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八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讲 知识概述(原卷版)

第八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讲 知识概述(原卷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第一讲知识概述

【知识精讲】

一、考情分析

1.选材特点

2021年和2020年新高考Ⅰ卷两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在选材上均为律诗,2021年新高考Ⅰ卷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2020年新高考Ⅰ卷(山东)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前者是一首寄赠诗,后者是一首赠别诗;前者表现了杨巨源对白居易的关心与劝诫之情,后者表现了杜甫对友人郑炼的惜别与祝福之情。

2.设题特点

在设题上,两套新高考卷均设置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所设考题基本上涵盖了古代诗歌阅读的主要考点:诗歌形象、诗句内容、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其中,两套试卷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简答题分别考查了分析诗句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分析意象及抒情方式的能力。

命题上,两套新高考试卷古代诗歌阅读题,沿袭了近几年的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形式与命题特点。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在古代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借事抒怀等;从作品的写作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为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从考查角度来看,既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又有对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的考查,而对鉴赏形象、语言的考查,通常融入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3.能力指向

(1)体现出命题理念:①聚焦学科素养,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将美育有机融入试卷。

(2)连接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

(3)体现了高考考查内容和要求:古代诗歌阅读,关注古诗形象,突出审美鉴赏,强调个人体验。

近些年的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读懂古代诗歌内容的考查,而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内容的考查。这种趋势便提醒我们,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前提在于读懂诗歌。下面我们就古代诗歌阅读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

二、文体知识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行”“引”“曲”“吟”等皆属古体诗体裁。特点: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

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特点: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2.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近体乐府等。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

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3.曲

又称词余、乐府。特点: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代诗歌一般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

诗⎩⎪⎨⎪⎧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词⎩⎨⎧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 抒情(主)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如乐景衬哀情等。

三、阅读指导

读懂古诗一是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是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是要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目的态度)。下面就如何能在考场上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作简要解说。

1.读标题

标题承载着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此诗标题蕴含以下信息:①时间;②地点;③事件。

2.读诗句

(1)省略成分

古代诗歌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如:① “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省略主语】;② “五陵年少争(送)缠头”【省略谓语】。

(2)语序倒装

古诗的正常语序往往需要调整。

①主语后置,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②宾语前置,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应为“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

③主宾互换,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3)词类活用

如:“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形容词“软”“轻”的使动用法,把眼见的动态的水和静态的山写得可触可托。

(4)意象组合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前三句,每句由三个意象组合而成,意象之间没有连接词,构成名词性并列叠加的形式。

(5)互文见义

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中“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诗意的理解。

(6)蕴含情感

如: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宋]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找出诗句中能表达情感的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等,然后分析蕴含的情感。“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诗人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客”“离恨”表达了诗人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3.读注释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唐]白居易

一篇长恨②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④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注释,包含了诗歌的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从注释①看,“短李”是当时的典故。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首联,从注释②③看,是写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从注释④看,写自己的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表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由此可见,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层:一是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二是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

【对点精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放言五首(其三)①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②,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①公元810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权贵被贬,写了五首《放言》。五年后,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讯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②周武王死,子成王立,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阴谋陷害,造作流言,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事实证明,周公对成王一片忠心,说他要篡位的流言是假的。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首联设置悬念,郑重其事地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吸引读者。

B.颔联以“试玉”“辨材”为例,委婉地介绍方法,即经过时间的考验,事物的真伪终会呈现。

C.颈联反面举例,直接说明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D.尾联是全诗关键句,通过反问发人深思,如果不用时间来考验,如何能辨别真伪呢?

2.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中寄寓的情感。(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春宫怨

杜荀鹤[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杜荀鹤〕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早”字仿佛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被误之久。

B.三、四句用幽怨的反问语气,进一步写出了宫女欲妆又罢的心情。

C.后四句写宫女回忆起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

D.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不只是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自况。

4.有诗评家认为这首诗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特点。(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晚次鄂州[注]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武昌。《全唐诗》于此篇题下注“至德中作”,时当在唐朝安史之乱的前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首联照应标题,先写泊在鄂州的心情,次句突转,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

B.颔联写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动静结合,衬托诗人此时平静的心情。

C.尾联抒发诗人想起家业早已因战争而荡然无存的感慨,鼓鼙声使主题更加深刻。

D.诗歌语言不用艳藻,淡雅而含蓄,抒情平易而炽热,句法曲折有致,韵味无穷。

6.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9分)

