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夯实基础】

知识点一:种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要知道判断)

知识点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

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⑴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

※提醒复习:样方大小的确定以及选取样方的方法等相关知识。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主要是会计算!!!)

(3)灯光诱捕法:趋光性的昆虫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3、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①增长型: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

②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稳定;

③衰退型:老年个体多于幼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减少。

4、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应用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属于生物防治)

知识点三: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

1、概念:(略,无需记)

2、类型:数学模型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分别是和,其中前者比较准确,后者更为。

3、建立的步骤:(详见教材P65,理解记忆)

知识点四:种群增长的两大曲线:曲线和曲线

1、两个曲线的对比: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比学习:①产生条件;②增长特点;③有无K值。

2、环境容纳量:在的情况下,一定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应用:①建立自然保护区,给濒危动物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它们的根本措施;②鼠害的控制方面。

3、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请复习我们补充的)

知识点五: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物种组成

(1)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群落中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种间关系

★学习指导:结合教材P73图4—10,理解四种种间关系的概念(不要记,理解后会判断),

重点掌握每种关系我们所介绍的数量坐标图和能量关系图,记住常见的例子。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

①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和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依赖于植物,因为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和。

②水平结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他们常呈分布。(群落普遍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些常见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它们的决定因素要记牢)

知识点六: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不太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及大致过程:演替的两种类型是:和。

★学习指导:两种演替的概念其实并不需要死记硬背,主要还是理解,重点是掌握两种演替的区别,如:起点、时间、速度等,从而能够正确判断。但必须准确记忆教材中列举的具体例子,初生演替有、、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有、、上进行的演替。

★教材P79图4—14“裸岩上的初生演替的大致过程是:。提醒大家,不要只背过程,每个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也要认真看看,比如:最先在裸岩上定居的生物是,该生物能够分泌,从而加速岩石的风化形成。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进入发生在阶段。鸟类开始明显增多发生在阶段。

★教材P80图4—15“弃耕农田上的次生演替的大致过程是:。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影响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这样做事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的关系,走道路。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5、年龄组成的类型: (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

高中种群和群落教案.docx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 1 节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安排 2 四、教学程 〖章引入〗学生P59,特种群的概念 〖板〗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下 能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 种群的集合。 〖引入〗以“ 探”引入,生思考回答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 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第一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位面(或体)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探究〗学生思考,提示。 〖讲述 1〗样方法( quadrat method )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 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 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 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 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随机抽取方 n 个,每个方的生物个体数X 1,X 2,X 3,?X n,方的平均数 X=∑X n/n。 〖探的〗生思考回答提示。 1.提示:“ 问题探讨” 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 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 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 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 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资料

精品文档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P61、62、68、75)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掌握计算和误差分析)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5.样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Nt=Noλ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 J型 增长的公式:种群增长倍数。λ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λ-1)。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开始一段时间内。 7.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的比较: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 值。 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8.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9.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10.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即水平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 垂直结构表现为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群落常呈镶嵌分布。 森林群落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植物又可以给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知识点

知识点3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电阻的串联 (1)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相当于增加导体的长度) (2)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等于各分值R 串=R1+R2+……Rn 。 (3)n 个相同电阻串联时的总电阻为:R 串=nR ●电阻的并联 (1)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相当于增加导体的横截面积) (2)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得倒数等于各分电阻的阻值之和,即: n R R R R 111121+?++=。 (3)n 个相同电阻串联时的总电阻为: n R R 0 = 。 (4)两个电阻R1和R2并联时的表达式为:R 总=R 1R 2

【实验原理】R=U I 。只要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可以测出 (通过计算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的大小,测量和计算时严格要求单位的统一性,即电阻的单位是Ω,电压的单位V ,电流的单位是A ,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这种通过测量电压和电流来测量电阻的方法是一种间接测量法。 【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实验电路】 【实验步骤】 ①按电路图连接实物。 ②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使小灯泡发光,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代入公式R=U I 算出小灯泡的电阻。 ③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 的位置,多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根据R=U I ,计算出 每次的电阻值,并求出电阻的平均值。 ①接通电源前应将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 ②连好电路后要通过试触的方法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 ③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保护电路。

