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系统生态理论

社会系统生态理论

社会系统生态理论
社会系统生态理论

社会系统生态理论

第一节西方社会生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工作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系统理论的分支,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个具有整合意义或折中主义的社会工作理论。社会系统生态理论的产生主要源自于生物学、生态学对社会学中系统理论的影响,它使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社会生存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和社区等)看做一种社会性的社会生态系统,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强调这一系统的生态学属性以及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家庭,社会系统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早起传统可以追溯到达尔文在1859年提出的进化论。强调有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变化的配合,特别是“适者生存”的概念。以斯宾赛为代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提出的社会进化论理论,英国19世纪后期的社会调查研究和20世纪30年代芝加哥学派中的生态学派均可看做其思想渊源。然而,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最终形成,则是在生态学领域。1935年,英国生物学家阿瑟·乔治·斯坦利受丹麦植物学家叶夫根·尼温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组成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首次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即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系统的”正题。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子复合体。这种系统是地球表面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它们包括各种大小和种类。

20世纪初,瑞奇蒙的提出了“人在情境中”这一论述。这一时期,社会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暗示性的元素介入到社会工作领域。环境因素被认为至少和内部因素一样重要。戈登在1940年提出社会工作应双重聚焦,即同时关注个人和环境。20世纪60年代,本特兰提出了一般系统理论,其与社会生态系统具有的共同点在于:关注系统内和系统之间的压力平衡。

关于环境与人的关系,心理学家勒温首先采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心理的问题,提出了人的行为公式:B=f(P,E),即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的函数,其后,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发展了勒温的这一观点,其著作《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比较系统地将生态学的隐喻引入到人类行为的研究。

吉特曼在1979年正式提出:需要对案主的适应性潜能和他们的环境的滋养性品质给予双重的关注。这一论述具体阐释了对环境重要性的重视。伴随符号互动理论的发展,社会工作理论也更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美国已具有相当影响。杰曼和吉特曼的社会工作时间的生命模式将其作为一种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理论来源

根据格林和埃弗雷斯的说法,社会生态系统的观点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在不同的时代,社会生态系统融合了不同的理论概念,最终成为目前所具有的这种综合性的理论架构。在20世纪初期,两位社会工作专业的先驱各自在其倡导的社会工作的影响、瑞奇蒙德主导的慈善社会组织会社运动中,主张以“社会诊断”的方法来检视案主个人需求和环境间的互动问题,进而提升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建构社会工作的“人在情境中”的观点。另一位则是亚当斯,其所倡导的邻里组织运动中以社区发展的方式组织社区居民自助助人,从事社会改革以改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他们两位都提到了社会与社区的作用,即个体所面临的

环境和情景的作用。“诊断”和“人在情境中:的概念包含着大量的生态学的隐喻。

1929年,美国社会工作协会提出的《米尔福德会议报告》,指出当时社会工作个案方法领域过于多元,分歧十分严重,急需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架构作为整合社会工作的共识和基础。随后,社会工作实务逐步融合当代各个重要架构的概念,例如人类学家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等,强调个人行为是个人和文化环境相互流动,社会化,角色期待的结果。

受1950年以来的人文心理学的影响,社会工作实务强调运用关怀的治疗体系,提供可以引发案主成长的生活经验,并重视个人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根据沃克福恩的说法,在1950年左右,两位社会学者戈登和巴特利特的先后呼吁社会工作专业需要整合统一整合其专业基础,强调社会工作的助人方法必须是同时注重个人与环境相互搭配的双焦点的干预策略。

1960年,全球推动“地球日“运动,西方科学家与社会思潮从过去的倾向于人为万物之灵的客观生物学的观点,转变为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或多元体系的观点架构。如前文所阐述,由本特兰和戈登建构了一般系统理论,例如系统的封闭或开放、系统的互惠性关系、系统的协同等活动,对社会生态系统观点中有关人与环境系统的交流概念的建构有直接的影响,相比于一般系统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聚焦于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的能力。

20世纪70年代后期,杰曼和吉特曼等著名的社会工作学者,总结上述各个理论来源建立了一套综合性的社会生态系统观点,称之为“生命模式”或“生活模式”,强调社会工作的干预焦点应将人置于其生活的场域,重视个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与生态资源分布等有关个人和环境间的交流活动,并从生活变迁、环境品质与调和程度三个层面间的互动关系来引导社会工作的实施。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模式框架至此大致形成,成为当代社会工作实务最重要的模式之一。迈耶创制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以取代生态理论,他直接比生命模式更为灵活,因为他更清晰的采用了别的解释理论而非创造自己的理论,它的特征在于有益于评估,且聚焦于家庭和环境支持的网络,利用家庭图和生态图作为视觉工具使得操作模式流程更为形象直观。直至20世纪80年代。社会生态系统观点纳入了增权理论的取向,强调社工与案主建立实务上为案主进行倡导辩护。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先后有一批社工和研究者将其运用于实务操作并进行大力推广。例如,布朗将环境和边界的观念应用于小组工作。艾略特认为系统理论可以与社会发展的理念整合在一起,以应用在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工作当中。卡德达基指出介入社会不同层次的可能性是如何与社会发展实践特别相关联的。

20世纪90年代末期,查尔斯·扎斯特罗,科姆、惠特克和特雷西的个人环境实践是一种助人过程的生态学视角,这一视角提出的目的在于纠正社会工作实践过分沉迷于个人中心,忽视了社会环境复杂性的局面,对社会网络的评估影响巨大。个人环境实践的目标是改善按住面对压力性生活情境、环境挑战和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控制感。这一目标内涵强调了对环境的挑战和对资源把握的重要性,这一观点用于任意层次的干预。这一个体环境实践模式强调社会层面的赋权,同时也强调个人层面的赋权。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最近十年有了新的进展,包括加入生态—社会视角,深入生态视角以及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其中生态—社会视角指在生态视角里面加入社会排斥这样的概念,受到英国分配正义和法国社会资本概念的影响。这一概念源于卜克勤在70年代末期首次提出社会生态学这一名词,认为人类社会也应该