即日①

李商隐

小苑试春衣,高楼倚暮晖。

夭桃惟是笑,舞蝶不空飞。

赤岭②久无耗,鸿门犹合围。

几家缘锦字,含泪坐鸳机。

【注】①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二年春,诗人在京守母丧,感叹时事而作。②〔赤岭〕与下句鸿门都是回鹘乌介可汗入犯之处。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小苑试春衣”写京城贵家女子在花草繁茂的小苑里试穿春衣。

B.“高楼倚暮晖”写京城贵家女子在斜阳中独倚高楼,感到孤独寂寞。

C.“赤岭久无耗”写出了征人之妻对远戍赤岭一带的征人思念担忧的状况。

D.“鸿门犹合围”说鸿门一带仍被敌军围困,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担忧。8.颔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起了怎样的作用?(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9分)

苏子瞻哀辞①

张舜民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后来苏轼贬官岭南,到宋徽宗时,诗人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苏轼被贬,墨石也被贬,“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

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D.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

10.结合全诗内容,谈谈诗人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用意。(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9分)

霁①夜

孔平仲②

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孔平仲〕宋代诗人,诗歌以流丽清整、通畅明快见长。③〔寂历〕寂静冷清。④〔帘栊〕窗帘和窗牖。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古人有悲秋之传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李白之称“秋兴逸”,这首诗在意境塑造和情感传达上也有“秋兴逸”的意味。

B.诗篇以“秋兴”为主题,但不作空泛议论,诗人匠心独运,将过去现在、室内室外的诸种景物融为一体。尤其注意捕捉具体景物,以表现诗人的

感受。

C.最先触发作者诗情的,是闯入梦境的墙上响铃。然而诗人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月色。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梦醒,这是一种倒叙。

D.作者描写选取了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等典型意象表现“秋兴”。整首诗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明暗的起伏变化成为本诗的诗脉。12.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清”的?(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9分)

寓驿舍①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唯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 ②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的情感。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14.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9分)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注]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注】〔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忠义爱国的精神品格。

B.本诗颔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

C.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

D.诗中“移”“时”“旗”“知”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16.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语言特色(原卷版部编版)

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语言特色(原卷版)一、知识点讲解 梳理所学诗文,归纳语言风格大致类型。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晦涩等类型。 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动静结合,语言清新生动。 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如白居易的诗等。 凝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八句皆为工整对仗,全用实词,意象密集。 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华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还有李商隐、李贺的诗。 质朴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如李商隐的一些朦胧诗。“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⑶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要注意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3.答题步骤: ⑴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⑵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⑶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手法技巧(原卷版部编版)

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手法技巧(原卷版) 一、知识点讲解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⑷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2.解答分析: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3.答题步骤: ⑴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⑶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5、常用手法及其作用讲解 (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 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 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 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 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第八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讲 知识概述(原卷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第一讲知识概述 【知识精讲】 一、考情分析 1.选材特点 2021年和2020年新高考Ⅰ卷两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在选材上均为律诗,2021年新高考Ⅰ卷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2020年新高考Ⅰ卷(山东)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前者是一首寄赠诗,后者是一首赠别诗;前者表现了杨巨源对白居易的关心与劝诫之情,后者表现了杜甫对友人郑炼的惜别与祝福之情。 2.设题特点 在设题上,两套新高考卷均设置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所设考题基本上涵盖了古代诗歌阅读的主要考点:诗歌形象、诗句内容、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其中,两套试卷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简答题分别考查了分析诗句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分析意象及抒情方式的能力。 命题上,两套新高考试卷古代诗歌阅读题,沿袭了近几年的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形式与命题特点。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在古代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借事抒怀等;从作品的写作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为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从考查角度来看,既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又有对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的考查,而对鉴赏形象、语言的考查,通常融入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3.能力指向 (1)体现出命题理念:①聚焦学科素养,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将美育有机融入试卷。 (2)连接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 (3)体现了高考考查内容和要求:古代诗歌阅读,关注古诗形象,突出审美鉴赏,强调个人体验。 近些年的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读懂古代诗歌内容的考查,而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内容的考查。这种趋势便提醒我们,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前提在于读懂诗歌。下面我们就古代诗歌阅读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 二、文体知识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行”“引”“曲”“吟”等皆属古体诗体裁。特点: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

