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对南京古城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对南京古城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对南京古城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对南京古城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对南京古城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摘要:古城保护与发展已成为现在中国城市发展里的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对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的保护。南京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六朝古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的历史价值和保护价值。本文从对南京古城空间发展变化及文化价值进行探讨。并对南京这座历史名城的保护和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字:南京古城;保护与发展;措施

中图法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南京古城空间发展

1.1南京古城的形成

南京历史悠久,有着超过2500余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南京历史上最早的城池是建于春秋时期的“冶城”和“越城”。距今已经有2500多年。公元前333年的,楚威王灭越后,尽占吴国故地,就在今南京清凉山上修筑了一座城邑,并将此城命名为金陵邑,即石头城。自东吴开始,南京从地方性城邑一跃为中国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后经历过历史上三次重要的城址变迁,南京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历史面貌。

第一城址是六朝建康城。公元229年,东吴孙权定都建业,也成建康城。此后的东晋、宋、齐、梁、陈共六朝先后定都于此,故南京又名“六朝古都”。这时的南京已经发展成为东南地区的政治文

论西安古城的旅游发展与保护

论西安古城的旅游资源开发摘要:通过对西安古城的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研究,阐明了西安古城在保护和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原生态资源的保护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并就如何对西安古城的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提出了几点想法。 关键词:西安古城、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利用、生态旅游、开发式保护、原生态资源 引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至今还保存有众多各具特色的古老城镇和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旅游事业的蓬勃兴起,古镇的面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城镇开发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也显示出越来越多的矛盾问题待解决。 而西安古城集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为一体,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西安市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限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赋予其独特的原生态资源。 现如今大力发展旅游业,振兴西安经济已成为西安人的共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使西安古城成为我国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并具备良好的旅游基础和规模。 一、西安古城的旅游资源 (一)、历史文化遗产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西安的历史悠久,文化的积淀非常厚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罗马、开罗、雅典)之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著名的世界历史名城。西安周围有120多座帝王陵墓围绕。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西安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近年,汉阳陵的开发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轰动,其出土的裸体彩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市内有 6000 多年历史的半坡遗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块、被誉为石质历史书库的碑林博物馆;文物储藏量全国之最的陕西

京都

日本列島のほぼ中央に位置する京都府は、4,613.21平方キロメートルの面積を有している。これは、国土の1.2%で、47都道府県中31番目の大きさである。 南北に細長い形の京都府は、そのほぼ中央に位置する丹波山地を境にして、気候が日本海型と内陸型に分かれる。丹後?中丹地域の海岸線は、変化に富むリアス式海岸で、豊富な景勝地や天然の良港に恵まれている。 京都市は、京都府南部に位置する市で、同府最大の都市であり、府庁所在地である。 また、京阪神大都市圏は京都、大阪、神戸からなっている。 京都市の歴史 794年に日本の首都となった平安京を基礎とする都市で、明治天皇が東京に行幸する(1869年)までの約1080年に渡って「千年の都」との雅称で呼ばれる。 平安時代から江戸時代の幕末期までにおいても、日本の政治の中心のひとつとして大きな役割を果たした。 第二次世界大戦が終わってから、京都の工業は発達するようになっていた。 京都は、日本でも指折りの工業都市なのだ。京都で最大の産業は製造業(工業)である。西陣織、友禅染、京焼に代表されるような伝統的な工業、そして現代的なハイテク工業が京都の屋台骨を支えている。 ものづくりの都市」としての京都の特色は、古く平安時代にまでさかのぼります。天皇や貴族の生活で使われるさまざまな製品が、宮廷直属の工房において創り出されました。鎌倉時代や室町時代にはいると、さまざまな専門的な職人が京都につどい、他では見られない高い水準の製品を生産しました。江戸時代にあっても、消費都市江戸、商業都市大坂に対して、京都は全国最大の工業都市であり続けました。京都の持つ高い文化が、ここで生み出される製品をしっかり支える役目を果たしていたのです。 伝統的な京都の工業の代表は、なんと言っても西陣織でしょう。西陣の町に立ち、そこで耳を澄ませてみましょう。バッタンバッタンと、どこからともなく織機の音が聞こえてくるはずです。日常生活が営まれている町家の中で、あのつややかな西陣織が今も生産されているのです。伝統的な京都の工業の特色は、一軒一軒の家がそのまま小さな工場になっていることなのです。 京都古城建筑的突出特点是,同中国唐朝的洛阳城和长安城十分相似,这是因为平安京建立之初时逢中国的盛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京都分为东京、西京两部分,东京仿洛阳,西京仿长安。 近畿圏各地からは出発地によってJR?私鉄各線を使い分けるが、京都駅周辺はJR?近鉄、四条河原町周辺は阪急?京阪のターミナルと、为に二箇所に分散している。また京都市内を発着地とする中長距離バス路線は、多くが京都駅をターミナルとしている。 不像日本的其它城市,京都有着矩形的街道系统,京都中心的每条街道都被指定了名称。从东到西的为干道按照递增的顺序从北到南命名,每条街道直接相隔大约500米,之间有小道相间。举个例子,四条代表“第四大道”,二条代表“第二大道”。京都的市中心是餐饮、购物和休闲娱乐的集中地,在第四大街和河原町大街的交汇处。JR京都站位于市中心南面八条通(第八大道)的顶端。最显著的南

