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1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1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1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1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1

课时教案总第42课时课题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识记明清时期和平外交、侵略与反侵略的概况;分析下西洋目的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难点:《尼布楚条约》的评价。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明清时期,在继续秦汉以来的主动和平外交的同时,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也在日益尖锐。

教学过程: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明清对外关系特点:

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欧洲近代科学知识;对外政策由主动开放走向闭关锁

国。

一.郑和下西洋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联系;采购异域珍宝;寻找建文帝。

.条件:

物质基础——明朝前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政府支持——明成祖时和明宣宗时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科技条件——罗盘针的使用和地理知识、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个人因素——郑和航海经验丰富,有勇敢精神和组织才干。

.特点:

规模大;时间长;

时间早;

次数多;航程远;

到达国家多;

.下西洋主要活动内容:政治通好、和平贸易、使臣回访、友好相处。

.性质: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与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

.历史地位与影响:

团体: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个人:郑和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双向: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单向:促进华侨对南洋的开发。华侨下南洋从唐朝开始。

局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这种航海壮举后继乏力,必然随着国力的衰退而悄然结束。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的含义

元末明初以后,在我国沿海地区骚扰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

.“倭患”原因:

日本国家分裂,日本武士、商人到中国抢劫;明中期海禁政策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明中后期政治腐败,海防松懈。

.抗倭经过

台州九捷;与俞大猷配合;基本肃清倭寇。

抗倭胜因:正义性、民众支持、“戚家军”训练有素军纪严明、其他抗倭将领的配合。

中国古代史上中日关系归纳:秦朝——徐福东渡;西汉——汉武帝时与日本交往;东汉——光武帝赐印;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明朝——倭寇之患。

第页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三.葡萄牙租占澳门

侵扰沿海——行贿居留——租借暂居——强行租占。

四.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祖国统一,是外交问题,该肯定;

郑成功把台湾建成反清基地,分裂祖国的行为,是内政问题,该否定。

五.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5—1686年)

.背景:清军主力入关,东北边防空虚,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性质:自卫反击战。

.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俄军大败,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结果:双方于1689年签订了个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评价《尼布楚条约》——平等条约

谈判前形势平等:中国方面有噶尔丹叛乱拖后腿;沙俄方面农奴起义。

谈判原则平等:双方在尼布楚地区兵力相等,参加谈判人数相等。

谈判意图平等:谈判的范围和签订的条款都未超越两国政府事先指示和同意接受的范围。

谈判结果平等:既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是中国领土;也使沙俄获得了外兴安岭以北的领土并取得了通商权利。

明朝中后期及清前期中国能取得反侵略斗争胜利的原因:

西方国家尚未进行工业革命,中国综合国力强于对手;

封建政府坚决反抗,没有妥协退让;

反侵略战争指挥有方,将士英勇。

中国历史上东北地区史实

古代史:

①秦朝:辽东郡;②唐:黑水都督府;忽汗州都督府;

③辽:兴起、定都与制度;④元:辽阳行省;⑤明:奴儿干都司;后金建立与迁都;⑥清前期: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近代史:

①近代前期:《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甲午战争;日俄战争。

②近代后期: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苏

军出兵中国东北;辽沈战役。

现代史:

“一五”计划;改革开放。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前提条件、特点和历史地位。

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c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②清朝次使用了“中国”原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在使用“大清”的朝号④表明清政府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师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

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精心整理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三考试网 1(1)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

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2) 中国 (3) 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

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 (2) 传。 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元朝: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1)陆上丝绸之路 开辟条件:①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②西域都护设

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③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④汉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疏勒、大宛、安息、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 (3) 7次,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⑤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⑥意义:是中国历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⑦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来。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没有

