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整体性和差异性

整体性和差异性

整体性和差异性
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教师寄语:别驻足,梦想要不停地追逐。

一、知识梳理:

(一)地理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是存在于_________的自然界,又称_________,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要素组成。各种自然地理要素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2.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在________________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人工环境。

(二)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

1.概念:气候是一个地区__________________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2.影响因素:

(1)太阳辐射:_________能是地表能量的主要来源,表现为地球上的热量随着_________而减少。

太阳辐射这种_________是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_________。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之间、_________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在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势下,空气运动特点不同,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特点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

(3)下垫面因素:对流层大气中的热量和水分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_________乃至运动特征。

①海陆差异的影响:

海陆差异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_________不同,一般陆地上比海洋上气温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大;另一方面,海陆的_________也存在差异,海洋上空气_________及_________一般也比陆地上大,且降水量的_________也比较均匀。根据海陆水热特征的不同,可将气候划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类型。

②洋流:

洋流与大气环流一样在_________间调节着热量和水分,对所经地区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有显著影响。暖流经过的地区比同纬度其他地区_________,水汽_________,易使空气产生_________,形成降水;寒流经过的地区比同纬度其他地区_________,不利于空气_________,降水偏少。

③地形的影响:

由于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_________而降低,加上海拔高处空气_________,_________较差,所以海拔高的地区比海拔低的地区_________。此外,山地的迎风坡,_________带来降水,而在背风坡,__________________的天气。

④其他因素的影响:地表物质组成如_________、土壤、水面、冰雪和_________等

(4)人类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气候在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并且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四)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要素组成的。

2.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一个_________。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五)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定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如东西方向上或南北方向上)保持

__________________,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如南北方向上或东西方向上) __________________,这种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2.产生原因:太阳辐射的__________________和因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__________________是地理

环境产生分异的基本原因。

3.自然带:由于_________和_________不同,世界气候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区差异,受气

候的影响,_________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域分异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多呈_________,称为自然带。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

(1)纬度地带性:

①定义:各自然带沿着__________________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叫纬度地带性。

②形成:纬度地带性的产生是以__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③分布:纬度地带性在_________和_________地带表现的更为明显。

(2)经度地带性:

①定义:各自然带沿着__________________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叫经度地带性。

②形成: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一定_________的影响。

③分布:经度地带性在宽广的_________如亚欧大陆上表现比较明显。

(3)垂直地带性: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_________随着_________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所有的垂直带有规律的排列,叫做_________。山地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称为_________。

(4)非地带性因素:自然带因受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些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这也正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一)

教师寄语:别驻足,梦想要不停地追逐。

一、单选题:

1.据2008年3月2 日《参考消息》报道,美国海洋研究专家说:“加利福尼亚与夏威夷群岛之间的太平洋海底被大约300万吨重的塑料垃圾所覆盖,其面积相当于中欧。它们是由风和洋流从日本和美国的海岸带来的”。能够把塑料垃圾从日本和美国海岸带到加利福尼亚与夏威夷群岛之间的风和太平洋海底的洋流有, ( )

①冬季风②日本暖流③加利福尼亚寒流④西风⑤千岛寒流⑥北太平洋暖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读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2~3题。

2.沿EF线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 (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非地带性分异 D.垂直地域分异

3.M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的主要原因是 ( )

A.受南北走向高大山地的影响 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C.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 D.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读下图,回答4~5题。

4.据a图信息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 (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南美大陆

5.与a到b的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

A.地震将频繁发生 B.阿尔卑斯山雪线将降低

C.华北地区旱情将加重 D.黄河三角洲将向海洋推进

6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分别为20、16、12、8小时。回答6~7题。

6.四地中,所处纬度最低的是 (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7.非洲大陆在上题所求的纬度位置西部地区的自然带是 (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苔原带

读新疆某山地沿经线的地形剖面图及对应的年均降水量资

料(右图)。回答下题。

8.若此山地有森林带分布,最可能分布在 ( )

A.a B.b C.c D.d

读我国某地形单元自然带变化图(右图),据图回答9~10题。

9.导致图中自然带由A---E更替的主导因素 ( )