我国古城保护现状

目录 我国古城保护现状 (4) 关于中国古城古镇保护发展的现状与模式 (4) 从旧城改造到古城保护——走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困境 (4) 公共性视野下的古城保护 (5) 我国古城保护和更新的理论与实践 (6) 古城保护新启示 (7) 对城镇化过程中古城保护工作的思考 (7) 古城保护发展启示录 (7) 古城保护新挑战 (8) 我国古城保护经典样本 (9) 平遥:古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管理 (9) 丽江:古城保护开发成功经验 (9) 苏州:古城保护经验 (10) 扬州:整体保护模式 (11) 西安: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现代城市发展典范 (11) 乌镇:古镇突围的样本——文化旅游地产的应变之道 (12) 大同:古城保护做法经验 (12) 临海:古城保护注重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相结合 (13) 国外古城保护经验借鉴 (14) 巴黎的城市文化 (14) 英国:保护古城就是守护历史 (14) 在德国体验“老城” (14) 意大利维罗纳:减少工业符号 (15) 韩国庆州:历史古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15)

免责声明: 浙江“两会”专题信息产品由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各成员单位联合编辑。信息内容采自公开的报纸、图书、期刊、数据库资源以及各大主流网站,每份专题我们都准确标明来源和出处,摘选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单位负责。 本期专题由绍兴图书馆编辑,如您需要更为详细的内容及跟踪报道,请与该馆联络。

古城保护 加强古城保护,彰显古城特色,激发古城活力,促进古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和研究课题。自1982年我国建立古城保护体制以来,国务院已批准了119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在古城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日益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大大提升。然而,古城在得到保护的前提下也需要发展。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百姓的意愿。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和文化产业大繁荣过程中,古城的保护与发展已成为热点问题。

旅游对古城古镇的社会文化影响

古城古镇古村落旅游规划与保护研究专题(四):旅游对古城古镇的 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对古城古镇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业是带有文化性质的高度综合的服务行业,所以旅游业的社会文化作用有时更具有隐蔽性,往往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古城古镇是保留了较多传统文化,相对封闭的空间。古城古镇旅游兴起后,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互动和碰撞,产生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旅游对古城镇社区文化的积极影响 1、旅游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再建构 丽江旅游的发展不但相继推动了丽江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而且还建成了一批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高质量的景区景点,为当地文艺精品的创作与展示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出现了一批深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的优秀歌曲,如《丽江美》、《纳西人》、《蓝月亮》、《七个月亮》等等。濒临消亡的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借助旅游大潮的契机乘势获得一定程度地恢复与重建,纳西古乐成为誉满中外的文化精品。宁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由于前几十年的社会变动几乎造成其传统文化的完全消失,服饰日渐汉化,民族歌舞活动越来越少,就连他们最具特色的阿夏婚及母系家庭也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旅游的介入,众多旅游者惊羡于其美妙绝伦的湖光山色和独特的母系文化而纷至沓来,既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又唤醒了摩梭人的族体意识,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而倍加珍视、百般呵护,从而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摩梭人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复兴。 2、旅游强化了接待地的民族认同意识 民族认同是民族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民族联系的一种意识”。旅游业的发展,唤起了纳西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再认同,引发了民族意识与民族旅游的互动。借助旅游的开发,种种已经或正在消失的象征着民族精神的文化事象由于日益得到海内外尤其是本民族的热切关注,而得以苏生和再现,从而增强了自我民族认同的内趋力。正是在丽江民族旅游的特定场景中,象征性的纳西民族意识借助其身份的再认同得以强化,并在与民族旅游发展的互动中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 3.旅游并没有影响当地居民的核心文化 旅游的发展,对当地居民的核心文化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破坏。一项通过105户摩梭家庭的调查显示,摩梭人仍然保持着其核心的传统文化。家庭成员婚姻形式只有阿夏异居婚(走婚)一种的占了47%,只有阿夏同居婚的为17%,只有一夫一妻制的为13%,另外,23%的家庭中有2种或3种婚姻形式并存,虽然这种变化体现了摩梭人的婚姻形式存在着向一夫一妻制转化的趋势,但可以看出“阿夏”异居婚的人群比例仍然占调查家庭中的50%以上。主要原因是对摩梭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得摩梭人开始有意识的关注自身的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阿夏”异居婚的作用。在以旅游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落水村的调查中发现,这里摩梭人的摩梭意识、自信与文化自豪感,胜过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文|王晓华(北京晓月旅游咨询有限公司010-640132087) 一、项目资源背景 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地处鄂西北边陲,与陕西的漫川镇接壤,南临汉江,北枕秦岭,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历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古城南北跨306米,东西宽约261.15米,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上津古城,东距十堰120公里,西北距西安250公里,是湖北西进的桥头堡、陕西东出的东大门。境内交通、通讯便利,省道郧漫路、上湖路、建设中的银武高速、西汉光缆及汉江最大的支流金钱河穿境而过。经济繁荣,政治发达,历史上曾2次置州,6次设郡,14次建县。独有的区位优势和政治文化背景,决定了上津千百年来一直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地,兵家必争的战略“制高点”,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 “上津”地名历史悠久,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中“丰乡水西南合关衬水而南入上津”,民间传为“圣上渡口”和“最上的渡口”之意。水路运输十分便利,南通楚,北通秦,是武汉至西安的交通要道,南方商队至此要弃舟登陆,北方马队到这儿要乘船东进,因此古时此处舟楫云集,商队如潮,十分繁荣。南北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长达1700余年的悠久历史,数十次频繁的政权更替和繁多而残酷的战争,为上津留下了大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上津历史文物极其众多,但受战乱和水患影响,保存下来的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庙宇类,有杨泗庙,元贞观、城隍庙等;二是馆舍类,有山陕馆(南会馆)、北会馆、天主教堂、武昌会馆、河南会馆等10余个会馆遗址;三是公益建筑类,主要是明清四合院(现存完好)。其中,尤以古城、南北会馆、古戏楼、明清古建筑群(明清古街和四合院)等最有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 1.古城内民居建筑的残破:古城虽有着千年的历史,但随岁月的推移,古城的空间结构遭到人为破坏严重。古城的城楼、雉堞、护城河等急待保护性恢复。城内沿街多处具有民居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由于保护不到位,已经残破。2.与古城建筑风格不协调的建筑随处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古城内与古城文化和历史信息极不协调的所谓现代建筑随处可见,如:卫生院、小学、中学等。3.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形成:由于旅游开发的滞后,目前古城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和管理体系,古城内、金钱河畔都未形成针对游客的旅游产品。另外,旅游六要素所涉及的服务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备。 三、创意思路过程

