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冲刺必刷】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解析版)

【冲刺必刷】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解析版)

【冲刺必刷】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解析版)
【冲刺必刷】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解析版)

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

1.(福建省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5月调研)“哭泣曲线”(下图)是指企业的制造能力强,而品牌市场能力弱,嘴角下弯,形似哭泣。中国制造业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哭泣曲线”已渐行渐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哭泣曲线”的原理,最有可能撤离中国的外资企业是

A.汽车制造B.可口可乐公司C.服装制造D.飞机制造

2.要摆脱“哭泣曲线”的影响,中国制造企业今后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加强设计、研发,提高自主创新水平B.改善基础设施,依靠政府的资金、技术支持

C.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保护外资企业D.降低能耗、工资和土地成本

【答案】

1.C

2.A

【解析】

1.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比较发展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是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最有可能在中国撤离的就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服装制造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C项正确。可口可乐饮料是市场指向型工业,B项错误。汽车制造是市场指向型工业,A项错误。飞机制造是技术指向型工业,D项错误。故选C。

2.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要实际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加强研发,提高自主创新水平。A项正确。改善基础设施不能弥补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投入,这类工业不需要大多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B项错误。企业要与外界不断的联系,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才能增强竞争力,C项错误。中国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的发展方向,是进行产业升级,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再到技术指向型工业,劳动力指向型工业能耗小、占用土地面积小,成本低,D项错误。故选A。

2.(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三模拟一)建筑陶瓷产业主要生产房屋、道路、给排水和庭园等各种土木建筑工程用的陶瓷制品,耗能大,污染大。2007年,江西省高安市抓住广东佛山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契机,引入了佛山的建陶产业链。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高安市已发展成为我国第二大建陶产业基地。下图示意高安市建陶产业发展进程。

据此完成问题。

4.促使佛山建筑陶瓷产业转移至高安的最主要因素是

A.市场B.交通C.劳动力D.政策

5.2013年以来,高安市主动关停中小建陶企业,主要是为了

A.降低对陶瓷产业的过度依赖B.减少内部恶性竞争

C.降低建陶企业市场风险D.减少能源消耗

6.由此推测,高安市建陶产业一直致力于

A.扩大规模B.增加销量C.品牌建设D.清洁生产

【答案】

4.D

5.B

6.C

【解析】

4.江西省高安市抓住广东佛山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契机,引入了佛山的建陶产业链。广东佛山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使佛山建筑陶瓷产业转移至高安,其最主要因素是政策,D正确;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选D。

5.高安市主动关停中小建陶企业,主要是为了减少内部恶性竞争,B正确。高安市已发展成为我国第二大建陶产业基地,故不是为了降低对陶瓷产业的过度依赖;降低建陶企业市场风险、减少能源消耗不是主要目的。故选B。

6.2016年建立研发中心和会展中心,致力于品牌建设,C正确;2013年以来,高安市主动关停中小建陶企业,缩小了规模,减少了销量,AB错误;初期并没有清洁生产,D错误。故选C。

3.(福建省泉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上海借鉴传统农耕技术,利用黄浦江岸近5米的高差来设计建设加强型梯田湿地系统,净化效果较好,在多地迅速推广。该系统建设一系列低堰过滤系统,并大量配置水生植物,形成了人工湿地水净化系统。我国水质分类由好到差分为I~V五类和劣五类。下图示意“人工湿地水净化系统工作流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工程中大量配置水生植物的最主要作用是

A.美化景观B.释放氧气C.减缓流速D.吸收养分

8.与传统梯田相比,该工程净化水质的设计主要体现在此梯田湿地系统

A.层次更多B.多级联动C.落差更大D.水量丰富

9.与建设一座相同处理量的污水厂相比,这种水净化系统能够迅速推广的主要原因是该系统

①净化成本更低②建设速度更快③水质改善更明显④技术复制更容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7.D

8.B

9.D

【解析】

7.上海水体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排放而导致的,水生植物能主动吸收水体中的养分物质,对富营养化水体可起到净化作用。因此答案选D。

8.此题选B,很多同学没办法理解什么叫多级联动,因此做此题适合用排除法,上海加强型梯田落差5米,而传统梯田落差不止5米,有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因此传统梯田落差更大,层次更多,A、C错的。水量丰富没有可比性,要结合区域,不同区域降水量不一样,梯田的水量差别很大,D错。从图中可以看出,湿地净化系统通过过滤、沉淀、增氧三级净化过程。

9.从选项可以看出,只要排除一个选项就可以,因此本题较简单。本题考查不同水体净化方式的特点,水体净化有生物净化和物理化学净化。污水处理厂就是通过物理化学净化,物理化学净化就是通过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化合和吸附凝聚等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而降低浓度,可以根据水体污染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化合物进行化学作用,因此水质改善更明显。因此答案选D。

4.(甘肃省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高考诊断)我国某盆地内河流多发源于山区,最终汇入下游的湖泊或沼泽,是我国内陆河分布最多的盆地,有大小河流79条,水量较大的常年河37条,季节性河流42条,湿地(包括盐沼、盐湖)面积380.18万公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据以上信息判断,该盆地内

A.湿地面积受夏季风的影响,季节交化大

B.气候湿热多以温带草原景观为主

C.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是湿地主要补给水源

D.以流水侵蚀和流水沉积地貌为主

11.该盆地内湿地存在的主要条件有

①周围多高山冰雪储量大

②年平均蒸发量小

③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④有季节性冻土发育

⑤海拔高,人口稀少

⑥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⑥D.②④⑤

【答案】

10.C

11.A

【解析】

10.我国的内陆河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属于非季风区,A错;气候干旱,以温带荒漠气候为主,B错;西北地区多高山,高山冰川融水及地下水补给河流,湿地发育,C对;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及风力堆积为主,D错。故答案选C。

11.西北地区多高山,冰川融水量大,①对;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②③错;冬季气温低,有冻土发育,④对;人口稀少,对水资源的利用较少,⑤对;河网密布一般在湿润地区,⑥错。故答案选A。

5.(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制鞋业是一种漂流型产业。从一个世纪前世界制鞋业开始高度集聚发展以来,鞋业制造和出口中心已经进行了多次变换。目前,全球鞋业市场和制鞋产量平稳增长,制鞋业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制鞋产业进入新一轮的调整。下图为世界制鞋产业中心分布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制鞋产业中心不断变化主要是为了

A.开辟新市场B.降低生产成本C.加强国际合作D.利用优惠政策

13.欧洲制鞋出口比重上升是因为

A.欧洲经济出现衰退B.欧洲制鞋区内需减少

C.制鞋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D.鞋业市场消费升级

14.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相比,东南亚制鞋业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原材料供应更丰富B.消费市场更广阔

