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及标准综述

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及标准综述

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及标准综述
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及标准综述

企业国际化理论及标准研究综述

经济国际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将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国际化问题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二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异军突起,成为经济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也向世人昭示了经济国际化已经彻底摆脱了国际贸易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进入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并重的发展阶段。因此,对于国际化的研究,学术界集中于微观层面,即企业国际化,主要是解决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也有个别学者从产业的角度对国际化问题予以探讨,试图寻找积极推动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途径。

1国际化的界定

1.1国际化的概念

对于国际化的定义,学术界分别基于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予以研究。

对于产业国际化的概念,学术界的研究较少,但是观点基本一致。中国学者徐顽强认为,所谓产业国际化,就是产业内的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生产和销售,同时产业内主要企业的生产经营已不再以一国或少数国家为基地,而是面向全球并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国际化研发、生产、销售体系1。中国学者张纪康则认为,所谓产业国际化,也就是产业内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已实现高度的国际化,同时,产业内主要企业的生产经营已不再以一国或少数国家为基地,而是面向全球并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国际化生产体系2。

更多的学者基于企业的视角来描述国际化的定义。关于企业的定义,学术界的研究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企业国际化是企业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发展的渐进演变过程。20世纪70年代,Carlson(1975年)、Forsgern和Johanson(1975年)、Johanson和Wiederheim-Paul(1975年)、Johanson和Vahlne(1977年),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即Uppsala International Model,简称U-M模型。该模型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过程,是企业对国外市场逐渐提高承诺的连续的过程。

(2)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参与国际产品及要素市场竞争的一种行为表现。麻省理工学院Richard.D.Robinson教授在其著作《企业国际化导向》中提出:国际化的过程就是产品及生产要素流动性逐渐增大的过程。

(3)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跨国活动。英国学者Stephen Young等在《国际市场进入和发展》一书中指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跨国经营的所有活动及其方式,这些活动及其

1徐顽强.中药产业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支持研究(D).2005.

2张纪康.产业国际化:理论界定、跨行业和跨国比较.教学与研究,2000(2).

方式包括产品出口、直接投资、技术学科、管理合同、交钥匙工程、国际分包生产和特许经营等。”

(4)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梁能教授在《国际商务》一书中阐述: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可以从两方面讨论,其一是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即产销由一国走向世界;其二是企业自身的国际化,即由一个土生土长的地方企业演变为跨国企业。

(5)中国学者金润圭在《全球战略: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国际化》中提出:“企业国际化,意味着以出口为导向,瞄准世界市场,实行跨国经营,国际性地配置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经济、技术环境中,具有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实行跨国经营,这是企业国际化的标志。”

(6)中国学者郭强在博士论文《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研究》中提到:所谓企业国际化,就是指企业开展跨国营销或者通过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配置和利用以更好地实现其自身发展目标的过程。企业国际化不仅包括企业跨越国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且也应包括企业在其本国内通过利用来自国外的生产要素所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而通过这种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既可以是以国外市场为指向,同时也可以是以国内市场为目标市场。企业国际化过程至少涉及两个国家的企业,一个国家的企业国际化的行为在客观上将必然导致另一个相关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现实,这是企业国际化含义的双重性。

1.2国际化的分类

划分国际化的类型,是为了科学地认识国际化的特征。学术界对国际化的分类主要是基于企业层面的。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企业国际化作出不同的类型划分。

1.2.1根据企业国际化涉及的要素划分

从国际化进程中的涉及到的要素来看,企业国际化可在货物(或称有形商品)、技术及资本三个不同层面展开,或者采用它们中的几种组合的方式来进行。

(1)货物层面的国际化。通过货物进口或出口的方式实施国际化,这是企业国际化最基本的模式,属于企业国际化的低级阶段。1)进口(Import),即企业从外国购买自己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类货物,如原料、先进设备等。2)出口(Export),即企业将在本国/地区生产的产品运往其他国家市场进行销售。

(2)技术层面的国际化。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实施国际化。技术这一要素的特征决定了技术进、出口与货物进、出口有很大的差别,其中最关键的是在技术贸易过程中,技术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技术所有者或供应方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将技术贸易标的物的使用权转让给对方,而保留技术的所有权。1)许可证合同(License Contract),又简称许可贸易(Licensing Trade)。它是技术所有方将有关技术的使用权通过许可证协议或合同的方式转让给技术接受方,并由被许可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报酬的一种贸易方式。这里技术所有方被称为许可方(licensor),接受方或受让方被称为被许可方(licensee)。2)咨询服务和技术服

务(Consulting and Technical Service)。这是指双方当事人通过签订协议,由技术提供方为技术接受方在工程技术问题、技术人员培训、企业管理及/或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咨询或传授技术。3)特许经营(Franchising)这是最近二、三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商业技术转让方式。根据特许经营合同,一家已取得成功经验的企业,将其商标、商号名称、服务标志、专利、专有技术及/或经营管理方法或经验转让给另一家企业的使用,后者向前者支付一定金额的特许费(FranchiseFee)。4)原始设备制造(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简称OEM)。OEM最初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英国,中国习惯将其称做“定牌生产”或“贴牌生产”,它是指企业把在本上生产的产品贴上国际名牌进入国际市场的一种国际化运作方式。

(3)资本层面的国际化。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实现国际化,主要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条途径。1)直接投资方式。直接投资按照资本的流向可分为吸引外来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两类;按照投资方式可分为新建和并购两种方式;按照股权安排可分为独资、合资两种形式。2)间接投资方式。间接投资主要是指证券投资,即企业借助证券市场来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的资金,它又包括股票投资及债券投资两种形式。

(4)国际战略联盟。国际战略联盟,又称跨国战略联盟,它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中的两个或更多的企业,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立起的合作性的利益共同体。战略联盟的形式多种多样,按照联盟的目标可分为:技术开发联盟、合作生产联盟、营销与服务联盟等。目前,战略联盟己成为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

1.2.2根据企业是否掌握所有权优势划分

根据一国企业是否掌握所有权优势划分,可以将企业国际化区分为外向型国际化和内向型国际化。所谓外向型国际化,主要是指企业在拥有所有权优势的基础上而开展的国际化,其主要实现形式是产品出口、技术转让和对外投资等。所谓内向型国际化模式,主要是指企业在缺乏所有权优势的前提下而开展的国际化,其主要实现形式是进口、购买技术专利、成为外国公司的国内子公司或分公司等。