(精品)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日本帆船驶入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这艘船再现的是( ) A.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经 D.班超经营西域 2.1998年,唐招提寺作为“古都奈良的文化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中。唐招提寺是友好交往的见证( ) A.唐朝与阿拉伯 B.唐朝与日本 C.唐朝与新罗 D.唐朝与天竺 3.唐朝时印度被称为( ) A.大秦 B.天竺 C.波斯 D.大食 4.我国古代一位传奇僧人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到达天竺。他回国后,其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这位传奇僧人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班超 5.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材料二《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讲述了唐僧历经艰险去往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那些神奇的故事大都是虚构的,但唐僧玄奘去西天取经却确有其事。玄奘是唐代著名的翻译家、探险家和佛学大师,他为加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1)鉴真是什么时候去日本的? (2)玄奘何时西行到天竺取经?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3)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对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有何借鉴意义? 1.下面是小丽同学归纳的遣唐使的特点,其中不准确 ...的一项是( ) A.次数较多 B.规模较大 C.影响深远 D.只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 2.《大国海图人物志:惊涛骇浪里的六道轮回》记载了一位中国高僧为了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历时十二载,才完成夙愿。下列哪一项不是这本书介绍的内容( ) A.讲授佛经 B.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等科技知识 C.传播中国的绘画等文化知识 D.口述成《大唐西域记》 3.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 ..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4.对比下图中的两枚古钱币,得出的结论中不应有 ...( )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同步练习分层作业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含答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炫耀明朝国力 B.开拓殖民地 C.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D.发展对外贸易 2.电影《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中的故事发生在郑和大航海时代。影片中的中国皇帝应是( ) A.宋太祖 B.元世祖 C.明太祖 D.明成祖 3.郑和的足迹最远到达了(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 D.大西洋沿岸 4.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 )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 每次航 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1)根据材料一,请你谈谈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得照抄材料)

(2)郑和下西洋有何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二,指出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有什么本质区别。 1.7次昼夜星驰的行程,30多个陌生国度的停泊,郑和7下西洋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明朝出现这样的壮举的根源是( )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2.2017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12周年,该壮举发生在公元纪年年代尺(下图)中的哪一时段( ) 3.某电视台准备拍摄一个纪念郑和下西洋的节目,打算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他们不可能 ...经过的地方是( )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4.歌曲《奔赴索马里》中唱道:“铁血儿男,无畏征程,早有郑和六百年;英雄水兵……重任在肩,祖国会看到我凯旋。”郑和7次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分布在今天的( ) ①亚洲②非洲③欧洲④美洲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5.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 新人教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到达地区及意义等相关史实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 3.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4.认识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__________,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1405—________年,______率船队_____次下“西洋”。满载着中国的、精美瓷器、上等茶 叶和漆器以及金银货币。先后到达亚洲和______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3.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 区的相互了解和。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作出了伟大贡献。 4.元末明初,到中国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日本武士和奸商,被称为“_______”。 5.________,国力减弱,松懈,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6.(1)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________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2)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消灭了_______、______两地倭患,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7.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___________。 8.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二、合作探究 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戚继光有哪些高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练习巩固

1.“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这幅对联主要称颂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郑和下西洋 D.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东南亚各地 B.阿拉伯海沿岸 C.地中海东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明朝能够实现郑和“七次下西洋”壮举的根本原因是() A.海外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的应用 D.造船技术高超 4.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5.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从此可以了解到他的志向是抗击哪国侵略者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日本 D.荷兰 6.下列中外交往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葡萄牙入侵 D.郑和下西洋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15 国力雄厚 2.1433 郑和 7 优质丝绸非洲红海沿岸 3.规模友好往来航海事业 4.东南沿海倭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4课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巩固基础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 (2)东突厥:唐太宗时,俘获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 (3)西突厥: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2.从回纥到回鹘 (1)回纥首领受册封: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2)与唐交往: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和亲,到中原经商,筑城定居。 (3)改名: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瓦解,迁至新疆的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迁至今甘肃的是裕固族的祖先。 3.靺鞨和渤海国 (1)靺鞨兴起: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7世纪中叶强大。 (2)黑水靺鞨:8世纪初,唐设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粟末靺鞨: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南诏的崛起:7世纪前期,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5.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为巩固统治,松赞干布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先进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此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会盟: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新罗留学生多,以崔致远最有名。②长安及沿海城市设“新罗坊”等。③仿唐朝制度立国,设立国学,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等,日常生活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来 (1)政治:从贞观年间开始,派遣唐使十多次;由留唐学生发动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2)文化经济:京都仿长安;学校授儒学,文字仿汉字;贸易频繁。 (3)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唐朝的鉴真。 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东南亚: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 (2)天竺:贞观时遣使唐朝;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天竺;玄奘西游天竺,义净从海路到天竺。 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波斯:隋朝时互遣使节;唐朝时其国王居长安;许多波斯商人在唐开设“波斯店”;波斯舞蹈传入中国。 (2)大食:唐高宗时通使交好,持续一个半世纪;造纸术传入大食。 (3)东罗马:有使节往来,进行技术交流。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精心整理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 ·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 ·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 ·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 政治: 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明:内阁制度 1. 2.措施: 1600年的宰 a b 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

