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一、《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二、《命子迁》

作者: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

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惶惧不安。所以他热切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圈点】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此话信然。

三、《诫子书》《诫外甥书》

作者:诸葛亮(181-234),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从两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儿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

【圈点】《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四、《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

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

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等等。

【圈点】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颜氏家训》(全本译文)

五、《诫皇属》

作者: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

“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帝王家训占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太宗非常注重对皇子们的教育,经常告诫后代,应当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治国之道。

在《诫皇属》中,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

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要把敢于反对你的人当作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只有这样才能够永久富贵,贞正吉祥。

【圈点】太宗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要求,“贞观之治”的出现就自然而然了。

六、《包拯家训》

作者: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

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

【圈点】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

七、《诲学说》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玉不琢,不成器”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圈点】欧阳修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八、《袁氏世范》

作者:袁采,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1163年进士,后官至监登闻鼓院,类似负责信访接待,为官刚正。

“小人为恶不必谏”

袁采为人才德并佳,时人赞称“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在任乐清县令时,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

《袁氏世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

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

《袁氏世范》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该书,奉为至宝。

【圈点】《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诸后世”。

九、《朱子家训》

作者: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毋临渴而掘井”

朱柏庐的父亲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柏庐侍奉老母,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他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与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

《朱子家训》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圈点】《朱子家训》全文虽只有506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

《朱子家训》全文译文

十、《弟子规》

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凡是人皆须爱”

李毓秀科举不中后,就致力于治学。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

《弟子规》清代后期广为流传,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圈点】《弟子规》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

中国十大经典家规家训

中国十大经典家规家训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一、《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一、《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

中国传统20大家规家训

中国传统20大家规家训 1.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2.孔子家训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

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3.刘邦《手敕太子文》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尧舜不以天下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为嗣。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赏析:《手敕太子文》是刘邦病危时(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三月)为确立嫡长子刘盈为帝位继承人,并对其进行谆谆告诫和嘱托而亲笔撰写的遗训。在这篇遗训中,刘邦深悔早年轻薄文人之举,并以现身说法告诉儿子为学的重要性。同年四月刘邦驾崩,五月,十六岁刘盈继皇位。4.司马谈《命子迁》 作者司马谈(?—公元前110),西汉夏阳(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

中国古代十大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家训,经典!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一、周公的《诫伯禽书》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二、司马谈的《命子迁》 “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 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惶惧不安。所以他热切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此话信然。

中国经典家训家规及名句

中国经典家训家规及名句 1. 做事要勤,做人要忠。 2.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踏踏实实干。 3. 见利思仁,见财想义,勤劳生财,团结生义。 4. 夫不嫌妻丑,妻莫嫌夫贫。 5.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6. 向子女宣扬老人,老祖宗的功德,做尊老敬老的尽孝榜样给子女看,用感恩先辈的恩德,来启蒙后代。 7. 难得有一个中秋节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真是很幸福啊。 8.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9. 成家子,烘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10.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11. 家,是心里永远也不熄灭的灯;家,是梦里那座燃着炊烟的木屋;家,是你永远的港湾。 12. 须知男女终有别,坚守道德莫超越。 13. 一家人团聚,是最大的幸福。 14. 传家两字读与耕,兴家两字俭与勤。 1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6.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17. 小孩是否健康与母亲关系很大,有无智慧与父亲关系很大,是否福德庄严就看父母是否经常以快乐的爱心去做事做人。 18. 家,永远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意识里,在醒来梦去的眸子里,清晰如昨。 19. 入冬了,幸福是一锅热气腾腾的馒头,更是一家人的团聚。 20.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1. 勤耕苦作,正当娱乐,不搞迷信,不赌牌博。 22. 人生都有双重父母,双方父母一视同仁。 23. 一日“三省”好处多,来日不唱悔恨歌。 24. 家,是每个人值得依靠的地方,家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摇篮,是每个孩子栖息的港湾。 25. 严于利己,宽以待人,勤于习作,乐于奉献,尊师爱幼,孝敬长辈,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26.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尔但常以贵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27. 是非面前不含糊,原则问题守底线。 28. 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锅本也。故自私之念,萌则铲之,谗谀之徒至则却之。 29. 积小钱,办大事;积闲钱,办急事。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你都知道么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有些堪为经典,国人家喻户晓。我们从中遴选出十份家训罗列如下。这些家训出自各色人等之手,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愿与读者一起来赏析。 1.周公的《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周成王之叔,因成王即位时年少,便辅政成王。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 【故事】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

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这就是周公的《诫伯禽书》。他告诫儿子伯禽:“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而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2.司马谈的《命子迁》 【作者】司马谈(?—前110年),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喜,子司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东巡至泰山,

中国传统20大家规家训

中国传统20 大家规家训 1.姬旦《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 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 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 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 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 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2.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 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 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 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 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 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 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 也叫“庭训”。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 “庭训”。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 问题。3.刘邦《手敕太子文》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