1.2.3根据国际化企业成长的类型划分

企业国际化的起点决定着企业国际化发展及全球战略形成的路径、策略及行为,而发展基主要由企业所处的外部(包括行业的国际、国内竞争一状况)及企业内部环境(主要指企业的技术水平及技术的自主程度)两部分组成。综观世界各国企业国际化及当代最典型国际化企业——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有两种不同的发展基,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化:先发展型国际化和后发展型国际化。

1.2.4根据企业开展国际化的动机划分

根据企业开展国际化的动机不同划分,可以将企业国际化区分为自然资源导向型国际化、市场导向型国际化和生产要素导向型国际化。所谓自然资源导向型国际化,是指企业开展国际经营的主要动机是寻找合用而价格低廉的自然资源;市场导向型国际化,指的是企业

为了开拓产品市场而开展的国际化;生产要素导向型国际化,则是指企业开展国际的目的在于改善自身的生产要素劣势(特别是技术),实现要素比较优势的改善。

1.2.5根据企业国际化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划分

根据企业国际化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划分,可以将企业国际化区分为出口进入型国际化、合同进入型国际化、投资进入型国际化和混合进入型国际化。所谓混合进入型国际化,是指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出口进入模式、合同进入模式或投资进入模式等。

1.2.6根据企业国际化的内容划分

根据企业国际化的内容划分,可以将企业国际化区分为市场型国际化、生产要素型国际化和混合型国际化。市场型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纯粹立足于国内生产并向世界市场提供产品而实现的国际化。生产要素型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对来自于国外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并面向国内市场组织生产而实现的国际化。市场型企业国际化和生产要素型企业国际化是两种纯粹形式的国际化,主要具有理论分析意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市场——生产要素混合型国际化,也就是企业国际化的内容既包括产品出口,同时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化配置。

2国际化理论综述

根据一国企业是否掌握所有权优势划分,可以将企业国际化区分为外向型国际化和内向型国际化。学术界在研究国际化问题时,始终研究的是外向型国际化。其中,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化领域的主要研究问题,跨国公司是国际化问题的主要研究对象。

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是以企业的跨国界经营行为为研究对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程度口益加深,企业跨国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口益增多,跨国公司及其国际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速度,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因而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特别是跨国公司理论在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以下对这些理论作简要综述。

2.1国际贸易理论

在15世纪至18世纪期间,重商主义理论是当时盛行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有争议的第一个贸易理论,它的内容是国家通过贸易减少进出口之间的差距来最大化国家的财富。

古典理论认为贸易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财富。国家之间经济贸易的存在是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相同或相似产品存在价格差异。这些价格差异是各个国家生产成本不同的直接结果。成本差异有两种:绝对差异(Smith,1776)和相对差异(Ricardo,1817)。不管是李嘉图还

是史密斯都解释了生产具体化可以增加产出和相应地增加销售和财富。

作为古典理论的扩展,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另一个模型:资源享赋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将专门生产这样的货物,即生产本国资源相对丰富的货物,并用以出口换取那些本国资源相对稀缺的产品。这就意味着:劳动力丰富而土地稀缺的国家不管其自然资源如何,应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而劳动稀缺土地丰富的国家将从事最大化利用土地的产品生产。

2.2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为弗农(Vernon,1966)用于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行为3。根据弗农(Vernon)的观点,以前的理论模型与实际情况不符。他更多地强调创新、产品生产发展和市场营销初期的不确定性、规模经济的成本内涵、寡头垄断竞争和复制。他给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产生阶段一一产品在本地生产,生产扩大以获得规模经济,过剩的生产能力用于出口,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的;第二阶段,增长阶段一一销售迅速增加,产品越来越标准化,产品有改进,市场需求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出现;第三阶段,成熟阶段一一产品高度标准化,需求水平降低,成本水平成为最主要的竞争武器,生产转移到劳动成本较低的国家;第四阶段,衰退阶段一一先进国家市场需求降低,收入用于满足新产品的生产,原始创新的全部生产都在低发展的国家进行。

2.3对外投资周期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宁提出了投资周期理论。该理论旨在从动态角度阐释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地位关系,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该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依据这个理论,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一是经济发展的阶段;二是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邓宁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划分了以下四个经济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人均GDP低于或等于400美元,没有直接投资输出,这是由于该国的企业还没有所有权优势,同时,由于本国投资环境较差,外资流入也较少;第二阶段是人均GDP在400~1,500美元,对外投资的吸引力增加,外资大量流入,但由于国内经济发展有限,对外投资仍然较小;第三阶段是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间,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上升,其发展速度可能超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但净对外投资额仍为负值,进入这一阶段标志着一国已走上国际生产专业化道路;第四阶段是人均GDP在4,750美元以上,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是发达国家,它们拥有强大的所有权优势,此时的净对外投资额为正值并逐渐扩大。

对外投资周期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对外投资,缘于它们自身不断增长的所有权优势。实践表明,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基本上符合这一

3Vernon. R.(1966),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ay 1966, pp. 190-207.

趋势。

2.4小规模技术理论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对外直接投资也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比较优势资源,生产出尽可能多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获得比较利益。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Louis T. Wells,1983)在1983年出版的《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中,从三个方面分析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第一,为拥有小市场需要提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发展中国家企业为适应本国市场需要,将引进的技术加以改造,使其能提供品种繁多的产品,从而具有小规模技术的特征,这可以迎合低收入国家制成品需求量有限的要求。第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产品在海外生产颇具优势。第三,低价产品营销策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之所以具有这种优势,主要是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普遍较低且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广告支出较少。

刘易斯·威尔斯有关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研究在理论界被认为是在该领域研究的早期代表性成果。他把第三世界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结合起来,对于分析经济落后国家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初级阶段,怎样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有启发的。世界市场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即使对于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庞大的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

2.5技术地方化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Sanjaya Lall,1983)在《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男企业的发展》一书中,从技术变动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行为进行了解释,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4。他认为即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表现为小规模、标准化和劳动密集型的性质,但技术变动性本身能够使其同样拥有竞争优势。其来源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技术知识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下进行的,而这种新的环境与一国的要素成本和资源享赋相联系。第二,能生产更适应于发展中国家市场需要的产品。第三,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往往集中于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并且这些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此外,再加上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与成本优势以及民族的或语言的联系,使得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能够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不仅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是什么,而且更强调形成竞争优势所特有的企业创新活动。比之于威尔斯的解释,拉奥的理论更进了一步,威尔斯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解释,实际上是技术被动论,而拉奥则更强调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即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不是在技术变动过程中进行简单模仿和复制,而同样具有主动性技术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跨国公司带来竞争优势。

4Sanjaya Lall (1983).The New Multinationals:the Spread of Third World Enterprises. New York: John Wiley&Son.

