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宋应星《天工开物》的造物思想

宋应星《天工开物》的造物思想

宋应星《天工开物》的造物思想
宋应星《天工开物》的造物思想

宋应星《天工开物》的造物思想

内容摘要:宋应星用“天工开物”给人工造物的行为命名,看似名与实相背离,学术界因此议论纷纭。本文综合各家观点,从探讨“天工开物”的名实关系为出发点,评析了宋应星的造物思想。宋应星重视人工与天工的平衡;立足于民生日用,大胆肯定了农工的创造力;区分了技术与方术的不同性质;强调了制随时变的造物法则,这些思想生动地折射出晚明实学思潮的价值转向。

关键词:天工开物、自然力、人力、人工造物

一、《天工开物》的内容

明代末叶,时当公元17世纪的初期,我国产生了一部全面系统记述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与经验的专著,它就是宋应星著作的《天工开物》。这著作共3大卷,18子卷,内有插图123幅。这是我国文化遗产中最优秀的科学技术古籍之一。在世界上也负有盛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称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日本科学史家蔽内清博士认为《天工开物》是中国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对农业方面的主粮作物、油料作物、棉、麻、桑、甘蔗以及染料作物的种植,蚕和蜂的饲养;工业方面的矿石、煤炭的开采,缥丝、纺织、染整、粮食加工、毛皮处理、颜料制作、榨油、制糖、产盐、制曲、造纸、陶瓷、冶炼、铸造、锤锻、车船和兵器制造、以及海底采珠等各项工艺都有论述。作者通过实地的观察与研究,对劳动人民的传统生产技术成就进行了总结,显示出17世纪中期我国工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文献的价值。它对于各种生产工具的构造、使用方法;制成产品所需要的原料的品种、产地、用量和生产加工的操作全过程,都做了细致翔实的纪录。

二、《天工开物》时代背景

宋应星著作《天工开物》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个科学文化蓬勃发达的时期,所以他的这一名著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和孤立的现象。但是这段时期,也是一个充满了政治上尖锐矛盾、社会经济方面急剧变革以及文化上有西方近代科学输入的时代。由于交互凌栋的种种原因,其结果是转向负的方面发展。所以这段时期中的科学与文化的发达,不能持续下去使中国进入近代文明的领域,也不能促使当时已经萌芽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因素迅速成长而结束长期滞留的中国封建社会。这里提供这一时期科学文化成就的一份情况表,以为思考间题之一助,主要也是为了说明宋应星学术活动时期的科学文化繁荣景象。

在明末这样一个世事纷乱的时代里,《天工开物》的问世具有非同寻常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此书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早已确立,不需赘言。同时它也是一部关于传统手工造物的重要历史文献,其中蕴涵的工艺思想值得当今的人们去重视。从工艺造物角度去认识它在理论上的建树仍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三、《天工开物》的特点概述

《天工开物》对农工两个方面的生产技术都有记述,但工业方面的比重大;农业生产的篇卷中也兼叙了农产品的加工方法和农具的制造方法。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工艺技术的百科全书(19世纪法国的著名汉学家儒莲就是这样称呼它的)。我国封建社会里轻视农工,但农学的著作还是比较多的,这表明了又有“重农”的一面。王微译《远西奇器图说录最》,遭传统守旧观念者的责难,说这不过是“工匠技艺流耳,君子不器飞”所以,把《天工开物》作为一部工学著作看待,更能显示宋应星突出着重工学的意义。

“天工”一词源出于《书经·皋陶谟》中“无旷遮官,天工人其代之”,原意是帝王应

立众官辅佐,不能以天官自命包揽一切:“开物”源出于《周易·系辞上》中的“夫易开物成务”,原意是《易经》使人有开通万物的志气和力能。宋应星则借用“天工”以指天然——自然,用“开物”以指人的作为——人然,两者结合起来,意思是顺从天然而又通过人的技巧开发出有用之物。国外译本命名,也体现着这一思想。由此可见《天工开物》在天然和人然两者之间都十分的重视,从特点上分析来看

《天工开物》在天然与人然关系,即自然力与人力之间的关系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既重天然,又重人然,而以人然驭天然。《乃粒》引言中说:“生人不能自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人生之”。这就是说天然生成的人,却不能自己生存,有赖于吃五谷杂粮;但五谷又不能自己生长,而要靠人去生产它,即是一种互相作用和依存的关系。《膏液》引言中说:“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借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此人巧聪明,不知于何禀度也”,即草木的果实中有油脂,但不会自然流出;只有经聪明的人加工后才能流出等。这两段的前一句“生人”和“蕴藏膏液是指出自然的作用,后一句“人生之”和“假媒水火”就是指人的作用。

《乃服》引言中一开头就强调“人为万物之灵”,接着说,“天孙机抒,传巧人间。从本质而见花,因绣濯而得锦”,是借神话传说中的织女,传给了人机巧,但重点仍在于人织成了美丽的花布,又进行染色刺绣造出了更美的绸缎。

不仅如此,《天工开物》还指出了自然也有加害于人的一面,以及人防害治害之法。《乃粒·稻灾》中就讲了“暑气”伤稻种、“狂风”和“雀鸟”伤秧苗等自然界的七害,同时则指出了“晚凉入禀”防坏种,“风定而后撒”防漂秧,“立标飘扬”以防雀等办法,也表现人的创造力和能动性。