A.地形差异 B.热量差异 C.降水差异 D.河流分布

10.图中A地植被类型是 (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阔混交林

下图为南美洲三座山脉植被分布的差异。读图,回答11~12题。

11.造成这三座山脉植被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势高低 B.纬度高低 C.迎风背风(坡) D.距海远近

12.上面右图中的气候类型,可能出现在左图中的哪种植被类型之中 ( )

A.甲 B.乙 C.丙 D.丁

13.下图表示我国塔里木盆地内一棵古胡杨木的年轮横剖面(部分),较宽的年轮主要反映的是( )

A.高温年份 B.低温年份 C.多雨年份 D.少雨年份

右图为“我国沿30°N方向两地理要素分布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要素①和要素②分别可能是 ( )

A.年太阳辐射总量和热量

B.全年平均气压和平均气温

C.人均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

D.人口分布密度和城市数量

15.对我国要素①和要素②的分布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要素①的分布差异主要是由纬度因素影响

B.造成要素①分布出现较大差异的原因是地形和降水

C.要素②分布的差异是因为东部地形平坦土地肥沃

D.要素②分布的差异是由距离海洋远近影响的

二、综合题

16.读世界两块大陆上热带草原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A图中乙处虽位于赤道附近,但形成热带草原植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2)两图在热带草原半包围下,分别形成了热带雨林和热带沙漠气候,分析其主要原因。

(3)简要说明甲、丙两块热带草原区,“逐水草而居”动物迁徙的时间和方向特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二)

一、选择题

下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回答16—18题.

1.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 (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2.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是 ( )

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 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

3.依图示材料可知 ( )

A. 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4.下列资源中,不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是 ( )

A.太阳光照 B.地下热水 C.海洋鱼类 D.阔叶林

右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下图回答20--23题。

5.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6.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7.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量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8.该山可能位于 ( )

A.赤道附近 B.40°S附近 C.40°N附近 D.极圈附近

读右图,结合所掌握的知识,回答24---25题。

9.图中①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

10.图中①②③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 ( )

A.②地降水最多 B.只有③地的植被为森林

C.①地年均温最低 D.②、③两地均受暖流影响

二、综合题

11.读印度洋周围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①、②、③、④海区中,海水盐度最低的是 (填写数码),判断理由是:

(2)自然带E面积扩大,并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其成因主要是 ( )。(多项选择)

A.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B.受东北信风影响 C.地势平缓 D.西岸有寒流流经

(3)自然带A—B的变化,主要体现了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异规律;自然带C—D

的更替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中条件的变化而引起。

(4)在自然带A、B、C、D中,名称相同的是 (填写字母),它们都具有的农业地域类型

是。

(5)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底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次地震震中位置大致在 (填“F”或“G”)处。此时,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时针方向流动。

12、读下图解释天山地区的地理现象。

(1)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陆地自然带分布地带性规律。据图判别天

山南坡积雪冰川高度比北坡 (高、低)。天山南北地区利用天山冰雪融水发展农业。

(2)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牲畜赶往 ( )

A.高山草甸 B.山地草原 C.荒漠草原 D.山地草甸草原

(3)下列牲畜中,新疆天山地区放牧的是 ( )

A.三河牛 B.伊犁马 C.滩羊 D.阿拉善骆驼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一)答案

一、选择题

1—---5 B A D A C 6—10 C A B C A 11—15 B A C A B

二、综合题

16.(1)乙处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2)A图热带雨林地区,纬度低,海拔低,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全年水热状况良好,形成

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而B图热带荒漠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形成规律性分布的热带沙漠气候。

(3)甲地位于北半球,7、8月份夏季时雨水丰富,动物集中在赤道以北的大草原上赠;12、1、2

月时雨水稀少,动物成群结队向赤道以南附近迁徙。丙地位于南半球,因为季节性雨水变化相反,所以动物迁徙的方向和时间性也恰好相反。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二)答案

一、选择题

1—5 A B A B A 6—10 A A A C A

二、综合题

11、①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有大量河水注入稀释

(2)A、C、D (3)纬度水分 (4)A、C 热带种植园农业 (5)F 逆

12、(1)垂直高绿洲(或灌溉) (2)A (3)B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一)答案

