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安徽徽菜文化

浅谈安徽徽菜文化

浅谈安徽徽菜文化
浅谈安徽徽菜文化

浅谈安徽徽菜文化

【摘要】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歙县,绩溪的徽帮厨师将它发扬光大。据《歙县志》记载,宋代以来,徽菜在徽州府(今歙县)已成雏形。南宋以来,随着徽商势力的崛起和向外拓展,徽菜日渐名声远扬;明清两代,长江中下游的城镇大都设有徽菜馆。

【关键词】徽菜起源文化特色

从以下八个方面来介绍徽菜文化,内容涵盖徽菜的起源与派系、徽菜的形成、徽菜的制作特色、概说徽菜、徽菜误区、徽菜的代表莱肴、“搜捕”徽州美食、徽菜走出安徽等。一、起源与派系

徽菜是指徽州菜,它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古徽州)。后来,由于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成为"祁红"、"屯绿"等名茶和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商业兴起,饮食业发达,徽菜也随之转移到了屯溪,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

徽菜的主要特点: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主要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腌鲜鳜鱼"、"黄山炖鸽"等上百种。

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徽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徽菜的形成与江南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绿树丛荫、沟壑纵横、气候宜人的徽州自然环境,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徽菜原料。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徽菜发展的有力物质保障,同时徽州名目繁多的风俗礼仪、时节活动,也有力的促进了徽菜的形成和发展。在绩溪,民间宴席中,县城有六大盘、十碗细点四,岭北有吃四盘、一品锅,岭南有九碗六、十碗八等。

徽州地处山区,历少战乱,自唐宋来中原大批移民南迁徽州一带,聚族而居,建祠修谱,形成严密的宗族制度。各族、派均有自己信仰崇拜的偶像,为祀神礼佛,民间便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食用供品,最典型的莫过于祭祀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汪华的“赛琼碗”活动了。这一年一度的祭拜活动在集中展示汪氏族人所精心烹制的数百碗供品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代代民间烹饪家。

明代晚期至清代乾隆末年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实力及影响力位居全国10大商帮之首,其足迹几遍天下,徽菜也伴随着徽商的发展,逐渐声名远扬。哪里有徽商,哪里就有徽菜馆。徽州人在全国各地开设徽馆达上千家,仅上海就有140多家,足见其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徽菜经过历代徽厨的辛勤劳动,兼收并蓄,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以就地取材,选料严谨,巧妙用火,功夫独特,擅长烧炖,浓淡适宜,讲究食补,以食补身,注重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而成为雅俗共赏,南北兼宜,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著名菜系。

二、徽菜的形成

徽菜来自徽州,离不开徽州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提供的客观条件。因处于两种气候交接地带,雨量较多、气候适中,物产特别丰富。黄山植物就有1470多种,其中不少可以食用。野生动物,栖山而息,徽州是山区,种类就更多。山珍野味,构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独到之处:花茹、蘑菇、平菇、香菇、白木耳、黑木耳、石耳与高山石耳,蕨菜、黄花菜、金针菜、水芹菜,这些过去全都是野外生、野外采。竹笋一项就有十七种,品种有异,吃法不同、切法不同、配料不同。可食野菜与各种花、茎、杆,大量入徽菜谱。就豆腐来讲,有水豆腐、毛豆腐、臭豆腐、观音豆腐、腊八豆腐以及橡子豆腐等。至于野味,徽州野生动物(不包括虫类)有374 种,其中兽类86种、鸟类210种、爬行类52类、两栖类26种。野兔、野鸡、黄麂、黑麂,穿山甲、娃娃鱼,石鸡,狸子、水獭,以致熊、豹、天马。鱼类更是丰富多样,黄山的锦鱼、鱼,原就很稀少。当年还有一种可以飞上树的翼鱼,都是味道为鲜美的珍品。不少珍禽异兽,现已纳入国家保护范围,也还有不少列入食谱如喂养的野鸡、野兔、家养的乌骨鸡,似鸭非鸭的,都保存着浓浓的野味。

由于徽州医学发达,明清两代中有七百多位中医学家有六百多部医著。健身强体食谱的药膳,早就纳入徽菜。如枸杞子炖乌骨鸡、冰糖炖百合、紫苏炒瘦肉、沙炒银杏果等等。三、徽菜的制作特色

当年的徽菜,由于红烧是一大类,而红烧的"红",表现在使用酱油上。徽州的酱油是黄豆制成的,保存本色。炒菜用油是自种自榨的菜籽油,并使用大量木材作燃料:有炭火的温炖,有柴禾的急烧,有树块的缓烧,是比较讲究的。传统中的重油、重色、重火功,有徽州的特殊条件。

当徽菜走向全国之后,仍然保持重色:调色之功;重油:调味之功;重火功:调质之功。如老或嫩,硬或软,结或松等。徽菜用火腿调味是传统。制作火腿,在徽州也是普及型的家庭技术。美食家们十分赞赏徽州火腿。只是人们还不了解:"金华火腿在东阳,东阳火腿在徽州"。这一带古属徽州或徽州边缘,是徽商首先到达的地方。李白在金华就留下诗名:"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他年一携手,摇桨入新安(即徽州)。"唐代就从金华想到徽州,一水相连,以后来往就更频繁了。

四、概说徽菜

一个菜系的形成是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徽州历来人文荟萃、文风鼎盛。在以学进仕、以文垂世的指导思想下,"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丞相"、"兄弟翰林"、"四代一品",都出现在徽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徽州向有"娇儿不娇书,娇书如养猪"的说法。要考官,是要走出徽州的,而徽商是行商,通过各种水道走向江浙、华北与西南以致漂洋过海。十大商帮,徽商居首。以致一批批外地人,一查三代、四代都是"祖籍徽州"。徽州人,"十三在邑"守家园,"十七在外"闯天下。在这种形势下,徽菜,也就作为菜系在全国出现了。

五、徽菜误区

从历史到现实,徽菜都是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江南饮食中的一朵奇葩。然而随着现在安徽省大力推广所谓的泛徽文化,以江淮文化偷换徽州文化之概念。在合肥、淮南等地并面向全国各地打起“徽菜”的招牌。其实这些所谓的“徽菜”都不是八大菜系中的徽菜的真正代表,只是江淮菜系或中原菜系的旁系。真正的徽菜只有徽州地区才有也只有真正的徽州人才能做出最好的徽菜(徽州:黄山+绩溪+婺源)。在此提醒广大同胞不要被招牌蒙蔽不要支持盗版的徽菜要品尝真正正宗的徽菜请来江南的徽州!安徽周边地区所谓“徽菜”是江淮菜和山东河南菜湖北菜的杂糅,从未形成菜系。

