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缺失现状分析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缺失现状分析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缺失现状分析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缺失现状分析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缺失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分工的细化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父爱缺失。有调查表明: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到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现象严重。

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下面两个父爱缺失的的案例足以引人深思:在一栋正装修的房子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叔叔,抱抱我好吗?”房主6岁的女儿妞妞竟然向家里的装修师傅提出如此要求,妈妈感到万分惊诧:“妞妞平时一向不和陌生人说话的。”妈妈问妞妞为什么如此亲近那位装修师傅,妞妞可怜巴巴地说:“我觉得他长得像爸爸。”原来,妞妞的爸爸两年前出国工作,其间只在过年时回过家,孩子特别想念爸爸。

2003年3月湖南省的一个6岁男孩儿通过一则《征父启事》表达了他渴望爸爸的呼声。他说:“我想有个爸爸!我要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样,星期天有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去公园”;“爸爸能像别人家的爸爸一样,帮妈妈的忙,对妈妈好,对我好!”这件事情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讨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分工的细化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父爱缺失。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参与状况到底如何?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具

有什么样的作用?父亲角色的缺失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父亲如何积极参与家庭教育?笔者试着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1.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参与的现状

1.1听听孩子和母亲谈眼中的父亲形象

几个孩子接受家庭教育问题调查中的咨询,向调查人员讲述了自己的父亲:

“印象中我的父亲只是个赚钱的机器,对我们的感情很淡薄。”

“我从小对父亲是较少表露情感的。事实上,父亲很疼我,只是他不知道要如何表达情感。这是我始终感到遗憾的地方。”

“妈妈负责我的生活、学习问题。爸爸只会管理一些比较严重的事情。如果我犯了很大的错误,爸爸就会严厉地处罚我。平时,爸爸对我的事情多半是不理不睬。”

父亲的行为也引起了母亲的极大抱怨:“他什么事都不管,回到家还会指责我没把孩子带好,我觉得他对家庭一点都不负责任!”

1.2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参与程度低

来看一项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您家里负责孩子教育问题的人是

父亲

母亲

父母共同承担

15%

60%

25%

调查表明,持有"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的传统观念的父亲还大有人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到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大多数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态度粗暴缺少耐心,成了家庭教育中的‘甩手掌柜’。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关,‘女主内’就是‘相夫教子’。男人则在外打拼干事业,认为教育孩子是婆婆妈妈的事情,并非大男人所为。因此,父亲以忙、事情多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调查的家庭中,孩子父亲的学历总体高于孩子母亲,他们在培养儿童兴趣、开发儿童智力方面比孩子的母亲更有优势。

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其实即便在过去,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缺失的。历史上只留下“孟母三迁”或“岳母刺字”这样的故事,并未留下父亲教育的经典。现在也是如此,在学校里,家长会往往成为“妈妈聚会”( 参加家长会的85%是母亲)。

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每天和父亲相处的平均时间不到15分钟,而且绝大部分时间属于单向询问式,即警告或斥责孩子的过错。一项调查显示:父亲在家的业余时间安排中,教育孩子放在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看报、看电视和做家务。

种种迹象都说明这样一个现象:父亲正在从家庭教育中消失。

父亲一旦放弃了家庭教育的阵地,母亲就会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这是一种家庭教育的严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严母慈父”的格局,这同样是不恰当的,会使孩子的性格与人格的发展偏离正常的轨道,造成心灵的扭曲与心理的异变,影响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等等。

1.3.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失误表现

1.3.1 耐性不足,忽冷忽热

大部分男性做父亲后,在养育孩子方面明显不如做母亲的有耐性。高兴时哄得孩子欢天喜地,心烦时骂得孩子摸不着头脑,生气后打得孩子哭哭啼啼。一旦孩子有了错,父亲可能毫无顾忌,劈头盖脸的批评一通,对孩子抱有过高而不切实际的期望,并且对孩子的问题表现得极不耐烦,往往是用“一边玩去”、“你知道什么”等话语把孩子支开等等。

1.3.2 借口多多,推卸责任。

有很多做父亲的对家庭教育这样认为:男同志整天在外面跑东跑西,哪有时间照顾孩子,教育孩子主要是母亲的事情。这些借口推卸了教育责任,因而父亲与孩子在一块的时间远远少于母亲,渐渐就不了解孩子。

1.3.3 刚多柔少,宽严失度。

很多的父亲认为——男人嘛,就该像个说一不二的“男人”,把对孩子的柔情等同于“女子气”,动不动就对孩子吆三喝四,造成孩子对

父亲“敬而远之”。然而,这种远离只代表沟通的失败,没有任何教养的魅力!其实,一个能展现母性力量的父亲,不但不会使他的雄性力量逊色,反而会因为其刚柔并济而使他的雄性力量更具有深度和智能。

父母对子女影响力的大小,并不取决于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的水平,也不是取决于教育方法,而是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沟通是否顺畅。据统计,无论是严格的家教,还是宽松的家教,都能找到成功的案例。

1.3.4 目标不一,教育失衡。

夫妻俩人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往往不一致,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各执一词。比如,一个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一个说孩子还小呢,我来帮他穿省事些;孩子犯了错误,一个不以为然,一个却非要孩子立马改正不可。俩人经常为这些生活或者学习的事情发生冲突,搞的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还老钻大人的空子。这样就很难树立家长的威信。

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如:要纠正孩子乱扔垃圾的坏习惯,你光靠一遍遍地说还不行,还要做给孩子看。孩子看到父母的行为自然会模仿,同时也就

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了。父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孩子去做,孩子怎么会来听你的?一种角色或一种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可能会更大一些。

综上种种,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父亲似乎正在从家庭教育中逐渐消失”。

2.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在家庭中,父亲象征着一种雄性力量,具有雄壮、威武、勇敢、进取、独立、果断的个性品质,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更有计划性、目的性,知识面更广。父亲的这些个性品质与特点,是母亲所无法模仿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

从男性与女性的心理进行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同的。男性总体上比女性粗心,他们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长的‘主干’,母亲的细心则提供了枝叶与养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只有粗细结合,孩子这棵‘树苗’才会长得主干挺拔,同时又枝繁叶茂。”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游戏玩伴

父亲可以和孩子玩一些相对更兴奋、刺激、变化多样的游戏。父亲的幽默、粗犷和力量会给孩子的游戏生活带来无限乐趣。另外,男性活动范围大、内容多,可以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外部环境,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社会生活,进而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2.2父爱有助于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热情、幽默、勇敢等个性特征,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父亲这个词意味着秩序,在父亲与孩子的接触中父亲将会于无形和有形中向孩子传授或渗透社会秩序、规范、准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实施人生观教育。