二是,既重实际、实察、实践,又重理论升华。重实际,突出地表现在重视人民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反对虚浮上。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卷序》中第一段就指出:“乃枣梨之花未尝,而臆度楚萍,釜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意思是不识枣梨之花,而主观地揣度;很少接触铸造锅的范模,而妄谈鼎器,都是不妥的,亦即反对不切实际的凭想象议论。在最后一段中又特意强调“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即书的卷次安排上,首卷是与人民生活生产直接相关的“乃粒”,“乃服”等在前,对于那时主要为剥削阶级享用的金玉等奢侈品则在后,如《珠玉》是最后一卷。重实察,突出地表现在书中所涉及的广泛内容,基本都是宋应星经过实地考察的,因而文图并茂,插图达123幅之多,而且生动准确。也正因为这样,许多论述都体现着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膏液》中说:“凡胡麻、蓖麻子、樟树子,每石得油四十斤,莱服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五金》中说:“凡金质自重。每铜方寸重一两者,银照依其则,寸重三钱……”;《冶铸》中说重二万斤的大钟,“每口共费铜四万七千斤锡四千斤,金五十两,银一百二十于内……”等等,都有确切的记载。重实践,突出地表现在他主张“穷究试验”,批判轻视实践的思想作风。在《佳兵·火药料》中讲到狼烟时就强调:“其狼粪烟昼黑夜红,迎风直上,与江豚灰能逆风而炽,皆须试见而后详之”。并批判轻视实践的王公贵族说:“纨绔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晨炊晚镶,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即这些人视劳动者象囚犯并辱骂,是忘记了早晚的香美饮食来自劳动者的创造。

四、《天工开物》的造物思想

《天工开物》开篇序言中说道:“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也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对此,钟广言先生作了如此注疏:“这段话点出了本书题名‘天工开物’的用意:就是说,天地间有无数的事物,构成丰富多彩的自然界;这整个自然界是靠着自身的运动变化(‘天工’)形成,而不是由什么人去创造出来的。”他还补充解释“曲成而不遗”,指“天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形成万物,造得很周到,毫无遗漏。”这等于很肯定地在说:“天工开物”就是指自然力创造万物。潘吉星先生则认为“天工开物”包含四个方面的意义:1.自然界蕴

藏着万物,巧生以待,却不能自动出击。2.人工与天工要相辅相成而互补,才能满足人的需要。3.人与天要相互协调,适应自然规律,才能征服自然。4.人在自然力面前不能消极被动。潘吉星先生这一解释,注意到天工与人工的关系问题。他将这种关系概括为“天工人工互补”说。1管灵巧和谭属春点校本也强调“天工开物”是指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有用之物。2但究竟宋应星本人持怎样的造物观?还得回到《天工开物》这本著作中去寻找答案,一切脱离文本的训诂都可能偏离作者本意。

《天工开物》开篇所言的“曲成而不遗”出自《易经·系辞上》,本意指的是《易》能普遍包罗天地之道,乘变以应物,不系一方,周流天下。宋应星援引此言,肯定万事万物非人力而为,而是天地之道化育而成。这种化育万物之功,可以理解成天工开物。在古代思想衍变历程中,多数时候,“天”单纯指自然力,有时也指人格神。如《尚书·皋陶谟》所言:“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此处的“天工”指的是天意当行之事。“天工人代”思想的产生是出于为确立帝王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制造舆论的目的。宋应星所言“天工”与这种唯心的天命论有相当大的距离。他把“天工”仅仅看作是开创万物的自然力。

《天工开物》卷五《作咸》篇有言:“天有五气,是生五味。润下作咸,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焉。”意思是,自然界有五种气(金、木、水、火、土),因此产生了五种味(咸、苦、酸、辛、甘)。水向地下渗透而带有咸味,食用盐因此而形成。宋应星继承了古老的“五行”说和“气成万物”说,把气和形的相互转换看成是自然力创物的过程。他说:“天地间非形即气,非气即形。……由气而化形,形复归于气,百姓日习而不知也。”3自然力正是通过这一过程孕育了万物,并“巧生以待”,即巧妙地分布于各处,等待人们取用。可见,宋应星所谓的“天工开物”强调了自然之力的神奇和伟大。如果我们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此,那不足以领会宋应星造物思想的精华。因为事实上,《天工开物》通篇讲的都是人工如何造物的事情。这种名与实的悖论关系似乎在暗示:其表层意义之下有深层的喻指。“天工开物”的名称之下究竟涵盖了宋应星怎样的手工造物思想呢?

《天工开物》卷一《乃粒》中说:“上古神农氏若亡若存,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他认为,上古神农氏不一定真有其人,但若是把从事土地耕作,制造农具的先民称作神农,那么神农二字有它存在的理由。纨之子和经学家们“以赭衣视笠蓑,……以农夫为垢詈”,他认为这是轻贱劳作、贬低农民,忘其衣食之源的愚蠢做法。宋应星高度称赞先民在农业技术上的创造之功,他认为凭此功绩,普通农夫可比神人。所以他说:“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卷一《乃粒》)宋应星总能从看似极普通的工艺制造活动中,发现其中所包含的劳动者的智慧,并发出由衷的赞叹。晚明虽然在政治上极为腐败,但商贸往来依旧保持着明中期以来的强盛势头。正如宋应星在卷序中所说,“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而能实现南北东西货物交流,正是依凭车船之利。宋应星反问道:“何其始造舟者,不食尸祝之报也?浮海长年,视万顷波如平地,此与列子所谓御泠风者无异。传所谓奚仲之流,倘所谓神人者非耶!”(卷九《舟车》)他视舟车的发明为人力制造的神奇,可与列子御风而行的神话相提并论。显然,在宋应星的观念里,人工与天工虽然性质不同,但在造物上的功绩是等齐的。人工造物关系到民生日用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制造工具,粹取自然之精华为人所利用方面,人的工巧弥补了自然力的不足。但宋应星并不是肯定所有的人工造物活动。以烧炼矿石为例,他对人们烧制石灰的行为赞赏有加,因为石灰具有粘补船缝、稳固城池的功用。所以他说:“燔石之功,殆莫之与京矣!”(卷十一《燔石》)反之,他对那种脱离生产生活的实际,企图成仙的炼丹行为加以否定。他认为,尽管炼丹术士唇焦舌烂地吹嘘,依然无法与天工相提并论。古代的技术通常与方术混融在一起,很难一一分清。宋应

