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梳理

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梳理

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梳理
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梳理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 1 -

专题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 、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1( .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

物质循环简图1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①使水体不断更新,意义维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和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形态,塑造了各种自收支不平衡的矛盾;然景观;③实现了地③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区之间、圈层之间的④不断塑造地表形带;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态6.7.8. 练习:寒假作业.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6 D.①②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答案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①② D BA.①④.②③ c.③④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题。107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做—

2 7.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D.)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8.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 D.)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D.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C.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统一的演化过程) 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由于气候不同,导致两洲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这说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区对整个北美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的变化,如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导致地理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河流: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生物:物种减少;地下水:下渗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贫瘠;气候:

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选择题 1.关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带沿纬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B.这种分异的产生,与太阳辐射的变化无关 C.这种分异仅在中低纬地区表现明显 D.这种分异的产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 2.造成南美安第斯山南端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东侧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环流的影响B.暖流的影响C.海陆分布的影响D.地形的影响 3.地表景观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而产生的地域分异是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河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不规律的地域分异 4.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形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其基础是 A.热量B.水分C.土壤D.植被 5.下列山地中自然带最复杂的是 A.喜马拉雅山B.乞力马扎罗山C.阿尔泰山D.落基山 6.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森林自然带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7.下列描述的植被变化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的是 A.秦岭南坡比北坡林木茂盛 B.横断山区垂直自然带谱明显 C.坐火车看到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沿途植被明显变化 D.乘飞机看到从海南省到漠河镇沿线植被发生明显变化 8.下列属于地带性现象的是 A.南半球缺少苔原带B.尼罗河沿岸的“绿色走廊” C.天山山麓的绿洲D.塔克拉玛干沙漠 9.下列影响自然环境形成的因素中,属于地带性因素的是 A.地形起伏B.海陆分布C.洋流D.大气环流 10.自然带呈明显带状分布,且南北对称的是 A.亚欧大陆B.北美大陆C.非洲大陆D.南美大陆 读“中纬度理想大陆自然带图”,回答11~12题。 11.由A→C反映的自然带规律的成因是 A.经度地带性B.由沿海到内陆水分变化 C.纬度地带性D.由低纬到高纬热量变化

整体性差异性分析

第五单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整体性 一、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二、整体性概念:地理环境各要素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 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地理环境整体性 例:生物循环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归纳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改变原始大气:CO2、CO 、CH4、NH3—N2、O2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 改造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 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 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三、地理环境整体的表现 表现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 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自我平衡调节功能---是整体功能。例:非洲草原上的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的自然平衡现象,藏羚羊数量的自然调节平衡。 表现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都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变化过程。 (2)地理环境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海洋生物到陆生生物的演化 练习(一) 1.长江口崇明岛的成因是() A.断层上升B.褶皱隆起C.火山喷发D.泥沙沉积 2.读右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两点哪个地方更适合 建货运码头?并请说明理由。(提示:货 运码头要注意航道深浅) (2)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 位于汭”(河水内湾环抱处,即图中的A 岸凸岸),试从农业生产、安全、古代取 水等方面分析原因。 2008年10月26日开始,西藏山南地区出现罕见的持续 暴雪天气,截至31日下午,5地19县的暴雪灾害,已 造成10人死亡,3 000多人、14万余头牲畜被困。读图, 回答3~5题。 3、.图中所示的怒江河段,常见的河流地貌是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设计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整体性,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2、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

