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心电图及定位诊断(RVOT)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心电图及定位诊断(RVOT)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心电图及定位诊断(RVOT)

1)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起源定位,首先肯定是在右

心室流出道起源:①V1导联呈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②Ⅱ、Ⅲ、aVF导联、V3~V6导联主波向上,呈R波;③aVR、aVL导联QRS波主波向下,呈QS型;④心前区导联QRS波移位(第1个R/S >1的胸导联),不早于V3导联,大多在V3导联之后,大多出现在V4导联。

2)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定位:①I、aVL导联QRS波主波向下(呈QS型)多为前间隔部,如QRS波主波向上(呈R型或QRS型)多为后间隔;中间隔呈正向或负向;② aVL 导联QRS主波向下为间隔部;③QRS时限<140ms、Ⅱ、Ⅲ导联单向R波且无切迹(如无RR或Rr)。心前区移行较早;④间隔部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其胸前导联移行稍早,一般在V3或V3与V4之间,下壁导无顿挫

3)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定位:①QRS波呈三相的RR或Rr,可能反映QRS时限较长(>140ms),激动自右心室游离壁向左传导(图3-1-16、17);②aVL导联QRS 波主波向上为游离壁(左侧壁)室性心动过速;③游离壁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其S波在V3导联较深(>3.0mV),胸导联移行一般在V4导联或以后,并且部分患者下壁导联QRS波存在顿挫,这种顿挫的特异性较高,可能反映左室激动。

4)右心室流出道左侧(前内侧部分)与右侧(后外侧部分)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定位:通常I导联的QRS波呈QS型时,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前间隔或靠近前间隔的位点(仰卧前后位观察,位于右心室流出道的最左侧部分)。随起源点右侧移动(位于间隔或游离壁)导联出现R波,并逐渐占主导,QRS波的电轴更向左。因此:①QRS波振幅呈avl>**,提示起源点位于右室流出道的左侧;②QRS波振幅呈aVL<aVR,提示起源点位于右室流出道的右侧。

5)右心室流出道上部与下部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定位:起源点越靠近上部和左侧,V1和V2导联R波振幅越较大。当起源点向右或下移动时,右心前区导联R波振幅降低,心前区导联移行区向左侧移动;此外,V2导联为R波或V1导联和2导联“r”大于0.2mV时,

提示上部起源。起源点越靠近肺动脉瓣,电轴越向右和向下;起源点越靠近后下方,电轴越向左偏。

6)右心室流出道起源于近端与远端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定位:如V1和V2导联的r波振幅均≥0.2mV,则为右心室流出道近端起源,否则为右心室流出道远端起源。诊断准确度为66%然而,不是所有QRS波呈LBBB形态且电轴正常或向下的室性心动过速都可在右心室流出道成功消融。某些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肺动脉瓣上、左心室流出道等,占腺苷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的10%~15%,偶尔起源于主动脉根部。QRS电轴向上的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通常位于游离壁的右室体部或位于室间隔的中部及远端,

7)右心室流出道与左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定位的鉴别:V1导联无R波或心前区导联移行区在V4、V或V6导联,预示着右心室流出道起源。V1和V2导联有R波,RS移行在V或V2导联,是左心室流出道的特征。但是,R/S移行在V3导联是非特异性的,I 导联QS波也符合右心室流出道起源。

室性过早搏动心电图的鉴别诊断

室性过早搏动心电图的鉴别诊断 期前收缩亦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是在窦性或异位心律的基础上,心脏传导系统的某一点 提早发生激动,过早的引起心脏的一部分或全部发生一次除极。这个异位兴奋点可以在窦房结、窦房交界区、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的希氏-浦肯野氏系统。因此,根据异位起搏点部 位的不同可分为窦性、窦房交界性、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早搏。其中以室性早搏最多见,约占总数的60%-70%,其次为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最少见[1]。 早搏是异位心律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可以由一个异位节律点发出,可以为折返性,也可能来 自不同的节律点,有时经久不发,有时则频繁地一再出现。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有限的一段 时间,因此,当一次心电图描记未能发现早搏时,不能排除在其他时间曾有早搏。自从临床 上广泛使用动态心电图连续观察24小时心电图后,可以证实几乎90%左右的正常年龄组受 检者均可见到偶发性早搏,且年长者较年轻人多见,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慢性疾患者多于 正常人[2]。有时同一个人的早搏可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位,即使发生在心室,也可来自 不同心室或同一心室的不同部位,这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若有时每一个或两个正常搏动后 跟随以一个早搏则分别称为“二联心律”及“三联心律”。 早搏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任何人一生中都难免发生。在各种心律失常中,早搏的相对 发生率占12.3%-27.2%,仅次于窦性心律失常(43.6%-69.4%)而居第二位[3]。早搏使心室充 盈不全,心脏每搏量减少,可影响某些重要器官(如心、脑等)的血液供应。例如,房早可 使冠脉血流量平均下降5%;室早可使之下降12%;频发性早搏可使之减少25%,这时心电图上可显示T波倒置及心肌缺血的其他征象[4]。早搏心电图的诊断不难,但早搏伴发的一些复 杂心电现象如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有时并不容易,这就需要临床心电工作者全面分析,对其 做出较准确的鉴别诊断,为了更好地估计早搏的临床意义、预后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 早搏心电图的鉴别诊断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现以临床上最常见的室性早搏心电图的鉴别 诊断归纳如下: 室性早搏可分为左室型与右室型早搏;左束支与右束支型早搏;多源性与多型性早搏;单纯 性室早与复杂性室早(单纯性室早伴复杂心律失常)等。分述如下: 1 单纯性室性早搏的鉴别诊断[5] 1.1左室型早搏与左束支型早搏 左室型早搏亦称“C型室性早搏”,是指起源于左心室肌的室性早搏。由于室性早搏的异常除 极向量自左向右,故心电图表现为宽点畸形QRS波群的平均电轴右偏,在I、V5、V6导联主 波向下,在V1、V2导联主波向上;而左束支型室性早搏是指起源于左束支的室性早搏,心 电图表现为室性早搏的QRS-T波群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形。 [鉴别要点] ⑴由于左室型早搏起源于左心室,心室内激动的程序是自左向右,故QRS波群畸 形较明显,以V1导联呈qR或R型,而左束支型早搏激动点起源于左束支,相当于右束支发 生阻滞,故QRS波群在V1导联呈rsR'型。⑵由于前者是沿心室肌细胞之间发生激动,除极 时间较长,表现为QRS波群较后者显著增宽。 1.2右室型早搏与右束支型早搏 右室型早搏又称“A型室性早搏”,是指起源于右心室肌的室性早搏。此时异位节律点发出激 动的传导方向为自右向左,其QRS环的最大向量分别投影在I、V5导联轴的正侧端和V1、V2导联轴的负侧端,因而在上述导联上的主波分别为向上及向下。右束支型室性早搏是指起源 于右束支的早搏,心电图表现为早搏的QRS形态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

