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北京和上海的比较

北京和上海的比较

北京和上海的比较
北京和上海的比较

自我介绍一下,海龟一名。归前常在贵坛潜水,阅读各位的文章取经学习,这里的名人大佬我都熟悉,转眼回国有段时间了,一切基本安定下来,回来反馈归坛,讲讲我回国的感受。

为什么题目是北京和上海的比较呢?回国后先在北京住,偶尔出差上海,之后工作调动搬到上海,偶尔出差北京。现在转眼在上海也住了半年,生活中碰到各种情况时,难免在心里比较一下和以前住过的北京有什么不一样,于是整理一下写出这篇文章,我无意于引起地域纠纷,实在只是把一些思路落实到白纸黑字,给自己的搬迁找到一个理论上的依据,也给跟我有过同样选择机会的人一些参考。

我既不是北京人也不是上海人,我会以第三者局外人的身份,尽量客观的做个小评分。以50分为中线,上下浮动。

城市建设:北京50分,上海70分

上海的城市建筑,整体布局鳞次节比,错落有致,陆家嘴一带集中了很多地标性的漂亮建筑,外滩两岸的高楼非常气派。

北京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城市布局,乱,没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放眼一望除了火柴盒就是方块积木。这点我们要痛心的质问北京城市建设局,你们要把帝都建到多土才罢休?

公共交通:北京60分,上海50分

注意,我说的是公共交通哦,不是私家车或计程车。

北京的地铁比上海方便现代。很多地铁站修的很气派,线路横平竖直,非常好认。另外北京所有的地铁门上都是电子显示灯,到了哪站还有几站非常清楚,上海很多线路(比如9号,8号,10号)还是原始的铁皮印刷牌显示站名,乘客必须听广播报站名,一个不小心就错过站。北京仗着马路宽敞笔直,地上公共汽车也比上海多,到哪里都有公汽直达。

(但是如果自己开车或者打车,我感觉上下班时间北京比上海堵得更厉害)

服务:北京50,上海70

相比之下上海南方人更有服务意识,肯尽心尽力为人服务,并不以为耻。北京大爷大奶奶比较多,有时会碰到服务人员比客人拽。

住房(这篇只说租赁部分):北京50,上海70

同样的价钱,在上海能租到装修更国际化的公寓。我在上海看的10套房,5,6套的装修都感觉还行,价格在8000-10000,150000以上的那些更是直接可以入住了。实木地板比较多。可在北京,净是暴发户式的大理石地板,凉飕飕的。10套房有2套中意就不错。好容易有一家实木地板, 家具却是一屋子钢化玻璃,到哪儿都能看见自己的影儿。也不知该主人想表现个神马意境和主题。(说句题外话,我感觉在北京的外地人比在上海的外地人多,参观N套房,房主都不是北京人)

人文艺术:北京70,上海40

北京可以参观游玩的景点又多又大,常识都知道的我就不提了。这里主要说新兴的艺术区,北京还是处于遥遥领先地位。798,国际水准的艺术区,去过多次了,每次都能发现新鲜的惊喜,除此之外,北京十年前新辟出的宋庄,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艺术区,是北京乃至中国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艺术家群落。据称全国顶尖的画家书法雕刻家都在此赁屋居住,一层楼即是画家住宅,也是展览室。很多画家收藏室不对普通人开放。要有宋庄内线朋友带着才能参观:)。相比下,上海只有个田子坊可以称为有那么点艺术气息,规模和气候跟北京远远没法相比。上海也许还有别的可以跟798或宋庄抗衡的地区我不知道,请告知我好去参观~。博物馆类不算,不够创意和自由。

餐厅和小吃:北京50,上海50

实在不相上下。两个城市都能随处找到10元吃饱的路边摊,或者菜肴装修精致的高档餐厅。

物价:北京60,上海40

鸡鸭鱼肉蛋食材原料,北京上海都贵得离谱了,但北京还是比上海便宜一些。比如牛奶,我在北京喝三元,人民大会党指定牛奶哦,我妈说一个月一个人差不多150搞定。上海喝光明,每月消费估算下大概200多元,30多刀啊!回想在美国4。99牛奶一大桶喝一星期,还让你全脂脱脂随便挑。同学们你们住在天堂里啊天堂里!

地铁2元横趟整个北京城,上海公交要贵一倍;同样类型的小区健身房,北京20元随便游,上海40元一小时。北京的泳池还大得多多的多。

教育:北京70,上海50 (没敢把比分间距拉得太大,因为归坛上海帮强大,我可不敢拿我这个小鸡蛋砰石头。实际接触的感觉是上海的教育跟北京整体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大学方面就不用说了,北京名校云集,总体教育风气严谨务实。小朋友的教育我听了很多故事也感觉北京比上海更靠谱。

上海从幼儿园开始很多追随美国的蒙特所利式快乐教育,啥都不教,让小孩傻玩。我有朋友带孩子海龟就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我们曾经接受过的严格基础教育,结果在上海踏遍20多所幼儿园,没发现合适的,只好迁到北京,入了一所私立园,连玩带学5岁年龄就认1000个汉字,小提琴入门,游泳,旱冰,画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还有好多数据和例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如果你不是上海人,为了孩子教育回国,犹豫不该选哪个城市,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建议:北京。学校多,底子厚。

天气:北京40,上海70

这是唯一一个让我觉得上海比北京,具有不可逆转巨大优势的一个项目。我之所以最后决定多住在上海,主要决定因素是天气。湿润,舒适,我终于可以住在曾经向往过的江南。喜欢11月还暖得能穿春秋天裙子的天气。阴几天,绵绵细雨,晴几天,阳光和煦,交错有致搭配合理。这个冬天也没特别冷,以前听过“屋里比屋外冷”的传言,甚是惧怕,所以租的公寓有地热,天天开着,室内温暖如春。电费小贵,每月1500-2000元之间。