适应生物的生态结构,这种生态学包含人们之间潜在的社会联系所构成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类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其后这一学派不断发展,其观点包括整体性分析。促进原生资源和自我意识的正面利用,关注社会环境和合作性网络以及冒险教育。

阿恩创立了一种生态学,主要研究社会生态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依赖,认为系统的不同要素的内部价值源于人类对其赋予的不同价值。班顿等人将深入生态学与社会生态学结合,将其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提出了实践原则。也有学者从文化人类学出发认为这种深生态学理论主要研究社会生态理论主要研究社会生态系统各个方面的相互依赖,不同要素内部价值源自人类对其赋予的价值,翁戈在深入生态学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更有深度的社会生态学视角,他的理论原则包括:每个人都有内在的价值,文化和社会组织的多样性为寻找解决方法提供了了潜力。公共政策应该旨在拓展社区的能力和培养社区成员的能力,符合个人和社区利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准,社工应该有伦理责任去促进和改变。

第二节社会生态理论的主要人物及其观点

一、布朗芬布将环境

布朗芬伦纳作为一个心理学家通常被认为系统地将生态系统观点应用到人文社科领域分析的首要学着。他对个人的发展进行了生态社会学角度的理解,认为发展着的个体不仅是受环境影响的对象,同时也是不断成长的动态的重构环境的实体。在个人与环境的这种双向互动中,产生了相互适应的现象,同时环境不仅仅是包括家庭,朋辈群体等一般情况下较为熟悉的情景,还包括更大社区和社会系统。

布朗分布伦纳将环境分为五个层面:(1)微观系统,包括面的面交流的群体。(2)中观系统,即与微观系统结构之间的连接,如老师和父母之间的连接。(3)外围系统,个体不直接作用于这一系统,但外围系统可以作用于微观系统从而影响整个个体的发展。例如社区对儿童的影响。(4)宏观系统,包括更大的文化与社会体系,如意识形态、信仰系统、风俗和法律。宏观系统所定义的这些大的原则对其他所有层次及其互动都有着相互叠加的影响。(5)时间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孩子成长环境中与时间相关的多元定义。这个系统中包含的元素可以使外部压力事件如父母的死亡,也可以是内部伴随着年龄增长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如青春期的到来。这一维度将个人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互动的过程。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最初应用于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他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考量了形成儿童生活环境的各种关系下儿童心理的发展,他定义了复杂的“层”环境,每个“层”内部的结构之间和层之间的互动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在空间环境的四个层级里,微观系统起着最重要也最直接的作用,包括儿童和其最近的环境的互动关系,如家庭、学校、邻居或其他孩童等。这一结构对儿童具有双向影响——亲近儿童或者疏离儿童。外部层次的互动也会影响到内部结构。后有学者细化了布朗芬布伦纳的微观系统,认为个体的历史与家庭背景也应属于微观系统的一个方面,尤其在长期忍受家庭暴力而不反抗的妇女身伤表现的尤为突出。

同时,作为一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生态过程,从时间上来看,个体一出生就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中,并通过自己的本能的生理反应来影响环境。另一方面,个体也会根据外界环境来调解自己的行为。个体对环境的主观选择是随着时间不断推移、个体知识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这种变化被布朗芬布伦纳称为“生态转变”,

每次转变都是个体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时间系统所关注的正是这哥转变的过渡点,如升学、结婚、退休等。这种转变可分为两大类:正常的和分正常的,这些转变发生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通常通过影响家庭进程对个体产生间接影响。

二、杰曼和吉特曼的生命模式观

杰曼和吉特曼进一步发展了布朗芬布伦纳的五个圈层的理论,从自我心理学与系统理论出发,认为个人与生态环境的交流提供了社工介入的空间,。社工作为影响案主个体的一个系统与案主本身所具有的五个系统一起构成了一种综合的社会生态系统。1980年,杰曼和杰特曼一起将这个模式发展成为“生命模式”或“生活模式”。这个模式强调环境、行动、自我管理与身份认同的重要性。生命模式建立在生态比喻的基础上,其中人们相互依赖并与环境互相依存。人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互惠的,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增强人们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合度。

杰曼和吉特曼不仅在理论上对社会生态理论有所发展,在时间操作上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如将干预的发展分为初始阶段,即关系的建立、资料的探索和契约的签署;培养案主适应技巧=的行动持续进行期。以协助案主建立正向社hi 网络关系为目的;结束期,确认案主有关结案并评估助人历程的有效性。初始阶段,持续阶段和结案阶段三个干预阶段来回循环,直到案主的问题解决。杰曼和吉特曼进一步提出了有关个人的适应策略的具体说明,这对社工在操作这一模式遇到困难时提供了周全的帮助。这一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增进适应技巧:降低个人源于压力和经验所发展出来的挫折感,可分为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2)增进个人胜任能力:消除环境障碍,增进个人的人格动力;(3)重组生活空间;(4)重新调整时间的步骤与生活规律,如生物钟等。

三、查尔斯·扎斯特罗的社会生态系统观

美国社会工作教授扎斯特罗是现代社会生态理论最著名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正式提出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他将个体看做通过与环境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发展和适应的主体。个体不是被动的队环境做出反应,而是主动的与这些环境相互作用。他提出必须重视社会生态系统的三个方面:第一,他针对的是发展案主的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和成长的能力。第二,他强调人与其相互作用的系统间的关系,并把人与所需资源、服务和机会结合起来。第三,他强调系统并试图改变系统以更有效的满族个人的需求。

扎斯特罗在《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书中首先阐述了社会生态系统的层次性,他把人的社会生态系统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中观系统、红宏观系统。微观系统就是指处在社会环境中看似孤单的个人。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职业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则是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社区、机构和组织。人的生存环境的微观、中观、宏观系统总是处于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情境中。

