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对图书定价问题的认识

对图书定价问题的认识

对图书定价问题的认识
对图书定价问题的认识

对图书定价问题的认识

图书商品的经济属性:(图书的需求价格弹性直接影响到出版厂商的定价决策,图书的收入弹性则直接反映出消费者对图书商品的非必需性需求)。图书是低价格弹性商品。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在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收入也不变的条件下,某一商品价格变动1%而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反映的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图书是高收入弹性商品。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收入变动1%是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当比值大于1时,非必需品。图书有较强的垄断性。版权。图书是一种信息产品。边际成本几乎为0,如数字软件等。对图书而言,边际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会下降,但对于信息产品其边际成本往往与成本无关。图书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

如何看待中国图书价格不断走高的事实

首先从历史和实证层面考察中国图书定价制度和图书价格水平的演化,对这一过程给出一个客观描述;然后分别从产业外和产业内两个视角深入考察影响图书价格水平变化的各种因素。产业外视角主要包括图书价格在商品价格体系演化中的客观定位,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建设及收入分配等因素对图书价格的影响;产业内视角则包括图书质量、商业模式、定价策略等。

如何看待图书价格

不断走高的事实——产业外视角书价高与不高并不是一个客观结果,而是人们的一种主观上的感觉

实证分析已经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图书价格不断走高,并且是以超过整体消费品价格上涨的速度在不断走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看待图书价格不断走高这一事实?概括起来就是:

其一,价格走高符合图书的经济属性,即高收入弹性、低价格弹性、垄断性。

其二,价格走高符合图书的发展趋势,即多品种、小印数。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价格的上涨。

其三,出版-发行的关系,或者说出版业风险的分担机制,即风险主要集中在出版社,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书价的上涨。

其四,整体而言,图书价格的实际上涨率并没有图书标示价格反映的那样高。这一方面表明出版社已经采取了价格歧视战略(跨期的价格歧视);另一方面,我们从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出,专业类图书的降价幅度是最高的,这也折射出中国图书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专业图书不“专业”,因而价格存在“虚高”。

为什么图书价格会市民热议上涨众矢之的?我们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图书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性质5),它除了是一种可以为出版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带来经济利润的工具外,还承载了太多的非经济功能,比如教化民众,传播知识和思想,提高社会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等等。图书价格让大多数人难以企及或给其带来很大的生活压力的话,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远比“高价月饼”要大得多。

因此,图书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应该能够让大多数人消费得起。由此,我们必须要考察一下我国的收入差距水平(城乡劳动者和企业家)和人口(数量、密度、文化程度文化水平社会对知识的不同偏好替代阅读方式的发展及接受程度国民阅读率文化)因素。

因此,图书贵不贵,图书相对收入的比重仅仅是一个方面,国民对图书的热爱程度(即经济学讲的偏好)同样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国民热爱读书,则相对而言就能够接受一个更高的图书定价。

第一,图书价格走高符合图书的经济属性,全球市场经济国家均是如此。

第二,无论与其他商品相比,还是与国外图书相比,中国的图书价格都谈不上昂贵,在某些领域,比如专业图书,甚至还偏低。

第三,民众普遍感觉到图书很贵,其原因有三:一是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物质消费的价值高于精神消费,因此很容易得出图书价格很高的判断,“是抽一包烟还是买一本书?”其中缘由,耐人寻味;二是图书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价格的攀升更容易引发人们强烈的不满情绪,教育和医疗一样;三是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且扩大的方向与知识水平形成一种“错配”,高收入群体更热衷于购置房产和奢侈品,而没有成为图书消费的主力,而对于大多数人群来说,图书价格可能对其基本生活构成了一种压力。

这三个问题折射出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并不是出版产业自身所能够解决的。那么,出版产业自身是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又直接引发了民众对图书价格高企的普遍不满呢?我们认为,中国图书出版产业仍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发展阶段,自身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图书价格出现“虚高”的情况。事实——产业内视角

在上一节,我们从影响人们主观判断的商品价格体系、收入差距及人口素质和消费偏好入手,分析了中国图书价格走高的原因,认为中国图书价格走高符合图书的经济属性,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指出了中国图书价格存在“虚高”的问题。从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内视角来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虚高”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内在原因。下面本研究报告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首先,回答为什么出版产业发展的不成熟会导致图书价格的“虚高”,进而引发民众对图书价格的不满;其次,梳理出导致图书价格“虚高”的体制因素;最后,给出一些初步的政策建议。

1.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发展不成熟是图书价格“虚高”的重要原因

所谓价格“虚高”,是相对价格“实高”而言的。如果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相对于整个商品价格体系定位并不高,甚至还存在结构性低估,但相对于其自身质量而言却又较高,则称这一商品处于价格“虚高”状态。图书市场充斥着大量内容低俗、抄袭、摹仿、粗制滥造甚至无病呻吟之作,则可以认为中国的图书市场处于价格“虚高”状态。从图书市场所表现出来的竞争策略、竞争模式和竞争结果入手,来间接地对图书质量做一个便捷有效的考察。

首先,从竞争策略来看,“价格战”已经成为零售商占领市场的重要竞争手段,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一般来说,靠价格取胜本身已经反映出图书商品的低质性,因为,凡是打“价格战”的产品,大多是低质产品。有质量、有品牌的产品从来都不轻易打价格战的。

其次,从竞争模式来看,做“大书”、“伪书”、“跟风书”、“特价书”、“项目书”、“一号多书”的出版商仍不在少数,更不用说潜伏在地下的“盗版书”,这些非正常的竞争模式不仅带来了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而且也扰乱了出版业的正常运行秩序,导致价格波动起伏剧烈。这种情况让普通读者解读,自然就会认为图书出版产业存在着“暴利”的可能,否则一本新书怎么可能以三折、二折甚至一折的价格出售呢。透过现象看本质,上述不正常现象之所以反而成为“常态”,恰恰暴露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质量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定位不清,缺乏长期战略和品牌意识,短期化倾向严重,结果就是内容雷同,炒作成风,把严肃的内容创新变成喧嚣的商业炒作。出版社为了一己之利,而且往往是蝇头小利,便置自身的品牌于不顾,廉价地出卖书号,出版一些应时、应景之作,从而在抛弃沉甸甸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把自身等同于一个廉价的书号贩子。在这种模式下出版的图书,怎么可能是精品图书呢?第三,从竞争结果看,中国图书产品的过剩已经成为困扰图书出版产业发展的顽疾。我们在上篇的研究中曾经指出图书出版产业容易出现生产过剩,但像中国这样超规模的过剩必然反映出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存在一些根本性的体制上的问题。比如,在中国现有体制下,出版业存在退出壁垒。在书号配给制度下,书号就代表着图书出版的权利,是实现图书利润的前提,一些运营效率较低的出版社可以凭借倒卖书号而获得“生存”能力,从而不必退出出版市场。况且在书号管制的制度下,这些出版社同样会尽可能用足书号。这两者叠加,便不可避免地生产出大量没有市场需求的图书。又如,相当一部分图书存在非市场化运作的情况,有一部分