一、选择题

1—---5 B A D A C 6—10 C A B C A 11—15 B A C A B

二、综合题

16.(1)乙处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2)A图热带雨林地区,纬度低,海拔低,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全年水热状况良好,形成

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而B图热带荒漠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形成规律性分布的热带沙漠气候。

(3)甲地位于北半球,7、8月份夏季时雨水丰富,动物集中在赤道以北的大草原上赠;12、1、2

月时雨水稀少,动物成群结队向赤道以南附近迁徙。丙地位于南半球,因为季节性雨水变化相反,所以动物迁徙的方向和时间性也恰好相反。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二)答案

一、选择题

1—5 A B A B A 6—10 A A A C A

二、综合题

11、①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有大量河水注入稀释

(2)A、C、D (3)纬度水分 (4)A、C 热带种植园农业 (5)F 逆

12、(1)垂直高绿洲(或灌溉) (2)A (3)B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 1 -

专题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 、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1( .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

物质循环简图1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①使水体不断更新,意义维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和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形态,塑造了各种自收支不平衡的矛盾;然景观;③实现了地③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区之间、圈层之间的④不断塑造地表形带;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态6.7.8. 练习:寒假作业.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6 D.①②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答案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①② D BA.①④.②③ c.③④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题。107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做—

2 7.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D.)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8.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 D.)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D.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C.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统一的演化过程) 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由于气候不同,导致两洲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这说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区对整个北美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的变化,如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导致地理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河流: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生物:物种减少;地下水:下渗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贫瘠;气候:

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选择题 1.关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带沿纬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B.这种分异的产生,与太阳辐射的变化无关 C.这种分异仅在中低纬地区表现明显 D.这种分异的产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 2.造成南美安第斯山南端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东侧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环流的影响B.暖流的影响C.海陆分布的影响D.地形的影响 3.地表景观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而产生的地域分异是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河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不规律的地域分异 4.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形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其基础是 A.热量B.水分C.土壤D.植被 5.下列山地中自然带最复杂的是 A.喜马拉雅山B.乞力马扎罗山C.阿尔泰山D.落基山 6.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森林自然带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7.下列描述的植被变化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的是 A.秦岭南坡比北坡林木茂盛 B.横断山区垂直自然带谱明显 C.坐火车看到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沿途植被明显变化 D.乘飞机看到从海南省到漠河镇沿线植被发生明显变化 8.下列属于地带性现象的是 A.南半球缺少苔原带B.尼罗河沿岸的“绿色走廊” C.天山山麓的绿洲D.塔克拉玛干沙漠 9.下列影响自然环境形成的因素中,属于地带性因素的是 A.地形起伏B.海陆分布C.洋流D.大气环流 10.自然带呈明显带状分布,且南北对称的是 A.亚欧大陆B.北美大陆C.非洲大陆D.南美大陆 读“中纬度理想大陆自然带图”,回答11~12题。 11.由A→C反映的自然带规律的成因是 A.经度地带性B.由沿海到内陆水分变化 C.纬度地带性D.由低纬到高纬热量变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北京卷】C. 【解析】以联系图为情景,考察自然灾害的整体性下的关联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为推理判断、探究、试误,属于较易试题。 2. B. 【江苏卷】 3. A.【解析】与北坡相比,南坡相对高度大,纬度低,自然带分布空间范囤大,所以南坡自然带丰富。 4. 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则说明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对墨脱的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四川卷】 5. D.【解析】该题气温、降水统计资料为情境考査了四地的气候、地理位宜、气候形成的原因、自然带、气象灾害、农业等知识点。 根据表中资料:①地纬度较低、雨热同期且干湿季明显,年降水量超过1500毫米,应为热带草原气候,而澳大利亚东南部气候应为亚热带或温带气候,选项A错误:②地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下,且夏季多雨,可判断为温带季风气候,而亚欧大陆西端附近为温带海洋气候,选项B错误: ③地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且一月、七月降水相差不大,可判断为温带海洋气候,而大兴安岭西侧为内蒙古高原,属于典型的温带草原气候,选项C错误:④地气温年较差小,降水较多,结合经纬度可判断该地位于北美四海岸较高纬度(40° -60° N),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所以选 D. 6. A.【解析】根据上题判断,④地位于北美西海岸,北纬54° 1厂终年受四风带控制,西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的暧湿气流受海岸山脉阻挡,在山地迎风坡形成大量降水。 7. B.【解析】根据第7题判断,②地属丁温帯季凤气候,③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两地自然帶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两地相比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 8.(1)简要说明甲乙两区域北部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差异。 甲:高原山地气候(山地气候)。乙:温带大陆性气候。 甲地比乙地全年均温较低.年较差小:甲地比乙地年降水量较少,季肖变化小; 甲地比乙地太阳辐射强。 (2)我国一只科学考察队沿甲图中的L和H路线自南向北进行考察,发现两地段自然环垂直带谱和生物生长量有很大的差异。分析造成L与、I路线的自然环境垂直带谱差异的原因。 L线垂直带谱完整(变化明显大),M线垂直带谱变化小。 原因:L线纬度较低.H线所处纬度较高。L线基带海拔较低?200m).相对髙度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新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学习要求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5、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6、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三、历届高考特点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的不是特别频繁,而且基本都是选择题。但是题目的难度并不简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考察的内容主要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三大规律)和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原因。多结合气候类型考察。 2、考察考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复杂的等值线、区域定位图、剖面图、散点图等等)。 3、近几年对差异性考察较多,整体性考察较少。 4、以热点事件或典型区域为切入点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当今众多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全球变暖、生态破坏都是忽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造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气候异常变化的,以及大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都可成为此知识的考点。 * 地理环境差异性考查:自然带和地表景观的分布及成因(如结合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的地区、南极考察等时事热点) * 能力要求考查:重点考查学生对人类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认识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高考多以热点或典型区域为切入点,重点仍是考察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并结合图和表的读和用的能力、模式图的应用、气候类型的判断一起考察。 四、复习建议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同时要为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为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正确指导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本节的关键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而且谁也会影响谁。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影响达到统一的状态。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讲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在各地区内环境要素之间有一种协调或平衡,如果某个要素的变化超过了其限度,就会导致彼此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有时甚至带来环境灾害。教学时可首先介绍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概念,然后举例说明。例如人类大面积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导致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增加,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盛行,水旱灾害增多,气候恶化等。从而使学生明确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考 虑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1、运用联系框图,展现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的过程,理解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动力基础

