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及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为推翻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战争。

中国当时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又经历长期战争,破坏严重,满面疮痍。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医治战争创伤,建设国家,改善生活条件。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的意愿,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但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反动方针,在美国政府支持下,经过全面和充分的准备,发动了全面内战。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自卫战争,进而发展为全国解放战争。这场解放战争,连同准备阶段,共分五个阶段:

第一,战争准备阶段(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一直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蒋介石,为了抢夺胜利果实立即指挥几百万军队从大西南出来,一方面向华中、华北进军,抢占交通干线和战略要地,向解放区进攻,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全国恢复其反动统治;另一方面,玩弄假和平伎俩,同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签订停战协议,而实际上却积极进行战争准备。到1946年6月,蒋介石的总兵力达430万人,是人民解放军兵力的3.4倍。中国共产党识破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一方面制止蒋介厂军队的进攻,先后进行了上党、邯郸、绥远、四平等战役,给蒋介石军队以沉重打击;另一方面,也充分做好战争准备,整编野战军,调整战略部署,并向东北进军。

第二,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蒋介石在完成战争准备后,从1946年6月底进攻以河北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开始,发动了全面内战。国民党军队向华中、山东、晋冀豫、晋绥、晋察冀、东北等解放军大举进攻,企图在3至6个月的时间内,先消灭山海关以内的解放军,然后消灭东北的解放军。在此情况下,人民解放军实行战略防御,在各解放区开展运动战,先后进行了中原突围、胶济路、闻喜、晋北、苏中、大同、定陶、临浮、巨野、张家口、新开岭、鄄城、晋西南、宿北、滑县、三下江南、汾孝、四保临江、莱芜等31个战役,粉碎了蒋介石军队的全面进攻,初步稳定了战局。

蒋介石军队的全面进攻受挫后,从1947年3月开始,以山东、陕北为主实行重点进攻,企图消灭人民解放军部分主力或将解放军赶到黄河以北,然后抽兵进攻华北、东北。为粉碎蒋军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一方面在山东、陕北进行机动作战,牵制敌人主力,一方面在晋冀鲁豫、冀东、东北等战场转入战略性反攻,先后在延安、豫北、青化砭、羊马河、晋西南、正太、泰蒙、蟠龙、孟良崮、东北、青沧、保化等地打了13个战役,歼敌112万人,基本上粉碎了蒋军的重点进攻,并在战略上转为主动。

第三,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7月至1948年8月)。蒋军的战略进攻被粉碎后,从1947年7月开始,转为全面防御。而人民解放军则开始转为战略进攻。这种战略进攻,首先由刘伯承、以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谢富治领导的兵团和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向中原挺进开始,接着,其他野战军也先后展开进攻。解放军进行了进军大别山、进军豫西、进军豫皖苏和沙家店、大清河、胶东、东北秋季攻势、黄龙、延清、张家口、清风店、石家庄、东北冬季攻势、运城、邓县、宜川、临汾、洛阳、察南绥东、潍县、西府陇东、宛西、兖州、开封、晋中、睢杞等46次战役,歼敌152万人,解放土地15.5万平方公里、人口3700万、粉碎了敌人的全面防御和从1948年初开始的

分区防御,战略上更加主动。

第四,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9月3日)。蒋介石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被粉碎后,从1948年8月起,转为重点防御,守备战略要地和交通干线,呈现出摇摇欲坠之势。人民解放军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逐步优于蒋军,战略决战的条件和时机基本成熟。于是,人民解放军同蒋介石军队展开决战,先后进行了辽沈、济南、淮海、平津战役和保北、澄、察绥、荔北、郑州、西北冬季、樊城、西北春季、安新等共16个战役,歼敌197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为向全国进军,夺取解放战争和彻底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形势和条件。

