这种损害公信力的行为;[1]张涛甫在《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样本分析》一文从虚假新闻作者、失实程度、故事框架类型、制假方法等角度做了统计分析。研究者多未能进一步结合问卷调查以核证公众对于虚假新闻的认知情况。[2] 相较而言,以公众为研究对象,并采取大范围(样本数>300)问卷调查的方法,旨在分析公众对于虚假新闻的现状以及产生原因、主要影响、治理方法等方面认知的研究,国内学者所做的探索并不多。基于此,本报告将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虚假新闻的认知作为研究主题,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虚假新闻概念 关于虚假新闻的界定,研究者多根据失实程度以不同维度进行划分,其基本内涵都是指违背新闻真实性。《新闻学词典》中将“新闻失实”定义为“新闻报道违背真实的现象”,并将其区分为编造性失实、业务性失实和片面性失实三类。20世纪90年代,国内新闻界针对非真实的新闻提出了“假新闻”一词,有研究者将假新闻分为四个层次:“一般失实、基本失实、严重失实和完全失实。”[3]还有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指出,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有无中生

新闻传播中的泛道德化现象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泛道德化现象研究 【摘要】 本文探讨了新闻传播中的泛道德化现象,通过对泛道德化现象的 定义和特点、新闻传播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进行分析,揭示了泛道德化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对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泛道 德化现象在新闻传播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 实性。在总结了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通过 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对新闻传播中的泛道德化现象,提 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 【关键词】 新闻传播、泛道德化、研究、定义、特点、表现、影响、原因、 分析、对策、建议、总结、展望、未来研究、结论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新闻传播中的泛道德化现象是当前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随 着新闻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媒体格局的日益复杂化,泛道德化现象 在新闻报道中愈发突出。研究背景中,首先需要探讨传统道德观念在 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并明确新闻传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随着社 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广泛普及,新闻传媒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 承担着引导民众价值观念、塑造社会风气的重要责任。一些媒体在追

求点击率和传播效果的常常忽视了道德伦理的底线,出现了报道不实、夸大事实、歪曲事实等不道德行为,导致大众对新闻传播产生怀疑和 失望。 泛道德化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新闻传播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必要对新闻传播中的泛道德化现象进行 深入研究,探讨其成因和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新闻传播 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 泛道德化现象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在新闻传播领域 中更加突出。对于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新闻传播中的道德规范是否遵守,更可以引起社会对于新闻传播伦理 和道德标准的关注和反思。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泛道德化现象 可能会导致假新闻、造谣传谣等问题的蔓延,严重影响社会舆论和公 众对于事实真相的理解。研究新闻传播中的泛道德化现象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泛道德化现象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以及造成泛道德化 现象的原因分析,可以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应对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可以有助于净化新闻传播环境,提高新闻 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维护社会的信息安全和秩序,促进社会的和 谐发展。对新闻传播中的泛道德化现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 践意义。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业态变革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业态变革研究 在当今数字化智能时代,媒体融合已成为新闻业发展的趋势。从传统媒体向数字化媒体的转变,新闻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的形式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业态也随之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业态变革,并分析其对新闻行业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业态变革 1.1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 传统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形式的媒体,曾经主导了新闻传播市场。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媒体的发行量逐渐减少,广告收入下降,受众群体不断流失,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威胁。 1.2数字化媒体的崛起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数字化媒体崭露头角。新兴的数字化媒体包括网络新闻、移动新闻、社交媒体等形式,它们以其便捷、灵活和互动性强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数字化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也为新闻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3媒体融合带来的变革 媒体融合的本质是传统媒体化媒体的融合,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整

