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2011年08月02日星期二11:16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 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由生态和系统两个理论结合产生的。 一、生态理论 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1869年定义的:生态学是研 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为: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萌芽期(亚里士多德的公元前4世纪到14世纪):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代表人物:公元前4世纪学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 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6 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 形成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 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19世纪,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 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促使了生态学进一步发展。 19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 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 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由于世界上的 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 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有关生态组织:国际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生态学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 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

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案例探究

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 作实务中的案例探究 摘要 本文是将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运用要具体的社会工作实务中来对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运用的案例是来自于2015年11月14日由张明锁导师带队前往兰考XX小学所调研的部分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监管,跟随爷爷奶奶甚至太祖母生活,家境贫寒因而在行为和认知上出现一些偏差。我们的社工小组在对这些留守儿童开展相对应的“青少年成长小组”活动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获得了部分资料。笔者通过对他们在行为和认知上出现的偏差以及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的分析认为可以将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运用于此。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农村留守儿童认知重建行为纠正 一、对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的认识 (一)对生态系统理论的认识 1、生态理论 生态理论认为人们和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和补充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们和其环境相互改变、塑造对方,这种生态理论的观点提供了一种有机论的世界观,从生态理论的观点来说,社会工作将注意的焦点放在促进人们的成长、发展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它强调消除环境的障碍,使环境对人们的需要有更多的响应,向人们提供更多的营养资料。生态理论从整体性分析,考虑全球环境的需要,涵盖社工所工作的社会区域的环境影响分析,在与市民利益与需要相关的计划和社会行动中纳入他们的参与;促进自然资源的积极利用,提高尊重环境资源的生活方式的自觉性;通过提供服务的机构,特别是学校、卫生保健和社会照顾机构,来关心社会环境和合作网络;通过“探索性教育”即促进专门的网络以增加人们的生活机会,针对人群包括年轻人、残疾人、老年人以及精神病患者等。2、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实际上是一个生物学理论的主张,它认为,所有的有机体都是系统,各个系统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并且相应的隶属于更大的系统。而且,由各个子系统所组成的层次较高的系统一旦完成整合,就会具有其子系统并不具有的功能或特质。将系统理论引入社会工作中,可以将社会工作实践分为四个基本系统:帮助推动和提供改变计划的个人或群体的改变主体系统,包括社会工作者和机构;寻求帮助并与改变主体系统协同工作的服务对象系统,包括个人、群体、家庭和社团;改变主体系统为达到目的正试图去改变的那些人即目标系统;以及改变主体系统与之合作以实现改变目标的那些人即行动系统。 2、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它主要有两个维度:第一,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借用了一系列的生物学、生态学概念,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与人生过程进行了分析;第二,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属于系统理论的分支,注重把人放在系统环境中加以考察,以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概念框架,理解复杂的系统如何积极的影响个人及其行动场所,同时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案主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人的病态或性格缺陷所致,社会工作干预的目标对象是个人、家庭、社区等各个层次系统。生态系统理论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

社会生态学

讨论五社会生态学 贾远先 2009112141 一、内涵: 社会生态学是人类社会的生态科学,即研究人类社会与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从社会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考察的生态学理论。研究社会生态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消灭人类已经或可能发生的、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种种不利甚至有害的行为,从而逐步自觉地建立和维护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平衡。 社会生态学内在地包含了两个向度:社会向度和生态学向度:所谓社会向度,是指社会生态学分析生态问题和寻求构建理性生态社会的社会视角;所谓生态学向度,是指社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启示和指导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社会生态学的社会向度使我们认识到人类社会既对自然具有毁灭性能量也具有调整人与自然关系,重建天人和谐的潜能。在对生态问题根源的分析上,社会向度揭示了不同的个人、阶层、民族和国家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差别的;在探讨生态社会的构建方面,社会向度主张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的融合。生态学向度则因其提供的原则、方法和价值观使得现代科学的目的不局限于人类社会的福利,而同时关注自然与生态,即实现现代科学的生态化。 二、发展过程及主要学派: 社会生态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R.帕克和E.

