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圆柱的体积听课记录.doc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圆柱的体积听课记录.doc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圆柱的体积听课记录.doc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圆柱的体积听课记录.doc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圆柱的体积听课记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圆柱的体积听课记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

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

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

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

高的。

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

(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下面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

你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通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4.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问: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 (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圆柱的体积听课记录-2[/page]

6.提问: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

7. 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 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2.做"练一练"第1题。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圆柱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积大。( )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2立方厘米。( )

4.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① 谁能说一说做第2题的思路?

② 计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尝试做题。交流解答方法。

(2)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3"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3)做实验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厘米。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7.现在你能回答本课开始时那个问题了吗?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与心得?

(六)、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_《圆柱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圆柱体的体积》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学生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课堂展示”等活动中完成知识的构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在指尖上,使抽象的思维显性化,六年级学生已经习惯小组合作探索式学习,具有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在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已熟练掌握割补的方法实现图形的转化,即“化圆为方”的方法,很容易联想到把圆柱体切拼成长方体进行体积公式的推导,为实现上述目标,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认识世界。 《圆柱体的体积》效果分析 本节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活动方式获得的研究成果,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小屏互动”,传到大屏幕,然后本组选一个凤尾学生到台前展示,学习组的同学认真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学生在“做中学”“错中学”“玩中学”,不断提升自己,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观念,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节课,学生在“玩中学”、“错中学”“做中学”,兴趣盎然,本

节课学生把圆柱体形状的萝卜平均切分成许多偶数份:4份、8份、16份、32份……,然后把它拼成长方体,去探究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去体会极限思想,转化思想,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显著,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收获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圆柱体的体积》教材分析 《圆柱体的体积》这节课节选自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3,教学核心内容是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切分成近似长方形的经验,很容易联想到把圆柱体切拼成长方体,学好这一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形体知识打下扎实基础。 1、知识点: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力训练点:动手操作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及计算能力等 3、思维训练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方法训练点: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5、新知与旧知的关联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6、认知难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体的体积》评测练习

(完整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角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听课记录 4月18日下午,在东南大学的礼堂参加全国小学数学“现代与经典”教研活动,有幸再次听到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课,这次张老师带来的是一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分数的意义,整节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张老师对教材的钻研很深,他大胆的用自己的方式来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紧紧抓住教学的难点——单位“1”,并且用单位“1”帮助学生沟通整数与分数的意义,有机建立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对分数意义的抽象与建构。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不能把张老师这节课的好处一一道来,下面附上我整理的张老师的说课稿,也许能对了解整节课有所帮助。 把握数学教学的本质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1、什么是分数的意义? 2、“分数的意义”教学背景? 第一层次:结合一个具体的物体、图形认识简单的分数。 第二层次:结合由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认识

简单的分数。 第三层次:把前两者进行统整,提炼出单位“1”,进而在更抽象的层面上概括出分数的一般意义。 3、教材的编排 教材在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也就是书上那段完整的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除此之外,还有分数单位的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张老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但不要求学生机械的背出概念,关于分数单位的教学张老师安排在第二课时。关于概念通过板书来补充。 4、教学线索 传统的教学线索是逐步概括出概念;(见下面图片1)张老师的教学线索是围绕单位“1”逐步展开,帮助学生有机建立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见下面图片2、3) 5、“分数的意义”几个困惑?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学情分析方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 学情分析方案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 25~26 页例 5、例 6 及相应的“做一做”本课内容包括例 5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做铺垫,采用迁移法进行教学。教材引导学生将圆柱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目的】《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 生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教学建议】1.要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完成推导。教学例 5 时,可用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什么叫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怎么求?回忆下,长方体、正方 体的体积是怎么求的?使学生看到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有高,但 底面不同,如果能把底面转化成长方形、正方形就好了。有了这样的方向,再引导学生回想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接下来,引导 学生运用类比,指出可把圆柱底面转化成长方形,圆柱就相应地转化成长方体。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各部分的对应关系,自主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2.注意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在上述过程中,

