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一年级科学)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一年级科学)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一年级科学)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一年级科学)

用相同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过程:

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1.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1)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 (2)发标准物。

2.分小组汇报。(1)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2)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三、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2.提问:“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

3.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 (纸带、棉线等)。

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分发材料。

5.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

6.汇总数据。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

四、研讨

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

2.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

4.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一年级科学)演示教学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一年级科学)

精品资料 用相同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过程: 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1.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1)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 (2)发标准物。 2.分小组汇报。(1)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2)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三、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2.提问:“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 3.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 (纸带、棉线等)。 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分发材料。 5.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 6.汇总数据。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 四、研讨 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 2.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 4.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2单元 第5课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科版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内容: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3.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3.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2.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发标准物。学生观察标准物后,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 3.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二、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一下科学给物体分类

4.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设计意图:从物体特征入手,聚焦分类标准指向的是物体的特征,并贯穿全课。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而且标准有很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和目的。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参考模板

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科学概念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4.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2.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发标准物。学生观察标准物后,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 3.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二、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学生观察桌面、讲台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2.教师提问:“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学生回答后,上台演示。十个小立方体一组,用透明胶带连接起来。 3.教师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 (纸带、棉线等)。 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分发材料,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 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把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5.汇总数据。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学生汇报后由教师填写。 三、研讨 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让学生说出数据的特点(很接近,准确度高)。 2.全班对比教师讲台的长度和学生桌面的长度,哪一个更长一些?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一年级下教科版科学《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天津市红桥区跃进里小学陈杰雨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4.了解分类的意义。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教材中提示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学生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基础性)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李冰 【教材简析】 在第四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大不相同,没有比较的意义;而使用同一个物体测量,其结果才有可比性。所以在本课中,将引导学生选择同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体验统一使用标准物测量带来的公平与方便。事实上,选择任何一个物体作为全班的标准物都是可以的,但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有更多优势----1.小立方体的每一条边等长;2.可重叠组合;3.可测长度,也可测量高度;4.10个一组方便计数;5.小立方体的边长接近1CM,非常接近国际标准单位。 本节课将选择同一物体进行测量,全班统一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小立方体的优势学生可在探究环节中慢慢体会,也能在解决测量中的实际问题时得以显现。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同学之间进行比较要容易得多,使比较有了实际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的学习经历为第5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第5课中,学生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小立方体进行测量,学生会明白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能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方便表达和交流。当学生们粘接叠加立方体时,他们将发现立方体是一种更具优势的工具,可测量水平长度,还可测量竖直高度,还可以十个为一组方便测量和计数更长的物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更方便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一上《比较与测 量》单元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运用十进制计量大数量的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能关注同伴的测量结果,对于不同的结果能进行分析。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通过选择标准单位进行测量,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选择小立方体作为单位标准物对桌面进行测量,提高测量的效率。 难点:能体会到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一块橡皮擦(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木棍。 小组: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上节课班级记录表,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 1.复习导入 (1)出示上节课的记录表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 5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_2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过程与方法: 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小组一块橡皮 (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

