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特殊人群用药

特殊人群用药

特殊人群用药

一、妊娠妇女用药

1.妊娠期药动学特点

(1)吸收:妊娠期胃酸分泌减少,胃肠道活动减慢,吸收减慢,生物利用度下降。早孕呕吐也是影响的因素。采用注射给药。

(2)分布:妊娠期血浆容积增加50%,体重平均增长10~20Kg,分布容积明显增加。蛋白结合浓度下降,需兼顾血药浓度及游离型和结合型药物的比例。

(3)代谢:激素内分泌改变,药物代谢也会受到影响。一部分代谢增多----苯妥英。

(4)排泄:妊娠期肾血流、肾小球滤过滤和肌酐清除率均有增加,使药物经肾脏的消除加快。主要对于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有重要意义。----氨苄西林、红霉素血药浓度下降。

2.药物通过胎盘的影响因素

胎盘是由胚胎的绒毛组织与母体子宫内膜形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在妊娠12周前后完全形成。妊娠8周的胎盘便能参与药物的代谢。

(1)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透过胎盘,药物扩散的速度与胎盘表面积呈正比,与胎盘内膜厚度呈反比。

(2)随着妊娠月份的增长,其药物的转运能力也随之增加

(3)脂溶性高、分子量小、离子化程度高的药物容易透过。

(4)胎儿的体液较母体略偏酸性,故弱碱性药物透过胎盘正在胎儿体内易被离解,胎儿血肿的药物浓度可比母体高。

3.药物对妊娠期不同阶段胎儿的影响

妊早期(妊娠初始3个月)——是胚胎器官和脏器的分化期,易受药物的影响引起胎儿畸形。如雌激素、孕激素等常可致胎儿性发育异常,甲氨蝶呤可致颅骨和面部畸形、腭裂等。

妊娠后期——应用依托红霉素——引起肝毒性、阻塞性黄疸并发

症的可能性增加。服用阿司匹林——可引起过期妊娠、产程延长和产后出血。过量服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可使孕妇不安、心跳加快、失眠,甚至厌食。此外,妇女在妊娠期对泻药、利尿药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比较敏感——可能引起早产或流产,应注意。

1.细胞增殖早期(受精后至18d左右)

此阶段胚胎的所有细胞尚未进行分化,细胞的功能活力也相等,对药物无选择性中毒的表现,致畸作用无特异性地影响所有细胞,其结果为胚胎死亡、受精卵流产或仍能存活而发育成正常个体。因此,受精后半个月以内,几乎见不到药物的致畸作用。(▲前两周不致畸)

2.器官发生期(受精后3周至3个月)

器官发生期为药物致畸的敏感期(前三个月易致畸)高敏感期为妊娠21~35d,胎儿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四肢、性腺及外阴相继发育。此期如胚胎接触毒物,最易发生先天性畸形。药物对胎儿的致畸作用可表现为形态,也可表现为功能。在敏感期药物的致畸作用与器官形成的顺序也有关系:

妊娠3~5周,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肠、骨骼及肌肉等均处于分化期,致畸药物在此期间可影响上述器官或系统;(3-5周大脑内脏和肌肉)

在妊娠34-39d期间,可致无肢胎儿;(第6周没有胳膊没有腿)在43-47d,可致胎儿拇指发育不全及肛门直肠狭窄。(第7周拇指残、直肠窄)

3.胎儿形成期(妊娠3个月至足月)

为胎儿发育的最后阶段,器官形成过程已大体完成,除中枢神经系统或生殖系统可因有害药物致畸外,其他器官一般不致畸。(▲3个月后,仅有中枢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可致畸)

4.药物妊娠毒性分级

(1)A级:在有对照组的研究中,在妊娠3个月的妇女未见到对胎儿危害的迹象(并且也没有对其后6个月的危害性的证据),可能对胎儿的影响甚微---维生素A、氯化钾

(2)B级:在动物繁殖性研究中(并未进行孕妇的对照研究),

未见到对胎儿的影响。在动物繁殖研究中表现有副作用,但副作用并未在妊娠3个月的妇女得到证实(也没有对其后6个月的危害性的证据)----青霉素、头孢、红霉素、解热镇痛药、H2-R拮抗剂(3)C级:在动物的研究证明有对胎儿的副作用(致畸或杀死胚胎),但未在对照组的妇女进行研究,或没有在妇女和动物并行地进行研究。只有在权衡了对孕妇的好处大于对胎儿的危害之后,方可应用----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奥司他韦、氨氯地平。

(4)D级:有对胎儿的危害性的明确证据,但孕妇用药后有绝对的好处。----伏立康唑、卡托普利、卡马西平。

(5)X级:在动物或人的研究表明可使胎儿异常。或根据经验认为在人和动物是有危害性的。禁用于妊娠或将妊娠的患者。----利巴韦林、他汀类、激素

某些药物其危害性,可因用量持续时间和在不同的妊娠期应用而各异,因此可以有两上不同等级

5.妊娠期用药原则、孕期保健与咨询(了解)

(1)用药必须由明确的指针和适应症(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2)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尤其在妊娠头3个月(3)用药必须注意孕周。

(4)当两种以上药物有相同或相似的疗效时,就考虑选用危害小的

(5)肯定致畸形的禁止使用。

(6)能单独用药就避免联合用药

(7)禁止在孕期用试验性用药

二、哺乳期妇女用药

1.乳汁分泌

(1)脂溶性高的药物易分布到乳汁中。----地西泮

(2)乳汁的PH比母体血浆PH值低,碱性药物易分布,酸性不宜分布。----红霉素

(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难以通过细胞膜,游离型药物才能通过。---华法林较少

(▲华法林、青霉素不从乳汁排泌;红霉素易从乳汁排泌)

2.哺乳期用药对策

(1)选药慎重权衡利弊药物对母亲和所哺育的婴儿会有哪些危害和影响,要进行利弊权衡。如所用药物弊大于利则应停药或选用其他药物和治疗措施。对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必须用者要谨慎应用,疗程不要过长,剂量不要过大。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2)适时哺乳。避免在乳母血药浓度高峰期间哺乳,可在乳母用药前,血药浓度较低时段哺喂婴儿。避免使用长效药物及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尽量选用短效药物,以单剂疗法代替多剂疗法,这样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蓄积的机会。

(3)非用不可,选好替代。如哺乳期的母亲患病必须用药时,则应选择对母亲和婴儿危害和影响小的药物替代。▲如乳母患泌尿道感染时,不用磺胺药,而用氨苄西林代替,这样既可有效地治疗乳母泌尿道感染,又可减少对婴儿的危害。

(4)代替不行,人工哺育如果乳母必须使用某种药物进行治疗,而此种药物对婴儿会带来危害时,可考虑暂时采用人工喂养。

3.哺乳期妇女禁用的药物

已经学习“药物对胚胎及胎儿的不良影响”,记忆了大量实例。此处不必再花时间。

三、新生儿用药

儿童处于生理和代谢过程迅速变化的阶段,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儿童发育可分为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和儿童期3个阶段,出生后28天内为新生儿期;出生后1个月-3岁为婴幼儿期;3~12岁为儿童期。小儿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存在不同的用药特点。

(一)新生儿期用药特点(出生后28天内,1个月内)

新生儿的组织器官及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体内酶系统亦不十分健全,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不同于其他年龄组儿童,更不同于成人。为了使新生儿安全有效地用药,必须熟悉新生儿药动学的特点。

1.药物的吸收(记忆重点标识处)

(1)局部用药——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成人大,皮肤角化层薄,局部用药透皮吸收快而多。尤其在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局部用药过多可致中毒。可引起中毒的药物有硼酸、水杨酸、萘甲唑啉,故要防止透皮吸收中毒。

(2)口服——用药方面新生儿胃黏膜尚未发育完全,胃酸分泌很少,使不耐酸的口服青霉素吸收较完全。胃排空的时间较长,磺胺药等主要在胃内吸收的药物吸收较完全。

(3)注射——皮下或肌内注射可因周围血循环不足而影响吸收分布,一般新生儿不采用。静脉给药吸收最快,药效也可靠,但必须考虑到液体容量、药物制剂和静脉输注液体的理化性质以及输注的速度。

(▲总结:①局部用药透皮吸收快而多,硼酸、水杨酸、耐甲唑啉可中毒;②口服胃酸分泌少、排空慢,不耐酸的青霉素及在胃内吸收的药物吸收完全;③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不好,一般不采用。)

2.药物的分布(记忆重点标识处)

影响药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的程度。新生儿的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力低,药物游离型比重大,浓度高,易发生药物中毒。如新生儿使用苯巴比妥容易中毒,是由于婴幼儿血浆蛋白结合药物能力差,游离的苯巴比妥血药浓度过高所致。

3.药物的代谢(记忆下述实例)