整体性差异性分析

第五单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整体性 一、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二、整体性概念:地理环境各要素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 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地理环境整体性 例:生物循环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归纳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改变原始大气:CO2、CO 、CH4、NH3—N2、O2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 改造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 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 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三、地理环境整体的表现 表现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 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自我平衡调节功能---是整体功能。例:非洲草原上的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的自然平衡现象,藏羚羊数量的自然调节平衡。 表现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都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变化过程。 (2)地理环境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海洋生物到陆生生物的演化 练习(一) 1.长江口崇明岛的成因是() A.断层上升B.褶皱隆起C.火山喷发D.泥沙沉积 2.读右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两点哪个地方更适合 建货运码头?并请说明理由。(提示:货 运码头要注意航道深浅) (2)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 位于汭”(河水内湾环抱处,即图中的A 岸凸岸),试从农业生产、安全、古代取 水等方面分析原因。 2008年10月26日开始,西藏山南地区出现罕见的持续 暴雪天气,截至31日下午,5地19县的暴雪灾害,已 造成10人死亡,3 000多人、14万余头牲畜被困。读图, 回答3~5题。 3、.图中所示的怒江河段,常见的河流地貌是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 全年 一月七月一月| 七月 ①23°08′ ② 39°48′ ③48°58′# ④54°17′ 4.表中四地位置,可能的是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5.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6.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2010海南卷)图6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 7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B.较凉、较湿C.较凉、较干D.较暖、较干 8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B.干热南风C.上升气流D.下沉气流 9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B.新疆C.安徽D.山西 (2010天津卷)读图3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10据各自然带在图3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设计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整体性,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2、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

