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择偶观

择偶观

择偶观
择偶观

浅析中国人50年的择偶观(上)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很稀罕一种东西,叫爱情。

多年之后发现,我们爱的是一些人;与之结婚的,可能是另一些人。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恩格斯这么说的时候,我们已经不道德了数千年,还经历了一个最不道德的年代。

永远不变的是变化。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价值观在变,我们的择偶观也在变。但择偶观的核心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顽强的惯性,这个核心就是“郎才女貌”——不同的只是,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才”与“貌”的衡量标准与表现形式。

于是,漂亮的女子不论出身高低,总是前途不可限量;而优秀的男人,不管年老还是年少,总是滑不溜手。

在这个意义上,今日与几千年前,并无不同。

红色年代,爱情缺席

我们甚至有过那样一个时期,性是被严格压抑的,而爱情是羞于启齿的。

法国社会学家穆勒在分析了婚姻基础的基本内涵后认为:人类历史上的婚姻有三大动机:即经济、子女与爱情。在上古时期,经济第一,子女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期,子女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到了现代,变为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这种划分大体上反映了人类婚姻中择偶标准的变化。

我们的情况或许还有些特殊,因为政治曾经在这个国家近乎疯狂地起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问题都不免是政治问题,包括择偶与婚嫁。

我们甚至有过那样一个时期,性是被严格压抑的,而爱情是羞于启齿的。

1950~1960 “英模崇拜”成为择偶主流

社会学家李银河在接受《小康》采访时总结: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几乎没有择偶的自由。

我们的故事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事实上,那时候也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关于爱情的故事发生。

但关于爱情自由的梦想已经萌芽。正是在那个时候,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风靡一时。其中敢爱敢恨的小芹成为青年男女的楷模,而行一贯家长作风的何仙姑在众人的哄笑中灰溜溜地下台,标志着中国进入择偶自由的阶段。

“昨夜晚小芹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二黑哥你当了模范。人人都夸你是神枪手,人人都夸你打鬼子最勇敢。”小芹在影片里的唱词同样形成那个年代的择偶理想。

那是一个价值单一的时代,不似现在黑白模糊,以单一价值选出的“模范”、“英雄”成为1950~1960年代择偶的关键词。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的一则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给了军人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嫁给军人,尤其是获得荣誉的军人是当年女性的理想。即便从战场走回来的军人身体已不再健全,但这些都不重要,军人的光辉与荣誉足以让窈窕淑女趋之若骛。

生产工作中的“模范”成为在军人争夺战中不幸败下阵来的女性们的次优选择。当年,农村与工厂或者国家机关都会兴起“劳模”或“工作积极分子”的评比。那些站在台上胸带大红花的男女自然成为择偶的热点。

那时候,人们找对象首先考虑的是,对方政治上是否要求上进,在工作上是不是模范;那年头,处对象的时候,“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争取工作上的进步”成为交流的主题和中心,并借此发展成为光荣的“革命家庭”。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安琪在一份调查报告中称,1948年到1966年,择偶条件中最关键的是本人成份、政治面貌以及家庭出身等。

而当时的媒人在介绍对方的时候,通常首先就会推出党员身份,以上进的政治面貌作为卖点尤其盛行。

1966~1976 政治决定一切

文革十年,对一个国家来说尚且是一段不愿掀开的伤痛;而对一个人来说,尤其是那些正处于青春年华的人来说,更为残酷。

那是一个悲情的年代,许多青年受到了双重迫害。那些叫知青的人,不仅在身体上突然间要承受繁重的劳力;同时,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还需要面对沉闷、落后的环境而失去了爱的能力。

“或许有很多人从此再也不能体会到爱情的纯真与激情。”对于那个年代的伤害,作家胡发云以“惨痛的代价”作评价。

很多故事现在听来是荒唐的,而在当时,却以认真的形式在生活中上演。

那时候,一件鲜艳一点的衣服不小心就代表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人们的服装一律灰蓝色,发型也趋于统一。中国几亿人的生活中空前地只剩下一种思维方式,人们只能用谈工作为由进行“地下活动”,情书的开头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结尾也一定是革命的敬礼。

在政治席卷一切的年代,男女青年择偶的关注点只有政治面貌与家庭出身。那是“根正苗红”,出身越穷越光荣的时代。青年人在择偶时,出身的好坏甚为重要,贫下中农、几代红之类的出身是一个颇有份量的条件,它起码可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政治背景,以保证在飘乎不定的政治风云中不会使家庭出现大的动荡。出身好的一般找出身好的,而出身不好的地主、资本家、富农的后代在择偶时较为困难,他们只能找相同境遇者。

而对于知青来说,他们的爱情婚姻更加曲折、悲情。“那些无奈选择留在农

村的女知青是一个悲剧。”胡发云说。

一位曾在“北大荒”下乡的知青这么回忆自己的队友:一位漂亮的女生,当年出于狂热的政治崇拜而被鼓动去内蒙古插队。但娇弱的身体无法适应牧区生活,只能听从牧民的劝告,嫁给当地一户人家作儿媳妇,以此期盼由夫家来承担她的劳动任务。但最终不但没能卸下自己的任务,自己的命运也就此改写了。

这位知青以“苦涩”来形容自己的知青生活。“在那个年代,不允许谈爱情,这是个人私情,而国家提倡的是建设祖国。我们是感情被荒废的一代。”接受采访时,他语调激动:“即使有一些知青在这十年间结婚了,但他们大多数只是出于生存的考虑,为了获得一张政治的护身符或者一个生活的避难所。”

这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除了政治,一切都不存在。如果说五六十年代还存在爱情婚姻自由的话,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在文革期间,一切都被政治剥夺了。

一个时代的错误与伤害,深深地烙印在这一代人的记忆深处。这或许是1980年代初期,伤痕文学能迅速兴起的原因。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青年在观看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时失声痛哭。

转折年代,爱之觉醒

以理想主义开始,以实用主义结束。

文化大革命10年间,爱情一如在压抑中等待爆发或死去的火山。

终于还是在等待中爆发了。

一切来得如此之快,我们甚至还来不及准备迎接这突如其来的幸福。

当西方媒体开始用“中国巨变”来形容这30年间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奇迹的时候,他们尚且来不及发现随之而来的中国社会的变化。

择偶标准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必然。经济发展得越迅猛,社会文化冲击得越深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就变化得越彻底。

由于政治与体制上的逐渐松绑,社会分化随之扩大,尤其体现在经济上。于是,在过去的30年间,经济条件以不同形式体现于择偶标准中,并且,在其间的比重速增。

1977~1987 至上的学历,浪漫的情愫

1977年,在高考之外,谈恋爱也成为了那一年的关键词。在这一年,爱情开始与阶级感情稍稍分开,恋人们手拉着手逛公园,轧马路。

1980年4月,新《婚姻法》施行。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并经调解无效。中国人终于承认爱情应该成为婚姻的灵魂。

“张建国,男,××矿务局煤矿工人,27岁,预备党员,爱好文学,无烟酒嗜好。欲求心地善良,能料理家务,有正式工作的女人为妻。”旧报纸已经变脆,色呈暗黄。这是一则刊载于1984年某报端的征婚启事。

历经几番政治运动,一度忘却自我,国人渐渐在情感意识上复苏,不再对家庭生活羞于启齿。政治面貌、家庭出身已不再成为择偶话题。

而最能触及这一代人内心深处最柔软部位的是:知识。而学历则成为新时代青年们择偶最重要的条件。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那时的学历已具象为一个人前途理想工作事业情调趣味的标志。特别是那些文学青年,他们在外表上往往是挺廓的白衬衣,蓝色的喇叭裤,以及总不离手的一卷书——这一切对于那些对生活憧憬干涸了十几年的青年来说,意味着有知识,有文化,懂生活。

