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学语文课题思政——春江花月夜

大学语文课题思政——春江花月夜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案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一、案例主题

(一)课程和案例的基本情况

自然是一首动听的歌曲,是一支神奇的画笔,里面有美妙的声音,有美丽的画卷。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趣。看不完”“读不完”“无穷”“无尽”与题目“读不完的大书”遥相呼应,“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勾住我们脚步,也让我们心生到大自然中看一看的内心冲动。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前提。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张右虚内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认为,诗人是站在彻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

《春江花月夜》,是本课程第三单元第一讲。《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

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1.知识目标:会写诗中生字“斜月”“碣石”,并理解诗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拓展人生视野和艺术情怀,正确欣赏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

3.情感目标:在读中感悟诗人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乐府诗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提高审美情趣和思想品位。

4.价值目标:培养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

(二)思政内容融入的理念和思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通过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令人神往的春江花月夜,要学会珍惜,保护和更好的利用自然之美。

(三)教学实践情况

采用班级研讨和学生独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以“经典阅读——感性体验——理性领悟——人生浸润——价值认同”的渐进式教学方法,化解学生在经典学习中的知识障碍和畏惧心理,帮助学生理解用心感受自然的美好,对自然产生兴趣进而深入了解自然,懂得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四)案例的思政教学目标

《春江花月夜》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变化的苦难岁月,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沉郁顿挫。培养学生从诗歌的表现对象到艺术方法,从体裁到修辞,都对前人“遗产”的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发展,是古典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二、与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思政融入点

三、案例意义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所以在讲这首诗的过程中充分关注的是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性灵独抒。重在发展学生的独立品鉴能力,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赏析这种情韵幽雅的美文,应该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心灵之旅。教师应积极的创设入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快感和审美愉悦感。

四、教学反思

(一)实施效果及成果

1.明确了课程的价值目标,提高了育人效果。

2.注重课程设计,较好地满足了大学生对有难度的高质量学习的需求,课程的挑战度增加了,学生的获得感也增强了。

3.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与立场这三个维度,组织课堂教学和课下阅读,同步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接地气,课堂互动感强,学生参与度高。

(二)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1.教师讲课和学生研讨的衔接不畅,经验不足。

2.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课程衔接不够自然。

(三)今后的改进思路和注意事项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如雨课堂等,优化课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堂教学效果。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案

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十一单元亲和自然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张若虚生平及创作;

2、体会本诗“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理解这首诗以月光统摄群像,诗情画意、哲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4、认知并体会这首诗语言优美自然、声韵流畅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 2、以月光统摄群像,诗情、画意、哲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1、理解“月”在本篇中的核心意义; 2、联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把酒问月》(李白) 等古典诗词的意蕴,充分理解把握写景记游类诗词的深层含义。【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讲授、配乐朗诵、古筝演奏及舞蹈视频欣赏 【教学内容】 1、了解张若虚其人及创作; 2、引导学生欣赏诗中所描绘的月夜春江花林的美妙景色; 3、启发学生领悟诗中抒写的离人相思之情和诗人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沉思遐想,为传统闺情题材注入了新内容; 4、营造氛围,引领学生陶醉于诗情、画意、哲理的水乳交融之中;陶醉在词清句丽,韵律悠扬的朗诵、音乐、舞蹈的优美意境之中。 主要教学内容: 一、作者介绍 张若虚,唐初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清人王(门内岂)运《论唐诗诸家源流》中说:“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另一篇为《代答闺梦还》。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二、《春江花月夜》解题

大学语文-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首句即点出春、江、月,且暗藏夜。这江是与海相连的,江潮把江海连在一起,分不清江海,亦分不清海天。春江连海,可见气象之大。潮水起伏,明月由海潮中涌出,此情此景,非人间可见,张若虚飞入天上乎?不禁让人想到稍后的张九龄写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固然很好,但是没有海潮的托浮,那明月自然也就少了一层动感,少了一层意境。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滟滟何义?词典》解释为“水的光色”。所以苏轼曰:“水光潋滟晴方好”。“滟滟随波千万里”,什么滟滟随波?当然是明月。我们看那江波之上流动的色彩,谁能分清是水波,还是光波?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首章四句,极富动感,是一幅有(水)声有(月)色、有远有近、有上有下的立体画。诗人不知不觉地使用了当今电影的蒙太奇手法。那春江潮涨,汪洋一片,江水与海水相接是开阔的长镜头;浪滔中涌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是特写镜头;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处水光粼粼,镜头又拉成了远景。当然,那时既没有电影,也没有什么蒙太奇。但是,艺术是相通的,古代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今为古用”。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前四句单讲春江月夜的好处,这句写花,花如冰珠,晶莹剔透。“霰”这个比喻,写出了春江月夜中的花的特色,花的奇妙。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将镜头推向空中,但见月色溶溶,月光如凝霜朦胧。镜头再转向江畔沙滩,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古谚云:“春寒料峭”,有霜不足为奇。霜是白的,沙是白的,因何而白?有人说霜、沙自白。其实,没有月,怎能见霜、沙之白?所以这两句是暗写月。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仿佛被净化了似的。 以上两章主要写春江月夜的美景,在诗中起到“起、承”的作用,为下面章节的转折铺垫。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这两句又明写月。以上十句,出现“月”字四次,然而实际上句句含月。“滟滟随波千万里”,“江流宛转绕芳甸”,“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