新生儿的酶系统尚不成熟和完备,药物代谢缓慢,血浆半衰期延长,易出现毒性反应。如新生儿应用氯霉素引起灰婴综合征、应用新生霉素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应用磺胺药、硝基呋喃类药引起新生儿出现溶血,都是由于体内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4.药物的排泄

新生儿肾脏有效循环血量及肾小球滤过率较成人低30%~40%。很多药物因新生儿的肾小球滤过能力低而影响排泄,致使血浆药物浓度高,半衰期也延长,易出现毒性反应。所以,一般新生儿用药量宜少,用药间隔时间应适当延长。

▲总结新生儿用药特点:

①局部用药、口服吸收多、代谢慢、排泄慢,易致药物浓度增高,出现毒性反应。注射给药一般不采用肌肉注射。

②实例:氯霉素——灰婴综合征;新生霉素——高胆红素血症;磺胺药、硝基呋喃类药——新生儿出现溶血。

(二)合理应用

1.明确用药指证,制定合理给药方案,避免使用新生儿禁用药品

2.明确用药目的,监察用药过程

3.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口服给药影响因素较多,容易造成给药剂量不准确,而长期皮下或肌肉注射容易引起局部组织损伤。

4.用药谨遵医嘱。不随意加减量

四、儿童用药

1.儿科疾病特点:个体差异大、对疾病造成的恢复能力较强、自身防护能力较弱。

2.儿童药效学方面改变:

儿童期用药特点(大于3岁)(常识性掌握,注意重点标识处)

(1)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对一般药物的排泄比较快。(此处与新生儿和婴幼儿不同)

(2)注意预防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儿童对水及电解质的代谢功能还较差,如长期或大量应用酸碱类药物,更易引起平衡失调,应用利尿剂后也易出现低钠、低钾现象,故应间歇给药,且剂量不宜过大。

(3)糖皮质激素类药应慎用。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可的松、泼尼松等;雄激素的长期应用使骨骺闭合过早,影响生长发育。

(4)骨和牙齿发育易受药物影响。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妊娠、哺乳期妇女及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动物试验证实氟喹诺酮类药可影响幼年动物软骨发育,导致承重关节损伤,因此应避免用于18岁以下的儿童。

▲总结儿童用药特点:

①新陈代谢快,药物排泄快,与新生儿和婴幼儿不同。

②实例:四环素——牙齿着色变黄;氟喹诺酮类药——软骨损害

3.儿童用药原则

(1)严格掌握剂量,注意间隔时间——由于小儿的年龄、体重逐年增加,体质强弱各不相同,用药的适宜剂量也有较大的差异。近年来肥胖儿童比例增高,根据血药浓度测定发现,传统的按体重计算剂量的方法,往往血药浓度过高,因此必须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同时,还要注意延长间隔时间,切不可给药次数过多、过频。在疗效不好或怀疑过量时,应通过测定血药浓度来调整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

(2)根据小儿特点,选好给药途径——一般来说,经胃肠给药较安全,应尽量采用口服给药。新生儿皮下注射容量很小,药物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故不适用于新生儿。早产儿皮肤很薄,多次肌内注射可发生神经损伤,最好不用。较大的婴幼儿,循环较好,可用肌内注射。婴幼儿静脉给药,一定要按规定速度滴注,切不可过快过急,要防止药物渗出引起组织坏死。要注意不断变换注射部位,防止反复应用同一血管引起血栓静脉炎。另外,婴幼儿皮肤角化层薄,药物很易透皮吸收,甚至中毒。切不可涂敷过多过厚,用药时间不要过长。(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不好,一般不采用。)

4.剂量计算方法

儿童用药剂量计算

(a)根据儿童年龄计算:(记住对此方法的评价即可)

①Fried's公式:婴儿药物剂量=月龄×成人剂量/l50

②Young's公式:小儿药物剂量=(年龄×成人剂量)/(年龄+12)

③其他公式:1岁以内儿童用量=0.01×(月龄+3)×成人剂量

1岁以上儿童用量=0.05×(月龄+2)×成人剂

④方法评价:不太实用,很少被儿科医师采用;但对某些剂量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药物(如止咳糖浆、助消化药)可应用此法。

(b)按体重计算:(理解原理、记住对此方法的评价)

原理:对于儿童,每公斤体重的剂量与成人是相同的。

①若已知某种药每千克体重的剂量:直接乘以儿童体重

例:已知口服氨苄西林,成人每日每千克体重的剂量为20~80mg, 分4次服用,计算体重为15kg儿童的剂量?

按照依体重计算儿童剂量的原理:15 kg儿童的剂量每日每千克体重的剂量与成人相同,也是20~80mg,因此,该儿童日剂量为(20~80mg)×15=300~1200mg, 分4次服用,则每次剂量为75~300mg。

②若不知每千克体重剂量:小儿剂量=成人剂量/70×小儿体重(kg)

③若不知道儿童体重,按下列公式计算:

1~6个月小儿体重(kg)=月龄×0.6+3

7~12个月小儿体重(kg)=月龄×0.5+3

1~10岁小儿体重(kg)=年龄×2+8

④方法评价:

优点——简单易记

缺点——对年幼儿剂量偏小,可选择剂量上限;而对年长儿,特别是体重过重儿,剂量偏大,可选择剂量下限。

(c)按体表面积计算:(记忆原理、公式和方法评价)

原理:不论任何年龄,微信号cqwxjyw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剂量是相同的。

①若已知某种药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剂量:

直接乘以个人的体表面积即可。

②若不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剂量:

儿童剂量=成人剂量/1.73m2×小儿体表面积(m2)

小儿体表面积=(体重×0.035)+0.1(体重小于或等于30kg者)体重大于30公斤者,体重每增加5公斤,体表面积在1.15 m2(30kg儿童的体表面积)的基础上增加0.1m2

例:分别计算体重30kg、35kg和40 kg儿童的体表面积

按照上述公式,计算30kg儿童的体表面积=(体重×0.035)+0.1=(30×0.035)+0.1=1.15 m2

35kg儿童的体表面积为1.15 +0.1=1.25(m2)

40 kg儿童的体表面积为1.15 +0.1×2=1.35(m2)

③查阅“儿童体重与体表面积粗略折算表”,查出儿童体表面积

(在上述计算基础上的四舍五入)

④方法评价:

计算比较合理,但较为繁琐;对于某些特殊的治疗药,如抗肿瘤药、抗生素、激素,应以体表面积计算。

(d)按照“儿童剂量按成人剂量折算表”查阅: (记住对此方法的评价即可)

教材49页“儿童剂量按成人剂量折算表”

▲方法评价:剂量偏小,然而较安全。

五、老年人用药

(一)老年人患病的特点(常识性了解,看大标题即可)

(1)起病隐袭,症状多变老年人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抵抗力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均减弱,而易发病。同时由于老年人反应性低下,对冷热、疼痛反应性差,体温调节能力也低,故自觉症状常较轻微,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例如:老年人肺炎——可无寒战高热,咳嗽轻微,白细胞计数不升高等。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未必有同年轻人一样的典型症状,如多动、怕热、出汗、眼球突出和甲状腺肿大。急性心肌梗死——可无疼痛。泌尿道感染——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不明显,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

(2)病情难控,恶化迅速老年人各种器官功能减退,机体适应能力下降,故一旦发病,病情常迅速恶化。如老年人溃疡病,平时常无明显胃肠道症状,直至发生消化道大出血才就诊,甚至就诊时已并发出血性休克和肾功能衰减,病情迅速恶化。老年心肌梗死起病时仅感疲倦无力、出汗、胸闷,但很快出现心力衰竭、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3)多种疾病,集于一身一种是多系统同时患有疾病,如有的老年人集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胃炎、糖尿病、胆石症等多种疾病于一身,累及多个系统;另一种是同一脏器、同一系统发生多种疾病,如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同时存在,增加诊断和治疗上的困难。

(4)意识障碍,诊断困难老年患者,几乎不论患何种疾病,均容易出现嗜睡、昏迷、躁动或精神错乱等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可能与老年人脑动脉硬化、血压波动、电解质紊乱及感染中毒等有关,增加老年人疾病早期诊断的困难。

(5)此起彼伏,并发症多老年患者随着病情变化,容易发生并发症。主要有:①肺炎在老年人的死亡原因中占35%,故有“终末肺炎”之称;②失水和电解质失调;③血栓和静脉栓塞症;④多脏器衰竭,一旦受到感染或严重疾病,可发生心、脑、肾、肺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衰竭;⑤其他,如出血倾向、压疮等。

(二)老年人的药动学特点(常识性掌握,归纳法记忆)

1.吸收——老年人胃肠道肌肉纤维萎缩,张力降低,胃排空延缓,胃酸分泌减少。由于胃肠动脉硬化而致胃肠道血流减少,肠道上皮细胞数目减少,有效吸收面积减少。这些胃肠道功能的变化对被动扩散方式吸收的药物几乎没有影响,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复方磺胺甲噁唑等。但对于按主动转运方式吸收的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铁剂、钙剂等,因需要载体参与吸收而导致吸收减少。(对一些维生素、铁剂、钙剂等吸收减少)

