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中的动态框架效应

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中的动态框架效应

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中的动态框架效应
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中的动态框架效应

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中的动态框架效应

一、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自己做出的决策往往会认为仅仅是靠着直觉,但其实可能我们的大脑已经进行了加工。期望值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对我们进行取舍时有着关键作用。期望值理论认为,决定一个目标是否值得争取,主要是基于两个要素:目标自身的价值(Value)以及其发生的可能性(Probability),期望值则是受这两个要素所决定的,也即概率和价值的乘积(EV=P×V)。当一个人面临决策时会分别计算每个计划的期望值,然后选择出期望值最高的方案,作为最后的决策。在决策的领域中,风险决策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针对存在风险的事件进行选择的领域。即个体在决策时,有时会应对多个选项,并且还伴随着比较有风险的后果甚至是造成损失的结果,这时个体会产生的一种比较难以抉择的思考过程。

在决策研究中有一个十分经典的决策问题,就是Tversky和Kahneman开发出的“亚洲疾病问题”,该决策问题阐述了框架效应的存在,告诉我们即使是相等的决策方案,但是变换不同的提问方式,决策者就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具体来说,就是当方案被阐述成一种较容易接受的或是“获得”时,人们不愿意去冒险,更喜欢回避风险;如果决策的方案被表述成相反的“失去”时,人们反而更愿意尝试冒险,会增加冒险的行为。所以,框架效应是指对于相等的决策方案,变换不同的提问方式,决策者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

以往对框架效应进行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在静态的决策情境下进行探讨,而且对任务的呈现也是以文字或是口头叙述的方式。动态的风险决策则是将过去的成绩、当前的情况、未来可能的预期进行综合考量,因此更具现实意义。现在有关决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涉及动态框架效应,而动态框架中的动态不一致又是其中较受关注的领域。动态不一致,指的是在预期情景与真实情景相同的情况下,面对预期情景时做出的预判与随后做出的真实选择不一致的现象,这可以体现出决策者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往风险决策的情境多数都是生死问题,人们平时很少会接触到这类问题的决策,所以情境的设定有些脱离实际,导致人们可能不会对该情境产生较为强烈的代入感。鉴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在大学生群体中框架效应对风险决策的影响,考察大学生在不同的框架水平下进行决策的任务,受框架影响、前后决策不一致的程度,引入动态框架更接近真实的决策情境,能提高决策的效度。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实验选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在校大学生共80人,其中男生、女生各40人。被试平均年龄为21.8岁,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风险决策中的双参照点效应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Vol. 22, No. 4, 571–579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4.00571 571 ·决策心理学专栏(Special Column for Decision-making Psychology)· 风险决策中的双参照点效应* 谢晓非 陆静怡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00871) 摘 要 以预期理论为代表的决策理论认为, 决策者自身的损益状态对风险决策有重要作用, 因此, 将决策者的现状定义为个人参照点。它决定了决策情境是个人获益还是个人损失。个人参照点直接关乎决策者实际的得失, 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和绝对性的特征。然而,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 与他人的比较结果同样对风险决策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因此, 将他人的状态定义为社会参照点。自身的现状与他人状态相比较的结果决定了决策情境是社会获益还是社会损失。社会参照点无关决策者的实际得失, 具有间接性、假设性和相对性的特征。社会参照点通过自我概念、情绪、认知等路径作用于风险决策。更为重要的是, 社会参照点和个人参照点同时存在于风险决策过程中, 决策者对两者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倾向具有相似性, 因此两者将共同影响决策者的风险选择。基于此, 本文提出风险决策中的双参照点效应。有关双参照点对风险决策过程的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风险决策; 社会参照点; 个人参照点; 社会比较; 预期理论 分类号 B849:C91 1 引言 风险决策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金融、健康、娱乐、道德、社交决策中, 人们无不面临有风险的情境(Weber, Blais, & Betz, 2002)。那么, 决策者冒险与否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试想, 你买的股票市值涨了5000元, 此时, 你会选择立即抛售还是继续持有? 以Kahneman 和Tversky 为首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他们认为, 决策者自身的损益对风险决策具有深刻的影响(Kahneman & Tversky, 1979)。从特征上看, 这种损益与个人利益直接相关。例如, 人们在股市中赚了5000元, 便能切实地得到这笔钱, 从而获取实际的效用。学者们对自身损益如何影响风险选择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已总结出较为稳定的规律:例如, 根 收稿日期:2013-11-2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社会比较中的决策过程” (71172024)。 通讯作者:谢晓非, E-mail: xiaofei@https://www.sodocs.net/doc/98644801.html, 据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 损失使人冒险, 而获益令人保守(Kahneman & Tversky, 1979)。 然而, 现实生活中的决策情境几乎全部处于社会背景中。诺贝尔奖获得者Simon (1990)曾形象地把个人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所处的环境比喻为剪刀的两叶刀片。显然, 忽视了任何一片都无法完整地理解人们的决策行为。因此, 要准确地预测决策者的风险选择, 必须关注决策环境。 比如在之前的股市投资事例中, 你得知好友在股市中赚了2000元, 与朋友相比, 你多赚了3000元。这一信息是否会改变你的选择?经典的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认为, 与他人比较的结果同样影响人们的决策(Festinger, 1954; 又见Buunk & Gibbons, 2007)。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这3000元并不是实际的获益, 你能得到的仍是5000元。因此, 这种损益并不是实际的, 它无关个人的切实得失, 但却影响实际的决策。目前, 人们还无法确切地回答社会比较的结果会如何决定风险决策, 这一领域仍缺乏系统性和实证数据。 基于社会比较理论, 本文将探讨在个人层面