第五、战略追击阶段(1949年4月至1950年6月)。战略决战后,蒋军尚有200万人,但在战略上已无法组成有效防御,而且由于国民党政治、经济、军事情况的日益恶化,蒋军人心惶惶,众叛亲离,面临全国崩溃。这时,人民解放军已达400万人,并且斗志旺盛;解放区面积扩大,日益发展兴旺。在蒋介石政权拒绝签署和平协定后,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和上海。从1948年7月至1949年6月,解放军歼敌305万人,解放土地60万平方公里,人口1.1亿。

渡江战役后,蒋军全面溃退,人民解放军58个军分四路向东南、中南、西南、西北,实行战略追击,先后进行了陕中,湘赣、宜沙、扶眉、兰州、赣西南、福州、宁夏、甘肃河西、衡宝、漳厦、绥西、广东、西南、广西、滇南、海南岛、西昌等26个战役,歼敌238万人,解放土地553万平方公里、人口2亿。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四年解放战争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1) 歼敌807万人,其中毙伤敌人171万人,俘虏敌人459万人,敌投诚177万人;缴获飞机189架,坦克622辆,装甲车389辆,舰艇200艘,炮54430门,枪34818870支,汽车22012辆;(2) 解放土地850万平方公里,人口4.82亿、城市2136座,除台湾、西藏和闽浙沿海少数岛屿外,全国都获得了解放;(3)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从此,中国人民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新的历史阶段。

解放战争的几个著名的战役

解放战争的几个著名的战役 几大著名的战役(已有影视上映) 一、孟良固战役 50多年前,在沂蒙大地一个不起眼的山头上,打响了一场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惊心动魄的战役——孟良固战役。这次在我军战争史上歼敌并不算多的战役之所以引起世人的关注,是因为它在当时整个中国战局的棋盘上起了关键作用。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使苦难的中国人民走出黑暗的尽头,早有准备的蒋介石又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同胞。 内战一开始,陈毅、粟裕和张灵甫就成为一对难解的冤家,在全套美式装备、兵力古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下,我军作战多次失利,得意的蒋介石和张灵甫盘算着在山东临沂决战,为此他们将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3个军共45万兵力集中于此,而当时我军兵力只有27万。 当时摆在陈毅、粟裕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与气势汹汹的蒋军决战,这是蒋介石和张灵甫梦寐以求的;二是让蒋军“集团滚动”过来,我们北渡黄河,卷着铺盖离开山东,这又正中蒋介石和张灵甫的下怀。此时的陈毅、粟裕陷入了两

难的境地。 战争本是军人的角斗场,但发生在沂蒙山区的这场征战,普通百姓却和子弟兵一同登上了战争舞台,他们手无寸铁,他们走上战场拿出的武器是他们几世几代用过的独轮车,是他们房前屋后的树木砍伐后做成的担架。 深明大义的沂蒙人民把维系军队战斗力的上百万斤的粮食放在成千辆的独轮车上,在上万人的肩膀上紧随我军南征北战。 二、济南战役 在解放战争史中,标志国共双方大决战的三大战役,在观众中已是家喻户晓。然而揭开三大战役序幕的一场攻城血战,却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它就是五十多年前发生在齐鲁大地的济南战役。 1948年的济南,曾经是国共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影响,使它成为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势在必夺的重要城市。为此双方尽遣名将出马,作为守方的蒋介石派出在抗战中战功赫赫的“黄埔三期第一将”——王耀武;而作为攻方的毛泽东则派出有“军中第一将”美称的粟裕和那位颇有传奇色彩的许世友。 决定攻守双方命运的决战,不知为何选在了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拉开了帷幕。双方军人各自为自己的命运殊死搏