2.分布——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直接影响药物与蛋白的结合,使游离药物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如老年人应用华法林,因为血浆蛋白

降低,使血中具有活性的游离药物比结合型药物多,常规用量就有出血的危险。

3.代谢——肝脏是药物代谢和解毒的主要场所,老年人的肝脏重量比年轻时减轻15%,代谢分解与解毒能力明显降低,药物代谢速度减慢,血浆半衰期延长,容易受到药物的损害。

4.排泄——肾脏是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老年人的肾单位仅为年轻人的一半,影响药物的排泄,使药物在体内积蓄,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或中毒。当老年人使用经肾排泄的常量药物时,就易蓄积中毒。特别是使用地高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苯巴比妥、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药、普萘洛尔等药时要慎重。

(▲总结老年人用药特点——老年人用药,效应增强,不良反应增加;但对于一些维生素、铁剂、钙剂等吸收减少)

(三)老年人的药效学特点(记住大标题即可)

1.对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敏感性增高老年人大脑重量减轻、脑血流量减少、高级神经功能亦衰退。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特别敏感,包括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镇痛药等,特别是在老年人缺氧、发热时更为明显。在地西泮血药浓度相似的情况下,老年人易出现精神运动障碍的不良反应,而年轻人则没有。

2.对抗凝血药的敏感性增高老年人对肝素和口服抗凝血药非常敏感,一般治疗剂量即可引起持久的血凝障碍,并有自发性内出血的危险。对抗凝血药敏感性增高的原因可能是: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②饮食中维生素K含量不足或维生素K的胃肠道吸收障碍引起维生素K相对缺乏;③血管的病理改变,包括血管壁变性,弹性纤维减少,血管弹性减少而使止血反应发生障碍。

3.对利尿药、抗高血压药的敏感性增高老年人心血管系统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内环境的稳定功能减弱,使各种利尿药与抗高血压药的药理作用增强,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严重程度均较青壮年为高。

4.对β受体激动剂与阻断剂的敏感性降低老年人心脏肾上腺素β受体敏感性降低,对β受体激动剂与阻断剂的反应均减弱。老年人肾上腺素β受体敏感性的降低可能与信号传导能力的下降有关。

▲总结老年人药效学特点: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药、抗凝药、利尿剂、降压药敏感性增强;

②对β受体激动剂与阻断剂敏感性降低。

(四)老年人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内容多,理解的基础上记住)

1.镇静与安眠药——如地西泮、氯氮卓等,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有嗜睡、四肢无力、神经模糊及口齿不清等。长期应用苯二氮卓类药可使老年人出现抑郁症。(▲抑郁)

2.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对于发热尤其是高热的老人,可导致大汗淋漓,血压及体温下降,四肢冰冷,极度虚弱甚至发生虚脱。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致胃出血,呕吐咖啡色物及引起黑便。(▲出汗、虚脱、胃出血)

3.抗高血压药——如利血平、甲基多巴长期应用易导致抑郁症。(▲同镇静安眠药)

4.抗心绞痛药——如硝酸甘油可引起头晕、头痛、心率加快,可诱发或加重青光眼;硝苯地平可出现面部潮红、心悸、头痛等反应。(▲硝酸甘油加重青光眼、硝苯地平面部潮红)

5.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美西律可出现眩晕、低血压、手足震颤、心动过速和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

6.β受体阻断剂——如普萘洛尔可致心动过缓,心脏停搏,还可诱发哮喘,加重心力衰竭。(▲普萘洛尔致心动过缓、心衰)

7.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可致脱水、低血钾等不良反应。(▲塞米噻嗪,低血钾)

8.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与利尿剂合用可加重耳毒性反应,可致耳聋,还可使肾脏受损。(▲氨基糖苷类,耳毒和肾毒)

9.降糖药如胰岛素、格列齐特等,因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易发生低血糖反应。(▲降糖药,低血糖)

10.抗心力衰竭药如地高辛等可引起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及低钾血症等洋地黄中毒反应。(▲地高辛,低血钾、快速型心律失常、

房室传导阻滞)

11.抗胆碱药如阿托品、苯海索和抗抑郁药丙米嗪等,可使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抑制排尿括约肌而导致尿潴留。阿托品亦可诱发或加重老年青光眼,甚至可致盲。(▲抗胆碱,抗抑郁,尿潴留;抗胆碱还可加重青光眼)

12.抗过敏药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可致嗜睡、头晕、口干等反应。(▲抗过敏,嗜睡、头昏)

1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等长期应用可致水肿、高血压,易使感染扩散,亦可诱发溃疡病出血。(▲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抑免疫、排钙、高钠、高糖、低蛋白作用)

14.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如维生素A过量可引起中毒,表现为厌食、毛发脱落、易发怒激动等,维生素E摄入过量会促使静脉血栓形成、头痛及腹泻等病证;微量元素锌补充过量可致高脂血症及贫血;硒补充过多,可致慢性中毒,引起恶心、呕吐、毛发脱落、指(趾)甲异常。

(五)老年人的用药注意事项(常识性掌握大标题,牢记个别重点标识处)

1.不用或少用药物

老年人除急症或器质性病变外,一般应尽量少用药物。老年人的用药原则是:应用最少药物和最低有效量来治疗。

2.合理选择药物

▲(1)抗菌药物由于致病微生物不受人体衰老的影响,因此抗菌药物的剂量一般不必调整,但需注意老年人生理特点,其体内水分少,肾功能差,容易在与青年人的相同剂量下造成高血药浓度与毒性反应。对肾与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的抗菌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应尽量不用,此类药更不可联合应用。

(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而老年人常患有骨质疏松,再用此类激素,可引起骨折和股骨头坏死,尤其是股骨颈骨折,故应尽量不用,更不能长期大剂量治疗,如必须应用,须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

(3)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保泰松、安乃近等,容易损害肾

脏;而出汗过多又易造成老年人虚脱。

▲(4)利尿药利尿药虽可以降压,但不可利尿过猛,否则会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和电解质紊乱。噻嗪类利尿剂(升高血糖,诱发痛风)不宜用于糖尿病和痛风患者。老年人在降压过程中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应注意观察血压变化,不能降得太低或过快。最好不用利血平,因其能加重老年人的抑郁症状。老年人利尿降压宜选用吲达帕胺。(▲噻嗪升血糖、招痛风,利血平致抑郁;老年人降压宜选吲达帕胺)

3.选择适当的剂量

一般来说,老年人初始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最合适的剂量,每次增加剂量前至少要间隔3个血浆半衰期。假如用到成年人剂量时仍无疗效,则应该对老年人进行治疗浓度监测,以分析疗效不佳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调整给药次数、给药方式或换用其他药物。

4.药物治疗要适度

老年人高血压大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使血压降得过低(老年人降压目标收缩压 <>应及时停药,不要长期用药。例如2年没有癫痫发作的患者仍在服用抗癫痫药就无必要。如需长期用药时,应定期检查用药情况是否与病情需要相符,同时定期检查肝、肾功能,以便及时减量或停药。

5.注意药物对老年人其他疾病的影响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病,例如同时患有青光眼、男性前列腺增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而在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中,有不少药物具有抗胆碱作用,如不加注意,可引起尿潴留和青光眼恶化。

6.提高老年人用药依从性提高老年患者的依从性,有以下方面值得注意:①老年患者的治疗方案应尽可能简化,便于患者领会接受;并要耐心向患者解释清楚,必要时写出简单明了的说明。②药物制剂以糖浆剂或溶液剂较好。因为片剂或胶囊剂有时难以吞咽。③药物的名称与用法应写清楚,难记的名称可用形象化的颜色、编号或名称来代表。④药瓶要便于打开使用,剩余的药品要妥善保管,过期的药品不可使用。⑤家属、亲友、邻居应对患老年性痴呆、抑郁症或独居的

老年患者用药进行督查。

六、肝功能不全患者用药

(一)肝功能不全时的药动学(归纳法记忆)

主要的改变是药物的吸收、体内分布及代谢清除。

1.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药物不能有效地经过肝脏的首关效应,使主要在肝脏内代谢清除的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同时体内血药浓度明显增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可能升高。

2.对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影响在肝脏疾病时,肝脏的蛋白合成功能减退,血浆中白蛋白浓度下降,使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血中结合型药物减少,而游离型药物增加,使该药物的作用加强,同时不良反应也可能相应增加,尤其对于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其影响更为显著。

3.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肝脏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器官。

A:在肝脏疾病时,肝细胞的数量减少,肝细胞功能受损,肝细胞内的多数药物酶活性降低,特别是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活性和数量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使主要通过肝脏代谢清除的药物的代谢速度和程度降低,清除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高,长期用药还可引起蓄积性中毒。尤其对于某些肝脏高摄取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普萘洛尔等,在肝脏摄取后由于生物转化速率降低,口服药物后大量原型药通过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血药浓度上升,生物利用度增强。