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二、聚焦 1.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 (1)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 (2)发标准物。 2.分小组汇报。 (1)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 (2)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三、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教案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是《比较与测量》单元的第5课,在第4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之间不容易比较。所以在本课中,将要求学生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体验使用统一标准物测量在比较时会更公平、更方便。例如,全班统一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测量的桌子长度,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描述测量结果。这样的测量结果之间进行比较要容易得多,也使比较有了意义。 事实上,选择任何一个物体作为全班的标准物都是可以的,只是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有更多优势。小立方体每条边长度相等,可重叠组合,既可测长度,也便于测量高度,每10个小立方体为一组,还便于计数。对于小立方体在测量中的优势,学生将会在探究环节中慢慢体会,这种优势也能在解决测量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得以显现。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上课过程中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他们的观察习惯、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逐渐培养。所以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小立方体合作测量较长的物体,渗透合作意识,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感知合作的乐趣。 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比较物体时需要有起点,测量中需要首尾相连。学生在本节课也可以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的方便。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标准单位比非标准单位在测量时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图表对于分析数据的作用。 难点:体会人们在测量过程中不断完善计划的方法。 【器材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边长1厘米小立方体若干、与课桌高度相当的纸带。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 回顾上一节的班级记录表,引导学生思考:哪个物体更长一些?哪个物体更短一些? 2.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很难比较结果。 3.哪种测量更准确?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板书课题: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看班级记录表回顾第4课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有利于减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陌生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二、选择测量的标准物 1.几种不同的物体,我们选择哪一种做测量的标准物呢? 2.比较观察几种物体在做标准物时的优缺点。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给物体分类》优质课 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2.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3.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4.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学准备: 小组: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 全班: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提问:老师想去买点水果,你觉得哪张图片里摆放的水果,更方便老师挑选呢?说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说出分类)(播放课件) 2.回想一下,你曾经有给自己的东西分过类吗?说说你是怎么给他们分类的?(出示课题:给物体分类) 二、探究 1.描述物体特征。 这些都是我们之前研究过的材料,今天我们也要来给它们分分类。但在分类前,老师想先请大家来描述一下它们都有哪些特征?(板书学生说的特征) 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2.小组讨论。 (1)小组讨论决定:选择其中一项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请一个小组向全班示范如何分类。 (3)交流如何更好的进行分类(教师适时引导要对物体进行“编号”)3.小组活动 (1)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活动手册上。(明确实验要求)(2)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教师适时指导) 三、研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案

2.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节。本课有两个活动:一是观察、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是运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通过比较和测量,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并初步学会尺子的使用方法。本课内容在第二单元中起着承上的作用,将测量工具上升到了通用标准工具水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2.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科学探究】 1.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 2.能初步运用尺子进行测量。 【科学态度】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3.具有尊重事实的意识,认真、精确地读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PPT 小组(两人一组):直尺、软尺、测量纸带、橡皮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同学们平常有使用尺子吗?生活中人们通常都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比如定做衣服时裁缝要去测人的腰围和上半身、下半身的长度;装修师傅也需要用尺子去测量木板、墙壁的长度。尺子是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采用统一标准制作成的测量工具,这样测量结果就可以比较了,便于人们的交流和使用。 二、观察、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1.老师这里有两种不同的尺子和一张测量纸带,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等会儿同桌两人一组仔细观察,找找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听到音乐声响起后立刻停止观察,端正做好,现在拿出抽屉里的材料盒开始观察吧。 2.请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预设:相同点:都有0刻度;同一测量工具标志线的间距等长;标准单位首尾相连;数字标记 不同点:材质不同;标志线的间距长度不同;尺子有更细的标准线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进行补充。) 三、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渡: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试试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吧。 1.用尺子测量和读数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生:0刻度要与物体一端对齐;测量结果要带单位(老师顺势讲出这两种尺子的单位)。 2.我们还是初步学习尺子,所以中间的小格子我们暂时不去管它,我们就看标了数字的大格子。 3.请学生上展台,投影示范测量并读出橡皮的长度。(若有错误,给予及时纠正) 4.同学们会使用尺子了吗?接下来每位同学分别用这两种尺子和测量纸带去测量一下橡皮吧,注意边观察边记录。 5.请几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测量结果,老师在黑板上进行记录。 6.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塑料尺和软尺的测量结果是一样的,用测量纸带去测的结果有时不一样。 7.为什么这两种尺子的测量结果是一样的呢?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比较与测量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比较与测量 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内容: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明白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学习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培养学生对探究过程与方法的反思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学生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等(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 2.聚焦问题。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 “图中的恐龙,哪只大、

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3.揭示课题:在观察中比较 二、引导学生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 2.提出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引导学生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 三、学生交流讨论: 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 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结果? (1)个别学生发言:自己是如何比较恐龙的大小的? (2)全班学生交流讨论,找出不同的方法。 3. 教师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 四、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 完成P8页比较的表格: 给恐龙模型排队: 从高到矮:1 2 3 4 从长到短:1 2 3 4 从胖到瘦:2 4 3 1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给物体分类教科版