考点练透6 分析情感态度要全面 考查热点1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掌握各类题材的情感及答题角度 1.咏史怀古诗 情感分类1.历览历史点滴,提出自己观点。 2.悲吟古人际遇,暗示伤己之情怀。要么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要么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3.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要么托古讽今,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对统治者进行嘲讽;要么以古鉴今,劝诫统治者莫走老路;要么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对黎民疾苦深表同情 答题角度1.弄清史实。咏史诗具有很强的历史性,鉴赏时首先就要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当然,题中的注解,有时也能很好地帮我们完成这一步。2.体会意图。作者的创作,一定有现实的原因,也会有其创作目的。 3.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决定的。有以景衬情的,有发表议论的,也有做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的。另外,引用典故也是咏史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情感分类1.单纯咏物,表达喜爱或赞美之情。 2.托物言志(寓意)。名为咏物,实则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 3.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哲学或社会道理。 4.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答题角度1.抓住“物”的形象特征。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 2.理解“物”寄托的思想情感。一般来说,咏物诗中寄托的思想情感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系。 3.分析诗的写作技巧。一般来说,从表达方式上是托物言志,从修辞角度看有拟人、比喻,从描写方式上讲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情感分类1.漂泊天涯的思乡之情。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写漂泊无定的孤苦。借旅途所见所闻,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2.望尽天涯的怀人之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意境赏析(原卷版部编版)

2023备战年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意境赏析(原卷版)一、知识点讲解 常见提问方式有: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思路: 1.找出诗中的意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这一步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同时不要只顾翻译,语言要力求优美。 2.根据意象,概括景物营造的意境特点,营造了何种氛围。 这里就需要大家去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等。山山整理了一些答题术语给大家,附在文末。 3.对应意象的分类,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里就需要用到我们之前整理的意向表啦,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答情感,还要做适当的分析才行。比如:“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是不完整的,一定要分析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思乡。 03 答题术语 1.【雄、险、阔、奇】

雄浑壮丽、雄奇险峻、雄浑开阔、恢弘高远、浩瀚辽阔、高远辽阔、苍凉博大、气势雄伟、情调豪迈、雄奇瑰丽。 2.【清、闲、淡、雅、静】 直率、自然、幽静、清幽明净、闲适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清新明丽、清净悠闲、清新淡雅。 3.【凄、孤、冷、寂、愁】 凄清、凄凉、荒凉、空寂、萧索、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沉郁孤愁。 4.【悲壮】 开阔苍凉、苍凉悲壮、气氛悲壮、意境深邃。 5.【迷、飘】 空灵、虚幻缥缈、空灵高远、朦胧渺远。 4.答题示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 (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古代诗歌阅读——2020-2022全国高考真题(全网最详细最权威解析答案版)

古代诗歌阅读——2020-2022全国高考真题演练 【2022·新高考I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解析有误。本词前两句“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释意为:“孟春之时,人日之节,杨柳始发,碧草初生,无边无尽的春色,确实令人陶醉。然而我却执著地约您一起登高南山,去寻觅,去感受人日之节的人情风俗盛景。”下阕首句“翁前子后孙扶掖”,中的“翁”指“父亲”,引申为祖父,泛指老年人,“翁”并非指作者自己;“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曲解文意。故选A。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翁前子后孙扶掖”句,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 ②“商行贾坐农耕织”句,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3分。“结合内容”1 分,分析道理 2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1.“翁前子后孙扶掖”,指“贤孙搀扶老翁行于前,孝子敦厚礼敬走于后”。本句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副尊老、敬老、爱老的“礼孝”图。老翁于前,儿子于后,以礼而尊,以尊而孝。祖父同行,孙子扶掖,以敬而爱,以爱而孝。本句中深含儒家的“礼孝”伦理大义。

专题04 古代诗歌【考题猜想】(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串讲(统编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考点考题猜想 一、古诗文理解性情境默写

二、古代诗歌鉴赏 (一)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颔联中运用“历历”“萋萋”两个叠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在尾联中是怎样表达“愁”这种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诗首联和颔联连用三个“黄鹤”,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尾联是如何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总温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能)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能)第01课考纲解读《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能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鉴赏,偏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路进行。 表达技能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可以包括各类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利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利用。对表达技能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利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常见表达技能 (1)表达方式:描述、抒情、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2)描述技能:动静、虚实、点面、正面描述和侧面描述、远近高低不同角度、多种感官相、衬托、渲染、细节描述、白描等。可利用各类修辞。 (3)抒情技能: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融合)、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等。可利用各类修辞。 (4)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反复、双关、设问、反问、通感、对比、衬托等。 (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铺垫、承先启后、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结构对比、首尾照顾等。 第二,试题设问方式 (1)诗中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能(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能(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4)某联在景物描述上有什么特点?