世界文化遗产古京都历史古迹的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古京都历史古迹的资料 古京都遗址位于前首都平安京区域,建造于公元794年(平安时 代开始),从那时起到江户时代(1600—1868),一直作为首都,同时在这里也造就、培养和保留了日本许多杰出的文化。与这一地区的 其它历史建筑一起,17座建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并被确认为重 要的历史和文化宝藏、作为日本典型的文化遗产而得到保护。许多 已经被确认为国家历史建筑和特别保护的花园,被列入了文化保护 法范畴。另外,优美的周围环境也得到特殊的保护。 这座千年古都的最初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时代的长安和洛阳,整个建筑群呈长方形排列,以贯通南北的朱雀路为轴,分为东西二京,东京仿照洛阳,西京模仿长安城,中间为皇宫。宫城之外为皇城, 皇城之外为都城。城内街道呈棋盘形,东西、南北纵横有秩,布局 整齐,明确划分皇宫、官府、居民区和商业区。 京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古都,市内历史古迹众多,建筑古朴典雅,庭园清新俊秀。全市有列为“国宝”的建筑物38处,定为重要 文物的建筑物199处。由于持续不断的大火,烧毁了首都的全部地区,今日依稀可见的京都地区的一些残亘建筑可以追溯到较远的17 世纪。 日本古京都历史建筑与园林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京都是在公元794年仿照中国唐朝的都城长安建造的,不过规模要小很多。此后直到19世纪中期一直是日本的都城和文化中心。京 都城内的民居和寺庙,以及独特别致的园林最具特色。 京都为日本故都,位于本州岛中部偏西,京都盆地北部。京都市又名西京,古称平安京。公元794年,日本首都从今京都府西南的 长冈京迁至地势险要的京都盆地内。仿照7世纪中国唐代长安和洛 阳城的建筑式样,在此建立新都,并命名为平安京,意为和平与安宁。1467年毁于战争,后经安土桃时代重建,人口增至20万。京

北京古城保护若干思考

北京古城保护的若干思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城市研究所徐辉高级城市规划师 1、积极推进古城保护的立法工作,强调建设项目的行政许可管理和城市设计审查机制 我国虽有《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来指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但尚未建立起针对古城整体保护的法律框架。既有的两部法律法规在古城保护方面存在着保护责任主体不明晰,更新改造细则不具体,社会监督体系不健全,保护奖惩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针对政府行政违法行为、各种寻租行为缺乏问责与处罚机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所有的重大资源,如同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一样属于国家所有资源,因此其管理职责应直为国家层面,管理机构级别也应高于一般城市政府。如国家应将文物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地方行政绩效考核指标,由上级政府实施考核,并具有一票否决权。 巴黎的“保护区”法律制度 巴黎早在1677年制定了第一部《最大高度限制法》就明确规定了建筑的高度控制要求。巴黎的“保护区”制度形成于1962年的《马尔罗法》。保护区管理直接隶属于国家文化部建筑与遗产司,其行使职权的“保护区国家委员会”管理级别高于一般城市地区。在1977的《土地利用分区规划》(POS)第十条“建筑高度”和第十一条“外观”条款中规定了建筑的外轮廓控制和纺锤形的视廊控制。20世纪50年代,在欧洲复兴大背景下,巴黎建起了第一栋超高成的现代化建筑蒙帕斯大厦,但建成后引起各方的反对意见,因此其后巴黎政府也一直未敢再突破“保护区”规定建设高层建筑。

巴黎老城区1949-2013年影像对比 巴黎老城区内唯一的超标建筑蒙帕斯大厦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05年)在北京古城保护方面的不足之处第二十条指出,在保护范围内不得有以下行为:1)违反保护规划进行拆除或者建设;2)改变保护规划确定的土地使用功能;3)突破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违反建筑体量、色彩等要求;4)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内保护规划确定的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5)其他不符合保护规划的行为。这些规定较为笼统,缺乏法律化、可度量的指标,容易造成违法主体钻空子,也难以用其衡量违法处罚行为。 第三十六条“对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未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进行建设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组织依法处理;未按照规划批准的要求进行建设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该条指出违反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但实际上北京古城的改造项目都是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实施。那么根据第三十五条规定,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违反了第三十五条规定内容,应有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实际上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及检察机关很难去追究北京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任。 第三十八条“对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违法拆除、改建、扩建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

