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组胚考试重点

组胚考试重点

组胚考试重点

1、普通光学显微镜技术:

放大1000~1500倍分辨率0.2um

2、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

苏木精特点:碱性,使细胞核内染色质以及细胞质内核糖体等染成紫蓝色; 伊红特点:酸性,使细胞质以及细胞外基质中成分染成粉红色

3、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

上皮类型主要分布功能

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的内表面保持器官表

单面光滑有利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腔面层于物质交换

其他:肺泡和肾小囊壁层的上皮、胃肠外表面上和液体流动;

皮便于内脏器

官活动

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上皮、甲状腺滤泡、视网膜色素上皮、吸收和分泌

小叶间胆管等

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胆囊、子宫、输卵管的腔面吸收或分泌

假复层纤毛柱呼吸管道等腔面保护和分泌

状上皮

复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口腔、食管和阴道等腔面机械保护作

层(上皮组织中用角化:皮肤表皮

上最厚)

皮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男性尿道保护

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等腔面保护 4、上皮细胞的侧面:

细胞连接(特点、作用) 上皮细胞的侧面是细胞的相邻面,细胞间隙很窄,相特化结构

邻细胞以钙黏蛋白互相结合。

一、紧密连接:

(1)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

(2)相邻细胞膜形成约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有极窄的细胞间隙。(观察紧密连接的最佳方法是冷冻蚀刻复型法)

(3)封闭了细胞间隙。所以,紧密连接可阻挡大分子物质穿过细胞间隙而进入深部组织,具有屏障作用。

二、中间连接

(1)又称黏着小带,带状,多位于紧密连接下方,这种连接也见于心肌细胞间的闰盘 (2)中间连接除有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三、桥粒

(1)又称黏着斑,斑状,最牢固,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质构成的附着板 (2)胞质中有许多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于板上,并常折成襻状返回胞质,起固定和支持作用。

(3)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连接,在易受摩擦的皮肤、食管等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尤其发达。

四、缝隙连接

(1)又称通讯连接,斑状

(2)在钙离子和其它因素作用下,管道可开放或闭合,可供细胞相互交换某些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借以传递化学信息,调节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分子量小于

1500kD的物质,包括离子、cAMP等信息分子、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均得以在相邻细胞间流通,使细胞在营养代谢、增殖分化和功能等方面成为统一体)

(3)此种连接电阻低,在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之间,可经此处传递电冲动。以上四种细胞连接,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5、结缔组织分类: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6、成纤维细胞最多

光镜下:胞体较大,多扁平或梭形,多突起,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

胞核较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

电镜下: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合成蛋白质功能旺盛

功能: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生成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性纤维合成和分泌糖胺多糖和糖蛋白等基质成分。

纤维细胞:功能静止状态下的成纤维细胞细胞小、长梭状,胞质少,嗜酸性,核小,着色深。

7.浆细胞

光镜下:细胞多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偏于细胞的一侧,染色质呈粗块状沿核膜上呈辐射状分布。胞质丰富,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

电镜下:胞质内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丰富的游离核糖体,核旁浅染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中心体。

功能: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多分布在淋巴器官、消化管和呼吸道黏膜的结缔组织内

8、肥大细胞

光镜下:分布于小淋巴管和小血管周围。细胞较大,为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多位于中央,胞质内充满较粗大的嗜碱性的异染性颗粒,颗粒具有异染性和水溶性,可被甲苯胺蓝染成紫红色,HE染色不显色。

电镜下:表面有微绒毛和颗粒状突起,颗粒圆形或卵圆形,有单位膜包裹。功能:合成和分泌多种活性物质;维持血管通透性、平滑肌张力;参与过敏反应;参与并介导炎症过程。

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参与变态反应);胞质含有白三烯和组胺,引起过敏反应。肝素有抗凝血作用。

9、白细胞: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不同白细胞主要功能)

据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白细胞分为两类: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

有粒白细胞根据特殊颗粒的嗜色性,又分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嗜碱性粒细胞三种;无粒白细胞又分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

(1)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的白细胞。

功能: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抗感染,对细菌产物等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聚集到细菌侵犯处,大量吞噬细菌。吞噬细菌后,自身坏死,成为脓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功能:嗜酸性粒细胞有抗过敏和杀灭寄生虫的作用;

(3)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最少

功能: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抗凝血。

(4)单核细胞体积最大

功能:单核细胞具有趋化性和吞噬功能,常以变形运动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参与免疫应答。 (5)淋巴细胞

分为三类:胸腺依赖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产生于胸腺,占血液淋巴细胞总数75,;骨髓依赖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产生于骨髓,占血液淋巴细胞总数10,,15,;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自然杀伤细胞简称NK细胞,产生于骨髓,约占血液淋巴细胞总数的10,。

功能:T 细胞免疫 B 体液免疫 NK 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10、骨单位:又称为哈弗系统。呈筒状,纵向排列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哈弗骨板及中央管构成,中央管又称哈弗管。哈弗骨板有10-20层,围绕中央管呈同心圆排列。中央管内含组织液、血管、神经。

11、肌节: 为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I带+A带+?I带组成;是肌原纤维的结构与功能单位。肌节递次排列构成肌原纤维。

12、闰盘:闰盘是心肌纤维间的连接结构,位于Z线水平。闰盘呈阶梯状,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起牢固连接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能快速传递信息,使心肌纤维同步收缩和舒张。

13、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形,肌膜外面有基膜贴附,一条肌纤维内含多个细胞核,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肌浆内含大量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横纹,后者由明带和暗带组成。明带又称Ι带,其中部较浅的窄带称H带。

14、肌质网

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每条肌原纤维,又称纵小管; 横小管两侧的肌质网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三联体。肌质网膜上有钙泵和钙通道,可将Ca2+泵入肌质网内储存,有调节肌浆中Ca?+浓度的作用。

15、横小管

又称T小管,是肌膜向肌质内凹陷形成的与肌纤维长轴垂直的小管。在骨骼肌纤维内,横小管位于A带和I带交界处;在心肌纤维内,横小管位于Z线水平。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16、尼氏体:

光镜下:尼氏体呈嗜碱性颗粒或小块,分布于胞体和树突的细胞质中,轴突内无尼氏体。电镜下:可见尼氏体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主要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以及肽类的神经调质。

17、神经元结构与功能: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主要功能:接受刺激、传导神经电信号的冲动和整合信息的功能。有些神经元还有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细胞产生营养作用。

18、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四层)灰色为了解

上皮单层柱状或复层扁平上皮,可有微绒毛;保护功能消黏膜固有层结缔组织为主,可有腺体或淋巴组织; 化(重黏膜肌层内环外纵平滑肌,有利于吸收、消化、血液运输及腺体分道点) 泌;

管黏膜疏松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腺体及黏膜下神经丛; 壁下层皱襞食管、胃肠等部位,黏膜和部分黏膜下层向管腔突起形成的结构;

肌层骨骼肌\平滑肌:内环外纵(胃为三层)肌间神经丛

外膜纤维膜咽、食管和直肠,直接与毗邻的组织相连;

浆膜薄层结缔组织+间皮;有利于器官活动。黏膜:包括上皮、固有层、黏膜肌层

19、潘氏细胞(Paneth细胞),为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体底部细胞锥体形,胞质顶部充满粗大嗜酸性颗粒,底部胞质嗜碱性。电镜:粗面内质网、发达高尔基复合体、粗大酶原颗粒。合成肠防御素和溶菌酶等,对肠道微生物有杀灭的作用

