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震地层学完美的讲义课件

地震地层学完美的讲义课件

地震地层学完美的讲义课件

地震地层学完美的讲义课件

层序地层学--考试资料

层序地层学考试资料 一、名词解释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联系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体系域: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是一个三维沉积单元,体系域的边界可是层序的边界面、最大海泛面、首次海泛面。 准层序: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的面为界、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在层序的特定位置,准层序上下边界可与层序边界一致。 首次海泛面: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即响应于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超对应的界面,也是低位与海侵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凝缩层:沉积速率极慢、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Ⅰ型层序:底部以Ⅰ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Ⅰ型或Ⅱ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类型。 陆棚坡折带:陆架向海盆方向坡度陡然增加的地方。 低位体系域:Ⅰ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并进型沉积:常出现于正常的富含海水的陆棚环境,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对较慢,足以使得碳酸盐的产率与可容空间的增加保持同步,其沉积以前积式或加积式颗粒碳酸盐岩沉积准层序为特征,并且只含极少的海底胶结物。 二、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1)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地震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即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海平面相对变化是形成以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成因相关的沉积层序的根本原因。 (2)4个基本变量控制了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和岩性。 这四个基本变量是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速率和气候变化,其中构造沉降提供了可供沉积物沉积的可容空间,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地层和岩相的分布模式,沉积物供给速率控制沉积物的充填过程和盆地古水深的变化,气候控制沉积物类型以及沉积物的沉积数量。一般说来,前三者控制沉积盆地的几何形态,沉降速率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综合控制沉积物可容空间的变化。 三、图示并说明三种准层序组序列特征 进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盆地方向进积,形成向上砂岩厚度增大、泥岩厚度减薄、砂泥比值加大、水体变浅的准层序堆砌样式。常为HST和LST的前积楔状体的沉积特征。 退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陆方向退却,尽管每个准层序都是进积作用的产物,但就整体而言,退积式准层序组显示出向上水体变深、单层砂岩减薄、泥岩加厚、砂泥比值降低的特征。常为TST的特征。 加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降速率基本等于可容空间变化速率时形成的,相邻准层序之间未发生明显的侧向移动,自下而上,水体深度、砂泥岩厚度和砂泥比值基本保持不变。常为HST早期和陆架边缘体系域的沉积响应。 四、对比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与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Ⅰ型层序之间的特征(含成因、边界特征、体系域构成及LST、TST、HST特征、主控因素) 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界面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沉降速率时产生的,它响应于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其上下地层岩性、沉积相和地层产状可以发生很大变化,具有陆上暴露标志和河流回春作用形成的深切谷。随着相对海平面下降,河流深切作用不断向盆地中央推进,形成了岩相向盆地中央方向的迁移特征。 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Ⅰ型层序界面是在海平面迅速下降且速率大于碳酸盐岩台地或滩边缘盆地沉降速率、海平面位置低于台地或滩边缘时形成的,以台地或滩的暴露和侵蚀、斜坡前缘侵蚀、区域性淡水透镜体向海方向的运动以及上覆地层上超、海岸上超向下迁移为特征。 这两类层序都包含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这三个体系域。 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中,LST的底为Ⅰ型不整合界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其顶为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初次海泛面,它经常由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楔状体组成。TST的底界为首次海泛面,顶界为最大海泛面,它由一系列较薄层的、不断向陆呈阶梯状后退的准层序组构成,当海泛面达到最大时形成薄层富含古生物化石、以低沉积速率沉积的凝缩层。HST广泛分布于陆棚之上,下部以加积式准层序组的叠置样式向陆上超于层序边界之上,向海方向下

《地震地层学》第二章

第二章地震层序分析 地震层序分析是区域地震地层学的基础,而地震层序分析的基础(或核心任务)是识别沉积层序这种地层单元,然后进行层序的对比和追踪。 第一节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一、地层的概念 碎屑物沉积成层状,通常称之为地层或层。这种成层性是由水或风等地质营力在相似地质环境时期将相当薄的席状沉积物散布在一较广阔的地区中造成的。 当沉积区的沉积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同时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在原生沉积地层的顶部继续沉积其他类型的沉积物; 2)或含有一段时间没有沉积物的沉积; 3)或者原来的沉积物遭受剥蚀。 二、地层概念的引申 由于沉积环境相同,所以层内的沉积物比不同层的沉积物更相似。这很容易理解,但问题往往却很复杂。 (1)虽然层内沉积物比不同层的沉积物更相似,但其横向延续性有一定限度。一个层横向有可能变薄或者尖灭,在尖灭地区会出现这段时间内无地层记录。或者,同一地层内的层状沉积物横向上由一种类型逐渐递变为另一种类型,表明区域沉积环境也已经出现(发生了)渐变的形式。

