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一次函数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的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定义,根据实际情况求函数的定义域,并能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问题。

2、渗透函数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初步建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应用性。

教学重点: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运动变化的规律,建立函数关系式。

2、通过函数的性质及定义域范围求函数的最值。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运动变化的规律,建立函数关系式

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例1、A校和B校各有旧电脑12台和6台,现决定送给C校10台、D校8台,已知从A校调一台电脑到C校、D校的费用分别是40元和80元,从B校调运一台电脑到C校、D校的运费分别是30元和50元,试求出总运费最低的调运方案,最低运费是多少?

(1)几分钟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2)由题意可知,一种调配方案,对应一个费用。不同的调配方案对应不同的费用,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调配方案决定了总费用。它

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需要我们建立数学模型,将之形式化、数学化。

解法(一)列表分析:

设从A校调到C校x台,则调到D校(12―x)台,B校调到C 校是(10―x)台。B校调到D校是[6-(10-x)]即(x-4)台,总运费为y。

根据题意:

y=40x+80(12-x)+30(10-x)+50(x-4)

y=40x+960-80x+300-30x+50x-200

=-20x+1060(4≤x≤10,且x是正整数)

y=-20x+1060是减函数。

∴当x=10时,y有最小值ymin=860

∴调配方案为A校调到C校10台,调到D校2台,B校调到D 校2台。

解法(二)列表分析

设从A校调到D校有x台,则调到C校(12―x)台。B校调到C校是[10-(12-x)]即(x-2)台。B校调到D校是(8―x)台,总运费为y。

y=40(12–x)+80x+30(x–2)+50(8-x)

=480–40x+80x+30x–60+400–50x

=20x+820(2≤x≤8,且x是正整数)

y=20x+820是增函数

∴x=2时,y有最小值ymin=860

调配方案同解法(一)

解法(三)列表分析:

解略

解法(四)列表分析:

解略

例2、公司试销一种成本单价为500元/件的新产品,规定试销时的销售单价不低于成本单价,又不高于800元/件。经试销调查,发现销售量y(件),与销售单价x(元/件)可近似看作一次函数y=kx+b的关系

(1)根据图象,求一次函数y=kx+b的表达式

(2)设公司获得的毛利润(毛利润=销售总价―成本总价)为s元

试用销售单价x表示毛利润s;

解:如图所示

直线过点(600,400),(700,300)

∴400=600k+b

300=700k+b

k=-1,b=1000

∴y=-x+1000(500≤x≤800)

s=x(1000–x)-500(1000–x)

=1000x–x2–500000+500x

=-x2+1500x–500000(500≤x≤800)

小结:本节课试图让学生体会到函数的本质是对应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影响事物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对于实际问题我们抽象概括出它的本质特征,将其数学化、形式化,形成数学模型。这个过程既体现了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又因其高度的抽象性决定了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探究活动

(1)在边防沙漠区,巡逻车每天行驶200千米,每辆巡逻车装载供行驶14天的汽油.现有5辆巡逻车同时由驻地A出发,完成任务再返回A.为让其余3辆尽可能向更远距离巡逻(然后一起返回),甲、乙两车行至途中B后,仅留足自己返回A必须的汽油,将多余的油给另3辆用,问另3辆行驶的最远距离是多少千米.

(2)30名劳力承包75亩地,这些地可种蔬菜、玉米和杂豆.每亩蔬菜需0.5个劳力,预计亩产值2000元;每亩玉米需0.25个劳力,预计亩产值800元;每亩杂豆需0.125个劳力,预计亩产值550元.怎样安排种植计划,才能使总产值最大?最大产值是多少元?

答案:

(1)设巡逻车行至B处用x天,从B到最远处用y天,则2[3(x +y)+2x]=14×5,即

又x>0,y>0,14×5-(5+2)x≤14×3,

所以x=4时,y取最大值5.另三辆车行驶最远距离:(4+5)×200=1800(千米).

(2)设种蔬菜、玉米、杂豆各x、y、z亩,总产量u元.则

所以45≤x≤55,即种蔬菜55亩,杂豆20亩,最大产值为121000元.