解放战争试题及答案

【单元过关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 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任务是国内斗争。”你认为此斗争主要集中在() A. 国共两党内部的派系斗争 B. 内战与和平之争 C. 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之争 D. 是否争取外援之争 2.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3. 国民党民主派柳亚子先生赋诗称颂毛泽东赴的某一行动是“霖雨苍生”、“弥天大勇”。毛泽东的这一行动是去() A. 秋收起义 B. 井冈山会师 C. 长征 D. 重庆谈判 4.毛泽东在一次出行前,指示党内:“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它是不会发善心的。”你知道毛泽东这次出行的目的地是() A.上海B.广州C.重庆D.西安 5.“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切悬盼之至。蒋中正,八月十四日。”其中的“先生”是指() A.蒋介石B.毛泽东C.周恩来D.王若飞 6.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的重庆谈判是一场政治斗争。下面对这场斗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国民党进行谈判是政治欺骗 B. 中国人民希望谈判成功 C. 共产党不应该同骗子谈判 D. 谈判有一定成果 7.对于重庆谈判,有人说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下列哪一史实说明重庆谈判的失败() A.签订《双十协定》B.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全面内战的爆发D.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 8. 国民党《中央日报》总编陶希圣,对他的编辑们说:“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这说明国民党() A. 内战是真,和谈是假 B. 企图以军事优势争取谈判优势 C. 根本不把中共放在眼里 D. 军队纪律败坏,根本不服从调遣 9.在历史课本剧晚会上,《西安和平谈判》《重庆谈判》两块节目中。你会看哪一人物都曾出场()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高考真题演练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高考真题演练 河北省泊头市交河中学罗进美 [命题趋向] 本单元包括1945年到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结,高考中有较多的大跨度题目最后落点都不能落在这里。本单元美国对华政策可和列强侵华史、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政策结合命题。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可和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时期有关内容结合命题。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可和前后不同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相结合命题。 [应对策略] 1.按照争取和平民主(1945年8月-1946年6月)、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战略反攻(1947年7月-1948年8月)、战略决战(1948年8月-1949年1月)和胜利进军(1949年1月-1949年10月)五个阶段来掌握这一时期历史,并注意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五个阶段以战略反攻为重大转折点。这之前,解放军是在内线作战;之后,转为外线作战,开始结束蒋家王朝在中国统治的过程。 2.理清贯穿五个阶段的两条基本线索,即国民党假和平及发动内战失败的过程,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过程。如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召开伪国大,制定伪宪法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共产党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组织、领导反蒋第二条战线。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镇压民主运动,经济恶化,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军事上陷于防守;共产党挺进中原,开始战略反攻,开展解放区土地改革,领导国统区民主运动。 3.抓住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国民大会”,反蒋第二条战线,北平谈判等关键点,掌握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及其结果。从背景、目的、内容等方面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 4.归纳、整理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不同阶段战略方针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防御阶段,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反攻阶段,以外线作战为主,以中原地区为突破口展开全国反攻。决战阶段实行战略决战,将敌人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地区。渡江战役后,追歼残敌,解放全国。战略方针的变化,主要根椐敌我力量对比等因素进行分析。 5.了解、掌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发生的两次转移与标志。第一次由城市转向农村,标志是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

解放战争简介

解放战争简介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努力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并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革。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在虚假地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积极进行内战的准备。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地进行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治方针,以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军事方针。人民解放军在这些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前8个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4个月努力打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也逐步高涨,形成了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使蒋介石处于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从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迅速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与此同时,在解放区彻底实行了土地改革,开展了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了党对取得全国胜利以及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基本政策,批准了毛泽东主席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南京

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出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齐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迫使国民党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2.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说重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①分析: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大战役路线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 (2)思考讨论: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战场?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式? 为什么北平能够得到和平解放? (2)难点: 难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①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突破策略: 引导学生回忆中共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及取得的意义,分析为什么中共会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

高中历史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案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案 课程标准:1.了解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2.认识全面内战的爆发。3.了解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4.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课标解读:1.从“史实论证”角度分析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及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2.从“家国情怀”角度分析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 (1)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2)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爆发原因 2.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3.进程 (1)全面进攻 ①时间:1946年6月~1947年3月。 ②方针:针对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的形势下,中共确立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方针。 ③成果:1946年7月~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32个旅,连同非正规