以我个人为例:在我遭遇挫折时,我能很快寻找到积极力量振作起来,我发现父亲的人生观在早期教育中影响着我和塑造了我的人生观。我能走出脆弱,充满勇气地面对生活,因为有一个支撑点:父母无条件的爱,其中来自于父亲的力量是我这一辈子都受益无穷的。

2.3父爱有助于孩子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

父亲参与教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行为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对男孩来说,父亲是男性的典范。对女孩来说,父亲是可以教给她们男性的生活方式以及男性与女性有什么不同等知识的人,这些影响主要反映在青春期如何与异性交往的问题上。“有位女大学生快毕业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后该与男人还是女人一起生活。她并非双性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由妈妈抚养长大,她的性别认同

感没有建立。”显然,父亲教育的缺失会让孩子的性别认同、继而是身份认同出现问题,也就难以适应社会。

2.4父爱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观察和研究证明,母爱与父爱对儿童智力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父亲能给予孩子更丰富的知识,孩子经常从母亲那里学到语言、生活知识或物品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而父亲经常通过运动操作,诸如修理车辆、机械、使用工具、修整园林等活动,使孩子对动手操作更感兴趣,这就激起儿童的探索精神、想象力、创造性以及求知欲望,从而有利于智力发展。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向父亲请教问题,很少有父亲象母亲那样详细地把结果告诉给孩子。可能稍微讲几句就有些不耐烦,把问题扔给孩子,看起来父亲是很粗糙的,但是这样做却推动孩子动脑筋,这样的知识传授能发展孩子的智力。一项追踪研究表明,凡与父亲在一起交往机会多的儿童,智力水平更高,尤其男孩更是如此。

2.5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能起到平衡作用

母亲带孩子比较多,母子、母女之间有许多的矛盾,爸爸就是一个平衡器。在母亲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以致得了“儿童成才焦虑症”的

家庭里,父亲的平衡作用非常关键。孩子因为一次考试不理想而受到母亲暴风雨般的指责后,父亲的一个微笑、一次拍抚或一句宽慰的话,都能迅速使孩子从与母亲的对立情绪中解脱出来,通过缓缓引导,使孩子受挫的羞愧转化为奋起的决心。

再就是一个出气阀的作用。妈妈气量大的也有,但多数好象是爸爸气量比较大,能起到宣泄作用。父亲参与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必然会缓解母亲的压力和减轻母亲的负担,能够增进夫妻感情,具有调适或平衡家庭关系、增进家庭感情的作用。

2.6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心理作用

实际上,孩子生长在有父爱的家庭中,不仅智力水平会正常发展,而且心理调适能力也会健康发展。父爱是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支柱,是家庭的心理调适剂。

我教过一个学生,是个男孩子,他给人的印象: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自卑,说话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被欺负了也不敢说,这个孩子5岁时父亲死于一场意外事故。专家认为“缺少父亲关心和教育的中小学生,往往出现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紧张、焦虑,自卑心理严重,缺乏安全感等,并且将影响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尤其是进入工作环境后与上级领导的沟通障碍。”如果父亲角色缺失,就极易导致孩子

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

当然我们没有办法得出一个结论,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强。但是可以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优势,很多特点,比如说勇气、发展、风险,甚至于马虎。

父亲有很多教育社会化的功能,他往往能给予孩子一种超越家庭范围更为宽广的竞争性的社会意识,在与外部的人们交往当中,父亲的作用可能要更好一些;在帮助孩子解决权威、道德品质发展、自我控制和成就感等方面的问题时,父亲是一个特殊的、重要的榜样。可见,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后果严重

我先以两个案例列举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的严重后果:

第一个案例:

一个妈妈无奈地向老师诉说:“我家斌斌太娇气了,今年都要读小学了,但是稍微有点不顺心就哭,不让他喝汽水哭,被才1岁的表妹打了一下也哭,女孩子都没他爱哭。为什么我家的孩子那么爱哭?”老师在对徐女士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了解后,得出一个结论,斌斌的

爱哭与爸爸在斌斌的家庭教育中缺失有很大关系。在斌斌的家里,妈妈暂时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主要的时间都用在照顾斌斌上,因此职业是司机的爸爸成为了家庭的经济支柱,为了让家里生活无忧,斌斌爸爸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工作,下班后回家只顾自己看电视,或找人下棋、聊天,很少与孩子交往,似乎孩子并不存在。为此,夫妻俩常吵架,怄气。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懦弱、胆小,没有创造性,爱哭的个性,爸爸在斌斌的教育中,可以说是缺席的。

在前面我们说过,父亲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敢于冒险、敢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开朗、宽容等个性品质。如果父亲经常跟孩子在一起,孩子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父亲的这些行为方式与性格特点。心理学家麦克?文尼曾做过试验,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个小时的孩子,和那些一个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个小时的孩子比,他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或者冒险性,更具有男子汉的气概。而斌斌每天和爸爸相处的时间还不到30分钟,因此斌斌的性格更多地受妈妈影响,显得娇气和软弱。

第二个案例:网络成瘾者小东, 16岁,3年前开始沉迷网络,经常不回家。初二辍学,已经一年多没有读书了。终日留恋网吧,有小偷小摸行为,多次被治安队教育,性格叛逆。那么他的家庭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小东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与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疏远,很少

和儿子交流,加上年龄上的差距,父子之间的代沟十分严重。自小东出世以来,母亲基本包办了对儿子的家庭教育,父亲在整个教育环节里很少插手。

在孩子性格成型的过程中,来自父亲的教育对于健康性格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男孩子。父亲相对伟岸与粗旷的形象会令他们联想到男子气概,同时父亲往往是勇敢,坚强等性格的主要塑造者。男孩子可以在父亲身上学到对社会的适应性,树立自豪感、权威感和责任感。但由于母亲的教导往往注重生活细节和谨慎性格的培养,显然不能代替父亲教育的作用。小东在缺少父亲影响而单凭母亲教育的环境下成长,这就造成了他缺乏家庭责任感和归属感,社会适应能力低,辨别能力低,情商低的结果。在小学阶段母亲还可以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但一旦到了初中阶段,由于交际圈的扩大,母亲对于孩子的管教越来越力不从心。小东受迷上了网络游戏,加上自小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和归属感,所以走上了沉迷网络离家出走之路。这两个案例都是父亲教育的缺失使孩子性格产生缺陷的不良后果。

许多调查和研究也已证实,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情感或行为问题都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比如,较少接触爸爸的婴儿,许多技能发展都比较迟缓,长大后情绪变化激烈、易冲动,自我控制较差,缺乏自尊心,人际关系紧张,反社会行为较多等等。人们把这些表现称为“父爱缺乏综合症”的典型症状。不论是大学生自杀还是暴力行为,甚至