心电图诊断标准

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一. 心肌梗塞 1.基本图形: ①坏死Q波,时间>0.04秒,深度>1/4R。 ②损伤性ST段抬高,弓背向上。 ③缺血性T波改变。 2.心电图演变过程: 起病数小时之内,可无异常或仅出现高耸T波。起病数小时之后,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ST段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数小时至两天左右,出现病理性Q波,此为急性期改变,病理性Q波永久存在(偶可见Q波消失)。抬高的ST段可持续数天至两周左右后,恢复至基线水平,T波可以低平或倒置,此为亚急性期的改变。起病数周数月之后,T波呈V行倒置,倒置的T波可永久存在,或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正常。 3.心电图定位: 二.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表现 1. T波变化,最早TV1>TV5,然后T波低平(T<1/10R)、双向、甚至倒置(QRS波群不以R为主可以倒置,如Ⅲ,AVR,V3R,V1,V2可倒置)。 2. ST段下移超过0.05mv(除AVR)。 3. 出现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4. QT间期延长(正常心率者QT间期0.36~0.44秒)。 三. 房性早搏: 1. 提早出现房性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P’-R间期≥0.12秒。 2. 房性P’波之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波群,T波与QRS波的主波一致。 3. 不完全代偿间歇。 四. 交界区早搏 1.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 2. P’波有三种可能:①先有逆行P’波(即倒置的P波),再有QRS波群,但此P’-R间期<0.12秒②先有QRS波群然后有逆行P’波,此R’-P间期<0.20秒③只有QRS波群而无P’波。

3. 交界区早搏的T波与QRS波群主波一致。 4. 完全代偿间歇。 五. 室性早搏 1. 提早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前无P波。 2. QRS波群时间≥0.12秒。. 3. 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4. 完全代偿间歇。 六.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 相当于一系列连续很快的房性早搏或交界区早搏(3个或3个以上),频率大多数为15 0~250次/分,节律一般绝对规则。 2. 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0.10s。 3. ST-T无改变,但发作时可有改变。 七. 室性心动过速 1. 相当于一系列连续很快的室性早搏(连续3次或3次以上),频率大多数为150~200次/分,R-R大致相等,室律略有不齐。 2. 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间≥0.12s,T波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 3. 如果出现窦性P波,可发现P波与QRS波群指尖无固定关系。 八. 心房扑动 1. 心电图上无P波。 2. 可出现锯齿状的F波,其频率是250~350次/分。 3. QRS波群的形态正常,如心房到心室的传导是固定的假设为4:1或5:1则心律比较规整,如传导不规律则心律不整齐。 九. 心房颤动 1.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f波 2. f波频率350~600次/分。 3. QRS波略有差异,R-R间期绝对不规整,心率80~180次/分。 十. 心室的扑动(略) 十一. 心室颤动(略) 十二. 房室传导阻滞

室早

室早 在窦房结冲动尚未抵达心室之前,由心室中的任何一个部位或室间隔的异位节律点提前发出电冲动引起心室的除极,称为室性期前收缩,简称室早。临床症状有很大的变异性,从无症状,轻微心悸不适,到早搏触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晕厥或黑蒙,且其临床症状与预后并无平行关系。 目录 1介绍 2症状 3病因病理 4疾病分类 ?良性室性早搏 ?有预后意义的室性早搏 5临床表现 6心电图检查 7治疗方案 ?概述 ?缓解症状 ?预防心源性猝死 ?处理原则 8治疗目的 ?通用的目的 ?改善生存 9预后事项 ?前言 ?正常健康人群 ?非缺血性心脏扩大 ?心肌肥厚 ?冠心病

