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森林、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

森林、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

森林、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
森林、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的重要使命

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的重要使命 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林业发展相生相伴。森林孕育了人类,也孕育了人类文明,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决定》指出:“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林业发展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环境基础。通过加强生态建设,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满足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充分发挥林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其次,林业发展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林业不仅能够提供木材、林产品、绿色食品、药材、生物质能源等丰富的能源和资源,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扩大就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林业发展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社会基础。通过发展森林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达到全社会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认同。 改革开放30年来,互助土族自治县开展了以“林、田、路、园”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林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如期实现了绿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34.20%。全县80%以上的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5.5%;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1%,绿化率达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2平方米。威远镇街道、居民区,县直各单位全面实现绿化、美化。全县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坡绿化率达78.2%,农村农户房前屋后的绿化覆盖率达30%。西山、台子、东和等乡宜林荒山、荒坡、荒地基本实现绿化。川水地区基本实现林网化,林网率达到78%;县乡公路和乡村公路宜林地段基本绿化。为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互助林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但从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来看,仍然存在三个不相适应:一是生态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灾害频发等问题依然严重,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二是林产品供给短缺,产业结构不合理,森林经营处于较低水平,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满足社会有效供给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思想不够解放,体制转轨缓慢,发展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不高,生态保护和生态道德意识不强,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 面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互助县林业工作必须找准切入点,实现新突破。突出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实现还山、还权、还利于民;发挥市场配置森林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的聚集;抓好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着力推进“双低”改造(低产苗圃和低产树种改造);坚持规模发展,优化结构,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和高效经济林,提高林地效益;充分发挥林业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开展生物质能源树种选育和种植模式研究大力营造生物质能源林;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重点公益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大工程推动营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努力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继续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积极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林业建设,不断扩大非公有制造林的数量和规模,同时全面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森林质量;全力抓好科教兴林,大力发展创新型林业,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分层次、有重点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在“双低”改造模式、青海云杉等生物质能源开发、生态修复、林木优良品种繁育、林产品加工转化等实用技术上开展攻关研究;加强林业标准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发展数字林业。广泛开展林农培训,积极发展林业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林业行业准入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优化林业产业结构,转变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摘要 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人的思想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影响,先民最早的生态萌芽思想源于对宇宙的探索,对自然的崇拜,进而衍生中国古代的生态文明思想-——“顺天说”.尤其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将“仁爱”亲亲惠及整个人类,道家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现今,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聚焦传统文化,以史为鉴,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乎世界发展。 关键词:背景,儒家,道家,启示 目录 摘要 第1章古代传统生态思想产生背景 (5) 第2章阐释儒家和道家生态文化思想 (5) 2.1儒家生态文化思想 (5) 2。2道家生态文化思想阐述 (6) 第3章对现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启示 (6) 3。1 遵从平等的价值理念 (6) 3。2 遵从自然法则 (6) 3.3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协同关系 (7) 第1章古代传统生态思想产生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向型气质、和谐型风格和伦理型内核,这些特征与中国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封闭性是中国地理环境的一个特点。中国西北部是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东南部则是浩瀚的大海。而孕育出中国文明的黄河流域,与中国的总体环境相似,上古时代的黄河中下游北方是无法耕种的草原;往南是难于开垦的森林;往东是无法跨越的大海;往西则是不利于农耕的高原,依据现有的封闭的环境,中国人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文明.顺天说是一种自然观,发端于古人

对自然四时的认识,是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顺应自然的思想,古人生活与天地自然之中直观地觉察到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形成的思想,进而形成了典型的内向型文化气质。和谐的文化风格使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讲究和谐统一、仁爱亲善、和睦礼让.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中也渗透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等思想。 先民历来把自然生态环境看作是自己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当时的人无法用自己的认识水平去揭示各种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他们只能将之一切归于那个至高无上力量的拥有者,这个拥有者不仅创造了世界,同时也控制着世界上万物的运行。在对宇宙探索中,引发古人对自然的崇拜,而且形成了许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自为意识、观念和行为规范。 第2章阐释儒家和道家生态文化思想中国儒家和道家的内核中都有符合自己生态文明的观念,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强调人对于“天”也就是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道家主张无为,不是说无所事事,而是要求节制欲念,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2.1儒家生态文化思想阐述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从“仁者爱人”扩展到“仁者爱物”,体现了对生命和大自然的尊重。“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待母归”.这种人类对生物的关爱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科学的认知,而是性善的人类情感归属的需要,儒家把这看作是“孝"和“义”的体现。这些思想应该成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要支撑。 2。2道家生态文化思想阐述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道生万物,德育万物”,为此要尊“道”、守“德”,厚德载物。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对人自身的完善,从而影响社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3章对现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启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不断进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得资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及实质 工业革命以来产生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酸雨、荒漠化、森林锐减、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损耗、全球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面临这些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进行了思考。 1962年: <寂静的春天> 美国Carson 1972年: <增长的极限> 罗马俱乐部 1972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1987年: <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之后,人们提出了新观念,新口号: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地球不是我们从上代人手里继承下来的, 而是我们从下代人手里借来的。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3、可持续发展谋求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代内公平,代际公平;持续性:不应该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共同性:共同目标,共同努力。 (三与传统发展理论的对比