讨论、探究的方法 5、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探索: (出示阅读材料)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 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 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 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 发生了变化。 (学生思考)(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2)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师归纳)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气候、 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 一个复杂的整体,称为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出示案例加强学生的理解)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基础过关)(解析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基础过关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河北承德·高一期末)余秋雨曾赞美图片中的树木:此树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此树有超强的根系能力,根系向下生长最长可达10米,横向长度可达100米。读图,完成下列三题。 1.图片揭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A.沙质土壤,疏松肥沃B.降水丰富,四季常绿 C.气候干旱,黄沙漫漫D.水源丰富,植被茂密 2.我国下列地区中能看到此景观的是()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青藏地区D.西北地区 3.由北京到该景观所在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体现的自然地理分异规律是()A.垂直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D.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1.C 2.D 3.B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该树木的根系发达,说明当地的气候比较干旱,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降水稀少,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以沙质土壤为主,土壤贫瘠,ABD错误。靠近冬季风发源地,风沙活动明显,故选C。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当地的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能看到此景观的是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故选D。 3.北京向西至西北地区,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地表植被变化大致是森林-草原-荒漠,分异的基础为水分,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B。(2020·浙江高一月考)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古人有诗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古诗云:“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诗中将张掖当江南反映了()A.纬度地带性规律B.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5.张掖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和主导因素分别是() A.水源和水源B.光照和水源 C.水源和光照D.光照和热量【答案】4.D 5.A 【解析】 4.张掖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其理想自然带景观应为温带荒漠或荒漠草原,但有祁连山的存在,河流受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在张掖地区利用依赖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发生农业灌溉和生活生产,形成“江南”景观,这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D正确;并未体现纬度地带性规律、干湿度地带性规律以及垂直地带性规律等。故选D。 5.张掖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水源不足,水源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正是因为水源不足,因此农业活动分布于水源相对较充足的绿洲地区,水源既是张掖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也是张掖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A正确;张掖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充足,光照是张掖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而非限制性因素。同时,相比于水源而言,光照不是张掖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BCD错。故选A。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五大要素的表述要点: 大气: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等;水:水资源的丰歉程度; 岩石:地质情况;地貌:地形、地貌等 生物:植被类型、疏密等。土壤:是否深厚肥沃、有无冻土等; 3、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原始大气:CO2、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大气:氮气(78%)、氧气(21%)。 ②对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②对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煤、石油);促进土壤的形成④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⑵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巨大作用。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氧和CO2的平衡,净化大气; ②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对农业起到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的作用。 ③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考点二: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 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 和能量交换。 5、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 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1)生产功能-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2)平衡功能: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如藏羚羊数量保持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等。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 一 月 七 月 一 月 七 月 全 年 ①23° 08′ 13. 3 28. 4 40. 21 0.0 1614.1 ②39° 48′ -4. 7 26. 2.6 19 6.0 682.9 ③48° 58′3.5 18. 4 54. 3 53. 6 647.4 ④54° 17′1.8 13. 4 22 5.0 11 7.0 2399.0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 一 月 七 月 一 月 七 月 全 年 ①23° 08′②39° 48′③48° 58′

4.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5.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着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6.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2010海南卷)图6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 B.较凉、较湿 C.较凉、较干 D.较暖、较干8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 D.下沉气流 9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 B.新疆 C.安徽 D.山西 (2010天津卷)读图3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10据各自然带在图3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O→b所处纬 11据图4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特征是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讲解)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复习建议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了解世界某些区域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清单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作用 1.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_______ 、土壤、_____ 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 ______ 共同构成 的一个____ 。 2.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____________ 等过程。 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改变成分;(2)制约_____________ 的化学成分及状态;(3)参与____ 岩的形成、风化,促进_______ 的形成。 4.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______________ 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________ 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 ______ 和___ 的交换,使 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_______ 的能力。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 的演化过程:(1)各地理要素每时每刻都在 ________ ;(2)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__ 的,一个要素的演化 _____ 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要素的________ 会导致其他_____ 及整个____ 状态的改变。 三、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是,形成基础是。 (2)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__________ 变化的方向,由_____ 到____ 作有规律的更替。 (3)表现:a.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_______ 带、_____ 带、 __ 带.b.中纬度地区受 ____ 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自然带不同。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_ ,形成基础是 ____ 。 (2)分异规律:平行于_______ 方向延伸,垂直于方向更替。 (3)表现:地区表现极为明显,从沿海向内陆植被呈现出森林带、________________ 、_____ 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_ ,形成基础是 ____ 。 (2)分异规律:自然景观随的变化呈现出分布规律。 (3)表现:山麓与______ 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 _________ 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 谱相似。 4.非地带性规律 (1)影响因素:____ 、和 ________ 。 (2)分布特点:无地带性规律。参考答案: 一、地貌水影响整体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水沉积土壤有机光合物质能量稳定 二、统一演化统一影响变化要素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

