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苗族情歌

浅析苗族情歌

浅析苗族情歌
浅析苗族情歌

浅析苗族情歌

张强

摘要:苗族情歌具有鲜明的历史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不仅是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娱形式,也是目前当地社会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塑造了苗族人民的婚姻色彩和恋爱殿堂。审视台江“情歌”发展史,既有旋律优美,也有内涵深挚的艺术歌曲,如《苗族多声部情歌》,当然通俗易懂的,流传于民间的,而且又有极易为大众所接受和传唱的歌曲,如《阳春三月好风光》、《妹妹很漂亮》。作为一种极少又很独特的音乐类型,苗族情歌表现出丰富的音乐个性,始终处于发展和变化的状态,当然也面临诸多的生存危机,也带给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和众多的历史责任。苗族是一支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们与歌舞为伴,其文化丰富多彩,保存着许多原生态的艺术价值,其中就有苗族情歌,它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是苗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并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传承形式多是“口头相传”,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更没有文字记载,在音乐史上谱写了辉煌的壮举。苗族情歌主要分为单身歌、思念歌、求爱歌、失恋歌等,独特的和音,其和音为大三度和大六度,节拍相对自由,多以3/4、4/4、2/4和6/8混合使用,同时,它旋律自由、曲调流畅,带有浓厚的鼻腔,具有明显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苗族情歌传唱是有场合的,称为“游方坡”或“游方场”,别具地方风格,在苗族地区的村寨才有这样的场地,而且都是固定,是苗族青年男女婚恋的媒介,男女双方缘于爱慕而互相对唱的苗歌称为情歌或“游方歌”,苗族情歌是台江地区苗族人民最古老的歌曲之一,它与苗族人民生活并生并传,是嘴边“活着的历史”,谱写了千百年来美妙的“爱情故事”,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化石”,古老的东方姊妹节都以“游方歌”为主戏。台江县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因此,对台江苗族情歌的研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关键词:历史价值;艺术人文气息;生存危机及传承

前言

古往今来,苗族是一支能歌善舞的民族,许多村民古寨较好的保留了优秀而古老的原生态音乐文化,其中之一最具代表性的音乐符号:苗族情歌,堪称无字音乐上的一朵奇葩。苗族情歌在我国民族乐坛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当地特为突出,它所反映的都是普通苗族群众实实在在的生活形象,刻画了深深

地“活着的历史化石”。三十年前,各村各寨十八九岁的少男少女几乎没有不会唱的,在台江就有人们所传唱的苗族情歌——《站在高高的苗岭上》:“站在高高的苗岭上,眺望四方的青山秀水,座座苗寨美如画,条条江河似飘带,任妹嫁到哪一方,哪方景色都一样”,歌曲的背景主要是男女双方纷纷来到寨中的游方场,选上自己的意中人,用歌试问着对方,是否诚心有意来相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新农村建设打破了原有的古寨面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等新思潮新观念的“入侵”,以及新型文化的向前推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生活交往与融合,使部份民族文化习俗随之改变与同化。特别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打工潮”的冲击,电视、录相、歌舞厅等现状文化生活的渗透,使相当部份的口传文学、刺绣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濒临消失与失传的危险境地。如在台江县八个乡镇中,基本还能传唱古歌仅有施洞、老屯、革一、台盘等乡镇的部份村寨还能传唱,且是极少数。因此很大程度上导致原生态的苗族文化变向发展甚至停滞不前,都在考验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一方面,古老的苗族情歌产业链没有形成,而且从事古歌的的技术人员其民族文化的专业程度不高,技艺人员主要是高龄化、低学历的农村妇女为主。另一方面,一些歌曲面临丢失,甚至已经失传,精通情歌的人士年龄均在五六十岁以上,年轻人多以新思潮新观念为主,不愿承接传统文化,甚至从思想上觉得是一种蒙羞,存在抵触的心理状态,使情歌失去生存的土壤,导致民间艺术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伴随着现代音乐的冲击,苗族音乐又是口头上的“五线谱”并无书面文字所记载,目前,只有当地上年纪的老人才能即兴说唱,当然也有后现代式的情歌,力量很小,所涉及的面仅限于兴趣似的网络群,并没有实质性的继承和发展演变。同时,群众对本土文化的保护意识及其落后,导致有价值的民间艺术不断失传;此外,在传承上出现断代的现象愈发严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出于工作需要极少回到故里,更不可能发扬和继承祖传文化。本文中,笔者对台江当代“苗族情歌”进行了辨析与界定,同时分析论证了“苗族歌曲”在当代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质和审美内涵。当然,本文的研究也仅仅是一种尝试,在如何进一步推进台江县内未来“苗族歌曲”的创作、演唱和传播,如何在当前黔东南地区文化构建的视野下推动“苗族歌曲”理论研究等问题上,均待有识之士进行关注。

一、苗族情歌概述

古老的东方姊妹节都以“情歌”为主戏,姊妹节的前身是"坡会";苗族坡会,是指在每年春季的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这段时间内,每天一个坡会,排列成序,连续不断,是以苗族为主的各族人民悼念先烈、禳灾祈福、鼓舞斗志、交流情感、集体聚会娱乐的盛大民间传统节日,起源自然,文化形态体现在歌、舞、乐当中,后来演变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聚会。在这过程中男女互相恋慕,歌唱定终身,因此,苗族的未婚男子们便要唱着歌,游走到相邻的寨子追求真爱,每一个寨子都设有“游方台”或“游方坡”,专供未婚的年轻男子和可以通婚的邻寨女子约会,这个过程中所唱的曲子就叫做“情歌”,又被称“游方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情歌,均是苗族男女青年在劳动和寻求爱情、寻求美好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歌类多种多样,浩如烟海。苗族情歌是男女双方在互不相识的“游方场”上见面,然后都比较喜欢用委婉的歌曲试探对方,叫什么名字,来自哪个寨子,为什么到这里来,路有多远,河有多宽,条条山路是否都架有桥梁等等。比如女方唱:“哪里冒出来的泉水,哪里来的情阿哥,别人你也告诉了,请你说说给我听.....”;此时男方就会故意调皮地回答:“我来的地方说高也不高,说低也不低,住在荒凉的茅草坡,那些地方太遥远,说出来你也不知道.....”。男女青年们就这样你来我往的相互对歌,直到双方相互认识,甚至恋爱结缘。

台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酝酿了语言优美流畅、而且大量使用比兴,拟人化等手法,创造了别具一番风格的情歌。可以说,“苗族情歌歌”是一个不断发展且溶入其他语系变化的名称,其所根据的语境都会有所变化,但从纷繁的现象中,都是苗绘了普通大众真实的生活写照,纯朴自然,比如:“五六个玉米,放在火炕里,好籽都绽放,阿哥在等你,阿妹在哪里...”像这样的情歌只能在台江,不过也演变到其他地区,曲调也多种多样。当然,不同语系的不同结构似乎多多少少也意味着各语点的思考方式会有相应的差异。苗族用一个情字所称的东西,苗族人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名称,然而,却有苗族情歌、苗族游方这个浪漫的总名。

二、当前苗族情歌的生存状况

苗族情歌歌的分类苗族游方歌主要分为十大类:相见歌、青春歌、赞美歌、相思歌、求爱歌、成双歌、逃婚歌、苦情歌、离婚歌、分别歌等。每类歌极为丰富,有些歌曲是代代相传,当然都是口头传授,情歌手对这些歌曲都是很精通的,在男女游方对歌时,应对自如。在过去,单身男青年出门去游方十天半月,回来时带个新娘同时进屋,就是因擅长歌唱而赢得美人心的,在苗族地区成为婚恋佳话和美谈。