全国古城镇汇总

中国古城 中国现存古城约20余座,分别为:商丘古城、平遥古城、荆州古城、襄阳古城、歙县古城、寿县古城、大理古城、凤凰古城、广府古城、临海古城、西昌古城、高昌古城、凭祥古城、里耶古城、兴城古城、山海关古城、浮梁古城、阆中古城、丽江古城等,现存的大部分古城均为明清建筑;其中,阆中古城建筑风格至今保持着唐宋格局,明清风貌,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建筑的实物宝库”;临海古城,始建于晋,扩建于隋唐;高昌古城始建于汉代,经战火摧毁,现保存着唐时风貌。 全国现存的古村镇全国各地分布较多,约300余个,其中华东地区分布最多,约130余个,华南地区的古村镇相对较少,约30余个,古村镇作为地方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的整合,不仅有古建民居、历史街区及民间工艺等有形的旅游资源,更有包括民族艺术、空间环境及节事活动等无形的旅游资源。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与现代闻名隔离所保留的传统环境迎合了现代游客的求异心理。 其中全国运营中排行前10的古城镇分别为: 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凤凰古城、阆中古城、歙县古城、大理古城、婺源、周庄、乌镇、宏村。 其中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凤凰古城、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特色古城,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除了自然风景与独特的建筑风格,更有绚丽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特色,别具一格。 阆中古城、歙县古城、平遥古城、以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而著称。游览以历史文物古迹为主。 婺源、周庄、乌镇、宏村,悠久历史的古镇,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携带着中国水墨画的气息扑面而来,雕梁、画栋、石巷、老屋,见证着历史沧桑的风情画卷映入眼帘。以游览诗情画意的小镇自然风光为主,体验慢生活。 根据游览时间长短,将游客分为两类,分别是:观光游、度假游。据统计,国内的古城镇主要以观光类为主,其中度假类缺失。 观光类: 最为传统、普遍的一种旅游需求形式;客群广泛,年龄段涵盖量大;大多数属于一次性旅行;旅游形式和经济消费的关联性最差;对于目的地的文化及游玩景点吸引点具有一定的要求;年轻人及老年人居多,也是人群涵盖量最为广泛的一种游客类型;重视交通工具。 度假类: 对于目的地具有一定的要求,氛围环境文化特点等;目的性很灵活;对于饭店是否著名并不关心,对于周边的生活氛围特点具有一定的要求;对于交通便利具有一定的要求;追求自然风光和舒适休闲者居多;消费价格弹性高;主流人群多为新婚夫妇及老年人;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中青年客群略有提高;

关于古镇或者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一、调研背景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农耕历史和文化渊源,加之地域辽阔,遗存了大量各具特色、传统文化丰厚的古村落。随着古村落的价值被社会逐渐认可,古村游已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旅游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但随着古村落与外界联系的骤然增多,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本次调研对苏州太湖金庭镇明月湾的保护与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尝试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明月湾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是一个仅有百来户人家的小村落。由于偏于孤岛一隅,长期隐逸于湖山深处,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鲜为人知。2003年吴中区古村旅游开发公司和西山镇(今改名金庭镇)人民政府对其实施保护整治,2007 年明月湾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苏州古村落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保护和利用。作为苏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代表作,更为完善的对明月湾进行保护开发,能为全市甚至全国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起到示范作用,并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建设,彰显江南水乡的特色和风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结果 1、明月湾的历史变迁 由于疏于记述且时间有限,明月湾的历史我们只能从文献和镇政府提供的资料中搜索、筛选。尽管找到的也只是一个大致梗概,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这个千年古村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去保护开发。 (一)春秋时期——吴王和西施玩月之地 明月湾,因春秋时吴王夫差和西施曾来此玩月而得名。尽管这仅是一则传说,但历史上西山确实曾经是吴越相争的前沿阵地,至今岛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吴王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当时的遗迹。 (二)盛唐时期——文人雅士寻胜探幽之处 明月湾村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至少在唐代已闻名遐迩。刘长卿、白居易、皎然、皮日休、陆龟蒙等一代文人雅士纷纷慕名而来,欣然命笔。他们的作品是明月湾村悠久历史的重要佐证。有“情才冠世” 之誉的诗人刘长卿曾当过长洲(今苏州)尉,后被人诬陷入狱,出狱离苏之前,到明月湾探望一位名叫贺九的隐士,可惜寻访不遇,便写下了《明月湾寻贺九不遇》一诗。诗中写道:“古人不在明月在,谁见孤舟来去时?”有人考证,这首诗当作于唐至德二年,即公元757 年。由此算来,明月湾建村距今至少已有1250年了。 宝历二年(825),诗人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这年秋天,他来到明月湾。诗人一下子就被明月湾秀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忍不住赞叹:“湖山处处好淹留,最爱东湾北坞头。”这是明月湾古村在这位苏州太守心目中的地位。 陆龟蒙、皮日休两位诗人是在咸通十一年(870)来到明月湾的。陆龟蒙将洞庭明月湾村和南京道教建筑明月观相比较以后,认为“洞庭看最奇”。诗人突出

