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热点透视——基于“中国生态大讲堂”100期主题演讲的总结

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热点透视——基于“中国生态大讲堂”100期主题演讲的总结

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热点透视——基于“中国生态大讲堂”100期主题演讲的总结
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热点透视——基于“中国生态大讲堂”100期主题演讲的总结

第33卷第7期2014年7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3,No.7July 2014

收稿日期:2014-07;修订日期:2014-07。

作者简介:于贵瑞(1959-),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理论和方法、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及其管理、

植物生理生态、SPAC 系统水分运动等方面研究,E-mail:yugr@https://www.sodocs.net/doc/ba2331143.html, 。

925-930页

1引言

“中国生态大讲堂”(China Ecological Forum,

CEF)是由国家生态系统网络(CNERN)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研究中心、CERN 秘书处以及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CEF 的宗旨是“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其涵义是:①中国专家谈中国生态问题的大讲堂,②国外专家谈中国生态问题的大讲堂,③在中国举办的国际生态问题的大讲堂。同时,“中国生态大讲堂”也期望能够为决策者、媒体和社会团体搭建沟通的桥梁,为广大的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提供了解生态学前沿、生态学研究热点问题、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大课堂。“中国生态大讲堂”采用开放式的主题演讲、大型学术报告、专题学术研讨及高级研讨班等学术交流方式,与会人员自愿参会,没有参会资格限制,也

不收取任何费用。自2005年12月21日举办第1期

开始,至2014年4月25日,“中国生态大讲堂”已经成功举办了100期系列学术讲座。2014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国生态大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以“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为主题,邀请秦大河、姚檀栋、傅伯杰、崔鹏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马克平、于贵瑞、张佳宝、秦伯强4位研究员作了主题报告。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生态大讲堂”100期讲座和学术研讨会的内容,通过对演讲主题的梳理,来观察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热点问题、以及中国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以期为中国的生态系统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2中国生态大讲堂基本情况回顾

“中国生态大讲堂”大致每月举办一次,每年举办春季与秋季学术研讨会、热点问题论坛,并不定

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热点透视

——基于“中国生态大讲堂”100期主题演讲的总结

于贵瑞,于秀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

要:“中国生态大讲堂”(China Ecological Forum,CEF)是一个中国生态学领域的综合学术论坛;它以“传播新知

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为宗旨,举办系列学术讲座、春冬季专题研讨会、高级研讨班以及焦点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自2005年创办以来,“中国生态大讲堂”已经组织了100期主题演讲和12次大型学术研讨会、6次专题研讨会、2次高级研讨班,成为广大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迄今,已有300人次的知名科学家、中青年学者在大讲堂作了学术讲演,其中150人次是来自国外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从近年来演讲的主题来看,“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适应性”、“生态系统评估和管理”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自2009年以来,根据“中国生态大讲堂”研讨会整理出版的《中国生态大讲堂系列丛书》已经出版了5本,涵盖了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关键科学问题,反映了当代生态学研究的科学前沿。本文通过对“中国生态大讲堂”讲座和研讨会主题的梳理,探讨了近年来生态学研究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希望能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者提供参考。关键词:中国生态大讲堂;演讲主题回顾;《中国生态大讲堂系列丛书》;生态学;研究热点doi:10.11820/dlkxjz.2014.07.007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地理科学进展第33卷

期举办高级研讨班和其他学术交流活动等。自2005年12月21日举办第一期开始,“中国生态大讲堂”已经成功举办12次大型学术研讨、6次专题研讨、2次高级研讨班,以及100期学术讲座。表1显示了20次研讨会的主题。

在“中国生态大讲堂”100期学术活动中,共有300人次的知名科学家和中青年学者进行了学术演讲,其中大约150人来自国外研究单位。按参加研讨会和讲座的报告人的国籍构成统计,中国生态大讲堂的研讨会部分,国内专家占总报告人数的61%,国外专家占39%;而在学术讲座部分,来自国外的专家占70%,国内专家占30%,充分显示了“中国生态大讲堂”具有较高的国际参与度。统计显示,历年出席大讲堂的人数超过8500人次。

3中国生态大讲堂系列丛书

“中国生态大讲堂”的健康发展,引领着中国生态学的发展,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了了解中国、了解世界、学习知识、把握生态科学前沿的机会。在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资助和组织下,通过对“中国生

态大讲堂”报告的整理加工,已经出版了《中国生态大讲堂系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成为“中国生态大讲堂”的组织者、演讲者以及参与者们共同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

2009年7月,《丛书》的第一本专著《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的前沿科学问题》出版。该专著围绕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重点阐述了中国科学院“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国际合作伙伴创新团队的成员们在生态系统变化的多尺度综合观测、模型模拟和分析、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于贵瑞,2009)。

