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已是穷途末路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已是穷途末路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已是穷途末路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已是穷途末路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已是穷途末路

2012-07-10

原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进工业化,大力引进外国直接投资(FDI),由此积累起庞大的生产能力,“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遍及全球。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经济保护主义甚嚣尘上,贸易摩擦纷至沓来,“中国制造”终结了无止境的扩张,企业产能严重过剩。

2010南非世界杯,赛场内外的足球、国旗、荧光棒、帽子、手机链、座椅等等物品令“中国制造”大放异彩。其中,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呜呜祖拉”的喇叭,在两秒钟内就售出一个的“销售神话”,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一个售价20-60兰特(1人民币约合1.13兰特)的呜呜祖拉,中国加工厂只能获取“一毛钱利润”。

经济上遭敲诈——买什么什么就贵,卖什么什么就便宜。邓小平曾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石油价格从几美元飙升到上百美元,而稀土价格几乎未变,“稀土当粪土卖”早已成为世界的笑料。

英、美、日在充当“世界工厂”角色的时候,基本掌握国际分工的主动权,国际资源充足而廉价。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美国制造”和“日本制造”是建立在每桶只有几美元的廉价石油基础上的。

1973、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油价从5.11美元涨至11.65美元,1979、1980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油价从12.78美元涨至18.73美元。而中国却遇上了油价从每桶几十美元飙升至一百几十美元的时代,油价高企成为常态。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钢铁产能已达7亿吨,接近全球的50%;2009年进口铁矿石6.3亿吨,比2008年增长42%,进口贸易量占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的75%。

依照一般经济理论与惯例,中国可以利用“客大欺店”优势,理应拥有铁矿石的定价权。然而,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不仅没有掌握国际分工的主动权,而且也没有取得国内市场的主导权,企业一盘散沙,行业有组织没纪律。

国际三大矿业巨头发觉中国“钱多人傻”,于是将并非稀缺的铁矿石价格不断推向新高,使得中国钢铁企业效益每况愈下。

而且,脑满肠肥的矿业巨头并未收敛它们肆无忌惮的贪婪,使得矿石价格成倍上涨,仅力拓公司半年净收益相当于中国钢铁行业整年的毛收益。

在每一轮矿石谈判中,三大巨头变本加厉,暗中联手,漫天要价,使中国钢铁行业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威胁。

铁矿石如此,需要大批量进口的其他资源类产品亦然。近年来,铜价由每吨一万多元人民币飙升到五、六万元人民币,其他有色金属,价格也无不翻了几番。

中国人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每一轮国际资源价格上涨,最终多半由中国人承担。每一轮的国际“新概念运动”——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金融恐怖平衡、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等,最终主要也是由中国埋单。

如今,地球气候变暖与二氧化碳减排,这个直接卡住中国工业化咽喉的倡议与行动,中国无疑又将是替罪的头羊。

声誉遭诽谤——里外不是人。中国“世界加工厂”的地位越来越像《红楼梦》中冤死的晴雯,即所谓“羊肉没吃着,空惹一身膻”。

本世纪之初,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9?11事件”爆发导致信心与消费低迷,如此驱使经济萎缩、物价下跌。恰逢中国加入WTO,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大批流向国际市场。在掌握国际话语权的美欧主流媒体渲染下,中国“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的舆论鹊起。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国际金融海啸后,西方大国为力挽狂澜,开动印钞机,大肆印刷发行钞票,如此埋下通货膨胀的隐患。

但是,经济学家、政治家信口雌黄,说中国利用欧美各国对“中国制造”的依赖,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商品价格,“向世界输出通货膨胀”。

2002年以后,西方动辄便抛出“人民币汇率低估论”,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以廉价货币获得不正当竞争优势,因此周期性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对外比价提高,当然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获得更多收益。

但是,中国生产的是低端产品,决定了“中国制造”有极大的国际替代性。人民币不断升值,无疑将令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陷入困境乃至绝境。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20%。

据官方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中国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将下降6%,然而整个服装业平均利润不到15%。

因此,人民币升值直接挤压了以服装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暴露出中国“世界加工厂”的脆弱地位。美国周期性高举人民币汇率大棒,迫使中国在诸多关乎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让步。

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债权国被债务国如此不断地诽谤与敲诈,即便战败国日本也没有遭受过如此糟糕与窝囊的境遇。

中国的“世界工厂”绝大多数只是代工厂,就是依照西方的标准进行加工制造。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西方舆论对中国毒玩具、毒牙膏等事件进行大肆炒作,宣称“中国制造”威胁了世界消费者的健康。

这当中自然有中国生产与质验的问题,但是问题主要来自于西方自身标准,因为中国的厂家都是依照客户订单与标准进行生产,但是世界舆论却一边倒,只说中国的不是。

“入世”以来,中国外贸取得长足进展,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却成为世界贸易保护主义

的头号目标。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2009年全球35%的反

倾销、71%的反补贴案件涉及中国。

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引用西方评论撰文说:中

国是“地球上最后一个共产主义大国”;中国的产品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低质的”;中国企业热衷于“盗版”而非“创新”;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是“根据政府指令,更多的是出自贸易主义的贪婪”;中国的工人被看做是“廉价”的;中国商人是“容易上当的”,同时又是“不诚实的”。这应是西方世界对中国“世界工厂”的最好刻画。