2.6市场缺陷理论

1960年,新的国际化理论诞生,这就是Stephen Hymer提出的“市场缺陷理论”。从本质上看,一个组织必须拥有足够的明确的优势条件去消除对外国市场的认识畏惧或不足。这种优势条件必须足以克服特定国家所在组织以资产为基础的优势条件。具体优势的来源可以是经济规模、获得资本的途径或过剩的资源。市场结构的不完整性使各种组织能够运用他们的具体优势力量去接近市场和通过各种业务活动获得超额租金5。如果贸易壁垒、政府动机、交易成本和工资成本有利于国际扩张,各种组织机构会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利用无形资产,如技术。Hymer还认识到多元化可以作为分散个人或公司投资组合风险的主要的原动力。

2.7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

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强调,企业在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中一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不规则的出口;(2)利用独立的销售代表或代理商进行出口活动;(3)建立销售分支机构;(4)在国外建立生产或制造工厂。该理论认为,上述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它们分别表示一个企业的海外市场卷入程度由浅入深。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二是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最常见的类型是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海外生产。

国际化阶段论把国际经营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和反馈过程,强调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渐进性,认为企业海外经营的最大障碍是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同时,该理论暗示,当企业开始考虑向国际市场扩张时,进行贸易可能是一种风险小、成功率最高的选择方式。

2.7企业国际化的网络模型

企业国际化的网络模型是1989年由Forsgren. M.提出的。该模型认为,产业系统是由众多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的企业组成,这个产业系统可以称为“企业间的关系网络”6。企业在网络中的分工,说明企业之间存在着彼此相互依赖的关系。企业之间会发生合作,这种合作是通过企业在网络中的相互作用进行。该模塑认为,企业在产业内的活动,企业建立、维持、发展的网络关系是一种不断积累的过程,这种“网络积累”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地位”。根据网络模型,企业的国际化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网络中建立、发展网络关系的过程。企业国际化程度决定了其在国际生产(市场)网络中的地位。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生产网络,意味着在国际分工中众多企业间的紧密联系。

5Hymer.S.H.(1960).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MIT Press, Cambridge.

6Forsgren. M.(1989).Manag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a Swedish Case.Routledge,London.

企业国际化网络模型分析了商业网络在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企业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将给他们创造新的商业机会,获得经营技巧,提供相互学习的可能,从而实现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综合促进作用。企业国际化网络模型从市场网络中的企业这一角度出发,强调在市场网络中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把研究的视线从企业本身扩展到企业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3国际化标准综述

衡量企业国际化水平问题一直是很多学者及机构研究的对象,尽管至今尚未有一个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方法与指标体系,但了解这些方法对于设计新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舍尔姆和徐斯的评价原则

舍尔姆和徐斯(Scherm&Suess,2001)在研究了国际企业规模和企业国际化程度关系的基础上,对上述标准进行拓展,提出了评价企业国际化的三个原则7:首先,企业业务的跨国数量越多,跨地区局距离与跨文化距离越大,企业国际化水平越高;其次,企业在海外创造价值的方式越多,窗在的价值量越大,企业国际化水平越高;最后,企业的整体协调力越强,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越高。规模大的国际企业面临着总部与其海外各个分支结构在战略决策、企业资源共享、不同文化融合等方面大量的协调工作,如果企业表现出整体协调能力很强的话,就说明该企业国际化的程度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它已经能够有效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球业务的统一协调与管理。

3.2跨国化指数标准

在评价传统的跨国公司国际化水平时,使用的最为普遍的标准由两个指标体系构成:(1)海外经营指标体系,包括:海外营业额指数、海外采购与生产指数、海外直接投资指数和海外技术转让指数等主要定量评价指标。(2)管理职能的国际化发展指标体系,包括:跨国公司战略与决策的协调力、当地市场的适应力、聘用外籍管理人员的状况和财务管理上的控制力等主要定性评价指标。据此,联合国跨国公司与投资司确定了跨国化指数的计算方法:跨国化指数=(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国外雇员数/总雇员数)/3×100%。根据跨国化指数来综合评价企业国际化程度,跨国化指数越高,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就越高。

3.3苏利文综合法

这是一种典型的定量分析模型,它由美国学者苏利文(Daniel Sullivan )于1994年提出的。苏利文采用了由5种经济指标综合形成的指标——国际化规模水平来衡量企业的国际

7Ewald Scherm,Stefan Suess.Internationals Management.Verlag vahlen:Muenehen,2001,11.

化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国际化规模水平(DOI)=FSTS+FATA+OSTS+TMIE+PDIO

其中:FSTS表示企业外国销售占总销售的比重(Foreign Sales to Total Sales,简称FSTS),FATA表示外国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Foreign Assets to Total Assets,简称FATA ),OSTS表示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例(Number of Overseas Subsidiaries to Total Number of Subsidiaries,简称OSTS),TMIE表示高级管理人员的国际经验占其全部工作经验的比例(Amount of Top Managers'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o Years of Overall Work Experience,简称TMIE),PDIO表示国际经营的心理离散程度(An Estimate of the Psychic Despersion of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简称PDIO)。苏利文的评价标准是企业的DOI越高,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

3.4蛛网模型评价法

中国学术界也对企业国际化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学者鲁桐提出的“企业国际化蛛网模型”8。企业国际化蛛网模型采用因素分析和指标设定的方法,用几何图形对企业国际化水平进行测度。该模型认为,企业国际化水平可以通过跨国经营方式、财务管理体制、市场营销战略、企业组织结构、人事管理制度和跨国化指数等六个指标得到综合反映,而每一个指标又由若干分项指标决定。由上述六项指标组成的坐标系及每项指标所取数值的连线所围成的几何图形就构成了衡量企业国际化水平的蛛网图形(如图1所示)。蛛网模型中的六边形是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几何表现:图形的面积越大,企业国际化程度越高;图形的形状越规则,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越均衡。