1《宋应星评传》,潘吉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p392-412。

2《天工开物》,管灵巧、谭属春点校,岳麓书社,长沙,2002,p3。

3《论气》宋应星,崇祯十年原刻本,p1。

星用是否利于民生日用这一标准,区分了技术与方术。无疑,他是发扬了“制器尚用”的传统思想。宋应星说:“天生五谷以育民,”但仅仅是“美在其中”,(卷四《粹精》)是人们设计和制造了杵和臼,才使得包藏在谷皮中的米粒服务于人。“草木之实,其中韫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借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此人巧聪明,不知何禀度也。”(卷十二《膏液》)这里,宋应星实际上论述了天工与人工的另一层关系:天工固然开万物,但尚须借助人的聪明才智,才能做到“物尽其用”。在各种技艺中,宋应星对制造工具的技艺最为看重,他说:“金木受攻而物象曲成。世无利器,即般、安所施其巧哉?五兵之内,六乐之中,微钳锤之奏功也,生杀之机泯然也。”(卷十《锤锻》)工艺器具是实现天工开物的目的之利器。假使缺少这一利器,自然世界“合乎目的性”的美就无法展现,天工开物的意义也就不被人们所认识。所以,宋应星感叹道:制造工具、发明技艺的人“岂非人貌而天者矣”(卷四《粹精》)。从这个角度看,人工之巧与天工之奇也可相提并论。宋应星还论述了天工与人工的第三层关系。在他看来,人工造物的过程类似于天工开物,须不逆物性,顺应自然,体现道的精神。“离火红而至黑孕其中,水银白而至红呈其变,造化炉锤,思议何所容也!”(卷十六《丹青》)矿物由红到黑,或由白到红,这是古人制墨和研炼颜料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反应“。水火既济而合”,(卷七《陶埏》)意思是水火共同起作用,泥土就牢固地烧结成陶瓷,这是描述陶瓷制造的一般性原理。宋应星把这些造物的主要内部动因看作是自然力在起作用,人的作用表现在认识和利用自然力上。他还认为,颜料的制作,要依靠水火,具体体现在五行的相互演化之中。他强调说:“非至神孰能与于斯哉?”(卷十六《丹青》)意思是要不是自然力的巧妙,单靠蛮干是无法做到这些的。他在《冶铸》篇中又说道:人们用金属制成各种器皿,钝的用来司舂,利的用来锄地,薄的用来盛水煮食,空的用来做乐器。总之,所造之物精粗大小,各有所用。无疑,他在赞扬人工技巧之千变万化。但他同时认为,这种不竭的造物灵感不是出自人的主观精神,而是来自对自然的观察和模拟。他说:“霄汉之间,云霞异色,阎浮之内,花叶殊形。天垂象而圣人则之。”(卷三《彰施》)以天地之大,本身蕴藏着无穷的奥妙,人在造物时,不能过于张扬主观意志,须充分体悟自然变化之理,顺应自然规律,使人工造物与天工开物相和谐。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宋应星的造物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观念。人工尽管可以巧夺天工,但“合乎自然之理”始终是高悬于人工造物行为之上的至高准则。古人在自然面前表现出不同于现代人的心态,即保持谦卑,取之有度,人工的造物行为不逾越自然法则。为了满足人欲而不惜打破自然法则的现代做法,无疑是现代人的狂傲心态在作祟。

围绕人工与天工的关系,宋应星还表达了人工造物随时代而变化的思想。他以陶瓷制造为例,“商周之际,俎豆以木为之,毋亦质量之思耶!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岂终固哉!”(卷七《陶埏》)回溯陶瓷发展历史,他注意到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器物,反映出工艺水平和风格样式的鲜明变化。商周尚质朴,礼器用木制造;后来陶瓷使用占据主流,造型日益文雅,质地日益光洁,且文采粲然可观,但变化再大,也没有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造物随时而变的思想,与自然之道周流万物、永不停歇的观念是统一的。宋应星正是有意将人工造物之变化万端来比附自然之道的精神。总之,宋应星用“天工开物”来给人工造物的行为命名,看似名与实相背离,实则相统一。“天工开物”在该文本中的表层意义是:“自然之力创化万物”;深层寓意是:“人工可比天工,人工造物仿效天工开物”。或者说前者是能指,后者是所指,事实上后者才是宋应星在该书中所要表达的真正题旨。一来借“天工开物”之名,表达他对几千年来从事人工造物的劳动者的赞美;二来借“天工开物”之名,阐述他对造物之理的认识。钟广言先生只注意到“天工开物”的能指,忽略了它有一个重要的所指。在这一点上,潘吉星先生的解释显然提供给我们较大的思考空间。但他在梳理人工造物与天工造物的关系时,提出了“天工人工互补”说,没有认识到两者在意义上存在重合关系。丁文江先生曾说过:“曰天工者,

