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框架效应研究

框架效应研究

框架效应研究
框架效应研究

组织行为学小组报告

题目:框架效应理论及应用探究

目录

摘要 (1)

一.框架效应文献综述 (2)

1.1框架效应的概念 (2)

1.2框架效应的种类 (2)

1.2.1单向,双向框架效应 (2)

1.2.2风险选择框架效应、特性框架效应与目的框架效应. 3

1.2.3外部框架效应和自我框架效应 (3)

1.2.4延迟框架效应和加速框架效应 (4)

1.3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 (4)

1.4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 (5)

1.4.1 材料因素 (5)

1.4.2 认知需求 (6)

1.4.3数学能力 (6)

1.4.4 年龄、性别与性格 (7)

二.关于框架效应的思考 (7)

三.框架效应的应用 (9)

实验设计 (11)

参考文献 (12)

摘要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文献综述、对文献的思考、应用和实验设计。文献综述主要概述了前人对框架效应的研究概括,列出了研究框架和方向等。第二部分则是在综述的基础上给出了我们对文献的自己思考,总结出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建立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我们第三部分阐述了具体利用框架效应的实际方式。最后我们设计了一个简短的实验来验证框架效应的存在。

一.框架效应文献综述

1.1框架效应的概念

传统的理性决策的恒定性原则认为若决策者是一个理性个体,则在面对同一问题的几个不同描述方式时,应该表现出相同的偏好。然而,1981年,Kahneman 和Tversky利用“亚洲疾病问题”研究决策时发现,人们在决策时会受到备择方案描述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偏好反转的现象。Kahneman和Tversky(1981)将这种由于描述方式的改变而导致对同一问题的备择方案产生的偏好转变的现象称为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1】。决策框架是“决策者所拥有的有关动作、结果以及某一特定选择可能引发的有关情况的一系列概念”,它由问题形式、社会规范、习惯和决策者的性格特征决定。

近三十年来,随着风险决策研究的深入,对框架效应这种决策偏差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在不断延伸。

1.2框架效应的种类

1.2.1单向,双向框架效应

Wang(1996)研究框架效应的动力学机制时发现,人们在决策时除了存在传统的框架效应,即双向框架,还存在另外一种框架效应,即单向框架效应,并进一步验证了两种框架效应的存在【2】。

(1)双向框架效应(bidirectional framing effect):由于选项结果框架的不同而从风险规避占主导转为风险寻求占主导,这是双向框架效应。双向框架效应即传统意义上的框架效应,涉及到偏好反转,它主要在决策者的风险偏好模糊或者微弱的时候出现。

(2)单向框架效应(unidirectional framing effect):单向框架效应没有偏

好反转,但是转变为一种更加极端的风险偏好。如果占主导的偏好在两种框架条件下都是单向的风险规避,那么在积极框架下比在消极框架下更加规避风险。如果占主导的偏好在两种框架条件下都是单向的风险寻求,那么在消极框架下比在积极框架下表现出更多的风险寻求。

1.2.2风险选择框架效应、特性框架效应与目的框架效应

(1)风险选择框架,即 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的框架效应,它能说明价值函数对风险偏好的影响,即当某一冒险行动的潜在结果用积极或消极的框架呈现时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偏好,例如“亚洲疾病问题”[3]。

(2)特性框架,它会影响对于目标或事件特征的评价,当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关键特质被置于积极框架下时,就会产生特性框架效应。一般而言,属性框架效应中,人们更喜爱用积极框架描述的事物。例如,Levin和Gaeth(2002)将牛肉分别用75%瘦肉和25%肥肉来描述时,人们更喜爱有75%瘦肉的牛肉(即用积极框架描述的牛肉)[4]。

(3)目的框架,它会影响交流信息的说服力,当劝说信息着重表现某一行动所能产生的积极后果或着重说明消极后果时就具有了不同的吸引力,从而产生了目的框架效应。例如:妇女在强调不做乳房自我检查的消极结果的情况下要比在强调积极结果的情况下,更愿意去做检查。

1.2.3外部框架效应和自我框架效应

(1)外部框架效应(external framing effect):文献中框架效应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用语言组织的外部信息。这种由别人提供和包装的信息形成的框架叫外部框架。实际上,无论是Wang提出的单向框架效应和双向框架效应,还是Levin 等人提出的风险选择框架效应、属性框架效应和目标框架效应,都属于外部框架效应。

(2)自我框架效应(self framing effect):实际生活中,人们面临的选择大多表述模糊,很少会有清晰的框架。人们需要在作出选择之前对决策信息进行主动

编码和加工,这种通过内部表征形成的框架就是内部框架, Levin(1998)和Wang(2004)等学者将内部心理框架又称为自我框架[5,6]。自我框架效应指的是由决策者对信息进行内部表征而导致的决策偏差。有研究发现自我框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与传统框架一致。

1.2.4延迟框架效应和加速框架效应

该分类起源于Samuelson在1937年提出的折扣效用模型。研究中采用的决策选项在金额和时间上都不相同,如当天获得50美元的礼券或一年后获得100美元的礼券。后来很多研究者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对延迟和及时选择的不同影响进行了论证。在框架效应研究中也从传统的风险选择范式扩展到跨时间选择领域,人们可以立即作出决策,也可以延迟自己的选择,延迟框架下,人们获得的金额较大;而加速框架下,获得较少的金额。他们最终获得的附加补偿额和获得补偿的时间受其选择的影响。Milch(2009)等人利用延迟框架和加速框架探讨了框架效应对个体/群体决策的影响,发现群体更加倾向于延迟的较大金额选项,而个体则偏好立即获得较小的金额[7]。Weber(2007)等人也发现相对于较大的、延迟的收益,个体更偏好较小的、立即的收益。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延迟框架和加速框架与框架效应的定义并不一致,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框架效应的概念[8]。这是因为延迟框架和加速框架不是对相同情景的不同描述,而是同一选择的两个描述版本。

1.3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

解释框架效应的理论大致可以分为3类:形式的、认知的和动机的理论,具体展开可分为以下五种理论,

1.前景理论是最著名的形式理论,如上所述,它将框架效应解释为相对于某一参照点时,某一选择的价值函数是收益还是损失。

2.认知理论则注重研究衡量得失的认知过程。例如“认知损益平衡理论”认为框架效应是做出正确决定和最小努力原则的要求之间的一种平衡的结果。

3.动机理论将框架效应解释为愉悦压力的结果,例如:个体的恐惧和希望,认为决策者更多的注意不愉快的情绪,这与前景理论中“损失引起的情绪要比等量的收益引起的情绪更为强烈”的假设是一致的。

4.Gonzalez(2005)等人提出了第四种理论:“认知—情绪平衡模型”,认为框架效应的发生取决于计算出选项的期望价值所需的认知努力和该选项的情感价值之间的平衡[9]。

5.“齐当别”抉择模型:该模型把人们的二择一选择行为描述为一种搜寻一备择方案在主观上优越于另一备择方案的过程。李纾等人的实验表明操纵可能结果的大小差别可以随意促成、或者不促成框架效应。“齐当别”策略可以对不同实验条件下的风险决策行为做出较为连贯的解释。