在社会生态环境中,微观系统与中观系统相互作用。个人的行为会受到家庭成员、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个人的工作群体,个人参与的其他小规模群体的影响;反之,个人行为对于这些系统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在微观系统内部,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事件会在人的一生中相继发生,并持续地相互作用,影响人的行为。系统的正常成长标志是那些正常发生在一个人生命成长阶段中的生物的、心理的、情感的、智力的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件。社会工作者看问题不应该仅局限于其中的某一个系统而忽视了其他系统的影响,要注意各种社会生态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扎斯特罗在他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还提出了社会生态系统对于社工

的影响模式,共有六种社会生态系统参与案主问题的解决:社会公共机构、价值观系统、社区系统、机构系统、案主系统、社会工作者系统。在这些社会生态系统的互动中,有两个方面对社会工作至关重要。第一,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每一系统的正常成长标志。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鉴别系统发展的正常和非正常状况,已决定谁是正真需要干预的对象。第二,社会工作者必须了解每一个系统是如何对其他系统产生影响的。

除此之外,我国学者库少雄对适应性还进行了专门的阐述。他认为适应是生态学模式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根据环境做出调整的能力。由于人们经常生活在变化和压力中,因此人们需要有灵活的适应能力。适应的过程也是人与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之间持续的进行信息、能量和其他资源交换的过程。人类和环境之间是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而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就人类个体来说,人在其一生当中从未停止过与环境之间的交流和作用。然而人的需要和目标是不断变化的,适应也是不断变化的。在所有的这些变化中,我们适应的正是我们自己活着环境创造出来的变化。社会工作应该帮助人们应对人类与自身所创造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不良,恢复人与环境之间正常的适应状态。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2011年08月02日星期二11:16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 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由生态和系统两个理论结合产生的。 一、生态理论 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1869年定义的:生态学是研 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为: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萌芽期(亚里士多德的公元前4世纪到14世纪):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代表人物:公元前4世纪学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 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6 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 形成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 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19世纪,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 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促使了生态学进一步发展。 19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 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 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由于世界上的 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 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有关生态组织:国际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生态学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 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

四大生态系统的特点

陆地生态系统: 地球陆地表面由陆生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这一系统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1/3,以大气和土壤为介质,生境复杂,类型众多。按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生长类型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受人工干预的农田生态系统。该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主要是各种草本或木本植物,消费者为各种类型的草食或肉食动物。在陆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最复杂,生物种类最多,生产力最高,而荒漠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最低。 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江河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不同类型,而水库实际上是“人工湖泊”,有与湖泊基本相同的特征。对水域的划分,生态学中常依据对水生生物分布、生长等起重要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如水温、盐度等为依据。科学地划分水域的类型是开展水域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水域类型不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就不同,因而对外界干扰的反应和抵抗力亦不同。例如,同是淡水水域,湖泊和河流这两个类型之间无论是在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系统的功能特征还是抗干扰的能力(如自净能力)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因水具有流动性,广大水域比较均一而较少变化,并且很少出现极端情况,使许多水生生物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系统的类型也因此而比陆地少。根据水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一.城市生态系统 1.结构: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如图)。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2.组成: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

生态系统理论案例

案例分析题(30分) 林老先生今年76岁,退休前在政府机关工作,退休后与老伴生活在一起,两个人结婚五十多年来感情很好,育有四个子女均已成家立业,剩下老两口一起居住。就在五个月前,林老先生的老伴由于一次交通事故,抢救无效去世。林老先生很伤心,子女们请了一个保姆来照顾他,但是老人觉得保姆对自己态度不好,所以没多久他就辞退了保姆。子女们怕他在家无人照顾,睹物思人过于悲伤,便将他送到养老院。但是之前性格开朗的林老先生住进养老院之后,变得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很少与其他老人交谈。 问题: 1.请对林老先生的状况做分析(10分) 2.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提出帮助林老先生的思路。(20分)答题要点 1、从材料可以看到,林老先生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丧偶的状况对林老先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林老先生与妻子感情一直很好,居住在一起,丧偶对于林老先生心理上的打击是很大的;其次,林老先生自己居住,可能会有孤独与寂寞。老伴之前起着感情陪伴的作用,老伴去世后,老先生自己居住,会面临这方面问题;第三,长期来看,生活照料方面也会成为问题。虽然林老先生现在生活还可以自理,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以后照料方面也会成为问题。(5分)从材料我们也可以看到林老先生有着一定优势:几个子女都很关心他,从请保姆到送养老院可以看到子女们对于林老先生是很关心的;

另外,老先生现在生活尚能自理,而且之前性格开朗。(5分) 2、工作思路:生态系统理论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对象放在一个有层次的系统之中,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支持网络包括正式支持和非支持支持两部分。(5分) (1)关注林老先生的意愿,发掘他的胜任能力。无论是帮老先生请保姆还是继续留在养老院,都要与他进行很好的沟通,征求他的意见,尊重他的意愿。要帮助林老先生建立起掌控环境的能力,从而形成有效的自我效能感。 (2)对林老先生生命周期中丧偶这个重大生活事件的处理。通过心理宣泄和心理调适帮助林老先生走出丧偶的心理阴影。福利院或者子女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情感陪护,帮助林老先生建立新的依恋关系,从而有效减轻丧妻的悲痛,尽快的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3)与老先生子女沟通,帮助他建立更新的人际关联。重视老先生子女的作用,在工作中多与其子女沟通,也促进子女与林老先生的沟通,让老先生能够享受子女的照顾和关爱,有机会享受天伦之乐,从而发掘出更多的自我价值。 (4)征求老先生意见,养老院对老先生身体状况进行评估,看其是否愿意以及适合住在养老院,以及以后住进养老院的可能性,让老先生能够发挥自己的适应力,从而与新环境形成最佳的调和度。(15分)