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利用旧知探索新知,使学生掌握转化的思想;把 底面圆无限等分,圆柱就无限接近于长方体,使学生体会极限的思想; 寻找转化前后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使学生理解“变中有不变”的思想,掌握推理的方法。 【学情分析内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柱,学习了体积,经历了长、正方体的体积推导过程以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高并没有变,只是把底面的圆形转化成长方形,它的转化过程实际上和圆转化成长方形求面积的方法相同,学生已具备有学习本课的技能。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经验。 【教学重点】通过合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灵活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并且拿出学具,分一分,拼一拼,看圆柱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并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样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展示转

七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初中数学7年级听课记录【1】 听课课题《圆柱的体积》听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一个长方体的钢锭通过锻造形成一个与长方体高相等的圆柱体模具。) 师: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个物体的体积是一样的。 师:比较这两个物体,它们还有什么是相同的? 生:这两容器的高也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初步感知圆柱的体积计算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有关。] 师:这个圆柱的体积我们怎样来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新课学习

1.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怎样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底面积×高得到,我想圆柱的体积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底面积×高得到呢?) 师:对啊!我们是不是也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沿着圆柱底面扇形把圆柱切开,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拼成了一个近似长方体的演示过程。) 师:如果我们把这相等的16块分成32块,64块,或更多,,那么拼成的立体图形就…… (学生回答: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更接近于长方体的演示过程。) 师: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再点击出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例题。 (1)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师:为什么杯子的数据要从里面测量? (2)学生尝试完成例题。 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答:502.4大于498,所以这个杯子能装下这袋奶。 三、结论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布置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36页-37页及练习八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实验操作的技能。 (2)数学思考:使学生能够通过经历观察,提出假设和验证得出结论,用实验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3)解决问题: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 (4)情感态度: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增强肯与动脑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 法。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口答下面用字母表示的公式。 S长方形= S正方形= S圆= v长方体= v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师:圆柱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猜一猜这杯水的体积有多少?你有办法用过去所学习的方法求出这些水的体积吗?说说你完

整的想法。是怎样转化的?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3、出示圆柱体模型。问:那么我这个圆柱体体积可以怎么想办法求呢? 3、能否运用上面的方法,把圆柱的体积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形体,推导出计算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4、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三、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教师出示一个圆柱体,如果想准确地计算出这个圆柱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2、猜测一下 3、小组合作交流:怎样将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呢? 4、小组代表汇报 5、演示操作 6、组织讨论 (1)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你有什么发现?(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追问: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7、小结: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36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四、教学例4。 (1)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 默读题目,看题目告诉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想一想你将如何计算?谁愿意试一试? (3) 请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 (4) 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说一说在做这道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版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一、《倍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

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角》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

圆锥的认识与体积 听课记录

圆锥的认识和体积听课记录 撰写者:莫海燕 学校大圩中心 校 年级六班级 3 节数第 二 节 时间2月22日 学 科 数学课题圆锥的认识与体积授课老师韦明会教学过程分析意见 一、课程检查: 预习和前置作业情况。 此时6(3)班的学生的座位是小组4人围坐的方式。 提醒:小组长在课前要准备好组员的前置作业,摆放在书桌上。预备讨论,奠定整堂课的基础。 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检查结束,用诗句提醒学生回到课堂正常的上课座位形式。 1,上次课圆柱的体积公式复习:V圆柱=SH=πR2h。圆柱体积公式的回顾,为V圆锥作铺垫。 三、新授:圆锥的认识与体积。 1,小组讨论:圆锥的特征和体积。向组员说明清楚。讨论时,教师检查讨论交流的情况,板书: 1.圆锥的认识。 四、小组展示汇报。 1,“要想学会游泳,你必须下水。要想学好数学,你必须做练习。”提醒学生讨论结束。 2,小组展示: 组代表展示,下面的同学补充。 3,教师重复提问:圆锥的特征有哪些?它与圆柱有什么不同?教师拿出圆锥模型说明。 4,小组讨论:圆锥的体积。(每个小组都发了一个水槽,一个单底圆柱,一个开口圆锥。) 讨论时有的小组进行了倒水实验:三个圆锥的水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刚好倒满。 有的小组是先讨论,后实验。有的小组先实验后讨论。 4,小组展示: 实验(先说明了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与它等地等高的圆柱的1/3) 其他同学补充完整:A,V圆锥=1/3Sh。B,圆锥的体积是怎么来的(其他同学帮助他们,说明圆锥的体积是怎么来的。) 5,板书: 圆锥的体积 圆柱等底等高补充环节进行得比较好,同学们积极大胆地补充。说明倾听得比较认识,知识点也掌握得比较好。 让进行了实验的小组上台展示,直观、形象地说出了圆锥的体积是怎么得到的。 有学生提出疑问,别的同学认真的说明、补充。 教师引导要等地等高的条件 五、当堂练习。