B:但是,某些需要在体内代谢后才具有药理活性的前体药如可待因、依那普利、环磷酰胺等则由于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减弱,这些药物的活性代谢产物的生成减少,使其药理效应也降低。

因此,对于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在临床用药时应该根据肝功能损害的程度以及药动学的特点调整药物的剂量。一般来说,对于肝功能损害较轻者,静脉或短期口服给予安全范围较大的药物,可不调整剂量或将药物剂量下调20%,对于肝功能损害较重者,给予主要在肝脏代谢且需长期用药、安全范围较大的药物,药物剂量应下调30%,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肝功受损,药物剂量下调20%-30%)

▲总结肝功能不全时的药动学:

①一般情况,肝药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减少、清除减慢,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游离型药物浓度增高,药效增强,不良反应增加。

②特殊情况:代谢后方有活性的可待因、依那普利、环磷酰胺,活性代谢产物生成减少,药效下降。

③肝功受损,药物剂量下调20%-30%

(二)肝功能损害时的药效学改变(理解即可)

慢性肝功能损害时,由于药代动力学发生改变,药物的药理效应可表现为增强(一般情况下药效增强)或减弱(代谢后方有活性者药效下降)。慢性肝病时,血浆白蛋白合成减少,药物的蛋白结合率下降,游离血药浓度相对升高,不仅使其药理效应增强,也可能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应增加。

(二)肝功能不全患者用药原则(常识性了解)

1.明确诊断,合理选药。

2.避免或减少使用对肝脏毒性大的药物。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特别应避免与肝毒性的药物合用。

4.肝功能不全而肾功能正常的病人可选用对肝毒性小,并且从肾脏排泄的药物。

5.初始剂量宜小,必要时进行TDM,做到给药方案个体化。

6.定期监测肝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肝病患者慎用的药物

教材,药名数量巨大,记忆困难,可根据个人情况酌情记忆。

▲总结考试几率最大、最常见的药物:

①代谢性肝损伤——抗癫痫药、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嗪、巴比妥类、甲基多巴、口服避孕药、抗甲状腺药、免疫抑制剂、抗菌药等。(抑郁癫痫精神病、甲亢避孕抑免疫、甲基多巴巴比妥,代谢代谢肝损伤)

②急性实质性肝损伤——抗癫痫药、三环类抗抑郁药、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癫痫抑郁异烟肼、利尿都是实在活)

③药物引起的脂肪肝——异烟肼、甲胺碟令

④慢性实质性肝损伤——对乙酰氨基酚(可致急、慢性实质性肝损伤)、甲基多巴(可致代谢性肝损伤和慢性实质性肝损伤)等

⑤药物引起的胆管病变——氟尿嘧啶

⑥药物引起的肝血管病变——口服避孕药等

⑦肝脏肿瘤——口服避孕药、雄激素和蛋白同化激素。

(三)肝功能不全者给药方案调整(大纲新加,常识性掌握)

肝功能不全时根据肝功能减退时,对有关药物药动学影响和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可将药物分为以下4类,作为给药方案的调整时参考。

1.由肝脏清除,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的药物须谨慎使用,必要时减量给药。(对肝脏无毒,正常用)

2.要经肝或相当药量经肝清除,可致明显毒性反应的药物,这类药在有肝病时尽可能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毒,避免用)

3.肝肾两种途径清除的药物在严重肝功能减退时血药浓度升高,加之此类病人常伴功能性肾功能不全,可使血药浓度更明显升高,故须减量应用。(肝肾都不好,减量用)

4.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在肝功能障碍时,一般无须调整剂量。但这类药物中的肾毒性明显的药物,在用于严重肝功能减退者时,仍需谨慎或减量,以防肝肾综合征的发生。(不经肝排泄,正常用)

七、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

(一)肾功能不全时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

1.吸收(记住影响吸收的实例)

肾功能不全影响药物吸收。如维生素D羟化不足,可导致肠道吸收减少。慢性尿毒症患者常伴有胃肠功能紊乱,如腹泻、呕吐,这些均减少药物的吸收。

2.分布(记住重点标识处,归纳记忆)

从表观分布容积来看,肾功能不全,药物分布容积可改变。大多数药物表现为分布容积增加,某些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异烟肼等分布容积无改变。例外的是,地高辛分布容积减少。(表观

分布容积——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血药浓度越高,表观分布容积越小)

从血浆蛋白结合来看,一般酸性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苯妥英钠、呋塞米);碱性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变(普萘洛尔、筒箭毒碱)或降低(地西泮、吗啡)。

肾功能不全所致药物蛋白结合率及分布容积改变的临床意义很难预测。一方面,药物蛋白结合率下降,游离血药浓度增高,作用增强,毒性增加,但另一方面,分布容积增加,消除加快,作用减弱。

▲总结肾功能不全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①从药物蛋白结合率和表观分布容积分别看,导致药物浓度变化情况不一样。

②从表观分布容积看——一般情况下表观分布容积增加,消除加快,作用减弱;地高辛例外,表观分布容积减少,作用增强。

③从药物蛋白结合率来看——酸性药物(苯妥英钠、呋塞米)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游离药物浓度增高,作用增强,毒性增加;碱性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变(普奈洛尔、筒箭毒碱),或降低(地西泮、吗啡)。

3.代谢(知道对代谢有影响,记住下列实例)

由于肾功能受损,药物的代谢也可能发生改变。肾脏疾病时,经肾脏代谢的药物生物转化障碍。如尿毒症患者维生素D3的第二次羟化障碍。

4.排泄(记住一般规律和典型实例)

肾功能损害时,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消除减慢,血浆半衰期延长。因药物在体内蓄积作用加强,甚至产生毒性反应,其作用机制包括肾小球滤过减少、肾小管分泌减少、肾小管重吸收增加和肾血流量减少。药物原型或代谢产物在体内发生蓄积,易致毒性反应的典型药物:普鲁卡因胺、美托洛尔、抗生素。

但肾功能损害患者对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和普萘洛尔的排泄均较正常人快。

▲总结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排泄规律

①一般规律:排泄减慢、作用增强、毒性增强(同肝功能不全);

②易致毒性反应的典型实例:普鲁卡因胺、美托洛尔、抗生素。

③也有例外,排泄较正常人快的药物: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普萘洛尔。

5.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记住实例)

尿毒症患者常伴有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从而影响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如:

低血钾——可降低心脏传导性,因而增加洋地黄类、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药物的传导抑制作用;(▲低血钾致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房室传导阻滞)

▲酸血症和肾小管酸中毒——可对抗儿茶酚胺的升压作用。

(二)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原则(常识性理解)

1.明确诊断,合理选药。

2.避免或减少使用肾毒性大的药物。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特别应避免与有肾毒性的药物合用。

4.肾功能不全而肝功能正常者可选用双通道(肝肾)排泄的药物。

5.根据肾功能的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必要时进行TDM,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

(三)肾病患者慎用的药物

教材,大表,涉及药物太多,记忆难度太大!酌情记忆

▲总结最常考、最常见的药物:

①急性肾损害——氨基糖苷类、环孢素、多年菌素B、两性霉素B、克林霉素、噻嗪类利尿剂、哌唑嗪、利福平。

②肾结石——维生素D、丙磺舒、甲氨蝶呤、磺胺类、非甾体抗炎药。

(四)肾功能不全者给药方案调整(记住重点标识处)

当肾功能不全患者必须使用主要经肾脏排泄并具有明显的肾毒性药物时,应按肾功能损害程度严格调整剂量,有条件的可作血药浓度监测,实行个体化给药。剂量调整通常以减量法、延长给药间隔和二者结合三种方式调整给药方案。

1.简易法——按肾功能试验结果估计肾功能损害程度调整剂量。其中内生肌酐清除率反映肾功能最具参考价值,血肌酐其次,血尿素氮影响因素较多。肾功能轻度、中度和重度损害时,抗菌药每日剂量分别减低至正常剂量的2/3~1/2,1/2~1/5,1/5~1/10。(▲评价肾功能,调整剂量: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肌酐>尿素氮)

2.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用药方案——-该法较准确

3.其他——可按药物说明书上介绍的各种图、表、公式调整用药剂量与给药间期。

4.个体化给药——使用治疗窗窄的药物有条件的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使峰浓度与谷浓度控制在有效而安全的范围