书是由作者或单位出资出版,出版社在成本已经收回的前提下,印发的图书数量超出实际需求,导致库存增加。在极端的情况下,出版社可能会出版根本没有市场需求的图书。目前已经成为贬义词的“项目书”就是一个例子。那些用科研项目的经费购买书号出版的所谓“学术专著”已成不小的规模。绝大部分项目书,出版社是不将它们列入发行渠道的,因为出版社知道这些书只有很小的经济效益,所以根本不愿意为它们支付发行成本。只有单位职称评审或项目结题时,申报者自己拿出来,大家才知道有这本书的“出版”,这种现象也被一些学者称为“伪出版”

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体制性问题,我们认为,高质量的图书品种少,出版社缺乏出精品书的意识,缺乏品牌战略,缺乏长期发展战略,也是导致图书生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图书产品来说,其价格弹性是不高的,如果读者不认可书的内容,无论价格多低,都不会付款消费。

由此,结合图书市场的竞争策略、竞争模式和竞争结果三方面的表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几个判断:

其一,图书产量过剩是由质量问题引起的,而不是简单地由价格引起的。

其二,中国图书价格是“虚高”,而不是“实高”,图书价格仍然存在结构性上涨的空间。特别是专业类图书的价格与大众图书的价格仍然需要进一步拉开。

其三,也是更为重要的,出版社应以出版优质图书、精品图书为己任,图书之间要形成差异化,从而树立品牌意识、质量意识、长期发展意识。价格仅仅是作为激励出版社源源不断提供优质图书的必要和有效的手段之一。

2.中国图书价格“虚高”的体制因素分析

中国图书市场发展不成熟,图书产量过剩,价格“虚高”,有其深刻的体制层面的原因(1)中国出版业的行政性壁垒是图书价格“虚高”的体制性根源之一

中国一直以来对出版社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并且对书号也进行“配额”管理,存在很高的行政性进入与退出壁垒。未形以大企为龙头,众多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格局。这样的一种产业组织不利于形成产品差异化和品牌化竞争的局面。扰乱了产业内正常的优胜劣汰机制。部分经营效率较低的出版社可以通过书号“寻租”而生存下来:不论是把书号“租”给民营图书工作室无品牌,出版社便失去了灵魂图书的差异化和精品化便难以体现。出版社忽视品牌的结果,必然是“跟风书”、“伪书”和“大书”等不正常现象,这种低质图书唯一的竞争手段是价格战,这在外国经典文学名著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出版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2)现行出版与发行领域的非正常激励机制助推了图书价格的“虚高”

从发行—零售环节看,目前中国大众图书市场基本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即新华书店占40%,其他实体书店占40%,网络书店占20%目前这一环节主要的问题是:

其一,风险分担不均。由于退货制的普遍存在,图书出版的风险几乎全部由出版社承担。图书的源头——出版社倾向于高定价以规避风险,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直接与读者打交道,发行—零售环节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例如,日本的出版和发行之间就是一种通过市场契约来维持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双方“利润均沾、风险共担”的激励机制,日本图书经销商的市场功能十分强大,其五种功能中,就包括对出采取“部分预付”即在经销商和出版社正式结算前先行支付一部分款,从而降低了出版社的风险与成本。

其二,恶性竞争与价格战。随着销售渠道竞争的日趋激烈,零售方的利润在大幅降低,从而形成向上游“倒逼”的机制,出版社不得不提高图书定价以给发行和零售商更大的折扣,而能拿到更高折扣的零售商又会率先进行新一轮的价格战,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是出版产业链条上整体环节利润降低,风险增加,诚信体系被完全破坏。例如,近年来快速崛起的网络书店就是通过低价竞争从而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3)侵权与盗版也是导致图书价格“虚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作者和出版社知识产权的一种践踏和剥夺,因此有着极大的负外部性,需要政府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和打击手段。否则,单凭市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一问题的。盗版实际上是对图书出版企业合法垄断力量的破坏,必然影响到图书的正常运作和市场定价。对于一个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的市场,“跟风书”、“侵权书”等现象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侵权受到的惩罚远高于其可能获得的收益。走精品图书的道路,或者是直接从出版市场退出,从而起到净化市场的作用。

中国目前盗版和侵权现象的出现与泛滥,有其体制上的根源,需要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适当放松对出版业准入的管制,引入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强化出版社的品牌意识,从而增加其走侵权路线的成本。这也是解决盗版和侵权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3.一些初步的政策建议

治理中国图书价格“虚高”问题,复杂工程,需要政府、出版企业和消费者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1)减少行政对出版的过度干预

根源,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政府行政行为对出版业的过度干预。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政府的功能进行调整,着力厘清政府与出版的关系。

一是逐步放宽出版业进入退出壁垒,允许国有、民营甚至外资企业有条件地进入出版行业,让目前不少仍“潜伏”在地下的民营工作室浮出水面,着力规范其经营行为,从而增加出版业的市场竞争主体,形成一种若干龙头企业加大量中小企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同时,积极创造企业强化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注重长期发展和差异化竞争的市场环境,进而起到抑制图书价格“虚高”的作用。

二是要努力建立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逐步把政府的部分职能转移到行业协会,让行业协会在企业自由竞争过程中逐步成长壮大,最终成为抑制行业不正当竞争包括非正当价格竞争的重要力量。

三是进一步破除区域行政壁垒,做大做强中盘。如前所述,中国图书价格的“虚高”与包括价格战在内的发行零售领域的不当竞争相关。要解决这一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建立强大的中盘。减少地方行政力量对内扶植、对外排斥的局面,才可能真正形成若干家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大型图书批发企业,进而才可能起到稳定价格、减少恶性竞争的效果。

(2)规范图书定价方式

中国图书市场一直实施的是转售价格维持制(固定价格体系),这一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图书出版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一段时间以来这一制度并没有被严格遵守,而是越来越混乱无序,特别是近年来网上书店和部分实体书店的折扣行为,使得中国图书市场的固定价格制名存实亡,处于既非“固定价格”又非“自由价格”的一种灰色状态,我们将其称为“名义固定价格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出版社定高价,书店高折扣销售的无序竞争行为。由此,尽快规范图书定价方式,整肃市场秩序,在业内已达成高度共识。2010年1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和中国新华书店协会正式发布的图书出版发行业的第一部行业规范《图书公平交易规则》,算是对这一共识的首次正式表达。根据该规则,经销商不得打折销售;仅在机关团体采用竞标方式采购、网上书店或会员制销售等四类“特殊情况”下,经销商可以优惠促销,优惠幅度不得低于定价的8.5折[《图书公平交易规则》发布后,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和一些律师就该规则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向国家发改委举报,建议进行调查。业内一些零售商也对“限折令”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拒不执行。2010年9月,三协会重新发布了《图书交易规则》,原《规则》中限折内容被删除]。不难看出,该规则的基本精神是要回到固定价格体系中去。

我们认同在中国出版业处于向市场转型的阶段,产业链建设还不尽完善,现有图书市场秩序

失范的情况下,中国图书定价方式要以固定价格体系为主的基本思路,在此补充几点意见:其一,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广泛听取业内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尽快推出一部规范出版定价方式的条例,使得图书定价有明确的法规可以遵守和参照。

其二,对出版物的价格实行分类管理,对于公共产品属性较强的出版物,应加强固定价格管理,以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为主,同时接受社会各界多种形式的监督。而对于一般出版物,似可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建立由市场自由形成价格的模式,使得对价格反应敏感的发行销售部门可以有一定的价格调整空间,从而更好地消除市场失衡。

其三,考虑到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物价指数相差较大等因素,在条件具备时图书销售的实际价格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生活物价水平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定价。