苗族情歌会唱情况在苗语里男青年叫“啊展”,女青年叫“罡浪更”;情歌就叫“养夏”,在形式上,基本上都是五言,少数是长短句,一般都押脚调,极少押交叉脚调或不严格的脚调,只求自然流畅。在唱法上,有吟咏调,苗语称“hxak hveet”,音译“夏额”,意即“拖长声音唱歌”;宣叙调,苗语称“hxakdit”,音译“夏第”,意即“念唱的歌”,类似于现代流行歌曲中的说唱法;飞歌调,苗语称“hxak yangt”,音译“夏漾”,意即“高声唱的歌”等三种,它们在曲调上各地语系又有所不同。虽然唱法不一样,但所有语系的歌词都是通俗易懂与生活贴切,记载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爱情故事以及辛勤朴实的劳作。从地域语系的角度而言,《反排多声部情歌》、《阳春三月好风光》等作品应属于贵州当代“苗族情歌”的范畴和代表,而像《阿哥阿妹别误时》、《阿哥阿妹来相会》、《趁花开正红》等歌曲,则可视为台江的“苗族情歌”代表,而象《十二个月亮十二个太阳》、《小小的树木叶》等作品也出现在“苗族歌曲”的曲目中,则点缀了苗族情歌的魅力。诚然,任何一种艺术题材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苗族歌曲”本身就是一种新生的、变化着的音乐曲种,不管它是情歌、酒歌或者苦歌。在苗族地区,以台江为例,凡是节日的白天和平时的夜里,男女青年三三两两邀约到坡上或游方场来对歌谈情说爱,抒发他们的情感。代表曲《小小的树木叶》,歌词大意:“小小木叶树,长在河沟旁,砍起来生火,拾起来煮饭,妹先吃一口,哥也吃一口,心里暖洋洋,蝴蝶双双都成对,阿哥阿妹结成双。”,因此唱情歌是男女双方求爱的一个必须媒介,更是婚恋的桥梁。同样在唱情歌时,随着歌词声调的变化而变化,如著名的情歌《beit jas ghab nex niul》(贝加嘎瑙浓,意为吹木叶就趁叶子

青)“beit jas ghad nex niul/hxet jas ob niangx yil/ dent deis ghab nex lul/jent cob ghab nex zangl/mait

liek ghab nex liel/xongt liek ghab nex liel/got jas xik yek jui/ait deis jus jangx dail?”(吹木叶就趁叶子青/谈恋爱就趁人年青/二天木叶枯萎了/风一吹来就飘零/妹妹象叶子一样的分手/哥哥象叶子一样的离分/再也无法来相会/怎么过完这一生)

情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悠扬的音调,高昂的唱法,炽热的情感,使其在众多色彩斑斓的黔东南民族歌曲中闪耀出自己特殊的艺术魅力!传统的苗族情歌有固定场合,男女双方必须到固定场合对唱,每个苗族村子都有不成文规定的游方场也叫瑶马郎场,苗语叫“阿达浪更”;当然每个外来游方的男青年都必须尊重本村的规定,不能到游方场之外唱情歌或者求爱。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以前,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前,人们一提起台江苗族聚居区,都喜欢用“歌舞的海洋”,民风民俗朴实,好客热情,当然人们惯用“爱酒爱歌爱舞蹈”来形容。最近几年,每当再走进苗村苗寨,或走在台江县八个乡镇集市时,你会遇见众多结伴而行、身着现代服饰的青年男女,如果你不与他们进行交谈,几乎难辨其族别,事实上他们都是苗族,他们既说汉语,也说苗语。若是你热情地请他们唱首苗族情歌,这一年龄段的青年绝大多数不会,偶有大胆而开朗者站出来唱也不地道———要不在音调上总想往流行歌曲“唱歌”的方式上靠拢,要不就是连一首简短的几句苗歌唱词也记不住。虽然也可见到苗族男女唱苗歌的,但那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后现代的苗族情歌没有了固定场合,在哪都可以唱,而且还掺合了现代元素,传承和保护变成了当务之急;在台江县各村各寨几乎找不到一个游方场,它们延续了千百年,最近几十年却悄然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没了踪迹,相亲的火候上了台面;每当你走进某个村子时再也看不到成双成对的情歌男女,走村串寨谈情说爱的情景只能停留在老一辈们的记忆里,对于90后的我们游方只能是想象中的历史记忆。偶尔路边飘来的几句游方歌那曲调也是上了年纪的人们所随性传

唱。

在教育方面苗族是一个崇尚歌舞的民族,几百年来关于“生活中歌谣”的赞颂从未间断过,今天的“苗族歌曲”中也有一些作品在表现着对美好生活由衷的景仰和向往,很多古老的故事经历时间的磨砺后己经成为这个民族的一种神话和信仰。爱是所有艺术形式的本质性特征,但因各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及生存环境的差异等,对“爱”的表达方式也自然不会一致。苗族是“歌舞”

的民族,有着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得苗族群众对于“爱”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苗族情歌”即透露出这个民族深沉而广博的大爱。苗族文化走进课堂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是打造高素质民族文化队伍。苗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它继承和发扬下去。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交通、信息等各方面的发展,我们很多苗族群众被汉化,尤其是新出生的一代,他们不会讲苗话,不会唱苗歌、不会跳苗舞、不懂苗族风俗习惯,对苗族文化懂得很少,暴露出很多不足的地方,专业人才太少,甚至是空白,我们通过苗族文化进课堂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最佳捷径,提倡人人会说苗话,个个会唱苗歌、跳苗舞,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应当大力倡导在全县中小学音、体、美课程中增加苗族文化的内容,努力使社会各界走进来,极力促进苗族文化走进课堂工作在台江县各中小学尤其是城关各中小学校中轰轰烈烈的开展,鼓励双语教学进入试点阶段。当然苗族文化走进课堂工作的开展,给我们思考如何发展民族文化有很大的的启发空间,同时,进入课堂受到人才、教材的限制,游方歌进课堂的难度是很大的。目前,反排木鼓舞、多声部情歌的《假如你是一朵花》已经陆续走进课堂,尝试的爬滚着。

假如你是一朵花

二月花儿满枝头,三月花儿映山

红,

花儿花开十里香,蝴蝶飞来采花

蜜。

万木嫩绿叶出梢,可惜你是郎儿哥,

可惜你是花季女,假若你是一朵花,

不论开在哪山峰,哥哥百计千方把你摘,

不论死活弄到手。

插在哥哥头鬓角,但愿花朵配郎心,

郎才女貌天作合,花前月下影成双。

苗族歌曲是苗族祖先留给我们的一项及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苗族游方歌面

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传承危机。此外,随着他乡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浸泡,年轻一代原有的心理特征,渐渐地异化,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对自己祖辈所处的环境和文化存在着一种自卑心理,瞧不起自己的家园和文化,更不愿意做出努力将祖先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延续下去,致使人亡艺绝,民族民间文化逐渐走向消亡。一方面,由于交通的改善,通信、电视媒体的发展,居民虽不离开本土,但视野已经不断的开阔,与外界往来交流增多,加上外来强势文化的浸入,居民们特别是青年人很快就淡忘了自己先辈遗留下来的文化特征,追求现代文化成为他们理想的时尚,这也是造成民族民间文化消亡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大众旅游的兴起,一些旅游团队和居民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以牺牲民族民间文化为代价,对文化生态区域的环境,人们的道德行为,价值取向和民族形象都造成了破坏和伤害。对弱势文化形成了包围和裹挟,在金钱的诱惑下,居民们将祖辈遗留的部分文化遗产出售给旅游者,这也造成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走向消亡的原因。因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音乐最善于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一首歌曲由歌词、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等要素构成。台江县区域内有着得天独厚自然和社会优势:其一,台江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都是苗族,为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庞大的人员资源;其二,台江县区域内各语系的苗族都是互通的,同时,人民群众都已苗语为交流沟通主语,扫除了语言障碍,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奠定语言基础;此外,农村情歌、酒歌、苦歌等技师目前还有一些中老年人尚在,关键性的一节保留了技术和唱法尤其珍贵。

