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教案(一)

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教案(一)

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教案(一)

教案: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

一、教学目标:

•理解利润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方法;

•能够熟练运用利润核算公式进行实际计算。

二、教学内容:

1.利润的概念和意义

–利润的含义

–利润的作用和意义

2.利润的形成过程

–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

–营业利润

–利润总额

–净利润

3.利润分配的业务核算方法

–现金分红法

–股利分配法

–利润留存法

4.利润核算公式

–营业利润 =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营业税金及附加

–利润总额 = 营业利润 + 投资收益 + 财务费用

–净利润 = 利润总额 - 所得税

三、教学方法:

1.讲授:介绍利润概念和意义,利润的形成过程以及利润分配的业

务核算方法,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2.实例演练:通过多组典型案例进行演练,让学生掌握利润核算公

式的具体应用。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交流讨论利润的作用和意义,以及

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4.问题解答:听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疑惑和问题,解答学生的问题

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教学流程:

1.讲解利润的概念和意义

2.分析利润的形成过程

3.介绍利润分配的业务核算方法

4.演示利润核算公式的应用

5.小组讨论:利润的作用和意义

6.小组讨论: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7.解答学生问题并引导思考

五、教学评估:

1.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数据计算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进一

步巩固所学内容。

2.综合评价:在下一节课上进行综合评价,从学生理解能力、应用

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以上是本次教案的完整内容。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演练实例,教师将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和应用利润核算的门。只有掌握利润核算的方法和技能,企业才能科学合理地制定发展战略和分配利润,为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六、教学资源:

1.课件、投影仪、电脑

2.典型案例及相关数据

3.网络资源、教材《会计学原理》等。

七、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利润总额的计算

2.各种利润分配方式的适用情况分析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利润核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可以实际应用到企业中。课堂上,我采用了讲授、演练、分组讨论和问题解答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课和参与互动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下一步,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案例演练、更具情境感的讲解和引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获得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企业财务会计实践课教案—利润及分配的账务处理

利润及分配实践课 一、实践要求: 1.填制、审核原始凭证。 2.编制记账凭证。 二、实践指导: 企业需要设置“利润分配”账户,“利润分配”账户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其借方登记已分配的利润数额,贷方登记年末从“本年利润”账户转来的本年度实现的利润总额和发生的亏损额。如果年末余额在借方,表示企业当年亏损或超额分配利润;如果年末余额在贷方,表示尚有未分配的利润。 利润分配顺序: (1)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即超过用税前利润抵补期限(一般为5年)后的亏损,按规定应用税后利润弥补。 (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法定盈余公积金按照净利润扣除前两项后的10%提取,当企业盈余公积金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盈余公积金可以弥补亏损和转增资本金。 (3)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企业以前年度未分配的利润,可以并入本年度向投资者分配。分配顺序为: ①支付优先股股利,是指企业按照利润分配方案分配给优先股股东的现金。 ②按公司章程或股东会决议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 ③支付普通股股利,是指企业按照利润分配方案分配给普通股股东的现金股利。企业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也在本项目核算。 (5)转作资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是指企业按照利润分配方案以分派股票股利的形式转作的资本(或股本)。企业以利润转增的资本,也在本项目核算。 三、实践资料: 一题: 1.12月31日,结转有关损益类账户,计算本月实现利润总额 12月份损益类账户资料表 审核:丁强会计:制单:

2.12月31日,计算并结转本月所得税,税率为33%(假设无纳税调整事项)。 12月份所得税计算表 审 核:丁强 会 计: 制 单: 所得税结转单 审 核:丁强 会 计: 制 单: 3..12月31日,结转本年实现的净利润。 本年利润结转资料表 审 核:丁强 会 计: 制 单: 4.12月31日,按全年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公积金。 盈余公积计算表

第八节-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的账务处理

第八节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的账务处理 一、利润形成的账务处理 (一)利润的形成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 (1)一定时期内存在因果关系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 (2)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利润由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三个层次构成。 1.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能够反映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 营业利润 =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期间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 + 投资收益( -投资损失 ) 其中: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 + 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 + 其他业务成本 2.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又称税前利润,企业获取的营业利润加上与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