兼人与天言之耳。”4此话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除此之外,尚有一些相关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天工开物》对农工造物者的历史功绩作了热情歌颂,把日常生活中不被人留意,或被人有意讥贬的造物行为抬升到“天工开物”的高度,真正体现了宋应星以农工为本的思想本色。在造物发生的问题上,古人常有一种将造物技能神秘化的观念。宋应星认识到所有人造物的创制既非某一圣人的突发奇想,亦非某一智者的个人独创,而是凝结了劳动者群体的力量。他说:“事(造纸)已开于上古,而使汉、晋时人擅名记者,何其陋哉!”(卷十三《杀青》)宋应星不肯轻易相信古来的妄说,他想拨开传统观念的迷雾,实事求是地恢复劳动者在人工造物史上应有的地位。承继“左图右史”的传统,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以其精微的图画,配合文字,给处于社会下层的种田人和手艺人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造物的历史画卷。但宋应星的思想并不是如此的单纯划一,《天工开物》既是一部劳动者的造物史,也是一部表达他个人不满于社会的“愤书”。他撰写此书的目的主要不是给目不识丁农民或工匠阅读,而是写给不辨五谷的王孙帝子和脱离实际的儒士们看的。他说:“治乱、经纶、字义,学者童而习之,而终身不见其形象岂非缺憾也!”(卷二《乃服》)他就是要帮助那些受惠于器物而不知造物之所以然的人弥“不见形象”的缺憾。日本学者薮内清认为,“它不是一部技术指导书,如果从专家的立场来看,缺点是很多的。但以非专家的知识分子为对象而写作的这个意图,我想是收很大的效果的。”5宋应星把对政权的失望和对学风、士风的不满一并带入字里行间。在文中,他公开评议孔圣人。他说:“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寻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即郑侨、晋华,岂足道哉!他嘲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士们,脱离实际,故弄玄虚,只会拿一些不常见或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来蒙骗世人。

宋应星在歌颂农工造物之功的同时,还留有较浓的社会等级观念。即使对上层人物如此不留情面地批评,他仍然维护着社会等级次序他认为人分十等,正如大地生五金一样,有贵有贱,纲常才能确立。他还说:“贵者垂衣裳煌煌山龙,以治天下。贱者短褐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以自别于禽兽。……人物相丽,贵贱有章,天实为之矣。”(卷二《乃服》)类似这种贵贱天定的思想,在此书中屡屡出现。这说明尽管宋应星想努力冲破那个时代的观念陋习但他最终摆脱不了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局限性反映到对造物的认识上表现为主张造物不逾越封建礼制的思想。思想的矛盾,立场的游移,价值观的二重性,这一切都反映出新生事物在其演变过程中所留下的蹒跚足迹。认识至此,我们就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总体而言,宋应星的造物思想建立在实证和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它同时闪烁着科学和人文的光芒。他对“天工开物”的阐发,与其说在颂扬自然力的奇伟难追,不如说是在赞颂广大农工在生产、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惊人智慧。

参考文献:

1、[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钟广言注释,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

2、潘吉星:《宋应星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天工开物》,管灵巧、谭属春点校,岳麓书社,长沙,2002。

4、宋应星:《论气》,崇祯十年原刻本。

5、丁文江:《天工开物卷跋》,陶讨目刊本,1929。

6、[日]薮内清等著:《天工开物研究论文集》,章熊、吴杰译,商务印书馆,1959。

4丁文江:《天工开物卷跋》,陶讨目刊本,1929。

5 [日]薮内清等著:《天工开物研究论文集》,章熊、吴杰译,商务印书馆,1959,p16。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之铸鼎图] [《天工开物》之南方挖煤图]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在分宜教愉任上著成。 崇帧十年(公元1637年),宋应星的朋友涂伯聚为他刊行,是为初刻本;明末由杨素卿又一次刊印。 《天工开物》之名,是借用《尚书·皋陶谟》中的“天二人其代之”及《易击辞》中的“开物成务”二词而成。主张自然界靠人工技巧开发有用之物。 宋应星(公元1587~1661年),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中举。先后出任江西分宜县教愉、福建汀州推官、安徽毫州(令毫县)知州等职。任官期间,留心观察学习劳动大众的生产技术,注意搜集与积累科技资料,井亲自参与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对功名利禄十分鄙视,《天工开物序》有‘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之语。主要著作有《天工开物》、《危占十种》、《画音归正》、《美利笺》、《观象》、《乐律》等十余种。除《开工开物》外,都已失传。近年陆续发现其四篇快著的明刻衣《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天工开物》共分为3卷。全书根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分为18个类目,分别为:乃粒(谷类)、乃服(衣类)、彰施(染色)、粹精(粮食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陶附制陶)、冶铸 (铸造)、舟车、锤锻、幡石(烧炼矿石)、膏液(制油)、杀青(造纸)、五金(金属冶炼)、佳兵(兵器)、丹青(不墨)、曲药(酿造)、珠玉。差个多涵盖了古代中国工农业生产不同部门的所有生产技术。共分为3卷,书中附有作者自绘的插图120多幅,画面生动而逼真、线条清晰、比例适当、有立体感,直观地反映了古代各类器物的形状、结构及其原理,以及各种工艺的生产工序或生产过程,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来源:插图中国史) 来源:中国经济网 《天工开物》图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此书在18世纪流传到朝鲜,成为李朝后期实学派学者参引的著作。《丹青》、《五金》、《乃服》、《彰施》及《杀青》等篇由法兰西学院教授儒莲摘译成法文,接着再转译成英文、德文,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经典著作在各国流传。英国学者李约瑟把宋应星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日本学者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 此书是我国十七世纪进步科学家宋应星撰写的一部科学技术著作。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三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成就,是研究我国古代工农业生产的一份宝贵资料。它出版后不久就先后为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学者翻译和引用,在世界科学史上占。 《天工开物》因被认为存在“反满”思想而被销毁。后来《天工开物》由藏于日本的明朝原版重印刊行中国。[编辑]. 体例.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