军在内,共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2)重点进攻 ①时间:1947年3月~1947年6月。 ②方针: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③成果: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经济崩溃 (1)原因: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2)影响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萎缩。 ②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2.政治孤立 (1)1946年11~12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 (2)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内容:1947年夏,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2)意义: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2.过程

解放战争时期有哪些著名英雄人物

解放战争时期有哪些著名英雄人物? 刘胡兰刘胡兰山西省文水县人。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和六位老乡一起,在文水县的云周西村,被国民党阎锡山部残杀。那天,阎军突然包围了云周西村,刘胡兰被捕。她在敌人的威胁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他说: “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阎军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六个农民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并大声痛斥敌人说:“死有什么可怕!”“我再活十七岁还是这个样子!”说完从容就义。事后, 毛主席为刘胡兰题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赞扬刘胡兰光辉的一1947年2月2日,即刘胡兰烈士遇难二十一天后,我晋中解放军独二旅和独四旅的战士们,经过六分钟战斗,全歼了守敌,收复了文水县城,俘虏阎锡山军一千五百名,阎军七十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兼县长唐剑秋也被我活捉。 董存瑞董存瑞(1929一1948),河北怀来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为扫除部队前进的最后障碍,他担任爆破敌人一座桥上碉堡的任务。当他冲到桥下时,发现没有安放炸药包的位置,眼看部队总攻时刻已到,他毅然托起炸药包顶在桥身,猛拉雷管,炸毁碉堡,完成任务,壮烈牺牲。

部队党委授予他“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郅顺义郅顺义,原热河丰宁县人。1948年春,部队攻打隆化时,他和董存瑞并肩战斗,董存瑞舍身炸毁大桥后,郅函义高喊“给董存瑞报仇!”的口号,用董存瑞留给他的炸药包,轰坍了敌人最后一个碉堡,炸开了围墙,为部队打开了胜利的通道。隆化战斗结束后,郅顺义怀着给董存瑞报仇的决心,参加了昌黎、上庄蛇等一连串战斗,先后立大功四次,在他胸前挂着一枚毛泽东奖章,三枚勇敢奖章。1950年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 柴学久柴学久,河北邢台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入党。他是一个爆破大玉,在历次战斗中,他用各式各样的作药,炸毁过敌人的土墙、碉堡、电网、桥孔、铁路..他所在的兵团,授予他“开路先锋”的荣誉称号。他富有创造精神,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先后制造了炸药包、炸药炮、标语弹、曲射炮筒,改装过延性炮弹、迫击炮发射炸药、渡河草包、浮桥、轻便桥等十多种爆炸大器和工兵建筑器材,对部队战斗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 刘四虎,原绥远省丰镇人,1946年参军,1947年入党。他所领导的班、排都勇于拼刺杀敌。1948年在宜川战役中,他单身冲人敌阵,与敌肉搏,刺死七个敌人。在他的头上、脸上、脖子上、咽喉、腹部、左眼、左手,都被敌人刺伤过,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复习目标] 1.正确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原因和影响。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内战、发动全面内战的史实和在国统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分析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 3.掌握国民党制造的一系列反对民主和团结的惨案及重大影响;正确分析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追歼残敌等阶段的斗争情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分析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原因及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认识其伟大意义。 6.深入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地过渡时期。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经过战略进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2.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②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以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以发展美国侵略势力和控制中国。