(三)透析患者用药注意事项

1.血透患者临床用药要严格按医嘱用药要尽量减少使用药物种类,并且使用能够达到药效的最低剂量及保证药效的给药时间。

2.透析患者常用药物

(1)磷结合剂——健康的肾脏可以清除额外的磷,并将其从尿液排出。但是,磷不能通过透析充分地被清除,因而蓄积于血液中,出现高磷血症。长期的高磷血症还会导致心脏、血管的钙化,易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多数腹膜透析患者都服用“磷结合剂”类的钙剂,目的是为了防止过多的磷从胃肠道吸收。注意必须在进食的同时服用,否则无效。但服用量大时易出现高钙血症。(▲需进食时同服“磷结合剂”类的钙剂)

(2)维生素D——肾脏功能发生衰竭时,就会缺乏活性形式的维生素D。部分透析患者需要服用活性维生素D,以补充维生素D。应在晚上睡前服药。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是骨化三醇和阿法骨化醇。(▲晚上睡前服用: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

(3)人促红素(EPO)——肾衰竭时肾脏不能产生足够的EP0,易发生贫血,贫血会使患者感到疲乏,体能降低。长期贫血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脏功能。许多透析患者皮下或静脉注射使用EP0以提高身体中红细胞量。(▲EPO只能采用注射方式给药。)

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与注意事项

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与注意事项 对于特殊人群来说,用药安全是至关重要的。特殊人群指的是婴幼儿、孕妇、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人以及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的人群。由于他们的生理状况不同于一般人群,用药时需要格外注意。 1. 婴幼儿 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肝脏和肾脏功能较弱,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差。因此,在给婴幼儿用药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婴幼儿的用药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切勿盲目给婴幼儿用药,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选用的药物应适合婴幼儿年龄段的特点,避免使用对其生长发育有负面影响的药物。 •婴幼儿用药的剂量需准确测量,可使用滴剂、口服颗粒等剂型,并按照医嘱的用药时间和剂量进行使用。

2. 孕妇 孕妇需要格外注意用药安全,因为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可能 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在用药时,孕妇应该遵循以下建议: •孕妇用药前应先咨询专业医生,了解药物对胎儿的 潜在影响。 •严格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减少或增加药物剂量。 •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产生危害的药物,如激素 类药物、抗生素、镇痛药物等。 •如果孕妇感到不适,应首先采取非药物治疗方法, 如饮食调整、休息等。 3. 老年人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减退。因此,老年人用药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选择药物时需考虑可能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老年 人通常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这容易导致药物之间产生 相互作用,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建议老年人定期检查肾功能和肝功能,以确保药物能够安全使用。 •老年人用药时的剂量调整应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剂量。 4. 慢性病患者 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来控制疾病状况。为了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请慢性病患者注意以下要点: •定期遵循医嘱,按时用药。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维持疗效,不可随意中断或更改药物剂量。 •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向医生报告。有时药物会引起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等,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 •在用药期间定期进行体检,以了解用药对身体的影响。

特殊人群用药安全

特殊人群用药安全 特殊人群是指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婴幼儿、儿童及老年人。特殊人群的生理、生化功能与一般人群相比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影响着特殊人群的药动学和药效学。高度重视特殊人群的特点,做到有针对性地合理用药,对保护特殊人群的健康尤为重要。 1小儿用药 儿童处在在不断生长、发育、成熟、完善的过程中[1],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肝脏的解毒和。肾脏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还不健全[2]。药物在儿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代动力学差异很大,用药稍有不慎,极易产生不良反应,与成人相比,更容易发生用药的不良反应。因此,小儿用药时要注意下列各点。 1.1正确计算小儿用药量小儿用药过程中,药量杜绝使用含糊不清的表达,譬如 "差不多"、"大概"等等。正确计算小儿用药量至关重要,药量不准,不是导致药物难以奏效,就是容易引起药物过量,从而产生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医生在婴幼儿用药时,一定要考虑到婴幼儿的生理特点,慎重选择药品。 1.2严禁婴幼儿使用成人药品有些药物只使用过程中,对年龄有着明确的规定,对儿童是禁用的。如抗菌药物中的的喹诺酮类的药物,明确规定小儿禁用,喹诺酮类最突出的不良反应是对软骨的损害,不宜用于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全的18岁以下的儿童。 1.3不能滥用抗菌药物新生儿的肝酶系统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新生儿的肾排泄能力又弱,一些毒性大的抗菌药,应尽量避免给儿童应用。抗生素系处方药,应由医师根据患儿的病情开具处方。盲目的使用抗菌药物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更会产生诸多的不良反应,从而导致治疗疗程延长。 1.4不滥用维生素一些父母误认为维生素类是营养剂而不是药物。其实任何一种营养剂,过量服用都会对儿童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服用过量会蓄积体内,引致慢性中毒,服量过大,还会引致急性中毒。 1.5使用外用药小儿使用外用药应小心,尤其是新生儿,他们的皮肤、黏膜面积相对比成人大,皮肤角化层尚未发育完善,故无论对外用、滴眼及滴鼻药物的吸收量都较多,过量使用可能引致中毒。例如强力的皮质激素类软膏,不适于小儿,以免透过皮肤被吸收。故非处方药目录中收载了作用温和的氢化可的松,用以治疗婴儿湿疹等皮肤病[1]。 2老年人合理用药 我国已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年人患病率高,由于老年人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都与中、青年不同,故用药必须十分注意[3]。 2.1优先治疗原则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病理变化,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且病情往往复杂多变,用药时应当明确治疗目标,权衡利弊,抓住主要矛盾,避免用药不当导致病情恶化或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2.2个体化原则因为不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在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使得用药个体差异大,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所以老年人用药时,必须切实掌握用药指征、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尽量减少合并用药的概率[4]。从50岁开始,每增加1岁应减少成人用量1%;60岁以上用成人剂量1/3;70岁用1/4;80岁用1/5;从最小剂量开始。对于需长期服用药物的老年人来说,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状态。 2.3用药简单原则老年人用药应少而精,减少用药种类,从最小剂量开始。选用合适的药物,中西药不可随意并用。 3孕妇合理用药 孕妇因生理情况发生改变,服药机会大大增高,很多药物都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组织器官的发育和功能,甚至发生畸形,因此使用药物治疗时主要从考虑母婴两方面考虑[5],以保证胎儿及孕妇的健康与安全。

特殊人群用药

特殊人群用药 一、妊娠妇女用药 1.妊娠期药动学特点 (1)吸收:妊娠期胃酸分泌减少,胃肠道活动减慢,吸收减慢,生物利用度下降。早孕呕吐也是影响的因素。采用注射给药。 (2)分布:妊娠期血浆容积增加50%,体重平均增长10~20Kg,分布容积明显增加。蛋白结合浓度下降,需兼顾血药浓度及游离型和结合型药物的比例。 (3)代谢:激素内分泌改变,药物代谢也会受到影响。一部分代谢增多----苯妥英。 (4)排泄:妊娠期肾血流、肾小球滤过滤和肌酐清除率均有增加,使药物经肾脏的消除加快。主要对于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有重要意义。----氨苄西林、红霉素血药浓度下降。 2.药物通过胎盘的影响因素 胎盘是由胚胎的绒毛组织与母体子宫内膜形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在妊娠12周前后完全形成。妊娠8周的胎盘便能参与药物的代谢。 (1)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透过胎盘,药物扩散的速度与胎盘表面积呈正比,与胎盘内膜厚度呈反比。 (2)随着妊娠月份的增长,其药物的转运能力也随之增加 (3)脂溶性高、分子量小、离子化程度高的药物容易透过。 (4)胎儿的体液较母体略偏酸性,故弱碱性药物透过胎盘正在胎儿体内易被离解,胎儿血肿的药物浓度可比母体高。 3.药物对妊娠期不同阶段胎儿的影响 妊早期(妊娠初始3个月)——是胚胎器官和脏器的分化期,易受药物的影响引起胎儿畸形。如雌激素、孕激素等常可致胎儿性发育异常,甲氨蝶呤可致颅骨和面部畸形、腭裂等。 妊娠后期——应用依托红霉素——引起肝毒性、阻塞性黄疸并发

症的可能性增加。服用阿司匹林——可引起过期妊娠、产程延长和产后出血。过量服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可使孕妇不安、心跳加快、失眠,甚至厌食。此外,妇女在妊娠期对泻药、利尿药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比较敏感——可能引起早产或流产,应注意。 1.细胞增殖早期(受精后至18d左右) 此阶段胚胎的所有细胞尚未进行分化,细胞的功能活力也相等,对药物无选择性中毒的表现,致畸作用无特异性地影响所有细胞,其结果为胚胎死亡、受精卵流产或仍能存活而发育成正常个体。因此,受精后半个月以内,几乎见不到药物的致畸作用。(▲前两周不致畸) 2.器官发生期(受精后3周至3个月) 器官发生期为药物致畸的敏感期(前三个月易致畸)高敏感期为妊娠21~35d,胎儿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四肢、性腺及外阴相继发育。此期如胚胎接触毒物,最易发生先天性畸形。药物对胎儿的致畸作用可表现为形态,也可表现为功能。在敏感期药物的致畸作用与器官形成的顺序也有关系: 妊娠3~5周,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肠、骨骼及肌肉等均处于分化期,致畸药物在此期间可影响上述器官或系统;(3-5周大脑内脏和肌肉) 在妊娠34-39d期间,可致无肢胎儿;(第6周没有胳膊没有腿)在43-47d,可致胎儿拇指发育不全及肛门直肠狭窄。(第7周拇指残、直肠窄) 3.胎儿形成期(妊娠3个月至足月) 为胎儿发育的最后阶段,器官形成过程已大体完成,除中枢神经系统或生殖系统可因有害药物致畸外,其他器官一般不致畸。(▲3个月后,仅有中枢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可致畸) 4.药物妊娠毒性分级 (1)A级:在有对照组的研究中,在妊娠3个月的妇女未见到对胎儿危害的迹象(并且也没有对其后6个月的危害性的证据),可能对胎儿的影响甚微---维生素A、氯化钾 (2)B级:在动物繁殖性研究中(并未进行孕妇的对照研究),

