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议论文中选材与用材

议论文中选材与用材

议论文中选材与用材
议论文中选材与用材

在议论文中“高效”地选材与用材

针对一则则材料,我们有目的地选用可增强议论文说服力,学生应学会在议论文中“高效”地选材与用材。

一、明确选材要求:

(1)真实。“事实胜于雄辩”,更胜于“诡辩”,所以在文中所选入的材料必须“真实”,应具备确凿性。

(2准确。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同学们在选取材料时,要紧扣论点针对性地选材,做到选材准确。这是选材时最关键的一项要求。

(3)典型。选作论据的材料要典型,要有代表性。材料越典型,说服力就越强。

(4)新鲜。写议论文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将几个历史素材一拼凑来证明一下论点就了事,而是要针对社会上或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或问题提出我们正确的见解或主张。从这点出发,文中涉及的核心材料应源于“现实生活”,我们所选的材料应具备“时代性”、“鲜活性”。当然,我们并不是一味排斥古代素材,对之只要适可而用即可。

二、掌握用材方法:

选好了材料,为议论文写作作好准备,这是下笔之前的应做的事情,但会选材不等于会用材。写作之中,我们在运用材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概括叙述

同一事件,在不同文体中,由于表现的目的不同,其采用的表达方式也不同。记叙文中,目的是展现事件的详细过程,我们对于事件,往往采用“细描”方式;议论文中,拿事件的目的是仅为论据用,应采用“概括叙述”的表达方式。

例如:以“做人要讲诚信”作为论点,请按要求合理运用下面的材料。

2010年2月10日(腊月二十七)凌晨,河南省的一条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重大车祸。为抢在大雪封路前给已回武汉的民工发工钱,武汉市黄陂区建筑商孙水林连夜从天津驾车回家。由于高速公路路面结冰,导致20多辆车追尾,孙东林一家五口不幸在车祸中遇难。为替哥哥完成遗愿,弟弟孙东林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将33.6万元工钱发到60多名民工手上。

20多年前,哥哥孙水林就开始到外地打工,现已成为家乡有名的建筑商,如今每年跟着他打工的民工,高峰时达200多人。孙家兄弟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泡桐街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饱尝打工的艰辛。不拖欠农民工一分钱,成为兄弟俩的约定。“信义兄弟”20年里共同信守着一个承诺: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

弟弟孙东林在其兄一家后事尚未办理的情况下,想到的却是“我们家的年过不好了,不能让工人家的年也过不好”。他虽然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哥生前的心愿。除夕前一天,孙东林拿出哥哥遗留在事故车中的26万元,又从银行提取自己的6.6万元,加上母亲拿出的1万元养老钱,发放到了60多名民工手上。孙东林说:“哥哥离世后,账单多已不在,我也不知道该给每个民工发多少钱。我们让民工们凭着良心领工钱,大家说多少钱,我们就给多少钱!”在新年前他将工钱如数发放到每位民工的手中。

在文中可以这样运用素材:

“信义兄弟”20年里共同信守着一个承诺: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哥哥孙水林为了及时发放民工工资,一家五口不幸在车祸中遇难。弟弟孙东林虽然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在其兄一家后事尚未办理的情况下,积极筹积资金,将工钱如数发给了民工。孙水林用生命捍卫了诚信,孙东林用行为诠释了诚信。“百德诚为先,百事信为本。”作为世人,我们要向“信义兄弟”学习,应深刻地认识诚信,在生活中自觉地坚守诚信,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叙议结合

在议论文中引入事例材料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在运用材料时,应将材料紧扣论点进行论证,不能让材料与论点“脱节”。

例如:以“我们不要以偏见的眼光看待残疾人”作为论点,从“紧扣论点,叙议结合”的用材角度对下列材料进行修改。

“残疾本身并没有什么错,既然上天的‘恩赐’不能改变,我们何不尝试着改变自己呢?邰丽华没有认为残疾人的生活是黯淡无光、难有作为的,她没有对自己心生偏见,她不是在无声的世界里创造了惊人的辉煌艺术吗?”

上则材料叙议不当,内容没扣论点。应修改为:

“残疾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上天的‘恩赐’不能改变。如果歧视他们,这就是我们的过错。在一些四肢健全的人们看来,人一旦残疾,就会难有作为,生活就会黯淡无光。而邰丽华消除了世人对残疾人持有的偏见,于无声的世界里演绎了一出惊世、华彩的‘千手观音’,她不是创造了惊人的辉煌艺术吗?”

(三)材料丰富

议论文重在“以理服人”,在论证过程中,如果文中绝大多数内容为空洞说教,而无确凿的事实论据,文章的说服力肯定是不强的,“观众”肯定是难以被说服的。我们在写作时,应尽可能地多选用一些能证明论点的材料,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材料丰富”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之一,值得我们重视!

(四)角度多样

一篇议论文中,能扣论点的素材“丰富”肯定比“贫乏”好,但材料多不一定意味“效果”很好。与其从单一的角度在文中大量“堆”材料,不如从多角度在文中灵活地运用材料。我们可以从正反角度运用多种材料,可以从时空角度(先古后今或先国外后国内)运用不同材料,也可以从逻辑角度(先因后果或由果到因)运用不同材料。在文中多角度地运用材料,既能增强说服力,又能体现论证手法的多样性,真是一箭双雕。