20、肠绒毛:小肠的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隆起,形成很多指状突起,称为肠绒毛。内含有血小板,有吸收养料的作用。在纵褶上可见许多指状突起称为肠绒毛,由固有膜和上皮向肠腔面突起形成。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纹状缘、杯状细胞、中央乳糜管、肠腺、潘氏细胞、浆细胞。

21、肝小叶:为肝的基本结构单位。

多角棱柱体,约有50,100万个,人肝小叶分隔不清

组成:中央为一条沿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周围是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细胞和肝血窦。肝板:肝细胞单层排列成板状结构;肝板切面呈索状,又称肝索。

肝血窦:在肝板间,血窦经肝板互相通连;(肝血窦通向中央静脉)。

胆小管:肝细胞相邻面质膜局部凹陷形成微细小管。

肝板、肝血窦和胆小管在肝小叶内形成各自独立而又密切相关复杂网络。

22、肝门管区:

1、位置:位于相邻几个肝小叶的角缘处

2、组成: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胆管——三联管

3、结构与功能:小叶间静脉:是门静脉分支,管腔较大而不规则,壁薄小叶间动脉:是肝动脉分支,管腔小,壁较厚

小叶间胆管:肝管分支,管壁为单层立方上皮,最后形成左、右肝管出肝

胆汁分泌:肝细胞可以吸收胆红素,并通过有关酶的作用转化成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23、

释放入胆小管,与胆盐、胆固醇等共同形成胆汁,排入消化道。

24、胰腺细胞:外分泌部,腺泡细胞产生多种消化酶,经导管排入十二指肠。

(1)腺泡细胞,为典型的浆液性腺细胞。

细胞锥体形,核圆形,靠近基底,有酶原颗粒,常被溶解成空泡状。分泌多种消化酶;还分泌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腺泡无肌上皮细胞。

(2)泡心细胞,位于腺泡腔内。细胞小,呈扁平或立方状,胞质染色淡,核圆或卵圆形。为腺泡腔内的闰管起始部上皮细胞。

内分泌部(胰岛),为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团,散在于腺泡之间。

胰岛主要有A、B、D、PP细胞,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及缝隙连接。

分类比例功能

A细胞(高20% 分泌胰高血糖素——抑制糖原合成,升高血糖;分泌抑胃

胰岛血糖素细多肽和胆囊收缩素

胞)

B细胞(胰70% 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

岛素细胞)

D细胞 5% 分泌生长抑素———抑制A、B、PP细胞的分泌;

PP细胞很少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肠运动、胰酶分泌、胆囊收缩 25、肺导气部 :无肺泡,不进行气体交换,包括叶支气管到终末支气管。叶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26、*肺泡: 半球形的小囊,由单层肺泡上皮和基膜组成

?肺泡上皮:I型肺泡细胞和II型肺泡细胞组成。

??型和?型肺泡细胞的结构特征和功能是什么,

?型肺泡细胞:少,面积大,细胞扁平形,极薄,覆盖肺泡表面积的97%

主要参与气血屏障的组成,吞噬、转运作用

?型肺泡细胞:多,只覆盖肺泡3%表面积,细胞呈立方形,胞质呈泡沫状,电镜下,胞质内有嗜锇性板层小体,主要含磷脂(二棕榈酰卵磷脂)等,释放入肺泡表面,形成表面活性物质

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少吸气时肺阻力,稳定肺泡大小的重要作用。还能

修复肺泡上皮,增生并转化为I型肺泡细胞。

? 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肺泡隔,其内有密集的毛细血管

和丰富的弹性纤维,其弹性起回缩肺泡的作用。(弹性纤维破坏:肺气肿)。

气血屏障或呼吸膜:使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

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气—血屏障很薄,总厚度为0、2—0、5微米,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3)肺泡孔:相邻肺泡之间气体流通的小孔,1、平衡肺泡间气体量 2、起侧支

通气作用 27、气血屏障:气血屏障是指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通过的结构。它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型肺泡细胞及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及连续内皮。 28、肾单位:是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每个肾脏约有一百多万个肾单位。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管是细长迂回的上皮性管道。通常分为三段:第一段与肾小囊相连,称近端小管,依其走行的曲直,又有曲部和直部之分;第二段称为细段,管径细,管壁薄;第三段称远端小管,分直部和曲部,其曲部末端与集合管相连。近端小管的直部、细段与远端小管的直部连成“u”字形,称为髓袢,又称Henle袢或肾单位袢

29、肾小球肾炎:

30、蛋白尿:

31、血尿:

32、水肿:

33、原尿:

34、肾小体:肾小体,球形结构,也称肾小球,由血管球和肾小囊两部分组成。肾小体分两极,血管极和尿极,两极相对存在。

血管极为微动脉出入肾小体的部位;尿极为肾小囊与肾小管相连处。

(1)血管球(结构):为肾小囊包绕的一团蟠曲的毛细血管襻。一条入球微动脉在血管极处伸入肾小囊并多级分支蟠曲形成毛细血管襻。毛细血管襻继而汇成一条出球微动脉在血管极处出肾小囊。毛细血管襻两端均为微动脉,故血管球内压较高,利于液体滤过。

血管球毛细血管是有孔毛细血管。内皮的糖蛋白对血液中大分子蛋白质有选择性通透作用。

(2)肾小囊 :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双层囊。

肾小囊包在血管球外,两层间为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肾小囊外(壁)层:为单层扁平上皮。

? 肾小囊内(脏)层:紧贴于血管球基膜外,细胞有多级突起,称足细胞。 *足细胞:是内层细胞的足状突起。

结构:足状细胞较大,从胞体伸出几个大的初级突起每个初级突起再分出许多小的指状的次级突起。足细胞次级突起之间有宽约25nm的间隙,称为裂孔,孔上覆以薄膜,称裂孔膜,构成滤过屏障,对尿液有滤过作用。

功能:参与基膜的形成与更新,维持血管球的形状,调节血管球滤过率

*滤过屏障:又称滤过膜,位于肾血管球毛细血管管腔与肾小囊腔之间的屏障结构,由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3部分组成。由于血管球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血液在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大量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滤液,即原尿。正常时,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滤过膜。

35、睾丸功能:男性生殖腺,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36、附睾:促进精子的成熟

37、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产生的含单倍数染色体的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体积小于初级精母细胞,圆形核也小,内有着色很深的染色质颗粒或若干大的染色质团,有的保留染色体状态。次级精母细胞不再进行染色体复制,很快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这期间内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平均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去,结果由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发育成4个精细胞。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实际上是一次有丝分裂,所以精细胞也含有单倍数染色体。

次级精母细胞:比初级精母细胞小,胞核圆形。次级精母细胞存在的时间很短,很快进入第二次成熟分裂,成为精子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38、精子:雄性生殖细胞。形似蝌蚪,分头、尾两部。头部有一个染色质高度浓缩的细胞核,核前有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受精时可溶蚀放射冠和透明带。尾部是精子的运动装置。 39、精子的形成:1.细胞核染色质高度浓缩,形成精子头部的主要结构。2.高尔基复合体形成顶体泡,呈帽状覆盖在核的前半部成为顶体。3.中心粒移到顶体的相对侧,其中一个中心粒的微管伸长形成轴丝成为精子尾部的主要结构。4.线粒体聚集到尾部周围并盘绕成螺旋形的线粒体鞘。5。多余的细胞质逐渐形成残余体脱落。

形成精子的过程: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精子细胞? 精子。

40、子宫层次结构:1. 外膜为主要为浆膜。

2.肌层很厚,平滑肌

肌层分为浆膜下层、中间层、黏膜下层三层。肌层收缩有助于精子向输卵管运行、经血的排出和胎儿娩出。

3. 内膜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子宫腺为单管状腺,为上皮向固有层凹陷而成,主要为分泌细胞。