三、保护对策

(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苗族文化走进中小学音、体、美课堂,并将其作为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为落实搞好苗族文化走进课堂工作,可以邀请文化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定期召开专题座谈会,共同商讨推进“苗族文化进课堂”的发展对策。利用暑假期间,可以适当组织全县各中小学校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及苗族歌舞、工艺走进课堂”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民间艺人讲解苗族文化、苗风苗俗,传授苗歌演唱、苗族舞蹈及苗族刺绣工艺的基本技能技巧,为开展苗族文化走进课堂工作做好了前期准备。民族文化属于密集型产业,首先它是智力资源,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尤其是优秀复合型人才,利用开展一系列统一以民族元素为背景的创意活动,以激活业已存在或是

有待开发的文化因子;其次是文化资本,包括有形的文化遗存、自然生态和无形的文化积淀、文化底蕴,这些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前提。要使民族文化、村寨文化、歌曲文化真正实现传承发展的目标,包含更多的文化内涵,就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比如院校的参与,人才的培养就能走上规范、快速的轨道。高等院校是民族传承人才开发培养的主力军,它们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高等院校有丰厚的教学资源,除了教育培养自己的学生成为民族文化人才外,还肩负有为社会做培训的重任。

(二)实施游方歌曲进入课堂加大力度鼓励县各中小学校开设苗族歌舞、苗族刺绣课,将苗族文化课排入课程表,纳入教学计划内容之一来考核。同时还积极采取措施抓紧落实:一是成立民族文化素质教育大纲和教材编写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学者、老教师、民间艺人编写了苗族文化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学参考书,供全县各中小学校使用;各中小学校还适时聘请专家、学者、民间艺人进入课堂去传授苗族历史、苗族礼仪、苗族音乐、苗族工艺美术等知识与技能。二是在保证开足开齐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国家安排的课程的前提下,利用音、体、美课堂以及课外活动时间开设苗族文化课,把苗族歌舞引入课堂。在全县范围内加强财政投入,鼓励各所中学开设有苗语、苗舞、苗歌、苗族工艺美术课堂等,推行“双语”、“三语”教学;组建了苗族歌舞表演队,随时可以参加各种民族民间活动,举办的苗族姊妹节、苗族文化大舞台等各种文娱活动中,演员要求来自县属各中小学校的学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失去接触苗族情歌的途径,打破断代传承的劲瓶。比如:台江教育部门2002年开始把苗族歌舞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在这之前两年,反排村小学把当地的反排木鼓舞、芦笙舞和苗歌纳入教学举办培训班,效果十分显著。

(三)建立传承保护机构政府要尽快建立起自己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队伍,培养苗族自己的专家和文化工作者,这是化遗产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人才的培养可利用高校或专家短期培训,采用“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法,边培训、边普查。目前,据笔者实地调查台江县文化匀遗产的人才队伍建设及工作日常经费与工作的需要存在很差距,重要原因是政府重视不够,文产切实有效的实际工作亟待提高。文化遗产成功模式的探索,对整个民族文化发展也是一件具有启示意义的工作。1、加大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让全民增强

抢救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意识,争取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得到各族各界的大力配合,使之形成有利的保护氛围。2、尽快建立健全乡镇、村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机构,引导、指导、督促各地抓好经常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工作。3、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的管理,尽快快制定相应的保护办法、措施,使抢救与保护工作走向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4、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工作迫在眉捷,同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把此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切实搞好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工作。

(四)对游方歌的歌曲与歌词形式进行收集归纳积极做好“抢救”、“保护”、“传承”、“申报”工作,一是开展民间文化普查;二是搞好保护和传承;三是研究其文化价值并撰制申报文本;四是收集归纳归档。同时,鼓励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培养新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依法开展传艺、讲学以及艺术创作、学术研讨等活动。结合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开办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刺绣、银饰工艺、小芦笙等旅游产品的生产点,达到既保护、抢救了民族民间文化,又能产生一片经济效益的双重效果。此外,在开展调查、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社会上有识之士,多年勤于耕耘,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为民族文化保护抢救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在贵阳台江籍的唐春芳老人,先后搜集整理出版了“苗族曲艺嘎百福”,“苗族古歌”等专著,在县内的吴通发老先生也搜集、整理大量的苗族民间文化资料并发表了许多苗族文化的文章。此外还有许多已故的老人和正在勤于耕耘的一代新人,他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方面文化部门也组织开展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如搜集整理出版的民间故事和民间谚语集成专著,还有近年搜集整理的部分民歌光碟专辑等。所有这些工作都是民族文化保护与抢救工作的一个部分

(五)探究苗族游方歌的继承与创新,加大宣传力度为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利用各种媒体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如:台江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反排木鼓舞、其它的苗族风情等电视专题片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和省内外、国内外一些重要电视媒体播出:同时还利用国内各级各类的报刊、杂志刊登发表文章、图片:通过大量的宣传,从而使广大群众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增强自信心和凝聚力。

(六)借鉴和结合其他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传承成功案例下面我们以壮族歌曲为例加以论证,壮族人民在各方面积极的创造良好环境,改善壮族音乐文化的“生长”。政府相关部门及组织与群众自发相连系,积极把社会各界力量整合起来,鞭策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大力打造壮族音乐的发展环境,为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服务。在政策上倾倒在民族文化上显得更多,在组织文化活动上给予一定的经费投入。通过建设壮族音乐博物馆,著作书籍,建立歌协会,举办各类歌唱竞赛,组织相关的专业专题论坛,创办专题栏目,办好歌手、技师、学徒等培训班,创建民风民俗文化专业学科等传承和发展了壮族音乐文化,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壮族音乐符号,让大众所知闻乐道。同时,树立创新意识,从形式和内容继承的底子上不断创新立异,发展,使其适应现代发展的速度和规律,创新体裁,打造壮族音乐文化品牌,加强壮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促使古老的民族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壮族人民的对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意识的觉醒,充分利用现代媒介科技,积极掌握现代市场规律及其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正确把握现代信息趋势,这些都是是壮族民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求新的生长点与发展平台的必要举措,同时也有学术界理论指导、政府的积极扶持,也是其当下境遇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对于台江来说,有着借鉴意义。近年来,台江文化部门也先后举办各种培训活动。如:举办民族歌舞大舞台辅导活动,苗歌专业培训班、民间工艺美术绘画培训班、苗舞专业培训班、苗歌演唱技巧培训活动等,通过这些培训活动,有效地组织参加县内外、省内外以及全国的比赛活动,都分别获得了较好的名次,客观上鼓动了人们自觉地学习苗歌苗舞,有效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今后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展望,就全国而言,是包括56个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遗产,而不是单指哪个民族的文化;就台江而言,是包括在台江境内所有民族创造的文化遗产,而不是单指苗族,但苗族在台江民族中是主体民族,苗族文化是重点保护对象,同时不能遗忘其它民族的文化。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它包括文学、艺术、美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礼仪、寨规民约、思想个性等文化特点的要素。明确文化保护对象。就要首先明确民族文化保护工程的对象。凡是一切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意义的以及关连到我们民族文化生态,民族文化因素,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等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均属于保护工程的对象。“文保工程”的内容。就台江而言,包

