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比较教育学1.3

比较教育学1.3

比较教育学1.3
比较教育学1.3

专题三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与方法

本章试图以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和研究方法为切入点,梳理比较教育学自成立以来,其研究视野、研究领域、研究论题和研究方法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演变过程,以期进一步认识比较教育这门学科的价值,推动比较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

第一节影响比较教育研究主题与方法的因素

比较教育研究主题与方法的产生、形成不会是一种孤立的、偶然的事件,而是有一个发展的演变过程,这一发展演变过程必然与社会发展与变革、科学哲学的发展和教育科学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为什么在某个历史时期是这些而不是那些研究主题,为什么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会选择和运用某些研究方法,为什么在某个历史时期,某些主题和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与当时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以及教育本身的水平直接相关,只有把这些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如果我们把社会作为系统来考察,不难发现,教育既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既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系统与环境的关系。若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来看,整个社会系统的性质,决定于教育及其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同时由于系统内部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教育本身的性质又受到整个系统及其他子系统的制约和影响。若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来看,教育系统也只有不断地与社会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和保证其自身不断地进化和发展,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功能和目标。由此可见,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变革是密不可分的。比较教育作为教育科学中的组成部分,它的研究主题和方法与社会变革也同样存在着互动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早在16、17世纪,由于地理大发现、工业生产的出现及商贸活动的迅速发展,使得西方各国相互交流活动明显增加。随后的18世纪下半叶,以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的工业技术革命,促使整个欧洲从生产方式、生产手段到社会结构乃至社会生活和社会道德价值观念都处于激剧变化的转型时期;紧接着在英、法等国家相继爆发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彻底改变了西方社会的面貌。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教育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又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时的旧教育资源与教育水平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于是,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相继建立了上下贯通的国民教育制度。

在准备建立和不断完善国民教育体制的过程中,为了学习和借鉴别国的教育发展经验和教训,一些较明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教育家开始关注别国教育的发展。于是,本着改善本国教育的目的,一些学者开始有意识地考查外国教育情况,从此,一门新兴学科——比较教育便应运而生了。也就是说,比较教育的产生与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需要、国家干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我们回顾一下美国、英国或法国教育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比较教育某些与国家干预教育的发展相关的倾向。在19世纪以前,对比较教育学科贡献较大的学者,往往是政治家或与政府机构联系较密切的人物,他们为了达到巩固本国的国民教育制度,对比较教育研究的问题和方法主要集中于收集对本国有用的外国的经验上。虽然,他们在资料的收集中普遍缺乏系统性,但是,他们激起并促进了国家政府对别国实际情况的普遍兴趣,并为本国提供了信息服务。

应当强调的是,虽然近代以前影响比较教育发展的主要是政治因素,但在近代工业化时期,对比较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则是经济因素。伴随民族主义和产业革命的进展,19世纪已成为各国竞相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从外国获得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从某一教育制度中借鉴一些东西,来满足本国的教育改革需要,在封建教育体系中建立起崭新的现代教育体系。与此相对应的,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以健全和充实与这种国策直接相关的国民教育制度为目标的政策的探讨上。如法国马克?安托万?朱利安(Mare-Antoine Jullien)的《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1817年)、维克托?库森(Victor Cousin)的《关于普鲁士公共教育情况的报告》(1831年)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而英国的约瑟夫?凯在题为《英国和欧洲的社会状

况及人们的教育》一书中,不仅汇集了他在欧洲旅行所获得的宝贵经验,而且认为英国要多多学习瑞士和德国的模式,改善本国的教育和生活水平;另一位英国学者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对欧洲大陆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阿诺德的几部著作中,都反映了他对欧洲大陆教育的深刻认识以及寻找能为英国所用的思想和经验。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急剧发展,也非常重视为经济发展培养优秀国民和改善民主主义社会任务的学校的作用。担任马萨诸塞州教育委员会教育督察长的霍雷斯?曼(Horace Mann),在他任职的12年间,每年都提出报告书,而其中的《第七年报告》就是他历时半年对欧洲各国的学校进行考察后写成的。在这份报告书中,普鲁士学校的教学方法和非强制性的纪律得到了赞赏,同时也间接地提出改善美国的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的愿望。而亨利?巴纳德(Henry Barnard)也深受普鲁士教育思想影响,为改革美国的公立普通学校作出巨大贡献。

自19世纪后半叶,由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欧洲各国经济迅速发展。这种发展向教育提出了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要求,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就是说,在现代,对教育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技革命及其所引起的产业革命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在这一时期,以电动机发明应用为导火线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产业结构日益复杂,社会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同样教育、社会之间的互动和促进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性表现在教育的国家特征和民族特征显著增强,教育功能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差异,给各国的教育带来巨大的不同。在如此差异之下,全盘简单的借鉴某种教育制度或模式是万万行不通的。于是,社会的变革给比较教育研究问题和方法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比较教育研究开始了一场新的变革。以迈克尔?萨德勒(Michael Sadler)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进行比较教育,决不仅仅是因为本国教育领域中存在着问题,也不是其它国家都拥有比自己更好的教育制度,更主要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并理解自己国家教育制度中所蕴含的美好东西。因此,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和方法不再是直接从别国借鉴、引进教育制度,而是注重学校与社会的能动关系,把学校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研究。萨德勒在一次演讲中明确

提出了“从对外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学到多少有实际价值的东西呢?”这一重要问题,并用“学校外部的事物甚至比学校内部的事物更重要,它对学校内部的事物发生影响,并用以说明后者”这一名言来回答。在他看来,没有哪个学校、教师团体、学生班级是孤立的系统,它们都要与国家生活相联系。在萨德勒等人的影响下,比较教育研究的问题和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此,结束了以借鉴和移植为特征的比较教育奠基时期,开始了以因素分析为主要特征的“预测”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和方法主要是对教育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的分析,比较教育不再满足于搜集纯粹的描述资料,而在研究中开始对与教育实践有关的各种力量进行推测性的论述和分析。如萨德勒在进行英国教育调查中就很关注国家背景,他认为教育是受社会整体制约的,因此,必须探求制约一个特定社会及其教育的更加深层的因素。布莱恩?霍尔姆斯(Brain Holmes)把这种方法发展成一种更为复杂的方法,并认为萨德勒以及和他一样,关注教育改革的人们“注意到了教育改革要有广泛的社会联系”。

过去,对一些人来说,仅仅发现有关尚未知晓的教育制度的情况,就足以令人兴奋,而现在人们认识到这只是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那种描述性方法,既没有阐述,也没有例证;既没有以某些其他的方式来说明一种教育制度是怎样形成的,也不能回答如何利用资料来解决当代的教育问题,是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的。于是,人们在寻求一种“可以帮助他们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的理论”。在探求过程中,他们发现仅有描述是不够的,即使对教育统计数据进行调查、收集和整理也是不够充分的。要调查其他国家的教育,不仅需要理解他们的文化,而且需要调查更多的情况,不仅需要对所获的资料进行分类和描述,而且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20世纪人类历史上爆发了空前惨烈的世界战争。在这两场大战中,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各国认识到科技的无限威力,认识到培养科技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而战后的民主主义运动的高涨,使得教育改革成为席卷整个世界的滚滚洪流。各国把发展教育列入振兴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中,尤其是新生的一些民主主义国家,提出办教育、兴国家、兴民族的口号,掀起教育研究浪潮。同时这一热潮也席卷了整个比较教育领域,反映在比较教育研究视野发生了系列变

化,如由原来单一国家研究转向多个国家比较;由区域研究扩展到世界范围研究;由少数发达国家转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由西方中心扩展到东方地区;由发达的西方国家扩展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比较教育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多样性的方法体系和多元化的比较教育研究派别。