利润被盘剥——“世界加工厂”既没有钱图,也没有前途。长期以来,在自由经济政策

的指导下,中国非但不积极致力于而且放弃了科技创新,因此为了保证中国制造的“先进”,中国一直采取引进技术与管理的办法。

尽管国内资本充足,甚至泛滥成灾,但我们仍然不断引进国外资本,导入外国直接投资。如此,民族资本生存与发展空间日益狭小,长期微利经营,研发实力不足,进一步

增加对外资的依赖,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致使经营环境更加恶化,利润更加微薄。

外资在中国的拓展,不仅挤压了民族资本的发展空间,而且造成产能过剩,导致出口

持续大幅增加。自2005年以来,外资企业的净出口占全国净出口的比重也超过了50%。

国外资本在消耗中国资源的同时,留给我们的只是微薄利润。通常原始设计制造商(简称ODM)的毛利润率可以达到30%左右,而中国孜孜不倦从事的贴牌生产(简称OEM)毛利润率一般不到10%。

全世界50%以上的芭比娃娃由中国制造。在美国市场销售的芭比娃娃若以10美元计,其中8美元是美国境内的运输销售成本与利润,1美元为管理运输费用,65美分为日本等国的原材料成本,中国只能拿到35美分的加工费。

2010年6月22日,韩国发行量最大的《中央日报》刊文《“中国深圳制造”的iPad》指出:标有“Made in China”的iPad在美国售价每台499美元。

其中LCD平板占95美元、苹果A4处理器占26.8美元、16GB存储器占19.5美元,这些高附加价值的零配件成本占售价的54.4%,组装费只占售价的3.4%。

因此,每卖出一台iPad,富士康和深圳工厂的40万员工仅得9美元报酬。

芭比娃娃与iPad是两个极富代表意义的“代工产品”,由芭比娃娃到iPad,“中国制造”的代工技术显著升级,但是中国从这两项产品中所获取的毛收益占整个产品的比价却从3. 5%下降到1.8%,由此可见,中国的国际分工状况非但没有因中国代工制造升级而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

地位被替代。由于人民币升值、劳动者加薪、资源价格上涨、环境硬约束以及贸易摩擦等因素,“中国制造”的成本正不断上升,身为“世界工厂”的竞争优势正逐步丧失。

2010年6月,恒生银行发表的“经济专题”称,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正面临严峻考验,出口将日益艰辛,劳工供应日渐紧张以及劳务成本急升,促使曾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优势逐渐消失,同时由外资企业主导的加工出口业的经营环境正在恶化。

自2005年底以来,墨西哥比索对美元贬值20%,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20%,外加中国工人的工资近年来出现恢复性上涨,如此一来,使“中国制造”的成本由原来低于墨西哥5%,提升到高于墨西哥20%。

2009年5月,《道琼斯》引述AlixPartners商业谘询的研究报告指出,虽然随着近年生产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依然存在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面对来自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的挑战,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已摇摇欲坠。中国的“好日子”不多了!

在国际竞争中角逐,昔日作为“世界工厂”的英美日等国处于国际分工链的高端,拥有近乎傲视群雄的地位。

然而,今日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不仅需要“瞻前”,而且还要“顾后”,前面有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与技术鸿沟,后面则有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国的成本“追兵”。

为了改变这种长期的分工不利状况,相关部门、人士所做的依然是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和技术。他们反复强调,尽管中国用8000万件衬衫方能换得1架空中客车,但是依照比较优势来看这是值得的,中国仍需要生产20-30年衬衫。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自愿地选择成为“世界加工厂”,可以说是一种无奈!如今中国依然坚定地维持“世界加工厂”,则是十足的失败!“世界工厂”并不是中国的出路,中国急需要将“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智造”、“中国创造”。

论中国与世界工厂

论中国与世界工厂 摘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因此“世界工厂”的问题已经成为学者、媒体、企业、政界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中国现阶段制造业及贸易状况的分析,阐释中国还没有成为“世界工厂”的事实,并进一步分析中国如何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 关键词:世界工厂、制造业现状、未来战略 当中国的制造业真的发展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就必然引来了关于“世界工厂”的争论。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对此,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方认为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具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制成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不断打击着西方制造业。另一方则认为中国还没有成为“世界工厂”。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工厂”,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分析这个问题,就要先参照世界工业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个“世界工厂”的例子,再与中国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占主导地位,自由竞争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及其政策.强化了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自发调节作用.促进了当时英国的工业化发展,使英国发展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工厂“。而通过工业革命的发展,加上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刺激,美国超越了英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经济几临崩溃。国际上,

依靠美国对它的战后援助和国际贷款的扶持;国内,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扶持国内的产业发展,积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上侵朝战争中作为美国的作战物资供应地,很快恢复了经济,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世界第一大债权国,历史上第三个“世界工厂”。 分析三个“世界工厂”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成为“世界工厂”绝不是仅仅发展制造业的优势就可以实现的。“世界工厂”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具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工厂离不开劳动力和资本。相对廉价而且富余的劳动力以及充足的资本对成为“世界工厂”至关重要;二是具有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一国应该充分融入世界贸易市场中,并参与国际分工。只有开放才能带来技术、原材料、工业品市场的交流,保证“世界工厂”的正常运行;三是拥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制造业技术,并且具有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四是一国必须是产品的出口基地,生产和消费都以对外为主。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了吗?我们可以逐条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诚然,中国具有他国无法比拟的优势: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原材料市场。但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则是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出口方面仍然缺乏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品,中国制造业仍处于OEM阶段。其次,中国也还没有成为国际贸易市场较大份额的占有者。从国内工业产值占全球的比重看,美国目前约为20%(居首位),日本约为15%,中国世界排名第四,只有5%左右。中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相当于美国的20%,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了吗