最实用的十条家规家训

最实用的十条家规家训 01 无事如有事时提防 有事如无事般镇定 训曰: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事当如此处也。 感悟:人无事的时候,要像有事的时候那样谨小慎微,这样自然安详无事;有事的时候,要像无事的时候那样安定,有魄力。心欲小而胆欲大,心小和胆大是相辅相承的。只是小心,就会畏首畏尾,难成大事。只是大胆又难免错误百出,身陷险境。 苏辙说,“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功夫下在平时,多思考,多想办法,多提高自己,不要临时抱佛脚,那样一定会变得慌乱不堪。心态一崩,事情自然也就乱了。时时警惕,细心谨慎,雷厉风行,这才是一个合格的主事人。 02 不轻看别人 不高估自己 训曰: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有识见。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嘉纳。都统毕立克图汉仗好,且极其诚实人也。

感受:我从来不鄙视人,说谁无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我经常对部长们说,只要你知道,不妨告诉我。只要合理,我就表彰,采纳。 康熙作为皇帝都能有这样的觉悟,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就更不应该看轻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视角,不同的视角合在一起,才能看到世界的全貌。山不辞石方成其高,水不辞海方成其大。只有兼收并蓄,容纳百家,才不会管中窥豹,夜郎自大。一个人的格局、见识,都由此而来。聆听别人的建议、想法,是完善自我、事业进阶的必由之路。 03 认错改过,才是成长契机 训曰: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感悟:人生在世,谁能不犯错呢?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愿承认自己错了,我就不这样,我总是主动认错。别人总是因为我的认错而感动到不安。而事实上,能够主动认错,多是品德高尚的人。 一个人,如果能够看清自己的错误,坦诚承认,并且积极改正,这个人在道德修养和做事业方面一定会有所成就。可惜现实中我们经常是讳疾忌医、自欺欺人,犯了错误不肯承认,更不会坚决地改正。这是一个很大的陋习。 04 谨慎,才能人生安稳

家规家训

家规家训 1、手持正义,肩挑道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与人为善,与邻为友,严己宽人,既往不咎。 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勤学苦练,努力登攀。 4、举止稳重,言语文明,团结友爱,永夺先进。 5、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吃亏,勿使人吃亏。 6、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造福子民,服务社会。 7、勤为本,德为先,和为贵,学在前。 8、尊老敬贤,扶危济困,严以待己,宽以待人。 9、不做亏心事,不赚昧心钱,心里有盏灯,肚里能撑船。 10、人胜我,勿生嫉妒,人弱我,勿生鄙吝。 11、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读书,勤勤恳恳治家。 12、处世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 13、一日“三省”好处多,来日不唱悔恨歌。 14、少壮不努力,老大被人讥;少壮不立业,老大徒伤悲。 15、家有老千般好,好儿女多行孝,家有孝是希望,精心栽培生长旺。 16、攒钱聚财,取之有道,男女老幼,处之有方。 17、干本份活,行侠义事,做正直人。 18、和睦友善,勤俭节约,科技致富,读书为先。 19、积谷防饥,积德防老,送子读书,儿行孝道。 20、夫妻相敬,举案齐眉,婆媳相让,一家和气。 21、不做亏心事,不怕夜敲门,不怕树影斜,只要身心正。

22、手足贵相助,夫妻贵相从,长幼贵有序,邻里贵宽容。 23、有胆有识,有礼有节,有情有义,有失有得。 24、对贤当举,小人当疏,孝悌当崇,五毒当诛,志存高远。 25、吃不穷,穿不穷,人不读书一世穷。 26、勤耕苦作,正当娱乐,不搞迷信,不赌牌博。 27、尊师重道,谦恭礼让,忠孝并举,励志自强。 28、尊老敬贤,爱幼乐施,举止稳重,语言文明。 29、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两袖清风,浩气长存。 30、读书明理,修身养性,薄财重义,为国为民。 31、肩担道义,胸怀天下,诚实劳动,四海为家。 3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3、有毒物莫吃,违法事莫做。 34、做了好事莫夸耀,做了错事敢担当。 35、子孝父严,母慈媳敬,兄友弟尊,妇温夫爱,睦邻亲友,家道始兴。 36、以德服人者昌,以理服人者顺,以信服人者智,以威服人者亡。 37、是非面前不含糊,原则问题守底线。 38、宁向直中取,莫向曲中求。 39、须知男女终有别,坚守道德莫超越。 40、无信不立,心诚则灵。 4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42、应视国事如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 43、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你都知道么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有些堪为经典,国人家喻户晓。我们从中遴选出十份家训罗列如下。这些家训出自各色人等之手,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愿与读者一起来赏析。 1.周公的《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周成王之叔,因成王即位时年少,便辅政成王。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 【故事】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

【作者】司马谈(?—前110年),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喜,子司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东巡至泰山,并在山上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史称“封禅大典”。司马谈当时因病留在洛阳,未能从行,深感遗憾,于是抑郁愤恨而死。 【故事】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并认为,“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惶惧不安。所以他热切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圈点】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此话信然。 3.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中国古代经典家规家训