伴随21世纪的脚步,世界变得日益复杂,比较发达的社会与相对不发达的社会之间的鸿沟,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全球化趋势,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极其需要加强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文化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理解。理解是通过真正的交往实现的,而交往则是通过传授教育的基本技能来引导的。比较教育可以向人们传达其他民族在其学校、课程和文化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及态度,发挥其促进交往的作用;比较教育可以引导我们达到理解、同情和宽容。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和方法又随之发生了变化。

二、科学哲学的发展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科学哲学既是一种认识世界、创造理论知识的社会活动,又是积淀着人类认识世界的理论成果的庞大知识体系。表面上看,比较教育与科学发展并无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认真考察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中深深地烙上了科学哲学的印迹,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两者的联系却愈来愈密切。

在1 6世纪近代科学产生以前,由于受到科学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科学研究方法始终处于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在这一时斯,人们依靠不充分的直觉观察,对教育经验进行总结并直观地认识教育现象,因此带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同样在比较教育的史前期有所反映,当时一些旅行者在别国访问时,凭着一些不充分的观察,对他国的教育和文化进行介绍。当然,这些“旅行者见闻”只是一些纯粹的描述,均未作出系统的阐述,也没有专门的调查目的、方法和框架,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自发性。

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朱利安的《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问世,才标志着比较教育学科的诞生。受刚刚形成的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朱利安主张以严密、系统的数据分析进行教育研究,并希望比较教育成为一种近乎实证的科学。因此,他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一书中,对欧洲教育的所有方面进行系统的、比较的调查,试图借有用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来研究教育

问题。

朱利安关于比较教育研究主题和方法的产生,与当时科学哲学的归纳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盛行是分不开的。早在17世纪初期,英国学者弗兰西斯·培根就提出科学的目的是改善人在地球上的命运,而这个目的的达成,是靠通过有组织的观察来收集事实并从中推导出理论来实现的。在他看来,科学是以我们能看到、听到、触到……的东西为基础的,科学知识是已证明了的知识,科学理论则是严格地从用观察和实验得来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因此,个人的意见或爱好和思辨的想象在科学中没有地位。到了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科学家在数学、物理、生物和天文学等自然科学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伟大的先驱科学家伽利略和牛顿的卓越贡献,使人们坚持:如果我们要了解自然界,我们就必须向自然界请教而不是向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请教。17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力量终于使人们认识到,中世纪自然哲学家迷恋于古人的著作,甚至把圣经作为科学知识的源泉是错误的,人们转而开始以实证的态度强调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和实验。

在朴素归纳主义者看来,科学应该始于观察。科学的观察者应该具有正常的未受伤害的感官,应该忠实地记录下他所能看到、听到的东西,作为和他正在观察的情况有关的事例,而且他在做这些事时不能带有任何成见。在这些观点影响下,朱利安提出:“任何一门科学,任何一门艺术,都是由事实和观察组成的,教育也不例外。所以,也像人们为其他知识分支所做的那样,显然有必要为教育这门科学建立事实和观察的库藏,其中藏品要列出分析表,以便排列分析,从中演绎出一定的原则和明确的规则,使教育成为近乎实证性的科学,避免它被委弃于狭隘而局促的视野,避免它的领导人的任性武断……”为此,朱利安以欧洲的道德教育研究状况为例进行进一步分析。虽然,通过观察人们会收集到一些感兴趣的材料,发现道德教育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但是,在朱利安看来,如果要想提供更为直接、得到更为重大的效益,比较教育的道德研究应该做的是一份比较表,在表中列出欧洲各地列出与道德教育有关的各种主要教育机构,列出道德教育的各种方式,各种目标,然后渐渐进入其中的改进以及这些改进已取得的成就。总之,朱利安提出调查研究,要通过能反映实态的问卷法来进行,并对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和方法论作了许多重要的论述,大大推动了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

在比较教育方面大量的描述性研究发展的同时,寻求历史解释的传统,或者说从历史中寻找因果要素的传统似乎已经抬头。以萨德勒、艾萨克?康德尔(Isaac Kandel)为代表的一批比较教育研究专家,他们不再满足于全盘借鉴和移植别国教育制度的做法。他们强调在研究别国教育制度时,应该关注教育制度以外的,与教育制度密切联系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比较教育研究方向不仅以教育事实的物质性为中心,而应围绕着那些描述、解释这些事实,并把它们固定在一个特定时空的里展开。因此,他们在注重收集不同国家的教育信息的基础上,重视解释教育现象的原因及其演变,目的是促进本国教育系统的改善。这种研究范式的改变,与当时人们的科学观的改变是分不开的。在朱利安时代,人们崇尚的科学观称为绝对无误论,即认为科学提供了绝对确实的、可证明的知识,所以,现实被视为客观、具体和可感觉到的“东西”。人们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主要是通过观察、描述和一些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建立自己的理论。

但是,自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和二十年代以后,绝对无误论就开始崩溃了,一切科学知识:事实命题、规律和理论,都是不可证明的。“可误论”(fallibilism)代替绝对无误论成为大多数哲学家的共同信条,赫塞尔、休厄尔和孔德在认识论上都是可误论者。以波普尔为代表的证伪主义者的观点同逻辑经验主义者相反,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目的不是要提高理论的概率、希望得到概率越来越高的理论,而是希望得到较好的理论。他强调:一个科学理论的可检验性或可证伪性的程度越高,它的经验内容就越多,同时它的概率就越低,所以,依波普尔看,科学的目的不仅不要得到概率最高的理论,而且恰恰相反要得到概率最低的理论,也就是内容最丰富的理论。他完全抛弃确实性的理想,而要求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说明力和严峻的可检验度。依波普尔看,不仅科学理论永远是猜测性的,检验理论的基本陈述也是猜测性的,在科学的任何层次上都没有经验的确实性。

受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观的影响,阿诺德和萨德勒率先对比较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进行变革。他们同意证伪主义者的观点:即经验支持或确认性不只是理论和证据之间简单的两者关系,而应是理论、证据和“背景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们在考察、借鉴别国的教育经验时,非常重视对教育的“背景知识”的了解。也就是说,他们在关注他国的教育系统内部特点的同时,更多的是阐释教育的不同作用,考察影响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如弄清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教育制度与民族特性的关系和本国教育与外国教育之间的关系,最后达到推动本国教育改革的目的。由于影响各国教育制度的因素非常庞杂,他们首先运用解剖学原理来阐述因素分析的比较教育研究原理,后来,经康德尔、尼古拉?汉斯(Nicholas Hans)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比较教育研究的因素分析法成为经验借鉴时期的一个主要研究范式。

但是,不论是归纳主义,还是证伪主义,他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的观察陈述及其关系的基础上,而没有考虑到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理论的复杂性。所以,它们的科学观都过于零碎,都不能为实际上十分复杂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特征提供恰当的描述。为此,伊姆雷·拉卡托斯等人提出:比较恰当的是,把理论当作某种有结构的整体来描绘的图景。而理论之所以必须被看成是某种有组织的结构,理由有三:一是历史研究表明理论具有这种特征;二是概念只有借助于结构严谨的理论才能获得精确的含义;三是来自科学成长的需要。显然,科学要能获得比较有效的进步,理论就应该在结构上含有关于其本身应该如何发展和扩充的相当明确的线索和规则。这些理论应该是可以提供一个研究纲领的开放的结构。

用拉卡托斯的话来说,研究纲领就是一个既可以从正面又可以从反面指导未来研究的结构。纲领的反面启发法,包括关于不得摈弃或修改这个纲领所依据的基本假定,即其硬核的规定。而一个纲领的硬核,就是确定一个纲领特征,它表现为某种非常一般的、构成纲领发展基础的理论假说。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硬核,就是这样一种假定:社会的变化要由归根到底决定于经济基础的阶级斗争、阶级的性质以及斗争的细节来解释。正面启发法包括那些指出这些研究纲领可以如何发展的指导方针。