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 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 清: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 2.过程: 但实际作用有限 同虚设 3. 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4.实质: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5.影响: ①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边疆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沙俄同意和谈。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 政 3. 于西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4.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意义:巩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边防;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内地的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供参考学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三个时期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教材里对此有重点叙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当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在教材上没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 玄奘西游 玄奘(600—664),俗姓陈,名祎(huī),洛州缑(gōu)氏人(今河南偃师缑氏镇),13岁出家,法名玄奘。后人称他三藏法师(三藏是对佛教经典的三个部分——佛经、戒律、论述与注解的总称,通晓三藏的僧人被称为三藏法师)。唐初,他在四川、长安研究佛教理论,感到佛教宗派众多,佛经译文多误,令人无所适从,决心到天竺学习佛经,研究解决佛教教义的一些疑难问题。贞观元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杂于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门关独自西行。经过八百里流沙(即玉门关外的莫贺延碛),由天山南路横穿新疆,越过葱岭,通过中亚,于贞观二年(628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部。然后沿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参谒访问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许多高僧。贞观五年(631年)末,到达摩揭陀国,来到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该寺住持戒贤是印度的佛学权威,他已90高龄,本已不再讲学,为表示对中国的友好情谊,特收玄奘为弟子,向他讲授最难懂的佛经——《瑜珈论》。玄奘用5年时间精研佛学理论,取得优异成绩,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高三历史暑期基本讲义 (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 责任人:张德明主备人:王健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①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②通过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③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④通过战争的途径;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主要涉及五个方面: ?一是同西洋与南洋的关系; ?二是同倭寇的关系; ?三是同葡萄牙的关系; ?四是同荷兰的关系; ?五是同沙俄的关系; 一、对外经济交流 1、郑和下西洋(西洋:主要指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一带) 1)目的:(见书本第139页) ①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 ②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③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即为宫廷购回奢侈品) ——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 【比较】新航路的开辟: 是适应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利益的趋使。 其目的是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主要出于经济目的。 2)条件: 第一,明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物质或根本条件) 第二,罗盘针的使用和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技术条件) 第三,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四,郑和本人的航海经验、勇敢精神、组织才能;(个人条件) 3)概况:(见书本第139页)