1.4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

Tversky 和Kahneman 的系列研究证实框架效应普遍存在,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 众多研究者发现个体特征会影响框架效应的稳定性, 这些个体特征主要包括人格、认知能力、认知风格、年龄和性别等。我们应该从认知和情绪的角度, 全面研究框架效应个体差异的心理机制, 构建动态、综合的框架效应理论模型。除了框架本身以外,可能还存在其他变量影响着框架效应作用的大小。于会会和徐富明等(2012)详细总结分析了几个个体变量对于框架效应的影响[10]:

1.4.1 材料因素

研究发现,不同的材料要素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框架效应。要素主要包括:任务领域、涉及数量、概率等。

在任务领域上, Wang在生命救助、公共财产、个人金钱这三个领域中发现存有不同程度的框架效应:当面对生命救助问题的时候,被试表现出比其他两个任务领域更多的冒险偏好。

当改变材料中的涉及数量时,也引起框架效应的变化。在生命救助中,群体规模小于100时,框架效应消失。而在公共财产中,涉及数量高于100时,框架效应消失。在个人金钱中,只有涉及数额较大时(千元以上),才显示出框架效应,且是

增大了风险规避的单向框架效应。

Tversky和Kahneman通过对风险决策的深入研究总结了四种类型的风险偏好:高概率获益时风险规避、高概率损失时风险寻求、低概率获益时风险寻求、低概率损失时风险规避。这四种类型说明了概率可能会对框架效应的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Khberger(1998)等发现,概率是通过框架来影响风险决策的。概率越高,收益时的风险规避倾向性和损失时的风险寻求倾向性越大。并且损益值越大,决策者的风险规避倾向越明显[11]。

1.4.2 认知需求

Cacioppo和Petty(1982)认为认知需求(NC)就是个体乐于进行思考的倾向。研究表明NC是一个稳定的人格变量,NC得分高的人与得分低的人相比,对于书面信息给与更多的思考、分析,更深入地搜索信息,并且较少地注意表面线索,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它是解释信息加工及其行为的不同成分的核心[12]。

Smith和Levin(1996)的“癌症治疗方案选择”实验,以及Inman等人对于NC

与价格折扣的反应,证明了NC高的人比NC低的人表现出较少的框架效应[13]。Chatterjee和同事们在研究中也发现了框架与NC的交互作用,框架效应只出现在那些NC得分较低的被试中。他们发现在收益情况下,NC得分低的被试对相关的框架很敏感;而在损失情况下,所有的被试都会更加认真地思考,而较少受到框架的影响。Levin等人还对各类框架与NC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有证据表明,NC在目的框架下比在另外两类框架下表现出更强的调节作用。

1.4.3数学能力

有些研究表明数学能力与框架效应之间存在关系,如Wurm-Schaar的研究就发现:对自己的数学能力评价比较高的人较少地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而对于确实具有较高数学能力的群体,如:医生、金融顾问,虽然有时也受框架效应的影响,但受影响程度明显要比一般被试群体小。在Simon等人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只有具有较高的NC和较高的数学能力(用自我评定的得到的)时,才能较好地避免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

1.4.4 年龄、性别与性格

Sunghan Kim(2005)等人以老年人和年轻人为被试的研究发现,消极框架下,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倾向于风险寻求,而积极框架下,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倾向于风险规避[14]。老年人更容易受到语言框架的影响,表现出比年轻人更强烈的框架效应。然而Fagley和Miller(1997)的研究发现,女性易出现框架效应。Wang的研究发现,需要生命救助的人数较少(6个人)时,框架效应对女性的影响明显大于男性;而当需要大规模的生命救助时,性别的差异就消失[15]。

在个性特征方面,自尊和大五人格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框架效应。McElory和Seta(2007)的研究发现,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个体在正面框架下风险寻求没有差异,但在负面框架下低自尊的个体的风险寻求要比高自尊个体高[16]。Levin等人的研究表明,大五人格中的责任心和宜人性可较好地预测不同类型的框架效应,低责任心高宜人性可预测属性框架效应,高责任心高宜人性可预测目标框架效应,高神经质,低开放性,高责任心,低宜人性的个体更易于表现出风险选择框架效应。

二.关于框架效应的思考

风险决策中关于框架效应的大量研究,为我们认识人类的风险决策行为提供了很多依据,但也显示出一些问题。

第一,实验材料生态效度不高。以往的研究大多采用经典的“亚洲疾病问题”,或者假设的登山、海难、瓦斯爆炸等问题做为实验材料,而大多数研究都采用大学生做被试,但这些问题都离大学生被试的生活相去甚远,都是大学生不太熟悉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实验材料生态效度不高,影响了研究结论的应用性。在现实的风险决策中,决策者面临的往往是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由于实验材料和被试选择的局限,导致了已有研究结论的生态效度较低,如果克服了这方面原因,将提高研究结论的适用性。

第二,理论研究方面,对框架效应的解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已有关于框架效应的研究来看,研究者对于框架效应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各自的解释,如前景理论,齐当别模型,模糊痕迹理论,认知成本-收益权衡模型,动机理论,认知-情感权衡模型,双系统理论。前景理论认为人们

对问题进行编辑和评价,追求某种“最大期望值”,是框架效应出现的重要原因。齐当别模型则认为,框架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在不同维度上进行比较,选择一个优势方案,该模型质疑了人类风险决策行为是某种期望值的最大化的说法。认知成本-收益权衡模型认为框架效应是做出正确决策和付出最少努力之间折中的结果,但是却忽略了在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中情感加工的重要作用。动机理论把框架效应解释为情绪压力如个体的害怕或希望的结果,认为由损失激发的情绪要比由获益激发的情绪更强。认知-情感权衡模型认为框架效应的发生取决于计算出选项的期望价值所需的认知努力和该选项的情感价值之间的平衡。各种理论解释存在分歧,但都各有其说服力和局限性,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证研究进行整合,或提出更合理全面的理论解释。

第三,以往的一些研究没有明确说明框架的类型。框架的类型是框架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风险框架效应、属性框架效应和目标框架效应 3 种框架效应在被框架的对象、框架影响的对象和该效应的典型测量方式 3 个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应该分别对待。Pinon 和 Gambara (2005)的研究发现,目标框架产生的效应量最大,属性框架产生的效应量最小,而风险框架产生的效应量居中。以往的很多研究都没有明确说明是研究哪一种框架,给读者造成模糊的感觉,也导致各研究的结果不一致,统计结果显得混乱、不精确【17】。

第四,研究内容方面,缺乏对框架效应影响因素的多维考察。框架效应并不总是发生,很多时候框架效应的出现依赖于其它因素。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的决策者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被试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出现有可能并不单纯是框架造成,被试自身的一些特质因素,如个性上是否风险敢为、决定取舍时是重视现实还是冲动而为等都会对风险决策造成影响,但是关于个性对于框架效应的影响,这类研究很少。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决策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但以往研究都是考察自我风险决策,缺少对他人风险决策的考察,从自我和他人两个维度考察对风险决策影响的对比性研究更是罕见,探讨不同的决策情境、角色定位对框架效应的交互影响未得到充分研究。

三.框架效应的应用

在以上对框架效应的原理叙述的基础上,我们在以下部分提出一些合理应用框架效应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决策更加准确,更加的有利我们决策时摒弃框架效应的影响。也可以使我们通过思维来正确避免被外界的表述方式影响自己的理智的选择。