讨论、探究的方法 5、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探索: (出示阅读材料)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 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 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 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 发生了变化。 (学生思考)(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2)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师归纳)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气候、 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 一个复杂的整体,称为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出示案例加强学生的理解)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基础过关)(解析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基础过关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河北承德·高一期末)余秋雨曾赞美图片中的树木:此树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此树有超强的根系能力,根系向下生长最长可达10米,横向长度可达100米。读图,完成下列三题。 1.图片揭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A.沙质土壤,疏松肥沃B.降水丰富,四季常绿 C.气候干旱,黄沙漫漫D.水源丰富,植被茂密 2.我国下列地区中能看到此景观的是()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青藏地区D.西北地区 3.由北京到该景观所在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体现的自然地理分异规律是()A.垂直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D.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1.C 2.D 3.B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该树木的根系发达,说明当地的气候比较干旱,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降水稀少,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以沙质土壤为主,土壤贫瘠,ABD错误。靠近冬季风发源地,风沙活动明显,故选C。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当地的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能看到此景观的是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故选D。 3.北京向西至西北地区,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地表植被变化大致是森林-草原-荒漠,分异的基础为水分,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B。(2020·浙江高一月考)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古人有诗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古诗云:“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诗中将张掖当江南反映了()A.纬度地带性规律B.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5.张掖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和主导因素分别是() A.水源和水源B.光照和水源 C.水源和光照D.光照和热量【答案】4.D 5.A 【解析】 4.张掖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其理想自然带景观应为温带荒漠或荒漠草原,但有祁连山的存在,河流受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在张掖地区利用依赖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发生农业灌溉和生活生产,形成“江南”景观,这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D正确;并未体现纬度地带性规律、干湿度地带性规律以及垂直地带性规律等。故选D。 5.张掖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水源不足,水源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正是因为水源不足,因此农业活动分布于水源相对较充足的绿洲地区,水源既是张掖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也是张掖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A正确;张掖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充足,光照是张掖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而非限制性因素。同时,相比于水源而言,光照不是张掖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BCD错。故选A。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一课时) 宁波市镇海中学陈维伟(315200)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处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仅是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而且还是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处理好人地关系的基本观念,在地理学习中地位突出。湘教版把这部分知识放到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节,是在之前学习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基础上,从理论的层面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总结和提升,又是以后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前提与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知识分三部分内容。首先通过了解不同尺度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探讨并概括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内涵。然后通过土壤的形成过程的分析,进一步证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最后是整体性在资源开发上的应用,因为资源本身也是一种环境要素,其开发必须考虑到与其他资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白认识和尊重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这一客观规律,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协调人地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节内容抽象,有难度,分2课时教学,本人处理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为第一课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为第二课时。(下面内容以第一课时来说课。) 2. 教学目标 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材的地位,我设置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构成因素 ②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③理解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案例、实验、读图、绘图等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②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案例分析,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以及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②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③通过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 重、难点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确定重、难点如下: (1)重点:分析不同尺度上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难点:分析和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可持续发展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 一 月 七 月 一 月 七 月 全 年 ①23° 08′②39° 48′③48° 58′

4.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5.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着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6.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2010海南卷)图6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 B.较凉、较湿 C.较凉、较干 D.较暖、较干8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 D.下沉气流 9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 B.新疆 C.安徽 D.山西 (2010天津卷)读图3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10据各自然带在图3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O→b所处纬 11据图4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特征是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讲解)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复习建议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了解世界某些区域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清单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作用 1.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_______ 、土壤、_____ 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 ______ 共同构成 的一个____ 。 2.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____________ 等过程。 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改变成分;(2)制约_____________ 的化学成分及状态;(3)参与____ 岩的形成、风化,促进_______ 的形成。 4.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______________ 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________ 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 ______ 和___ 的交换,使 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_______ 的能力。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 的演化过程:(1)各地理要素每时每刻都在 ________ ;(2)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__ 的,一个要素的演化 _____ 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要素的________ 会导致其他_____ 及整个____ 状态的改变。 三、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是,形成基础是。 (2)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__________ 变化的方向,由_____ 到____ 作有规律的更替。 (3)表现:a.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_______ 带、_____ 带、 __ 带.b.中纬度地区受 ____ 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自然带不同。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_ ,形成基础是 ____ 。 (2)分异规律:平行于_______ 方向延伸,垂直于方向更替。 (3)表现:地区表现极为明显,从沿海向内陆植被呈现出森林带、________________ 、_____ 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_ ,形成基础是 ____ 。 (2)分异规律:自然景观随的变化呈现出分布规律。 (3)表现:山麓与______ 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 _________ 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 谱相似。 4.非地带性规律 (1)影响因素:____ 、和 ________ 。 (2)分布特点:无地带性规律。参考答案: 一、地貌水影响整体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水沉积土壤有机光合物质能量稳定 二、统一演化统一影响变化要素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本考点多以图表、景观图形式来提供相关地理信息,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与特点。 1.下图体现了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B.我国西北地区物理风化弱,化学风化强 C.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不会对气候要素产生影响 D.气候要素的变化导致该地区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2~3题。 2.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隆起影响西北地区同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的主要环节是() A.地面蒸发B.水汽输送C.大气降水D.地面径流 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②植被覆盖率增大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④太阳辐射更强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典型植物示意图,这种植物高度不足50 cm,但根系在20 m以上。据此回答4~5题。 4.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下景观最有可能位于该地区的是() 5.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B.能源紧缺C.水土流失D.洪涝灾害 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数字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搭配正确的是() A.①—土壤比热容减小B.②—地面蒸发的水量减小