在这种科学哲学观的影响下,乔治·贝雷迪(George Bereday)的四阶段分析说、德里希?安德森(Friedrich Schneider)的结构功能主义方法论、诺亚(H.J.Noah)和埃克斯坦(M.A.Eckstein)的实证主义比较教育研究模型、霍尔姆斯的问题研究法以及埃德蒙?金(Edmund King)的洞察研究法不再停留于教育现象的观察、描述和一些关系的陈述上。在他们的研究中,更注重理论的复杂性和方法的严谨性的探索。如贝雷迪的比较四阶段分析说,首次将比较研究与假说的验证联系起来,在比较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具体的研究程序,把比较教育研究分为描述、解释、

并置和比较四个阶段,推动了比较教育研究科学化的发展。对于诺亚和埃克斯坦来说,则进一步发展发贝雷迪的方法。他们明确提出了一套以假说的验证为核心的比较教育研究程序。在他们看来,比较教育应是一门科学,因此,他们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引入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提出包括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明确概念、选择例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说明结果等步骤的研究程序和方法。霍尔姆斯的问题研究法,虽然,主要是在杜威的“反省思维五步法”和波普尔的“批判二元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他的问题研究法的提出仍然打上了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的最新进展的烙印,假说是问题研究法的核心,四个研究步骤支撑着整个研究方法的骨架。与上述几位比较教育研究者不同,埃德蒙?金不主张比较教育研究应当有自己的特定的方法,他认为无论哪种方法,只要适合于有待检验的问题或课题就是可行的。但是,无论是什么层次的比较研究,它们包括由背景、概念、体制、操作、决策和执行五方面组成的完整的理论框架。

三、教育科学的进步

比较教育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当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教育科学的进步对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虽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却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前者对后者起着促进和指导作用。通过历史考察,人们总会发现,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和方法与一定的教育科学相对应,不同历史时期的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和方法则体现出不同的教育科学进步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和方法的发展水平也可以作为教育科学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因此,比较教育的研究主题和方法与教育科学的进步,二者处于一种在动态发展过程相互作用的关系中。

16、17世纪以前,哲学是人类的“总体”知识,许多学科(包括教育学科)未从哲学中独立出来。这一时期人们对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方法论特征表现为思辨性,具体方法以经验观察为主,积累了大量的教育经验或教育思想。而这一时期比较教育研究,受当时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并未形成自己的研究主题,更没有形成自己的方法。人们在进行旅行、贸易、战争、传教等活动的同时,关注和报道他们所接触的国家、民族的各方面情况,其中不乏有一些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介绍。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活动往往是一些观感和印象。从整体上讲,

并没有形成学科的框架和系统,只能看作比较教育研究的史前期。

19世纪以前的西方各国,英才教育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科技迅猛发展,推动了教育革新,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首先,从整体上看,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开始由单一的英才教育逐步向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并存转变,公共教育运动在整个欧洲大陆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各国政府通过建立新学校、创办新教育等开始干预教育。一些有识之士如美国公共教育运动之父霍雷斯·曼和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经为大众争取教育权而呼吁、奔波,他们的努力在国民教育的发展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受其影响,这一时期的比较教育研究以支持新教育运动为主,把引进借鉴新教育,建立本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作为研究的主要任务。

其次,在这一发展历程中,近代西方教育思想取得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世界级教育思想家。他们在汲取了人类教育思想精华的同时,猛烈抨击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一些反映时代需要的新的教育观念。这种新旧教育观念的冲突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办学性质、教育理论体系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特别是德国福禄培尔提出的近代学前教育理论,导致了幼儿园运动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德国赫尔巴特论证了中等教育理论,奠定了赫尔巴特学派在教学中的地位;德国第斯多惠提出的师范教育理论,也推动了师范教育的发展。由此可见,当时的普鲁士教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它的成功引起西方各国的广泛关注,西方各国纷纷派人到德国考察教育,模仿、借鉴先进的教育形式,促进本国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比较教育研究有了明确的动机,即有目的进行实地考察、访问参观和定点学习,了解他国(主要是普鲁士)先进的办学模式和经验,以推动本国教育改革深入。如法国的库森为了重建法国的教育制度,专门赴德国考察其教育状况。在他递交的报告中,对普鲁士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作了描述和专门论述,并将它们与法国的情况进行比较,提出可供法国重建教育制度借鉴的观点。

第三,随着教育科学的进步,人们加强了教学理论的研究。19世纪西方教育界对教学原则和方法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文艺复兴以前,棍棒教学、死记硬背的恶习非常盛行。直到19世纪中期,这种棍棒教学、背书制度在教学理论界、实践界仍然受人推崇。而这种方法与人性自由、尊重人格等观念是不协调的。一

些持民主观点的教育家认为,自由的精神是不能通过强制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它在教学上的直接反映是反对棍棒纪律,要求尊重儿童,反对束缚、压制个性自由发展。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人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创立了爱的教育理论和要素教育理论。裴斯泰洛齐教学法提倡:教育要以爱为基础,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儿童所理解、易于儿童接受的“要素”开始,然后再过渡到复杂的“要素”。裴斯泰洛齐的思想和方法在瑞士获得巨大成功,引起了西方各国的重视,特别是比较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如美国公共教育运动之父贺雷斯·曼,在他向州委员会递交的第七年报中,特别介绍了裴斯泰洛齐教学法和欧洲各国的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的最新观点,并对他们的研究大加肯定和赞赏。正因为比较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推动,使得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在欧美各国先后兴起,促进了这些国家学校教育改革,尤其是国民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

在方法论上,这一时期教育科学虽然从哲学的怀抱中独立出来,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论。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成了教育科学的主要认识论和方法论。受培根的经验论和笛卡尔的唯理论的影响,观察、实验和假设、演绎等方法及其结合成为教育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和基本走向。实验教育学的问世,使得教育研究出现了追求量化研究,并以数量化来衡量其科学程度的趋势。在这个大背景下,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也出现了相似的特点。从朱利安开始,经贝雷迪、安德森的发展到诺亚. 埃克斯坦的完善,比较教育研究的实证分析范式,对比较教育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科学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许多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相继产生,教育科学加强了理论和实践的转化和跨学科和跨课题的研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比较教育研究中的霍尔姆斯的问题研究法和埃德蒙?金的问题洞察法深受杜威的实用主义,具体作法是:按照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描述问题存在和方案实施的环境、演绎出逻辑结果、比较预期的和可观察到的事件从而肯定或否定假设方案的步骤,确定一种思想。20世纪50年代,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标志着人类进入科技革命新时代,同时,迫使学校教育更加认真考虑应付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挑战。在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遭到人们的猛烈批判,各种教育思潮对学校教育过程本身,特别是课程和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入

地研究。这一趋势对比较教育研究同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较教育研究从60年代关注一些具体的教育现象(如在校学生数)对社会的影响(如经济的增长或社会政治的稳定)这一重心转移到对学校教育过程本身的重视,诸如,学校的内部改革、学校管理、学校财政、师范教育、考试、课程、教材等论题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大的反映。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在“全球化”浪潮和后现代理论的频频叩问下,教育科学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将教育置于宏观的社会背景下考察教育现象与诸多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同时在跨学科领域以多种视角透视教育,对教育的环境条件的多态性,人类认知、价值观念的多向性进行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比较教育研究强调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是主体对教育的历史性参与,比较教育被视为以国际教育为视野、以国际理解为基本原则的研究实践。人们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兴趣点已从事实内容转向一般化的关系或命题上,关心的是经验上的差异。因此,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在经过形形色色的探索与尝试之后,又开始重视起“定性研究”, 并与20 世纪50、60 年代倡导的以“科学、客观、精确”为准绳的量化研究方法共同构成多元化的方法体系。