议论文中议论要深刻

第七讲议论要深刻 怎样做到叙事简洁、议论深刻 执著是金 一位地理老师讲课时讲到中国的四大海产,有学生问道:“大黄鱼和小黄鱼有什么区别?”这位老师一时语塞。事后,他查资料,问同事,仍不得其解,终于,他在乘火车时从一位海产工作人员那儿得到了答案,向学生解释后,他才如释重负。 (提示1:选材典型,叙事简洁而有侧重点。)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一位老师,即使他读书破万卷,也定有其不懂之处。“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位老师可贵的不仅仅是他承认了自己的无知,更可贵的是他下来后千方百计地查找,不弄清楚绝不罢休。这种执著的精神,是千百年来成功人士的可贵品格和赖以成功的法宝。 (提示2:紧扣“叙”的侧重点作分析,提出论点。) 有了执著,才会有成功。清代考据家阎若璩便是如此。有一次,一人问他,“使功不如使过”这句话出自何典,他一时回答不出便四处查找,十五年后才在《唐书·李靖传》上找到了这句话,可他还想知道这句话的最早出处,五年后终于在《后汉书·独行列传·索卢故传》中找到了。现在,可能有人会笑阎若璩是个“傻帽儿”,可认真想想就会明白。若他没有了这种“傻劲儿”,没有这种执著的精神,他怎能成为一个流芳千古的考据学家? (提示3:运用古代阎若璩的例子证明“有了执著,才会成功”。) (提示4:论据具体、完整而有侧重点。) (提示5:能按中心需要扣住事例议论。) 只要学有所成的人,都具有执著的精神,前几天,在《读书》中得知费孝通老先生在为滕王阁题字时,按导游提供的苏帖写下了“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一句,而后,费老却在另一本帖上发现是“宁移白首之心”,为此,费老折腾了一夜一晨,终于悟出了原文为“移”,后被改作为“知”,二者皆通,可他还不满足,又研究起“知”字是何人创改的,这真有些难为费老了,他——一位88岁高龄的老人,不在家中坐享清福,却做这些在旁人看来是“无聊的”且又并非他的专业的考证。按理说,他写的这几个字是从苏帖上抄下来的,就算有错,也怪不到他头上去,反正有书为证,可费老却这般的寻根究底,由此可见,凡是学有所成的人,在事业上都有那种不寻常的,很难被世人理解的“执著”。(提示6:用今人费孝通先生的例子证明学有所成的人,都具有“执著精神”。)(提示7:对费老的例子分析具体、落实。)当你对着一道数学难题冥思苦想时,别放弃,你必须执著;当你因背古文而头脑发胀时,别放弃,你还得执著;当你因想提高成绩而苦苦奋战时,别放弃,你还需执著。执著才能成就学业,执著才能提高修养,执著才能追求到真理。(提示8:富有哲理。联系中学生实际从多角度点明应怎样做,照应题目突出中心。) 执著并不意味着成功,而成功却需要执著。我们中学生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向那位地理老师,向阎若璩、费孝通老先生学习。请永远记住执著是金! 解题思路: 本文语言畅达、有力。 选择一位老师、阎若璩、费老执著追求知识的事例,十分典型。叙例清楚而有层次;针对事例逐一议论,材料与观点一致。 命题意图: 学习议论文的写作,并揣摩“一事一议”的写法。 本文的“议”紧扣“叙”,先就事论事“议”,后再引申到一般意义上去,升华认识。选择典型例子从“执著才能成功”、“成功者必具执著”两方面展开议论,最后结合中学生实际,点明“议”的现实意义。“叙”“议”结合浑然一体,突出了“一事一议”的特点。 综合能力培养指要 第一,“一事”的陈述要简洁。

语文教材中议论文文本选材及删改中的逻辑问题

语文教材中议论文文本选材及删改中的逻辑问题-中学语文 论文 语文教材中议论文文本选材及删改中的逻辑问题 谭邦和 议论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经由教材中议论文文本的学习,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学习议论文的基本写法。而更为有深度的学习,是在议论文文本的揣摩体会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进而更具实质性地提升自己议论文写作的思维境界。基于这样的重要意义,能不能选到好的议论文文本,进入教材的议论文文本如果需要处理,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就成为教材编写者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 很显然,议论文的选材在其事实真实、价值判断没有问题的前提下,逻辑力量方面所达到的水准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选材标准。而如果因为篇幅过长等原因必须进行技术处理或者适当删改的时候,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应该就是不能伤害原文的逻辑,因为逻辑是议论文的生命线,伤害其逻辑,等于剥夺其生命。 但是我们的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的状况并不理想。原因就是某些教材的编写者并不重视逻辑。曾经看到过一种教材,其基本框架是文言文和现代文两大板块,也就是文言文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现代文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整套教材就以文言文单元与现代文单元交替出现的方式贯穿下来。这套教材的选文并不仅限于文,而是跟其它教材一样,诗词曲赋、戏剧小说、外国文学都有。令人疑惑的是,这套教材在什么样的意义上使用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概念呢?古代散文、骈文、赋体属于“文言文”当然没有问题,甚至古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如《聊斋志异》中选出来的篇章,因以文言句式写作,放在文言文单元

也还勉强,事实上有些古代传记散文实际上是具有两栖性质的,《史记》中的某些篇章其实可以当历史小说读了。但文言文的概念还能统辖《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吗?还能统辖《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这样的古典戏曲,统辖《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言二拍”这样的古代白话小说吗?同理,“现代文”的概念底下可以放现代散文,放散文诗亦无不可,但“现代文单元”还可以放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现代戏剧吗?而且,所有的外国翻译作品也都一锅煮被放在这个名目下了。一个语文教材,基本概念的使用如此混乱,怎能给教师学生以正确的知识与逻辑思维的训练引导呢? 还是回到议论文文本的问题上来。曾几何时,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有了对于选作教材的议论文文本进行删改的权力。这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得不进行的事情,但却应该以极为谨慎的态度来操作。可是我们却遗憾地看到,一些并不具备典范意义的议论文冒冒失失地闯进了教材,一些很精彩的议论文被删改以后面目全非,一些被删改过的文本在教材里没有任何说明。此等情况,值得分析研究,请允许我以分析一些实例的方法来展开这个问题的讨论。 例证一: 梁启超散文气势磅礴,议论纵横,笔端总是激情喷涌,极富鼓动力,《少年中国说》是其代表性的篇章,因而成为语文教材必选篇目。由于原文较长,约有三千八百余字,全文进入语文教材确实是有困难的,所以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会对其进行删节。但是,对于这篇议论文的处理,删留之间,却发生了严重的逻辑问题。 在我看来,《少年中国说》一文,最富煽动力的文字是最后一段,即“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