关系的营业外收支净额,就是企业在该会计期间取得的总经营成果。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 + 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3.净利润 净利润,又称税后利润,净利润指利润总额扣除向国家上交的企业所得税后的余额。 净利润=利润总额 - 所得税费用 4.应交所得税的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 + 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25%) 在不存在纳税调整事项的情况下,应纳税所得额等于税前会计利润,即利润总额。 即: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25%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 + 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所得税税率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二)账户设置 A、利润形成的核算 1.“本年利润”账户---所有者权益类 用途:核算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利润和发生的亏损 性质:所有者权益类 明细账设置:不需要 借本年利润(所有者权益类) 贷 期(月)末转入的费用和损失结转本期发生的净利润期(月)末转入的收入与利得结转本期发生的净亏损 当期或本年累计的净亏损当期或本年累计的净利润 注意:年度终了,应将本年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结出的本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贷方(或借方),结转后本账户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利润分配的教案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单元设计 第1单元第10周6学时 单元标题:利润形成的核算 教学地点:群贤阁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会核算三项期间费用、营业外收支及本年利润 知识目标:解利润的构成及结转方法,掌握期间费用、营业外收支及本年利润的核算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感知、自我激励的心理品质 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 教学材料及工具:《利润及股东权益业务核算》教材、三栏式明细账页、记账凭证 考核与评价方式:采用小组讨论互评(互评内容:学习态度、团队合作、交流表达、任务完成情况)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将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进行本单元的考核。

【教学组织】 1.老师提出工作任务; 2.示范业务操作规则,讲解相关知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3. 指导学生结合工作任务,进行具体的业务分析;按要求进行小组讨论,小组间进行交流。 4.提供参考答案,要求学生自查、组内互查、组间交叉检查,教师再随机抽查。 5.评价任务完成质量,并作好记载。 【学生活动】 1.学生接受工作任务,并明确工作任务 2.明确操作方法,学习相关知识 3.各小组结合工作任务,进行具体的业务分析 4.小组将讨论结果归纳总结 5.按老师的参考答案,学生自查、组内互查、组间交叉检查。 【布置工作任务】 依据金万股份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12月发生的有关期间费用的业务资料【见《利润及股东权益业务核算》教材p4—12第(7)—(18)、(21)题】,编制记账凭证 【知识链接】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各种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 发生时: 借:销售费用(销、财)(依据相关原始凭证,如“发票”等) 贷: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据有关结算凭证,如“支票”等) 原材料(据“领料单”)科目等 期末结转到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销售费用(销、财) 【参考结果】 7# 付广告费用: 借:销售费用—广告费 20 000 贷:银行存款 20 000 8# 付销售部门购打印机款: 借:销售费用—业务费 800 贷:库存现金 800 9# 发生商品维修费: 借:销售费用—商品维修费 1 200

利润形成及分配教案

教案: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核算 李毅(学员)发布时间:2010-08-27 15:43:11 【课题】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核算。 【教学目标】 掌握利润形成和分配过程的账户设置和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利润核算的主要账户和主要业务的核算。 2、教学难点:"所得税"账户和"利润分配"账户的应用。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1、教学媒体:配套多媒体课件《基础会计》第六章第五节 2、教学方法: ①引导学生用"演绎法",学习损益账户的结转规律。 ②引导学生用"比较法",牢记"所得税"的核算。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Ⅰ、导入(5分钟) 在学习销售过程核算之后,接下来是关于利润形成和分配的内容。销售给企业带来收入,当收入大于成本,形成盈利;当收入小于成本时,形成亏损。利润形成的核算就是要把企业的盈利或亏损体现出来。利润形成后,还涉及到利润的分配,企业盈利扣除国家规定上交的所得税后,一般称为净利润,净利润应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企业发展方面的资金(为扩充企业实力追加投资)和用于防范风险的资金(如出现亏损时进行弥补);还应按照协议、合同、公司章程或有关规定,在企业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作为企业所有者投资的回报所得。Ⅱ、新授课(70分钟) 一、利润的形成 教师演示教学光盘并讲解: 总的来说,企业的利润包括三大部分,即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 板书:营业利润 利润总额投资收益 营业外收支净额 教师讲解: 利润总额中,营业利润是利润的主要来源,是生产经营所实现的利润,比重大;投资收益是企业购买股票或债券等对外投资获得的收益,扣除投资损失和计提的投资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在利润中占比重较小;营业外收支净额是企业的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相减后的余额。营业外收入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的偶然收入,如与另一企业签订合同,对方违约,