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战役

国防教育宣传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战役 全国解放战争是我国民主革命阶段革命力量同反革命力量进行的一场决战。在这一时期,我军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采取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遵循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先后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战役140多次,消灭国民党军队800多万人,和全国人民一道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从1946年7月至1950年6月,我军进行的歼敌10万人以上的重要的作战行动和著名战役主要有:东北冬季攻势(1947.12.15~1948.3.15);晋中战役(1948.6.11~7.21);辽沈战役(1948.9.12~11.2);济南战役(1948.9.16~24);淮海战役(1948.11.6~1949.1.10);平津战役(1948.11.29~1949.1.31);渡江战役(1949.4.20~6.1);甘肃河西战役及解放新疆(1949.7~9);广西战役(1949.11~12.12);西南战役(1949.11~1950.4)等。在上述作战行动和著名战役中,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最为著名。兹简介如下: 辽沈战役:指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我军在东北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大规模进攻战役。解放战争当时已进入第三年,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总兵力共55万人,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我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决战部署,集中70余万兵力,首先攻打锦州,接着会战辽西,解放沈阳、营口。此役,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淮海战役:指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当时,集结在这个地区的国民党军共80万人。我军参战的有二野、三野和一部分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战役过程中,我军先在徐州以东新安镇、碾庄地区围歼了黄伯韬兵团17万余人,继而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12万人,在永城县东北地区围歼了杜聿明的三个兵团,此役共歼灭敌人55万余人,国民党反动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 平津战役:指1948年11月23日至1949年1月31日,我军在平晋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辽沈战役结束后,北平、天津、张家口三个地区的国民党军60余万人,企图从海上南逃或西窜绥远。我东北、华北野战军的两个兵团及地方部队100万人,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首先以神速动作将华北敌人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五个据点,接着围歼了新保安、张家口、天津之敌,使北平20余万守敌完全陷入绝境,同意接受和平改编。此役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52万余人,解放了华北大部地区。 渡江战役:我军进行三大战役后,蒋介石加强了长江防线,并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1949年4月20日夜起,根据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刘、邓、陈、粟、谭组成的总前委领导下,以木帆船为主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练习(含解析)

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 1.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A.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2.1952年秋,上海某民族资本家在本厂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运动。该厂工人议论纷纷,主要有下列4种意见。其中唯一正确的意见是 A.这个主张对国家有利,工人阶级应积极响应 B.工人阶级是国家主人,资本家休想随意使唤我们 C.什么“劳动竞赛”。我们挣多少钱做多少工 D.这是资本家的剥削花招,应当进行批判斗争 3.建国初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基本好转,其中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采取的政策是 A.保存富农经济 B.合理调整工商业 C.没收官僚资本 D.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建国初期,党和政府为调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鼓励其经济发展 B.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C.在土地改革中实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D.为平抑物价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5.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工矿企业中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主要是为了 A.清除反动分子和封建残余 B.改善工人的生产劳动条件 C.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 D.促进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 6.1950年上海一位有影响的民族资本家说:“6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这次仅用经济力量就压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想不到的”。这句话中所说用“经济力量”压住的事件是指 A.银元之战 B.没收官僚资本 C.土地改革运动 D.米棉之战 7.毛泽东认为,平定物价斗争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这主要是由于这场斗争 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②沉重地打击了投机倒把的活动 ③有利干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使人民政府在经济上开始站稳脚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④

人民解放战争课堂笔记(强烈推荐!!)

人民解放战争课堂笔记 1、关于民主革命时期的三条土地路线比较 2、比较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不同阶段实施的战略方针、实施依据和最终结果 3、比较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 (1)从形式上看: 相同点: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国民党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持国民党的统治地位。 不同点: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同时给全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而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上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

或与共产党“隔江而治”的目的。 (2)从结果上看: 相同点: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两次和谈都存在结束内战、实现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但都因国民党缺乏诚意而致使这种希望完全破灭。 不同点: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地位、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而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权。 作重心的转移 (1)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城市转向农村。 1927年,中共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第二次工业重心转移是由农村转向城市。 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经济建设转移到阶级斗争 1957年后党的左倾错误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展到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造成建国和建党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4)第四次工作重心转移是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8、战略反攻首选中原地区的原因 (1)中原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因为当时国民党正在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兵力分散在东西两头,中原地区就成了要害和薄弱环节。 (2)中原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地处长江淮河之间。进军中原,就可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山东、陕北之敌回援。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统区的战略目的。 (3)便于战略进攻的展开。三路大军进入中原后,布成倒“品”字形阵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调动和吸引了蒋军南线的全部兵力,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入战略反攻,构成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 9、战略决战首选东北地区的原因 (1)在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是全国五大战场上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2)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正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 (3)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 (4)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就能粉碎敌人战略收缩的企图,就能实施战略机动,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上的作战。 (5)攻占东北,就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10、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方面: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失败的根本原因);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③贪官横行,统治腐败;④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共产党方面: 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③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④组成了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⑤有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以上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②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④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 2.“八大”(1956) (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③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④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4.“十二大”(1982):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②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5.“十三大”(1987):①突出贡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大会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③大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十四大”(1992):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②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解放战争