目前,在全球一般消费类产品中,从小工艺品到冰箱、电视等家电产品,大量中国制造的商品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超市国商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000 亿美元,世界排名第6 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468 亿美元,在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排名升至第中国家和地区首位。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著名跨国零售集团近年来在中国的采购数量和金额不断上升。这么多看得绩,令一些外国新闻人士惊叹:中国成了“世界工厂”!国内不少媒体、专家和一些政府官员也表现“激动”,随声附和地产小熊维尼玩具和乔丹气垫运动鞋,到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加工厂,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基地,中国将作为高利润的先进而崛起,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的制造业格局。似乎一夜之间中国已成了“世界工厂”。面对“中国是世界工厂”的喧静、理智的思考,为此不妨分析一二。一“世界工厂”的内涵 人们对“世界工厂” (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 这一称谓并不陌生。19 世纪后半期,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近代产业为机器工业的发源地,以坚船利炮开路,用廉价商品摧毁了一个又一个不发达国家的关卡,把许多国家网罗进英国的原料劳动力供应地。许多大宗制造品在英国能更为有效地生产出来,比其它任何国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具有商业、金融和政治上的国外的竞争对手。英国的产品一度主导了世界贸易格局,垄断了世界工业生产和销售市场,引领了近代工业发展的潮流。仅占世界人口2% 左右的英国,一直把世界工业生产的1/3-1/2 和世界贸易的1/5-1/4 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其它国家能与英了举世公认的“世界工厂”的称号。到了20 世纪,大英帝国日渐衰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后来居上,取代了英国成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工业发展历史经验,我们可以感受到,所谓“世界工厂”,就是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已成为世界市场基地。其主要特点是: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企业和产业的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水平、市场份额已成为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产业的排头兵,注册专利数相对较多,并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体的出口贸成为贸易大国之一;在科技研发上始终站在世界前沿,掌握着各项制造业新技术,领导世界经济和科技走向。“世界工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在一段时期内,该国的制造业生产相对其它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而不一定需要具有绝对优势,生产规模和进出口国家。第二,它与工业化不同,是特殊国家的特殊现象。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有工业化的过程,但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成先于其他国家开始工业化的进程,这种时间上的优先使其在世界工业革命初期扮演了早期“世界工厂”的角色。第三,它的创新产品,或者创新的生产组织管理。总之,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应该能够带动该国制造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下降和国际竞争力的上升。从历史经验看,成为“世界工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工厂离不开劳动力和资本,相对廉价而且富裕的劳动力,先进技术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所需的原材料,其中充足的资本对成为“世界工厂”至关重要。二是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一国经济融于世界经济,并参开放,开放带来资本、技术的自由流动,只有开放的原材料、工业品甚至技术市场才能保证“世界工厂”的正常运行。三是金融撑。金融是“世界工厂”得以发展的重要推进器。有了强大的金融力量,“世界工厂”才有雄厚的基础,同时也更有可能引新的能力。“世界工厂”必须能够有效地推动技术创新,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五是政府有效的支持政策。鼓励生产产业扶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英国从19世纪初到70年代的几十年间,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和金融方面, 都处于垄断地位。既是世界各国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者,又是世界各国出口原料的 最大购买者,成为世界加工厂,故称“世界工厂”。英国的“世界工厂”是空前绝后的,表现为技术、工业组织形式、分工体系的先进性,以及武力征服的殖民性,原料 产地与商品市场的全球性和以强大海军为后盾的垄断性。相对来说后来的美国、日本 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只是成为制造业的中心而已。 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背景 英国是产业革命的先驱国。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完成产业革命,成为以机 器大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国时,整个世界还是个农业社会。1820年,英国只有2000万 人口,而它的工业生产却占了世界工业总产量的50%。以后,它的比重虽然由于其他 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的兴起和工业的较快发展而有所下降,但到1870年仍然占到32%,居世界第一位。当时,它的棉花消费量占世界的49.2%,采煤量占51.5%,生铁占50%。 经过产业革命,英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已远远超过了国内市场的容量。到19世纪中叶,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在国外市场上销售。英国的出口贸易额从1820年的3640 万英镑,增加到1870年的 19960万英镑,增加 4倍以上。1820年英国在世界贸易总 额中所占的比重为18%,1840年上升为21%,1870年上升为22%。英国不仅是各 国工业消费品的供应者,也是各国工业生产资料的最大供应者,19世纪中叶,英国棉 纺织品的80%输出国外。自1825年解除禁止机器出口令以后,机器出口数量不断增加。1837年机器出口总值为49万英镑,而到1866年就达到 476万英镑。煤和铁的 出口也不断增加。这一时期先后开始的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产业革命,都在不同程 度上靠从英国输入技术装备来进行。 英国在大量出口工业品的同时,国内工业消费的大部分原料,特别是棉花、羊毛、生丝、木材以及谷物,要靠外国来供应。其中尤其突出的是,英国当时作为世界最大 的棉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而其所消费的棉花全部依靠外国供应。1841~1850年间,

3 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

3 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知识目标 了解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贸易领域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感受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能力目标 探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及面临的突出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同时体会国际贸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知道我国在贸易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和问题,从开放、多元、国际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认识和关注中国的发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收集带“洋”子物品的相关资料;利用多种渠道调查中国(包括本地)产品出口情况,在地图上找到所销往的国家或地区;彩笔;收集关于广交会和世博会的资料。 教师准备: 制作CAI、世界地图、红旗标签;每组发一张小型世界地图、白纸; 收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个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收集并制作近年中国的有关进口和出口商品一展表;广交会和世博会的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14-P15页内容,话题为《从“洋”货到“中国制造”》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16页内容,话题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第三课时完成教材P17-P18,话题为《从广交会到世博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洋”名字的来历 1.情境导入:《曾祖奶奶的“洋胰子”》 你还知道哪些带“洋”字的物品?学生交流找到的物品名,教师将写有物