中国古代经典家规家训 (1)周公的《诫伯禽书》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识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2)司马谈的《命子迁》 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汉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 (3)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 《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

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从两封信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儿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 (4)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谈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 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切实际等。 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5)《包拯家训》 包拯以公廉著称。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即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这条家训被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

中华经典家规家训10名句,家风传承,福佑子孙

中华经典家规家训10名句,家风传承, 福佑子孙 1.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 摘自苏轼《六事廉为本赋》。工业毁于贪婪,而德行养成于廉洁。 2. 门高则自骄,族盛则人之所嫉。 摘自柳玭《诫子弟书》。门第高就会骄傲,宗族显盛就遭人妒忌。 3. 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 摘自摘自《钱氏家训》。要求自己不可以不谨慎严格,面对财物不可以不清廉耿介。 4. 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摘自双井《黄氏家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先,就像

是流水和树木一样,都有本源,不可以遗忘。 5. 道非难知,亦非难行,患人无志耳。 摘自陆九渊《陆九渊家书》。真正的道路不难理解,也并不难实行,怕的只是人没有沿着正确道路行走的志向而已。 6. 公使库待宾,并以五盏为率,自足展尽情意。 摘自与子书《胡安国》。因为公事需要宴请宾客,饮酒以五杯为度,就足可以表达情意了。 7.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摘自《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做人一定要能够坚守礼仪,而不可以恃才傲物,做事情要能够谦逊,同邻居们搞好关系。体恤鳏寡孤独。 8. 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 摘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我刚满九岁之时,就痛失父亲,家道中衰,一门百口,萧索冷落。

9. 祖训宗规,朝夕教训子孙,务要读书明理,显亲扬名,勿得入于流俗,甘为人下。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每天都用祖先流传下来的规矩教导子孙后代,一定要让他们读书明理,在世间扬名,光耀祖先,不可以入于流俗,甘心居于忍下。 10. 夫人生世,以己无能而望他人用,以己无善而望他人爱,无状则曰:“我不遇时,时不急贤。”、 摘自柳玭《诫子弟书》。一个人活在世上,本身没有才能却希望得到别人的重用,自身没有善德却希望得到别人的喜爱,没有成就时,就说:“我运气不好,当世不急于用贤啊!”

10条优秀家规家训

10条优秀家规家训: 1,不说谎,不任性 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 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示宪儿》 译:不要说谎,不要贪利;不要任情耍性,不要与人斗气;不要责备别人,但需管住自己。能够放低自己身份,这是有志气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有大的度量。做人,主要在于心地的好坏;心地好,才是善良之人;心地恶劣,是凶恶之人。 析:任情恣性,放任自己的性情,不受任何拘束。《增广贤文》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这正是告诉我们,任情恣性的危害。 2,义理养心,精专为学 勿谓隐微可欺而有放心,勿谓聪明可恃而有怠志; 养心莫善于义理,为学莫要于精专; 毋为习俗所移,毋为物诱所引; 求古圣贤而师法之,切莫以斯言为迂阔也。 ——《与徐仲仁》 译:不要以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可以自欺欺人就放纵自己,不要以为可以依仗聪明而放松意志。最好的养心之法就是研习经典中的义理,最重要的求学之道就是精专。不要被流俗左右,不要被财物引诱。师法古圣贤,不要以为这很迂阔不合实际。 析:经典中的义理不仅是千古大智慧,更是我们养心、养生最好的方便法门。康熙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就曾说过:“养生之道,全在五经。” 3,做人先立志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示弟立志说》 译:学习,没有比先立下志向更重要的。不确立志向,好比栽树不栽培它的根而徒劳地对树木培土浇灌,劳苦却不会成功。 志向,就如气的统帅,人的性命,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水源不疏通,那么川流就会停息,根本不予培植那么树木就会枯萎,性命不延续人就会死,人不立定志向就会气质昏浊。所以君子做学问,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作为要务。 析:志犹如三军主帅,没有主帅的军队,就是乌合之众。 4,不强迫孩子科举 科第之事,吾岂敢必于汝,得汝立志向上,则亦有足喜也。 ——摘自王阳明家书《寄正宪男手墨》 译:对科举考试这件事情,我又怎么敢强迫于你呢。获悉你有这份立志向上的想法,对我来讲也够高兴的了。 析:王阳明告诉孩子,不会强迫他在科举方面一定要有成就,而是欣赏孩子上进的那份精神。对比现在的很多家长对高考的态度,几百年前的王阳明是不是很开明呢? 5,一念改过,即得本心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寄诸弟》 译:本心就像白日那样光亮,遵循自己的本心,一定能察觉到自己的错误,只是怕不能改正。错误和掩盖错误的想法,会遮蔽我们的本心,但只要我们下决心改正错误,马上就会重新找到本心。 析:王阳明说,人孰无过,改之为贵。本心就是良知,致良知,就是重新发现我们的本心。王阳明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内心良知的大道: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6,勤读书,致良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