10病学资料 1介绍 过早搏动[1](premature beat)简称早搏。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在窦性或异位性(如心房颤动)心律的基础上。可偶发或频发,可以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每数个正常搏动后发生,形成二联律或联律性过早搏动。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 按起源部位可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接处性和室性四种。其中以室性早搏最常见,其次是房性,结性较少见。窦性过早搏动罕见。 早搏可见于正常人,或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常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早搏亦可见于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洋地黄或锑剂中毒;血钾过低;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时对心脏的机械刺激等。 2症状 室性早搏(或室性期前收缩),简称室早,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人 脉搏波的波形

群相当广泛,包括正常健康人群和各种心脏病患者。室性早搏的临床症状有很大的变异性,从无症状,轻微心悸不适,到早搏触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晕厥或黑蒙,且其临床症状与预后并无平行关系。正常健康人群以及各种不同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其临床预后各不相同。因此临床医生在处理室性早搏时,必须立足于病人本身,即什么样的早搏需要处理,怎样去规范化处理,怎样客观地去评估治疗效果是十分重要的。[1] 3病因病理 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均可发生室早。正常人发生室早的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心肌炎、缺血、缺氧、麻醉、手术和左室假腱索等均可使心肌受到机械、电、化学性刺激而发生室早。洋地黄、奎尼丁、三环抗抑郁药中毒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之前常先有室早出现。电解质紊乱、精神不安、过量烟、酒、咖啡亦能诱发室早。室早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与二尖瓣脱垂病人。[2] 4疾病分类 良性室性早搏 是指经各种检查找不到心脏病证据的室性早搏,临床上十分常见。良性室性早搏随年龄增长会逐渐增多,但对健康不产生太大影响,所以思想上不要负担过重。大量饮酒、吸烟、喝浓茶、咖啡、着急、紧张、睡眠不好等可诱发良性室性早搏的发生,应该尽量避免。治疗上可选用安定2.5mg,每日3次,心率快时最好选用倍他乐克12.5~25mg,每日2次,多半有效。也可服用中药稳心颗粒一包,每日3次,效果也不错。对良性室性早搏不主张用太多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免发生较严重的副作用。 有预后意义的室性早搏 是指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出现的室性早搏,最常见的心脏疾病是冠心病和心肌病。您可以查一下超声心动图、血脂、血糖等,必要时还可查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以排除冠心病和心肌病。有预后意义的室性早搏应在心内科医生的指导和观察下用药。除了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外,还应针对以下诱发原因进行治疗,如心肌缺血、心衰、低血钾、低血镁等。[1] 5临床表现

起搏心电图的识别要点(全文)

起搏心电图的识别要点(全文) 起搏心电图是在原有心律失常(SSS、AVB或房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等)。因此,起搏心电图是在原有心律失常或合并心肌除极和复极异常(病理性Q波,ST-T改变)的基础上添加了刺激信号以及由此引起的心房和(或)心室除极电活动而形成的混合波形。起搏器改变了心脏原有电激动顺序和(或)部位,导致心电图形态发生改变,或掩盖原来心电图图形的变化,加之起搏器类型、功能的不同及可能出现的起搏系统故障等,因此起搏心电图比较复杂。 起搏器分析的步骤一般包括:了解起搏器厂家,类型,工作方式和参数设置;参照手术记录或植入报告了解电极类型和位置;首先记录12导联心电图和长标II导联心电图;参考植入起搏器术后的心电图以发现新出现的异常;必要时需动态心电图检查。 一、正常起搏心电图 (一)钉样脉冲 钉样脉冲(起搏脉冲)是脉冲发生器发放的脉冲电流在心电图上的反应。通常单极电极脉冲振幅大。此时可根据有无下传的自身QRS波(心房波)来判断是否夺获心房或心室。因双极电极导线正负极之间的距离很短,因此其产生的向量很小,以致在某些导联上看不出起搏信号。(二)单腔起搏心电图 以VVI起搏为例,VVI起搏即心室起搏、心室感知及感知心室事件后

抑制心室起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单腔起搏模式。下图为VVI起搏心电图,可见自身QRS波,起搏夺获波及真/假融合波。 (三)双腔起搏心电图 双腔起搏器即DDD起搏,即心房心室起搏、心房心室感知、感知心房事件后抑制心房起搏而触发心室起搏、感知心室事件后抑制心室和心房起搏。其可根据不同需要程控为VDD、DDI、DVI等多种模式。根据起搏心电图可以判断其不同工作模式并反映心脏传导系统的功能。 1.AS-VS(心房感知-心室感知):提示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较好 2. AS-VP(心房感知-心室起搏):提示房室结功能不良 3. AP-VS(心房起搏-心室感知):提示窦房结结功能不良 4. AP/VP(心房起搏-心室起搏):提示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不良 (四)不同起搏部位的起搏心电图表现 1. 右室心尖部起搏心电图:其特点为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下,电轴左偏,胸导呈不典型CLBBB图形,V1导联主波向下,V5/V6导联QRS波以宽阔向上的R波为主或向下的S波为主。 2. 右室流出道起搏心电图(RVOT):RVOT接近希氏束和室间隔上部,与右室心尖部相比,在此处起搏能使心室激动顺序相对符合生理。RVOT可分为间隔部和游离壁两个范围以及高位和中低位两个区域。流出道高位起搏时,QRS波在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下;而在流出道低位起搏时,Ⅱ、Ⅲ、aVF导联QRS波正负双向或向下为主。间隔部起搏的心电图表现为:Ⅰ导联QRS波主波方向向下,而游离壁起搏时Ⅰ导联QRS波主波方向向上。下图A、B分别为RVOT间隔部及游离壁起搏心电图。