风险决策研究述评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9), 933-938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98644801.html,/journal/ap https://www.sodocs.net/doc/98644801.html,/10.12677/ap.2016.69119 文章引用: 王于宛簌, 罗维维, 王荭, 袁方舟(2016). 风险决策研究述评. 心理学进展, 6(9), 933-938.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Risk Decision Yuwansu Wang 1, Weiwei Luo 2, Hong Wang 2, Fangzhou Yuan 2* 1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Zhuhai Guangdong 2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Aug. 19th , 2016; accepted: Sep. 6th , 2016; published: Sep. 13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98644801.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Risk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s a complex mental process.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psy-chologists show the highly appreciated on risk decision, and conducted a series of valuable re-search. This article, from the theory of risk decision-making model, carries on the summary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Keywords Decision, Risk Decision, Reference Point Effect, Framing Effect 风险决策研究述评 王于宛簌1,罗维维2,王 荭2,袁方舟2 1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广东 珠海 2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16年8月19日;录用日期:2016年9月6日;发布日期:2016年9月13日 摘 要 风险决策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近年来,风险决策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进Open Access *通讯作者。

风险决策的心理学研究

风险决策的心理学研究 提要本文认为,风险决策的心理学研究经历了三个方面的发展:从以效用值和主观概率为主的研究到以信息加工思想为主导的启发式策略的研究,从主要侧重于静态风险决策任务的研究到更加侧重于动态风险决策任务的研究,从只注重于封闭性风险决策任务到更注重于开放性风险决策任务的研究。并且指出,开放性风险决策任务的研究应当成为心理决策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静态风险决策动态风险决策封闭性风险决策 开放性风险决策 风险决策的心理学研究始于大约半个世纪以前,研究者们试图运用有关的决策心理学理论去描述、解释、预测人类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进行的各种决策过程。风险决策的心理学研究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但是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仍然为数不多,因而困难重重。尤其在国内有关决策的心理学研究文献中,风险决策任务的心理学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大多数决策心理学的书籍都没有提及风险决策的概念及其研究情况。然而事实上,风险性才是人类决策的最大特征。 在改革开放、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今日中国,各项改革措施、信贷投资、股票证券、企业经营、市场开发,无不充满着风险性决策。从寻常百姓到领导人物,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性决策。因此,风险性决策的心理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成为当今决策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哈沃德(Howard,1968)〔1〕指出,决策情境是由不确定性、动态性和复杂性构成的三维空间。其中,不确定性是指存在着决策者无法完全准确预测事件的决策情境。这是决策情境的最为重要的维度;动态性是指由于决策情境随着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所呈现出来的可变性与可更改性。 任何一项决策任务都可以用相应的三维坐标来表示,可以根据每一种决策任务在决策情境中所处的坐标来确定出决策任务的类型。不确定性维度不 为零的决策任务称为风险决策任务,在风险决策情境中,决策者无法确切在预测决策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是赢还是输。对决策者来说,这两种决策的结果在决策之前最多不过是具有某种概率或可能性而已。 风险性决策任务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静态风险决策任务(动态性维度为零),另一类是动态风险决策任务(动态性维度不为零)。静态风险决策任务(SRT)可以表示为SRT=(A,H,W),其中A=(a[,1],a[,2],……,a[,n])表示一系列有限数目的备择方案,决策者从中选择一项符合其决策目标的方案。H=(h[,1],h[,2],……h[,m])表示一系列有限数目的对于决策结果性质的预测或假设,通常以某种结果发生的概率来表示。W=(w[,1],w[,2],……w[,m])表示当某种决策结果以相应概率发生时,决策者选择某种备择方案后产生的决策后果,通常以其对于决策者的价值(收益或报偿)来表示。在静态风险决策任务中,我们假定,对决策者而言,有关备择方案及其结果的信息在决策开始到决策结束这段时间(t[,1],t[,n])内是不变的,A、H、W、主观概率和效用函数都是不变的,这就是说,在整个决策过程当中,决策者不接收任何成功或失败的反馈信息,只是在决策结束后才能体会到决策结果的价值。 显然,静态风险决策任务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存在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着的世界中,特别是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不可能不面对着时刻变化着的信息,这使得任何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决策情境都是变化着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动态风险决策情境。动态风险决策任务(DRT)可以表示为DRT=〈A,H,W,D〉,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论)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论) 教学目的:明确消费者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提高对需求理论的认识。 教学要求:阐明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主要内容和分析工具、方法,主要 掌握序数效用论者如何利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来说明消费者均衡。 教学重点:序数效用论 教学难点:需求曲线形状和需求规律的推导、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 计划课时:8课时 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 一、效用与边际效用 1、效用的概念与特点 效用——就是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特点: (1)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和劳务的主观评价,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觉。效用本身并不包括是非的价值判断。 (2)效用的大小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2、基数效用论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效用的大小可以设想用数字表示并加以计算和比较,这就是基数效用论的由来。基数效用是指可用基数1、2、3、4···等具体数字来衡量的效用。 3、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TU )——表述为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的总量。 边际效用(MU )——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假设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Q ,则总效用函数为: ()Q TU f = 相应的边际效用函数为: Q Q TU MU ??= ) (

