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学设计

苏轼词三首教学设计

苏轼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壮志踌躇,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以及坦然面对人生风雨、顺境逆境的胸怀。 2、通过比较、品析,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说明: 诗言志,词传情。《江城子》描写出猎气势磅礴,抒发豪情淋漓尽致,音韵铿锵,充满雄浑之美,传豪放词先声。虽千年之遥,此景此情,却历历在目。《定风波》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深刻哲理,体现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浣溪沙》则乡情淳朴、农趣盎然,别于一般文人词。理应引学生入境,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领略豪放词之壮美,体会作者仕途坎坷,却旷达泰然的情怀。学生初次接触宋词单元,苏词不同于单元中另几篇作品,可从选材立意、语言特点、思想感情入手,让学生了解宋词婉约、豪放的不同特点。宜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忌粘贴概念标签。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深入文本,通过对选材、用词的比较、品读,体

会作者的豪情壮志以及豪放词的特点。 2、 难点:《定风波》中“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说明: 何谓豪放?何谓婉约?仅仅知道诸如“雄浑壮阔”“细腻深沉”等词语,是远远不够的。诗需吟,词可唱。有层次的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词的语言特点和思想感情,才能逐步形成学习、赏析诗词的能力,培养语感。因此,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朗读、品味语言的空间,辅之以方法指导。 “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指自然阴晴,又指仕途顺逆。不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恐怕难以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在阅读中需要细心体会的,也是需要教师加以点拨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前预习 了解作者 做一份苏轼生平简介,要求突出年代、事、经历。300

苏轼诗词鉴赏教案7

课时教案 第章(单元)第课(节)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题:《浣溪沙》 学生分析:学生八年级才接触苏轼诗词鉴赏,小学曾背读过《浣溪沙》《题西林壁》《饮湖上初睛雨后》《荔枝叹》,从未对文学家苏轼有过了解 教材分析整体分析:教材摘选苏轼的诗词有八上:课前《记承天诗夜游》、课后《浣溪沙》,八下课前《水调歌头》。九年级课前《江城子密州出猎》课后《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初中教材对苏轼的要求是能积累掌握其豪放诗歌风格特点,感悟苏轼在诗歌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浣溪沙》诗歌鉴赏,了解苏轼,初步建立“知人论世”的解读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以“诗”解“人”,以“人”品“诗”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用知人的方法解读一类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诗人锐意进取、建功立业的豪迈、乐观、豁达之情。 课堂资源:苏轼生平介绍、课件主要方法:鉴赏法 板书设计知人:才华自信积极乐观不看重得失淡泊宁静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 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豪放派 坦然面对亲人分离 进取有为超然豁达 、

学习流程设计: 一、走近苏轼: 1、大家好,我姓吴,“口天吴,来自明德雨花实验中学”,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位诗人, 以“诗”解“人”,以“人”品“诗”,这位诗人就是苏轼。 2、首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所了解的苏轼。 3、教师小结:的确,“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父 亲为其子取名“轼”“辙”,就是希望他的两个儿子成为朝廷重要的人。所谓的“轼”字,是古代车前用做扶手的横木,没有轼,车子的设备就不完善,也不能确保安全。苏轼也少年成名,才华横溢。今天我们由一首词来走近苏轼。 二、以“诗”解“人” 1、整体感知《浣溪沙》 (1)请同学们自读诗歌及注解蕲qí浸jìn (2)老师范读(注意把握上下两阙语气、语调的不同:上阕清新明丽宁静优美的景色,下阕昂扬向 上的精神风貌,指引学生感悟诗歌情境、情感) (3)学生齐读 2、提问: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预设:自信、豪迈、积极向上、开朗、 点评:积极乐观,老当益壮:读书细心,习惯很好,从教材的提示引导语中能了解诗人的个性特点。 (1)提问:除了引导语外,从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怎么样的诗人形象? 预设:“谁道人生无再少?”这里表现出诗人不服老的一种自信,真所谓“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8: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诵读、背诵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朗读环节 1、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三、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轼及其豪放词风,体会《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研习文本,鉴赏品味词作雄浑豪放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作者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以旷达的态度面对坎坷。 教学重点: 领悟苏轼“人生如梦”的感慨和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的旷达洒脱情怀。教学难点:感悟苏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的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就是苏轼。苏轼才华绝代,却以亲切之怀待人;一生坎坷,仍以乐观旷达之心处事。如果没有苏轼,北宋乃至中国文坛不知要失色多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世界,聆听他超越千年的感概。 二、了解生平及写作背景 (一)介绍三苏祠及苏轼生平 (二)介绍写作背景 三、解题 带领学生回顾词的知识 念奴娇:词牌名。规定一首词的调子、字数、句数等,与词的内容无关。 赤壁怀古:词的题目。交代一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写作动机等,与词的内容紧密相关。 四、朗读 (一)名家范读 (二)学生自读 (三)生读,师指导 五、理清文章脉络 观眼前之景————思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情 六、感受景 1.提问:上阕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它的特点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2.提问:哪些词让你感受到雄浑壮阔的意境?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三个词——淘、穿、卷。 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将景与人融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极为广阔邈远的时空背景。 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 七、感悟人 (一)体会周瑜形象 1.问:这样的背景下,写出了怎样的周瑜?