括民族民间口头文学保护,即流传于民间,反映各族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历史信仰,情感审美与艺术情趣的民间文学作品。民族民间音乐保护。如芦笙曲、鼓点、情歌、古歌、酒歌、飞歌、婚嫁歌、丧葬歌等。民族民间舞蹈保护。如芦笙舞、木鼓舞、板凳舞、刀舞等。民族民间传统习俗保护。如节日文化习俗、生产习俗、社会组织民俗、精神民俗等。民族民间区域性文化保护。如: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民族艺术之乡保护。除上述保护以外的其它民族文物保护,还有其他具有历史意义的遗迹,遗址、人文自然景观、移动的非移动的文物等。

基于上述情况,在保护文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文化原状的保护和文化创新发展的关系;三是正确处理好文化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关系;四是正确处理好一般物质商品与文化产品的关系;五是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理念和现代文化理念关系;六是正确处理好保护文化与消除贫困的关系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文化生态保护的目标和任务。当然,人们都期待着苗族歌曲在新时代里展示出更美丽的身姿,在新的历史舞台里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总结

在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笔者听了不少苗族情歌演唱及其唱法,很多农村的歌唱者他们对于音调的把握都相当到位,即使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在感情的处理上也非常到位,但如果能够运用更为科学的发声方法,他们本身良好的嗓音潜力是可以得到更充分的挖掘的,艺术表现力也将大为增强,从而更好的把民族元素保护和传承下来。我认为苗族游方情歌的传承与保护的改进应当作为当前民族文化改革的一个重点来抓,同时,只有美的才是能为观众所接受的。当然苗族游方情歌的发展与传承是一项浩大而艰难的工程,不是说几句话、唱上几首歌或者写上几篇文章就可以办好的事。它需要一大批既懂苗族文化又热心于苗族文化事业的人投身其中,为之不懈地奋斗、努力。它要求从事各种苗族文化工作者同心协力、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有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使苗族文化、苗族游方情歌挣脱束缚其发展的重重牢笼,才能让苗族之花重新烂开于苗疆大地!才能使它的野性绽放于歌坛之海!我们坚信苗族游方情歌重新振兴的一天不会太远!

贵州苗族文化

贵州苗族文化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又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的源流及迁移 (一)源流 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

浅谈苗族银饰文化

浅谈苗族银饰文化 摘要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关键字:苗族;银饰;分类;工艺 首饰是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服是服装;饰是服装的附加物或替代品。首饰,在古代通指男女头上的饰品。然而,现在专指女人饰物,例如:手镯,戒指等。现在首饰为人们佩戴的饰物的总称。也具有表现社会地位、显示财富等意义。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本文通过对苗族银饰的特征和文化方面的介绍,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传统的银饰文化。 一、苗族银饰特点简介 1.苗族银饰介绍 苗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中,又以银饰最富盛名。明代郭子章在《黔记》中对黔东和黔中苗族曾这样记载:“以银环,银圈饰耳”。至清代,使用银饰盛极苗乡,不仅佩戴普遍,而且数量之多为其他民族所罕见。黔东和湘西苗族男女均戴银饰,以妇女最为隆重,头戴银冠、项饰、银圈,身着银衣,手配银镯,脚套银链,以多为美,以重为富。2006年5月湖南省把湘西州苗族服饰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苗族银饰是整个苗族服饰中最精美的华章! 2.苗族银饰的特征 (1)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2)苗族银饰中的龙的形状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 (3)苗族银饰中独特的迁徙文化 (4)苗族银饰中可以透视出苗族的平等观念 (5)苗族银饰具有一种展示性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版)_2

报告编号:YT-FS-7087-53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 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调研地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间:20xx年7月7日至20xx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察、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舞,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

浅谈音乐文化传播和音乐评论

浅谈音乐文化传播和音乐评论 音乐可以说是由节奏、旋律或者是和声的人声或者是乐器等配合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古代有《礼记·乐记》,其中说道: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就是对音乐最初的解释,是人们用有组织的乐音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人类的社会音乐起源于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产生语言之前,就已经学会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体现感情和意思。伴随着人类劳动的一步步发展,渐渐形成了统一的富有节奏的劳动号子和相互之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就是最初的音乐模型。音乐体系的逐步发展与形成、壮大,离不开音乐文化传播,尤以音乐评论为重,对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音乐文化和传播的重要性 1. 作为一种声音符号,音乐反映了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感。音乐不是空洞的,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当中暗含了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音乐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也可以借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音乐反映了社会的审美功能,也可以体现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音乐可以看作是以生动有趣的形象来抒发感情、感悟生活的艺术,表现了人们崇高的审美标准、审美兴趣和审美理想。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相互交换生活感悟和感受别人的情感。音乐给了人们美的体验,同时它也能提升人们的审美标准,洗涤人们的灵魂,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兴趣,培育高尚的理想。音乐属于社会行为,它可以表现社会生活,又会对社会产生深重的影响。 2. 音乐文化传播能够使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取得关于社会、自然、生活等方面的知识。音乐文化传播是实现社会音乐功能健全的基本要素。音乐文化传播是唯一能够保存和流传音乐作品和音乐风格的技术手段。正是有了音乐文化传播,音乐才可以一直传承下来,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并作为人们继承艺术、改革创新的依据。 3. 音乐文化传播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期刊之家QQ2742238827人们通过音乐艺术中的声音和歌词,产生自己的想象并感同身受,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产生审美满足和心情上的愉悦。音乐文化的艺术美体现在声音、形式、感情等方面,它的美感强度和深度都深深的影响着音乐艺术品的传播和流传。 4. 音乐文化传播同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我们应从小培养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欣赏能力。人们通过对音__乐作品的欣赏中取得有利的教育和启迪,从而更进一步使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好的音乐作品能够反映作者想要传达的人生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很多方面的内