(3)调整出版-发行关系,建立更合理的利润—风险分担机制

目前的出版-发行及零售关系是出版社高利润、高风险,而发行及零售商低利润、无风险的一种利润——风险分担机制。在既非“固定价格”又非“自由价格”的“名义固定价格体系”下,这种利润风险分担方式显然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零售商通过价格战来获得市场占有率的冲动,从而破坏了图书市场的秩序。

最近,美国出版业在电子书市场上演的一场采用何种定价制度的恶战耐人寻味。美国出版业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零售制(即自由价格体系),但是,为了抵制亚马逊Kindle店电子书标准的9.99美元低定价方式[亚马逊推出Kindle阅读器后,与出版社内容提供的关系上确定的是零售制。但它是捆绑在亚马逊数字出版、网络发行、终端销售的自有平台和自有格式、自有设备上的。这种单个企业打通全产业链的战略和模式从长远来讲可能会颠覆出版业的格局,影响传统出版业的利益。

(4)实行更充分的价格歧视策略

实行价格歧视,不仅可以增加出版社的利润,而且也可以增加社会整体福利。精装书价格是平装书的3倍以上。三级价格歧视策略。价格歧视策略一方面可以保证不同收入群体的读者都可以购买到适合自身需求和收入水平的图书,从而最大程度地消除读者对图书价格不断走高的不满;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稳定图书市场的竞争秩序,减少零售商主动或被动打“价格战”的动力,最终会促进出版社实行以图书品质为主要特征的差别化竞争和品牌化竞争。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在逐步增大,因此,可以制定更大范围的价格歧视策略,比如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制定不同的价格,当然这里面也需要进一步理顺出版和发行的关系,解决出版链条上的诚信危机。(5)提高图书质量和内容创新能力

成熟市场以内容为王,而不成熟市场才是以“渠道为王”,只有形成真正的内容产业才是对图书出版业的理性回归。也只有当图书质量有保证时,图书价格“虚高”的情况才会彻底解决。

(6)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

作为纸质图书阅读和内容提供的方式之一,可以弥补低收入消费者由于图书购买不足而导致的知识缺乏,可以有效地解决市场经济下由于图书定价偏高给低收入群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信息服务和终身教育服务帮助弱势群体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中公图的建设数量上服务理念上。近年来中国公共图书馆虽然初具规模,但人均占有量偏低。而中国图书馆在诸如教育、信息服务、文化传播、促进社会和谐、培养阅读兴趣、扫盲等服务使命与理念上则更有待进一步提高。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在广大农村地区,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公共图书馆不足的问题,这不仅是一项长期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工程,也为图书出版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7)打击盗版,净化图书市场

盗版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问题,由于中国的国情,治理盗版难度很大。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图书定价的垄断性主要来源于版权的保护,西方国家主要是基于法律的角度来维护图书市场的基本秩序,同时辅以一定的惩处机制,增加盗版的成本。而中国图书定价的垄断性部分来源于行政垄断,政府通过对出版社的严格审批控制与市场准入及退出,无形中实现了出版社对图书定价的部分垄断性。长期以来形成的利益格局与复杂的国情,使得治理盗版难度增加。无庸讳言,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三级价格歧视等定价策略无法运用,而且出版社总是倾向于通过提高书价的方式来避免可能遭受的损失。

盗版的治理政府管理部门、出版企业、消费者。规范销售渠道是治理盗版的有效方法。最重要的是政府主管部门打击盗版的决心和力度,以及政府、出版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的反盗版机制的形成和全社会对于打击盗版的认同感。

定价销售制的好处?哪家书店对书种的诠释、服务和陈列对他最有吸引力。于是,法国的小书店不必面对折扣战的压力,而可以各自发挥自己的服务和经营特色。大型连锁书店更发挥了规模优势。大连锁书店的营业额本来就大,不打折之后,一下子多出很大一笔毛利,帮他们积累了可供发展的雄厚资本。家乐福大卖场在打折扣战的时候,书的毛利都被折扣打得太薄,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重要的商品。采用定价销售之后,大卖场觉得书的毛利率还不错,因此也开始重视书的销售。作者不打折,出版社没有理由要拿版税条件跟作者诉苦。没有折扣战,各种各样的书店都存在,书的销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作者当然开心。消费者采取了定价销售之后,出版社就不需要自己刻意先抬高定价之后再来打折,价格不会虚涨。网络书店大连锁书店一样,网络书店省下折扣战所浪费的毛利,对他们也是有好处的。

偏高?虚高;为什么偏高?经济属性(客观原因)、读者理解(主观感受)、体制原因加上出版产业不成熟;怎么解决(政府、企业和个人)。

书店营销策划书

目录 一、策划背景 (3) 二、策划时间 (4) 三、策划目标 (4) 四、现状分析 (4) 五、书店SWOT分析 (5) 1.优势 (5) 2.劣势 (5) 3.机会 (5) 4.威胁 (5) 六、营销策略 (6) 1.产品策略 (6) 2.价格策略 (6) 3.渠道策略 (6) 4.促销策略 (7) 七、目标市场细分 (7) 八、策划的经费预算 (8) 九、应急预案 (8) 十、检查评估 (8)

一.策划背景 1.总体的消费态势: 消费总体趋向于更加讲究经济实惠和个性消费,提升自身修养形象。 2.书店的文化背景: (1)目标消费者主要是民院的及其周围的青少年和在校学生,接受个性、经济的新理念,书店所塑造的健康的读书形象与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所要求的高生活质量,追求悠而不闲的生活方式相匹配。(2)大多数的在校学生都无去旧书店读书、看书乃至买书的习惯。 3.书店营销环境中的微观制约因素: (1)店主从个人角度来看,缺乏专业的经营理念指导,个人任意性比较大,没有明确的管理和监控系统,属于清闲一派。 (2)书店的书籍来源:书籍主要是收购大学生及其周围居民的旧书籍,成本低廉。书目鱼龙混杂,各色书籍均有。 4.市场概况 (1) 市场的规模: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同时,越来越商业化的街道很难找到一处休憩心灵的场所,旧书店的氛围适合大学生的这种精神需求,从销售角度来看,消费者市场较大。 (2) 市场的构成 构成这一市场的主要经营者: 其周围有3家书店,均属于新书店,书店书目主要是应对各种考试而设立的,诸如英语四六级复习题、公务员考试试题、考研复习试题等等,也有一些名家大篇书籍,各种杂文散文不一而足。 这些书店基本不与本店构成直接竞争关系,双方以互补的形式存在,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目标消费者重合。