高考议论文的选材与组材

议论文的选材与组材 编辑:江艳芳审核:凌勐 2015-10 教学目的:1.了解作文在选材组材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选材组材常出现的问题。 3.掌握作文选材组材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选材组材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作文选材组材常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2. 掌握作文选材组材的方法和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教学难点:分析作文选材组材常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选材组材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巧妇有米就一定能做出美味的可口饭菜吗?如果米是劣质的,煮出来的饭也不会好吃。同样道理,高考作文的素材就像米一样,如果找不到很优质的“米”,找到了又不进行挑选,去粗取精,那么,这样的作文素材煮出来的作文,当然也上不了高分的台面。“素材”功夫下到了,高考作文才会有血有肉,丰富生动,有说服力。 二、议论文选材 1、学生在作文选材上的“硬伤” 综合学生平日的写作实际来看,学生在选材上打不开思维,缺乏创新意识,总体上趋于传统和保守。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情形: (1)材料低幼化 一部分学生由于写作水平差,写作时选材总把思维拘泥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爱情等主题上。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形象不生动,意境不优美;抒情缺乏真实体验,显得干瘪、牵强;议论总是堆砌事例,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 (2)材料陈旧化 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古今中外伟人、名人、死人等比比皆是;材料缺乏时代气息。 (3)材料单一化 800字左右的字数虽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仍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显得很单一,紧紧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进行扩充,或以话题故事为原型杜撰,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 (4)虚构现象严重 高考作文是严禁抄袭的,但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又为极少数学生投机取巧提供了可能。于是写作中偷工减料,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文章进行剪贴,文章呈现出一种“克隆”或“变相克隆”现象。 2、议论文论据的来源有: (1)源自课本 (2)源自经典名著 (3)源自报刊、媒体 (4)源自生活 (5)源自典故 (6)源自大自然 其中三个重要的材料群尤其要重视

议论文论据的转述

材料: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其文理皆可观者。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人的先天条件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才华超群的少年,如果只沉浸在赞美之中,而不勤奋努力,那将自我扼杀。 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他是个农家子,5岁时,“指物作诗,立 就”,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乡里,但他从此不思进取,每日随父亲走街串巷,到处登门作诗, 结果,在20岁的时候,还没有多大长进,已经同平常人一样了。 ①摘取 它要求作者根据论点的需要摘取原事实材料的要点。例如,例文中就摘取了原文中的“指物作诗,立就”等词,来说明方仲永的天分。 ②替换词语 例如,原材料中有“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等词,而例文中将它改为“他是个农家子”,就显得通俗易懂。还有原文中有“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语。作者改为“但他从此不思进取,每日随父亲走街串巷,到处登门作诗”。这样一改,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侧重点是放在方仲永身上,而原文中的“父利其然也”,只字不提,正是为

了突出方仲永自身的主观因素所致。可见,“替换词语”,不仅是为了文通字顺,更重要的是为了中心论点的需要。 ③压缩 把几句话压缩成一句话,去掉不能证明中心论点的内容。例如,文中将原材料的最后一段进行了压缩。原文“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几句共60余字。压缩成“结果,在20岁时的候,还是没有多大长进,已经同平常人一样了”这样20余字。这种压缩,是根据论点的需要进行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心论点。 ④用某些词语去概括原材料的一部分内容。 在例文中,作者把“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乞之”一语,概括为一句话“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乡里”。 在对所写的事例进行概括时,要渗入自己的主观感情和某种评价,以突出其转述的侧重点。例如结尾的“方仲永本是个聪颖的奇才,却受他父亲的影响而追名逐利,后天不学最终沦为庸人。倘若他能在赞美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发奋学习,到了20岁,还会平庸无奇吗?”这一反问,表明了作者对这位奇才变为庸才的叹惜之情。 材料一:阅读下面的材料,以“善良是人们为自己留下的路标”为论点将它概括转述为150字左右的论据。 善良是我们的路标 位于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沙漠。因为自然环境恶劣,所以这里又被称为“死亡之海”。 1814年3月,一支由12人组成的考古探险队从英国伦敦出发前往这片“死亡之海”,这支考古探险队的队长叫詹姆斯,他年过花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当时进入沙漠后,这支考古探险队经常能碰到许多死亡者的骸骨。大多数人只是把它们当成荒漠中一处特有的景观,但是詹姆斯却不这样看待。每当看到这些骸骨,他总会让大家停下来,把它们收集到一起,然后选择高地挖坑埋起来。而且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詹姆斯还会在这些简易的坟墓前插一根粗树枝或立一块石头,作为墓碑以表凭吊。 但是,沙漠中的骸骨实在太多了,他们每天都会碰到很多,而不断地掩埋这些骸骨,消耗了考古探险队大量的时间,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考古探险队的行程。而在沙漠中耽搁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所以,队员们对詹姆斯的意见都很大,他们抗议道:“我们是来考古的,可不是来替死人收尸的。”