C.国际贸易限制更少D.制鞋产业链更完备

【答案】

12.B

13.D

14.C

【解析】

12.制鞋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工资成本在生产成本中占据了绝大部分,因此制鞋产业中心不断变化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故B正确;一双鞋子的市场价格是远高于出厂价格的,而东南亚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很低,而一些名牌鞋子是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故开辟新市场A 可排除;产业转移可以加强国际合作,也是为了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但对于企业来说获得最高的利润,降低生产成本是主要的目的,C、D可排除。所以选B。

13.欧洲经济发达,鞋业市场增长较快,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高端鞋类消费市场焕发出了生机,从图中可看出欧洲鞋业出口国主要集中在意大利,而意大利的出口鞋业主要是中高端皮鞋,主要面向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日本市场,B错,D对。欧洲高端皮鞋的大量出口从侧面反映的是经济有一定的提升,人们的消费能力才会提高,A错;制鞋业虽然技术含量提高,但总体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C错。所以选D。

14.东南亚的制鞋原材料供应与中国内地比没有优势,A错;总体来说,东南亚的经济发展程度低于中国的中西部,故消费市场更广阔说法错误,B错;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关税较低,C对;东南亚制鞋产业链发展晚于中国,故制鞋产业链更完备说法错误,D排除。所以选C。

6.(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三模拟一)三峡水库某小流域耕地主要分布在6°--25°的高海拔坡地上,流域内聚落分布广泛,农村居民点约占聚落总面积的90%。随着库区移民政策的落实和农业生产转型,流域内聚落由高海拔地区向低海拔地区集聚,通过耕地撂荒、经济果木种植等方式,森林面积也由持续萎缩转为逐步增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该流域农业生产转型前,村落

A.较为分散B.数量较少

C.规模较大D.呈带状分布

16.农业生产转型前,该流域坡耕地撂荒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力较高B.生产结构单一

C.灌溉水源充足D.村落距耕地近

17.坡耕地撂荒对该流域的影响是

A.加剧当地人地矛盾B.造成农民收入减少

C.利于生态自然恢复D.增加聚落用地面积

【答案】

15.A

17.C

【解析】

15.农业生产转型前,村落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坡地上,分布广泛,推测其特点应该是聚落规模较小且较为分散,多呈点状分布,故答案选A。

16.坡耕地撂荒率较低说明其利用率高,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导致对同一块土地的持续利用强度大。这个也可以由移民之后农业生产转型,发展多种经营推测理解。故答案选B。

17.坡耕地撂荒减少对地表的破坏,有利于地力的恢复,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C对;坡耕地撂荒降低利用强度,缓解人地矛盾,A错;生产经营方式多样,农民收入不会减少,B对;对聚落用地没有直接影响,D错。故答案选C。

7.(四川省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三四模)黄河河龙区间(河口-龙门),位于晋陕接壤地区,地表破碎、多沟壑,植被覆盖少,降水集中,是黄河中游主要产沙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水沙关系发生较大变化。图a示意河龙区间流域范围示意图,流域面积近11.16万k㎡.图b示意吴堡与龙门水文站测得的2006-2015年年均含沙量变化,且测得年各月平均泥沙粒径由大到小为1、2、12、5、11、10月,其余各月相对较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较龙门站而言,吴堡站含沙量相对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径流量的减少B.水流速度缓慢

C.水利工程拦蓄D.植被覆盖率高

19.2012年~2013年流域年均含沙量突然增大,主要原因应是

A.暴雨天气突发B.水库放水冲沙

C.植被大量砍伐D.上游水库拦蓄

20.比较一年中河龙区间泥沙沙粒直径,冬季粒径最大主要是因为

A.冬季风携沙B.凌汛产沙C.降水多冰雪D.蒸发最弱

【答案】

19.A

20.B

【解析】

18.吴堡站位于水库下游,而龙门站位于更下游地区(距离水库较远,受水库影响较小,加之沿途支流汇入,沿途降雨等,含沙量会接近自然状态)。相比较而言,吴堡站受水库影响更大,水库拦截泥沙,导致下游含沙量减少,C正确。其他选项A、B、D选项在材料中缺少信息,如地形状况、支流情况等,无法判断。故选C 。

19.2012年~2013年流域年均含沙量突然增大,具有突发性,主要原因应是暴雨天气突发,暴雨冲刷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含沙量突然增大,A正确。水库每年都会在汛期之前放水冲沙,不会导致2012年~2013年含沙量突然增大,B错误。现阶段,黄土高原地区都十分重视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治理水土流失,不会大量砍伐植被,C错误。上游水库拦蓄,含沙量应该减少,D错误。故选A。20.图示上游凌汛,刨蚀作用增强,且水位上涨将河道两侧泥沙、石块带入河流中,搬运到下游地区,使区域泥沙粒径增大,B正确。冬季风携带的沙尘粒径较小,A错误。黄河流域冬季降水少,C错误。蒸发弱与粒径大小无关,D错误。故选B。

8.(湖北省武汉市2019-2020学年高三五月模拟)海河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最大水系。海河水系由海河干流和上游的五大支流组成,水系呈扇形,汇水集中。下图示意海河水系和水利工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海河流域新开河道的主要功能是

A.发展水电B.改善航运C.减缓洪涝D.灌溉农田

22.相比于河流下游,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A.调节气候B.调节径流C.涵养水源D.拦截泥沙

23.促进海河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完善农田排水设施②大力发展桑基农业

③流域水源统一调配④加大退田还湖力度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

【答案】

21.C

22.B

23.A

【解析】

21.本题考查河流的开发:结合图示和材料可知,海河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上游扇形水系,支流多,夏季降水集中,多大雨暴雨,一起汇集到中下游,来水量大,入海河道淤塞,排水不畅,多洪涝灾害。海河下游新开河道的主要功能是有利于洪水下泄,减缓洪涝灾害。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2.本题考查流域的开发:相比于河流下游,在海河上游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拦蓄雨季降水,调节下游地区的下泄水量,减轻防洪压力,等到枯水期再供应中下游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本题考查流域的综合开发:完善农田排水设施,保障农业生产稳产增收,减少旱涝灾害损失,①正确;海河流域纬度较高,热量相对不足,不适宜桑基农业发展模式,故②错误;海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③正确;海河流域湖泊较少,很少出现围湖造田现象,故④错误;故A

①③正确,BCD错误,故选A。

9.(山东省青岛市2019-2020学年高三5月统一质量检测)近年来,国家提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政策。掌握休耕面积等影响因素对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对进一步推动国家轮作休耕政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下图示意河北省国家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区县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该试点区县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资源短缺B.石漠化C.重金属污染D.草原退化

25.与劳动力转移数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的是

A.休耕面积B.家庭抚养比

C.劳均工资D.家庭医疗支出

26.厘清轮作休耕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将会

①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②限制休耕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改善劳动力利用状况④利于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24.A