我国图书营销中的几个问题分析_谢新洲

我国图书营销中的几个问题分析 [摘 要] 随着我国出版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出版体制改革的推进,图书营销越来越受到从业者的关注, 其重要性不断突显。由于出版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出版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原因,我国图书营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针对我国图书营销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建议。 [关键词]图书质量 图书品牌图书价格发行渠道促销推广 [中图分类号]G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07)02-0065-08 [Abstracts ] As the adoption of market principles and the process of publishing industry resturuction,marketing strategy for books is paid more attention.Some issues on Chinese book marketing are becoming worse with the compe-tition intensifying and other reasons existing inside or outside the book industry.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se major prob-lems of book marketing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Key words ] Quality of book Brand of book Price of book Distribution channel Sales promotion 谢新洲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871) 近年来,中国出版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发行市场为例,从2003年9月起,政府放开了总发行权,至2004年底新批11家获得总发权的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民营企业;同时根据WTO 进程,对外资开放发行零售业务,至2004年底已经有13家外资获得批准从事相关业务。到2006年在发行领域对外资和民营资本的限制全部取消[1]。这些举措无疑极大地打破了发行领域的垄断状况,推动了整个出版业的市场化进程。与此同时,出版社体制改革也在持续推进,经营性的出版社将从传统的事业单位向现代企业转制[2]。另一方面,全球化竞争已经将中国出版业裹挟进来,发行零售领域的开放只是一个开始。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使得中国出版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利益群体的博弈使得图书市场愈加复杂。 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出版业越来越意识到“营销”在图书市场上的重要性。然而迄今为止,“营销”仍然是中国出版社经营管理中最短的“木板”之一。作为图书营销最基本层面的“发行”和“销售”,成为许多 出版社普遍存在的“软肋”。同时由于出版业本身的市场环境错综复杂,从出版社到中间商到零售商再到终端读者的产业链条上存在种种问题,从而使得图书营销的各个环节都面临着难题。 具体来说,图书营销在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图书价格、发行渠道和促销推广上都存在各种问题。这几个关键方面的缺陷构成了图书营销中的重重障碍。1 图书乏味,品牌乏力 产品是图书营销的基础,其他的一切营销活动都建立在产品之上。只有图书本身符合市场需求,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图书营销的其他步骤才能够顺利开展。但是现在出版业却在图书营销的基础——产品上,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其中的关键症结就在于现有图书满足读者需求的能力不足,同时又缺乏强势品牌与读者建立牢固的情感联系,从而导致读者图书购买力的 一再下降。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 [作者简介]谢新洲,男,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版科学 2007年第2期 第15卷 发行学?发行工作栏目主持:阳林

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及其管理

科技信息 1.引言 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信息革命和计算机网络革命已席卷全球,网络信息、电子刊物以其快速、简捷、方便等优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也必须由原来的传统服务方式向数字信息服务方式转变。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立配套的文献保障系统成为各国政府、高等院校及图书馆的共识。与此同时,人们期待网络信息服务提供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服务方式。这一些都在驱使图书馆建设向数字图书馆方向发展,并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以1997年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为开端。经过十年的运作,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作为中国图书馆建设的子项目,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的总体框架内进行自主建设,在各省的院校间业已建立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并在相应的规约基础上形成了一定规模。从各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情况看,目前联盟规模在不断扩大,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章程也处在不断完善之中;数字资源日益丰富,硬件设施逐步升级;服务质量不断优化,资源利用率不断上升;对外影响不断扩大,但同时部分院校由于资金匮乏、势单力薄,有些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陷入了步履维艰的尴尬境地。 2.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构建的基本要求 2.1引进和自建数据库 引进数据库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高校图书馆都不可能走数字资源完全自建的道路。不同高校图书馆会因规模、专业设置以及承担区域中心等任务的不同,选择以不同的方式引进不同的数据库。 在引进一个数据库之前,要对数据库覆盖面、与本校学科结合的程度、读者需求、数据库公司的实力、是否有更好的替代产品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大型的综合型数据库,一般比较昂贵,对硬件设备有较高要求,采用包库购买方式是比较理性的选择。数据库商一般会将用户购买的资源以光盘方式交给用户,也可以考虑将数据库升级为本地镜像站点。 自建数据库是体现本校特色极佳的方法,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建数据库之前,要做好充分调研,了解目前国内其他高校图书馆已经做了哪些工作,本校的学科特色是什么,数字资源获取的途径是否畅通等。处于图书馆数字化初期的学校,可按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对重点发展学科做好前期资源积累准备工作,待条件基本具备立刻启动建设项目。在建库过程中,坚持按标准建设,遵循客观性、完整性、一致性、规范性等原则。 2.2网络建设 网络建设可分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图书馆内部的自动化集成管理即图书馆自动化局域网络管理。基础网络的建设应尽量做到选型一致,以使维护量减少,技术支持到位,而精心施工则是保证网络长期畅通的有力手段。第二方面是图书馆局域网加入到校园网并通过Web 服务器在校园网内提供馆藏信息、读者信息、新书报道、提出采访建议、预约借书、网上数据库检索等多种信息服务,实现校内资源共享。第三方面,连通国家信息网络乃至国际信息网络参与全国乃至国际性资源共享。通过文献信息服务网络和文献信息资源及数字化建设,初步实现系统的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协调采购、联机合作编目等功能,基本建成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2.3组织模式与个性化服务 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包括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 个性化服务包括针对不同的用户,进行页面整体效果设计及制作,为用户提供感观上更为合理的设计风格、板块分布、主题与点缀物的互相衬托效应,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通过引导使用户了解系统的内容,如提供如何使用系统的信息,强调颜色与画面,提供系统说明、帮助和出错信息说明;另外,还要正视用户差异,包括要造就不同水平用户的操作,适于不同速度的操作,方便的设置水平和速度以适应个人情况。 2.4人力资源要求 高素质的人才是推动数据库建设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培训、学习、经验交流,保持信息沟通渠道通畅,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因此,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信息意识和综合的信息处理能力之外,还要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良好的服务意识。 3.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人本管理 所谓人本管理,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随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本管理推进了管理理念、组织形式以及服务方式的变革,成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有力保证。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应注意建设与数字化进程配套的图书馆文化,提高组织的柔性化,改善馆员激励,重视读者的作用,将有效实施人本管理的组织体系与构建图书馆数字化体系结合起来,实现人本管理的创新。 3.1建设与数字化进程配套的图书馆文化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大潮中,数字化图书馆必须加强建设反映图书馆数字化趋势和要求的新文化。而要建设这种新文化,需要不断总结和推广数字化的成功经验,需要采取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措施,需要推动建立新的行为准则,需要推动和不断加强馆员培训,推动全体馆员素质的提升等等。 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及由此带来的创新,使人在提高服务水平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在图书馆内部应积极营造创新氛围,不拘一格选人才,包括既懂专业又懂管理、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使图书馆有勃勃生机和创新活力。 3.2提高组织的柔性化 图书馆数字化要求组织要有充分的柔性化,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馆员有很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是图书馆各类有形资产中最具柔性的资源,要求馆员完成以前需由采购、编目、加工以及服务等馆员等分别完成的工作,因而工作范围和部门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他们更多地以项目小组形式工作,每个人都参与决策的制订,有问题时共同协商。这些将促使业务处理过程更专业化,同时还可以减缓陈旧性,提高决策合理性,减少传统结构中存在的多界面。 3.3改善馆员激励机制 在团队式工作条件下,人的自我价值已不再在于权利和等级,而在于创造和工作。馆员对级别、地位的看法发生根本变化,知识和能力将构成图书馆价值的基础。组织的核心由职权转向人际关系能力和善于把握方向的能力。通过改善激励体系和方法并科学有效地实施,一定能使馆员各尽其用、发挥特长与潜力,人人能在自己的领域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不断取得他应得到的经济的、社会的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 4.面临的问题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已初具规模,但并不完善。而建设数字图书馆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要有效利用和共享图书信息资源,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现阶段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基础理论建设滞后于图书馆的发展 我国图书馆数字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早期很大程度上是模仿西方,包括概念、模式、框架、发展方向等都直接从西方引进。在各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多种理论并存、多种模式并生的状态。 4.2经营模式的困扰 近几年,高校图书馆开放与不开放、开放程度大小、是否应该追求经济效益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图书馆管理者。高校图书馆主要服务于本校的教学、科研,随着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向社会开放的物质基础已经具备,对社会开放,为社会服务也是大势所趋,只是缺少这方面的正确引导和规范,以及规范开放度大小的合理标准。 4.3信息来源与资源共享不完善 图书馆数字化势必要求大容量的、全面的、多样化的、能满足各种需求的信息的支持。但由于高校图书馆之间缺乏数字交流的平台,数字化的资源共享还做得很不够,实质内容并不多,馆与馆之间,所谓的共享仅停留在提供目录等简单的交流层面上。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数据库都存在着一些诸如信息不全面,内容重复,更新周期长等不足。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在特色化、专业化方面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4.4资金不足,制约图书馆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情况稍好一些,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书价上涨过快,再加上有限的资金使用不当,以致高校文献资源建设出现严重的入藏率下降,质量下滑的问题。有的高校为了应付检查评估,可能某个阶段突击购书、进设备,造成重复购书,设备利用率不高, 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及其管理 青岛农业大学姜翠娥 [摘要]本文阐明了图书馆数字化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述了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要素及管理重点,并对现阶段高校图 书馆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相关对策。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管理 (下转第97页)— —96