硫酸泼熊事件,都反映了父性教育的缺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缺乏父爱给孩子带来的危害:

长期缺乏父爱,孩子就可能患上“缺乏父爱综合征”,给孩子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带来诸多的困扰,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正常发展。美、英、德等国的一些研究发现,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愈小,罹患综合征的危险愈大,并且对男孩的影响更为严重。有统计数据表明,生长在缺乏父爱的家庭,男孩罹患综合征的危险是女孩的 1一3倍。尤其令人深省的是,那些双亲均在但父爱缺乏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患“缺乏父爱综合征”的可能性更大。美国婚姻问题专家道格拉斯所作的统计还显示:小时候患“缺乏父爱综合征”的孩子与那些享受到充分父爱的孩子比较,他们中学辍学率及成年后犯罪率均高出2倍;如果是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几率则高出3倍……

4. 家庭教育呼唤父亲的参与

4.1承诺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缺席。父亲要和母亲共同分担教育职责,要亲历亲为。要亲职!并不是说要以时间来计算判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应该看他脑子里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对培养孩子的责任。

4.2确定孩子与自己的亲子关系。

“我是如何看待孩子与我的关系的?”这会影响你教养孩子的态度。很多人认为孩子是父母的私有物,“爱怎么教就怎么教”。这种观念并不理性。他们可能随意支配孩子的生命前程,可能放任自己的情绪。

对于亲子关系,哲学家纪伯伦说得好:“你的孩子并非你的孩子。他们经由你而来,却不是你创造的。跟随你却不属于你。你是弓的话,你的孩子就是弦上射出的飞箭。”这正证实一句话: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好爸爸要做家庭领导者和负责人。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就是母亲与孩子的精神支柱。你对于家中每一个成员的了解程度如何?你是否了解孩子的母亲现在到底有哪些担心与不安?孩子到底有哪些需求或不满?母子的关系如何?等等,必须要正确地掌握这些状况。

父亲可能因为忙碌而无法与母子进行密切的接触,但可利用电话与妻子交谈,或利用文字和孩子沟通。当孩子与妻子向你诉说心里话时,他们无疑在认为你是他们的指引者和领路人。

音乐家贝多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更神圣的职责。”父亲必须意识到他对孩子的重要性,并要慎重对待。

4.3学会正确地表达父爱

父亲的力量如此强大,为人父者应充分认识尽父亲之责的重大意义。那么,父亲应如何表达这种父爱呢?

4.3.1付出时间相处

父亲每天应该至少拿出二三十分钟的时间来关注和参与孩子的活动,哪怕是给孩子讲个故事,陪孩子搭一会儿积木,或者帮孩子洗个澡,甚至因故不能按时回家时,打个电话给家里,和孩子说上几句话。不要小看这几分钟的相处时间,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存在。此外,父亲还应参与孩子的游戏活动,成为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

孩子的记忆深处贮存着父亲与他在一起的时光,他们不仅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爱,而且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育补充养分。

4.3.2爱要让孩子知道

要知道,在外面挣的钱再多也比不上在家带孩子辛苦,再多的钞票也换不来与孩子在一起共享的天伦之乐。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生养子女,

只要经济来源稳定,一般都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在充足的物质生活条件给予之外,如何才能让孩子得到最适当的教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快乐长大,才是每一位父母应该耗费心思和精力去关心的问题。父亲要平常应多亲吻、拥抱、抚摸孩子,让孩子时时体验到父爱的温暖。

4.3.3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作为父亲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孩子的长处和弱点,帮助孩子取长补短,树立自信和勇气。更不要摆出父亲权威,命令和束缚孩子,迫使孩子完全按大人设计好的标准去发展。

4.3.4了解、分享孩子的感受

尽管小宝宝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但他们还是能用姿态和声音表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孩子和成人一样,他们也会压抑不良的感受,当他们持续地处于不良情景刺激时,不良情绪也会渗透到幼小的心灵中,并还可能表现为生理上的不适以至疾病。因而父亲要同母亲一起了解、分享孩子的需要和感受,避免孩子体验孤独无助的感觉。

孩子的路还很长很长,父亲要做的还很多很多。要让孩子形成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格,父亲的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也是绝对不可估量的。事实证明,从三四岁开始,孩子已经逐步认识到"妈妈好,爸爸也好"的真正内涵。既然如此,别让你的父爱停滞在心底,适时付诸行动吧,让自己的孩子在父爱和母爱的共同沐浴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本文转自明阳天下国际拓展官网

家庭教育研究之——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研究之——家庭教育现状 通过我们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63%的家庭不重视教育;41%的家庭不管学生成绩;31%的家庭部分管学生成绩;63%的家庭对学校认可程度不高。 现状思考: 一、家庭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庭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家教就是辅导学习,学校教育是万能的,学校就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因而很多家长还将学生的问题向老师告状,同时,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人问犯错误的学生:老师没教你啊?家长把自身直之于外。 二、家长没有教育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学历水平不高,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据中央综治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项“闲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并非放任不管,他们以说服教育、打骂等不同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但是却没有能力去改变孩子。 三、家庭影响大于学校。我们知道,学生很多意识、习惯、能力是从小形成的,从最新身心研究的结果看,孩子越小,培养其良性意识、习惯、能力最容易。反之,一旦成了定式,甚至随着年龄越大,要想改变已经具有的意识、习惯、能力就比较难。也就是说就中国目前的状况来说,对最佳教育期0—3岁孩子的教育根本还是一个空白。 对策设想: 一、社区引领,社区力求为其创造氛围和条件,诸如请专家讲座,组织看有关媒体信息,成立家教协会等。 二、学校引领,学校是当地的唯一教育机构,既懂教育又有相关条件,因而要主动引领当地的家庭教育。 三、教师引领,任课老师要加强“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关学习,要更多地与学生家长沟通,要借一切机会帮助家长,主动为家长的家庭教育出主意想办法,要适时矫正家长教育的偏差,从而保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艰辛 铜仁市南长城小学刘芬芬 国学经典《三字经》中有曰“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古之圣贤明确了一个孩子在成长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责任。然而如今的教育,何止是师之惰,只要学生的行为习惯或者学习成绩不好,似乎社会指向的“教育失职”就是教育工作者。 从教十二年,我心中对于教育有了越来越多的疑问。教育到底是什么?如今的教育有多少时间是面向学生的?教育中教师的位置,教师的责任是什么?学生的本位是什么?怎样站在教师的角度来看社会、看教育、看学生的家庭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深度?怎样站在学生的角度看社会、看学校、看教师,看自己生活的家庭?怎样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看教育,看教师,看待自己的孩子成长以及他们的美好未来?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站在小学教师的位置上审视。作为学生的人生驿站,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从婴儿到幼儿,从幼儿到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才来到我们小学的学生。因此,当我们接纳这些学生时,他们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因此,我认为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时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然而,在多年的教学中,于闲暇时与同事们探讨问题学生时,我们更多的感到了无奈,感悟到教育之艰辛,与家庭教育实在难脱干系。 反观学生的成长历程,从他们开始模仿就已经开始学习了,家庭中每个成员就是他的第一任教师。复杂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祖父母一代人对孙辈的爱偏离了