《种群和群落》练习题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练习题2012.11 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的特征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D.种群,一条鲤鱼 2图甲和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1和种群2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3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A.总量将增加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D.保持稳定型增长 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5下图中①~④曲线表示在a、b、c、d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a.不断供应养分、水、氧气,除去有害废物;b.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有害物质积累; c.随时间延续,养分逐渐减少、无有害物质积累; d.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由于突变出现了新菌株,可分解原细菌的代谢废物,其合成的物质又可作为原细菌的食物。生长条件分别与生长曲线①、②、③、④相符合的是() A.a、b、c、d B.b、c、d、a C.c、d、a、b D.c、b、d、a 6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 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7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 是() A.m·2T B.m·220 C.2T/20 D.m·23T 8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9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10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小 C.先增后 D.相对稳定 11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不一定需要() A.随机取样 B.样方面积为1m2 C.样本数量足够大 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 1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习题

作业三种群和群落

导致出生率的下降,达到控制福寿螺数量的目的。 答案:(1)捕食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天敌 “J” 样方 (3)①6月中旬~7月中旬 成年(生殖期) ②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 ③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十分明显 9. (10分)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m 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 1、n 2、n 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株/m 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 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可) 样方法 ②物种 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 0 ③(n 1+n 2+n 3)3S 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10.)(9分)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 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 表示每3 h 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 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图1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知识分享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5年8考)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 ?? ? ?? ?? ? ??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 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 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 ? ??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 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 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调查 程序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曲线图 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 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1)针对“样方法”

欧姆定律知识点总结详

实验器材电源,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阻,开关,导线 实验电路及连接 注意: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变阻器调至阻值最大,电 表量程选择正确。 实验步骤电阻不变,移动滑动变阻器的 滑片调节电阻两端的电压,由 电压表读出电阻两端的电压, 由电流表读出通过电阻的电流 更换不同的电阻,通过 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 片,控制电压表的示数 不变,即电阻两端的电 压保持不变,读出电流 表的示数 实验图像 实验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电 阻的电流与电阻两端的电压成 正比 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 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 成反比

适用范围欧姆定律适用于从电源正极到负极之间的整个电路或其中某一部分电路,并且是纯电阻电路(纯电阻电路指的是把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电路,在电解槽,电动机,电风扇中欧姆定律不适用) 单位的使用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均使用国际标准单位,其中电流的单位为安培,电压的单位为伏特,电阻的单位为欧姆 同一性欧姆定律中的“导体”中的电流I,“两端”的电压U,及“导体”的电阻R,是对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而言的,三者要一一对应。在解题的过程中,习惯把同一个导体的各个物理量符号的下标用同一数字或字母表示,如R1,I1,U1 同时性在同一部分电路上,由于开关的闭合或断开以及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的移动,都会引起电路的变化,从而导致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所以公式I=U/R中的三个量是对同一时间而言的 公式的变形U=IR,R=U/I,这两公式并不是欧姆定律。注意导体的电阻是由导体本身决定,可由U和I求出,不能理解为R与U成正比,与I

成反比。这是物理和数学上的区别 知识点3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电阻的串联 (1)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相当于增加导体的长度) (2)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等于各分值R 串=R1+R2+……Rn 。 (3)n 个相同电阻串联时的总电阻为:R 串=nR ●电阻的并联 (1)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相当于增加导体的横截面积) (2)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得倒数等于各分电阻的阻值之和,即: n R R R R 111121+?++= 。 (3)n 个相同电阻串联时的总电阻为: n R R 0 = 。 (4)两个电阻R1和R2并联时的表达式为:R 总=R1R2 R1+R2 知识点3: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考点一种群的特征(5年8考) 对象 活动范围大、活动 的动物 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1.种群的概念 调查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程序 2.种群的数量特征 ①随机取样 注意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活动无影响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 年龄组成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种群密度(2)曲线图和柱形图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 曲线图 (1) 含 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 (2)类型 柱形图 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 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对“样方法”

①须做到“随机”取样。 ②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方形地块“五点取样”。 增长模型 ③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 ④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 前提条件 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生物制约制约 K值有无无K值有K值 种群 增长 (2)针对标志重捕法 ①须牢记估算公式:N 初捕数 ×N 再 捕数 N 总=N 再捕中 标记数 ; 率 变 化 ②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 种群 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 增长 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 速率 ③明确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 变化 a.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b.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 c.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 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理想条件下自然种群 的正常生理活动。d.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5年12考)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 联系 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5.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 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 6.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 主要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7.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 (1)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知识点练习题