还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A、时间早:前者比后者早半个多世纪; B、规模大:郑和船多、船大、人多,远远超过后者; C、次数多:郑和7次下西洋,是开辟新航路无比比拟的; 4)评价:(见书本第139页) ①积极影响: A、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他所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定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种航海行为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 欧洲航海家们在航海过程中抢劫掳掠,大搞欺诈性贸易,激起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 B、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久、航程远,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C、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友谊,进一步扩大了华夏文明的影响。 ——这方面同样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 新航路开辟,虽客观上密切了世界的联系,但随之而开始的殖民扩张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他们的贫穷和落后。 D、郑和下西洋直接推动了更多的中国人远涉及重洋,去南洋谋生。 ②消极影响: 郑和远航不是为了海外贸易,它采取的是不计经济利益的政策,亏损性的贸易给明朝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夜郎自大陈腐思想的体现。 【思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相比,其影响和结果有一个明显的不同? 西方,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思考】造成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诸多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经济基础不同: 一是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航海;一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航海;5)终止: ①原因: A、耗费浩繁,国库枯竭,财政短缺; B、朝贡贸易违背经济规律;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知|识|目|标|我|明|确 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一、郑和下西洋 右图是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找找当时郑和船队到达过什么地方,最远到达了哪里。 1.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3.概况 (1)人物:__________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2)时间:从1405年到1433年。 (3)次数:7次。 4.范围: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和红海沿岸。 5.意义: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________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____________交通线,为人类的________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观察上图,想一想,图中人物在做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1.倭寇:元末明初,________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背景: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3.概况 (1)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 (2)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戚继光组建“________”。 (3)戚继光率军在________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4)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__________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__________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______________和爱国主义者。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________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预习反馈 快来检测学习效果,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吧! (1)郑和的远航架起了中国同美洲各国友谊的桥梁。( ) (2)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 (3)倭寇是指在我国西南沿海一带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日本武士和奸商。( ) (4)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 快学快记 ·数字记忆· 一个目的:提高明朝的国际地位和威望。 一支军队:戚家军。 一场抗倭斗争:台州九捷。 三个重要人物:明成祖、郑和、戚继光。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他体魄健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请你判断,他是A.张骞 B.班超C.甘英 D.王昭君 2.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它的对外交往不包括A.亚洲国家 B.非洲国家 C.欧洲国家 D.美洲国家 3.“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节”将于2011年7 月下旬在兰州开幕。如果你在暑假打算沿着丝绸之路古道进行游览,将会游览到下列哪个著名文化遗址 A.都江堰 B.龙门石窟 C.承德避暑山庄 D.敦煌莫高窟 4.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学习鉴真和玄奘的相关史实,你认为他们的共同点包括①都是僧人身份②都是老死异国③都受政府派遣④都有顽强毅力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泰国香米在超市卖的非常火爆,宋朝时也从外国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它是从哪个国家引进的?A.越南 B.泰国 C新加坡D缅甸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后期894年止,遣 唐使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 师、医生、工匠、水手等。 材料二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 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中归纳唐朝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它带来怎样的影响? (3)学习唐朝的对外政策,谈谈你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综合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酷爱旅游的小明准备沿着丝绸之路古道进行一次西部旅游,请你指出他不能游 览到的文化遗址 A.四川都江堰 B.秦始皇陵兵 马俑 C.敦煌莫高窟 D.吐鲁番火焰山 2.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A.秦朝B.西汉C.东汉 D. 唐朝 3.汉朝时,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世界也开始关注中国,下列史实不正确的是 A.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B.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印 度半岛南端C.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汉朝D.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 和非洲 4.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下列不符合史实的是A.隋唐时期,日本派学问僧、留 学生、专业技术人员来中国学习 B.日本曾大量出土唐朝的货币“开元通宝”C. 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生活多年,并在唐朝做了官 D.日本的茶道在唐朝 时传入中国 5.唐朝时,我国和各国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下列原因不符合史实的 是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唐朝的 疆域比过去扩大D.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6.祖国历史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内容,下列史实中,不是为建立和谐民族关系而进行的是 A.昭君出塞 B.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C.文成公主入藏 D. 鉴真东渡 7.为了写一篇论文,小明同学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辽、西夏、宋 的战与和》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A.民族政权的并立B.国家的 统一C.民族政权的繁荣 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 8.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 并立的示意图是. 9. 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在四大发明西传的过程中做出最 大贡献的是A.西方传教士 B.大秦安敦王朝使者 C.阿拉伯人 D.中国航海家 10.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著作中(右图)写到:“外国巨价 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这里说的“此城” 是指A.东京B.临安C.大都 D.南京 11.西藏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 一个行政区域,始于A.唐朝 B.宋朝C.元朝 D.明朝 14.清帝国最终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探究了如下原因,你 认为正确的观点是A.英国实行罪恶的鸦片贸易 B.愚昧自大,固步自封C.大兴 文字狱D.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鄙薄科学技术 15.下列能促进我国民族融合的事件有①春秋时的争霸战争②大运河的开通③张 骞出使西域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⑤元朝的统一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⑤ 二、非选择题 16.读图说史 请回答:图一图二 (1)图一、二、反映的各是哪个朝代的疆域? (2)图一如何加强对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新疆)管理的? (3)图二是如何加强对我国西南边疆地区(西藏)管理的? (4)图二是如何加强对我国东南边疆地区(台湾)管理的? (6)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向唐朝派遣留学生,日本的“遣唐使”有学 问僧,也有留学生……唐朝,很多西方国家的宗教传到中国,一方面是来自西方 的传教士,另一方面也有中国人到国外去学习佛教的……(孟宪实《唐朝的中外 文化交融》)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日本“遣唐使”的代表人物是谁?唐朝东渡日本的代表人物是谁? “到国外去学习佛教”的著名人物是谁?他们的活动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这充 分说明当时的唐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4)读史明智,从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对当今的中国有何现实意义? 18.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既有刀光剑影,更有流传千古的民族和谐相处;同时, 自古以来我国还是礼仪之邦,海纳百川,如汉、隋唐、宋朝、元朝都实行对外开 放政策,到明清时期由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伍了。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以下问题。 (1)归纳我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指出主流是什么? (2)列举西汉、唐朝、元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典型事例,并归纳共同特点。 (3)通过学习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你得到什么启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名师解析):3-9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及文化