大学语文中思政元素的探讨——以春江花月夜为例

大学语文中思政元素的探讨——以春江花 月夜为例 大学语文中思政元素的探讨——以《春江花月夜》为例 摘要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其以深邃的哲理、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深受人们喜爱。本文旨在探讨《春江花月夜》中的思政元素,分析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期为 大学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引言 在当今社会,大学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还要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了丰富的 思政元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 文将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深入剖析。

2. 《春江花月夜》的思政元素分析 2.1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春江花月夜》通过对春江美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2.2 倡导和谐共生理念 《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江水、月光、花鸟等自然景物与人的和谐共生。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一句,揭示了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这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2.3 体现人生哲理 《春江花月夜》以月为线索,展现了人生的起伏和哲理。诗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追求人生的真谛。这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 极作用。 3. 《春江花月夜》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价 值 3.1 提升文化素养 通过研究《春江花月夜》,大学生可以领略到古典诗词的美妙,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 3.2 培养道德情操 《春江花月夜》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 的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 3.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大学语文课题思政——春江花月夜

大学语文课题思政——春江花月夜 本篇文章介绍了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一则思政案例——《春江花月夜》。文章首先描述了自然的美妙和无穷的奥秘,强调了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接着,文章介绍了《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以及本课程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目标。通过研究这首诗歌,学生将会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鉴赏力,拓展人生视野和艺术情怀,感悟诗人的复杂心态,增强审美情趣和思想品位,同时也培养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思念。” 2、美好景色之感:“皎皎孤月照长空,池塘深处有人家。” 3、哲理思考之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二)研究 1.学生独立研究,阅读《春江花月夜》全诗,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2.班级研讨,讨论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和深入探究。 三)总结

1.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2.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诗歌对自然之美的表达和对人类自身的启示。 四)拓展 1.参观自然景观,亲身感受自然之美,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 2.开展环保活动,呼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二、思政融入点 1.通过研究古典诗歌,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研究自然之美的表达,引导学生珍爱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3.通过研究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 4.通过参观自然景观和开展环保活动,引导学生亲身感受自然之美,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赏析《春江花月夜》

大学语文课题思政——春江花月夜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案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一、案例主题 (一)课程和案例的基本情况 自然是一首动听的歌曲,是一支神奇的画笔,里面有美妙的声音,有美丽的画卷。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趣。看不完”“读不完”“无穷”“无尽”与题目“读不完的大书”遥相呼应,“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勾住我们脚步,也让我们心生到大自然中看一看的内心冲动。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前提。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张右虚内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认为,诗人是站在彻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 《春江花月夜》,是本课程第三单元第一讲。《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

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1.知识目标:会写诗中生字“斜月”“碣石”,并理解诗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拓展人生视野和艺术情怀,正确欣赏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 3.情感目标:在读中感悟诗人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乐府诗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提高审美情趣和思想品位。 4.价值目标:培养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 (二)思政内容融入的理念和思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

政治与行政学院大学语文教案三春江花月夜

政治与行政学院大学语文教案三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 一、重点难点 1( 重点:构思巧妙的结构艺术;优美独特的意境创造。 2( 难点:平仄相间,韵律婉转。 二、背景材料 1(张若虚(约660~约720),初唐诗人。杨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一首《代答闺梦还》,风格柔靡,近齐梁体,水平一般。一首则是《春江花月夜》,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人以文传,张若虚就是靠这首诗流传闻名的。 2(《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虑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三、作品串讲 春江花月夜[1]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2],何处春江无月明。 [1] 选自《全唐诗》117卷,中华书局。 [2] 滟滟:波光闪烁的样子。 江流宛转绕芳甸[3],月照花林皆似霰[4]。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5]。 [3] 芳甸:花草丛生的原野。 [4] 霰(xiàn):雪珠,这里形容月光映照下的花朵。[5] “空里”二句:月光皎洁柔和如流霜暗中飞泻,江畔白茫茫一片空明。流霜:像霜 一样的月光悄悄泻满大地。汀:水中或水边平地,此指江畔沙滩。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6],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7],但见长江送流水[8]。 [6] 穷已:穷尽。 [7] 待:一本作“照”。 [8] 但(dān):只是。 白云一片去悠悠[9],青枫浦上不胜愁[10]。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11], [9] 悠悠:这里指白云缓缓飘行的样子 [10] 青枫浦:今湖南省浏阳县有此地名,一名双枫浦。这里泛指分别的地点。 [11] 扁(piān)舟子:指飘零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船。明月楼:明月照耀下的楼房,即思妇住处。这里指楼中的思妇。 可怜楼上月徘徊[12],应照离人妆镜台[13]。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14]。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 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 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 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 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 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大学语文课堂的思政教育视角

