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历史文献学课程总结

历史文献学课程总结

历史文献学课程总结
历史文献学课程总结

歷史文獻學課程總結

“文獻”一詞,在現存古書中,最早見於《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文獻,鄭玄注雲:“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鄭玄以“文章”、“賢才”解釋文獻,其意義較為明確。

歷史文獻學學科體系:

(一)歷史文獻目錄學

(二)歷史文獻版本學

(三)歷史文獻校勘學

(四)歷史文獻傳注學

(五)歷史文獻輯佚學

(六)歷史文獻辨偽學

(七)歷史文獻史源學

(一)歷史文獻目錄學

定義:目錄學者,將群書部次甲乙,條別異同,推闡大義,疏通倫類,將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欲人即類求書,因書究學之專門學術也。

目錄學即為將眾多書籍分類,古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部,部下有類,類下有目,分門別類。以考察學術的源流,想要查找某類書籍,可根據相應的書來探究相應的學問。

“目錄”一詞現存文獻以《漢書》為最早。《漢書·敘傳》:“劉向司籍,九流以別,爰著目錄,略序洪烈。”劉向是我國目錄學的創始人,劉向對圖書進行分類,並撰寫目錄。

目錄學的功用:讀書學習的指南,科學研究的良伴。

圖書分類:西漢劉向、劉歆父子《七略》將圖書分為六大類三十八小類:六藝略: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

諸子略: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

詩賦略:屈賦之屬、陸賦之屬、荀賦之屬、雜賦、歌詩。

兵書略: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

數術略:天文、曆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

方技略:醫經、醫方、房中、神仙。

《七略》已亡佚,圖書六分法是根據《漢書·藝文志》。

魏晉時期圖書由六分發展為四分,西晉秘書監荀勖《晉中經簿》分為四部,即:

甲部:六藝、小學。

乙部: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

丙部: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

丁部:詩賦、圖贊、汲塚書。

東晉李充就西晉荀勖《晉中經簿》加以校核,重編《晉元帝書目》,仍以甲、乙、丙、丁分四部。但乙、丙相當於荀勖的丙、乙。此後,四部格局基本確定。

鄭樵《通志·藝文略》將圖書分為十二類;孫星衍《孫氏祠堂書目》將經史子集定為圖書分類的主流。(此二書中都有“類書”類,反映了類書的發展,類

書為讀書治學提供了便利,但不是原始資料,類書為人們提供了學習的線索,但不能直接引用,應根據線索,找到源頭,加以利用,不能忽視類書的作用)目錄學流派:

(1)官簿(即官方收藏目錄)

最著名的是①《四庫全書總目》(避免亡佚,著錄書籍3000餘種,完成於乾隆以前)

②《四庫存目》(6000餘種未收入《四庫全書》中,僅收4000餘種)

③《續修四庫全書》(與《四庫存目》有部分重複,乾隆後的文獻收錄《四庫全書》中未有的)

官簿為檢索查閱材料提供便利,也減少了亡佚。

(2)史志

《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清史稿·藝文志》、《通志·藝文略》、《續通志·藝文略》、《清朝通志·藝文略》、《文獻通考·經籍志》、《續文獻統考·經籍志》、《清朝文獻通考·經籍志》、《清朝續文獻通考·經籍志》。

(3)私錄(私人收藏圖書的目錄)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尤袤《遂初堂書目》(以上三者為宋代現存三大著名私人收藏錄)、黃虞稷《千頃堂書目》、錢曾《讀書敏求記》、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

(4)其他

朱彝尊《經義考》,章學誠《史籍考》,高似孫《子略》,張之洞《書目問答》,孫殿起、雷夢水《販書偶記》,邵懿辰、邵章《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版本目錄),莫友芝《邵亭知見傳本專目》。

目錄檢索:

①四角號碼檢索法:原則是頭0、橫1、垂2、點3、叉4、插5、方6、角7、八8、小9。

②中國字庋擷檢索法:把漢字分為五體。

單體(又稱一體字或中體字):不得斷為兩段,或試斷為兩段,而其中一段只餘一筆者。如“方”。

包圍體(又稱二體或國體):四面或三面受圍,或兩面受圍而非上、左者。如“幽”。

上下體(又稱三體或字體):可斷為上下兩段而每段含兩筆以上者。如“字”。

左殼體(又稱四體或庋體):上面和左邊受遮蔽者。如“庋”。

左右體(又稱五體或擷體):可斷為左右兩段而左段不得僅為一點者。如“心”、“擷”。

不同五體有各自規定的取字原則。中國字庋擷法的號碼順序是:點0、橫1、垂2、十3、×4、插5、系6、丁7、角8、八9.