理想,或者是理想主义,这个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关键词同时也主宰着我们的择偶观和爱情观。

最明显的变化反映在那时候的大学校园里。在经历10年禁锢之后,各种思潮在高校校园产生了激烈的交锋,对自由的渴望、对传统的叛逆、对激情的追求,

那些被理想主义烧灼的大学生们原有的爱情观被来自西方的爱情观所改变。穷困潦倒,缺乏温情,是他们父辈家庭最明显的特征,这使他们对家庭产生了本能的怀疑。那时候,萨特和西蒙尼是他们的偶像,他们羡慕并且崇拜萨特和西蒙尼,甚至,在他们中有人试图模拟二者的生活方式。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以失败告终,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他们最终也走进了婚姻的围城,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彻底理想主义的土壤。

那个年代,一个叫琼瑶的人对女青年们爱情择偶观的影响是注定要被写入史册的。1982年,《海峡》杂志刊出了《我是一片云》,据说这是琼瑶小说在大陆最早的现身。之后,琼瑶爱情小说红遍九州。在琼瑶笔下,爱情惊天地泣鬼神,甚至无往而不胜。受其影响,女青年们对爱情有了过高的评价和期望。然而,用不了多久,一个个从琼瑶故事里走出来的女孩,在经历了一场或几场恋爱后嫁为人妇,她们终于发现被琼瑶欺骗了。

于是在那个年代的尾巴,实用主义开始左右人们的择偶选择。当时放开的经济政策,孵育出一批“万元户”,这对于当时工资以等级来标定,每月大多只有一二百元的国人来说,是一笔“大财富”。万元户的生活水平在消费相对平均的年代里显得很阔绰。于是,“万元户”这个名词又成为八十年代末期,择偶条件中的“磁石”。

以理想主义开始,以实用主义结束。

1990~2000 婚嫁改变命运

到了90年代,当功利主义彻底取代理想主义在社会上大行其道的时候,漂亮的姑娘在日渐包容的社会里获得了许多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其中,包括婚嫁、交换甚至出卖。

最先开放的深圳,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从那时起,港商、台商以及日本公司纷纷在深圳的投资建厂,大量的内地青年也涌入深圳。在那里,涌动的是发财的梦想和欲望。还有许多年轻漂亮的姑娘,也梦想着能够在这个离“花花世界”最近的地方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

陈小艺主演的《打工妹》反映了打工者在都市中的生活状态,但更多的是从正面来进行表达。电视剧中的女主角坚持自己的尊严,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姑娘被金钱收买。

“傍大款”是商业区的择偶热门词,这与香港人称女子“钓金龟婿”有同工异曲之处。但有钱人总是少数,于是大款成为稀缺资源,许多姑娘在不能明媒正娶的情况下,也甘愿屈为“二奶”。

据资料统计显示,在珠江三角洲“包二奶”的港台人士约有十万。并且当地法院频频受理此类案件。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曾对媒体表示﹐广东省因毗邻港澳,因此“二奶”现象最严重,往往会有香港元配结队来深圳起诉丈夫。“二奶”开始进入法律的语境,如何调整“二奶”引发的社会关系,成为法学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形势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多少。多的是梦想着住大屋、穿名牌、享受人生的女人,而大款始终是婚姻市场中的稀缺资源。激烈甚至惨烈的竞争在所难免,但这个时候,在大款之外,人们其实比以往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传统演变的“香饽饽”是高层知识分子。尽管1990S年代后期有“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调侃,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掌握高科技的人才,或许在不经意间就成了CEO,即使投人门下,也有高薪水作为保障,同时,因为学识修养,依旧受到姑娘们的追捧。

如果很幸运地,你有海外关系,那也会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择偶条件。改革开放之后,开放的中国开始以各种途径走向世界,出国潮的兴起使海外的亲戚显得益发珍贵。

婚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是改变命运的手段而被过度使用。在长相上受到上天眷顾的女孩,前途一片大好。因为,女人的相貌始终是男性的首要要求,甚至是唯一要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始没有改变过。如果天生丽质,而且温良淑德,那当然更好。但天生丽质是更重要的标准。

新千年,爱的多元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转眼进入新世纪,这个时代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

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大量女性就业,在许多岗位上毫不逊色,甚至比男子更为出色地创造财富;教育普及、社会交往和流动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各

种选择和再选择机会的增加;所有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都重塑着女性,进而影响了男女的择偶观。

进入新千年

如果没有爱就退而求其次……

新千年之后,人们对择偶标准的多元呈现表现出空前的宽容。年龄不再是界限,婚否也不再是障碍,只是在钱袋子与真感情间挣扎。

进入新世纪,花容月貌并且才华横溢的适龄女子在大都会中已比比皆是。那样的女子,通常有着比较高、比较稳定、比较有保障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她们往往更多地强调人格尊严、自由和独立,也更有可能抛却经济因素来考虑择偶条件。另一种可能同时出现,在经济条件之外,她们在择偶时对男性有更多的期待,甚至是近乎完美的期待:既要是成熟稳重的,还要是机智幽默的;既要有相近的价值观,还要有相当的人生追求;既要是务实耕耘的,还要是浪漫有情趣的;尽管没有经济上的苛刻要求,但必须是有能力的。

她们骨子里有不同程度的小资情结,张爱玲与亦舒们对这些人往往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她们极度理性却也极度感性。相比低于她们的女性,这些人更渴望纯粹的爱情,似乎也应该更有条件获得纯粹的爱情。

而“男高女低”的择偶趋向丝毫没有要改变的意思,她们中那些不肯屈就的,一不小心就变成了被挑剩的大龄女青年而被社会称之为“剩女”。

她们也能慢慢想开,但后来者比她们想得更开。亦舒笔下的女主人公喜宝是很多人的写照:“首先想要得到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就退而求其次要很多很多的钱,如果钱也得不到就希望自己拥有健康,如此仍是快乐。”

择偶间的年龄跨度近年来日益扩大。如果说2002年24岁的跳水皇后伏明霞嫁给当年正值“知天命”之年的梁锦松还给大众带来一些骚动,那么2005年28岁的广州外语学院的研究生翁帆嫁给当年82岁的杨振宁却并未引起地震,杨翁以恩爱表情十指相扣出现在各大场合。“这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事情,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没什么特别的感想”。随机接受的采访者表示。

这真是一个最感性的时代,却也是一个最理性的时代。

“80后” 更为张扬、更为现实、更为多元

“80后”这群独生子女转眼迎来了他们的婚恋高峰期。自我,现实,个性鲜明,善于接受新事物,是对“80后”的性格概括。他们的择偶观区别于前几代人,也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特征。

网恋,在这群人中流行。QQ是他们的宝贝,在家里只要用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可以通过这只小小的企鹅来认识全国各地的朋友,甚至将情意洒向全世界。“80后”K歌时热唱《死了都要爱》:死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感情多深只有这样/才足够表白/死了都要爱/不哭到微笑不痛快/宇宙毁灭心还在 /把每天当成是末日来相爱/一分一秒都美到泪水掉下来”将爱唱得荡气回肠。

或许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的寂寞,他们对感情表现得饥渴,对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的承诺同样激动不已。他们可以在认识一周后毅然领取结婚证书,但又因为一起相处觉得陌生不适应而分道扬镳,形成“闪婚”与“杯水夫妻”的现象。