1.医学领域

框架效应最为经典的应用领域之一就是医学领域。通过对乳腺自我检查的不同信息框架引起的态度、意图和行为的效应研究,结果发现被试者在阅读消极框架呈现出来表述后比在阅读其它表述后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意图和行为,即消极的框架下被试者表现出了最高的自信水平。在McNeil的研究中,被试者要求在治疗肺癌的手术方案和化疗方案中做出选择。被试者包括患者、研究人员和医生。而结果都显示被试者中都更多的选择了用存活率表达的方案,而更少的人选择用死亡率表达的方案。

由上可知,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某些手术的表述时,可以通过改变表述方式来影响患者对手术的畏惧心理,增强患者信心,这样也有利于患者的健康恢复。

2.消费领域

对于商家:商家可以运用框架效应来影响消费的购买决策。如在推销手段、广告语言和画面设计上,商家都可以突出商品的优点、能满足消费者要求和相对于其他商品的独特之处。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否则不但伤害了消费者,也触犯了相关的法律。

对于消费者:对于各种狂轰滥炸的海量信息,消费者的选择总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所以,为了做出更好的有利于自己的尽量好的选择时,消费者要多方面分析商家信息的真伪、看到可能被掩盖了的信息。也就是说消费者要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而不仅是停留在对信息的第一映像上。

2005年,Chang就“广告——自我一致性”和广告的框架效应之间的关

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当在积极的广告框架下唤起的积极情绪时,被试者会根据广告——自我一致性原则对品牌进行评价,从而对与自我一致的广告信息进行更为积极的反应。而在消极框架引起的消极情绪时,不管广告信息与自我是否一致,其广告——自我一致性效应都不明显。也有研究表明,框架效应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中起到很大作用。积极的框架下,信息接收者往往对其产生更多的印象,起到更好的效果[18]。

实验设计

问题的取材来自于学生考试,问题答案的描述方式分为正面框架与负面框架,其中正面框架为收益,负面框架为损失。每个框架中有两个选项,一为确定性选项,一为风险选项。问题描述如下:

在一项考试中,学生可自行选择A、B两套考卷中的一套作答。每套考卷分值均为100分,最终成绩即为考生卷面成绩,与其选择哪套卷作答无关。

正面框架:

选择A考卷:一定可以得40分。

选择B考卷:有1/5的概率可以得100分,有4/5的概率只能得到25分。

请问你会选择哪套考卷?

(A)A考卷(B) B考卷

负面框架:

选择A考卷:一定会失去60分。

选择B考卷:有1/5的概率不会失去任何分数,有4/5的概率会失去75分。

请问你会选择哪套考卷?

(A) A考卷 (B) B考卷

实验程序:

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随机选择被调查者。地点选择为教学楼、图书馆等安静区域,以减少外界嘈杂环境对被调查者的干扰。选择的被调查者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与空间间隔,以免除他人的判断结果对被调查者的影响。被调查者以匿名的方式,完全独立地对问题进行作答。

参考文献:

[1].Tversky, A., &Kahneman, D.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ofchoice[J]. Science, 1981(211):453-458.

[2]. WangXT.Framingeffects:Dynamics and task domain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6, 68(2): 145-157

[3].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decision under risk[J].

Econometrica, 1979(47):263- 291

[4].Levin, I. P., Gaeth, G. J., Schreiber, J., &Lauriola, M. A newlook at framing effects

[J]. distribution of effect sizes,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independence of types of https://www.sodocs.net/doc/838161155.html,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2(88):411- 429

[5].Levin IP, SchneiderS L, GaethG J. All framesare not created equal A typology and

critical analysis of framing effect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8,76(2).

[6].WangX T. Self-framing of risky choice[J]. Journal of BehavioralDecision Making,

2004

[7].MilchKF,Weber E U, Appelt K C, Handgraaf M J J,Krantz DH. From individual

preference construction to group decisions:framing effects and group processe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9, (108)

[8].Weber E U, Johnson E J,Milch K F, Chang H, Brodscholl J C,Gikdstein D

G.Asymmetric discounting in intertemporalchoice:Aquery theory account[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 (18)

[9].Gonzales, C., Dana, J., Koshino, H., & Just, M. (2005).Theframing effect and

risky decisions: Examining cognitivefunctions with fMRI.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6,1–20.

[10].于会会、徐富明.心理科学进展框架效应中的个体差异, 2012

[11].Kühberger, A. (1998). The influence of framing on riskydecisions: A

meta-analysi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75(1),

23–55.

[12]. Cacioppo, J. T., & Petty, R. E. The need for cogni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2(42):116- 131

[13]. Smith S M, Levin I P. Need for cognition and choice framingeffects [J].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996, (9)

[14]. Kim, S., Goldstein, D., Hasher, L., &Zacks, R. T. (2005).Framing effects in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The Journals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60(4), 215–218

[15]. Fagley, N. S., & Miller, P. M. (1997). Framing effects andarenas of choice: Your

money or your life? Organizational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71(3), 355–373

[16]. McElroy, T., Seta, J. J., &Waring, D. A. (2007). Reflectionsof the self: How

self-esteem determines decision framingand increases risk taking.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Making, 20(3), 223–240

[17]. Pinon, A., &Gambara, H. (2005).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framing effects:

Risky attribute and goal framing. Psicothema, 17, 325–331

[18]. Chang,C, (2005). "How Children Reason about Gains and Losses: Framing

Effects in Judgement and Choice". Swiss Journal of Psychology 64 (3): 153.

基于服务类型的优惠券框架效应研究

基于服务类型的优惠券框架效应研究 管理学院:张学孔 管理学院:马远 指导老师:张喆 引言 优惠券(coupon)从早期的随报纸、期刊附赠、街头分发,发展到现今的网上下载、手机短信、电子卡打印获取等诸多方式,它覆盖的产品种类丰富多样,宣传辐射面也较其它促销方式更广泛,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潜在消费群,成为众多商家最常用的价格促销策略之一(Gupta, 1988; Pauwels, Hanssens和Siddarth, 2002; Heerde, Gupta和Wittink, 2003,Crawford和 Benedetto,2006)。优惠券设计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优惠券的设计中,除了品牌或商品介绍外,最显眼的部分就是促销的优惠价格。商家根据实际的情形,会给出不同力度的折扣,比如优惠一定数量的金额(立减50元)、赠与实物的产品(买一送一)或是部分服务免费(免停车费)。折扣程度纵然林林总总,但是商家却很少考虑给予折扣的展现方式是否恰当有效(Stibel, 2007)。 在 2008年 6 月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The MPG Illusion》研究表明对于 MPG (每加仑汽油的车辆里程数)和 GPM(每英里所需的汽油加仑数)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会造成消费者对于购车效能的判断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的体现。许多心理学家也通过很多实例证明,由于框架效应,在各种决策制定的领域中,都会造成决策者的判断发生偏倚。由此需要进一步考虑,消费者对待优惠券的表述形式的感知如何受框架效应的影响? 本文试图以不同服务产品类型(享用型和实用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优惠券折扣的表述方式(金额折扣和比例折扣)对消费者感知和购买意愿的影响,以此对优惠券折扣的框架效应进行研究,并基于研究发现为企业提供管理建议。 文献综述 2.1 优惠券折扣 针对价格促销信息,消费者往往通过两种线索感知降价:价格线索和语义线索。价格线索包括现价和参考价, 语义线索指的是价格信息的表述方式(Chen, Monroe & Lou, 1998)。而在语义线索中,降价的表述方式备受关注(张黎,范亭亭和王文博,2007)。 现在市场上的各类优惠券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1)提供指定额度的现金抵扣;(2)提供一定比例的打折;(3)消费满一定金额,赠送一定金额的商品或服务(Raghubir,1992)。