課堂中用了近三節課來練習目錄檢索法,四角號碼檢索法和中國字庋擷法的學習,使得我們能夠運用在大多數古籍目錄的查找之中,提高了查閱古籍的效率。

中國叢書綜錄(四角號碼檢索):

人----書----版本----收藏

叢書----子目

分類----古籍

傳記資料引得(中國字庋擷法):

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四十七種宋代傳記資料綜合引得、遼金元傳記資料三十種綜合引得、八十九種明代傳記資料綜合引得、三十三種清代傳記資料綜合引得。

傳記資料檢索:

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補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名人傳記資料索引、清代碑傳文通檢。

中國歷代人物年譜考錄、中國歷代年譜總錄、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中國歷代名人年譜總目、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中國歷代名人年譜彙編等。

中國史學論文索引(一、二、三編)、中國古代史論文資料索引、建國以來中國史學論文集篇目索引初編等。

有了這些目錄資料索引,我們能夠更快的更全面的找到我們想查閱的歷史人物、典籍、版本、藏書者等等。歷史文獻目錄學為我們的學習、研究提供了捷徑。

目錄的主要內容:書名、篇卷、時代、著者、提要、大小序

(二)歷史文獻版本學

定義:版本學是脫胎於校勘,體現於目錄,以鑒定版本,探討版本源流為核心內容的歷史文獻學的分支之一。

功用:①、讀書應擇善本。張之洞所謂的善本具備三個特徵,即“足”、“精”、“舊”。選擇善本的“三性九條”:“三性”即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九條”是:一,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寫的圖書(包括殘本與散頁)。二,明代刻印、抄寫的圖書(包括具有特殊價值的殘本與散頁)。但版印模糊,流傳較多者不收。三,清代乾隆以前流行較少的刻本、抄本。四,太平天國及歷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刊行的圖書。五,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或集眾說較有系統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六,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或某一時間資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七,辛亥革命前的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過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印本、抄本。八,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國古代印刷術發展,代表一定時期的技術水準的各種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較精版面插圖的刻本。九,明代所有印譜。清代的收錄集古印譜、名家篆刻印譜的鈴印譜,有特色的或有親筆題記的。

②、校書應備眾本。版本之學為考據之先河,一字千金,於經史尤關重要。每印一書,恒羅致多本,此殘彼足,籍得補正。

③、購藏應鑒異本。採購工作者必須熟悉版本。就古籍而言,某書歷來傳世者有多少版本,現在某本稀見,某本習見,某本校勘精善,某本粗疏,某本由某本出,辨其源流。

④、研究應考版本。“版本造偽”十種:以殘書充全書;以叢書零種冒充單刻;挖改書名、作者;增刪刻書牌記;增刪年款;挖改序跋緊要處或改換序跋;偽鈐名家藏書印;染紙造蛀;以真帶假,版本雜拼;裝幀造偽。

古書的裝幀:簡策、帛書卷子裝、紙書卷軸裝、經折裝、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對於古書裝幀,我們做了課下實踐,親力親為的嘗試做了幾種古籍裝幀的形式,通過動手活動,體會到古籍製作的方式、方法,以及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

版式的考定:

1、依據刻書的特點。

宋浙本系統版式多白口、單魚尾、左右雙邊,版心記字數及刻工,很少有牌記、書名在魚尾下方,多簡稱。

宋蜀本也多白口,單魚尾,左右雙邊,記字數及刻工不如浙本多。書名在上下魚尾下,多簡稱。

宋建本則前期類似浙本,中後期多黑口,四周雙邊,雙黑魚尾,書名在上魚尾下,多簡稱。板框左欄外上方有時有書耳或耳題。在行文中,一些需要醒目的地方有黑地白字,一些字書、韻書在部首或韻部上加魚尾。

元浙本,版式仍宋浙本,但也出現了一些細黑口,刻工也少於宋浙本。

元建本,幾乎全是黑口,而且越晚越粗,雙黑魚尾,或花魚尾,書名仍在上魚尾下,用簡稱。

平水本,白口,雙黑魚尾,四周雙邊,書名在上魚尾下,用簡稱。

明本早期沿元建本,大黑口,四周雙邊,雙黑魚尾,上魚尾下記書名,書名則多簡稱。

明中期仿宋浙本,一變為白口,單魚尾,左右雙邊,書名一般在魚尾下,用簡稱,版心上記大小字數,下記刻工。

明晚期仍多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但書名往往置於魚尾上方,且用全稱,卷端大書名後多羅列撰人、校人、評閱人等官銜姓名。封面頁(書名頁)流行左中右三欄式,中刻大字書名,右上方刻撰人或評閱人,左下方刻“xx堂藏板”或“xx堂梓”。清代基本沿用了明後期這些版式風格。清初,字體瘦長,行狹字細,左右雙邊或四周雙邊,白口,雙魚尾,康熙後流行館閣體,嘉慶後,呆滯乏神。

2、依據原書序跋。①、不可籠統地根據序跋的寫作年代來判斷。②、謹防舊序,舊跋重刻。

3、依據牌記。

4、依據題跋。

5、依據刻工。

6、依據諱字。

7、依據地理置沿革。

8、依據機構職官變遷。

9、依據銜名。

10、依據尊稱。

11、依據諡號。

12、依據書名冠詞稱謂。

13、依據卷端題名。

14、依據卷數變遷。

15、依據藏書印。

16、依據著錄。

17、依據所涉人物。

18、依據公文制度。

19、依據刻書者。

20、依據紙張。

活字本鑒定:

①、依據序跋牌記

②、依據邊欄界行銜接處

③、依據斷版之有無

④、依據行字疏密、歪斜、橫置、倒置。

⑤、依據墨色。

版本源流的意義:

1、有助於辨明版本的優劣。

2、有助於科學選定校勘底本。

3、有助於學術研究。

版本源流的考察方法:

1、考察結集成書時原貌。傳記資料、祖本序文、有關題跋、有關書目、進書表。

2、考察同書異體。有關序跋,有關書目,野史、筆記、文集等。

3、剖析源流。

(三)歷史文獻校勘學

歷史文獻校勘學是通過比較復核以確定文獻原貌。

校勘學的功能:為人們讀書治學提供符合或接近原稿的錯誤最少的書面材料。

校勘學的必要性:是對文獻原貌的認識,更是對文義的理解,文獻可能存在衍、脫、訛、倒的錯誤,文獻被改,產生偽史料。

校勘方法:1、對校。以同書祖本或別本對讀,遇有不同之處,則注於其旁。

2、本校。本校法者,以本書前後互證,而抉摘其異同,則知其中之謬誤。

3、他校。凡其書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書校之;有為後人所引用者,可以後人之書校之;其史料有為同時之書所並載者,可以同時之書校之。(不同版本的書互校,對校)

4、理校。遇無古本可據,或數本互異,而無從適從之時,則須用此法。

目錄學與校勘學的關聯:

1、為廣搜異本提供線索

2、為使用他校法提供線索

3、為查訊利用前人校勘成果提供線索

4、目錄書可直接作為校勘的依據

校勘學是歷史文獻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階段的學習中,課下我們進行了陳垣先生的《校勘學釋例》一書的研讀,並做以讀書報告。不僅從中感獲陳垣先生提倡的校勘方法,更習得“校勘四例”,這在校勘當中非常普遍的涉及。

附以讀《校勘學釋例》之個人感獲:陳垣先生的《校勘學釋例》一書從行款誤、通常字句誤、元代用字誤、元代用語誤、元代名物誤等幾大方面來說明通過校對的沈刻《元典章》有何錯誤,將錯誤的表現歸結爲以上方面。行款誤中列舉來十一種情況,有書無目或有目無書,條目譌爲子目、非目錄誤爲目錄、誤連上文、錯簡、闕文、字體殘缺徑行刪去、空字誤連或不應空字、正文與小注互譌、擡頭問題、表格錯誤,簡單的看這些方面能夠看出行款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通過一系列誤例而根據《元典章》而進行的校補。通常字句誤列出十一個條目來說明容易產生譌誤的原因是形近、聲近、同字易脫、重寫而衍、誤字而衍、重文誤爲二字、一字誤爲二字、妄改、妄添、妄刪、妄乙,從而很清晰的歸納了沈刻《元典章》中出現字句譌誤的根源,這也爲於後人校勘他書提供了思路。元代用字、用語、名物等錯誤大抵因爲刻書者補瞭解當時元代慣用簡筆字、元代多音譯,以後起字改元代字,也補瞭解元代一些字的用法與現在是不同的,還不懂元代語法、習慣用語、用元代用語改元代用語,還用校對者的常用語或互毆代用語改換元代

用語,還體現爲不了解元代年代、帝號、廟號、部族、地名、人名、官名、物名、專有名詞、體制等各方面而在刻書時產生了很大的錯誤。在末卷中陳垣先生還舉出校例,指出元本誤字經沈本改正的不用校對,元本的通用字何借用字不用校對,元代有時不用通用字等諸多方面。

沈刻本對於元代的簡化字、常用字、日常用語、習俗等等的知識不足,啓發後代刻書者和校書者,翻刻古籍或者校勘古籍都要儘可能的瞭解某朝某代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民族特徵等多方面內容,爲後世學習和研究打下基礎。

運用校勘學就是要還古籍本來面貌。卷六最末講到“一字之誤關係全局”,而且陳垣先生在行文中常貫穿翻刻古籍與寫史籍不同,史籍寫作可以創新,任由發揮,運用不同的體裁,但是翻刻古籍要還原古籍的本來面貌。這個觀點在我讀此書的過程中感受頗深,且也是陳垣先生校勘文獻的初衷,即還原古籍的本來面貌,如若讀書不讀善本,錯漏容易使文義不通,而且也不能清晰的瞭解當時社會環境乃至各個方面的真實情況。

沈刻淵源問題。沈刻出自何本不得而知。在閱讀中,看到卷一“條目譌爲子目”的講解中引出沈刻中有關此種錯誤可能來自彭本和方本。卷一“錯簡”中,彭本、方本也出現衍漏之誤,可能推得深刻本與以上二本是同出一淵源。卷一第七“字體殘缺而直接刪去”中舉例沈刻《元典章》目錄的禮部門,殘缺很多條,有些將殘缺的字不留位置而直接刪去。沈刻的此卷出自繡谷亭本,但不知是直接還是間接。通過例證繡谷亭本所據元刻,較汲古閣藏本早印。卷六“從錯簡知沈刻所本不同”,從錯簡或者脫去的文章看,考證其行款,有與元刻本相同的,有的與半葉十行本相同的。元刻本是每半葉十八行,而沈跋中說道的十五行,可能是另一個抄本,而不是陳垣先生見到的元刻本。卷六“從年月日之增疑沈刻別有所本”,《元典章》每條開始的地方多有年月日,或者有年無月,有月無日。沈刻本中刑部卷十一第三十八葉起,至工部卷末,每個都增入年月日,則元刻和其他版本都沒有。所以可能沈刻本是出自其他版本。所以,沈刻本中有與元本、彭本、方本相同的地方,但還有部分與這些不同,推測沈刻出於其他版本。書中也通過例證說明繡谷亭本和汲古閣本孰早孰晚問題。