参加图书馆学习心得体会

参加图书馆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了图书馆不仅是传播知识、产生思想、成就人才的知识殿堂,而且是文化的所在,属于社会人文现象之一,弘扬人文精神是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必须体现的基本理念与根本使命。 本人所在的岗位是少儿借阅,每天所面对的是少儿。如何处理与少儿之间的关系呢?在系统学习之后,我懂得了“读者至上,服务第一”这一指导思想的宗旨,就是在读者服务中要以人为本,同时也是对读者在图书馆工作中主体地位的认可。读者作为主体,其能动性体现在他们不断地对图书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并转化为图书馆工作新的起始点和落脚点,从而推动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读者服务是图书馆的主题,没有了读者,就没有了图书馆生存的根基,就不能谈图书馆的发展。随着图书馆的竞争由馆藏与建筑转向管理与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图书馆的服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何更好地做好图书馆管理员的本职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踏实做起: 一、保持图书馆的环境卫生,读者所还的图书及时上架,图书报纸排列整齐,努力给读者一个优雅的阅读环境。图书馆是个高

雅的场所,环境氛围显得很重要,平时每一天的时时刻刻,都要让走进图书馆的人产生幽静、干净、舒适的感觉,这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第一职责。 二、平时自己对一些图书了解大致内容,主动向读者推荐好书,为人找书。对于读者提出的问题,热情礼貌地给予解答。要经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新动态,常到书店转转,看看有没有适合少儿的新书,时刻为师生送去新的精神食粮,为教科研提供理论支持。 三、帮助读者查找资料,向读者提供查找资料的最佳方法,读者在本馆查不到某项资料时,我们可建议读者到书店或互联网上去找。有时少儿只能说出要看哪方面的书,从书名上往往看不出书中内容是否合适,这时作为图书管理员,应主动走上前去,为其挑选合适的书。 905 投一票

试论图书馆空间的书库管理创新模式.doc

试论图书馆空间的书库管理创新模式-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大,所以人们对阅读的要求就越来越高,由此,社会图书馆的发展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尽管这样,就现目前而言,我国的图书馆发展仍旧缓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图书馆中普遍的存在着书库空间的被限制而导致的,要想很好的解决我国图书馆发展缓慢这一现象,对图书馆书库空间的治理尤为重要,只有对图书馆书库空间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工作,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我国图书馆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图书管;书库空间;创新模式 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但是图书馆本身的面积却无法因此而扩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的办法就应该着重思考研究对图书馆书库的设计,引进新技术,誊出一些使用率较为低下的纸质书进行清理,对书库的布局和原理进行相应的改变,多种不同功能的书库之间进项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 一、构建图书馆书库空间的管理新模式 为了更好的解决图书馆书库紧张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可以对图书馆书库的构建采取管理新模式。管理新模式一般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需要建立起一个总库,在充分的利用图书馆的空间资源构建两个分库,这两个分和总库的作用都是不一样的。总库也可以称之为备库,是主要的图书资源所存放的地方,所以这个备库的图书占有量要占据总图书数量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而且是不对外开放的,因为这里面存在的图书资源是利用密集式的存放方式进行长时间的存放,处于对管理的需要,这里的图书不

被开放,不仅有效节约资源,而且可以保障两个分库的图书资源充足。 其次是过渡库,也叫高频库,顾名思义,过渡库的存在是为了存放那些借阅较为频繁的资源,这里面的图书一般都是近期借阅过得或者是正要别借阅的,为了保证读者的需求,也考虑到图书是可以被多次借阅的资源,所以这座图书库的资源应该的一万部以下。 最后是临时库,读者在临时库中可以借阅到任何的资料,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接纳从过渡库中被借走之后又还回来的图书资源,在这就是针对一些新到的书进行存放。对于这里面的图书资料,一般会被存放一周左右的时间,就会被送到过渡库,过渡库里面的书是随机存放的,而且采用就近原则,这样别的读者进行检索的时候就很容易找到这些资料。 二、图书馆书库管理新模式的优劣势 1.优点 首先这种管理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书库紧张的局面,而且三个书库的有效轮换,有利于对图书的管理,而且,在图书的存放上也不用担心新书没有多余的空间;其次,新模式管理下由于总库的图书不开放对于总库的照明和电器设备都不用供电,因此节约了大量的电力,同时对装饰和卫生的支出也相对较少;再次,信息技术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劳动力,读者通过网络信息就可以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书籍在什么地方,减少劳动力;最后,管理新模式下能有效的利用空余的空间,建设现代化阅读设备。 2.缺点 在进行管理新模实施之前势必会进行大量的投入,针对较