第二节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

什么是主题?如何对主题进行概念的界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我们这里所说的研究主题,也就是指研究的问题。根据西方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的观点,问题就是矛盾,而矛盾推动认识的发展,有了问题,人们就要对它们作出猜测;于是就有了理论,理论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因此,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比较教育研究的视野、研究的领域以及所涉及的研究论题等方面。我们希望通过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来折射着研究人员的兴趣所在,反映出人们对其研究对象的认识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轨迹。

一、比较教育的研究视野

研究视野就是指在研究过程中,主体考察对象的广度、宽度和深度。研究视野的变化,不仅能反映研究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可以折射出学科体系发展的脉络。在比较教育研究的史前期,由于当时人们的生产水平与交往方式的限制,人们的

思维的视野是十分狭窄的;近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使人类有可能扩展在封建社会闭关自守条件下形成的狭窄视野。比较教育研究先驱朱利安率先倡议建立国际教育组织,征集各国的教育资料,并列表比较,其初始之意就是要建立以国际教育为视野的教育科学。虽然,19世纪的比较教育研究视野仍具有一定的狭窄性,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现代教育的不断变革,对比较教育研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得比较教育研究的视野不断发展和拓宽,呈现出以下趋势:

1、由单一国家研究转向多个国家比较

在比较教育研究发展的最初阶段,比较教育研究的视野主要局限于某个国家的教育制度,采取以单一国家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在19世纪,把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全盘移植到另一个国家被认为是可行的,因此,比较教育研究工作的重点是采用问卷搜集一些描述性的教育资料,通过分类和比较,把一个国家的优秀经验移植到其他的国家。由于普鲁士比欧洲其他国家更早地实施义务教育,它的教育成就尤其引人注目。许多比较教育学者把研究视野集中到19世纪的德国。如法国的库森把目光投向邻国德国,特别是普鲁士,希望从那里找到国家理想的范式。正如库森所强调的那样:“我研究的是普鲁士,而我思考的始终是法兰西”,因此,在他的著作中,不仅充满着对普鲁士教育的赞美和欣赏,而且强调和分析法国可以引进的方面。

在同一时期,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家以学习考察为目的,对一些国家的先进的教育经验进行描述和评价,希望从中找到可以移植或借鉴的内容。在这阶段,一些国家如德国、荷兰、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比利时和法国,它们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等等方面,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只是当时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是全盘借鉴外国有用的教育经验,为本国的教育改革服务。所以,这一时期的比较教育研究的视野主要关注于一些个别国家,即使同时考察了多个国家,研究也仅仅停留于借鉴水平,没有进行充分的比较。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学者阿诺德和萨德勒他们到国外同时考察欧洲各国的教育实际后,在对法国、意大利、普鲁士的中、高等教育进行描述和评价的基础上,阿诺德在《法国的普及教育》一文中,对法、英两国的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萨德勒则强调要对决定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尤其是历史因素进行综合的研究和分析,否则就无法理解和借鉴外国的教育经验。对此,俄国的教育

家康??季??乌申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等人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乌申斯基致力于对欧洲各国和美国的教育制度、教育实践等特征进行分类,并开展有意识的比较。而美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艾萨克?康德尔的贡献同样也不可忽视。康德尔在继承萨德勒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在他的名著《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一书和其它著作中,探讨了比较教育学的定义、对象和方法,并对英、法、德、意、苏、美六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分析。从此,比较教育研究的视野从单一国家研究扩展到多个国家的比较分析,比较教育研究由此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2、由区域研究扩展到世界范围研究

从以上分析,我们得知,比较教育研究的视野最早是集中于某个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而后发展到欧洲几个先进的国家。虽然,研究视野由单一国家为中心扩展到了多个国家的比较分析,但是,比较教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外国教育研究,几乎全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公共教育”为其对象。伴随着学科的发展,比较教育研究开始进入了区域研究。

不论是作为一种研究视野,还是一种研究方法,区域研究并非为比较教育研究所独有。它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而后在世界各国的各领域广泛流行起来。比较教育研究的区域研究是指在进行比较研究时,研究的单位不再是以单个国家、单一民族为单位,而是以某一共同体作为比较研究的“个体”。这个“个体”既可以是以经济或政治为单位组成的联合体,也可以是包含若干国家的地理空间(如欧盟、东南亚、南美等)和文化圈(伊斯兰教圈、儒家文化圈等)。但是,无论何种情况,区域研究都是以综合、全面地把握(理解)某一区域的人类集团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整个体系为目的的。

特别是在1945年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IIEP)、国际教育局(IBE)、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IEA)及世界比较教育理事会(WCCES)等一些组织,主办了许多有关教育问题的国际会议,唤起世界各国人们对比较教育的兴趣,在世界范围内发表了许多比较教育方面的详尽资料,它们的积极活动和一些卓越的贡献,为国际比较教育的合作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使得比较教育研究的视野再一次延伸,由区域研究扩展到世界范围的研究。

3、由少数发达国家转移到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多数国家

众所周知,比较教育研究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它的最初目的是学习和借鉴他国的先进教育经验,为本国的教育发展、改进或改革服务。因此,比较教育研究的视野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的范围内。当第二次世界战结束后,许多民主国家纷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强烈要求发展教育,把教育作为国家振兴,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有效途径。此时,比较教育研究不再是少数西方国家的专利,包括印度、中国、阿根廷在内的第三世界的人们开始热衷于研究别国的先进教育经验,以期推动本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于是,不仅比较教育研究视野由少数发达国家扩展到广大发展中国家,而且研究的重点也由少数发达国家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转移,更可喜的是比较教育学者的数量迅速递增,不再局限于少数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生力军,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文化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理解越来越重要。一些比较教育家也认识到:不发达国家无论在国家与人口数量上还是地理面积和资源上,都占大多数。因此,他们的发展,将对世界形势变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人类发展的未来,比较教育把发展中国家作为新的研究重点,不仅必要而且是相当重要的。如伦敦大学的爱德蒙·金在他的《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一书中就做了同样的尝试,将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教育问题的一个例子加以考查,面对前苏联则以共产主义的目标来进行考虑。另外,人们统计1975-1985年间《国际教育评论》(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刊登的55 篇论文,其中对发达国家的研究的文章为23篇,占42% 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的论文为22 篇,占40%;另外10篇论文是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这个数据反映了该刊物刊登的论文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几乎平分秋色。

由此可见,当今的比较教育研究的视野不再只关注于发达国家,而是转向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甚至有侧重于发展中国家研究的趋势。

二、比较教育研究的论题

1、不同历史时期的比较教育研究论题

研究论题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或者研究人员关注的核心话题,它一方面受研究

目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研究人员的兴趣所在,反映了人们对其研究对象的知性认识。

比较教育是以整个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几乎没有什么教育领域是比较教育学者不能踏入的。而为本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的比较教育的研究目的,这也是许多学者开展研究的出发点。在比较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各国比较教育学者都注重从自己国家或地区需要出发来划定理想的研究范围,并形成了相应的研究论题。正如菲利普??G?阿尔特巴赫在《国际比较教育当前的问题及发展的趋势》一文中所概括的那样:50、60年代标志着比较教育研究的思考方式和分析方法发生变化的开端。研究不再局限早期运用历史和哲学的方法来描述各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相当部分的研究审视了教育在现代化和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比较教育重点研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需要何种类型的教育,研究教育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研究的焦点在于个体的教育成果,例如政治态度、收入以及心理态度等。比较教育的研究观点自70年代以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深受其它社会科学进展的影响,作为解释框架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个人体社会、经济、政治等教育结果不复为本领域研究的重点,取而代之的是对学校、规划部门、国家等机构,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