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教案(一)

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教案(一) 教案: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 一、教学目标: •理解利润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方法; •能够熟练运用利润核算公式进行实际计算。 二、教学内容: 1.利润的概念和意义 –利润的含义 –利润的作用和意义 2.利润的形成过程 –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 –营业利润 –利润总额 –净利润 3.利润分配的业务核算方法 –现金分红法 –股利分配法 –利润留存法 4.利润核算公式 –营业利润 =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营业税金及附加 –利润总额 = 营业利润 + 投资收益 + 财务费用 –净利润 = 利润总额 - 所得税 三、教学方法: 1.讲授:介绍利润概念和意义,利润的形成过程以及利润分配的业 务核算方法,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2.实例演练:通过多组典型案例进行演练,让学生掌握利润核算公 式的具体应用。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交流讨论利润的作用和意义,以及 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4.问题解答:听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疑惑和问题,解答学生的问题 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教学流程: 1.讲解利润的概念和意义 2.分析利润的形成过程 3.介绍利润分配的业务核算方法 4.演示利润核算公式的应用 5.小组讨论:利润的作用和意义 6.小组讨论: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7.解答学生问题并引导思考 五、教学评估: 1.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数据计算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进一 步巩固所学内容。 2.综合评价:在下一节课上进行综合评价,从学生理解能力、应用 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以上是本次教案的完整内容。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演练实例,教师将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和应用利润核算的门。只有掌握利润核算的方法和技能,企业才能科学合理地制定发展战略和分配利润,为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六、教学资源: 1.课件、投影仪、电脑 2.典型案例及相关数据 3.网络资源、教材《会计学原理》等。 七、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利润总额的计算 2.各种利润分配方式的适用情况分析

利润及利润分配

14利润以及利润分配 第一节利润 一、利润的含义 利润,是指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利润的第一个口径,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指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加上投资收益〔或减去投资损失〕后的净额。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营业收入,是指小企业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实现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是指小企业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实现的成本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包括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 投资收益,是由小企业股权投资取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债券投资取得的利息收入和处置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取得的处置价款,扣除成本或账面余额、相关税费后的净额三部分构成。 利润的第二个口径,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一〕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收入,是指小企业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入。 小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政府补助、捐赠收益、盘盈收益、汇兑收益、出租包装物和商品的租金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益、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违约金收益等。 科目设置 小企业应设置“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小企业实现的各项营业外收入。本科目应按照营业外收入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月末,可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营业外收入”科目应无余额。 小企业收到出口产品或商品按照规定退回的增值税款,在“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不在“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 账务处理 第一种情况,小企业确认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比照“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等科目的相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第二种情况,确认的政府补助收入,借记“银行存款”或“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政府补助,是指小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含政府作为小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小企业收到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的使用寿命内

利润形成及分配会计实务

第一节利润形成的核算 一、利润的概念及组成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因此,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企业利润的构成与计算分为三个层次: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一)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这种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的日常业务,具有经常性、稳定性的特点,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其计算公式如下: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1)营业收入,是指企业经营活动所确认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2)营业成本,是指企业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3)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经营活动所交纳的相关税费总额,包括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等。 (4)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是企业的期间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 (5)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总额,包括应收账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 (6)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是指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7)投资收益(或损失),是指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 (二)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是指税前利润,也就是企业在所得税前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的总成果。企业的利润总额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营业利润)、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其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其中,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 (三)净利润 企业的净利润为企业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后的净额。税法规定,企业在获取利润后,应按一定比例(如25%)缴纳所得税。所得税作为企业的一种费用,可以从利润总额中扣减,