讀《校勘學釋例》,首先是沈刻《元典章》的一萬兩千處錯誤而令人震驚,而陳垣先生舉其中部分例子來說明錯在哪,爲何錯。其次是通過此書微觀的感受校勘學,怎樣校勘,爲什麼要校勘,意義何在。最後最重要的是學習陳垣先生提出的校勘法。“校勘四例”是陳垣先生提出的四種校勘方法,也是學術界主流的校勘學應用方法。1、對校法。以同一書籍的祖本或其他版本對讀,遇到不同的地方註明在旁邊。此種方法最簡便,最穩定,屬於機械法。其主旨在於校對異同之處,不校對錯,所以這種方法相對不負責任,可能導致祖本或別本有誤仍舊錄入。但長處使不參與個人意見,運用這樣的版本可以知道祖本與別本的原貌,校對書籍應首先採用對校法,進而採用其他方法,不進行對校,就發現不了錯誤,因爲文義毫無錯誤,有些地方已經知道有錯誤,對校後才能知道錯在哪裏。2、本校法。是以本書前後互證,摘取其中的異同,則可以知道其中的謬誤。此方法是在未得到祖本或別本以前,最合適的方法,《元典章》曾經以綱目校對目錄,以目錄校對書,以書校對表,以正集校對新集,得到譌誤很多條。字句之間的譌誤則可以瀏覽上下文,數葉或數卷,只用本書,而不用其他書。3、他校法。使以他書來校對本書。書中有採用前人的觀點可以用前人的書進行校對。有的使後人所引用的,可以用後人的書來校對。有些史料同一時期的書都有記載的,可以用同時代的書來校對。這種方法,範圍廣,較費力,但有的時候必須用這種方法

才能判斷謬誤。4、理校法。遇到無古代版本可以考據的,或者版本各不相同的,無所適從的時候,就需要用這種方法,此方法需要理論依據,不能草率,而增加了錯誤。效率最高的當屬此法,但用起來危險。“校勘四例”爲後代研究古籍校勘提供來重要的途徑,在版本校勘學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這一部分的學習中,課堂練習四種校勘方法的運用,能使我們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校勘四例。

為了更好的踐行“對校法”。課下,我們根據老師提供的《蘇魏公文集》的兩個不同的版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與中華書局標點本)來進行對校,究其各本源流傳承,找尋異同並分析異同產生的原因,進而辨析孰對孰錯,版本的孰優孰劣。

(四)歷史文獻傳注學

傳注學包括:標點、注釋、翻譯。

1、標點致誤等

①、不諳典制

②、不熟史實

③、不明字義

④、不通文義

⑤、不明稱謂

⑥、不明語法

⑦、不諳文體

⑧、不知古韻

⑨、不知天文

⑩、不知地理

11、不知樂律

12、不熟經典

13、不重校勘

14、不知人名而誤

2、注釋

“四忌二宜”:忌以難解難、避重就輕、苟簡失度、漏注典實;宜考辨原著謬漏、臧否歷史是非。

3、翻譯

達到“信”、“達”、“雅”。(即忠實原文+順達、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文雅、原與其語氣特點)

幾大翻譯準則:

①、原文中專有名詞,不必翻譯

②、不宜把古代的事物或古人的思想現代化

③、原文反動觀點不宜更改

④、掌握習慣句式的翻譯

(五)歷史文獻輯佚學

1、史書亡佚的原因:

兵燹動亂;奇貨可居;一書成而眾書廢;因人廢言;保管不善、水火蟲蛀;不合時宜;品質低劣;統治階級禁毀。

2、輯佚的途徑:

古籍注疏、類書、政書、詩文總集、筆記與詩話、小學書、地方誌、史書、

金石。

3、輯佚的標準:

輯錄完備;佚文可靠;注明出處;考校精審;講究史源;符合原貌;選題適宜。

(六)歷史文獻史源學

史源學是以考察歷史文獻記載的原始出處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文獻學的一個分支,通過考察歷史文獻記載的原始出處,可判定某記載的根據是否可靠,引證是否充分,敘述有無錯誤,從而正確地徵引史料。

史源學的功用:

1、有助於鑒別史料的真偽及其可靠程度

2、有助於糾正前人著述中的謬誤

3、有助於正確地剪裁取捨史料

4、有助於確切地理解史料

5、有助於樹立嚴謹的治史學風

這一階段的學習,通過課下研讀老師推薦的幾篇文章,做了課堂分析討論,使我們更為深刻和系統的瞭解了歷史文獻史源學的作用,更有效的學到了這方面的知識。

(七)歷史文獻辨偽學

1、偽書出現的原因:

尊古、爭勝、射利、嫁禍、誹謗、自恥、借重、好事、求名、誤題、炫耀、逃禁。

2、辨偽學的方法:

胡應麟——“辨偽八法”

梁啟超——“辨偽公例12條”

杜澤遜——“辨偽方法廿條”

3、偽史料產生的原因:

偽書;失校或妄校;為尊者、親者、賢者諱;正閏史觀;屈從藩邦之請;後人增補;統治者篡改;史德;材料;認識水準。

課上用了很大的篇幅運用一些辨偽材料踐行了“辨偽方法廿條”,不僅通過點標點、句讀來實踐和鞏固前面學到的歷史文獻傳注學,更從材料中辨別各則材料的真偽,以及為何成為偽史料的原因,這為我們更好的掌握辨偽學打下了基礎。杜澤遜的“辨偽方法廿條”僅僅從20個方面談到辨偽的例證,課上討論中,談到還應根據出土文獻辨偽、版本特徵辨偽等等。

(八)小結

通過中國歷史文獻學這門課程的學習,從宏觀的角度掌握了歷史文獻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傳注學、輯佚學、辨偽學、史源學。課程的安排必然使得課堂的講授只能是歷史文獻學的局部,只能在宏觀上概括的認識歷史文獻學。如想更好地習得文獻學的精髓、更好的運用文獻學應該在注重課下的學習。本學期這門課程分為文獻學的七大專題來講授,這是文獻學的主體,通過該課的學習,使得我認識到目錄學的重要性,通過院圖書館的實踐活動,不僅實踐了目錄檢索法,而進一步的體會到目錄學的作用。在此門課程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校勘學,認識到校勘在歷史文獻學中的重要地位,從很多的練習和《校勘學釋例》的研讀、

《蘇魏公文集》的對校,看到了校勘學方法對於還原古籍本來面貌的關鍵性效用。在本門課程讓我習得並且最為重視的問題即為“版本源流”問題,這是我們探求和獲得原始文獻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的指引。在傳注學中,讓我們注意到標點、注釋、翻譯的重要性,這關係到文義的理解。古籍的傳承與流傳不可能一塵不變,所以有諸多原因導致古籍的亡佚,歷史文獻輯佚學應運而生,從各種不同的書中去找尋本應流傳而為流傳的古籍。史源學讓我們認識到文獻記載的原始出處的重要性,這對我們今後的學術研究意義重大,引用史料必須遵從原始出處。本門課程最後的重點就是歷史文獻辨偽學,通過對杜澤遜“辨偽20法”的實踐,讓我們知道歷史文獻在的傳承不一定都能看到正確的版本和內容,這需要後人的辨偽,這也提醒我們在引用歷史文獻的同時,注意史料的真實性。本課的學習不僅僅是理論的講授,更注重的是實踐能力,通過查閱古籍、課堂練習、師問生答等多種形式,讓我們更扎實地學習到歷史文獻學的主體架構,歷史文獻學是歷史學的基礎,所以,今後的學習中將受益匪淺。

大学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9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 2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莫基人”的人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拉伊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 .勒图尔诺 B .沛西·能 C .孟禄 D .达尔文 4 .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A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B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C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 D .胡锦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5 .许多西方学者把运用教育的力量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过程称之为( )过程。 A .政治社会化 B .学术社会化 C .社会学术化 D .社会政治化 6 .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培养国家精神和() o A .文雅教育 B .英才教育 C .教育平等化 D .价值多元化 7 .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以()为典型。 A .欧洲国家 B .美国 C .前苏联 D .中国 8 . ( )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制度内部权力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呈,来提高教育的效益以及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 A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B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 .课程可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是从()角度来对课程进行划分的。 A .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 B .课程的存在形式 C .课程的组织核心 D .课程管理制度 10 .教学是()。 A .学生学的活动 B .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C .教师教的活动 D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摘要:管理是管理者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地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总结。管理学是为管理活动提供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学科,为日常的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因此,本文从课程的主要内容入手,归纳、总结了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例如:含义、作用、特征等)和结合本职工作的原理应用。最后是本课程的学习体会和心得。 关键词: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一、课程主要内容 《管理学基础》是一个管理者有效达到组织目标的知道工具书籍。通过两年的学习,我基本了解到了有组织、有意识地进行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并在生活实践中充分得到体会和贯通。选择学习《管理学基础》对我的人生大有裨益。 《管理学基础》主要内容主要讲述了十四章的内容: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讲述了管理的概念及性质和管理的职能及作用,还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描述。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管理作为协调各成员以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行为,虽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发展,同时虽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管理职能即管理的职责和权限。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讲述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出现了大批的管理科学学者和工作者,他们做出了巨大贡献。泰罗—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韦伯—管理之父;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第三章,计划,主要叙述了计划的含义,特征,种类以及编制方法,编制方法有很多,如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计数法,线性规划法。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对每一个计划方法都有所了解,并不一定非常精通。计划是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组织中的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要按计划执行,否则就是盲目的行动,组织目标也难以实现。计划工作具有目的性,主导性,普遍性,效率性的特征。第四章,目标管理,讲述了目标的确立和目标管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目标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出点,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企业目标是由各层次目标组成的体系。他用系统的方法将许多关键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的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第五章,预测,主要讲述了预测的含义和类型以及程序和方法。计划使企业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企业行动的指南。预测就是对尚未发生,目前还不明确的事物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是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第六章,决策,主要讲述了决策的含义方法和特征,决策具有以下特征:超前性,目标性,选择性,可行性,过程性和科学性方法有战略,战术和业务决策。决策是计划的核心。第七章,组织概述,主要讲述了组织的概述,组织的作用和原则。组织是一切管理活动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无论是作为静态的组织者,还是作为动态的组织职能,组织在管理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第八章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设计中,要充分意识到制约其设计的因素,应合理的进行职能分解与设计,制定合理的组织框架,保障组织运行。要注意反馈与及时修正,合理授权与分权。第九章,人员配备,其任务是物色人选,严格考核,科学论证,促进组织结构功能的有效发挥,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人员的配备的原则体现在:经济效益原则,任人唯贤原则,量才适用原则,程序化、规范化原则。合理制定管理人员需要量,做好选聘工作,做好培训,并多方面、多渠道的选择开发人才。第十章,领导,领导的实质是影响,主要有法定权利和自身影响两方面。法定权是组织上赋予领导的岗位权利,有明显的强制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组织本身,领导者表现在许多类型,但一个好的领导都是一个有修养有素质的,能听取意见并