【心知识】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治疗

【心知识】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 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较常见,主要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与心室颤动。抗心律失常治疗并不是对所有患者均有益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带来不良后果,对室性心律失常治疗观点,目前认为应首先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危险分层,然后再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一、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 最早临床根据Lown等提出分级法对室早进行危险分层,将室早分为5级。0级:无室早;1级:偶有单发室早(1次/min或<30次/h);2级:频发室早(>1次/min或>30次/h);3级:多源性室早;4级:A.2个连发室早;B.3个或以上连发室早:5级:伴有RonT现象室早。期前收缩级数愈高表明发生室速可能性就愈大。Lown分级是室性心律失常最早的危险分层,但其过多强调室早本身,而忽略了基础病变与心脏情况,导致临床医师对室早过度治疗。由于Lowns分级法对室早的危险分层主要依据冠心病监护病房中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电监护资料,未包括普通人群自律性增强的室早,故其只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早的危险分层。 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QRS波形特征、持续时间和诱发因素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危险分层,但均有一定局限性。 1.室性早搏指数与危险分层 室早指数亦称“QR/QT比值”,QR是指室早的联律间期,QT间期是指窦性心律时QRS波群的Q波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限。室早指数为0.6-0.85时,室早落在易损期诱发室颤的危险性增大。 2.室性早搏的易损指数与危险分层 易损指数=基础QT间期×前一心动周期(RR)/联律间期(QR)室早易损指数对判定QT间期延长时室早促发室速、室颤有一定的意义。若易损指数1.1-1.4时,室早易促发室速;当易损指数大于1.4

心电图诊断要点

心电图诊断要点一.正常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P间期:并不绝对匀齐,但PP间期的互差<0.12秒。 4.心房频率:60~100次/分。小儿不超过正常相应年龄组心率95%或不低于正常相应年龄组的5%。 窦性心动过缓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波频率<60次/分,但很少<40次/分。小儿心率低于以下范围:1岁以内超过100次/分,1~6岁超过80次/分,6岁以上超过60次/分。 4.可能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等; 窦性心动过速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波频率100~160次/分,但甲亢的成人患者,P波频率可大于180次/分。小儿心率超过以下范围:1岁以内超过140次/分,1~6岁超过120次/分,6岁以上超过100次/分。 4.心动过速时由于P电轴下移,P波的形态可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心率过快时可与T波重叠,PR段及ST段可下降,T波平坦甚至倒置。 窦性心律不齐1.窦性心律 2.PP间期互差>0.12秒,也有人以互差>0.16秒作为诊断标准。 (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有关,吸气时PP 间期逐渐缩短,呼气时PP间期逐渐延长,屏住呼吸时,PP间期变为匀齐。 (2)非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无关,PP间期逐渐缩短与PP间期逐渐延长也是交替出现,但其变化的周期较长。 (3)心室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见于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包含QRS波群的PP间期短于不包QRS波群的PP间期,PP间期的互差一般<0.12秒。 窦性停搏1.窦性心律中出现较长的间歇,其间无P波; 2.长间歇不是根本心律PP间期的整数倍。 3.间歇过长时可能出现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但很少出现房性逸搏,因为心房与窦房结可以同时受到同一种病变的抑制。 窦房阻滞(一)Ⅰ型(文氏型)第二度窦房传导阻滞 1.在长的PP间期之前,出现PP间期逐渐缩短; 2.长的PP间期<两个短PP间期之和。 (二)Ⅱ型(莫氏型)第二度窦房传导阻滞 1.在长的PP间期之前,无PP间期逐渐缩短的趋向; 2.长的PP间期为短PP间期的整数倍。 窦性早搏1.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完全一致,其后继以QRS波群形态也与窦性心搏一样; 2.常无固定的配对时间(偶联间期); 3.无代偿期,早搏后的PP间期等于根本心律的PP间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在发热、运动之后心率亦无明显增加,注射阿托品后心率不能增至90次/分,并伴有窦性停搏及/或窦房阻滞等; 2.心房应激性增加,出现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纤颤等; 3.上述的心动过缓与心动过速可交替出现。 4.伴有或不伴有交界性逸搏。当房室交界组织同时受累时不会出现交界性逸搏,称为双结病变。 二.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逸搏与房性逸搏心律1.长的RR间期之后出现一个与P波形态不同的P’波,起源于心房下部的P'波也可呈逆行型性; 2.P'波后的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PR间期>0.12秒; 3.P’的形态可能一致,也可能呈多形性,这取决于心房异位节律点是单源性抑或多源性; jz*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心电图及定位诊断(RVOT)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心电图及定位诊断(RVOT) 1)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起源定位,首先肯定是在右