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谁

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谁 导读:《红楼梦》的作者:清代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约生于1724年)。 《三国演义》的.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水浒传》的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大丰),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

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西游记》的作者: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男,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以祖先聚居桐城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谁】 1.史记的作者是谁 2.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 3.男生贾里的作者是谁 4.兰亭序的作者是谁 5.狂人日记的作者是谁 6.三字经的作者是谁 7.海的女儿的作者是谁 8.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 上文是关于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谁,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

天工开物两则习题2

《天工开物两则》习题 分层训练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 A.俟其生芽俟:等到。 B.即栽于亩中即:即使。 C.水火未济济:帮助。 D.其再栽秧再:第二次。 解析 C项,“济”是调和的意思。 答案 C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早者七十日即收获 B.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C.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D.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解析 C项,“十七”“十三”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十分之七”和“十分之三”。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①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 A.?②酒皆糯米所为??①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 B.?②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①其谷种亦耐久??C. ?②生出寸许,其名曰秧??①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 D.?②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解析 A项,都是动词,制造。B项,①助词,的;②代词,指代铁器。C项,①代词,那些;②代词,它的。D项,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 A 答案. 4.与“最迟者后于清明”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其炎更烈于煤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解析 C项,状语后置句。A项,判断句;B项,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 C 5.填空。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________,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 答案宋应星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10题。 治铁 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锻,十止耗去其一也。 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

读《天工开物》有感

读《天工开物》有感 偶然的在购物中,选中一本历史课中背过书名的书,《天工开物》。本是随意的买来翻翻,但开卷之后,赞叹不已。实在没有想到,我国在明代,就有这样的科技著作。 《天工开物》,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在理学占据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的当时,《天工开物》既是对古代科学传统的有效继承,也与当时兴起的各种具有启蒙意义的反权威意识,实学意识和民生意识息息相关。由空谈走向实践,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反思,这种思潮在思维方式上开始散发出近代的气息。 《天工开物》经翻译,走向世界之后,获得极高赞誉,并且影响深远。《天工开物》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此书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将“天工开物”理解为“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称《天工开物》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日本学者评议道:“作为展望在悠久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技术全貌的书籍,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日本现代科学史学家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十八世纪,在欧洲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这种播种方式,在种子的密度和覆

土深度上都十分随意,直接影响出苗率。而此时中国,已经在使用播种机。欧洲的犁设计也比较简单、原始,操作十分费力,而中国的犁则效率更高也更省力。当《天工开物》传入后,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欧洲从12世纪学会造纸,但一直以破布为原料单一生产麻纸,18世纪以后耗纸量激增,但破布供应却有限,于是造纸业出现原料危机。1840年儒莲将《天工开物》造纸章译成法文刊于《科学院院报》。其中提到以野生树皮纤维、竹类及草类纤维代替破布造纸,还可用各种原料混合制浆。这些信息很快得到反馈,法、英、德人以其他原料成功造纸,终使原料危机获得缓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在读了儒莲翻译的《天工开物》中论桑蚕部分的译本后,把它称之为“权威著作”。达尔文在他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卷一谈到养蚕时写道:“关于中国古代养蚕的情况,见于儒莲的权威著作”。他把中国古代养蚕技术措施作为论证人工选择和人工变异的例证之一。 一直都简单以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自宋以后,日渐衰微偏执,没想到,在明代,阳明心学传播之后,能有如此经世致用的著作问世。至今日,我国教育改革已久,科学之意识,已扎根在众人心中。虽腐儒伪理假国学之名屡有泛起,但大势不可违。唯科学之开明,能引领我国之复兴。每每看到《厉害了我的国》,更坚定科学强国的信念。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两则 课文研读经典原文 文化背景 《天工开物》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两个方面来理解。 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农作物的耕种栽培技术更加成熟,特别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水稻种植,提供了一多半的全国口粮。其他油料作物、经济作物也普遍推广,桑蚕养殖、甘蔗加工、棉花生产都空前繁盛,万历以后从国外引进的玉米、甘薯、落花生、西红柿等农作物新品种,增强了对气候、地况的适应性,扩大了食物种类。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市场,江、浙、皖一带的纺织业、印染业非常发达,松江的织造、芜湖的浆染,闻名全国。另外,南北方的瓷器生产也盛况空前,特别是江西景德镇,连绵十几里,烟火十万家,雇工数万人,形成了大规模工场手工业的格局。明代的造纸业也进入了集约化生产阶段,从造纸原料到名牌产品都越来越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其他,如采矿、冶金及金属加工工业也快速发展,永乐年间河北遵化的官营铁厂,工人就有2 500人之多;广东佛山的民营铁厂,“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宋应星的著述提供了条件。 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本人的情况。宋应星(1587—1666?),字长庚,明神宗万历十五年生于南昌府奉新县北乡牌楼宋村。宋应星的曾祖宋景(1476—1547)是嘉靖年间的名臣,曾任山东参政、左布政使、南工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牌楼宋村的“三代尚书第”“方伯第”“世进士第”等牌坊,所旌表之人,从宋应星的曾祖到族叔,都是宋家作为名门望族的历史见证。宋应星出生时,家境“渐以萧条”,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平民百姓接触,熟悉农业耕作、手工作坊的生产情况。荣耀乡里的曾祖,一直是后来宋氏子孙景仰和效仿的楷模。宋应星自幼聪颖,“数岁能韵语”(宋士元《长庚公传》),博学强记。年轻时,致力于科举,以期金榜题名,重振门第。万历四十三年(1615),宋应星与其兄宋应升同赴南昌应试,都中举人。当时宋应星29岁,名列第三;其兄38岁,名列第六,时人称他们为“奉新二宋”。在自此以后的15年时间里,他们兄弟曾五次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与进士无缘。对宋应星来说,多次北上的万里之游,虽然没有达到科举中第的目的,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闻。无论是田间的农业技术,还是作坊的手工业操作,都引起了宋应星极大的兴趣,他作了不少笔记和工艺流程素描图,为日后写作《天工开物》奠定了基础。北上应试的屡屡受挫,社会政治的黑暗,使得宋应星对科举彻底绝望,遂下决心把有限的精力转向实学,研究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问题。他将自己的书斋取名“家食之问堂”,出自《易经·大蓄》:“不家食,吉,养贤也。”意为给贤者以官禄,不让其在家自食。宋应星引用这个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自己就是要在家里研究自食其力的学问,而不再以官禄为生。 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也就是明朝灭亡的前十年,宋应星任分宜县(今属江西)教谕。教谕是一个教授县学生员的文职教官,虽然无品无阶,薪俸微薄,却也受人尊敬,较为闲暇。宋应星在工作之余,整理资料,从事写作,他的很多政治、哲学、经济等方面的著作都是这个期间完成的。1637年,宋应星出版了他一生的力作《天工开物》,奠定了他大科学家的历史地位。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它的作者是谁呢?以下是带来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天工开物》的作者为明朝科学家。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书名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五金》)。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煅》、《燔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蘖》(酒曲)和《珠玉》。 《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