训练四:材料作文“无用之用”导写

训练四:材料作文“无用之用”导写 作者:吴长青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3年第10期 吴长青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致答谢词的时候曾提及,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莫言的这番话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根据你的思考或者联想写 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先要提炼出材料中的三个概念:“无用”、“有用”和“大用”。其一,可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同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有些人看来有用,有些人看来无用,或者在此 时无用,在彼此有用。世俗所谓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世俗说的“无用”,可能 关键时候有大用。其二,可以谈“无用”与“大用”之间的联系。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 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了看不见的精神世界。所谓无用之用,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 世界的一切。全文可就为什么人们不知无用之用展开,谈无用之用的内涵,谈无用之用才是真 正的大用。 例文 “无用”实为“大用” □方佳新 贾平凹的散文《丑石》记录了这样的石头:它形状怪异,质地脆硬,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但就是这个石块,吸引了省城的地质学家,并被小心翼翼地搬运走了。原来,它是一块陨石, 曾寄托着千万人的梦想划过天际。 同样一块石头,在不同人的眼中,它的价值发生了天壤之别的变化。生活中是不存在无用 的东西的,缺少的是发现它用途的慧眼。人生亦是如此。何必武断地区分事物于无用及有用之 间呢?孟尝君三千食客中,有毫无用处的鸡鸣狗盗之辈,却能拯救孟尝君于危难之际。范蠡在 辅佐勾践时精研商业经营之术,最终在功成名就之际能全身而退,演绎了他的另一番传奇。试 想他们若以有用无用来对待一切,孟尝君便会客死秦国,范蠡也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又何必去一味追求名利这些“有用”之物,而让自己成为一个物 质化的空壳呢?梵高将他一生的狂热献给艺术,却只卖出一幅画;巴尔扎克夜以继日地创作, 最终还是贫穷潦倒;米开朗琪罗在雕刻和绘画上穷尽一生,却只换来无数病痛的折磨……然而 正是他们这些“无用”的作品,打开了艺术一扇又一扇辉煌的大门,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发出璀 璨的光芒。

议论文之定向转述(学案)

议论文训练——论据素材的定向转述与多向运用学案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论点 班级姓名座号 一、概念阐释: “定向转述”:定向,“向”是论点的意义指向,定向即叙例朝着这个“指向”;转述,就是不能将材料全部照搬,而是对准自己核心句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的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定向转述,就是围绕论点对材料进行指向明确的概述,使事实论据与论点的意义相切合。 一则素材可以证明的观点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学会定向转述,就能做到“一材多用”。 二、典型示例: (一)下面“滥竽充数”的故事,可以用来论证不同的主题,请依据下列论点,分别定向转述写一段文字。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A.“人必须具备真才实学” B.“大锅饭为滥竽充数者创造了生存条件” C.“不好的环境使滥竽充数者得以生存” 提示: 所证明的论点出自那个角度(人物),则从这个角度(人物)下笔概述,并以其为陈述对象。 转述示例: A.“人必须具备真才实学”: 战国时期,南郭先生听说齐宣王喜欢听竽,并且要三百人同奏的消息,就报名给齐宣王演奏。其实,这个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他只是想混到乐队里来骗取银两的。后来齐宣王死了,儿子湣王继位,却不喜欢听合奏,要听独奏。南郭先生听说后,明白自己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连夜逃走了。 B.“大锅饭为滥竽充数者创造了生存条件”: 战国时期,齐宣王听吹竽要三百人同奏,浩浩荡荡的乐队为南郭先生不会装会、不懂装懂创造了客观条件。齐湣王一继位,要听独奏。糟糕!独奏让南郭处士混不下去了。 C.“不好的环境使滥竽充数者得以生存”: 战国时期,齐宣王三百人的浩大乐队里混入了一位假冒吹竽者。几年来,乐队近三百名队员明知他是滥竽充数,却不检举不报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环境为南郭先生的混饭吃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二)请运用巴菲特的事例为论据,分别就以下三个论点各写一个议论文主体段落,要求剔除事例中不必要的枝节,通过想象,合理补充细节,语言精炼,重点突出。 1.“独辟蹊径才能走向成功” 2.“知足使人快乐” 3.“战胜自身的贪欲,才能抵御外界的诱惑” 附巴菲特的事例: 一次,股神巴菲特举办“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盛宴,众媒体争相报道。一个小报记者艾格伊独辟蹊径,没有正面报道盛宴,而是报道了餐厅外一个在垃圾桶欣喜地拣吃过期食物的流浪汉,结果获得了巴菲特颁发的最佳报道奖奖杯。巴菲特在奖杯上题了字:对一个人来说,生理需求是非常容易满足的,而永远都填不满的,是无边的贪欲。 事例关键词:巴菲特、流浪汉、记者艾格伊 话题关键词:发现、知足、贪欲、身份、心态 转述示例: (1)独辟蹊径才能走向成功。 独辟蹊径要求你跳出常规的框框条条的束缚,不人云亦云,不走寻常路。有一次,股神巴菲特举 1

议论文写作指导之选材、组材

议论文写作指导——选材、组材 学习目标 1、了解议论文选材的途径及要求; 2、提高选取、压缩、组合、运用材料的能力。 预习案 了解选材途径 一、明确阅读与写作的三大母题,平时注重从这几方面积累、归纳素材: 1、人与自然 2、人与社会 3、人与人(自我、他人) 二、结合几大母题,从以下几个途径选材: 1、中外历史 【人与自然】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表现人与自然的抗争。孟子“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朴素雏形。 请你举一举: 【人与社会】如: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积极用世。梭罗退居瓦尔登湖淡泊避世。 请你举一举: 【人与人】如:武则天的“无字碑”。德国总理勃兰特的“惊世一跪”。 请你举一举: 2、课本素材 【人与自然】如:《像山那样思考》呼吁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赤壁赋》中自然永恒与人生荣枯无常的矛盾。 请你举一举: 【人与社会】如:《五人墓碑记》中的“匹夫之有重于社稷”。《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战争对人身体及心灵的摧残。 请你举一举: 【人与人】如:《老王》中“我”对“老王”的愧怍。《我与地坛》“死是必然要降临的节日”;“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 请你举一举: 3、时代人物 【人与自然】如:韩少功曾乡居耕读八年,被称为“现代陶渊明”。中国人马军领导他的公众与环境信息研究中心(IPE)披露了500多家公司的污染问题,获得了戈德曼国际环保奖。 请你举一举: 【人与社会】如:人权斗士曼德拉的光辉岁月:黑色肌肤,一生奉献,风雨中抱紧自由。孙杨,作为奥运冠军的耀世辉煌与作为公众人物的行为失范。 请你举一举: 【人与人】如:林丹与李宗伟,“既生瑜,何生亮”/“瑜亮之争”没有失败者。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请你举一举:

作文指导:《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作文指导:《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从文体写作的目的入手,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 ⒉过程与方法:寻找写作实例,进行比较,总结写作规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爱的力量的伟大,懂得爱的教育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文体写作的目的入手,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 教学难点:寻找写作实例,进行比较,总结写作规律。 【写作指津】 一.记叙文里的记叙 在记叙文中,叙述是基础。一讲叙述,首先涉及的就是叙述的对象——事情。一般说来,当我们拿到一个记叙文的题目,头脑中总会浮现出好几件符合题目要求的事情,究竟写哪一件,必须本着叙事典型的标准,作出判断和选择。怎样符合叙事典型的标准呢?首先,选写的事情在本质上要有代表性;其次,选写的事情还要有时代的特色。 记叙文的写作目的是提供人、事、物的形态、状貌、性格、功能、事态的变化的画面,表现事物的完整性、具体性和形象的可感性,切忌概念化的语言,要求提供生动的直观感受,让人亲临其境,亲睹其事,通过感情的渠道,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二.议论文中的记叙 议论文是通过直接说理、论述来阐明问题、表达思想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语言是概括性的语言。所谓概括,就是将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比如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这就是高度地概括化了的语言。 议论文语言的概括性,还表现在事实论据的叙述上。议论文叙述事实论据,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目的是为了证明论点,因此,叙述事实论据必须简单、清楚和精要。要做到清楚而概括地叙述事实论据,首先要善于截取材料中能充分证明论点的部分,而舍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其次要学会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运用好叙述,叙述的重点是定向转述。定向转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经过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需要的再创作。为了议论的需要,定向转述要选择恰当的角度或口径,转述有关的事件,为议论提供依据,使叙述的材料与观点一致起来。定向转述关键在定向上,同一个材料,服从于不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转述,就有不同的论证效果。 《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段,原文是1400多字的故事。为服从议论的需要,则有不同方向的转述。 先看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为了证明《水浒》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特点,茅盾这样定向转述:“要说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议论文的选材、储材与用材(完美整理版)

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议论文的选材、储材与用材 未 1006 1904 三百日沙里淘金,六十分成于典型 ——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议论文的选材、储材与用材 根系: 一、选材:①方法:围绕预测主题,选择典型素材 ②原则:真实、典型、精要、新颖 二、储材:①叙事语段:围绕主题,压缩语段 ②经典语句:分主题收录名言警句和古典诗文句 ③范文语段:仿写经典语段 三、用材:四点要求 ①选例典型,据需取点 ②运用方法,叙议结合:因果、假设 ③先后顺序,合理安排 ④注意详略,含有文采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巧妇有米就一定能做出美味的可口饭菜吗?如果米是劣质的,我想煮出来的饭也不会好吃。同样道理,高考作文的素材就像米一样,你是一个巧妇,如果找不到很优质的“米”,找到了又不进行挑选,去粗取精,那么,这样的作文素材煮出来的作文,当然也上不了高分的台面。所以,今天,我们就从高考作文议论文的选材、储材、用材上加以探讨,“素材”功夫下到了,高考作文才会有血有肉,丰富生动,有说服力。 二、具体阐述 (一)选择素材的方法和原则 1、方法:围绕预测主题,选择典型素材 明确2015年高考作文预测主题,围绕预测主题展开查阅和储备,因为同主题下素材较多,一定选取典型的具有鲜明说服力的素材。 2015年高考作文预测主题【附后】 2、选则素材的原则 选择素材一定要选择真实确凿的、典型有说服力的、时代气息强并新颖的素材,围绕预测主题选择精要部分。 (二)储备素材的方法 经过大量的阅读与查阅后,如何更好地储备素材,让其转化成自己的素材库呢? 1、储备叙事性语段 例如: (1)主题下的典型素材 ①主题:小善可为,助人为乐 ②素材:20世纪30年代,钱钟书与杨绛在英国留学,生活很清苦,有时竟连房租都交不起。但有一天,杨绛忽然收到了一笔钱。原来,作家萧乾接管上海的《大公报·文艺》栏目后,知道钱钟书和杨绛经济不宽裕,就把杨绛的稿费兑换成外汇,寄到了杨绛手中,这无疑使雪中送炭,钱钟书和杨绛非常感激。 (2)方法:围绕围绕主题,压缩语段 压缩语段:20世纪30年代,萧乾主动为生活拮据的钱钟书夫妇寄送兑换成外汇的稿费。急人所难,雪中送炭,可谓小善成大爱,助人却无声。 参考标题:《真爱无声》

议论文事实论据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议论文事实论据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高二二部语文组 2014年3月

一、论据选择的要求 ?首先论据要为论点而设,要确实能证明观点。每个材料它最能证明的那一“点”是什么,这最应是我们思考研究的。 ?其次论据要准确可靠,文章所用论据,如是事实论据,那应确凿无误;如果是道理论据,应该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引用时要注意正确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 ?第三论据要典型,所谓典型,是指那些有代表性、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的材料,这样的材料更具有说服力量。