六、徽菜的代表莱肴

徽菜历史上有五六百个品种,经过挑选巩固和创新,目前确定的有120多个新老品种。其最有代表性的莱肴有:

“火腿炖甲鱼”,以徽州山区特有的“沙地马蹄鳖”为主料,火腿及火腿骨等为佐料。菜成后汤色清醇,肉烂香浓,裙边滑润,无腥味。

“红烧果子狸”,以栖息山中的果子狸为主料,佐以净梨等原料,红烧成菜后,菜色金黄,汤汁稠亮,狸肉细烂浓香,味鲜甜带有微咸,是冬季时菜中的珍品。

“黄山炖鸽”,以鸽子为主料,佐以黄山特产山药,置砂锅中用炭火炖成。其汤色清白,鸽肉酥烂,山药鲜香,原味不失。

“清蒸石鸡”,以山涧石鸡为主料,佐以徽州山区特产香菇。成菜汤清见底,肉嫩味鲜。因盖碗清蒸,原汁原味不散,香郁诱人。

“腌鲜鳜鱼”,以淡盐水腌制的鲜鳜鱼为主料,佐以猪五花肉、山笋等。莱成后入口肉嫩白鲜美,为徽州著名的传统风味。

“香菇盒”,以两只大香菇相合,间夹猪瘦肉等佐料制成。整齐地排列盘中,型色悦目,入口芳香。

“问政山笋”,择著名的歙县问政山竹笋煮后,浇以麻油等佐料制成。笋色玉白,清香脆嫩,鲜甜微酸。

“双爆串飞”,以山鸡和野鸭脯肉为主料,以青豆、鸡蛋清作佐料,用民间特有的方法制成。菜白绿相间,形如麻花,肉鲜嫩,略带葱、姜和花椒香味。

“虎皮毛豆腐”,以屯溪、休宁一带的特产毛豆腐为主料,配以辣椒酱等佐料烧成。呈黄色虎皮条纹,鲜醇爽口,芳香诱人,有开胃作用,是徽州特殊风味菜肴。

“香菇板栗”,以山区特产香菇、板栗制成,呈黄褐色,两色分明,酥香脆嫩,清鲜爽口。

“杨梅丸子”,以肉、蛋和杨梅汁制成,呈玫瑰红色,入口香甜带酸,形、味皆如真杨梅,是徽州的民间菜肴。

“凤炖牡丹”,以整鸡代凤,猪肚切成牡丹花,火腿片作花蕊,用木炭火细炖。成莱造型美观,汤浓如乳,肉烂肥鲜,是体现徽州山乡特色的一道大菜。

“双脆锅巴”,以猪肚头和鸭肫为主料,调以香菇、笋、火腿片,用鸡汤做成汤汁,浇在刚起锅的油炸锅巴上,锅巴酥松中透出清香,其味格外鲜美,俗称“平地一声雷”。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双脆锅巴后赞不绝口。

“徽州圆子”,以生、熟猪肥膘肉和炒米、鸡蛋、白糖为主料,配以蜜枣、青梅、金桔等,炸成金黄色圆子,浇以汤料。圆子外观金黄,表皮酥脆,馅心味甜香浓,是徽州传统风味菜。

此外,还有“蛏干烧肉”、“荷叶粉蒸肉”、“清蒸鹰龟”、“青螺炖鸭”、“方腊鱼”、“当归獐肉”、“一品锅”、“中和汤”等名菜佳肴。

七、“搜捕”徽州美食

徽州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诸多独特的菜肴原料,兼之徽菜特有的烹饪技法,故徽州美食星罗棋布,游人到此,不可不大开吃戒。现为好食者奉献几道美食:

一曰什锦蕨粉糊。徽州山区特产丰富,勤劳的山民以山养家,便挖出细小的野生蕨,将根洗净捣碎,漂净成粉。此粉细腻、白净、润滑、清凉,配上干笋、火腿、洋葱花等制成蕨粉糊,是夏季防暑降温之佳品。

二曰毛峰鸡丝羹。将黄山毛峰泡3分钟后,倒去原汁,再泡3分钟捞出。后将鸡丝、笋丝、火腿丝、姜丝调好味后置入汤锅内,加入100克茶汁,勾米汤欠,淋上蛋清,撒上毛峰拌匀即可。此种风味独特的开胃羹,历年来倍受食客好评。

三曰小溪涧桃花鳜鱼。山区小涧水少,鹅卵石多。这种在石缝中巡游的小鱼色似卵石,

肉质结实、鲜美,以小火慢烧,胶汁极浓。

八、徽菜走出安徽

徽商鼎盛三四百年,徽菜也在全国漫游。作为徽厨之乡的绩溪县,在外开饭馆的有220家,其中如上海颇有"大中国"、"大中华"、"第一春"、"大富贵"、"丹凤楼",武汉的"大中华",南京的"别有天"、各地的"同庆楼",当年苏州以及如山东临清等地,一条街就有数家徽菜馆。眼下的许多特级厨师,都代表当地参加全国烹调表演与比赛。实质上依然打下了徽菜烙印,继承了徽菜传统。像徽商有不少消失在当地一样,徽菜反而名气小了。实际上如同四在徽班进京形成京剧、形成国剧一样,徽菜的不断扩大与发展已形成一种国菜。领导人家中(包括邓小平家中)、各国使馆中,至今还是以绩溪厨师、以徽菜为主,也是一个证明。

徽菜成型后,已有数千式菜谱,已有专门书籍出版。其中,有许多色菜如"如意鸡",就是儿子出门母牵心,"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行程需要,把鸡加佐料油炸之后沥油用竹筒装好。显然,可食时间大大延长;"金丝琥珀蜜枣":妻子守家,年年摘家中枣子送夫君,盼望"早"归。头次丈夫说:"枣虽大不甜。"妻用糖煮过捎上,丈夫说:"虽甜不能长存。"妻子才想起,精制了"金丝蜜枣",又甜又可长期保留。可常常记起妻子念夫盼"早"归。蜜枣也作为甜食上了大酒席。这类饮食创新,在徽州还有许许多多。此蜜枣,明末清初传入宣城而称"宣城水东蜜枣"。

徽菜白案中有"喜庆粉糕"、"寿桃米",特别是与日本民食传统接近的糯米豆沙点心。还有出门常用的徽州馃,从不用油烤,易于较长时期保留又脆香可口。这些都有极浓郁的地方特色。