英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学者波斯特莱萨维特(Potletwaite)教授将80年代比较教育学者的研究领域概括为10大论题,它们是:⑴教育经济学;⑵教育规划与政策;⑶学前教育;⑷教学和教师教育;⑸课程;⑹教育统计;⑺高等教育;⑻非正规教育;⑼成人教育;⑽人类教育。

英国比较教育学者霍尔斯同样对比较教育研究论题进行分析和预测,他认为今后比较教育研究论题将集中在以下重要论题: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研究、教育改革和革新、评估技术及心理测量学的比较研究、成人和非正规教育及农村教育、师范教育、教育现代化、教育统计量化运用和规划与管理以及经费问题、国际教育问题、德育、教育哲学、妇女教育、以及特殊教育和特殊地区教育的研究。8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渐渐趋于缓和,比较教育研究尤其要为本国服务的职能突出出来。其重点继而由宏观的国际教育政策研究转向跨文化研究,从而适应民族国家的国际化趋势。

2、不同国家、地区的比较教育研究论题

从横向比较分析来看,世界各国比较教育研究论题的重点不一。对此我国比较教育学者徐小洲教授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⑴教育层次的研究:拉丁美洲、非洲国家特别关注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的研究。世界各地都比较重视普通和职业中等教育研究,其中,中国更关注中等教育结构方面的研究。日本比较重视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如结构、入学、学生资助计划等。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比较关注低层次教育研究,发达国家比较重视高层次教育的研究。显然,这与不同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有关。

⑵教育改革研究:在这方面,各国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北美国家重视对改革的评估,日本和其它一些工业化国家强调改革的过程,波兰关注的是教育差别,并对发达国家的教科书比较感兴趣,美国开展一些对其它国家学校制度的人种学、学校文化、以及学校教育的文凭和效益的研究,拉丁美洲国家对影响教育成绩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非洲国家重视与学科有关的功能教育,如语言教育问题的研究。

⑶评估技术:心理测量学和教育管理研究。这方面研究最多的是有关学习过程,如:非洲国家对评估过程和比较儿童心理学理论感兴趣,但是,总的说来,这方面研究比较欠缺,其主要原因或许是许多比较教育学者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拉丁美洲国家的学者在建立综合统计网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北美国家对教育规划的研究颇多,拉丁美洲国家对管理和地方分权开展了一些研究,西非和澳大利亚注意对经济和财政的比较研究。

⑷各类教育的研究:成人、非正规和农村教育,不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拉丁美洲地区的学者对此非常感兴趣,北美国家的学者在这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研究。随着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西欧一些国家为了提高劳动力素质,对这方面的兴趣也有所增加。师范教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多;道德教育,日本对这方面的兴趣一直比较浓厚,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展了一些这方面的研究。妇女或女子教育,北美国家、澳大利亚等国近年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⑸教育与现代化:教育与社会及国际教育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70 年代后兴起的,它反映了比较研究的社会科学导向,其中,非洲国家着重探讨教育制度与社会相协调以及它与社会变化的关系,北美国家开展了有关社会、政治、

教育组织以及教育在现代化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大量研究,印度从发展、平等和社会变化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印度对教育与新的国际秩序的兴趣比较浓,日本研究教育的国际化,寻求国际上的共识和理解,澳大利亚比较关注国际危机与和平研究。

⑹教育思想和文化: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如朝鲜研究东西方理想的人类形象,中国研究外国教育家思想,近些年来比较关注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关系的研究。教育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方面,主要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⑺特殊问题的研究:如非洲国家的学生淘汰率,日本的性教育,反吸毒教育,西欧的多文化和种族教育等。日本、越南、印度、澳大利亚开展的东南亚整体或政策的研究,古巴对加勒比人和拉丁美洲教育的研究美国对留学教育作用的研究等。

3、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论题

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论题也是非常广泛的,同样也涉及到教育的各个领域。近20多年来,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获得新生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术活动、学术机构及出版物蓬勃发展起来。曾经有人选取了1980~1999年间在《外国教育研究》(东北)、《比较教育研究》(北京)、《外国教育资料》(华东)三本国内比较教育研究核心期刊上发表的 4 199 篇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⑴教育层次的研究:

表1 比较教育研究核心期刊论文按研究的教育层次分类

表 1 表明,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涉及这两个教育层次论文占全部论文的近40.4%。其中,80年代关于基础教育

研究的文章占优势(482 篇,24.5%);90 年代关于高等教育的文章较显突出(440 篇,19.8%)。这反映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关注的“热门”话题:80年代基础教育改革,90年代高等教育扩张,充分体现了比较教育研究为本国教育改革服务的目的。

⑵研究对象国

表2 比较教育研究核心期刊论文按研究的对象国分类

表2显示,80年代研究的对象国主要集中于苏联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苏联、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为对象国的文章占到80年代全部文章的72.7%,而有关美苏两国的文章占全部文章的45.8%。90年代以来,美国、苏联/俄罗斯、日本等国依然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国,不过涉及这些国家的文章比重已由80年代的60.2%下降为38.2%;相对而言,研究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文章逐渐增多。

此外,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跨国研究的文章,呈现出上扬态势:以世界整体为研究对象或跨国际比较的文章由80年代的201 篇(10.2%)增长到415 篇(18.7%),增长8.5个百分点;以各大洲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也有增长,如有关亚洲整体的文章,80 年代没有出现,90年代出现16 篇。这反映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学者开始逐渐在全球的视野内关照自己的研究对象。与此同时,有关中国或中外比较的文章,也由80年代的46篇(2.3%)增至125 篇(5.6%),增长3.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学者在放眼世界的同时,对国内教育的关注也有升温。

⑶研究的专题

表3 比较教育研究核心期刊论文按研究的专题分类

表3显示,关于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实践活动的文章在80、90年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占据主导地位,分别为1438 篇和1680 篇。在80 年代,关于教育思想理论的文章占首位(834 篇,42.4%);90 年代,这一位置被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文章(847 篇,38.1%)所取代,而对教育制度研究的文章则始终落后于上述二者。另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关于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文章呈现攀升势头,

初等教育国际比较试卷及答案

初等教育国际比较试题 高校年级县专业层次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l.“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提出来的。 2. 在他撰写的《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中,比较系统地记述和评论了古波斯的教育见闻。 3. 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康德尔出版了比较教育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 4.法国是个政教分离主义的国家,国立学校都是____学校,不允许进行任何宗教教育。5.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一度成为美国众多初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依据,许多美国初等学校按照杜威的“”来编制和安排初等学校的课程,编制课程计划。 6.日本初等学校课程实行的是____的课程标准,由文部省制定和颁布初等学校的课程标准。7.英国初等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关键阶段末的统考;二是________。 8. 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成立了《》教材组,负责修订新的小学公民教育教材。 9.在一般情况下,德国基础学校教师的工作量是每周任课节,并兼一项学校管理工作,大约相当于5课时的工作量,例如图书、体育用具管理、电化教室等等。在所任课程中,每人几乎都要教三四种教材,如教物理的兼教化学,教数学的兼教德语等等。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从其目标到具体实施办法上不断得到调整与完善。在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上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不断适应教学与教育质量提高的需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教师的新要求;二是 二、筒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1.简述比较教育的特点。 12.“比较教育”至今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13.简述美国全国教育学会对小学教育目的的概括。 14.在学业评价中的英国初等学校学生的课程作业有哪些类型? 三、简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5. 1995年1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学新大纲规定的小学公民教育课的目的是什么? 16.简要回答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趋势。