二、论据运用的要求 ?论述材料时应根据不同的论点有所侧重。我们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多义的,或者说材料的主旨总是由多个意义点构成的,这样的材料可以论证不同的观点,那么我们用它论证观点时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分析,从材料中找出切入点,把事例与论点内在的逻辑关系揭示出来,使材料与观点粘在一起,使之高度统一。如果是多个材料论证论点,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

三、论据的来源 ?平时写作文你是怎样寻找论据的? ?请按下面的要求给话题“成功”寻找论据 ?(1)在我的生活范围内寻找 ?(2)从历史人物那里寻找请你随口说出不少于五个你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 ?(3)从当代的新闻人物中寻找请你随口说出不少于五个的具有影响力的新闻人物:

四、论据的选择 ?讨论:论述“勤能补拙”可以用如下那些材料? ?①姚明作为世界体坛冉冉升起的巨星,已成为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与其他NBA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跟没法和黑人比。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负责给他们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 ?②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正是刻苦,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③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④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议论文阅读 试卷版

议论文阅读 三要素:一、论点(证明什么)二、论据(用什么证明)三、论证(怎样证明) (一)论点 1、找论点:找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即: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怎么做。 应该隐忍负重”;“难道阅读不是愉悦的吗”不是论点,可转述为“阅读是愉悦的”。 “美德与勤俭”不是观点,而是论题。 ③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全文,统帅分论点);分论点有N个只能统帅某一个或几个段落。 2、论点位置:先看标题——再看段首——后看段尾——浏览段中——没有,根据全文概括。 3、练习: ,不是画“×”,可转换的转换。 ①《一本通》P286《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②《一本通》P288《切不可捧杀英雄》() ③《一本通》P290《成熟的稻谷会弯腰》() ④《一本通》P293《阅读的愉悦》() 题二: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型 例①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例②心理学家认为,普通人与成大器之人,除了在勤奋、天资、机遇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之外,面对人生种种际遇,能否沉住气,宠辱不惊,也是二者的一个重要区别。特别是一些所谓大器晚成者,在他们走向人生辉煌之前,都有沉着面对现实、长期奋斗的经历。如此看来,沉住气者,方能成大器。 题三:篇末点题、卒章显志型 ①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如滔滔长河,若没有语言文字的记载,无论是汉唐盛世,还是唐诗宋词,都将在后人的世界里湮灭无迹。在所有的伟大发明中,最重要的当属文字。 ②③④⑤⑥ ⑦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我们不能以游戏的心态对待书写的随意和错误,而应当敬重汉字,把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书写、传承下去,为五千年的文明史续写新篇章。 题四:根据各个分论点,整合归纳出中心论点。 如《一本通》P298《匠人与大师》的论点: P293《阅读的愉悦》的论点:

议论文中如何进行出彩的叙述_议论文写作技巧

议论文中如何进行出彩的叙述_议论文写 作技巧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写议论文时,进行适当的事例叙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样,叙述与议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倘若我们没有慎重考虑叙述事例这个环节,就将直接影响文章论述说理的力度。那么,我们在议论文中如何进行出彩的叙述呢?下面谈谈几点尝试。 一、叙述材料,简明概括 议论文中的叙述材料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所以应简明扼要。如果叙述材料是人们熟知的,只需“一言以蔽之”,即使不被众人熟知,也同样力求简要,做到要言不烦。例如某年高考广西卷高分作文《感恩,让世界充满温情》,作者用简练的语言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如俞伯牙对钟子期的知遇之恩、韩信对漂母分食的感恩、毛泽东感谢老师的培育,以及奥巴马感谢外祖父母等鲜为人知的事例,语言简洁,叙述概括。又如江西一考生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探究往往能够成就一个人的辉煌”,就选用了徐迟和拉瓦锡的事例,有力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在例证的同时,作

者还能够进行阐述、分析,更令人信服。 二、正反并用,对比映衬 我们写议论文时,不仅要通过叙述一些正面事例来论证文章的论点,还要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反面事例,并将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为有力地佐证论点。具体叙述时要注意根据论证思路,安排好正例与反例的先后顺序,在对比的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分析,可使论证雄辩有力。比如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使用对比手法,把虚心纳谏的齐威王和粗暴止谤的周厉王进行对比,将古人与今人进行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再如某年高考高分作文《境由心生》,行文中先是从正面举鲁若晴、苏轼的例子,而后从反面举了海子的例子。通过正反对比,使中心论点“境由心生”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表现力。 三、紧扣论点,定向转述 在运用事例材料证明论点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好定向限制,学会对记叙的材料进行恰当的剪裁或变通,撷取最能证明论点的叙述角度,侧重记叙与论点相关联的部分,突出某个侧面,而不是完整地、面面俱到地叙述事实。例如学生习作《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作者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人既要有猛虎般的雄心与勇气,又要有细嗅蔷薇般的宁静之态与感悟之心,两者