这是“80后”中的自信者,他们敢爱敢恨,从不担心失败。

而且,“80后”女孩在择偶标准上对异性的身高有严格的要求:“身高必须是在1米80以上。”在调查中,有87%的女孩及其家长表示在意男方的身高。

同时,一份针对生于“80后”单身女性婚恋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她们在择偶的问题上更加“现实”。其中89%的女孩表示很难在“房子”问题上让步。她们中的大多数要求,车子、房子、票子一个不能少,即使强调自己更看中感情的人,但男性的经济实力对她们具有明显的吸引力。

难怪台湾作家刘墉残酷地对儿子说,一个男人,如果你没有成就,只是哄女孩子,那是不够稳定的;女人常常会很轻易地甩你。刘墉还叮嘱他儿子要找能够帮助自己在社会上有成就的人。

出生于1972年的王松海,吉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自称资产过亿,曾专门组成“征婚班底”,从前期的策划,到各地的广告版面洽谈,以及对应征者的接待与记录工作都安排了相应的工作人员负责处理。

“电话接个不停。”负责郑州地区的爱情工作室人员称许多女孩打来电话咨询,另一端负责处理电子邮件的工作人员则忙着回复1000多个应征邮件。而这仅仅是郑州地区的应征情况。按策划,为此次征婚行动投资500万的王松海还将继续在其他城市推出。“有很多是在读的学生,甚至还有高中生。”工作人员坦承“金钱的魅力不可小视”。

“如果有钱是错,那我愿意一错再错。”在“80后”眼里:财富至上。

在经历层出不穷的“亿万富豪海选征婚启事”之后,“网恋”、“忘年恋”、“闪婚”、“闪离”、“一夜情”??任何有关择偶或婚恋的新闻都已经很难惊世骇俗,除非立马进入一个改写历史的女权社会。

“女权社会有一样好处——女人比男人较富于择偶的常识,这一点虽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却与人类前途的休戚大大有关,男子挑选妻房,纯粹以貌取人。女人择夫,何尝不留心到相貌,可是不似男子那么偏颇,同时也注意到智慧健康谈吐风度自给的力量等项,相貌倒列在次要。有人说现今的社会症结全在男子之不会挑选老婆,以至于儿女没有家教,子孙每况愈下。”

张爱玲批判过后的大半个世纪,情况似乎没有任何好转。

当即将结束本文的时候,记者突然想到用狄更斯的那段话结尾似乎再恰当不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择偶观念引发新现象

闪婚:“闪”即:快。“闪婚”的意思即男女恋爱、交往的时间很短就结婚成家。一般指那些没有充分交往、了解就草草结婚的现象。许多网友在聊天室认识,电话交往一个星期,便走入婚姻,引发闪婚现象。

试婚:也就是实验婚姻。它不是正式的婚姻,只是男女双方在正式步入婚姻殿堂前的一次实验。在中国的儒家文化里,试婚是被谴责的,认为打破了婚姻的严肃性。但在“相爱容易,相处太难”的时代,一些人选择试婚作为正式走入婚姻前的一个过渡,希望更深入地了解对方。

周末夫妻:夫妻不再拘泥于“住在同一屋檐下”,以工作忙碌或者距离才能产生美为理由,许多新婚夫妻选择到周末才相聚,形成周末家庭。

八分钟恋爱:即以多对男女在同一地点进行相亲,轮流相互考察,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对象。

亚婚姻:指有法律意义上的婚姻、却没有相对应的完整的家庭生活,出现了离也不是、不离也不是的尴尬局面。亚婚姻状态的家庭,外人看似有着完整的家庭结构,但当事人却有苦难诉。

伪单身:又称“隐婚族”。指的是已办好各项结婚手续,但在公共场合却隐瞒已婚的事实,以单身身份出现。

剩女:也称“3S女人”,Single(单身)、Senventies(大多数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Stuck(被卡住了),她们往往是高学历、高收入、高个子的一群,共同特点是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选择独处的大龄女青年。

青年择偶观

为什么青年人择偶观的变化,会成为使人们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原因? (转载) 择偶标准是变化发展的,它一方面受政治变革、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人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息息相关,是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50多年历史演进的事实表明:人们的择偶标准从单一化转向了多元化,远离了政治,淡化了政治因素、家庭背景等非个人因素,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了复归。多元化的择偶观既体现了传统的审美价值,又带有鲜活的现代色彩,有利于健康择偶观的建立。总之,择偶标准的变迁透视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方面、非常可观地反映出了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 的变化发展历程。 择偶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文化现象。作为社会成员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种抉择,择偶标准及其模式无疑会反映整个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因为在以往社会,按照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的看法,婚姻并不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是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由此可见,择偶标准和择偶观念势必会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制约,使之带有一定的社会性与时代性。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描述新中国成立至今不同阶段择偶标准和择偶模式的变化,透过这些现象来分析整个社会变迁与人们择偶模式间的内在关联,并探讨影响人们择偶标准变化的动因。 一、择偶标准包含众多变量因素 国外和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择偶标准的研究,涉及了广泛的变量。如乔题认为主要的标准有:性别、教育和智力、健康与相貌、经济状况、气质、年龄、持家能力、宗教等。巴斯概括了有关研究,发现择偶变量涉及身体特征、年龄、宗教、社会经济地位、智力、个性、以及社会态度等等。[1] 费舍则提出这些标准:他(她)爱你、你爱他(她)、性格、教育、健康、相貌、民族、职业、经济状况。李银河发现最受重视的标准有:年龄、身高、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与经历、容貌、健康。[2]所有这些都与一个时代的心理、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有关。而这些,从以下两种主要择偶理论中得到具体反映。 (一)实证研究理论 从西方的一些经典文献中来看,用于实证研究的择偶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3种,即:“同类

中国男女婚姻观念调研报告

中国男女婚姻观念调研报告 近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与世纪佳缘交友网联合发布的《2019-2019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显示,18岁-25岁女性有70%是大叔控,其中气质大叔、事业型大叔、细腻体贴大叔是大叔控们的最爱。所谓大叔,通常指30岁-50岁的中年男士,倾向于选择中年男士作为配偶的青年女性被称作大叔控。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237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1%的受访者直言自己身边大叔控多。44.3%的受访者感觉很多女性抱有要现货的心理,不愿与伴侣共同奋斗。 受访者中,70后占41.4%,80后占24.4%,90后占4.8%。 67.2%的人认为中年男士受青睐是因为大多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 1990年出生的张兰(化名)来北京打工一年多了。前不久,她在换房时结识了房东的朋友一个70后的大叔。初次见面,大叔就开车帮她搬来了所有行李。之后两人经常一起吃饭聊天儿。我经常向他倾诉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快,他不但不会不耐烦,还会给出很多实用建议。作为一个独自在北京打拼的女孩子,大叔的成熟体贴让我感到很舒心。 女朋友常指责我自私、不考虑她的感受,夸赞大叔有魅力。山东小伙李守伟说,他女朋友是日漫迷、韩剧迷,最喜欢收集动漫和韩剧里的美型大叔图片,还把大叔定为他以后的发展方向。我感觉这种心态太幼稚了。