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中国迫切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比世界人均资源拥有量少得多,而且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对资源的消耗十分严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突出表现在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 二、我国对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做的努力: 中央再三强调要实施科学发展观;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 的社会;要改变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要发展循环经济;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 1、率先于1993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2、制定并实施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3、制定和完善了120多部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防灾减灾等法律法规; 4、建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多部门、多层次运作的组织管理体系; 5、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公约,积极参与环境国际合作。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大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 生态文明概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生态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方面所包括的有森林保护、土地利用、改善农耕、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能源、物种保护、大气保护和人口控制等八个方面基本内容。林业在协调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有着至关重大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森林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1、能够深刻的了解昭苏生态系统主要有哪几大块组成,生长现状及其面临问。 2、今后怎样保护和发展昭苏生态系统。 【教学材料】 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它是生物圈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结构最复杂、类型最丰富的一种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森林是一个巨大的基因库,是最丰富的生物群落。森

林具有多层结构,一般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活地被物层以及层外植物,从而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成为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二是森林具有最大的生物量和显著的生态效益。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90%以上,森林生态系统是具有最大生物量的生态系统。三是森林是一个国家、地区富足和民族繁荣的标志之一,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森林是自然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贮碳库、能源库。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态因子,一片森林同时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特点,能够从根本上或一定程度上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某些方面的问题,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维护生态运行,从而使得以森林为经营管理对象的林业成为联系生态和经济的纽带和关键。 昭苏生态系统最重要的三大版块概况 天山圆柏概况:昭苏县是伊犁河谷乃至新疆天山圆柏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面积约30.56万亩,主要分布在特克斯河及其支流两岸以及浅山地带。 昭苏县天山圆柏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9年10月,位于昭苏县夏塔乡的国家重点公益林35、36、37、39林班,是伊犁河谷新疆园柏天然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总面积约10万余亩,核心管护区分布密集,面积约4万亩。目前,管理站在依法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管护的同时,科研工作也正逐步推进,扦插试验、苗木移栽试验、圆柏种子异地试植及种质资源采集等各项工作正在进行。

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多选题】 以下属于道法自然发展观的有()。 ?A、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B、 物无贵贱,万物一齐 ?C、 以天合天,无以人灭天 ?D、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我的答案:CD 2 【判断题】 “以天合天,无以人灭天”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 我的答案:× 【单选题】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出自()。?A、 《论语》 ?B、 《老子》 ?C、 《中庸》

?D、 《庄子》 我的答案:B 2 【多选题】 以下属于道法自然和谐观的有()。 ?A、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B、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C、 以天合天,无以人灭天 ?D、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我的答案:BD 【多选题】 道法自然生态发展思想包含的三个维度是()。 ?A、 整体观 ?B、 发展观

?C、 和谐观 ?D、平衡观 我的答案:ABC 2 【判断题】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我的答案:√ 【单选题】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 ?A、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B、 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C、 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D、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我的答案:A 2 【判断题】 顺应自然就是要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我的答案: 对

【多选题】 与道法自然生态发展思想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是()。?A、 尊重自然 ?B、 敬畏自然 ?C、 顺应自然 ?D、 保护自然 我的答案:ACD 2 【多选题】 保护自然就是要做到()。 ?A、 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B、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C、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D、 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的答案:ABCD