25.B

26.D

【解析】

24.试点区县位于华北地区,该地面临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严重限制了该地区农业、工业、环境、社会的发展。关于C选项,重金属污染一般为重金属的冶炼过程中产生,重金属冶炼属资源、能源导向型。而该地重金属矿产缺乏,能源不足,因此不可能有大规模重金属冶炼工业布局,C错误。故答案为A。

25.家庭抚养比为家庭中非劳动力与劳动力比值。所以家庭抚养比与劳动转移数量为负相关。其余各项与劳动力转移数量没有直接关系。答案为B。

26.厘清轮作休耕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可以更好在农业土地与农村劳动力之间进行优化配置,使农业生产与农业劳动力匹配达到最佳。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劳动力的分配效率,利于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因此答案为D。

10.(福建省泉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摩托车曾是我国城乡居民常用的交通工具,山城重庆也于此时成为我国重要的摩托车生产基地。2000年后,许多城市逐渐禁止摩托车通行。近年来,摩托车赛车运动逐渐兴起,我国摩托车市场正逐步从“街道”走向“赛道”。成立于90年代的重庆L公司以摩托车发动机制造起步,主要生产小排量通用摩托车,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 年该公司开始进入航空发动机制造领域。2019 年又与国际高端摩托车厂商A公司(主要生产大排量摩托车)开展商业合作。L公司使用A公司大排量摩托车技术开展高端摩托赛车的研发,而A公司则借助L公司的生产平台,生产A公司全新设计的小排量摩托车系列。下图示意重庆市地形与交通分布。

(1)简述L公司成立初期,重庆有利于L公司摩托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条件。

(2)分析L公司积极进人航空发动机制造领城的主要原因。

(3)分别指出A公司与L公司在双方合作中的优势条件。

【答案】(1)重庆是主要的摩托车生产基地,产业基础较好(企业间的协作条件好);交通(铁路和长江水运)便利;周边地区地形多山,摩托车(适应地形的能力强)的市场较大;劳动力成本低。(2)有丰富的发动机制造经验,进入新产业门槛较低。可以扩大公司经营范围(扩大市场);丰富企业产品线(实现产业多元),增强市场适应性;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利润率。

(3)A公司属于高端厂商,具有较强的设计能力;较高的大排量生产技术;较高的品牌价值;L公司具有较先进的小排量生产技术;大规模生产的能力;广阔的低端市场销售渠道;劳动力成本低。

【解析】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摩托车曾是我国城乡居民常用的交通工具,山城重庆也于此时成为我国重要的摩托车生产基地,产业基础较好,企业间的协作条件好;位于长江沿线,多条铁路通过,铁路和长江水运便利;山城重庆周边地区地形多山,摩托车适应地形的能力强,市场较大;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

(2)成立于90年代的重庆L公司以摩托车发动机制造起步,有丰富的发动机制造经验,进入新产业

门槛较低。进入航空发动机制造领域,可以扩大公司经营范围,扩大市场;丰富企业产品线,实现产业多元,增强市场适应性;航空发动机制造高精尖产业,进入航空发动机制造领域,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利润率。

(3)L公司使用A公司大排量摩托车技术开展高端摩托赛车的研发,A公司属于高端厂商,具有较强的设计能力;A公司主要生产大排量摩托车,生产技术水平先进,较高的大排量生产技术;国际高端摩托车厂商A公司,较高的品牌价值;L公司主要生产小排量通用摩托车,具有较先进的小排量生产技术;销量大,具有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阔的低端市场销售渠道;我国经济较落后,劳动力成本低。

11.(福建省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5月调研)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土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多分布在地势平缓辽阔的漫岗。黑土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腐殖质含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黑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耕作层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下图),黑土肥力下降明显。有专家建议,采用“少耕深松”的耕作方式有利于保护黑土。

(2)分析东北黑土肥力下降的人为原因。

(3)分析“少耕深松”对保持黑土肥力的作用。

【答案】

(2)坡地开垦(或者频繁翻耕)造成黑土流失;连续(或长期)耕种,肥力消耗多;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或者土壤结构发生变化/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犁底层导致)土壤通透性(或透气性或透水性)变差。

(3)减少土壤表层扰动(或表层紧实),减轻肥力流失(或水土流失);深层疏松(或消除犁底层),增强透气性(或透水性)。

【解析】

(2)由材料可知东北黑土肥力下降源于大规模农垦以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肥力消耗过多;化肥使用导致土壤板结,最终形成犁底层,进一步的导致了土壤透气性、透水性变差,

加剧黑土肥力的下降。

(3)针对上一问题所述的原因,提出了“少耕深松”可按照两个层面进行分别分析。少耕意味着通过减少耕作频率来减少对表层土壤的影响,从而减轻水土流失问题,减轻肥力流失。深松意味着疏松土壤以消除犁底层从而增强黑土的透气和透水性。在分析过程中,应当结合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因地制宜的综合分析。

12.(福建省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5月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南省鄢陵县地处中原腹地,花木生产历史悠久,是南花北移、北花南迁及南北花卉引种、驯化的理想基地。经过l-2年驯化的枸杞、石楠、棕榈等南方观赏树木比直接移植到黄河以北地区成活率要提高10%-15%。近几十年鄢陵县花木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花切花、草皮草毯4大系列的鄢陵花木产业集群,成为我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之一。鄢陵县花卉苗木从业者占全县农业劳动力的34%。下图示意鄢陵县位置及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劳动分工的进化。

(2)说明花农为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所采取的措施。

(3)简述经纪人和企业经营者对该产业集群发展所起的作用。

【答案】

(2)对原有花卉苗木进行改良(或引种新品种),以提高其品质;采用“互联网+”的营销方式,以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3)扩大生产、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获得规模效益,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解析】

(2)“经过l-2年驯化的枸杞、石楠、棕榈等南方观赏树木比直接移植到黄河以北地区成活率要提高10%-15%”,花农为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对原有花卉苗木进行改良,引种新品种,以提高其品质;“成为我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之一”,花农采用“互联网+”的营销方式,扩大了销售范围,以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3)鄢陵花木产业集群进行了科学的劳动分工,花木经纪人网,利用网络技术发布市场信息,拓展客户。通过经纪人和企业经营者扩大生产规模、市场规模;通过经纪人和企业经营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获得规模效益,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规模效益,提高竞争力。

13.(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三模拟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人口9600多万,9%接受过高等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南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凭借优越的位置、出口零关税和国内低税率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深圳市和海防市两地共建的经济合作区位于越南北部城市海防市,2017年10月底完成首期基建投资,预计2021年全部建成。,合作区产业以轻工制造为主,重点引进深圳有品牌知名度、竞争力强的绿色科技企业,采用“中国总部+越南工厂”的合作模式。近年,合作区内的深圳企业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用工荒”。下图示意深越合作区区域。