伯登斯提出的“人类生态学”概念。就其本质而言,这一概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生态学”,因为它还只是把人类当作一个物种研究,并没有考虑到社会系统的发展和功能作用的特殊规律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的主导作用。到了196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默里·布克金在此基础上逐步阐明社会生态学,前苏联生态学家则在此基础上开始考虑生态研究的社会因素。自此,社会生态学研究蓬勃发展起来并在1980年代达到顶峰。 社会生态学的包含两个学派:兴起于苏联、发展于中国的社会生态学学派和发端于美国、以布克金为代表的社会生态学学派。 (一)发端于美国、以布克金为代表的社会生态学学派 布克金在1970年发表的著作《生态学与革命思想》中正式提出社会生态学这一概念。他认为生态问题之所以是“社会的”,是因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区分深植于社会领域,也就是深植于人类与人类之间的根深蒂固的冲突”。如果人类不坚决地处理社会中的问题,当前的生态问题就不能得到清楚地认识,更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 (二)兴起于苏联、发展于中国的社会生态学学派 马尔科夫在他1986年出版的《社会生态学》一书中指出,人和社会因素在社会-自然系统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自然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取决于人所选择的自然资源利用战略。由于生态危机问题的复杂性,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协调多学科资料与方法,构建一门新的科学———社会生态学来建设和管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马尔科夫看来,社会生态学的目标是从对自然过程的简单描述过渡到对这

生态系统理论案例

案例分析题(30分) 林老先生今年76岁,退休前在政府机关工作,退休后与老伴生活在一起,两个人结婚五十多年来感情很好,育有四个子女均已成家立业,剩下老两口一起居住。就在五个月前,林老先生的老伴由于一次交通事故,抢救无效去世。林老先生很伤心,子女们请了一个保姆来照顾他,但是老人觉得保姆对自己态度不好,所以没多久他就辞退了保姆。子女们怕他在家无人照顾,睹物思人过于悲伤,便将他送到养老院。但是之前性格开朗的林老先生住进养老院之后,变得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很少与其他老人交谈。 问题: 1.请对林老先生的状况做分析(10分) 2.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提出帮助林老先生的思路。(20分)答题要点 1、从材料可以看到,林老先生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丧偶的状况对林老先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林老先生与妻子感情一直很好,居住在一起,丧偶对于林老先生心理上的打击是很大的;其次,林老先生自己居住,可能会有孤独与寂寞。老伴之前起着感情陪伴的作用,老伴去世后,老先生自己居住,会面临这方面问题;第三,长期来看,生活照料方面也会成为问题。虽然林老先生现在生活还可以自理,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以后照料方面也会成为问题。(5分)从材料我们也可以看到林老先生有着一定优势:几个子女都很关心他,从请保姆到送养老院可以看到子女们对于林老先生是很关心的;

另外,老先生现在生活尚能自理,而且之前性格开朗。(5分) 2、工作思路:生态系统理论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对象放在一个有层次的系统之中,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支持网络包括正式支持和非支持支持两部分。(5分) (1)关注林老先生的意愿,发掘他的胜任能力。无论是帮老先生请保姆还是继续留在养老院,都要与他进行很好的沟通,征求他的意见,尊重他的意愿。要帮助林老先生建立起掌控环境的能力,从而形成有效的自我效能感。 (2)对林老先生生命周期中丧偶这个重大生活事件的处理。通过心理宣泄和心理调适帮助林老先生走出丧偶的心理阴影。福利院或者子女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情感陪护,帮助林老先生建立新的依恋关系,从而有效减轻丧妻的悲痛,尽快的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3)与老先生子女沟通,帮助他建立更新的人际关联。重视老先生子女的作用,在工作中多与其子女沟通,也促进子女与林老先生的沟通,让老先生能够享受子女的照顾和关爱,有机会享受天伦之乐,从而发掘出更多的自我价值。 (4)征求老先生意见,养老院对老先生身体状况进行评估,看其是否愿意以及适合住在养老院,以及以后住进养老院的可能性,让老先生能够发挥自己的适应力,从而与新环境形成最佳的调和度。(15分)

浅析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浅析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摘要 社会生态理论自提出以来,便得到社会工作研究者的关注。随着它的发展,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已成开始成为社会工作重要的理论视角之一。本文尝试对社会生态理论及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最后提出社会生态理论在社会工作实际运用中利与弊。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利弊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概述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在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界内又往往被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s Theory),它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①。该理论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类成长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调适关系;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个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环境之中;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最早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一个人会受到四个系统的影响(如图1),由主到次分别是:微系统 ①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査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 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2005.4(165).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3]