27-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教学设计-教案

27-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 大家知道昨天晚上青岛的月亮什么样?(投影)月亮美吗?(不美),或许是 近些天来的雾霾,给皎洁的月光蒙上了灰朦,然而在930年前的承天寺,苏轼 与大家不同的是遇到了一轮明月,正是那轮明月带给了苏轼不同寻常的夜晚, 成就了千古美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读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苏轼为什么要在夜里去游承天寺?他在承天寺都看到 了什么美景?承天寺夜里的景色很美吗?) 师:大家看到题目就提出了直观的问题,主要是: 苏轼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走进作品,诵读,玩味,解解这个迷。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细读文章,思考并作出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教学预设: 方案一:引导体会作者的“清闲”以及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去承天寺是为了欣赏月亮)板书:清闲遇月 师:好了,同学们谁先来解这个谜? 生:我觉得苏轼夜游承天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晚上睡不着,而后又被外面的月光所吸引,所以打算观赏月亮,才想起邀请自己的朋友张怀民到承天寺去的。 师:哪些词句让你有了这样的判断,读一读? 生朗读相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捕捉信息引导学生理解的深入。 1. “解衣欲睡”学生读得缓慢。 师:刚才老师听到你读这四个字时读得很是缓慢?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 生:因为作者似乎不想睡觉,所以很不情愿的要休息了。 师:苏轼那时是不是无事可做呢,看一段资料? (推荐资料:苏轼历经乌台诗案元丰二年,也就是作者写此文的四年前,苏轼被诬陷用诗诽谤朝廷,这场文字狱,将苏轼抓进乌台,被捕入狱后获释出狱,总算保得一命,被贬至黄州做了一个无实权的团练副使的小官,不得签署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行动还受到监禁。) 师:可见被贬黄州的苏轼是清闲的? 生:恩,是很清闲。 师:清闲的苏轼,这里我们就就得用稍缓的语调来读出此句来了,大家一起试试:元丰六年……,读 生:读。 2.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学生的朗读重音放在“欣然”一词上。

教案水调歌头·苏轼

水调歌头 苏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2.通过诵读读准字音。 3.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教导学生热爱我国悠久辉煌的文化。 教学重点: 1.读懂、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歌曲 问:同学们,这首歌曲美吗? 明确:美 问:这么美的一首歌,听完之后,大家印象最深的是那两句呢? 明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正是这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被作为千古传颂的名句,下面,就请大家跟着老师,共同走进这千古名句的出处,苏轼笔下的《水调歌头》。{板书:题目,作者} 二,基础检查 生字词的读音及写法{ppt出示,教师在黑板右边板书,并让学生一个词读两遍} 宫阙queqiong琼楼玉宇朱阁geqi绮户婵娟chanjuan 问:“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什么? 明确:(词牌名,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词牌不同于题目。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 作者介绍: 请一位同学回答他记忆中的苏轼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对后代很有影响。写此词之时,他仕途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三,朗读课文 1、师:现在全班把课文朗读一遍 从大家的读声中,老师可以肯定,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还是很棒的,不过美中不足的一点瑕疵,就是缺乏一些感情色彩,下面,请大家听范读,听得过程中注意读音与停顿,并揣摩作者写这首词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好,范读听完了,大家说说,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好,那么我们读的过程中,也要读出诗人的旷达与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下面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老师和大家来做评委,哪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一下呢?【读完请学生点评,教师总评】 请大家再次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出诗人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从大家的读声中,老师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是否注意到词的全篇包括序在内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三个,序,上阕,下阕 好,请大家集体把词的小序朗读一遍 很好,从这首的词的从小序里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明确:作词时间.当时情形,及缘由。 好,那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出小序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小序的作用: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那么,我们看,作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作品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正式走进词的内容,请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词的上阕 词以把酒问月开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请大家结合课后注视,“几时”的意思是“何时”“把酒”的意思是“拿着酒”,我们要怎样理解这两句话呢? 明确:皎洁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这两句话,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这样写,体现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这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苦闷(板书苦闷) 我们接下来看,“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天上宫阙的什么情感 明确:(向往之情) 这份向往让作者产生了一个怎样的想法? 明确:我欲乘风归去。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结合注释,“青楼玉宇”指“月