浅析电子书的定价策略

浅析我国目前电子书的定价策略 摘要:从电子书的出现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子书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方式和书籍消费方式。本文试图从传统纸质书籍与现有电子书的比较入手,分析其定价的相关问题,同时结合我国电子书的定价现状,提出了符合电子书自身特点的定价策略。 关键词:电子书比较定价策略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走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这些变化带来的可能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上的改变。例如过去我们阅读的都是印刷的在纸上装订成册的图书,而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在电子产品上或是在网络上进行阅读。当然,不论是何种阅读方式,读者都需要支付一定的报酬。传统读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纸媒在进行定价时较之现在的电子读物相对简单。然而作为后起之秀的电子书在定价问题上,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推敲了。 在说定价之前,先让我们来明确以下电子书的定义。电子书是指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讯息内容数字化的出版物以及植入或下载的数字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讯息内容的集存储介质和显示终端于一体的手持阅读器。通过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普遍意义上讲电子书并不局限于具体的浏览方式、内容来源。如果我们要将它与传统的纸质图书作比较,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二者定义的基础上加以区分。电子书更多的表现为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换方式。 一、产品成本结构比较 传统纸质图书定价一般是成本加成法,出版商商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虑,从而得到对出版商而言相对合理的定价: 1、内容成本,即是支付作者的报酬,在第一本书面世时,这是一个固定成本,接下来的拷贝则是 可变成本。 2、库存和分销成本 3、给批发商和零售商的折扣 4、市场和出售成本 5、退货以及可能的附加利润 对于电子书而言,第一本书的固定成本与纸质图书基本是一样的,而其他大部分与印刷相关联的可变成本在电子书中不复存在。市场成本作为电子书唯一的可变成本同样也受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我们就不得不提盗版商。对于他们而言,电子书的可变成本是非常低的,因此他们可以非法获得更高的利润;而对于出版商来言,这无疑是一个噩梦。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收费的电子书难以盈利。 二、产品受众分析 我认为电子书定价的决定因素是消费者的接受能力,简单一点说就是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要求程度。通过前面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电子书拷贝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而对电子书的需求主要有两类消费者:一是因为电子书的价格远低于传统纸质书而选择电子书,在这之中,价格是绝对优势。这类消费者对价格是十分敏感的;二是个人喜好电子阅读,他们往往不关注价格,对价格也不是很敏感,但是这类人在我的调查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对于第一类消费者而言,心理价格无疑是产品定价的主要因素。这类消费者往往将电子书的价格与传统纸质图书价格进行比较。他们总是希望电子书的价格远低于传统纸质图书的价格。如果说书商想要以同样的价格出售电子书和传统纸质书,那么显然电子书处于劣势。 这也反映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电子书的质量较之传统纸质图书存在着很大差距,在电子书带来便捷阅读的同时,在质量方面的表现仍有些差强人意。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子书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将电子书的质量调高,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才能使消费者用更高的价格购买电子书。 三、电子书定价的策略

图书馆认识实习报告

图书馆认识实习报告 1、图书馆就像一台机器,任何一个零件都不可或缺,只有各个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才能保证整个图书馆系统的顺畅运行。流通部与期刊部是图书馆面向用户服务的最直接的窗口,只有确保图书与期刊的不断更新与有序放置,才能保障用户的基本借阅需求。采编部负责着图书采购和编目工作,一方面根据用户需求和图书馆的发展采购大量新书,另一方面对采购的新书进行编目和审核,以便进行上架借阅。数图部为整个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网络系统的维护等承担重要责任,成为图书馆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图书馆的工作有时看似简单,但是简单的工作也需要潜心学习,甚至动动脑子想出更好的工作方法或是从中学习一些知识或是发现一些问题。旧书打包需要方法,更需要技巧,否则手被磨红了效果还不理想;图书上架不仅仅是单纯的按顺序插进图书,其实上架的过程也是一个熟悉排架结构、了解图书分类的过程;贴磁条、数据套录、典藏审核看似机械,但却在重复的工作中掌握规律和提高工作效率;同一旧期刊对应打包是一个一对一配对的繁复过程,更是一个考验你的处事能力的过程。 3、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我们的岗前实习计划按照馆里统一安排应该是从三月份就开始了,但是由于三月份是我们毕业论文送审前的关键时期,需要最后的修改完善,馆里

根据这种情况准予了我三月份的假期。这让我非常感动,也亲身体验了馆里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当然也要谢谢馆领导的谅解。 4、在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馆里五一组织的瑞云山一日游活动。通过参与集体活动,我认识了更多的同事,同时也体验了图书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我进入图书馆工作已经有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我努力工作,认真履行着一名图书管-理-员的职责。为了让图书馆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我决心理顺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为我校早日步入合格的行列而努力,现将一年尤其是近期的图书馆工作作一个总结。 一、打造图书馆三年远景规划,使图书馆发展有方向。 我校图书馆阅览室和藏书室面积较小,不符合上级文件精神,如果管理工作跟不上,进入合格图书馆行列就有困难。我上任之初认识到重新规划图书馆的重要性,决心要用合理的制度管理带动起我校图书馆的发展。 二、建立图书馆档案资料管理,力求完整明确。 我校图书馆原始资料很少,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我认真地研读了《上海市中小学图书馆检查的内容及指标》,针对评估内容我仔细划分,建立了图书馆评估资料分条档案。这样就可以把平时积累的资料及时装入档案袋里,如果上级检查就不会手忙脚乱了,以求方便资料的查阅和积累,做到未

电子书的定价策略【多篇文献整理版】

苹果针对亚马逊低价策略,联合大出版社推出“电子书代理制”,不可降价: 2010开始,由美国大众图书出版业中规模最大的6家大型出版社推行电子图书“代理制”(agency model),规定电子书的定价在12.99美元和14.99美元这两个价位,零售店必须按出版社的定价销售电子书,不可降价。出版社按定价的3 0 %支付零售店佣金。(借苹果公司平板电脑上市之机,推出电子图书“代理制”,取代电子图书批发制,从亚马逊手上夺回了定价权。) 传统的批发制:下,一本电子书的定价与其纸质精装本的定价相同,亚马逊、巴诺等零售书店按批发价进货后,再自行决定零售定价,这套程序与纸质图书的进货销售相同。 发制下,出版社将其电子版以5折批发给亚马逊,亚马逊付给出版社14美元之后, 便可以自行确定零售价格。亚马逊往往将新出版的电子书定价为9.99 美元,所以,卖一本,亚马逊就亏4 美元。 定价方法: 1.单位定价法:按照阅读次数、字数、页数或阅读时间进行定价。适用于教学科研等专业 读者。也适用于图书馆外借服务定价。目的:控制用户并发数,减少对纸质书销量影响。 2.捆绑定价法:搭配相关产品进行定价,比如:纸质书+电子书,或者基础费+电子访问费, 费(纸质版订购总码洋)的不同,按不同比例计算。又比如,E-FIRST+DDP模式即内容费+电子访问费+可能发生的纸质版订购费。在这种模式下,电子访问费一般是内容费用的10%。如果需要保留纸质图书,则要支付额外的费用来订购纸质版。 3.歧视定价法:会员价、经济发达不同地区不同价格; 4.联合定价法:如亚马逊和出版社的协议,亚马逊收取30%的销售分成,其余收入归出版 商。而在谷歌推出的Google Editions项目中,谷歌将把收入的63%向出版商分成。63%向出版商分成。 5.成本定价法:硬件成本+研发成本+预期利润。 6.心理定价法:心理提供的信息而对电子书进行定价,包括客观定价、整数定价、声望定 价等具体方法。客观定价,又称尾数定价,因为有尾数的定价往往被读者认为是客观的、合理的。元,或者19.80元,或者19.70元。整数定价法主要适用于成本较低而满足普遍需求的电子书定价。比如,如果电子阅读器定价为800.60元,则会使读者感到虚假,不如取整数800.00元合适。对于有“品牌效应”的电子书,由于在读者中已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可以采取声望定价法,定价可以高于同类竞争产品。部分“礼品”电子书同样可以采用这种定价方法。 7.高位定价法:又称掠取定价法、撇脂定价法等,是一种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为了 在短时间内迅速收回投资和获得尽可能大的利润而采取的定价方法。高位定价法主要适用于高端读者,这种类型的读者注重电子书的质量,对价格不敏感。 8.低位定价法:低位定价法,又称渗透定价法,其特点是追求电子书对市场的占有率。 因为电子书价值的高低需要读者的亲身体验,降低定价会使更多的读者接触和使用电子书。降低电子书定价而减少的收入,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弥补。比如,2009年,亚马逊提交了一项在Kindle中投入广告的专利,2010年苹果也借助iAd移动广告系统进军广告市场。有学者认为,这种仿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将成为一种主流。但是,电子书的定价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问题,更重要的是代表着产品的价值。正如英国著名文学经纪人吉姆?吉尔所说:如果电子书定价过低,会使读者感到内容贬值了。 9.时差定价法:目前,业界认可的一种电子书出版模式是:在精装版问世时,以高价推出 电子书,待平装本出版后,再降低电子书的售价。这种定价方法的目的是减小电子书对