临床药物治疗学——特殊人群用药

临床药物治疗学——特殊人群用药 一、妊娠期妇女用药 二、哺乳期妇女用药 三、新生儿用药 四、儿童用药 五、老年人用药 一、妊娠期妇女用药 (一)妊娠期药动学特点 吸收:口服减慢吸入多 分布:血药浓度会降低 结合:游离增加药效强 代谢:廓清减慢易蓄积 排泄:侧卧肾脏清除快 1.药物的吸收 口服减慢,(胃酸少、胃肠运动慢→达峰推迟、生物利用低;早孕呕吐); 吸入多(心排出高,肺通气大,肺容量加)。 【例题】妊娠期口服药物吸收减慢的原因是 A.胃酸分泌增加 B.胃肠蠕动增加 C.生物利用度下降 D.消化能力减弱 E.食物影响 『正确答案』C 2.药物的分布——药物分布容积增加——血药浓度会降低——易向胎儿扩散 妊娠期孕妇血容量多,血液稀释,故妊娠期药物分布容积明显增加。 妊娠期白蛋白减少,使药物分布容积增大。 3.药物的代谢——廓清减慢易蓄积 妊娠期肝微粒体酶活性有较大的变化;生物转化能力下降,易产生药物蓄积中毒; 妊娠期高雌激素水平的影响,使胆汁郁积,药物从肝清除速度减慢; 妊娠期苯妥英钠等药物羟化过程加快,可能与妊娠期间胎盘分泌的孕酮的影响有关。 药物的代谢部分,在我们教材中给出的结论就是不同药物有不同效果。但是我们知道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肝脏。而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是肝脏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那么在妊娠期肝脏酶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使肝脏对药物的生物转化功能下降,容易产生药物蓄积中毒。另外由于雌激素水平的增加,会使胆汁在肝脏中淤积,导致药物从肝脏廓清减慢。 4.药物的排泄——肾血流量增加、滤过率增加——排得快(侧卧更快) 肾排出的药物需加量:硫酸镁、地高辛及碳酸锂

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用药特点研究

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用药特点研究药物的应用范围广泛,不同人群对药物的反应和处理能力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在特殊人群中,例如孕妇、儿童、老年人和患有某些疾病 的患者,他们的生理和代谢状态与正常人群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特别 关注用药的特点。本文将重点研究药物在这些特殊人群中的用药特点,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一、孕妇用药特点 1. 药物穿过胎盘屏障:孕妇用药时需要重点关注药物是否能穿过胎盘,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部分药物可能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器官损 伤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使用剂量。 2. 调整剂量和用药时机:孕妇的药物代谢能力较正常人群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孕期调整药物剂量。同时,用药时机也需要注意,尽量 避免对胎儿造成潜在危害的时期。 二、儿童用药特点 1. 药物剂量的选择:儿童的体重和体表面积与成人存在差异,因此 药物剂量需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调整。过高或过低的剂量都可能对 儿童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谨慎选择合适的用药剂量。 2. 药物形式和味道:儿童对于口服药物的接受程度较差,因此药物 的剂型需要考虑到儿童的特点,选择易于接受和使用的给药形式。另外,药物的味道也需要适应儿童的喜好,以提高药物的依从性。

三、老年人用药特点 1. 药物代谢和消除能力下降:老年人的肝功能和肾功能可能下降,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也有所降低。因此,在给老年人用药时需要谨慎选择药物剂量,并避免潜在的药物中毒风险。 2. 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常需同时应用多种药物来治疗慢性疾病,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增加。因此,医生在给老年人开具药方时需全面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避免不良反应。 四、患有某些疾病的患者用药特点 1. 药物与疾病的相互影响:某些疾病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导致药物疗效的降低或不良反应的增加。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特性进行个体化用药。 2. 药物耐受性和毒性:患有某些疾病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有所下降,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病情进行剂量的调整,以避免药物的毒性效应。 综上所述,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用药特点是重要的临床研究课题。了解和应用这些特点,可以更好地指导特殊人群的用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然而,对于某些特殊人群,由于研究仍不完善或限制条件等原因,用药特点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开展更多的临床实践,以进一步优化用药策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特殊人群安全用药

特殊人群安全用药常识 一老年人用药常识 1.1…老年人用药应注意什么? 由于老年人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都与中、青年不同,故用药必须十分注意。 (1)掌握服药技巧老年人可能因缺乏唾液分泌,吞咽药丸困难,可在吞药片前 先喝一两口温水湿润喉头,然后再服药,并服用一杯温开水。在吞服药片时,最理想的姿势是站立,可防止药片停留在食道上刺激胃壁。有些药片需咬碎后吞服,可将药片掰开,或置少量温水中,待其崩解后服下;有些药片是缓释剂型的,则必须整个吞服,绝不能掰开或溶化开;有些药片需放在舌下含化的,应将其置于舌底,使其慢慢溶化吸收。因此,老人在服药时必须详细阅读说明书或标签,遇有疑问,应及时向医师或执业药师进行咨询。 (2)用药品种不宜多许多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同时服用 多种药物容易因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增强毒性反应。故老年人服药应以单一品种为好,如必须合用多种药物,应向医师或执业药师进行咨询,以利安全有效。 (3)定量、准时服药老年人记忆力衰退容易忘记服药,但药物必须定时、定量 服用,才有预期的效用。如经常忘记服用,则药效减低、甚至无效。为防止忘记服药,可以在每次服药后将闹钟调到下次服药时间,以提醒自己准时服药。绝不应将忘记了的剂量加在下一次以求补偿,这样会引致“过量服药” 而产生不良反应。 (4)慎用某些药物由于老年人机体各器官的功能衰退,一旦用药出现不良反应 就比较严重,因此对某些药物必须慎重使用。 ①解热止痛药老年人使用解热止痛药物如用量过大或间隔时间太近,有可能引 起大量出汗,导致虚脱。 ②泻药老年人便秘,若长期靠泻药导泻,易发生结肠痉挛,使排便更加困难; 长期服用泻药还可能因钙和维生素的丢失造成体内钙和维生素的缺乏。 ③含伪麻黄碱的抗感冒药男性老年人多患有前列腺肥大的疾患,此类药物易引 起老年人的尿痛、尿闭,甚至血压升高。 ④胃肠解痉药胃肠解痉药如溴丙胺太林、氢溴酸山莨菪碱(654-2)等,对青光 眼、前列腺肥大等老年常见疾病的患者均不宜应用。 除上述非处方药物外,大量的处方药如安眠药、心血管药、降糖药等都需慎用。 (5)不迷信价格昂贵的药物患者吃药主要是为了对症治病,价格昂贵、外包装精 美的药物,并不一定与疗效成正比,花小钱亦能治大病,一定要抛弃“价格贵的药物,疗效才好”的错误观念。应当根据病情合理用药,非处方药既安

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与注意事项

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与注意事项 合理用药:妇女在怀孕和哺乳期间应谨慎使 用药物。在用药前应与医生咨询,并告知医生是 否怀孕或哺乳。医生会根据个人情况推荐适当的 药物。 避免自行用药: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自行使用非处方药, 因为这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有潜在的不良影响。 注意饮食:在用药期间,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注意饮食,避免 摄入对胎儿或婴儿有害的食物或饮品。 用药剂量:儿童和老年人的药物代谢功能较弱。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应特别注意剂量。儿童 和老年人应按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使用药物。 定期评估:对于长期使用的药物,儿童和老年人应定期接受医 生的评估,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防止误服:儿童和老年人的药物应妥善存放,避免误服或未经医生指导的用药。 遵循医嘱:慢性病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和用药建议使用药物。任何药物的改变或停用都应事先咨询医生。 监测副作用:慢性病患者在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药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并随时向医生报告。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慢性病患者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应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用药前应向医生咨询,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存储药物:所有人都应将药物存放在干燥、阴凉、避光的地方,远离儿童和宠物。 药物过期处理:过期药物应按规定进行处理,不可随意丢弃或使用。 药物包装:使用药物时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使用。避免将不同药品放在一起,以免混淆。