(5)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第三,大体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能。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情感,转达了如何的旨趣,产生了如何的效果等。) 第四,解答真题示范 (1)注意审题,看清题干要求。 (2)熟记常见的表达技能术语。(见常识整合) (3)掌握常见表达技能的特点及效果。 (4)熟悉大体的答题步骤。注意切近诗句分析。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2021全国2卷节选)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难过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真题呈现】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能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技法示范】审题干,可知是问描述手法,所以思考时要从描述手法入手。解题时可知,这首诗没有对梅花的正面描述,而是写了梅花的生长环境和作者的感受。所以是用了衬托和渲染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

2024届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专题 古诗词鉴赏(讲义)(原卷版+解析版)

古诗文阅读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是中考语文考试中每年必考的内容,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词,其中考查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对古代诗词的基本常识的掌握,对作品中词语及句子的理解,对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的阅读浅易,也就是初步鉴赏,主要就是针对诗词本身的内容、形象、情感、语言、表达技巧做概要、粗浅的赏析。 【中考真题练手】 (2023·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千里思 郑锡① 渭水通胡苑,轮台望汉关。 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②闲。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 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 [注]①郑锡,唐朝登宝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②机:原意是弩机,代指武器。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通”和“望”连接四个地方,紧扣诗题“千里思”。“望”是“思”的具体表现。 B.颔联意为:家乡来信被深秋大漠阻断;想写封家书,却战事不断、枕戈达旦。

C.“两乡思”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惟余”极言思乡之切。 D.“一夕度关山”与“关山度若飞”都写出了迅速越过关山、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2.请简要分析“虫”和“雁”两个意象在表达思乡情感方面的作用。【答案】1.D 2.示例:羁留异乡,好梦难圆,伴随着秋虫的鸣叫,天已经破晓了。“虫”鸣“催晓”,以动衬静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之情。身在他乡,真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递给家人。“雁”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D.有误,“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的意思是:只剩下两地乡思之情,想一天晚上快速度关山。因此,“一夕度关山”写出了诗人想快速回到家乡的思乡之情,并不是写诗人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意思是旅人的思乡之梦被虫鸣声打破了,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两句中“旅梦”指旅人的思乡之梦;“虫催晓”指虫鸣,天已破晓;“边心”指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雁带还”指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据此概括出答案即可。 (2023·湖南邵阳·统考中考真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专题04 古代诗歌阅读(一)(原卷版)

古代诗歌阅读(一) 一、(本题9分)(2021-2022·广东清远·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①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②。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③。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槿(jǐn),木槿,落叶灌木,夏秋开花,朝开夕凋。②悰 (cóng),欢乐,乐趣。③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称为“青门”。 1.(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写景开篇,既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又暗中点明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 B.诗人没有详写与友人分别的具体情景,而是假设自己问友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C.诗歌最后四句言简意赅,不求朋友多,但求一知己,体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情谊之深。 D.这首诗是诗人在送别友人后写的,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情感真挚,引人共鸣。 2.(6分)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二、(本题9分)(2021-2022·云南丽江·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②。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④从此始。 【注】①广陵客:指善弹琴的人(琴师)。②渌水、楚妃:都是古琴曲。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④云山: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此代指归隐。 1.(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B.三、四句转折一笔,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秋月色图。 C.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 D.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 2.(6分)此诗七、八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三、(本题9分)(2021-2022·山东青岛·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①劳苦辛。 闭廪②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①村酤,农家自酿的酒,②廪,粮仓。 1.(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从诸孙入村帮忙收麦写起,率真自然,充满淳朴的乡村气息,饱含浓浓亲情。 B.颈联中“偿饥乏”写出了对饥饿困乏的诸孙的犒劳,“劳苦辛”意指诸孙劳动的辛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阅读训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学案(原卷+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阅读训练学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卷版 一.知识梳理 (一)原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⑴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⑵,涵虚混太清⑶。 气蒸云梦泽⑷,波撼岳阳城⑸。 欲济无舟楫⑹,端居耻圣明⑺。 坐观垂钓者⑻,徒有羡鱼情⑼。 (二)【注释】 ⑴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⑵湖:此指洞庭湖。 ⑶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高空。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⑷气蒸:一作“气吞”。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⑸撼:摇动。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⑹“欲济”句: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这里也是借指船。 ⑺“端居”句: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⑻坐观:一作“徒怜”。者:一作“叟”。 ⑼“徒:一作“空”。羡鱼: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3](三)【诗词大意】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3] (四)【写作背景】 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五)【诗作赏析】 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欲渡无舟楫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五六两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