(2)沉积环境的特定组合导致相似沉积地层明显的不连续。例如,由于反复的水道化作用和多次的河水泛滥,河道砂岩和页岩通常是不连续的,而在其他沉积环境中,可形成较连续的地层,例如深海盆地中心的远洋页岩(纵横比例)。 (3)我们讨论的对象一般是横向延伸大于垂向延伸的沉积物。连续层是这样,交错层也是这样。 三、地层面的概念 定义:地层面是分隔沉积岩层的物理沉积面。 地层面包括:①纹层②岩层及③大型地层单元的界线,并代表了无沉积时期或沉积环境的突然变迁。地层面通常表示一个相当小的时间间隔。假如时间间隙大,则这种层面称为不整合面。 四、地层面概念的引申 1) 地层面所表示的时间间隔长短因地而异,不等时是绝对的,等时是相对的。 2) 但地层面表示在它的全部延伸范围内至少有某些小的时间单元是共同的。 3) 地层面概念完全与地质时代和岩石年龄有关。 4) 只有分隔不同地层时才容易辨认出来。 5) 产生地震反射信号需要速度—密度差,即波阻抗差。111V ρZ = , 222V ρZ =,210?Z =Z -Z ≠。 五、地层面的类型 地层面分三种类型:

地震勘探原理作业习题

地震勘探原理 1.什么是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介质?什么是的均匀介质和非均匀介质?什么是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 2.什么是应力?简述正应力和剪切应力的物理含义。 3.什么是应变?简述正应变和剪切应变的物理含义。 4.试叙述杨氏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及泊松比的物理含义。 5.试叙述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6.设流体中的压强为P =Kθ,试证明流体中的纵波满足以下方程 01222=??-?t P V P p , ρK V p = 7.解释名词: (1)波前和波尾; (2)振动图和波剖面;(3)波的球面扩散; (4)同相轴和等相位面;(5)时间场和等时面;(6)频谱分析 8.什么叫视速度定理? 9.从反射和折射波形成的机制,分析反射和折射波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10.试述面波传播的特点及频散现象? 11.一个三层模型如下图所示, 如果波从第一层顶界面出发振幅为A 0,法线入射波到第二层,试写出波在第三曾底界面上反射波返回至第一层顶界面时的振幅值。模型中R 表示反射系数;h 表示地层厚度;α表示吸收系数。 12.地震波在薄层介质中传播的动力学特点如何? 13.讨论绕射的产生过程。 14.什么是大地滤波作用? 15.一个以α=300出射的反射波的视周期T *=40ms ,视波长λ*=250m 。试计算其视频率f *和介质中的波速。当视周期不变,出射角变为200时,f *,λ*、、k *、v * 有无变化?若有变化,应当变为多少? 16.若脉冲g 1(t)的谱为G 1(f),而脉冲g 2(t)=g 1(at), a 为常数,试求g 2(t)的谱G 2(f),并分析其结果的物理意义。 试绘出点震源激发的p 波、SH 波和SV 波的振动方向示意图 17.假设声波、面波、直达纵波沿界面传播的视速度分别为350、700、1400(m/s),试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们的时距曲线。 18.水平反射界面以上介质的传播速度为2000m/s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h=500, 1000, 1500, 2000 m 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19.水平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为2000m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v 1=1500, 2000, 3000, 4000m/s 时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20.简述“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射线速度”等的定义及R 1 R 2 R 3

《地震地层学》第三章

第三章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是根据地震资料解释沉积环境背景和岩相。 第一节地震相的概念 一、相和沉积相 1、相的定义 相是一种具有特定特征的岩石体。 2、沉积相的概念 在理想情况下,沉积相是在一定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有特色的岩石,这种沉积条件反映一种特定的沉积作用或沉积环境。简单地讲,沉积相是沉积环境的产物。 3、沉积相的相标志 沉积相类型划分的依据是那些能够反映沉积相特征和类型的相标志。相标志包括八种类型: 1)颜色; 2)岩石类型; 3)自生矿物; 4)颗粒结构(粒度参数曲线,形态,圆度,颗粒定向,颗粒表面结构); 5)原生构造(层理,层面,生物扰动,其它沉积构造); 6)岩性组合; 7)韵律; 8)化石。