风险决策研究述评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9), 933-938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838161155.html,/journal/ap https://www.sodocs.net/doc/838161155.html,/10.12677/ap.2016.69119 文章引用: 王于宛簌, 罗维维, 王荭, 袁方舟(2016). 风险决策研究述评. 心理学进展, 6(9), 933-938.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Risk Decision Yuwansu Wang 1, Weiwei Luo 2, Hong Wang 2, Fangzhou Yuan 2* 1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Zhuhai Guangdong 2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Aug. 19th , 2016; accepted: Sep. 6th , 2016; published: Sep. 13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83816115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Risk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s a complex mental process.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psy-chologists show the highly appreciated on risk decision, and conducted a series of valuable re-search. This article, from the theory of risk decision-making model, carries on the summary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Keywords Decision, Risk Decision, Reference Point Effect, Framing Effect 风险决策研究述评 王于宛簌1,罗维维2,王 荭2,袁方舟2 1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广东 珠海 2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16年8月19日;录用日期:2016年9月6日;发布日期:2016年9月13日 摘 要 风险决策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近年来,风险决策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进Open Access *通讯作者。

框架效应研究

组织行为学小组报告 题目:框架效应理论及应用探究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框架效应文献综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框架效应的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框架效应的种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双向框架效应....................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1 材料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2 认知需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4 年龄、性别与性格............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关于框架效应的思考..................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框架效应的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文献综述、对文献的思考、应用和实验设计。文献综述主要概述了前人对框架效应的研究概括,列出了研究框架和方向等。第二部分则是在综述的基础上给出了我们对文献的自己思考,总结出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建立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我们第三部分阐述了具体利用框架效应的实际方式。最后我们设计了一个简短的实验来验证框架效应的存在。 一.框架效应文献综述 1.1框架效应的概念 传统的理性决策的恒定性原则认为若决策者是一个理性个体,则在面对同一问题的几个不同描述方式时,应该表现出相同的偏好。然而,1981年,Kahneman 和Tversky利用“亚洲疾病问题”研究决策时发现,人们在决策时会受到备择方案描述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偏好反转的现象。Kahneman和Tversky(1981)将这种由于描述方式的改变而导致对同一问题的备择方案产生的偏好转变的现象称为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1】。决策框架是“决策者所拥有的有关动作、结果以及某一特定选择可能引发的有关情况的一系列概念”,它由问题形式、社会规范、习惯和决策者的性格特征决定。 近三十年来,随着风险决策研究的深入,对框架效应这种决策偏差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在不断延伸。 1.2框架效应的种类 ,双向框架效应 Wang(1996)研究框架效应的动力学机制时发现,人们在决策时除了存在传统的框架效应,即双向框架,还存在另外一种框架效应,即单向框架效应,并进一

决策理论和方法习题

<决策理论和方法>习题 第一章概论 一、什么是决策? 什么是决策分析? 决策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决策问题有哪些要素? 二、用决策树表示下列问题: 1. 火灾保险 2. 易腐品进货问题 3. 油井钻探问题: 某公司拥有一块可能有油的土地, 该公司可以自己钻井,也可 以出租给其它公司开采; 若出租土地,租约有两种形式,①无条件出租,租金45万元②有条件出租,租金依产量而定: 产量在20万桶或以上时,每桶提成5元; 产量不足20万桶时不收租金. 设钻井费用为75万元,有油时需另加采油设备费25万元,油价为15元/桶.(为了简化,可以将油井产量离散化,分为4种状态: 无油,产油5万桶, 产油20万桶, 产油50万桶) 三、* 设油井钻探问题如下: 每次钻井费用10万元,有油时售油收入100万元,有油 的概率为0.2, 无油的概率为0.8.问无油时该继续钻井否? 若该, 钻几次仍无油时停止钻井? 第二章主观概率和先验分布(Subjective Probability & Prior Distribution) 一、为什么要引入主观概率? 试比较主、客观概率的异同. 如何设定先验分布? 二、1. 阅读<决策分析> §6.3.4 2. 两人一组,一人充当决策人, 一人充当决策分析人, 就来年国民经济增长率 的先验分布进行对话,并画出对话所得的图形曲线. 互换角色, 就就来年通 涨率的先验分布进行对话. 三、设某个决策人认为产品售出400件的可能性是售出800件的可能性的1/3, 是售 出1200件的可能性的1/2, 与售出1600件的可能性相同, 售出800件的可能性售出1200件的可能性的两倍, 是售出1600件的可能性的3倍; 售出1200件的可能性比售出1600件的可能性的大2倍. 求该决策人关于产品销售量的主观概