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安全工程 班级:安全工程151班 姓名:王斌 学号:2015121762 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一、循环经济生态动力的演进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决定性力量。随着人们对传统工业化弊端的认识逐步深入,人们从生态文明高度对传统生产力进行了批判性反思,逐渐形成了“生态生产力”的概念[2]。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生态生产力将生态因素当作生产力的内在维度,强调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主张在人类与自然在高度和谐统一中实现人类进步和发展。因此,生态生产力是一种生态化的生产力,是人类在生态文明阶段兼顾生态平衡和追求可持续发展,在和谐统一中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2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工业化大量生产、大量消耗、高环境污染的弊端,对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开启了对传统经济系统进行生态化改造或重建的实践。其基本演进轨迹是:(1)始于2世纪6年代,以污染物处理为对象的末端治理阶段;(2)始于7年代中期,以生产过程改造为对象的清洁生产阶段;(3)始于8年代中期,以产品或服务绿色化为对象的产业生态化阶段;(4)21世纪以来,以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对象的循环经济阶段。由此可见,生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推进着人类对经济系统的生态化实践,促进了

区域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下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生产力以生态资源经济化和经济系统生态化为实践动力,逐渐代替传统生产力而形成的一种生态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人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处为目标的新生产方式,其运行动力直接表现为生态生产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地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称之为生态动力。上述分析表明,生态动力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确立,推动社会经济系统不断生态化、与自然生态系统逐渐融合,最终形成符合生态规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动力。 二、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动力系统模型 1.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动力系统及其生态原理 作为研究复杂系统一般规律的学科,一般系统论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将系统视作由各组成部分构成,包含着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的有机组合整体,强调系统中要素间相互联系及其与环境的复杂的、动态的、未知的相互影响。从生态动力主体的基本特征,生态动力形态可以分为自然动力、技术创新动力和制度创新动力。其中,自然动力是自然界没有劳动者直接介入时生态规律自发作用的的自然生产力,技术创新动力是企业和科技团体主导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动力是政府或公众基于生态伦理和价值规律而进行的制度变革。这样,自然动力作为物质基础、生态技术和制度创新动力作为实现自然动力的支撑和手段,三者有机统一形成了生态动力系统。生态动力系统就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动力主体,通过生态要素间及生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研究》课程作业“社会系统和生态视角”学习报告 班级:社工1303班 姓名:吉星 学号: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通常提倡将个人放在环境中看待,即社工对个体的环境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并且结合环境考虑不同的目标作为干预重点。社会系统理论源自于一般系统理论(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则),其发展是为了解释系统(分为开放式系统和封闭式系统两种)中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尤其是开放式系统,同时研究这些不同的部分是如何互相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的。和社会系统理论一样,生态视角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作为系统理论一种形式的生态视角更多的源自于生态学,生态学中的语言和方法对于评估环境中的人更合适,并且能够为社会工作实务打下基础。 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的发展和转型,还有系统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其常用概念和定义为: 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开放的,且系统以目标为导向,这样能够达到稳定的状 态,以便发展。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本身,包括人们的行为、人们与其他系统的互

动以及人们实现积极成长和发展这一稳定状态的能力。社会工作中使用该理论的目标是评估和决定哪一个目标系统或子系统可以介入并带来积极改变。社工可以通过评估有效的决定哪一个系统或者子系统需要介入,并能产生必要的改变。详细的评估可以帮助社工决定哪一个系统适合介入。社工制定干预策略通常考虑的四个系统:改变主体系统;案主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社会系统理论基本假设: 1、所以系统都具有边界 2、整体大于个部分的总和 3、系统的整体和各部分是共存共荣的 4、一个系统会间接或直接的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 5、系统和各部分之间是动态的,是不断变迁演变的 基于这些假设,社会系统理论强调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动,鼓励全方位的评估个人系统,并将人置于环境中,评估个人与其他系统的互动关系。 系统运作的假设: 反 统 1 过程;结构(“人在情境中”微观、中观、宏观);行动(改变媒介系统,案主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机能(系统运作要保持某种范畴,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要有互馈性) 2、处遇原则: 对于案主的问题的观点:一定要考虑到外在环境里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资源、社会制度对案主问题形成有重要影响 3、处遇目标: A、确保系统可以生存,要协助案主从外在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要的资源 B、确保系统维持稳定平衡 C、各个子系统之间可能建立互惠互利的机能 作为系统理论一种形式的生态视角理论,主要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关系。该理论将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人的社会生态系统三种基本类型 微观系统—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看似单个的个人,个人既是一种生物的社会生态系统类型,更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社会系统类型。

带你走进生态系统理论

带你走进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家庭、社区和国家构成的多元背景中进行的,受到不同层次系统的影响。此观点对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提供了独特且较为全面的解释,是目前教育界广泛传播的一种理论,它给我们分析儿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使我们更全面的、更辩证的看待影响幼儿发展的环境。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生态系统理论的相关内容。 一、生态系统理论的层次 布朗芬布伦纳对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家庭到学校再到儿童所处的社区乃至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以下相互嵌套的四个层次。 二、微系统VS中间系统VS外系统 区分要点:幼儿是否直接参与及环境范围 微系统——幼儿直接参与的环境;中间系统—幼儿直接参与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外系统—幼儿并未直接参与的环境。

三、考题再现 考点分析:关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内容,主要以客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考查形式一类为直接考查即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者及四个系统层次的识记。另一类是给实际描述,反选四大系统的概念。如下列题目: 例1【单选】( )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的概念,对儿童发展的环境影响提供了独特且较为全面的解释。 A.劳伦茨 B.蒙台梭利 C.布朗芬布伦纳 D.杜威 例1【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理论概念的提出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的概念,对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提供了独特且较为全面的解释。故本题选C。 例2【单选】( )是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中的第二层,如幼儿园、学校及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 A.微系统 B.中间系统 C.外系统 D.宏系统 例2【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理论四个系统的层次,四个系统分别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及宏系统。其中中间系统是第二个层次,指的是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一般包括幼儿园、家庭、学校及同伴群体之间的关系。故本题选B。 例3【判断】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父母的工作环境是属于外系统的影响因素( )。 例3【答案】√。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理论的层次。生态系统理论将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分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及宏系统。