二、地震相的定义 地震相是一个可以在区域圈定的,由地震反射层组成的三维单元,共反射结构,外形,振幅,连续性,频率和层速度等要素,与邻近相单元不同。 实际上,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宏观特征在地震反射资料中的表现;或者说,地震相是岩相的声学响应。 由于地震分辨率的局限,地震资料不可能分辨出很细微的沉积结构和岩性变化,而只反映沉积相的宏观特征。如外形,较大规模的层面(大型交错层)。 三、地震相参数 1、反射结构揭示地下总的层理模式,根据反射结构可以解释沉积过程,侵蚀现象和古地形,另外,流体接触面(如一平点)也可通过反射结构识别出来。 2、几何外形地震相单元的总体形态,反映古地形,沉积作用等。 3、反射连续性与地层的连续性密切相关,连续反射表示了分布广泛,均一成层的沉积。 4、反射振幅包含了单个界面的速度,密度差以及它们顶底间隔(距)的信息。它反映侧向的层理变化和烃类的赋存条件。 5、频率与反射层的间距或层速度的变化有关,并且与气体的赋存有关。 6、层速度岩性(砂泥含量),物性(孔隙度),含烃性(流体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简述 Tissot 和 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分类采用三角图,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 化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所用参数是原油中沸点>210℃馏分的分析数据。Welte 三角图解分为六种类型:芳香—沥青型,芳香—中间型,芳烃— 环烷型,石蜡--环烷型,石蜡型,环烷型。 2、天然气分类按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溶于油和水中)、吸附气和固体 水溶气;按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按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聚集型天然气:游离气、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分散型天然气主要以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赋存。 3、石油地质学研究进展近几十年来,石油地质学无论在基本理论、勘探方法和分析 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新的进展。①生油理论上初步揭示了陆相生油和海相生 油的本质对陆相沉积盆地中有机质的丰度演化阶段、转化效率,源对比等方面都有了显著 的进展。②油气田形成方面,建立了陆相盆地中油源区控制油气分布的理论。③板块构造 理论研究含油气盆地类型及演化,指导了油气勘探。④地震地层学(区域地震地层学含层 序地震地层学与储层地震地层学含开发地震学)的应用。⑤储层评价技术的系统研究。⑥ 有机地球化学的应用。⑦数学地质和计算机的应用正在促使石油地质学发生深刻的革命。 ⑧石油地质学原理从静态向动态、从单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⑨在勘探方法上,采用了 综合勘探方法:重磁、电、地震、参数井等综合勘探。发展了以前的单纯的构造条件找油。⑩室内分析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生油理论、油气藏形成理论。特别是有机质的成熟度分析发 展很快。 4、在盆地、区带、圈闭三级评价研究中,盆地分析是础,区带评价是手段,圈闭描 述是目的 (1)盆地分析①内容沉积史:查明各时代层序沉积体系、沉积相,编制沉积环境图,指出有利的生、储、盖相带分布重塑沉积发育史。构造史:编制各层序等厚图,阐明坳陷 隆起发育演化,查明二级构造带类型、特征及分布,为优选区带奠定基础。生烃史:分析 各层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基本参数,确定烃源层,划分生油气区,恢复 盆地生烃史,为早期资源评价提供依据。运聚史:研究各层序烃源岩层油气运移的方向和 时期指出有利的油气运聚方向及部位,预测远景标。②方法:岩石学法:系统进行岩性、 岩相、厚度及岩石类型组合的观察描述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岩屑、实验分析等预测 可能的生储盖层及组合的纵向分布特征,建立岩性岩相、生储盖组合基干剖面。地球化学法:在剖面上确定有效烃源层,建立地球化学剖面在平面上区分生油、气区。区域地震地 层学,层序地层学法: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划分体系域,确定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在

《地震地层学》第四章 地震速度-岩性分 析3

第四章地震速度-岩性分析地震波的速度是地震勘探中最重要的一个参数,同时也是地震地层解释中最重要的一个参数。从实质上讲,各种(大多数)地震技术的核心任务(主要目标),在诞生初期,几乎都是围绕着地层速度的勘测在进行。从另一方面看,地震反射资料无非是地层界面之间波阻抗差的反映。 第一节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 一、岩石弹性常数的影响 根据“均匀的完全弹性介质中弹性波的波动方程”可以知道,地震纵波与横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弹性常数之间存在下述关系: V==(4-1)p V==(4-2)s 式中λ、μ是拉梅系数;ρ是介质的密度;E是杨氏模量;δ是泊松比。它们都是说明介质的弹性性质的参数。E比ρ相对于密度增加了,增加的级次较高。 二、岩性的影响 表一、

表二、沉积岩的波速 三、密度的影响 除了波动方程导出的严格公式外,已经可以肯定,速度与密度的关系近似为线性关系,随着密度的增加,速度也会增加。另外,国外对大量岩石样品做了物性研究后,提出了下列经验公式: 4V a ρ= (4-3) 140.31V ρ= (4-4) 但是,速度与密度的关系随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在每个地区应该存在一定的关系。 四、与埋深的关系 大量实际资料表明,在岩石性质和地质年代相同的条件下,地震波的速度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其原因主要是埋深控制地层压实程度的高低。一般地,存在如下公式: 0()CZ V Z V e = (4-5) 五、与地质年代的关系

在相同埋深条件下,地质年代增加时,塑性介质的蠕变,造成压实程度增高,进而速度降低。 六、与孔隙度和流体成分的关系 1、时间平均方程 11f m V V V Φ-Φ=+ (4-6) 2、油、气、水等流体的速度很小,尤其是气。 5000/m V m s =,(1600/f V m s =盐水) , (1300/f V m s =油),(300~400/f V m s =气) 。 七、温度压力的影响 温度升高,速度减小;压力增大,速度减小。 八、控制地层速度的四种主要因素 1.颗粒矿物成分(石英、长石、岩屑等) 2.孔隙度 3.孔隙流体成分 4.孔隙充填胶结物成分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 一 绪论 1.基本概念 ①含油气盆地 ②地层 ③地震及反射层④地震地层学???储层地震地层学 区域地震地层学 2.研究内容 ① 地震反射层地球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连续性﹑分辨率等油藏地质参数? ② 地震层速度?岩性分布、储层参数(Φ、ρ、So ) ③地震反射层几何形态关系 地震反射层接触关系地层单元划分对比? 地震相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 ④综合研究 3.历史及现状 ① 提出阶段(75—80) ② P.R Vaill 等1997,第26届AAPG 年会 Brown 等1979,地震地层学 ③ 发展成熟阶段(80—90) 徐大等译 地震地层学续集 物探局 袁柄衡 胜利局 杨云岭 ④ 多学科发展(90—至今) 层序地层学 储层地震地层学 定量地震地层学 二 地震层序划分和对比 (一)基本概念 1.地震层序:定义,界面,实体 2.地震反射界面类型 ① 地层界面类型 ② 地震反射层终止关系 ③ 地震反射层几何形态及规模(穆申1992) 3.地震层序实体类型