(1)分析深越合作区选址海防市的有利条件。

(2)简述海防市在“中国总部+越南工厂”合作模式中所获的利益。

(3)分析深越合作区内企业近年出现“用工荒”的原因。

(4)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用工荒”,请简述深越合作区企业的主要应对措施。

【答案】(1)靠近首都,信息通达度高;离深圳距离较近,转移成本低;靠近港口机场,交通便利。(2)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注:答对其中三点,则可满分)

(3)海防市外来投资企业不断增加,用工需求量增大;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劳动力素质与企业用工需求不匹配。

(4)推广智能生产;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待遇;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解析】本题以深越合作区区域为切入点,考查产业转移等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读图能力等,也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进行了考查。

(1)从图中可以看出,海防市靠近首都河内市,信息通达度高;位于越南的东部沿海,离深圳距离较近,转移成本低;靠近港口机场,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

(2)“中国总部+越南工厂”合作模式,促进了海防市工业发展,加速工业化,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务工人员进入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工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工业水平较先进,通过合作的模式,有利于海防市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3)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南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凭借优越的位置、出口零关税和国内低税率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海防市外来投资企业不断增加,用工需求量增大;经济发展,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

升;合作区产业以轻工制造为主,重点引进深圳有品牌知名度、竞争力强的绿色科技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越南9%接受过高等教育,劳动力素质与企业用工需求不匹配。

(4)推广智能生产,减少劳动力数量的需求;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待遇,吸引劳动力;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减少劳动力需求。

14.(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三模拟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蚕是娇嫩且对环境敏感的生物,环境的恶化会给其带来灭顶之灾。江南是我国桑蚕与乡绸业的起源地。20世纪90年代江南桑蚕业发展达到历史顶峰,之后开始回落。随着我国"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广西桑蚕业得到快速发展,其蚕茧产量持续增长并稳居全国第一。广西54个贫困县中有46个种桑养蚕,其中9个已跻身全国蚕茧产量10强县之列(分布见下图),但其并没有大规模采用江南地区"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目前,广西桑蚕业存在大而不狭、大|而不优、质量不高的问题,当地抓住国家"东丝西移"、"东绸西移"的契机,致力于把桑蚕业做成一条强大的产业链。

(1)推测20世纪90年代后江南地区桑蚕业衰退的原因。

(3)分析目前广西桑蚕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质量不高的原因。

(4)简述“东丝西移”、“东绸西移”对广西桑蚕业及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1)城镇化速度加快,农业用地减少;污染加重,环境质量下降;经济多元化,桑蚕业在与新兴工业、服务业的竞争中不具优势;劳动力成本上升。

(3)广西桑蚕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贫困)地区,生产基础薄弱:资金不足,技术水平较低:以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较短,附加值低:养蚕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等。

(4)桑蚕业: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综合效益: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有利于引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

区域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步伐;利于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解析】

(1)江南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农业生产面积减少;蚕对环境敏感,江南地区人口集中、工农业生产活动多,环境质量较差;经济生产结构多元化,养蚕业较新兴工业、服务业创造的价值低;养蚕业的生产及加工UI劳动力需求量大,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生产成本提高。

(3)广西积极推进养蚕业的地区大部分是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地区(扶贫政策的推进),基础设施配套

不齐全;资金不足,生产历史短,技术水平较低;现阶段广西茧丝绸加工仍以缫丝为主,服装、绢纺、家纺等加工环节发展明显滞后,产品较为初级,附加值低;从事参与养蚕的很多是老年人(年轻人外出较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生产效益低。

(4)该题考察产业转移的影响。对养蚕业:“东丝西移”、“东绸西移”可以使广西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综合效益;带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的流入;结构多元化有利于增强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对区域发展:可以从就业、经济和产业的优化三个角度分析。“丝”“绸”企业的进入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15.(四川省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三四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路、铁路等建成后,要对施工后的道路两侧坡面进行工程加固,再通过恢复地表植被来减少水土流失的影响。某研究小组于2009年4月构建了G85成渝高速永川段试验区,在试验区内分别构建了草本、灌木,乔木、草-灌一乔混合四种初始乡土植被类型,并进行了为期5年的观察,图a为试验期间不同初始植被配置所在边坡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差异,指数越大,物种越丰富;图b为试验期间不同初始植被配置所在边坡的产沙模数的变化差异,模数越大,产沙量越大。

(2)实验显示草-灌-乔混合型边坡植被保持水土能力强,试分析原因。

【答案】(2)混合型植被生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极为突出;地上茎、叶具有垂直分层结构,对雨水拦截、缓冲作用显著;枯枝落叶对土壤的发育和保护作用强;乔木、草、灌的根系立体纵横交错,固土作用强。

【解析】

(2)草-灌-乔混合型边坡植被保持水土能力强,其原因可以从物种的多样性,茎、叶的垂直分层结构,枯枝落叶、根系特点等方面分析。从物种的多样性来看,混合型植被生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极为突出。从茎、叶的垂直分层结构来看,混合型植被地上茎、叶具有垂直分层结构,对雨水拦截、缓冲作用最显著,可以减轻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从枯枝落叶来看,混合型植被枯枝落叶多,枯枝落叶对土壤的发育和保护作用强。从根系特点来看,乔木、草、灌的根系立体纵横交错,固土作用更强。所以,草-灌-乔混合型边坡植被保持水土能力强。

16.(山东省济南市2019-2020学年新高考第一次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库布齐沙漠位于黄河南岸,历史上这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后来由于过度放垦开荒,最终风沙肆虐、沙丘覆盖于河流淤积物上,草原沉沦,风采与荣耀随之而逝,水草丰美的宝地退化为“死亡之海”。近30年来,我国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库布齐沙漠治理研究,不断创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植绿效率和质量,为创造荒漠变绿洲的“绿色奇迹”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沙柳沙障是在沙面上设置的以沙柳为原材料的一种方格状沙障,某科研团队对“流动沙丘”和“设置沙柳沙障的沙丘”进行了对比研究,下表为他们研究测量的流动沙丘和设置沙柳沙障沙丘蚀积强度变化数据。下图为库布齐沙漠位置和风频图。

(2)人类对自然界干扰会导致区域地貌外力的改变,产生不良后果。指出库布齐沙漠风沙肆虐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并说明不同季节风沙移动的主要方向及强弱差异。

(3)结合表一试验数据,提出沙柳沙障具体设置方法。

【答案】

(2)主导外力作用为风力作用;冬春季节向东南方向移动;夏秋季节向西北方向移动,移动较强。(3)迎风坡沙柳沙障的设置是重点(或迎风坡往上沙障密度增大,顶部密度最大);背风坡和沙丘间地沙柳沙障可适当变宽变疏;对设置的沙柳沙障进行定期保护及补种。