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无锡生态文明助推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7版(2011年8月10日) 2008年和2009年,环境保护部批准了两批18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目前,全国有14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另有5个省正在启动。 作为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全国超过1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并有38个县(市、区)建成了国家生态县(市、区)。这些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赢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优势。 为鼓励不同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模式和途径,本版特推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刊发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地区的经验。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家生态市,江苏省无锡市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本期刊发相关报道,以期对读者有所借鉴。 随着近日金城湾公园的正式开放,太湖内湖——蠡湖长达10年的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画上了圆满句号。夏日的清晨,站在渔父岛西堤拱桥之上,桥下湖水清澈,湖水之下有着茂密的“森林”,这些“森林”是一些沉水植物,如苦草、微齿莲子菜、鱼腥藻等,正是因为这些沉水植物牢牢固定住了底泥,不再搅动,从而使得湖水清澈,透明度显著提高。目前,蠡湖的水质已由10年前的劣Ⅴ类上升至Ⅲ类。 蠡湖水质的变化,让人不禁感叹,怎样的动力才能让一个在水上吃过亏的城市,利用10年时间治理好一个湖泊?又是怎样的动力让它成为全国首个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的地级市?江苏省无锡市委书记毛小平一语中的:“蠡湖治理的成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无锡要走一条发展之路,就是要探索生态文明。” 正是有了像蠡湖成功治理这样践行生态文明的一个个闪光点,才使无锡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加速冲刺。 发展理念与具体行动同步 毛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一项包括建立生态经济体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套.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第三套 一、单选择 1、杭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 A.太阳能摩天楼 B.低碳科技馆 C.智能化地铁 D.湿地公园答案:B 2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制度 A.环境损害赔偿 B.经济损害 C.经济保护 D.生态补偿答案:A 3“中国梦”是()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 A.胡锦涛 B.江泽民 C.习近平 D.邓小平答案:C 4经济发展要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结合起来 A.循环经济 B.农业经济 C.工业经济 D.宏观经济答案:A 5我国在哥本哈根国际气象大会举行前,向国际承诺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多少? A.40-45% B.30% C.25% D.50%答案:A 6、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的启动时间是() A.2005年1月1日 B.2008年1月1日 C.2012年 D.2003年1月1日答案:D 7、()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 A.农业文明 B.原始文明 C.生态文明 D.社会文明答案:C 8、联合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提出,全球气候变化的阀值是()摄氏度,如果超过了界限,全球将面临灾难性损害。 A.1 B.1.5 C.2 D.3答案:C 9、2012年()城市的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一 A.上海 B.天津 C.成都 D.深圳答案:B 10、中国能源消费以()为主 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气 D.页岩气答案:A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 A.“五位一体” B.三位一体 C.六位一体 D.八位一体答案:A 12、“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是伴随我国把()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应运而生的。 A.生态文明 B.工业文明 C.政治文明 D.农业文明答案:B 13、节能技术主要指() A.煤的清洁高效利用 B.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 C.太阳能 D.风能答案:A 14、资源相对不足、()有限已经成为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 A.环境容量 B.经济容量 C.财政容量 D.文化容量答案:A 15、1995年英国为保护环境出台了()法律 A.清洁空气法 B.空气污染控制法 C.环境法 D.空气质量战略答案:C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出自于《尚书》。 A.对 B.错 答案: 对 2、季羡林先生认为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A.对 B.错 答案: 对 3、天人合一自然观第一层含义就是人与天地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整体,割裂了人与自然,就形成不了一个系统的概念。 A.对 B.错 答案: 对 4、单选题:《道德经》的作者是()。 A.老子 B.庄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 老子 5、“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段话出自于《素问》。

对A. B.错 答案: 对 6、《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多个国家领导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 A.150 B.160 C.170 D.180 答案: 170 7、《西铭》是北宋大思想家张载的著作。 A.对 B.错 答案: 对 8、所以真正的道德不是所谓“礼”如何约束,而应是“道”如何要求,是“道”的实践活动。 A.对 B.错 答案: 对 9、《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的作者是()。 A.杜甫 B.李白 C.王安石