对图书定价问题的认识

对图书定价问题的认识 图书商品的经济属性:(图书的需求价格弹性直接影响到出版厂商的定价决策,图书的收入弹性则直接反映出消费者对图书商品的非必需性需求)。图书是低价格弹性商品。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在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收入也不变的条件下,某一商品价格变动1%而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反映的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图书是高收入弹性商品。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收入变动1%是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当比值大于1时,非必需品。图书有较强的垄断性。版权。图书是一种信息产品。边际成本几乎为0,如数字软件等。对图书而言,边际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会下降,但对于信息产品其边际成本往往与成本无关。图书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 如何看待中国图书价格不断走高的事实 首先从历史和实证层面考察中国图书定价制度和图书价格水平的演化,对这一过程给出一个客观描述;然后分别从产业外和产业内两个视角深入考察影响图书价格水平变化的各种因素。产业外视角主要包括图书价格在商品价格体系演化中的客观定位,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建设及收入分配等因素对图书价格的影响;产业内视角则包括图书质量、商业模式、定价策略等。 如何看待图书价格 不断走高的事实——产业外视角书价高与不高并不是一个客观结果,而是人们的一种主观上的感觉 实证分析已经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图书价格不断走高,并且是以超过整体消费品价格上涨的速度在不断走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看待图书价格不断走高这一事实?概括起来就是: 其一,价格走高符合图书的经济属性,即高收入弹性、低价格弹性、垄断性。 其二,价格走高符合图书的发展趋势,即多品种、小印数。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价格的上涨。 其三,出版-发行的关系,或者说出版业风险的分担机制,即风险主要集中在出版社,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书价的上涨。 其四,整体而言,图书价格的实际上涨率并没有图书标示价格反映的那样高。这一方面表明出版社已经采取了价格歧视战略(跨期的价格歧视);另一方面,我们从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出,专业类图书的降价幅度是最高的,这也折射出中国图书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专业图书不“专业”,因而价格存在“虚高”。 为什么图书价格会市民热议上涨众矢之的?我们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图书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性质5),它除了是一种可以为出版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带来经济利润的工具外,还承载了太多的非经济功能,比如教化民众,传播知识和思想,提高社会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等等。图书价格让大多数人难以企及或给其带来很大的生活压力的话,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远比“高价月饼”要大得多。 因此,图书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应该能够让大多数人消费得起。由此,我们必须要考察一下我国的收入差距水平(城乡劳动者和企业家)和人口(数量、密度、文化程度文化水平社会对知识的不同偏好替代阅读方式的发展及接受程度国民阅读率文化)因素。 因此,图书贵不贵,图书相对收入的比重仅仅是一个方面,国民对图书的热爱程度(即经济学讲的偏好)同样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国民热爱读书,则相对而言就能够接受一个更高的图书定价。 第一,图书价格走高符合图书的经济属性,全球市场经济国家均是如此。 第二,无论与其他商品相比,还是与国外图书相比,中国的图书价格都谈不上昂贵,在某些领域,比如专业图书,甚至还偏低。 第三,民众普遍感觉到图书很贵,其原因有三:一是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物质消费的价值高于精神消费,因此很容易得出图书价格很高的判断,“是抽一包烟还是买一本书?”其中缘由,耐人寻味;二是图书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价格的攀升更容易引发人们强烈的不满情绪,教育和医疗一样;三是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且扩大的方向与知识水平形成一种“错配”,高收入群体更热衷于购置房产和奢侈品,而没有成为图书消费的主力,而对于大多数人群来说,图书价格可能对其基本生活构成了一种压力。 这三个问题折射出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并不是出版产业自身所能够解决的。那么,出版产业自身是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又直接引发了民众对图书价格高企的普遍不满呢?我们认为,中国图书出版产业仍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发展阶段,自身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而

图书价格的影响因素

由于目前我国有580多家出版机构,每年出版的图书种类日益繁多,大约要出版八、九万种图书(2001年全国共出版88685种图书,其中重印书70996种),所以图书的价格必然要受到整个图书市场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同类书价格的影响和整个图书市场价格的影响以及市场供求的影响,其中主要受同类书价格影响较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的价格本质上是由市场决定的,图书的价格反过来也影响着图书的销售情况和图书所能创造的利润大小。因此,给图书合理定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图书营销工作。 图书定价的影响因素 图书的价格主要由图书印刷成本、预期利润、作者稿酬、批销商折扣和销售税金五大部分构成。通常情况下,图书的印刷成本大约占图书定价的25%到30%左右,作者版税占图书定价的8%到15%,出版社合理利润占10%到20%左右,给批发商折扣大约5%到10%,零售商折扣大约25%到35%。当然,图书的定价还会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图书的定价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单本图书的印张数:这是常规化图书定价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由于目前我国图书的定价一定程度上还要受到计划经济的历史影响;所以,一般性的图书定价还要考虑传统的根据印张多少对图书进行定价的方法。虽然我国有关部门曾对图书单个印张的定价在90年代初作出过规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规定正在不断被打破。 (2)图书的选用材料、印刷和包装装帧。这些构成图书的直接成本。现在制作图书的材料已经越来越多,印刷也越来越精美,图书的装帧也越来越别具一格,这些都会体现在图书的定价之中。 (3)图书的印数。图书的印数与图书的一些固定化成本(如编辑的审稿费、营销费用、印刷费等)的摊销有直接关系,一般印数越大,单本书摊销的固定成本越少,在定价时可考虑利润的空间和价格回旋的余地也就越大。由于受图书出版的固定成本所限制,一般性的商业化图书保本印数一般在2000册以上。 (4)作者稿费或版权税。根据支付方式不同,对图书定价的影响也不同。一般而言,一次性买断版权支付稿费的方式成本较低。而支付版税成本较高,一般在图书定价的8%到15%左右。 (5)销售费用、销售折扣以及销售成本。这些是决定图书价格的最主要因素。销售费用包括市场营销费用、运输费用、差旅费;销售折扣指出版社给批发商、零售商的折扣;销售成本指各种合理的常规性的由销售造成的损耗,包括坏账损失、图书的破损等。其中,给批发商和零售商的销售折扣是影响图书的定价的最重要的因素。 (6)出版社的管理费用和税金。为保障图书的顺利出版、发行和销售,出版社一般都设有一些后勤辅助部门和管理部门,这些费用间接与图书的销售收入具有必然联系,因此也要求在图