2010年3月出版的《生态复杂性与生态学未来之展望》是2007年春季举办的“中国生态大讲堂高级研讨班”系列讲座的讲稿荟萃。该文集的主题是“复杂性与可持续性”,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全球环境变化、区域生态服务以及人群生态健康问题(伍业刚和樊江文,2010)。

2010年11月出版的《基于观测与试验的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是在2009年春季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旨在探讨生态系统优化管理的示范模式(傅伯杰和于秀波,2010)。

2012年1月,《生态学未来之展望——挑战、对策与战略》出版,该书涵盖了生态发展的前沿及许多对中国生态学发展极具前瞻性的思考,具体包括从全球变化到景观动态,从模型模拟到同位素技术,从湿地生态系统到森林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理论到生态系统管理和决策,从应用生态学到交叉综合大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展望(韩兴国和伍业刚,2012)。

2013年11月,《丛书》的第5本专著《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出版,本书是在2011年冬季研讨会报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涵盖了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和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尺度从生态系统、区域到国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前沿性(傅伯杰,2013)。

4中国生态大讲堂反映的学术热点问题

通过对“中国生态大讲堂”2005-2014年间100期讲座所关注科学问题的分析归纳发现,在“中国

表12006-2014年“中国生态大讲堂”研讨会主题Tab.1Themes of seminars of China Ecological Forum

during

2006-2014

926

卷第7期于贵瑞等: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热点透视

生态大讲堂”的报告数量中排名前10位的科学问

题分别是“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适应性”、“生态系

统服务”、“生态系统通量观测”、“湿地科学”、“碳氮

水循环”、“土壤生态学”、“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

“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过程

和功能”等热点问题。其中,有关“气候变化与生态

系统适应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报告数量较多,

分别达到了18次和17次(图1)。

对20个研讨会主题和所关注问题的分析发

现,“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适应性”、“生态系统评估

和管理”及“生态系统服务”是“中国生态大讲堂”研

讨会中较为关注的热点领域(表1,图2)。

5中国生态大讲堂反映的新理念、新

技术和重要进展

“中国生态大讲堂”在过去8年的发展历程中,

一直关注着国内外生态系统研究科学前沿与热点,

涉及了广泛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领域,吸引了众多在

国际学术前沿科学家们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总体

来看,“中国生态大讲堂”侧重于关注对高强度人类

活动和全球环境快速变化双重驱动下的生态系统

变化的科学认识和管理实践,其报告内容涵盖了主

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以

及许多关键的生态过程,其研究尺度包括典型生态

系统、景观和区域生态系统,直到国家、大陆至全球

生态系统。通过对“中国生态大讲堂”演讲内容的

分析,可以观察到一些新领域、新理念、新技术与新方法在中国生态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创新。5.1生态学科学研究的理念、技术和方法

介绍世界生态学研究的新领域、传播生态学的新理念、新技术与新方法和新知识,为广大青年学者提供了解和把握生态学研究的前沿的学习机会,是生态大讲堂的重要使命之一。2007年12月冬季学术研讨会以“生态系统研究的新理念、新领域、新技术与新方法”为议题,组织了植物化感作用在生态治理中的应用、水域蓝藻暴发预警机制的理论和技术、遥感技术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等学术研讨。2008年12月冬季学术研讨会的“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前沿科学问题”研讨会,更是系统地展示学者们对当前生态学研究科学前沿问题的思考。在该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以“多尺度观测、多方法印证、多过程融合、跨尺度认知、跨尺度模拟”为其核心思想的陆地生态系统水、碳、氮循环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于贵瑞,2009),作为指导中国生态学科学研究和科技平台建设的新理念。该研讨会还重点介绍了以涡度相关为代表的生态系统碳水循环通量观测新技术,稳定同位素的观测和实验新技术,新一代生态系统过程机理模型,新一代植被生产力遥感模型(VPM),提出了利用可变领域技术解决生态模拟中参数尺度转换问题的新方法,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城镇化对中国耕地资源的影响,完善和更新了农业生态区(AEZ)模型以及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CHINAGRO)(于贵瑞,2009)。

5.2从生态站到生态区的数据和知识的尺度拓展

从站点到区域的尺度拓展(scaling up)是生态站解决区域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如何开展基于生态站的区域(或流域)尺度生态学综合研究,

已成为图22005-2014年“中国生态大讲堂”研讨会的热点问题

Fig.2Hot issues in China Ecological Forum seminars

during

2005-2014

图12005年-2014年“中国生态大讲堂”讲座的热点问题Fig.1Hot issues in China Ecological Forum lectures

during2005-2014

927

地理科学进展第33卷

生态站提升研究能力的一个新挑战。2007年8月,由“生态大讲堂”组织召开的国际长期生态学研讨会,以“迎接不同尺度可持续生态系统管理的挑战”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的210名代表,从全球的视野来研讨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研究问题,深入探讨了全球长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科学前沿及尺度扩展问题。2009年12月,“中国生态大讲堂”又以“从生态站到生态区的尺度拓展”为主题,探讨了遥感、GIS、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远程传输及模型模拟等技术在生态系统尺度拓展方面的应用途径和方法,探讨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生态环境变化,发展“天—地—空立体化国家尺度生态环境动态观测监测体系”的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5.3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科学问题与核心任务