C.③—地面植被覆盖增加D.④—气温年较差变大 7.①环节导致“大气温度变幅减小”,蕴含的地理原理是() A.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B.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某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据此回答8~9题。 8.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水热条件的变化B.地壳运动C.植被类型的变化D.岩浆活动9.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复杂性D.稳定性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让西部面临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图甲和图乙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域的区域划分图及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关于图甲中I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多B.灌木林增多,旱地减少 C.高草地增多,旱地增多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11.关于Ⅰ区域土地类型变化对该河流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径流量增加B.土地荒漠化加剧C.水土流失严重D.洪涝灾害多发12.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错误的是() 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C.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D.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成分含量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A.黑土、水稻土、红壤B.水稻土、黑土、红壤 C.红壤、水稻土、黑土D.红壤、黑土、水稻土 14.关于a、b、c三种土壤的正确叙述是() A.a土壤可通过掺入砂子、施用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 B.b土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 C.c土壤和黑钙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 D.a、b、c三种土壤中,c土壤的透气性最好 15.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附近滨海地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并绘制了该地区自然环境剖面图

整体性和差异性

知识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空间尺度划分: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

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测试 “无尽夏”是绣球花的一个变种,因花期长而得名,花友发现,碱性土壤以粉红花为主,酸性土壤以蓝色花为主,中性土壤同一植株里既有粉红花又有蓝色花。完成1~2题。 1.“无尽夏”花色随土壤酸碱性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B.整体性C.差异性D.变化性 2.我国南方和北方“无尽夏”的花色() A.南方和北方均以粉红花为主B.南方以蓝色花为主,北方以粉红花为主 C.南方和北方均以蓝色花为主D.南方以粉红花为主,北方以蓝色花为主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银杏树叶由绿转黄。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 B.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先于北京的银杏树叶转黄 D.城市道路两侧银杏树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4.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反映了()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非地带性现象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某群岛面积12 200 km2,由数百个小岛组成。岛上植被低矮、浓密,无天然树木生长,鸟类丰富。读图完成5~6题。 5.群岛上无天然树木生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阴凉多风的气候 B.过早与大陆分离 C.单一的地形 D.火山不断喷发 6.群岛上鸟类丰富得益于() A.靠近大陆的位置B.流经沿岸的洋流 C.缺少大型食肉动物D.受人类活动影响弱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7~8题。 7.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8.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 m处()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环境管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新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学习要求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5、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6、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三、历届高考特点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的不是特别频繁,而且基本都是选择题。但是题目的难度并不简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考察的内容主要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三大规律)和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原因。多结合气候类型考察。 2、考察考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复杂的等值线、区域定位图、剖面图、散点图等等)。 3、近几年对差异性考察较多,整体性考察较少。 4、以热点事件或典型区域为切入点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当今众多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全球变暖、生态破坏都是忽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造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气候异常变化的,以及大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都可成为此知识的考点。 * 地理环境差异性考查:自然带和地表景观的分布及成因(如结合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的地区、南极考察等时事热点) * 能力要求考查:重点考查学生对人类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认识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高考多以热点或典型区域为切入点,重点仍是考察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并结合图和表的读和用的能力、模式图的应用、气候类型的判断一起考察。 四、复习建议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同时要为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为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正确指导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本节的关键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而且谁也会影响谁。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影响达到统一的状态。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讲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在各地区内环境要素之间有一种协调或平衡,如果某个要素的变化超过了其限度,就会导致彼此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有时甚至带来环境灾害。教学时可首先介绍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概念,然后举例说明。例如人类大面积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导致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增加,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盛行,水旱灾害增多,气候恶化等。从而使学生明确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考 虑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1、运用联系框图,展现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的过程,理解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动力基础