苏轼《定风波》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定风波》教案【教学目的】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导入1.播放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教学氛围。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对了,就是苏轼。苏轼,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阔大胸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导入2.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PPT演示) 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一贬再贬,但从他的诗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性格中旷达刚毅、乐观潇洒的一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精神特质,《定风波》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写的。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板书: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又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苏轼《赤壁怀古》教案培训资料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格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坡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

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坡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美人配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是个风流人物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设计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 一、本词导入。 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类推一下: 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 一场雨,躲一场雨。 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 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 苏轼会怎么看?请翻开教材71页,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我先读一遍,大家看看,就我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注解10,萧洒、萧瑟,版本不同。标记一下)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小序作用?“故”:写作缘由,一件小事寄予深刻哲理。)

——他说风雨皆无。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2、听这首词,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三、背景穿插。 1、苏轼出世了吗? ——没。 2、你怎么知道? ——这位同学用苏轼的生平经历证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被贬到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被贬到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预习很扎实,看得很细。(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自卫队副队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三《苏轼》教案设计

一蓑烟雨任平生 ——解读苏轼的旷达人生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背所选苏轼的三首诗,增加学生的诗词语感,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整理苏轼的诗词,从初中到高中,从课内到课外,通过背诵、讨论、对比、解读赏析,丰富对于苏轼文学创作、思想变化及其人生态度的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逆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赏析三首诗作体悟苏轼在逆境中旷达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策略和方法: 从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透过苏轼典型诗词的复习与学习,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体会感悟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的逆境人生中如何以宠辱不惊、超然自适的旷达心态化解苦痛。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激情导入:(2分钟2:30--2:32) 当代著名作家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说到:一个记者问他一个问题,“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他回答:“苏东坡。”其实,在当代,苏轼不仅拥有很多像余秋雨先生这种重量级的粉丝,而且还有许许多多的文学爱好者,都是他的铁杆粉丝。比如我就是他的最忠诚的粉丝。 的确,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他横空出世,成为大宋王朝文化天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苏轼,以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和一个个传为佳话的谜团。 苏轼,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文化巨人,让我们走近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巨人,品读出他跌宕传奇的别样人生。

二、温故知新(3分钟2:32--2:35) 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仓库,迅速梳理一下我们已学过的苏轼的名篇 佳作。 1、学生回顾已学苏轼诗词文的名篇目(3个学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定风波》。 点评:很好,看来苏轼的作品深入人心,耳熟能详。 2、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课件展示名句。 这些同学们都朗朗上口的千古名句有个共同点,都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呢? (生齐答:旷达情怀) 过渡2:(对,旷达一直是苏轼最具魅力的原因之一),今天,我们要进一步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共同探究苏轼的旷达的心路历程,更深刻领悟其旷达的原因,那么苏轼究竟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三、知人论世(2分钟2:35—2:37)(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展示诗歌) 苏轼的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宦海沉浮,三迁三贬,“乌台诗案”是其逆境人生的开始,在之后20多年人生中,大起大落,曾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仅次于宰相之位,也遭到三次重大的贬谪,即被贬黄州、惠州、儋州。 他曾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这样总结自己的后半生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确实,正如诗中所言,被贬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但却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因此,曾有文学专家这样高度评价苏轼: “一蓑烟雨任平生”--------------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也无风雨也无晴”--------------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幻灯片展示) 过渡3:同学们,苏轼的达与智全都渗透在他的作品中,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其黄