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开物》中分散体现了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如在提水工具(筒车、水滩、风车)、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排除煤矿瓦斯方法、盐井中的吸卤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许多力学、热学等物理知识。在《五金》篇中,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 《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

第八单元天工开物两则练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8 《天工开物》两则 一、基础知识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粘者,禾曰秔.(háng) B.泥滓成枵.而去(xiāo) C.待夏潦.已过(lǎo) D.六日刈.初禾(yì) 项,“秔”应读“jīng”。 ( ) A.方语 ..百千,不可殚述方语:方言。 B.收实甚少,滋益 ..全无滋益:滋养。 C.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 ..火墨:木炭。 D.西洋诸国别.有奇药别:别的。 项,别:另外。 ( ) A.均之.二策 B.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惑之不解 项,代词;B项,结构助词,“的”;C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宾语前置的标 ( ) A.凡治铁成器 .. B.与炊炭同形而分类 ..也 C.凡熟铁、钢铁已经 ..炉锤 D.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 ..二十五亩 项,古义,成为器物;今义,比喻成为有用的人。B项,古义,种类不同;今义,根据事物的特点C项,古义,已经经过;今义,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非无稽之说.也 B.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 C.地无霜雪故.也 D.其炎更烈于煤 项,说,动词作名词,说法;B项,名,名词作动词,称为;D项,炎,形容词作名词,火焰。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稌,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

(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 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 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 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 待时也。 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日刈. 初禾,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旱干无忧,此一异也。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 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 其生芽 俟:等待。 B.湖滨之田,待夏潦. 已过 潦:雨水大。 C.六日刈. 初禾,耕治老稿田 刈:收割。 D.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异:不同的。 项,异:奇特的。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②万器以钳为祖 B.{①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②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C.{①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②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 D.{①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 项,均为动词,①制造,②作为。B 项,①介词,用;②目的连词,“来”。C 项,连词,即使、即,①副词,才;②名词,方向。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一段先从稻的种类谈起,以“凡稻种最多”一句总括其事。接着,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的色泽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B.在第二段文字中,作者记述的一些水稻栽培技术,这些虽然是来自生产实践的科学数据,但现在看来已无多大价值。 C.第三段谈水稻的收获及成熟期。收获和成熟,都因南北气候及稻种的特性而有所不同,也与水源丰枯、地势高低有关系。 D.第四段谈南方两季稻的栽种,及水稻的一些特殊品种。作者在对比中说明晚稻比早稻具有抗旱的,称为奇迹。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 《天工开物》的作者为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书名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五金》)。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煅》、《燔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蘖》(酒曲)和《珠玉》。 《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开物》中分散体现了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如在提水工具(筒车、水滩、风车)、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排除煤矿瓦斯方法、盐井中的吸卤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许多力学、热学等物理知识。在《五金》篇中,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 《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

《天工开物两则》习题1

《天工开物》习题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俟其生芽,撒于xx俟:等到 B.秧过期老而长节老:变老 C.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绝:断绝 D.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幻:想象 解析:D项,幻:变化,培养。 答案:D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早者七十日即收获 B.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C.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D.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解析:C项,“十七”“十三”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十分之七”和“十分之三”。 答案: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 A.