图1 企业国际化程度蛛网评价模型

Figure1 The spider web figure of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ized level

由于该模型采用多指标的方法,从而克服了单一指标难以描述企业国际化结构性特征的问题,特别是对企业国际化有重要意义的跨国经营方式变量给予了重视,是企业国际化测量

8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研究的一个有益尝试。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1)六项指标中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如企业组织结构与财务管理体制之间、企业组织结构与人事管理制度之间),使单向指标的独立性受到影响,进而破坏了最终度量结果的有效性;(2)(除跨国化指数外)在指标数值的设定过程中,主观因素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度结果的客观性;(3)由于模型中没有考虑企业的产业属性特征和规模经济等因素,因而还难以对测定出企业国际化水平作出价值判断等。

3.5企业国际化效应理论模型

中国学者郭强认为产品出口和生产要素的国际化配置构成了企业国际化的最本质内容,因此一个具体企业的国际化状况,可以通过以下同上化函数表达,其内容如公式(2)所示9:

I = f(x1, x2, t)(2)

式中:I—企业国际化率;x1—产品市场国际化率;x2—生产要素国际化率;t—时间生产要素国际化包括资本国际化和人力资本国际化两个方面。资本国际化主要通过来自国外的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得到衡量,即:资本国际化率=来自国外的资本/企业总资产。人力资本国际化通过来自国外的员工数量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重得到衡量。为了使劳动力国际化与资本国际化能够最终统一为生产要素国际化,首先,需要对人力要素进行资本化衡量。根据人力资本化模型,可以得到:人力资本国际化率=来自国外的人力资本/企业人力总资本。最后根据企业有形资本与人力资本占企业总资本的比重K1、K2,对企业生产要素国际化进行加权处理,得到:企业生产要素国际化率= K1×资本国际化率+ K2×人力资本国际化率。产品市场的国际化可以通过来自国外市场的销售收入与企业销售收入总额之比得到衡量,即:产品市场国际化率=国外销售收入/企业销售总额。

9郭强.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研究.2005.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必要性

结合当前实际谈谈我们企业发展跨国经营的必要性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行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是当代生产社会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必然趋势.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给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能否抓住机遇.选择合适的战略.迎接挑战,积极参与跨国经营.无疑成为令后我国能否跨入世界经济大国的重要一环. 一,国际政治经济的相对稳定为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机遇. 80年代束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发展经济,经济合作已成为各国首脑外交战略的首选目标.国际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对我国的企业来说,是开展跨国经营最难得的机遇。 二,当代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 种挑战. 1、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协作化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而各国许多高科技,高层次,大规模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几乎都将以跨国公司为主体进行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统计.89年世界投资总额为80000亿美元.其中跨国公司就占7以上.世界新技术开发投资的进出口总额的1/3被各国的跨国公司所垄断.1990年世界500家最大的跨国工业公司销售额为5000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西方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 1/4左右.而我国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与人口大国很不相称如果不奋起直追, 在国际市场上将被"淘盘出局". 2、国际贸易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对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具有一定的影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区域化和集团化.如欧洲经济共同体,美加墨自由贸易区,亚洲的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的八个优惠关税集团,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等等目前全世界至少已有23个区域贸易集团,参加国达19个.这种区域性国家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加强,无疑对非成员国产生排斥作用,但是一它也是外国投资的诱发因素.形势迫使我国企业集团应加紧向这些地区渗透.迅速打进国际市场并站稳脚跟. 3、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一个重要机会.目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产业比重,

最新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参考答案答案

参考答案 1、跨国公司对世界、对母国、对东道国的影响? 1.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1)跨国公司推动资本、技术、人员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组合,提高了资源 配置的效率; (2)跨国公司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3)跨国公司提高消费者的生活品质; (4)跨国公司推动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 (5)跨国公司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并且,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2.对母国的影响利益:(1)提高技术成果的产出; (2)获取自然资源和原材料;(3)获取创造性资产; (4) 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危害:(1)加快成熟产业的衰退,可能造成产业空心化; (2)可能加剧本国的失业。 3.对东道国的影响: 利益:(1)获得建设资金; (2)有助于接触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3)解决就业问题; (4)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危害:(1)加剧污染; (2)自然资源可能被掠夺性开发;(3)危害产业安全。 2、跨国公司管理与国内公司管理有何联系和区别? 1.相同点:自然属性 2.不同点:(1)环境异质性; (2)潜在市场规模更大。 3.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有何理论贡献与不足? 主要观点: (1)竞争市场和特定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 (2)如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企业没有必要对外直接 投资; (3)如果企业没有特定优势,那么,企业没有能力进行对外直接投资;(4)企业必须依靠特定优势,以克服国外劣势,在东道国取得竞争优势。 贡献:区分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首次正式地提出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不足:(1)无法完整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2)优势的跨国转移经常困难重重。 (3)建立在时间压缩不经济性基础上的能力很难被模仿、移植。(4)具有社会复杂性的资源较难转移、培育。 4、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论贡献与不足? 主要观点:中间产品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企业内部化的根本原因。这些中间产品,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毕业实践及毕业综述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实践及毕业综述(专科) 题目工商企业管理网络学习心得 姓名年级 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学习中心 2015年05月01日 工商企业管理网络学习心得 摘要:网络的普及使得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且促成了远程教育多层次、多维度的教育模式。相比于传统教育,远程教育以它独有的模式为那些不能接受面授教育的人们,提供一种灵活且高质量的教育机会。目前,远程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实现终身教育和教育全民化的重要模式。由于工商企业管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注定了网上进行学习的可操作性,本文就是以本人两年多的网上实际学习经历为基础,来阐述学习心得。 对于大部分已经参加工作的人来说,充电与学习似乎成为了一种奢求,由于紧张的工作,但很多学习时间不能保证,且计划不如变化快,很多突发性的事件和安排会打乱学习节奏,甚至使整个学习计划成为泡影。而这时网上学习就显示出了它独有的优势,通过上网学习,我们可以灵活安排我们的学习时间和进度,减少面授教育过程中的时间浪费。 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大量学者和实战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借用许多科学家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总结出来的。它是一套管理理论体系,它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人们掌握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就有可能对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它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管理源自实践,但又高于实践,它是很多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大师的经验总结,能使后人少走很多的弯路,省去很多的时间。 虽然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科学,但它只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管理科学并不能给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由于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解决的是组织和环境的适应问题。而不同人的心理特点和素质不同,组织面临的环境又很复杂多变,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管理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灵活地、巧妙地运用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学习中我们知道,仅靠学校的理论学习是造就不出“合格”管理者的,因此必须在实践中学会它。