社会生态学-布朗芬布朗纳5系统

二、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 环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首先表现为心理机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例如,我们的眼睛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眼睛像照相机一样。它的视像和照相机底片上的像一样是颠倒的,但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正的。心理学家斯特拉顿(Stratton,1897)用一套光学系统把眼睛视网膜上的视像校正成与外界物体的方向一致。他戴了这个倒像装置以后开始时看到的是一个完全颠倒的世界,由视觉指导动作很不协调,以后渐渐适应;到了第八天他完全适应了这个新的不习惯的世界,此时,他很难说出这个世界是倒的还是正的。但取掉了这个倒像装置以后,他看到的世界又颠倒了,由视觉指导动作不协调了,又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人类生存在地球上,地球哺育了人类,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就是对赖以生存的地球这个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人的心理与行为不仅取决于当前的刺激和人格特征,而且也取决于整个环境及其特征。 其次,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自然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方面。以能源和污染为例。在环境中获得能源的可能性决定了人们耗能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又反过来决定着会造成什么样的环境污染。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反过来又将会改变着人们的耗能行为方式。人类与其生存环境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人类的行为使得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那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甚至会危及生命。生态学(ecology)是一门独特的生物学分支,是研究活着的生物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是一种持续几个循环的交换。人们不满足于自然界的恩赐,着手治理和控制自然力:人工降雨,钻井,排去沼泽地的水,建造大坝,设计检验地震的建筑物,以及利用核能来增加能源。人们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动物、人类及其环境地位。这些改变一部分是有好处的,但一部分则相反。在生态学中,对一个地区有害影响的例子很多。例如,埃及尼罗河的阿斯旺大坝的修建是用来控制洪水和提供水力发电,但导致尼罗河沿岸生态破坏,自然居住地的文明被侵占,不少物种灭绝,也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 最后,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社会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方面。人在社会中生长,在社会中死亡。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人之外的某种东西,而是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和交往包括在这一关系之中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规范(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等)对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巴克(Barker,1968)提出的行为环境的概念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所谓行为环境(behavioral environment)是文化上与固定的行为相匹配的物理环境。这种行为包括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例如,教堂就是一个有多种行为与之相匹配的行为环境,它不同于教室和饭馆。了解行为环境可以使我们能较肯定地预见哪些行为将会发生;行为环境改变,行为也会随之而改变。 总之,环境制约着行为,行为又会导致环境的改变。我们是不能离开环境来研究心理与行为的。2008-10-13 人教网

浅析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浅析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摘要 社会生态理论自提出以来,便得到社会工作研究者的关注。随着它的发展,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已成开始成为社会工作重要的理论视角之一。本文尝试对社会生态理论及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最后提出社会生态理论在社会工作实际运用中利与弊。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利弊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概述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在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界内又往往被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s Theory),它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①。该理论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类成长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调适关系;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个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环境之中;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最早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一个人会受到四个系统的影响(如图1),由主到次分别是:微系统 ①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査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 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2005.4(165).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3]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

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研究》课程作业 “社会系统和生态视角”学习报告 班级:社工1303班 姓名: 吉 星 学号: 1110213329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通常提倡将个人放在环境中看待,即社工对个体的 环境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并且结合环境考虑不同的目标作为干预重点。社会系统理论源自于一般系统理论(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则),其发展是为了解 释系统(分为开放式系统和圭寸闭式系统两种)中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尤其是开放式系统,同时研究这些不同的部分是如何互相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的。和社会系统理论一样,生态视角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作为系统理论一种形式的生态视角更多的源自于生态学,生态学中的语言和方法 对于评估环境中的人更合适,并且能够为社会工作实务打下基础。 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的发展和转型,还有系统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其常用概念和定义为: 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开放的,且系统以目标为导向,这样能够达到稳定的状态,以便发展。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本身,包括人们的行为、人们与其他系统的互动以及人们实现积极成长和发展这一稳定状态的能力。社会工作中使 用该理论的目标是评估和决定哪一个目标系统或子系统可以介入并带来积极改变。社工可以通过评估有效的决定哪一个系统或者子系统需要介入,并能产生必 要的改变。详细的评估可以帮助社工决定哪一个系统适合介入。社工制定干预策略通常考虑的四个系统:改变主体系统;案主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社会系统理论基本假设:

1、所以系统都具有边界 2、整体大于个部分的总和 3、系统的整体和各部分是共存共荣的 4、一个系统会间接或直接的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 5、系统和各部分之间是动态的,是不断变迁演变的 基于这些假设,社会系统理论强调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动,鼓励全方位的评估个人系统,并将人置于环境中,评估个人与其他系统的互动关系。 系统运作的假设: 反馈是贯穿于整个系统运作过程中的 主要理论观点: 1、系统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过程;结构(“人在情境中” 微观、中观、宏观);行动(改变媒介系统,案主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机能(系统运作要保持某种范畴,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要有互馈性)2、处遇原则: 对于案主的问题的观点:一定要考虑到外在环境里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资 源、社会制度对案主问题形成有重要影响 3、处遇目标: A确保系统可以生存,要协助案主从外在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要的资源 B、确保系统维持稳定平衡 C各个子系统之间可能建立互惠互利的机能 作为系统理论一种形式的生态视角理论,主要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关系。该理论将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人的社会生态系统三种基本类型 微观系统一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看似单个的个人,个人既是一种生物的社会生态系统类型,更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社会系统类型。 中观系统一指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职业群体或者其他社会会群体。 宏观系统一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社区、机构和