也有人说徽菜面临危机,这个理解是有偏颇的。现在问题是还挖掘的不够,整理提高得不够,宣传得更不够。其中比较困难的,是野味慢慢要变成家味了,已有不少实行家养了。从现代餐饮强调清素、淡雅,强调绿色食品来看,山区菜为主的徽菜,是更具备优势的。徽州(即现在黄山市)一带,可食并有疗效的野菜也有好几十种。

在徽州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现的徽菜,随着形势的发展,更会显示也他的强大生命力。

2009年度《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安徽徽菜文化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班级:文化产业管理

学生姓名:王子虎

学号:20071106133

指导老师姓名:敖其

2009年12月06日

旅游文化赏析 论文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王治青自助旅游攻略一、香格里拉速览: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自从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问世以来,作品中所描绘的香格里拉曾引起我的向往。皑皑的雪山、广阔无垠的草原、鲜红的莨菪花,神秘的喇嘛寺院……构成了这里美丽的风景。香格里拉藏语音译又为巴拉”,意思是“心中的明月”,指的是一种理想的生活。英语为Shangri-La,意为世外桃源,而这里,的确是一个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二、最佳旅游时间 5-6月:春末初夏,此时的香格里拉最美。5月底-6月初,主要为杜鹃花海(但随着天气变化时间可能会推后)。6月中旬有野花花海,如大小鸢尾花等。7-8月各种野花竞相开放,但此时为多雨季节。9-10月为秋季,色彩丰富,狼毒花开,此时景色也很美,适合摄影。11月初雪,色彩比较单一,天气较冷。12月,主要为雪景,可以看黑颈鹤。 三、消费指数: 香格里拉住宿、交通和餐饮的消费水平都不是很高。古城内和飞来寺的客栈住宿费用相对会高些,其他地方的住宿都比较便宜。 四、穿衣指南: 去香格里拉建议带上外套、羽绒服、手套、防滑靴。香格里拉气候干燥,紫外线辐射强,女性应准备好防晒霜、遮阳帽、太阳镜,特别是10月份以后,更要带足御寒衣物。每年6-9月是香格里拉的雨季,高原天气多变,可以多带几个塑料袋(或浴帽),雨天是罩在相机上,防雨又防尘,还可以保护设备。 五、景点: 香格里拉的景点主要集中在独克宗古城和县城周边、德钦县以北和虎跳峡一袋。正常浏览香格里拉需要2-3天,如果喜欢徒步,可以到虎跳峡和雨崩。但是有些人想到梅里雪山进行转经朝拜就会很长时间了。 1、独克宗古城 独克宗古城依山势而建,它是按照佛经中的香巴拉理想国建成的,有“建在石头上的城堡”和“月光城”两层含义。古城的路面起伏不平,由一些岁月久远的旧石头就着自然地势扑就而成。而今,石板路上还保留着深刻的马蹄印,那是当年马帮给时间留下的信物。独克宗古城拥有所有中国传统古城景区的特点:小吃、饰品、名族特色纪念品、客栈等,除了这些东西之外,这里就是个冷兵器交易市场,到处是买藏刀的,古城不大,9月末游人很少,很适合约上几个好友在小巷慢慢转悠,感受夜的柔和,细品各色灯光带来的魅惑!

安徽地域文化3

1、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现了池州诗人群和宣州诗人群。这两个诗人群体及其创作的诗歌非常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另外,安徽的巢湖地区还诞生了中唐著名诗人张籍。 2、在安徽贵池秋浦县,李白居住了数年之久,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著名组诗《秋浦歌》十七首。除了李白外,唐代还有多位名诗人在安徽进行过文学创作,例如曾任滁州刺史的韦应物,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滁州西涧》、《游西山》等;白居易曾在宣州写下《窗中列远岫》、《送侯权秀才序》等作品;曾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陋室铭》、《和州刺史厅壁记》等。 3、北宋安徽文人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梅尧臣、郭祥正、杨杰等人为代表的“革新”派,他们的作品源于生活,风格上多承古体,反对西昆体浮靡的词风,艺术成就较高;另一派是以吕公著、吕希哲等人为代表的“教化”派。他们重道轻文,提倡以理入诗但缺乏现实生活内容。这两派各有特点,共同构成北宋安徽诗坛的风貌,也是整个北宋诗歌创作的缩影。 4、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世称宁献王,明初戏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杂剧。他的戏曲理论著作《太和正音谱》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尤其是音韵格律方面的宝贵财富。 5、郑之珍,明代戏剧作家,著有传奇《目连救母》,又名《劝善记》。该传奇是在目连传说的变文、杂剧基础上改编而成。剧中写傅罗卜(法号目连),为救母去西天取经,学得佛法后深入地狱,历经磨难救出母亲的故事。 6、汪道昆在杂剧创作上享有盛名,今存《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四种,都是一折短剧,合称《大雅堂乐府》。内容都借传说来写历史人物的爱情故事:《高唐梦》叙楚襄王梦中会见巫山神女;《五湖游》述范蠡同西施归隐太湖之事;《远山戏》取汉京兆尹张敞为妻画眉故事;《洛水悲》写甄后之魂化为洛水之神,与曹植的奇遇。 7、阮大铖,明末著名诗人、戏曲家。其人品行恶劣,在青史上素有骂名,但在

经典国学常识

经典文学常识 1.【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yín)虎、卯兔、辰(chén)龙、巳(si)蛇、午马、未羊、申猴、酉(you)鸡、戌(wu)狗、亥(hài)猪 2.【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3.【四大名绣】 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4.【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5.【四大名花】 牡丹(河南洛阳)、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6.【四大发明】 造纸(东汉.蔡伦)、火药(唐朝.古代炼丹家)、印刷术(北宋.毕升)、指南针(北宋.发明者无记载) 7.【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8.【四书】 《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9.【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0.【八股文】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1.【六子全书】 《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12.【汉字六书】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3.【书法九势】 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4.【竹林七贤】 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5.【饮中八仙】 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16.【蜀之八仙】 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17.【扬州八怪】 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18.【北宋四大家】 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19.【唐宋古文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饮食文化