子宫内膜分功能层和基底层两层。

* 功能层为子宫内膜浅层,约2/3厚,受卵巢激素作用发生周期性脱落出血,即月经。功能层子宫内膜的营养动脉为螺旋动脉,受卵巢激素影响。

* 基底层为子宫内膜深层,约1/3薄, 能增生修复功能层。

基底层受基底动脉营养支配,不受激素影响。

41、月经周期:月经周期分三期:月经期、增生期、分泌期(排卵相当于分泌期的开始)。月经期:第1-4天;增生期:第5-14天;分泌期:第15-28天。

?增生期:又称卵泡期。在雌激素作用下,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不断分裂增生。增生早期。子

细而短。增生晚期,子宫内膜增厚,子宫腺增多、增长,腺腔增大,腺上皮细胞呈柱状,宫腺少,

胞质内出现糖原。螺旋动脉也增长,弯曲。

?分泌期:又称黄体期。在雌.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增厚。子宫腺极度弯曲,腺腔膨胀,充满分泌物,内有大量糖原。固有层水肿,螺旋动脉增长,弯曲。卵子若未受精,内膜则进入月经期。

?月经期:月经黄体退化,雌、孕激素水平下降,使螺旋动脉收缩,内膜功能层缺血坏死。而后,螺旋动脉短暂扩张,血液涌入内膜功能层,功能层崩溃,坏死的组织块及血液进入子宫腔,从阴道排出,即月经。

42、闭锁卵泡时间:在卵泡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卵泡不能发育成熟而在不同既然段退化,退化的卵泡称闭锁卵泡。可发生在卵泡发育的任何阶段。

43、生长卵泡:生长卵泡:卵巢的组织结构成分之一,分为下面两种:

初级生长卵泡:一层或多层立方形卵泡细胞,卵细胞与卵胞细胞之间出现红染的透明带,卵泡外围出现结缔组织的卵泡膜。

次级生长卵泡:卵泡细胞之间出现卵胞腔,有的卵泡腔很大,形成卵丘。位于卵泡内壁上的卵泡细胞密集排列成数层,称为颗粒层。卵泡膜可分出内膜及外膜两层。

44、血管壁层次:血管壁从管腔面向外一般依次内膜、中膜和外膜。血管壁内还有营养血管和神经分布。

45、大动脉(弹性动脉)

大动脉的管壁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

(1)(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

内皮下层较厚,为薄层结缔组织,含纵行胶原纤维和少量平滑肌。

(2)(中膜很厚,有40,70层弹性膜,各层弹性膜间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环形平滑肌 (3)(外膜较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营养血管,营养外、中膜(内膜营养来自管腔内血液渗透)

46、中动脉(肌性动脉)

(1)(内膜内皮下层较薄,在与中膜交界处有一明显的内弹性膜。

(2)(中膜较厚,由10~40层平滑肌组成,肌间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3)(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为疏松结缔组织,在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47、连续性毛细血管:其特点是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胞质中有许多吞饮小泡。这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较小,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外分泌腺、胸腺、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处。

48、淋巴结结构

淋巴结

淋被膜薄层结缔组织构成;

巴管道输入淋巴管和输出淋巴管;

结间质门部一侧凹陷

血管、神经、小梁构成淋巴结的粗网架(粗网架之间有淋巴组织和淋巴窦;

浅层皮质 B细胞为主,含有淋巴小结和弥散的淋巴组

皮质织;

副皮质区 T细胞为主,胸腺依赖区,含有毛细血管后

微静脉;

实质皮质淋巴被膜下淋巴窦作用:过滤淋巴液

窦小梁周围淋巴窦

髓索浆细胞(分泌抗体)、B细胞、巨噬细胞;

髓质髓窦与皮质淋巴窦相连,巨噬细胞较多,有较强

的滤过作用;

淋巴结的功能:滤过淋巴、免疫应答、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1胚胎期:从卵子受精到胎儿出生的时期称为胚胎时期.可分为:胚期(从受精卵开始到第8周末,受精卵分化、三胚层形成、三胚层分化、各器官系统原基和人体外形雏形形成。质变过程。).胎期(发育第9—38周阶段。初具人形的胚胎分化增殖,体积增大为成熟胎儿。量变过程。).

2胚泡的结构:胚泡:由三部分构成:

外表为扁平一层细胞,与吸收营养有关,称滋养层,以后参与胎盘的形成中央有滋养层细胞围成的空腔称胚泡腔

胚泡腔一侧有一团细胞称内细胞群或胚胎层

*胚泡:受精后第4天含有大约100个卵裂球的早胚呈囊泡状,称为胚泡,其中心的腔称为胚泡腔,周边的一层细胞称为滋养层,位于胚泡腔一侧的一团细胞称为内细胞群。 3皮肤层次:一、表皮表皮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表皮由角质形成细胞(5层)和非角质形成细胞组成。 *角质形成细胞占表皮细胞绝大多数,在分化

中合成大量角蛋白并角化脱落。 *非角质形成细胞包括黑素细胞、郎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手掌和足底的厚表皮从基底到表面可分五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毛:毛发由皮肤外的毛干与皮肤内的毛根、毛球三部分组二、皮肤附属器 * 成。露在皮肤外的为毛干;埋在皮肤内的为毛根;毛根外有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的毛囊;毛根和毛囊下端的膨大合称毛球;毛球底面有结缔组织向毛球底内深入形成毛乳头,内含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毛球是毛和毛囊的生长点,毛乳头对毛生长起诱导和营养作用。毛母质为毛球的上皮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使毛生长。立毛肌连接毛囊与真皮,受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使毛竖立。

4.甲状腺:实质主要由许多滤泡组成滤泡上皮细胞+腺上皮+旁细胞 *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素:提高机体的代谢率和神经兴奋性,促进生长发育,尤其对婴幼儿的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影响较大。 *滤泡旁细胞:在滤泡之间,或滤泡上皮之间,又名亮细胞颗粒内含降钙素,促进成骨细胞活动,使骨盐沉积、血钙降低还含有生长抑素,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抑制甲状腺激素和降钙素分泌。 5(垂体激素:(腺垂体)

*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促进全身代谢及生长,尤其刺激骺软骨生长,使骨增长

*催乳激素细胞:分泌催乳激素(男女性均有,以女性多),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

*激素分泌异常:生长激素过多:巨人症(幼儿时期),肢端肥大症(成人)

不足:侏儒症(幼年)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形成和分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作用在皮质的束状带和网状带

*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促进卵泡发育和精子的发育,黄体生成素促进排卵和黄体生成(女性),分泌雄激素(男性)

2、中间部:滤泡周围有一些嫌色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可分泌黑素细胞刺激素,促进黑素细胞合成黑色素。

3、结节部——促性腺激素

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小动脉平滑肌收缩,血压升高,又称血管升压素。催产素:使子宫平滑肌收缩,促进乳腺分泌。

(神经垂体)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小动脉平滑肌收缩,血压升高,又称血管升压素。

催产素:使子宫平滑肌收缩,促进乳腺分泌。

6.肾上腺皮质激素:

(1)球状带——分泌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作用:调节水盐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和皮质酮

作用: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有抑制免疫应答和抗感染作用 (3)网状带——主要分泌雄激素,少量糖皮质激素

7.神经分泌激素:

组胚考试复习要点(大纲要求)解析

组胚复习要点 一、上皮组织的构成: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细胞外基质特点:大量细胞密集成层,细胞外基质少无血管有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在细胞各面形成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化结构 二、被覆上皮的分类及特点 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 •内皮: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 •间皮:心包膜、胸膜、腹膜 •其它:肺泡、肾小囊 •特点: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磨擦, 利于液体流动和物质通透 2、单层立方上皮 特点:细胞呈立方形(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圆居中 分布:肾小管 3、单层柱状上皮 •特点:细胞呈柱状(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长圆形、位于基底部 •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特点:细胞排列貌似多层,但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实为单层;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核位置参差不齐;柱状细胞表面有大量纤毛;基膜厚 •分布:呼吸道 5.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 •特点:基底细胞矮柱状,有增殖能力;中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表层细胞呈扁平状;基底面凹凸不平 •分布: 角化-皮肤表皮 未角化-口腔、食管和肛门 6. 复层柱状上皮 •特点:浅层细胞呈柱状,深层细胞多边形 •分布:眼睑结膜、男性尿道 7. 变移上皮 •特点:细胞为多层,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异 空虚的膀胱-上皮厚,细胞层数增多,细胞呈大的立方形 充盈扩张的膀胱-上皮薄,细胞层数减少,细胞呈扁梭形 •分布: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 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 间皮:分布在胸膜、覆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三、疏松结缔组织中各细胞的光镜特点及功能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组胚重点论述和简答题 ,简化版

组织学与胚胎学 简答 1.试述上皮组织结构特点 细胞多,排列紧密;上皮细胞呈现明显的极性; 上皮组织内一般无血管,其营养由结缔组织血管中的血液透过基膜供给; 上皮细胞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2.简述疏松结缔组织的构成 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 其中细胞有七类: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细胞外基质分为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基质(分子筛)、组织液。 4.简述肌原纤维在电镜下的结构 电镜下可见胶原纤维有粗、细肌丝组成。粗肌丝主要有肌球蛋白构成,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构成。 5.何为突触,简述它在光电镜下的结构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和效应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的部位,是一种细胞连接方式。 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两类。 化学性突触电镜下的结构:突触前成分: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 6.简述毛细血管在电镜下的分类及结构 毛细血管在电镜下分3类: ①连续毛细血管:其特点是内皮细胞借紧密连接形成一层连续性内皮,内皮外有完整的基膜 ②有孔毛细血管:有许多贯穿胞质的内皮窗孔,孔上有隔膜封闭。 ③血窦:它的特点是腔大、不规则。 7.叙述胰岛的结构与功能 胰岛是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团,散在于胰腺外分泌部之间。细胞排列呈团状或索状。 内分泌细胞分为四类: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使血糖升高。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

8.肺的导气管壁结构 从叶支气管到小支气管,随管径变小,管壁变薄,三层分界不明显。 9.简述血睾屏障的结构及功能 血睾屏障组成包括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 血睾屏障可阻止某些物质进出生精上皮,形成并维持有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还能防止精子抗原物质逸出到生精小管外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10.简述黄体的形成、结构以及功能 排卵后,这些成分逐渐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故称为黄体。 黄体的颗粒细胞增殖分化为颗粒黄体细胞,膜细胞转变为膜黄体细胞。黄体分为月经黄体和妊娠黄体。月经黄体的功能是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妊娠黄体除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外,还分泌松弛素。 11.简述子宫内膜的组织结构 子宫内膜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构成。上皮由分泌细胞和散在的纤毛细胞组成。固有层由结缔组织较厚,含大量基质细胞、网状纤维、血管和子宫腺。 12.简述角膜的组织结构以及透明的原因 角膜为无色透明的圆盘,由前向后分为五层: ①角膜上皮②前界层③角膜基质④后界层⑤角膜内皮 角膜保持透明的重要因素: 虽然角膜出多层结构组成,但其内无血管分布。角膜基质不含血管,其营养有房水和角膜缘的血管供应。 13.简述视网膜的组织结构(以四层细胞为主) 组织学将视网膜分为10层,但按细胞层次可分为四层结构,由外到内分别为:色素上皮细胞层、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 14.简述螺旋器的组织结构 螺旋器由支持细胞和指细胞组成。支持细胞包括柱细胞和毛细胞。 15.简述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 结缔组织细胞少,种类多,无极性 细胞外基质多,基质为均质状,纤维细丝状 由间充质分化形成 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作用。 16.简述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功能以及正常值 电镜下,双凹圆盘状,人体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间充满血红细胞。 血红细胞含量:正常成年男性120-150g/L,女性110-140g/L。

组胚重点

一、名词解释 1.胃小凹:胃粘膜表面特有的小孔,由胃黏膜表面上皮下陷,形成胃小凹。 2.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由大量凝胶黏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成,覆盖于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一层屏障,用来保护胃粘膜不受氢离子的侵蚀。 3.环行皱襞:食管、胃和小肠等部位的粘膜与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管腔内突出,形成环行皱襞。 4.小肠绒毛:小肠粘膜上皮和固有层结缔组织向肠腔伸出众多的指状突起称小肠绒毛。 5.中央乳糜管:小肠绒毛中轴的固有层结缔组织内有1~2条纵形的毛细淋巴管。 6.十二指肠腺:为复管泡状黏液腺,其导管开口于小肠腺底部。 7.肝门管区: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其中可见三种伴行的管道,即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 8.潘氏细胞::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的低部。 9.浦肯野纤维:指分布于心内膜下层中一种特殊的心肌细胞,比心肌纤维粗,染色比心肌纤维浅,具有将冲动传导给心肌纤维的功能。 10.连接复合体: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四种细胞连接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存在,则称为连接复合体。 11.血窦:是一种管腔扩大的毛细血管,管壁内皮及基膜不均完整。因管腔大而不规则,能容纳较多血,有利于血液的储存。 12. 胆小管:胆小管是相邻肝细胞之间,局部质膜凹陷成槽并相互对接、封闭而形成的微细小管。 13.神经原纤维:在神经细胞质内的丝状纤维结构。 14.胃底腺:分泌胃蛋白酶,原由壁细胞,主细胞(胃酶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未分化细胞组成。 15.骨单位:又称哈弗斯系统,是长骨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由多层同心圆状的骨板构成。 16.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膜上皮内时,称肥大细胞,其结构和功能与嗜碱性细胞相似。 17.浆细胞:浆细胞是结缔组织中的一种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浆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抗体的功能,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18.郎飞结:神经纤维的髓鞘的组成并非连续不断的,而呈有规则的节段,节段之间细窄部分称为郎飞结。 19.内皮: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皮扁平上皮。 20.肝板:由单层肝细胞构成的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大致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 21.胰岛:是胰的内分泌部分,是许多大小不等和形状不定的细胞团,散布在胰的各处,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22.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特化的接触区域。 23.网织红细胞:新生红细胞从骨髓释放入血后,细胞内残留的部分核糖体经煌焦油蓝染成细网状或者颗粒状,称之为网织细胞。 24.造血干细胞:是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它不是组织固定细胞,可存在于造血组织及血液中。 25.骨板:是骨组织的板层状构造的单位。 26.间骨板:填充于骨单位之间,为形状不规则的骨板,是旧的骨单位被吸收后的残留部分。 27.同源细胞群: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的2~8个软骨细胞,同时存在于一个软骨陷窝中,

组胚名词解释大全

组胚重点名词解释大全 1.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 2.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 3.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的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和规则两种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 5.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6.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 7.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 8.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 9.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 10.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 11. 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 12.软骨陷窝:基质内的小腔称软骨陷窝 13.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 14.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15.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16. 闰盘: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 17. 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18. 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T小管 19. 终池: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 20. 血脑屏障:有些星形胶质细胞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