②酒皆糯米所为 ①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 B. ②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 ①其谷种亦耐久 C. ②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①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 D. ②xx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解析:A项,“为”,都是动词,制造。B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指代铁器。C项,“其”,①代词,那些;②代词,它的。D项,“以”,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 答案:A

4.下列都是我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功,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B.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C.魏晋时期北朝孙思邈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D.明末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成就。 解析:C项,“xx”应为“xx”。 答案:C 二、文本研探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治铁 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锻,十止耗去其一也。 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 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刚、健铁。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天工开物》两则教案

《天工开物》两则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字词等文言知识。 2、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文章,积累文言知识。 2、让学生讨论分析,本文所涉及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方面的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热爱科学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能说出哪些?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二、单元简介: 1、选文: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这两部著作,都产生于明代末年的17世纪,一个堪称技术百科全书,一个堪

《天工开物》两则导学案

《<天工开物>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回顾说明文的特点,注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2. 进一步打好文言基础,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 3. 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把握文章整体内容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论语·微子》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子路向一位老者询问孔夫子的去向,老者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那你知道何为“四体”,何为“五谷”吗? 要注意起初稻是不在“五谷”中的,但随着其在农业中,耕地面积扩大,作物品种得到改良和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有了明显提高,地位也有明显变化。今天,我们在宋应星留的文字指点下了解下稻和治铁。 二、相关资料: 社会背景: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的阶段,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期后,部分地区,不少行业中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古老的封建坚冰开始松动、融化。虽然作为封建王朝统治工具的程朱理学仍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但逞日趋没落之势。一些开明知识分子,一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有感于社会的动乱,吏治的黑暗,开始意识到寻章摘句、死背经书、空谈性命的虚无。他们经过艰难的抉择,把注意力转向对当时生产技术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上,于是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技著作。如徐光启(1562-1633年)《农政全书》、李时珍(1518-1593年)《本草纲目》、徐霞客(1586-1641年)《徐霞客游记》等长篇巨著,都是明代中期以后产生出来的。 明代科学著作大都具有承前启后、集历代之大成的特点:它们既总结了前人的优秀成果,而在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上,却又有许多创新。人们重视实践,许多学术观点都往往带有启蒙思想的气息。这样一个时代,自然要在科学内容和学术思想上为《天工开物》的产生创造出更为优越的条件。 2. 宋应星及《天工开物》 (1587-1661),字长庚,江西南昌人。中国明朝著名科学家。公元1615年,他28岁,考中举人。但此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他曾经描述当时的写作情况:“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与同人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只得日夜写书,但“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刻的同情,对官府压榨人民深为不满。

三字经的作者是谁

三字经的作者是谁 导读: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 一说是宋代人区适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一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认为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真正作者。 一说是明代人黎贞。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即以为明代黎贞撰。 中国宁波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如安在《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二期上发表了《历史上最早记载〈三字经〉的文献——〈三字经〉成书于南宋中期新说》一文,判断《三字经》应成书于南宋绍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间,其时代要早于王应麟(1223年-1296年)和区适子。而宁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经》最早流传的地区。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

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三字经的作者是谁】 1.史记的作者是谁 2.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 3.男生贾里的作者是谁 4.兰亭序的作者是谁 5.狂人日记的作者是谁 6.海的女儿的作者是谁 7.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 8.汉书的作者是谁 上文是关于三字经的作者是谁,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天工开物教案