传统生态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经过了长期的孕育和发展过程,生态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其核心科学问题和主要服务对象也在不断发展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领域的国际研究计划都将焦点放在了生态系统尺度上,诞生了以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发展与演替,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与调控机制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生态学。此后,随着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益突出,以解决区域和全球环境问题为主要任务的区域和地球系统生态学(或称为全球变化生态学)得到发展和完善。

生态系统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福利,提供自然资源、食物、纤维和能量以及生存环境等生态服务,在维持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人类活动已经成为驱动区域和全球尺度生态系统格局、过程和功能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尺度生态系统过程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各个尺度的生态系统都在产生强烈影响。在此背景下,生态系统生态学需要长期关注以下3个基本科学问题:①生态系统变化与资源环境和人类福利的基本关系;②人类活动驱动下的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对地球系统的影响;③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其核心任务是研究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驱动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的变化,进而在不同的层次上探讨:①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②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的相互关系;③人类福祉与生态系统的相互

关系;④人类种群与地球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中国生态大讲堂”围绕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科学问题与核心研究任务,开展了多个领域的学术研讨,为演讲者和听众们分享智慧与研究成果提供了平台。例如,2008年4月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适应性—聚焦长江流域”,以及2008年12月的“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科学前沿”的研讨会,都深入探讨了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适应性,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驱动的区域生态系统变化的定量表达,生态系统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驱动下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与评估方法等生态学的热点问题。5.4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的当代生态学

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不协调发展所造成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面对这些无法用传统的线性思维、单学科途径来解决的问题时,生态学以其所固有的非线性思维模式、系统性观点、整体性理论、多学科合作研究的优良传统,以及生态环境监测与模拟分析等技术途径,为探索解决区域和全球的生态危机提供了科学基础与理论框架。因此,现代的生态学研究逐步从理论走向应用,从单纯的学术研究走向面向解决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新阶段,它不仅以自身的实践和崭新的面貌进入当代科学的行列,同时也受到从平民百姓到政府首脑们的广泛关注,成为“科学与社会的桥梁”。为了系统总结中国当代生态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中国生态大讲堂”于2013年7月召开了《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发布暨生态学高层论坛,以“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为主题,研讨了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系统管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全球变化生态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研究的成果,为中国生态系统保护、自然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李文华, 2013a,2013b,2013c,2013d,2013e)。

这次生态学高层论坛有来自全国各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12位院士、近100位从事生态学研究和教育的一线领军人物以及百余名研究生出席。李文华院士在题为“中国当代生态学现状和展望”的演讲中指出:“我国自然条件复杂,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也有悠久文明的传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都为中国生态学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今,中国的生态学也有了一定科

928

卷第7期于贵瑞等: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热点透视

学研究积累,特别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生态学发展有了更多、更好的平台,全民生态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同时,李院士也指出,中国生态学科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还存在不少的差距,表现在“短期行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等学风问题,缺乏原创性和深入的基础研究,先进的概念与扎实的实践成果脱节,缺少大跨度学科交叉,缺乏全球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等问题”。他还呼吁,“中国生态系统丰富多样,生态学研究的仪器装备也很先进,还有政府和国家的支持,因此,中国生态学研究应该实实在在地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加速中国从生态大国向生态强国转变”。在本次论坛上发布的《当代生态学研究——面向国家需求的生态学研究与实践》丛书,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恢复、全球变化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当代生态学研究热点和主要进展,从一个侧面系统展示了中国生态学研究与应用所取得的成果,也为未来生态学研究和生态保护实践提供了借鉴。

5.5国际合作

区域和全球尺度的生态学研究需要国际合作,适应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维持全球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各种民间和政府组织以及地球村民的合作。“中国生态大讲堂”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举行了主题为“里约20+和南南合作”特别论坛,探讨了南南合作以及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新机遇和挑战,引导科学界为南南合作大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发展进程及其科学决策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支撑。在2013年5月的“中美环境可持续性绿色合作伙伴计划”特别论坛上,中美双方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质能源及环境安全与可持续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2014年4月的“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论坛,研讨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次工作报告、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计划、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全球通量观测(FluxNet)、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等重大国际科学研究计划的进展。这一系列的国际合作论坛打开了国门,为中国的生态学科研工作者参与国际大型科学研究计划,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指明了方向。6结语

自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已经并且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影响着人类福祉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系统的多尺度和长期观测,生态系统变化联网观测和野外试验,采用多尺度、多过程、多学科、多途径的综合集成等新的科学研究思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生态过程研究、模型分析和生态数据的跨尺度融合,已经成为解决区域和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向。国家生态系统网络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秘书处、中国科学院生态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联合国环境署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等共同举办的“中国生态大讲堂”,已经历时8年,圆满举办了100期学术讲座。它不仅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学术交流平台,也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知名学术交流品牌,在国内外生态学界享有盛誉。