当商品的增加量趋于无穷小,即ΔQ →0时有: dQ Q dTU MU )( 3、总效用曲线与边际效用曲线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表述: 假定消费者对其他商品的消费保持不变,则消费者从连续消费某一特定商品中所得到的边际效应将随着这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 2、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1)生理或心理上的原因。随着消费一种物品的数量的不断越多,消费者接受的重复刺激程度越来越弱。使人生理上的满足程度或心理反应程度减少,而导致满足程度下降。 (2)从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来看,消费者总是先把物品用于最重要的用途,而后用于次要的用途。因为最重要用途的边际效用大,其后次要用途的边际效用小,以此顺序,随用途越来越不重要,其边际效用就递减。 三、消费者均衡 1、消费者均衡的假设前提 消费者均衡所研究目的是在消费者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其假设前提主要有:

框架效应研究

组织行为学小组报告 题目:框架效应理论及应用探究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框架效应文献综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框架效应的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框架效应的种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双向框架效应....................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1 材料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2 认知需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4 年龄、性别与性格............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关于框架效应的思考..................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框架效应的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文献综述、对文献的思考、应用和实验设计。文献综述主要概述了前人对框架效应的研究概括,列出了研究框架和方向等。第二部分则是在综述的基础上给出了我们对文献的自己思考,总结出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建立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我们第三部分阐述了具体利用框架效应的实际方式。最后我们设计了一个简短的实验来验证框架效应的存在。 一.框架效应文献综述 1.1框架效应的概念 传统的理性决策的恒定性原则认为若决策者是一个理性个体,则在面对同一问题的几个不同描述方式时,应该表现出相同的偏好。然而,1981年,Kahneman 和Tversky利用“亚洲疾病问题”研究决策时发现,人们在决策时会受到备择方案描述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偏好反转的现象。Kahneman和Tversky(1981)将这种由于描述方式的改变而导致对同一问题的备择方案产生的偏好转变的现象称为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1】。决策框架是“决策者所拥有的有关动作、结果以及某一特定选择可能引发的有关情况的一系列概念”,它由问题形式、社会规范、习惯和决策者的性格特征决定。 近三十年来,随着风险决策研究的深入,对框架效应这种决策偏差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在不断延伸。 1.2框架效应的种类 ,双向框架效应 Wang(1996)研究框架效应的动力学机制时发现,人们在决策时除了存在传统的框架效应,即双向框架,还存在另外一种框架效应,即单向框架效应,并进一