初三物理辅导资料 温馨提醒: 善听,好思,勤练。 欧姆定律 一、考点、热点回顾 (一)知识框架 R一定时,I与U成正比 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U一定时,I与U成反比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 公式:(变形式,)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 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成立条件:I、U、R是对应同一个导体或同一部分电路上的物理量 原理: 伏安法测电阻电路图: 应用实验步骤: 串联电路:R=R1+R2+R3+……+R n 串、并联电路的电阻 并联电路: = = …… = 欧姆定律的规律:①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 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 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R=U/I) 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 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人体的安全电压≤36V 安全用电不能用湿手触摸用电器 注意防雷 (二)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1、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实验目的研究电路中的电流与电路两端的电压的关系 实 验 电 路 图 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 实验步骤 ①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②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定值电阻两端 的电压成整倍数变化 ③根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读出每次定值电阻两端 的电压值与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值,并记录在表格中 分析论证 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两端的 电压有关,电流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成正比关系。 图 实验目的研究电路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实 验 电 路 图 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电流表、电压表、n个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 滑动变阻器 实验步骤 ①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②闭合开关后,换不同的定值电阻,使电阻成整倍变化 ③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保持定值电阻的两端电压不变 ④把对应着不同阻值的电流值记录在表格中 分析论证 电流和电阻有关,当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时,电流随 电阻的增大而减小,即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图 3、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中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作用: 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改变R两端的电压大小;保护电路,使电路中的电流不至于过高。注意事项:

“种群和群落”专题复习

“种群和群落”专题复习 考点专题 "种群和群落"专题复习 江苏刘扬陈洪根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 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生 物高考的能力要求之一.种群和群落直接与生态环 境及社会热点相关联,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始终备受 命题人青睐.常见考点有:以图表,曲线等为信息载 体,考查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过程及规律应用, 种间关系;结合教材实验,以实验题的形式考查种群 密度和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操作与计数方法;而 群落演替作为新增的考点,几乎每年都要以一道选 择题的形式来进行考查. 一 ,要点整合 1.理顺和领悟好教材内容 本专题在必修三中各章节问的关系,遵循一条 主线,可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思想来统领:生物 个体(必修三第一,二,三章)一种群,群落(必修三第 四章)一生态系统(必修三第五章)一生物圈(必修三 第六章). 本专题与必修二的关系:种群的特征,数量变 化——生物的进化(基本单位是种群). 2.核心术语——记准,写准,理解透,把握内涵 和外延 (1)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2)种群数量的变化——"J"型曲线,"S"型曲 线,环境容纳量(K) (3)实验操作——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酵母菌 种群数量变化,土壤中动物丰富度调查 (4)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垂直 结构,水平结构 (5)群落演替——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3.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变化 1种群数量I 一直接I影响一 ?蕖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⑦ 4.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 (1)函数模型 理想条件下,—No(其中为t年后的种 群数量,N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A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t为种群变化延续时间). (2)曲线模型 ①''tT"型曲线 ⑦…S'型曲线 ③K(环境允许最大值) ④环境阻力(接自然选择 学说,它就是在生存 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 数) "J"型曲线为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S"

高级中学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习题集

高一生物第四章练习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2.(2015·四川)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 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4.(2015·广东)图1表示在一个10 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的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N t =N 0λt 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 .K 值约为120 000个 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B .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C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D .将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 ×n m 只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对实验所得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大 B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所得数据会偏小 C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草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数据会偏大 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车前草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偏大 7.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5年8考 )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1)针对“样方法”

①须做到“随机”取样。 ②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方形地块“五点取样”。 ③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 ④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2)针对标志重捕法 ①须牢记估算公式:N 总=N 初捕数×N 再捕数 N 再捕中标记数 ; ②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 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 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 ③明确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 a.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b.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 c.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 的正常生理活动。d.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5年12考 ) 1.研究方法 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 主要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3.种群数量增长的“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 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 (1)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 (2)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何种类型?为什么? (3)图中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对吗?

欧姆定律知识点(大全)经典1

欧姆定律知识点(大全)经典1 一、欧姆定律选择题 1.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小明把一只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电阻R x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接在电压恒为6V的电路中,如图甲所示.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a端向b端移动的过程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针对该实验过程,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 R x是定值电阻,其阻值为6Ω B. 电路消耗的最小功率为0.6W C.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0Ω D. 当P从a端移向b端时,R x的阻值变大【答案】 B 【解析】【解答】由电路图可知,电阻R x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位于a端,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 电路总电阻最大,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由图象可知,最小电流I最小=0.1A,电路消耗的功率最小:P最小=UI最小=6V×0.1A=0.6W,故B正确. 当电路中的电流最小时,对应电压表示数U滑=4.5V,由欧姆定律得,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故C错误. 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可知,电阻R x两端的电压:Ux=U-U滑=6V-5.0V=1V, 此时R x的阻值: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位于b端,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零,电路总电阻最小,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由图象可知,最大电流I最大=1.0A,则电阻R x两端的电压:U x′=U=6V, 此时R x的值 由上述可知,R x不是定值电阻,故A错误. 当P从a端移向b端时,R x的阻值变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分析电路图确定滑动变阻器和R x的连接方式及电压表所测的电压,分析出滑片在a端和b端时滑动变阻器应用的阻值,由图象乙确定出对应的电流值,由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的公式进行计算即可解答.