① 地震旋回体类型 ② 地震相 (二)地震层序单元划分原则及方案 1.划分原则:① 界面最大 ② 等时性 ③ 统一性 2.层序单元类型 ① 经典地层单元?????年代地层单元 )生物地层单元) 岩石地层单元).3.2.1 ② 层序地层单元???沙基等人俄)等人 西方..2.).1Vail ③ 国内常用地层单元及层序单元对应关系 (三)层序界面形成机制及类型 1.层序界面类型 ① 具剥蚀时间间断界面 1)构造抬升机制——剥蚀角度不整合 2)基准面不稳定——剥蚀不整合面 ② 无剥蚀间断界面 1)欠补偿面 2)补偿面 3)超补偿面 ③ 沉积界面 1)初始湖(海)泛面 2)最大湖(海)泛面 3)一般湖(海)泛面 4)岩相差异面—?? ???冲刷岩相粒度气候 2. 层序实体类型及形成机制 ① 实体类型 1)沉积韵律 2)沉积组合 ② 变量要素及变量方程 3.层序体形成机制要素 ① 构造沉降 ② 海平面上升 ③ 沉积物供给(数量、速度)?? ???规模实体界面 ④ 气候

西南石油大学 地震地层学考试复习题

地震地层学复习题 (PS:蓝色加粗的题目为资勘一班老师所勾划的考试重点,请大家侧重复习!) 1 绪论 1、地震地层学概念: 2、地震地层学研究内容包括那几个方面? 3、地震地层学的特点是什么? 4、构造解释与地震地层学解释分别采用了地震资料上的那些信息?分别主要解决那些问题? 2 地震层序划分 1、地震反射界面代表那种地层单位间的界面?为什么? 2、一般情况下,地震反射界面就代表了地质界面--层面和不整合面。但是,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为什么? 3、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关系: 4、地震反射界面为什么具有年代地层意义? 5、地震层序的概念 6、沉积层序的界线与地震层序的界线有何不同? 7、整一与不整一的概念是什么? 8、削蚀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 9、顶超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 10、顶超和削蚀在地震剖面上有何区别? 11、上超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 12、下超的概念是什么? 13、划分地震层序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14、如何制作年代地层剖面图? 15、垂直分辨力的概念、极限,影响垂直分辨力的因素是什么? 16、水平分辨力的概念、影响水平分辨力的因素是什么? 17、何谓层位标定? 18、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时,为什么要采用时变褶积算法? 3 海(湖)平面相对变化分析 1、海平面相对变化的概念? 2、海岸相沉积的含意? 3、海岸加积量、海岸进侵量的含意? 4、陆棚边角的含意? 5、海平面相对上升的定义、识别标志及成因是什么? 6、海平面相对上升期间,陆源碎屑供应速度为低速、高速、平衡供应时其相应的沉积旋回、海进与海退有何特征? 7、海平面相对静止的定义、识别标志、成因、旋回特征及海岸线运动方向是什么?

地震地层学复习提纲

《地震地层学》复习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补充内容: 1.地震资料解释的关键:(解释:指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的形态 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直接为钻探提供井位。) 1)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性本身的意义及其与地质上的内在联系; 2)了解并掌握地质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地震响应; 3)善于识别和区分地震(采集、处理)假象; 4)正确认识和理解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5)如何理解沉积岩沉地区,地震剖面上大多数反射是干涉复合的结果; 6)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往往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即地震上的多解性。 2.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资料解释。 3.地震波运动学、动力学的主要内容回顾: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介质中传播的时间、空间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地震波反射时间,同相性、旅行时差和速度等,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把地震时间剖面变为深度剖面,绘制地质构造图,进行构造解释,搞清岩层之间的界面、接触关系,断层和褶皱的位置和展布方向等。在油气勘探上最终的目的是寻找构造圈闭的油气藏。 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波形、频谱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地震反射特征,如同相轴的振幅、连续性,反射波的内部结构,外部几何形态等。从这些地震信息中可以提取非常有用的地层岩性信息,借以确立地震层序并进行地震相的分析。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预测生储油相带的分布,寻找地层、岩性圈闭

