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睡眠障碍病人的护理

睡眠障碍病人的护理

睡眠障碍病人的护理
睡眠障碍病人的护理

睡眠障碍病人的护理

一、A1

1、关于失眠症治疗与护理措施正确的是

A、长期服用镇静催眠类药物

B、首选半衰期较长的镇静催眠类药物

C、白天患者尽量卧床休息

D、睡前进行体育锻炼

E、不必要的操作等患者醒后再操作

2、下列关于嗜睡症治疗原则错误的是

A、消除诱发因素

B、适当给予中枢兴奋药

C、对症治疗

D、白天安排工间短时小睡

E、给予镇静催眠类药物

二、A2

1、患者女性,20岁,白天总是竭力维持醒觉状态,但无能为力,在进餐、走路时也能入睡,该患者的症状是

A、猝倒症

B、嗜睡症

C、睡眠瘫痪

D、发作性睡病

E、睡梦中呼吸停止

2、患者女,16岁。因1个月后要参加中考,1个月以来晚间入睡困难,每日睡眠2~3个小时,白天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该睡眠状态称为

A、矛盾性失眠

B、生理性失眠

C、心理性失眠

D、心理生理性失眠

E、适应性失眠

3、患者女,27岁。突然丧母致睡眠障碍,被诊断为失眠症。其丧母的生活事件属于何种病因

A、素质性因素

B、诱发因素

C、维持因素

D、特质因素

E、适应因素

4、患者女,50岁。自述严重失眠,苦恼不已,但其配偶陈述其睡眠时间每晚可达7~8小时,日间精神状态好。该患者属于

A、矛盾性失眠

B、生理性失眠

C、心理性失眠

D、心理生理性失眠

E、适应性失眠

5、患者女,48岁。入院后出现失眠,以下哪项不是护士采取的措施

A、协助患者进行自我放松

B、不因自身工作影响患者休息

C、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D、给予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焦虑

E、满足患者的一切要求

老年人睡眠障碍护理综述(可编辑修改word版)

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因素分析和护理进展 12 级护理4 班1210414161 邵凡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及临床表现,重视睡眠障碍的危害和不良影响,通过研究有效的护理措施,希望能够指导临床与社区护理工作者做好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工作,帮助老年人积极应对睡眠障碍,保证其能够健康快乐地享受晚年生活。 关键词:老年人、睡眠障碍、护理进展 前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以控制睡眠障碍对老年人的影响,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极其重要。据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57%会出现睡眠障碍。长期反复睡眠障碍会影响老年人原发病的治疗和康复,加重或诱发某些躯体疾病,是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1]。 因此,充分研究睡眠障碍以采取应对措施改善老年人睡眠就极为必要,以下是我的分析综述。 主体: 1.睡眠障碍的定义。 睡眠障碍是指:由于睡眠的解剖部位发生病变或生理功能紊乱引起睡眠质量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的表现。常表现为患者夜间入睡困难,不能长时间连续睡眠,夜间经常醒来或清晨早醒,第二天醒来没有满足感和精神充沛的感觉,主要以患者进入睡眠周期的潜伏期较正常延长,入睡过程中自身生理性感觉增多为主[2]。如睡眠减少或睡眠过多,睡行症等,其中以失眠症最为常见。 2.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发病情况与特点。 众所周知,年龄越大,睡眠时间越少,一般表现为缺乏深度睡眠,觉醒次数和觉醒时间增加。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夜间敏感性增高,易觉醒,觉醒之后再次睡着困难。在老年人中,虽然就寝时间长,但觉醒次数及时间增加,总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降低,Ⅰ期睡眠 ( 浅睡眠 )时间延长而Ⅲ、Ⅳ期睡眠 ( 深睡眠 ) 随年龄增长而缩短,60 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波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 10% 以下,75 岁以上老年人的非快速眼动期及Ⅳ期睡眠基本消失[3],因此老年人睡眠障碍并非睡眠需要减少,而是睡眠能力减退。