陶渊明D. 答案: 王安石 10、解放一词语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安石榴》:“十月中,以蒲藳裹而缠之;二月初乃解放。”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易经》包含由以下哪几部易书组成()? A.《连山》 B.《归藏》 C.《周易》 D.《卜筮》 答案: 《连山》,《归藏》,《周易》 2、《易经》又称《易》,成书于西周初至晚周,距今约3000年前。 A.对 B.错 答案: 对 3、古人认为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应增厚美德,以厚德对待他人。 A.对 B.错 答案: 对 4、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最大,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什么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可以用“坤”来比喻君子的美德。.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演讲稿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森林古城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森林古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运河街道党委的一名普通党员。今天能在这里参加本次演讲比赛,以实际行动为我区创建森林城市尽自己的一点力量,我心情非常高兴和激动。我演讲的题目是:倡导生态文明,创建森林古城。 众所周知,生命需要绿色,人类需要蓝天,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都非常重视,我国党和政府更是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远见卓识。可见未来发展生态文明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必将是生态文明的世纪! 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近几年来,区领导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经济建设连年攀升的同时,树立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的现代理念,本着建设未动、绿化先行的方案,先后建设了三个休闲广场,整治了运河大道、兴中路、文化路等几条主干道的路域环境,同时疏通治理了兰祺河、黑沟河、环城河等几条河道、建设了国家级的运河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古城恢复重建以来,我区的生态建设浪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大家可以有目共睹的是古城建到哪里,绿化就跟到哪里,水渠河道也跟到哪里。城市的天蓝了、水清了、绿色多了。 然而随着古城旅游的持续升温,我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我市做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大决策,这也是擦亮我区“江北水乡运河古城”这一城市名片的重大举措。有的同志可能会问,创建森林城市有什么意义呢?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城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城市绿色文明,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载体。森林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说过没有孩子的家庭没有希望,没有树木的国

生态文明建设中都市林业的作用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中都市林业的作用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8-08-13T15:29:58.4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作者:林美英 [导读] 摘要:生态文明的提出为城市林业建设提出新的目标与要求,也为城市林业建设创造新的机遇和挑战。 惠州市国有东江林场 516001 摘要:生态文明的提出为城市林业建设提出新的目标与要求,也为城市林业建设创造新的机遇和挑战。文中在剖析生态文明与城市林业建设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文明与城市林业建设的统一性,并通过生态文明是城市林业建设的保障和城市林业建设在生态文明中的核心价值作用2方面分析生态文明与城市林业建设的辩证关系,以期为在生态文明大环境下城市林业建设健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林业;建设;内在联系 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体现了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生态文明是指人们遵守自然规律所获得的所有物质与精神成果之和,全面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间的和谐发展的文化状态,在时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着力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推动林业发展的关键。下文在探讨生态文明视角下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期提升林业发展水平。 1.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目标,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林业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是美丽中国构建的核心元素。 1.1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自然生态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没有自然生态,就没有生态文明,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最重要的标志。林业是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主体,承担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大职责。党的十八大要求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些都是林业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地球上的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湿地、荒漠、农田、草原和城市6个子系统。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占陆地生物量的90%以上,处于主导和支撑地位。山清水秀、天蓝气清是生态文明建设最直观的景象,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美景都依赖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保护土壤、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功能。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进步,绿色和生态将成为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成为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百姓以绿色家园,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森林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新时期,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林业肩负着光荣使命,承担着重大任务。 1.2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 正如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生产物质产品,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生产精神产品,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生产政治产品,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生产生态产品。生态产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生态需求的产品,包括美丽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可爱的动物、宜人的气候等,是人类生活必需的消费品。“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与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文化产品相区别,具有产品的一般属性,如经过生产而得、具备有用性、可经交换而成为商品等,生态旅游开发就是利用生态产品的一种形式。和其他产品一样,生态产品的运动规律主要体现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们砍倒一棵树做成家具,在生产了物质产品甚至文化产品的同时,也让这棵树失去了释放氧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爽悦心情等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所以必须在不同部类的产品生产中权衡利害得失。 2.生态文明视角下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价值 2.1科学利用好林业资源,实现生态平衡 林业资源从本质上来讲属于可再生自然的范畴,但是因为生长周期缓慢的特点,决定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林业资源开发虽然简单,但是资源恢复是较长的过程。同时,森林资源对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林业资源对保护生物多元性,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方面也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做好林业资源的管理工作,有利于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利用好林业资源,实现生态系统平衡。 2.2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在尊重与保护林业资源,科学管理林业资源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后提出“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与利用,让子孙后代能享受到林业资源带来的实惠,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起到重要作用,更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2.3发展现代林业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必由之路 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安全友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生态安全包含着两重含义,其一是生态系统自身是安全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自然生态过程是完善的;其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安全的,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能充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生态安全的本质是人类的生存安全,人类的生存发展总是依托于生态系统持续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现代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现代林业至少在气候安全、水资源安全、土地安全、粮食安全、物种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等方面,对国家生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现代林业在生态安全中的基础性主导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建立以现代林业为基础的国家生态安全体系。荒漠化、土地退化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灾难频发等问题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乃至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成为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深刻地指出:“森林即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之免疫系统,因此林业关系着生态安全,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中国已经确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3.1林业科技水平低下 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比,林业技术水平低,表现在:科技投入低。林业科技投入的整体水平低,林业科技投入占国家投入的比重不