油气藏。除此之外,借助于地震波的振幅,频率、极性等动力学信息并结合层速度,钻井、测井资料,提取岩性和储层参数,如流体成分,储层厚度,性质,速度,密度,孔隙度等进行地震资料的岩性分析及烃类检测。 注:地震资料解释的三个阶段: 构造解释阶段:由时间、速度获得界面的深度、构造形态,落实构造圈闭。(任务:波的对比,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构造图的绘制) ①波的对比:是指运用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分析研究和识别出时间剖面上来自地下各反射界面上的反射波,并且在一条或多条剖面上识别出来自地下同一界面反射波的工作。 ②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就是依据位于测线或测线附近的钻井、录井所取得的地质和测井资料,结合地震剖面上各种反射层的特征(如时间深度、振幅、频率、相位、连续性等)推断各反射层所相当的地质层位;分析地震资料上所反映的各种地质和构造现象,如断层,地层尖灭,不整合,古潜山等;完成二维或三维空间的构造解释,地震地层学(沉积相、沉积环境)和岩性学的解释以及各种可能含油气圈闭的解释。 ③绘制构造图:主要依据工区内分布的纵横测线所得到的地震剖面,作出反映地下某一套地层起伏变化的完整图件—地震构造图或作出反映地下某个局部构造的形态图或其他平面图,最后根据石油地质方面的资料,推断构造圈闭的含油气可能性,为钻探提供井位。 解释三步骤:1、连井解释:钻井分层与地震反射层位的对比连接,了解地震反射层所相当的地质层位以及各地层的岩性接触关系;地震、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供参考)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岩石圈:上地幔软流圈之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包括上地幔上部固体岩石部分和地壳,其深度范围在0—70km,岩石圈在大洋地区薄,高原地区厚。 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下部塑性岩石所组成的圈层。其深度范围在70—250km之间,一般认为低速带内岩石接近熔点,但并未完全熔化。 大陆边缘:指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方。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与海沟。 大陆架:是海与陆地接壤的近海平台,其范围从海岸的低潮线起向海延伸到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转折段为止。大陆架地势平坦,坡度一般小于0.3度,平均0.1度,外缘水深一般不超过200m,最深达550m,水深平均130m。 矿物: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是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岩屑的混合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所裂开的面称解理面。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开,称为断口。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和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 岩石结构:反映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如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粗细、分选磨圆程度等。 岩石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火山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显著特征是有层理和层面构造。 交错层理:由一系列斜交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按其层系厚度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四种;按其层系形态可分为板状、楔状、槽状三种基本类型。 韵律层理:是由不同成分、结构颜色的沉积物有规律的交替叠置而成。常

地震地层学考试重点

《地震地层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地震地层学(Seismic Stratigraphy) 地震地层学是利用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测井资料、露头资料,研究地层的分布及沉积特征,分析盆地的演化史,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评价石油地质条件的一门边缘学科。 2.沉积层序(sedimentary sequence):沉积层序是一个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一 套地层,其顶部和底部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A depositional sequence is a relatively conformable succession of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bounded at its top and base by unconformities or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 3.层序(Sequence):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 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Mitchum,1977)。 4.地震层序(Seismic sequence):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由一套互相 整合的、成因上有关联的地层所组成,这套地层的顶界和底界都是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连接的整合面。 5.地震分辨率(Seismic resolution):指的是用地震资料能区分单独地质体的能力。 6.地震相(Seismic facies):是一个在一定区域内可以确定的、由地震反射所组成的三维 单元,其地震参数(例如反射结构、振幅、频率、连续性和层速度)不同于相邻地震相单元。 7.地震相分析(Seismic facies analysis):是指对地震反射波参数的描述和地质解释(环境 背景,岩相等) 8.地震相单元Seismic Facies Unit 是指由反射波组构成的可在图上表示的三维地震单元,且这些地震单元的参数不同于邻近单元的参数 a mappable,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unit composed of groups of reflections whose parameters differ from those of adjacent facies units. 9.准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 一系列成因相关的、并具特定叠加模式的准层序,大多数情况下,它以主要洪泛面和与之相对应的界面为界。 10.最大洪泛面(MFS) 也叫最大海泛面(Maximum flooding surface)是一个层序中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它是海侵体系域的顶界面并被上覆的高位体系域下超,最大海泛面常对应于最远滨岸上超点所对应的反射同相轴。 11.地震沉积学(Seismic sedimentology):是基于高精度地震资料、现代沉积环境和露头 古沉积环境模式的联合反馈来识别沉积单元的三维几何形态、内部结构和沉积过程的一门学科。 12.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地层学中研究沉积盆地充填,形成以不整合或 相对应的整合为界的成因地层单元的分支学科。” The subdivision of sedimentary basin fills into genetic packages bounded by unconformities and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 13.基准面(Base level):也曾叫作平衡面(equilibrium profile),它是由无数个平衡点组成 的面,在这个面上,沉积作用等于剥蚀作用,也就是说,在该面上既无沉积作用,也无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震地层学》期末考试试卷标准答案A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震地层学》期末考试试卷标准答案A 一、名词解释(共40分,每题4分) 答案及得分标准 1、不连续面——界面上下地层时代存在较大间断的层面(2分), 包括:(1)削蚀面(0.5分)、(2)上超面(0.5分)、(3)下超面(0.5分)、(4)顶超面(0.5分)共四类。 2、穿时面——切穿年代地层界面或与年代地层界面相交的层面(3分),包括:(1)流体接触 面、(2)古风化壳、(3)古岩溶等(1分)。 3、沉积层序——内部相对整一、连续且有成因联系(1分),以不整合面(1分)或者与之可 以对比的整合面(1分)为边界的地层单元(1分)。 4、地震相——为一个三维的地震反射单元(1分),其地震相参数如反射结构、相单元外形、振 幅、频率、连续性和层速度均(2分)与相邻单元存在明显差别(1分)。 5、S形前积结构——形如S型的前积结构(1分),发育顶积层(1分)、前积层(1分)和 底积层(1分)。 6、丘状外形——底平(2分)顶凸(2分)的反射单元外形。 7、均方根速度——在均匀介质、水平界面情况下(1分)把不是双曲线关系的时距方程化简为 双曲线关系时引入的一个速度概念(1分)。公式(2分)。 8、绝对海平面变化——海面(1分)到地心(1分)之间距离的变化(2分)。 9、沉积体系域——同期(1分)沉积体系(1分)的组合(2分)。 10、可容空间——可以容纳(1分)沉积物充填(1分)的潜在(1分)空间体积(1分)。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 1、简述地震不整一的类型和成因(10分) 答案要点及得分标准: (1)按顶和底分别划分不整一的类型(2分); (2)顶面不整一的类型,三种类型各1分(3分); (3)底面不整一的类型,三种类型各1分(3分); (4)不整一成因(2分) 2、简述地震前积结构的类型及其地质含义(10分)