(3)某果品公司急需汽车,但无力购买,公司经理想租一辆.一出租公司的出租条件为:每百千米租费110元;一个体出租车司机的条件为:每月付800元工资,另外每百千米付10元油费.问该果品公司租哪家的汽车合算?

解设汽车每月所行里程为x百千米,于是,应付给出租公司的费用为y1=110x,应付给个体司机的费用为y2=800+10x.画出它们的图象,易得图象交点坐标为(8,8800).由图象可知,当x<8时,y1<y2;当x=8时,y1=y2,当x>8时,y1>y2.

综合上述可知,汽车每月行驶里程少于800千米时,租国营出租汽车公司的汽车合算;每月行驶里程大于800千米时,租个体司机的汽车合算.因此,该果品公司应先估计一下每月用车的里程,然后根据估算的结果确定该租哪家的汽车.

[一次函数的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5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第1课时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1.学会使用图象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重点) 2.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其解决问题.(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小华准备将平时的零用钱储存起来,他已经存有300元,现在起每月存50元.小华的同学小丽以前没有存过零用钱,在听说小华存零用钱后,表示从现在起每月存70元,争取超过小华.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帮助小丽计算出她需要多久才能超过小华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通过函数图象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如图,函数y =2x 和y =-2 3 x 的图象相交于点A . (1)求点A 的坐标; (2)根据图象,直接写出不等式2x ≥- 2 3 x +4的解集. 解析:(1)联立两直线解析式,解方程组即可得到点A 的坐标;(2)根据图形,找出点A 右边部分的x 的取值范围即可. 解:(1)由?????y =2x ,y =-2 3x +4,解得?????x =32,y =3.∴点A 的坐标为(3 2 ,3); (2)由图象得不等式2x ≥-2 3x +4的解 集为x ≥3 2 . 方法总结:通过联立两直线解析式求交点坐标的方法,求出交点坐标.求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关键在于准确识图,确定出两函数图象的对应函数值的大小. 探究点二: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类型一】 根据一次函数的值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一次函数y =kx +b (k ≠0)中两个 集是________. 解析:由表格得到函数的增减性后,再

得出y=-1时,对应的x的值即可.当x =1时,y=-1,根据表可以知道函数值y 随x的增大而减小,∴不等式kx+b≥-1的解集是x≤1.故答案为x≤1. 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认真体会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一次函数的增减性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类型二】根据一次函数图象求不等式的解集 如图,函数y=kx+b(k≠0)的图象 经过点B(2,0),与函数y=2x的图象交于 点A,则不等式0<kx+b<2x的解集为 ( ) A.x>0 B.0<x<1 C.1<x<2 D.x>2 解析:先利用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确定A 点坐标,然后观察函数图象得到,当1<x <2时,直线y=2x都在直线y=kx+b的上 方,于是可得到不等式0<kx+b<2x的解 集.把A(x,2)代入y=2x得2x=2,解得x =1,则A点坐标为(1,2),∴当x>1时, 2x>kx+b.∵函数y=kx+b(k≠0)的图象经 过点B(2,0),即不等式0<kx+b<2x的解 集为1<x<2.故选C.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与一元 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从函数的角度看,就是 寻求使一次函数y=ax+b的值大于(或小 于)0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从函数图象的 角度看,就是确定直线y=kx+b在y轴上(或 下)方部分所有的点的横坐标所构成的集 合. 三、板书设计 1.通过函数图象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 的解集 2.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本课时主要是掌握运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练结 合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主动、自主的学习.