教育的本位,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也是能不产生矛盾就将就将就的意识趋于严重。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什么就必须得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从小就养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好强霸道的性格。进入幼儿园除了简单的知识学习,性格上仍会以不懂事得以“深造”,至进入小学已然是根深蒂固。一位同事告诉我一个真实案例:她在曾经教书的学校新收一批学生时,一家长特意给她强调:“我家的小孩是用来传宗接代的,他在学校的学习能学多少是多少,老师请你不要逼他!”虽能理解孩子的宝贵,但面对这样的家庭观念,我实在不明白该家长送孩子来学校有何意义。 更有一类学生家庭教育缺失为父母造成。离婚率的升高,留守儿童的名称,对孩子也是一个不堪承受的重担。孩子在残缺的家庭中,在隔代教育家庭的教育模式下,随意,无所谓,无上进心,学习成绩差,染上社会不良习惯等等心理健康问题在这个群体中日益凸显。这样的家庭在社会中太多,而学校面对的就是这些随时会出事的不健全家庭。就拿我之前所教年级的一个学生家庭为例,由于从小留在爷爷奶奶身边,老人不懂得孩子对父爱和母爱的向往,不懂得和孩子沟通,导致孩子较为自闭,不喜欢和人说话,甚至对父母的存有怨恨。他的父母发现孩子与自己不亲近,决定不再出外打工,想要弥补孩子,但是这个孩子始终不愿意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常常偷跑回乡下爷爷奶奶家,情绪极为抵触。即使有时在老师的劝说下回到家中,都不和父母说一句话,甚至连父母为他准备的床都不肯睡,宁愿自己睡在地上。对此,感谢的是他的父母确实认识到对孩子的愧疚,他们的觉悟我相

缺失父爱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

缺失父爱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 父亲角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不止在于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上,还涉及到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情绪情感的培养、个性品质的形成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在儿童的性别化过程中,父亲角色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由于父亲独特的教养方式、性别特征、气质类型、思维方式、社会角色,能够更好地帮助儿童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从父亲的身上,儿童开始懂得男人与女人的不同,特别是性别特征、话语系统、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等方面,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渐渐确定了自己的性别角色。父亲角色对儿童智力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父亲性格、能力的独特特点,特别是与儿童的不同交往方式,对儿童的思维、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从儿童整个心理发展成长过程来看,情绪情感是个体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是一个不断趋向成熟稳定的过程。作为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来讲,培养良好健康的情绪情感,洞察儿童的心理需要,是早期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对孩子的情绪情感、意志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其可塑性、模仿性是与生俱有的,而在这个时期,多数儿童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父母的行为、言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发展,特别对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亲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不同个性的形成。一般来讲,父亲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触觉、肢体运动游戏,做一些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而母亲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对他的活动做较多的限制。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还表现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在家庭教养中,父亲主要是通过行为示范,共同活动,感情交流等方式来影响儿童。 对于孩子来说,父亲有很多教育和社会化的功能,他对外部世界的经历和知识身体力行地为孩子提供关键性地保护和支持,能给与孩子一种超越家庭范围的宽广的竞争性的社会意识,同时,在帮助孩子解决权威、道德品质发展、自我控制和成就感方面的问题时,父亲又是一个特殊的重要的榜样。比如,要一个女孩子向她的智力潜能挑战并在社会中战胜性别偏差,那么,一个具有高成就期望的父亲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在持久性、成功动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教育中,父亲的影响通常都是比较大的。 美国医学专家海兹灵顿指出:孩子缺乏父爱会阻碍认知发展。据他观察,5-6岁的儿童在父母离异而缺乏父爱的两年后,其认知能力与完整家庭里的孩子间差异明显,突出表现为前者在方块设计、走迷宫和算术等智力测试中落后,操作分数与全量表智商分数低下。事实上,父爱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于智力,还涉及体格、情感、性格等方面。大量研究资料显示,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落后一截,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低下、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表现为抑郁、忧虑、孤独、任性、多动、有依赖性等,被专家称为“缺乏父爱综合症”。 父亲角色是母亲永远无法代替的。心理学家认为:“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自重特别的能力”。“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父教缺失会给孩子的成长投射下阴影,并有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违法犯罪就是其中之一。对于父教缺失与男孩犯罪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这样解释: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缺失对孩子的纪律教育和监督,缺乏教育孩子怎样做男人的机会。父亲在帮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没有父亲的知道和带领,男孩遭受的挫折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其他各种反社会

家庭教育投资现状分析4页word

家庭教育投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受教育程度在提高子女品质、改善健康状况、提高消费者选择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体现出来。同时,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居民家庭教育投资观念不断加强,从整个社会到单个居民家庭都非常重视教育投入,当前家庭的普遍观念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因此,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家庭教育投资出现盲目、过度现象。 一、我国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 1、家庭文化投入明显不足。目前广大家长在普遍重视对子女教育投资的大前提下,对家庭的文化投入和对子女时间精力的投入多被疏忽了。据我对衡阳城市居民家庭教育投入的抽样调查统计:家长每天在家看书读报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的不足一半,两个小时以上的则只有5.1%,将近60%的家长从未参加过业余进修或自学,藏书量超过200本的家庭只占14.5%。试想一下,身处于文化沙漠,花朵们从何吸取健康成长必需的养料?教育包括教育者、教育措施和受教育者三个要素,忽视提高教育者的素质,缺乏对提高教育者素质的投资,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投资效益的。家长作用为孩子的启蒙教师,提高其育人素质尤为重要。 2、智力投资过滥与德育投资不足并存。有些数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和智力开发的投资,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投资。他们认为,只要为子女提供足够的金钱,舒适的生活、学习条件,似乎就已经万事大吉了,很少去关心孩子的道德品质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有些家长甚至向子女保证,只要能好好学习就可以什么都不用管,包括整理个人内务,就连学