组胚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组织学: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组织: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器官:几种相关的组织有机的结合或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机能单位。系 统:能共同完场一种或集中生理功能的数个器官的总称。 HE 染色 第二章 被覆上皮特点功能分布 单层扁平上皮:一层扁平细胞组成,不规则多边形,核位于中央。锯齿状边缘互相嵌合。 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摩擦,有利于血液淋巴及物质通透。内 皮:心血管淋巴管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 单层立方上皮:一层立方上皮,六角形,核圆居中。 功能 : 肾小管 单层柱状上皮:一层棱柱状细胞,六角形核椭圆与长轴一致。兼有杯状细胞。 吸收分泌 胃肠胆囊子宫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柱状梭形锥形杯状细胞组成,表面有大量纤毛。 功能 消化道 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表皮为扁平鳞片状。靠基地的一层为矮柱状具有分化增值能力 耐摩擦,阻止异物入侵,修复力强 未角化:口腔、食管、阴道 角化:皮肤表皮 复层柱状上皮:浅部为一层矮柱状深层为多边形。 功能 分布于结膜尿道腺导管 变移上皮:细胞层数形状随器官空虚与扩张而变化。 功能 膀胱肾盂肾盏输尿管 连接方式: 紧密连接中间连接(粘合带)桥粒缝隙连接(通讯连接) 质膜内褶:上皮细胞基底面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内褶,内褶间有长杆状线粒体。 常见于肾小管,扩大细胞基底部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运转。 第三章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血液,淋巴,软骨 狭义:结缔组织 主要指:输送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 输送结缔组织:连接支持防御修复 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运动:当受刺激后,细胞伸出伪足,沿化学物质浓度 梯度朝浓度高的部位定向移动,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物质的部位而成为游走的活化细胞。趋化运动是发挥功能的前提。化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 区分 ,成纤维细胞:疏松结缔组织最主要细胞,附着在胶原纤维上。分泌物构成疏松结缔组

组胚重点问题

1.微绒毛是细胞表面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常见于上皮细胞的游离面。电镜下可见微绒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中轴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后者从微绒毛的尖端向下连于胞质顶部的终末网;在某些细胞,大量微绒毛整齐排列,形成光镜下的纹状缘或刷状缘。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面积,并可适当伸长或缩短,促进细胞的吸收。 2.纤毛多位于上皮细胞的游离面,是细胞表面伸出的细长指状突起,比微绒毛粗长,光镜下可见。电镜下,纤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纵行的微管,微管的排列呈“9+2”,即周围是9组二联微管,中央是2根单独的微管;微管的根部连于胞质顶部的基体。纤毛的二联微管上有动力蛋白形成的动力臂,通过分解ATP释放能量使微管之间产生滑动,纤毛的运动呈节律性定向摆动,可清洁细胞表面。 3.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许多质膜皱褶;内褶质膜两侧的细胞质内有许多纵行的线粒体,形成光镜下的基底纵纹。质膜内褶扩大了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转运,而线粒体为此转运过程提供能量。 4.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是相邻细胞之间的一种特殊连接结构,常见于上皮细胞的顶部。紧密连接多呈点状、斑状或带状;连接处相邻细胞膜上各有网格状的嵴,且彼此紧密相贴,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紧密连接除加强细胞之间的连接外,可封闭细胞间隙,形成屏障,防止细胞外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深部组织。 5.中间连接又称黏着小带,是相邻细胞间的一种特殊连接结构,常见于上皮细胞顶部、紧密连接的下方。中间连接常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连接处有15~20 nm的细胞间隙,其内充满细丝状物质,连接相邻细胞膜;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薄层致密物质附着,其上连有微丝,后者伸向细胞质,加入终末网。中间连接除有细胞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6.桥粒又称黏着斑,常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桥粒呈大小不等的斑状;连接处相邻细胞之间细胞间隙稍宽,约20~30 nm,内有电子密度较低的丝状物,细胞间隙中央有与细胞膜平行的致密的中间线;细胞膜的胞质侧有致密物质沉积形成的附着板;附着板上连有张力丝,并呈袢状返回细胞质;另外还有一些跨膜细丝连接附着板与中间线。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常见于易受牵拉和摩擦的组织,如复层扁平上皮。 7.半桥粒是见于某些上皮细胞与基膜之间的特殊结构;其结构为桥粒的一半,即在连接处细胞膜的胞质侧有致密物质形成的附着板,附着板上也连有袢状的张力丝。半桥粒的作用是将上皮固着在基膜上。 三、问答题 1.⑴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①上皮组织的细胞紧密排列,细胞形态较规则,细胞间质(细胞外基质)极少。②上皮组织的细胞具有极性,即细胞具有朝向体表或器官腔面的游离面和与深部结缔组织相连的基底面,游离面和基底面在结构上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异。③上皮组织一般都附着于基膜。④上皮组织内没有血管,其营养依靠结缔组织中的血管通过基膜扩散而获得。 ⑵上皮组织的分类:根据功能,上皮组织可分为被覆上皮(保护为主)、腺上皮(分泌为主)、感觉上皮(感受刺激)等。 ⑶上皮组织的功能: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等功能。 2.①内皮和间皮都是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扁平而薄,表面呈多边形,细胞核扁圆形,居于细胞中央。②内皮衬贴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的腔面;游离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也有利于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③间皮衬于心包腔、胸膜腔和腹膜腔的表面;细胞表面光滑、湿润,有利于内脏运动。 3.①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于呼吸道腔面,由呼吸道吸入的空气中常含有灰尘颗粒、病原微生物、抗原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中有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

组织胚胎学考试重点总结

组胚重点 一.名解 1.内皮,间皮: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endothelium);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mesothelium)。 2.溶血,血影: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hemolysis)。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血影(erythrocyte ghost)。 3.核左移,核右移:当机体受严重细菌感染时,大量新生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杆状核与2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左移。若4-5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右移。 4.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又称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5.肌纤维,基膜:肌细胞呈细长纤维形,故又称肌纤维(muscle fiber),其细胞膜称肌膜(sarcolemma)。 6.尼氏体:光镜下,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中的胞质内含许多嗜碱性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Nissl body),电镜下为密集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主要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和肽类的神经调质。

7.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称突触(synapse)。 8.心瓣膜(cadiac valve):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是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 9.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他们又可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和或淋巴组织,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至另一处淋巴组织,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recirculation of lymphocyte)。 10.自分泌,旁分泌:信号发放细胞和靶细胞为同类或同一细胞称自分泌。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称旁分泌(paracrine)。 11.窦周隙(perisinusoidal space):为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宽约0.4μm。 12.横小管(transverse tuble):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与明带交界处。 13.气血屏障(blood-air barrier):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气-血屏障。它包括肺泡表面活性物质,I型肺泡细胞,融合了肺泡上皮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 14:髓袢:近直小管、细段和远直小管三者构成U型的髓袢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笔记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笔记 组胚笔记整理(第八章神经组织) 1.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2.神经细胞高度分化,也称神经元 3神经元通过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将信息等传递到肌纤维、腺体等发挥效应 4.神经胶质细胞遍布于神经元之间,起支持、营养、保护、绝缘和修复等作用 5.98%钾离子在细胞内 6.神经元的细胞膜是可兴奋膜 7.突起不一定都有尼氏体 8.尼氏体的LM结构:嗜碱性小体或颗粒,数量多,呈斑块状 EM结构: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及游离核糖体 9.神经原纤维是丝状纤维 10.树突的功能是接受信息