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研究——以都江堰灌县古城为例

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研究——以都江堰灌县古城为例-旅游 管理 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研究——以都江堰灌县古城为例 周鹏程陈丹丹杨婷 古城镇作为承载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区域旅游开发当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在将古城镇进行商业化运营的过程当中,由于商业业态的布局和选择不当,往往导致古城镇发展陷入同质化困境,“千镇一面”的现象在当下我国古城镇旅游发展中屡见不鲜,本文以都江堰灌县古城区为调研点,基于对古城内商业业态的实地走访,旨在发现古城镇商业业态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试探性地提出符合古城核心价值的合理化建议。 一、引言 古城镇旅游是我国目前正在着力打造的一项中国旅游名片,伴随人均国民经济收入的持续增长,人们对于充满文化原真性的古城镇的旅游需求也日渐攀升,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已经逐渐不能同旅游者对于传统文化习俗以及深厚历史底蕴的外在或潜在需要相适应。对于古城镇的旅游开发已经有了相当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反观关于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的研究情况,相关研究数量较少,而古城镇旅游开发中商业业态的布局和规划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和目的地的发展前景,因此,弥补该领域的理论空白,尝试性的归纳总结出一套古城镇商业业态发展的良性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回顾 在有关世界遗产登录的国际文件中,把历史城镇(包括城市建、构筑物群、历史街区)分为三种类型:无人居住的遗址型街区;仍有人居住的历史街区;20

世纪建设的新街区。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都江堰灌县古城系“5·12”大地震发生后由政府统一在原址上进行灾后重建后形成的“现代古城”,从严格意义上应纳入第三类。而马伏英又从旅游商业地产的维度将其描述为依附于旅游景区而建设的提供旅游休闲、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辅助活动的建筑空间。而旅游商业业态实际上是对旅游行(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和经济效率等的一种综合描述,其概念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特色性等特点。一旦古城镇形成旅游开发的规模效应,商业化的进程就变得不可避免,旅游活动需要依托合理商业形态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功能和价值。影响古城镇商业业态的主要因素有古城镇自身因素、消费者因素和业态因素三种类型,如何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商业化成为历史城镇地域文化保护的必要动力和地域文化展现的重要手段成为一项重要议题。 三、都江堰灌县古城旅游商业业态分析 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案例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等方法,走访了都江堰灌县古城内2444家铺面(以门牌号为单位),调查时间从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灌县古城的范围界限、古城内的店铺数量以及店铺的经营形态等。 首先将旅游商业业态的类型分为旅游商品、餐饮、休闲娱乐、住宿、演艺、服务配套、其他(居民居住;出租;空置)七个大类。经过实地的调查走访,本案例范围内共有2444个铺面,分布在西街、南街、宝瓶巷、商业街、文庙街等大大小小21条街道上。 (一)灌县古城旅游商业业态特征分析 1、商业业态集聚式布局特征明显

日本建筑观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86545059.html, 日本建筑观感 作者:李德金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1年第04期 在日本参观访问,有两个明显感觉:一个是山多树多,环境优美,空气新鲜,人们讲文明讲礼貌;另一个则是日本建在山间盆地和海边的房屋,除东京之外,基本上是一个模式,一种颜色,即青灰瓷瓦盖顶、青灰色材料当外墙,在农村,这种模式这种颜色不但突出,而且所有房屋均四面挂披。有人说,这种建筑模式起源于中国的“唐瓦”建筑风格,使人看了有一种古色古香之感。 日本是一个经常发生地震的国家,因此在建筑上讲究防震抗震是头等重要大事。为了抵御地震,在农村建筑房屋一般以平房和两层楼房为主,在城市则以矮层建筑为主,如果所建房屋超过三层以上,除了讲究防震抗震外,在窗户玻璃贴上一个红色三角标志,如果发生地震,专业救护人员一拿钥匙就可以打开窗户施行救助。除此之外,在宾馆饭店,别看屋里的洗手间非常狭小,它却是地震发生时客人求救的第二道生命保障掩体,因为它是由一种塑钢材料铸成的整体洗手间,人躲在里面,就是一个安全岛,救援人员来了就可以把它整体吊装出去。 针对地震频发的事实,日本在建筑上不仅注重以人为本,还讲究保护与继承。世界著名企业麦当劳要在京都投资设店,却遭到了拒绝,原因是麦当劳带有红色建筑标志,与京都古城风貌不一致,被认为“具有破坏性”。后来经过几年反复谈判,才达成妥协方案:把分店外表建成咖啡色,既不红又不黑,与京都整体青灰色基本一致。这说明日本欢迎外来投资,但决不以牺牲古城风貌为代价。 日本重视古城保护是多方面的,也是不惜工本的,同时也带有前瞻性,注意注入新活力。在奈良参观唐招提寺和在东京皇宫周边游览给记者留下的这种感觉更加突出。唐招提寺是日本根据中国四分律的南山宗戒律为中心而修建的第一座修业的律寺,现在被奉为日本的律宗总本山。这座寺庙的创设者是中国的鉴真和尚。他原是中国唐朝扬州大明寺的高僧。在日本天平胜宝年间,他应圣武皇帝的邀请,前后共花12年时间,遇到5次航海失败,最后才东渡日本成功。在奈良东大寺,他还修建了戒坛,先后为圣武和孝谦天皇授过戒。现在,唐招提寺正处在大修之中,从足有8层楼高的铝合金外罩看,这座寺庙的主体建筑是非常宏伟壮观的。为保护古建筑,日本对全国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投入很大。像唐招提寺这个豪华漂亮的维修外罩,如果算经济账,在中国至少要值千万元人民币,可是在日本,为了有效保护文物古迹,似乎就不在意这些了。此外,笔者在游览东京皇宫广场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挺然傲立种类不同的青松翠柏。据说这些树木都是重新修建皇宫时全国各地捐赠栽培的,现在已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保护和发展苏州古城的思考