决策理论和方法习题

<决策理论和方法>习题 第一章概论 一、什么是决策? 什么是决策分析? 决策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决策问题有哪些要素? 二、用决策树表示下列问题: 1. 火灾保险 2. 易腐品进货问题 3. 油井钻探问题: 某公司拥有一块可能有油的土地, 该公司可以自己钻井,也可 以出租给其它公司开采; 若出租土地,租约有两种形式,①无条件出租,租金45万元②有条件出租,租金依产量而定: 产量在20万桶或以上时,每桶提成5元; 产量不足20万桶时不收租金. 设钻井费用为75万元,有油时需另加采油设备费25万元,油价为15元/桶.(为了简化,可以将油井产量离散化,分为4种状态: 无油,产油5万桶, 产油20万桶, 产油50万桶) 三、* 设油井钻探问题如下: 每次钻井费用10万元,有油时售油收入100万元,有油 的概率为0.2, 无油的概率为0.8.问无油时该继续钻井否? 若该, 钻几次仍无油时停止钻井? 第二章主观概率和先验分布(Subjective Probability & Prior Distribution) 一、为什么要引入主观概率? 试比较主、客观概率的异同. 如何设定先验分布? 二、1. 阅读<决策分析> §6.3.4 2. 两人一组,一人充当决策人, 一人充当决策分析人, 就来年国民经济增长率 的先验分布进行对话,并画出对话所得的图形曲线. 互换角色, 就就来年通 涨率的先验分布进行对话. 三、设某个决策人认为产品售出400件的可能性是售出800件的可能性的1/3, 是售 出1200件的可能性的1/2, 与售出1600件的可能性相同, 售出800件的可能性售出1200件的可能性的两倍, 是售出1600件的可能性的3倍; 售出1200件的可能性比售出1600件的可能性的大2倍. 求该决策人关于产品销售量的主观概

风险型决策方法及其现实运用

存档编号 赣南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风险型决策方法及其现 实应用 教学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届别 2012届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学号 080704020 姓名谢美贤 指导教师彭玉兵 完成日期 2012年5月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1. 概述 (3) 1.1 风险型决策问题的特点 (3) 1.2 风险型问题的提出 (3) 1.3风险型决策的基础和原则 (4) 1.4 风险型决策方法概述 (5) 2. 风险型问题决策方法 (6) 2.1 风险决策问题的决策方法 (6) 2.2风险型决策方法的应用 (13) 总结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内容摘要:风险型决策在生产、农业、投资等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要做到科学决策就应该科学的选择决策方法。本文结合事例分析了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合理的决策方法。本文主要以最大可能值法,期望值决策法,灵敏度分析以及效用分析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给具体情况选择决策方法提供科学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讲述了风险型决策方法的一些现实运用以及决策过程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风险型决策决策方法科学决策现实运用 Abstract:Risk decision-making in production,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and many other areas have a wide range application,to do scientific decisions should be scientific choice decision-making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rete situation and uses example to show how to choose reasonable decision method. This paper main use the biggest possible value method,expectations decision,sensitivity analysis,utility analysis and so on to analysis.It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about how to choose decision methods.What's more,gives some examples in reality and shows some advices. Key words:Risk decision-making decision method scientific decision use in reality