从发展生态系统理论浅谈成长历程

从生态系统理论浅谈成长历程 在儿童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中,我学习了尢.布朗分布伦纳的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其理论模型中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该系统分为 4 个层次, 由小到大分别是: 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我将结合生态系统理论以及社会心理学派的理论简单地谈一谈我大致的成长历程。 首先是微系统,它指的是个体亲身接触和参与其中并产生体验的,与之有着直接而且密切的联系的环境。例如,家庭、学校、甚至是同辈群体。就我而言,我所处的家庭环境是一个多元的组合,有务农下海的、有常年经商的,有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等等。我的父亲是常年从事寿山石生意的商人,性格风趣幽默,为人大方豁达。妈妈是个茶厂小职员,从小到大最常听到的就是:“不管什么事能做的尽量自己做,宁可自己多帮别人也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从父母这汲取到的最多的就是:我要做一个乐观开朗独立自主的孩子。我所就读的小学是一所中心小学,以培养书法特长出名。整个学校的文化底蕴还是很重的,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入学之前就有这方面的特长,当然也有像我一样零基础的人,整个学校两极分化是相当明显的。我的初中时代和高中时代就读于同一所学校,这是一所老校有着优良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整整六年的时光,很大一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也是人生轨迹发生重要改变的阶段。在我的同辈群体中有成天不停上补习班的,有父母成天陪读的,还有和我一样放养加陪读的混合型。以上所提到的各种学习环境类型,基本上从小学一直贯穿到高中,先是默默接受,然后渐渐形成一种习惯。 其次是中系统,它指的是个体所处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学校和家庭,家庭和邻居等之间的相互联系。小学时期的我在老师眼里就是一个“坏学生”,老师和我父母最经常的联系就是通过我打电话通知他们来学校领孩,在学校接受老师的公开批评,回家后再接受父母的责罚,就这样不断循环着。但是在同学们眼里我是个活蹦乱跳的开心果,我的喜感与生俱来。当然,我还敢做他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那时的我,凡事快乐至上,做事不太考虑后果,还有些自我,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于其他人的话基本上是听不进去。我觉得造成我小学阶段厌学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的个人自身的因素。如果按照“弗洛伊德说”,那么,我应该是处于人格结构中的本我和自我阶段。另一方面,还源于老师和父母之间错误的双向交流与沟通。而且我不是一个人,像我这样的学生群体周边并不少,对于父母老师的责罚早就无所谓,我们都是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初中时期的我不仅不叛逆反而变得安静爱学习了,是一个安静的开心果,会出其不意的活跃一下气氛。因为我很幸运的碰上了一个很好的班主任,会经常和我聊天谈心,我们就像是好朋友。平时私底下也会和父母沟通联络,除了聊一聊我学习上的近况,甚至会和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研究》课程作业“社会系统和生态视角”学习报告 班级:社工1303班 姓名:吉星 学号: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通常提倡将个人放在环境中看待,即社工对个体的环境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并且结合环境考虑不同的目标作为干预重点。社会系统理论源自于一般系统理论(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则),其发展是为了解释系统(分为开放式系统和封闭式系统两种)中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尤其是开放式系统,同时研究这些不同的部分是如何互相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的。和社会系统理论一样,生态视角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作为系统理论一种形式的生态视角更多的源自于生态学,生态学中的语言和方法对于评估环境中的人更合适,并且能够为社会工作实务打下基础。 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的发展和转型,还有系统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其常用概念和定义为: 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开放的,且系统以目标为导向,这样能够达到稳定的状 态,以便发展。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本身,包括人们的行为、人们与其他系统的互