《EXCEL函数的使用》教学案例

《EXCEL函数的使用》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分析 “EXCEL中函数的使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四章的内容。EXCEL中的函数很多,功能也非常强大,如能掌握一些常用的函数,将给日常的数据处理带来很大的便利。在本案例中,我将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创设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让学习成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在学习方式上,我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主体性,倡导主动探究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任务的解决,掌握几个较常用函数(SUM、AVERAGE、MAX、MIN等)的名称、功能与用法,进一步理解单元格的引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任务的解决,学生们不仅学到本节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查看帮助等),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将带来正迁移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任务的解决,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并加强学生间的友谊,增强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较强,主要是围绕着Excel函数来展开教学的,其主要内容是Excel函数的名称、功能、用法。 教学的重点放在: ①Excel函数的功能; ②Excel函数的用法 教学的难点是: ①函数的单元格区域选择 ②Excel函数在实践中的运用与拓展;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在本节课中,学生应采取自主学习和互相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Excel作为一种在工作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的软件,操作性比较强,如果能够结合有趣的案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气氛也会比较好。 四、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一张学校演讲比赛的得分表,提出任务:谁得了冠军? 师:大家谈谈处理策略。 学生们利用已有的数学、EXCEL知识与平常的处理经验,得出:求出每人的平均分或总分,谁得分最高谁就是冠军。处理方法有自定义公式或自动求和法。大家统一意见后,开始着手工作。学生独自实践操作解决问题,也可以互相交流,协作讨论各自的方法。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教导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求和、求平均数函数)。 生:王静同学得了冠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目的是复习巩固并深化上一节课的内容:单元格引用、自定义公式、等内容的应用,同时引入自动求和、求平均函数,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优劣及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对和种函数的利用取长补短,丰富了处理问题的途径,增长了处理问题的信心,培养了发散思维,并内化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生:老师,在实际处理中,是不是要去掉每位选手得分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 师:提得很好。谁能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呢? 生:使人为等各方面误差因素尽量减少到最低,让得分更合理,符合统计学意义。 设计意图:整合数学知识,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引出新的任务,激起学生控索的欲望。 师:怎么办?大家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尝试,培养大家自主探索与实践的能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想一试高低。但没过多久,他们发现自己的方法很麻烦,有点灰心。为什么呢?原以为用一下公式就可以解决,但遇到这个问题却不灵了。因为每位选手的最低分和最高分所在的单元格不在同一列(没有规律),所以不能利用填充的办法来解决,要一个一个剔去。学生处于无奈和焦噪状态,这时教师适当点拔。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第四章一次函数 4.4.1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 一、学生起点分析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并了解了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图象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图象等信息列出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并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四章《一次函数》第四节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利用图象、表格等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与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与实际联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并且让学生更加明确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它涉及数学对象的一个本质概念---基本量.值得一提的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需要根据两个条件列出关于k、b的方程组,而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下一章的学习内容,因此本节所研究的一次函数,某个参数应较易于从所给条件中获得,从而转化为通过另一个条件确定另一个参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控制问题的难度,对于一般问题,可在下一章的学习中再加强训练. 1. 教学目标:了解两个条件可确定一次函数;能根据所给信息(图象、表格、实际问题等)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利用

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知识目标:经历对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探求过程,掌握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进一步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 能力目标:经历从不同信息中获取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到 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依据新课程标准制定教学重点: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确地根据图象获取信息,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第二环节:初步探究;第三环节:深入探究;第四环节:反馈练习与知识拓展;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内容:提问:(1)什么是一次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3)一次函数具有什么性质? 目的: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相关知识,温故而知新. 第二环节初步探究

一次函数全章教案 新人教版

一次函数全章教案 课题:14.1.1变量 知识与技能:理解变量与函数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增强对变量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世界观:渗透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思想 重点:变量与常量 难点:对变量的判断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绳圈 教学说明:本节渗透找变量之间的简单关系,试列简单关系式 教学设计: 引入: 信息1:当你坐在摩天轮上时,想一想,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信息2:汽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前进,行驶里程为skm,行驶的时间为th, 先填写下面的表格,在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 新课: 问题:(1)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票205张,晚场售出票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受出票x张,票房收入为y 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中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含重物质量m(单位:kg)的式子表示受力后弹簧长度l(单位:cm)? (3)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的面积为20cm2呢?怎样用含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的半径r? (4)用10m长的绳子围成长方形,试改变长方形的长度,观察长方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长方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长方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长方形的长为xm,面积为Sm2,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S?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 指出上述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范例:写出下列各问题中所满足的关系式,并指出各个关系式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 (1)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的面积S(m2)与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式; (2)购买单价是0.4元的铅笔,总金额y(元)与购买的铅笔的数量n(支)的关系;(3)运动员在4000m一圈的跑道上训练,他跑一圈所用的时间t(s)与跑步的速度v(m/s)的关系; (4)银行规定:五年期存款的年利率为2.79%,则某人存入x元本金与所得的本息和y(元)之间的关系。 活动:1.分别指出下列各式中的常量与变量.