利润形成与分配的核算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第五节利润形成及分配的核算 复习:1、利润的含义: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财务成果。 2、利润的计算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 应纳所得税=利润总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新课讲解 (板书)二、利润形成和分配核算应设置的账户 〈一〉“营业外收入”账户 性质:损益类账户 借方:登记期末转到“本年利润”中的数额 贷方:登记本期发生的营业外收入 余额:无余额 明细账设置:按收入的项目分类设置 〈二〉“营业外支出”账户 性质:损益类账户 借方:登记本期发生的营业外支出 贷方:登记期末转到“本年利润”中的数额 余额: 无余额 明细账设置:按支出的项目分类设置 〈三〉“投资收益”账户 性质:损益类账户

借方:反映企业对外投资发生的损失 贷方:反映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 余额:期末将借贷相抵后的差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无余额〈四〉“本年利润”账户 性质: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借方:登记期末由“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等账户转入的利润减少项目的金额 贷方:登记期末由“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账户转入的利润增加项目的金额 余额:借方余额表示截至本期末发生的亏损,贷方余额表示截至本期末实现的累计净利润。年末将本年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结出的本年实现的净利润由该账户的借方转入“利润分配”账户的贷方,或将本年发生的净亏损由该账户的贷方转入“利润分配”账户的借方,结转后无余额。 〈五〉“所得税费用”账户 性质:损益类账户(费用类) 借方:登记企业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纳所得税 贷方:登记期末转到“本年利润”中的数额 余额:无余额 〈六〉“利润分配”账户 性质: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借方:反映年末由“本年利润”账户转入的全年发生的净亏损或利润分

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教案分享

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教案分享 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教案分享 1. 引言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利润形成与分配是一个关键的环节。通过正确的业务核算来进行利润形成与分配的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本教案将介绍利润形成与分配的基本概念和流程,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 2. 利润形成的基本概念 2.1 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它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2 利润形成的要素 利润的形成主要包括营业收入、成本和费用三个要素。营业收入是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收入;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费用是指与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支出。

3. 利润分配的基本流程 3.1 利润分配的目的 利润分配的目的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财务状况,合理分配利润,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利润分配的原则 利润分配的原则包括经济效益优先原则、合理分配原则、依法纳税原则、社会责任原则等。在利润分配过程中,企业应当遵循这些原则,确保分配过程的公平合理。 3.3 利润分配的方式 利润分配的方式包括现金分红、股票分红、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分配方式,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4. 教学案例分享 4.1 案例一:现金分红与股票分红的比较分析 以某公司为例,对其过去几年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比较了采取现金分红和股票分红两种方式的利润分配效果。通过分析,发现股票分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股东的权益,但同时也存在股权分散化的问题。 4.2 案例二:合理分配利润的实践经验

餐饮服务业利润与利润分配的核算

餐饮服务业利润与利润分配的核算 第一节利润的核算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人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直接计人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人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一、利润的计算 其中: 营业收入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确定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会计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是指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 投资收益是指企业经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 利润总额的计算

利润总额是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支净额,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十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收支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支。营业外收支虽然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从企业主体来考虑,同样带来收入或形成企业的支出,也是增加或减少利润的因素,对企业的利润总额及净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 1.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营业外收入并不是由企业经营资金耗费所产生的,不需要企业付出代价,实际上是一种纯收入,不可能也开;需要与有关费用进行配比。因此,在会计核算上,应当严格区分营业外收入与营业收入的界限。营业外收人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 为了反映营业外收入的取得和结转情况,企业应设置“营业外收入”账户,该账户属损益类账户。贷方登记实际发生的营业外收入金额,借方登记期末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的金额,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该账户应按营业外收入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2.营业外支出

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教案

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利润形成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利润分配的方法和原则; 3. 熟悉利润核算的流程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1. 利润形成的概念和意义; 2. 利润分配的方法和原则; 3. 利润核算的流程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利润分配的方法和原则; 2. 教学难点:理解利润形成与分配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利润形成的概念和意义(15分钟) (1)引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出利润形成的概念; (2)讲解:讲解利润形成的含义及其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2. 利润分配的方法和原则(30分钟)