时间压力对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影响

时间压力对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影响 胡伟国 胡 瑜 (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温州,325035) 摘 要 时间压力是决策的重要因素。研究引入时间压力变量(高时间压力、非时间压力),探索了时间压力对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1)时间压力弱化了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2)时间压力情境下的框架效应是一个精细加工的过程。关键词 时间压力 积极框架 消极框架 风险决策 1 引言 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是过去三十多年风险决策领域的一项重要发现,它主要是指对风险决策信息的 不同表征形式导致决策者产生一定的决策偏差(Kahneman , T versky ,1984)[1]。比如,假设美国正在准备同一场罕见的“亚洲疾病”做斗争,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将导致600人死 亡。为了更好地抗击疾病,美国政府研究出两种经过科学计 算的方案A 与B ,具体阐述如下[2]: 框架一 如果选择A 方案,则有200人肯定存活; 如果选择B 方案,则有1/3的可能全部存活,2/3概率无一人存活。 框架二 如果采用A 方案,则有400人全部死亡; 如果选择B 方案,则有1/3的可能全部存活,2/3概率全部死掉。 两个方案你喜欢或选择哪一个? 在框架一的情景下,选取的152个被试中,72%的选择方案A ,28%的选择方案B ;而在框架二的情景下,选取的155个被试中,22%的选择方案A ,78%的选择方案B 。而仔细分析上述两个框架:积极框架(positive frame )、消极框架(nega -tiv e frame ),其实含义是相同的,只不过是问题的表述形式不同。也是由于对问题的表征形式不同,导致了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即,决策者在积极框架下,更多地倾向于风险规避(risk adverse ),而在消极框架下,出现了偏好反转,则更多地倾向于风险搜寻(risk seeking )。这一选择行为违背了标准化决策的不变性原则,与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是一致的(K ahnenman ,T versky ,1979)[3] 。也正是这一有趣的现象引起了无数研究者对该问题的关注,他们认为上述风险决策是在时间较为充裕条件下进行的,致使前景理论认为这一决策过程是自动化加工的结果 (Kahnenman ,T versky ,1979)[3] 。而最近的研究指出,时间压力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变量,并且过度的时间限制导致决策质量的下降。同时,差异与巩固理论(Differentiation and Consol -idation T heory )也认为决策制定是一个选项同其他选项逐渐产生差异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决策制定者达到一定水平差异的决策时间是充足的。如果时间非常有限,则产生的时 间压力会导致这一差异过程的强迫性的预先关闭(Svenson , 1992;M aule &Svenson ,1993)[4]。这就是说,如果框架效应是复杂精细差异过程的结果,并且不能很快补偿缺失的时 间,则时间压力会弱化框架效应;而如果框架效应是自动化加工的结果,则时间压力不会弱化框架效应。因此,我们引入时间压力(高时间压力、非时间压力)、框架(积极框架、消极框架)变量,以管理、经济和情感风险决策任务作为实验材料,整个实验流程在计算机上标准化呈现,来探索时间压力对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的影响,并且尝试着揭示隐藏与后的机制。 在实验正式开始前,要进行的是时间压力的设定。基于以往对时间压力操作规程的研究(Benson &Sv enson ,1993;Z akay &Woo ler ,1984;Svenson ,Edland &Karlsson ,1985;王大伟,2007),我们进行预备性实验测定引发压力的具体时间。结果显示:非时间压力的时间(no time pressure ,简称N T P )为908675.81ms (毫秒),而高时间压力的时间(high time pressure ,简称HT P )则是481731.67ms (毫秒)[5] 。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 自愿参加实验的大学生80人,其中男生45人,女生35人,平均年龄为21.5岁,标准差是0.25,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此前均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 2.2 实验设计 采用2(时间压力:高时间压力、非时间压力)×2(框假:积极、消极)的混合设计。其中时间压力是被试间变量,而框假属于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风险决策两种方案的倾向程度之差。2.3 实验材料 2.3.1 风险决策程序。程序共分为两部分,一是在积极框架(获益)下的风险决策;一种是消极框架(损失)下的风险决策。以往的研究材料,仅仅局限于对经济决策任务的探讨,实验材料缺乏生态效度,并且风险决策的评估标准过于粗糙。为了进一步提升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我们选取管理、经济以及情感风险决策问题作为实验材料,并将评价标准由二选一的决策改为每一个方案风险决策倾向性的选择。比如,如果有方案A 和方案B 两个,请你选择对两个方案的风险倾向程度,主要是采用五点量表的形式。其中1、2、3、4、5分别 通讯作者:胡瑜。E -mail :huyu @w zu .edu .cn . 694 心理科学 Ps ychological S cience 2009,32(3):694-696

决策理论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1、 决策分析:也称决策,就是决定一个对策,是人类的一种 有目的的思维活动存在于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人类历史 的全过程中。 2、 追踪决策:是决策者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已从事的活 动、目标、方针及方案的重新调整。 3、 定性决策:指决策者在占有一定的事实资料、实验经验、 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其直观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对决策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的方法。 4、 定量决策:指决策者在占有历史数据和统计资料的基础 上,运用数学和其他分析技术建立起可以表现数学关系的 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进行决策的方法。 5、 系统仿真:就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目的,在分析各要素性质 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能描述系统结构或行为过程 的、具有一定逻辑关系或数量关系的仿真模型。 6、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 增加的价值。 7、 现金流量:在投资决策中是指一个项目引起的企业现金支 出和现金收入增加的数量,是指企业按现金收付实现制所 反映的在一定会计期间,通过一定经济活动二产生的现金 流入、现金流出情况的总称。 8、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 价值。 9、 终值:是指现在一定量的资金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价值。 10、 年金: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支付的一系列付款。 11、 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以资金成本为 贴现率折现之后与原始投资额现值的差额。 12、 内部收益率:就是资金流入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 相等、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13、 外部收益率:是使一个投资方案原投资额的终值与各年的 净现金流量按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计算的终值之和 相等时的收益率。 14、 风险型决策 :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 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 目标必须冒一定风险。 15、 期望值:指一个人对某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估计。 16、 完整情报:理论上的确切可靠情报。