一、饮食文化概述 (一)饮食文化定义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重点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合而成的全部食物的总和。 (二)饮食文化的历史 1.远古时代 远古时代,人们生活在丛林中,习惯生吞食一切可以下咽的东西,饥饿时生食瘦肉,口渴时啜饮其血。燧人氏教人“砖木取火”,人类就进入了石烹熟食的时代,把植物的种子放在石片上炒,把动物放在火上烧。伏羲氏教会人们畜牧、打鱼、狩猎,为人类最初的食谱增添了肉类。神农氏发明最早的农具——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皇帝是最早的灶神,发明了最早的蒸锅,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 2.夏商西周 夏商周时期,农业、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谷物已备,粮食作物已作为日常的食源。夏朝非常重视帝王的饮食保健,在宫中首设食官、配置御厨,迈出了食医结合的第一步。“周八珍”是专为周天子而烹的宴饮美食,由两饭六菜组成。两饭为肉酱油浇大米饭,肉酱油交黍米饭。六菜为烤乳肉、烤母羊羔、烧牛羊鹿的里脊肉、酒糟牛羊肉、姜桂腌牛肉、烧烤狗肝。 3.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相当发达,不仅家畜野味共登盘餐,而且蔬果五谷俱列食谱。孔子的饮食简朴而平凡,认为粗茶淡饭一样美味。因此,对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他采取不理睬,不交谈的态度,而对于家境贫寒、居住陋巷、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则大加称赞。 4.秦汉魏晋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与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与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与文化传播。旅游文化建设乃就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就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就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与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就是表现得极为突出与典型,例如:伯都讷端午文化旅游节、龙华寺大雄宝殿开光庆典等,都就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与挖掘运用的典型。 2、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与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就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与内涵,主要就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与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旅游文化的内容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与相应的外延。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就是人类过去与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与。它就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的理论基础就是那些鲜明地反映着旅游经济与旅游活动特殊需要的部分,如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教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营销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发展史、旅游服务艺术、导游艺术以及各种复合旅游特点的娱乐形式等。除理论基础之外,旅游文化还有更广泛的外延成分。它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博物学、考古学、民俗学、宗教学、体育学、饮食学、建筑学、生态学、园艺学、色彩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中与旅游相关的部分;它更体现在旅游浏览、旅游娱乐、旅游食宿、旅游服务、旅游购物、旅游环境,以及旅游专业队伍建设等具体的旅游诸形态中。一言以蔽之,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 在这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建筑旅游文化。众所周知,建筑就是一门走出去的学科,需要去亲身感受大量的优秀建筑。因此,作为一个建筑学的学生,我们应该走到哪,瞧到哪,不就是

2012安徽地域文化作业二答案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到春秋战国时期,安徽的农业发展水平由一项水利灌溉工程得到见证,这就是芍陂的开凿与修建。 2、东汉时期安徽出现了两个堪与大天文学家张衡比肩的人物桓谭和王蕃。 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商业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徽商对数学的重视,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徽商编了不少应用商业数学书籍,如《铜陵算法》、《算林拔萃》、《庸章算法》、《算法纂要》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程大为的《算法统宗》。 4、清代安徽的天文学研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梅文鼎更被誉为“历算第一名家”。 5、朱载堉为明皇室子孙,他自幼爱好音律、数学,专心攻读,一生著书立说,主要著作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解惑》、《嘉量算经》等,这些著作涉及物理学、数学、天文学、以及音律、舞蹈等领域。 6、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并进说等各方面内容。 7、清末,废科举,行新学,安徽的文化教育仍位于全国前列。早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安庆就曾办有尚文小学堂;安徽第一所高等学堂——安徽省求是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85),比清政府正式颁布学堂章程还早4年。 8、魏晋时期的嵇康曾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人生观,并有“内和外见”的音乐见解,其中包涵了丰富而杰出的教育思想。嵇康还著有中国历史上一篇重要的音乐美学论文,即著名的《声无哀乐论》。在这篇论著中,他首先提出“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被触动以 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9、朱熹继承发展了先秦的教育目的论,提出“明人伦”、“为圣贤”的教育目标。 10、中国文学史上的“三曹”指汉魏时期的曹操、曹丕与曹植父子。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 11、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先河的作用。 12、南齐著名诗人谢眺于明帝建武年间出任宣城太守,其间创作了数十首诗篇,如《宣城郡内登望》、《高斋视事》、《祀敬亭山庙》、《游敬亭山》、《始之宣城郡》、《往敬亭路中》等等。这些作品既描摹出安徽宣城的风光与人情,又促进了当地文学的兴盛。因为他的诗歌而使得敬亭山名扬天下,诸多诗人慕名而来,纷纷唱和。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十二平均律:明代的朱载堉大胆而彻底地扬弃了千余年来的旧律制,创造了现今世界各国都在应用的十二平均律,这是我国声学史的一项杰出贡献。朱载堉实质上是在八度音之间分成12个音程相等的半音,顺序组成12个等程律,又叫十二平均律,如此,可以用任何一律作为主音组成各调的音阶,而且它们全音的音程都是一样的,这在乐律研究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十二平均律的发明比法国音乐理论家梅尔塞恩于1636年发表的十二平均律要早52年。 《物理小识》:明代方以智所著的《物理小识》,内容十分广泛,内分天、历、风雷雨阳、地、占候、人身、医药、饮食、衣服、金石、器用、草木、鸟兽、鬼神方术、异事等15类,共12卷,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有光学、电学、磁学、声学、力学诸多方面。它不仅总结了我国古代许多科学成就,批判地吸收了当时西欧传入的科学知识,而且对其中不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是在光学方面的成就更是突出。 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独立于官学制度之外,的学校制度,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它发轫于唐,至宋形成制度,南宋时大盛,迄明、清发达完备,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制度。书院制度对于传