心室流出道起源:①V1导联呈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②Ⅱ、Ⅲ、aVF导联、V3~V6导联主波向上,呈R波;③aVR、aVL导联QRS波主波向下,呈QS型;④心前区导联QRS波移位(第1个R/S >1的胸导联),不早于V3导联,大多在V3导联之后,大多出现在V4导联。 2)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定位:①I、aVL导联QRS波主波向下(呈QS型)多为前间隔部,如QRS波主波向上(呈R型或QRS型)多为后间隔;中间隔呈正向或负向;② aVL 导联QRS主波向下为间隔部;③QRS时限<140ms、Ⅱ、Ⅲ导联单向R波且无切迹(如无RR或Rr)。心前区移行较早;④间隔部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其胸前导联移行稍早,一般在V3或V3与V4之间,下壁导无顿挫 3)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定位:①QRS波呈三相的RR或Rr,可能反映QRS时限较长(>140ms),激动自右心室游离壁向左传导(图3-1-16、17);②aVL导联QRS 波主波向上为游离壁(左侧壁)室性心动过速;③游离壁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其S波在V3导联较深(>3.0mV),胸导联移行一般在V4导联或以后,并且部分患者下壁导联QRS波存在顿挫,这种顿挫的特异性较高,可能反映左室激动。 4)右心室流出道左侧(前内侧部分)与右侧(后外侧部分)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定位:通常I导联的QRS波呈QS型时,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前间隔或靠近前间隔的位点(仰卧前后位观察,位于右心室流出道的最左侧部分)。随起源点右侧移动(位于间隔或游离壁)导联出现R波,并逐渐占主导,QRS波的电轴更向左。因此:①QRS波振幅呈avl>**,提示起源点位于右室流出道的左侧;②QRS波振幅呈aVL<aVR,提示起源点位于右室流出道的右侧。 5)右心室流出道上部与下部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定位:起源点越靠近上部和左侧,V1和V2导联R波振幅越较大。当起源点向右或下移动时,右心前区导联R波振幅降低,心前区导联移行区向左侧移动;此外,V2导联为R波或V1导联和2导联“r”大于0.2mV时,

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特征(投稿)

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特征 陈亚东1庞京2 罗军1单兆亮3 (1.总参警卫局保健处,北京100017;2. 100125 北京,北京军区老干部服务处;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北京100853) 摘要目的对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起源部位的患者体表心电图特征上的差异。方法151例解放军总医院住院行导管射频消融的患者,男性80例,女性71例,年龄10~81岁(44.2±14.9)岁。结果RVOT起源于游离壁的38例、间隔86例,LVOT27例。RVOT起源于前部50例、中部47例、后部27例。游离壁较间隔有更多肢导的切迹,间隔较游离壁、前部较下部I导联主波向下的比例更高。间隔中、后部起源的RVOT心电图形态最接近LVOT。结论本研究观察了RVOT不同起源部位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可为RFCA手术定位消融提供帮助。 关键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541. The electrocardiogram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electrocardiogram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origins of the idiopathic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arrhythmia. Methods We studied 151patients [80males and 71females; mean age (44.2±19.4)years]with idiopathic outflow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in the past 13 years. All of them underwent catheter mapping and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esults Among the 124 RVOT, there are 38 cases arose from the free wall, 86 from the septum and 50 from anterior, 47 from intermediate, 27 from posterior. There are more notches in the ROVT arose from the free wall than the septum. In lead I, the greater the R-wave amplitude, the more it suggests a posterior septal site. The ECG morphology of the RVOT from the intermediate and posterior in septum is closest to the LOVT.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s electrocard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VT from different origins that may be useful to facilitate catheter positioning for ablation of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Keywords: 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atheter ablation;Electrocardiogram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 A)多发生在不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患者中,占室性心律失常的10%左右,愈后良好[1]。其中大部分心律失常起源于心

诊断学心电图总结

诊断学心电图 1.心电向量:心脏在电激动过程中产生的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 向量。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 2.平均心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借以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这一总 时间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是空间性的,但心电图学中通常指它投影在 前额面上的心电轴。 3.病理性Q波:在心梗坏死型改变时出现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的异常Q波(时间≥0.04s, 振幅≥1/4R)。 4.代偿间歇: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 周期长的间歇。代偿间歇=联律间期+代偿间期;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等于两 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小于两个基本 心动周期时称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5.肺性P波: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常 见于右房肥大。 6.二尖瓣P波:P波增宽,其时限≥0.12s,P波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以Ⅰ、Ⅱ、 aVL导联明显。常见于左房肥大。 7.干扰:正常的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具有较长的不应期,因而对于两个相近的激动,前 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影响后面激动的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8.偶联间期:又称联律间期、配对间期;指异位搏动的起点与其前一个基本心律的起点之 间的时距。 9.逸搏:当高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而出现停搏或节律明显减慢时或因传导障碍而 不能下传时,或其他原因造成长的间歇时,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低位起搏点就 会发出一个或一连串的冲动,激动心房或心室,仅发生1—2个称为逸搏。连续3 个以上称为逸搏心律。 10.折返激动:由于环状通路处单向阻滞且传导减慢时造成的激动信号再次回到激动产生处 的现象。 11.易损期:在T波峰值到达前30ms时的激动易引发心室颤动,故其称为易损期。 12.原发性ST—T改变:见于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瓣膜病、心包炎、脑血管意外。 13.继发性ST—T改变:见于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症。 14.心肌梗死的特点: 缺血型改变:T波改变: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对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高而直立的T 波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时面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T波倒置。 QT间期延长 损伤型改变: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 坏死型改变: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或呈QS波。 15.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理应分为房性以及房室交界区相关的心动过速,但常因P’不易 辨别,故统称室上性心动过速,该心动过速发作时有突发、突止的特点,频率一般在160~250次/分,节律快而规则,QRS形态一般正常。 16.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发生在心房、房室交界区或心室,此类心动过速发作多有 渐起渐止的特点,频率比逸搏心律快,比阵发性心动过速慢,交界性心律频率多为70~130次/分,室性心律频率多为60~100次/分。易发生干扰性房室脱节 17.心肌梗死的定位:

2021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解剖和心电图定位(全文)

2021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解剖和心电图定位(全文) 临床上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VAs)主要包括室性早搏(PVCs)和室性心动过速(VT),通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SHD)患者。然而,也有大约10%发生在结构正常的心脏,其机制与心肌瘢痕无关,大多认为是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活动,也有部分存在折返机制(分支型VT),被称为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s)。IVAs可起源于心室的任何部位,多见于心室流出道,其中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早可占所有室早的80%以上,是临床上最常见的VAs之一[1]。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素显像、血管造影或心脏MRI有助于明确IVAs的诊断与解剖定位。IVAs基本上均为良性,大多数患者无症状,但当长期频繁发作时,亦可导致左室功能障碍,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甚至少数患者可发生猝死。研究表明,右室流出道室早或单形性室速可能是触发某些恶性心律失常(多形性室速或室颤)的因素之一[2]。与药物治疗相比,通过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可根治IVAs,其成功率高且复发率低、并发症少,能够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目前已被推荐为IVAs的一线治疗手段。而射频消融的成功率与IVAs定位的准确率密切相关,由于IVAs常起源于特殊的解剖结构(图1),基于不同的解剖背景可显示出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因此体表12导联心电图(ECG)作为临床上最常用的无创检查之一,被广泛用于术前对IVAs进行初步定位,从而有助于制定最佳的消融策略,并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图1 IVAs的起源部位[5]。 注:RV:右心室;LV:左心室;Outflow tract region:流出道区域;Supravalvular:瓣上;Endocardial:心内膜;Epicardial:心外膜;PA:肺动脉;Aorta:主动脉;RVOT:右室流出道;LVOT:左室流出道;AMC:主动脉瓣-二尖瓣连接部;LV summit:左室summit区;GCV:心大静脉;AIVV:前室间静脉;Annuli:瓣环;TA:三尖瓣环;Peri-Hisian:希氏束旁;MA:二尖瓣环;Fascicles:束支;LPF:左后分支;LAF:左前分支;Upper septum:高位间隔支;Intracavital:心腔内部;PAM:乳头肌;Moderator band:调节束;PPAM:后内侧乳头肌;APAM:前外侧乳头肌;Epicardium:心外膜;Crux:后十 字交叉;MCV:心中静脉。 一、流出道区域(Outflow tract region)起源

【心电学】林加锋教授: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定位

【心电学】林加锋教授: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定位 来源:365心血管网 作者:温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林加锋 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PVCs/VT)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虽然心室的各个部位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但其存在好发区域,目前研究发现右心室流出道及其延伸部位(肺动脉干)是最常见的好发部位,约占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70%左右,其次是左心室流出道左冠窦内、左冠窦下及左心室间隔部和房室环(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等是其较常见的好发区域,各约占5~10%(图1)。 图1 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常见发生区域分布图 注:LAO=左前斜位,RAO=右前斜位,PA=后前位,下同 本文根据我中心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将PVCs/VT分为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包括右心室流出道、左心室流出道、二尖瓣环前侧壁及心大静脉远端远端移形区)及心室非流出道,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征并提出定位及鉴别流程。 一、心室流出道及邻近结构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本文根据我中心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175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LVOT)及其邻近结构的特发性PVCs/VT的心电图特征,并与272例右心室流出道(RVOT)特发性PVCs/VT进行比较,以探讨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不同部位特发性PVCs/VT的心电图(ECG)特征,并提出定位流程。 1. 175例消融成功者,根据有效靶点X线影像及三维标测定位,可将其分为以下6组:①左冠窦(LCC)组73例;②右冠窦(RCC)组22例;③左右冠窦交界处(L-RCC)组6例;④左冠窦下(ULCC)组25例;⑤二尖瓣环前壁心内膜(end-MAA)组11例;⑥心大静脉

室性早搏的定位诊断【范本模板】

室性早搏的定位诊断 室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VPB),又称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extrasy stole)、室性过早收缩(ventir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VPC)等,然而,室性早搏一词则是广为通用的术语。起源于希氏束部位以下过早发生的单个或成对、无保护机制的心搏,称为室性早搏.希氏束电图示V前无H波,为肌性室性早搏;V前有H波,H—V间期缩短者,为分支性室性早搏。 根据起源部位不同而分类: (1)、室间隔早搏 (2)、右室肌性早搏:右室流出道早搏,右室心尖部早搏等. (3)、右束支性早搏 (4)、左束支性早搏 (5)、左前分支性早搏 (6)、左后分支性阻搏 (7)、左室肌性早搏 (8)、心室前壁早搏 (9)、心室后壁早搏(见表-1) 表—1 室性早搏定位诊断: ---———-—————-———-————-—-———————--————-— I、aVL II、III、aVF V1 V5 心电图表现-————————————————————-————--—-——-———-—— 右室上部上下上类似RBBB 下部下下上类似LBBB 右束支上上下上呈L BBB 左束支主干上上上上呈RBBB 左前分支上下上上RBBB+LPH 左左后分支下上上上RBBB+LAH 前壁下下 室后壁上上 侧壁上下 室间隔与窦性QRS—T波形大同小异 ————————————————-—--——-——-—————-———-——— 注:上:指QRS主波向上下:指QRS主波向下 现将发自心室不同部位早搏的心电图特征、产生原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介绍如下: 一、室间隔早搏