关于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运用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运用问题的研究综述 ——11行政 11112114 薛小丽 摘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国外社会工作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实务理论,其从一般系统理论发展而来,为回应社会工作领域中“社会”的缺失,关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在评判和反思中,一般系统理论引入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元素,发展出生态系统理论,并提出具体的系统模型和实践模式。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生态系统理论将系统理论的抽象与力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工作之注重实务性联系起来,它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不是有问题的个人本身,而是聚焦于个人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因此,生态系统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复杂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有助于我们从社会工作的视角逐步改变或完善人类行为得以产生的各种微观、中观、宏观系统,这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矫正社区所借鉴。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和谐社区社区矫正环境 目前,我国正处于政府主导下构架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法面面,其中和谐社区在构建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均已认识到构建和谐社区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和谐社区的进程中,生态系统理论最突出的运用就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谐社区的构建以及社区的矫正,以推动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并为其提供有益借鉴。 一、关于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1979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在他的《人类行为生态学》一书中正式提出的。该理论使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他爸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意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就社会工作而言,生态系统观点是在1970年代引起相当关注的务实理论模型,它融合了许多有关人类行为与社区务实的理论,是少数具有综合性与折衷式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观点。马克思的辩证法对其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系统轮的创始人贝塔朗菲甚至认为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是雷同的。它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道而稳定进化论,特别是“适者生存”的生态法则,奠定了生态系统理论形成的根基。 二、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运用 (一)对于构建和谐社区的作用 1.“和谐社区”的意涵解读 “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蕴含,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一方面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同时又不是指无差别的、完全的同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生态系统理论吸收了辩证法的精髓,理论中也包含了“和谐”的主题。生态系统理论的构建主要是引用生态学理论观点中有关生物与其栖息环境间的“交流”与“调适”过程,特别是生物如何运用环境中的资源,如何因应必要的变动来修正生活机制以维系生存的需要、以及生物如何与环境相调适以提升环境的多元性和生存维系。因此,和谐社区再此范畴内意指在社区层面人和环境能够保持适应性平衡,从而使人和社区内各个子系统能够协调共生,充分发挥个的社会功能。 2.生态系统理论观点在社区工作的策略运用 社区工作是以社区及其成员整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它通过组织成员有计划参与集体行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要;在参与过程中让成员形成社区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和自决精神,加强其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的能力和意识,发挥其潜能,最终实现更公平、民主及其和谐的社会。 生态系统理论运用于构建和谐社区的主要理论基础来源于对罗斯曼提出的社区工作模式的

社会生态学汇总

社会生态学 作者:未知人气:来源:网络 社会生态学> 传统的生态学脱胎于自然学科中的生物学。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最早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它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尔逊女士发表的《寂静的春天》标志着环境生态学的诞生。 目前大部分的生态类学科研究的重点仍属自然学科的内容。而这种以自然学科的利理论解决社会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城市规划)的方式显然并不适合作为景观设计这样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社会的角度去审视生态问题。 人类发展到今天已具有了空前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影响到周围的一切,如果把人类看成一个生态因子,那么人类无疑人类是最为活跃的生态因子。人类可以轻而易举的将一个充满生机的湖泊变成一汪死水,只要他们愿意。但光、空气、温度显然没有那么大的变数。 作为拉开环境生态学序幕的卡尔逊女士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所描述的情景正是作为社会人的人类在其中扮演了主角。 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所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的社会属性更多的体现在人的生活中,而自然属性随着历史的车轮已离人类越来越远,有的也只是一些在社会伦理道德下的本能行为。 传统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将生物放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研究的社会生态学研究的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周围环境及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包括原生生态学、亚原生生态学和人文生态学。他们之间的划分是以人这一社会主体为标准的。 原生生态: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形成相对稳定的不需要人类长期干预的生态系统称为原生生态 亚原生生态:需要人类长期干预才得以维持的生态系统称为亚原生生态系统。 人文生态:人文生态作为上述两者的补充强调软环境的构建。它包含人类文明的一切。强调文化的地域性。 原生生态、亚原生生态、人文生态均属社会生态学的范畴,强调生态的社会性,它坚持以人为纲,强调设计的人文性,注重人文关怀。 亚原生生态主要包括两大实体(城市和乡村)和联系他们的通道(公路、铁路)。 亚原生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形成、规模不断的壮大。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txt没有不疼的伤口,只有流着血却微笑的人有时候给别人最简单的建议却是自己最难做到的。目的 对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分析, 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述评, 促进对该理论的进一步理解与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研究重视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对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进行阐述, 通过与传统发展理论的对比, 对其局限性及优缺点进行全面分析。结果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人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生态系统理论模型, 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进步。它承认人类发展的环境与生物因素的作用, 但其研究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 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物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理论扩大了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概念.环境不仅包括了儿童周围的环境, 还包括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确定了相关的4 个系统之间存在交互耦合的联系及影响,使心理学研究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布朗芬布伦纳强调了人的发展的动态性, 推动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结论 生态发展观将环境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强调发展来自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对环境的限定的局限性, 拓宽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范围。尽管在生物因素影响及人类发展连续模型等方面的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情境影响提供了与众不同和全面的解释, 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 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布郎芬布伦纳; 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学家布郎芬布伦纳认为对儿童发展特点的研究要强调其发展的情景性, 并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观点。布郎芬布伦纳认为发展心理学生态化是指, 发展心理学研究应当在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个体发展问题的一种研究取绪, 在表达不充分时诱导其表达, 如用可见的事实表达出对逝者各种感觉, 表达后要告知这些悲伤反应是正常的、必然的。对危机者自责的干预, 可用具体事例让其分清责任, 认识到这是非理性的反应, 用正向的内部对话告诉自己, 对逝人已尽到所能尽的义务, 地震任何人也无法抗拒, 重新建立认知结构, 摆脱自责。对危机者应对方式干预可实施“事”与“情”兼顾的应对策略。“事”的应对就是用行动去解决问题, 即我用什么样的方式对付眼前的事情, 重点在于解决问题。“情”的应对是怎样释放自己的情绪。对于灾难, 不同时期, 不同的人, 会采用不同的方法, 中国人对逝去的人多是举行许多悼念的活动, 更着重于情绪调节。目的是缓解危机者情与意志力的矛盾。在生态系统理论出现之前, 人们对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特定环境下, 针对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进行实验或观察。有时为了使实验精确常常对儿童的行为加以约束, 或引导其产生某种行为。比如, 发展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 视崖实验, 研究者将婴儿放在活动板的位置上, 让妈妈想办法哄婴儿爬过视崖深浅两个部分, 从而测查他们的深度知觉。结果发现, 90% 的6 个半月大及更大的婴儿只能爬过浅的部分, 只有不到10% 的婴儿能够爬过较深的部分。这说明, 绝大多数处于爬行阶段的婴儿能够清楚的知觉到深度, 并且对陡峭的悬崖表现出惧怕[3 ]。此实验的局限性在于, 首先试验的前提是儿童必须足够大, 以能爬行为前提。其结果也只说明了会爬行的婴儿能够清楚地知觉到了深度, 但是对于刚出生至6、7 个月前不会爬的婴儿的深度视觉却无法考究, 不能够说明婴儿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深度视觉的。其次, 该试验是建立在母婴充分依恋的基础之上, 以此为基础婴儿才会对母亲的呼唤作出反映, 使实验顺利进行。传统的发展理论和研究, 引发了对人类发展基本问题的争论, 主要包括3 个方面。第一, 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第二, 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主要是发展理论学家关于儿童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参与者还是环境影响的被动接受者的争论。第三,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布郎芬布伦纳用生态系统理论对人类发展的基本问题和争论作出了与众不同的解释, 对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详细的分析。这将使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范围拓展得更宽。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doc