【解析】

(2)库布其沙漠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风沙肆掠,主导外力作用为风力作用;其风沙移动方向与当地盛行风向有关,根据图中风频图可知,该区域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冬春季节盛行西北风,风沙向东南方向移动;夏秋季节盛行东南风,风沙向西北方向移动。由于东南部受鄂尔多斯高原的影响,风沙向东南方移动受到一定的阻挡,而西北方沙漠距离阴山相对较远,地势平坦,风沙向西北移动较强。(3)根据表格数据以及结合注释信息可知,风沙蚀积强度负数表示侵蚀,正数表示沉积。迎风坡多为负数,侵蚀强,所以迎风坡沙柳沙障的设置是重点,且迎风坡从底部到沙丘顶部,其数值减小趋势明显,表明侵蚀能力增强,所以迎风坡往上沙障密度应增大,顶部密度最大;背风坡和沙丘间地多为正数,表明沉积较强,所以沙柳沙障可适当变宽变疏;另外,该区域气候干旱,风沙活动强,因此需要对设置的沙柳沙障进行定期保护及补种。

17.(山东省青岛市2019-2020学年高三5月统一质量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厦潮汐电站位于浙江省温岭县江厦港,是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的先驱者,也是我国第座潮汐能双向发电站。它利用潮汐形成的落差来推动水轮机,再由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当水从海洋流向水库时进行反向发电,从水库流向海洋时进行正向发电。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江厦电站进行主题为“潮汐电站选址与效益”的实践活动。在与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学生了解到该电站是利用已建原"七一塘围垦海涂工程改建而成,大坝的选址要考虑海洋水文、地域地形泥沙特性、枢纽布置和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图1示意学生绘制的江厦电站位置。图2示意江厦电站景观。下表示意活动当日大门岛和东门村潮位记录(单位:m)

(1)利用下表数据,参照大门岛潮汐曲线图绘制东门村潮汐曲线图。

(2)分析江厦潮汐电站大坝选址的有利自然条件。

(3)指出与水电站相比,潮汐电站的主要优势。

【答案】(1)曲线;图例。

(2)处于海湾中,潮差大;口小库大,利于储备大量海水;处于海岸相距最窄处,利于建坝,工程量小。

(3)无库区淹没移民及耕地征用;建坝等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破坏小;受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小。

【解析】该题以潮汐发电为背景,考察大坝选址的区位条件及修建水库的影响。

(1)根据表中东门村不同时段的潮汐数据进行绘点,继而连接成光滑曲线即可。如下图所示。

(2)潮汐需要利用潮差进行发电,由图可知,江厦潮汐电站大坝位于峡湾,涌浪形成较大的潮差;水库狭长,蓄水面积大;坝址位于海岸狭窄处,工程量小。

(3)修建水库需要进行库区移民及征用土地,潮汐电站利用海湾作为(天然)库区;潮汐利用潮差进行发电,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修建水库会对生态环境有较大的的影响;水库的选址受地形、地质及气象(水量变化)影响较大,潮汐的变化较小。

18.(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三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寒假,李老师带领研学小组去江西鄱阳湖考察。冬天的鄱阳湖芳草萋萋、百鸟争翔、牛羊徜徉,一片大草原景观。当到达都昌县多宝乡,同学们惊奇地发现一片片小型"沙漠"出现在田间地头。李老师介绍,这片沙山叫做多宝沙山,是江南最大的沙山(下图)。鄱阳湖畔沙山很多,南北绵延数百里,面积达三万六千多亩。

(3)与当地村民进一步交谈后,同学们了解到当地对沙山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应减少人类活动,加强治理;另一种观点是将沙山打造成旅游景区发展经济。为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请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

(3)将沙地治理放在首位,适度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和旅游业,提高当地人的收入和治沙积极性。(将沙地治理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以旅游养治沙、以治沙招旅游的生态经济模式,将自然景观旅游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解析】

(3)题干并未要求支持哪种观点,只是要求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即可,所以理由恰当即可。如在治沙的同时,适度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和旅游业,将自然景观旅游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从而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也提高了当地人治沙的积极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案例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例 第六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基本环节 明确目标(或考纲要求),确定重难点→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质疑解惑→基础闯关,潜能挑战→课堂小结,反思升华。 第一课时“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1.明确目标(或考纲要求),确定重难点 (1)明确目标(或考纲要求):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参加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活动,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做到知行统一。 2)能力目标:结合相关时政材料,综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3)知识目标:①知道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的严峻性; ②知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③能简单阐述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2)确定重难点: 重难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正确的选择”既是本节重点,也是本节难点。 作为重难点的原因:之所以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作为本节的重难点,是因为:可持续发展内涵丰富,抽象程度较高,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再者,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只停留在口头上,现实生活中违背可持续发展的现象随处可见,理论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中学生尚未进入社会生活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引不起学生的重视。只有掌握了这一问题,才能使学生科学的认识、理解解决我国面临的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展示丰富多样的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图片、视频、漫画、案例、情景故事等。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世界人口超过67亿,人口问题成为全球的重大问题”视频。 材料二: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即将来临之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面对全 球水资源开发问题,敲响九声警钟。(右图为孟加拉国妇 女在达卡水供应部门外手举空水罐抗议供水短缺。) 材料三:“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链接】 生:分组讨论图片、视频、漫画、案例、情景故事, 选派代表发言谈感悟、感想和体会。(学生讨论期间板书: 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概括总结: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三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那么,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怎样呢?请同学们走进下面一组新闻和图片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2008年8月26日,新疆南疆三地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在新疆喀什召开,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透露,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新疆仍将是全国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地区。 据了解,目前新疆妇女总和生育率比全国高0.4左右,15至19岁妇女生育率比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 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 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 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 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 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 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中国 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标准及09'测试要求】 【课前预习】 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1.优越的地理位置:鲁尔区位于德国部,地处欧洲的“”。 2.便利的水陆交通: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3.丰富的资源:该区蕴藏了丰富的资源。 4.发达的工业: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是德国重要的基地、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环境恶化: (1)原因:鲁尔区能源结构以为主,产业结构以为主。 (2)表现:以污染和污染最为严重。 2.传统产业的衰落:

(1)原因:生产结构;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2)表现:20世纪60年代,传统的工业和工业走向衰落,尤其到了20世纪70年代,工人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1.改造产业,大力扶持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1)采取对企业实行化、化的改造和整顿; (2)使鲁尔区的经济结构趋向化,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改造后的鲁尔区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以工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增长点的综合工业区; (3)重视旅游业、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产业的发展。 2.治理,加强环境管理,营造: (1)首先整治,建立完整的供水系统、污水净化系统,解决水污染的问题; (2)其次是控制污染,在全区范围内建立烟囱自动报警系统; (3)此外,加强,特别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4)美化,提高。在总体规划中制定营造“绿色空间”计划,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 【要点突破】 1.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2.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环境恶化 环境恶化与鲁尔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有关。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2)传统产业的衰落: 3.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⑴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⑵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鲁尔区形成于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 B.鲁尔区拥有丰富的铁矿石 C.德国鲁尔区、美国南部、英国东北部是相类似的工业区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地理专题一区域地理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地理 专题一区域地理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 题号 易中难 世界主要地区(国家) 5、6、10 4、13 11 中国主要的地区1、3、8、12 2、9 7 (2015濮阳二模)读“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3题: 1.有关图示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A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主要种植冬小麦②B区域适合发展林果业③流经A区域的河流主要补给类型为大气降水④D区域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⑤图示区域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⑤ 2.下列关于图中C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处低纬,利于海盐晒制 B.河流众多,内河航运便利 C.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 D.海岸平直,建港条件优越 3.D地区与我国东北平原相比,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是( ) A.水果之乡,盛产苹果、柑橘与香蕉 B.气候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C.土壤肥沃,适合水稻的种植 D.水热条件组合好,物种资源丰富 解析:1.B 2.C 3.D 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台湾岛中部地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B区域等温线较密,地势起伏较大,适宜发展林果业;该区域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D区域地处热带,为热带季风气候;

该区域山脉是台湾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第2题,根据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及温度与地形的关系可判知,C地区位于山地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不利于晒盐;山地河流短促,不利于航运;平直的海岸线不利于港口建设。第3题,D地区位于热带,水热充足,东北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2015鹰潭二模)如图所示岛屿面积约为15万km2。读图,回答4~6题: 4.关于该岛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 B.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物种资源丰富 C.位于板块(张裂)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 D.终年受西南风控制,降水西多东少 5.影响该地城市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矿产资源 6.该国最重要的能源是( ) A.太阳能 B.地热能 C.水能 D.风能 解析:4.A 5.B 6.C 第4题,根据图中山峰的海拔和分布可判知,该岛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图中纬度可判知,该岛屿地处温带,终年受西北风控制,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根据经纬度定位,该岛屿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第5题,图中城市主要分布于地势低平的沿海地区。第6题,岛屿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降水较多,河流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2015福建漳州八校联考)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 7~9题:

高三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练习(有答案)

2019高三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练习(有 答案)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目前的重要战略,以下是查字典地理网整理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练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选择题(60分) (2019乌鲁木齐一诊)下面为世界两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两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位于非季风区,降水较少 B.乙区域自然资源较为贫乏 C.甲区域全都属于外流区 D.乙区域植被根系非常发达 解析由图示经纬度可知,乙区域主要为撒哈拉沙漠。由于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植被为了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根系非常发达;甲区域大部分属于季风区,但并不全部属于外流区;乙区域石油资源丰富。答案D 2.图中乙区域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但近几年灌溉面积却不断缩小。其原因主要是() A.保护环境,退耕还林、还牧 B.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石化工业 C.经济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 D.不合理灌溉,导致次生盐渍化 解析由于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干旱,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次生盐

渍化,从而使灌溉面积不断缩小。 答案D (2019专家原创)经过11年的奋战,中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于2019年第三季度正式通水。结合右图,回答3~4题。 3.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后() A.河北等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将得到解决 B.黄河以南的京杭大运河的通航能力将大幅度提高 C.长江径流量会大幅度下降 D.黄河南北的干湿地区范围将发生显著改变 解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通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河北等地区用水紧张的状况,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北等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长江水系庞杂,调水工程对长江径流量的总体影响不大;调水工程对黄河南北的干湿地区范围的影响有限。 答案B 4.下列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可以利用地势自流送水 B.乙处可以利用地势自流送水 C.机械化水平低导致丙处每年夏季农作物收割时间晚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D.丁处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 解析甲处地势南高北低,可以自流;乙处地势北高南低,不能自流;丙处夏季有梅雨,影响农作物的收割,导致收割时间相对推迟;丁处

可持续发展导论

浅谈我国农村河流污染现状及其解决途径 摘要:河流的污染现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然而人们仅限于对大江大河污染的关注,小河流的污染状况则很少受到重视。因此,在这一领域里,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无以小流,无以成江河”,治理要从小抓起。通过对比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得出了我国农村中小河流污染现状是非常严重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河流;污染 一、我国河流整体现状 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据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湖泊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猛酸盐指数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这些因素构成了水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我国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业发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仅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万元产值用水量各省区间差距悬殊。1998年全国平均万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龙江、内蒙古、江西、广西、贵州、青海、甘肃等省区大多在1000m3以上。宁夏、新疆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产2kg粮食,而宁夏才生产不到1kg。同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企业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生产工艺落后,更新换代速

高中地理专题整合——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 网络构建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以某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生态问题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区域资源开发条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T6~8等。结合具体地区的 图文材料,考查 学生运用地理知 识分析判断区域 特征、区域环境 问题和资源开发 的能力、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如 2018年高考全国 卷ⅠT37等。 以区域图文材 料为载体,考查 学生对区域特 征、成因的认知 能力,掌握区域 分析方法、区域 特征、区域资源 开发条件等问 题。如2019年 高考天津卷T1 等。 以区域图文材 料为载体,考查 区域生态问题 的类型、产生原 因及保护措施, 促进人地协调、 合理开发利用 资源,保护生态 环境。如2019 年高考天津卷 T2等。 第1课时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考题调研——研真题、明确考向 (2019·全国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 [解析]A对: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可知,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可能是气温升高。B错:气温降低一般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C错: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表明平地上水分条件变差,故降水不可能增多。D错:降水减少不会导致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 核心突破——讲要点、突破核心

区域可持续发展(2)

区域可持续发展(2) (2018年·海南)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在60%以上。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规划2020年之前形成3000万吨/年的产能。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指向是(B) A.市场B.原料 C.交通D.劳动力 2.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A) A.循环用水B.开发地下水 C.远程调水D.建地下水窖 3.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C) A.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 B.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 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D.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解析】本组试题以我国的煤制油技术产业化为背景,呈现我国的能源结构历史及现状,要求考生能够通过文字材料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判断煤制油企业布局指向以及科学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和煤制油产业化对我国能源问题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和知识,判断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第1题,考查煤制油企业的布局指向,容易题。我国目前布局的煤制油位于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这些省区普遍是煤炭储量和产量较大的区域,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B选项正确。第2题,考查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解决长期用水来源的合理途径,容易题。地表水匮乏的地区往往意味着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是很大的限制因素,虽然我国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的高耗水问题,但是长期来看其用水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循环用水方式是对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A选项正确。开发地下水容易引发生态问题,远程调水成本太高,建地下水窖能够收集的水量有限,故排除B、C、D选项。第3题,考查煤制油产业对我国能源问题的影响,容易题。我国当前煤炭产能过剩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说明能源结构不合理,而不存在能源不足问题,排除A选项。发展煤制油产业能够减轻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但无法减轻对其他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开发的压力,排除B选项。煤制油是对煤炭的深加工利用,且煤炭变成油品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较小,能够促进煤炭产业的绿色升级,C选项正确。当前我国石油进口量每年达数亿吨,但我国煤制油规划2020年前