【限时特训】古代诗歌阅读 (1)(原卷+解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1)(学生版) 时间:45分钟分值:45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县中池竹言怀 (唐)钱起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 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 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却愁丹凤诏,来访漆园①人。 【注】①漆园:庄子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人善于选取典型的意象,诗中的“丛篁”“荷香”就有《离骚》中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 B. 诗歌的九、十两句,体现了诗人忘记世俗的机心,追求心中的志向。其中“宁”是宁愿的意思。 C. 钱起的诗以五言为主,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明白晓畅,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D. 诗歌末尾引用与庄子相关的典故,表明了诗人心中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2. 本诗塑造了一个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县官形象。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人物的这一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3〜4题。 鹧鸪天·桂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 山花子②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③,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②作于北宋灭亡,词人南渡之后。③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鹧鸪天》描述桂花凭借柔雅的“体性”、浓郁的香气、亮丽的色泽,赞其风姿出众,显示了词人的审美品味。 B.《山花子》从形态着手,描摹桂花样貌,从形到神,借晋代名士来比拟桂花的不凡风度,以花彰显词人品格。 C. 两首词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梅、菊或丁香作为陪衬,展现出桂花的清雅脱俗,带有较为鲜明的主观感受。 D. 同为咏桂,从《鹧鸪天》中直白的自信,到《山花子》中蕴藉的忧愁,可感受到南渡前后词人词作风格的转变。 4. 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提到了“无情”,你如何理解?请简要阐述。(6分) 答案: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2语文板块3文言文阅读与古代诗歌鉴赏专题6考题研析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教案

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 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表达技巧判断错误和诗人观点态度理解错误是选择题的高频设误点,侧重对诗句意思的准确理解,特别是对诗句中关键词的理解是近几年的命题新趋势。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找到选项的设误点,仔细分析,认真比对,就可以顺利作答。 一、洞悉选项“4大设误点” 命题人设置选项常设的错误有:错析形象(特点)、错析内容情感、错析语言(风格)、错析技巧。有的将多个错误点杂糅在一个选项中。 错析形象(特点)该设误点包括形象身份理解错误、人物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不当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雁 陆龟蒙① 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②云行未高. 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 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 【注】①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②岳:指南岳衡山。衡山有回雁峰。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明写归雁“象我曹",实则写地上漂泊不定的人像天上不断迁徙的雁一样劳苦。 B.颔联中“岳云"与“边雪”分别点出了大雁北归的起点与终点,与首联照应,写出归雁行程之远. C.颈联以“暗缴"“风滩"“惊涛”等意象,描绘出雁群所处的险恶环境,暗寓了归雁的悲剧色彩. D.本诗没有像有的咏物诗那样摹写事物的形象,而是意在形外,着力于表达诗人的人生感悟. D[D项,“本诗没有像有的咏物诗那样摹写事物的形象”错,本诗也摹写了事物即“归雁”的形象.] 错析内容情感 该设误点通常指诗歌情感或主旨表述有误。