具体情绪在不同人格类型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具体情绪和人格类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学生:陈钰琳,指导老师:梁栓荣 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山西晋中, 030619 摘要:为探讨三种具体情绪(愉快、悲伤和恐惧)对不同人格类型(内外倾)个体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首先采用MBTI量表中的内外倾维度将大学生的人格分为外倾和内倾两类,再随机分成三组,分别观看诱发三种具体情绪的影视材料,之后,对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价并填写风险决策问卷。研究表明:不同人格类型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外倾型个体比内倾型个体更愿意冒险;不同具体情绪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愉快情绪下的个体的倾向于风险偏好,恐惧情绪下的个体倾向于风险规避,悲伤型个体居中;具体情绪和人格类型对风险决策得分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 关键词:具体情绪,人格类型,风险决策,MBTI 1.引言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式各类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决策就是在这些方案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案。风险决策是最贴近实际生活的。美国专家Hastic在《心理学年鉴》上提出了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研究是决策领域未来需要解决的16个问题之一的观点[1],标志着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研究成为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回顾之前的研究,风险决策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阶段认为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现代的决策观点主要有两种:有限理性和生态理性。 在决策研究领域中的情绪理论主要存在两种情绪泛化理论和情绪维持理论。两者针对情绪性质范式提出了完全相反的两种假说。范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情绪性质范式和具体情绪范式。其中,情绪性质范式较为粗略,只研究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决策的影响;具体情绪范式研究同一性质不同的的具体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更加细化和准确。 本文主要基于具体情绪范式,探讨具体情绪和人格类型及其交互作用对风险决策的影响,希望能够丰富相关理论的同时对实际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2.1风险决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决策是指在几种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2]。根据决策者掌握信息的程度不同,可以将决策行为分为三种:确定性决策、风险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风险决策是指决策者已知各种可能结果的概率或有能力预知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的决策。 关于风险决策的定义,表述方式很多。国外学者Yates和Stones从统计学的角度给风险决策下定义,认为风险决策就是在损失或盈利、损失或盈利的权重及损失与盈利联系的不确定性这三个因素中进行最优化的选择[3]。国内学者蒋多认为,风险决策就是研究人类在风险情境下如何进行判断与选择[4]。刘雁霞认为,在能预测事件发生概率的情况下,即使客观上具有不确定性,但主观上选择最优预期效果的决策,就是风险决策[5]。国内外研究者对风险决策的表述略有差别,但本质内容相同。在本文中将风险决策定义为,在概率已知情况下,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时,选择冒险选项还是安全选项。 风险决策的研究范式大致相同,主要分为四大类:使用问卷和量表;赌博任务和彩票决策任务;情景模拟选择问卷,即在某个情景中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选项让被试进行选择,从选择结果上测量被试的风险决策倾向;想象模拟情境测试,要求被试想象一个任务情境,自己置身于该情境之

《这3个营销理论,你不一定知道但一定用过!(框架效应、损失厌恶、前景理论)》

《这3个营销理论,你不一定知道但一定用过!(框架效应、损失厌恶、前景理论)》 先讲一个小案例吧: 在繁华的街道岔路口有两家加油站,离得不远,但是生意差很多。 第一家在自己家的广告牌上写着:付现打折。 刷卡——6元/升; 现金——5元/升。 另一家再加油泵上贴了一张很小的告示,注明:刷卡需要额外收费。 现金——5元/升; 刷卡——6元/升。 告示很小,因为店主知道人们不喜欢附加费。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两家加油站其实没任何不同。但是人们看到这两种不同的表达后却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反映,大多数人和你一样,都选择了前者。 丹尼尔卡尼曼把这种现象称为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同一个问题的两种逻辑意义相似的说法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当消费者认为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非“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会非常敏感。 本文由叁柒商城上传,本商城全网公益贴,专注于全网营销价值链传播,更多精彩,欢迎百度“叁柒商城无微不至”,让梦想照进你的现实! “框架效应”在高风险决策中会更加明显,为了便于大家理解。 下面我们再来举第二个小案例: 假如你是一名医生在一个小村子里工作。现在村子里有600人同时患上一种致命的疾病。目前有两种疗法供你选择:采用A疗法你只能救活200人;采用B疗法,那么有1/3的几率你可以救活所有人,2/3几率一个人也救不了,你怎么选择?大部分人选择了A疗法,因为他们更愿意救活数量一定的一群人,而不愿意冒所有人都死去的风险。 同样的小故事,我们接下来换个说法试试: 假如你是一名医生在一个小村子里工作。现在村子里有600人同时患上一种致命的疾病。目前有两种疗法供你选择:采用A疗法一定会死400人;采用B疗法,那么有1/3的几率你可以救活所有人,2/3几率一个人也救不了,你怎么选择?这时候大多数人又选择了B,因为他们不愿意看到400人就这样死去。 卡尼曼研究后发现:当决定自己的收益时,人们倾向于规避风险,都有风险厌恶症。而当人们面对损失时,一个个都变的极具冒险精神,都是寻求风险的冒险家。这种现象,卡尼曼称之为:损失厌恶。 可能有些人会说不是啊,你看那些赌博的人不就是面临着极大风险也愿意投入么?那么就要谈到接下来这个著名的“前景理论”,这个理论让卡尼曼和沃特斯基俩人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那么到底什么是前景理论呢?如图:

效用理论与消费者决策

效用理论与消费者决策 效用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经济学家用它来解释有理性的消费者如何把他们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上。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曾经轻率的将效用当做一个人整个福利指标。效用一度认为是个人快乐的数学测度。 一、总效用 消费商品的数量和所获得的商品的效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费一个单位的商品会获得一定量的效用;消费两个单位的商品所获得的效用会比消费一个时多;消费三个单位的商品获得的效用会更多。经济学家把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而得到的全部满足量称为总效用。 个人对商品的需要程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这种需要在某一特定时间之内又是有极限的,所以商品所具有的效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一个人饿的时候需要吃饭,饭会给他带来满足,也就是说饭对他来说具有效用。可以想见,第一两饭给他带来的满足一定很大,因为他很饿。吃了第一两饭,他的需要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他对饭的需要程度就不会像没吃饭时那样强烈。因而第二两饭给他带来的满足,也就是第二两饭的效用自然就不如第一两的大。同样的道理,第三两饭的效用比第二两的还要低。如果一个人的饭量是七两,吃完第七两饭后再给他饭,他就不会要了。如果勉强他吃下去,他不仅不会感到满足,反而会感到难受。这时的饭不仅不能产生效用,反而会产生负效用了。由此可见,商品的效用是随着商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图1是总效用与消费量关系的示意图。从图上可以看到,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总效用也在增加,但其增加的量是在逐渐减少的。当消费量超过一定限度,总效用便会开始下降。 二、边际效用 从总效用的变化率曲线可看出: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总效用是按递减比率增加的。满足消费者最后的那一单位商品效用叫做边际效用。边际效用也称为总效用增量。商品

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中的动态框架效应

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中的动态框架效应 一、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自己做出的决策往往会认为仅仅是靠着直觉,但其实可能我们的大脑已经进行了加工。期望值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对我们进行取舍时有着关键作用。期望值理论认为,决定一个目标是否值得争取,主要是基于两个要素:目标自身的价值(Value)以及其发生的可能性(Probability),期望值则是受这两个要素所决定的,也即概率和价值的乘积(EV=P×V)。当一个人面临决策时会分别计算每个计划的期望值,然后选择出期望值最高的方案,作为最后的决策。在决策的领域中,风险决策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针对存在风险的事件进行选择的领域。即个体在决策时,有时会应对多个选项,并且还伴随着比较有风险的后果甚至是造成损失的结果,这时个体会产生的一种比较难以抉择的思考过程。 在决策研究中有一个十分经典的决策问题,就是Tversky和Kahneman开发出的“亚洲疾病问题”,该决策问题阐述了框架效应的存在,告诉我们即使是相等的决策方案,但是变换不同的提问方式,决策者就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具体来说,就是当方案被阐述成一种较容易接受的或是“获得”时,人们不愿意去冒险,更喜欢回避风险;如果决策的方案被表述成相反的“失去”时,人们反而更愿意尝试冒险,会增加冒险的行为。所以,框架效应是指对于相等的决策方案,变换不同的提问方式,决策者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 以往对框架效应进行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在静态的决策情境下进行探讨,而且对任务的呈现也是以文字或是口头叙述的方式。动态的风险决策则是将过去的成绩、当前的情况、未来可能的预期进行综合考量,因此更具现实意义。现在有关决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涉及动态框架效应,而动态框架中的动态不一致又是其中较受关注的领域。动态不一致,指的是在预期情景与真实情景相同的情况下,面对预期情景时做出的预判与随后做出的真实选择不一致的现象,这可以体现出决策者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往风险决策的情境多数都是生死问题,人们平时很少会接触到这类问题的决策,所以情境的设定有些脱离实际,导致人们可能不会对该情境产生较为强烈的代入感。鉴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在大学生群体中框架效应对风险决策的影响,考察大学生在不同的框架水平下进行决策的任务,受框架影响、前后决策不一致的程度,引入动态框架更接近真实的决策情境,能提高决策的效度。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实验选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在校大学生共80人,其中男生、女生各40人。被试平均年龄为21.8岁,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 我们每天接受到的信息,到底是你要知道的还是他人希望你知道的?语言的外壳到底如何影响你的选择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曼尼提出过一个经典的思维框架例子 假设一种疾病可能会造成600人死亡,为此提出了两种方案应对。 方案A,会有200人获救。方案B,600人全部获救的可能性为1/3,2/3的概率则是无一获救。 你会选择哪个方案?如果现在把方案改一下: 方案C,400人会死亡。方案D,1/3的概率是全部获救,2/3的概率为全部死亡。 现在你又会选择哪种方案? 如果仔细观察,其实A和C,B和D都是同一种方案,只是一个正向(获救)表述,一个负面(死亡)表述。假设没有框架效应的影响,选择A和C、B和D的