北京风沙倒是没以前严重了,但是太干燥。干燥就会有尘土,显脏,空气污染,天气不好的时候到处灰濛濛的。原来住在美国的蓝天下,没觉得天气有多重要,现在知道了,天气最经常影响人的心情。

写到这里说句题外话,我春节回北京,年三十下飞机晴空万里,我跟老妈感叹北京天气多好啊,妈说,你回来前一天刚刚刮阵大风,把一个多星期的污染刮跑了。春节几天蓝天白云,结果我回到上海的第二天,北京报大风降温,风力5,6级。我阿姨打电话来夸我有福气,到哪儿哪儿天气好。我谦虚滴说:哪里哪里。:)

最后,两个城市的总分我就不加减了。因为每个人决定要去北京还是上海的时候,侧重点不一样,有的人看中天气教育文化,有的人看中交通建筑物价,你如果有兴趣,只把你感兴趣的项目分数加起来做参考吧~。

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一: 1925美国总理福特访问日本,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受命向美国转播福特在日的一切活动。 在福特访日前两周,CBS谈判人员飞抵东京租用器材、人员、保密系统及电传问题。 美方代表是一位年轻人,雄心勃勃,提出了许多过高的要求,并且直言不讳地表述了自己的意见,而日方代表则沉默寡言,第一轮谈判结束时,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 两天后,CBS一位要员飞抵东京,他首先以个人名义就本公司年轻职员的冒犯行为向日方表示道歉,接着就福特访日一事询问能提供哪些帮助。 日方转变了态度并表示支持,双方迅速达成了协议。 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坦率外露的思维方式和日本人内部思维方式相冲突。 美国人反对过分拘泥于礼仪,办事干净利落,注重实际,语言表达直率,而且耐心不足;日本人讨厌过分施加压力,比较注重资历、地位。 CBS的要员充分掌握了日本人的性格及谈判风格,才促成了谈判的成功案例二: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最初来上海谈判时,正值美国政府要对中国进行制裁,并提出美国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不能提出国产化要求的时候。 但福特汽车公司代表一开始就提出合作期间可考虑50%的国产化要求,通用汽车公司接着在上海谈判时,又主动提出国产化率可从60%开始。 由于他们并未理会其政府的限制,我方代表也充满信心的与其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分析: 美国人热情奔放,性急但信心十足、很容易接近,认为自己是谈判高手,希望对方也是谈判高手,含糊隐晦、高深莫测的对手只会让美国人纳闷,只有同样充满信心才能获得对方的好感。 案例三: 美国某公司与河北省某市谈判黑白玻壳项目,由于竞争条件不如日商,谈判失败。 后来中方积极调动美方力量,使其对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几个玻壳项目一起承包,最后达成交易,并向中方条件靠拢。 分析: 美国商人喜欢搞全盘平衡的“一揽子”交易,我方积极运用对方力量去促成更大范围内的联合协作,从而减少谈判中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充分了解美国人的特性。 失败案例一: 1992年,我国13名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一个代表团,去美国采购约三千万美元的化工设备和技术。 美方自然想方设法令我们满意,其中一项是送给我们每人一个小纪念品。 纪念品的包装很讲究,是一个漂亮的红色盒子,红色代表发达。 可当我们高兴地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当面打开盒子时,每个人的脸色却显得很不自然———里面是一顶高尔夫帽,但颜色却是绿色的。 最后,合同我们没和他们签。 分析: 美国商人的原意是:

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成功 案例一: 1925美国总理福特访问日本,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受命向美国转播福特在日的一切活动。在福特访日前两周,CBS谈判人员飞抵东京租用器材、人员、保密系统及电传问题。美方代表是一位年轻人,雄心勃勃,提出了许多过高的要求,并且直言不讳地表述了自己的意见,而日方代表则沉默寡言,第一轮谈判结束时,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两天后,CBS一位要员飞抵东京,他首先以个人名义就本公司年轻职员的冒犯行为向日方表示道歉,接着就福特访日一事询问能提供哪些帮助。日方转变了态度并表示支持,双方迅速达成了协议。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坦率外露的思维方式和日本人内部思维方式相冲突。美国人反对过分拘泥于礼仪,办事干净利落,注重实际,语言表达直率,而且耐心不足;日本人讨厌过分施加压力,比较注重资历、地位。CBS的要员充分掌握了日本人的性格及谈判风格,才促成了谈判的成功 案例二: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最初来上海谈判时,正值美国政府要对中国进行制裁,并提出美国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不能提出国产化要求的时候。但福特汽车公司代表一开始就提出合作期间可考虑50%的国产化要求,通用汽车公司接着在上海谈判时,又主动提出国产化率可从60%开始。由于他们并未理会其政府的限制,我方代表也充满信心的与其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分析:美国人热情奔放,性急但信心十足、很容易接近,认为自己是谈判高手,希望对方也是谈判高手,含糊隐晦、高深莫测的对手只会让美国人纳闷,只有同样充满信心才能获得对方的好感。 案例三: 美国某公司与河北省某市谈判黑白玻壳项目,由于竞争条件不如日商,谈判失败。后来中方积极调动美方力量,使其对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几个玻壳项目一起承包,最后达成交易,并向中方条件靠拢。 分析:美国商人喜欢搞全盘平衡的“一揽子”交易,我方积极运用对方力量去促成更大范围内的联合协作,从而减少谈判中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充分了解美国人的特性。 失败 案例一:1992年,我国13名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一个代表团,去美国采购约三千万美元的化工设备和技术。美方自然想方设法令我们满意,其中一项是送给我们每人一个小纪念品。纪念品的包装很讲究,是一个漂亮的红色盒子,红色代表发达。可当我们高兴地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当面打开盒子时,每个人的脸色却显得很不自然———里面是一顶高尔夫帽,但颜色却是绿色的。最后,合同我们没和他们签。 分析:美国商人的原意是:签完合同后,大伙去打高尔夫。“戴绿帽子”是中国男人最大的忌讳,合同我们没和他们签,不是因为他们“骂”我们,而是因为他们对工作太粗心。连中国男人忌讳“戴绿帽子”都搞不清,怎么能把几千万美元的项目交给他们? 案例二:张先生是位市场营销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职于某大公司销售部,工作积极努