《人类发展与生态文明观》课程大纲

《人类发展与生态xx观》课程大纲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编码:16 课程英文名: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View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总学时数:20实践学时:无 一、课程目标 1.教学目标 从知识体系来讲,本课程结合授课教师在宏观生态学领域的专长,以生态文明为主线,和大学新生一起探讨了人类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学问题;并且以达尔文进化论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的理论法则为切入点,从方法论角度引导本科生深入理解认识学科发展史中重要理论的形成过程,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理解人类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培养本科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从学生能力培养角度来讲,本课程通过授课教师有效组织,切实地实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通过课前布置内容,培养本科生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自学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讨论,培养本科生的团队精神和总结梳理学习能力;通过辩论赛的形式,培养本科生的团队精神和思辨能力;通过授课教师课堂的组织和总结,达到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的认识。本课程采取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辅助引导的教学模式;在落实‘新生研讨课’基本目标-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达到引导“入校新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2.学习目标 (1)通过研究范例,本科生要掌握一些理论知识点和方法论内容。 (2)通过授课教师组织,本科生要具备自学能力、阅读和搜集资料能力。 (3)培养本科生的团队意识、思辨意识,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潘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这种必然性,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的现实选择外,还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这就是中 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文明。 西方环境思潮兴起四十年,有一个普遍的规律,那就是开始时把环境仅仅当作技术问题,即 用什么样的技术来治理污染。后来发现,再好的环保技术也挡不住“两高一资”产业的继续发展,于是把它上升为经济问题,设计各种鼓励环保惩罚污染的经济政策。后来又发现,环境问题牵扯到全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甚至牵扯到国家之间关系,于是就上升为政治问题。这几年,尤其是当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际政治主流时,全世界相当一批政治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最 终是一个文化伦理问题。去年戈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说了一句话:“环境不是政治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他这句话很有代表性。 现在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有人说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危机,有人说是资本主义的危机。其实用最简单的话说,是美国式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危机,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危机。因为金融衍生品代表的现代虚拟经济必须建立在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如果因投机产生的 道德风险迅速扩大为整个金融链条断裂,那就会影响实体经济,最后就会彻底宣告“今天花完明天的钱”的生活方式的破产。顺便一提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华人群体总体来说受损害比较小。因为祖祖辈辈的积淀使他们不习惯没钱也要贷款买好几套房子好几辆车的生活方式,相反他们喜欢踏踏实实挣钱、量入为出花钱、缩衣节食地为子孙攒钱。这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西方的脚步走。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甲午战败后转学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困境,这便使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于是打倒“孔家店”,彻底否定自身传统, 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集中体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要差很多,再走下 去不仅影响世界和谐,还会造成内部不和谐。所以,这次危机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西方工业文明是以无限获取利润为动力,以现代资本主义体系为制度,以建立在工商业和金融业上的城市为载体的文明。它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财富。工业文明产生的原因很多,例如新教改革、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科技革命等,但根本原因是发现了新大陆,开拓了殖民地,在扩大市场和原材料产地时,也把本国的阶级矛盾、经济矛盾、社会矛盾统统转移出去。转移了几百年后,他们终于发现,什么危机都能转移,唯有环境危机转移不了,谁让大家“不幸”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气候危机一来,飓风不光袭击东南亚,也袭击新奥尔良;海水上涨不光淹掉南太平洋小岛,也会淹掉纽约。 从文化上看,西方工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中心主义,即将人视为自然万物的主宰和中心,而 将自然视为不断满足人类无限欲望的对象。事实上,人的欲望可以无限,但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西方工业文明在300年间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社会财富,几乎等于传统社会的总和,但也消耗了亿万年的自然储备,带来了不可克服的经济危机和全球生态危机。 文明总是在不断进化的。西方工业文明把人类带出农耕文明,但它也必将走向历史的尽头。时代正在呼唤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全面和谐的生态文明,就是在西方工业文明所奠定的生产力基础上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大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生态,在人与自我之间建立和谐人格,在人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社会。当然,还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相融,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和谐世界。 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所暴露出来的内在困境,各国一部分政治精英与学者已开始全面研究世 界各大文明和古老宗教中的生态智慧,试图从中寻找摆脱困境的路径。他们发现:从基督教文明来看,人类对生物群的尊重和保护也应成为自然法的内容,包括生物自然多样化存在的权利、健康生活的权利、自由进化的权利、不受人类侵害的权利、共享于地球的权利等。为这些权利而奋斗,已成为20年来西方环境运动的伦理基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又将目光转向东方,转向中国。《儒学与生态文明》、《道教与生态文明》、《佛教与生态文明》,这些书成为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了解决生态危机,西方人开始琢磨中华文明的古老传统。 中华民族是有特殊性的,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全世界唯一以国家形态传承,而又同根、同文、同种延续几千年的民族。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独自延续生存到今天?因为我们的文化理念中蕴含着更加深刻的生态智慧:我们的伦理与制度充满着这种深刻的生态智慧,我们的生活方式