企业战略-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来源

★★★文档资源★★★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因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中心议题就是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或维持。那么,什么是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是指对于一个企业的整体发展过程来说,在各个市场环境中,当一个企业能够适时地实施相应的创造高度市场价值的战略,而其他任何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都无法同时成功地实施这些战略,而且也缺乏进行模仿或复制该企业战略所带来的全部收益的信心与能力时,就可以认为该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可持续性。本文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主要方面来自于七个方面: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战略资源、企业核心能力、企业战略能力、企业家能力、企业文化及持续性创新。下面依次对这些来源因素进行描述。 一、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 企业总是身处于某种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所处环境对于竞争优势的获得及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第一,企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源自某种突发性的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这种变革打破了原先市场的平衡;第二,企业外部环境本身并无任何变化,但企业对环境特点的认识产生了变化或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与能力发生了变化;第三,上述两者的结合。产业环境对竞争优势的获得和维持的影响力取决于他本身的变动性,不同产业环境之间的变动

性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产业环境状态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也不相同。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能够明显地影响企业市场行为的效率,由此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竞争优势的创造与维持。一般来说,每一个企业都身处某种外在环境之中,宏观环境主要通过产业环境对企业产生影响力。产业环境相对于宏观环境而言,对个体企业具有更大和更直接的影响,这是由于宏观环境一般不直接影响个体企业的决策与经营绩效,而是通过产业环境产生间接影响或发展作用。由此,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外在条件。 二、企业战略资源 尽管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对其盈利水平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但是相比较而言,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素质更为重要。企业素质实际上就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的外在表现。因为,企业在产业内的相对市场优势的根本基础或源头在于其素质,或者说企业的市场优势实际上是其相对资源优势的市场反映或表现。尽管每个企业都拥有或控制某些资源,但是只是其中的战略资源才能够为竞争优势可持续性创造做出显着贡献。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战略资源在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从理论上讲,某种既定环境对身处其中的所有企业应该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影响。导致企业之间经营绩效差异或竞争优势的有无与强调的原因不仅在于其所处的产业环境,更在于其自身的素质。企业素质表现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运作效率。产业环境只

可持续发展导论-笔记

可持续发展导论 【课程基本信息】 1、探讨问题:一个社会和文明是怎么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 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考试形式:三道论述题,至少每道200字 ●具有普世性的行为才是值得赞扬的 ●男性的主要社会责任在于展示力量,不以善为最高目的。 ●而女性的主要社会责任在于宽容,在于传承善,而生育后代是传承善的最重要的手段。 ●人口生产与传承,以美德、善为前提 ●最具有普适性的是家庭伦理观,父母对子女的善是永恒的。 ●文明社会,出现了以两性为基础的父权制社会。 ●自愿、无害、 ●人类最基本的原则都与人口生产有关系。人类社会的最高目标是指向后代的。 ●对于成年人来说两性关系的不稳定并不会有重大影响,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会很是不利。 ●忠诚的爱情受到表扬是因为它有利于人口的繁衍。 【pre选择题目】 1、说龙凤:关于龙凤起源 2、中国技术化时代的特征:提出心特征、质疑书本说法、进一步论证书本说法 3、伦理化时代、特点、道路 4、历史发展道路的理论:其他人的关于历史发展道路的学说并与老师看法进行对照。

导言:理论与方法 【前言】 1、历史的产生 ●中国最早的历史《春秋》 ●最早的历史是流水账,在选择要记录哪些历史的时候人们就形成了历史观。 ●历史观最重要的是根据道德原则进行道德评判。 ●中国的历史观在春秋时候就开始形成了。 2、民族历史意识→人类历史观念 ●农业时代产生了与特定地理环境或特定生活方式相关联的民族历史意识。 ●民族历史意识本质上是各民族文化发展即将终结之际的产物,从根本上屏蔽了对民族文化发展 道路的真理性思考。 ●工业时代,文明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人类在各民族历史意识相互汇通的基础上,超越早先各自 民族历史意识的局限性,孕育和建构了某种共同的人类历史观念。 一、西方思想对文明道路和人类历史的思考 (一)主要学者与观点 1、黑格尔(人类历史意识自觉的开始) ①观点 绝对理念或世界精神是世界历史的本质,在历史中表现为“自由意识”,世界历史就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自由在人类历史中对偶然“意志”的扬弃决定世界各国民族都将走上世界历史的道路。 历史“有一个决定的东方,就是亚细亚。那个外界的物质的太阳便在这里生气,而在西方沉没,那个自觉的太阳也在这里升起,散播着一种更为高贵的光明。” ●太阳从东方升起,东方是人类社会的早期,在那里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君主) ●太阳向西移动,古希腊罗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期,在那里有部分人是自由的(居民) ●太阳最终到达了西方,基督教日耳曼世界拥有高贵的光明,在那里所有人都是自由的 ?历史就是由东方发展到西方的过程 *18世纪末19世纪以后,西方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态度由赞扬变成批评。 →西方在经过工业革命之后兴起,开始蔑视东方文化。 ②缺陷 ●黑格尔对东方尤其是中国文明的了解极其有限。 ●工业文明仍在起步阶段,世界历史意识还很空疏。 2、马克思(世界历史意识最重要的奠基人) ①观点 ●第一次把历史建立在实践即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实践 主要就是社会物质生产。 ●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与物质生产力相适

(课标版)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练习

专题十三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读某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单位:mm)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影响图示区域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①海陆位置②地形起伏 ③太阳辐射④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答案 A 据图分析可知,图示区域降水整体上呈现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局部地区出现闭合曲线,是地形起伏影响的结果。 2.图中虚线圆圈所示区域生态脆弱的表现有( ) ①地势高峻,气候寒冷 ②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③湿地广布,生物多样性少 ④降水少,土地荒漠化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 D 据图分析可知,图中虚线圆圈所示区域主要为黄土高原地区,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少于500 mm,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加之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土地荒漠化严重。 下图所示盆地某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2019陕西一模)图示沙漠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多固定半固定沙丘,与其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地表风力小 B.山地降水量丰富 C.积雪融水丰富 D.高山冰雪融水丰富 答案 C 读图可知,图中沙漠位于我国准噶尔盆地,西部有缺口,狭管效应明显,地表风力较大,A项错误;山地降水较丰富,但是对沙漠地区的植被影响较小,B项错误;冬季降雪日数稳定,有季节性积雪融水,为植被生长提供了水分,C项正确;高山冰雪融水主要补给河流,对沙漠地区的植被影响不大,D项错误。 4.(2019陕西一模)该沙漠地区稳定的积雪覆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A.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 B.反射太阳辐射,提高大气温度 C.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 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答案 C 由材料可知,该地有稳定的积雪覆盖,可以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C项正确;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可减弱地面辐射,A、B项错误;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湿度升高,但对地表径流影响不大,D项错误。 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该处河曲发育,牛轭湖星罗棋布(如图a)。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多呈弯月形(如图b)。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防治 知识点一荒漠化成因. 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知识点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2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知识点一湿地的主要功能 知识点二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时可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2009 ---- China’s Approach towards a Low Carbon Future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科学出版社 北京,2009年3月