北京与上海在城市规模

北京与上海在城市规模,城市定位和城市形态的相同点:在全国都是发展较快的大城市,都以建设国际性大都是为目标。 北京与上海在城市规模,城市定位和城市形态的差别: 北京的城市定位:2005年,首次明确北京发展目标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北京的城市规模(面积和人口):北京全市土地面积16410平方公里。其 中平原面积6338平方公里,占38.6%。山区面积10072平方公里,占61.4%。城区面积87.1平方公里。 全市常住人口1,695万人(2008年,比上年末增加62万人,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6名),全市人口密度1,033人/平方公里(中国省级行政区第4名,次于澳门、香港、上海)。其中户籍人口1229.9万人,外来人口465.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7.4%。市区人口1,012.3万(2007年,中国城市第2名,次于上海),人口密度7,398人/平方公里。全市人口出生率8.32‰,死亡率4.92‰,自然增长率3.4‰(2007年)。北京外来和流动人口超过一亿,居全国之冠。 北京的城市形态:北京属于集中式城市状态,就其道路网形式而言,北京的 道路网为环状形态;城市用地集聚,城市各项用地集中连片发展、便于集中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措施,有利于社会经济活动的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 上海的城市定位:21世纪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化大都市。到2010 年,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化大都市,基本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主体框架;基本形成国际性大城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基本形成国内外广泛联系的全方位开放态势;基本形成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基本形成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文化结构和与国际中心城市相称的健康向上的社会风貌。浦东作为上海现代化的象征,成为开放度最高、体制最新、设施最完善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区。 上海的城市规模:上海市面积6340.5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千米,东西宽约100千米。其中区域面积5299.29平方千米,县域面积1041.21平方千米。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1041.21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上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规模突破2300万,并且上海市人口规模和密度居中国第一,上海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密度继续升高,目前上海人口规模在世界特大城市中位居第6位,在中国位居第一,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上海常住人口为1640.77万人。上海市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0.06%,但是承载的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1.27%。上海的人口密度高达2588人/平方公里。

北京与上海的经济辐射能力差异分析

北京与上海的经济辐射能力差异探析 (刘崇献) 目前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远弱于上海 时下人们热衷于评论和比较中国的三大“城市群”或者“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而其中的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更是比较的重点。经济辐射能力是指在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综合影响能力和发展带动能力。 经济中心城市通过聚集和辐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与其周边城市以及经济腹地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经济中心城市的聚集主要源于其自身经济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和设施效益等,正是这些效益的吸引使得区域中的二、三产业,资本、人才、原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不断向中心城市聚集,极化效应使经济中心城市的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能够保持快速增长,这些又进一步强化了经济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的地位。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源于中心城市对其自身结构的优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方面,因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使传统产业开始不断向腹地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中心城市的规模效益逐渐丧失,土地价格上涨、生活费用攀升等原因,引起部分人才和资本向周边地区迁移。因此,扩散既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产业向周边城市经济腹地转移,又表现为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溢出。其结果是在中心城市周边形成了卫星城和城市群,同时带动了周边经济区和乡村的发展。 从目前的所谓的三大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来看,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无庸质疑的,广州作为狭义“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没有太大争议,而北京作为“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还是存在颇多争议的。关键还是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与上海相比相差很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周遍地区没有发挥带动作用,而是产生了“负拉动”——从这一地区抽取资源与资金,却没有反哺区域经济,例如天津感觉自己的发展受到了北京的压制,河北觉得自己为北京发展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多于获得的利益,从而影响了本地区的发展。 上海和北京作为中国的两个超级大都市,两者自身的发展都很快,但两者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却相差很大。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其快速发展带动了相邻的江苏、浙江相关地区的快速发展,其周边各个主要城市也主动和上海接轨、协调,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长三角”在上海的带动下群龙起舞,渐入佳境。而北京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其辐射带动能力非常有限。事实上环渤海地区在目前和相当长时间内,在经济发展方面难以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中京津冀、沈大、济青三大板块都是在相对独立发展,北京对后两者的辐射影响微乎其微,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而北京对周边地区,即天津、河北的影响也是非常有限,甚至在很多时候是聚集效应大于辐射效应,形成了“空吸”作用——人才、资源逐渐向北京集中,造成周边地区发展相对迟缓。