春江花月夜:大学语文课堂的思政教育视 角 引言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文学家张若虚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春江的美景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从思政教育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这首诗的意境和内涵,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分析诗歌意境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的花月景色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美景传递人文情怀。诗中通过丰富的描写手法,如用色彩丰富的词语、对比手法、夸张手法等,展示了春江的壮丽景色。这样的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更融入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在这首诗中,春江被赋予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意义,成为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和追求的象征。 思政教育的视角 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通过分析诗中对自然的赞美

和对人生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美的存在和人生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首先,诗中描绘的春江花月景色展示了自然的壮丽和美丽。这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美好,培养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我们可以从中引导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珍惜自然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其次,诗中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诗中的词句,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追求。这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最后,诗中的描写手法和艺术表达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分析这首诗,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艺术欣赏和创造能力。 结论 在大学语文课堂中,通过以《春江花月夜》为例,从思政教育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分析诗中

春江花月夜在大学语文思政课程中的解读

春江花月夜在大学语文思政课程中的解读 摘要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其诗意境深远,富含哲理,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瑰宝。本文档旨在深入解读《春江花月夜》在大学语文思政课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分析其审美内涵和思政教育元素,为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背景介绍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为主题,描绘了一幅绚丽的江南春夜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这首诗在大学语文思政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可以帮助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审美素养,并启发他们对生活、人生和自然的深入思考。 文本解读 审美内涵

1. 春:象征着生机、希望和活力,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 对未来的期待。 2. 江:代表了广阔的自然界,寓意人生道路的宽广和无限可能。 3. 花:展现了生命的美丽和短暂,引导人们珍惜当下,感悟生 命的无常。 4. 月:象征着团圆、和谐,启示人们追求社会和谐与家庭和睦。 5. 夜:体现了宁静、安详,引导人们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思政教育元素 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春江花月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引导 学生认识和尊重自然,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 2. 生活的美好与无常:诗中对生活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启发学生珍惜生活,同时认识到生活的无常,从而更加成熟地面对 人生的挑战。 3. 社会和谐与家庭和睦:月亮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 谐与家庭和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观念。 4. 对美好未来的期待:诗人对春天的赞美表达了对抗困境、追 求美好生活的信念,激发学生的乐观精神和奋斗动力。

教学建议 在大学语文思政课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 文本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象征和哲理,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审美教育:通过分析诗的审美内涵,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3. 思政教育:结合诗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人生和自然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观念。 4. 创作与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相关艺术创作,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结论 《春江花月夜》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政教育元素,在大学语文思政课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深入解读和教学,我们可以帮助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并启发他们对生活、人生和自然的深入思考。

大学语文春江花月夜

大学语文春江花月夜(总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春江花月夜》赏析(参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题中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本身即是自然和人生的美好境界,诗歌围绕五种事物,构织出一个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

诗开篇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景象壮观。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里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光流泻,花树上象撒了一层洁白的霜雪。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大千世界笼罩在一片梦幻般的银色之中。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如此澄彻的世界,令诗人神思飞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大江、这明月,是从何时开始存在的呢?在这江畔,又是谁第一个遥望这轮明月,思索人生和宇宙的奥秘呢?古人思索人生与宇宙的关系,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此处却翻出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明月长在,生命转瞬即逝,怎不令人感伤?但如果我们不执着于个体生命的短暂,而是放眼于人类,那么,千百年来,人类的生命绵延不绝,不是始终和明月共存吗?作者就这样得到宽慰了:这江畔的明月年年如斯,又是在等待着人类中的哪一个有心人呢?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在这里,因自然美景引起的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感伤但并不消沉绝望,而是有一种懵懂的期盼与渴念,这正是初盛唐诗歌的情感基调。 “白云一片悠悠去,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诗人的思绪,随白云飘摇,转向人生离别相思之情。“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可知这离愁别恨之思不止一家、一处。以下“可怜”八句,写思妇之情,但诗人并没有直接写思妇,而是用“月”来烘托,把“月”拟人化,写“月”