4.给物体分类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并且已经能从颜色、大小、形状、轻重、是否透明等方面对物体进行描述和区分。 本节课将之前研究过的物体集中起来,引导孩子当面对大量物体时,怎样表述是简短有序的?分类便是一种好办法,它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事物。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材料:提供玻璃珠和塑料杯,旨在让孩子能根据是否透明进行分类;提供方形、球形等物体,旨在让孩子根据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提供大小例外的橡皮、螺母、木块,旨在让孩子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提供的物体由塑料、玻璃、木头、金属等简单材料组成,旨在让孩子根据物体的材质进行分类。提供一定数量并有结构的材料,可以让孩子按多个特征进行分类,而分类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面对同样的物体,分类的标准例外,结果便例外。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例外的物体有例外的特征,对于同一属性,例外的物体表现例外。当学生面对众多物体时,很自然地会根据所学物体属性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 在分类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将分类标准、分类依据混淆,造成同一次分类时,可以把同一物体分到多个类别中,或者同一次分类,存在几个标准。同时一年级的孩子,面对多种材料时,会产生独自占有个别材料的想法。而进行分类活动时,应该把所有的材料放在一起,组内成员轮流按一定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摆放,整个过程不仅是对对物体进行分类,也是培养小组有序合作及活动反思的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物体有一定的外部特征,知道根据物体的特征可以进行分类;2.知道根据例外的特征,可以把物体分成例外的类别;

3.知道根据同一特征进行分类,分类结果会例外。 科学探究目标 经历观察、比较,能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对分类结果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经历用例外特征进行分类的过程,产生对更多物品进行分类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分类给生活带来的便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观察、比较过程,能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难点: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尝试对分类结果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乒乓球、小木块、大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玻璃珠、塑料杯、小螺母、大螺母、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找物品:出示超市物品专柜,请学生找牛肉、巧克力等物品 2.提问:超市物品浩繁,但我们总能快速找到物品,是因为什么 3.引出:超市的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能便当我们寻找所需物品 4.揭示课题:给物体分类(板书) 二、探索:给物体分类(预设15分钟)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

【教材简析】 在第四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大不相同,没有比较的意义;而使用同一个物体测量,其结果才有可比性。所以在本课中,将引导学生选择同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体验统一使用标准物测量带来的公平与方便。事实上,选择任何一个物体作为全班的标准物都是可以的,但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有更多优势----1.小立方体的每一条边等长;2.可重叠组合;3.可测长度,也可测量高度; 4.10个一组方便计数; 5.小立方体的边长接近1CM,非常接近国际标准单位。 本节课将选择同一物体进行测量,全班统一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小立方体的优势学生可在探究环节中慢慢体会,也能在解决测量中的实际问题时得以显现。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同学之间进行比较要容易得多,使比较有了实际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的学习经历为第5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第5课中,学生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小立方体进行测量,学生会明白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能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方便表达和交流。当学生们粘接叠加立方体时,他们将发现立方体是一种更具优势的工具,可测量水平长度,还可测量竖直高度,还可以十个为一组方便测量和计数更长的物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更方便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运用十进制计量大数量的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能关注同伴的测量结果,对于不同的结果能进行分析。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通过选择标准单位进行测量,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选择小立方体作为单位标准物对桌面进行测量,提高测量的效率。 难点:能体会到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一块橡皮擦(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木棍。 小组: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上节课班级记录表,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 1.复习导入 (1)出示上节课的记录表 (2)上节课用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结果不同,不能进行比较,需要统一用同一长度的物体作标准物进行测量。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比较与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科版