《一次函数》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20)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一次函数 13.2 一次函数名师教案2 沪科 版 教学目标 1.掌握一次函数y=kx+b(k≠0)的性质. 2.能根据k与b的值说出函数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 1.一次函数中k与b的值对函数性质的影响; 2.结合图象体会一次函数k、b的取值和直线位置的关系,提高数形结合能力. 教学难点 一次函数k、b的取值和直线位置的关系,数形结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探究 观察前面一次函数的图象,可以发现规律: 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左上升,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下降,由此填出: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具有如下性质: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

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 。 下面,我们把一次函数中k 与b 的正、负与它的图象经过的象限归纳列表为: 三.例题与练习 例1 已知一次函数y =(2m -1)x +m +5,当m 是什么数时,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分析 一次函数y =kx +b (k ≠0),若k <0,则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解 因为一次函数y =(2m -1)x +m +5,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所以,2m -1<0,即2 1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教学案例分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一、教材研读与剖析 1.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基础上的学习. 本章我们研究的是二次函数,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的关系,掌握利用顶点坐标解决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的方法. 学生要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感悟新旧知识的关系,深刻的体会数学中的类比思想方法. 2.教学目标:第一,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性质,会做二次函数的图像,掌握二次函数的形式;第二,会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并能确定实际问题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第三,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第四,从实际情景和实例中让学生探索分析,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使学生能够理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符号和数学方法解决最值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一,经历探究和表示二次函数的过程,获得二次函数的定义;第二,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第三,探究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最值问题. 本节难点在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其中“合作性学习”涉及的实际问题有的较为复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设计 (1)温故而知新,回顾有关函数的知识,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有关函数的定义——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做进一步巩固. 对“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在ppt上给出一次函数y=kx+b(其中k,b是常数,且k≠ 0)正比例函数y=kx(k是不为0的常数)反比例函数y=■ (x是不为0的常数)的形式.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在ppt上给出实际问题一,例如:现有60米的篱笆要围成一个矩形场地,若矩形的长为1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若矩形的长分别为15米、20米、30米时,它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从上两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教师提问后,学生可独立回答. 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准确的建立函数关系;学生是否能利用已学的函数知识求出最大面积;学生是否能准确的讨论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问题的设计,旨在运用函数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学会用函数的观点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最后,提出问题:由矩形问题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经过短时间的讨论与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函数解析式y=ax2+bx+c(a,b,c是常数,a≠ 0)的形式. 在ppt上给出概念:我们把形如y=ax2+bx+c(其中a,b,c是常数,a≠ 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称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 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积极探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3)利用图像激发兴趣. 学习性质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图像来探索.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以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填空:根据下边已画好抛物线y=-2x2的顶点坐标是_____,对称轴是_____,在_____侧,即x_____0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_____侧,即x_____0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_____时,函数y的最大值是____. 当x____0时,y<0. 教师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究,并归纳出:二次函数y=ax2+bx+c(a≠ 0)的图像和性质,顶点坐标与对称轴,位置与开口方向,增减性与最值. (4)小组合作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师向学生展示二次函数y=x2+2x,y=