(1)讲解:讲解企业内部资本积累与外部投资收益之间关系,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对利润分配权力不同等问题; (2)案例演示:通过实际案例演示,掌握不同情况下利润分配方法及其应用。 3. 利润核算的流程和方法(45分钟) (1)讲解:讲解利润核算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2)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利润核算的具体方法。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利润形成与分配的概念 和原则; 2. 案例演示法:通过案例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利润分配的方法及其应用; 3.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熟悉利润核算的流程和方法。 六、教学评估 1. 学生自我评估: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行完成一份利润核算报表,并进行自我评估; 2. 教师评估:根据学生完成的报表及其自我评估情况进行评估。 七、教学资源 1. 教材:《财务管理》;

2. 课件、案例资料等。 八、教学后记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讲授法、案例演示法和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利润形成与分配的概念和原则,还能够掌握利润分配的方法及其应用,以及利润核算的流程和方法。

利润分配的核算教学设计

讲课题目利润分配的核算 教学内容分析(10分) 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般制造企业从筹集资金、物资供应、投入生产到产品销售过程的会计核算方法,从而形成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那么,对于企业实现的利润应该采用何种分配方法?企业利润的分配都有哪些程序和要求?这就是本课的重点。 企业利润的分配业务处理是比较简单的,真正难于理解、处理的是利润的结转与结存,也就是收入费用科目转入“本年利润”,再从本年利润转入“利润分配”,分配结束后再在“利润分配”科目的三个二级科目中内部结转,从而结存出本期的留存收益。 该部分内容的理解是难点,但也是重点。学生对于“转”的账户的理解从逻辑上不会像资产、负债类科目那么直接,而是需要从业务的性质与会计平衡等式的角度去体会。这是学生进入会计视野必须要翻越的一个门槛,所以在讲解中必须随时强调,且经常组织知识回顾,强化记忆的基础上加强理解,从而才能完全消化本章内容,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教学目标分析(10分)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利润分配的一般程序,并进行相关的基本业务的核算处理。 2、理解利润分配后结存的业务处理,正确编制结转分录。 技能目标 1、对计算出的利润按业务要求按程序进行分配; 2、掌握结存的分录,从会计平衡等式的高度理解结转的会计思想。情感目标 使学生明白企业形成利润并对其进行分配核算有着严格的程序要求,同时必须树立严谨的会计平衡等式观念与严密的会计逻辑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10分)重点:①利润分配核算的一般程序; ②利润的结转分录与结存业务的处理。 难点:①利润分配结束后的结存的业务处理与分录; ②“利润分配”账户的三个二级科目内部的结转与核算。 教学方法分析(5分)①讨论法:由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教师评价; ②发现法:由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教师评价; ③启发式: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④讲授法:教师教授相关概念; ⑤比较法:新学知识与以前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注意区分;

净利润形成业务核算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净利润形成业务核算”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倪穗华 在“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净利润形成业务的核算一直是被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内容。而老师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也主要采用传统的方法,即:按照教材的编排内容,首先介绍核算需用的会计账户;第二是介绍利润的构成;第三是按书本的例题讲解会计分录;最后是通过做作业强化掌握会计分录。这样的组织教学,教师使尽浑身解数,学生们仍是似懂非懂,事倍功半。 本学年,自己任教08级的“会计基础”课程,采用了由广州市中职教育地方教材建设委员会最新编著的教材——《会计基础》(实验版)。该教材较之传统的教材,改革的力度很大,对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效果是无疑的。但自己在讲授净利润形成业务的核算这一内容时,并没有完全按照新的教材“照本宣科”,而是把握教材的主线及教学要求,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组织教学过程,以期达到最大的教学有效性。 一、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形成教学思路 从教材方面分析,《会计基础》(实验版)教材的最大亮点是凸显了项目课程的特征。其编写是基于对会计工作进行分析,按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来安排学习模块,即:填写业务单据、填列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编制财务报表、整理及保管会计资料等,仿真性、实操性都较突出,体现“理实一体化”的要求。 具体到净利润形成业务的核算这一学习内容,其属于填制记账凭证的任务模块,该内容的主要特点:一是以原始单据呈现经济业务,用填制记账凭证替代了做会计分录,仿真性较强;二是用图表展示利润的形成与分配过程,较直观明了,这些都为我们组织好教学提供了好的条件。但教材中该部分内容仍有不完善之处:一是利润形成(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与实例数据未能有效的衔接;二是利润形成最关键的账户——“本年利润”账户没有作同步的登账训练,从而削弱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本人认为:虽然登记账薄及编制利润表是以后模块才学的内容,但由于学生前期已学过账户的分类及结构,同步作三栏式总账的登记应不成问题;另外,利润表的填列步骤指引清晰,指标计算简单明了,学生同步填制利润表,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利润指标的构成及计算,从而避免死记硬背。 从学生方面分析:中职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不喜欢老师“照本宣科”、“满堂灌”,相对喜欢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掌握知识的方式,所以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凡新知识的学习是在旧知识作铺垫及引领的情况下,就可以设计仿真的情景让学生动手干,老师给予指导,师生再作总结归纳、提升,老师甚至还可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用现在学到的新知识去解决一些关联性较大且较容