用相同物体来测量 教学内容:教科版一年级科学第2单元第5课 教材分析:《用相同物体来测量》是科教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5课的内容。第二单元主要包括:《在观察中比较》、《起点和终点》、《用手来测量》、《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做一个测量纸带》、《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这7 课的内容会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比较和测量的学习经历,会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与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孩子对测量的概念是很模糊的,而测量和比较又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所以本单元要让学生体会到比较和测量的重要性,并学会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本在第四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大不相同,之间没有比较的意义,而使用同一个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之间有可比性。 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需要一个标准,体验不同方法对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和速度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了解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知道小正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尝试使用小正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会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正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一个回形针、一块橡皮、一根小棍,1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胶带、和桌子高度相当的纸带、任务单。 教师:课件、剪刀、纸带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提问: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比较红色纸带与黄色纸带的长度。红色纸带较长,可是只有5个橡皮长,黄色纸带较短可是却有8个回行针长,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设疑让学生发现用不同物体来测量物体长度没有办法进行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引出本课课题,并板书:用相同物体来测量。 【设计意图:根据谈话导入的内容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2.小组讨论,统一测量标准物。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小组讨论说出每种物体测量的优势,最后总结小正方体的优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引导学生明白小立方体优于另外三个物体的特点。最终选择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每种标准物的特点,选出对于本节课的测量来说更有优势的标准物。】 二、探索:测量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 1.测量桌面长度

一年级科学比较与测量

1、在观察中比较 备课人: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2、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多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劳动。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教学难点:能从多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恐龙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情境导入。 2. 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图中的恐龙,

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我们需要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二、探究活动: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他们排序。 (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4)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 三、研讨。 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结果? 3.教师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 板书设计: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 教学反思:

最新整理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4.了解分类的意义。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教材中提示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学生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教科版(新)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学教案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案 【教材简析】 这一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将认识世界通用的标准长度测量工具——尺子,总结有关比较和测量的重要概念。本课有两个活动,观察、比较尺子和测量纸带的异同,用尺子测量物体。 尺子是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采用统一标准制作的测量工具,它的单位有毫米、厘米、米。在1889年的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上,人们规定了1米的长度,从此用尺子测量的结果就有了可比性和通用性。 学生通过对比尺子和测量纸带,会发现以下共同点:都有0刻度(测量起点);标记线的间距等长(相当于同一标准物的长度);标记线重复出现(相当于标准物首尾相连);数字标记(相当于标准物的数量的统计数)。不同点可能有:材质不同(纸带是软的,有的尺子是硬的);标记线的间距长度不同;纸带的0刻度可能未标;尺子有更细小的标记线;数字标记方法不同等。学生深刻地认识尺子,明白尺子的读数和使用方法,并可以使用尺子测量物体,这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项基本技能,将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经过前六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比较物体时我们需要有“起点=0刻度”,需要测量中“首尾相连=标记”及“十进制计数=数字”的测量条件,明白标准测量工具在测量中的作用。所以,本课通过尺子与纸带的对比、使用,让学生明确尺子无论是何种材质、刻度,测量结果都基本相同,测量纸带虽然方便使用,但精确性和单位的统一性均有缺陷。同时,在动手活动过程中巩固学生的观察、比较的习惯,加深对测量的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2.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比较与测量》单元的第5课,在第4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之间不容易比较。所以在本课中,将要求学生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体验使用统一标准物测量在比较时会更公平、更方便。例如,全班统一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测量的桌子长度,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描述测量结果。这样的测量结果之间进行比较要容易得多,也使比较有了意义。 事实上,选择任何一个物体作为全班的标准物都是可以的,只是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有更多优势。小立方体每条边长度相等,可重叠组合,既可测长度,也便于测量高度,每10个小立方体为一组,还便于计数。对于小立方体在测量中的优势,学生将会在探究环节中慢慢体会,这种优势也能在解决测量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得以显现。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上课过程中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他们的观察习惯、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逐渐培养。所以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小立方体合作测量较长的物体,渗透合作意识,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感知合作的乐趣。 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比较物体时需要有起点,测量中需要首尾相连。学生在本节课也可以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的方便。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标准单位比非标准单位在测量时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图表对于分析数据的作用。 难点:体会人们在测量过程中不断完善计划的方法。 【器材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边长1厘米小立方体若干、与课桌高度相当的纸带。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 回顾上一节的班级记录表,引导学生思考:哪个物体更长一些?哪个物体更短一些? 2.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很难比较结果。 3.哪种测量更准确?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板书课题: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看班级记录表回顾第4课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有利于减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陌生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二、选择测量的标准物 1.几种不同的物体,我们选择哪一种做测量的标准物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