校组织的义务劳动都一律包办,从而造成了智力投资过滥与德育投资不足并存的局面。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极易导致子女不健全人格的形成,集中表现为缺少爱心、耐心,自私、不善于与他人交往、性格脆弱,缺少克服困难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抵御不健康习气的免疫力。现实中有许多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与家庭中忽视道德教育以及教育观念不当有很大的关联。 3、投资效果不明显。父母对于家庭教育的金钱投入,不可谓不是倾其所有,全情投入。但在广大家长普遍重视对子女教育金钱投入的大前提下,对家庭的文化投入和对子女时间精力的投入恰恰被疏忽了。很多家庭,花上?f元豪华装修,却没有一个像样的书房、书架;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父母自己却不读书、不看报,没有自己的成长目标;只要书本知识的学习,却无视生活中的学习、实践与创新,没有学习中的自我改变,与时俱进。而事实上,在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家长的文化投入和时间精力投入是何等重要。 二、改进家庭教育投资的对策 1、转变观念,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家长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正确认识子女教育投资问题。同时,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科学的投资理论和方法,培养理性消费意识,减少决策当中的盲目性。其次,要客观看待子女的能力,提出适当的期望目标,不要用”揠苗助长”的方式盲目投入。要改变”家长制”作风,对子女的成长进行全方位关心,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了家长还应为子女的学习、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心理环境,不能一味地对他们施加压力,

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案例

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案例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优秀案例 农村家庭教育缺失,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原因,就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经过调查,我发现班级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甚至有四分之一同学父母都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历来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我经常跟学生讲到一幅漫画,一个父亲的形象,上面写着:我搬砖就没办法抱你。我抱你就没办法养你。很多同学看了双眼含泪。由于生活,许多父母被迫抛下孩子,这对孩子的教育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我选取了比较典型的一位同学。 一、学生的自然情况 二、姓名:孙远通 三、性别:男 四、年龄:十四岁 五、 六、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七、1、学习缺乏主动性。不能完成作业,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八、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九、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十、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十一、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孙远通同学今年十岁了。在家里是独生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从小在爷爷奶奶呵护下长大,由于是男孩,更是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五、针对孙远通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六、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七、2、在班级里,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八、

家庭教育父爱缺失带来的影响

缺失父爱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现,那些没有得到足够父爱的孩子情感障碍十分突出,出现焦虑、孤独、任性、多动、依赖、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攻击性强等行为缺陷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与成年后的不良生活习惯都有一定关系。心理学家据此提出了“缺乏父爱综合症”这一概念。患有“缺乏父爱综合症”的孩子成年后出现神经质、精神病或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的比率以及犯罪自杀率均比其他宝贝偏高,并且有可能影响他们成年后正确地处理两性关系,导致不幸的婚姻生活。 渴望父爱,这是男孩最深沉和迫切的心理需求。他渴望一位强健而富于幽默感、粗犷而温和、自信而关爱、智慧而谦逊的男人在他身边,向他注入真正的“男人气”。男孩需要与父亲呆在一起,帮助他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与自信心,从父亲那里学会做一个男人。女孩则需要通过父亲了解男人并学会与男人相处的技巧. 不良的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常被父亲拒绝、否定的孩子,容易焦虑。 心理学家甚至指出男孩的“父爱饥渴症”,即男孩到达青春期时,往往疏远甚至厌恶父亲,这种疏远和厌恶掺杂着得不到父爱的失望与凄苦。他盲目地去尝试种种可能补救的办法,包括抽烟、喝酒、甚至性放纵或吸毒。渴望父爱,这是男孩最深沉的心理需求。男孩与父亲在一起,培养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和对个人前途的自信心。心理学家认为,父爱是帮助男孩走向健康之路的起点。 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指出,在孩子成长中,父母因性别角色、社会分工、家庭分工的不同,应各自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担负起不同的教育任务。一般来说,母亲偏重于生活和情感,父亲偏重于精神和心理;母亲强调稳定,父亲强调创新发展;父亲传递给儿子的是坚强、勇敢、承受力强等阳刚之气,母亲传递着细腻、呵护、富有同情心等阴柔的一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孩子健全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对孩子影响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 涵博心理咨询公司资深咨询师冀未来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双方的爱和陪伴。可由于一些原因,父亲在家庭中“消失”,尽管母亲可以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职责,但父亲教育的缺失,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成长和未来的幸福,这是母亲无法弥补的。 一、缺失的几种状态 1、单亲家庭的父亲 单亲家庭本身不会对孩子造成很多的困扰,前提是父母虽然不生活在一起,但孩子依然能够感受到、享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所说的所做的都传递给孩子信息:“我爱你”,这份爱不会因为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离异的父母需要注意到: (1)父母不向孩子抱怨对方。特别是女性,如果承受焦虑的能力较差,就会不停地把自己对对方的不满传递给孩子,尽管缓解了自己的焦虑,但造成孩子对父亲的怨恨甚至愤怒。一个孩子如果不能够信任他的父亲,他还能够信任谁?对父亲不信任的女孩,将来她怎么能够去信任异性?怎么去建立自己家庭?怎么能够在信任的基础上去爱别人和接受别人的爱? (2)父亲或者母亲再婚之后,有了另一个孩子,如何做让第一个孩子依然能够感受到父亲或者母亲的存在?感受到父亲或者母亲的支持和爱护?对孩子不变的爱本身就说明了孩子是有价值的,是值得爱的。同时父亲和母亲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榜样。 2、少在家的父亲。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对不少男人来说,再美好的生活也不能代替饭碗、金钱与尊严。于是天下绝大多数的男人都有奋斗持家的意识,一心向着事业奋斗、奔跑,本以为挣了钱就可以代替一切,有了钱就可以万事大吉。等到财富积累到一定地步,回头一看,和妻子的感情淡漠了,和孩子的情感连接不上了,甚至孩子连话都不想和父亲说了。而钱再多,也买不来亲情和爱情。 这时,父亲心理一定有多重的滋味。因为父亲不但错过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错过了享受亲子之间快乐的时光,更加遗憾的是,和孩子之间情感的连接难以修补。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经历父亲身体力行的引导和陪伴,需要超越父亲实现自我认同,否则性格难以完整。 对于男人来说,保持事业和家庭两个目标平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让工作成了自己唯一的奋斗目标。想想你拼命工作的目的可能是让家人幸福快乐,而家人需要的,除了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大量的是对精神层面的需要,比如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互相的关心和支持,而因为工作占据了你全部的时间,如何满足家人的精神需求,如何实现家人的幸福快乐呢?