《高考作文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高考作文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运用一例多用、组合排比的用例方法,使用素材,丰富论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贺丹卿《新蜀道难》 二、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改革专家称, 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是今后高考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是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四、材料的使用 (一)一例多用 例如下列例证段: 文段一:张采婕选择回家替父母卖猪肉,是她孝顺的具体体现。就像晋代 李密为照顾生病的老祖母而放弃功名利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之情,何其深也。张采婕由父母抚养长大,能有今天高材生 的学识学历,做上银行业的工作,父母功不可没。如今父母年迈,在卖猪肉时,可以多花时间陪伴父母,以“终余年”,这是孝的体现,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 ——某生《为孝心点赞》 文段二:也许有很多人反对,但古往今来,并不缺少像张采婕这样,听从 内心想法,理性选择人生的人,并且他们也名传于世。古代李密自幼父死母改嫁,无兄弟陪伴,祖母抚养他并与之相依为命二十年。李密听从内心需求,理 性分析当时局势,放弃官位,放弃荣华富贵,选择留在家乡侍养祖母,回报祖母,表达感恩之情。正是因为理性分析,听从内心选择,才选择出正确的方式 实现内心的孝。社会不缺少这类人,张采婕就是这么理性选择人生。 ——某生《听从内心选择》文段三:人生价值的实现不在于职位有多高,而在于妥善处理亲情与事业 的关系,既能感受亲情的温暖,又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张采婕放弃舒服的银 行工作,回家替父母卖猪肉,是因为父母已年迈,自己想多陪伴父母,现在, 她又拥有一手好刀工,在事业与家庭两方面都能体现自我价值。李密也是如此。祖母的养育与再生之恩,他一生难以回报。在祖母弥留之际,选择尽孝是他的 唯一。到祖母离世,守孝期满后,他才入朝为官报答晋武帝的知遇之恩。在亲 情上尽孝与在事业上报答知遇之恩,他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 ——某生《人生价值》方法总结: 1.“拿来主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先占有,再筛选。 2.抓契合点,强化突出。通过论证分析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契合点,从而有

议论文的例子.

2009高考阅卷。上午从8点到11:50,中间两次休息,3个半小时,加下午半个小时,总共4个小时内,18秒一份试卷,同时要完成三个打分:内容,0—25. 表达,0-25. 发展等级,0-10. 所以,老师看什么?题目。开头。结尾。中间的议论、例子。文才能得高分? 学生在运用事例论据上出现的误区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据不够准确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若写议论文,就必须要弄清“记忆”与“记忆力”的区别,有的考生举了郭沫若倒背《红楼梦》的事例,使说服力大打折扣。 苦难成就人生。举申雪/赵宏博,不准确 二、堆砌材料,缺少分析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写一部史书,从小研读库存史书,在不幸遭受宫刑之后,他并没有因为世人的白眼与唾弃而选择放弃,更加潜心钻研经史。他终于写出了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成为了厚实宝贵的文化遗产,千古流传。 文化英雄鲁迅用他那刀枪般锋利的文字与国民党,与黑暗社会作斗争,虽然反动派对其恨之入骨,对其进行迫害,但鲁迅毫无惧色,反而写出来的文章一篇比一篇捅得敌人心痛。 三、不抓侧重点,材料与论点脱节 即使是同一件事,如果把握不好其中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就会打“擦边球”,造成论据与论点的脱节。这是没搞清楚素材与论据的区别 在例子上要求什么? 1、选择素材(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一般要求:准确、典型、多样、学生流于滥俗。一论

“勤奋”就是“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一论“发现”就是“瓦特的水壶盖”、“牛顿的苹果”,怎样的才好?把老师唬住,体现出你的阅读面。更高要求:新颖。写改革家。写真,更不如写法显65岁的法显用6 年毅然西赴天竺,寻求戒律。 。文天祥、贝多芬、司马迁等成为万能材料。这是万万不能的, 例如文学写作中,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问题: 著名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就善于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写了大量的悲喜剧以及诗歌,终于成了不朽的艺术大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傍晚乘凉时发现苹果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往天上掉?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得出了地球表面上的物 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这一科学论断(低幼啊) 例如写身残志坚|:邰丽华、贝多芬、张海迪、霍金、朱彦夫、史铁生、海伦. 凯勒、. 奥斯特洛夫斯基、郑智化、帕格尼尼、弥尔顿(你选那几个) 还要认识到“我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只用古代例子,怎样得分?现实的例子更有针对性 议反腐,正有方志敏,反有刘青山。而那鲜活的徐虎、孔繁森、李素丽、王宝森、陈良宇等却被轻易 放过了。这样舍“新”求“老”,又怎么能不使一天要阅上百份试卷的老师生厌呢 例:良好的修养是必须的。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及其学生谢鸣的一篇收录在某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中的论文又被曝抄袭。

议论文如何叙述材料

2014级作文学案 议论文中如何进行出彩的叙述? 写议论文时,进行适当的事例叙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样,叙述与议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倘若我们没有慎重考虑叙述事例这个环节,就将直接影响文章论述说理的力度。那么,我们在议论文中如何进行出彩的叙述呢?下面谈谈几点尝试。 一、叙述材料,简明概括 议论文中的叙述材料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所以应简明扼要。如果叙述材料是人们熟知的,只需“一言以蔽之”,即使不被众人熟知,也同样力求简要,做到要言不烦。例如某年高考广西卷高分作文《感恩,让世界充满温情》,作者用简练的语言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如俞伯牙对钟子期的知遇之恩、韩信对漂母分食的感恩、毛泽东感谢老师的培育,以及奥巴马感谢外祖父母等鲜为人知的事例,语言简洁,叙述概括。又如江西一考生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探究往往能够成就一个人的辉煌”,就选用了徐迟和拉瓦锡的事例,有力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在例证的同时,作者还能够进行阐述、分析,更令人信服。 二、正反并用,对比映衬 我们写议论文时,不仅要通过叙述一些正面事例来论证文章的论点,还要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反面事例,并将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为有力地佐证论点。具体叙述时要注意根据论证思路,安排好正例与反例的先后顺序,在对比的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分析,可使论证雄辩有力。比如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使用对比手法,把虚心纳谏的齐威王和粗暴止谤的周厉王进行对比,将古人与今人进行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再如某年高考高分作文《境由心生》,行文中先是从正面举鲁若晴、苏轼的例子,而后从反面举了海子的例子。通过正反对比,使中心论点“境由心生”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表现力。 三、紧扣论点,定向转述 在运用事例材料证明论点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好定向限制,学会对记叙的材料进行恰当的剪裁或变通,撷取最能证明论点的叙述角度,侧重记叙与论点相关联的部分,突出某个侧面,而不是完整地、面面俱到地叙述事实。例如学生习作《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作者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人既要有猛虎般的雄心与勇气,又要有细嗅蔷薇般的宁静之态与感悟之心,两者交融,人生方能幸福美好”,就选用了风华绝代、誉满全球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事例,同时进行恰如其分的剪裁,只提炼了她临死前因对子女的疏忽而悔恨的情节梗概,并不是详述其完整、充实、细节的生活。正所谓紧扣论点叙关键,定向转述效果好。 四、融情入文,展现风采 写作议论文时,可以在引述事例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爱憎之情,好恶之意,让读者在接受你的观点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浓浓的情韵。如某年高考湖南卷高分作文《风景随心》片段: 美国摄影师安德烈一直希望自己拍摄的纪录片能在美国纪录片频道播出,这对他而言,是不可磨灭的骄傲。他努力了很多年,妻子一直陪伴身边,但他一直都没有成功。其间他闲来无事,随手抓拍了几张妻子的照片,并将其展出,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些照片,有些是妻子在洗碗,有些是妻子在晒衣。安德烈最喜爱的一张,是一个阴雨天,妻子目送儿女离家上学后,坐在桌边看书,她将长发挽起,安静的侧脸美得不可思议。安德烈在接受采访时说:“或许我更该