6.5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六章一次函数 5.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二) 成都七中陈中华 一、学生起点分析 在前几节课,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图象的特征,并且了解到一次函数的应用十分广泛.在此基础上,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探讨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一次函数》的第五节。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为第2课时,主要是利用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前一课时一样,教科书注重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关注数形结合思想的揭示,关注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这为今后学习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函数图象信息获取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发展形象思维;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3.教学难点 从函数图象中正确读取信息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应用与拓展”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课件,电脑 学具:教材,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问题解决;第三环节:反馈练习;第四环节:课时小结;第五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一农民带上若干千克自产的土豆进城出售,为了方便,他带了一些零钱备用,按市场价 售出一些后,又降价出售,售出的土豆千克数与他手中持有 的钱数(含备用零钱)的关系,如图所示,结合图象回答下列 问题. (1)农民自带的零钱是多少? (2)试求降价前y与x之间的关系 (3)由表达式你能求出降价前每千克的土豆价格是多少? (4)降价后他按每千克0.4元将剩余土豆售完,这时他手中 的钱(含备用零钱)是26元,试问他一共带了多少千克土豆? 意图:通过与上一课时相似的问题,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学习。 效果:由于问题与上一课时问题相近,学生很快明确并解决了问题。 第二环节:问题解决 内容1:例1 小聪和小慧去某风景区游览,约好在“飞瀑”见面,上午 7:00小聪乘电动汽车从“古刹”出发,沿景区公路去“飞 瀑”,车速为36km/h,小慧也于上午7:00从“塔林”出发, 骑电动自行车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26km/h. (1)当小聪追上小慧时,他们是否已经过了“草甸”? (2)当小聪到达“飞瀑”时,小慧离“飞瀑”还有多少km? 分析:当小聪追上小慧时,说明他们两个人的什么量是相同 的?是否已经过了“草甸”该用什么量来表示?你会选择用哪 种方式来解决?图象法?还是解析法? 解:设经过t时,小聪与小慧离“古刹”的路程分别为S1、S2, 由题意得:S1=36t, S2=26t+10 将这两个函数解析式画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上,观察图象,得 ⑴两条直线S1=36t, S2=26t+10的交点坐标为(1,36)这说明当小聪追上小慧时,S1=S2=36 km,即离“古刹”36km,已超过35km,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过了“草甸” ⑵当小聪到达“飞瀑”时,即S1=45km,此时S2=42.5km. 所以小慧离“飞瀑”还有45-42.5=2.5(km) 思考:用解析法如何求得这两个问题的结果?小聪、小慧运行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式分别是什么(小聪的解析式为S1=36t,小慧的解析式为S2=26t+10)? 意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探究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通过问题串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适当的函数模型,利用该函数图象的特征解决这个问题.在此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说明:在这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入手感到困难,可用以下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⑴两个人是否同时起步?⑵在两个人到达之前所用时间是否相同?所行驶的路程是否

《一次函数》教案

《一次函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3、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得到函数关系式这一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中有关的图片,如弹簧、橡皮筋等等的实物,请同学们思考一些问题.承接上节课函数的关系,让同学们感受到变量之间关系式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出来的,感受到研究函数的必要性.生活中的实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起到很好的导入新课的效果. 二、探究新知 例1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cm,在弹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1kg,弹簧长度y 增加0.5cm. (1)计算所挂物体的质量分别为1kg、2kg、3kg、4kg、5kg时的弹簧长度,并填入下表: 例2某辆汽车油箱有汽油60L,汽车每行驶50km耗油6L. (1)完成下表: (3)你能写出剩油量z与汽车形式路程x之间的关系吗? 例3我国自2011年9月1日起,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征收办法规定:月收入低于3500元的部分不收税;月收入超过3500元但低于5000元的部分征收3%的所得税……如果某人月收入

3860元. (1)当月收入大于3500元而又小于5000元时,写出应缴纳所得税y(元)与月收入x (元)之间的关系式. (2)某人月收入为4160元,他应该缴纳所得税多少元? (3)如果某人本月缴所得税19.2元,那么此人本月工资、薪金是多少以元? =+(,k b为常数,k≠0)的形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 kx b b=时,则y是x的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是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0 正比例函数. 三、拓展练习 例1、写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 (1)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y(千米)与行驶时间x(时)之间的关系; (2)圆的面积y(厘米2)与它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 (3)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个月后这棵树的高度为y(厘米),则y 与x的关系. 例2:我国自2011年9月1日起,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征收办法规定:月收入低于3500元的部分不收税:月收入超过3500元但低于5000元的部分征收3%的所得税,如某人月收入38 60元,他应缴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为(3860-3500)×3%=10.8(元). (1)当月收入大于3500元而又小于5000元时,写出应缴纳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y(元)与月收入x(元)之间的关系式. (2)某人月收入为4160元,他应缴纳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多少元? (3)如果某人本月应缴纳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19.2元,那么此人本月工资、薪金收入是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类很有用的函数-一次函数,只要解析式可以表示成y kx b b=时的特(,k b为常数,k≠0)的形式的函数则称为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当0 殊情形. 五、布置作业 习题6.2