用于地震地层学解释的几何属性

用于地震地层学解释的几何属性 T OMAS V AN H OEK ,壳牌马来西亚勘探开发 S TEPHANE G ESBERT 和J IM P ICKENS ,壳牌国际勘探开发 层序地层学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证明了它在盆地解释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为理解地层演化提供了框架,并且是预测储层、盖层和烃源岩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地震层序地层学传统的方法用到了对叠加类型、地震相特征的观察,以及它们的分布来构建地下模型。我们给出了一系列从地震上导出的几何属性,它提高刻画这些观察,允许在早期解释中构建层序地层框架。 经典的地震层序地层从把地震资料细分为原始反射包开始,并把它当作地震层序和系统区。这是在识别地震反射终止处(上超、下超、截断、顶超和假截断)基础上进行的。利用地震相分析(对地震 反射参数如几何形态、连续性、振幅、频率和层速度的描述和地质解释)把地层和系统区再细分为地震相单元,这有助于环境背景、沉积过程和岩性预测的解释(Vail ,1987)。可以在一定范围上(时间和空间)做出观察 报告和结论,但是层序地层模型一般在分区和局部水平上进行整合。 地震属性在地震不连续性、频率、振幅和层速度特性上的测量已经存在许多年了, 但是这些传统推导并没有把大尺度构建模型 图1 用来说明几何属性和伪Wheeler 显示的Vail 的种子系统区的 合成图。(Vail ,1987)垂直轴是ms ,水平轴是道集。 图2 图1的放大,剖面上有大幅下降的倾角场。几何信息限定在倾角场上,正如所示的发散、汇聚和平行区。

体现到层序地层上来。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把地震资料放置在局部尺度上(单道到 3-9 图3 薄层属性突出了反射终端(如,上超、下超),在时间和空间上直接描述了反射区。系统区和系统区要素可以进行解释。HST 为高水位系统域,TST 为海侵的系统域,LST 为低水位系统域。 道,使计算上比较直接)。 作为对比,与层序地层学相关的地震几何特性包括外部形态和反射几何形态;(例如 Mitchum 等人,1977),做了大量努力得到如地震属性形式。在几百到成千道集尺度上获取相关地震几何属性已成为严峻的挑战。有些解释员使用手工技术,尽管有效,但是劳动强度大并在层序地层模型建立之前需要大量人工解释工作。 由于主要关注于局部尺度效应(如,Randen ,1998;Barnes, 2000),大多数前期获取地震反射几何特性作为一个属性的尝试被 限制在一个范围内。随后在成像处理技术上 图4 不整合属性。这个属性突出了层序边界,以及下超界面和海侵的边界。SB1为类型1的层序边界。SB2为类型2的层序边界。MFS 为最大洪水边界。TS 为海侵侵的边界。 (Bakker, 2003),计算能力和半自动追踪技术 的改进,使得对地震几何属性和几何学分析的研究得到复兴。近几年来,这项技术已经得到巨大的进步,并在二维和三维描述技术中得到证明(Lomask, 2006; Ligtenberg 等人,2006)。 我们展示了三个中等到大尺度的地震几何属性,它把现在地震属性与经典层序地层学相融合。为了说明它们的应用,展示了一个Vail 种子系统区示意合成图。结合一个来自巴西坎波斯(Campos )盆地的实例研究,来说明这些属性在次级区域的应用分析。本专刊中的另一篇Guerra 和Poupon 的论文通过地震几何属性展示具体勘探实例。