北京与上海创新性产业比较研究

35 【摘要】研究以北京和上海为例,采用调查问卷和企业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别考察了两市50家创新型企业。从微观层面,对比企业对所在城市创新环境的主观认知与评价。调查发现企业对两市创新性产业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但上海企业对上海市的创新环境评价总体高于北京企业对北京的评价。结论指出,北京与上海的创新性产业发展与本地创新环境的特点密切相关,而城市对创新产业的影响是一个综合与复杂的过程。城市的创新政策需要改变以往针对个别重点产业的狭窄思路,而转向适应技术和市场快速变动的区域综合发展观。 【关键词】创新性产业;城市发展;北京;上海COMPARISON ON INNOVATIVE INDUSTRIE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TONG Xin;WANG Jici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con-temporary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which the inno-vative industries are the most dynamic sectors as buttresses of the urban growth. Based on firm-level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focus-ing 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ity to the creative activities and the 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interviewees on each city. The conclusion suggested that the different trajectories and prospects of inno-vative industries come from the uniqueness of the history and socio-economic context of each city, which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upportive urban industrial policies. KEYWORDS: in no v ativ e ind u stries; urban development; Beijing; Shanghai 当今世界发达城市的经济活力越来越体现在某些高度依赖创新的产业活动上。一方面,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中心,城市不断制造和输出含有大量反映艺术时尚、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文化符号的产品和服务,文化创造与商品经济的结合成为当代后工业化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作为控制更广泛空间范围内生产系统的枢纽,城市也往往成为技术创新的强大引擎,城市所带来的集聚效应给创新的产生、扩散和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发展空间(Scott, 2000;哈维,2003;Hall, 1998)。创新性产业激发了城市的内在活力,成为塑造后工业化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和地理景观的重要动力之一。在经济快速转型的背景下,我国不少城市目前面临着与发达国家城市去工业化过程颇为类似的困境,城市逐步丧失发展大规模制造业的优势,大量就业岗位流失,城市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转型的压力。同时,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迅猛,地方产业升级迫切需要强大的创新能力支持,对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城市是否具备发展创新性产业的条件?什么样的政策有利于这些产业的发展?本文根据最近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的一项创新型企业调查,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创新性产业集群与城市发展 创新存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不少研究反映出一些产业部门在推动当今知识经 济的发展中具有特别关键的意义(卡斯泰尔,2001;OECD,1996;Caves,2002),关注的焦点可以分为三大类:高科技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内容创意型产业。这些产业部门不仅高度依赖人类的创新活动创造商业价值,同时,新技术在这些行业领域的应用,大大改变了人类传统 北京与上海创新性产业比较研究 童 昕 王缉慈 【作者简介】童昕(1975-),女,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讲师。王缉慈(1946-),女,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收稿日期】2004-08-09 【文章编号】1002-1329 (2005)04-0035-06【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差异

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差异 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在中国都具有很高的地位,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中心,上海是我国的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多方面因素造就了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差异,北京人与上海人的性格的不同也体现出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差异。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与天津相邻,一同被河北省环绕,而上海是一个天然良港,四通八达,背后是整个中国大陆的广阔腹地,面向的又是宽敞的太平洋,对岸便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可以说,上海的地理环境是优越于北京的,因此上海人具有优越感,也秉承了南方人精巧细致的特性,而北京人则是北方文化的代表,性格豪爽大方。 北京的历史最为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地区性政治中心,官绅显贵都在此盘踞,文人雅士也大多云集于此。作为京畿要地,经过历代王朝的营建,北京城内遍布宫廷楼阁、林苑坛殿,宏伟壮丽,使人不得不产生崇敬和畏惧。这种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和北京长期作为国都而形成的特殊氛围,养成了北京人落落大方,注重礼仪,而又保守持重,凡事顶真的性格;造成了既热情礼貌,温良礼让,又以“首都人”自尊自傲,讲究等级,重视尊卑,爱面子的处世态度。北京是各类高等学府和高科技研究所的聚集地,因而北京招揽了全国各地的人士,这种市民结构,形成了北京人兼容并包,宽容大度,豪爽好客的性格。北京由于长期作为首都,浓重深厚的政治色彩,也造就了北京人对国事特别敏感和对政治特别关心的性格特点。这些是上海人所

不具备的。 相比之下,上海文化与北京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欧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区别于中国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后不久,西方列强先后在此圈划“租界”,外国资本和中国买办资本开工厂,设银行,近代工业兴起,工商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大量涌进,使得上海成为我国最典型的工商移民城市。所谓“上海人”,其实很少是真正的上海当地人,绝大多数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上海文化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多,所以说上海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碰撞的交汇点。海派文化和上海的市民性格就是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冲击下逐步形成的。上海即使在国家最封闭的年代里仍然是我国最开放的城市,也是接触和了解关于西方世界的种种信息最多、最快的城市。上海人由于长期受到西方现代化的熏陶,所以机智敏锐,思想开放,敢于弃旧创新,办事注重信誉,注意在社交场合的体面,也十分讲究衣着服饰,但同时又爱竞相攀比,追逐时髦,爱好虚荣,并且有着以衣取人的世故。上海的经济发展迅速,激烈的市场竞争、繁忙紧张的日常生活,使得上海人在生活中多善于精打细算,讲究实惠,力图花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因此他们善于经营,办事精明,这点也成为上海人的突出特点。在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户口制度的推行和强化,取得或丧失上海籍都成为一件十分了不得的事,从而更强化了上海人自满自足、小看外地人的狭隘意识。

北京与上海地域文化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北京与上海地域文化差异及其产生原因作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两大城市,北京和上海各有各的特点,在此对其中几点进行一下分析。 一、饮食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北京与上海的饮食差异主要在于,上海主食米饭、而北京主食是面食。究其原因,可能大部分是因为气候:北京位居北方,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适合种植旱作谷物,即小麦等,因此主食是面条;而上海在南方,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适宜种植稻作农业,故上海人喜欢吃米饭。当然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打破这一局限。 二、城市地位 众所周知,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在历史上北京曾是多朝古都,这对建国时监督北京有一定影响;而上海则是中国内地经济的中心,近代外国资本的涌入为上海的崛起奠定基础,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逐渐成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历史因素对南北两大城市的定位起到很大作用。 三、人文景观 长期作为首都,铸就了北京的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等著名的人文景观。这同样使得每年来北京旅游的人应接不暇。然而上海就显得逊色很多了,毕竟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鲜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 四、语言 恐怕也是因为北京是首都的原因,北京话最接近于普通话,而上海的方言却与普通话有着显著的差别。至于原因,经过我的考证,发现北京话是起源于满人入关时期,并最终形成于清朝末期,由于民族种类较多,需要有一种统一的语言,北京话应运而生;而上海历史上是远离府治的乡村僻地,处于经济发达地域的边缘,比较古老,保留着许多松江方言留给它的很古老的语音和词语,因此与普通话有较大区别。 五、传统建筑 作为北京人,我们熟知的北京传统建筑当属四合院了。其在中国民居中历史已有