初二数学《一次函数》优秀教学设计

初二数学《一次函数》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利川市谋道初级中学向先权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理解直线y=kx+b(k≠0)与直线y=kx(k≠0)之间的位置关系; 2.会用两点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3.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思考 1.通过对应描点来研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历知识的归纳、探究过程; 2.通过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函数性质,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 解决问题通过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研究,体会数形结合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性质、图象及数形结合法解决相关函数问题. 情感态度 1.通过画函数的图象,并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函数图象的简洁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重点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难点由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活动2认识一次函数的图象 活动3选取两个合适的点画一次函数的图象 活动4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 活动5练习与思考 活动6小结与作业回顾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为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作铺垫,自然地引入课题.通过对应描点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进而发现它的形状及其与正比例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加强对一次函数图象的认识.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熟悉和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类比正比例函数y=kx(k≠0)中k的正负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并结合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出一次函数y=kx+b(k≠0)的性质. 巩固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整理本节知识,加强学习反思。

函数单调性教学案例分析

“函数的单调性”案例分析 连江一中数学组李锋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重视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的体验,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全方位的探索。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十分有利的。现以《函数的单调性》教学实例来进行分析: 一、案例课题:函数的单调性(第一课时) 二、实施过程(注:课堂实录已经简化) 1.问题引入 师:我们观察某自来水厂在一天24小时内,水压Y随时间X的的变化情况。不妨设其函数解析式:y=f(x); x [0,24] 师:“在哪些时间段内,水压在逐渐上升?在哪能些时间段内,水压在下降?” (很快得出正确答案。) 师:在某一时间段内水压在上升,实际上是水压Y的值随时间X的增大在逐渐增大,于是我说函数y=f(x)在区间[0,3]上,是单调递增函数。同理,函数y=f(x)在区间[3,9]上是单调递减函数。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函数的又一特性——函数的单调性。 2.定义探究 师:在某个区间上:①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图象从左——右,呈上升趋势),就说这个函数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②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图象从左——右,呈下降趋势),就说这个函数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提出问题1:请同学仔细阅读课本中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思考课本定义方法和上面定义方法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定义中哪一句表达了该意思? 生:我认为是一致的.定义中的“当x1<x2时,都有f(x1)<f(x2)”描述了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1<x2时,都有f(x1)>f(x2)”描述了y随x的增大而减少. 师:说得非常正确.定义中用了两个简单的不等关系“x1<x2”和“f(x1)<f(x2)或f(x1)>f(x2)”,它刻划了函数的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的性质.这就是数学的魅力!定义中只用了两个简单的不等关系,就刻划出了单调递增和单调递减的性质特征,把文字语言表达为数学语言,简单明了。 师:提出问题2: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定义中有哪些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至关重要?能不能把它找出来。(有的同学回答不准确) 生1:我们认为在定义中,有一个词“给定区间”是定义中的关键词语.(阐述了理由)。

函数单调性的教学案例

函数单调性的教学案例 西安市培华职业中专王买霞 【学生】职一某班. 【教学环境】电脑教室,每生一台机,教师机可以控制学生机,例如观察某一台学生机学生的操作,让某一学生机学生观看教师机的操作,让所有学生观看教师机的操作,等等。 【理论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也就是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数学课堂生态化研究,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生长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不是以牺牲学生个性为代价追求效率的做法。数学课堂生态化研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各个要素内部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沟通。 多媒体信息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对学生形成多感官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注意。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学生获得了对信息的完全控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所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能营造出一个让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全新的学习环境。 【构想及教学目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更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讨论、在讨论中解决的学习环境。为了深入学习函数单调性,我利用电脑辅助,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实背景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发现规律,抓住问题的本质。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 (1)要求学生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激发学生思考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方法。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了解数形结合方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分别为: (师语音拉长,师生一块儿回答) 生:列表法、公式法、图像法。 师:它们的区别是什么?生:列表法就是用表格来表示函数的方法;公式法是用函数解析式来表示函数的方法;图像法是使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的图形来表示函数的方法。 师:这三者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我们要研究一个函数,可