11.轴突含有神经原纤维 12.轴丘:神经元的细胞体发出轴突常呈圆锥形的部分 13.轴突和轴丘内无尼氏体 14.轴突的主要功能:①传导神经冲动②运输功能 15.轴质流:轴突内的物质是流动的 16.顺向轴突运输:细胞体→轴突(终末运输) 逆向轴突运输:轴突→细胞体 (顺向又快又慢,逆向只有快) 17.轴突运输与微管作用密切相关 18.微丝与轴突运输作用有关 19.轴突内的物质运输: *胞体合成蛋白→突起末梢 *末梢摄取物质→胞体 (脊髓灰质炎、狂犬病、破伤风) 20.神经元的分类

(1)根据突起多少:①假单极神经元②双极神经元③多级神经元 (2)根据功能不同:①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②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③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的数量占神经元总数的99%] 21.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与神经元与非神经元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细胞连接,是传递信息的功能部位 22.突触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 23.电突触本质是缝隙连接 24.通常说的突触指化学突触 25.化学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与突触间隙组成 26.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①星形胶质细胞 ②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 ③小胶质细胞(最小,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④室管膜细胞 27.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组胚重点知识点

组胚重点 1•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而的单层扁平上皮。 2. 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而的单层扁平上皮。 3. 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而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淸晰可见。 4. 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5. 软计:由软计组织和周围的软卄膜构成。 6. 软符组织:主要由软计细胞和软竹基质构成。 7. 软符陷窝:包埋在软什基质中的软卄细胞所在的腔隙。 8. 软计妻:软竹陷窝周边具有强嗜碱性的软竹基质。 9. 柠陷窝:细胞体所在的腔隙。 10. it小管:突起所在的腔隙。 11•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英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与明带交界处。 12.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13. 眼球:近似球体,由眼球壁和眼内容物组成。 14. 眼球壁:由外至内依次分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 15. 心瓣膜: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是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 16. 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他们又可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进入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进入另一处淋巴组织。 17. 激素: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 18. 旁分泌: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 19. 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而成,形状不一。

20. 肝板:肝细胞单层排列成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 21. 胆小管:是相邻两个肝细胞之间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 22. 窦周隙:是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 23. 门管区: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 24. 肺小叶:由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组成。 25. 皮质迷路:位于髓放线之间的肾皮质。 26. 肾小叶:由一条髓放线及其周用的皮质迷路组成。 27. 肾叶:由一个肾椎体和相连的皮质组成。 28. 肾柱:位于肾椎体之间的皮质部分。 29. 歸褂:近直小管、细段和远直小管三者构成的U型结构。 30. 滤过屏障:又称滤过膜,是血液从血管滤过到肾小囊腔所经过的结构,由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构成。 31. 精子发生: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 32. 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的过程。 33. 黄体:排卵后,残留于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连同卵泡膜向卵泡腔塌陷,在黄体生成素的 作用下逐渐发育成一个体积较大又富有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 34. 受精:指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35. 植入:又称着床,指胚泡进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上皮组织 1. 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而,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内表而。 (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其内皮主要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而,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而,其他部分分布在肺泡和肾小囊中。 (2)单层立方上皮:其主要分布于肾小管中。 (3)单层柱状上皮:其主要分布在胃、肠、胆囊和子宫中。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其主要分布在呼吸道中。 (5)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分为角化和未角化。角化的分布于皮肤表皮,未角

组胚考试重点

组胚考试重点 1、普通光学显微镜技术: 放大1000~1500倍分辨率0.2um 2、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 苏木精特点:碱性,使细胞核内染色质以及细胞质内核糖体等染成紫蓝色; 伊红特点:酸性,使细胞质以及细胞外基质中成分染成粉红色 3、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 上皮类型主要分布功能 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的内表面保持器官表 单面光滑有利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腔面层于物质交换 其他:肺泡和肾小囊壁层的上皮、胃肠外表面上和液体流动; 皮便于内脏器 官活动 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上皮、甲状腺滤泡、视网膜色素上皮、吸收和分泌 小叶间胆管等 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胆囊、子宫、输卵管的腔面吸收或分泌 假复层纤毛柱呼吸管道等腔面保护和分泌 状上皮 复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口腔、食管和阴道等腔面机械保护作 层(上皮组织中用角化:皮肤表皮 上最厚) 皮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男性尿道保护 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等腔面保护 4、上皮细胞的侧面:

细胞连接(特点、作用) 上皮细胞的侧面是细胞的相邻面,细胞间隙很窄,相特化结构 邻细胞以钙黏蛋白互相结合。 一、紧密连接: (1)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 (2)相邻细胞膜形成约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有极窄的细胞间隙。(观察紧密连接的最佳方法是冷冻蚀刻复型法) (3)封闭了细胞间隙。所以,紧密连接可阻挡大分子物质穿过细胞间隙而进入深部组织,具有屏障作用。 二、中间连接 (1)又称黏着小带,带状,多位于紧密连接下方,这种连接也见于心肌细胞间的闰盘 (2)中间连接除有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三、桥粒 (1)又称黏着斑,斑状,最牢固,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质构成的附着板 (2)胞质中有许多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于板上,并常折成襻状返回胞质,起固定和支持作用。 (3)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连接,在易受摩擦的皮肤、食管等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尤其发达。 四、缝隙连接 (1)又称通讯连接,斑状 (2)在钙离子和其它因素作用下,管道可开放或闭合,可供细胞相互交换某些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借以传递化学信息,调节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分子量小于

(完整版)组胚考试复习题(1)[重点重点重点]

此次组胚考试时间为12月28日,取消了平时分和实验分,所考分即为所得分,比如你考了80分,最后成绩就是80分,不折合了。所以大家认真复习,现将考试题型及分值告知大家! 一、名词解释,5题,共10分 二、填空,3题,每空1分,共10分 三、简答题,2题,共20分 四、论述题,2题,共20分 五、单项选择题,20题,共40分 参考资料(个人答案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 1.胃小凹:胃黏膜表面遍布的不规则小孔。 2.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粘膜表面覆盖着一层由粘液腺分泌的富含粘蛋白的粘液凝胶,可阻止、延缓胃液中的H+向粘膜细胞方向返回扩散,同时粘膜细胞分泌的HCO3- 向凝胶表层方向扩散,不断综合H+ ,两者共同形成保护胃粘膜免受胃酸腐蚀的屏障。 3.环行皱襞:由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向肠腔突出而成(不确定) 4.小肠绒毛:小肠粘膜层的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伸出的指状突起。绒毛中轴是固有结缔组织,含中央乳糜管和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其表面覆以单层柱状上皮。绒毛使小肠的表面吸收面积大大扩大,有利

于营养物质吸收。 5.中央乳糜管: 小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的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 6.十二指肠腺:位于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主要由柱状细胞、杯状细胞等构成。 7.肝门管区:在肝小叶间的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等连同其所在部位的结缔组织合称门管区。 8.潘氏细胞:(Paneth细胞):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的低部 9.蒲肯野氏纤维:一种特化的心肌纤维,比一般心肌纤维粗短,肌浆多,肌原纤维少 10.连接复合体: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中有两者或两者以上同时存在,则称为连接复合体。 11.血窦:是毛细血管的一种类型,又称为窦状毛细血管,主要分布于骨髓、肝脏、脾脏及一些内分泌腺内。其主要特点是管腔较大而不规则,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较大;部分血窦的内皮细胞可以有孔;内皮基膜或连续或不连续,甚或缺失。如分布在不同的器官内的血窦结构差别较大,与所在器官的功能有关,如肝血窦、脾血窦等。 12. 胆小管: 是相邻肝细胞的质膜局部凹陷而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 13.神经原纤维:光镜下,是银染切片神经元标本中的一种很细的棕黑色、在胞体内交织成网的细丝;电镜下,是神经丝和神经微管聚集成束构成。