目前中国生态大讲堂已经形成了以下4个基本系列:第一是学术讲座系列,每个月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报告;第二是春季和冬季的学术研讨会,每年两次;第三是最新启动的绿色培训计划,正在组织实施;第四是科普和继续教育系列。“中国生态大讲堂”的发展,得益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和主要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生态大讲堂”在演讲者、听众和合作伙伴的支持下,一定会得到健康发展,满足生态学领域的科技人员和社会公众的需求,为中国科技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更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服务。

参考文献(References)

于贵瑞,等.2009.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的前沿科学问题.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Yu G R,et al.2009.Scien-tific frontier on human activities and ecosystem changes.

Beijing,China:Higher Education Press.]

伍业刚,樊江文.2010.生态复杂性与生态学未来之展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Wu Y G,Fan J W.2010.Ecologi-cal complexity and ecological vision.Beijing,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傅伯杰,于秀波.2010.基于观测与试验的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Fu B J,Yu X B.2010.

929

地理科学进展第33卷

Good practices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based on moni-toring and experiments.Beijing,China:Higher Educa-tion Press.]

韩兴国,伍业刚.2012.生态学未来之展望:挑战、对策与战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Han X G,Wu Y G.2012.

Ecological vision:challenge,response and strategy.Bei-jing,China:Higher Education Press.]

傅伯杰.2013.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Fu B J.2013.Ecosystem service and ecological se-curity.Beijing,China:Higher Education Press.]

李文华.2013a.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育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Li W H.2013.Contemporary eco-logical research:volume biodiversity.Beijing,China:Sci-ence Press.]

李文华.2013b.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管理卷.北

京:科学出版社.[Li W H.2013.Contemporary ecologi-cal research:volume ecosystem management.Beijing, China:Science Press.]

李文华.2013c.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恢复卷.北京科学出版社.[Li W H.2013.Contemporary ecological research:volume restoration ecosystem.Beijing,China: Science Press.]

李文华.2013d.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全球变化生态学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Li W H.2013.Contemporary ecologi-cal research:volume global climate change.Beijing,Chi-na:Science Press.]

李文华.2013e.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生态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Li W H.2013.Contemporary eco-logical research:volum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y.Beijing,China:Science Press.]

Perspectives on hot issues in ecological research:

a review based on the themes of100th lecture series of China Ecological Forum since2005

YU Guirui,YU Xiubo

(Key Laboratory of Ecosystem Network Observation and Modeling,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China Ecological Forum(CEF),a comprehensive academic forum on ecology in China,aims to dis-seminate new knowledge,exchange new ideas,and present new research findings by holding academic activi-ties including lectures,thematic workshops,high-level seminars,and focal forums.Since its launch in2005, CEF has held100lecture series,12large academic seminars,six thematic workshops,and two high-level sym-posia and forums,having brought together more than300well-known experts with half of them from foreign re-search institutions.As a result,CEF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ecological academic exchange both in China and internationally.Seen from the themes of these lectures,climate change and adaptation,ecosystem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and ecosystem service are all hot issues in ecological research.Based on the CEF seminars,five volumes of serial publications on China Ecological Forum have been published since2009, which cover the main research fields and key scientific issues and reflect the scientific frontiers of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research.By analyzing the themes of lectures and seminars of CEF,this paper explored the change on hot issues in ecological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providing reference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Key words:China Ecological Forum;review of lecture themes;serial publications of China Ecological Forum;