通用常识-历史学模块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避免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持和斗争下,国共两党于1946年1月10日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蒋介石却在完成内战的准备后,撕毁了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30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内战爆发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此正式开始。 1946年战争开始初期,国民党军430万人,人民解放军120万人。国民党军凭借其兵力上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向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解放战争第二年起,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开辟了广大的中原解放区,威胁国民党军后方和腹心地带,使国民党军由进攻转入防御,逐步陷入被动。济南战役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尔后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战场上的主力,解放了东北、华北和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人民解放军总数达到400万人,而国民党军总数则下降到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国民党军,居于压倒性优势。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占领南京。1949年10月1日,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残存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人民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解放战争获得伟大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从此,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获得了解放,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影响。

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

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 《解放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解放战争必考知识点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解放战争重要知识点重庆谈判 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备战的策略,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 毛泽东去谈判的原因:为争取和平、民主。经过了43天,签署了《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内容: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基本方针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却拒绝承认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合法

地位。同意与共产党“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实行政治民主化。 重庆谈判意义:1.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2.《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再要发动内战,就将处于政治上的被动地位。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时间:1946年6月 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 国民党进军中原解放区等解放区,扬言用3到5个月时间,消灭共党领导的人民部队 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从1946年7月~1947年2月,解放军放弃了105座城市,歼敌71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蒋介石收缩战线,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榆林市、延安市)。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向延安猛扑。为诱敌深入,党中央和西北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西北解放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采用“蘑菇战术”,歼敌3万余人,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性事件。 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歼敌:5.6万人 横跨陇海线,涉越黄泛区,千里跃进,到达大别山区。 回复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像一把利剑插入敌人的心脏

人民解放战争知识总结及检测

人民解放战争单元知识总结及单元达纲检测【本章总结】 【单元达纲检测】 一、选择题 1.抗战结束后,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 ( ) A.建立什么样的国家 B.采用何种政体 C.由哪个党执政问题 D.人民民主权利问题 2.下列对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已经解决

B.国内阶级矛盾是中国社会惟一的主要矛盾 C.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仍然存在 D.反蒋斗争表明中外矛盾是当时最主要的矛盾 3.1945年,在努力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毛泽东告诫全党:“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要代表得好,不要像陈独秀。”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 ) A.要尽全力争取和平 B.尽力避免内战 C.国共合作不能再破裂 D.要做两手准备 4.1946年初,“美国计划将中共以一种类似西欧共产党所占的地位,纳入一个实际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材料反映出美国的意图是 ( ) A.改组国民政府,成立联合政府 B.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C.调解国共冲突,避免内战 D.要共产党交出政权和军队 5.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 ) ①冲破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②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③使中间党派提出的《和平建国纲领》得以通过④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6.人民军队实行运动战,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作战方针是在 ( ) A.粉碎蒋军的全面进攻阶段 B.粉碎蒋军的重点进攻阶段 C.人民军队的大反攻阶段 D.同蒋军的战略决战阶段 7.在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时,西北野战军采取“蘑菇”战术与敌人周旋,其主要目的是 ( ) A.保卫党中央转战陕北指挥战争 B.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C.拖住敌人兵力,援助华东野战军 D.避免与强敌交锋,以便保存实力 8.1946年秋,蒋介石召开伪国大是在 ( ) A.孟良崮战役后 B.国共合作完全破裂之后 C.强令解散民主同盟后 D.占领张家口之后 9.解放战争时期,标志着国共关系完全破裂的事件是 ( )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中共拒绝参加伪国民大会 C.蒋介石限令中共撤销驻南京等地的代表团 D.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 10.“五二○”血案发生的地点有 ( ) ①上海②杭州③天津④南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1947年,促使国民党反动派残酷迫害民主党派的主要客观因素是 ( ) A.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萎缩 B.战场局势日益不利 C.第二条战线作用加强 D.国民党独裁统治确立 12.中国民主同盟彻底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同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其直接原因是 ( ) A.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 B.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