老年人睡眠障碍临床表现及护理

老年人睡眠障碍临床表现及护理 摘要】本文老年人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其危害、原因做了系统性介绍,对老 年人的睡眠护理做了重点分析,对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提供了指导,帮助老年 人改善睡眠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睡眠障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6-0253-02 睡眠障碍会可使人焦虑、烦躁,持续发展易引起人体免疫功能下降,进而诱 发一些列疾病,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据调查,60岁老年群体睡眠疾病 的发病率更是高达57%[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采取积极的护理改 善老年人睡眠障碍,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极其重要。 1.睡眠障碍定义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的异常及睡眠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 如睡眠减少或睡眠过多、睡行症等,其中以失眠最为常见[2]。 2.老年人睡眠障碍临床表现 人们对老年人睡眠往往有一种偏见,即老年人就是睡眠少,实际上老年人睡 眠生理规律发生了变化,睡眠需求并没有减少。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深度睡 眠能力减退,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困难、次日疲乏等[3]。老年 人睡眠障碍是睡眠深度能力减退的临床表现:(1)夜间敏感性增高易受外界因 素干扰,觉醒频繁,睡眠维持困难,睡眠断断续续;(2)白天精力不充沛,常 需要通过打盹补觉,睡眠过多甚至嗜睡;(3)睡眠规律改变;(4)早睡早醒, 入睡困难;(5)睡眠时间缩短,深睡眠期减少。具备以下四个特诊可诊断为睡 眠障碍: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早醒、睡眠时间少于5h。 3.睡眠障碍对老年人的危害 长期反复睡眠障碍会影响老年人原发病的治疗和康复,加重或诱发某些躯体 疾病,是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主要影响如下:(1)生活质量下降:睡眠障碍导致患者日间功能缺陷,患者经常感到昏昏沉沉,疲乏无力,头昏耳鸣,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甚至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等;(2)原发疾病加重:患者 原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因为睡眠障碍导致疾病复发甚至危 及生命;(3)诱发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抑郁症、痴呆症等 慢性疾病;(4)机体免疫力下降:长期睡眠障碍会使神经系统紊乱导致免疫功 能降低,引发感冒。 4.导致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常见因素 4.1 生理因素 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老年人睡眠生理规律发生了变化[4]。 4.2 疾病 疾病引起疼痛不适、咳嗽气喘、皮肤瘙痒、尿急尿频、强迫体位、活动受限 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 某些呼吸系统疾病、经科疾病(如帕金森病、抑郁、焦虑)等均可导致睡眠障碍[5]。 4.3 心理社会因素 老年人与子孙后代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差异矛盾更为突出,部分老人会因社 会角色的转变得心情压抑、苦闷,从而引起失眠。

老年人睡眠障碍患者的护理常规

睡眠障碍患者的护理常规 睡眠障碍是指脑内网状激活系统及其他区域的神经失 控或与睡眠有关的神经递质改变而导致的睡眠功能减退或 睡眠影响呼吸功能。睡眠障碍是困扰老年人常见的病症之一,一般而言,健康长寿老人的起居生活较为规律,睡眠良好。相反,长期受失眠困扰者,多伴有某种程度的心理、躯体疾患,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近些年,睡眠障碍对老年人健康的危害性愈来愈受到普遍的重视。 一、病因 (一)精神疾病 如焦虑、抑郁、严重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等。 (二)身体疾病 老年人多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风湿病、颈椎病等,这些疾病本身的就可影响睡眠,从而使失眠加重。 (三)药物引起 受体抑制剂、甲状腺补充剂。 (四)其他因素 不良的睡前习惯、睡眠环境、心理社会因素等。 二、临床表现 (一)夜间敏感性增高易受外界因素干扰,觉醒频繁,睡眠维持困难睡眠断断续续。

(二)白天精力不充沛,常需要通过打盹补觉,睡眠过多甚至嗜睡。 (三)睡眠规律改变,黑白颠倒,白天睡眠时间比晚上长。 (四)早睡早醒,入睡困难。 (五)睡眠时间缩短,多数老年入睡眠的时间不足。 三、并发症 老年入睡眠障碍可引起血压升高,轻者表现为打鼾(习惯性打鼾即使不是呼吸暂停,也可加重心脏病或高血压)、烦躁不安、白天嗜睡、抑郁、头痛、夜尿、阳萎,重者则可出现夜间睡眠心律失常、猝死、卒中、肺动脉高压、抽搐及认知功能下降等。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改变不良睡眠习惯,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睡前应身心放松,睡前到户外散步一会儿,放松一下神经。 2.上床前沐浴,或热水泡脚,按摩足背和足底涌泉穴双侧各100次直至脚底发热,然后就寝。 3.睡前进行洗漱少饮水,排尽大小便。老年人肾气亏虚,如果没有心脑血管疾患则应睡前少饮水、解小便后再上床,避免膀胱充盈增加排便次数。