安徽的饮食文化特点

安徽的饮食文化特点 每日一日三餐,早餐城镇居民多吃大米稀饭,辅之以各种早点,如大馍、油条、包子(肉包、糖包、豆沙包),糯米粉做的糍糕、烧 麦及烤山芋等。农村群众早餐吃干饭。中餐和晚餐城镇居民大都吃 干饭,在农村农忙时期,一般都在早饭后带上干粮上工,还要顺便 带些咸菜和一瓶开水。中午就不回家吃饭。农村晚餐有干有稀。夏 天晚上,多在农家的禾场上吃饭。一张小桌,放上几样小菜,全家 人围桌而坐。到了冬天的晚上,堂屋的火塘里燃着熊熊的炭人,火 锅内煮着两三样菜蔬,叫“一锅熟”,火塘边烤着玉米粑或米粉粑。全家围火塘而坐,边烤火,边吃晚餐。城乡群众对晚餐都比较重视。 豆制品是皖中、皖南人民喜爱的食品。制品有豆腐、白干、酱干、臭干、千张、豆腐果、油炸泡、素鸡(用酱油、千张包扎成卷)、豆 腐皮、豆腐脑等。其中八公山的豆腐、豆腐脑,马鞍山的采石茶干,和县、屯溪的酱油干驰名省内外。芜湖市的煮干丝,合肥的油炸臭 干子是著名风味小吃。另外豆制品也可同鱼、肉一起制做成可口的 荤菜,如:鱼头烧豆腐、银鱼煮干丝、干子炒肉丝(片)、豆腐(干子)烧肉等,既是家常菜,又可侍客。 皖北地区是指淮河以北的宿县、阜阳两地区和淮北市一带。这一地区的饮食习俗与皖中、皖南迥然不同,但沿淮一带如蚌埠、淮南 等地又与其有相似之处。 主食——皖北是以生产小麦、玉米、高粱、山芋、豆类等杂粮为主的地区,因此这一地区的群众以面食、杂粮为日常主食,一般是 收啥吃啥,随季节而异。在麦收季节皖北俗语有所谓“滚子响,鏊 子热”,群众日常吃的主要是麦面制品,有馍馍、烙饼、煎饼、油 饼等。烙饼更是群众喜爱的食品,制法吃法多种多样。在收杂粮的 季节,多吃杂粮制品。现在皖北群众的日常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农 村杂粮和米饭兼吃,这是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旅游文化论文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有的是文明都市,有的是工业化城市,有的则是现代化大都市,有的亦是历史文明的古都。不管是怎么样的城市,都用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人们,伦敦是世界上的经济发达、历史悠久、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文明大都市。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总体来说,是因为伦敦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化气息合理的融入在这个城市里。其作为英国的首都,也是作为世界上出名的城市,不论是经济上的发达,还是文化上的独特,总用其独特的味道吸引着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是不是你也有一个伦敦梦呢?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想去伦敦,好好的欣赏一下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工业文明的开始,又是什么样的原因成就了伦敦的文明。 发明等领域上的卓越成就,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都市。伦敦是英国政治

伦敦的星期天,不是所有的商店都停止营业,但是大多数(尤其是个人的)徽闭店所有的剧场和大多数电影院也都关门。因为伦敦人都喜欢在星期天出城去郊游。在英国,尊重妇女是体现绅士风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女士优先是一个人人皆知的行为准则。英国社会非常有制度,插队会遭到所有人的鄙视和白眼。事实上他们不会有人这样做.英国人的时间观念较强。对安排好的约会一定要准点。在英国,送礼时最好送较轻的礼品。由于所费不多就不会被误认为是一种贿赂。英国人也象其他大多数欧洲人一样。喜欢高级巧克力、名酒和鲜花。对于饰有客人所属公司标记的礼品,他们大多并不欣赏。在英国购物,最忌讳的是砍价。英国人不喜欢讨价还价,认为这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如果你购买的是一件贵重的艺术品或数量很大的商品时,你也需要小心地与卖方商定一个全部的价钱。英国人很少讨价还价,如果他们认为一件商品的价钱合适就买下,不合适就走开。另外英国人见面时不爱讲个人私事,而爱谈论天气,否则会受以冷遇。不是爱谈论天气,而是以天气为开头,化解都不说话的尴尬场面。还有些很有趣的事情:在英国,如果戴口罩上街,人们会认为是传染病者跑出来了,也许还会有人叫救护车;如果翘起大拇指那是拦路要求搭车之意。还有就是千万不要问女士的年龄. 伦敦有很多地标性建筑物。包括白金汉宫、大本钟,伦敦眼,塔桥,圣彼得大教堂等。很多人也会去欣赏一下英国的喜剧演出表演。

《安徽地域文化》答案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1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年8月30日),康熙批准了由吏部汇奏并经御前会议讨论通过的全国性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制政革意见,其中,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使安徽省三司健全,因此,康熙六年(1667)一般认为是安徽建省标志。 2、安徽建省大致经历了元末明初的行政区域统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布政使划片分治;康熙四年(1665年)调整左、右布政使辖区,使苏、皖两省分省分治奠定基础,确定疆界;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正式批准建省;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正式将省会定于安庆。因此,一般把公元1667年8月30日作为安徽省诞生纪念日。 3、解放战争后期,安徽境内的淮河南北、江淮地区先后解放,初建皖西、江淮、豫皖苏边区3个行政公署,下设专区,再下为县、市。1949年4月,撤销上述3个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5月,随着江南地区全部解放并普遍建政,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两个行署行使省的权力,但比省的规格要小。行署下辖直辖市、专区,再下为县及专辖市。1952年4月,撤销皖南、皖北2个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会驻合肥。 4、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5、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6、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兼容性、多样性、不平衡性、开拓创新性的基本特点。 7、道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派之一,春秋末年的老子初步创立了道家思想体系,战国中期的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术的集大成者。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老子》一书中。《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8、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集中表现为提倡新文化,颠覆旧文化。具体内容则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徽菜十大代表菜

徽菜十大代表菜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有八大菜系的,这八大菜系比较出名的,就是粤菜,川菜,徽菜东北菜等等,徽菜就是我国安徽地区比较常吃的一种菜,这种菜以他独到的风味最为出名,在做徽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具有徽州山区的地方风味,有很多菜都是比较出名的,那么徽菜十大代表菜都有哪些呢? 徽菜菜系又称“徽帮”、“徽州风味”,是中国着名的八大菜系之一。徽菜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徽州府,原是徽州山区的地方风味。 1、胡氏一品锅 胡适任北大校长时,用“一品锅”招待绩溪的女婿梁实秋先生,梁实秋先生品尝了“一品锅”之后,对此菜大加称赞,曾撰文做了详尽描述:“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二尺,热腾腾地端上来,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饺,紧底下是萝卜、青菜,味道好极”。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一品锅”改名为“胡适一品锅”,喻意着胡适永远是家乡人民心目中的一品大员。 2、臭鳜鱼 又称臭桂鱼、桶鲜鱼、桶鱼,腌鲜鱼,是一道汉族传统名菜,徽菜的代表之一,在安徽徽州地区(徽州即今安徽省黄山市一带)所谓腌鲜,在徽州本地土话中有臭的意思。这“风味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肉质鲜嫩、醇滑爽口,保持了鳜鱼的本味原汁。俗名臭鳜鱼。制法独特,食而得异香。