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总策划:曹效业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名誉组长:牛文元 组长:王毅 副组长:刘毅李喜先 成员:胡非蔡晨杨多贵陈劭锋陈锐 《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研究组 主题报告首席科学家王毅 研究起草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克王海芹邓梁春付允邢璐曲建升 朱松丽庄幸刘扬刘虹刘强刘怡君 汝醒君苏利阳邹骥邹秀萍汪云林张志强 陈劭锋周元春周宏春 胡秀莲姜克隽傅莎 曾静静 技术报告首席科学家牛文元 研究起草组成员陈劭锋刘扬邹秀萍王海燕苏利阳 汝醒君张云芳郑爱丽 本报告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资助,特此致谢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报 告 摘 要?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围绕防止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及其行动不仅关系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尽管全球气候保护的进程将取决于人类在科学认知、政治意愿、经济利益和社会接受程度上的共识和采取的措施,但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却无疑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重要选择。 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及其延伸的政治、经济议题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大量实测资料,近百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4℃,并且升温速率不断加快,同时全球平均海平面也在不断上升(IPCC,2007a)。这一系列变化将对全球气候系统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气候变化同样给中国的气候、环境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的气候和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近100年的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增加;降水量变化趋势虽不显著,但年代际波动和区域差异大;近50年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变化(《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委会,2007)。 IPCC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IPCC,2007a),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近50年全球的大部分增暖,非常可能(90%以上)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特别是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气候系统还将继续变暖,其升温幅度将取决于人类现在所采取的行动。IPCC第四次评估第三工作组报告认为(IPCC,2007c),人类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在经济和技术上是可能的,通过部署各行业关键减缓技术、采取政策和行政干预、改变发展道路等能够对减缓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IPCC的评估报告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政治决策最重要的科学基础。 气候变化科学尽管在过去2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因其属于复杂的综合科学领域,所以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应对。一方面,由于涉及众多学科以及研究尚显不足,驾驭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在自然科学研究基础方面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包括气候变化的发生与发展机理、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及影响、气候变化的区域特征、碳捕获和封存(CCS)的可行性等(参见第一章)。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科学及各种社会力量的介入,气候变化已经跨越了自然科学问题,演变成为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并且其“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在某种意义上,各国也都在以保护全球气候的名义为其国家或是不同的利益集团的权益寻找对各自有利的证据、指标及相应的制度安排。许多观点也是在自然科学认识的基 ?报告摘要由王毅执笔,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报告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3月出版。进一步信息请浏览“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网https://www.sodocs.net/doc/c89424632.html,”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的基本概念,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经济区域构成要素与发展要素。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区域的概念、区域分异基础和研究对象容。 教学难点:区分区域、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几个概念。 课、学时:3课时 教学容: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地理学定义区域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 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 社会学把区域看做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在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明确定义。 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它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区域所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区域概念所包含的基本涵: 首先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围。 第二,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专题十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题十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 1.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解析中国荒漠化最严重和最典型的是西北地区,西北生态环境脆弱,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沙灾害较多;中国南方荒漠化不典型,且生态环境相对于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要优越;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慢;三江平原过度垦殖主要导致湿地和沼泽的减少,并不会产生严重的荒漠化。 答案 D (2016·杭州七校联考)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土地荒漠化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读图回答2~3题。 2.下列省区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 ) A.宁夏 B.青海 C.陕西 D.新疆 3.下列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合理的是( ) ①开采矿产②生态移民③合理载畜④抽取地下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知,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新疆,占比超过40%。第3题,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有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合理载畜等;开采矿产,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加速草地退化,促进荒漠化;抽取地下水会导致水位下降,也会加速草地退化,促进荒漠化。 答案 2.D 3.B 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4~5题。

4.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5.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解析第4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 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林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5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都很小,所以改善缓慢;1998~2010年变化率大,故改善明显。 答案 4.A 5.C (2016·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二联考)下图为中国局部地区农牧界线演变图。读图完成6~7题。 6.对图示农牧界线演变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从低纬向高纬②从内陆向沿海③从东南向西北④从荒漠到草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图示农牧界线演变的社会经济原因包括( ) A.东部荒漠化严重 B.人口压力增大 C.西部大开发战略 D.全球气候变暖

关于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9)06-0002-03 关于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 刘学敏 摘 要 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就北京能否成为经济中心,京津冀能否单独考察城市化率,!环渤海?能否构成统一的经济体,!生态带?能否只规划北京等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认识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 经济中心;城市化率;环渤海地区;生态带 中图分类号 F127 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刘学敏(1963#),男,山西襄汾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及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基金项目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006BAC18B02)###滨海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收稿日期 2008-11-11 修回日期 2009-01-16 一 北京能否成为经济中心 在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中,最为人!诟病?的莫过于将北京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定位。原因在于,建国后在对北京城市性质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把这座产业工人仅占4%的消费城市改造成为了产 业工人占四分之一以上的大工业城市,重工业产值一度高达63 7%。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尤其是周边地区和城市对北京的经济中心地位提出了质疑,而北京自身也在有意无意地淡化!经济中心?的提法和定位。直到1993年,北京的城市性质才被明确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即使在2005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也只是把北京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 市?,回避了!经济中心?的问题,认为对于首都来 说,最重要的特色是政治和文化。由此看来,北京似乎是放弃了!经济中心?的定位。 然而,在对北京经济中心进行定位时,暗含着一种理解,即在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化背景下,经济中心必然是以工业或制造业为主体的。无论是在建国以后大规模地发展制造业,从而把北京改造成一个大工业城市,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的工业搬迁(如首钢等)、限制一些产业发展,都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事实上,在现代社会的产业演进中,制造业所占地位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让位于第三产业,从而使一个城市化地区可以依托制造业而成为经济中心,也可以依托第三产业而成为经济中心。而第三产业本身内涵极其丰富,它既可以包括传统服务业如餐饮、商业、旅游等,还可以包括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法律服务以及创意产业等。尤其是创意产业 总第167期 城市问题2009年第6期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1、提出 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它的提出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由布伦特兰夫人担任主席的世界环发委员会提出来的。但其理念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寂静的春天》、“太空飞船理论”和罗马俱乐部等。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2、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同时包括: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摈弃。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3、目的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