张劲林教授:RVOT室早消融新理念

张劲林教授:RVOT室早消融新理念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右室流出道(RVOT)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起源于肺动脉瓣下。目前传统的对RVOT室性早搏(室早)的消融方法均根据早年日本学者提出的方法,即将RVOT的解剖分成9个部分,每个解剖部分的室早心电图有各自的特点,根据室早体表心电图特点于RVOT肺动脉瓣下相应的解剖部位进行标测消融。经验丰富的术者可根据体表12导联心电图即可初步将室早定位在9分法的具体解剖区域。经验较少的术者亦可在全部RVOT区域进行起搏标测和激动标测,这便是传统标测和消融RVOT室早的手术方法。虽然目前为止,传统9分法在临床上仍广泛使用,但消融成功靶点常常位于肺动脉瓣下,即RVOT前间隔,此处起源的室早更为多见。尽管导管到位方便,标测便捷,但笔者认为,传统RVOT室早消融方法存在局限性:术中需标测的范围较大,即使耐心细致的标测消融,真实世界的总体成功率并不令人满意(80%-90%);术中室早数量极不稳定,部分病例难以获得非常满意的起博标测图形,有效消融终点不明确;消融后室早形态变化多见,消融中疼痛反应多见;RVOT游离壁室早消融有一定的心包填塞发生率等。 廖自立等首次在国际上详细介绍了肺动脉窦的解剖、肺动脉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其研究纳入244例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且电轴向下的患者,从中筛查出24例肺动脉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并在肺动脉窦消融成功,该研究引起了电生理界的广泛热议。受其启示,笔者初期于部分反复于肺动脉瓣下消融无效或复发病例中于肺动脉窦处标测,取得了满意效果,然而在实践中笔者越来越惊奇的发现“肺动脉窦起源”室早绝非少见,而可能是绝大多数RVOT室早的真正起源。为了验证笔者的设想,笔者前瞻性的入选90例心电图呈RVOT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论证肺动脉窦内标测是否可作为RVOT室早标测的首选途径。笔者研究结果显示:90例入选患者,其中81例患者(90%)于肺动脉窦部标测到心律失常最

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的临床心电学特征及消融治疗

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的临床心电学特征及消融治疗 特发性室性室速是指不伴有明显器质性疾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排除电解质紊乱及离子通道疾病等病因,包括流出道室速,左室特发性室速及起源于二尖瓣、三尖瓣、心外膜上接近冠状窦系统附近和乳头肌等部位的室速三大类;流出道室速又以右室特发性室速多见。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ightventricularoutflowtract,RVOT)的室性早搏(室早)、室速在室性心律失常中占绝大部分(70%左右),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占10%左右。现对RVOT室性心律失常做一综述。 1解剖毗邻关系 RVOT为室上嵴之上由心肌组织构成的圆锥管状结构,位于肺动脉瓣以下、右室流入道以上、三尖瓣环的顶部。左冠状窦与右冠状窦紧邻肺动脉漏斗,因此起源于RVOT及主动脉窦的室早心电图表现有重叠,是鉴别重点之一。肺动脉瓣在心脏瓣膜最高的位置,其位于左前方,其中,右瓣靠近右心耳末端;左瓣位置表浅,直接位于心外膜下;后瓣位于左主动脉的近端和左心耳远端。心室心肌袖延伸至半月瓣以上几毫米到两厘米,故目前认为肺动脉瓣及以上部分是RVOT室速的起源部位,在此部位消融80%以上有效(如图1)。

2临床表现 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年龄可在6~80岁,女性比男性多见。患病表现因人而异,最常见的症状为心悸、心跳停搏感、气短、胸闷;部分患者因心输出量不足和重要脏器灌注不足,也可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气短、头晕、出汗,少数可有晕厥,甚至心绞痛。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是由持续频发室早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室早根除后心功能改善,心脏扩大逆转,可排除其他原因及其他类型心肌病。室早负荷是指24h动态心电图室早数量与总心搏的比值,<10%为低负荷。10%~20%为中负荷,>20%为高负荷,目前认为高负荷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主要因素;但也有报道,即便是<10%的负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也有发生。也有学者提出该病的发生机制包括左束支阻滞所致心室收缩不同步、增加心肌氧耗以及改变正常心肌收缩顺序等。RVOT室速多为良性病程,预后较好,心脏性猝死少见。无心血管疾病、年龄<30岁不增加心血管危险因素;表现为多形性室早、非持续性室速,则增加心血管病发病率或死亡风险;室早联律间期短、室速周长短均提示预后较差。 3诊断 RVOT室早、室速诊断:① 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阻滞图形,电轴偏向下;② 心脏结构正常;③ 起源点位于RVOT。见图2。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动态心电图特点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动态心电图特点 吴学勤;高敏;王慕秋;王静;朱晓红;杨玲;仇鑫;鲍佩;王延林 【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RVOT-VP)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本文对687例RVOT-VP患者动态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687例患者中,女性395例(57.4%),男性292例(42.5%),女 性/男性比为1.35,平均年龄(59.8±12.9)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症状,94例(13.7%)曾出现过黑朦症状,22例(3.2%)曾经出现晕厥。动态心电图记录室性早搏204~28472次。检出右室流出道室速39例(5.7%)其中非持续性室速31例(79.5%),发作性持续性室速8例。室速发作时未见 一例晕厥发生。结论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较常见,动态心电图能揭示室早特征、分布、室速发作情况与症状关系,射频消融治疗为首选。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年(卷),期】2014(000)002 【总页数】2页(P166-167) 【关键词】室性早搏复合征;心电描记术,便携式;心动过速,室性 【作者】吴学勤;高敏;王慕秋;王静;朱晓红;杨玲;仇鑫;鲍佩;王延林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电科,合肥230001;安 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电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 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电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电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电科, 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电科,合肥230001;安