组胚思考题(重点)

组胚思考题2015.12 1 试述被覆上皮的分类及其分布 被覆上皮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 单层上皮①单层扁平上皮:又分为内皮和间皮,内皮分布在心 血管、淋巴管内表面,间皮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 ②单层立方上皮:分布在腺体、肾小管等。 ③单层柱状上皮:分布在胃肠道、胆囊和子宫以及外分泌腺的导管。 ④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在呼吸道。 复层上皮①复层扁平上皮:分布在皮肤、口腔、食道、阴道。 ②复层柱状上皮:分布在眼睑结膜、男性尿道。③变移上皮:分布在泌尿管道。 2简述缝隙链接 在上皮细胞的侧面,通过链接蛋白的孔道,相邻细胞内的水和电解质等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交换,生物电可以通过孔道自行传导。3简述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的特性:1、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复分裂,大量增殖。2、有多向分化能力,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能分化形成不同的祖细胞。3、有自我复制能力。

4试述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组成及各种细胞的结构特点功能。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及白细胞七种。 ①成纤维细胞:细胞呈扁平,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电镜下粗 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丰富。功能:合成纤维和基质。 ②巨噬细胞:胞体形态多样,核小染色深;胞质嗜酸性,常含吞噬的异物颗粒和空泡,电镜下可见较多的溶酶体和吞噬体。功能:趋化性运动;吞噬作用;抗原提呈和分泌作用。 ③浆细胞:细胞圆或卵圆形,核偏位,染色质粗块状,辐射排列,胞质嗜碱性,核旁有浅染区,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丰富。功能:合成和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 ④肥大细胞:细胞呈卵圆形,核小而圆,染色深;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异染性颗粒。颗粒内含组织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肝素。功能:与过敏反应有关;抗凝血。 ⑤脂肪细胞:呈空泡状,核扁平位于细胞边缘。功能:合成、贮 存脂类物质。 ⑥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低,具有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平滑肌纤维、内皮细胞的潜能。 ⑦白细胞:以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为主,具有防御功能。

(完整word版)组织与胚胎学重点整理

组胚 第一章绪论 1·(MJ)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人体的组织可归纳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基本类型。 2·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简称HE染色法。苏木精染料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细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称为嗜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的成分着粉红色,称嗜酸性。 第二章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特征: 1.排列紧密、形态规则,极少量的细胞外基质 2.有明显的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 3.有基膜 4.上皮内无血管 5.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感觉等功能 第一节被覆上皮类型和分布 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的内表面 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腔面 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 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胆囊、子宫等腔面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道内表面 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的内表面 角化:皮肤表面 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等 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腔面 ⒈单层扁平上皮: (MJ)内皮: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的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MJ)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腔面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⒉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核圆形,位于中央 分布:甲状腺、肾小管 ⒊单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核呈三角形,染色深,近细胞基底部 分布:胃肠、胆囊、子宫 ⒋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柱状细胞(最多)、梭形细胞、锥形细胞、杯状细胞构成 分布:呼吸道粘膜 ⒌复层扁平上皮:基底细胞只有一层,呈矮柱状 分布:角化的:皮肤表面(无核) ⒍变移上皮:分布:膀胱、排尿管道 第三节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 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1.微绒毛(MJ)是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向腔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如小肠柱状上皮的纹状缘,肾小管的刷 状缘)使细胞面积增大,促进并参与细胞吸收物质的功能。 2.纤毛(MJ)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长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功能。 二·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基膜(MJ)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基膜结构:1·光镜:HE染色呈粉红色 2·电镜:基板(又分透明层和致密层)和网板组成

组胚重点名词解释

组胚重点名词解释 1 、肌节(定义、组成和意义) 两条相邻Z 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每个肌节包括1/2 I 带+A 带+1/2 I 带,是肌纤维收缩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2 、骨单位(别称、结构特点) 又称哈弗斯系统,有哈弗斯骨板和哈弗斯管共同组成的系统。哈弗斯骨板介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密质骨的主要部分,它们以哈弗斯管为中心成同心圆排列。哈弗斯管内有血管、神经及少量结缔组织。 3 、胞吞作用(定义,分类) 是通过细胞膜凹陷,将物质包裹进入细胞内部的过程。分为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 4 、桥粒(分布、结构和功能) 又称黏着斑,成斑状。单层柱状上皮中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连接区的细胞间隙内有低密度的丝状物,这些丝状物于中央交织形成一条与细胞膜平行且致密的中间线。细胞膜的细胞质面各有一椭圆形的附着板,由致密物质构成。附着板上有许多张力丝附着,并常成袢状返回细胞质。桥粒是一种最牢固的细胞连接,多分布于易受机械刺激和磨损的部位,故皮肤、食管等部位的上皮中桥粒尤其发达。 5 、微绒毛(定义、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光镜下的纹状缘和刷状缘即是由微绒毛构成。电镜下,可见微绒毛表面为细胞膜,中轴的细胞质内含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丝上端伸到微绒毛顶部,下端插入细胞质中并附于细胞质的终末网。其收缩可使微绒毛伸长或缩短。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的解除面积,促进细胞的吸收功能。 6 、尼氏体(光、电镜结构特点) 光镜下,可见神经元细胞质内含有许多嗜碱性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电镜下为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

7 、有孔毛细血管(管壁电镜结构特点和分布) 血管壁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也有紧密连接。内皮细胞不含核处很薄并有许多贯穿细胞全层的小孔,孔上或有隔膜封闭,内皮细胞外有连续的基膜。细胞质内吞饮小泡较少。有空毛细血管主要分布在胃肠粘膜、某些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 8 、血象(定义和意义) 血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的含量的测定称为血象。它对了解机体状况的和诊断疾病十分重要。 9 、血- 胸腺屏障(定义、组成和功能) 为血液与胸腺皮质间的屏障结构。主要有以下几层:1. 连续毛细血管的内皮2. 内皮基膜3. 血管周间隙,间隙中可有巨噬细胞等4. 胸腺上皮细胞的基膜5. 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该结构使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很难与胸腺接触,避免引起直接的免疫应答,是保证胸腺细胞发育微环境的结构之一。 10 、气-血屏障(定义、组成) 气-血屏障是指肺泡腔内的氧气与肺泡隔毛细血管内血液携带的二氧化碳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组成: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上皮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连续的内皮。11 、滤过屏障(组成、功能) 又称滤过膜。由血管球毛细血管的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组成。可滤过血液形成滤液(原尿)。滤过膜对血浆成分有选择性通透作用。 12 、肝门管区(定义、组成) 位于肝小叶的结缔组织中,内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小叶间动脉是肝动脉的分支,小叶间静脉是门静脉的分支,小叶间胆管是肝管的属支。 13 、中央乳糜管(定义、功能) 在小肠粘膜层中轴内有一条或两条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主要是转运肠上皮吸收的脂肪。 14 、精子发生(定义、分阶段)

