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

古人云:“写尽八缸水,池塘染墨黑。博采众家长,使得龙凤飞”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小偏整理了七年级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 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 :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

《观沧海》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4、译文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主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1、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2、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3、“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答: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3、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

《次北固山下》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在描绘长江景色。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名句——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3、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4、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偶句。

5、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景。

《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1~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夸张。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如何学好语文?

-1-

多读

古人云:“写尽八缸水,池塘染墨黑。博采众家长,使得龙凤飞”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学好语文,仅仅靠熟读课文是不够的,还需要长期大量的阅读。

家长一定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

点和认知水平,为孩子挑选不同类型的书籍。在低年级,可以推荐给他们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儿童文学等来读;在中高年级,推荐一些杂文随笔、报刊杂志、科幻漫画、历史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等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多种书籍。

但是,父母不能强迫孩子接受大人所认为的好书,而是要和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并给予适当的引导。

此外,就像给孩子吃东西一样,选择图书也要讲究营养的合理搭配。如果只是让孩子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那样并没有多大益处。给孩子读书,就要内容多元化,让孩子的思维变得活跃,视野变得开阔。

-2-

背诵

背诵经典文章、名篇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小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0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5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1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基本功就有些本钱啦。

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3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基。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3-

勤写

写作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好作文呢?我们提供建议如下:

1.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

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引导孩子拿起笔,鼓励她写,就能打消孩子对写作文的距离感和畏惧感。说的时候就是“话”,把它写在纸上就是“文”,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大人有大人的想法和说法,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和说法,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说法,所以每个人写出来的文章都不一样,这也许是写作的秘诀吧?

2.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写。

所谓作文就是让真挚的思想感情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给与过多的约束和限制,不要给予太多的标准,不能把大人自以为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强加在他们头上,最需要的是宽容。忠实自己的心灵和生活,是打开作文大门的第一把钥匙。要多用短句子,多用白话,多用具体事例,少用概括性句子,多采用描述性语言。做人要直,作文要曲。

3.多写多练,多改。

巴金说:“只有写,才能写出好文章。”鲁迅说:“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修改是写作文最后一个步骤,并且非常重要。文学巨匠托尔斯泰一部《复活》就改了六次之多。

四、素材积累。

引导和促使孩子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让孩子多体验生活。写作成功秘诀在于写熟悉的事,写具体的事,写感动自己的事,写自己喜欢的事,写自己体验尝试实践过的事。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多读名家之言,多欣赏名篇做积累是根本。作文素材积累途径概括为以下三点:观察、阅读、体验。

5.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玩中丰富自己的人生实践证明,会玩的人往往容易取得成功,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和玩有关系哦。爱玩瓶瓶罐罐的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终身玩炸药的诺贝尔成了大化学家。而那些文学家、大诗人呢,似乎个个都是旅行家,游山玩水,写出了精美的散文、游记。所以,写好作文的第一秘诀——会玩。玩的

丰富多彩一些,自然比闭门造车要好。

丰富自己的情感。立品同白玉,读书上青云。爱读书的孩子,没有坏孩子。所以,写好作文的第二秘诀——多读。精读与泛读像结合,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变他人所知为自己所知,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情感。

激发创造的灵感。鲁迅先生说过:“一味只读,就变成了书橱。”这就是孔子警示我们的“学而不思则罔”。只有在经历了、阅读了之后深入地思考,才会不断激发创作的灵感,使自己文思泉涌。所以,写好作文的第三秘诀——会思。

表达自己的情感。“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清朝唐彪写过《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稳重强调了多做文章的妙处:“多读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益相去远矣。”由此可见,多写,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才能锻炼出良好的表达能力。

写好作文的最大秘诀——多写,写得多,自然熟能生巧,写出好文章。

行游得、玩耍的、悦读的、冥想的,如实地记下来,真情的抒发,生化的改,就成好作文!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课堂笔记】古代诗歌四首 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长歌行》、《将进酒》、《咏鹅》和《静夜思》。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优美和含义,还能了解到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下面是我对这四首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一、《长歌行》 《长歌行》是中国古代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史诗式的叙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民生活和历史事件。这首诗歌以“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主题,讲述了故事中的主人公吴起的一生。除了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该诗歌还以色彩、气息、音韵以及意境等多方面丰富的技巧,表现出古老文化的魅力。 二、《将进酒》 《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豪迈之作,文采斐然,气势磅礴。从诗歌中可以看出李白不因寂寞而悲伤,而是通过狂欢、饮酒、唱歌来宣泄激情,表达自己豁达、率真、豁达的个性和人生观。此诗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激励了更多人对人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索。 三、《咏鹅》 《咏鹅》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一首古体诗,其中生动形象地描