家庭教育现状分析与热点

初中阶段家庭教育现状分析与热点、难点研究 关上实验学校杨访 摘要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父母的态度价值观、学习情况、教育方式及孩子青春期的具体问题几方面来看,都是喜忧参半。家长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家庭缺乏应有的学习氛围;在家长与子女的关系里,为数不少的孩子尊敬家长,但不能主动和家长谈心里话,或者关系一般;孩子独立性比较差,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差,自己动手的能力很差;较为普遍的是,通常家长都过分地强调孩子的学习,而疏于其他的能力、品德的养成、素质的培养。鉴于以上几点,家长应家长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自己的性格、品德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努力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增强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试着和孩子成为朋友,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心理动态;除了让孩子学好文化知识外,也要注重他们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其品德、品性及动手劳动、独立生存的能力,使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 家庭教育,家长,影响,初中学生,初中 一、现状分析 以云南省调查问卷得到的结果分析来看,我省所调查的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父母的态度价值观、学习情况、教育方式及孩子青春期的具体问题几方面来看,都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家长和孩子在家里能够建立较亲密的家庭关系,家长对教育的态度有所改观,教育观念有所改变和提升,能够督促孩子的学业情况,并且能够形成较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的青春期的心里发展情况及相关问题。然而,现阶段的家庭教育也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有的情况不容乐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家庭教育热点、难点研究 首先,从孩子所在的家庭情况来看,家长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家庭缺乏应有的学习氛围。家庭关系上整体趋于和睦,但大多数显示家长关心孩子不够,致使家长与子女的沟通交流较少。大部分家庭能够致使教育,也有少部分家长对教育关心较少,将更多的教育责任放到学校的肩上。家长的学历普遍较低,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反映在学生的学业情况上,就是孩子在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一半以上的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在家庭学习氛围中,可能由于平时工作较忙,大部分父母不看书,家里缺乏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的书籍,更别提针对孩子的教育情况,查看有关教育的书籍或者参加相关的讲座,因此孩子的成长的家庭环境非常不好。有的家长认为学习就该是老师的事,忽略的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的主导地位,不善于积累和学习,对孩子的问题“一知半解”或“避重就轻”,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次,在家长与子女的关系里,为数不少的孩子尊敬家长,但不能主动和家长谈心里话,或者关系一般,尚能听从家长。只有很少的家长经常与孩子谈心,而有的家长很长时间才找孩子谈心一次。这样的情况,致使家长和孩子不能就孩子的学习、心理发展状态、品德习惯等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家庭民主的方式在所调查的家庭里急需重视,家长说教、严厉的形象存在于大多数家庭里,而且大多数家长会把自己的意志和价值观强加于孩子的身上,或者影响孩子的兴趣爱好,使孩子不能自由的发展。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误以为学习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有一大半的家长不经常检查孩子的作业,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功课,问孩子学校里的事了。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 另外一点,问卷和现实的学校教育也反映出来,孩子独立性比较差,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差,自己动手的能力很差。只有少部分的孩子会自己动手洗衣服,大部分依赖家长,并且很少承担家务活动。这样的情况致使很多孩子来到学校里轮到自己值日的时候,不能够承担起责任,或是劳动态度很差。家长重智育,轻德

家庭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家庭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作者:彭建兰来源:中国家庭教育录入:Admin 字体: 一、家庭教育现状 步入21世纪,我国家庭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二,家庭教育学术活动越来越活跃;三,亿万家长家庭教育实践越来越理性化。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 2000年2月1日****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强调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求家庭社会一起来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2000年3月2日李岚清同志在学习贯彻****同志关于教育问题重要谈话报告会上强调“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促进青少 年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工作。 2000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 2001年10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多处提到家庭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02年5月全国妇联、教育部联合制定下发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明确提出了新世纪第一个五年家庭教育的任务、要求以及实施措施。 最近,中发〔2004〕8号文件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深刻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明确了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同时,明确了各部门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具体职责和具体任务。强调“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充分肯定了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党和政府对家教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国家教工作的逐步转向科学性提供了思想上的保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缺失现状分析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缺失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对有关离异、分居、单亲等家庭研究的深入,父亲在儿童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众人关注。在我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观念和现代社会激烈竞争影响下,很多父亲“淡出”家庭教育,认为母亲是孩子的主要抚养者,在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方面比父亲的作用要大,父亲只是亲子关系的补充。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发现,由于父母之间在性格、体力、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父亲和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其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父亲对孩子形成勇敢、自信、果断的个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母亲对孩子形成稳定、温顺、合作的个性起到更为明显的推动作用。父亲作为儿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对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除了极少数的社会文化状态以外,在大多数社会形态中,男性是构成社会文化的主体。男女两性选择着不同的职业,在家庭中有不同的工作分工;男女两性有着不同的智力发展进程和特点,分别具有人们可以接受的角色行为并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父亲作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在孩子眼里是社会力量和规则的象征,是家庭和社会的联系纽带。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意识到父亲的 权威和力量,会对父亲产生敬畏的心理,从而去模仿父亲的行为,并掌握社会的道德规范。婴儿从一出生就因为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父母和其他人开始按照社会意愿能接受和期望的男性和女性的行

为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个体综合了那些被认为适合其性别的行为,从而获得特定的性别角色类型。 父母亲作为男女性别角色之间的差别,对孩子的潜在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说,男性勇于冒险,富于智慧、大度、坚定、勇武和易暴躁;女性稳重、温柔、服从、忍耐、易焦虑和自卑,男女的气质特点是相互补充的,有优秀的一面又有缺憾的一面。我们希望婴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在勇于冒险的同时又不失稳重,在坚定大度的同时又能以忍耐、服从的态度和别人相处,这就是我们说父亲和母亲都要参与家庭教育的原因。对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父母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对男孩还是女孩,在家庭中只有母亲而缺少父亲的角色或者相反,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都是欠缺的。事实上,女孩对父亲角色易于表露的冒险、进取、独立性等特征产生影响,男孩也会受母亲角色易于表现的温柔、依赖性等特征的熏陶。在婴儿期,父母对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虽然是潜在的,但却十分重要。毫无疑问,父亲对婴儿的影响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父亲的参与也为母亲提供了情感的支持,并能促进父母作用的发挥。 因此,父亲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之中,对孩子、对母亲、对家庭来说都有重要意义。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分工的细化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父爱缺失。有调查表明: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到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现象严重。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三字经》里说过?“养不教,父之过”这样一句话,强调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责任。 ?二、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差异 ? 我们常说的“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亲的爱就像山一样,他支撑孩子的信念,提供坚韧、责任、大胆、果断、自信、豪爽、独立、力量、支持、依靠,使他们学会刚强;母亲是水,她滋润孩子的心灵,提供给孩子哺育、温情、舒适感,使他们学会温柔。母亲的教育像给孩子喂红糖水,而父亲的教育像给孩子补钙。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品格培养、智力发展、社会心理以及坚强、自立、勇敢等性格的确立上,这是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所不能替代的。母亲的细腻、温柔、善良,有利于孩子“柔”的性格成长。但父亲的勇敢、坚强、果断,有利于孩子“刚”的性格形成。刚柔相济才是健全的人格。父亲更粗糙。父亲让孩子爬出的距离平均比母亲容许的距离多一倍;当孩子面对新事物,如一只狗、一个陌生人或一个新玩具时,母亲会本能地靠近孩子,让孩子感觉到可以得到保护,父亲则倾向于站在一边,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三、父亲在儿童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1、有利于孩子的“心智”发育。 ? 据研究,一天与父亲接触至少两个小时的男孩子,和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子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人际关系处理得更融洽。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研究表明,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2、有利于孩子“人格”健全。 协助子女的人格成长方面,尽责父亲对子女的照顾比母亲对子女的照顾增加25%到30%的面成效。父亲会让男孩子学会坚强、刚的一面,会使女孩更懂得如何做女性。不同类型的父女关系,会造成不同的女性,父亲对女性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儿对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认识。一个尊重女性、平地对待男女性别的父亲,会给女儿极大的鼓励去追求平等,并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在今后与其他男性的关系中,也会去追求同样的尊敬与理解。 3、有利于孩子对生活的“全面”体验。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只生活在男人圈或女儿国,他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全面的。母亲更容易溺爱、迁就孩子。父爱则相反,是一种深沉、严肃的爱,父亲更多地考虑孩子的未来。失去父爱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意志薄弱;长大以后,碰到一点问题都会不知所措,父爱对孩子的影响,包括智力,还有体格、情感、性格等方面。? 四、父亲在儿童教育中如何做 ? “给时间,给空间,做父亲该做的事。”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孩子,并且教会子坚强,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只要父亲多一些和孩子接触的时间,孩子的刚性自然会滋生出来。父亲能提供的亲情教育、榜样作用是母亲不能替代的。作为父亲,不管多忙,都要在孩子教育上投些时间成本,为自己的下一代奉献一份责任和亲情。给空间也就是创造环境,父亲应该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男性的探