教育学概论复习总结

制校与学教育、学? 1.我国近代系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双轨学制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2. “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非制度化的教育理3.想。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学校的产生4. 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普及性、免费性、强迫性。5.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6.制度化教育7.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8.1903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年的癸卯学制终身教“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定了9.1972”思想,并提出了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育教育系统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10. 11.简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学校教育: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机构完善,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设备、图书资料、场地等较为完备。 家庭教育: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情感化,教育时间的持久性,教育作用的显着性。社会教育:教育影响的多样化,对象和场景的开放性。 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2.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生产工具的改进、手工业与农业逐渐分离、产生了商品生产、推动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经济基础雄厚、提供接受教育的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使脑力可以脱离体力劳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只有社会生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时,才会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脱离生产专门学习的学生。

2.文字的出现时学校产生的文化基础:早期文字是记载文化知识的唯一工具,文字是教学必不可活少的工具。早期文字复杂,使得学习文字比较艰难耗时,必须有专人教授,专心致志才能完成。文字本身包含了各种社会知识,使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基友了极大社会意义。 3.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是学校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国家发展,阶级对立更加突出,奴隶主阶级为了加强控制,需要建立专门传授文化知识的机构,培养为他们服务的各种人才,锅里国家事务, 学校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它的产生是人类物质生产不断扩大、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13.简述我国现代学制形成的基本历程。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目的下,在全国办起了新式学堂,外国语、军事、科学技术学堂。这是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在中国实施的先声,为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认识到了建立新学制、改革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性。1902年清政府颁布《情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教育史第一个较完整学制,但未能实施。1904年,又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完整且棺椁实行,这宣告了中国现代学制的正式形成。这两种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中体西用思想,它们是中国第一次全面 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它们在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简历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4.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社会、人、教育 1.社会要素的主要内容有社会生产力、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 2.制约教育的社会因素有社会生产力、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

最全面的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讲解

最全面的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 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比较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比较教育试题 级县(市区)层次专业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比较教育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 ) A.哲学的研究方法 B.历史的研究方法 C.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D.比较研究法 2.“比较教育之父”朱利安是( ) A.美国人 B.英国人 C.法国人 D.德国人 3.1958年制定并确定美国战后教育改革大方向的法律是( ) A.《退伍军人重新适应法》 B.《史密斯—休士法》 C.《国防教育法》 D.《初等与中等教育法》 4.美国不实行的学制是( ) A.六三三制 B.四四四制 C.十年一贯制 D.八四制 5.英国以下教育机构中,属于公共学校系统的是( ) A.私立幼儿园 B.预备学校 C.公学 D.现代中学 6.以下关于英国“第六学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第六学级包括中学最高的两个年级 B.第六学级是培养绅士的私立学校 C.第六学级的学习年限为5—7年 D.第六学级可以授予博士学位 7.德国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实行( ) A.理想主义 B.社会主义 C.联邦主义 D.集权主义 8.俄罗斯初等普通教育的学制为( ) A.4年 B.5年 C.6年 D.7年 9.以下符合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实际情况的是( ) A.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实施两次考试 B.所有大学均实行两次考试 C.国立大学只实行一次自主考试 D.考生不得重复报考不同的大学 10.主要体现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教育文件或法律是( )

A.美国《国防教育法》 B.日本《确保教育人才法》 C.英国《教育改革法》 D.法国《郎之万—瓦隆方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1.比较教育的发展历史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 A.借鉴时代 B.发展时代 C.反省时代 D.因素分析时代 E.社会科学方法时代 12.下列比较教育学家中曾运用依赖理论进行比较教育研究的有( ) A.齐美尔 B.卡诺伊 C.汉斯 D.凯利 E.阿尔特巴赫 13.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第一手材料包括( ) A.实地考察资料 B.国家重要教育法令 C.教学大纲 D.统计年鉴 E.问卷资料 14.教育国际化对第三世界国家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 A.可以弥补第三世界国家智力资源的匮乏 B.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经验 C.更好地促进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D.可以引进更多的外资用于发展本国教育 E.可以用先进的西方文化来取代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文化 15.美国中学开设的选修课程分为这样几大类( ) A.综合性选修课 B.职业性选修课 C.中间性选修课 D.学术性选修课 E.研究性选修课 16.以下教育机构中属于英国公立中学的有( ) A.文法中学 B.技术中学 C.综合中学 D.公学 E.初级学院 17.德国的学位包括( ) A.文凭学位 B.硕士学位 C.博士学位 D.学士学位 E.教授备选资格 18.法国的初中学制4年,分为( ) A.预备阶段 B.初级阶段 C.观察阶段 D.方向指导阶段 E.定向阶段 19.在日本,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除初中、高中外,还有( ) A.专修学校 B.高等专门学校 C.专科学科 D.“各种学校” E.短期大学

教师资格证备考练习题一:教育学概述

2016教师资格证备考练习题一:教育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来看,教育学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教育学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A.科学化问题 B.实践化问题 C.规范化问题 D.艺术化问题 2. 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 A.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B.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理想 C.揭示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 D.研究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3. 在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的是( )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4. 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是( ) A.《论语》 B.《孟子》 C.《中庸》 D.《学记》 5. 西方最早的教育着作是( )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爱弥尔》 D.《大教学论》 6. 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是( ) A.培根 B.卢梭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7. 引进中国的第一本全文翻译的《教育学》是( ) A.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 B.德国赫尔巴特的《教育学》

C.德国康德的《教育学》 D.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 8. 中国人自己编着的第一本《教育学》的作者是( ) A.杨贤江 B.罗振玉 C.王国维 D.孟宪承 9.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代表作是(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乌托邦》 D.《巨人传》 10. “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这一论断出自( ) A.康德 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11. 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着作是(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爱弥儿》 12.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始于( ) A.赫尔巴特 B.康德 C.洛克 D.夸美纽斯 13. 最早对教育学科学化或者说对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到重要作用的学科是( ) A.哲学 B.心理学 C.社会学 D.政治学 14. 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 ) A.教师中心 B.学校中心 C.学生中心 D.活动中心 15.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中心”,正确的是( )

小学教育学整理版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二)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说—孟禄;(四)劳动(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 二、教育的概念: (一)广: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二)狭:学校教育。 (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①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废科举,兴学校”。 ②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③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四、教育发展的过程: (一)中国“夏代”就有学校教育形态,“西周”以后比较完备,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包含“文武”两方面,称“六艺教育”,包括“礼、乐、射、 御、书、数”。 (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特点: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潮: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潮:

1、孔子的《论语》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2、墨家以“兼爱”和“非功”为教,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3、道家的核心是“无为”,主张回归自然; 4、《礼记》中的《学记》主张教学相长和循序渐进地开导学生,是罕见的遗产。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潮: 1、苏格拉底—苏格拉底问答—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助产术。 2、柏拉图—《理想国》—主张灵魂是人的本质,由理性、意志、情感构成。 3、亚里斯多德—《政治学》—主张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学,全面发展教育。 三、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卢梭的《爱弥儿》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原则; 3、洛克的《教育漫话》有“白板说”和“绅士教育”,主张国家、民主教育。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教育学成为规范学科始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他的《教育学讲 授纲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教育学的理论 基础,他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有很大影响。 2、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 对20世纪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凯洛夫的《教育学》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1951引入中国。 要点:1、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2、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述的教育学家是夸美纽斯。 第二章:小学教育 第一节: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2、1878年张焕纶的上海正蒙书院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3、1897年盛宣怀的南洋公学的外院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近三年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2008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试卷 教育学(中学) 一、选择题: 1、最早将“教育”两个字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B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老子 2、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的学者是(C ) A、孟禄 B、杜威 C、利托尔诺 D、斯宾塞 3、选择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行调查的方法,属于教育调查 中的( C ) A、全面调查 B、个案调查 C、重点调查 D、抽样调查 4、提倡“从做中学”的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A ) A、杜威 B、巴班斯基 C、赞科夫 D、布鲁姆 5、对教育性质起决定作用的是(A ) A、生产力 B、意识形态 C、执政党 D、政治经济制度 6、以下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错误的选项是(C ) A、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综合 B、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 C、教育目的就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7、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教师应 该具备哪方面的素质( D ) A、忠于职守 B、团结协作精神 C、人际交往能力 D、良好的道德修养 8、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D )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柏拉图 D、杜威 9、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 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说明了教学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C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C、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D、都是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0、在古代的东西方,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都是(A ) A、个别教学制 B、分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设计教学法