最新一次函数全章教案-新人教版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教案 19.1.1变量 教具;课件,直尺,三角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变量与函数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增强对变量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世界观:渗透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思想 重点:变量与常量 难点:对变量的判断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绳圈, 教学说明:本节渗透找变量之间的简单关系,试列简单关系式 教学设计: 引入: 信息1:当你坐在摩天轮上时,想一想,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信息2:汽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前进,行驶里程为skm, 行驶的时间为th,先填写下面的表格,在试用含t的式子

表示s. 新课: 问题:(1)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票205张,晚场售出票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受出票x张,票房收入为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中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含重物质量m(单位:kg)的式子表示受力后弹簧长度l(单位:cm)? (3)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的面积为20cm2呢?怎样用含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的半径r? (4)用10m长的绳子围成长方形,试改变长方形的长度,观察长方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长方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长方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长方形的长为xm,面积为Sm2,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S?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 指出上述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范例:写出下列各问题中所满足的关系式,并指出各个关系式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 (1)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的面积S(m2)与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式; (2)购买单价是0.4元的铅笔,总金额y(元)与购买的铅笔的数量n(支)的关系; (3)运动员在4000m一圈的跑道上训练,他跑一圈所用的时间t(s)与跑步的速度v(m/s)的关系; (4)银行规定:五年期存款的年利率为2.79%,则某人存入x元本金与所得的本息和y(元)之间的关系。 活动:1.分别指出下列各式中的常量与变量. (1)圆的面积公式S=πr2; (2)正方形的l=4a; (3)大米的单价为2.50元/千克,则购买的大米的数量x(kg)与金额 与金额y的关系为y=2.5x. 2.写出下列问题的关系式,并指出不、常量和变量.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案例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案例-中学数学论文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案例 浙江浦江县第三中学潘娟春 教学目标: (1)理解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 (2)能判别或证明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3)学会理性地认识与描述生活中的增长递减等现象,体会数形结合思想。重难点:用图象直观地认识函数的单调性,并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值域。教学过程: 一、认识函数的一种性质 材料:观察某市一天24小时的气温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说出气温在哪些时段内是逐步升高的?哪些时段内是下降的? 问题2.当t1=8时,f(t1)= ;t2=10时,f(t2)= 。对于自变量810,对应的函数值有什么关系? 问题3.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区间[4,14]上,气温随时间增大而升高”这一特征。 问题4.若用x表示时间,y用表示温度,如何表述随着时间x增大,温度y逐渐增大?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梳理。) 二、函数的单调性概念的形成 通过讨论,结合图给出在区间上单调性的定义: (一)单调增函数 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A。区间I?哿A.如果对于区间I内的任意两个值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y=f(x)在区间I上是单调增函数,I称为y= f(x)的单调增区间。 问题5.你能找出气温图中的单调增区间吗? 问题6.类比单调增函数概念,你能给出单调减函数的定义吗? (二)单调减函数 如果对于区间I内的任意两个值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y=f(x)在区间I上是单调减函数,I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问题7.你能找出气温图中的单调减区间吗? (三)函数的单调性与单调区间。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I是单调增函数或单调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y=f(x)在区间I上具有单调性.单调增区间与单调减区间统称为单调区间。(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师生共同给出) 下面请辨析下列三个问题。 (1)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1),则函数f(x)是R上的增函数。() (2)函数f(x)是R上的增函数,则必有f(2)>f(1).() (3)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1),则函数f(x)在R上不

一次函数的应用的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的应用的教学设计 沙洋县蛟尾中学张金鸿 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1.使学生巩固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使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的问题。 3.能够根据实际意义准确地列出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制作函数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使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的问题。 2.能够根据实际意义准确地列出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像。 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的问题。 2.根据实际意义准确地画出函数图像。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我们前面学习了有关函数的知识,相继我们又学习了一次函数的知识,那么你能举出生活中一次函数的例子吗? 问题1:(1)假如你是单位领导,你的单位急需用车,但又不准备买车,你们准备和一个个体车主或一国营出租车公司中的一家签订月租合同,设汽车每月行驶x 千米,应付给出租车公司的月租费是y1元,y1=110053+x ,(X ≥0),应付给个体车主的月租费是y2元,y2x 34=(X ≥0)。请你作出决定租哪家的车合算? (2)学生观察图像,判断租哪家车合算。 (3)根据图象,你能很快的回答下列问题吗? ①如果该单位估计每月的行程约为800千米,那么这个单位租哪家的车合算? ②如果该单位估计每月的行程约为2300千米,那么这个单位租哪家的车合算? 二、合作探究,探求新知