制作过程有讲究,是把新鲜鳜鱼用淡盐水腌渍在室温25℃左右的环境中,用木桶腌制最好,肚皮朝上摆放,用山间青石头或河卵石压住,时经六七天后,鱼体便发出似臭非臭气味。然后入油锅略煎,配以猪肉片、笋片,小火红烧至汤汁浓缩而成。厚入味,同时骨刺与鱼肉分离,肉成块状。 3、清蒸石鸡 是安徽黄山汉族传统名菜,此菜汤清香郁,肉细嫩柔滑,原味鲜醇,素以珍品着称。石鸡是栖息在山涧石缝中的一种蛙类动物,乃黄山特产。以休宁县大阜瀛所产最为着名。 黄山石鸡每只重五两左右,腹乳白,背黑有条纹,肉质细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等营养成分,并且具有清火、明目、滋补身体的功能,是山珍上品。 4、问政山笋 问政山笋是徽州山区传统名菜。竹笋是徽菜中的一味山珍,问政山笋在所有的笋味中最为鲜嫩,但不够香,加上香肠、香菇等增香,则弥补了不足,这道菜就称为两香问政山笋。 将笋加火腿骨、鲜猪肉骨烧焖,中途加进香肠、香菇。成熟后去骨装盘。菜品有红(香肠)、褐(香菇)、奶黄(问政山笋)三种颜色。笋经烧焖则入味透、质脆嫩,有香肠、香菇等混合芳香,是黄山春季时令菜。

浅谈中国文化之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文化之饮食文化 说起中国的饮食文化,或许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认为这无非就是各地的特色小吃,或是宴客的满汉全席之类的。然而,孰不知它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呱呱坠地,亲友要吃红鸡蛋以示喜庆。“蛋”是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殷切厚望。每个人从周岁开始每个生日都要“吃”,结婚时更要“大吃特吃”,到了六十大寿,觥筹交错地庆生宴更是不可避免的喜庆之事。这些“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被人打了嘴巴叫“吃耳光”,被人冷落叫“吃闭门羹”,混的不错叫“吃得开”,一时得志叫“吃香”…… 中国人的吃不只是满足生理需要,它更有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蕴含一种深刻的社会意义。亘古至今,中国的饮食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乃至一种哲理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中国道家始祖老子云:“治身养性者,节寝处,适饮食。”其体现一种追求雅饮与雅食的意境。又如孔子所说“君子食无求饱,安无求居,敏于事而慎于言”,“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兼者不受嗟来之食”。体现一种以浪漫主义的态度,追求饮食的精神享受。 虽说中国饮食文化不单单只是在于各地的特色小吃,但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也不可忽视,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地理、气候、产物、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信仰等不同,形成了有着不同风格的地方菜系,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每一个菜系都代表了每个地方的风味特色、饮食口味。晋代张华就在《博物志》中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说明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会形成了独特的菜系:山东鲁菜系、四川川菜系、江苏苏菜系、广东粤菜系、湖南湘菜系、浙江浙菜系、福建闽菜系、安徽徽菜系。 谈论中国的饮食文化,就要炫耀一下中国菜的雕刻工艺。 中国菜的雕刻工艺源于先秦的“雕卵”,到了汉魏有“调酥油”。进入唐宋,技术就更加精湛了。宋代的杨真人能用西瓜皮雕刻成人物、花卉、虫鱼的摸样,精巧可爱。食雕能在菜肴上写字作画,甚至于雕花。如在煮熟的猪蹄膀或五花肉,修成图形或椭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或在其皮上刻出字样和花边,或是一些菊花、大丽花等花卉。更有在煮熟的乳猪腿的皮上戳出鱼鳞花。同时,中国菜粘砌的工艺多用于果品的造型。唐时已有一种面塑艺术,著名的烧尾宴中就有一组“素蒸音声部”的面食,用面塑成70个蓬莱仙子,载歌载舞,栩栩如生,华丽壮观。当看到这一个个艺术品时,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敬佩,感叹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然而让我更觉不可思议的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饮食礼仪。 中国的饮食礼仪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根据文献我们可知道,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同时,这种饮食礼仪也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对于饮食礼仪的分化,我们一般分为宴饮礼仪、待客礼仪与进食礼仪。这些饮食礼仪的形成不单单一种形式、规范,更重要的是在其中的人与人的一种交流、联系,人的地位身份的表现。 在此所说的中国饮食文化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其博大精深,涵盖了方方面面,它不仅只是简单的吃吃喝喝,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品味、享受。 参考文献:《中国文化全知道》

旅游文化期末论文

内蒙古科技大学旅游 文化结课论文 题目:旅游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展及作用 课程名称:旅游文化 姓名:杨斌 学号:0962126217 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班级:09热动2班

目录 内容摘要 (3) 1.旅游文化 (3) 1.1定义 (3) 1.2分类和作用 (3) 1.3包括的范围 (3) 1.4内涵和外延 (4) 2.发展旅游文化的重要性及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 (5) 2.1发展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5) 2.2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 (5) 3.旅游文化的理解 (5) 4.总结 (6) 作者简介 (6) 参考文献 (6)

内容摘要 旅游,从古至今似乎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古有苏东坡游山玩水,才有流传于世的绝世佳作《核舟记》;北魏有郦道元行遍大江南北,才有权威实用的《水经注》。而前者是真正的游山玩水,后者则呈现出了一种旅居的形态。 如今,旅游已然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就是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旅游都是一种既时尚又大众化的行为。但随着近代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航空业的崛起,使得人们走出家门的欲望变得愈来愈强烈。人们的活动范围变得广大,这让旅游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旅游,是一种欣赏明川大山的方法,是一种感受异域文化的桥梁。 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还有心灵上的感动。旅游便成为了另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贯穿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俗文化、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水准。于是,旅游文化便悄然的存在于几千年的文明当中了。 关键词:旅游文化精神发展桥梁文明 1.旅游文化 1.1定义 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 1.2分类和作用 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旅游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1.3包括的范围 旅游文化绝对不是那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它一方面包括具体的、客观的内容,如:人、财、物等;另一方面还包括不可见的文化成分,如旅游者如何使用他的钱、财、物,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 从自然地理环境说,安徽地区位于华东的西北部,兼跨长江、淮河流域,平原、丘陵、山地俱全,河流、湖泊交错其中。全省共分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山地、皖中平原、皖南低山丘陵五大自然区。在这些自然区中,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其中差别最大的,则是淮北与皖中、皖南等地。就自然地理说,淮北一带,千里平川,一望无际,多为旱地,盛产小麦、杂粮;皖西、皖中、皖南一带,地形复杂,有丘陵、平原、山地、河湖,多水田,以产水稻为主。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和物产的差别,给当地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人文地理方面说,安徽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淮北、淮南等地属楚文化流行范围,皖南等地属吴文化范围,这些也给当时当地的民俗以影响,这些民俗也成为楚、吴文化的组成部分。至今安徽地区的民俗活动某些方面还保留了楚、吴文化(民俗)的遗风,如尚红色、崇鬼、拜虎以及少数男性的纹身(在手臂及胸部刺彩色龙形及字迹)等。 由于安徽地跨长江和淮河,地区的差异和交通状况的不同,所以南北民俗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淮北多为中原官话;口味咸中带辣,汤汁口重色浓,惯用香菜佐味和配色;“席上无酒不进餐”,喝酒猜拳行令,择筷打杠习以成风。因地近黄淮,灾害频繁,住居简朴,衣着朴素(老人爱穿黑、白、蓝三色),民风剽悍,“即使走险,也群起响应”,因而多出英雄人物,诚如梁启超所说:“淮河流域,阳开阴合,为我国数千年来政治史的中心,其代产英雄,龙跳虎卧,为吾国数千年人物史的代表。”而江淮地区,多为江淮官话;传统膳用沿江菜系(扬州菜),口味偏甜主鲜;但自清末“两湖”等移民的到来,既形成许多“方言岛”,又造成辣味东移现象,未冲击地区仍然是“晨行茶肆,食喜鲜甜”(如天长等地);民风淳厚,言必包公余公(宋包拯、元余阙);逢年过节,生老嫁娶,待客择居,更是古今参半,各取所需。 处于万山丛中的皖南山区,交通不便,方言支派较多,仅徽州一地而言,虽多说徽州话,但“同山不同音,问路带翻译”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村落仍然保存唐、宋古音古俗,有“中国古音活化石”之称。宗族深薮,崇尚儒风,“养子不读书,似如养圈猪”,已成为家规族训,所以千百年来,“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他们所走之路是:学—官—商,或学—商—官。所以自宋以后,有“天下文人半徽州”之说。由于商业的繁荣,以及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这里又创造了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的徽菜,闻名遐迩的徽剧,精美绝伦的徽州“三雕”(砖、石、木)艺术等成就,所以民俗尚文