图书中文名名称 出版社 作者译者 出版时间 图书定价 汉语

图书中文名名称出版社作者译者出版时间图书定价汉语近义词词典(汉英对照全注汉语拼音)北京大学出版社马燕华等2003年4月1日29.00汉英互译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张震久等2004年12月1日17.00英译汉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司显拄等2006年9月1日24.80中国英语变体中的语言和文化认同北京大学出版社潘章仙2005年12月1日28.00西方翻译研究方法论70年代以后北京大学出版社李和庆等2005年11月1日20.00语言、翻译与政治:严复译《社会通诠》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王宪明2005年5月1日42.00文学与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许渊冲2003年12月1日34.00新编汉语经济新闻词汇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王惠玲等2005年11月1日32.00外教社——汉语熟语英译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尹邦彦 编2006年1月1日48.00英汉法律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孙万彪2003年1月1日11.70汉英法律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孙万彪2004年2月1日13.00汉英谚语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王德春2004年10月1日13.40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孙致礼2004年11月1日13.40新编大学英译汉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华先发等2004年7月1日15.00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李亚丹等2006年1月1日15.30研究生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吕俊等2002年12月1日16.80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方梦之等2004年3月1日18.00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冯庆华2005年7月1日33.00英汉科技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韩其顺等2003年1月1日 6.50新编英汉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催永禄等2005年1月1日13.80高级口译教程(第三版)(英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考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梅德明2006年4月1日29.50走进口译——欧盟亚欧口译项目多媒体教学资料(附DVD)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肖晓燕 杨柳燕 译注2006年8月1日30.50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萧立明2002年1月1日14.80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谢天振2003年1月1日18.00英汉语比较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魏志成2003年1月1日22.60

图书营销策略

图书营销策划方案 书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图书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从出版还是从发行的角度看,图书市场的营销策划,都是书业至关重要的问题。现对大众图书营销策划涉及的几个方面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第1种:科学制订营销策划案 一般来说,务实的图书营销策划案至少应该包括九个要素: 1.市场定位包括内容定位和价格定位; 2.经营预算; 3.宣传推广方案包括宣传时机和宣传方式等; 4.读者的现实、未来和潜在需求; 5.销售网络; 6.推销策略; 7.单本书盈亏临界点; 8.竞争对手和同类书的情况横向把握市场脉搏非常有益; 9.渠道设计和管理。图书营销的具体操作并不神秘,常用的方式主要有:新书发布会、媒体广告、招募发行商、举办讲座、签名售书、直销和分销、让利销售等等。推销策略贯穿于营销的全过程,是制定营销策划案的重点。目前常用的推销策略有:抢注商标策略,发行渠道多样化策略,媒体互动策略,培训策略,竞赛策略,折扣策略。就图书营销的发行环节来说,工作的基本流程是: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确定印数——组织征订——发送图书——回收货款——接受退货——回访客户。 从出版和发行的全过程看,图书营销始于选题策划,因此,在图书进入市场之前,谋划者就应为市场营销做足破题和铺垫的文章:选题要标新立异,制作要速战速决,价格要把握准尺度,管控要体现出风格。 第2种:营销渠道管理 出版发行商做好渠道管理工作,首先是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形成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渠道网络。这个网络包括新华书店、民营书店,还应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商场和超市等。其次,要注意培养渠道,逐步形成渠道发行的实力。在这方面,应该做的工作有:巩固原有渠道,要点是巩固住,不要丢失;开发新的渠道,关键是不断开辟新渠道,发展新客户;扩展渠道网络,把相对固定的渠道连成网,并扩展成发行网络。第三,要加强对渠道的管理,包括工作管理——在征订、发货、结算、退货过程中的管理;情感管理——利用寄贺年卡、送小礼品、举办联谊活动等方式,增进与渠道客户的感情;回访管理——走访和看望客

自费出版的主要问题

1.出版社和书号: 对大部分外行来说,书号是如何取得的,这个问题好像有点神秘。很多作者或单位为了取得一个书号,多方托人,希望办成此事,但往往不得要领,最后结果并不理想。从理论上说,中国大陆出版社的书号资源都来自于新闻出版总署(及省市级新闻出版部门)。但一般来说,各个出版社都有一定数量的核定书号,比如每年200个或每年300个,等等。如果年中或年底发现书号不够用,一般出版社都会向新闻出版总署提出申请追加书号若干个,而一般都会获得批准,除非该出版社当年或上一年有不良信息的记录。而对于最有实力的一部分出版社来说,书号的使用一般是没有限制的。这是大陆书号的情况。 那么如何取得大陆出版社的书号呢?一般来说,如今的出版社已经在企业化的改革道路上跨出了重要的步伐,所以作为一个经营单位,出版社首先考虑的是利益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书号作为重要的出版资源,可以以合作的方式用来交换相应的利益。如果作者给予出版社的利益能够达到出版社对一个书号资源的期望收益,合作出版就不是什么问题。对于一流的教育类出版机构来说,他们单个图书项目的平均利润是很高的。如果一个书号资源不能产生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利润,他们是不会考虑对外合作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非常特殊的关系资源,要想在这类出版机构合作出版或自费出版您的图书作品,就会变得非常困难,或者代价极高。而一般的文艺类出版社、大众类出版社和科技类出版社的项目期望值就要低很多。所以,一般的自费出版项目,大体都是跟这类出版社合作。 当然,对大部分作者来说,这类出版社的合作出版费用仍然相当之高。以北京的中央级出版社为例,一般的出版合作费用要达到15000—20000元,而且部分出版社还需要一定数额的编审费用,部分出版社除了一次性的合作费用要求以外还有发行利润指标的考核。此外,总体上说,品牌价值高的出版社,其合作出版费用就较低;品牌价值低的出版社,其合作出版费用就较低。 为了节省自费出版的费用,很多作者考虑采用出版社或部分代理机构推荐的丛书出版的方式。有的出版社或者代理出版机构,把门类相同,内容不同、作者不同的图书集合在一起,以“新世纪教育文库”、“学术新人丛书”、“网络新锐文丛”、“新派诗人文集”等形式一起出版,一般每套丛书有10部单册作品。这种出版形式的确可以为作者节省很大一部分合作出版费用。但如果要以这种方式比较规范地出版自己的作品,也存在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是丛书和单册作品的关系问题。按照有关规定,一般要求丛书名比分册书名更大,但这样就会影响到单册图书的品相和作者出版的效果,所以一般的出版社和代理出版机构,对于这种自费出版的合作项目,在这个问题上都会有一定的变通做法。一方面让整个操作符合国家的政策和规定,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作者达到自己的目标。其次是丛书定价和分册定价的问题。这一问题与上面的问题基本相似,也需要作相应的处理。从某个时候开始,香港地区的书号,也开始在大陆出现。有一部分作者的图书就是利用香港的出版机构出版。香港的出版体制与中国大陆是完全不同的。香港的出版社和出版公司,都是完全公司化的企业,其设立和书号的取得一般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审批或者其他审核。所以,对于已经成立的香港出版公司来说,其出版图书的书号成本非常之低。正是因为这种差别,大陆不少出版代理机构或者与香港的某些出版公司合作,或者直接在香港注册出版公司,然后在大陆代理出版以香港出版公司名义出版的图书。对很多作者来说,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出版方式。但香港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也有几个不足:一是不能在大陆进行销售,除非办理相应的图书进口许可证书;二是不能参加大陆的图书评奖,或者作为一般职称评比的正式出版物,简单来说,香港的正式出版图书,在大陆基本不能享受书的待遇,而更像是一种贴上出版公司标签的印刷品。随着中国出版体制的改革,这一局面可能在未来会有所改观,但目前来说至少还是如此。有作者问我,在独立书号单独出版、丛书号分册出版和香港书号出版之间,到底作何选择呢?这里主要需要考虑几个因素。一是你出版图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要用于评比职称,或者需要上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