层序地层学答案

一、名词解释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联系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体系域: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是一个三维沉积单元,体系域的边界可是层序的边界面、最大海泛面、首次海泛面。 准层序: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的面为界、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在层序的特定位置,准层序上下边界可与层序边界一致。 首次海泛面: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即响应于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超对应的界面,也是低位与海侵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凝缩层:沉积速率极慢、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Ⅰ型层序:底部以Ⅰ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Ⅰ型或Ⅱ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类型。 陆棚坡折带:陆架向海盆方向坡度陡然增加的地方。 低位体系域:Ⅰ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 并进型沉积:常出现于正常的富含海水的陆棚环境,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对较慢,足以使得碳酸盐的产率与可容空间的增加保持同步,其沉积以前积式或加积式颗粒碳酸盐岩沉积准层序为特征,并且只含极少的海底胶结物。 二、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1)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地震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即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海平面相对变化是形成以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成因相关的沉积层序的根本原因。 (2)4个基本变量控制了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和岩性。 这四个基本变量是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速率和气候变化,其中构造沉降提供了可供沉积物沉积的可容空间,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地层和岩相的分布模式,沉积物供给速率控制沉积物的充填过程和盆地古水深的变化,气候控制沉积物类型以及沉积物的沉积数量。一般说来,前三者控制沉积盆地的几何形态,沉降速率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综合控制沉积物可容空间的变化。 三、图示并说明三种准层序组序列特征 进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盆地方向进积,形成向上砂岩厚度增大、泥岩厚度减薄、砂泥比值加大、水体变浅的准层序堆砌样式。常为HST和LST的前积楔状体的沉积特征。 退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陆方向退却,尽管每个准层序都是进积作用的产物,但就整体而言,退积式准层序组显示出向上水体变深、单层砂岩减薄、泥岩加厚、砂泥比值降低的特征。常为TST的特征。 加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降速率基本等于可容空间变化速率时形成的,相邻准层序之间未发生明显的侧向移动,自下而上,水体深度、砂泥岩厚度和砂泥比值基本保持不变。常为HST早期和陆架边缘体系域的沉积响应。 四、对比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与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Ⅰ型层序之间的特征(含成因、边界特征、体系域构成及LST、TST、HST特征、主控因素) 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界面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沉降速率时产生的,它响应于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其上下地层岩性、沉积相和地层产状可以发生很大变化,具有陆上暴露标志和河流回春作用形成的深切谷。随着相对海平面下降,河流深切作用不断向盆地中央推进,形成了岩相向盆地中央方向的迁移特征。 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Ⅰ型层序界面是在海平面迅速下降且速率大于碳酸盐岩台地或滩边缘盆地沉降速率、海平面位置低于台地或滩边缘时形成的,以台地或滩的暴露和侵蚀、斜坡前缘侵蚀、区域性

地震地层学名词解释

地震地层学重点思考题 地震地层学:利用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测井资料,露头资料,研究地层的分布及沉积特征,分析盆地的演化史,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评价石油地质条件。 地震层序: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它是由一套互相整合的,成因上有关联的地层所构成,这套地层的顶界和底界都是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连结的整合面。 整一:地层与层序顶(底)界的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平整面平行;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层序内的反射同相轴与层序顶界面平行。 不整一:、、、、、、、、、、、、、、、、、、、、、、、、、、、、、、、、、、、、、、、、、、、、、不平行。 削蚀:地层的横向终止;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同相轴的横向终止。常由侵蚀和构造断裂造成。顶超:原来倾斜的地层逆倾向对着层序顶界厚度逐渐减小以至消失;水平面相对静止的情况下,沉积物不能加积,发生过路向前推进而形成,同时可能存在小的侵蚀作用。 上超:上覆地层对着一个原始沉积斜面逆倾向超覆;因无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间断,当连续的新地层对先前存在的面超覆时,形成上超。 下超:上覆倾斜的地层对着一个倾斜的或水平的原始沉积面顺倾向超覆;因无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间断,当连续的新地层对着先前存在的面超覆尖灭时,形成下超。 垂直分辨力:指在地震记录上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的层厚度Δh是多少。极限为(λ/4)。 水平分辨力:指在水平方向上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 海平面相对变化:海平面相对于陆面的视上升或视下降。 海岸相沉积:海岸相带为非海相海岸沉积(冲积平原或洪泛沉积)及滨岸相沉积,高于海平面几米、几十米甚至更高,但它和水体中的沉积物(如浅海陆棚相)属于同时期沉积物。 海岸加积量、海岸进侵量:理想(原始)情况下,原始沉积层的表面可认为是水平的,这时两个上超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分别称为海岸加积量和海岸进侵量。 周期:指只发生一次海平面的相对上升和相对下降的时间段落。 准周期:把一个海平面的相对上升和静止,继之以另一个相对上升而中间无下降的时间段落。 超周期:海平面连续上升到比较高的相对位置后,继之以一个或几个大的相对下降而降到比较低的位置,这样一个时间段落。(即两个重大降落之间的连续上升) 地震相:由地震剖面所展现的所有反射参数的总合,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地震相单元:在一定区域内可以确定的、由地震反射所组成的三维单元。其地震参数(如反射结构、振幅、频率、连续性和层速度)不同于相邻地震相单元。反映了地震相所对应的沉积相沉积时的古地理位置和沉积环境。 地震相分析即是根据地震资料解释环境背景和岩相。 定量地震相分析:借助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加以提取、分析,并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对这些地震信息的地质特征加以解释。 地震属性:地震数据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统计特征的具体测量。 第1页共1页