绘了鹅的特点和生活。在这首诗中,鹅被赋予人类的特质,如听音乐、思考生活等,透露着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此诗反映出唐代文化对自然生态、对生命的敬畏和艺术品味,也倡导了我们对自然的关爱和保护。 四、《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直言而简约,表达了诗人静夜思索、寂寥无声、独自对自然的思考和感悟情怀,抒发了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偏执,更是天然丽的、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品,凝聚着唐代文化的精神。该诗歌常常被人们引用和歌颂,从而传承着这首诗的文化价值。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代诗歌,我深刻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领会到它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与地位。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化的精神财富,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此外,通过这四首古代诗歌的学习,我也懂得了诗歌的美妙和独特之处。诗歌能够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追求韵律和形式上的和谐,让读者感受到美的享受。诗歌既能够反映社会和历史,又能够表达诗人的感受和思考,因此也是文化及情感的载体。 在学习这四首古代诗歌的过程中,我不断尝试分析诗歌表达的意义和情感。例如,《长歌行》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轨迹,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咏鹅》则少了大量的华丽修辞,却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鹅的特点和善良,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纯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知识梳理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字音】 碣(jié)石 澹澹(dàndàn) 竦峙(sǒngzhì) 萧瑟(xiāosè) 幸甚至哉(zāi) 【注释】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起。峙,挺立。 (9)萧瑟(xiāo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幸:庆幸。甚:极其,很。至:极点。哉:语气词。 (15)歌以咏志:可以用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16)以:用(歌以咏)。咏:歌吟。咏志:既表达心志。志:理想。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作家、作品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 古代诗歌四首 重点知识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必须掌握的内容: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3、词义: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基础知识专项复习(部编版)专题04古代诗歌四首(解析版)

专题04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归纳 一、《观沧海》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并以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写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文体知识】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次北固山下》 【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年)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天净沙•秋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

4.古代诗歌四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认识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以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合称为“李杜”。他的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汲取营养,使得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瑰丽绚烂的色彩。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王昌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 (1)王昌龄:唐代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2)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3)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4)与:给。 (5)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落尽,杜鹃鸟生生哀啼,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一同伴您奔赴夜郎之西。 【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 写景兼点出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渲染了暮春环境,烘托出一种伤感的氛围。“闻到龙标过五溪” “过五溪”点明贬谪之地的荒远,暗含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牵挂。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拜托明月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主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 【认识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以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合称为“李杜”。他的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汲取营养,使得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瑰丽绚烂的色彩。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初中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全解(原创精品,精心校正,含题目和答案)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 选自《》,这是诗人《》的第一章,作者,字,政治家、家、。著有《》、《》,诗歌《》、《》、《》、《》等。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 ①东:②临:③以:④观:⑤何:⑥澹澹:⑦竦峙:⑧丛生:⑨丰茂:⑩萧瑟:⑪洪波:⑫行:⑬若:⑭星汉:⑮幸:⑯甚:⑰至:⑱以:⑲咏:⑳志: 第三部分:诗歌中心归纳 这首诗是曹操,途中登临时所作,诗人景象,表现了,抒发了。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以“”字总领全篇,流露了的心情,显示了“”的气势。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了,荡漾的海水和耸立的山岛,相衬,并济,显示了。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结合,具体真实描画了。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 和,使一幅海山秋色图平添了浩荡磅礴的气势,表现了诗人。两个“若”字表明这里写的是景。 5.这首诗结合,抒情,在海水、山岛的景物描写和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浪漫想象中,融入诗人。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 选自《曹操集》,这是诗人《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 ①东:向东②临:到达,登上③以:来④观:看⑤何:多么⑥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⑦竦峙:耸立⑧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⑨丰茂:茂盛⑩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⑪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⑫行:运行⑬若:好像⑭星汉:银河⑮幸:幸运⑯甚:很⑰至:达到极点⑱以:用来⑲咏:歌吟⑳志:志向 第三部分:诗歌中心归纳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流露了诗人眺望大海时兴奋而庄严的心情,显示了“君临天下”的气势。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了大海的全景,荡漾的海水和耸立的山岛,动静相衬,刚柔并济,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动静结合,具体真实描画了山岛和海水的景象。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使一幅海山秋色图平添了浩荡磅礴的气势,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两个“若”字表明这里写的是虚景。 5.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在海水、山岛的景物描写和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浪漫想象中,融入诗人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

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整理

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整理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必须掌握的内容: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3、词义: 左迁:降职。杨花:柳絮。子规:杜鹃鸟。 五溪:五条溪水名。 4、译文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5、主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 壮见称。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 著名散曲家。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 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先 秦散文、明清小说毋庸置疑成为我国五千年文化炫彩夺 目的代表。 律诗的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翻译与理解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知识点总结:古 代诗歌四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知识重点总结: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 诗歌的分类,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诗歌按内容分: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 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必须掌握的内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一、《观沧海》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五、课文主题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清单——《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清单——《古代诗歌四首》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 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 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是千古名句。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 古人云:“写尽八缸水,池塘染墨黑。博采众家长,使得龙凤飞”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小偏整理了七年级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 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 :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

《观沧海》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4、译文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主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高频考点专题突破(部编版)专题04古代诗歌四首(解析版)

专题04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讲解 1.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 ②近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2.《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选自《李太白全集》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背景: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3)词义:左迁:降职。杨花:柳絮。子规:杜鹃鸟。五溪:五条溪水名。 (4)译文: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总结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 观沧海 庞岩- 单曲- 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必须掌握的内容: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作者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 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四、课文主题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