第五章五 主要经济业务核算

第五节利润形成与分配的核算 一、利润形成的核算 (一)净利润的组成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利润一般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1.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万-营业成本2万-营业税金及附加1.7万-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700元-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减投资损失)(10-2-1.7-700元=62300元) 其中: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是指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损失) 2.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其中, (1)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处理无形资产净收益、罚款净收入、捐赠利得,确实无法支付而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转作营业外收入的应付款项等。 (2)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预期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处置无形资产净损失、罚款支出、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 【多选】营业外收入包括() A、固定资产盘盈收益 B、销售材料收入 C、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 D、没收逾期未退回的包装物押金 E、出租包装物收入 答案:AC 解析:销售材料收入、没收逾期未退回的包装物押金、出租包装物收入均应计入“其他业务收入”。 【单选】不属于其他业务收入的是()。 A、罚款利得 B、专利技术使用转让收入 C、包装物出租收入 D、材料销售收入 答案:A 解析:罚款利得应计入“营业外收入”。 3.净利润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其中,所得税费用是指按照税法规定,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计算并缴纳的一种税金。(二)账户设置 1.本年利润: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

利润分配的核算教案

职业教育中心教案专用笺(电子版) (5分钟) 教师演示教学光盘第九章第三节,同时简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

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利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个税收概念,是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并按一定的标准确定的纳税人在一个时期内的计税所得,即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会计利润是一个会计核算概念,是企业于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财务成果,因此,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利润对同一企业在同一期间会产生差异。因此,企业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时以税前会计利润为基础进行相应的调整。 教师板书: 1.纳税调整增加额 ⑴超过税法规定扣除标准的金额。举例:如超过税法规定标准的工资支出、业务招待费支出。 ⑵税法规定不允许扣除的金额。举例:如税收滞纳金、罚金支出,企业各项赞助费。 2.纳税调整减少额 ⑴税法规定允许弥补的亏损。举例:企业亏损可用前5年内的税前利润弥补。 ⑵准予免税的项目。举例:国债利息收入 教师演示教学光盘第九章第三节,同时分析讲解例题。 【例1】某公司某年度全年税前会计利润为280000元,所得税税率为25%。当年按税法核定的全年计税工资为150000元,该公司全年实发工资为170000元。假定该公司全年无其他纳税调整因素。 解: 纳税增加调整额=170000-150000=20000(元) 应纳税所得额=280000+20000=300000(元) 当期应纳所得税=300000×25%=75000(元) 【例2】某公司某年度全年税前会计利润为42000元,其中包括本年收到的国库券利息收入3000元,营业外支出中1000元为税款滞纳罚金,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该公司无其他纳税调整因素。 学生回答:应纳税所得额=42000-3000+1000=40000(元) 当期应纳所得税=40000×25%=10000(元) (二)所得税费用的核算 教师分析讲解:企业对当期所得税加以调整计算后,据以确认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 教师板书:计提所得税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结转所得税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费用 上交所得税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教师演示配套教学光盘,学生看演示回答: 接【例2】,计算并结转当期所得税费用。 教师分析讲解: (1)计提所得税时:

基础会计之利润形成和分配过程业务核算

五、财务成果形成、利润分配及资金的退出业务的核算 (一)、有关概念 1、财务成果——利润 ——亏损 2、利润的确定有三种方法 (1)计算法(公式法) 利润的三个层次 ①营业利润 ②利润总额 ③净利润(税后利润) 利润计算分以上三步骤) (2)帐结法(利用“本年利润”) 利润确定分两步骤 ①通过损益类帐户(所得税费用除外)结转到“本年利润”确定利润总额 ②根据利润总额计算所得税金额,再将所得税费用结转到“本年利润”确定净利润。 (3)表结法(利用利润表)