2019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语文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一、出题简析 1.这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出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名填“醉”字。 2.点拨书写,理解“醉”的意思。(醉酒),如果是“陶醉”,可以肯定,但是需要验证。 3.读读课题,看看课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 4.能用连贯的话语说说题目的意思吗?(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 5.肯定或点拨:在讲题意时要把“苏轼”加进去,才显得完整。 二、了解苏轼 1.对于苏轼,课前我们已经从“其人”“其作品”“其作品的风格”三个方面做了预习,现在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交流。 2.学生择要汇报:(见预习单)教师强调关键信息。 3.苏轼既是文学家,又是书画家。那么诗与画到底想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最高的境界呢?有原话话为证出示: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4.明确: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读想入境 1.既然这样,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实为画),学生齐诵《江雪》。 2.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画”(实为诗),《六月二十七 日望湖楼醉书》能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试探,不请学生说) 3.要想把诗中的画面完整而生动地重现出来,绝非易事。这样吧,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4.出示古诗及其诵读星级。★正确流利,★★注意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5.指名3生分别朗读,学生评价星级。如果得到三星,全班照样子齐诵。 6.古语说“书(诗)读百遍,其义(画)自见”,请大家自己再逐行读读这首诗,展开想象,你能从哪一行诗中看到怎样的画面?(学生逐句交流看到的画面) 四、品析悟情 过渡:苏轼也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他可不是普通的人,在观察的过程中,他能抓住每个精彩的瞬间,并用短短的28个字将一次急雨的奇特景象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板书: 奇景) 1.任务驱动:请同学们默读整首诗,想想每行诗句的意思,并圈画出描写“奇景”的字词。(学生自主学习)

(完整版)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和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近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作者简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 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2、感受创作冲动: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 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 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 沦。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 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

苏教版苏东坡传教学案

《苏东坡传》 教学目标: 1.通过《苏东坡传》的阅读,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熟悉苏轼的主要作品,体会苏轼人格魅力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2.研读教材所选文本,分析传记文学是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重现形象的; 3.了解学者林语堂,思考在他所写的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传记文学是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重现形象的; 2.了解学者林语堂,思考在他所写的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2课时 学前尝试: 1.知识链接 (1)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作了《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风格豪放,一改婉约之风,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3)本文选自《苏东坡传》第16章“赤壁赋”。《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最得意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4)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祐八年(1023——1064) 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职史馆 1065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闰之

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

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 编者按:《定风波》是苏轼一首著名的词,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呢?老师应该怎么设计课堂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教学设计吧! 【设计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 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

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 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可见。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苏轼词两首 教案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教案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让我们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词牌:“念奴娇”,词牌名,又叫词调名。相传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悦耳,于是取为调名。这首词又名为《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等,这是取苏轼这首词中的句子为调名。 “赤壁怀古”是题目,是词要咏怀的内容。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冈城西的“赤壁矶”后所作。一般认为三国赤壁鏖战的古战场在现在湖北蒲圻。 三、旷达的苏轼: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地——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成就——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M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四、朗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五、译文: 长江向东奔流,滚滚浪涛把千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冲洗尽了。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的乱石插入天空,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如

苏轼词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轼词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景、事、情,揣摩《定风波》词意。 2.了解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感受苏东坡特有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坎坷磨难是人生的财富,这句话苏轼一定深有体会,他少年成名,早已被定为宰相人选的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牢中被拘130天,大难不死,重获自由。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他完成了怎样的精 神飞跃呢…… 二、学习目标 三、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学生个别读,教师点拨。 四、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 怀古诗从三个方面欣赏:①观眼前之景②写历史之事③抒一己之怀

(一)观眼前之景 1、齐读上片 2、用一个词语概括景物的特点 明确:这个景物属于“骏马西风塞北”之景,而非“杏花春雨江南”之景,正是这锦绣江山孕育了无数的英雄豪杰。 3、上阕以哪句结尾?“一时”指何时?三国英雄辈出,为何如此 衷情周瑜呢? (二)写历史之事 1、分析周瑜形象 2、苏轼生平介绍(多才多艺、多灾多难) (三)抒一己之怀 1、苏轼才华横溢不逊周瑜,人生际遇却相去甚远,心中怎会不 生感慨? 2、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情感。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明确:这里既有人生的失意,又有抛却英雄梦的无奈,还有诗人欲从痛苦的泥淖中挣脱出来的释然。这是一声宏伟的叹息,一 次壮阔的悲哀,一次飞跃历史的翱翔,这,不正是诗人要极力挣脱 的束缚吗?要知道,个人情感无论多么强烈,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 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可怜可笑。苏轼正是在这种历史与个人 的强烈对比中获得了人生的自觉,从而获得了超然物外,达观世事。 3、齐读 4、黄州成全了苏轼,介绍苏轼在黄州的作品。 黄州成全了苏轼,使他开始了智慧的.人生;苏轼成全了黄州,使他成为了天下名城。