时间压力对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影响

时间压力对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影响 胡伟国 胡 瑜 (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温州,325035) 摘 要 时间压力是决策的重要因素。研究引入时间压力变量(高时间压力、非时间压力),探索了时间压力对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1)时间压力弱化了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2)时间压力情境下的框架效应是一个精细加工的过程。关键词 时间压力 积极框架 消极框架 风险决策 1 引言 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是过去三十多年风险决策领域的一项重要发现,它主要是指对风险决策信息的 不同表征形式导致决策者产生一定的决策偏差(Kahneman , T versky ,1984)[1]。比如,假设美国正在准备同一场罕见的“亚洲疾病”做斗争,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将导致600人死 亡。为了更好地抗击疾病,美国政府研究出两种经过科学计 算的方案A 与B ,具体阐述如下[2]: 框架一 如果选择A 方案,则有200人肯定存活; 如果选择B 方案,则有1/3的可能全部存活,2/3概率无一人存活。 框架二 如果采用A 方案,则有400人全部死亡; 如果选择B 方案,则有1/3的可能全部存活,2/3概率全部死掉。 两个方案你喜欢或选择哪一个? 在框架一的情景下,选取的152个被试中,72%的选择方案A ,28%的选择方案B ;而在框架二的情景下,选取的155个被试中,22%的选择方案A ,78%的选择方案B 。而仔细分析上述两个框架:积极框架(positive frame )、消极框架(nega -tiv e frame ),其实含义是相同的,只不过是问题的表述形式不同。也是由于对问题的表征形式不同,导致了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即,决策者在积极框架下,更多地倾向于风险规避(risk adverse ),而在消极框架下,出现了偏好反转,则更多地倾向于风险搜寻(risk seeking )。这一选择行为违背了标准化决策的不变性原则,与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是一致的(K ahnenman ,T versky ,1979)[3] 。也正是这一有趣的现象引起了无数研究者对该问题的关注,他们认为上述风险决策是在时间较为充裕条件下进行的,致使前景理论认为这一决策过程是自动化加工的结果 (Kahnenman ,T versky ,1979)[3] 。而最近的研究指出,时间压力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变量,并且过度的时间限制导致决策质量的下降。同时,差异与巩固理论(Differentiation and Consol -idation T heory )也认为决策制定是一个选项同其他选项逐渐产生差异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决策制定者达到一定水平差异的决策时间是充足的。如果时间非常有限,则产生的时 间压力会导致这一差异过程的强迫性的预先关闭(Svenson , 1992;M aule &Svenson ,1993)[4]。这就是说,如果框架效应是复杂精细差异过程的结果,并且不能很快补偿缺失的时 间,则时间压力会弱化框架效应;而如果框架效应是自动化加工的结果,则时间压力不会弱化框架效应。因此,我们引入时间压力(高时间压力、非时间压力)、框架(积极框架、消极框架)变量,以管理、经济和情感风险决策任务作为实验材料,整个实验流程在计算机上标准化呈现,来探索时间压力对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的影响,并且尝试着揭示隐藏与后的机制。 在实验正式开始前,要进行的是时间压力的设定。基于以往对时间压力操作规程的研究(Benson &Sv enson ,1993;Z akay &Woo ler ,1984;Svenson ,Edland &Karlsson ,1985;王大伟,2007),我们进行预备性实验测定引发压力的具体时间。结果显示:非时间压力的时间(no time pressure ,简称N T P )为908675.81ms (毫秒),而高时间压力的时间(high time pressure ,简称HT P )则是481731.67ms (毫秒)[5] 。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 自愿参加实验的大学生80人,其中男生45人,女生35人,平均年龄为21.5岁,标准差是0.25,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此前均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 2.2 实验设计 采用2(时间压力:高时间压力、非时间压力)×2(框假:积极、消极)的混合设计。其中时间压力是被试间变量,而框假属于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风险决策两种方案的倾向程度之差。2.3 实验材料 2.3.1 风险决策程序。程序共分为两部分,一是在积极框架(获益)下的风险决策;一种是消极框架(损失)下的风险决策。以往的研究材料,仅仅局限于对经济决策任务的探讨,实验材料缺乏生态效度,并且风险决策的评估标准过于粗糙。为了进一步提升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我们选取管理、经济以及情感风险决策问题作为实验材料,并将评价标准由二选一的决策改为每一个方案风险决策倾向性的选择。比如,如果有方案A 和方案B 两个,请你选择对两个方案的风险倾向程度,主要是采用五点量表的形式。其中1、2、3、4、5分别 通讯作者:胡瑜。E -mail :huyu @w zu .edu .cn . 694 心理科学 Ps ychological S cience 2009,32(3):694-696

《这3个营销理论,你不一定知道但一定用过!(框架效应、损失厌恶、前景理论)》

《这3个营销理论,你不一定知道但一定用过!(框架效应、损失厌恶、前景理论)》 先讲一个小案例吧: 在繁华的街道岔路口有两家加油站,离得不远,但是生意差很多。 第一家在自己家的广告牌上写着:付现打折。 刷卡——6元/升; 现金——5元/升。 另一家再加油泵上贴了一张很小的告示,注明:刷卡需要额外收费。 现金——5元/升; 刷卡——6元/升。 告示很小,因为店主知道人们不喜欢附加费。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两家加油站其实没任何不同。但是人们看到这两种不同的表达后却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反映,大多数人和你一样,都选择了前者。 丹尼尔卡尼曼把这种现象称为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同一个问题的两种逻辑意义相似的说法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当消费者认为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非“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会非常敏感。 本文由叁柒商城上传,本商城全网公益贴,专注于全网营销价值链传播,更多精彩,欢迎百度“叁柒商城无微不至”,让梦想照进你的现实! “框架效应”在高风险决策中会更加明显,为了便于大家理解。 下面我们再来举第二个小案例: 假如你是一名医生在一个小村子里工作。现在村子里有600人同时患上一种致命的疾病。目前有两种疗法供你选择:采用A疗法你只能救活200人;采用B疗法,那么有1/3的几率你可以救活所有人,2/3几率一个人也救不了,你怎么选择?大部分人选择了A疗法,因为他们更愿意救活数量一定的一群人,而不愿意冒所有人都死去的风险。 同样的小故事,我们接下来换个说法试试: 假如你是一名医生在一个小村子里工作。现在村子里有600人同时患上一种致命的疾病。目前有两种疗法供你选择:采用A疗法一定会死400人;采用B疗法,那么有1/3的几率你可以救活所有人,2/3几率一个人也救不了,你怎么选择?这时候大多数人又选择了B,因为他们不愿意看到400人就这样死去。 卡尼曼研究后发现:当决定自己的收益时,人们倾向于规避风险,都有风险厌恶症。而当人们面对损失时,一个个都变的极具冒险精神,都是寻求风险的冒险家。这种现象,卡尼曼称之为:损失厌恶。 可能有些人会说不是啊,你看那些赌博的人不就是面临着极大风险也愿意投入么?那么就要谈到接下来这个著名的“前景理论”,这个理论让卡尼曼和沃特斯基俩人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那么到底什么是前景理论呢?如图:

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中的动态框架效应

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中的动态框架效应 一、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自己做出的决策往往会认为仅仅是靠着直觉,但其实可能我们的大脑已经进行了加工。期望值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对我们进行取舍时有着关键作用。期望值理论认为,决定一个目标是否值得争取,主要是基于两个要素:目标自身的价值(Value)以及其发生的可能性(Probability),期望值则是受这两个要素所决定的,也即概率和价值的乘积(EV=P×V)。当一个人面临决策时会分别计算每个计划的期望值,然后选择出期望值最高的方案,作为最后的决策。在决策的领域中,风险决策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针对存在风险的事件进行选择的领域。即个体在决策时,有时会应对多个选项,并且还伴随着比较有风险的后果甚至是造成损失的结果,这时个体会产生的一种比较难以抉择的思考过程。 在决策研究中有一个十分经典的决策问题,就是Tversky和Kahneman开发出的“亚洲疾病问题”,该决策问题阐述了框架效应的存在,告诉我们即使是相等的决策方案,但是变换不同的提问方式,决策者就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具体来说,就是当方案被阐述成一种较容易接受的或是“获得”时,人们不愿意去冒险,更喜欢回避风险;如果决策的方案被表述成相反的“失去”时,人们反而更愿意尝试冒险,会增加冒险的行为。所以,框架效应是指对于相等的决策方案,变换不同的提问方式,决策者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 以往对框架效应进行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在静态的决策情境下进行探讨,而且对任务的呈现也是以文字或是口头叙述的方式。动态的风险决策则是将过去的成绩、当前的情况、未来可能的预期进行综合考量,因此更具现实意义。现在有关决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涉及动态框架效应,而动态框架中的动态不一致又是其中较受关注的领域。动态不一致,指的是在预期情景与真实情景相同的情况下,面对预期情景时做出的预判与随后做出的真实选择不一致的现象,这可以体现出决策者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往风险决策的情境多数都是生死问题,人们平时很少会接触到这类问题的决策,所以情境的设定有些脱离实际,导致人们可能不会对该情境产生较为强烈的代入感。鉴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在大学生群体中框架效应对风险决策的影响,考察大学生在不同的框架水平下进行决策的任务,受框架影响、前后决策不一致的程度,引入动态框架更接近真实的决策情境,能提高决策的效度。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实验选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在校大学生共80人,其中男生、女生各40人。被试平均年龄为21.8岁,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 我们每天接受到的信息,到底是你要知道的还是他人希望你知道的?语言的外壳到底如何影响你的选择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曼尼提出过一个经典的思维框架例子 假设一种疾病可能会造成600人死亡,为此提出了两种方案应对。 方案A,会有200人获救。方案B,600人全部获救的可能性为1/3,2/3的概率则是无一获救。 你会选择哪个方案?如果现在把方案改一下: 方案C,400人会死亡。方案D,1/3的概率是全部获救,2/3的概率为全部死亡。 现在你又会选择哪种方案? 如果仔细观察,其实A和C,B和D都是同一种方案,只是一个正向(获救)表述,一个负面(死亡)表述。假设没有框架效应的影响,选择A和C、B和D的