ecology;hot issues in research

930

生态学书籍

转自北师大资源学院生态论坛 01城市生态学、生态旅游与景观生态学书籍 中国生态旅游-走进大自然-高峻-2001 中国生态特色旅游-章采烈-1996 住区—绿色生态住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1 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材景观生态学-徐化成-1996 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材-景观生态学-徐化成-1996 城市景观生态-董雅文-1993 城市植物生态学-冷平生-1995 城市生态学-于志熙-1992 城市生态学-杨小波吴应书等-2000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孔繁德等-2001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_10882127 城市生态规划研究—承德市城市生态规划-薛兆瑞等-1993 城市生态调控方法-王如松等-2000 城市科学前沿丛书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张鸿雁-2000 城市绿地与环境-徐乃雄-2002 日本公共艺术生态-刘俐-2002 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俞孔坚-1998 景观生态学-徐化成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傅伯杰等-2001 环渤海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肖笃宁等-2001 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夏云等-2001 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张鸿雁-2000 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周浩明等-2002 生态旅游的绿色实践-杨桂华-2000 都市生态走廊-曹鉴燎等-2001 02动物生态学书籍 Ecological Entomology-Carl B.Huffaker INSECT ECOLOGY (THIRD EDITION)-Peter W.Price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实验指导-耿济国等-1991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昆虫群落生态学-庞雄飞等-1996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昆虫群落生态学-庞雄飞等-1996 动物污染生态学-杨明宪-1988 动物生态学-(日)伊藤嘉昭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一版-孙儒泳-1987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二版-孙儒泳 动物生态学实验与实习方法-高中信等-1992 动物生态学浅说-林育真-1982 动物繁群生态学-单国桢-1983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景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一些相关思想的发展。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大,并不是每一分支都与现代景观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对景观生态学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的仅是其中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其中与景观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1 景观学的发展历史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 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观学基础》之后,又于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比较景观学》。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的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发表了《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的观点。在1952-1958年间先后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一书中,他提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方法论原理上来。其实有关人文景观的思想,早在1925年即在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arl Sauer的《景观的形态》一书中得到了反映,在该书中,Sauer 提出应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自本世纪3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景观学研究的中心,这就是前苏联的景观学研究。其代表人物为贝尔格。他于1913年即提出,景观是地形形态的一定的、有规律地重复的综合体或群体这一概念。1931年,贝尔格的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一书出版,该书是苏联系统阐述景观学原理的第一次尝试。在该书中他进一步明确和补充了1913年所下的景观定义,提出了景观的例子,研究了景观与其组成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谈到了景观的发展与起源问题。由于贝尔格等最初的景观研究者们,没有赋于景观任何分级的意义,而把它看成是任何的地理单元,即把它用作是“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或不好理解的东西,为此,许多后继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些缺陷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以致于形成了苏联景观研究的两大学派:类型学派和区域学派。类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M.A.别尔乌辛等,而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拉孟斯基、C.D.卡列斯尼克、H.A.宋采夫、伊萨钦科等,而尤以区域学派的影响为甚。H.A.宋采夫1947年在全苏第二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关于景观问题的报告,被认为是继拉孟斯基、卡列斯尼克、苏卡乔夫等人之后,对景观学说的第一个巨大贡献。在这一报告及其以后的著作中他给了景观一个新的、更为确切的定义:景观是具有同类地质基础和相同的一般气候的、发生上一致的地域,这是由几个或许多部分―限区―组成,后者在景观范围内形成有规律的结合。之后,又有许多地理学家在相当多的著作中对景观学说进行阐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波雷诺夫和彼列尔曼的工作。他们奠定了景观地球化学的基础,他们主要研究景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形成了苏联又一个景观学研究方向―景观地球化学研究方向(伊萨钦科等,1962;贝尔格等,1964)。现代景观学研究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强调分析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通过对景观各个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去解释景观的特征,综合研究则强调研究景观的整体特征,这一方向的景观学相当于综合自然地理;另一个方向是研究景观内部的土地结构,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景观。这一研究在苏联发展为景观形态学,在我国则称为土地类型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就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与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与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就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就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与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就是决定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就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与理论的三大类。 3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就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与,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就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就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与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就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就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就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就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就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就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就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及前景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及前景 作者: 指导老师: 专业: 年月日

摘要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中一门年轻的分支学科,它的理论与方法和传统生态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注重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影响。最近几年,园林生态学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一项全新的生态学内容。它不但分析体系本身的发展和变化特征,分析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景观生态学为综合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因而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从景现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一般原理、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焦点问题是景观结构、景观动态与景观功能。综述了景观格局、景观动态、景观异质性、景观尺度与景观功能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最新应用领域,展望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应用;发展趋势

Abstract Landscape ecology is a young discipline, its theory and method and the traditional ecology are essentially different,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landscape pattern and process. In recent years, landscape ecology concern. It is a new ecology. It not only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system itself,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Landscape ecology provides a new theory and method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attention.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heory,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research method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re a research focus in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structure,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function.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 landscape dynamics, landscape diversity, landscape scale and landscape function were reviewed, and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new application field, the prospect of the landscape ecolog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trend