《比较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比较教育试题 级县(市区)层次专业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 1.比较教育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 ) A.哲学的研究方法 B.历史的研究方法 C.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D.比较研究法 2.“比较教育之父”朱利安是( ) A.美国人 B.英国人 C.法国人 D.德国人 3.1958年制定并确定美国战后教育改革大方向的法律是( ) A.《退伍军人重新适应法》 B.《史密斯—休士法》 C.《国防教育法》 D.《初等与中等教育法》 4.美国不实行的学制是( ) A.六三三制 B.四四四制 C.十年一贯制 D.八四制 5.英国以下教育机构中,属于公共学校系统的是( ) A.私立幼儿园 B.预备学校 C.公学 D.现代中学 6.以下关于英国“第六学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第六学级包括中学最高的两个年级 B.第六学级是培养绅士的私立学校 C.第六学级的学习年限为5—7年 D.第六学级可以授予博士学位 7.德国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实行( ) A.理想主义 B.社会主义 C.联邦主义 D.集权主义 8.俄罗斯初等普通教育的学制为( ) A.4年 B.5年 C.6年 D.7年 9.以下符合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实际情况的是( ) A.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实施两次考试 B.所有大学均实行两次考试 C.国立大学只实行一次自主考试 D.考生不得重复报考不同的大学 10.主要体现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教育文件或法律是( )

A.美国《国防教育法》 B.日本《确保教育人才法》 C.英国《教育改革法》 D.法国《郎之万—瓦隆方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1.比较教育的发展历史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 A.借鉴时代 B.发展时 代 C.反省时代 D.因素分析时代 E.社会科学方法时代 12.下列比较教育学家中曾运用依赖理论进行比较教育研究的有( ) A.齐美尔 B.卡诺 伊 C.汉斯 D.凯利 E.阿尔特巴赫 13.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第一手材料包括( ) A.实地考察资料 B.国家重要教育法令 C.教学大纲 D.统计年鉴 E.问卷资料 14.教育国际化对第三世界国家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 A.可以弥补第三世界国家智力资源的匮乏 B.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经验 C.更好地促进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D.可以引进更多的外资用于发展本国教育 E.可以用先进的西方文化来取代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文化 15.美国中学开设的选修课程分为这样几大类( ) A.综合性选修课 B.职业性选修课 C.中间性选修课 D.学术性选修课 E.研究性选修课 16.以下教育机构中属于英国公立中学的有( ) A.文法中学 B.技术中 学 C.综合中学 D.公学 E.初级学院 17.德国的学位包括( ) A.文凭学位 B.硕士学 位 C.博士学位 D.学士学位 E.教授备选资格

中外中小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

浅析国外经验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 刘林林 【摘要】:一、找出中国与国外学生的学习制度基本区别。二、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老师与家长对待学生成绩的态度的区别。三、日本学校有多方面的课外活动,而中国却只是遵从“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四、中国实行素质教育的难度。 五、中国考试与课题的死板,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发展。六、如何改变当前教育方法与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认知结构教学 经过反复商讨,我确定了《中外中小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这一课题。课题确定后,到学校阅览室查阅了大量资料,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不知如何着手,面对桌上的书本,是每本阅览还是怎样,真有点儿手足无措。幸亏有指导老师的指导,我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进行。 为什么世界的诺贝尔奖大多数都是外国人拿的,而我们中国人就没有一个呢?难道我国人民的智商就比外国人差吗?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不是的。那,这到底是为什么?这引起了我们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怀疑。我们就以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性的学习。我们决定研究中国与外国教育方法的区别。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绕着这个问题找出: 老师不一样。美国老师非常亲切、友好,考完试他们进行评论;而在中国,我们只是拿到分数就行了。 学习目的不一样。在中国我们需要的是死记硬背;而在美国的学生就不得不学习思考,学会表达思想。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也有体

会。他说:“我想中国的留学生比起美国的留学生或者别的国家的留学生,普通讲起来有一个特点就是兴趣比较窄,还有一个就是胆子较小。这与中国的教育政策,社会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我推荐中国学生应向广泛的兴趣方向发展,而美国一般的同学普遍有相反的特点,就是兴趣广泛,太广泛就没一个方面深入。”他认为中国的传统中国现在的社会环境训练出来的学生大体上应该认为是成功的。 重视程度不同。日本已成为教育、文化、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教育本身也正在把重点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移。他们认为,教育面向21世纪,就要适应社会变化所必须的素质、能力。具体说,学校要努力培养具有创造性和独立思维、表达、行动能力的人。为了达到这个教育目标,许多学校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十分重视培养创造性、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想象力等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日本十分重视校外管理和教育活动,这是日本学校对加强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每周学习5天休息2天的制度后,许多学校都设课外活动课程,成立课外活动指导室,落实学生课外教育。据我们上网知道,在日本国立的机构就有23个单位形成全国实施每周5个工作日后,社会进一步承担学生校外教育的责任。 当然,中国也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了,列出了种种的方案。但始终效果不大。原因在于: 施行素质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难的社会工程,它运行基础的背景是——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模式;二是社会对“转轨”的强烈要求和教育工作者的初步探索。应试教育模式与素质教育的种种反差,使素质教育的运行陷入“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困境。 首先当前教育改革的弊端,其主要表现是:

历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优质)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及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新世纪教师素养 历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真题试卷及答案 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我国的()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禄 B.洛克 C.卢梭 D.利托尔诺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4.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5.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A.学校教育制度 B.高等教育制度 C.社会教育制度 D.国民教育制度 6.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7.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8.尊重信任学生是教师的() A.知识素养之一 B.能力素养之一 C.思想品德素养之一 D.基本任务之一 9.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 A.课外教育 B.校外教育 C.业余教育 D.课外校外教育 10.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成绩评定 11.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 12,下列选项中哪种是一般能力?() A.观察力 B.曲调感 C.节奏感 D.色调感 13.狼孩的心理障碍主要原因是() A.缺乏营养 B.遗传因素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14.勤奋和懒惰属下列哪种特性?()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兴趣 15.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A.生理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存储性障碍 D.提取性障碍 16.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哪种特性?()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17.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 D.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 18.“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绪状态?()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

教育学复习重点汇编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狭义概念:学校教育。它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 “教育”定义中的三大问题及其回答: (1)W: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的活动对象是什么? A:教育活动是以人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 (2)W:它与其他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的差别何在? A:只有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而其他活动一满足人的需要为直接目标。 (3)W:它所产生的影响与其他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A: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总体上讲是有明确意识的,而其他社会活动即使有意识也不会是这些社会活动的首要目标。教育所产生的其他社会效果或效应,就教育本身的目标而言,只能作为间接或派生的目标。 3.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4.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5. 学校教育出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原因和条件:(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6.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及其代表作、主要观点: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年写成了《大教学论》一书。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突出地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和人接受教育的广泛可能性持有深刻新年并作了深入论证。 (2)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教育上的哥白尼”)在《爱弥儿》一书中,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提出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引起了教育领域中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 (3)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08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构建了比较严密的逻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该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被称为“主知主义教育思想”。 一种教育思想,只要其正确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能用以知道教育实践以满足社会需求,它就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 Ⅰ、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制约: (1)顺序性:由低级到高级、由两边倒质变按次序发展的特性。