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1

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企业国际化程度研究述评 在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中,关于如何衡量和比较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国外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不少的探讨和研究。主要的有以下几种:(1)美国学者丹尼尔·沙利文(DanielSullivan)曾尝试用五种经济指标衡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国际化程度(DOI)=外国销售占总销售的比例(FSTS)+外国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FATA)+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例(OSTS)+高级管理人员的国际经验(TMIE)+海外经营的心理离散程度(PDIO)。(2)芬兰学者韦尔奇和罗斯坦内(Welch,Luostarinen)提出了国际化进程的六纬度测度模型,设计了一个全面综合的分析框架来评估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这六个纬度分别是运作方式、销售对象、目标市场、人力资源、组织结构、财务资源。(3)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出版的《2000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并购与发展》,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标准是三个比率的平均数,跨国化指数=(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国外雇员数/雇员总数)÷3×100%。 其中最有代表意义、应用最广泛的是跨国化指数,其揭示了跨国公司国外参与深度,因其简单、易测量而被应用最多,但是其仅仅衡量了企业国外活动的一个方面,它未能提供一家企业国外活动的地域多元性,未能揭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广度。我国学者也对企业国际化评价标准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鲁桐(2000)提出的“蛛网模型评价法”,试图将反映企业国际化的六个方面进行五级量化分析。这六个方面分别是跨国经营方式、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事管理、组织结构和跨国化指数。 企业国际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上述评价指标无疑都从不同的侧面对企业国际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但是,这些评价指标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各个指标等量齐观,评价指标没有权重的区别,导致完全不同的企业最后的国际化程度相近甚至相同。 第二,这些评价标准没有将企业国际化的内向和外向国际化加以区别,在中国,企业的内向国际化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需要加入对企业内向国际化的研究第三,这些指标没有将企业国际化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指标来处理,只是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02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战略”原为一个军事术语。战略的思想古已有之,最早见于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公元前400年左右)的《孙子兵法》一书。美国的约翰?柯林斯(John Collins)在《大战略》中指出:“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从军事方面来看,《孙子兵法》已形成了系统和完整的战略思想体系(杨庆山,散襄军,苏锦江,陈炳富,2001)。1938年,美国学者切斯特?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第一个将战略的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当中,首开战略研究的先河。他认为,把战略因素局限于管理活动和交易活动的某些方面是没有必要的,在需要做出决策的任何情况下,企业组织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相同的,都必须考虑到战略因素。 从此以后,有关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已形成了众多流派,大有成为丛林之势。当代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将其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分成了十个流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本文将从战略的概念、战略的形成与制定、竞争优势的来源与获取、战略与结构的关系、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几个方面,来总结企业战略管理不同学派的观点。 一、什么是战略 1. 军事学家眼中的战略: “战略”原为一个军事术语,战略的意义历来为中外军事学家所重视。西方著名军事家博弗尔认为,战略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行动;我国台湾著名的军事研究者钮先钟认为,“战略的本质即为行动的指导,一切战略理论,就概括的意义而言,为也都是行动学……从较广泛的意识来说,计划即为战略”(钮先钟,2003)。毛泽东认,战略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 2. 管理学家眼中的战略: 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钱德勒(Alfred Chandler) 最早提出了“企业战略”的概念。他认为,企业战略是“确定企业的长期基本目标与目的,选择企业达到这些目标所遵循的途径,并为实现这些目标与途径而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的管理”。( Chandler,1962)这一定义虽然侧重于企业成长方法和资源管理,但为企业战略研究指明了方向。并且,在他看来,战略管理就是“决定企业基本的长期目标与任务,制定行动方案,配置必要的资源以实现这些目标”( Chandler,1962)。 计划学派的安索夫(H. Igor. Ansoff)在《企业战略》一书中提出:企业战略是一条贯穿于企业经营与产品和市场之间的“连线”。他的“战略四要素”说认为,战略包括产品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协同效应四个方面。其中,产品市场范围即公司经营的产品和市场的范围;增长向量指企业打算进入的产品市场的变化;竞争优势,即明确在该范围内企业较之竞争者所具有的有利的竞争地位和特长;协同效应,即将企业的不同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以取得单个部分不能实现的方法(Ansoff,1965)。在此基础上,安索夫于1976年在《从战略规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动因及问题研究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动因及问题研究 【摘要】1993年青岛啤酒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揭开了国内企业赴海外上市的序幕。在以后的近20年中,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己渐成风起云涌之势,企业类型从最初的国有企业发展到现在的中小民营企业;上市地点也从香港发展到美国、新加坡,英国、加拿大等地,上市公司领域涉及能源、电力、钢铁、原材料、运输、金融、科技、电信等多个领域。在这20年中,我国企业海外上市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些历程又说明了我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哪些问题? 【关键词】中国企业海外上市 一、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历程 自从1993年青岛啤酒在香港上市,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已有近20年的历程,纵观这20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之路经历了些许曲折,我们列举近10年的数据,来分析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之路,表1是清科研究中心统计的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的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数量和融资金额,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企业2006年、2007年海外上市数量和融资金额都有很大的上升,但是2008年进行海外上市公司的数量明显减少,融资金额也锐减,2009年不管是上市数量和融资金额都大幅回升,到2010年达到新一轮的顶峰,而2011年到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数量和金额又更急速的减少。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上市经历了几个阶段: 2001年12月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使得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外国投资者了解中国,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吸引着全球各大证券交易所争先恐后的来我国争取客户。所以,2002年至2007年期间,中国企业境外上市数量急速增长。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引起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几大金融机构倒闭,欧美及亚洲各主要股指大幅下挫,这些使得中国企业境外资本市场IPO 2009年,伴随着国际资本市场逐步好转,各国经济逐渐复苏,许多国内企业重启了境外上市计划,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数量出现增加的趋势,呈现一个“V”的反弹,到2010年中国企业更掀起上市狂潮,进行海外上市的企业数量创造了历史新高,共有129家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合计融资332.95亿美元。 2011年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下降,世界资本市场低迷,另外,中国企业遭遇诚信危 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动因 (一)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企业境外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筹集发展所需资金。通过境外上市,企业在境外发行股票及上市筹集资金扩大了资金来源,有效缓解了我国企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问题和趋势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问题和趋势[内容摘要]当前,经济全球化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顺从趋势,不断发展。从改革开放的初期至今,我国海外企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21世纪初始,随着我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的跨国经营进入了空前发展的新时期。我国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数量逐年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不断提升,而且投资分布的地区日趋广泛,投资的主体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虽然我国对外投资的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规模日益壮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跨国经营;对外投资;国际经济合作 [ABSTRACT] At presen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the them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In the trend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China'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s compliance trend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Far from the early stag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overseas business from scratch and developed rapidly and formed a certain scale.In the start of 21 century, as China's "bringing in and going out"strategy, China'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s into a new era of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Transnational companies operating in China has increased each year, and it have been expanding.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rising, and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areas of distribution of a wide range of investment has diversified the main trend.Although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started late, bu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growing scale.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KEY WORD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s; Foreign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企业管理理论综述