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是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以家长为中心的封建家庭秩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 而至于上海,其浦西传统建筑多为西式风格,教堂、饭店、洋行,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先后作为通商口岸以及租界使得西方列强进入上海,促成了其多种多样的建筑形式,二战时期大量犹太人逃入上海更是起到较大影响。 总的来说,北京与上海的文化各有各的闪光点。作为中国南北两大中心城市,北京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给人的印象始终来自于明清皇室的恢弘与气派和浓厚的艺术气息;上海的文化则是一种以租界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文化。他们的形成,与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北京上海辐射能力比较

转帖 目前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远弱于上海时下人们热衷于评论和比较中国的三大“城市群”或者“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而其中的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更是比较的重点。经济辐射能力是指在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综合影响能力和发展带动能力。经济中心城市通过聚集和辐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与其周边城市以及经济腹地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经济中心城市的聚集主要源于其自身经济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和设施效益等,正是这些效益的吸引使得区域中的二、三产业,资本、人才、原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不断向中心城市聚集,极化效应使经济中心城市的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能够保持快速增长,这些又进一步强化了经济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的地位。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源于中心城市对其自身结构的优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方面,因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使传统产业开始不断向腹地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中心城市的规模效益逐渐丧失,土地价格上涨、生活费用攀升等原因,引起部分人才和资本向周边地区迁移。因此,扩散既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产业向周边城市经济腹地转移,又表现为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溢出。其结果是在中心城市周边形成了卫星城和城市群,同时带动了周边经济区和乡村的发 展。从目前的所谓的三大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来看,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无庸质疑的,广州作为狭义“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没有太大争议,而北京作为“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还是存在颇多争议的。关键还是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与上海相比相差很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周遍地区没有发挥带动作用,而是产生了“负拉动”——从这一地区抽取资源与资金,却没有反哺区域经济,例如天津感觉自己的发展受到了北京的压制,河北觉得自己为北京发展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多于获得的利益,从而影响了本地区的发 展。上海和北京作为中国的两个超级大都市,两者自身的发展都很快,但两者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却相差很大。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其快速发展带动了相邻的江苏、浙江相关地区的快速发展,其周边各个主要城市也主动和上海接轨、协调,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长三角”在上海的带动下群龙起舞,渐入佳境。而北京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其辐射带动能力非常有限。事实上环渤海地区在目前和相当长时间内,在经济发展方面难以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中京津冀、沈大、济青三大板块都是在相对独立发展,北京对后两者的辐射影响微乎其微,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而北京对周边地区,即天津、河北的影响也是非常有限,甚至在很多时候是聚集效应大于辐射效应,形成了“空吸”作用——人才、资源逐渐向北京集中,造成周边地区发展相对迟缓。北京经济辐射能力不如上海的原因分析首先我们把辐射力局限在经济的范围之内,因为辐射能力不仅仅包括经济辐射能力,例如在政治文化辐射能力方面北京可能远远强于上海。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一个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是伴随着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阶段才能明显表现出来,在某一阶段可能表现为聚集作用大于辐射作用,而在另一阶段可能表现为辐射效应大于聚集效应。北京现在的经济辐射能力不如上海,并不意味着在这方面将永远不如上海。此外,我们研究某个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是要考虑其范围的,在某个辐射半径范围内,可能辐射能力很弱,或者没有,而在另外一个辐射半径范围内,可能辐射能力很明显。我们说北京的辐射能力弱是说北京对天津、河北的辐射能力弱,是相对于上

北京与上海的经济辐射能力差异探析

北京与上海的经济辐射能力差异探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目前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远弱于上海 时下人们热衷于评论和比较中国的三大“城市群”或者“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而其中的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更是比较的重点。经济辐射能力是指在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综合影响能力和发展带动能力。 经济中心城市通过聚集和辐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与其周边城市以及经济腹地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经济中心城市的聚集主要源于其自身经济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和设施效益等,正是这些效益的吸引使得区域中的二、三产业,资本、人才、原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不断向中心城市聚集,极化效应使经济中心城市的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能够保持快速增长,这些又进一步强化了经济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的地位。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源于中心城市对其自身结构的优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方面,因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使传统产业开始不断向腹地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中心城市的规模效益逐渐丧失,土地价格上

涨、生活费用攀升等原因,引起部分人才和资本向周边地区迁移。因此,扩散既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产业向周边城市经济腹地转移,又表现为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溢出。其结果是在中心城市周边形成了卫星城和城市群,同时带动了周边经济区和乡村的发展。 从目前的所谓的三大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来看,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无庸质疑的,广州作为狭义“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没有太大争议,而北京作为“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还是存在颇多争议的。关键还是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与上海相比相差很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周遍地区没有发挥带动作用,而是产生了“负拉动”——从这一地区抽取资源与资金,却没有反哺区域经济,例如天津感觉自己的发展受到了北京的压制,河北觉得自己为北京发展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多于获得的利益,从而影响了本地区的发展。 上海和北京作为中国的两个超级大都市,两者自身的发展都很快,但两者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却相差很大。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其快速发展带动了相邻的江苏、浙江相关地区的快速发展,其周边各个主要城市也主动和上海接轨、协调,