为什么一些年轻女性更青睐中年男士?调查中,67.2%的人认为是中年男士大多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55.5%的人认为是中年男士更稳重,有魅力;40.5%的人表示是中年男士更能体贴女性;39.3%的人觉得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年轻人更愿意被照顾,而不懂得照顾别人。 世纪佳缘婚恋专家张佳芮告诉记者,大叔控大多集中于年轻女性。初入社会的年轻女性缺少社会经验,而这正是成熟中年男性所具有的,他们能给予女性安全感。此外,现在不少家庭是421模式,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很可能导致独生子女长大后缺乏耐性和包容力,在恋爱和婚姻中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 时代不同,适婚年龄人群择偶需求也不同。张佳芮说,70年代生人崇尚与知识分子结合,80年代生人更注重对方物质基础,90年代生人择偶不但务实,而且更注重自我感受。所以不管从物质还是感情出发,不少女性都愿意选择已具备一定条件的男士。 稳定的感情需要男女双方耐心磨合,一同成长 调查显示,52.6%的受访者对年轻女性当大叔控持认同态度,17.0%的人持反对态度,30.4%的人表示不好说。 张兰认为,年轻女性与大叔结合是恋爱自由,没什么不可以。单方面要求女性理解自己伴侣,等待其成长,也是不公平的。 不少年轻女性有攀比心理,看到同龄人因为嫁得好,享受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就可能在感情中动摇。李守伟认为,

当代青年恋爱与婚姻状况初步分析

当代青年恋爱与婚姻状况初步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指出了当前青年恋爱状况的主要有初恋年龄提前、恋爱消费较高、“性待业期”延长、择偶标准多元化,男女择偶观存在差异、择偶方式“双轨”并行、自主性增强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当前青年婚姻状况呈现一下特征:初婚年龄和生育年龄推迟,生育一孩仍是主流、总体离婚率较为平稳,进城务工青年离婚率增加、家庭结构向小规模变动、组成家庭的成本显著增高,婚姻满意度呈中等水平、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出现solo家庭和AA家庭等新型的家庭关系。 关键字:青年恋爱婚姻 正文: 爱情和婚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情是历史的产物,是文明的奇迹。婚姻大事是人生发展轨迹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几乎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恋爱与婚姻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体一生的幸福,择偶的顺利与满意与否又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长期以来,青年的恋爱观、婚姻观以及婚姻实践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已经开始进入婚育年龄,巨大的社会变革在这一代青年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必将对其各个方面的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探讨这一代青年的恋爱与婚姻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青年恋爱状况的主要特点 1.初恋年龄提前、恋爱消费较高 根据2005年中国卫生部公布的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的青春期发育的提前趋势显著,表现为生长幅度猛增,性发育年龄不断提前。性生理和性心理成熟年龄的提前,使青年更早的有了求偶的欲念,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初恋年龄提前。2004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风笑天教授对全国12个城市的1786名18~28岁的在职青年进行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青年的实际恋爱年龄普遍比他们

中国男女大学生择偶标准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男女大学生择偶标准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组员:潘王杰、谭海平、龙宇杨、李小欢、漆刚、李煜泽、张智灵、宁光扬 一、背景介绍: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成家立业”,从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成家结婚的重视。中国古代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个人对自己的婚姻几乎无法自己做主,当然那是旧社会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国人开始追求自已恋爱,恋爱婚嫁开始掌握在自己手中,时至今日对于恋爱婚嫁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在配偶的选择上还存在这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个人及异性差异,这里我们不讨论个人差异,主要讨论男女双方在各自选择配偶上面的普遍性差异,我们主要是通过对中国大学生的择偶差异的研究来进行讨论的。 关于研究对象的选择,为什么要选择中国大学生,中国大学生是结婚队伍中一个庞大的后备役,他们在大学毕业后即将或者在一段时间后会步入婚姻的殿堂,对大学生择偶标准的研究有很好的预测性,其次中国大学生代表着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研究大学生择偶标准可以看出中国最前沿的择偶标准。代大学生都是属于80后,90后范围的,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备受人们的关注。现在的在校大学生或者是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都将面临着择偶这一环节,婚姻准备就是当事人在性、爱情、婚姻三方面持续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爱情观和婚姻观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如何让个体的其更加符合

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和谐,这就涉及到爱情观和婚姻观正确与否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 1、本次我们进行问卷调查的目的就是了解当代大学生择偶观总体 状况及择偶的心理特点,探究现在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择 偶。 2、隐性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男女择偶标准的差异分析中国男女地位 的现状及其原因。 三、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问卷形式进行研究。 1、问卷设计:一共四份问卷,男女各两份,一份是调查对异性的要求,一份是对自己的陈述。 2、问卷设计原理;为什么要设计四份问卷,首先对异性的要求来说,由于受到社会性偏好的影响大多数人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社会形象的选项,那么会造成研究结果的失真,所以通过两份问卷从侧面来进行研究,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这种因评价性喜好带来的问卷失真。问卷调查方向: 1、对方年龄 2、对方家庭关系及经济条件 3、对方性格及人品 4、对方能力 5、对方对自己的态度

当代青年恋爱择偶标准的调查问卷

当代青年恋爱择偶标准的调查问卷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支持我们的问卷调查工作。本次调查针对的是当代青年恋爱择偶标准的看法而开展的,调查采取不记名形式,因此不会影响您的个人隐私。本着广泛征集、普遍调查的原则,以求真务实为目的,期望对今后的当代青年恋爱择偶标准的良好发展和规范形成有所帮助。 1.您的性别( ) A.男。 B.女。 2.您的年龄在以下( )范围: A.12岁以下。 B.12岁-18岁。 C.19岁-25岁。 D.25岁-30岁。 E.30岁以上。 3.您的现状( ) A.单身。 B.恋爱。 C.已婚。 4.您对恋爱的理解( ) A.恋爱就是异性之间的彼此喜欢、彼此的宽容与理解。 B.恋爱就是异性之间的友谊。 C.恋爱就是爱情至上主义。 D.恋爱就是只注重过程不顾后果的爱情。 E.其它的。 5.您认为恋爱应走出的误区是( )(多选题) A不要为了消除孤独感而恋爱。B.不要把恋爱当成生活的全部内容。 C.不要过高估计恋人的优点。 D.不要偏爱身体的魅力。 E.不要将爱情视为“赌气”或“占有”。 6.您认为恋爱与婚姻的关系是( ) A.恋爱就是结婚 ,为了结婚才恋爱。B婚姻就是爱的表现,恋爱可有可无。C.恋爱就是爱的表现,婚姻是一种责任。D.两者关系说不清楚。 E.其它的。 7.您恋爱的目的是( ) A.为了排除自己的孤独和寂寞,以寻求精神寄托。 B.为了选择终身伴侣,而组建家庭。 C.为了满足物资需要。 D.为了应付长辈的唠叨。 E.为

了满足生理需要。 F.其它的。 8.您在择偶时,您对对方的性格要求是( ) A.与自己相似。 B.与自己互补。 C.无所谓。 9.您认为对择偶观影响最大的是( ) A.传统观念。 B.家庭背景。 C.所受教育。 D.所在学历。. F.其它的。 10.您选择配偶所考虑的因素有( )(多选题) A.外貌。 B.性格。 C.人品。 D.健康。 E.职业。 F.年龄。 G..未来发展。 H.其它的。 11.您是怎样看待婚前性行为的( ) A.情到浓时的必然表现,自己表示可以接受。 B.没什么反感,但是自己不能接受。 C.觉得违反了传统观念,但是如果别人做了,不会明显排斥。 D.完全无法接受。 12.您比较倾向的恋爱择偶方式是( ) A.亲戚、朋友介绍 B.自己寻觅 C.依托媒介 D.以上都可以 E.无所谓 13.您自己的恋爱择偶观是什么?( ) A.追求传统保守型。 B.追求事业情感性格与精神和谐型。 C.追求经济务实型。 D.追求外表满足欲望型。 E.追求所谓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型。 最后,谢谢您对本次问卷调查的支持与肯定,愿您永远快乐,年轻!