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力的生态学观点

探索自然,先辈们的足迹 -------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生态学思想 摘要: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无数先辈们探索自然,了解这个世界。在生产生活中苦苦摸索,思考,寻求如何更好的在这个世界生存发展。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总结发扬,形成了许多比较有影响的生态观点,比如“天人合一”、“斧斤以时入山林”、“以物观物”等。虽然他们的观点比较零碎,但是却为我们后人更好的了解自然、探索自然奠定了基础,值得我们去继承与学习。 关键词:探索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平衡 正文 “生态”一词起源于西方,为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他在1866年率先提出了“生态学”一词,并将其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但是,在很早以前,我们的先辈们就已经开始了对自然的观察与探索,虽然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门学科,但是却形成了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比西方更加丰富多彩、见解独到的生态学思想和观点。也为后人研究生态,探索自然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与启发,他们的思想引导了我们如何对待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为了片面的追求发展,人们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变得越来越不知节制,肆意开发,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远远超过了过去的几千年。也引起了大自然的一系列的灾难,大气臭氧层的破坏、水污染、水土流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人们直到这一系列的灾难发生了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才努力的去纠正,然而破坏容易,恢复就相当的困难,这需要花费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人们偏离了正常的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片面的追求发展,他们忘记了古人们对自然的探索经验,抛弃了先人们饱含哲理的生态学思想,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这值得我们警醒。 我国悠远的历史文化长河里,有许许多多的思想家、诗人总结了许多具有闪光性的生态学观点和思想,这些思想值得我们深思、吸收、继承和发扬。在诸子百家齐争鸣的时代,就涌现出许多比较有影响的生态学思想,比如道家的“天人合一”,“齐生死,等贵贱”,“以物观物”,“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都显示了它的生态中心主义取向。而儒家具有较强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但是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强调对大自然的有节制的取用态度,他们都能够推人及物,恻隐之心遍施万类。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的这些思想虽然不是那么系统,但是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却也未必过时,这些生态学思想中有许多还是相当科学的,对于我们保护环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我国古代生态学起源

基础生态学终结复习题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作者:————————————————————————————————日期: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下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事物和其他生物 生存因子: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小气候: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 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个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业。竞争的结

生态学概念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H.Thorean(索瑞)于1858年提出,“Eco—“一词源自”oikos”(希腊文),意思是:隐蔽所,居所,居住环境。 1866年,E.Heackel(海格尔,德国)最早给生态学下定义: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标志着生态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关系。 2、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学科,其重点是生态 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以人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生物学。 4、以社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学问 题。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866年以前,1866—1970,1970年以后 1、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1866年以前) 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虽然在这个阶段的晚期有一些相关著作,但是,显得很肤浅、零碎、片断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理论。 2、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1866—1970) 1866年海格尔给生态学下定义后,标志着生态学科学理论的建立。在此阶段,为之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要代表人有: (1)德国Mobius(摩比乌斯)于1877年提出“生物群落“概念。 (2)德国Schroter(斯洛特)于1896年创立了个体生态学。 (3)德国Schimper(新柏尔)于1898年出版了〈植物地理

2020最新全国生态学专业大学排名

2020全国生态学专业大学排名 生态学专业介绍 生态学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生态学专业知识和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向专门知识和坚实的实验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动向;具备独立申请、主持科研项目和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操作技术与先进的生态学实验技能。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 课程设置: 普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工程与设计,生态管理工程,土壤、植物营养与环境分析,田间实验设计和生物统计,资源环境与信息技术,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保护生物学,污染生态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城市生态学,项目投资与评估等。 主干学科:生物学、环境科学。 核心知识领域:生命的化学分子基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及其重要生命活动、动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的特征与代谢、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生物与环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态统计学基础。 培养技能 1.掌握普通生物学、生态学等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2.掌握生物信息学资料的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结果分析、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3.熟悉国家生态信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及生物安全条例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4.了解生态信息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5.具有较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身心健康; 7.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中国地质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 会议纪要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处2017年3月31日第39届理事会第三十二次常务理事会议 时间:2017年3月31日 地点:北京湖北大厦 主持人:孟宪来 出席人:孟宪来、李金发、李丕龙、邓军、朱立新、付水兴(代王京彬)、郭齐军(代马永生)、周载阳(代李 耀刚)、董丽萍(代田郁冥)、谢春雷(代刘玉辰)、 高乐(代朱伟林)、程爱国(代孙升林)、范土芝(代 杜金虎)、周少平(代范蔚茗)、陈正明(代琚宜太)、 倪军(代王香增)、王新茹(代潘懋)、李俊(代李 建伦)、邓明万(代胡清波) 列席人:郝梓国、唐序、华丽娟、代国标、李彬飔 记录人:代国标 议题:1. 审议学会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要点; 2. 审议学会2016年财务报告; 3. 审批2017年学术活动计划; 4. 审批关于学会对分支机构学术会议和财务工作