3、利润的分配 利润分配的顺序 ①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净利润的10%) ②确定可供分配的利润 可供分配利润= ③将可供分配的利润分配给投资者——支付优先股股利 ——支付普通股现金股利 ——分派普通股股票股利 ④计算本年末的未分配利润 (二)利润形成的核算 1、有关名词 (1)管理费用:属于期间费用,不计入成本,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工资、福利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修理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董事会经费)) (2)销售费用:销售商品中发生的费用,属于期间费用。 (销售商品的包装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广告费、专设销售机构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 (3)营业外收入:企业取得的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固定资产处置收入、罚没收入、捐赠利得、盘盈收入、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

(4)营业外支出: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支出。(固定资产处置损失、罚款支出、捐赠支出、盘亏损失、非常支出)(5)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企业用货币资金、材料物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对股票、债券或其他形式的投资获得的收益或损失。 (6)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在资产报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债券)的公允价值高于帐面价值的收益或损失。 (7)资产减值损失:计提企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当资产的可回收价值低于帐面价值时,就用资产减值预先准备的资金进行弥补。 (8)所得税费用 企业按照当期利润总额的比例(25%)计算的,从利润中扣除上缴国家的税。 2、帐户设置 ” (1)、“管理费用” (2)、“销售费用”

(完整版)利润形成的核算教学设计

利润的形成核算教案 数统财务会计教育 齐春明 2008211722 利润形成的核算 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般制造企业从筹集资金、 物 资供应、投入生产到产品销售过程的会计核算方法,那么,企业 下一个工作就是核算利润及对利润进行分配(若发生亏损,则无 利润分配,此处为教学需要只假设企业经过一个会计期间的经营 产生了利润)。本节课首先要说明企业最终经营成果一一利润的 概念及其组成部分(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进而 掌握利润的计算公式,再对新引入的概念一一营业外收支的具体 核算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利润的概念, 知道利 润的组成并掌握利润的计算公式,同时掌握营业外收支概念及其 账户的核算方法。 技能目标:会使用利润计算公式计算企业实现的利润, 并通过对 企业业务的处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企业最终经营目标就是形成利润并对其进 行分配,让学生明白利润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 重点:①利润的组成部分及计算公式; ②营业外收支的概念及其账户的具体核算方法。 难点:①利润的计算公式及营业外收支的概念; ②“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账户的具体核算方法。 教学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计目的 讲课题目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 点 教学方法分析 ① ② ③ ④ ⑤ 讨论法 启发式 讲授法 比较法 演示法 由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教师评价; 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教授相关概念; 新学知识与以前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注意区分; 教师演示解题步骤,学生学习并掌握此方法;

直接关系的支出,主要包括非常损失、盘亏损失、捐赠支出、支付的违约金等。 ④区分: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与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 成本 其他业务收入是企业从事除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如材料销售、出租业务等实现的收入。具有不经常发生,每笔业务金额一般较小,占收入的比重较低等特点。与它相对应的就是其他业务成本。 营业外收支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收入和支出。它们的特点是意外、偶然的发生,企业难以预见和控制。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相互独立,不具因果联系。 (举例:农民种田卖粮,卖了粮食的收入是主营业务收入,卖稻草的收入是其他业务收入,但农民在地里挖到了一块金子那就是营业外收入) ⑤利润总额: 这样看来,企业利润的构成还包括营业外收支。利润总额二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一营业外支出 r营业利润 利润总额i I 营业外收支 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账户的核算营业外收入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收入。贷方登记取得的营业外收入,借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收入,期末结转后无余额。新知识与以前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对比,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新知识 例子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营业外收入L营业外支出如此板书使学生清晰地知道利润总额的组成