浅谈苗族歌鼟与侗族大歌

吴继红 浅谈“苗族歌鼟”与“侗族大歌” 湖南靖州有“苗族歌鼟”,贵州黎平有“侗族大歌”。虽分别在两省,实则相邻地区。 “苗族歌鼟”流行于湖南省靖州侗族苗族自治县的三锹(读qiao)乡。三锹乡是我国苗族五大支系之一的花苗聚居区,东临该县铺口乡,南抵藕团乡,西与贵州锦屏、黎平县毗邻,北与该县大堡子镇交界,东北与坳上镇相连。三锹乡辖:枫香、菜地、地妙、元贞、凤冲、小榴、地笋、南山8个村委会。 “侗族大歌”大致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从江、榕江三个县,其中以从江县的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和黎平县的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为其流行的中心区。 从区域看,“侗族大歌”流行区域相对广阔,“苗族歌鼟”流行区域只在一个乡的范围。即便如此,“侗族大歌”和“苗族歌鼟”都是全中国绝无仅有的独特多声部民歌。它们歌唱形式类似,歌唱内容相同,歌唱规模不同,音调同而情趣有别,音效各具特色。 一、以歌养心建和谐 “苗族歌鼟”的“鼟”字,从字面上看表示为击鼓的声音,而用当地语言理解“鼟”字却是“上台阶、步步登高”的意思,似乎暗示“苗族歌鼟”声音高低起伏大、音域宽广的特点。“歌鼟”是多声部苗歌的一种,本来只是男女集体对歌对唱的一类歌曲,演化到后来,苗民便把它视为“多声部苗歌”的总称了,以致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劳动以歌互助,丧葬祭祀以歌当哭,叙述苗史以歌相传。 作为“山歌之乡”的靖州三锹一带,苗民酷爱唱歌,把唱歌与种田、吃饭看得同等重要,唱歌成为他们相互之间思想、感情、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方式,唱歌成就了他们温厚、谦逊、互敬互爱、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高尚情操和品德。这里的苗民大多都是编歌唱调的能手,他们的口头语是“饭养命,歌宽心”。讲歌由歌师担任,讲歌时要口语性较强,听起来近似说话,具有根据不同场合需要进行随时编歌的能力。领歌人要求嗓音好、记性好,主要担任高音声部的演唱。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则是宏大和古老之意。这种民歌主要体现在曲体长、声部多、演唱人数多、场地讲究、礼仪规模大、礼节隆重、歌唱远久与古老等方面。“侗族大歌”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等和谐,以歌传承历史、传承做人道理、表达理想、丰富精神境界。“侗族大歌”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几乎每个侗寨都有一个或多个15人左右的歌队,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对歌、赛歌。通常,在唱大歌时,男女青年们不断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对方,彼此含情脉脉,通过唱大歌的形式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以台江苗族文化为例 施洞镇中心小学潘年贵 摘要:黔东南州是一个民族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其热情好客的人民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台江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悠久岁月传承至今,在与其他民族频繁交流中,不断吸收,不断兼容,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传统文化尤如一幅渔网,每一方格都具有苗族自身的民族特点。我们相信台江这些保存完好的,淳朴自然的地区文化毫无疑问地成为培育旅游过程中最为基础、最富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让当地人民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 一、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 1、 语言 贵州的苗族,大约90%的人都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苗族的分布,在村寨或乡的范围内,大多为小聚居区,在各县、市范围内,大多为苗汉或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又因不断迁徙,现在的苗语方言土语的分布情况也比较复杂。 台江的苗语属于东部方言中的北部土语,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黔东方言北部土语主要通行在贵州省内的凯里、黄平、台江、雷山和施秉等县市。 2、 文字 党和ZF于1956年给苗族创制的湘西、黔东、川黔滇和滇东北四种苗文,都是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它们都是经过原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的。这四种苗文的文字方案曾于1959年进行过修订,并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备案。黔东苗文以凯里市养蒿的语音为标准音。 由于在汉族文化及其他文化“入侵”等原因,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已有些被汉化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件难以容忍的事,但面对这样的事实,又有什么办法呢?好在现在台江县中、小学都已把“苗族文化进课堂”当作是必修课程,还专门配有苗语教师,使得其语言文字又得以继承。 二、台江苗族的文学艺术 苗族古歌是反映苗族远古社会先民披荆斩棘、创功立业的传奇神话,并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押调口头传承文学,艺人、歌手多在苗年节、祭祖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在酒席场合中演唱和咏诵。 《苗族古歌》流传于台江、剑河、凯利、丹寨、麻江和雷山一带,这古歌记载着苗族的历程。这些大多为口头文学,没有实际的书面文学,很容易丢失,此外还有祭祀词、叙事诗等,如《张秀眉之歌》反映咸同年间,张秀眉、杨大六等率苗众起义斗争的悲壮事迹:……有个张秀眉/天下好儿郎/手持百斤刀/吼声如雷响/杀我张秀眉杀不完/苗家繁殖如鱼崽/以后我还要回转/苗家又要站起来…… 台江,这里有丰富而独特的口头文化遗产,尤以苗族古歌著称。古歌是一种古老的叙事诗,它叙述了苗族祖先对世界起源的认识和苗族祖先繁衍生存、生产生活的发展史,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是苗族的一部“历史教科书”,是人类罕见的珍贵遗产。 三、台江苗族的风俗习惯 1、

浅析文山苗族音乐特点

浅析文山苗族音乐特点 【摘要】文章从地域的角度入手,分别从文山苗族民歌和乐器的角度来简述文山苗族音乐的概况,再从文山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对文山苗族音乐做进一步的扩展。从而对文山苗族音乐做出大体的概述。 【关键词】文山;苗族民歌;器乐。 文山,地处西南边陲,这里生活着壮、苗、瑶等10种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山少数民族——苗族,其音乐文化占据着文山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魁宝”之位。苗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和器乐两大类。 一、文山苗族民歌 文山苗族民歌是整个文山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山苗族自古有歌,并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世世代代都由人们口头传承下来,一般都是真人声歌唱,有的有伴奏,有的前面没有伴奏后面又有伴奏,有的完全没有伴奏。文山苗族民歌在不同的场合唱不同的歌,按其音乐题材分类可分为:山歌、叙事歌、风俗歌等。如祝福家乡的歌《鸟容帮豆郎》(翻译过来就是《祝福家乡》),探讨名字来源歌《我们的名字叫苗族》,情歌《假如我是一支花》,叙事曲《喏徘与榜董》等等。 例:《鸟容帮豆郎》

(一)、山歌 文山苗族山歌有情歌、茶歌、酒歌、劳动歌等等,常唱于山野林间或田头地旁,曲调悠扬婉转,音色清醇甘美,旋律波动起伏,节奏舒缓自由。其中情歌较为多见,情歌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交流感情对唱的歌。如《假如我是一支花》《独自想念山歌》等。 例:《独自想念山歌》① 汉语:大雁飞来小燕没有地方飞,飞停在椿树尖,我们两个说不说说得那么好,怕你走你的,我也要走我的,怕你回去以后想不想我不知道,我走以后我想你想得心每天都飞向你父母的山谷 (二)、叙事歌

苗族音乐鉴赏

早在约五千年前,由黄河和长江等大河流域汇成的华夏音乐文化,体现出多元起源和混合发现的态势,在中华几千年文化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疑少数民族音乐也是我国民族音乐重要的组成,我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了自身的文化价值,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起源于生活,同时反馈给社会,它不仅具有艺术功能和社会规范功能,还可凝聚人心,增强民族存在感.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族民间音乐以其无形的力量,在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社会核心以及凝聚人心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庞大且颇有影响的民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数较多的民族之一,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而苗族的音乐文化更是令人瞩目,这也是与其深邃而独特的文化所息息相关的。 众所周知。民族音乐常常是基于节日、劳动、爱情等方面开展开来的。这些习俗中均伴有歌舞.这种表演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内心的方式.它还表现出了民族的价值选择、生存意义以及文化生活,更体现出人们对于自身文化的喜爱.而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生息繁衍和历史变迁的记载。是苗族人民通过长期的与天斗,与地斗,不断创新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一部史诗般的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它随着苗族人西迁而言传口诵,从东部创作到西部,从远古传唱到今天,世世代代苗家人以不老的古歌传承着历史,演绎着他们生息繁衍的故事。苗族古歌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但在1956年前苗族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苗歌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也是无比重大,每逢“四月八”、“六月六”、“赶集”等到喜庆吉日,各山寨的歌朋歌友,男女青年从四面八方赶向歌场,对歌、盘歌、教歌、听歌。以歌交友,以歌传情。 苗族民间音乐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声乐曲、器乐曲,由于苗族内部有着众多不同的支系,各支系的这两类乐曲的曲调和风格也略有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并不影响其作为整体苗族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声乐曲是苗族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类,主要包括历史故事歌曲、抒情歌曲、婚礼歌曲和丧葬歌曲。其中历史故事歌曲、抒情歌曲基本是同一类曲调,但这类曲调并非完全雷同,而是要根据歌曲和内容需要来确定,每一首歌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曲调风格,当歌者为曲调的悲哀而哭泣时,听者也会随着眼泪汪汪;当歌者为曲调的欢愉而心情激昂时,听者也会为之兴奋不已。特别是苗族迁徙歌,老者会为迁徙的艰难而嚎哭,幼者会为之悲伤。其他如孤儿歌、新娘歌等,其内容伤感曲调悲惨忧伤,使听者为之伤心流泪,若有新娘、孤儿在场,必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说到苗族的音乐就不得不说他们使用的的乐器,以及他们的器乐曲。苗族的器乐曲大致可分为三类:笛类乐曲、芦笙乐曲和木叶乐曲。而芦笙乐曲又是器乐曲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芦笙文化是苗族音乐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载体。芦笙,是苗族人民的吉祥物,也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苗族芦笙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声声”的诗句出现。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文化体系并在苗族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我们可以从芦笙的演奏形式来看,黔东南的芦笙演奏是高昂着头进行吹奏,呈现出催人奋进的喜悦气氛,而滇东南的芦笙演奏则是低着头进行吹奏,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不难看出,滇东南的苗族芦笙吹奏形式反映了西部苗族的一个缩影,反映了西部苗族迁徙文化的具体内涵,也反映了西部苗族长期迁徒