动以及人们实现积极成长和发展这一稳定状态的能力。社会工作中使用该理论的目标是评估和决定哪一个目标系统或子系统可以介入并带来积极改变。社工可以通过评估有效的决定哪一个系统或者子系统需要介入,并能产生必要的改变。详细的评估可以帮助社工决定哪一个系统适合介入。社工制定干预策略通常考虑的四个系统:改变主体系统;案主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社会系统理论基本假设: 1、所以系统都具有边界 2、整体大于个部分的总和 3、系统的整体和各部分是共存共荣的 4、一个系统会间接或直接的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 5、系统和各部分之间是动态的,是不断变迁演变的 基于这些假设,社会系统理论强调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动,鼓励全方位的评估个人系统,并将人置于环境中,评估个人与其他系统的互动关系。 系统运作的假设: 反 统 1 过程;结构(“人在情境中”微观、中观、宏观);行动(改变媒介系统,案主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机能(系统运作要保持某种范畴,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要有互馈性) 2、处遇原则: 对于案主的问题的观点:一定要考虑到外在环境里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资源、社会制度对案主问题形成有重要影响 3、处遇目标: A、确保系统可以生存,要协助案主从外在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要的资源 B、确保系统维持稳定平衡 C、各个子系统之间可能建立互惠互利的机能 作为系统理论一种形式的生态视角理论,主要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关系。该理论将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人的社会生态系统三种基本类型 微观系统—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看似单个的个人,个人既是一种生物的社会生态系统类型,更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社会系统类型。

关于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运用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运用问题的研究综述 ——11行政 11112114 薛小丽 摘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国外社会工作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实务理论,其从一般系统理论发展而来,为回应社会工作领域中“社会”的缺失,关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在评判和反思中,一般系统理论引入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元素,发展出生态系统理论,并提出具体的系统模型和实践模式。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生态系统理论将系统理论的抽象与力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工作之注重实务性联系起来,它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不是有问题的个人本身,而是聚焦于个人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因此,生态系统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复杂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有助于我们从社会工作的视角逐步改变或完善人类行为得以产生的各种微观、中观、宏观系统,这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矫正社区所借鉴。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和谐社区社区矫正环境 目前,我国正处于政府主导下构架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法面面,其中和谐社区在构建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均已认识到构建和谐社区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和谐社区的进程中,生态系统理论最突出的运用就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谐社区的构建以及社区的矫正,以推动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并为其提供有益借鉴。 一、关于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1979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在他的《人类行为生态学》一书中正式提出的。该理论使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他爸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意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就社会工作而言,生态系统观点是在1970年代引起相当关注的务实理论模型,它融合了许多有关人类行为与社区务实的理论,是少数具有综合性与折衷式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观点。马克思的辩证法对其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系统轮的创始人贝塔朗菲甚至认为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是雷同的。它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道而稳定进化论,特别是“适者生存”的生态法则,奠定了生态系统理论形成的根基。 二、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运用 (一)对于构建和谐社区的作用 1.“和谐社区”的意涵解读 “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蕴含,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一方面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同时又不是指无差别的、完全的同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生态系统理论吸收了辩证法的精髓,理论中也包含了“和谐”的主题。生态系统理论的构建主要是引用生态学理论观点中有关生物与其栖息环境间的“交流”与“调适”过程,特别是生物如何运用环境中的资源,如何因应必要的变动来修正生活机制以维系生存的需要、以及生物如何与环境相调适以提升环境的多元性和生存维系。因此,和谐社区再此范畴内意指在社区层面人和环境能够保持适应性平衡,从而使人和社区内各个子系统能够协调共生,充分发挥个的社会功能。 2.生态系统理论观点在社区工作的策略运用 社区工作是以社区及其成员整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它通过组织成员有计划参与集体行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要;在参与过程中让成员形成社区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和自决精神,加强其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的能力和意识,发挥其潜能,最终实现更公平、民主及其和谐的社会。 生态系统理论运用于构建和谐社区的主要理论基础来源于对罗斯曼提出的社区工作模式的

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目的 对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分析, 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述评, 促进对该理论的进一步理解与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研究重视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对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进行阐述, 通过与传统发展理论的对比, 对其局限性及优缺点进行全面分析。结果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人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生态系统理论模型, 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进步。它承认人类发展的环境与生物因素的作用, 但其研究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 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物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理论扩大了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概念.环境不仅包括了儿童周围的环境, 还包括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确定了相关的4 个系统之间存在交互耦合的联系及影响,使心理学研究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布朗芬布伦纳强调了人的发展的动态性, 推动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结论 生态发展观将环境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强调发展来自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对环境的限定的局限性, 拓宽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范围。尽管在生物因素影响及人类发展连续模型等方面的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情境影响提供了与众不同和全面的解释, 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 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布郎芬布伦纳; 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学家布郎芬布伦纳认为对儿童发展特点的研究要强调其发展的情景性, 并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观点。布郎芬布伦纳认为发展心理学生态化是指, 发展心理学研究应当在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个体发展问题的一种研究取绪, 在表达不充分时诱导其表达, 如用可见的事实表达出对逝者各种感觉, 表达后要告知这些悲伤反应是正常的、必然的。对危机者自责的干预, 可用具体事例让其分清责任, 认识到这是非理性的反应, 用正向的内部对话告诉自己, 对逝人已尽到所能尽的义务, 地震任何人也无法抗拒, 重新建立认知结构, 摆脱自责。对危机者应对方式干预可实施“事”与“情”兼顾的应对策