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LT

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PVC)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年龄大小不一,但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近年来,随着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越来越多的室早病人接受了导管消融治疗。因室早的起源部位通常与体表心电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通过体表心电图对室早的起源可以较为准确地定位,这对明确室早的发生机制及指导消融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01 V1导联QRS波形态及胸前导联移行区 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中,V1导联代表右侧胸前导联。临床上,通常根据V1导联QRS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室早起源于哪一侧心室。若V1导联呈rS或QS型即左束支阻滞型时,则提示起源于右心室。因为起源于右心室的室早其QRS除极波综合向量指向左侧,电流方向背离位于右室表面的探查电极,故而V1导联的QRS波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反之,起源于左室的室早其QRS波多呈右束支阻滞图形。 由于右室流出道通常位于左室流出道及主动脉根部的右前上方,因而V1导联呈rS型的部分室早尤其是下壁导联呈单相R波的PVC,也可能起源于左室或主动脉窦。因此,在判定左右心室起源时,除外V1导联QRS波形态,也要参考胸前导联QRS波移行。正常情况下,R/S等于或接近1的胸前导联为移行区;若V2导联呈rS型,V3导联呈Rs型时,胸前导联移行区则是位于V2~V3导联之间。欧阳非凡等发现V1导联R波时限≥50%QRS宽度,其振幅≥30%QRS振幅(代数和),则提示起源于左室可能。 02 下壁导联QRS波电轴极性 QRS波电轴极性尤其是下壁导联,对室早起源部位的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讲,QRS波电轴向下即下壁导联QRS波主波向上尤其是单相R波时,通常表明激动起源点靠上;反之,下壁导联QRS波电轴向上即QRS波主波向下时,激动起源点通常靠下。 03 瓣环室早的定位 靠近房室瓣环的室早其实是与显性预激旁路的定位基本一致。因为显性预激旁路的心室插入端大多位于房室瓣环附近的心室肌。有学者提出可根据V1、Ⅰ及aVL导联QRS波的形态,对起源于二尖瓣及二尖瓣环的室早进行定位。

右室流出道起源与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的分析

右室流出道起源与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的分析 高振华;胡建强 【摘要】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源与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心电图的主要区别.方法回顾分析因频发室性早搏,心电图室性早搏胸前导联呈左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行射频消融成功的患者126例,分为右室流出道(RVOT)起源组66例,主动脉窦(ASC)起源组60例.结果 V1、V2导联R波时限指数和R/S波幅指数ASC组高于RVOT组.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RVOT组高于ASC组.ROC曲线分析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鉴别室性早搏起源有较高价值.结论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且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的室性早搏,分析V1、V2导联R波时限指数、R/S波幅指数和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可判断RVOT起源与ASC起源,指导射频消融治疗. 【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年(卷),期】2014(012)003 【总页数】3页(P247-249) 【关键词】右室流出道;主动脉窦;室性早搏;导管消融;心电图 【作者】高振华;胡建强 【作者单位】471003河南省,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洛阳东方医院心内科;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7

心电图胸前导联呈左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的室性早搏,可能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与主动脉窦(ASC),但如何就此准确判定,对提高导管消融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1.1 一般资料选择上海长海医院心内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室性早搏胸前导联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且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成功行射频消融的患者126例,根据最后成功射频消融靶点位置分为RVOT起源组66例,其中 男性30 例,女性 33 例,年龄 18~68(37.8±19.6)岁;ASC组6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19~70(38.6±20.2)岁。所有患者胸闷、心悸、乏力及心电图发现频发室性早搏病史(3.8±2.2)年,体表心电图为单形性室性早搏,窦性心律时心电图正常,曾服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普罗帕酮在内的3~4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查体、超声心动图和X线胸片心脏结构及功能未见 异常。术前完善动态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经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1.2 心电图分析本研究所有患者于标准位置记录体表12导联窦性心律及室性早搏心电图,测量室性早搏V1和V2导联总的QRS波时限、R波时限、R波振幅及S 波振幅。R波时限指数是指V1或V2导联中取其R波时限最大值,R波时限占QRS波时限的比例,即R波时限指数=R波时限/QRS波时限。R/S波幅指数是R 波振幅与S波振幅的比例,取V1或V2导联中的最大值[1]。窦性心律及室性早搏时胸前导联确定移行区导联,以当胸导联的R波振幅及S波振幅比值为0.9~1.1 时的导联为移行区导联,评分即为那个导联的数值,以0.5分为一级,计算移行区积分。移行区<V1计0.5分,V1计1.0 分;V1<移行区<V2计 1.5 分,V2计2.0 分;V2<移行区<V3计2.5分,依次类推。移行区指数:即用室性早搏时移 行区积分减去窦性心律时移行区积分[2]。 1.3 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局部麻醉下穿刺右颈内静脉或左锁骨下静脉置入6 F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