为什么中国是世界工厂

为什么中国是世界工厂 陈志武 导读:春节长假是走亲访友的日子,对孩子们来说,拿红包固然开心,但也会遭遇亲戚们的问题轰炸:“今年考得怎么样呀?”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却折射出全社会对考试成绩的极端关注。相对而言,中国教育模式更注重应试技巧,美国教育则更注重人文、通识培养和思维能力训练。今天我们特推送一篇陈志武教授的旧文,一起来了解美式教育的成功经验。 正文 为什么中国是世界工厂,而美国却以金融、教育等服务业领先于世界?其实根源在两国的教育体系。如果中国经济要转型,中国孩子要在将来全球化的环境中更游刃有余,就应该向美国教育学习,从小对孩子进行人文、通识教育,以及思维能力的训练。 1. 产业结构难转型,教育有责任 我不是研究教育的专家,但是,这些年看到国内(的教育),特别是我自己从小在中国受教育,然后又去了美国,自然有许多观察和体会。到目前为止,我这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学校。1968年在湖南茶陵县开始上小学,1979年读完高中在长沙上大学,1986年去美国读研究生,1990年毕业以后至今一直在美国的大学教书。我有两个女儿,一个15岁,一个13岁,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这些年看着她们在美国上学。 同时,也因为我跟国内的一些大学一直有不少交流,所以基本能看到国内同行和教育界学者、业者每天的运作目标。这些经历和观察让我确实感触比较多,特别是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 由于国内教育体系以及教育理念的僵化,绝大多数中国人再好也只能做些技术活,难以在美国社会或其他非华人社会出人头地,这些都很悲哀。原来没有全球化时不知道这些,但现在中国人也走出去了,跟其他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一在一起,就知道彼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了。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教和社会文化教育。 我们说,中国社会现在处于转型时期,尤其是经济领域面临很大的挑战。现在提得比较多的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一点大家都讲。但想想中国为什么建设不了创新型国家?为什么这么艰难?光靠在街上挂很多横幅、标语,在核心报纸上发表一些社论,就能把这个国家建设成创新型国家?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不少。比如,讲到中国的公司品牌,不管是广东,还是其它省份,都很难建立品牌。所以,难以通过品牌赚更多钱,而只能制造一些玩具或者说制造一些衣服、鞋、甚至一些机器和电脑,只能是卖苦力。 为什么难以建立品牌、难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原因当然包括法治制度、产权保护以及国有制的问题,但也与中国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关系非常紧密。 2. 美国教育重通才,中国教育重技术 中国经济今天以制造业为主体,这当然就需要有很多的工程院院士,大学要培养很多的工程师。相比之下,美国的服务业占GDP的85%以上,所以美国的教育体系侧重点就不同,是侧重通识教育,培养通才。 在中国和日本变为世界工厂之前,几乎所有的美国州立大学和一些工程学院都非常侧重技能型的工程系科,像中国的大学一样侧重理工训练。但是,我发现过去的四五十年,特别是三四十年,随着制造业向日本、韩国和中国转移,美国大学的教育内容经历了一个全面的转型,转向通识教育。 所以,在耶鲁大学,我们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任何一个在耶鲁读完四年大学的毕业生,

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

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比重的增加,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呼声无论在国内国外都日益强烈。国内各个地区都纷纷提出要成为制造业基地,这个形势令人振奋,也令人担忧。如何积极而又理智地应对国际制造业区域结构的变化,既不要一哄而起,又不要麻木不仁。这需要我们认真回顾和研究世界制造业中心崛起、演变、替代、升级的历史;展望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未来走势;明确我国各个地区在国内外市场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科学地解决现代制造业基地在我国区域经济中的“四定”(定性、定位、定功能、定结构)问题。 一。世界工厂及制造业中心形成的历史条件 世界工厂、制造业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是世界制造业在三个发展层次不同的历史阶段上,空间布局形态不同的功能区,它们的结构和功能都不可同日而语。绝不是目前炒家们所认为的只是空间上的国别替代。他们把三者当作一个东西,从英国搬到美国,从美国搬到日本,再从日本搬到中国。我爱祖国,但更爱真理。历史是不能重复的,历史的机遇错过了就不可能再来,我们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寻找新的机遇,追求我们的卓越。在今天,世界工厂已经不是值得炫耀的桂冠,而是垂直分工末端最大的打工仔积聚地的代名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制造业中心正在分化,从美国的单一中心向多中心过渡,中国成为中心之一不久就会面临无中心的国际经济新局面。江苏常州等市提出发展现代制造业基地是十分正确非常务实的战略方针。这是应该倡导的中国精神。千万不要给自己带上什么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帽子,给中国威胁论徒增口实,为国内已经有些浮躁的情绪推波助澜。 1.只有英国有条件成为世界工厂 一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世界工厂是因为这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了“工厂”的角色,其制造业产品主要是为世界各国生产的,其制造规模和制造能力足以影响全球的产量和价格。回顾历史只有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后来的美国、日本,人们并不称之为“世界工厂”,而是称之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 试问除了英国之外那一个国家和地区有这样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机遇?!一个也没有,也不会再有了。作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的本质规定性是它主要是一个供

五大特征表明中国正在告别“世界工厂”