北京和上海的区别

北京和上海的区别 一直深深的认为没有在上海生活过的人,是很难了解上海人的低调的 我大学在天津读书,姐姐家就在北京,常来常往,对北京很熟悉。大学毕业的时候选择去了陌生的南方城市上海,而不是非常熟悉的北京,这一点令身边的亲戚都大惑不解。一转眼在上海落户生活了十来年,现在却又因为工作原因来到北京。我可以这么说:我越在北京住,碰到的事情越多,越证明我当年选择去上海的决定是多么的英明。 我更喜欢上海的人文环境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选择去上海,而不是北京,是因为觉得自己和南方人更相处的来:大学的时候,我一直不太习惯很多北方同学称兄道弟没有距离感的热络劲,好像不称兄道弟不酒酣耳热,你就看不起他一样,我不认同这种虚伪的社交方式,也很不喜欢在那种闹哄哄的氛围下被裹挟的感觉。而且北方人办事情喜欢先拉关系,很多事情要在酒桌上谈,这一点我也很不习惯。我反而高度认同上海人的相处方式:有分寸的距离感,

尽量不去麻烦别人,也不轻易承诺别人,不欠人情债;有高度的契约意识,一旦答应的事情就会规规矩矩的做好;办事情不必非要拉关系;谈合作先小人后君子,严格按照合同来。我喜欢这种高度透明的相处方式,在这种人际环境下,隐形的人际交往成本被降到了最低。 当然就具体个人来说,总有例外,但概括的总结,上海的人文环境更偏西方化一些,人际关系比较简单,比较适合我不喜欢拉帮结派,喜欢一切都摆在台面上性格的人。 上海的市政行政和公共交通比北京领先10年以上 原来的北京在这方面和上海的差距更大,但是08年奥运对北京的提升还是很明显的。即便在上海生活的十多年,我也经常来北京,明显感觉到08年前后北京飞速的发展,和上海差距的拉近。当然差距还是明显滴~ 1、上海政府行政效率非常高。我是在上海自己开过公司的人,跑各种机构的次数很多,不说政府官员,说的是底层的一线公务员,那办事效率,那服务意识,那政务电子化水平,绝对令人印象深刻,绝对是服务型的政府。至于北京的各个衙门,我常听公司人事和财务的抱怨,差距太大了。

浅析中国感性文化和西方理性文化的差异教学内容

浅析中国感性文化和西方理性文化的差异

论文题目:浅析中国感性文化和西方理性文化的差异 ㈠10本文化美学与文化批评的推荐书籍 [1]韩冷.京派叙事文学的伦理内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 [2][美]张英进.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M].苏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 [3]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从克罗齐到朱光潜的比较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 [4]冯宪光.全球化文化语境中的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0. [5]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刘方.中国禅宗美学的思想发生与历史演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潘朝伟,陆扬.《圣经》的文化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8]査常平.人文学得文化逻辑形上艺术宗教美学之比较[M].成都:巴蜀书社,2007. [9]沈致隆,齐东海. 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郁龙余.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㈡10篇文化美学与文化批评的推荐文章 [1]朱珠.关于中国语境中的文艺美学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吴功正.中国文艺美学和文化精神[J].江淮论坛,1990,(01). [3]张宏宇.谈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美学思维之音响结构体现[J].艺术教育,2011,(01). [4]冯进.大乐与天地同和[D].中山大学,2004. [5]邹贤尧,李勇强.戏曲电影式微的接受美学分析[J].当代电影,2011,(01). [6]陈芳萍. 浅析中国古代美学与西方古代美学思想差异[J]. 鸡西大学学报,2011,(01). [7]毕涛.论中国叙事诗之隐[J].合肥师范大学学报,2011,(01). [8]曹晖. 世界感、生命感与艺术意志——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语国家的视觉形式美学理论研究[J].文艺争鸣,2011,(01). [9] 李彧.宗教中的女神——基督教圣母与道教西王母的演变崇拜[J].美术大观,2008,(06). [10]王元鹏.谈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J].音乐生活,2010,(01).

浅析中国感性文化和西方理性文化的差异

论文题目:浅析中国感性文化和西方理性文化的差异 ㈠10本文化美学与文化批评的推荐书籍 [1]韩冷.京派叙事文学的伦理内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 [2][美]张英进.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M].苏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 [3]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从克罗齐到朱光潜的比较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 [4]冯宪光.全球化文化语境中的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0. [5]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刘方.中国禅宗美学的思想发生与历史演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潘朝伟,陆扬.《圣经》的文化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8]査常平.人文学得文化逻辑形上艺术宗教美学之比较[M].成都:巴蜀书社,2007. [9]沈致隆,齐东海. 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郁龙余.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㈡10篇文化美学与文化批评的推荐文章 [1]朱珠.关于中国语境中的文艺美学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吴功正.中国文艺美学和文化精神[J].江淮论坛,1990,(01). [3]张宏宇.谈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美学思维之音响结构体现[J].艺术教育,2011,(01). [4]冯进.大乐与天地同和[D].中山大学,2004. [5]邹贤尧,李勇强.戏曲电影式微的接受美学分析[J].当代电影,2011,(01). [6]陈芳萍. 浅析中国古代美学与西方古代美学思想差异[J]. 鸡西大学学报,2011,(01). [7]毕涛.论中国叙事诗之隐[J].合肥师范大学学报,2011,(01). [8]曹晖.世界感、生命感与艺术意志——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语国家的视觉形式美学理论研究[J].文艺争鸣,2011,(01). [9] 李彧.宗教中的女神——基督教圣母与道教西王母的演变崇拜[J].美术大观,2008,(06). [10]王元鹏.谈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J].音乐生活,2010,(01).