社会生态学-布朗芬布朗纳5系统

二、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 环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首先表现为心理机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例如,我们的眼睛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眼睛像照相机一样。它的视像和照相机底片上的像一样是颠倒的,但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正的。心理学家斯特拉顿(Stratton,1897)用一套光学系统把眼睛视网膜上的视像校正成与外界物体的方向一致。他戴了这个倒像装置以后开始时看到的是一个完全颠倒的世界,由视觉指导动作很不协调,以后渐渐适应;到了第八天他完全适应了这个新的不习惯的世界,此时,他很难说出这个世界是倒的还是正的。但取掉了这个倒像装置以后,他看到的世界又颠倒了,由视觉指导动作不协调了,又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人类生存在地球上,地球哺育了人类,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就是对赖以生存的地球这个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人的心理与行为不仅取决于当前的刺激和人格特征,而且也取决于整个环境及其特征。 其次,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自然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方面。以能源和污染为例。在环境中获得能源的可能性决定了人们耗能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又反过来决定着会造成什么样的环境污染。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反过来又将会改变着人们的耗能行为方式。人类与其生存环境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人类的行为使得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那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甚至会危及生命。生态学(ecology)是一门独特的生物学分支,是研究活着的生物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是一种持续几个循环的交换。人们不满足于自然界的恩赐,着手治理和控制自然力:人工降雨,钻井,排去沼泽地的水,建造大坝,设计检验地震的建筑物,以及利用核能来增加能源。人们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动物、人类及其环境地位。这些改变一部分是有好处的,但一部分则相反。在生态学中,对一个地区有害影响的例子很多。例如,埃及尼罗河的阿斯旺大坝的修建是用来控制洪水和提供水力发电,但导致尼罗河沿岸生态破坏,自然居住地的文明被侵占,不少物种灭绝,也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 最后,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社会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方面。人在社会中生长,在社会中死亡。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人之外的某种东西,而是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和交往包括在这一关系之中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规范(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等)对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巴克(Barker,1968)提出的行为环境的概念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所谓行为环境(behavioral environment)是文化上与固定的行为相匹配的物理环境。这种行为包括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例如,教堂就是一个有多种行为与之相匹配的行为环境,它不同于教室和饭馆。了解行为环境可以使我们能较肯定地预见哪些行为将会发生;行为环境改变,行为也会随之而改变。 总之,环境制约着行为,行为又会导致环境的改变。我们是不能离开环境来研究心理与行为的。2008-10-13 人教网

“社会生态链”概念及其理论价值

“社会生态链”概念及其理论价值 演讲人/杨贵庆“社会生态链”与城市空间多样性的规划策略导言城市规划带动了城市的飞速发展,却也带来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城市的多样性在规划的演变中慢慢的减少甚至消失了。这是城市发展的客观本质规律吗?城市发展应该这样继续下去吗?“社会生态链概念及城市空间多样性的规划策略”,赋予每一个城市应有的个性!1、“社会生态链”概念及其理论价值(1)“社会生态链”的概念“社会生态链”(SocialEcological Chain)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以各种需求进行交往而组成的动态、多元、暂时或长久的社会经济链状结构。”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相互关系的结构模式,对丰富和拓展城市规划策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对研究城市空间多样性及其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社会生态链”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第一,“社会生态链”概念解释了人群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与结构模式。尽管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活动类型纷繁复杂,但是在复杂多样类型的表象下,都可以抽象的概括出这些人群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同的人群组织成环环相扣的链条,我们把这种链状结构称之为“社会生态链”。第二,有助于解释社会关系中集团利益的相互作用。任何个体背后所反映出的集体名称,都是社会