企业管理理论综述 学号201508141069 姓名林鸣志班级营销二班 一.企业管理的含义 根据管理的定义,企业管理是人们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根据企业环境、企业特征、生产经营规律,对企业的各项资源和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的过程。 二.企业管理的内容 1、按照管理对象划分包括:人力资源、项目、资金、技术、市场、信息、设备与工艺、作业与流程、文化制度与机制、经营环境等。 2、按照成长过程和流程划分包括:项目调研--项目设计—项目建设--项目投产--项目运营--项目更新--项目二次运营--三次更新等周而复始的多个循环。 3、按照职能或者业务功能划分包括:计划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质量管理、仓库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管理、信息管理等。 4、按照层次上下划分为:经营层面、业务层面、决策层面、执行层面、职工层面等。 5、按照资源要素划分为:人力资源、物料资源、技术资源、资金、市场与客户、政策与政府资源等。 三.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1.标准化工作 2.定额工作 3.信息工作 4.计量工作 5.规章制度 6.职业培训 四.新企业与新管理 新经济环境出尽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断采取新技术,整合资源,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形成新模式。总的来看,新企业的核心特征表现在创新与知识管理方面,表现在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上。 新经济是知识经济,新企业必须能够整合和充分利用知识资源 在资源配置上新企业必须改变过去资本拥有者享受企业的剩余收益,还要让知识拥有者享受企业的剩余收益,才能有效整合知识,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变。 新管理是直与新经济、新企业相适应的,旨在实现快速知识创新目标,对企业具有隐形特性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智力整合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

浅谈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方式(一)

浅谈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方式(一) 【关键字】国际化,企业,战略 关于国际化问题,现有的成果多采用企业战略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割裂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往往假定整个产业结构是稳定的、可识别的,因而未来是可以预测的,战略分析的重点就是让人们关注业已存在的稳定的产业组织。传统的理论趋向于假定企业和产业之间呈没有反馈关系的简单线性关系。这种分析方法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产业之间,产业和产业之间以及各种社会环境因素之间相互构成一种复杂关系,产业结构影响企业行为,但反过来企业行为也可以塑造产业结构。例如,从建筑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角度看,一方面建筑企业是跨国经营的主体,国际化是企业成长的战略途径;另一方面单个企业的跨国经营又离不开整个建筑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基本背景,从产业角度出发将使得对建筑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更为丰满,视野更为开阔。 经济分析可依据不同的目的运用两种研究方法,一是实证分析,研究经济运行“实际上是怎样一种状态”,即对事实进行客观的描述,而不对运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二是规范分析,研究和判断经济运行“好”与“坏”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衡量、评价经济运行“应该是怎样一种状态”。尽管这两种方法的划分客观上反映出经济研究本身的发展。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两种方法又是相互联系的,很难严格加以区分。 对建筑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应从两种方法联系的角度入手,对中国建筑业国际化经营现状与特征、战略环境以及国际竞争力等进行客观的阐述,并从国际化经营一般理论的角度加以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建筑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及其特点,从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要求和战略目标等规范要求出发,分析中国建筑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企业竞争策略、产业改革方向、产业创新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澄清有关国际化经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对于中国目前建筑业发展而言显得尤其必要。第一,理论综述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将一般性理论运用于中国建筑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研究之中;第二,对国际化一般理论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建筑产业国际化的目标和过程,从而将建筑产业的国际化放在更广阔的空间来加以审视。 从世界范围看,国际化作为一种趋势很早就已经开始。目前在经济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就可以被看做企业和产业高度国际化发展的集中代表。但是正如在现实中所看到的,同样的跨国公司,其经营的国际化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同样的产业,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数量、规模以及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也有显著的不同。而从不同产业的比较角度看,跨国公司不仅在数量上有差别,而且在国际化经营的规模、程度上同样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在探讨有关国际化的相关理论以及中国建筑产业的国际化战略之前,必须首先理清国际化和与之相关的概念如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等的内涵,以及它们所包含的理论意义。 一、国际化的一般理论 (一)国际化及其度量。 1.国际化的概念。简单来说,国际化可以从企业(InternationalizationofFirm)和产业(InternationalizationOfIndustries)两个角度来理解。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