2021年家庭教育之现状分析

轰轰烈烈的家访结束了,纵观我所家访的二十九个家庭,家庭教育可谓千差万别。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在家访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困生的家长不一定不重视家庭教育,但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家长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我们班王xx的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竟然辞掉工作,一心一意在家照顾孩子。给孩子买的课外书她会提前看一遍,判断适不适合孩子看。结合孩子的爱好,她给孩子报了电子琴,孩子弹琴的水平大有长进。现在,她又给孩子报了素描。我不解地问“怎么想起让孩子学素描了呢?”她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立体感,为将来学习立体几何作铺垫。 荆xx的家长对我教给孩子的学习方法了如指掌。预习三部曲,计时写作法,他们都非常赞同。以前孩子写日记都是先打一遍草稿再誊抄到日记本上。这种方法对于初学写作的孩子可以,但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没有必要了。我教给他们可以简单列个提纲,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一气呵成。因为考试可用于写作文的时间也大抵如此。所以孩子在家看着时间写日记。家长看到孩子在短时间内能完成一篇精彩的日记,倍感欣慰。 还有刘xx、耿xx、张xx、王xx等孩子的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孩子也是侃侃而谈,孩子也非常让家长省心。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孩子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被忽略的家庭教育 家长往往重视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源自于家庭教育。我从家长身上往往能看到孩子的影子。陈的妈妈每次见我都非常客气,检讨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给我们添了麻烦。据我了解,家长忙着挣钱养家,双休日、节假日不是把孩子放到小饭桌就是把孩子反锁在家。孩子也如同家长般不自信,不善于表现自己。 我去陶子家家访时,孩子妈妈一人在家。陶xx在辅导班写完作业,孩子爸爸将孩子接回家后,先是在自己卧室里呆着,孩子妈妈召集家人坐在沙发上拍照,然后孩子爸爸又去了孩子卧室。我本来以为孩子不爱表现是因为不自信,看到孩子爸爸的表现,我恍然大悟。父子俩真是如出一辙,孩子起先也是回自己卧室,然后被妈妈叫出来,才端坐在沙发上…… 陈的妈妈非常健谈,陈说话也是一套一套的,似乎总有理由。邵的爸爸实在、质朴、爱笑,邵也是如此一孩子。 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最关键的还是身教。 三错误的家庭教育观

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对策

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对策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这不仅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发展,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然而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流动,但又通常把仍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农村,他们或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投靠在亲朋好友家,或者就兄弟姐妹自己过,从而在教育学领域出现一个新兴的名词——“留守儿童”。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亲情关爱、言传身教、健全而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而“留守儿童”的成长恰恰存在着这一缺失,所以在他们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1. 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易产生安全隐患。 2. 教育问题 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挣钱,甚至比“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过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挣钱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相信“读书无用论”,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3. 心理问题 青少年是人格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位心理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父母的温暖和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也替代不了的。由于长期的家庭缺失,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缺乏同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而其他的监护人又替代不了父母正常情况下提供的亲情温暖和关爱,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在孩子遇到各种问题时,尤其是在失败、孤寂的时候,他们不愿意与带管人交流,而采取与同龄人交流等方式。久而久之,在其心理上的成长留下了后遗症,通常表现为内向、孤僻、自卑、不和群和不善于与人交流、敏感、仇视或者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和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同时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个性心理发展偏离“常态”的比例较对照组高。 4. 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常年在外,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农村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不良的社会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社会规范教育的缺乏,无法给予留守子女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于是一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留守儿童,自我行为得不到控制,加上与社会不良人员的接触,厌学、逃学、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及建议 (一) 帮助家长搞好家庭教育 1、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 要性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在现实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父亲缺位”现象,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父亲在塑造孩子性格起着重大作用,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独特的地位是母亲所不能取代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结合才能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 展。 关键字:父亲家庭教育重要性 古话说得好“父,家长举教者。”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英国作家切斯特菲尔德写过一本书——《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位好老师》,也强调了父亲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强调母爱的力量,强调母爱最崇高,但事实上,父爱的力量同母爱一样伟大。就像一只鸟两只翅膀、一个人两条腿一样,母爱和父爱是缺一不可,无法替代的。 父亲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一般都是高大严肃的,在子女的教育方面,父亲一般会采用比较粗暴的方式,比如传统观念下“不打不成才”的棍棒教育。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父亲担负着养家的责任,平时工作比较忙,很多家庭孩子的教育中,往往忽视来自父亲的教育。相比较而言,妈妈似乎承担孩子大部分的教育。这种“父亲缺位”的家庭教育格局使得孩子从小缺乏与父亲的接触和交流。诚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母亲往往更细致、更有耐心,但是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父教、母教缺一不可,父亲与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父教的作用绝非母亲身兼两职就能取代的。作为父亲,应该主动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古训有之;德国哲学家E·弗罗姆也说:“父亲虽然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范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 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往世界之路。” 美国《父母》杂志这样总结父亲的独特之处: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对孩子的推动作用更大,对孩子的约束更多,教育子女时使用的语言更复杂,有利于孩子的社会化,为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激发孩子发挥潜能,形象地向孩子介绍了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最后的特点就是父亲支持妻子。 在子女的教育方面,父亲不会像母亲那样心慈手软。孩子一旦出现不当的行为,母亲大多是在嘴上讲大道理而在行为上纵容,而父亲则会用很刚性甚至可以说“暴力”的办法去解决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棍棒教育。但是这种父亲的这种严肃要处理得当,不能一味的严加管教,对孩子的行为规范就是有好处的,至少能让他记住教训,以后自觉遵守规则、懂得规矩。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分析调查报告文献综述.pdf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文献综述 一、前言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的起点。是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石。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强调, 家庭教育是对一个孩子全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但中国的家庭教育, 城市比农村重视, 城市比农村投入多, 这是中国家庭教育中最大的城乡差别。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地推进了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科技兴农、教育兴农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但是, 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基本上还处于真空状态,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家庭教育还处在不重视、无人管的状态, 农村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薄弱、教育松散、层次低、效果差。随着我国从农村考入大学的学生逐年增多, 农村家庭教育的滞后不仅对我国基础教育产生影响, 也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影响。因此, 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是提高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教育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到的30多篇研究论文和学术专著,对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议题进行了归纳、概括和梳理,先进行简要分析,综述如下: 二、研究现状 (一)家庭教育的定义 对家庭教育的定义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地界定, 乃是因为这一概念直接涉及到家庭教育的理念问题, 如对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过程等问题的正确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 家庭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对于“家庭教育”的定义,目前有以下几种: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①关于家庭教育的解释是:“父母或其它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育。”这一定义明确地指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 自觉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 施教者是父母或其它年长者, 受教者是子女或其它年幼者。 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它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儿童和青少年施行有日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影响活动。③ 骆风认为“家庭教育是关乎全社会的事情,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帮助和启迪,能从各个方面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并且贯穿人的一生。”④这是对家庭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重大突破。④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一书认为,家庭教育包括父母教育子女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教育两个方面,其中主要方面是父母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缺失的案例分析(2) 文档