关系结构模式的抽象表达,并且具有社会学的意义,所以那些代表特定集体行为的集团利益,在“社会生态链”的链状结构中得以实现。第三,可以解释社会结构稳定或失衡的原因。社会问题和矛盾冲突,是社会结构不稳定或失去平衡的具象表现,其实质是“社会生态链”链状结构中连接的环节或节点本身发生了破坏。换言之,社会经济链状结构因活动特征而发生变化,因活动变化而呈动态转换,因活动结束而断裂,因活动持续而长久,并且因活动的复杂性而呈多元状态。第四,可以解释货币具有缓解社会链状结构冲突和矛盾的重要作用。市场经济下,“社会生态链”结构关系中各节点之间实现诸如产品、服务、能量和信息等物质或非物质的传递和交换,其中最为通用、恒定并具有信誉和效率的纽带是货币。因此,当链状结构发生失衡或受到破坏时,货币可以作为修复失衡关系的重要工具,对利益缺失的一方进行补偿,从而维持“社会生态链”的继续存在。第五,可以揭示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和分布特征。一般来说,社会发展具有相应的空间尺度。因此“社会生态链”结构关系中任何节点及其链接状态,也都会对应其特定的空间表达。当大量、重复的个体行为在空间上不断聚集而成为一种规模化的集体趋向,那么,特定的城市空间也就出现了。因此,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和多元化,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2 “社

带你走进生态系统理论

带你走进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家庭、社区和国家构成的多元背景中进行的,受到不同层次系统的影响。此观点对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提供了独特且较为全面的解释,是目前教育界广泛传播的一种理论,它给我们分析儿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使我们更全面的、更辩证的看待影响幼儿发展的环境。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生态系统理论的相关内容。 一、生态系统理论的层次 布朗芬布伦纳对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家庭到学校再到儿童所处的社区乃至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以下相互嵌套的四个层次。 二、微系统VS中间系统VS外系统 区分要点:幼儿是否直接参与及环境范围 微系统——幼儿直接参与的环境;中间系统—幼儿直接参与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外系统—幼儿并未直接参与的环境。

三、考题再现 考点分析:关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内容,主要以客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考查形式一类为直接考查即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者及四个系统层次的识记。另一类是给实际描述,反选四大系统的概念。如下列题目: 例1【单选】( )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的概念,对儿童发展的环境影响提供了独特且较为全面的解释。 A.劳伦茨 B.蒙台梭利 C.布朗芬布伦纳 D.杜威 例1【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理论概念的提出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的概念,对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提供了独特且较为全面的解释。故本题选C。 例2【单选】( )是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中的第二层,如幼儿园、学校及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 A.微系统 B.中间系统 C.外系统 D.宏系统 例2【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理论四个系统的层次,四个系统分别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及宏系统。其中中间系统是第二个层次,指的是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一般包括幼儿园、家庭、学校及同伴群体之间的关系。故本题选B。 例3【判断】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父母的工作环境是属于外系统的影响因素( )。 例3【答案】√。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理论的层次。生态系统理论将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分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及宏系统。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

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研究》课程作业 “社会系统和生态视角”学习报告 班级:社工1303班 姓名: 吉 星 学号: 1110213329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通常提倡将个人放在环境中看待,即社工对个体的 环境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并且结合环境考虑不同的目标作为干预重点。社会系统理论源自于一般系统理论(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则),其发展是为了解 释系统(分为开放式系统和圭寸闭式系统两种)中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尤其是开放式系统,同时研究这些不同的部分是如何互相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的。和社会系统理论一样,生态视角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作为系统理论一种形式的生态视角更多的源自于生态学,生态学中的语言和方法 对于评估环境中的人更合适,并且能够为社会工作实务打下基础。 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的发展和转型,还有系统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其常用概念和定义为: 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开放的,且系统以目标为导向,这样能够达到稳定的状态,以便发展。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本身,包括人们的行为、人们与其他系统的互动以及人们实现积极成长和发展这一稳定状态的能力。社会工作中使 用该理论的目标是评估和决定哪一个目标系统或子系统可以介入并带来积极改变。社工可以通过评估有效的决定哪一个系统或者子系统需要介入,并能产生必 要的改变。详细的评估可以帮助社工决定哪一个系统适合介入。社工制定干预策略通常考虑的四个系统:改变主体系统;案主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社会系统理论基本假设:

1、所以系统都具有边界 2、整体大于个部分的总和 3、系统的整体和各部分是共存共荣的 4、一个系统会间接或直接的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 5、系统和各部分之间是动态的,是不断变迁演变的 基于这些假设,社会系统理论强调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动,鼓励全方位的评估个人系统,并将人置于环境中,评估个人与其他系统的互动关系。 系统运作的假设: 反馈是贯穿于整个系统运作过程中的 主要理论观点: 1、系统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过程;结构(“人在情境中” 微观、中观、宏观);行动(改变媒介系统,案主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机能(系统运作要保持某种范畴,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要有互馈性)2、处遇原则: 对于案主的问题的观点:一定要考虑到外在环境里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资 源、社会制度对案主问题形成有重要影响 3、处遇目标: A确保系统可以生存,要协助案主从外在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要的资源 B、确保系统维持稳定平衡 C各个子系统之间可能建立互惠互利的机能 作为系统理论一种形式的生态视角理论,主要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关系。该理论将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人的社会生态系统三种基本类型 微观系统一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看似单个的个人,个人既是一种生物的社会生态系统类型,更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社会系统类型。 中观系统一指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职业群体或者其他社会会群体。 宏观系统一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社区、机构和

社会工作专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特殊困难群体,由于父母角色的缺位、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社区文化建设低下等,他们的留守生活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本研究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以及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提供者进行调查,评估了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系统、学校生活、社区和社会文化中的生活现状,并尝试指出其生活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微观系统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学习、心理健康、安全隐患问题,中观系统中的家庭教育、同辈群体、学校教育问题,宏观系统中的社会文化、社会服务问题,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案。【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

Research on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system Theory [Abstract]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are special group that appear with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Life of left-behind consist of a series of problems due to the absence of parental roles, the incomplete family structure, the lack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schools, and the low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communities.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questionaire survey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related service providers were conducted in current study. Status and problems of family, school, community, social and cultural system, among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also evaluated. Life system of left-behind childre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the micro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health, safety in micro level; family education, peer groups, school education in medium level; and social culture and social services in the macroscopic level. At last, different levels of intervention from social work perspective was illustrated. [Keywords] Ecosystem theory;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Social work

社会生态学汇总

社会生态学 作者:未知人气:来源:网络 社会生态学> 传统的生态学脱胎于自然学科中的生物学。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最早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它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尔逊女士发表的《寂静的春天》标志着环境生态学的诞生。 目前大部分的生态类学科研究的重点仍属自然学科的内容。而这种以自然学科的利理论解决社会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城市规划)的方式显然并不适合作为景观设计这样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社会的角度去审视生态问题。 人类发展到今天已具有了空前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影响到周围的一切,如果把人类看成一个生态因子,那么人类无疑人类是最为活跃的生态因子。人类可以轻而易举的将一个充满生机的湖泊变成一汪死水,只要他们愿意。但光、空气、温度显然没有那么大的变数。 作为拉开环境生态学序幕的卡尔逊女士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所描述的情景正是作为社会人的人类在其中扮演了主角。 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所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的社会属性更多的体现在人的生活中,而自然属性随着历史的车轮已离人类越来越远,有的也只是一些在社会伦理道德下的本能行为。 传统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将生物放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研究的社会生态学研究的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周围环境及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包括原生生态学、亚原生生态学和人文生态学。他们之间的划分是以人这一社会主体为标准的。 原生生态: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形成相对稳定的不需要人类长期干预的生态系统称为原生生态 亚原生生态:需要人类长期干预才得以维持的生态系统称为亚原生生态系统。 人文生态:人文生态作为上述两者的补充强调软环境的构建。它包含人类文明的一切。强调文化的地域性。 原生生态、亚原生生态、人文生态均属社会生态学的范畴,强调生态的社会性,它坚持以人为纲,强调设计的人文性,注重人文关怀。 亚原生生态主要包括两大实体(城市和乡村)和联系他们的通道(公路、铁路)。 亚原生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形成、规模不断的壮大。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doc