现代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现代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绪论 一、单选题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B.卢梭C.杜威D.赫尔巴特 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A.培根B.格斯纳C.洛克D.克伯屈 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A.卢梭的《爱弥儿》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大学》B.《论语》C.《学记》D.《礼记》 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 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三、材料分析题 “所谓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学”。 四、论述题 1.教育学经历了哪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2.你认为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单选题 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 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 4.教育起源于。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B.人类的生产劳动; 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在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B.近代C.现代D.当代 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 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A.《学记》B.《论语》C.《大学》D.《孟子》 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昆体良 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 A.学记B.论语C.教育漫话D.大教学论 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教育漫话D.林哈德与葛笃德 12.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的出版。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民主主义与教育 13.作为专门术语,“范式”这一概念是由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最先提出的。 A.杜威B.赫尔巴特C.库恩D.柏拉图 二、多选题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学活动、揭示教学规律的科学 2.世界上最早的极爱专著《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捷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德国康德使教育学在大学里开设。 3.教育学的作用:a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学实践b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c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4.学习教育学要注意: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C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D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5.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6.按社会形态来划分教育:A原始社会教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E社会主义 7.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A生产性B民主性C科学性D革新性 8.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方针:A贯彻“三个面向”B实施科教兴国C推进素质教育 9.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A在身体素质方面B在学习知识方面C在思想品德方面 10.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A全民性B义务性C全面性 11.学制:把学校教育机构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12.西欧12-13世纪有平民教育,我国20世纪才有教育。中国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演学制”。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揆卯学制”是第一个

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192年颁布“壬戍学制”,沿用到新中国成立,该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至今还被广泛采用。 13.我国现行学制:A幼儿教育(幼儿园)3-6岁幼儿B初等教育,主要是全日制小学教育,6-7岁儿童入学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D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专科院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学校 14.学校与企业的区别: A设置目的不同 B调节手段不同 C与政府关系不同 D产出不同 15.学校公益性的2个表现: A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B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16.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撑起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7.学校文化从形式看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8.学校制度文化分为:传统。、仪式、规章 19.学校传统:在学校中,师生关系、领导关系、读书风气、考试风气、交往时的词汇、语境、逻辑、价值态度、上课方式、应试方式等经过实践的积淀都有可能形成某种传统。 20.学校规章: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学校工作常规 21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letourneau)与美国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就是下列哪个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B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2.从学校教育的产生瞧,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组织与活动形式首先出现在( B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教育的文化功能,最根本的就就是实现文化的:( C ) A.保存 B.延续 C.创新 D.选择 4.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 B ) A.同学关系 B.师生关系 C.学校与家庭 D.同事关系 5.在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中,( A )就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与物质基础。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人主观能动性 6. 被誉为西方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籍就是:( B )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7、卢梭的《爱弥尔》体现出的人性论就是 (C ) A、白板说 B、性恶论 C、性善论 D、性三品说 8、一般来讲,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就是( C ) A.教育心理学 B.教学论 C.教育学 D.课程论 9、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就是:( A ) A.孔子 B.荀子 C.老子 D.孟子 10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所提倡的教学法就是:( A ) A .产婆术 B.讲授法 C.陶冶法 D.实践法 11.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J.F.Herbart)出版的( B )一书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A.《教育学》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新教育大纲》 12.在教育的两大功能中,教育的( A)功能就是其本体功能,就是核心功能。 A.个体 B.政治 C.社会 D.文化 13.“教学相长”思想出自我国古代哪部典籍:(D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学记》 14.儿童中心论的典型代表人物包括( A )。 A.杜威 B.卢梭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15.( A )教育本质观认为,教育属于政治经济,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A.政治经济说 B.生产力说 C.社会实践说 D.特殊范畴说 16.教育最深远的功能就是:( B ) A.影响个体功能 B.影响文化功能 C.影响经济功能 D.影响政治功能 17.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瞧,校园文化属于:( C )

小学教育学概念

小学教育学概念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的概念首先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教学活动永远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进行的,教学原则要能够指导教学工作,必须与国家所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一致,必须是有利于这些目的实现的。 同时,教学原则的概念还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规律性。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需要通过人们的认识才干获得,而人们在认识规律时,并不总是能够得到与之相符的结果,由人们提出的教学原则既可能是符合规律的,也可能是不符合规律甚至完全与规律相悖的。只有那些经过长期实践证实确实能给予教学工作准确指导的原则,才可能是真正反映了教学规律的。历史上的教育家提出了无数的教学原则,而真正能够保留下来的只是极少数。 一般地说,教学活动越是能够符合教学原则,教学活动就越是轻易成功;反之,教学活动越是脱离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学活动就越是可能失败。但由于教学活动是在不断发展的,并且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模式需要不同的教学原则与之相适应,因而教学原则也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内容已由我国教学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结合我国的教学实践有所发展,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原则。特殊应当指出,这一原则体系是针对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假如教学采用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例如活动课程),则这一原则体系并不适用。 (一)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如前所述,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间接认识,学生在教学中是以学习前人经验即书本知识为主的。这些书本知识的真理性固然毋庸置疑,但它们与学生的生活和他们自己的个人经验存在相称的差距,有些甚至是完全陌生的。而人

《比较教育学》练习试题库和答案解析()

《比较教育学》练习题库及答案本科 一、填空题 1.比较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分因素分析时代、借鉴时代、社会科学方法时代几个发展阶段。 2.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是联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本体性原则。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主要有建立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重视普及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4. 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包括_描述__、解释、_并列__、比较四个阶段。 5. 比较教育研究常用的方法有_调查法_、_分析法__、比较法、_文献法__。 6.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广阔的胸怀、强健的身体和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 公共的精神;世界中的日本人 7. 1974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两部法律,这是规范日本战后教育形态的根本性大法。 8. 法国的“郎之万-瓦隆计划”首次提出了教育民主化的思想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改革。 9. 法国的大学分阶段组织教学,第一阶段是基础课,两年,授予_大学普通学习文凭__文凭;第二阶段是专门化,两 年,第一年授予_学士_学位,第二年即本科毕业,授予的学位称_硕士_。 10. 法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与三类机构实施,分别是大学、大学校和短期高等教育机构。 11. 法国的初中学制4年,分为方向指导阶段;观察阶段。 12._职业技术教育__被视为德国教育的“第二根支柱”。 13. 在德国,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前都经过入学成熟检查,这是一种体格健康和心智发展的检查,经检查被认为明显不合格者将被录取入学校附设幼儿园。 14. 在实施《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多层次结构暂行条例》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革。高等教育将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不完全高等教育、第二层次为基础高等教育、第三层次为专业(或完全)高等教育、第四层次为研究生教育。 15. 目前,承担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有三类,分别是综合大学教育系、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中等师范学校。 16. _《1944年教育法》或《巴特勒法案》__的颁布为战后英国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总的法律框架,英国自此确立了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的现代公共教育体系。 17. 英国私立性质的独立学校系统包括:私立幼儿园;预备学校和公学 18. 英国大学由古典大学、近代大学、城市大学、新大学这几种类型的学校组成。 19.美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围绕着教学;科研;服务三大任务进行的。 20. 学区是美国管理学校的最基本的教育行政单位,它又包括_基层学区__和_中间学区两种。 二、单项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