管理学基础答案.教学总结

1、约法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 ),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2、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 )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 3、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 )。 4、( )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5、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三种。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需要做的是( )。 6、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 )人为宜。 7、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 )原则。 8、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 9、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 )。 10、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能是“计划、安排和实施各种不同的生产过程”,这是( )中的观点。 、 11、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 ),其手段都是管理。 12、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 )。

大学课程总结

大学课程学习总结

前言 在经过两年学习之后,即将面临毕业实习。每看一眼亲切的校园,看一眼敬爱的老师,就会想起很多很多:想起一起的嘻笑玩耍,想起老师的悉心教导…… 回顾大学生活,在感叹学到做人的道理的同时,也在自豪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大学,不愧是人生的乐园,不禁想起“没上过大学的人生是不完美的”这句话。 现我将大学所学知识总结如下:

目录 一、C语言 ...........................................................................................................................- 1 - 学习过程...............................................................................................................................- 1 - 学习心得...............................................................................................................................- 2 - 二、LINUX操作系统............................................................................................................- 4 - 学习过程...............................................................................................................................- 4 - 学习心得...............................................................................................................................- 4 - 三、高等数学.......................................................................................................................- 6 - 学习过程...............................................................................................................................- 6 - 学习心得...............................................................................................................................- 9 - 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 10 - 学习过程............................................................................................................................ - 10 - 学习心得............................................................................................................................ - 16 - 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7 - 学习过程.............................................................................................................................- 17 - 学习心得............................................................................................................................ - 19 - 六、数据库........................................................................................................................ - 22 - 学习过程............................................................................................................................ - 22 - 学习心得............................................................................................................................. - 27 - 七、Flash动画设计 .......................................................................................................... - 29 - 学习过程............................................................................................................................ - 29 - 学习心得............................................................................................................................ - 30 - 八、Photoshop图像处理 ................................................................................................. - 32 - 学习过程............................................................................................................................ - 32 - 学习心得............................................................................................................................ - 36 -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2学分 学时:32学时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开课对象: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是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教育科学的一门总论性质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教育的制度,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教师与学生等内容。它集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既从理论的高度阐述教育基本原理,又从应用的视角切入时代问题,同时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悟教育,形成教育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教育事实,掌握并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按教育规律办事的意识。形成强烈的教育问题意识,能够从看似普通的教育现象发现深层的问题,积极的探讨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的异同。 2.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要素在当代的变化。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形态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创立三、教育学的发展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学重点】 1.“教育”的概念。2.教育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 3.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4.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1.教育学发展阶段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及其主要学术观点。2.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功能的含义,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2.能举例说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的表现,并分析负向功能出现的原因。 3.了解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三、教育对个体发展 的负向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学重点】 1.教育对社会、个人的正向功能2.教育功能类型。3.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教学难点】 1.教育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2.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功能。2.了解教育目的的类型及意义。 3.理解并掌握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价值取向。4.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内容】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王丹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作者:王丹 学校:宁河电大 专业:10春—行政(专)学号:1012001405589 指导教师:王连彬 2012年03月

目录 内容摘要 (1) 正文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 4 - 一、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 4 - 二、实际应用......................................... - 7 - 三、心得体会........................................ - 10 - 参考文献............................................ - 11 -

内容摘要 《管理学基础》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训练学生管理基础能力的核心课程,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现代社会对经营管理理念的重视,管理学课程正逐步走进各个专业并彰显其重要性。 通过两年的学习,我我基本了解到了有组织、有意识地进行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并在生活实践中充分得到体会和贯通。选择学习《管理学基础》对我的人生大有裨益。 本课程的重点是如何实现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上,强调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的结合。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管理学基础是相关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基本工具和基本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懂得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工具、方法和过程进行管理实践,为后续的学习和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及从事实际的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管理知识基础和通用管理能力基础。21世纪,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它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正对世界各国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改变目前管理不景气的状况,我们必须加强对管理学基础的学习和了解,并对传统管理理论及实践进行反思,图变求新。求变的基础是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为此,本文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管理理论做了介绍和说明。 一、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去做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泰勒)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法约尔) 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德鲁克)