人数比例应该是一样的,然而,被测者有72%的人选择了A,28%选择了B。而在负面框架的选择中,只有22%的人选择了C,78%的选择了D。 当人们在考虑拯救生命的时候,大多数人不想承担风险;在负面框架下,对风险高得到方案更有兴趣。 在投资行为中,框架效应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呢? 有没有觉得,当你亏损,急于挽回损失的时候,会偏向相对高收益的选择,即使你知道这伴随着高风险;而在盈利的条件下,则会倾向于低风险,但收益不是很高的选择。有过赌马经验分人应该更能体会到这种心理。 当然,并非只有外部框架是影响因素,个人的思维风格也会影响我们的选择。 丹尼尔·卡尼曼在诺贝尔的颁奖典礼上发表演讲,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认知模式:分析思考型和直觉思考型。 认知反应测试(CRT)是用来鉴别思维模式的简单问答题。想知道你是什么类型的吗?请快速回答一下3个问题。 1、5台机器5分钟可做5个饰品,那100台机器制作100个饰品要多久?(5 分钟)

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 目 录 ?1概述 ?2实验 ?3人际交往中的框架效应 ?4应用 ?5经济理论中的框架效应 ?6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图 概述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 框架效应是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也就是指:当消费者感觉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越敏感。 为了解释框架效应,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在加油站A,每升汽油卖5.6元,但如果以现金的方式付款可以得到每升0.6元的折扣;在加油站B,每升汽油卖5.00元,但如果以信用卡的方式付款则每升要多付0.60元。显然,从任何一个加油站购买汽油的经济成本是一样的。但大多数人认为:加油站A要比加油站B更吸引人。因为,与从加油站A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比与从加油站B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要少一些。因为,加油站A是与某种“收益”(有折扣)联系在一起的,而加油站B 则是与某种“损失”(要加价)联系在一起的。 研究发现:上述差异的原因是当衡量一个交易时,人们对于“损失”的重视要比同等的“收益”大得多。因此,企业在进行价格定价或促销时,应该将之与“收益”而不是“损失”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效激励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实验 “亚洲疾病问题”实验: 想象美国正准备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疾病的发作将导致600人死亡。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假定对各方案所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情景一:对第一组被试(N=152)叙述下面情景: 如果采用A方案,200人将生还。(72%) 如果采用B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28%)

效用理论与消费者决策

效用理论与消费者决策 效用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经济学家用它来解释有理性的消费者如何把他们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上。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曾经轻率的将效用当做一个人整个福利指标。效用一度认为是个人快乐的数学测度。 一、总效用 消费商品的数量和所获得的商品的效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费一个单位的商品会获得一定量的效用;消费两个单位的商品所获得的效用会比消费一个时多;消费三个单位的商品获得的效用会更多。经济学家把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而得到的全部满足量称为总效用。 个人对商品的需要程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这种需要在某一特定时间之内又是有极限的,所以商品所具有的效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一个人饿的时候需要吃饭,饭会给他带来满足,也就是说饭对他来说具有效用。可以想见,第一两饭给他带来的满足一定很大,因为他很饿。吃了第一两饭,他的需要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他对饭的需要程度就不会像没吃饭时那样强烈。因而第二两饭给他带来的满足,也就是第二两饭的效用自然就不如第一两的大。同样的道理,第三两饭的效用比第二两的还要低。如果一个人的饭量是七两,吃完第七两饭后再给他饭,他就不会要了。如果勉强他吃下去,他不仅不会感到满足,反而会感到难受。这时的饭不仅不能产生效用,反而会产生负效用了。由此可见,商品的效用是随着商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图1是总效用与消费量关系的示意图。从图上可以看到,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总效用也在增加,但其增加的量是在逐渐减少的。当消费量超过一定限度,总效用便会开始下降。 二、边际效用 从总效用的变化率曲线可看出: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总效用是按递减比率增加的。满足消费者最后的那一单位商品效用叫做边际效用。边际效用也称为总效用增量。商品

自我概念及框架效应相关性研究开题报告

自我概念及框架效应相关性研究开题报告 目录 自我概念及框架效应开题报告 一、选题 1. 论文题目 3. 相关概念 二、文献综述 1. 自我概念对框架效应的影响 1.1 自我人格对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 1.2 自我认知风格对决策中框架效应的研究 1.2.1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 1.2.2 自我认知风格对框架效应的影响 1.2.2.1自我认知风格的概念和差异 1.2.2.2自我认知风格对风险偏好及决策的影响 2.个体决策时的框架效应 2.1 风险决策下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 2.2 齐当别抉择模型 3.目前研究的趋势和不足 4.结论 三、研究计划 1.研究方法 2.研究工具 3.研究假设

一、选题 1. 论文题目 自我概念及框架效应的相关性研究 2. 相关概念 (1)自我概念 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结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 (2)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是风险决策领域的概念,用来描述同一决策问题由于表述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决策倾向的现象。 对同一决策问题,可采用获得或损失两种语言方式进行表述,分别称为积极框架(正框架)和消极框架(负框架)。人们在积极框架中倾向于风险回避,而在消极框架中倾向于风险寻求。框架效应反映了决策者面对客观上相等的价值得失做出了不对称的“非理性”行为决策现象。 二、文献综述 自我概念及框架效应相关性研究 【摘要】在自我心理学中,自我概念与框架效应是紧密相关的,自我概念成为影响框架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我人格的认知影响着风险决策下的框架效应,从而使结果像不同趋势发展。 本文综合各种文献探讨了自我概念与框架效应的相关性。 【关键词】自我概念,框架效应,人格,认知 1. 自我概念对框架效应的影响 1.1 自我人格对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 Levin,Gaeth的研究中指出神经质倾向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框架效应,开放性、敢为者个体更倾向于选择高风险选项。刘旭峰和齐建林研究中发现外向性维