以上是特殊人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最终的用药决策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有效。 本段介绍孕妇与哺乳期妇女在用药时的注意事项,包括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或婴儿有害的药物以及注意药物对母体的影响等。 本文将介绍儿童与青少年在用药时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内容: 儿童与青少年的身体状况和代谢能力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因此在用药时必须确保用药剂量准确。 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存在的疾病情况确定用药剂量,遵循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 注意使用儿童专用的药物剂型,如液体悬剂或儿童片剂,以便准确测量和调整剂量。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感冒用药,快收藏!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感冒用药,快收藏! 导读:普通感冒是人类最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大部分由病毒引起,虽呈自限性,但其各种上呼吸道及全身症状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不适感,影响工作和生活。若不及时恰当治疗,严重者甚至会因鼻黏膜水肿、咽喉部水肿导致呼吸不畅和气短等症状或者出现合并症。 在临床中,老年人、妊娠妇女、儿童、药物易过敏者、肝肾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等患者不在少数,这些特殊人群的药物使用安全和合理的用药剂量非常值得关注。 1、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以打喷嚏、鼻塞、流涕等症状为主,可伴咳嗽、咽痛、发热、肌肉疼痛等症状。大部分是病毒引起,鼻病毒最常见,其他病毒包括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无并发症的普通感冒一般 5~7 天可痊愈。 与流行性感冒的鉴别:流行性感冒通常表现为起病急,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可有发热、全身肌肉酸痛、咳嗽,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目前治疗感冒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以对症治疗、缓解感冒症状为主,并嘱患者加强休息,补充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2、常见感冒药成分 1. 解热镇痛药:针对发热、咽痛、全身酸痛等症状。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 2. 鼻减充血剂:缓解鼻塞、流涕、打喷嚏。包括:伪麻黄碱、麻黄碱。 3. 抗组胺药:减轻打喷嚏、流涕。包括: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 4. 镇咳药:缓解咳嗽。包括:右美沙芬、可待因。 3、特殊人群用药 (1)老年人 老年人基础疾病多,日常服药较多,需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若

无明确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溃疡出血病史,可正常剂量服用。若合并上述疾病,应参考相关人群用药指导。 (2)妊娠妇女 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治疗;不推荐止咳化痰药:孕期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布洛芬和苯海拉明等。妊娠3 个月内禁用右美沙芬和愈创木酚甘油醚。哺乳期避免使用苯海拉明、马来酸氯苯那敏和金刚烷胺等。 (3)儿童 因其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特别是2 岁以下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目前认为最适合儿童使用的解热镇痛药为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伪麻黄碱、右美沙芬、马来酸氯苯那敏分别是儿科最常用的口服鼻减充血剂、镇咳药及抗组胺药。需根据患儿体重计算用量,避免过量使用。 (4)药物易过敏者 主要针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包括阿司匹林过敏性哮喘及阿司匹林药物过敏),禁用与阿司匹林有交叉过敏的药物,解热镇痛可用对乙酰氨基酚。如对复方制剂中某一种药物有明确过敏史,应避免使用含该药物的单独或复方制剂。 (5)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应选择肝、肾毒性小的药物成分,注意控制用药剂量或酌情减量使用。根据专家讨论意见,ALT 和血肌酐升高在正常上限至2.5 倍范围之内的患者可考虑减量使用,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若升高2.5 倍以上,则不建议使用。 (6)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用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药,故建议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而不建议 NSAID 类。鼻部减充血剂推荐伪麻黄碱,不建议使用麻黄碱。 (7)消化道溃疡或出血 胃、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曾有消化道出血史患者不建议使用NSAID 类及阿司匹林药物进行解热镇痛治疗,会引起胃肠黏膜刺激和再次出

常用药品使用的特殊人群剂量指南

常用药品使用的特殊人群剂量指南在医疗保健的过程中,由于我们每个人的体质和生理状况都有所不同,常规的药物剂量可能无法适用于所有人群。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患有特定疾病的患者,需要根据其特殊情况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本指南旨在提供常见的药物使用剂量给特殊人群,以便医生和患者能够更准确地使用药物,并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一、儿童用药剂量指南 儿童是一个特殊人群,他们的身体组成、代谢能力以及药物清除速率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在给儿童使用药物时,需要根据他们的年龄、体重和疾病状态来确定剂量。下面是一些常见药物在儿童中的使用剂量指南: 1. 抗生素:一般情况下,儿童的抗生素剂量会根据体重来计算,通常为每千克体重每天10-20毫克的范围内。但具体剂量仍需根据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2. 镇静剂:用于儿童的镇静剂剂量往往比成人少,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 3. 退热药:对于儿童的退热药物,剂量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来确定。 二、孕妇用药剂量指南

孕妇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人群,因为药物的使用可能对胎儿和孕妇本身产生潜在的风险。在孕妇用药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以下是一些孕妇用药的剂量指南: 1. 退热药:对于怀孕的妇女,最好在医生的建议下避免使用退热药物,除非其益处大于潜在的风险。如果确实需要使用,则应按医生的指导进行剂量调整。 2. 抗生素: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谨慎评估药物的风险和益处。剂量根据具体药物和孕妇的情况而定。 三、老年人用药剂量指南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药物代谢能力通常随年龄增长而减弱。因此,在给老年人使用药物时,需要调整剂量以降低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以下是一些常见药物在老年人中的使用剂量指南: 1. 降压药:老年人往往对降压药物比较敏感,因此应该从低剂量开始,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逐步调整。 2. 糖尿病药物:老年人使用糖尿病药物时,剂量需谨慎调整,防止药物引起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特定疾病患者用药剂量指南 对于患有特定疾病的患者,如肾脏疾病、心脏病或肝脏疾病,他们的药物清除能力通常较差,因此需要特殊的剂量调整。以下是一些常见药物在特定疾病患者中的使用剂量指南:

特殊人群的用药原则

选择用药时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一些特殊情况来考虑用药的选择和剂量.这里介绍对于老年人、小儿、孕妇及肝、肾功能不良者的用药原则: 1 .老年人用药的原则:老年人由于机体各系统发生退行性变,因此,老年人用药与成年人比不仅存在量的差异,也有质的变化。只有在了解老年人的生理生化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掌握老年人的药物治疗。 ( 1 )药物的正确选用:在明确诊断之后,首先考虑使用药物的利弊,权衡得失。有一些疾病对老年人是不必用药的,如轻度高血压、轻度糖尿病,一般可以采用饮食等生活方式的干预治疗.年轻人适合的药物,老年人不一定适合,如苯海索、巴比妥类等。对于感染性疾病,在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 ( 2 )剂量的选择:中国药典规定,60 岁以上的剂量为成人剂量的3 / 4 。实际上有些药物(如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应当是成人剂量的1 / 2 或1 / 3 为起始剂量。老年人用药剂量原则上应由小到大,以求找到最合适的剂量实行剂量个体化,如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等。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时,要特别注意治疗的疗程,防止用药时间过长而发生二重感染. ( 3 )重视老年人的依从性:老年人按医嘱服药,提高依从性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因为老年人常常忘记服药或服错药。一方面医护人员应耐心向老年患者解释用药的目的、剂量和疗程,尽量简化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应选择适合老年人乐于接受的剂型,还应取得患者家属的协助监督和配合,这对长期用药的老年人尤为重要。 2 .新生儿、小儿用药的原则: ( 1 )根据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用药量 ( 2 )避免使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敏感的药物:新生儿和婴幼儿脑膜通透性较高,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善,药物在体内与血浆蛋白结合少,易发生药物中毒.如吗啡、呱替咙易引起呼吸抑制;四环素、糖皮质激素使婴幼儿脑脊液压力增高;链霉素、庆大霉素可致前庭神经不可逆损害,

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与注意事项

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与注意事项 目录 一. 老年人 (2) 1. 定期复查肝肾、心电图等生理指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2) 2. 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以免相互作用或混淆。 (2) 3. 注意药物的口服时间和用量,以免影响药效或增加患者负担。 (2) 二. 儿童 (2) 1. 根据医嘱确定药物剂量,避免过量使用药物。 (3) 2. 避免过长时间的使用药物。 (3) 3. 注意不同年龄段儿童用药的差异。 (3) 三.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3) 1. 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用药。 (3) 2. 尽量避免使用未经临床验证的新药。 (4) 3. 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4) 4. 避免使用有致畸作用的药物。 (4) 5. 尽量避免使用麻醉药物和镇痛药物。 (4) 四. 患有慢性病或过敏体质的人 (5) 1. 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用药。 (5) 2. 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5) 3. 注意过敏反应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5) 4. 尽量避免使用已知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5)