管理学总结-邢以群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定义: 德鲁克:管理就是谋取剩余。强调管理作用 西蒙:管理就是决策。强调决策作用 穆尼:管理就是领导。强调管理者个人作用 孔茨: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来使事情做成的一种职能。强调管理工作内容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所组成的过程; 管理者组织他人工作的一项活动; 管理是用数学方法来表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并求出最优答案的一项工作。 2.管理的形式与内容: 各个组织中专门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工作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在哪种组织哪一层面上从事何种工作,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或核心是相同的,那就是协调。 所为协调,就是将表面上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事物有机结合,同步和谐。 管理者进行决策、计划、分配、监督、检查等工作,实际上是在对目标、资源、任务、行为、活动等进行协调。管理工作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是由管理工作协调对象的多样性所导致的。目标(抉择),资源(计划),任务(分工),思想(沟通),行为(沟通和奖惩),活动

(计划、检查、监督)。 结论1:由于管理对象的多样性,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和管理过程的复杂性,管理工作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或核心是相同的,那就是协调。 3.管理产生的原因 共同劳动并不是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人所拥有的资源(时间、资金、精力、信息、技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为协调这一矛盾,产生了协调的六种方法: 生产:通过科研和劳动向大自然要资源; 组织:通过与他人分工协作; 战争:通过掠夺; 贸易:通过自己剩余的资源交换稀缺的资源; 道德:通过教育来约束改变人的欲望;(费时费力) 管理: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只能缓解不能最终解决) 结论2: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人所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管理的功能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力求以有限的资源实现更多更高的目标。 4.管理的实质 管理从本质上而言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人类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目的性:致力于实现自己的追求。管理

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十二所

附件二:《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写指南 适用专业语文、英语、 音乐 修读学期第4学期制订时间2015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 3 课程类型 B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对应职业或容教师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念,帮助学习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发展教育思维,提高教育素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设计思路 教育学要求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即以专科为学历定位,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即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使课程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作者:丹 学校:宁河电大 专业:10春—行政(专)学号:89 指导教师:连彬 2012年03月

目录 容摘要 (1) 正文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 - 4 - 一、课程主要容和基本原理 ....................................................... - 4 - 二、实际应用............................................................................. - 7 - 三、心得体会............................................................................ - 10 - 参考文献................................................................................... - 11 -

容摘要 《管理学基础》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训练学生管理基础能力的核心课程,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现代社会对经营管理理念的重视,管理学课程正逐步走进各个专业并彰显其重要性。 通过两年的学习,我我基本了解到了有组织、有意识地进行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并在生活实践中充分得到体会和贯通。选择学习《管理学基础》对我的人生大有裨益。 本课程的重点是如实现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上,强调工作容与工作法的结合。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学基础是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 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 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数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之上的独立的应用科学,以它为基础派生的课程为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诸如市场营销学、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 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 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3.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过程中,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

心得体会 浅谈大学管理学课程

浅谈大学管理学课程 人们把研究管理活动规律所形成的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统称为管理学,管理可以不像一门课程那样显得高深神秘,凡人不可及。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管理的实践者。今天整理了大学管理学课程,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管理学课程篇一 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近百年来,人们把研究管理活动规律所形成的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统称为管理学。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集体的努力以及越来越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模的扩大,管理人员的任务也就愈发重要了。因此,管理者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还要有解决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靠得住,会办事,能共事,不出事等各方面的素质。 通过这半年来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多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管理就是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管理学同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会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管理学分为七章,主要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部分组成,这四大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它们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而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 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计划这个词。大到美国政府的火星探测计划,小到我们身边的一次周末旅游计划。由此可见,计划几乎无处不在。首先就一个学生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目标,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自己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计划是任何一个组织成功的核心,它存在于组织各个层次的管理活动中。一个组织适应未来技术或竞争方面变化能力的大小与它的计划息息相关。 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如果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这项职能在所有管理职能中是最基本的。然而许多管理者总是强调日常的经营活动而忽略做计划,这是造成他们日后到处救火的主要原因。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做了计划也只是在做无用工而已,所以他们都不愿意做计划。其实不然,我认为计划是为了有备无患。做了总比没做好。计划包括确定使命和目标以及完成使命和目标的行动;这需要指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第4稿

目录 内容摘要 (2)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3) 二、理论联系实际 (4) 三、收获和体会 (6) 参考文献: (8)