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研究》课程作业 “社会系统和生态视角”学习报告 班级:社工1303 班 姓名:吉星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通常提倡将个人放在环境中看待,即社工对个体的环境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并且结合环境考虑不同的目标作为干预重点。社会系统理论源自于一般系统理论(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则),其发展是为了解释系统(分为开放式系统和封闭式系统两种)中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尤 其是开放式系统,同时研究这些不同的部分是如何互相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的。和社会系统理论一样,生态视角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作为系统理论一种形式的生态视角更多的源自于生态学,生态学中的语言和方法对 于评估环境中的人更合适,并且能够为社会工作实务打下基础。 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的发展和转型,还有系统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其常用概念和定义为: 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开放的,且系统以目标为导向,这样能够达到稳定概念定义 系统一组有序且相关的要素组成了一个具有功能的整体 子系统子系统是一个较大系统的要素,但还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小的系统 开放式系统两个维度: 1. 对外界环境的开放; 2. 系统内部的开放 封闭式系统不会与环境产生互动,并且不会受到外界影响边界每个系统都有边界,以区别自己与其他系统 动态平衡指系统维持平衡的状态并能回应改变 平衡系统能够回应环境并维持内部平衡 不平衡系统失去平衡,在面对外界环境时,采取拒绝积极成长和改变的态度稳定状态系统能够回应外界环境,并产生成长和改变 殊途同归实现同一目标,有不同途径 的状态,以便发展。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本身,包括人们的行为、人们与其 他系统的互动以及人们实现积极成长和发展这一稳定状态的能力。社会工作中使用该理论的目标是评估和决定哪一个目标系统或子系统可以介入并带来积极改 变。社工可以通过评估有效的决定哪一个系统或者子系统需要介入,并能产生必要的改变。详细的评估可以帮助社工决定哪一个系统适合介入。社工制定干预策

社会系统生态理论

社会系统生态理论 第一节西方社会生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工作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系统理论的分支,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个具有整合意义或折中主义的社会工作理论。社会系统生态理论的产生主要源自于生物学、生态学对社会学中系统理论的影响,它使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社会生存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和社区等)看做一种社会性的社会生态系统,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强调这一系统的生态学属性以及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家庭,社会系统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早起传统可以追溯到达尔文在1859年提出的进化论。强调有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变化的配合,特别是“适者生存”的概念。以斯宾赛为代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提出的社会进化论理论,英国19世纪后期的社会调查研究和20世纪30年代芝加哥学派中的生态学派均可看做其思想渊源。然而,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最终形成,则是在生态学领域。1935年,英国生物学家阿瑟·乔治·斯坦利受丹麦植物学家叶夫根·尼温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组成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首次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即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系统的”正题。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子复合体。这种系统是地球表面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它们包括各种大小和种类。 20世纪初,瑞奇蒙的提出了“人在情境中”这一论述。这一时期,社会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暗示性的元素介入到社会工作领域。环境因素被认为至少和内部因素一样重要。戈登在1940年提出社会工作应双重聚焦,即同时关注个人和环境。20世纪60年代,本特兰提出了一般系统理论,其与社会生态系统具有的共同点在于:关注系统内和系统之间的压力平衡。 关于环境与人的关系,心理学家勒温首先采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心理的问题,提出了人的行为公式:B=f(P,E),即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的函数,其后,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发展了勒温的这一观点,其著作《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比较系统地将生态学的隐喻引入到人类行为的研究。 吉特曼在1979年正式提出:需要对案主的适应性潜能和他们的环境的滋养性品质给予双重的关注。这一论述具体阐释了对环境重要性的重视。伴随符号互动理论的发展,社会工作理论也更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美国已具有相当影响。杰曼和吉特曼的社会工作时间的生命模式将其作为一种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理论来源 根据格林和埃弗雷斯的说法,社会生态系统的观点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在不同的时代,社会生态系统融合了不同的理论概念,最终成为目前所具有的这种综合性的理论架构。在20世纪初期,两位社会工作专业的先驱各自在其倡导的社会工作的影响、瑞奇蒙德主导的慈善社会组织会社运动中,主张以“社会诊断”的方法来检视案主个人需求和环境间的互动问题,进而提升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建构社会工作的“人在情境中”的观点。另一位则是亚当斯,其所倡导的邻里组织运动中以社区发展的方式组织社区居民自助助人,从事社会改革以改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他们两位都提到了社会与社区的作用,即个体所面临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