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研究》课程作业 “社会系统和生态视角”学习报告 班级:社工1303 班 姓名:吉星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通常提倡将个人放在环境中看待,即社工对个体的环境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并且结合环境考虑不同的目标作为干预重点。社会系统理论源自于一般系统理论(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则),其发展是为了解释系统(分为开放式系统和封闭式系统两种)中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尤 其是开放式系统,同时研究这些不同的部分是如何互相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的。和社会系统理论一样,生态视角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作为系统理论一种形式的生态视角更多的源自于生态学,生态学中的语言和方法对 于评估环境中的人更合适,并且能够为社会工作实务打下基础。 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的发展和转型,还有系统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其常用概念和定义为: 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开放的,且系统以目标为导向,这样能够达到稳定概念定义 系统一组有序且相关的要素组成了一个具有功能的整体 子系统子系统是一个较大系统的要素,但还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小的系统 开放式系统两个维度: 1. 对外界环境的开放; 2. 系统内部的开放 封闭式系统不会与环境产生互动,并且不会受到外界影响边界每个系统都有边界,以区别自己与其他系统 动态平衡指系统维持平衡的状态并能回应改变 平衡系统能够回应环境并维持内部平衡 不平衡系统失去平衡,在面对外界环境时,采取拒绝积极成长和改变的态度稳定状态系统能够回应外界环境,并产生成长和改变 殊途同归实现同一目标,有不同途径 的状态,以便发展。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本身,包括人们的行为、人们与其 他系统的互动以及人们实现积极成长和发展这一稳定状态的能力。社会工作中使用该理论的目标是评估和决定哪一个目标系统或子系统可以介入并带来积极改 变。社工可以通过评估有效的决定哪一个系统或者子系统需要介入,并能产生必要的改变。详细的评估可以帮助社工决定哪一个系统适合介入。社工制定干预策

社会生态学布朗芬布朗纳5系统

社会生态学-布朗芬布朗纳5系统

————————————————————————————————作者:————————————————————————————————日期:

二、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 环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首先表现为心理机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例如,我们的眼睛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眼睛像照相机一样。它的视像和照相机底片上的像一样是颠倒的,但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正的。心理学家斯特拉顿(Stratton,1897)用一套光学系统把眼睛视网膜上的视像校正成与外界物体的方向一致。他戴了这个倒像装置以后开始时看到的是一个完全颠倒的世界,由视觉指导动作很不协调,以后渐渐适应;到了第八天他完全适应了这个新的不习惯的世界,此时,他很难说出这个世界是倒的还是正的。但取掉了这个倒像装置以后,他看到的世界又颠倒了,由视觉指导动作不协调了, 又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人类生存在地球上,地球哺育了人类,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就是对赖以生存的地球这个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人的心理与行为不仅取决于当前的刺激和人格特征,而且也取决于整个环境及其特征。 其次,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自然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方面。以能源和污染为例。在环境中获得能源的可能性决定了人们耗能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又反过来决定着会造成什么样的环境污染。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反过来又将会改变着人们的耗能行为方式。人类与其生存环境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人类的行为使得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那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甚至会危及生命。生态学(ecology)是一门独特的生物学分支,是研究活着的生物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是一种持续几个循环的交换。人们不满足于自然界的恩赐,着手治理和控制自然力:人工降雨,钻井,排去沼泽地的水,建造大坝,设计检验地震的建筑物,以及利用核能来增加能源。人们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动物、人类及其环境地位。这些改变一部分是有好处的,但一部分则相反。在生态学中,对一个地区有害影响的例子很多。例如,埃及尼罗河的阿斯旺大坝的修建是用来控制洪水和提供水力发电,但导致尼罗河沿岸生态破坏,自然居住地的文明被侵占,不少物种灭绝,也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 最后,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社会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方面。人在社会中生长,在社会中死亡。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人之外的某种东西,而是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和交往包括在这一关系之中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规范(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等)对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巴克(Barker,1968)提出的行为环境的概念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所谓行为环境(behavioral environment)是文化上与固定的行为相匹配的物理环境。这种行为包括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例如,教堂就是一个有多种行为与之相匹配的行为环境,它不同于教室和饭馆。了解行为环境可以使我们能较肯定地预见哪些行为将会发生;行为环境改变,行为也会随之而改变。 总之,环境制约着行为,行为又会导致环境的改变。我们是不能离开环境来研究心理与行为的。 2008-10-13 人教网