【同步练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川教)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同步练习 1.第三次国内革命时期,重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学生运动是1949年的() A.抵制日货运动 B.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C.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D.“四二一”学生运动 2.我们家乡的一方沃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省()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先后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三个阶段。如下战役中,属于战略决战阶段的是() A.百团大战 B.挺进中原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阅读淮海战役人民支援前线统计表,据此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是() A.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B.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人民的积极支持 D.解放军武器先进

5.“十一天内,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州,救长春,救廖兵团…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这段材料是毛泽东对哪次战役的新闻评论()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渡江战役后,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宣告垮台。其标志是() A.北平的解放 B.天津的解放 C.上海的解放 D.南京的解放 7.中国诗词大赛上有一道毛泽东主席写的反映解放战争的诗词,其上半句是“钟山风雨起苍黄”,下半句参赛者应该答() A.红军赤水出奇兵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三军过后尽开颜 D.弥天大勇诚堪格 8.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 ①平津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④渡江战役。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解放军战将要粟裕在某次战役之后,于“万马腾欢”之时,填《沁园春》一阕:“杯高举,望军民莫醉,鞭指江南。”这次战役是() A.平津战役 B.渡江战役 C.辽沈战役 D.淮海战役 10.以下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影响是() A.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B.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C.表明了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D.全国性抗战从此开始 阅读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与历史图片,回答问题。

论中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 论中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杜康 1945年9月至1950年5月期间进行的解放战争,是一场持续时间较长、战区遍及中国全境、双方参战的正规部队最高峰时达400余万人的大规模的正规战争,也是一场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最终胜利而告结束的伟大的人民战争。 20世纪是一个典型的战争世纪。人类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均发生在这个世纪。中国作为二战主要战场,付出的代价是相当大的,在抗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经过8年抗战摧残的中国还是爆发了内战,两个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最终还是不能共存于中国。解放战争是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大兵团作战。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支持拥有着先进的作战武器和装备,而且在兵力数量上也远远多于解放军。而最终的结果也正好验证了毛主席的一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著名论断。“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为430万人,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不仅接收了100余万日军和数十万伪军的装备,而且美国还为它装备了50万军队;而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为127万人,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军的步兵武器”。(《中国近代史刚要》2010年修订版,17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实力的悬殊并没有主导结果,出乎国际上的军事家们的意料,解放军在短短的不到5年的时间便完成局势逆转并战胜国民党军队。这也是大兵团作战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其胜利原因也是很多军事家们研究的课题。可谓胜利的原因应从多方面考虑。 一、首先,从两党的立场上说,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利益,拥有着最广泛的人民基础,而且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事不会容忍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共产党政权存在的,所以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要实行独裁统治。所以虽然国民党在军队上得到美国的支持具有兵力和武器上的绝对优势,但在打持久战和大兵团作战时的后继力量不足。再者,从战争爆发的原因上说,刚经历艰难的抗战后的中国,人民是极不希望发生内战的,所以蒋介石发动内战是不得人心,虽然首先发动战争在战略上具有主动性,但在民族利益和信任上失去了保障,站在人民的对立面,陷入人民群众的孤立之中。而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是不会主动打内战的。所以在理由上国民党是理亏的,它是违背人民的意愿而兀自将国家推向战争的,相对对战争的负责毫无疑问是国民党。 二、从战争爆发的过程上分析。在抗战结束后,两党关于未来国家的走向持不同的态度。也决定了两党对待战争的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