苗族、土家族文化介绍

苗族,(越南文:Mèo;泰语:???? / ???;Maew / Mong 英语也称Hmong),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 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在逃避战争和躲避朝廷的追杀中,为了隐秘行踪,担心苗族文字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抹掉烧掉,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等。 苗族曾经自称Hmub(谐音:牡)、Hmongb(谐音:蒙)、Hmaob(谐音:摸)、maob(谐音:毛),有的地区自称“ghab nus(谐音:嘎脑)、ghab Xongb (谐音:仡熊)、deb songb(谐音:带叟)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英文写作:MIAO 和HONGB. 其中青苗人精通药草,善于运用草药治病救人。 苗族自治州:恩施州、湘西州、文山州、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 苗族自治县: 苗族地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 外国:越南、老挝、泰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 蚩尤的读法:蚩尤chī yóu,。因其有与黄帝争战失败的经历而闻。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战蚩尤。蚩尤率八十一 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在涿鹿展开激战。。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 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 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 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传说中蚩尤性情豪爽、刚直不阿、打仗勇往直前,充满武将帝 王阳刚之美,不愧为一代盖世豪杰。后来人们为了歌颂黄帝,便丑化蚩尤,把他论为妖魔、邪 神形象。 蚩尤约在4600多年以前,黄帝战胜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东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 苗族文明始祖、中国工业鼻祖-----------蚩尤 苗族歌后----阿幼朵苗族、籍贯:贵州省黄平县谷陇镇爱好:唱歌、跳舞、服装设计文化:现在就读北师大单位:中央民族歌舞团 宋祖英—苗族1966.08.13降临湘西古丈县岩头寨乡老寨村 刘媛媛苗族红旗歌手————<五星红旗> 土家族文化

试论黔东南苗族民族民间刺绣工艺

试论黔东南苗族民族民间刺绣工艺摘要:刺绣是苗族传承已久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的主要装饰手段,更是苗族服饰的核心和灵魂。贵州省黔东南州是苗族主要聚居区,其刺绣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技艺,以针法精巧、古绣文雅、色彩丰富而闻名于世。本文从苗绣的图案纹样、构图形式及独特工艺剖析其精湛的艺术技艺及历史价值。 关键词:苗族刺绣图案纹样构图形式独特工艺 苗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审美能力的民族,拥有众多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瑰宝,刺绣就是其中之一。苗绣多用于服饰装饰,如领子、袖子、肩部、围裙、头帕、裙子等部位。纹样古朴、造型稚拙,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体现了一种原始、纯真、古朴、大方的民族特色。黔东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区,其刺绣艺术技法精湛、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及历史研究价值。 一:黔东南苗族刺绣的图案纹样 (一)以神话传说题材为主体的纹样 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都有一个来历和传说。如“兰娟衣”“姜央变月”“老鼠娶亲”“龙船节”“铜鼓传说”等,这些题材的图案纹样在苗族服饰上比比皆是,各具特点,且都带有鲜明的神灵崇拜观念。 (二)以动物形象为主体的纹样 苗族人民一直处于农耕生活,因而纹样体现的内容也与生活相关。以动物形象为母体的纹样一般有龙、凤、牛、羊、虎等,这些动

物形象反映在刺绣纹样中时,已与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动物不太相同,而是加入了刺绣者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才能把多种动物的特征综合起来,创造出似像非像的纹样造型,反映了一种带有神灵化的超自然现象,这种纹样造型承袭了远古先民的原始艺术风格。 (三)以植物花卉为主体的纹样 以植物花卉为母体的刺绣纹样一般有石榴、桃花、梨花、油菜花等,这些植物形象与自然景观和民族迁徙密切相关,表达了苗族人民对命运乐观豁达的精神。这种对造型、时空的随意性大胆的夸张想象,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所以才能创造出独有的质朴、神秘的艺术天地。 二:黔东南苗族刺绣的构图形式 (一)以动物图案为主的形式 中心式:在台江县的刺绣绣片上,经常可见的就是以各种动物形象为主的图案,一般采用的是中心式构成形式。动物形象为变形后的龙、蝶、牛、狮等,龙为一条或两条盘踞于中,周边配以蝶或花、鸟或对称的两条龙,在两条龙中设一“元宝”,再四周饰花。 (图一)

从音乐人类学角度浅谈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

从音乐人类学角度浅谈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 摘要:音乐人类学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 它既研究音乐的声音、概念、行为,也研 究与此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育宗旨应该改变学生中存在的音乐等于唱歌、演奏、作曲的狭隘观念,重新认识音乐学习的文化属性。并且,学生关于音乐学习的考核,也应该有相应的改善。音乐人类学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 中的音乐来看待的。音乐其实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人类学又称音乐民族学或民族音乐学。在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比较音乐学”,完成这一学科名称的更换主要是 荷兰的音乐学家孔斯特。美国在音乐人类学的发展中也有重要的地位,从20世纪50年 代起,美国音乐人类学家胡德提出了“双重音乐能力”的观念,梅里亚姆的《音乐人类学》 被视为该学科的经典之作,当代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已扩大到人类所有社会的音乐文化,具有明显的文化多元的世界观。一、从人类学看音乐文化音乐和文化并不是新名词, 但是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来研究、探讨和认识却是近五十年以来的论题, 是人类音乐思 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促使这个思想或观念转折的动力并不是来自音乐领域本身, 而是人类学。音乐不只是音乐本身,音乐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内容的真正源泉是人及其文化。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音乐, 不同时期有不一样的音乐, 那都是因为不同的社会时空和传统经纬中的不同文化所致。音乐人类学学科建立 之初, 音乐文化的研究受到了人文学科的影响, 如人类学、民族学、民族音乐学、古典进化论、比较音乐学、文化相对主义、田野工作和参与者观察、文化区域和音乐文化、传播主义、功能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心理人类学、行为主义、文化变迁、文化生态学、新进化主义、都市人类学、认知人类学、象征人类学、演奏经验及交流、反思论的人类学, 此时, 音乐成了文化。音乐与文化合为一个词语成为“音乐文化”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复合 行为, 而事实上是体现了一个人类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或者更严格地说是“ 回 归自我”的过程。虽然“音乐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概念出现只有半个多世纪, 但它代表 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进入了一个质的飞跃。中国音乐源远流长的历史性,形成了无比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们为音乐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给养。时至今日,通过存活的传统音乐,我们仍然能强烈地感受到穿越数千年历史传递给我们的所有关于音乐的信息,仍然那样富于活力、息息相通、连绵不断。沉潜久远的中国音乐,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蕴藏着丰厚的音乐资源、繁复的题材、多样的风格,犹如千百年来堆积而成的无际矿藏,供世人开采挖掘,进发出璀璨的音乐之光。我国音乐一方面贪婪地吸取着一切可触及的外国音乐,一方面又显示出自身磅礴的气势,体现了中国音乐的巨大融合性。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中国音乐和世界各国音乐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始终不曾止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流和融合将会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广泛,这不仅是历史潮流的推动,也是顺应时代的大势所趋。二、从人类学看音乐教育当今的音乐人类学采用当代人类学的视角, 其 研究对象包含从人类生涯开端到目前为止的全部人类社会的音乐行为。将音乐教育与人类文化紧密联系起来, 这种人类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相交融的一种文化。英国