2006年第2期第30卷(总第134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知“撇z旷肌e,z,,田塘Ⅳo舰以‰面e倦渺细c泓sc拓船e尉i砌州 №2.2006 V01.30 General.№134 【管理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 郭媛媛,王季 (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间涌现了许多学派和理论观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战略管理理论产出了三大成果: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超越竞争理论。并每种理论观点都体现出特定的前沿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战略管理;竞争;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oo睢5226(2006)02一0137一03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经历了20世纪初至50年代的经典战略理论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统战略理论阶段后,进入了80年代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的战略管理理论更加重视竞争,强调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协调;更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竞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成果可概括为三大主要理论: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超越竞争理论。 一、竞争战略理论 1.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 迈克尔?波特在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和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中,曾运用产业经济学的sCP范式进行了阐述,大意是企业在制订战略时必须考虑其所处的行业环境;行业结构决定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企业的利润水平。 波特的竞争战略认为,在决定企业赢利性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如何在各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是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理解行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制定的起点。同时,波特还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这五种力量分别是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讨价能力、供方讨价能力及现有行业内企业的竞争。他认为一个行业的竞争状态和盈利能力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其中每种竞争力量又受到诸多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的结果在于对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选择,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在企业制定战略时,它们分别强调企业通过努力降低产品成本,追求产品差异化和专一在某一产品或细分市场来创造优势,并以此战胜竞争对手。波特认为,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构成:噬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堰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的优势竞争地位。 波特还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分析模型。价值链是采用系统方法来考察企业所有活动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分析获得企业竞争力优势的各种资源。为了认识成本、行为与现有的和潜在的经营差异性资源,价值链分析方法是将一个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地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 2.竞争战略理论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处于战略管理理论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前该方面理论的缺陷,对后来的理论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该理论给我们提供制定战略的全新角度,深化了人们对产业 [收稿日期】2005一09—11 [作者简介】郭媛媛(1978一),辽宁辽阳人,女,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辽宁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王季(1978一),辽宁沈阳人,女,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辽宁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 ?137? 万方数据

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的状况的利弊分析和策略建议

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的状况的利弊分析和策略建议 摘要 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在国内市场逐渐对外开放,世界经济渐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一些垄断型企业强烈地需要尽快走出国门,积累国际化发展的经验,以期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竞争力,境外证券市场为这一要求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境外上市道路并不平坦,无论是改革中大型国企,还是成长中的中小民企,境外上市都并非一帆风顺。如何从众多的问题中汲取教训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诸多已境外上市和准备境外上市的企业在境外上市后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妥善地安排企业境外上市,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中国企业境外上市进行了概述,接着研究境外上市迅速发展的原因,然后对我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我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上市公司;原因;优势;弊端;策略 Abstract In addi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 accession to the WTO, domestic market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gradually integrated international economy, some monopoly enterprise ugly need go out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accumulate internationalized experience, in the hope of expand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overseas security market has offered the broad stage for these companies. Although the tide of overseas listing is surging, being in the ascendant, for the medium-and-large-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 and growing medium and small private enterprises, the road is uneven. How to draw the lessons from numerous problems? Which questions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while listed or to be listed? How to arrange overseas IPOs properly? It is worth for us to study and think conscientiously. In foundation of the summary of the predecessor research result, first, The paper carried on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border listing of our country, then studied cause of the rapidly growth of cross-border listing, and analysis the advantages and defects of cross-border listing ,finally gave suggestions and the countermeasure of cross-border listing for our enterprise .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 ——以海尔集团为例的案例分析 摘要:当前世界已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之中,随着中国在加入WTO后,各项准入规则在中国的实施,中国市场将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与国际市场接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已将眼光从国内市场转向了国际市场,本文以国内企业中走得较早,发展速度较快的企业之一青岛海尔集国为例对国内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趋势、发展前景、成功经验以及在国际化经营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从资金、组织结构、产品、市场活动、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想法与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海尔集团海外上市整合竞争 1、从事国际化经营是国内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1.1国际化经营是当前企业从事贸易活动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国界概念已经消失,在当今世界,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卷入到国际生产与交换之中,全世界80%的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经济形态迅速全球化,即使是那些国内贸易丰富、市场规模庞大的国家也难以避免地走上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对外贸易、海外投资、跨国生产和国际技术交流已使各国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1.2我国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意义 国内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有利于实现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全球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作为一个跨国经营型公司,其经营活动必然被纳入国际经济活动之中,从全球战略为出发点,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我国在生产要素方面,总的来说,主要是劳动力资源优势,在其他方面,不仅奖金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而且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能源、自然资源、矿物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我国国民经济所需的45种主要矿产中,到20世纪末,已经有1/4资源不足,21世纪,将有1/2不能满足需要,到2020年,除煤、钼、稀土、岩盐、锡、锑等外,其余均难以满足需要,将出现矿产资源全面紧张的严重局面,这种局面只能通过国际经营的途径解决。 其次国内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国际化要求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变化、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通用标准办事的管理办法和生产技术标准;同时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也有利于促使国内企业自身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素质,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三国内企业跨国经营也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国际化使企业直面国际市场,企业要想提高自已产品的竞争力,必须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产业,而国际化集团往往就是围绕发展自已的优势产业而建立起来的。因此跨国经营对调整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国际化的企业会按照国际惯例,通过控股、参股和其他手续,把联合大量中小企业,形成紧密的集团企业,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组织结构。 第四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有利于利用发达国家的奖金、尖端技术优势。发达国家银行业放松管

企业国际化经营实例剖析

企业国际化经营实例剖析 企业国际化经营实例剖析 内容摘要: 本文从出口贸易、劳务输出、投资活动三方面对河南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研究。指出了河南省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河南企业国际化经营出口贸易劳务输出对外投资根据西方研究跨国经营学者的理论,一般认为, 企业国际化的基本轨迹是商品进出口、劳务进出口、投资活动这样三个过程。河南省作为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企业国际化还处在初始阶段, 商品进出口仍是当前企业对外经营的主要方式。 河南省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一)出口贸易近年来,河南省对外贸易与过去相比, 发展十分迅速。2005年, 河南省进出口完成77.36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7.0%,其中出口51.01 亿美元, 增长22.1%,进口26.35 亿美元,增长8.1%。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类产品出口9.31 和9.69 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1.8%和30.3%(《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 年)。从数字上看,河南省出口形式较好, 但与其它省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河南省对外贸易在全国的位次靠后, 且仍在下降。在全国进出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2000年为0.6584%,2003年为0.6559%,2005年更是降到0.5439 。而同期河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比重和位次分别是2000年位次第四, 比重5.74%,2003年位次第五, 比重6.01%,2005 年比重 5.778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03、2005计算得出)。另外,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反映一国一地经济与世界相融合程度的重要指标。2005 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60.9%以上,2005 年河南省则仅为 3.97%,可见河南省企业国际化程度较低, 差距很大。540)this.width=540" vspace=5> (二)劳务输出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对外劳务合作、设计咨询业务还很