效用的一般理论

效用(Utility)港译功用,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经济学家用它来解释有理性的消费者如何把他们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上。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曾经轻率的将效用当做一个人整个福利指标。效用一度认为是个人快乐的数学测度。 效用的概念是丹尼尔·伯努利在解释圣彼得堡悖论(丹尼尔的表兄尼古拉·伯努利故意设计出来的一个悖论)时提出的,目的是挑战以金额期望值作为决策的标准。 丹尼尔·伯努利对这个悖论的解答在1738年的论文里,主要包括两条原理: 1.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一个人对于财富的占有多多益善,即效用函数一阶导数大于零;随着财富的增加,满足程度的增加速度不断下降,效用函数二阶导数小于零。 2.最大效用原理 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个人的决策行为准则是为了获得最大期望效用值而非最大期望金额值。 效用理论 效用理论是领导者进行决策方案选择时采用的一种理论。决策往往受决策领导者主观意识的影响,领导者在 决策时要对所处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予以展望,对可能产生的利益和损失作出反应,在公里科学中,把领导人这种对于利益和损失的独特看法、感觉、反应或兴趣,称为效用。效用实际上反映了领导者对于风险的态度。高风险一般伴随着高收益。对待数个方案,不同的领导者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抉择。运用心理测定方法,可以测量出领导者对于各种收益和损失的效用值,并画出相应的效用曲线:甲类型领导者对收益反应迟钝,对损失反应敏感,怕担风险,不求大利,谨慎小心。乙类型领导者对损失反应迟钝,对获利非常敏感,追求大利,不怕风险,大胆决策。丙类型属于中间类型,完全以损益率的高低作为选择方案的标准。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理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效用理论按对效用的衡量方法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是指按1,2,3······等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这种基数效用分析方法为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序数效用是指按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这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列顺序的方法.基数效用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是: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

风险决策与风险管理

第十三章风险决策与风险管理 决策要有一定的价值标准(或称为价值函数),在技术经济分析中,价值函数常用经济效益表示,一般称为损益值。损益值(R)大小取决于决策对象所处的自然状态(S j)和决策者提出的策略方案(A i),即R=f(A i,S j)。 根据对未来自然状态的把握程度不同,决策问题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本章要求 (1)掌握风险决策准则及其应用; (2)掌握决策树在技术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3)熟悉不确定型决策的准则和应用; (4)了解风险管理的一般策略和方法。 ※本章重点 (1)风险决策准则 (2)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准则 (3)决策树技术的应用 ※本章难点 (1)应用决策树技术进行多级决策 (2)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 §1 风险决策准则 一、满意度准则(最适化准则) 最优准则是理想化的准则,在实际工作中,决策者往往只能把目标定在满意的标准上,以此选择能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大概率方案,亦即选择出相对最优方案。因此,满意度准则是决策者想要达到的收益水平,或想要避免损失的水平。 适用条件:当选择最优方案花费过高或在没有得到其它方案的有关资料之前就必须决策的情况下应采用满意度准则决策。 【例】:教材P.221的例12-1或随机举例 二、最大可能准则 从各状态中选择一个概率最大的状态来进行决策(因为一个事件,其概率越大,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实质上是将风险型决策问题当作确定型决策问题来对待。 适用条件:在一组自然状态中,当某一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比其他状态发生的概率大得多,而相应的损益值相差不大时,可采用该准则。 【例】:随机举例 三、期望值准则 期望值准则就是把每个策略方案的损益值视为离散型随机变量,求出它的期望值,并以此作为方案比较选优的依据。 各策略方案损益值的期望值按下式计算:

卡尼曼的框架效应

卡尼曼的框架效应 一、框架效应 1.基本概念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奖人,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卡尼曼通过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与决策,人们往往抱持两种思维,一是面对收益时,对风险进行回避;但在面对损失时,又会变成风险偏好。因此同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会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他把人类的这种现象称为框架效应。 2.经典案例 1)卡尼曼在1981年提出“亚洲疾病”的案例,以生存框架和死亡框架为基础。 美国正面对一种不寻常的亚洲疾病冲击,600人可能死亡,现在有A和B两种治疗方法。方案A:200人会获救;方案B:600人全部获救的可能性为1/3,全部死亡的可能性为2/3。结果72%的人会选择方案A。 如果换了另一种表述方法:方案A:400人才会死亡;方案B:无人死亡的机率为1/3,600人全部死亡的概率为2/3。这一次,78%的人选择了方案B。 以上效应由于提问方式的影响,使得第一组受访者主要考虑的是救人,而第二组的受访者主要考虑将要死亡的人数,因此,第一种情况下人们不愿冒死更多人的风险,第二

种情况则倾向于冒风险救活更多的人,两种情况分别变现出对损失(死更多的人)的回避和对利益(救活更多的人)的偏好。 2)卡尼曼会经常向全球的CEO及决策者演讲,他会在会上与与会者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你会否接受以下赌局:50%的机会赢得15000元;50%的机会输掉10000元。问题二:以上情况发生在你只有少于10000元的身家的时候。 卡尼曼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不愿意接受赌局,在问题二的情况下,不愿意的态度更为明显。他发现人们的思想框架,是即使一半一半机会赢或输,赢得利益必须是输掉的两倍或两倍以上,才会吸引人们下注。 然后转到问题三:你会否接受以下赌局?肯定输掉10000元;还是50%的机会赢得5000元,50%的机会输掉20000元。在这个情况下,愿意一博的人变成多数,纵使有50%的机会输掉双倍的钱。 3.实际运用 1)在行为经济学中 a)一家卖瓜子的店生意特火,问起玄机,老板说:在称量时,别家是先抓一大把,称时再把多的拿掉;而我家是先少抓一点,然后再添足称。“拿掉”容易给人缺斤短两的心理暗示,而“添点”则让人感到分量给得很足。 b)在太平洋上有小岛遭受台风袭击,联合国决定到底给

认知资源投入对框架效应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0902056);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09YJ CZ H 087);苏州大学 211工程 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苏州大学重大研究项目。 **通讯作者:段锦云(1980-),男,湖北大冶人,应用心理学博士,苏州大学心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行为决策与组织行为学。Em ai:l m gj yduan @hot m ai.l co m 。 应用心理学 Ch i nese Journa l of 2010年第16卷第4期,307 315 Appli ed P sycho l ogy 2010.Vol 16.N o 4,307 315 认知资源投入对框架效应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 段锦云 **1,2 王重鸣3 田晓明 1,2 (1.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苏州215123;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 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州215123;3.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杭州310028) 摘 要 框架效应是描述决策理论违背规范决策理论的经典 异像 ,它的 产生被认为是 不理性 的表现。投入认知资源有望削弱框架效应。为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以128名有管理经验的文科类专业企业员工为被试,通过两个创业风险决策情景的重复验证,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即认知需求、加工深度和与创业决策情境的内在相关影响框架效应。研究还发现,认知需求高的个体框架效应减弱,信息加工深度会加重这种效应。关键词:框架效应 认知需求 信息加工深度 内在相关中图分类号:B849:C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6020(2010) 00 0307 09 1 问题的提出 风险选择框架效应(ris ky cho ice fra m ing effec,t 常被默认为框架效应,也是本研究所关注的框架效应)由2002年诺奖获得者K ahne m an 及其弟子Tversky (1981)提出,它是风险决策中描述性理论(descrip tive theory)违背规范理论(nor m ati v e theo ry)的代表性 异像 (anoma ly)。Tversky 和Kahne m an(1981)用框架效应来描述决策 问题中仅因表述上的改变而导致偏好反转 的现象,以经典的 亚洲疾病问题(A sian d isease problem) 为例说明。 亚洲疾病问题:美国正在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种疾病的发作将使得600人死亡。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假定对各方案产生后果的精确估算如下所示: 正面框架: A 方案,200人将生还; B 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