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梳理+练习(原卷+答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期末复习古诗文专题 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梳理+真题练习 (学生版) 《关雎》 一、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诗三百》。后来被尊为儒家“五经”之一,称为《诗经》。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关雎》选自《诗经·国风·周南》。本篇是国风的首篇,也是整个《诗经》的第一篇。这是一首情歌,描写了男女的相思相恋之情及恋爱、婚姻结合的过程。 二、三行对译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注释】 关关:拟音词,雎鸠的鸣叫声。 雎鸠:水鸟名,又名王雎,这里有起兴和比喻的作用。雎鸠:这种水鸟,朱熹《诗集传》说:“一名王雎,状类凫鷖,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诗经》中有大量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专有名词,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物种及良好的生态环境。 河:黄河。 之:助词,的。 洲:水中陆地。 窈窕:美好的样子。 淑:善,美。 君子好逑:(是)君子的好配偶;君子:奴隶社会对奴隶主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上层统治者;逑:匹配、配偶。 【译文】水鸟雎鸠在黄河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美丽善良的好姑娘是君子们理想的生活伴侣。 原文: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注释】 参差:长短不齐貌。 荇:一种可食用的水草。 左右:向左或向右,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流:顺水流而择取;《尔雅·释诂》:“流,择也”。 之:代词,代“荇菜”。 寤:睡醒。 寐:睡着。 求之:(内心深处苦苦)追求她;之:代指“淑女”。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王勃作了一首诗相赠。这首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哪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儿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经典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吧! 二、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4、背诵、默写诗歌。 三、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四、注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注》卷三。

少府:县尉的别称。 之:到,往。 任:上任。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 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代指蜀州。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中国。 比:靠近,挨着。 歧路:岔路口。 儿女: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沾巾:泪沾手巾,指挥泪告别。 五、诗意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你我是知心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好似近邻。 请不要再即将告别的岔路口,像小儿女那样涕泪涟涟沾湿衣襟。 六、赏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赏析: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风烟”突出友人去处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赏析: 颔联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的人,你去蜀 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泊秦淮》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争连连,但统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危险已经近在眼前,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诗人面对此种景象,写下了《泊秦淮》一诗,抒发内心的愤慨。 二、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原文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四、注释 《泊秦淮》: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 秦淮:即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相传是秦时为疏通淮水开凿。秦淮河流经的南京夫子庙一带,在六

朝时十分繁华。 笼:笼罩。 泊:停泊。 商女:歌女。 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五、诗意 迷蒙的月色轻烟雾笼罩着寒水和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哪里懂得亡国的悲与恨,还在对岸的酒楼里高唱《后庭花》。 六、赏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起,描绘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营造了柔和幽静、迷蒙冷寂的气氛。 在夜晚时分,将船停在秦淮河边,这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乃亡国之音。说“商女”不知亡国之恨而唱亡国之音,表面上是斥责“商女”,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总结: 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全诗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之为“小杜”,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写作背景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但是统治集团还在尽情享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 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是南京城里最有名

【详解 高考母题】专题18 古代诗歌阅读之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高考语文(全国通用)(原卷+解析)

专题18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 【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甲卷,第14、15题 【母题题文】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 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 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 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说法错误。欧诗一、二句直接描写画眉鸟在山林中自由飞翔、在山花烂漫的高矮树丛中腾跃鸣叫,三、四句就画眉鸟的叫声发表议论,是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文诗则是从人的角度入笔,以画眉鸟的叫声衬托“公庭事简人皆散”后的愉悦心

情,不是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更不是咏物诗。 2.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关键意象的能力。欧诗一、二句写画眉鸟在山间千啼百啭、自由飞翔的景象,后两句针对自由的鸟和笼中鸟不同的叫声发表议论,看似写鸟,实际是写人。诗人通过巧妙的对比,借不同处境画眉鸟的叫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志向,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文诗第一句“闲”字就点出诗歌的情感基调,第二句写自己听到画眉鸟叫声,营造出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后两句则写聆听画眉鸟的叫声的感受,全诗字字句句都表现了诗人在公务闲暇时内心的闲适、自在。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鉴赏的能力。 【命题方向】 所谓古诗词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相近或相反的两首(甚至三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与赏析。这类题承载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度高,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古诗词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鉴赏的区别:一是阅读对象数量上有差别,二是比较阅读多了一道“作对比”的程序。古诗词比较阅读题,虽然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有了新特点,但其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比较多个不同作品的异同,能对同一作品的不同阐释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强调群文阅读。高考对诗歌的比较阅读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这种题型可以说是应时而生,也必将顺势而立。 未来几年的高考,这类题型会继续占有一席之地,比较的角度将会更加灵活多样,或者让考生自选角度。 【解题技巧】 一、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阅读题型及设题角度 1.了解诗歌对比阅读的选材,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 2.了解命题角度。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 3.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可以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 二、比较阅读解题方法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对比点,仔细地分析其异同,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点一般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做到“知人论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