企业文化理论综述

企业文化理论综述 一、企业文化的作用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都是其“灵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统帅”,是企业行动的“思想掼”,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 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实践中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一处理性文化,集中反映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共同利益,对企业中的每一位人员都具有一种无形的巨大感召力。 ☆企业文化作为共同价值观念和共同利益的表现,决定了企业行为的方向; ☆企业文化规定着企业的行动目标; ☆在企业文化的引导下,企业建立起反映企业文化精神实质的、合理而有效的规章制度;

☆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及其员工朝着既定的发展目标前进。 2.凝聚作用 正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有凝聚力,才能发展、壮大,一个企业也需要凝聚力,才能走向成功。 共同的价值、信念及利益追求,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增强企业的内聚力。 对一个企业来说,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常常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因为共同的目标,企业产生极强的向心力;因为共同的价值追求,企业员工就有了坚强的精神支柱,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中的每个成员,会凝聚成一个强有力的团体,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黏和剂。 特别提醒: 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地都具有强有力的凝聚力;而失败的企业也无一例外地都有不同程度的离心力。 3.规范作用: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管理制度,据此,企业规范员工的行为。并且,这种管理制度往往反映了企业文化的实质。 但是,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再严格的制度都不能真正赢得员工的心。因为制度没有人们的自觉认同是难以真正发挥作用的。这是现代管理最忌讳的事情。 企业文化是管理制度的升华,它通过把外在的制度约束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规范约束的目的。 二、什么企业文化 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青年学者许宏十分精辟地阐述着:“这里'文化',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是人们对利润的心理-------不是舒适优美的工作环境,而是对工作环境的感情,不是管理活动,而是造成那种管理方式的原因-------总之,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中的东西,它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可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内在素质。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陈世荣<越南留学生》行研09级 一、关于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指导各行各业企业发展发挥了作用。国际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将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阶段。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形成了战略规划学派。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应当使企业自身条件与所遇机会相适应,实质上是认为企业战略应当放到如何使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相匹配的框架上,寻求发展商机。 (2)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环境变化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环境适应范式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这个学派包括: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战略适应性观点,奎因的逻辑改良主义等。产业组织分析也可以视为一种环境适应理论,只是更重视环境中的产业结构分析。1980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分析竞争战略思想,既可以视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可以视为环境适应理论的深化。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寻求竞争优势来源,弥补对企业内部因素不够重视的缺陷。 (3)多种范式并存阶段。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步伐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 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 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 包括:①资源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发表“企业的资源基础论”,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

(经营管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之路

企业一定是在各种环境的锻炼下,才会真正成长起来。九七金融危机,虽然造成了韩国多家企业破产,但也为三星、LG的崛起奠定的环境。从我国企业的来看,总体上应该是正处于走向世界,走向强盛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能否在全球崛起,取决于中国企业能否在全球崛起。对于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之路,总体上应该乐观的。 虽然的在战略上,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必然会造就中国企业的崛起,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不利于因素在制约着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发展。这些因素包括: 1、国内消费市场 消费与生产是统一的,近些日子的物价上涨,应该说有部分原因归结于中国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脱节。我国人员薪资占GDP的比例可以看出,我国GDP增长的财富相当大一部分并没有转化为国内市场的消费力。这必须造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必然加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激烈程度,反而对企业的健康成长不利。这在我国诸多行业已经反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微利、而是暴利才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毒瘤”。 2、资本市场 中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育。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对中国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仍显得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适应企业发展资金需求的相对自由的资本市场;在股市二级市场上的交易资金难以真正进入企业现金流之中;总体上直接融资比例偏小等问题。中国企业要在国际上建立参与竞争,就必须要有一个较完善的资本市场的支持。 3、软件因素 虽然在硬件我们能够快速跟上国际的步伐,但是在软件环境方面,我们仍然相差很远。在软件方面,至少有几个问题会加大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的难度。首先是信用问题,当一个社会把“把说话不算数”当成是智谋时,他必将受到国际上通行规则的惩罚。其次是非市场化竞争方式,当非市场化的竞争方式渗透到市场经济的各个角落时,它的效率也会低得十分惊人。而我国企业生产效率的低下,

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概述

后现代企业治理理论的兴起(一) 一、西方后现代企业治理研究概述 后现代治理思潮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尽管它迅速风靡西方,并向全世界蔓延,但后现代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也同后现代社会以及后现代哲学、文化理论一样,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歧异性。真正建立在后现代理论话语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治理文献迄今为止尚属凤毛麟角,后现代治理既没有统一的理论,更远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后现代治理理论研究依旧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依照罗珉对西方后现代治理研究的考察结果,后现代治理研究涉及治理哲学、人性假设、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的变革与进展、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跨文化治理等。其中关于人性的假设和关于治理主体的看法,是后现代治理的要紧研究对象和基础。后现代治理理论学者对人性问题是围绕着“文化人”这一命题(proposition)来展开的。在他们看来,将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引入治理学之中,无疑推动了治理理论的进展。也确实是讲,后现代治

理不满于“经济人”、“社会人”和“复杂的社会人”等假设,而将人看作是“符号的动物”(卡西尔)。后现代治理与后现代哲学和文化学一样,将现代社会对人本质的异化为颠覆对象,试图在治理中还原人的本质。后现代治理对人的看法无疑是源自后现代哲学的。后现代治理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结构中的人不是“真正的人”,而是社会结构的附属品,其存在的方式是权利。现代社会中的个人还被工业化文明的成果所压迫,人成为治理制度的制造物,是被现代文明的产品所异化而存在的。而在后现代社会,治理原则、治理艺术、治理制度的游戏规则差不多完全不同于从前,知识变成一种“权力话语”罗珉指出,后现代治理关于治理主体的观点和主张是多元的,它坚持认为理性的个人作为自治的治理主体并不存在。在资本主社会里,由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导作用,治理主体是被治理理论制造出来的。 资本主义以治理为工具制造了一个现代企业组织形式,资本原始积存所使用的制服、奴役、掠夺、暴力等手段,通过治理而获得理性化。……而后现代治理学则指出,治理权利正是现代人的陷阱。……由于治理主体是被制造的,是被所谓的理性所塑造出来的,因此,西方治理传统中治理的主体不是“我们”或者“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