北京和上海的比较

自我介绍一下,海龟一名。归前常在贵坛潜水,阅读各位的文章取经学习,这里的名人大佬我都熟悉,转眼回国有段时间了,一切基本安定下来,回来反馈归坛,讲讲我回国的感受。 为什么题目是北京和上海的比较呢?回国后先在北京住,偶尔出差上海,之后工作调动搬到上海,偶尔出差北京。现在转眼在上海也住了半年,生活中碰到各种情况时,难免在心里比较一下和以前住过的北京有什么不一样,于是整理一下写出这篇文章,我无意于引起地域纠纷,实在只是把一些思路落实到白纸黑字,给自己的搬迁找到一个理论上的依据,也给跟我有过同样选择机会的人一些参考。 我既不是北京人也不是上海人,我会以第三者局外人的身份,尽量客观的做个小评分。以50分为中线,上下浮动。 城市建设:北京50分,上海70分 上海的城市建筑,整体布局鳞次节比,错落有致,陆家嘴一带集中了很多地标性的漂亮建筑,外滩两岸的高楼非常气派。 北京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城市布局,乱,没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放眼一望除了火柴盒就是方块积木。这点我们要痛心的质问北京城市建设局,你们要把帝都建到多土才罢休? 公共交通:北京60分,上海50分 注意,我说的是公共交通哦,不是私家车或计程车。 北京的地铁比上海方便现代。很多地铁站修的很气派,线路横平竖直,非常好认。另外北京所有的地铁门上都是电子显示灯,到了哪站还有几站非常清楚,上海很多线路(比如9号,8号,10号)还是原始的铁皮印刷牌显示站名,乘客必须听广播报站名,一个不小心就错过站。北京仗着马路宽敞笔直,地上公共汽车也比上海多,到哪里都有公汽直达。 (但是如果自己开车或者打车,我感觉上下班时间北京比上海堵得更厉害) 服务:北京50,上海70 相比之下上海南方人更有服务意识,肯尽心尽力为人服务,并不以为耻。北京大爷大奶奶比较多,有时会碰到服务人员比客人拽。 住房(这篇只说租赁部分):北京50,上海70

论北京人与上海人

论北京人与上海人 从整体性格特性来讲,上海人与北京人堪称是南北两地文化的典型代表。 上海人和北京人的第一重差异,自然是南方人和北方人之别。这既包含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还包括更为基础的由遗传造成的人种在体貌特征、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区别。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异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以中原和华北为代表,北方人身材高大强健、性格热情粗犷、行为稳重保守,他们喜吃面食和葱、蒜、辣椒等辛辣的食物。一般认为,他们身上羼(chàn)入了北方游牧民族和蒙古人的血脉。林语堂称他们是“自然之子”;“他们没有丧失自己种族的活力,他们致使中国产生了一代又一代地方割据王国,他们也为描写中国战争与冒险的小说提供了人物素材。”江浙一带的南方人,则身材相对矮小,他们聪明灵活,性情温和,善于处世,爱听缠绵的戏曲,吃大米和甜糯的食物。在他们生活的江南富庶的城镇商埠,历来是“花柳繁华,温柔富贵乡”,孕育着一代代才子佳人的风情故事。林语堂称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更为矮小精悍的华南人,包括湖广一带的楚人,他们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传统与古代土著传统的强烈混合物,他们富于活力和进取心,善于挥霍享受,吃蛇和各种奇怪的食物。 我们可以在当代社会变迁和文化冲突的背景下,观测上海、北京两地群体人格的特征和演变。 绝大多数上海人对北京和北京人无可评价——由于缺乏实际的接触、具体的感受。“到北京去”在十来年前,还是属于少数先进人物的光荣和骄傲。近年来到北京出差、旅游的上海人增多,但对北京的共识也只是枯燥的几条:一是“好白相”的地方比上海多(指风景名胜);二是新建筑多,高楼多(其后跟一句牢骚“怪不得上海没钱盖房子”);三是购物、坐车不方便,商品品种少,价格贵;四是气候干燥、刮风,不适应。 一位上海人说,到大名鼎鼎的王府井,没想到走了十几分钟,就逛到头了。他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问别人“北京究竟有几个王府井?”关于服务态度,上海人说,上海的售货员至多不理你,自顾自聊天。北京的售货员还要训你:“别

上海人和北京人

上海人无法习惯北京之∶ 1.好说不做,特别以北京男人为代表,吹得滔滔不绝,做事不着边际,光说不练。 2.北京的人行天桥要走很长的路,甚至拐几个弯才能到马路上。 3.北京女人比上海男人还要男人,看着帅哥眼睛直勾勾。 4.北京人吃饭不会AA制,让你搞不清楚这顿饭到底该谁掏钱。 5.营业员有时候太亲热,见你就叫姐,宝贝儿。 6.地铁没有空调. 7.菜的分量太多,两个人去点菜,永远都要打包。 8.北京太脏,马路宽得只适合车跑,不适合人走,而胡同居然比上海的马路还宽。 9.中南海5克的叫“点5”,8克的叫“点8”,10克的居然不叫“点10”,而是叫“点零”。10.进门吃饭,放声大喊∶欢迎你,把人吓个半死。你走的时候,还会吓你一跳,齐呼呼地冲你嚷嚷,欢迎光临!然而服务质量低下。 11.一到春天,沙尘暴和柳絮起来的时候,北京妇女们就用纱巾把头裹得跟火柴头儿似的. 北京人无法习惯上海之∶ 1.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把上海人,外国人,香港人,台湾人,有钱人以外的人都称为“乡下人”,太过势力眼。 2.身戴大金链子,买菜还跟小菜农砍一分钱掐一根葱。 3.上海男人遇事跟个娘们似的只会站着吵架绝不动手。 4.上海人占据多数的公司,公司里就只说上海话。 5.上海停车费很贵,10元/小时。 6.上海的出租车司机太客气,上车要说你好,下车还说谢谢,就是从头到尾不跟你聊一句天。 7.在上海买包子和馒头是个大问题,因为上海人馒头包子分不清,有馅没馅都叫馒头。8.上海女人出了名的物质女郎,嫁人只认存款,宁肯在家吃咸菜也要买LV包包。 9.上海女人还好斗,上个超市做个公车大马路上谁踩谁一脚,出门一趟随时都能见着高八度吵架的上海女人。 10.说话为人不痛快,戒备心理太严重,说话做事处处防着你。 11.大家开会,只要有一个老外,所有人都会说英文,上海人崇洋媚外。 12.左转上海人叫大转弯,右转上海人叫小转弯。只分大小,幼儿园水平。 北京人有“大爷”情结,给足我面子,我两肋插刀,不给我面子,你是天王老子我也不伺候。别误会,这种“大爷”情结,并不是让别人都当孙子,而是大家一块儿当“爷”。不管你是大亨、大腕儿、大干部,我是小司机、小服务员,也不管你花多少钱买我的服务,这都是两个“爷”之间的交易,相互尊敬的底线很高。谁也不能颐指气使。这一点从出租车司机的服务便能看出来(这恐怕也是现在唯一还保留着大量北京本地就业人员的服务行业,同时也是外地人最不习惯的一点)。 上海人有自恋情结,甭管事情多砸锅,我都能摘清楚,不是我的错。只要不是我的错,我就完美。然而角色感很强,服务一定做到位。那种骄傲感,蕴藏在服务的专业精神里。别以为你享受着优质服务就等于拥有100%的恭敬。除非你是既专业、又挑剔的“刁客”,除非你在那个行当的见识比他还强,否则,休想让服务于你的人心服口服。