五大特征表明中国正在告别“世界工厂” 中国日报网1月26日电(信莲)彭博社1月22日发表名为《五大特征表明中国正在告别“世界工厂”并成为全球重要的资本与需求来源地》的文章称,在新的舵手带领下,中国正处于从封闭式国有经济模式向开放式市场经济模式长期转型过程中。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万亿美元的国家,因此中国的经济转型过程无疑将对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五大特征表明,中国正在与“世界工厂”说再见,成为全球重要的资本与需求来源地: 一、经常账户盈余逐步降低。由于长期以来出口远超进口,中国维持着庞大的经常帐盈余,并因此长期招致“人民币被低估、中国人抢走美国人的饭碗”等无端的尖锐批评。但现在,中国经常账盈余占经济总量的实际比重已降至2%以下,远远低于全球金融危机前逾10%的峰值。 二、外汇储备减少。中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去年年中已达4万亿美元左右,但此后开始小幅回落。现在,中国政府正为外汇储备资金寻找更切实的用途,如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业务或开展海外并购等,而不仅仅是用来购买美国国债。与此同时,中国央行停止干预外汇市场以及近来出现的资本外流现象,或许都意味着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最高峰时期已成为过去。 三、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国向对外投资国转变。中国一直是吸引外商投资的磁石,全球企业竞相来华投资并争取在制造业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分一杯羹”。随着外商投资热潮逐步降温以及产能过剩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今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势将超过利用外资规模。 四、低成本资金充足。德意志银行全球策略师Sanjeev Sanyal在本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经济从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转型可能将导致低息资金充斥全球。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国内投资额已占到全球投资总额的26%,而1995年时这一比例仅为4%。由于产能过剩及人口老龄化将造成国内投资下降,中国的大量剩余资本势必将涌向国外。报告认为,考虑到中国经济体量庞大,其资本外流规模也会相当之大,即使全球主要央行都收紧货币政策,中国的外流资本规模也足以推低全球长期资金成本。 五、中国出国旅游人数增长迅速且规模巨大。三十年前,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还是少数。2014年,中国海外出境游突破一亿人次,为在困境中挣扎的欧洲、韩国和日本经济提供了一定的助力。

世界工厂的变迁

“世界工厂”的变迁 摘要:18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英、美、日先后获“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中心”等称号之后,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在大踏步向“世界工厂”迈进。尽管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离合格的“世界工厂”尚有较大距离,但其发展势不可挡。文章分析了中国“世界工厂”化同当年日本“世界工厂”化的不同特点,并指出中国的“世界工厂”化与当前日本的“产业空洞化”问题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 从18世纪30年代起,在英国诞生了纺纱机、多轴纺纱机、蒸汽机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发明,掀起了第一次产业革命高潮。随着英国的机器传人欧洲大陆并与当地的诸多技术革新结合,法、德乃至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相继掀起了产业革命高潮。到1860年前后,英国工业发展达到鼎盛期,国内外贸易迅速扩大,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工厂”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这样描述欧美产业革命盛况:“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它第一次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力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进入20世纪,全球性制造中心日渐移至美国。随着T型福特汽车、电除尘器、电冰箱、空调等民用产品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相继面世,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车、家电生产国。 二战后,日本从战争废墟上开始经济复兴,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到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风靡世界,“世界工厂”的桂冠转到了日本头上。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被称为“失去的十年”,而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却是“收获的十年”。在“内力”(改革)和“外力”(外资)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中国制造的出口品犹如洪水涌向世界各地。于是,在日本等国人们开始热烈议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那么,日本是否已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是否已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工厂”正在发生何种变迁?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世界工厂”日本的变迁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工业化道路。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纺织等轻工业部门开始迅速发展。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期间,钢铁、造船、煤炭等重化工业部门开始迅速发展。为了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二战前的日本建立子以军事技术为主的重化学工业化基础。 但是,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日本从明治以来苦心建立的工业基础遭到了严重消耗和破坏。 20世纪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是:工业化走进人们的生活。比如电在家庭的使用,电话、汽车及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发明和普及等。而二战前日本的工业化却偏离了“工业化走进人们生活”这个20世纪工业化的主流,误入了歧途。 二战后,日本推行以民用技术为主的发展路线,使日本的工业化从误入歧途走向成功之途,从偏离20世纪工业化发展主流到比任何国家都更好地融人到这个主流,从而达到“如鱼得水”的境界。 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到1970年,日本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期,通过导入现代化的大型化生产设备,极力追求规模效益,使钢铁、石化等基础材料型重化学工业获巨大发展。与此同时,日本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出口商品结构的重心也从纺织品、陶瓷器等向钢铁、汽车、船舶等转移。 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使日本工业化发展的重点从基础材料型产业向汽车、机械、电子等加工组装型产业转移。与此同时,日本的出口结构也从对进口原材料进行加工制成产品向国外出口,转向利用日本高水平制造技术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对外出口。

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理性思考

专科生毕业论文 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理性思考 学号: 11501204 姓名:赵毛毛 年级: 2011级 系别:经济贸易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刘超 完成日期: 20113.8.25

承诺书 在此我承诺以下论文是由自己经过思考以及通过吸取大量信息取得的研究成果。经过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批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目录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 (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推动因素 1.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 2.国际分工的新变化与产业转移趋势 3.中国的比较优势 (二)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相关问题研究 1.现阶段中国世界工厂的基本特征 2.中国赋予世界工厂的新内涵 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影响 (一)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弊端 1自然资源的超限利用 2环境治理压力增大 3.经济危机风险增大 (二)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优势 1.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引进 3.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三、针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地位的应对策略(一)企业自身的努力 1.增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能力 2.中国企业的股票积极在海外上市 3.打造名牌 4.强化职业技术教育 (二)强化政策支持 1.实施大国战略