(2012浙江卷)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A.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 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 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2、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 ①可利用周围未利用的土地②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③人口众多,经济发达④能源短缺,需求量大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D 2.A 【解析】7.成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宝鸡属于温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再从兰州至酒泉考察,植被依次草原、荒漠。 8.酒泉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地广人稀,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和风电基地的区位条件。 (2012天津卷)读部分地理事物数量的纬度差异示意图(图7),回答10-11题。 10.下列叙述,符合图7所示的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的是() A.南半球的种群数量多于北半球 B.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 C.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少于中纬地区 D.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少于草原地带 11.结合图7中的信息判断,世界特大城市数量纬度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 A.气候、土地资源的差异 B.生物、土地资源的差异 C.矿产、生物资源的差异 D.气候、矿产资源的差异【答案】10.B 11.A 【解析】10.根据图7中纬度差异示意图,可知南半球的种群

数量少于北半球,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多于中纬地区,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草原地带。 11.结合图7中的信息判断,世界特大城市数量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该区域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因而形成特大城市数量多。【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世界特大城市和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 (2012山东卷)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答案】B 【解析】从图中纵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温带,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草原带,所以R地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温带草原带。【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自然带的分布。 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沿OF方向变化的自然带依次为高山荒漠、山地荒漠、温带荒漠,其差异在于因海拔导致的热量的差异造成的。【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形成的主导因素。 (2012江苏卷)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图l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整体性和差异性

知识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空间尺度划分: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知识框架结构】 图1 第一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要点:

考点诠释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考点诠释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案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成因及危害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青藏高原隆升带来的影响 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 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 全身”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的影 响其他区域 案例思维导图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 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 协调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 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 活实践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 家园——地球 (2)学会运用整体性观念解释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中游的河床和湖泊以及下游三角洲有何 影响? 在半干旱绿洲地区,若上游引水过度,会对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了解喀斯特地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高考例题:(2016全国Ⅰ卷,36,2)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 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6 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 (1)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 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 量较少的原因。(10分) 2,下为世界某区域略图。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丙湖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20毫米,而年蒸发量达2500毫米,湖泊经常干涸。甲河的主要特点是河流源于降水丰富的东部高地,流经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的广大平原地带,以致中下游流量较小,为使中下游发展农牧业,当地修建了引水工程。但在引水灌溉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生态问题,下图为灌溉增加引起的生态问题示意图。 (1)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说明甲河流中下游引水灌溉面积增加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

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

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测试 “无尽夏”是绣球花的一个变种,因花期长而得名,花友发现,碱性土壤以粉红花为主,酸性土壤以蓝色花为主,中性土壤同一植株里既有粉红花又有蓝色花。完成1~2题。 1.“无尽夏”花色随土壤酸碱性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B.整体性C.差异性D.变化性 2.我国南方和北方“无尽夏”的花色() A.南方和北方均以粉红花为主B.南方以蓝色花为主,北方以粉红花为主 C.南方和北方均以蓝色花为主D.南方以粉红花为主,北方以蓝色花为主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银杏树叶由绿转黄。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 B.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先于北京的银杏树叶转黄 D.城市道路两侧银杏树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4.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反映了()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非地带性现象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某群岛面积12 200 km2,由数百个小岛组成。岛上植被低矮、浓密,无天然树木生长,鸟类丰富。读图完成5~6题。 5.群岛上无天然树木生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阴凉多风的气候 B.过早与大陆分离 C.单一的地形 D.火山不断喷发 6.群岛上鸟类丰富得益于() A.靠近大陆的位置B.流经沿岸的洋流 C.缺少大型食肉动物D.受人类活动影响弱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7~8题。 7.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8.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 m处()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