有关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分析

有关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动态生成作为新课程改革对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自然而又充满生机的课堂。由于报刊的较多宣传,以及发表的案例,都是“动态生成”式,使得大家对课堂动态生成的现象与成功案例更为关注。而预设成功好像被大家所遗忘,甚至有的老师不敢提及预设成功,唯恐被同行取笑,造成了现实课堂“动态生成”一头热,“预设成功”一头冷。实际上,这是对动态生成的片面认识,动态生成与预设成功两者应该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 【课堂实录】 片段一:预设成功。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体积,紧接着让学生试求圆柱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 师:容器中水的体积是多少,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量出长、宽、高,就可以计算出体积了。 生2:“称”水的`重量,就能推算出体积了。 生3:(插嘴)我也听爸爸说过了,水的比重是1,不用“换算”…… 师:刚才同学们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用“倒”、“称”的方法解决了“圆柱体的水”的体积。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橡皮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 生4:把橡皮泥放在长方体容器中,压成“长方体型的橡皮泥”。 生5:用手捏成长方体,量一量就可以计算体积了。 师:假如这个物体(指着橡皮泥)既不是“水”,又不是“泥”,而是圆柱体木块,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 生6:将它浸在装有水的长方体的容器中,问题就能解决了。 生7:刚才想圆柱的体积,都是倒、捏,我想要有一个计算圆柱体体积的统一方法就好了! 生8:我觉得圆柱体和长方体有联系。

…… [圆柱的体积一课,因为结合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实际而预设教案,在解决发现生活中的圆柱体水、橡皮泥、木块等体积问题,让学生联想到需要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片段二:动态生成。 师:我们先来一起回忆一下在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时,是如何把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的?(媒体演示,板书:转化)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有学生举手,跃跃欲试):那么我们也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1、引导学生讨论:“把圆柱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比较合适”? “圆柱和转化后的立体图形有什么联系”? 2、想一想: (1)圆柱体通过切割、拼凑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3)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4)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5)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3、汇报交流: (1)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把圆柱体转变成近似的长方体的。 (2)演示拼、凑的过程,同时让学生明白: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3)依次解决上面的问题。 4、回顾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同桌互相说一说) [数学课到此,从预设教案到动态生成,学生在“猜想——验证”的学习进程中,充分释放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

2018年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

2018年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信阳市实验小学 一、《倍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角》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圆柱的体积.doc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圆柱的体积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圆柱的体积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 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 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 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 (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下面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 你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通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4.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问: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小学数学_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圆柱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四、教学难点,圆柱体体积的公式推导方法 五、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今天和老师一起上课高兴吗? 生:高兴 师:老师也很高兴,期待你这节课出色的表现。上课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师:助人为乐一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你们能帮老师个忙吗?教师出示学具:一包牛奶,一个杯子。 师:老师想把这包牛奶全部倒进杯子里,还不溢出来,可以吗?2、请学生起来说他们的不同观点。 师:要想精确地知道到底能不能完全倒入,我们应该知道什么?生:杯子的容积和牛奶的体积。 3、引出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复习铺垫 1.说说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把这两个 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又是怎样的?这个公式计算体积的物体有什么特征? 2、大胆猜测一下: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是什么呢?指名说。(等于底面积乘高)。 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老师先写下来,这个公式对不对呢?(打上问号)这只是我们的猜想,我们还需要验证。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请独立思考。 (手拿着圆柱,指着底面)老师提示一下:想一想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呢? 下面我们就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请大家先独立思考验证方法,有了想法后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小组活动。 4、全班反馈:你们的猜想得到验证了吗?你们是如何验证的?谁愿意上前面来为大家演示?师(出示圆柱体教具)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演示一遍? 生:沿圆柱的底面直径切开,使切面与底面垂直。这样切分成若干个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再将这些切分下来的每一块重新拼在一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学生在说的同时用教具将切、拼的过程演示给全班同学看) (生边说边演示:把一个圆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怎么感觉不像长方体?(近似的)