选修课文苏轼《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4年12月8日 【授课班级】高二(15)班 【授课老师】陈志昌 【授课安排】1课时 一、学生分析 高二(15)班是本人所教的班级,在年级里属于理科普通班。该班学生的特点是语文基础在同类班级里算是不错的,而且他们学习兴趣很浓,善于思考问题,课堂纪律较好,但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上课不够活跃,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二、教材分析 《定风波》是粤教版语文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里的一篇经典文章,这首词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最能体现苏轼豁达豪放的性格特点,是高考必考的背诵篇目。但也正因为篇幅短小,所以给上课老师带来不少的挑战。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指导自主学习全词,能准确的翻译序言并鉴赏每一句词,并在课堂上把该词背诵下来。 2.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并归纳出豪放词的基本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回顾苏轼的基本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主要的思想,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四、教学策略设计 这节课计划采用导学案教学的方式,在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更多地通过动笔检测其学习效果,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考虑到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基本学情:理科普通班,对古典诗歌的赏析还停留在理解阶段,因此,学案的设计更多的侧重于学生对词句(包括小序)的理解。另一方面,15班的学生平时课堂气氛也略显沉闷,我担心上公开课他们一紧张就不知所措了,为了缓解他们紧张的学习状态,我在设计学案的时候也尽量增加一些有趣的内容,如苏轼的人物资料卡填空。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堂 典型人物形象猜猜猜 (二)人物资料卡填空之苏轼 (三)序言学习 要求:请翻译该词的序言,尤其注意把加点字词翻译准确。(4分)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遂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晴.,故作此。(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作词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词句鉴赏 要求:仿照鉴赏的形式,依次鉴赏每一句词,完成填空部分的内容。 莫听穿林打叶声:交代了地点、天气,“莫”字语气坚决,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与众不同的态度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是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习的名篇,本课教学定位在于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抒情色彩浓烈。这需要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味语言,理解文意,欣赏玩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1.怎样了解苏轼,读懂苏轼? 课前布置问题“你所了解的苏轼”。本文意蕴深远,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处境,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难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然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2.我们刚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和本文有何一致之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文是作者的同时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时机欣赏江山风月,这亦同《念奴娇》的“一樽还酹江月”。在写法上,两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因此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深层次地把握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3.读了《赤壁赋》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绪有没有变化?作者的心绪变化在文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全文的线索,直贯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在学生初步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蝶恋花(苏轼)教案

《蝶恋花》(苏轼)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1、知识与技能欣赏苏轼作品清新婉丽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词借此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三、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敞。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二、诵读全词: 1. 对照注释,注音 2. 听读录音 3. 齐读 三、整体感知: 1.白话宋词: 春天已经接近尾声,残花落尽,树上的杏子还是青青小小的。燕子飞来的时候,绿水涨满了溪河,围绕着人家。 在春风的吹拂下,柳枝上的棉絮越吹越少;白色的柳絮随着风而四处飞扬,远达天涯海角。而天涯海角一定到处长满了青青翠翠的芳草;但芳草是不是像柳絮一样,会愈吹愈少呢? 附近有一户人家,墙内的秋千上有一位美丽的女子玩得正高兴;青翠的笑声传到了墙外,吸引墙外的我停下来观看。 看着看着,渐渐的女子的笑声愈来愈小,最后竟然回屋里去了,留下我独自懊恼着女子的无情和自己的自作多情。 2.词的故事: 词的故事:朝云,是苏轼的侍妾,跟随他二十几年,不但乖巧,而且忠诚,所以苏轼相当宠爱她。 这首词,就是苏轼作给她唱的,她的歌声轻柔,唱起这种婉转的词调正合适。一个初秋的日子,秋风阵阵,落叶萧萧,苏轼和朝云一面饮酒,一面唱着歌,朝云唱到这首,“蝶恋花”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突然泪下如雨,哽咽不成声。苏轼很惊讶,就问她缘故,她回答说这两句她唱不下去了。苏轼听了大笑说:“我正因为秋天来了,四处一片凄凉景象而悲秋,你却反而悲起春来了。也罢,我们就不要唱这首吧!” 过不久,朝云得了病去世了。苏轼突然失掉了二十几年来相依为命的知心人,非常悲痛,从此不再听这首词,也不再唱它了。 四、文本研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