统一管理的事宜; 5.审批《中国地质学会优秀女地质工作者奖励暂行条例》。 6.审批《中国地质学会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暂行办法》 会议纪要 2017年3月31日,中国地质学会第39届理事会第三十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北京召开。学会常务理事19人、秘书处人员5人,共计24人出席了会议,因故未出席本次会议的常务理事9人。 会议由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主持,经过与会常务理事讨论,圆满完成了会议各项议题,形成如下纪要。 一、审议学会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要点 会上,朱立新秘书长向常务理事汇报了学会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要点,与会常务理事充分肯定学会2016年工作成绩,对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为此付出的辛勤工作给予表扬,并对进一步提高学术会议质量、承接政府职能和对学会分支机构工作纳入总会统一管理后充实秘书处工作人员及相关机构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会议原则通过2016年工作报告及2017年工作要点,会议批准2017年完成本届理事会的换届工作。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解读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景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一些相关思想的发展。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大,并不是每一分支都与现代景观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对景观生态学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的仅是其中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其中与景观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1、发展历史 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 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观学基础》之后,又于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比较景观学》。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的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发表了《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的观点。在1952-1958年间先后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一书中,他提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方法论原理上来。其实有关人文景观的思想,早在1925年即在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arl Sauer的《景观的形态》一书中得到了反映,在该书中,Sauer 提出应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自本世纪3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景观学研究的中心,这就是前苏联的景观学研究。其代表人物为贝尔格。他于1913年即提出,景观是地形形态的一定的、有规律地重复的综合体或群体这一概念。1931年,贝尔格的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一书出版,该书是苏联系统阐述景观学原理的第一次尝试。在该书中他进一步明确和补充了1913年所下的景观定义,提出了景观的例子,研究了景观与其组成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谈到了景观的发展与起源问题。由于贝尔格等最初的景观研究者们,没有赋于景观任何分级的意义,而把它看成是任何的地理单元,即把它用作是“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或不好理解的东西,为此,许多后继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些缺陷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以致于形成了苏联景观研究的两大学派:类型学派和区域学派。类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M.A.别尔乌辛等,而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拉孟斯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简述生态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层次。 四个组织层次,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野外(田间)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理论)、模拟实验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3. 介绍几位著名的国内外生态学家。 ①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 1927)在《动物生态学》中,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历史”(Scientific Natural History)。 ②前苏联的生态学家克什卡洛夫(Kaшкapoв1945)认为,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的各种适应性。 ③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他的著作“动物的分布与多度”。 ④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1909)提出植物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⑤法国的Braun-Blanquet(1932)则把植物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认为它是一门研究植物群落的科学。 ⑥美国生态学家Odum(1953,1959,1971,1983)的定义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1980)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所有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2.生境(habitat):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3.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 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4.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 殖的关键性因子。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 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6.生活型: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生态型: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 1.生态学研究更加注重生物的生境与小环境,为什么? 答:大气候一般不能控制,但小气候可以改变。 大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小环境,而且对生物体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小环境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也直接影响小环境。如蜂鸟巢内的卵33.3℃→鸟体表12.4℃→空气和树枝3.5℃→天空→-20.7℃。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在小环境层次上对气候因子进行研究。 2.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及生存因子之间的关系。 环境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作者:张正春 | 2005年08月21日15时41分 |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创立中国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它既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必然,又会推动现代生态学的理论革命,这是研究和挖掘中国古代生态学的重大意义。提出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既是为了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生态学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代生态学中的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动态规律,生态系统的普遍模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产生机制,生态工程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要领,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和抗干扰能力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张正春 按照E.P.Odum的意见,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甚至于“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自然界的构造和功能的科学”。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稳定的复杂系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complexity)已经引起生态学家的高度重视,所谓“通常是超越了人类大脑所能理解的范围”(蔡晓明,2002),关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理论的研究(Jorgensen,1992)和生物多样性研究(Schulz,1993)代表了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整体论是现代生态学最重要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学的理论相对比,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始终一贯的整体论,整体论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特点,如中医中的整体论思想等。我们把中国古代的生态学思想给予提炼和总结,形成了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供大家讨论改正。 提出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既是为了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生态学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代生态学中的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动态规律,生态系统的普遍模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产生机制,生态工程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要领,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和抗干扰能力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一、元气论 元气论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思想。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都在气中。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充塞宇宙之间者,气也。元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从热力学理论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来看,中国古代的“元气”概念类似于能量的基态,是万物起源的基础(万物之母),是从无到有、有生于无的物理条件。“气”是不同形式的能量活动,“元气”则是宇宙能量的基本形式和原始组成。“气”的概念是与“形”的概念相对应而产生的,“气”是功能状态,“形”是形态结构,“气”是动态概念,“形”是静态概念。一切物质能量的功能性活动都表现为“气”。如: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大意: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是生命的本质问题,生命的本质和人体生理的基本规律是“阴阳”(内外),人体九窍与体外相通,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通道) “气”与“形”相对应,气是不可见的,形是可见的。《黄帝内经》对“气”与“形”的关系有一个经典论述: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0)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尺度:是指生态现象或生态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二、单项选择题 1、最早给出“生态学”定义的是(B)。 A.奥德姆 B.海克尔 C.达尔文 D.高斯 2、在诸生态因子中 B 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 能替代少数其他因子 B 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 C 把其他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 D 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 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 生态学家?(A) A.Odum B.Haeckel C.Clements D.Tansley 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5、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 A.实验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行为生态学D.草原生态学 三、多项选择题 1、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包括(ABCD) 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 2、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ABC)

A.野外B.实验C.理论 四、填空题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普通生态学通常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研究层次 3、理论生态学按照生物类别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4、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野外、实验和理论的3类 6、生态学的定义是由Haeckel 于1866 年提出来的。 五、简要回答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六、论述题