浅谈苗族芦笙的基本演奏

浅谈苗族芦笙的基本演奏 作者:吴辉林(芦笙专业)指导老师:杨昌树 内容摘要:苗族芦笙是流传广泛、历史悠久、别具特色的民族吹管传统和声乐器。在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的苗族聚集区中,由于语言、生产、生活、文化、经济状况的差异,各地区的芦笙音乐调式和乐曲风格等方面稍有各异,但是其吹奏方法确大体是相同的。 关键词:芦笙演奏姿势演奏方法演奏技巧和声的运用乐曲的展现 芦笙是少数民族最喜闻乐见的传统和声乐器,其音响效果独特、演奏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动听,它与苗族人民的伦理观念、道德文化、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苗族人民授之为“母亲”,人们通过芦笙这一艺术形式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的感情、审美理想,从中获得及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因而,苗族芦笙的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等方面也是较为丰富的。 一、芦笙的演奏姿势 姿势是给人一种美感的肢体语言。苗族芦笙的演奏姿势大都伴随着舞蹈的动作而形成。但总的来说有三种,即走(跳)式,以及伴随着改良多管(音)芦笙的出现而应运而生的立(站)式或坐式。 走(跳)式:民间芦笙演奏中最常见的姿势,即芦笙演奏者边吹边舞蹈,舞蹈动作的大小、快慢与芦笙旋律的快慢、强弱息息相关。演奏时,身体要正、腰要直、面向正前方、两脚自然

分开、挺胸而不挺腹。 坐式或立(站)式:一般在改良芦笙的合奏、伴奏或个人练习时最常用。演奏时,具体要求与走(跳)式大体相同,另外坐式不要叠腿。 二、演奏方法 1、运指法 古今中外,绝大部分的吹管乐器,其音位都是按照音阶的高低顺序排列的,而苗族芦笙是一种边吹边舞、乐舞结合的特殊民族乐器。其指法则是根据手指的运用和民族民间吹奏的习惯来排列的。尽管如此,如何使用正确的运指法对演奏好芦笙还是十分重要的。 有的演奏者手持芦笙过紧,有的则不用指头按孔,而用指头下端的关节按孔,这样不但有损美观,还影响到手指固有的灵敏度。因此,不管吹奏民间六管芦笙还是改良多管(音)芦笙,两手必须自然放松,并将需要按的音孔按严密,如稍有偏离,便发不出音来。所以,演奏时最好的方法是用指头按音孔。这样能更好的利用手指固有的灵敏度,两手放松了,应用也自如。否则影响乐曲的演奏表现效果。 2、用气法 芦笙的演奏主要是依靠运用气息的力量来冲击簧片振动而产生音响,呼和吸气均能使其发出声音。一位芦笙演奏者的演奏是否自如、流畅,与用气的正确与否是分不开的。因此,正确地掌握呼、吸的用气方法,对学习和提高芦笙的演奏方法和技巧是格外的重要。 呼气:嘴唇要含住吹口、胸部要挺直、上身肌肉放松,保持正常的呼吸方法,小腹部用力收缩,形成往上顶的力量,有节制地使气息似一条线似的向外输出,随着气息的减弱小腹部随之

苗族民歌

苗族民歌介绍 ------以雷山县为例 开头:大家早上好! 今天很荣幸有机会给大家介绍我的民族文,今天我的ppt是关于苗族文化 Good morning everyone! Today, I am honore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introduce our national culture. Today I do the PPT is about the miao culture . PPT 1第一页:首先我们看第一页,是关于苗族及音乐的概述First we see the first page, is about the overview of miao and its music 贵州苗族音乐音调的风格面貌,可以分为四大色块,东部色块,中部色块,西部色块,黔中南色彩小块 Guizhou miao music tone style appear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olor piece,Eastern area, middle color piece and color piece in the west and guizhou zhongnan color small pieces。 Ppt4:接下来简单的介绍下苗族民歌的作用和语言使用状况 The following simple introduce the role of miao's folk songs and language usage 我认为在座的很多同学都喜欢音乐吧,那我想问一些同学,你们为什么喜欢音乐或者说音乐有哪些作用呢? I think a lot of students here are fond of music, that I want to ask some of my classmates, why do you like music or music what role?

浅谈苗族服饰的纹样

浅谈苗族服饰的纹样 摘要 苗族历史悠久,聚居地域辽阔而复杂,苗锦苗绣服饰图案艺术的发展体现了苗族妇女的价值认同以及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民族审美个性。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支系形成了绮丽多变、纹饰繁富的多样性风格。 关键词:苗族服饰妇女价值纹样艺术绮丽多姿民族审美 引言 苗族服饰向来以绮丽多姿、纹饰繁富的特点为世人称道。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苗族有些简陋的吃住生活与他们织绣染装服饰艺术的五彩缤纷、灿烂夺目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反差。在苗族服装饰纹图案精美绚丽多姿的背后,有些人家连床铺被盖尚不齐全,食物常年以酸汤菜为主的条件下,在服饰上从不含糊行事。从发生学的角度上来看,任何民间艺术品背后所蕴藏着的意涵、人文涵及象征意义都与该民族或群体的生存、发展和思维方式休戚相关,特别是一些民族风俗习惯在民族和群体中一般来说是约定成俗、口传心授的。 正文 一、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的人文背景 服饰织绣染装艺术在苗族社会中能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得以经久不衰的繁荣和发展,一方面体现了这一约定成俗的民族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苗族妇女自身的价值观,即能力的体现和审美的体现。这两种价值观的体现对其社会声誉和择偶、婚姻缔结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苗族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吃的、用的都基本上由家庭自己生产,妇女除参加农业劳动和家务劳动之外,纺织、刺绣或蜡染是她们一生的主要劳作。因此,纺织绣染在苗族中成为人们评价妇女能力高下的一个主要标准。美誉四方的妇女,必定是纺织绣染做得最好、心灵手巧的妇女,她们会受到人们的敬重和喜爱。反之,不善纺织绣染的妇女,会受到人们鄙视,给待婚姑娘在择偶、婚姻上带来不利甚