合、优势互补,提升新闻传播效果和用户体验。媒体融合不仅改变了新闻传播的形式,也促进了新闻业态的变革。传统媒体开始积极拥抱互联网技术,数字化媒体也在不断创新,双方相互借力,共同推动了新闻行业的发展。 二、媒体融合对新闻行业的影响 2.1拓展新闻传播渠道 媒体融合为新闻传播拓展了更广阔的渠道。传统媒体通过与数字化媒体的合作,实现了多平台传播,扩大了新闻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数字化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资源和品牌优势,提升了内容的质量和可信度。新闻行业在媒体融合的推动下,实现了全方位的传播,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2.2加速新闻创新发展 媒体融合加速了新闻创新的发展。数字化媒体引入了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新闻内容的个性化推荐和精准营销。传统媒体通过数字化转型,注重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创新,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专业性。媒体融合为新闻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推动着行业的不断迭代和升级。 2.3挑战与机遇并存 媒体融合给新闻行业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媒体融合打破了原有的信息壁垒,加剧了信息碎片化和虚假信息的传播,新闻行业面临着信任危机和内容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媒体融合为新闻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拓展了新的盈利模式和合作方式,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媒体融合在新闻业发展中的应用 3.1发展多元化内容

让生态环保报道更有温度和人文关怀

让生态环保报道更有温度和人文关怀 作者:张兆卿 来源:《对外传播》2020年第12期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能否在推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兼顾生态环保是国内外媒体审视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视角。从空气质量到水土保持,从能源结构优化到新能源投资,从区域发展战略中的产业布局到绿色金融创新,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举措备受海内外舆论关注。 尤其是近期,中国宣布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后,全球对中国寄予厚望,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提出的绿色复苏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应该说,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生态环保已经融入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消息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我们抓住把握关键节点,对国家政策第一时间做好解读,同时,也有必要挖掘更多更具人文关怀和温度的新闻故事以增强生态环境报道的感染力,拓宽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为海外受众展现中国经济发展更丰富多彩的绿色实践。 把握关键节点做好消息的对外发布 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注重时效,准确报道,才能先人一步,掌握主动权,面对重大问题不失语,不缺位,才能把握话语权;把握好尺度,客观真实平衡地报道,才能让新闻更具权威;同时,尊重传播规律,才能产生良好宣传效果。 国家主席习近平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讲话一经播出,新华社对外即时播发消息《习近平:中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及时向世界传达中国在环境保护上的立场和声音。中国在碳中和目标上将说到做到的英文报道当日也被路透社大篇幅引用。随后,新华社对外部记者围绕这一主题,深入挖掘,撰写了从短消息到长篇评论,再到重点栏目稿件,内容覆盖中国绿色发展事实、专家解读、产业影响、具体实现路径、全球意义等,在报道内容上更加全面均衡,并以矩阵式报道形式,放大了权威声量,在“度”和“效”上取得良好效果。初步统计显示,《中国宣布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与《习近平呼吁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的绿色复苏》的用户采用分别达到近百家。另一个典型的报道案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对外发布,我们滚动播发了英文消息,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出的五项任务,对外展现了中国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区域协调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决心,稿件播发后被路透社等200余家海外主流媒体广泛采用。 除做好重要政策和重要主张的对外解读外,我们在日常报道中也会加强消息的写作。例如,为了让海外受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绿色实践,我们在编发煤炭消耗量、清洁能源发电量等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效应与策略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效应与策略研究【摘要】 媒介融合在当今新闻传播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传播效果和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首先探讨了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分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下的新闻生产方式。接着讨论了新闻传播策略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应用,以及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效应的评估。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展现了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本文旨在揭示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并为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效应、策略、评估、案例分析、重要性、发展趋势。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趋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使得新闻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普及,新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也出现了新的传播难题和挑战。

媒介融合不仅带来了新闻传播方式的革新,也对新闻生产、传播 策略和传播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有效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实现互补优势和创新传播,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课题。 媒介融合也促使新闻传播者不断思考如何应对信息过载、信息碎片化 和谣言传播等问题,以确保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深入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效应与策略,对于推动新闻传 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媒介融合对新闻传 播的影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下的新闻生产方式、新闻传播策略 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应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效应的评估以及新 闻传播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提供理 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效应和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传统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力正在逐 渐减弱,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方式和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了解媒 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效应和策略对于新闻从业者和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和 影响力。 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效应和策略有助于深入探讨传统媒 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已成为不可 逆转的趋势,如何有效整合两者的资源和优势,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和质量,是当前新闻传播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闻专业最新论文选题汇总 (1)