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

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 中国男女婚恋观报告发布,18岁以上非婚人口达2.49亿 龙虎网讯12月24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某大型婚恋交友运营平台联合发布《2012~2013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研究表明,目前非婚人口数量庞大、男女性别比失衡,“70后”“80后”“90后”非婚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共计多出2315万。 非婚人口多 30+男性离婚增长快 非婚城镇人口达1.32亿 调研结果表明,中国非婚人口数量巨大,18岁以上非婚人口达到2.49亿,占全部人口的18.6%;城镇18岁以上非婚人口1.32亿,占城镇总人口的19.8%。 30+男性 择偶缺口高达613.9万 男女性别比失衡严重,高达26.7男:24.9女。其中“70后”“80后”“90后”非婚人口性别比失衡严重。30岁~39岁男性中有1195.9万人处于非婚状态,而同年龄段女性中有582万人处于非婚状态,男性在同年龄段择偶面临613.9万的缺口。 离婚增长快 今年离婚率或达2.29%

研究表明离婚数量增长快于结婚数量增长。从2000年到2012年这13年间,离婚对数年度复合增长率为7.5%,结婚对数复合增长率只有3.6%。而粗离婚率预计今年达到2.29%。 韩剧让“大叔”大热,调研显示:18~25岁的女性,70%有大叔控情结。这些女生喜欢比自己大10岁左右的男性。大叔控的焦虑主要为三种:父母反对、大叔有家室和无法驾驭大叔。 性行为 “90后”男女相对谨慎 不少人认为现代人越来越开放,而调研结果却恰巧相反。调研结果显示:“70后”女性在“接吻”和“性行为”上比“80后”“90后”女性更开放;“70后”男性最着急与女性进行“性行为”。“90后”男女们一旦有好感就会很快进行“牵手”“拥抱”等恋爱行为,但对性行为还相对谨慎。 男友“钱途” “90后”最低要求5000元 “90后”“80后”“70后”女性对理想男友收入的最低要求为:5000元、6000元、7000元。 据《广州日报》 网友观点 vican唯勘:“大叔”有安全感。 邓天常:成熟会照顾人、稳重有魅力、有经济基础。 宝儿ZERO:也就是说我的未来女友现在还在上小学吗 我-年少轻狂:这可以体现以下几点问题:1.现在的女人缺少安全

当代青年婚恋观调研报告

当代青年婚恋观状况调研报告 实践主题:关于当代青年婚恋观的调查研究 实践时间:2015年7月7日—8月15日 实践地点: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裕翔街河北科技大学校园及其周边地区,以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上古村 调研人员:XXX

一、实践背景及意义 爱情,多么美好的尤物;爱情,人类永恒的话题。 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人间处处皆留下了无尽的吟咏和感叹。当代青年,或追求爱情,全力以赴;或卿卿我我,两情相悦;或身陷囹圄,奋不顾身。当代青年,或勤恳耕耘,养家糊口;或家庭和睦,儿女绕膝;或四分五裂,身心俱疲…… 婚恋观就是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养爱情过程以至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观念。爱情作为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份真挚、美好的爱情能够激励人的进步、促进人各方面的发展。当代青年的爱情敏感、浪漫,又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比如恋爱消费、婚前性行为及同居等。本次调研将当代青年的恋爱与婚姻相结合,积极探讨他们对正确婚恋观的感知,以期引导他们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恋爱状况,培养积极、健康恋爱观念,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二、问卷分析与总结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了50份一共回收了42份,回收率达到了84﹪,经过此次调查问卷我发现: 多数女生比较矜持,把爱深藏,而男生却勇于表达真情;半数左右的人表示不轻易爱一个人,且对恋爱的对象要求普遍高:男生比女生更注重恋人的外貌,女生则更注重内在修养和家庭经济背景,但以恋人品行为主要依据。 1、当代青年对爱情的认识 在大部分青年心中,爱情依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仍然期待纯洁爱情的到来,甚至值得用一生去等待。 2、当代青年如何选择男女朋友 被调研的青年多数将人品、性格作为选择男女朋友的重要因素之一。男方乐于去选择一个温柔贤惠善良的女朋友,女方更青睐一个关心自己有责任感的男朋友。由此可见,社会的价值趋向在青年的选择男女朋友上有一定影响。 3、当代青年的恋爱关系比较脆弱 当代青年人特别是在校大学生谈恋爱一般不考虑经济、地位、职业、家庭等社会性问题,浪漫色彩浓厚,表现为恋爱率高,巩固率低,能发展到缔结婚姻关系的寥寥无几,大多数均落得个“毕业季即分手季”的无情命运。

新时代男女择偶观

新时代男女择偶观 女人的择偶心理一般要分两个阶段:浪漫的女孩阶段和现实的女人阶段.但女人毕竟是感情化的动物,无论在任何阶段时若遇见自己真正爱的人,女人大都会不顾一切的跟随,她的理智程度与社会经验成正比例. 浪漫的女孩阶段 这时的女孩们,大都在找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取决于对方的形象,气质,言谈举止等个人素质,与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其他条件无关.但也并不一定,这仅仅是一种"感觉".这时的女孩拒绝你的唯一理由很可能就是:"没有感觉!" 现实的女人阶段 这时的女人已经疲倦了,如果她曾经找到了"感觉",而一无所获的话,她就自然会变得现实起来;如果她一直也没找到"感觉",而他的年龄在增长,他的心越来越疲惫,她将不得不变得现实起来.这时的女人将认真考虑自己的将来,她会在决定是否与你发展之前,了解你的经济状况,家庭背景,职业种类等硬件水 平. 较好的外形一般要求男子的身高比她高10厘米以上,身材匀称,体格健壮,五官端正。良好的外形能给她以极好的第一印象,女人也一样好“美色”,说好听点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这一条在你强有力的其他条件下也可以变得无足轻重,所以如果你不威猛,不潇洒也不要灰心,只要你不断的从各个方面(精神与物质)充实自己,就总会获美人心的。努力吧!同志们! .安全感女性绝大多数还是比较喜欢"被呵护"的感觉,即使是女强人也不例外,在家里她还是希望得到伴侣的关爱,安全感的内容很广,包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为人稳重,成熟,负责任,处事果断有魄力,当然高大威猛的外形,健康的体魄将大大提高你的安全感. .男方年龄较自己大既然女人要求"被呵护",那希望男方比自己大就很自然了,男方比女方大就自然不会与小妹妹一般见识(至少她们是这麽希望的). .学历比自己高女人一般要求男人比自己强(男人也有这个愿 望). 以上四点,是普遍的要求,下面的两点不做严格要求. .细心,有情调这也与女人喜欢被呵护有关,她希望你能体查她的喜怒哀乐,与她分担这一切,也希望你不象一块木疙瘩,因为毕竟要相守一生. .机巧婆媳关系实在很重要,这就需要你在其中周旋,懂得什么样的话该说,什么事该做,这是美满婚姻不可缺的一部分.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男人的择偶标准也在渐渐地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网