第三单元第九讲 1.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长称可汗,为对太宗表示拥戴,“贞观四年,诸蕃君长诣阙,请太宗为天可汗”(宋王溥《唐会要·杂录》),而对此宋代历史学家认为,“太宗以万乘之主,而兼为夷狄之君,不耻其名,而受其佞……不足为后世法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①唐太宗执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确的民族政策②唐太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③宋代史学家民族观过于狭隘,认识比较肤浅④宋代史学家观点虽有点片面,但基本正确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A 2.右图是发现于高昌古城(5世纪景教传入高昌的历史见证)的一幅珍贵壁画“圣枝图”。唐代管辖此地区的机构应是 () A.西域都护 B.北庭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黑水都督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高昌古城在今天新疆地区,唐太宗曾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 答案:C 3.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的标志是 () A.唐太宗时,向唐纳贡 B.8世纪前期,唐设黑水都督府 C.大祚荣建立政权 D.大祚荣被册封为渤海郡王 解析:教科书对这一问题有明确叙述: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为都督,这标志着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答案:B 4.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下图是“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对这幅地图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①边疆各族进一步发展,有的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②边疆各族完全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 ③唐朝后期北部疆域已达长城以北地区 ④边疆各族一些政权是与唐朝中央政权并立的友好政权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吐蕃所在的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是在元朝时期。图示中的“政权部族界”说明,唐朝时期的边疆各族政权如吐蕃等虽然与唐朝的关系比较密切、友好,但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答案:B 5.唐朝对外交往频繁,远远超过了以往各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日交往最著名的高僧是玄奘 B.日本向唐朝派出的留学生最多 C.新罗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D.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相互往来 解析:唐朝时期,中日交往中最著名的高僧是鉴真,玄奘是中印交往中最著名的高僧。向唐朝派出留学生最多的是新罗;以唐制为蓝本发起大化改新的是日本。 答案:D 6.1972年,郭沫若在《沁园春·雪》词的上阕中写道:“赤县扶桑,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昔□□盲目,浮桴东海。晁衡负笈,埋骨盛唐。情比肺肝,形同唇齿,文化交流有耿光。堪回想,两千年友谊不等寻常。”,其中空格中应填入的人名是 () A.法显B.玄奘 C.鉴真D.义净 答案:C 7.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对外交通相对发达 C.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秩序安定 解析:四个备选项都是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应是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为对外交往是双向的,如果唐朝经济文化落后于世界,就吸引不了外国与唐朝交往,唐文化也不可能光照四邻。 答案:A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 ·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 ·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 ·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 ·趋势:皇权逐渐强化,相权趋于消失的态势 政治: 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明:内阁制度 1.目的:为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 2.措施: ①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体制: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大权独揽 ②设立殿阁大学士和内阁制度: a:原因:集皇帝、宰相于一身的朱元璋独揽决策、行政大权,难免力不从心 b:过程:使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 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 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 清: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议政王大臣一旦作出决议,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一定限制 2.过程: ①康熙朝:康熙帝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招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侍从左右,以备顾问,进而参与机务,草拟诏令谕旨。他希望通过这一内廷决策机制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的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 ②雍正朝: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 ③乾隆朝:乾隆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 3.职能: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执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纸等。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4.实质: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5.影响: ①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边疆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沙俄同意和谈。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意义: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为双方和平谈判及《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创造条件