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 考点:整体性与差异性,全球气候变化 考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 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的变化 2.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 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 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 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 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3:应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相关问题的答题思路 (1)明确自然地理要素的组成。 (2)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气候)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水文)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分析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当地乃至其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形地貌),阻挡了西伯利亚南下气流(大气),导致中亚、西亚干旱区的细小粉尘随冬季风(大气)向东输送,逐渐沉积,形成黄土高原(地形地貌)。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土壤),极易受流水冲蚀,泥沙随流水汇入黄河,被流水搬运到下游(水文),由于流速变慢,逐渐淤积,形成“地上河”,造成严重水患(生态环境问题)。颗粒更小的泥沙则注入渤海,致使河口向海延伸。这一系列的过程彼此间连成一根长链,其间发生着物质、能量运动,产生多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 即时练习: 1.读“渤海等深线图”和“盘锦市地图”,完成问题。 红海滩是由适宜于盐碱环境的一棵棵纤弱的碱蓬草织就而成的,碱蓬草经不起洪水和沼泽侵袭,但适宜在含沉积有机物的沿海滩涂生长。辽东湾畔辽河入海口有世界最大的芦苇沼泽地,还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红海滩。 简析盘锦红海滩生长大片碱蓬草的主要原因。 2.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1)~(3)题。

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 图①至图④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的变化过程(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中游)。读图回答1~2题。 1.依据图中信息,从①到④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情况是( )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 B.河流的含沙量增大 C.结冰期变长 D.无变化 2.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 (2015·海淀区一模)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 )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4.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5~6题。

5.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6.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 下图为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近年来有多位欧美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20~30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假定这一推断成立,据此回答7~8题。 7.在“微型冰河世纪”里,可能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M、R两地冬小麦收获日期等值线南移B.喜马拉雅山雪线上升 C.亚洲的水稻种植范围扩大 D.北美1月0 ℃等温线北移 8.导致R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纬度和距海远近 B.距海远近和季风环流C.地形和季风环流 D.纬度和地形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9~10题。

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教师寄语:别驻足,梦想要不停地追逐。 一、知识梳理: (一)地理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是存在于_________的自然界,又称_________,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要素组成。各种自然地理要素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2.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在________________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人工环境。 (二)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 1.概念:气候是一个地区__________________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2.影响因素: (1)太阳辐射:_________能是地表能量的主要来源,表现为地球上的热量随着_________而减少。 太阳辐射这种_________是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_________。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之间、_________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在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势下,空气运动特点不同,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特点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 (3)下垫面因素:对流层大气中的热量和水分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_________乃至运动特征。 ①海陆差异的影响: 海陆差异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_________不同,一般陆地上比海洋上气温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大;另一方面,海陆的_________也存在差异,海洋上空气_________及_________一般也比陆地上大,且降水量的_________也比较均匀。根据海陆水热特征的不同,可将气候划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类型。 ②洋流: 洋流与大气环流一样在_________间调节着热量和水分,对所经地区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有显著影响。暖流经过的地区比同纬度其他地区_________,水汽_________,易使空气产生_________,形成降水;寒流经过的地区比同纬度其他地区_________,不利于空气_________,降水偏少。 ③地形的影响: 由于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_________而降低,加上海拔高处空气_________,_________较差,所以海拔高的地区比海拔低的地区_________。此外,山地的迎风坡,_________带来降水,而在背风坡,__________________的天气。 ④其他因素的影响:地表物质组成如_________、土壤、水面、冰雪和_________等 (4)人类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气候在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并且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四)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要素组成的。 2.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一个_________。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五)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定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如东西方向上或南北方向上)保持 __________________,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如南北方向上或东西方向上) __________________,这种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2.产生原因:太阳辐射的__________________和因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__________________是地理 环境产生分异的基本原因。 3.自然带:由于_________和_________不同,世界气候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区差异,受气 候的影响,_________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域分异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多呈_________,称为自然带。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 (1)纬度地带性: ①定义:各自然带沿着__________________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叫纬度地带性。 ②形成:纬度地带性的产生是以__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③分布:纬度地带性在_________和_________地带表现的更为明显。 (2)经度地带性: ①定义:各自然带沿着__________________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叫经度地带性。 ②形成: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一定_________的影响。 ③分布:经度地带性在宽广的_________如亚欧大陆上表现比较明显。 (3)垂直地带性: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_________随着_________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所有的垂直带有规律的排列,叫做_________。山地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称为_________。 (4)非地带性因素:自然带因受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些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这也正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