徽菜故事

徽菜故事 徽菜次要由皖南、沿江战沿淮三种中央风味组成。皖北徽菜是安徽菜的首要代表,它发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古徽州)。据史料记录,早在南宋,皖南的"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已十分着名。沿江菜则以烹饪河陈、家禽见长,烟熏手艺独具一格。沿淮菜,重要由蚌埠、宿县、阜阳等天处所风味构成。 打开徽菜菜谱,面临那一个个熟习的菜名:包公鱼、凤阳酿豆腐、方腊鱼,您是不是晓得它们背后都借埋没着一段段斑斓动听 一、包公鱼 曾有位汗青人物露宿风餐观察安徽,歇息间隙,工做职员为他呈上经心筹办的菜肴。 这小我私家特别爱好此中的一道开肥传统热盆。只见它鱼喷鼻扑鼻,光彩酱白诱人,骨酥肉烂,半晌即化。他还连宣称好,并向事情职员扣问来源。本来,存安徽包河里生产一种鲫鱼,果鱼背是玄色的,让人们不由遐想起铁面无情的包彼苍,包公鱼便由此得名。 二、朱元璋风阳酿豆腐 相传墨元璋年幼乞讨时,大肠告小肠,奇得此菜,惊吸"人世甘旨也不外云云"!乃至在他即位后,也是出齿难记,特意从故乡请来厨帅专做此菜供其享用。此菜做法是将圆形豆腐片中心夹上鸡脯肉、猪肥肉、虾仁三泥,下油锅炸成金晃摆、圆滔滔的油果,再浇上糖醋熬成的卤汁,食之肉老坚喷鼻,苦酸新颖。清新适口。 三、方腊巧用鱼 方腊取宋军交兵,被宋军围困于齐云山独耸峰,虽然说此山易守难攻,然则方腊雄师粮草不敷,时候一少,有被困死的伤害,环境非常求助紧急。可是谁又能念到,最初竟是一条小小的鱼化解了危急。 本来,有一天圆腊走到山上的一个洪水池边,睹内里有良多鱼虾,顿死一计:他叫去一些兵士,把火池中的鱼虾皆捕捞起来,然后集合投背仇敌,以此来利诱宋军。宋军将发见山上有如斯丰硕的鱼虾,觉得山上粮草必定充沛,一时易以将方腊义师困死,强攻又攻不上往,只好撤围而来。苍生们为了记念方腊起义兵没有畏劲敌、奋怯冲杀之气焰,便将那讲菜命名为"方腊鱼"。 现在,徽菜颠末历代徽厨薪火相传,在连结本有重油、重色,重水功的根本上,因地制宜,奇妙用火,首创出浓浓适合、讲求食补、有口皆碑的徽菜文明。今朝徽菜馆正在天下已逾千家.仅上海就有l40多家,足见其触及里之广,影响力之年夜。 四、胡适一品锅 徽菜中有两样是祖籍绩溪的胡适先生最爱吃的:岭北一品锅和绩溪挞粿。梁实秋曾在胡适家吃过这样一品锅,他这样描述:“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有二尺,热腾腾地端上桌,里面还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皮饺,最底下是萝卜、青菜。味道极好。”胡适晚年留居纽约,逢年过节,常

饮食文化

1.饮食可以包括:饮食原料加工生产;制成的产品;对饮食品的消费 2.精神形态,饮食文化包括:烹饪技艺文化 3.《随园食单》问世,标志我国烹饪文化理论达到了成熟阶段 4.以主料加风味命名的:鱼香肉丝 5.菜点审美主要包括:色,香,味,形 6.中国四大菜系:川菜,粤菜,苏菜,鲁菜 7.中国八大菜系:川菜,粤菜,苏菜,鲁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 8.苏菜由淮扬,南京,苏锡,徐海组成 9.具有“闻香下马知味停车”魅力的是三套鸭 10.苏州三鸡指的是:叫花鸡,西瓜童鸡,早红橘酪鸡 11.浙菜的特点是:选料讲究,烹饪独到,注重口味,制作精致 12.不辣的湖南菜有:祖庵鱼翅 13.佛跳墙是:煨菜之冠,也是闽菜 14.北宋时期,宫廷菜相对简约,原料上,以羊肉味主占重要地位 15.清朝宫廷菜,主要由三种组成:山东风味,满族风味,苏杭风味 16.曲阜孔府菜,南京随园菜,北京谭家菜,并称中国三大宫廷菜 17.白肉血肠是最早满族人祭祖还愿时献于诸神的 18.酒生产的方法论有:两造法,发酵法,蒸馏法 19.两早就是发酵中稍加处理即可饮用的酒,如葡萄酒,啤酒,黄酒,素酒 20.蒸馏酒在发酵,再蒸馏而得的高度酒,如白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 21.按香型分为酱香型,米香型,清香型,浓香型,其他香型(风香,芝麻香) 22.斛是龙山文化出土的陶制酒器 23.古代酒礼分为拜,祭,啐,卒,嚼。 24.酒道基本原则:庶民以为饮,君子以为礼。 25.酒道根本要求:中和二字 26.酒令又称:行令 27.酒令分:雅令,通令 28.780年路遇著《茶经》是唐代文化形成的标志 29.按发酵程度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 30.泡茶:绿茶:85摄氏度左右高档红茶:95摄氏度左右乌龙茶:100摄氏 度左右花茶:85—95摄氏度左右 31.黎家人吃鼠肉,维吾尔族人视古尔邦节为大年 32.湖北东部地区三蒸指的是: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 二.名词解释 1.饮食文化:人类在食物的生产,消费中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现象,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 2.宫廷菜:奴隶社会王室和封建社会皇室所使用的菜肴,每个时代的宫廷菜都能代表当时中国烹饪技艺的最高水平,成为中华菜肴接触代表 3.官府菜:又称公馆菜,是封建社会管事人家制作并使用的菜肴,官府菜在规格是一般不得超过宫廷菜,而又于庶民菜有极大差别 4.酒礼: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及至各种不同场合礼仪规范 5.酒道:中国古代酒道的根本要求就是“中和”两字,就要饮到不影响身心,不影响正常生活和思维规范程序最好,以不产生任何消极不良影响和后果为度。