上海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数据对比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数据发布 2011-09-22 17:01 来源:东方网作者:吴颖、唐漪薇 东方网记者吴颖、唐漪薇9月22日报道:在今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统计局总统计师赵江清发布了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数据。 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为108.94万人;实现总产出549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实现增加值167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高于全市GDP增幅5.3个百分点,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5%,比上年提高0.51个百分点,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其中,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分类目录》标准测算,2010年,上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57.07万人,实现总产出3335.44亿元,实现增加值97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7%。 ------------------------------------------------------------------------------------------------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数据 经初步核算,201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3.6%,高于全市GDP 现价增速0.2个百分点,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为12.3%。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高开稳进,其中,1季度增长17.2%、上半年增长15.7%、1-3季度增长12.8%,全年增长13.6%。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全市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实现收入556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7%,增速比1-8月提高0.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82.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6.1%,增速比1-8月提高0.7个百分点;资产总计862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9%,增速比1-8月提高1.6个百分点。 从以上数据分析,与数字化高科技相关的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领域是最具优势的领域,仅此一项就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比重近四成。从九大领域构成来看,除其他辅助服务领域以外,收入位居前三位的领域分别为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和新闻出版,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37.6%、11.7%和8.4%,三大领域合计占全市比重达到57.7%。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自2006年以来连续5年高速发展,其根本动力之一就是数字化三网支撑的新兴产业形态的引领和推动,三大领域领军总体发展,得益于高新科技的支撑,得益于“创意”的“引爆”作用,也得益于良好的金融服务业的助力。

北京和上海的差异

北京和上海的差异 比较这两个城市似乎是每个在那儿都生活过的人很乐衷的一种消遣,我也不例外。不是为了分上下,也不是为了研究自己到底喜欢哪里,似乎仅仅是为了对比而对比,就像在两幅相似的画中找到差异之处,抑或是从毫无关联的两个事物中寻觅微妙联系,无聊却有趣。 天气刚到上海的时候,周围的人一听说我是从北京来的,就会很好奇地询问是不是见过沙尘暴。也许在上海人(在上海生活的人)的心中,和其他地方比将起来这座城市的优势在各方面都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对于北京,唯一显著的优越感只好来源于气候了。当我描述起2000年春天沙尘的壮观,他们便会有些得意的欣慰。当然,上海的雨水多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朋友到上海出差都会惊喜地告诉我“这两天肤质都改善了。”在北方居住了二十几年,从来没觉得过干燥,可是再回去的时候居然要使用双倍的保湿才能延续皮肤的习惯。看来简奢出入的难易对任何事物来说都是一样的道理。 上海的春天很短,气温大多是在趁人不注意的时候以火箭速度上升,上个星期还在穿厚外套,一个周末之后满街就是单衫短裙了。相比之下,北京的春天来得则极有耐心,几日艳阳暖照和风拂面,几日则狂风大作沙尘漫天,时好时坏的变相怪杰是春姑娘最喜欢的形象。 两者的夏天比较相像,总会有几天持续高温,酷热难耐。不过北京的夏夜要比上海舒服许多,温差的变化让人们从白天的桑拿天气里得以舒缓,可是上海的温度却不依不饶,即便到了晚上也还要保持着稳定的数值,大家只好从办公室的冷气中转移到家里空调的庇护之下。 秋天应该是两个城市最美的季节。印象中北京的秋天温婉悠远,和这座城本身的气质非常相似,这样的天气让人忍不住想放下一切尽情发呆。上海的秋虽然少了一种飘逸优雅,却同样充满生机。褪去了夏日的浮躁,清新凉爽的秋风带来了崭新轻快的气息。 北京的冬天比上海的冬天要漫长一些,但在单调中却有点缀的内容,比如雪。虽然一般下得都不大,但每年都会有几次像样的。还记得在某年的一场暴雪中站在东南门外的天桥看学院路上拥堵满满的车辆,看车灯路灯在雪花上的晶莹反射。下雪总能带来一点与平时不同的热闹,兴奋,还有快乐。相比之下上海的冬天乏味得多。除了冷还是冷,不管在室外还是房内。即便是降水也是凄风苦雨的惨烈,雪更是极少见的,就算南京杭州下了雪,这里也不会有。一天听同事兴奋地说外面下雪了,急忙跑出去,却只看见落到半空中就化身成雨的雪珠。静静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