中国人的择偶观

中国人的择偶观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价值观在变,我们的择偶观也在变。关于中国人的择偶观的讨论,我觉得有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第二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第三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到至今。 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男子的择偶观最强调的是忠贞烈女,其次是贤良淑德,他们一般把娶妻看做一项传宗接代的任务。因为那个时期都是指腹为婚,媒妁之言,所以,女子一般也是没得选择的,只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到了洞房花烛夜时才知道对方长得何样。还有,到了宋代开始,男子还要求女方必须是缠脚的。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那是一个价值单一的时代,不似现在黑白模糊,以单一价值选出的“模范”、“英雄”成为1950~1960年代择偶的关键词。嫁给军人,尤其是获得荣誉的军人是当年女性的理想。即便从战场走回来的军人身体已不再健全,但这些都不重要,军人的光辉与荣誉足以让窈窕淑女趋之若骛。生产工作中的“模范”成为在军人争夺战中不幸败下阵来的女性们的次优选择。当年,农村与工厂或者国家机关都会兴起“劳模”或“工作积极分子”的评比。那些站在台上胸带大红花的男女自然成为择偶的热点。那时候,人们找对象首先考虑的是,对方政治上是否要求上进,在工作上是不是模范;那年头,处对象的时候,“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争取工作上的进步”成为交流的主题和中心,并借此发展成为光荣的“革命家庭”。而当时的媒人在介绍对方的时候,通常首先就会推出党员身份,以上进的政治面貌作为卖点尤其盛行。在政治席卷一切的年代,男女青年择偶的关注点只有政治面貌与家庭出身。那是“根正苗红”,出身越穷越光荣的时代。青年人在择偶时,出身的好坏甚为重要,贫下中农、几代红之类的出身是一个颇有份量的条件,它起码可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政治背景,以保证在飘乎不定的政治风云中不会使家庭出现大的动荡。出身好的一般找出身好的,而出身不好的地主、资本家、富农的后代在择偶时较为困难,他们只能找相同境遇者。这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除了政治,一切都不存在。如果说五六十年代还存在爱情婚姻自由的话,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在文革期间,一切都被政治剥夺了。 到了改革开放后,当西方媒体开始用“中国巨变”来形容这30年间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奇迹的时候,他们尚且来不及发现随之而来的中国社会的变化。择偶标准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必然。经济发展得越迅猛,社会文化冲击得越深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就变化得越彻底。于是,在过去的30年间,经济条件以不同形式体现于择偶标准中,并且,在其间的比重速增。1977年,在高考

-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73859 -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标准范 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xx-xx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发布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蕾 ------------------------------------------------------ 已购房的男性择偶优势有所下降 ------------------------------------------------------ “男财女貌”是男女择偶要求中最显著的差异 男性“有(过)红颜知己”的比率,全国平均值69%,四川74% ,全国最高。 情人节来临,某婚恋网站昨日发布了《xx-xx年

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该报告收集有效样本75185份,特别融入了xx年婚恋热点话题。调查对象以80后为主力人群,23-32岁人群占比近七成,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占比47%。 调查显示,在新的法律、文化等新背景下,受公民道德等因素变动的影响,中国男女婚恋观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 6成女性要靠自己高收入无房男成新宠 此次调查发现,对最高法院关于婚姻法的最新解释,男性和女性态度近乎截然相反。 调查显示,女性最关注的三项内容依次为婚前财产在婚后的收益认定、夫妻间赠与房产的归属和夫妻双方过错的离婚赔偿。男性最关注的内容则依次为父

大学生择偶观 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择偶标准调查问卷报告总结 系别:电子商务系 年级:2015级 学号:201600453698 姓名:狳焊 专业:电子商务 指导教师:赵微 二〇一六年四月

目录 一、摘要.......................................... 二、问题与背景.................................... 三、数据结果分析.................................. 四、研究与方法.................................... 五、结论.......................................... 六、致谢.......................................... 七、附录..........................................

一、摘要 寻找另一半是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必经环节,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生活的稳定和幸福与否,并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婚姻生活,对大学生今后组建家庭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择偶观是人生价值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高校学生结构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择偶观较以前有很大的改变。 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我们的择偶观不仅折射出人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直接预示着中国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 鉴于此,本文依据由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电子商务系73名同学,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针对大学生的择偶标准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问题与背景 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发展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成长和生活备受人们的关注,作为国家发展的人才队伍后备军,其未来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其未来的发展中择偶将成为其人生起步的关键环节,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念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择偶观是人们内心对配偶设定的一个标准,常常包括对方的外貌、身高、学历、个人修养、家庭状况等,但是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是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它从来都是社会价值取向的折射,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文化现象。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择偶观不仅取决于自身,还受到家庭背景、周边环境和社会规范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影响着社会规范。择偶观的积极与否直接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顺利等问题,从而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所以说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对于正确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才能使当代大学生获得美好的婚姻,进而建立美满的家庭,开创美好的人生。 三、数据结果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近61%的同学对恋爱的理解是“是为了选择终生伴侣,是婚姻的前奏,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11.1%的同学认为恋爱“是为了排解空虚寂寞,以寻求精神寄托,没有过多考虑未来”,25.9%的同学是“彼此被对方的某些优点所吸引”,只有少部分人是认为大家都有男女朋友,觉得自己没有很丢脸。由此可见,研究对象中大部分人的恋爱观是比较理智的,他们是以结婚为出发点,而不是盲目的发展感情。 在对理解恋爱与婚姻的关系这一问题时,也只集中在三个选项上,36.8%的大学生选择了“只有通过恋爱才能有美好的婚姻”,有1.5%的学生选择两者关系说不清,而“恋爱才是爱,婚姻只是一种责任”这一选项也有14.5%的学生选婚姻才是爱的升华,恋爱其实可有可无。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进步,现代人的结婚年龄标准也发现很大的变化,潜意识地影响社会大部分人择偶心理。同时男生和女生对另一半的年龄要求也是不同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女生更喜欢找比自己大比自己大1至3岁的男生,而男生则对

青年人恋爱观调查报告文档

青年人恋爱观调查报告文档Investigation report on young people's view on love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青年人恋爱观调查报告文档 前言: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 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 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引言 在 21 世纪,当代青少年的恋爱观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处 于大学时期的我们,对恋爱都充满着憧憬.但由于计划生育的 政策,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保护下,对于恋爱还没有十分确切的认识.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由于恋爱而引起的 风波.我们不禁疑惑起来:青少年是否应该在学习期间谈恋爱.由于通信的发展日新月异,当代青少年都接受了不少西方的思想,使青少年对恋爱的目的、标准、看法都出现扭曲.我们又质问:这是青少年应该做的事吗?尤其是我们这样一群朝气蓬勃 的大学生。几年前某某人一句:“没有恋爱的大学是不完整的。”便成了诸大学生的座右铭,以用来躬行。因此放眼一望,更是鸳鸯无数,羡煞了那些考不进或还未考进的年轻人。毕竟,从小到大恋爱第一次不被学校喝止,对当事人而言总是 兴奋的。为此,抱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我们小组团队做了小小调查,数据不一定有代表性,只代表一地一时的存在

情况。我们以南方翻译学院在校学生主体,进行了调查。此后我们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由于条件的限制,可能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和缺陷,请谅解。调查对象:随机问卷在校青少年调查内容:此次调查发出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恋爱的原因;2,选择恋人的标准; 对恋爱的看法; 恋爱产生的影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3,(问卷详见附件)。通过对收回的155份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系列的结果(问卷详见附件)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四川xxx学院xxx学院学生 (二)时间:20**年**月5——9日 (三)途径:问卷调查 (四)具体实施方法: 为了此次调研的广泛性,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做了对本科和专科学生的问卷抽样调查。问卷总数为五十份,其中大专科占 30%,本科生占 70%。 三、现状分析