旅游文化论文

旅游文化之中国建筑文化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首先从宫殿说起。说到宫殿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故宫。北京故宫,旧称为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它是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北京故宫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开始建设,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故宫同时还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

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3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中国坛庙建筑的起源在于祭祀。当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发现了许多无法解释的事情以及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于是产生了神灵鬼魂之说。而祭拜这些神灵鬼魂的活动就统称为祭祀。根据考古学考证,最早的祭祀活动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后期,而有祭祀迹象的最多在10余万年前。伴随着祭祀活动产生的场所和构筑物就称之为坛庙。例如北京天坛。北京天坛(Temple of Heaven)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场所,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的等级制度。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2009年,北京天坛入选中国世界纪

宣城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 第五章安徽的艺术 学习目的: 安徽的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各种艺术形式发展生机蓬勃,流派纷呈,名家迭出。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历史,各种艺术形式的代表样式、主要特点、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从而对安徽的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有立体的认识。 学习要求: 1、从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五个方面,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安徽戏曲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 3、通过本章的学习,在掌握各种艺术形式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欣赏各种艺术作品。 学习建议: 1、结合教材自学和课外延伸阅读,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艺术形式表现的更多的是动态的、直观的、立体的样式,建议学生走出课堂,去观摩戏曲、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项艺术作品,体会安徽艺术的独特韵味。 3、如果有可能的话,结合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安徽艺术之旅”游,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安徽文化艺术的底蕴。 一般了解:安徽的戏曲艺术概况、舞蹈艺术概况、绘画艺术概况和建筑艺术概况。 一、戏曲艺术 1、安徽目连戏 目连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剧种,它主要搬演佛门弟子目连僧入冥间救母的故

事。安徽目连戏又叫“大戏”,主要流行于当时的徽州、池州、宁国、太平四府地域。安徽目连戏具有较为固定、戏文典雅的剧目,正统而丰富的唱腔,神奇而夸张的脸谱,行当俱全,还有讲求排场的一套演出规矩,唱腔为联曲体制。安徽目连戏一开始受到弋阳腔、青阳腔的影响,主要是用高腔形式在演唱,后来又兼唱部分昆曲、乱弹、徽戏,流传的时间很长,影响很大,在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目连戏由于宣扬佛教行善劝世,大多是崇信佛教的信徒行善还愿时演出,故俗称“还愿戏”。现在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福建等地乡间也还有目连戏的演出,安徽目连戏流传时间长、辐射面积广、影响大,又因山区较偏僻闭塞,宗族关系复杂,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原生态的目连戏面貌。 2、泗州戏 泗州戏是开放在泗洪大地上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它土生土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据泗州戏老艺人回忆,泗州戏是由当地姓丘、葛、张的三位艺人,吸收民间太平调等创新而成,故泗州戏演员旧时都称“丘门腿”,意谓丘姓门下学艺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泗州戏剧目丰富,如传统剧目《大出观》、《三踡寒桥》、《樊梨花点兵》、《走娘家》、《拾棉花》、《喝面叶》等长期盛演不衰。 泗州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非常鲜明。男腔粗犷、爽朗、高亢、嘹亮,女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有拉魂的魅力,故而被称之为“拉魂腔”。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及农民生活、劳动的音调。如赶牛耕地、妇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加以改造发展。泗州戏的花腔调门很多,同一种调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各人唱法互不相同,同一演员唱同一段唱词时都难以规范和定型,“怡心调”是泗州戏的最大特点。 二、舞蹈艺术 安徽民间舞蹈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不同风格,即所谓“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风格特色大致可分为五个不同色彩区:淮北及淮河两岸的舞蹈风格粗犷炽热,注重技巧。代表性舞蹈有《花鼓灯》、《火老虎》、《大鼓镲》等;皖西山区舞蹈风格明快,节奏跳跃,载歌载舞,代表性舞蹈有《鸽鸫理窝》、《十把小扇》、《十二月梳》等;安庆及长江两岸舞蹈风格秀丽文静,代表性舞蹈有《十二条手巾》、《十二月花神》、《抛球舞》等;江南地区舞蹈风格古老刚健、节奏深沉

徽菜的详细起源历史

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饮食文化概论课程 结课作业 设计题目:徽菜概论 专业班级:食品科学工程 学号: : 指导老师:袁 设计日期:

前言 徽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其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于南宋时期的 区的地方风味。 今次我们组五个成员对徽菜的历史起源、种类和原料等资料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找寻和整理,其中组员林梓洋负责查询知网文献,找寻有关徽菜的历史起源;组员永强负责找寻徽菜的菜色种类;组员叶子强负责找寻煮制徽菜需要用到的各种食材的资料;组员罗德浩负责将资料整合;组员梁永强负责审查润色。 本结课作业对徽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其中包含徽菜的历史起源、发展历史、徽菜的菜色种类、煮制徽菜的原料。 鉴于学生经验有限,设计时间紧,介绍难免有所欠缺,希望老师给予谅解。感老师的知道和参阅! 编者:林梓洋罗德浩 叶子强永强 梁永强 2016年4月

目录 一、徽菜的起源历 史.................................................... (4) 1.1徽菜的起源......................................................... (4) 1.2徽菜的成 熟.................................................... (4) 1.3徽菜的繁 荣.................................................... (6) 1.4徽菜的现 状.................................................... (7) 二、徽菜的种 类……................................................ (8) 2.1皖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