从对框架效应的分析看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

从对框架效应的分析看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 作者刘岩崔晓 摘要对风险决策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微观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热门,但是从传统的决策理论到主张有限理性的预期理论大多是对决策行为的研究,决策的心理机制一直是无法解释的黑箱子。但是近几年来神经科学家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开始用先进的神经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风险决策,试图理解神经过程调节风险决策行为的方式。文章从分析违背“不变性”原则的框架效应入手,从正反框架、确定选择和风险选择、风险规避和风险寻求几个方面,全面分析风险决策可能的神经基础。 关键词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神经机制。 对风险决策的研究自上世纪一直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热门,但是决策的心理机制一直是无法解释的黑箱子。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神经科学家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开始用先进的神经心理学方法来研究风险认知,试图理解神经过程调节风险决策行为的方式。现在已经有一些有价值的发现,例如风险决策中处理感觉、知觉和情感信息时,皮层、边缘系统以及广泛的神经调节系统会起到中介调节作用。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与风险决策行为的几个候选机制相关的基础神经生理学、计算机模拟、临床神经影像学的研究,旨在对与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相关研究做一系统总结,使我们明晰风险决策在各种情境下分别会有哪些神经机制的参与,神经过程如何调节风险决策行为。本文从框架效应入手介绍,结合预期理论进行分析,并在最后提出进一

步研究的展望。 1 框架效应:亚洲疾病问题 Arrow认为,成为规范抉择理论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不变性原则,即对一抉择问题做相等的阐述应该引出相同的偏爱顺序。然而,Tversky和Kalmeman借助“亚洲疾病问题”向人们显示了决策者的风险偏爱依赖于选项被如何描述,这就是所谓的框架效应。亚洲疾病问题是框架效应的经典案例,其中决策者被要求在生还(正面框架)或者死去(负面框架)的情景下,对一个确定选项和一个概率(风险)选项进行选择。本文选择亚洲疾病问题进行分析基于如下两点考虑,一是亚洲疾病问题对于关注行为决策的读者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二是对于亚洲疾病问题的分析几乎可以涵盖目前对行为决策的神经基础的所有探索。该问题的译文如下:想象美国正在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种疾病的发作将致死600人。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假定对各方案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正面框架: A方案,200人将生还。 B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 负面框架: C方案,400人将死去。 D方案,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分析四个选项不难看出,A和C方案是相同的确定选项,有200人生还相当400人死去。B和D方案是一样的,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成功的机会

决策理论和方法习题

<决策理论和方法>习题 1998年 第一章概论 一、什么是决策? 什么是决策分析? 决策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决策问题有哪些要素? 二、用决策树表示下列问题:

1. 火灾保险 2. 易腐品进货问题 3. 油井钻探问题: 某公司拥有一块可能有油的土地, 该公司能够 自己钻井,也能够出租给其它公司开采; 若出租土地,租约有两种形式,①无条件出租,租金45万元②有条件出租,租金依产量而定: 产量在20万桶或以上时,每桶提成5元; 产量不足20万桶时不收租金. 设钻井费用为75万元,有油时需另加采油设备费25万元,油价为15元/桶.(为 了简化,能够将油井产量离散化,分为4种状态: 无油,产油5万桶, 产油20万桶, 产油50万桶) 三、* 设油井钻探问题如下: 每次钻井费用10万元,有油时售油收入 100万元,有油的概率为0.2, 无油的概率为0.8.问无油时该接着钻井否? 若该, 钻几次仍无油时停止钻井?

第二章主观概率和先验分布(Subjective Probability & Prior Distribution) 一、什么缘故要引入主观概率? 试比较主、客观概率的异同. 如何设定先验分布? 二、1. 阅读<决策分析> §6.3.4 2. 两人一组,一人充当决策人, 一人充当决策分析人, 就来年国 民经济增长率的先验分布进行对话,并画出对话所得的图形 曲线. 互换角色, 就就来年通涨率的先验分布进行对话.三、设某个决策人认为产品售出400件的可能性是售出800件的可能 性的1/3, 是售出1200件的可能性的1/2, 与售出1600件的可能性相同, 售出800件的可能性售出1200件的可能性的两倍, 是售出1600件的可能性的3倍; 售出1200件的可能性比售出1600件的可能性的大2倍. 求该决策人关于产品销售量的主观概率分

从对框架效应的分析看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6):859~865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架效应的分析看风险 22中国科学学沈阳教育科学学院 摘 要 对风险决策的研究统的决策理论到主张有限理性的预期理论大多是对决箱子。令人兴奋的是近几年来神经科学家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开始用研究风险决策,试图理解神经过程调节风险决策行为的方式。文章从分析违从正反框架、确定选择和风险风险规避和风基础。在总结已有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把风险决策研究扩展到不确定决策,把风险决策中的一次决策研究扩展到多次决策的供比较简单** (prospect theory )[1]无一不是通过观察风险决策 下人们的行为选择倾向,然后据此推断认知、情感、动机以及社会情境的作用。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风险决策理解日益深刻。为了更清晰地了解风险决策的过程,近几年来,神经科学家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开始用先进的神经心理学方法来研究风险认知,试图理解神经过程调节风险决策行为的方式。 虽然利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研究决策还相对 从对框决策的神经基础* 高利苹1.3 李 纾 时 勘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沈阳 110034) 1,2 (1沈阳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院,沈阳 110034) ((3沈阳师范大近年来一直是微观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热门,但是从传策行为的研究,决策的心理机制一直是无法解释的黑先进的神经心理学的方法来背“不变性”原则的框架效应入手,选择、研险寻求、高估小概率事件几个方面,全面分析风险决策可能的神经研究思路。 关键词 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神经机制。 分类号 C934:Q42 对风险决策的研究自上世纪一直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热门,早期研究一般从风险决策行为入手的,所做的工作是对选择的偏好现象提的认知方面的解释。从经典的决策理论到预期理论 收稿日期:2005-11-04 *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71060,70573108,70671099)。 通讯作者:李纾, E-mail :lishu@https://www.sodocs.net/doc/838161155.html, ** Prospect Theory 曾被翻译为期望理论、视野理论、前景理论、展望理论。为了避免与“期望价值理论”(Expected Value Theory )产生混淆,同时保持该理论将人类风险决策行为的机制描述成最大限度地追求某种形式的期望(expectation )值的灵魂,本文将其改译为“预期理论”。 统以及广泛的神经调节系统会起到中介调节作用。注的是与风险决策行为的几个候选机制相关的基础神经生理学、计算机模拟、临床神经影像学的研究,旨在对与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相关研究做一系统总结,使我们明晰风险决策在各种情境下分别会有哪些神经机制的参与,神经过程如何调节风险决策行为。为了便于理解,本文从框架效应入手介绍,结合预期理论进行分析,并在最后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需要声明一点,本文大多资料来自动物的研究,由于人和动物决策的基本心理过程至少部分上是可以相通的,所以,来自动物的神经科学数据可以提供有利的视角去探究风险决策心理过程下的基本神经机制。 1 框架效应:亚洲疾病问题 Arrow 认为,成为规范抉择理论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不变性(invariance )原则,即对一抉择问题做相等的阐述应该引出相同的偏爱顺序[2]。然而,Tversky 和Kahneman 借助“亚洲疾病问题”向人们显示了决策者的风险偏爱依赖于选项被如何 年轻,但是已经有一些有价值的发现,例如风险决策中处理感觉、知觉和情感信息时,皮层、边缘系本文主要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