人数比例应该是一样的,然而,被测者有72%的人选择了A,28%选择了B。而在负面框架的选择中,只有22%的人选择了C,78%的选择了D。 当人们在考虑拯救生命的时候,大多数人不想承担风险;在负面框架下,对风险高得到方案更有兴趣。 在投资行为中,框架效应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呢? 有没有觉得,当你亏损,急于挽回损失的时候,会偏向相对高收益的选择,即使你知道这伴随着高风险;而在盈利的条件下,则会倾向于低风险,但收益不是很高的选择。有过赌马经验分人应该更能体会到这种心理。 当然,并非只有外部框架是影响因素,个人的思维风格也会影响我们的选择。 丹尼尔·卡尼曼在诺贝尔的颁奖典礼上发表演讲,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认知模式:分析思考型和直觉思考型。 认知反应测试(CRT)是用来鉴别思维模式的简单问答题。想知道你是什么类型的吗?请快速回答一下3个问题。 1、5台机器5分钟可做5个饰品,那100台机器制作100个饰品要多久?(5 分钟)

风险决策与风险管理

第十三章风险决策与风险管理 决策要有一定的价值标准(或称为价值函数),在技术经济分析中,价值函数常用经济效益表示,一般称为损益值。损益值(R)大小取决于决策对象所处的自然状态(S j)和决策者提出的策略方案(A i),即R=f(A i,S j)。 根据对未来自然状态的把握程度不同,决策问题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本章要求 (1)掌握风险决策准则及其应用; (2)掌握决策树在技术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3)熟悉不确定型决策的准则和应用; (4)了解风险管理的一般策略和方法。 ※本章重点 (1)风险决策准则 (2)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准则 (3)决策树技术的应用 ※本章难点 (1)应用决策树技术进行多级决策 (2)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 §1 风险决策准则 一、满意度准则(最适化准则) 最优准则是理想化的准则,在实际工作中,决策者往往只能把目标定在满意的标准上,以此选择能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大概率方案,亦即选择出相对最优方案。因此,满意度准则是决策者想要达到的收益水平,或想要避免损失的水平。 适用条件:当选择最优方案花费过高或在没有得到其它方案的有关资料之前就必须决策的情况下应采用满意度准则决策。 【例】:教材P.221的例12-1或随机举例 二、最大可能准则 从各状态中选择一个概率最大的状态来进行决策(因为一个事件,其概率越大,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实质上是将风险型决策问题当作确定型决策问题来对待。 适用条件:在一组自然状态中,当某一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比其他状态发生的概率大得多,而相应的损益值相差不大时,可采用该准则。 【例】:随机举例 三、期望值准则 期望值准则就是把每个策略方案的损益值视为离散型随机变量,求出它的期望值,并以此作为方案比较选优的依据。 各策略方案损益值的期望值按下式计算:

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 目 录 ?1概述 ?2实验 ?3人际交往中的框架效应 ?4应用 ?5经济理论中的框架效应 ?6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图 概述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 框架效应是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也就是指:当消费者感觉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越敏感。 为了解释框架效应,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在加油站A,每升汽油卖5.6元,但如果以现金的方式付款可以得到每升0.6元的折扣;在加油站B,每升汽油卖5.00元,但如果以信用卡的方式付款则每升要多付0.60元。显然,从任何一个加油站购买汽油的经济成本是一样的。但大多数人认为:加油站A要比加油站B更吸引人。因为,与从加油站A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比与从加油站B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要少一些。因为,加油站A是与某种“收益”(有折扣)联系在一起的,而加油站B 则是与某种“损失”(要加价)联系在一起的。 研究发现:上述差异的原因是当衡量一个交易时,人们对于“损失”的重视要比同等的“收益”大得多。因此,企业在进行价格定价或促销时,应该将之与“收益”而不是“损失”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效激励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实验 “亚洲疾病问题”实验: 想象美国正准备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疾病的发作将导致600人死亡。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假定对各方案所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情景一:对第一组被试(N=152)叙述下面情景: 如果采用A方案,200人将生还。(72%) 如果采用B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2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