对保护和发展苏州古城的思考 摘要:当前苏州古城的保护面临着时代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如何对苏州古城进行保护需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保护工作。在保护的同时也需要根据古城的特点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苏州古城。本文根据具体保护和发展苏州古城的方法展开研究。 关键词:保护;发展;苏州古城 苏州是我国著名古城之一,延续着伟大祖国的文化历史。提起苏州,人们脑中就会浮现水城的模样,是一个值得向往的地方。苏州作为名城保护示范区,是人们旅游的好去处,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制约发展的因素,所以为了保持苏州古城给人留下的美好印象,就需要坚持对苏州古城的保护和发展。 1当前面临挑战 苏州古城坚持实施保护和发展古城的措施,古城风貌保护得到改善,但是在重视发展古城的过程中疏忽了健全保护的有效方法,对古城投入和规划不完整,使古城保护和发展面临很大挑战。 1.1古城功能弱化 随着新城的建成,古城的居民因为城市化的原因大多选择去新城生活,这样促使着新城的不断开展而忽视了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人口外迁的同时造成为人们服务的公共设施也外键,开发商们会选择在人口多的地段建设施,为人们提供方便并收取利益,以致减弱了苏州古城保护和发展。古城功能弱化,居民选择外迁是实现古城发展面临的较大挑战。 1.2居住人口素质下降 古城居住条件较差,居民选择去发展优越的新城,导致古城发展受到限制。外来的迁入人口大多以租住形式进行居住,外来人口的教育、收入程度较低,拉低了居住人口的素质。如何提高居住人口的素质,定要留住一定的原住居民,通过何种方式留住居民是需要采用一定的改善措施让人们发现古城的美及生活在古城的意义是现今面临的重要挑战。 1.3生态环境退化 现如今老城的生态环境一直处在退化的阶段,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交通出行尾气的大量排放以及工业生产产生的破坏,现代的交通工具发展严重的影响着生态环境的退化,时刻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如何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设,提高居民居住环境是保护和发展古城面临的挑战之一。 1.4古老建筑的衰败 古老建筑的维护是维持古城文化的重要依据,随着时代的变迁,难免会造成建筑受损。建筑的脏乱图画、年久坍塌都严重影响着古城的保护。人们针对这一现象的发生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措施,但在措施实行的同时也不能确保每个人对维护古城的观念提高,所以如何将加强古城建设意识深入人心保证有效措施的紧密实施的同时完成相应的一些修复工作是保护和发展古城面临的主要挑战。 2对策建议 2.1深化规划编制,加强规划管理 深化古城建筑文化的规划,将古城保护发展纳入苏州社会发展格局中,坚持保护城市发展观念,改善旧的实施方案随着对历史文化保护认识的不断深化,使

古城镇及文化保护

古城镇及文化保护 建筑学一班殷彪 201103190126 摘要: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明大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古城镇,它们都代表着某个时期或某个名族的历史与文化,对于名族,对于国家,都是的一笔重要财富。但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和许多人对古城镇的关注和意识薄弱,导致我国许多古城镇遭到破坏。所以我们要对古城镇规划和保护。保护古镇,保护中华文化。 关键词: 古城镇古城文化古城保护保护模式 文化古镇是先辈留下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古镇的存在意义不仅在于它本身的物质环境,还包括古镇所携带的历史信息,而我们正是通过对古镇的保护来获得所要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由此可知,古镇规划之意义十分重大。 近年来,城市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城市发展了,但我国原来非常富有特色的城市、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逐渐地失去了记忆,干百个城市差异越来越少,面貌却越来越趋同。城镇历史文化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保留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因此,保护城镇历史文化应是城市规划的任务之一。 城镇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城镇历史文化就越显重要。因为城镇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镇出现的时候,正是人类文明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城镇本身就是一件杰出的文化产品。城镇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的引导,离不开文化繁荣。现代城镇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它的本质即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城镇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没有文化的城镇是一个没有品位的城镇,不可能生存发展和持久的。文化足进步的动力,是历史的积淀。城镇历史文化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可以再现前人、前朝或远古的民情风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自然风情。是在更高层面上展现出人类生活的文明,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于古城的规划保护,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古城镇规划的意义,首先,从保护的意义来说,古镇的规划是为了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传统地区城镇商业、居住建筑群、孔庙、塔等为主要特征的