一次函数教案详解

正比例函数 (一)按下列要求写出解析式. (1)圆的周长L 随半径r 的大小变化而变化,L 与r 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铁的密度为7.8g/cm 3.铁块的质量m (g )随它的体积V (cm 3)的大小变化而变化,V 与m 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 (3)每个练习本的厚度为0.5cm .一些练习本摞在一些的总厚度h (cm )随这些练习本的本数n 的变化而变化,h 与n 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 (4)冷冻一个0℃的物体,使它每分钟下降2℃.物体的温度T(℃)随冷冻时间t (分)的变化而变化,T 与t 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 一般地,形如 kx y = (k 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 叫做比例系数。 练习:1、下列函数钟,那些是正比例函数?______________ (1)x y 4 = (2)13+=x y (3)1=y (4)x y 8= (5)t v 5-=(6)013=+x (7))81(82x x x y -+= 2、关于x 的函数x m y )1(-=是正比例函数,则m__________ (二)画出下列正比例函数 (1)x y 2= (2)x y 3-= 比较上面两个图像,填写你发现的规律: (1) 两个图像都是经过原点的 __________, (2) 函数y=2x 的图像经过第______象限,从左到右__ ___, 即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 (3) 函数y=-3x 的图像经过第__ __象限,从左到右______, 即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

一次函数优秀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优秀教学设计 函数是近代数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在数学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数学分支(如代数、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实变函数、复变函数等)都是以函数为中心展开研究的。 14.1.1变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变量的概念,会区别常量与变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变量的过程,感受常量与变量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变化与对应的内涵. 2.难点:理解变化与对应的内涵. 3.关键: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变量,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背景中认知常量与变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情境思考1】 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 s.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问个别学生.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与同伴交流,填出表格中问题:s:60千米,?120千米,180千米,240千米,300千米.推出含t的等式为s=60t(t≥0). 【情境思考2】 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票205张,?晚场售出票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出票x张,票房收入为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 y?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索,然后从学生中推荐好的方法.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交流,通过交流,部分学生上讲台演示:早、中、晚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为:1500元、2050元、3100元;含x的式子表示y为:y=10x. 【情境思考3】 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含重物质量m(单位:kg)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L(单位:cm)?

《指数函数》教学案例

《指数函数》教学案例 一、相关背景介绍 本课选自高中课程标准人教A 版数学必修一指数函数,它是高中新引进的第一个基本初等函数,因此,先让学生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然后对指数函数概念的建立,函数图象的绘制及基本性质作初步的介绍。课标要求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初步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有关的性质。 本节课属于新授课,通过引导,组织和探索,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研究具体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和方法,如具体到一般的过程、数形结合的的方法等,使学生能更深刻理会指数函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案例描述: 在我讲指数函数这一课时,首先提了这么几个问题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 次以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 与x 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的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去x 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y 米,试写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1,2给出y 与x 的函数关系? 2.观察得到的函数2x y =,12x y ??= ???与函数2 y x =的区别. 3.观察函数2x y =,12x y ??= ??? 与x y a =的相同特点. 然后建构数学(用投影仪,把两个例子展示到黑板上) [师]:通过问题1,2的分析同学们得出y 与x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1]:分裂一次得到2个细胞,分裂两次得到4(2 2=)个细胞,分裂三次得到8(3 2=),所以分裂x 次以后得到的细胞为2x 个,即y 与x 之间为y 2x =. [生2]:第一次剩下绳子的12,第二次剩下绳子的 14(21 2 =),第三次剩下绳子的18 (312=),那么剪了x 次以后剩下的绳长为12x 米,所以绳长y 与x 之间的关系为12x y ?? = ??? . (学生说完后在屏幕上展示这两个式子) [师]:这两个关系式能否都构成函数呢? [生]:每一个x 都有唯一的y 与之对应,因此按照函数的定义这两个关系都可以构成函数. [师]:(接着把2 y x =打出来)既然这两个都是函数,那么同学们观察我们得到的这两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