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商品输出国的中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同时资源的大量开采,各种工厂的兴起,造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环境的大患,为了延续人类生存的继续,适量开采,倡导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必须正视且严肃对待的难题。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 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报告》为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 所谓的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利用又同时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我们深知生态文明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污染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出现。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又要坚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恢复。这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那么怎样让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完善的共同发展呢?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实质上并不冲突。其本质都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结合资源有限而人类欲望无限的现实,在实际操作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结合现今实际情况,已有一些举措在实践中取得了效果,尚有一些举措缺乏实践环境。 1、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践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是不负责的行为, 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的代价。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应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 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2、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 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 并使之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科技、法律、政治以及伦理等领域, 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 3、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保投资就达到GDP的2%,英国2.4%,日本1.8%- 2.9%,

中国传统文化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c6326704.html, 中国传统文化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作者:田思 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10期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生命伦理思想,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其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宇宙生命观可以消解工业文明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忧国奉公的价值人生观可以消解工业文明中的消费主义思想;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传统文化中诚敬俭朴、虚静无为的道德修养观可以消解工业文明中的享乐主义思想。这些生命伦理思想为人类在新时代消除生态危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构建全球和谐生态坏境,提供了一种远离迷途、明晰前方的深远洞识。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早在远古时期就蕴含着顺应自然、敬畏生命、尊道贵德的思想内核。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明逐渐孕育出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宇宙生命观、刚健有为、忧国奉公的价值人生观以及诚敬虚静、俭朴无为的道德修养观,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内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对于消解西方工业文明危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理论价值。 一、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宇宙生命观消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由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工业文明无论是人文科技亦或是物质财富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在巨大成就面前,人类已然觉得自己就是地球的主宰者,使得人类中心主义文化在社会中广为流行。 一方面,人类中心主义主张征服自然、控制自然,把自然当作对立面,其根源便是来自于资本主义自身的“经济理性”。所谓“经济理性”,即是要求资本主义联合一切技术、资本、经济权力最大限度的去控制、利用自然,以使自己能够贯彻“获取利润最大化、追求财富最大化”这一特定目标。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即是个体主义,其背后至始至终都体现出的是少数统治精英阶层对人和自然界的控制。这种控制会导致利益的分配不公,因此必然会扯进对自然资源的控制和争夺。在利益面前,人们较少会去关心生态问题。所以,人类中心主义主导下的工业文明,对财富的疯狂追逐必然会引发对环境的疯狂破坏,这种发展方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在这点上,中国传统文化里所强调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宇宙生命观,对于消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人与社会:刚健有为、忧国奉公的价值人生观消解消费主义思想

浅谈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

浅谈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 发表时间:2011-10-26T09:13:43.75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朱秀娟[导读] 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朱秀娟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 068450 摘要本文简述了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并对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1.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1.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1.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 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1.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 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 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 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2.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2.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2.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参考文献 【1】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2】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3】李娜.浅谈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J].民营科技,2008(1):72~7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