基于区域视野的日本京都旅游开发

基于区域视野的日本京都旅游开发 姓名:朱希珺学号:00905134 得分:____ 1.日本京都旅游开发的地理背景 1.1 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的太平洋上,处于北纬30°~45°,东经123°~150°之间,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日本海岸线长3万多公里,多海湾和良港。京都位于日本列岛中心的关西地区。 地形 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达3054人/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的地方。全国有20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区。京都的地形为盆地。 1.3 气候 京都气候十分温和,春季约为摄氏13度,夏季约在26度,四季分明,不过由于盆地地形,京都夏天较闷热,冬天则寒风刺骨,春秋两季则相当舒服,春季赏樱,秋日观枫,是观光客最喜欢去的季节。 1.4 经济 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工业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均居世界前列。工业体系完整,工业结构为知识、技术密集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京都的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与日本四大工业之一的大阪、神户工业区连接成片的城市。京都以纺织工业闻名,是日本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京都还拥有机械制造、精密仪器、新兴化工行业等工业部门,并生产京漆器、京扇、京佛、艺术陶器等手工艺产品。可以说,京都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而且是相当现代化的城市。 1.5 历史文化 京都面积约为610平方公里,人口为150万人,是有名的历史之城。京都曾作为日本的国都历时1000余年,享有“千年古都”之称。京都由于历史悠久,享有天皇登基特殊政治地位,加上是全国的佛教中心和神道教的圣地,因而拥有各种历史遗址和古代建筑,1950年被宣布为国际文化观光城市。市区迄今尚存有1877个寺院和神社,平均每一个街区就有一座佛寺。 京都古城建筑的突出特点是,同中国唐朝的洛阳城和长安城十分相似,这是因为平安京建立之初时逢中国的盛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京都分为东京、西京两部分,东京仿洛阳,西京仿长安。城北中央为皇室所在的宫城,宫城之外是作衙署之用的皇城,而皇城之外是作为一般官吏、平民居住的都城。全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呈长方形,街道纵横,对称相交,形如棋盘,因而日本人总喜爱称京都为“洛阳”、“洛城”。 2.研究日本京都的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 2.1主要客源地 日本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地区构成相对稳定。各大洲在历年所占日本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份额大致稳定,其变化幅度都比较微小。其中,亚洲所占比例最大(基本维持在63%左右),北美洲所占比例次之(基本维持在17%左右),欧洲所占比例位列第三(基本维持在15%),而大洋洲、南美洲和非洲等其他大洲所占比例的总和则为5%左右,这一总体情况在十年时间里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平遥古城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平遥古城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保护世界遗产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和潮流。平遥古城自1997 年12 月登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由此获得了一张通向世界的“国际名片”,从而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正是由于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使平遥古城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带来了县域经济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面对当前世界遗产保护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我们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全新的理念和世界的眼光对平遥古城保护工作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不断探索符合平遥实际的世界遗产保护的新路子,竭力把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保护得更好,并传之于后世。 平遥古城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平遥古城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和特殊的社会群体,它的保护与管理远远超过了遗产本身,情况复杂,点多面广,头绪繁多,欠账较大。尽管平遥全县上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遗产保护仍然面临诸多的矛盾与压力。 一是基础设施改造的巨大压力。主要是中小街巷的硬化改造,古城内大街小巷达200 多条,完成改造的仅80 余条,受资金制约,尚有110 余条未进行改造,上下供排水系统、绿化、亮化设施不配套,对古城环境的改善和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形成较大影响。由于历史原因,古城四周多为居民建筑所包围,而且多数在古城保护控制范围之内,特别是南城墙外居民和单位达到1200 余户,建筑面积近110 万平方米,拆迁改造所需资金达亿元以上,加上内马道的贯通和环城路、护城河的整治等古城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尤为复杂艰巨。 二是人口分流搬迁的巨大压力。古城2.25 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目前居住人口近4 万余人,人口密度比北京、上海还要大,远远超出了古城的承载力,对古城保护形成种种制约。尽管近年来我们对城内机关、单位、学校、医院等进行了搬迁,但古城内尚有棉织厂、柴油机厂、二针、平遥监狱等单位由于资金困难和方方面面的原因一直迈不出实质性步伐,与古城整体风貌极不协调,同时也给古城管理与环境治理带来一定难度。 三是古城消防安全的巨大压力。古城内多数中小街巷电杆林立,供水管网不配套,居民用电线、路老化,城内建筑多为木结构,火灾隐患比较突出。城内尚无一处专职消防站,街道布设消火栓仅27 处,远远不能满足消防需求,加上城外消防队离城较远,消防装备比较落后,一旦发生火灾,无法按规定时间到达,造成火烧连营,后果不堪设想。古城内民居和文物古迹多为数百年以上建筑,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隐患和自然倒塌的危险。城外多数市县级文保单位防火、防盗设施不配套,文物安全保护存在较大隐患,平遥南城墙突然坍塌事件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力口强古城消防安全建设已成为古城保护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平遥古城长远保护的对策思考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更是平遥人民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对人类、对历史高度负责的高度,严格遵循有效保护、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方针,责无旁贷地把遗产保护的各项措施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1、要理顺体制,建立一种科学完善的保护体系。组建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文物、城建、房管、交警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世界遗产的发掘、监测、协调、科研、教育、宣传与传承等工作。建立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管委会要定期召开会议,对古城保护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和解决。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遗产保护顾问团,定期对遗产保护进行论证、研讨和