浅谈苗族音乐

浅谈苗族音乐 摘要:苗族音乐格调古朴,内容丰富。歌声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本文章述说了苗族音乐在悠久的历史行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具有了它所特有的特征,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圈里表现出了它自身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苗族音乐传承性文化价值 一、苗族音乐的主要特征 苗族音乐,在其社会历史行程中,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从而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我认为苗族音乐有以下几个特征: 1、历史传承性 有人说:“在苗疆圣地,每一首歌都是一部历史。”我认为在这里《苗族古歌跋山涉水》就是最好的见证,它的歌词是这样的“从前五支奶,居住在东方;从前六支祖,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歌中所述的“五支奶”与“六支祖”,指的是当时部落的氏系,居住在东方天水紧相连的地方正是今天苗族分布于西南地区的东方――长江中下游。到先秦时期,苗族的先民就已到达武陵山域的五溪地区居住,有一支苗族约在秦汉时期早上已迁徒到达今黔东南的都柳江流域定居,除一支古苗族在五溪地区定居之处,另一支古苗族约在魏晋时期开始陆续分期、分批迁徙到川、黔、滇地区,至明代,相继移入东南亚,另一部分苗族也在此时期移往海南岛。今天苗族分布居住于四川、贵州、广西、广东、云南等各省的边缘山区,以及东南亚各国。我们可这样认为,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生息繁衍的种子;是苗族历史的记载。是苗族人民通过长期的与天斗,与地斗,不断创新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一部史诗般的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它随着苗族人西迁而言传口诵,从东部创作到西部,从远古传唱到今天,世世代代苗家人以不老的古歌传承着历史,演绎着他们生息繁衍的故事。苗族古歌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哪里有苗族人,哪里就有歌声。芦笙,是苗族人民的吉祥物,也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苗族芦笙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声声”的诗句出现。据考古发现,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葫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文化体系并在苗族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苗族时,常常把芦笙与苗族的关系等同起来,认为苗族文化就是芦笙文化。我们可以从芦笙的演奏形式来看,黔东南的芦笙演奏是高昂着头进行吹奏,呈现出催人奋进的喜悦气氛,而滇东南的芦笙演奏则是低着头进行吹奏,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不难看出,滇东南的苗族芦笙吹奏形式反映了西部苗族的一个缩影,反映了西部苗族迁徙文化的具体内涵,也反映了西部苗族长期迁徒处处受到歧视的悲惨历史。 2、民族性原生性 苗族先民的向来崇拜太阳、月亮、山神,甚至花草树木等等。这可以从苗族的服饰图案和铜鼓纹得出结论,而我认为苗族音乐也像苗族服饰和铜鼓一样,有着自己的“图案”――那就是地域性,民族性和原生性,苗族音乐从纵向历史的过程来看,给人一种“寻根”的感觉,因为苗族音乐是从原始社会,在人们的集体劳动中产生,只是因为没有文字和乐谱,所以当时苗族歌曲无法保存下来,在这里提到的“原生”,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原汁原味”,从苗族的历史来看,我们都知道,自从苗族迁徙以来,现在一直居住在地形为海拔四百米至二千五百米的中国西南省份,以陡峭山坡和深陷峡谷为其特征的云贵高原具有海拔二千米到二千五百米的山峰,河谷与平地的地方。这里的苗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及创造性的梯田灌溉技术。有人说,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太落后,太偏僻、太边远,然而就是因为这块原始的地方,滋生了我们苗家许多传统的、原汁原味的音乐素材。对于“原生性”我们可以从曲子角艺术的发展,加工,或者对某一类民歌的风格进行模仿所创作出来的歌度来说,由曲作

浅谈音乐文化的影响

浅谈音乐文化的影响 音乐文化由来已久,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娱乐使人们的生活娱乐更加丰富多彩,附有传奇色彩。可以说没有音乐的人生是残缺不完美的,没有音乐千种声音一个腔,无抑扬高低,万种语言一个调,无轻重缓急。同时也没有了田间小曲、劳动号子和伟大的革命历史歌曲。更别说什么卡拉OK、音乐晚会。整个世界只剩下同一高低的噪音嗡嗡响个不停。那时世界是多么荒凉单调,乏味!这样的人生难道可以完美无缺吗?我想肯定不会了。正因为有了音乐我们的世界才会五彩缤纷。所以我们大家要更加努力让音乐文化融入我们心灵深处让世界更加文明和平。 从某一方面来讲,音乐文化能反映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国民生产总值相对要好,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这时他们除了工作和日常生活必须品外有比较多的剩余用来消遣娱乐。音乐文化在人们不断消遣娱乐中逐渐发展起来。通过音乐文化的不断熏陶人们的素质普遍提高了。从而使这个国家在国内外有了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本国旅游欣赏观光等,使该国旅游业也得到了发展。该国在国际上的也可能因此被认可或提高。对于一个民族亦有同样的效果。可见发展音乐文化对一个国家也好民族也好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清朝末年,国外音乐文化已经发展的相当稳定成熟了。而在中国只有少数留学生对音乐文化有比较专业的知识并认识到音乐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是重要不可缺少的。西方乐器在国外都得到了很好的销售而在中国销售一架钢琴都是很困难的事,当时的中国一片混乱,国库空虚,经济也萎靡不振,很多人的温饱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更别提购买一些对于贫苦人民来说是很奢侈的娱乐物品。只有少数皇室和贵族可以买得起也用的着,而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在国外销售的异常好。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发展情况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该国音乐文化的发展。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相当落后,人民生活艰难异常,导致中国的音乐文化在这段期间内发展十分缓慢。在1987年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国门打开了,我们开始对外贸易了,经济才逐渐发展起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们也有了剩余。人们开始利用剩余消遣娱乐,中国的音乐文化才得到改善与发展。迄今为止,中国音乐文化也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由此看出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影响着音乐文化的发展,同时音乐文化也作用于国家民族,两者是同进步的。由此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建设与进步的今天音乐文化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位置。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对音乐的认识大大扩展了,人们通常以为音乐这是精神范畴上的东西,其主要作用就是表现心情与情感。其实,人们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刺激了内在的身心健康,其包括了心里和生理两方面。人们欣赏音乐实际上是心里和生理结构与音乐文化的协调。音乐是一门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手段,塑造出音乐形象,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性格、思想、情操乃至人格受到感染熏陶,从而达到育人于无声的教育效果。 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成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也就是说音乐绝不仅是单纯为了娱乐,而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来完成塑造人的灵魂,完善人的生命,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艰巨任务。音乐教育在德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融入人的精神世界,通过美妙的音符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它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也不是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地融汇在一起,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有教养的音乐文化可以使学生在德智体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让同学们团结一致、奋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a72605160.html,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唐珊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湘西苗族民歌从音乐的发生开始,通过代系流传至今,成为苗族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们从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苗族民歌的表演内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并阐述了这一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133-02 一、前言 湘西苗族民歌是我国东部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歌唱形式。2008年荣登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西籍苗族歌唱家宋祖英带着苗歌的韵味,走出大山,唱遍了中国,唱响了世界。 湘西苗族民歌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的秀山县、贵州省的松桃县和铜仁市等四省市边区。这里地处云贵高原的余脉武陵山区,重峦叠嶂,森林密布,交通及信息较闭塞。这里苗族人民创造的原生态艺术品种极为鲜活。 2003年,湘西苗族原生态歌手龙仙娥在美国演唱的《失传的古歌》,在华人的苗族同胞 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观众流下了激动了泪水。 自上世纪末期以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湘西苗族民歌传唱的濒危状况十分严重。加之传承人都年岁已高,尤其原生态苗歌传唱者相继去世,一些原始曲调已经流失,传承保护湘西苗族民歌的工作已刻不容缓。笔者试从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及传承保护的重要价值等问题略表浅见,期待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及专家们关注。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只有通过传承主体的口传心授,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永不断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民间艺人。湘西苗族民歌从音乐的发生开始,通过代系流传至今,民间艺人以演唱的技艺技巧,形成了一条永不断流的历史长河。 传承完整的湘西苗族民歌,其主要传承内容包括传统曲调、演唱方法、演唱形式等。 (一)传统曲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