组织学与胚胎学(组胚)考试重点内容

一.绪论 组织分为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 人体组织的四大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组织. HE染色即苏木精-伊红染色. 二.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的基本特征:1。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外基质 2。明显极性 3。有游离面和基底面 4.大多无血管,有丰富神经末梢 (选择、名解)上皮类型主要分布 单扁内皮:心、血管、淋巴管 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 单立肾小管、甲状腺 单柱胃、肠、胆囊、子宫 假复呼吸管道 复扁未角化:口腔、食管、阴道 角化:皮肤表皮 复柱眼睑结膜、男性尿道 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于呼吸管道,含有柱状细胞(最多)、锥 形细胞、梭形细胞、杯状细胞。

复层扁平上皮:基底层-矮柱状,增殖分化 中间层—多边形细胞 浅层—梭形或扁平细胞 外分泌腺有导管,内分泌腺无导管. 微绒毛和纤毛的区别: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 起;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 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上皮细胞侧面四种连接名称:紧密连接,缝隙连接,中间连接、桥粒. 基膜分基板和网板,基板靠近上皮,网板与结缔组织相连。 三.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的基本特征:1。细胞少,种类多,无极性 2。细胞外基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 3.起连接、支持、保护、储存营养和物质运 输的作用 4。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结缔组织的分类:致密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 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组成:1。细胞—成纤维细胞、浆细胞、白细胞、肥 大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 间充质细胞. 2.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3。基质—蛋白多糖、纤维黏连蛋白、组织液。纤维细胞是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具有趋化性。 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主要位于病原微生物易于入侵的部 位以及慢性炎症部位. 功能:1.合成和分泌抗体(即免疫球蛋白) 2.参与体液免疫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形态似纤维细胞,参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修 复. 肥大细胞:易染,水溶。 脂肪细胞:胞质内含一大脂滴 纤维—1.胶原纤维:新鲜呈白色,故又名白纤维。粗细不等,韧性大。 2.弹性纤维:新鲜呈黄色,故又名黄纤维。弹性强,韧性差. EM下—弹性蛋白+胶原纤维 3.网状纤维:又名嗜银纤维。 致密结缔组织:特点-—以纤维为主要成分而细胞较少(主要为成纤 维细胞),纤维粗大,排列致密. 三种类型—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不规则致密结缔组 织,弹性组织。 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组成。 四.血液

组胚期末重点分

组胚期末重点分 (一)绪论及上皮组织(P2~18) 一、填空题 1.组织学是研究机体的学科 2.分布于胸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 3.光镜下所见的纹状缘或刷状缘,在电镜下为;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于; 5.膀胱黏膜的上皮是; 6.纤毛内有纵行排列的; 7.能封闭细胞间隙,限制物质扩散并构成体内屏障结构基础的细胞连接是; 8.最牢固的细胞连接是; 9.位于上皮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称为; 10.能扩大上皮细胞基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分和电解质转运的结构是。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人体的基本组织() A.上皮组织 B.结缔组织 C.肌组织 D.神经组织 E.淋巴组织 2.光镜技术的常用染色方法是() A.H-E染色法 B.硝酸银染色法 C.氯化金染色法 D.PAS染色法 E.瑞氏染色法 3.凡结构与伊红有亲和力而被染成粉红色者称为()

A.嗜碱性 B.嗜酸性 C.中性 D.异染性 E.嗜银性 4.凡结构与苏木精有亲和力而被染成紫蓝色者称为() A.嗜碱性 B.嗜酸性 C.中性 D.异染性 E.嗜银性 5.关于上皮组织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上皮细胞有明显的极性 B.分为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 C.细胞多而密集排列,间质少 D.上皮借基膜与结缔组织相连 E.有丰富的血管分布 6.被覆上皮的分类依据是() A.细胞层次与功能 B.细胞形态与数量 C.细胞层次与形态 D.细胞形态与功能 E.细胞分布与功能 7.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 A.血管 B.食管 C.胃 D.气管 E.膀胱 8.关于变移上皮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组胚实验考试内容

不考 2.血涂片 ppt辨认不同类型的细胞 3.骨髓涂片 不考 4.皮下组织铺片 考ppt各种细胞纤维 5.皮下组织切片 通常不考 6.网状纤维 不考 7.肌腱 不考 8.硬骨切片(人、纵横) ppt辨认不同结构标本写出硬骨或骨9.硬骨切片(人) 同上 10.骨发生(长骨、人) 不考 11.横纹肌(HE) 主要考纵切横纹 12.横纹肌(铁苏木素) 横纹通常不考特染 13.心肌(特染) 不考 14.有髓神经纤维拨片 ppt辨认结构标本 15.有髓神经纤维切片 ppt辨认结构标本 16.运动终板 不考 17.脊髓 ppt辨认神经结构 18.脊神经节 不考 19.中等动静脉 20.大动脉 21.大静脉 标本区分中大动静脉 22.心脏 考标本特征结构:蒲肯野纤维ppt 23.淋巴结 特征结构:淋巴小结

特征结构:皮质淋巴窦 25.胸腺 特征结构:胸腺小体 26.颌下腺 特征结构:浆液腺、黏液腺、混合腺 27.食管 特征结构:复层扁平上皮、食管腺 28.胃底 特征结构:单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主细胞。壁细胞29.十二指肠 特征结构:单层柱状上皮、黏液腺 30.空肠 特征结构:单层柱状上皮、无集合淋巴小结、无中央乳糜管31.回肠 特征结构:集合淋巴小结、无中央乳糜管 32.胆囊 不考 33.肝脏(人) 34.肝脏(猪) 特征结构:肝小叶、中央静脉、门管区 35.胰腺 特征结构:胰岛 36.肺 特征结构:肺泡 37.气管 特征结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38.肾脏 特征结构:肾小球、肾小囊、肾小体 39.膀胱 特征结构:变移上皮 40.输尿管 特征结构:海星形、变移上皮 41.睾丸、附睾 特征结构:生精小管、输出小管、附睾管标本答出睾丸即可42.输精管 特征结构:假复层柱状上皮、肌层厚 43.前列腺 特征结构:凝固体 44.卵巢 特征结构:各级卵细胞 45.输卵管 特征结构:单层柱状上皮、皱襞多 46.子宫(生长期)

组胚标本考试内容

中动脉 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构成。 内膜:内皮下层较薄,与中膜交界处有1-2层明显的内弹性膜。 中膜:较厚,由数十层环形平滑肌纤维组成,细胞间有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外膜:厚度与中膜接近,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血管和神经纤维,与中膜交界处有断续弹性膜组成的外弹性膜。 大动脉 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构成。 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内皮下层很厚,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纵行胶原纤维和少量平滑肌纤维。内弹性膜不明显。 中膜:很厚,由数十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组成,弹性膜之间还有环形平滑肌纤维和胶原纤维。外膜:较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小血管和神经,细胞以成纤维细胞为主。 心脏 心壁很厚,由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三层组成。 心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薄,为细密结缔组织,含有丰富弹性纤维和少量平滑肌纤维;外层称心内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小血管和神经。 心肌膜: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心肌纤维集合成束,呈螺旋状排列,大致分为内纵行、中环行和外斜行三层。心肌纤维之间、肌束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和丰富毛细血管。 心外膜:为浆膜,外表面为间皮,间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血管、神经和脂肪组织。 食管 管壁由内而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结构组成。 黏膜:由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为质膜结缔组织,并形成乳头突向上皮;黏膜肌层由纵行平滑肌束组成。 黏膜下层:结缔组织中含有较多的黏液性的食管腺,食管腺周围常有较密集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肌层:分内环形和外纵行两层。上1/3段位骨骼肌,下1/3段位平滑肌,中1/3段两者都有。 外膜:为纤维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 胃 胃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结构组成。 黏膜:包括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 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是表面粘液细胞,细胞染色浅呈空泡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