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目的 对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分析, 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述评, 促进对该理论的进一步理解与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研究重视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对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进行阐述, 通过与传统发展理论的对比, 对其局限性及优缺点进行全面分析。结果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人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生态系统理论模型, 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进步。它承认人类发展的环境与生物因素的作用, 但其研究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 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物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理论扩大了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概念.环境不仅包括了儿童周围的环境, 还包括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确定了相关的4 个系统之间存在交互耦合的联系及影响,使心理学研究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布朗芬布伦纳强调了人的发展的动态性, 推动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结论 生态发展观将环境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强调发展来自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对环境的限定的局限性, 拓宽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范围。尽管在生物因素影响及人类发展连续模型等方面的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情境影响提供了与众不同和全面的解释, 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 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布郎芬布伦纳; 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学家布郎芬布伦纳认为对儿童发展特点的研究要强调其发展的情景性, 并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观点。布郎芬布伦纳认为发展心理学生态化是指, 发展心理学研究应当在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个体发展问题的一种研究取绪, 在表达不充分时诱导其表达, 如用可见的事实表达出对逝者各种感觉, 表达后要告知这些悲伤反应是正常的、必然的。对危机者自责的干预, 可用具体事例让其分清责任, 认识到这是非理性的反应, 用正向的内部对话告诉自己, 对逝人已尽到所能尽的义务, 地震任何人也无法抗拒, 重新建立认知结构, 摆脱自责。对危机者应对方式干预可实施“事”与“情”兼顾的应对策

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

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 材料一 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自其形成以来便持续遭受着来自外界以及自身的各种扰动。这些扰动不仅包括能源短缺、空气污染等社会问题,还包括洪涝、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疾病传播、交通或通讯系统瘫痪等重大人为灾难。这些扰动因素不仅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无法完全避免,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2002年,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将“韧性”的概念引入城市建设与防灾减灾领域,有关韧性城市(又译作“弹性城市”)的学术研究便应运而生。通常认为,韧性城市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做好应对、吸收、化解重大突发性风险的准备;有效减少灾害发生时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

亡;有效维持城市系统基本运转;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韧性城市理念主张以“预防—减缓—适应”的态度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强调接受挑战,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种突发灾害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比如,为提升城市应对雨洪的“水弹性”,我国部分城市自2014年开始进入“海绵城市”试点,即对城市排水和集水系统升级改造,铺设渗水路面,增加市区水景和绿地的面积,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在下雨时能够渗水、蓄水、净水,同时又可实现蓄积雨洪的再利用。海绵城市建设仅仅是韧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还应当从更高层面的韧性城市理念出发,寻找应对城市各种突发风险的思路。 (取材于孙浩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城市突发扰动因素的一项是(3分)

A.供电系统严重受损 B.持续暴雨市区内涝C.网络故障通讯中断 D.建桥修路车辆绕行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韧性城市”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由于重大突发风险无法完全避免因而有必要开展韧性城市研究。 B.有关韧性城市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与防灾减灾领域。 C.建设韧性城市的目的是消除各种突发灾害对于城市生活的影响。 D.提升城市吸水性和蓄积水再利用能力是韧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 材料二

社会系统生态理论

社会系统生态理论 第一节西方社会生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工作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系统理论的分支,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个具有整合意义或折中主义的社会工作理论。社会系统生态理论的产生主要源自于生物学、生态学对社会学中系统理论的影响,它使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社会生存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和社区等)看做一种社会性的社会生态系统,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强调这一系统的生态学属性以及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家庭,社会系统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早起传统可以追溯到达尔文在1859年提出的进化论。强调有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变化的配合,特别是“适者生存”的概念。以斯宾赛为代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提出的社会进化论理论,英国19世纪后期的社会调查研究和20世纪30年代芝加哥学派中的生态学派均可看做其思想渊源。然而,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最终形成,则是在生态学领域。1935年,英国生物学家阿瑟·乔治·斯坦利受丹麦植物学家叶夫根·尼温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组成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首次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即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系统的”正题。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子复合体。这种系统是地球表面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它们包括各种大小和种类。 20世纪初,瑞奇蒙的提出了“人在情境中”这一论述。这一时期,社会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暗示性的元素介入到社会工作领域。环境因素被认为至少和内部因素一样重要。戈登在1940年提出社会工作应双重聚焦,即同时关注个人和环境。20世纪60年代,本特兰提出了一般系统理论,其与社会生态系统具有的共同点在于:关注系统内和系统之间的压力平衡。 关于环境与人的关系,心理学家勒温首先采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心理的问题,提出了人的行为公式:B=f(P,E),即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的函数,其后,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发展了勒温的这一观点,其著作《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比较系统地将生态学的隐喻引入到人类行为的研究。 吉特曼在1979年正式提出:需要对案主的适应性潜能和他们的环境的滋养性品质给予双重的关注。这一论述具体阐释了对环境重要性的重视。伴随符号互动理论的发展,社会工作理论也更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美国已具有相当影响。杰曼和吉特曼的社会工作时间的生命模式将其作为一种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理论来源 根据格林和埃弗雷斯的说法,社会生态系统的观点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在不同的时代,社会生态系统融合了不同的理论概念,最终成为目前所具有的这种综合性的理论架构。在20世纪初期,两位社会工作专业的先驱各自在其倡导的社会工作的影响、瑞奇蒙德主导的慈善社会组织会社运动中,主张以“社会诊断”的方法来检视案主个人需求和环境间的互动问题,进而提升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建构社会工作的“人在情境中”的观点。另一位则是亚当斯,其所倡导的邻里组织运动中以社区发展的方式组织社区居民自助助人,从事社会改革以改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他们两位都提到了社会与社区的作用,即个体所面临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