一.最新新闻专业论文选题 第一部分(1~~105) 1 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 2 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 3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4 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 5 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 6 "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7 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8 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 9 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0 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11 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12 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13 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14 “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15 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16 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17 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18 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19 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20 媒体公信力的流失_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21 浅谈民生新闻给传统新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2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23 从法制节目看广播新闻的优劣势24 论“媒介审判”对型案审理的影响25 谈分众传播26 新闻的娱乐性和娱乐新闻27 新闻报道与受众权利保护28 浅析新闻真实与新闻道德29 论新闻记者的报道道德观30 浅论广播新闻发展、现状及走向31 试论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32 论新闻媒体如何提高提高重特大事件应对能力33 网络中的

新闻舆论监督34 试论受众期望与新闻宣传35 网络媒体对意识形态的影响36 浅谈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37 公共频道的现状与发展38 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39 浅析博客新闻的真实性40 恶炒“明星绯闻”研究41 从新闻伦理剖析时下传媒的“低俗之风”42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平衡43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44 新旧媒体大融合对传统电视业的影响45 媒介产业化发展的问题46 媒体竞争和共生研究47 电视法制类节目的生存空间及展望48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49 新闻失真的原因与防范50 现代新闻法律与职业道德的5152新闻节目形态的多样化研究52 我国都市类报纸娱乐化倾向问题研究53 寻找市场中的大奶酪——浅析网络时代的新兴势力手机媒体的发展态势54 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策划和运营55 揭发性新闻的线索来源保密研究56 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57 广告传播中品牌形象的塑造58 多元媒体的竞争与共生59 浅析新闻播报的现状与发展60 适者生存——市场化竞争下我国体育类报纸的现状与发展61 论科学、中立、正义的观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62 传媒引导与受众心理分63 论新闻传者的现代意识64 新闻报道的国际化思路65 炒作新闻与假新闻的异同66 新闻报道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67 如何把握娱乐报道的舆论导向68 论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69 为何报道黑幕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70 对有偿新闻的思考71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舆论督导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舆论督导探析【摘要】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舆论督导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探析了网络新闻的特点与挑战,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与问题,新媒体技术在舆论督导中的应用,以及网络舆论督导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强调了网络新闻舆论督导的重要性,指出其对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在总结了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舆论督导的重要性,未来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为更好推动网络新闻舆论督导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舆论督导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网络新闻、舆论督导、特点、挑战、监督现状、问题、技术应用、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发展趋势、挑战与对策。 1. 引言 1.1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舆论督导探析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舆论督导成为了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网络新闻平台,媒体和公众可以更快速地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互动,使舆论监督更加及时、直接和全面。在这一过程中

也存在新的挑战和问题,如虚假信息传播、舆情炒作、网络暴力等,这些都需要加强监管和引导。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舆论督导提供了更多可能,如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发现并解决舆论中的问题。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舆论督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本文中,将探索网络新闻的特点与挑战、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与问题、新媒体技术在舆论督导中的应用、网络舆论督导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及网络新闻舆论督导的重要性,并对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舆论督导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总结。 2. 正文 2.1 网络新闻的特点与挑战 网络新闻作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与挑战: 1. 即时性:网络新闻可以实现实时更新,将最新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用户,满足用户对实时新闻的需求。这也带来了新闻的短命化和快餐化问题,新闻质量难以保证。 2. 互动性:网络新闻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参与新闻报道,形成舆论交流。互动也可能导致虚假信息传播和舆论操纵等问题。