分析当代的择偶标准

分析当代的择偶标准 我就年龄、容貌、身高、学历、职业、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国际婚姻等9点谈到的只是当代国人择偶观概略的框架。其实,一桩美好的婚姻更决定于它的内涵。如果说上述框架是冰山浮在海面上的部分,那么内涵就是掩在水下的部分,水下的部分更凝重在我们有了最基本的生活着落后,相信没有比选择一位爱人更为重要的了,因为一桩美满的婚姻乃是人生幸福最大的收获。诚然,当代信息爆炸的社会使得我们对性爱的非单一性和临时性日益宽容,可这丝毫不会弱化,也许会更加强我们的内心对于一个能够真正成为夫或妻的人的深切渴望。我们无法预测这个夫或妻最终是谁,但正是基于要和他(她)结婚的考虑,我们必然会拟出某种大致的框架来,它既是理想的也是现实的,时时还不断地作出调整。最近,笔者从“安徽爱之桥联谊中心”的数据库里随机抽出5000份会员资料(男女各半,年龄背景各异),作了概略的统计分析,归纳如下—— 一、年龄:仅在20多年前,大多数女性要求婚配的年龄差只在2-3岁间,那时相差5岁已属偏大。可今天只要其他条件相宜,年龄差已不是最重要的了。虽说多数22岁以下的未婚女性还是要求年龄差在5岁左右,但不少26岁以上的未婚女性已对年龄差给予了较大的宽限。约半数的年轻离、丧女性和多数中年女性已将与男性的年龄差放宽到10岁左右,而相差在15岁左右或更多也不是不常见的。有人说这种婚姻渗入了势利的成分,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再年轻的女性出于无奈,但由其所形成的深爱的例子并不在少数。一位52岁的丧偶

的杂志男编辑和一位28岁的未婚女护士在结婚时表示:他俩很幸福,因为他俩有共同的志趣和对人生的理解,他幽默宽怀,她善良柔和。与此相反,部分女性也开始接受“姐弟恋”的婚配观念。这些女性多是经济独立或成功的白领,也不太在意男性的财力,她们认为年轻一些的男性会带来更多生活的情趣,而一些年轻男性也乐意这样的结合,感受成熟的风韵或互补。有一位33岁的离婚女工程师和一位25岁的未婚男电工结婚3年,又生了一个女儿,感情依然如初,说明“姐弟恋”的婚姻预后并不如一般人想像的风险,也许别具风光。随着越来越多白领女性事业的成功,这类婚姻或许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趋势。但就大多数年轻的未婚男性而言,他们还是普遍接受同龄相仿或小几岁的的女性。可多数33岁以上的无论未婚或离婚的男性还是希望与女方婚配的年龄拉开适当距离(小自己5-7岁),当然视具体情况他们会灵活处理。 二、容貌:在人类的两性关系中,美貌是宝贵的资源,尤其是对女性。一张美丽的脸会使许多事情变得容易,也可预期情爱的欢乐。但在我们实际婚姻的操作中,却并不是越漂亮就越有优势,相反过于漂亮的容貌反会给对方带来压力,产生不踏实、不易亲近或不安全感。再者,漂亮若失去内涵作依托,矫揉造作,反会令人生厌。其实无论男女,只要看上去顺眼或耐看(容貌客观评价60分以上),多数是会被另一方在最初约见的10分钟内接受的,若再加上内涵和气质的充实,是完全可以胜过容貌90分上而徒有其表的人。同时又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当代人的审美观已不再划一,甚至大相径庭,情人眼里

青年男女择偶类型

青年男女择偶类型 来源:幸福在线职业培训学校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营养师保健刮痧师 河北省幸福在线职业培训学校的婚姻家庭咨询师指出,择偶条件是由对爱情的追求引出的。对爱情的追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1)精神满足型 婚姻家庭咨询师指出,这类青年追求爱情主要为满足精神需要,因为就是要寻找理想、信仰、事业、兴趣等方面与自己一致的人生伴侣。因此,他们看重对方的事业心、理想、情操、志趣、能力等,而不重视对方的功名利禄。 婚姻家庭咨询师指出,有些男女青年也很重视对方的学历、文凭、职位、职称等,看似追求高素质,实际上是因为在当今社会中有“才”便有“财”,他们追求的是功利而非精神满足。 婚姻家庭咨询师指出,有的男青年喜欢“贤妻良母”式生活型的女青年,而不喜欢事业型的女青年。有些男青年把贤妻良母

和事业成就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事业型的女青年不能胜任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女强人”缺乏女性的温柔,不好驾驭等。有的甚至认为,女方文化水平低点,没有事业心,安心做个贤内助,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他们忽视了文化素质对一个人全面的、重大的影响,忽略了价值观的一致,结果导致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男青年与自己选择的贤内助缺少共同志趣,没有共同语言,不能互相理解,完全失去了夫妻之间的心理支持作用,最终也无法成就美满婚姻。有些女青年不顾自身条件,一味高攀,结果无法同丈夫建立起很和谐的关系。这种婚姻中精神内容的匮乏是导致婚外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2)感官满足型 婚姻家庭咨询师指出这类青年看中的是对方的容貌、外表、

风度、举止等,这与精神满足型的人注重人的内在美不同,他们注重的是人的外表美。 男性更倾向于感官满足型。有的男青年说:“只要长得好看,别的什么条件都没有。”这些男青年把直观上的美感享受看得高于一切,却不管对方的心理动机是否与自己一致,这样建立起来的感情很快就会因缺少真实的内容而变的陈旧乏味,而且当他们在遇到年轻貌美的女性时,感情就会完全转移。 (3)功利满足型 婚姻家庭咨询师指出,这类青年主要着眼于对方可以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追求物质利益和种种实惠。他们考虑对方的住房条件、收入等经济实力;有的为了进城、转户口、招工、出国;有的为了找个顺从听话、会做家务的好“后勤”。这类青年在择偶中考虑的更本不是对方这个“人”,而是一些附加的条件。 一般说来,倾向于功利型的女性比例更大些。有相当一部分女青年想借助婚姻来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女青年中普遍有要求男方在各方面,如学历、职务、收入、地位比自己高的心理倾向,否则就认为自己“亏了”。在这类女青年眼里,最重要的择偶条件是男方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嫁的好还是干得好”成为女青年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其实质就是在于一部分女性存在选择依靠自己还是依靠男人上的矛盾心理。 婚姻家庭咨询师指出,以上3种追求爱情的类型中,第一种是高层次的,这种择偶心理为幸福的婚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

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观调查报告

当代女大学生择偶观调查 ----鲁东大学东校区女生为例 鲁东大学王金路张丽琼 一、调查目的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校学生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人生观、恋爱观较以前有很大的变化,大学生恋爱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女大学生婚恋的“含金量”急剧增加。其原因有:市场经济抬升了金钱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女大学生在现实婚恋中感受到了它的“魔力”;市场竞争和消费诱惑给女大学生婚恋生活带来了压力;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较大程度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部分女大学生更是放弃参加各种招聘会,纷纷投入了婚介所的怀抱, 甚至有的参加电视相亲活动。她们前脚刚刚迈出校门, 后脚就急于迈进婚姻的“围城”。她们一手高举毕业证, 一手又捧着结婚。社会赋予这群不找工作找老公的女大学生们一个新名字---“急婚族”。不少女大学生将婚姻视为就业的一条捷径, 找个好工作还是嫁个好老公成了摆在大学女 生面前的新问题。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必要对当前大学生择偶观应认真分析,并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偶观、道德观,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择偶问题的现状,使得我们科学客观地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时间在鲁东大学开展了此次《大学生择偶观调研》,希望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为大学生的恋爱和学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帮助。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鲁东大学东校区大一到大三100名女学生 2、调查方式: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学生进行调查 3、抽样方法:将本次调查群体分层随机抽取,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测试设计16道题目,主要围绕大学生对择偶对象的家庭背景、人品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选择意向进行调查。调查时统一发放问卷,统一回收。发放100份调查问卷,