2.确立以制造业发展为重点 四、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出现带给我们的启示(一)正确看待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商品大量走出国门,畅销世界。不论是在电影、杂志、广告还是其他媒介上,“MADE IN CHINA”,随处可见,已在全球安家落户。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令世界瞩目。为此,甚至是在很多国外媒体或学者中也引起强烈的讨论。但与发达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制造业还是处于低端,且差距悬殊。从本质上看,中国只是廉价的加工者,缺少核心生产力,缺少技术的支持。 尽管世界工厂的头衔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商机,但我们仍要认清现状,趋利避害,以市场、以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加上良好的服务,吸引国外工厂的进入。同时应注意,大量工厂的进入,势必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必须坚持适度开发的原则。坚持在较高标准的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加大市场竞争力度。 本文从中国成为世界工场的形成、影响和应对策略等进行论述。分析中国世界工厂的角色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我国企业在当前形势下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对其具体的应对措施及方案进行论述。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世界工厂;经济发展;分析影响

哪些国家是世界工厂

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 如今经济发展迅速,全世界各个国家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更是让世界各国称赞绝口,尤其在经济方面,那么,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 世界哪些国家是世界工厂?美国,日本,英国都已经视为世界工厂,他们经济发展迅速。 世界工厂的标准必须是该国的工业有一系列重要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位居前列,有一大批工业企业成为世界制造业领域的排头兵,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发展趋势能够产生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经贸活动取得了飞速发展。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5098亿美元,外贸在世界排名更跃居到第6位。同时2001年中国实际吸收外资469亿美元。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超过6000亿美元,吸引外资527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中国吸引外资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地。 19世纪前半期,英国得益于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成为“世界工厂”,英国产品遍布全球,创造了“大英帝国日不落”的辉煌。然而,到了20世纪初,美国利用第二次技术革命逐渐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并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如今,类似的情况会在本世纪发生在中国身上吗? 由于中国制造业生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呈不断上升之势。1980-1997年的17年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从1.4%上升至5.9%,平均每年上升约0.26个百分点,表明中国制造日益成为世界的新生力量。然而,与北美(27%)和日本(15.8%)比,中国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哪怕只按照“个头”这一项标准,中国实际上也还远远称不上“世界工厂”。 那么,在出口到世界各地的“中国制造”的产品里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由中国的企业制造的呢?事实上,只有中国企业制造的产品再出口到其他国家,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跨国公司之所以选择中国作为它的生产和出口基地,是由于中国稳定发展的经济环境、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低廉优质的劳动力等等。但当中国巨大的内需并没有很快由潜在变为现实时,跨国公司的选择就更多地成为了加强出口的战略部署。 所以,中国还远远不能成为世界工厂。还需更先进的经济实力和工业的发展。 08工管4班 姜俐利

“世界工厂”的变迁

“世界工厂”的变迁 18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英、美、日先后获“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中心”等称号之后,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在大踏步向“世界工厂”迈进。尽管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离合格的“世界工厂”尚有较大距离,但其发展势不可挡。文章分析了中国“世界工厂”化同当年日本“世界工厂”化的不 同特点,并指出中国的“世界工厂”化与当前日本的“产业空洞化”问题反映了经济 全球化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 从18世纪30年代起,在英国诞生了纺纱机、多轴纺纱机、蒸汽机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发明,掀起了第一次产业革命高潮。随着英国的机器传人欧洲大陆并与当地的诸多 技术革新结合,法、德乃至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相继掀起了产业革命高潮。到1860年前后,英国工业发展达到鼎盛期,国内外贸易迅速扩大,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工厂”

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这样描述欧美产业革命盛况:“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它第一次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力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进入20世纪,全球性制造中心日渐移至美国。随着T型福特汽车、电除尘器、电冰箱、空调等民用产品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相继面世,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车、家电生产国。 二战后,日本从战争废墟上开始经济复兴,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到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风靡世界,“世界工厂”的桂冠转到了日本头上。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被

称为“失去的十年”,而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却是“收获的十年”。在“内力”(改革)和“外力”(外资)的双重推动下,中国 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中国制造的出口品犹如洪水涌向世界各地。于是,在日本等国人们开始热烈议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那么,日本是否已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是否已成为“世界工 厂”?“世界工厂”正在发生何种变迁?这 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世界工厂”日本的变迁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工业化道路。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纺织等轻工业部门开始迅速发展。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期间,钢铁、造船、煤炭等重化工业部门开始迅速发展。为了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二战前的日本建立子以军事技术为主的重化学工业化基础。 但是,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日本从明

中国制造业:何时真正成为“世界工厂”