对家庭教育的缺失案例分析 案例再现: 2012年2月9日,四十一团中学家长学校讲师团6人一行,迎着鹅毛大雪,来到九连送课下乡。在冰冷的办公室里,我们安装着自备的音响,电脑和投影仪。家长们陆陆续续、漫不经心的走进办公室,有的聊天,有的玩手机,无视我们的存在。讲座在领导的开场白中开始,佟晓燕老师《好父母胜过好老师》中的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全部家长,他们抬起头来,认真的看着视频,当佟老师说“这位妈妈明明知道头着地,会伤害到自己,但是她却偏偏这样跳下来,她就是为了保护她的孩子,在座的每位家长,你们也和这位妈妈一样,在关键时刻,为了孩子你连命的不要,难道你就不能包容你孩子的错误?”说到这里,有点家长开始流眼泪,有的家长低下了头。罗建荣老师《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用诙谐的快板,让家长们懂得,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廖思老师的《亲子阅读》让家长懂得与孩子一起阅读的重要性;刘燕老师《和孩子一起成长》教会家长们怎么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曹芸老师《说话的艺术》教会家长怎样与孩子交流,沟通;杨玉莲老师的《不要用分数衡量孩子的一生》,让家长懂得分数不是唯一衡量孩子的标准。在冰冷的会议室,家长们聚精会神、目不转睛的听着,那种渴望的眼神,像一个孩

子一样,陶醉在讲座中。讲座结束以后,家长们激动的拉着我们的手说“你们今天举行这种讲座,特别有意义,这种培训让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收获。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将会更加努力地尽到为父为母的责任,掌握正确的方法培养和教育孩子。我们没有文化,不懂家庭教育,希望学校能经常举行这样的讲座,让我们了解更多的教育方法!” 案例分析 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说:“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种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则是一柄锄头;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石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无数呕心沥血的父母,在日复一日的家庭教育中成了一厢情愿、喋喋不休、自私自利的表演者,而孩子们则成为了无所适从、充满困惑、压抑和孤独的观众。面对在时尚潮流下长大的孩子,家长们变得束手无策,一筹莫展。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家庭教育缺失而导致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文化程度不高 我校学生家庭情况大部分为农民、务工、个体、和无业人员子女。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好多学生父母所受的教育程度不高,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教育承担者缺少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有些家长对子女教育束手无策,只能听之任之。

父亲缺失和父爱缺乏对孩子心理发展的不利影响

父亲缺失和父爱缺乏对孩子心理发展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的离婚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母亲—孩子”的单亲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或很少得到父亲的关爱,产生父亲缺失现象。父亲缺失对他们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成为一个亟待探讨解决的社会问题。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缺失使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完整,儿童缺少来自父亲的影响,便有可能造成其心理发展的缺陷。据我国民政部统计,2003年我国离婚率达到2.1‰,而离婚家庭的子女主要跟随母亲,致使父亲缺失现象持续增多。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在一些进城农民工家庭中,父亲是家庭经济支柱,起早贪黑忙于工作,把教育孩子的事推给了母亲。尽管这样的家庭还是健全的,但孩子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却是残缺不全的。调查显示,在农民工家庭,父亲和母亲参与对子女的教育存在不平衡状况。父亲们常说“我不是不想管孩子,可是我哪有时间呀!”也有父亲认为,“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我就管挣钱养家。”母亲则自愿包揽了抚养教育孩子的全部或大部分。有的孩子来到城市几年了,父亲没有跟孩子一起去

过公园、游乐场;父亲从来没有给孩子开过家长会;有的父亲说不出自己孩子的优缺点,不知道孩子有什么需求……这 种父教缺失的情况将对孩子人格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根据查阅的大量资料和自己的认识,笔者认为,父爱缺失和缺乏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心理学认为,父亲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弗洛伊德将父亲描述为儿童眼中的保护者、教育者和自己未来理想化的形象,儿童的认同作用会使儿童将父亲作为榜样进行模仿,使自己的行为越来越像父亲。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是通过同性别父母的榜样强化而形成的。父亲为男孩提供了一种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使得男孩子往往把父亲看作是自己未来发展的模型而去模仿父亲。可以说父亲的很多行为品质和习惯都会在儿子的身上体现出来;而对于女孩,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使她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了参照,青春期的女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是异性伴侣,甚至是未来丈夫的模式。通过对父亲缺失家庭和完整家庭对比发现,完整家庭的男孩比父亲缺失的男孩在性别角色定位上表现出较多男子气,在学前阶段,当一个男孩缺少父亲,他与男性交流和模仿男性行为的能力通常严重受限。大量的研究表明,缺少父爱的孩子会产生心理障碍。 2、与儿童犯罪行为的发生有直接的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