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2011年7月刊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57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刘娇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系陕西汉中723001) 摘要:本文从我国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及现有的开发模式,提出我国古城镇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古城镇旅游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古镇旅游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古镇旅游由于开发时间较短,游客多集中在周庄、乌镇、丽江等知名度较大的古镇,大量游客的涌入影响了古镇原有的宁静气息,而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旅游房地产开发热潮又使这些古镇陷入了"圈地运动"。除上述知名古镇以外,多数古镇的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新兴的古镇缺乏科学的旅游规划,镇内的商铺或餐馆只是在原有民居的基础上稍加处理就开始接客,旅游经营者对于古镇旅游的本质普遍不太了解, 并没有形成古镇旅游应有的文化氛围,而某些古镇管理者急功近利 的开发行为也对古镇的传统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此外,古镇旅游资源在一定区域内的普遍性较强,由于开发深度不够,古镇旅游在发展中易出现旅游产品雷同,对于匆匆游玩的大众游客而言,很难体验到差异性,因而回游率不高。 二、古城镇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 古镇原本不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而存在,而是广大农村乡土建筑的聚落地。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建筑风格独特古朴、民风民俗淳朴,乡土人文气息浓厚、自然环境山清水秀、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且因历 史、自然、地理、民俗、秉性等不同,各地古镇又呈现出区域化、多样化 的人文特色,这些条件构成了古镇旅游的基础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民居数量和分布地越来越少,这种稀缺性资源与现代化建筑景观、生活方式形成强烈差异,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一资源类型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逐步显现出来。因此,具有古老、独特的建筑外观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镇逐渐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出来,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类型。具体来说,古镇之所以成为旅游吸引物,有着几 个方面的因素。 1、古城镇古老的建筑。古镇建筑保存较好,并且特色鲜明,这是进行古镇旅游开发的物质基础。古建筑最直观的价值在它的可观赏 性与独特性。 2、古镇古朴的环境。古镇作为旅游吸引物,却并不只是依靠几处 古老的建筑,还有构成古镇框架的传统建筑格局,以及与之相融合的自然环境,即还必须要有较为协调一致的总体建筑风格与整体环境, 要求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浑然天成,形成古朴的环境。 3、古镇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古镇大多历史悠久,人文 内涵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历经千年人文濡染,许多古镇保存有大量历史文化遗迹,且人文荟萃,留下了神奇 的传说和文化古风。 4、与古镇相适应的居民恬淡的生活状态,民俗民风。古镇的存 在价值是以其完整的文化形态而出现的,这一文化形态,不仅包括古建筑物、古朴的环境以及众多文物遗存这些凝固的、静止的事物,而且 还包括世代生活在这些老房子里的古镇人传统的生存状态,即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文化方式。古镇最具特色与最具生命力 的特征正在于人与古镇的相生兼容,这是古镇固有风貌和生活结构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我国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及发展对策 1、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加强宣传 拥有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各级政府、古镇居民及相关从业企事业单位,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转变,牢固树立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 观念,并以此作为发展古城镇旅游的核心指导思想,指导古城镇发展规划的制定。 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宣传可持续发展理论,让公众认识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及利害关系。宣传重点应该放在保护上,不仅要在客源 地进行宣传,也要对古镇本身的居民进行宣传教育,让广大居民与游客深刻认识到保护古城镇资源对于自身利益与后代利益的重要性, 从而使居民与游客自觉地参与保护古城镇工作。 2、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古城镇旅游开发的前提。规划应该是全面系统的规划, 应包含古镇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市镇建设、土地管理、教育文化、 古镇遗产的保存修复、古镇旅游等规划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键要处理好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些古城镇在规划中不注意对整个历史风貌的维持,如周边广 告、 商业标志、电力通信电缆、路标及街道装饰与历史环境不协调,造成视觉污染等等, 这些问题在今后的规划和管理中都应注意。3、遵循保护优先原则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遇到多种利益发生冲突且难以平衡时,要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 顾全大局,以长远、全局利益为重,而不能只顾眼前与地方利益。要树立"古城镇旅游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古 城镇保护"的古城镇旅游开发理念。由于历史原因, 导致我国古城镇很多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消失。对于那些受损或消失的部分,在原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于现存较好的文化遗产, 一定要十分珍惜,要尽最大努力保全它们,在实际工作中, 遇到争议先搁置。4、遵循合理开发原则合理开发,就是一方面要做到有约束、有限制的开发,尽量少开发, 多利用,尊重历史的原貌,不能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整个古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杜绝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开发。重复建 设的粗放型开发模式不能采用, 侧重软开发,即文化价值方面开发;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古城镇的环境容量、 资源承载力,严格控制游客数量, 严防由于游客的超载带来古城镇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的破坏。参考文献:[1]余龙飞,肖亚波.汉中三大古镇漫谈[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309. [2]谢艳凤,李耀战,吴琳,等.浅谈旅游与区域的发展[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34.[3]谢艳凤,吴琳,李耀战,等.对陕南旅游形象的初步探讨[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166. [4]石全平,闫新慰,谢文平,等.浅谈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和营销策略[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167.[5]石全平,赵琨,吴琳,等.对当前地方政府"旅游热"的理性思考[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1. [6]高优仙,刘文静,唐玲娣,等.对农家乐的理性分析[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2.[7]王沛,刘军波,许军让,等.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1. [8]邱晓艳,王沛,刘田天,等.论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8. [9]赵丹莉,陈小丽,李晓萌,等.以商洛为例谈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65. [10]刘军波,范亚静,张姣,等.关于不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以汉中为例[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7.[11]张姣,刘军波,刘田天,等.浅议汉中旅游景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8. [12]谢艳凤,吴琳,李耀战,等.汉中民俗与审美[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338. [13]陈瑞,刘军波,许军让,等.浅谈我国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3):314. [14]陈瑞,何磊,许军让,等.关于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03. 作者简介:刘娇(1990-),女,重庆人,陕西理工学院历史系旅游管理专业08级本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