中国制造业:何时真正成为“世界工厂” 12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堪萨斯演讲时誓言要为中产阶级的利益奋斗,奥巴马以中国的工资迅速上涨为例,呼吁美国在中国的企业家将工作机会带回美国,这不只对企业有利,而且对美国也有利。 奥巴马“拖”美企返回本土,就是要圆其世界制造业大王之梦。 对中国而言,虽已成为工业生产大国,但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漫长而艰辛的努力。因此,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制造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美国觊觎制造业王位 奥巴马在演讲中称:“中国雇用工人的费用迅速上涨的时刻,意味着更多企业家决定将更多工作带回美国的时刻,这不只对企业有利,这对美国也有利。”奥巴马也强调,在目前许多高技术与中阶管理工作都能被外包到中国与印度的时候,美国人应该要共体时艰,争取将更多工作机会留在美国。 不久前,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报告称,美国将制造业外包给中国的时代即将结束,预计今后5年美国制造业可迎来复兴。报告以生产率增长势头不错及工资相对较低为根据,预计到2015年美国将略领先中国,成为北美地区众多产品的生产基地。 随着中国制造业成本逐步上升,美国和中国制造业之间的差距在逐步收窄。由于工资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将导致中国作为制造业中心的吸引力减退,未来几年美国跨国制造业巨头将掀起一波重新投资美国的浪潮。 尽管还没有形成大规模风潮,但美资尤其是高端美资制造业,正在从包括珠三角在内的中国地区悄然撤退。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回流美国的生产线中,不少属于高附加值产业和高附加值环节。 分析认为,较短的供应链以及较少的知识产权等问题也将有助于制造业生产重回美国。此外,美国政策也可能鼓励制造商这么做。高失业率已经刺激各州出台优惠措施吸引制造商,而工会行事方式也越来越灵活。 制造业迁回美国的难题 中国商务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967家,同比下降5.2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5.45亿美元,同比下降14.42%。这似乎可以让人隐约嗅到风雨的气息。 美资企业大规模撤退风潮是否即将到来?在珠三角,尽管美资转身回国的个案不断涌现,但大规模撤退风潮并未显现,特别是在需要大量人手的劳动密集型产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利与弊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利与弊 所谓世界工厂,简而言之,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 对所谓世界工厂,要作具体分析,它至少有三种类型:一类是来料加工型的世界工厂。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便宜,跨国公司就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工业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及产成品的销售都由跨国公司控制,通过大进大出的方式,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作为生产加工基地的国家,主要是赚取人工费用,实现劳动力的就业。 第二类是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控制著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这种类型较第一种类型的层次提高一步,但仍然属于生产车间型的世界工厂。当然这两种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往往是并存的,只是比重的高低有所区别。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往往会出现GDP增长较快而GNP 并没有获得相应增长的局面,附加价值的大头被跨国公司拿回了本国,有时甚至出现发展中国家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果。我们必须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第三种类型是既具有研发能力和名牌,也控制著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既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特别是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因此我们不拒绝、不排斥第一种类型和第二种类型的发展模式,积极利用外资,欢迎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生产制造基地以及通过大进大出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但是,我们的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不应长期停留在这一水平上,不应只依靠发挥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而应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提高竞争优势,推进产业升级,培养一大批能够进入世界工业500犟的大型企业,在技朮密集与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中国不仅应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同时也应逐步成为一个工业生产移生产强国。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这其中有弊也有利 利: 1、有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裕且价廉的优势,解决就业问题; 2、有利于我国借鉴国外的技术、经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总体水平; 3、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弊: 1、“世界工厂”是我国始终处于国际制造产业链条的下游,不利于我国产业的优化调整和创新建设;

全球化与中国“世界工厂”的思考

全球化与中国“世界工厂”的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后,中国市场正在与世界接轨,很多得“在外地主”将眼光投向炙手可热得中国,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成了主流得声音.本文结合奇格蒙特•鲍曼在《全球化-人类得后果》对“在外地主”得论述及中国经济进展得现状分析了我国在成为“第三类世界工厂”进程中所面临得“低价困境”以及应对困境得策略.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世界工厂” “低价”困境 奇格蒙特•鲍曼在写《全球化——人类得后果》时,世界得全球化程度应该远不如现今.然而几十年前他对全球化得表现形式及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乃至我们时空概念得妨碍得精辟论述和预言仍在被一一验证.关于进展中得中国来讲,这股全球化浪潮为我们得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一块大背景,如何在这块大背景下写好这一笔,是我们正面对着得巨大挑战. 一、“在外地主”引出得考虑 “公司属于投资者-而不属于它得雇员和原料供应商,也不属于它所在得地区”,鲍曼如是引用邓拉普得话.认真地来看,“雇员是从当地人中间聘请来得―他们可能受诸如家庭义务、家庭财产等得负累-非常难随公司迁往不处.供应商得运送供给品,一旦公司易址,当地供应商低运输成本得优势立即就消逝殆尽.”“原则上,持股者得分布全然不由空间决定……因此,他们能够决定换一个他们探明或预测将有机会分得更高利润得公司,而把舔伤口、修复损失及处理垃圾得任务留给不人-那些受地域限制得人”.这是鲍曼总结得所谓“在外地主”得最显著得标志.wWwc而这一结论,尤其是那句触目惊心但又不得不让人承认其描述得准确性得“把舔伤口、修复损失及处理垃圾得任务留给不人-那些受地域限制得人”让笔者不禁想到了中国目前作为“世界工厂”得全球经济形象.中国到底是不是“世界工厂”呢?假如答案是确信得,我们是怎么样得“世界工厂”?我们又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工厂”新得内涵?这是鲍曼这一命题带给笔者得考虑. 二、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现状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资本大规模进入、入世为全世界打开了中国得大门,很多得“在外地主”将眼光投向炙手可热得中国;另一方面,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成了主流得声音.中国有大量得农村人口,让他们在工厂里寻到工作是一个双赢得过程.他们实现了就业,世界则从这些源源不断得廉价劳动力身上得到了更廉价得中国产品. 然而,这种繁荣得双赢,伴随着出口产品数量和外汇储备得迅速增加,时不时地会蒙蔽了我们得眼睛.须知我们为之付出得,是中国众多大都市上空饱受污染得空气;是一条条受到严峻污染再也不能恢复清亮得河流;是云南原本广袤得森林区里得一棵棵木桩.更令人唏嘘得是,我们付出了这些代价换来得,只是国货价廉质次得声誉以及国外反倾销得控诉.经济全球化得趋势不可遏止,然而有些咨询题应该引起我们得重视.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工厂”较之“工业革命”时期得“世界工场”有了新得内涵.按照在国际分工中得地位,“世界工厂”能够分为三类:一类是来料加工型“世界工厂”.由于进展中国家劳动力廉价,跨国公司就把进展中国家作为工业品得生产加工基地.这类“世界工厂”在国际分工生产价值链中处于最低端;第二类是原材料得采购和零部件得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操纵着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这种类型较第一种类型得层次提高一步,但仍然属于生产车间型得“世界工厂”;第三种是既具有研发能力和名牌,也操纵着国际市场得销售网络,既在