媒体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社会责任研究

媒体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社会责任研究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体在当前社会中,已经越来越普及,自媒体、移动互联网技术下的随身媒体等。现代化的多元社会中,信息的采集和发布变得更加容易,同时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果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在政治敏感程度高的危机事件中政府对媒体的舆论引导不正确,则会使得危机事态扩大化,造成民心紊乱,不利于社会安稳。本文从公共危机定义出发,讨论媒体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公共危机;媒体;社会责任 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本文将着重讨论发生公共危机中,媒体承载的责任和使命。[1] 1 公共危机的简介 在《公共危机管理》一书中是这样对公共危机管理进行定义的:公共危机管理,也名为政府危机管理,指政府通过采取相关措施,解决对外交往以及对内管理中一些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指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对危机直接采取的相应的对策及管理活动。[2] 一般来说公共危机事件有着四大突出特点:一是突发性和紧急性,二是广泛的社会性,三是后果难以预料性,四是具有可控制性。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信息的传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活动,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只有政府采取恰当的措施,合理运用媒体与民众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避免危机带来的社会危害,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危机的解决。 2 媒体在公共危机传播中承担的社会责任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舆论,和谐的舆论能够引导和谐的社会。江泽民主席在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曾说过,“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主席的这段话,强调了舆论导向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提高了对相关媒体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的要求。温家宝总理也曾多次强调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十分重视媒体和舆论的影响力。可见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转型期中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任务,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1 媒体要廓清谣言,稳定人心,做好舆论引导 在公共危机的传播过程中,公众百姓通常对危机相关内容、发布者以及传播方式最为关注,但目前媒体在进行相关危机的传播中却存在如信息造假、过分夸

《联合早报网》与《凤凰网》香港特首选举报道框架对比

《联合早报网》与《凤凰网》香港特首选举报道框架对比 作者:覃广华 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7期

【摘要】本文从框架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比了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和香港《凤凰网》对2012年香港特首选举的报道,发现在报道内容、主题和观点上,两个网站采取了不同的报道框架。《联合早报网》使用了国际框架、人情趣味框架和倾向性框架,《凤凰网》则采取了本土框架、汇报式框架和中立的框架。 【关键词】香港特首选举框架理论

一、选题缘由 2012年的香港特首选举,不仅成为媒体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是香港人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但是,与该次选举拥有的极高关注度不同的是,对其进行专题跟踪报道的网站却不多,能够比较全面、持续的对选举进行报道的、权威性比较高的网站只有新加坡的《联合早报网》和香港的《凤凰网》。 基于这两个网站在华人圈和内地的高知名度和高权威性,本文希望通过分析他们关于香港特首选举的报道框架,对比他们在报道中呈现出的香港特首候选人形象、香港市民的态度和香港各界在这次选举中扮演的角色等方面有哪些异同,总结这两个网站在这次选举报道中的态度和立场有何区别。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1、目标媒体选择 (1)《联合早报网》:作为新加坡著名华文报纸《联合早报》的电子版,秉承了母报素质高、负责任、报道客观、言论公正的特征。联合早报网还是世界上读者访问量比较高的网上华文报纸,其中,中国读者的访问量占到了总访问量的80%以上。 (2)《凤凰网》:凤凰网是观点比较客观中立的媒体,它对于国内外的重要事务,有着敏锐的新闻触觉,主页上的新闻和评论往往是当前的热点。凤凰网给广大网民提供广泛、及时的信息,其内容大胆创新,并且多数都是独家,还给网民创造了一个自由畅言的平台。 2、样本选择 本研究的主体是《联合早报网》和《凤凰网》关于2012香港特首选举专题中的所有相关文章,在排除内容重复的文章之后,得到样本233篇,其中《联合早报网》76篇,《凤凰网》157篇。 (二)框架理论 美国学者甘姆森(Gamson)曾指出,“框架乃是人们组织事务的原则,其功能在于提供人们整体性的思考基础,针对一连串的符号活动发展出中心思想,建构其意义。”他把“框架”的定义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boundary,如摄像机的镜头)之意,可引申为对社会事件的规范;另一类则指人们用以诠释社会现象的“架构”(buildingframe),以此来解释、转述或评议外在世界。前者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后者则是显示意义的结构,是一种观察事物的世界观。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