地史学复习提纲(考试必备)!!!学习资料

(一)总论(沉积古地理学+地层学+大地构造学) A,沉积古地理学 沉积古地理学是地史学研究的基础,对于地层的沉积相的相分析是进行大地构造学的研究以及地层学的研究的基石。本节内容的概要,本人分为三节---基本概念、相标志、几种沉积相的介绍。 A-1基本概念: 沉积相:沉积于特定的古环境的具有一定的岩石、化学特征的地层。 相变:沉积相在横向上的变化,反映了空间上的变化。 瓦尔特定律:在连续沉积的前提下,空间上相邻的沉积相在纵向上亦是相邻的。相分析:依据不同地层的岩石、化学、生物特点分析其形成环境。 相标志:反映地层形成环境的原生沉积特征。 A-2,相标志: A-2-1,物理标志: ①层理构造:分为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块状层理; 水平层理多由细粒的泥或者粉砂质组成,纹层极薄,反映低能的水环境。 平行层理由较粗的砂质组成,由较高的水动力产生。 交错层理,又分为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平面且相互平行;楔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平面但是彼此相交;槽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曲面且彼此相交。从板状交错层理到槽状交错层理大致上反映了一个水动力递增的变化。此外交错层理具有示顶底及定流向的作用。 递变层理,由重力流产生,形成的没有纹层面的粒度由下至上由粗到细或者由细到粗的层理构造。 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脉状层理为砂包泥式的泥沙质互层,而透镜状层理为泥包砂式的泥沙质互层。前者反映水动力较强的环境,后者反映水动力较弱的环境。 ②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 波痕是由于水流的流动造成的,可以指示水流的流向,也可以指示地层的顶底。而泥裂以及雨痕等暴露构造可以指示干旱的环境。 ③软沉积构造,由于地层的扰动产生的构造,可以反映地震等古地质事件。 A-2-2,化学标志 地层中的一些自生矿物(如海绿石)与沉积环境的特定的地球化学条件有关。 A-2-3,生物特征 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生物习性,通过研究地层中的一些特殊的指相化石,可以判断其沉积相。 A-3,几种沉积相 进行合理而且正确的相分析的前提是对几种特别典型常见的沉积相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乃至比较精通。接下来介绍几种典型的沉积相—滨浅海(碎屑型、碳酸盐型)、半深海、深海、海陆交互相、河流相。重点介绍其沉积岩的岩性以及构造类型。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 牟中海 一.绪论 1.地震地层学概念: 利用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测井资料,露头资料,研究地层的分布及沉积特征,分析盆地的演化史,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评价石油地质条件。 2.地震地层学特点:综合性,科学性,预测性。 3.地震地层学研究内容: 地震层序划分,海湖平面相对变化分析,地震相分析,地震相的岩性解释,储层预测,生储盖条件的评价,隐蔽圈闭的预测。 二.地震层序划分 ⒈一般情况下,地震反射界面就代表了地质界面——层面和不整合面。但是,地震发射界面与地质界面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为什么? 答:①并非所有的地质界面都是波阻抗界面,只有波阻抗差大到一定程度,才能够成反射界面②地质界面是波阻抗界面,但当相邻地质界面间距离或地层厚度小于1/4波长时,由于相邻界面的反射波互相干涉迭加而在地震剖面上无对应反射界面,实际上此时的反射界面则代表的是若干地质界面地震响应的总和③实际上不存在反射界面,可能由于其它波阻抗界面的多相位延续子波而造成假的反射界面④噪声和异常波,如多次反射、回转波、陡斜角反射、绕射以及侧反射等。它们不是原始的反射或偏离了其本来的位臵,在剖面上可形成假的反射面,必须加以识别。连续的地震反射相对于地质界面即层面及不整合面;⑤地震子波频率不同,同向轴的数目也不同。地震反射与地质界面基本平行,但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地层内岩性的变化,只改变波形特征,并不产生连续反射。 ⒊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关系。 答:连续的地震反射相对于地质界面即层面及不整合面;地震反射与地质界面基本平行,但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地层内岩性的变化,只改变波形特征,并不产生连续反射。 ⒋地震反射界面为什么具有年代地层意义? 答:地震反射主要来自层面和不整合面(当然还有流体界面及断面等)由于不整合面以及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分隔了不同的年代地层单位,所以这就使得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学意义。 ⒌地震层序的概念。 答: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它是由一套互相整合的,成因上有关联的地层所构成,这套地层的顶界和底界都是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连结的整合面。 ⒍整一与不整一的概念是什么? 答:①整一:地层与层序顶(底)界的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平整面平行;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层序内的反射同相轴与层序顶界面平行。②不整一:不平行。 ⒎削蚀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 答:地层的横向终止;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同相轴的横向终止。常由侵蚀和构造断裂造成。 ⒏顶超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 答:原来倾斜的地层逆倾向对着层序顶界厚度逐渐减小以至消失;水平面相对静止的情况下,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