大学语文课堂的思政教学——以春江花月夜为例

大学语文课堂的思政教学——以春江花月 夜为例 引言 大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在语文课堂中融入思政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以唐代文学家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探讨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思政教学的有效方法。 课堂内容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描写春江美景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涵盖了人生、自然、情感等多个方面的主题,可以作为思政教学的材料进行分析和讨论。 思政教学方法

1.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通过诗歌的文字描写,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春江花月夜所展现的自然之美。让学生通过感性体验,培养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通过诗歌的文字描写,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春江花月夜所展现的自然之美。让学生通过感性体验,培养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2. 探讨人生哲理:在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所表达的人生哲理。例如,诗中描绘的江水不断流淌,可以引发学生对生命流转和不断前进的思考。探讨人生哲理:在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所表达的人生哲理。例如,诗中描绘的江水不断流淌,可以引发学生对生命流转和不断前进的思考。 3. 拓展情感表达:通过研究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写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美、生命和人生的感悟。拓展情感表达:通过学习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写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美、生命和人生的感悟。

思政教育在大学语文中的应用——以春江花月夜为例

思政教育在大学语文中的应用——以春江 花月夜为例 思政教育在大学语文中的应用——以《春江花月夜》为例 摘要 本文以《春江花月夜》为案例,探讨思政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与应用。文章首先介绍《春江花月夜》的文学背景及其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随后分析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借助这首诗展开思政教育,最后总结思政教育在大学语文中的应用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 引言 在高等教育中,思政教育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本文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探讨

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2. 《春江花月夜》的文学背景与思政教育资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被誉为“孤篇横绝”,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这首诗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思政教育视角下,《春江花月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资源: 1.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诗人对美好家园的描绘,体现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诗中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 强调人生价值: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思政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3.1 深入解析诗歌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对《春江花月夜》的内容进行深入解析,让学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 3.2 结合时事热点 将诗歌内容与当前的时事热点相结合,让大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同时,联系实际,思考如何将这些理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3 开展课堂讨论 组织大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中所体现的思政理念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理念。 3.4 布置相关作业

大学语文中的思政课——春江花月夜研讨

大学语文中的思政课——春江花月夜研讨 一、课程背景 1.1 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还肩负着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的责任。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将大学语文与思政课相结合,有助于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吸引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审美内涵和哲学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创新思维和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我国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内容

2.1 文学作品解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爱情和自然的感慨。本课程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文学手法、意象构建和情感表达,使学生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 2.2 思政元素融入 在解析《春江花月夜》的过程中,本课程将深入挖掘诗中的思政元素,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研讨与交流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本课程将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与交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安排 3.1 课程时长 本课程共计16课时,每课时45分钟。 3.2 课程结构 1. 文学作品解析(8课时) 2. 思政元素融入(4课时) 3. 研讨与交流(4课时) 四、课程评价 4.1 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将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论文三种方式进行综合评定。 4.2 评价标准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7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7篇) 一、教材 《大学语文》是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旨在以浓厚的优秀历史 文化积淀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真正塑造成 具有高尚情操、完美人格、丰富知识、学有所长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而 《春江花月夜》是文学欣赏里很重要的一首诗歌,它选自上篇的第二单元,生命之悟单元,是唐初张若虚写的一首著名的诗歌,它融美景、美理、美 情与一体,让我们不但欣赏到美景,感觉人世间的真情,而且还能引起我 们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进行深思。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 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 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而且通过这首诗的欣赏,我们会掌握一些欣赏诗 歌的基本方法。 二、学情分析: 高职一年级的学生,欣赏诗歌基本上只是从感性上来欣赏,还停留在 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习惯于听老师讲,所以要改变他们原有的固有的模式,调动他们的积极参与的意识。让他们欣赏诗歌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 欣赏。 三、目标分析: 主要完成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诗的欣赏讲解,掌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这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能力目标:训练同学们进入诗歌的意境,说出诗歌的美妙之处,锻炼 同学们领悟诗歌韵味的能力、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情感目标:通过本诗的讲解,培养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 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热爱大自然,热爱全人类;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珍惜时间、珍惜青春)等情感。 四、教法分析: 即“听读?朗读?品赏?迁移”。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 准备采用诵读法、欣赏法、发现法、情境法、讨论质疑法。 诵读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音乐美。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本诗的美景,美理,美情。 情境法:再现诗歌的情境,走进诗歌的意境。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比方说此诗中月亮的变化,此诗月亮与其它 诗歌的月亮有何异同。 讨论质疑法:就一些评论和问题进行讨论和质疑,提高我们的思维能 力和创造能力。 五、学法分析: 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板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 “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 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