议论文中议论要深刻 (精选)

议论文中议论要深刻 (精选) 第七讲议论要深刻 怎样做到叙事简洁、议论深刻 执著是金 一位地理老师讲课时讲到中国的四大海产,有学生问道:“大黄鱼和小黄鱼有什么区别?”这位老师一时语塞。事后,他查资料,问同事,仍不得其解,终于,他在乘火车时从一位海产工作人员那儿得到了答案,向学生解释后,他才如释重负。 (提示1:选材典型,叙事简洁而有侧重点。)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一位老师,即使他读书破万卷,也定有其不懂之处。“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位老师可贵的不仅仅是他承认了自己的无知,更可贵的是他下来后千方百计地查找,不弄清楚绝不罢休。这种执著的精神,是千百年来成功人士的可贵品格和赖以成功的法宝。

(提示2:紧扣“叙”的侧重点作分析,提出论点。) 有了执著,才会有成功。清代考据家阎若璩便是如此。有一次,一人问他,“使功不如使过”这句话出自何典,他一时回答不出便四处查找,十五年后才在《唐书·李靖传》上找到了这句话,可他还想知道这句话的最早出处,五年后终于在《后汉书·独行列传·索卢故传》中找到了。现在,可能有人会笑阎若璩是个“傻帽儿”,可认真想想就会明白。若他没有了这种“傻劲儿”,没有这种执著的精神,他怎能成为一个流芳千古的考据学家? (提示3:运用古代阎若璩的例子证明“有了执著,才会成功”。) (提示4:论据具体、完整而有侧重点。) (提示5:能按中心需要扣住事例议论。) 只要学有所成的人,都具有执著的精神,前几天,在《读书》中得知费孝通老先生在为滕王阁题字时,按导游提供的苏帖写下了“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一句,而后,费老却在另一本帖上发现是“宁移白首之心”,为此,费老折腾了一夜

学习议论文中的记叙(附答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文中的记叙》导学案 【学习目标】 ⒈从文体写作的目的入手,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 ⒉寻找写作实例,进行比较,总结写作规律。 ⒊领悟爱的力量的伟大,懂得爱的教育的重要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比较阅读、交流总结 【知识链接】 1、记叙文里的记叙 在记叙文中,叙述是基础。 记叙文的写作目的是提供人、事、物的形态、状貌、性格、功能、事态的变化的画面,表现事物的完整性、具体性和形象的可感性,切忌概念化的语言,要求提供生动的直观感受,让人亲临其境,亲睹其事,通过感情的渠道,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2、议论文中的记叙 议论文是通过直接说理、论述来阐明问题、表达思想的。议论文叙述事实论据,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目的是为了证明论点,因此,叙述事实论据必须简单、清楚和精要。 3、表达方式与文体特征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之分。 表达方式是文体特征的重要表志,不同的表达方式,决定了不同的文章体裁。也就是说,作者写作一篇文章,有其明确的目的,或为叙述事件过程,或为描写事物状貌,或为抒发感情,或为阐述道理,或为解说性状。尽管在一篇文章中,五种表达手法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总有一种为主体,那一种为主体,就形成那一种文体。 【自主学习】 1、浏览“写法借鉴”栏目中的《纪念白求恩》《德兰修女》两文段,思考:叙述的作用是什么?有何特点? 《纪念白求恩》叙述部分,作用是交代了议论的由头,为后面纪念白求恩赞扬白求恩精神议论的提供依据。《德兰修女》关于德兰修女行善的叙述,目的是交代所议人物或事件的背景。 两文段叙述都简明概括,只交代清楚了事情或人物情况,没有展开描写。 2、请看《过秦论》中的叙述,又有何特点? 【附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特点:本段记叙虽然写得详细,但也只叙述了主要经过,并没有对历史事实做详尽的描述。 【合作探究】 项羽兵败乌江的故事: 【片断一】鲜血从虞姬苍白的肌肤中流下,开出鲜艳的玫瑰,在那团红色中,虞姬的眼神绝望而又饱含期望,手指如丝绸般滑落。项王一手托着虞姬,单膝跪下,一手将剑深深扎向泥土,看着虞姬渐渐暗淡的眼神,他仿佛明白了什么。 乌江亭长在旁劝项王快渡乌江。项王轻轻放下虞姬,突然起身,长剑直指青天。清风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