中国生态学的思想源流和基本概念

中国生态学的思想源流和基本概念 张正春 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天,没有地,没有万物,也没有人类,渺渺茫茫之中,唯有盘古。不知过了多久,盘古醒了,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满目混沌,不辨东西,此时南北未分,上下一体,盘古感到非常困惑和压抑。他舒展四肢、伸张躯体,站立起来!当盘古站起: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这就形成了“天地”!然而“天”和“地”之间强大的引力牢牢地互相吸引,眼看天地又要重合,盘古用力支撑,脚踩大地,手举苍天,使劲把天地分开!如此反复,不知坚持了多久,天地终于分开了,盘古却因劳累而死了。盘古死后,眼睛变化成日(左)月(右),其息为风,其声为雷,须发为星辰,骨骼牙齿为金银铜铁玉石宝藏,手脚四肢变成山脉,血液化为江河,汗水化为雨露,皮肉为土壤,筋脉为道路,其毫毛变为草木等植物,其精灵化为鱼虫鸟兽等动物,于是万物始生。这一神话传说反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中国古代生态学思想:宇宙万物的统一起源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盘古神话形象而又生动地揭示了中国生态学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 又不知过了多久,伏羲、女娲应运而生,见天地之间举目无亲,倍感寂寞,于是,女娲“抟土造人”,才有了人类。为了帮助人们改善生活,提高认识世界和分辨事物的能力,

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研究草木、鸟兽的生活习性,根据宇宙万物的自身性质和变化规律,“一画开天”,分阴分阳,创立了“八卦”,教导人们识别天、地、水、火、山、泽、风、雷这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创立了集中反映动物生态习性的“龙”、“凤”模型,帮助人们驯化“六畜”:牛、马、猪、羊、鸡、狗。阴阳八卦,模型简明,万物之理,一目了然。辨别是非,趋吉避凶,顺利创造,预防灾害。女娲以“水土”造人,伏羲以八卦说理,创立了中国生态学的基本模型:阴阳八卦模型。由于伏羲、女娲是“人首龙身”,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从盘古到伏羲、女娲,这一古老的传说,是“三皇”文化传说的基本原型。“三皇”的传说是一个非常动人的传说,也是一个非常科学的传说系统。这个传说很有道理,告诉了我们许多信息:宇宙和生命的起源,万物起源,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后来,共工氏不听约束,与“天帝”抗争,“怒触不周山”,破坏了生态平衡,结果,天灾爆发,人类遇到了特大“洪水”。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人类生活才有了保障。“女娲补天”消除了“洪灾”,这是人类关于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工程方面最伟大的壮举!由于“五色石”与“五行”理论的必然联系,在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中就包含了“阴阳五行理论”和“阴阳八卦理论”。由此可见,“三皇”的历史传说已经奠定了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的思想基础。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贾宝全杨洁泉 景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一些相关思想的发展。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大,并不是每一分支都与现代景观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对景观生态学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的仅是其中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其中与景观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1 景观学的发展历史 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 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观学基础》之后,又于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比较景观学》。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的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发表了《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的观点。在1952-1958年间先后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一书中,他提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方法论原理上来。其实有关人文景观的思想,早在1925年即在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arl Sauer的《景观的形态》一书中得到了反映,在该书中,Sauer 提出应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自本世纪3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景观学研究的中心,这就是前苏联的景观学研究。其代表人物为贝尔格。他于1913年即提出,景观是地形形态的一定的、有规律地重复的综合体或群体这一概念。1931年,贝尔格的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一书出版,该书是苏联系统阐述景观学原理的第一次尝试。在该书中他进一步明确和补充了1913年所下的景观定义,提出了景观的例子,研究了景观与其组成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谈到了景观的发展与起源问题。由于贝尔格等最初的景观研究者们,没有赋于景观任何分级的意义,而把它看成是任何的地理单元,即把它用作是"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或不好理解的东西,为此,许多后继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些缺陷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以致于形成了苏联景观研究的两大学派:类型学派和区域学派。类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M.A.别尔乌辛等,而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拉孟斯基、C.D.卡列斯尼克、H.A.宋采夫、伊萨钦科等,而尤以区域学派的影响为甚。H.A.宋采夫1947年在全苏第二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关于景观问题的报告,被认为是继拉孟斯基、卡列斯尼克、苏卡乔夫等人之后,对景观学说的第一个巨大贡献。在这一报告及其以后的著作中他给了景观一个新的、更为确切的定义:景观是具有同类地质基础和相同的一般气候的、发生上一致的地域,这是由几个或许多部分―限区―组成,后者在景观范围内形成有规律的结合。之后,又有许多地理学家在相当多的著作中对景观学说进行阐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波雷诺夫和彼列尔曼的工作。他们奠定了景观地球化学的基础,他们主要研究景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形成了苏联又一个景观学研究方向―景观地球化学研究方向(伊萨钦科等,1962;贝尔格等,196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