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例题解析 旧人教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例题解析 【经典题】 例1(1998年上海卷试题)在下列战争中,具有反侵略性质的是 A.楚汉战争B.昆阳之战 c.萨尔浒之战D.雅克萨之战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具体考查了战争的性质。凡是民族之间的战争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只有对外战争才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和侵略与反侵略之分。雅克萨之战是清朝康熙帝亲率的抗击沙俄的著名战役。其他均为民族之间的战争。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D。 【答案】 D 例2(1997年上海卷试题)明朝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最远到达①)波斯湾②红海沿岸①非洲东海岸④非洲最南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考查考生识记历史地理的能力。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最远时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所以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例3(1997年上海卷试题)概述清朝前期,中央政府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举措。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和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所答措施要是清政府所为;二是所答内容应围绕处理民族问题、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和反对外国武装侵略。本题难度不大,侧重对重点基础知识的考查,提醒考生要重视史实。 【答案】①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②康熙帝组织雅克萨反击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③康熙帝亲征噶尔丹,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④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此后清朝制定了中央政府册封历世达赖和班禅的制度。⑤清朝设置理藩院。 例4(2002年上海卷)下列东西方交流的史实按时间顺序发生在最后的是 A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到达西亚和非洲 B以“兰学”为名的西方科学知识传入日本 C马可波罗行记介绍元朝大都的繁华景象 D中国“西大发明”经阿拉伯商人传入西方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重要历史知识的能力。选项A发生在明朝,选项B发生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选项c发生在元朝,选项D发生在宋元时期。故本题正确答案应为选项B。 【答案】B 例5(2000年·全国高考)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问答题,旨在考查对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差异的认识,突出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等多种能力的考查,题目综合性强,既是中外、古代近代内容的综合,又是各种思维方式和能力的综合。在回答时,首先据题目要求,提取题干的有效信息。其次确定好比较项是目的、性质、影响和中西方差距等方面的差异。要注意两者的大背景的区别,在明朝专制制度强大的情况下,远航是扬威异域的政治目的。而西方是在资本主义兴起情况下,远航则是经济利益驱动。由此再分析影响。对中国远航业落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变化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变化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先秦时期;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首先是周边的国家,其次是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而后扩展到欧洲、非洲。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发生了众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对外交往路线经历了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 我国的对外交通在两汉时期初步形成。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这时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由于我国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同时造船技术不发达等因素,所以不占主要地位。到唐朝时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到了宋代以后,因为经济中心南移,北方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西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造成交通不便,造船技术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尤其是到明清时期,不管是郑和下西洋还是荷兰侵占台湾都是通过海路。 二、交往的商品由丝绸为主到瓷器为主 在我国古代的对外交流的商品中,丝绸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为

我们赢得了“丝国”的美誉。尤其在古罗马,来自东方的丝绸一度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备受贵族的推崇,以至于罗马皇帝被迫下令禁止穿着丝绸。但就整体而言,古代交往的主要商品还是发生了变化。唐代之后,瓷器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瓷器的英文china也与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紧密相连。发生变化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一是养蚕缫丝技术的外传。在汉代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技术、井渠法就先后西传。二是陶瓷业的发展。唐代“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宋代景德镇瓷都的出现,元代青花瓷的创造,标志着我国陶瓷技术的发展。正是瓷器制作越来越精美,所以大量的瓷器外传。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群神图》中,画家就把来自中国的青花瓷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反映出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格外珍视。三是交通的变化。我国对外交通经历了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在陆路,丝绸因为轻且不怕颠簸运输更加便利,而在海路,瓷器不怕雨水的侵蚀而更适合运输。 三、科技文化的交流历经了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的过程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交流的变化主要源自于古代科技地位的变化。由于国家统一稳定,经济发达,教育完善,古代科技在宋元之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在此基础上,对外传播科技一直是古代对外交往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汉代至宋元,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铸铁技术、养蚕缫丝技术、数学、医学等就不断向外传播,从周边国家到西亚再到欧洲、非洲。尤其是四大发明的传播,对欧洲历史的发展进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资产阶级革

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教材提供的文献资料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并结合本节所学知识论述郑和与荷兰殖民者航海的本质不同。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本节教材中的六个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评述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外部世界的态度。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2.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为捍卫祖国的领土和主权,进行了反侵略的正义斗争,其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教学要点 一、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开发南洋 1.目的 2.概况 3.历史意义

4.南洋华侨的来历和发展 5.华侨对南洋开发的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明朝中期的倭患 2.戚继光抗倭 三、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2.郑成功收复台湾 3.郑成功对台湾的开发 四、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1.葡萄牙殖民者用欺骗手段租占澳门 2.明朝政府始终拥有澳门的领土主权 五、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俄国强占雅克萨、尼布楚等地 2.康熙帝组织自卫反击战 3.《尼布楚条约》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 本节难点:《尼布楚条约》的评价。 二、本节教材内容头绪多,涉及范围广,讲述具体内容之前,应重视对引言的分析,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总体脉络。 三、“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开发南洋”一目需讲清五个问题: 1.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应讲明明廷派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依据教材,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第二,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第三,是为宫廷购回奢侈品。从这三点来看,主要应是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