世界五大制造工厂分析

本文信息架构: 国家 1.经济现状 2.制造业优势 3.制造业劣势 4.电视制造业 5.液晶电视行业相关信息 印度 1.经济现状 印度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工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发展迅速。印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印度目前有60%的人口处于就业年龄阶段,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预计今后10年还会有超过2.2亿人加入劳动力大军,享受人口红利已成为印度政府重要的政策依托。近年来,印度政府实行全面经济改革,经济发展速度引人注目。目前,印度在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分子生物、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都已达到较高水平。 2.制造业优势 印度具备成为制造业巨头的几乎所有的关键因素:人口红利、具有吸引力的国内市场、运输与劳动力上的比较优势、对美元相对较低的汇率,以及低政治风险。印度人民党正在酝酿大幅修订过时的劳动法,并在2015财年的国家预算中对制造业采取刺激措施。 3.制造业劣势 印度经济也有致命的短板,想在短时间内取代中国而成为“世界工厂”,似还不太现实。根据德勤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印度目前的制造业竞争力位居全球第四,预计到2018年,印度将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强国。落后的交通与供电网络等基础设施与复杂的监管环境以及低下的管理效率,已成阻碍制造业增长的致命因素。据世界银行新近发布的报告,在全球189个经济体中,印度的营商便利环境仅位列第134名。塔塔集团董事长塞勒斯·密斯特里也坦言,印度制造业要吸引外资必须更新基础设施、加强能源和物流系统。而印度经济学者夏尔马则对于印度的“人口红利”持异议,“印度庞大的年轻劳动力人口多数受教育程度和技术素质不高,政府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帮助提供劳动技能培训,他们反而会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4.电视制造业 印度市场几大电视品牌:Haier TCL Weston Oscar Salora Philips Beltek 印度电视制造工厂: Videocon Videocon是一个著名的工业集团。总部在印度。它有17个生产地点在印度,中国,意大利,波兰,和墨西哥。也是全球图片管的第三大制造商。除了彩色电视机,Videocon在印度提供白电产品。

我国打造“世界工厂”的人才战略

我国打造“世界工厂”的人才战略 【摘要】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产品就要占有世界一定份额,其基础同样是拥有大量的高技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因此文章对我国制造业人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剖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世界工厂制造业人才 随着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步引起世界广泛的关注,由此而引发的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不绝于耳。但是目前我国人才现状不容乐观,人才因素已经成为了我国打造“世界工厂”的绊脚石。 一、世界工厂对人才培育提出了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经济研究中心吕政研究员认为“世界工厂”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供应基地。世界工厂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劳动者素质高,熟练工人占绝大比重。我国制造业产量虽然大,但是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少,究其原因是我国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我国要改变这一事实就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来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从而改变我国产品核心技术缺乏的现状。党的十六大确定中国未来的

发展之路是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中国企业仅靠传统的规模复制手段打造世界工厂已远远不够,必须在竞争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产业素质,在更高的水平上和发达国家企业形成抗衡能力。其关键是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已成为国家意志的表现,世界各国争夺的制高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代表着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教水平和综合国力。 二、我国的人才现状不尽如人意 尽管中国有全世界1/5的人口和劳动力,但中国的高技能人才极端贫乏,已使许多制造业企业步履艰难。“高级技能型人才身价超过硕士”现在早已算不得什么新闻。随着我国逐渐向世界工厂方向发展,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还在与日俱增。在高、中、低级技术职称比例方面,中国大陆是1::,而世界平均为1:3:6,发达国家为2:4:5。这数据表明了我国的劳动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型,最低层的是非技术工人。高技术工人是处于金字塔的尖端,它所占的比例是最少的,而这种人才又是国家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我国制造业在现代化技术方面的吸收,影响了我国企业对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企业正常的生产。 另外我国制造业人才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徐匡迪指出:中国制造业提升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新型人才不足,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软肋。我国制造业的生

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

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遍及全球,中国拥有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世界对“中国制造”毁誉参半,中国对自己的“世界工厂”地位褒贬不一。 据称,在国际上将中国称为“世界工厂”的说法最早源自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再往前追溯,英国、美国和日本以其强大的创新和制造能力,也曾先后扮演过“世界工厂”的角色,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各种产品、机器和设备。英国于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它创立了以蒸汽机为动力、分工合作与规模生产的近代工厂,掌握了国际分工的主动权,是全球制造中心和财富集散中心。 类似英国,美国也是通过执新一轮工业革命之牛耳而成为“世界工厂”的。美国用一系列知名品牌来标识自己“世界工厂”的地位,创立了“泰勒制”与“福特流水生产线”,奠定了现代工厂的基础。战后的日本则是通过“重化学工业化”、“加工贸易立国”和“技术立国”,成为新兴的“世界工厂”。它不仅实现了企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如“丰田模式”,还实现了资本主义组织方式的革命,即所谓“日本式经营”,如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内工会等。 就英、美、日的历史经验来看,“世界工厂”一般应具备这样一些条件:该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已位于世界同类企业和行业的前列;工业品出口额必须占到世界总额的较大比例,能影响甚至决定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及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该国的工业生产不仅为世界大规模地提供各类物品,而且为世界贡献了批量科学技术及全新的管理经验,使世界工业文明跃上新的台阶。 可以说,与昔日“世界工厂”相比,当今中国的“世界工厂”无论从质还是量的方面衡量都仍有相当大的差距。“Made in China”长期以来似乎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中国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比例很低,诸多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而作为前“世界工厂”的美国和日本,这一比例却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