内容摘要 管理是组织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活动有组织、意识、不断的进行协调的活动。管理作为协同各个成员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行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管理学又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总结。是从事管理活动的部门、单位、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它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有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所以,管理方法要多样化、要讲究艺术。在管理实践中,它从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紧密联系国内外管理工作实际,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主要总结管理工作的经验与教训,阐明管理工作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本文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管理学基础》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主要讲理论联系实际。第三部分学习心得体会。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一、《管理学基础》主要内容概述 《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集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有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本书讲述了十三章的内容。 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讲管理与管理学讲述了管理的概念及性质和管理的职能及作用,还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描述。管理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做了概括和理论总结:泰罗——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韦伯——管理之父;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等等。这些学派主要是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等。计划是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计划工作具有目的性、主导性、普遍性、效率性的特征。其任务就是明确目标,并拟订实现目标的方案、措施。 第四章至第六章主要讲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他用系统的方法,将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战略管理是企业行动的指南。他是组织为了实现长期生存和发展,在综合分析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决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是组织管理工作的核心,渗透于管理的所有职能之中。 第七章至第九章讲组织结构设计,它是组织与其目标、环境相匹配的必然结果。它是一切管理活动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人员配备是根据组织结构规定的职位数量与要求,对所需各类人员进行恰当有效 的选拔、使用、考评和培养,以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中的各个职位,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李华伟 审核人:王宏兰 编撰日期:2008-9-1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在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中属于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其一,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管理知识,认识管理的作用,激发从事管理工作的兴趣;其二,通过方法的教授和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管理实践问题。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地按照管理的原理、方法处理日常事务的习惯。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管理方法的领会和应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能运用管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准确地掌握历史上各种不同的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特点;系统地了解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的各项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掌握计划、决策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中常用的方法;系统了解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对其的管理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管理系统 教学内容:管理与管理系统、理解管理者的分类及素质要求、了解管理对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组织形态分类、掌握影响管理环境的因素、了解管理方法的分类,掌握管理机制的构成与作用机理。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管理的含义与实质,理解管理学的性质与特点。明确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及其内涵。清楚管理者的分类,能区分谁是管理者,理解管理者的素质培养,了解管理系统构成及其要素。清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管理机制含义,内容和一般的管理方法,掌握管理环境的分类。 重点掌握: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管理的职能及其内容,管理系统的构成及其内容。 一般掌握:管理者的分类,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体系。 难点: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的清晰、明确认识,管理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应用。第二章管理思想 教学内容:管理理论与思想的演进、现代管理原理、组织文化。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管理理论与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有代表性的重点理论;理解和掌握现代管理原理与原则;掌握组织文化的功能与组织文化的建设。 重点掌握:掌握“人本管理”、“组织再造”、“学习型组织”等现代管理思想

大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心得体会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组织的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人们对来自这种活动家的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了一些朴素、零散的管理思想。我们可以从已有的文字记载中寻觅到中外思想家提出的丰富的管理思想。直到期19世纪末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管理理论才有真正出现。管理理论是对管理思想的提炼与概括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在人类社会五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都在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活动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经过大脑思考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并为了实现其目的而不断努力人类从数次的生产力革新、发展历经了数次工业革命依次走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可以说人类是经过不断的劳动、思考、合作不断发展生产力中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生存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人类自身必须与周边的环境相互依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就不断的试图改变周边的环境在不断的失败或成功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掌握各种生活和改造社会的技能。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完善各种生活工作的组织机构方式制度不断发展形成一定形态的管理机构逐步发展为管理系统并使用于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虽然管理

的制度不断改革推进但是再完善的系统也离不开人类的相互协作无论是若干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或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人类的各种特征为管理学形成提供了客观的条件。至此管理学应运而生。 首先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物、财、时间、信息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后有效的利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的工程。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首先就一个人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仔细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大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每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 所以说管理充溢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如在管理学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动所引出的一切问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个推动力并将继续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正在并将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 提到企业管理我们首先要讲什么是企业企业的法律形式企业的类型等等。 企业是以市场为主导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自主经营自盈盈亏独立核算具备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具体可分为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制和外资企业等等。

教育学基础 课程标准 十二所

附件二:《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写指南 语文、英语、 适用专业 修读学期第4学期制订时间2015 音乐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 3 课程类型 B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 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教师资格证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 C类(纯实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 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 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 基本理念,帮助学习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发展教育思维,提高教育素养。使学 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 力。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 深厚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设计思路 教育学要求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即以专科为学历定位,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理论,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 研究成果;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即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使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 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

电大专科毕业论文-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广播电视大学2011秋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 学号:************* 分校: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 时间:2013.11.05

目录 容摘要 (2)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容 (3) 二、激励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5) 三、学习心得体会 (8)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11)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容摘要:管理是组织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活动有组织、意

识,不断的进行协调的活动。管理作为协同各个成员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社 会行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管理学又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 律的科学总结。是从事管理活动的部门、单位、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它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 都是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所以,管理方法要多样化、要 讲究艺术。本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管理学基础》主要容。第二部分主要讲理论联系实际。第三部分学习心得体会。第四部分结语。本文从管理学基础程的各个方面对管理学的容做了详细的解释。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容 《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是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本书讲述了十三章的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讲述了管理的概念及性质和管理的职能及作用,还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描述。管理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做了概括和理论总结:泰罗—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韦伯—管理之父;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等等。这些学派主要是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等。 第三章、计划 计划是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计划工作具有目的性、主导性、普遍性、效率性的特征。其任务就是明确目标,并拟订实现目标的方案、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