《圆柱的体积》听课记录

《圆柱的体积》听课记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圆柱的体积》听课记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圆柱的体积》听课记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 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 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 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 (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下面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 你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通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4.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 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柱体积说课稿及教学设计说明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第一课时《圆柱的体积》。本次说课包括五个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入了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这个单元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要进行总结,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先用想一想的思考,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激活原先“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记忆储存,接着用较多的篇幅讲解切拼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感受转化的过程和极限思想,然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抽象到字母公式。 二、学情分析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三、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熟练运用计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六、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0篇下册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0篇下册 篇一: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情境导入: 1、师:小朋友,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小朋友,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生:不知道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我这里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哪位小朋友愿意用我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生1选用棋子,摆出来有5个棋子那么长。 生2选用回形针,摆出来有6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选用正方体,摆出来有4个正方体那么长。 2、质疑 师:这可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量出来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是因为选用的工具不一样)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学生活动:(听故事,看大屏,用桌上的工具量长度。) 评:一开始就以童话故事的方式引入课堂,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抓住了。然后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比如棋子、回形针、正方体等作为测量物体的工具,让学生感受到用不同的工具去测量,标准不一样,那么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学习新知的迫切需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才建立了统一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厘米 1、观察直尺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很多数。 师:对,你们按顺序读一读。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0。 师:猜一猜,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生: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板书)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很多线,有长有短。还有“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评: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探究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三、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师:咱们估计一下,这座小桥大约几厘米长?(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2、量几厘米 学生量,老师巡视。选取几位学生演示,并评一评谁的方法好。然后互相说说是怎么量的。 师: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评:这里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教师让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在量的基础之上再用说的方式来巩固测量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环节的新知识。而且选取学生进行演示,那么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也就一目了然。分析了以后能让学生对这些错误有一个比较深的印象,那么自己尝试时便会有意识地去避免这些错误。)

小学数学_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六年级数学课本下册第二单元“冰淇淋盒有多大”--《圆柱和圆锥》第三信息窗第一课时《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拼一拼学生能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圆柱体积公式推导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了解转化和极限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过中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谈话:师:同学们,你过生日的时候,最喜欢吃什么呢?这俩双胞胎兄弟在为过生日选择长方体还是圆柱体蛋糕做难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帮助他俩选蛋糕了。板书: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从同学们过生日最喜欢吃的蛋糕入手,两个双胞胎兄弟在为选择蛋糕作难,引出课题。 二、动手转化验证猜想 (一)猜想 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会发现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什么形状?圆形出示课件。回顾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先把圆沿直径进行16等分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了圆的面积公式s=πr2这是个很好的化圆为方的转化方法的应用。那我把圆柱的底面沿着它的高16等分后,同学们猜一猜拼成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回顾中找方法,在猜想中发展空间观念。 (二)实践操作,亲历过程。 问:刚才只是你们的猜测,我们要动手拼出来才有说服力,对吧? 师:利用教具拼一拼。(小组操作,讨论,交流) 1.圆柱拼成哪种立体图形? 2.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特别观察圆柱的高和底面,体积的变化,把你的发现整理在表格里。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讲课教师 XXX 班别 三年级班 记录者XXX 讲课题目 四边形 时间 xxxx-10-13 第二节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 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

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圆柱的体积实习听课记录表5

***学院教育见习、实习记录表 学校时间2012年 3 月7日第 1 节指导教师学科小学数学班级六(4)班课题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 (1)补充例题:一根圆柱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V=πr^2h)

4.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 (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 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③ 502.4 ml >498 ml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题. 2.练习三的第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4、5题。 评价1.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来计算体积,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转化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学具,他们没有亲身参与操作,缺乏情感空间感觉的体 验。 3.练习太少,学生不能熟练的掌握好圆柱体积的计算,他们掌握的计算还很单一,题 目变了下,学生就不会做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