内科病人睡眠障碍的临床护理

内科病人睡眠障碍的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127-01 睡眠障碍是住院患者的常见症状,尤其是刚入院的患者更为明显。住院患者由于疾病、环境、心理、社会等因素的作用,常出现睡眠障碍,它既影响患者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也影响疾病 的康复,严重者可致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现就影响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加以 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疾病康复。 1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7年1月至11月对住院患者通过访谈式调查及临床观察发现有60例患者存在不 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男29例,女31例,年龄47岁~76岁,平均年龄56.5岁,睡眠障碍的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入睡困难:从想要入睡到实际入睡时间>1 h者30例,占50%;不能 熟睡:有轻微的声响刺激便醒来,一夜中醒来达2次以上者15例,占25%;早醒:早晨觉 醒时间比以往正常时提前2 h以上,醒来即不能再度入睡者10例,占17%;睡眠时间缩短: 虽有充裕的时间,一夜合计睡眠<5 h者5例,占8%。 2影响住院患者睡眠的相关因素 2.1疾病因素从调查中得知,疾病本身的症状和体征是导致患者睡眠障碍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冠心病夜间频繁心绞痛发作;高血压控制不佳;左心功能不全导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出现夜间喘息、咳嗽加重最为多见。其次前列腺肥大 导致夜尿增多,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关节疼痛、皮肤瘙痒均可引起睡眠障碍。 2.2环境因素影响患者睡眠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环境的噪音、灯光、室温、通风、床铺、夜间的治疗护理活动等。 2.3心理社会因素据调查分析发现,住院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产生上述情绪反应的原因有:疾病病痛的折磨及对疾病预后的恐惧和担忧;经济困 难及家庭支持欠缺;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 2.4不良生活方式包括:住院后活动减少,白天睡眠时间长;睡前谈论兴奋话题或观看刺激、惊悚性电视等。 3护理对策 3.1尽快减轻病痛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尽量减少因疾病带给患者的痛苦和不适。 3.2加强病区管理 3.2.1睡前做好护理进行室内通风、消除异味、保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中、关大灯、开 地灯、保持床铺干燥、平整。 3.2.2合理安排各项治疗工作每项护理工作要有计划、有安排(除必要的治疗外),避免患 者在沉睡中惊醒,如夜间查房时,要做到“四轻”,光源不可直射患者。 3.2.3减少干扰对于病情复杂多变、夜间入院的患者及打鼾的患者,尽量安置在单间或人 少的病房,以减少干扰。 3.2.4“四轻”治疗车轮子定期上润滑油,护理站的椅子脚下钉皮垫,护士做到“四轻”,病 区内使用手机者,劝其将铃声调到振动,努力为患者创造安静,温馨的休养环境。 3.3加强心理护理