《基础会计(第11版)》教案

《基础会计(原初级会计学)》教学方案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梗概 《基础会计(原初级会计学)》是针对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等专业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基础学科课程。3学分。 本课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会计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这部分主要介绍会计的本质、会计的职能、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恒等式、借贷记账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到财务报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第二部分:会计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主要介绍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并配合实操训练。结合会计学原理知识,运用会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以一个生产型企业为例,逐步讲解企业的筹资业务、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利润形成及利润分配业务的会计核算。同时讲解财务报表的编制。最后模拟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对各个业务的会计核算进行实操练习。 第三部分:会计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主要介绍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熟知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和职业操守。明确指出遵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是底线、是最低层次的要求。如何将这些法律法规条文和规范内化并借以做出合理的有道德的商业实践和决策行为的能力则是最高层次的要求。特别强调诚信的价值观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前提。 (二)教学目标 《基础会计(原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系统地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坚持理论与实务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不做假账。 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该: 1.掌握将企业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的逻辑、程序和方法。 (1)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2)会计科目和账户设置的意义; (3)复式记账原理和借贷记账法; (4)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登记与财务报表编制的方法; (5)生产型企业的筹资业务、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利润形成及利润分配业务、简单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教案—12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十二章收入、费用与利润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收入的定义、特征以及确认条件;掌握销售商品收入的会计处理;理解费用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掌握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的计算和利润的核算,以及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和核算;掌握利润形成及其分配的核算。 本章应关注的主要内容: 销售收入的确认和计量以及确认条件;销售业务中的商业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让等;委托代销等情况下的会计处理;费用的含义、主要内容及会计处理;利润的形成和构成;本年利润的会计处理;利润的分配;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内容: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和商品销售收入的核算;利润形成和分配的会计核算。 本章难点内容:商品销售收入的核算;利润形成和分配的会计核算;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电子课件演示;课堂练习和案例分析等。 课时分配:8课时 本章主要参考资料: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政部2006年10月30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国际会计准则:《IAS18——收入》、《IAS11——建造合同》、《IAS12——所得税》2016年《中级会计实务》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辅导教材 2016年《初级会计实务》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辅导教材 2016年《会计》财政部指定CPA考试教材 主要观点提示: 收益的确定有资本保全观和交易观。按资本保全观确定的收益为经济收益,按交易观确认的收益为会计收益。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必须满足规定的条件才能加以确认。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予以确认。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

酒店餐饮企业利润的形成与分配

? 一、利润的构成及核算 酒店餐饮企业的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各项经济业务收进抵减各项支出后的净额。利润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有关经营业务的大小、用度水平的高低、资金使用效益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利润体现出来。 (一)酒店餐饮企业利润的构成 酒店企业的利润总额,由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三个部份构成。 1.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指企业从经营业务活动中获得的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往期间用度构成了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的计算公式以下: 营业利润=营业收进一营业本钱—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用度一管理用度一财务用度 —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十投资收益 2.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对外投资(包括短时间投资和长时间投资)所获得的收进,这是一种 非营业性质的收进。企业转让、出售股票、债券获得的收益记进投资收益。酒店餐饮企业此类投资行为未几,此处不做过量讨论。 3.营业外收支净额 营业外收支净额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其他各项收进与支出的差额,即营业外收进减往营业外支出的净额。 (1)营业外收进。它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进。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固定资产盘盈。它是指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经批准核销的固定资产现有价值。 ②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它是指处置固定资产所获得的收进大于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处置用度的差额。 ③罚款净收进。它是指企业因供货单位不履行合同或协议而向其收取的赔款,因购货单位不履行合同、协议支付货款而向其收取的赔偿金、违约金等各种情势的罚款收进,在扣除因对方违反合同或协议而酿成的经济损失后的净收进。 (2)营业外支出。它是指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固定资产盘亏。它是指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亏的固定资产,经批准核销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②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它是指处置固定资产所获得的收进小于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处置用度之间的差额。 ③罚款支出。它是指企业由于未履行经济合同、协议而向其他单位支付的赔偿金、违约金、罚息等。 ④捐赠支出。它是指企业对外捐赠的现金及财产物质的价值。 ⑤非常损失。它是指自然灾难酿成的各项资产净损失,并包括由此酿成的停工损失和善后清算用度。 综上所述,企业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以下: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十营业外收进-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一所得税用度 (二)酒店餐饮服务企业利润的核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