《天工开物》教案 高二年级语文组主备人:吕淑艳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打文言基础,诸如文中的文言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把握说明文的特点: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 3. 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学习重点: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记忆。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天工开物》简介: 《天工开物》记载和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全书共十八卷,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工、纺织和染色、制盐、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和加工、采矿、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和珠玉的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 《天工开物》一书详细记述了领先行于当时世界的各种工农业生产措施和科学创见。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记载了培育优良稻种和杂交蚕蛾等许多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其次,在纺织方面,作者详细记述了明代提花机的构造,并能够用和现代“轴测投影”类似的方法清楚地表达出花机的结构、机件和形状大小、相互关系;并对缫丝、整经、卷纬、机织、提花、精练、染色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是研究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和纺织技术的重要资料;再次,在冶炼方面,记载了用锤锻方法制造铁器与铜器的工艺过程,其中不少技术至今仍在应用。《天工开物》不仅全面反映了明末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思想。全书自始至终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 二、作者简介: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生时明万历十五年(1587)。万历四十三年他和他的哥哥床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以后屡试不第。崇祯七年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由于对经义八股文不感兴趣,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在当时被称为实学的科技知识上,并着手撰写《天工开物》一书,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到崇祯十年(1637)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科技史名作。 三、朗读全文,注意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粘:粳俟潦刈炽枵淬 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能说出哪些?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2)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二、单元简介: 1、选文: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这两部著作,都产生于明代末年的17世纪,一个堪称技术百科全书,一个堪称地学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是曾经闪耀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历史上的“科技之光”。 2、社会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古老的封建坚冰开始松动、融化。虽然作为封建王朝统治工具的程朱理学仍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但逞日趋没落之势。一些开明知识分子,一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有感于社会的动乱,吏治的黑暗,开始意识到寻章摘句、死背经书、空谈性命的虚无。他们经过艰难的抉择,把注意力转向对当时生产技术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上,于是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技著作。如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古代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农政全书》(徐光启),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乐律全书》(朱载堉)等,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其中的佼佼者。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明代科学家的科学活动虽然不一定与西方科学有联系,但其学术水平足以与之匹敌。 三.疏通课文 稻 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jīng),米曰粳(jīng);粘者,禾曰稌(tú),米曰糯(nu ò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本来)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wù)源光之类),不可为(酿)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外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疏通:水稻的品种最多。不粘的稻叫秔,米叫粳米。粘的稻叫稌稻,米叫糯米(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是用糯米造的)。本来属于粳稻但晚熟而带粘性的米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造酒,而只可以煮粥,这又是一种稻。稻谷在外形来看,有长芒、短芒(江南将长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和长粒、尖粒以及圆顶、扁粒的不同。其中稻米的颜色还有雪白、牙黄、大红、半紫和杂黑等等。 第一段:稻的种类。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形状和色泽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两则导学案 教学目标: 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 3、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热爱科学。 (一)导入: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能说出哪些?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 作。 (2)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二、单元简介: 1、选文: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这两部著作,都产生于明代末年的17世纪,一个堪称技术百科全书,一个堪称地学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是曾经闪耀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历史上的“科技之光”。 2、社会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古老的封建坚冰开始松动、融化。虽然作为封建王朝统治工具的程朱理学仍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但逞日趋没落之势。一些开明知识分子,一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有感于社会的动乱,吏治的黑暗,开始意识到寻章摘句、死背经书、空谈性命的虚无。他们经过艰难的抉择,把注意力转向对当时生产技术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上,于是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技著作。如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古代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农政全书》(徐光启),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乐律全书》(朱载堉)等,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其中的佼佼者。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明代科学家的科学活动虽然不一定与西方科学有联系,但其学术水平足以与之匹敌。 三、《天工开物》简介: 《天工开物》记载和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全书共十八卷,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工、纺织和染色、制盐、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和加工、采矿、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和珠玉的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 《天工开物》一书详细记述了领先行于当时世界的各种工农业生产措施和科学创见。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记载了培育优良稻种和杂交蚕蛾等许多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其次,在纺织方面,作者详细记述了明代提花机的构造,并能够用和现代“轴测投影”类似的方法清楚地表达出花机的结构、机件和形状大小、相互关系;并对缫丝、整经、卷纬、机织、提花、精练、染色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是研究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和纺织技术的重要资料;再次,在冶炼方面,记载了用锤锻方法制造铁器与铜器的工艺过程,其中不少技术至今仍在应用。《天工开物》不仅全面反映了明末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思想。全书自始至终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 四、作者简介:

8 《天工开物》两则

《天工开物》第一则:稻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大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把握说明文特点: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重点) 3、了解中国科学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其热爱科学的精神。(难点) 二、知识卡片: 1.连线作者 宋应星(1587—?),字长庚,奉新人。明代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 (1615)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 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 产知识,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 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38—1654)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 宋应星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近年来,在江西省发现了宋应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2.背景资料 明代是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的阶段,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期后,部分地区,不少行业中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农业中,耕地面积扩大,作物品种得到改良和增加,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有了明显提高。一些地区出现了专业化经营。明代手工业种类较多,且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尤其是与国计民生关系较为密切的冶金、陶瓷、纺织等行业最为发达。 明代商业和交通亦较发达,一些巨商往往致富于数千里之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都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徐光启(1562-1633年)《农政全书》、李时珍(1518-1593年)《本草纲目》、徐霞客(1586-1641年)《徐霞客游记》等长篇巨著,都是明代中期以后产生出来的。明代科学著作大都具有承前启后、集历代之大成的特点:它们既总结了前人的优秀成果,而在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上,却又有许多创新。 人们重视实践,许多学术观点都往往带有启蒙思想的气息。这样一个时代,自然要在科学内容和学术思想上为《天工开物》的产生创造出更为优越的条件。

《天工开物》中的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a13038014.html, 《天工开物》中的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作者:乔英军 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3期 摘要:阐述了《天工开物》中蕴含的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以及这些设计思想对当代设 计发展的启示,即设计要顺应自然规律,遵从生态伦理,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关键词:天工开物;图文设计;当代设计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一、天工开物所蕴含的设计思想 (一)把关心民生作为造物设计的核心 《天工开物》主要讲述的是一般的造物,即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而且造物的设计要求是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全书以农用工具设计为主,重点在于设计的物品与普通的民众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书中阐述了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各种运输工具、水利工具、耕种器具的设计及使用情况。 中国古代插图讲究版式、版型的配置,像唐、五代刻本卷轴装或经折装中有多面连式;宋元多为单面式、双面连式或上图下文式。明代特别是万历后各种版式渐多,在构图上按内容需要或大或小,有半幅、对幅和团扇式等;在视觉形式上有上图下文、左图右文、长卷式等。《天工开物》插图使用了整页插图或连页插图形式。插图版面较之同期图书变大,说明绘制者在处理画面形式时在不需要文字的基础上,也能将信息准确表达。而且书中的插图绘制精细,版面适当,具成比例。《天工开物》中对制盐的描写中,左页为整版文字说明,右页整版插图形象介绍,并辅以小字说明、区分不同图形区域,信息层次分明又不失主次处理。 理性图像时代风格清晰,图像鲜活,它的实证性比起艺术图像更加令人信服,这种图像传达一件事物或现象,较之文字更准确。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开篇提到“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书中文字,对各种生产技术考证详尽,井井有条,不仅有定性记载,更有定量描述,如各种产品比率、原料配比、材质比重,以及各种机械零部件尺寸等。 (二)追求实用、和谐、适应自然的设计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