睡眠障碍临床观察及护理

睡眠障碍临床观察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5-04-09T14:45:57.0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3期供稿作者:周英李华[导读] 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的异常表现。周英李华 (1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咨询门诊 154002)(2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二组 154002)【摘要】探讨睡眠障碍的治疗及护理。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睡眠障碍患者临床30例观察护理方法资料进行分析。对睡眠障碍患者需要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环境与适应等各方面。通过临床护理工作使患者的睡眠形态紊乱的症状减轻或消失,睡眠质量改善。睡眠过程中无外伤发生。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绝望等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和应对能力增 强。患者及其家属对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和防范措施能正确认识。 【】睡眠障碍抑郁症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294-02 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的异常表现。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精神障碍。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另一类称为异常睡眠是指在睡眠或觉醒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异常情绪和行为反应,包括睡行症、夜惊症、梦魇症。抑郁症主要症状是难以入睡、睡眠中断、早醒失眠等睡眠障碍。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就诊的30例睡眠障碍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失眠症诊断标准。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5~63岁,平均44岁,病程2个月~10年;家族史:神经衰弱7例,精神疾病1例。抑郁症患者18例,焦虑症患者22例。 1.2 方法 1.2.1失眠症的治疗失眠症的治疗首先应针对病因,消除或减轻造成失眠的各种因素,如心理及社会应激因素、环境因素等。心理社会因素的消除一般以心理治疗为主,包括认知及行为治疗(如控制刺激与限定、调整卧床时间)、自我诱导治疗(即自我催眠法)、森田疗法(想睡就睡,不想睡就不睡,顺其自然的方法)、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疗法等,症状严重者可适当配合镇静催眠药物治疗。药物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可短期使用,一般以1~2周为宜,避免长期用药,尤其慢性失眠患者,长期用药往往无效,并可导致药物依赖。常用催眠药物主要为苯二氮革类(BDZ),该类药物可缩短入睡潜伏期,减少夜间醒转次数,其缺点是易形成药物依赖。苯二氮革类按清除半衰期长短,可分为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等几种类型。使用时,应根据睡眠障碍的情况分别选用不同类型的苯二氮革类药物,如入睡困难者应选用超短效类药物为催眠用;夜间易醒、多梦者可用短效或中效类药物,以加深睡眠;早醒者则使用中至长效类药物,可起到延长睡眠的作用。 1.2.2嗜睡症的治疗首先消除发病的诱导因素,主要采取心理治疗(其中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森田疗法比较合适)。此外可适当给予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利他林、苯丙胺、匹莫林等对症治疗。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症状改善后及时停药,以免造成药瘾。其次可辅以支持疗法和疏导疗法,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白天主动安排时间短时小睡,也可减少甚至终止嗜睡发作。 1.2.3发作性睡病治疗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家庭心理治疗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帮助患者家属了解此病的特点和性质,帮助患者避免受伤。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和作息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安排,最大限度地减少症状发作。常用的辅助药物有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可增强觉醒,对睡眠发作效果好,对睡前幻觉也有效。抗抑郁药氯丙咪嗪,可用于抑制REM(快速动眼睡眠),对猝倒发作效果明显。 2.护理 2.1对失眠症患者的护理重点在于心理护理,通过各种心理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失眠,纠正不良睡眠习惯,重建规律、有质量的睡眠模式,培养良好的睡眠及行为习惯。 2.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护患间的理解和沟通,与患者及家人共同分析引起睡眠障碍发生的原因或诱因,并积极减轻或消除这些因素。帮助患者及家人正确认识睡眠障碍的表现,了解睡眠的基本知识,学会自行调节情绪,正确面对心理压力。帮助患者做到对睡眠保持符合实际的期望;不把白天发生的不愉快都归咎于失眠;不努力入睡;不给睡眠施加压力;对短期内的睡眠不好,不悲观;学会承受睡眠缺失的后果。以此引导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眠,消除对失眠的顾虑,解除心理负担,纠正恶性循环状态。 2.1.2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睡眠及行为习惯:①将三餐、睡眠、活动的时间尽量固定;②睡前避免易兴奋的活动,如看刺激紧张的电视节目、饮浓茶、可乐、咖啡等;③白天多在户外活动,接受太阳光照;④用熟悉的物品或习惯入睡,如听音乐、用固定的被褥等;⑤睡前使用诱导放松的方法,包括腹式呼吸、肌肉松弛法等,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⑥营造最佳的睡眠环境:避免光线过强或直射脸部;维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噪音干扰;选择舒适的寝具;⑦镇静催眠药物的正确应用;⑧把床当作睡眠的专用场所,感到有睡意时才上床,而不是一疲乏就上床;不在床上从事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看书、看电视等,减少在床上的非睡眠时间,增加有效的睡眠时间;⑨入睡困难或中途醒觉无法再入睡(醒觉后20分钟)时,立刻起床到客厅或书房,直到睡意袭来再回到床上;⑩无论夜间睡眠质量如何,都必须按时起床,经常参加锻炼,避免白天睡觉。 2.1.3用药指导:失眠患者常常自行用药,造成药物耐受和药物依赖。因此需要指导患者按医嘱用药,并向患者讲解滥用药物的危害,以及正确用药的5个基本要点:①选择半衰期较短的药,并使用最低有效剂量,以减轻白天镇静作用;②间断给药(每周2~4次);③短期用药(连续用药不超过3~4周);④缓慢停药。突然停药时,会出现撤药反应,尤其半衰期较短的药比半衰期较长的药撤药反应出现得更快更严重,故停服半衰期短的药物,需经过几天的逐步停药过程;⑤用药不可同时饮酒,否则会增加药物成瘾的危险性。 2.2对其他睡眠障碍的护理对嗜睡、发作性睡眠、睡行症等睡眠障碍患者的护理主要在于保证患者症状发作时的安全;消除或减轻发病的诱发因素,以减少发作次数;消除患者和家属的恐惧心理等三个方面。 2.2.1保证患者安全:对于睡行症患者,要增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安全意识,以有效防范意外的发生。要保证患者夜间睡眠环境的安全,如给门窗加锁,防止患者睡行时外出、走失;清除环境中的障碍物,以防止患者绊倒、摔倒;收好各种危险物品,以防止患者伤害自己和他人。睡行症患儿应避免单独居住。嗜睡、发作性睡眠患者要避免从事可能因睡眠障碍而导致意外的各种工作或活动,如高空作业、开车、进行带危险性的操作等。