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患有慢性病或过敏体质等人群,他们在使用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用药安全问题。以下是一些用药安全的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器官功能下降,药物代谢减慢,易发生药物中毒和不良反应。因此,在老年人用药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定期复查肝肾、心电图等生理指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老年人的肝肾功能下降,药物代谢减缓,容易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滞留增加,达到了对身体有害或可能会引起药物中毒的程度。因此,老年人应该定期监测生理指标,包括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并按照医生的建议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2. 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以免相互作用或混淆。 老年人常常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来治疗其患有的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然而,多种药物的同时使用会增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副作用的出现或药效降低,甚至引起中毒等不良反应。因此,老年人要注意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3. 注意药物的口服时间和用量,以免影响药效或增加患者负担。 老年人药物代谢减缓,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将药物从体内排出。因此,在老年人用药中要特别关注药物的口服时间和用量,并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正确的用法用量进行用药,避免药效降低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使用药物需要特别小心谨慎。通过遵守上述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二.儿童

特殊人群用药表

表1.1 肾功能减退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时的应用 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 类 利福平 克林霉素 多西环素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哌拉西林 美洛西林 苯唑西林 头孢哌酮 头孢曲松 头孢噻肟 头孢哌酮/舒巴坦 氨苄西林/舒巴坦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氯霉素 两性霉素B 异烟肼 甲硝唑 伊曲康唑口 服液 可应用,按原治疗量或 略减量 青霉素羧苄西林阿洛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氨苄 头孢拉定 头孢呋辛 头孢西丁 头孢他啶 头孢唑肟 头孢吡肟 氨曲南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美罗培南 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环丙沙星 磺胺甲噁唑 甲氧苄啶 氟康唑 吡嗪酰胺 可应用,治疗量需减少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卡那霉素链霉素万古霉素 去甲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 氟胞嘧啶 伊曲康唑静脉注射剂 避免使用,确有指征应 用者调整给药方案* 四环素土霉素呋喃妥因 萘啶酸 特比萘芬不宜选用 注:* 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或按内生肌酐清除率(也可自血肌酐值计算获得)调整给药剂量或给药间期。 表1.2 肝功能减退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抗菌药物肝功能减退时的应用 青霉素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阿米卡星等氨 基糖苷类 万古霉素 去甲万古霉素 多粘菌素 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 诺氟沙星 按原治疗量应用 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羧苄西林头孢噻吩 头孢噻肟 头孢曲松 头孢哌酮 红霉素 克林霉素 甲硝唑 氟罗沙星 氟胞嘧啶 伊曲康唑 严重肝病时减量慎用 林可霉素培氟沙星异烟肼*肝病时减量慎用 红霉素酯化物四环素类 氯霉素 利福平两性霉素B 酮康唑 咪康唑 特比萘芬 磺胺药肝病时避免应用 注:* 活动性肝病时避免应用。

0702特殊人群用药之儿童用药

特殊人群用药之儿童用药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故儿科用药时应按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和儿童期3个阶段正确选择药物,合理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儿童期用药特点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对一般药物的排泄比较快。但应注意预防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因为儿童对水及电解质的代谢功能还较差,如长期或大量应用酸碱类药物,更易引起平衡失调,应用利尿剂后也可出现低钠、低钾现象,故应间歇给药,且剂量不宜过大。激素类药物应慎用: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可的松、泼尼松等;雄性激素的长期应用可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小儿生长和发育。骨和牙齿发育易受药物影响,如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孕妇、哺乳妇女及8 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类抗生素。 当前儿科用药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小儿特别是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药物在体内过程与成人不同。由于用药特殊化、复杂化,从而要求在药物品种、剂量、规格、用法等方面应更细致考虑。当前国内一些药物的剂型规格不完整,甚至不适合儿科临床使用,因而给患儿治疗带来一定困难。许多人错误地把小儿用药看成是成人用药的缩减,造成小儿 用药成人化,以致出现不少问题。 4.1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 目前,抗菌药的滥用现象较为突出,对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不究其因,先用抗生素,有的甚至用价格昂贵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据统计,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或普通感冒时,使用抗生素者高达99%,对急诊患儿,有的首先给予庆大霉素,名曰“保险,勿需皮试”,殊不知导致了肾毒性和耳毒性的严重后果。另外对于儿科的感染性腹泻,有的不恰当地给予抗生素治疗,事实上婴幼儿感染性腹泻为轮状病毒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既不能缩短病程,亦不能减轻腹泻症状,相反导致了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产生。喹诺酮类药物以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而成为20世纪年代后的主导抗生素之一,但该类药物可引起幼年狗及其他哺乳动物的骨关节特别是负重关节软骨组织损伤。然而,临床的实际情况是12岁以下的小儿及孕妇中使用较为普遍,且用量偏大。 4.2解热镇痛药滥用 当前含吡唑酮类的复方制剂(如氨非咖片、安乃近、去痛片、散利痛片等)仍有销售,其解热镇痛效果肯定,但不宜长期服用,尤其儿童使用时很易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应在用药前后检查血常规;又如新生儿使用含阿司匹林的制剂,由于新生儿胃内酸度低,胃排空迟缓,药物吸收慢,易在胃内形成黏膜腐烂。据英美以及其他国家有关资料表明,给发热儿童使用阿司匹林与雷耶(Rege’s)综合征的发生有密切关系。Rege’s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部疾病,并与肝脏的脂肪变化有关,可出现于感冒、水痘等病毒感染之后,病死率高达50%;再如,感冒通用于儿童可造成血尿,因为其成分之一双氯芬酸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故对于生长发育阶段而肾功能发育不全的儿童应禁用。对乙酰氨基酚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解热镇痛药,其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口服吸收迅速、完全,但剂量不宜加大,3岁以下儿童慎用。 4.3 把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当作绝对安全的营养药 不少独生子女家长及部分医师将微量元素与维生素视为“营养药”,长期或大剂量服用,例如微量元素锌,浓度达15 mg/L则有损害巨噬细胞和杀灭真菌的能力,可增加脓疮病的发生率。因此在补锌时,应注意可能伴随的并发症。服用维生素应根据身体需要,若滥用和过量长期使用则会产生毒副反应。如有的家长

特殊人群用药之儿童用药(附禁用的药物)

特殊人群用药之儿童用药(附禁用的药物) 1.儿科疾病特点基本特点有三方面:①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都非常大;②对疾病造成损伤的恢复能力较强;③自身防护能力较弱。儿童期所罹患疾病与成年人相比有一定的差别:(1)疾病种类儿童疾病发生的种类与成人有非常大的差别,如心血管疾病,在儿童中主要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儿童白血病中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占多数。新生儿疾病常与先天遗传和围生期因素有关,婴幼儿疾病中感染性疾病占多数等。(2)疾病表现往往表现为体温不升、不哭、纳呆、表情淡漠,且无明显定位症状和体征。婴幼儿易患急性感染性疾病,由于免疫功能不完善,感染容易扩散甚至发展成败血症,病情发展快,来势凶险。(3)疾病诊断儿童对病情的表述常有困难且不准确。全面准确的体格检查对于儿科的临床诊断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发病的年龄和季节,以及流行病学史往往非常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不同年龄儿童的检验正常值常不相同,应该特别注意。(4)疾病治疗儿科疾病的治疗应该强调综合治疗,不仅要重视对主要疾病的治疗,也不可忽视对各类并发症的治疗,有时并发症可能是致死的原因;不仅要进行临床的药物治疗,还要重视护理和支持疗法。小儿的药物剂量必须按体重或体表面积仔细计算,并且要重视适当的液体出入量和液体

疗法。(5)疾病预后儿童疾病往往来势凶猛,但是如能及时处理,度过危重期后,恢复也较快,且较少转成慢性或留下后遗症。药圈(6)疾病预防已有不少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可以通过预防接种得以避免。2.儿童药效学方面的改变(1)中枢神经系统特点:儿童期由于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全,通透性大,导致某些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这一特点有利有弊。例如:利——脑炎、脑膜炎的治疗;弊——抗组胺药、氨茶碱、阿托品等可致昏迷及惊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第8对脑神经损伤;四环素、维生素A等可致婴幼儿良性颅压增高、囟门隆起等。使用镇静剂时,年龄越小,耐受力越大,剂量可相对偏大。(2)内分泌系统特点:儿童期内分泌系统不够稳定,许多激素和抗激素制剂会扰乱儿童内分泌,导致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等功能发生变化,影响生长发育。例如:糖皮质激素可影响糖、蛋白质、脂肪代谢,长期服药会导致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免疫力低下。人参、蜂皇浆等中药可影响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的药物可影响儿童性腺发育,导致儿童性早熟;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可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造成生长发育障碍。(3)血液系统特点:正常人体血细胞是在骨髓及淋巴组织内生成,胎儿刚出生时全身骨髓普遍能够生成血细胞,5岁后由四肢远端向心性退缩。儿童期骨髓造血功能较为活跃,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药圈例如:儿童使用某些药物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