浅谈当代青年婚恋观

浅谈当代青年婚恋观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恋观的变迁直接影响着择偶标准的改变和家庭社会的稳定,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初婚年龄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未婚比例不断增加,大龄未婚青年的择偶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未婚群体择偶研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未婚群体择偶研究成为迫切需要关注的内容。湖南省汝城县妇联就这一现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青年进行访谈的方式,以全县适婚青年为例,浅谈当代青年婚恋观,重点透析了当代青年人婚恋观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2份(包括2名青年觉得本次调查有着重要意义主动复印完成问卷的)。其中,男性219人,女性283人;城镇户籍人口占28.7%,农村户籍人口占79.3%。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呈现以下特点: 1、影响当代青年择偶的两大因素:一是择偶方式,二是择偶标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当代青年择偶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己找对象占43.8%,其次是朋友、老乡或同学认识的占 21.1%,而通过家长、亲戚介绍占 18.3%,或者其他相亲的比较少分别占16.8%。按男女性别来统计,结果和总体趋势大体一致,不过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男性通过“自己找对象”自由恋爱的比例要高于女性,高出了约16%,这说明男性选择配偶自主性要高于女性,而在其他几个选项上,女性所占比例则要高于男性,特别是“通过朋友、老乡或者同学认识”这一项里,高出14%,这说明女性虽然在择偶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自主性,但与男性相比,还是比较依赖亲友。总体来说当代青年已从传统的父母亲友主导,较单一的模式逐渐迈向自主开放,多元化的现代化模式。从调查数据看,在择偶标准上,有64.5%的人选择了“人品”,其次是“健康”(占15.4%),第三位是“经济收入”占5.9%。说明择偶

大学生恋爱观的性别差异分析

浙江树人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任务书 题目大学生恋爱观的性别差异分析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社会工作 班级063班 学号200603004309 学生姓名姚灵燕 指导教师金卉(讲师) 发放日期2009年11月16号一、主要任务与目标

(一)完成开题报告,字数在2000以上; (二)完成文献综述,要求参考文献在15篇以上,外文翻译两篇; (三)按时完成论文初稿和论文定稿。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一)研究背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校园内的恋爱现象越来越普遍,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内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除了在校大学生的婚禁后,大学生恋爱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我国学者对于婚恋问题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课题才开始增多,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其中调查研究多以整个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恋爱心理、恋爱现状等为研究内容,并对其进行整体的描述性分析,缺少从性别角度进行具体调查分析。因此,以大学生群体中男女两个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男女生比较分析,了解当代在校男女大学生在恋爱观上的异同,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异同存在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引导大学生健全心理素质、树立健康理性的恋爱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对象是在校大学生。问卷法:自制问卷,采用抽样的方法,在杭州各大高校抽取1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在调查的150个样本中,男女比例为1:1。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恋爱动机、恋爱原因、性观念和择偶观五方面,收集数据以说明男女生的恋爱观的异同。

访谈法:主要采用结构式访谈法,从原有的150个大学生中抽取30名有代表性的个体作为深入访谈对象,男大学生15个,女大学生15个。涉及大学生恋爱动机(选择人生伴侣、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还是打发时间)、恋爱原因(满足虚荣心、赶大流、只想拥有大学恋爱史、打发无聊时光还是两情相悦)、性观念(同居、婚前性行为以及性道德)和择偶观(择偶原则与标准)等方面内容,通过深入调查以了解当代男女大学生恋爱观差异及其原因。 文献法:总结国外学者恋爱、性心理、择偶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国外大学生对于恋爱的态度很积极,同时他们的性观念较为开放)作为调查研究的背景资料;整理出现有文献对大学生恋爱动机、恋爱原因、性观念和择偶观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为调查的辅助资料。 (三)结论:由于男女大学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对男女大学生不同的看法,还有男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同,使得男女大学生在恋爱动机、恋爱原因、性观念和择偶观四个方面都存在了很大的差异。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得出各方面具体的差异。 基本要求:查阅和论文关联度较大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梳理;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完成调查,收集的资料真实准确;独立完成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恰当运用文献资料和实证调查资料。 三、计划进度 (一)2009年11月27日,确定最终选题; (二)2009年12月6日,完成任务书,第一次开题报告;

关于当代青年的恋爱择偶观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青年的恋爱择偶观调查报告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仅是一场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其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的变革,即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恋爱择偶观是文化核心——人的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青年恋爱择偶现象可以折射出整个文化传统发展的轨迹。进入新世纪,青年恋爱择偶状况发生了极大变化:择偶标准趋于务实,择偶方式体现出越来越强的自主性,性开放从表层走向深层,婚前性交往呈现出全方位的快速上升态势,恋爱择偶观的出现,既注重婚姻的稳定性、更注重婚姻的质量,恋爱择偶的态度既表现出极鲜明的传统性、又体现出宽容趋势等等,正确认识这种变化,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以便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择偶观加以引导。就让这份调查报告掀起恋爱择偶缱绻的一角。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以身边的人为视角,探讨当代青年的恋爱择偶观。 【调查设计】 1. 调查假设 当代青年恋爱择偶受多种因素掌控,包括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甚至是所选工作等。 2. 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了我们身边的人们一共50份,男生12份,女生38份,按国家1比3的男女比例分配,抽取的样本中,男女比例尽量符合实际总体情况。其中,由于不同的人随着年龄的不断上升也会产生恋爱择偶观的差异,因此我们也将部分数据进行了纵向的比较。 3.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我们采取无记名方式,利用定额抽样法,对我们身边的人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地点不固定(有学校、超市、街道边等),50名群众为样本对象。接下来将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当代青年恋爱择偶观及心理特点,为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择偶观创造必要的条件。 【分析】 1.基本信息统计:在本次调查中,年龄在12岁-18岁10人,占总样本数的33%;年龄在19岁-25岁28人,占总样本数的47%;年龄在25岁-30岁7人,占总样本数的13%;年龄在31岁以上5人,占总样本数的7%。总体来看,各年龄段的都有涉及,结论更具代表性。 2.当代青年恋爱择偶观调查数据分析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在接受调查的50位群众中,80%的群众已婚或者正在恋爱中。具体情况为,已婚的为5人,各年龄段分布比例大致相同。恋爱中的人为38人,其中以12岁-25岁段的人为最多。单身的有7人,12岁-18岁之间居多。 2.1.2恋爱态度:对于当代青年恋爱所抱有的态度,在被调查者中,认为恋爱就是异性之间的彼此喜欢和彼此宽容与理解有33人;认为恋爱是选择异性之间的友谊有13人;认为就是爱情至上或者只注重过程而不顾后果的爱情有4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群众的恋爱择偶观中,恋爱择偶的确是一种感性认识。再结合各年龄段的恋爱择偶情况,18岁-32岁以上年龄段的恋爱择偶中案例多于12岁-17岁年龄段的人,我们不难发现,恋爱择偶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2.1.3恋爱目的:对于当代青年恋爱的目的,我们给出的五种假设及一个其它选项。在被调查者中,真正想要组建家庭的有18人;追求心灵愉悦打消时间的有21人;因为了阻止长辈唠叨的有8人;寻求物质满足的有2人;满足生理需求的有0人。而剩余1人选择了其它选项,后在访问过程中,这位群众告知我们,恋爱的目的是复杂而多样的,无法简单而草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