种群和群落专题复习

种群和群落专题复习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和种群密度调查 1(2011海南生物)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C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C。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 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 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得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 -2~?2C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2.(2009山东理综)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 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考点二:种群数量变化 3.(2010山东理综)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 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4(2010浙江理综)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 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 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 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 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 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缔增 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 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 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 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5(2011江苏生物)(多选)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虫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 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 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 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 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达到K值时开始衰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J 型增长” a 、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 、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 “S 型增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 、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 、曲线中注意点: (1)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时间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P61、62、68、75)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掌握计算和误差分析)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5.样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6.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倍数。λ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λ-1)。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开始一段时间内。 7.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的比较: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8.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9.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10.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即水平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 垂直结构表现为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群落常呈镶嵌分布。 森林群落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植物又可以给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注意:区分种群的空间特征和群落的空间特征。 1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热带地区最大,向地球两极延伸则逐渐减少。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采集调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两种: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12.种间关系共分为四种常见类型: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P73)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例如兔和草,狼和羊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生活习性越相近,竞争越激烈。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分为“一强一弱”和“一死一活”两种型。例如牛和羊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例如噬菌体和

人教版初三物理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知识点练习题单元测验(有答案)

人教版初三物理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知识点练习题单元测验(有答案)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一﹨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1﹨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1﹨欧姆定律的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数学表达式 = U I R 变形公式有: =,,,U R U IR I 3﹨说明: ①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即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的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 ②I ﹨U ﹨R 对应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不同时刻﹨不同导体或不同段电路三者不能混用,应加角码区别。 ③使用欧姆定律解题时,电压的单位用伏,电阻的单位用欧,电流的单位用安。 ④导体的电阻由导体本身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等因素决定。R=I U 是电阻的量度式,它表示导体的电阻可由I U 给出,即R 与U ﹨I 的比值有关,但R 与外加电压U 和通过电流I 等因素无关。 课外补充: 1﹨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 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公式:R=R 1+R 2 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多个电阻串联相当于增大导线的长度。 2﹨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 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公式:R 1=1R 1+2R 1 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多个电阻并联相当于增大导线的 横截面积。 【例题解析】

1.一段铜线的电阻为R,两端电压为U,通过电流强度为I,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R由铜线的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B.R的大小与U有关 C.铜线的电阻对电流通过有阻碍作用 D.R的大小与I无关 2.两条长度相等﹨截面积不等的同种材料制成的电阻丝,串联在电路中,则粗电阻丝[ D ] A.电流强度较大 B.电流强度较小C.电压较大 D.电压较小3.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 U/R,可变形得到R= U/I.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 C.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也为零 D.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4.有一条电阻线,在其两端加1伏特电压时,测得电阻值0.5欧姆,如果在其两端加10伏特电压时,其电阻值应为[ A ] A.0.5欧姆B.5欧姆C.0.05欧姆 D.20欧姆 5.两个电阻值完全相等的电阻,若并联后的总电阻是10欧姆,则将它们串联的总电阻是[ D ]A.5欧姆 B.10欧姆C.20欧姆 D.40欧姆6.一条导线的电阻是R,把它对折分成等长的两段后,再把这两段并联起来使用,这时电阻是[ A ] A. R/4 B.R/2 C. R/2 D.R 7.在一段导体两端加2伏特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是0.4安培,这段导体的电阻是___5___欧姆;如果在它两端不加电压,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是___0___安培,这段导体的电阻是___5___欧姆。 8.有两只电阻,R1=3欧姆,R2=6欧姆,若把它们串联后接到电压为6伏特的电源上,这两只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为U1:U2=__1:2____,若将它们并联后接到同一电源上,则通过它们的电流强度之比为I1:I2=__2:1____。 9.两个定值电阻R1:R2=2:3,将它们并联接在一个电源上,通过它们的电流强度之比I1:I2为_3:2_____,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U1:U2为 __1:1____。 10. 在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的阻值为10Ω。闭合电键S, 电流表Al的示数为0.3安,电流表A的示数为0.5安。求:(1)通 过电阻R2的电流。(2)电源电压。(3)电阻R2的阻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