内科病人睡眠障碍的临床护理

内科病人睡眠障碍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09-07-31T14:47:33.8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邴方珍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 [导读] 睡眠障碍是住院患者的常见症状,尤其是刚入院的患者更为明显。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127-01 睡眠障碍是住院患者的常见症状,尤其是刚入院的患者更为明显。住院患者由于疾病、环境、心理、社会等因素的作用,常出现睡眠障碍,它既影响患者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也影响疾病的康复,严重者可致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现就影响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加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疾病康复。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7年1月至11月对住院患者通过访谈式调查及临床观察发现有6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男29例,女31例,年龄47岁~76岁,平均年龄56.5岁,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入睡困难:从想要入睡到实际入睡时间>1 h者30例,占50%;不能熟睡:有轻微的声响刺激便醒来,一夜中醒来达2次以上者15例,占25%;早醒:早晨觉醒时间比以往正常时提前2 h以上,醒来即不能再度入睡者10例,占17%;睡眠时间缩短:虽有充裕的时间,一夜合计睡眠<5 h者5例,占8%。 2 影响住院患者睡眠的相关因素 2.1 疾病因素从调查中得知,疾病本身的症状和体征是导致患者睡眠障碍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冠心病夜间频繁心绞痛发作;高血压控制不佳;左心功能不全导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出现夜间喘息、咳嗽加重最为多见。其次前列腺肥大导致夜尿增多,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关节疼痛、皮肤瘙痒均可引起睡眠障碍。 2.2 环境因素影响患者睡眠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环境的噪音、灯光、室温、通风、床铺、夜间的治疗护理活动等。 2.3 心理社会因素据调查分析发现,住院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产生上述情绪反应的原因有:疾病病痛的折磨及对疾病预后的恐惧和担忧;经济困难及家庭支持欠缺;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 2.4 不良生活方式包括:住院后活动减少,白天睡眠时间长;睡前谈论兴奋话题或观看刺激、惊悚性电视等。 3 护理对策 3.1 尽快减轻病痛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尽量减少因疾病带给患者的痛苦和不适。 3.2 加强病区管理 3.2.1 睡前做好护理进行室内通风、消除异味、保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中、关大灯、开地灯、保持床铺干燥、平整。 3.2.2 合理安排各项治疗工作每项护理工作要有计划、有安排(除必要的治疗外),避免患者在沉睡中惊醒,如夜间查房时,要做到“四轻”,光源不可直射患者。 3.2.3 减少干扰对于病情复杂多变、夜间入院的患者及打鼾的患者,尽量安置在单间或人少的病房,以减少干扰。 3.2.4 “四轻” 治疗车轮子定期上润滑油,护理站的椅子脚下钉皮垫,护士做到“四轻”,病区内使用手机者,劝其将铃声调到振动,努力为患者创造安静,温馨的休养环境。 3.3 加强心理护理 3.3.1 心理护理仔细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护士及同房病友,使其尽快消除陌生感、尽快适应环境。 3.3.2 健康宣教耐心向患者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并介绍同类疾病的成功实例,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3.3.3 沟通交流多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内心疾苦,并努力解除疑虑,协助患者解决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不愉快事情。 3.4 做好睡眠卫生宣教工作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具体指导如下:建议患者在正常的诊疗护理工作结束后可进行适当的运动;每天午睡不超过0.5 h,睡前室外散步0.5 h,然后喝一杯热牛奶,用热水泡脚20 min;还可利用音乐的镇静催眠作用,让患者低音量播放具有安神宁心作用且曲调柔和的音乐以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睡前不宜吃太饱,忌饮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睡前禁止谈论过度兴奋的话题和观看惊悚刺激的电视剧,保持心态平静。 4 小结 人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5 d不睡眠人就会死亡,可见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是健康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临床中及时发现睡眠障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护理,才是减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根本方法,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康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