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中国古诗的英译

论中国古诗的英译

论中国古诗的英译
论中国古诗的英译

论中国古诗的英译

傅浩

【内容提要】自从18 世纪以来, 无数中国古诗被译成了英文, 其中许多还不止一种译本。本文在比较分析不同译本的基础上, 探讨中国古诗英译中的某些突出问题。如措词、句法、韵律体式以及典故等。在中国古诗语言中, 大量的单音词往往倾向于多义, 其语法功能较为灵活。句法中也常多有省略。译者如何选择正确的字词和破解句子呢? 而且, 中国古诗还具有严格的体式和韵式, 以及运用典故的传统。英语译文如何取得对等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译者进行了种种实验。然而都不外乎在两种极端之间摆动: 僵硬地模仿原诗形式或用另一种语言自由改写。但在恰当的调整之下, 两种方法都会展现所长。

【关键词】中国古诗英译歧义措词句法典故

*此论文英文本原载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会刊《巴别塔》,45:3,1999。

西方人最早得知的中国纯文学是古诗。英语同法语一样, 是为数不多的最早接纳吸收古代中国诗歌精神的近代欧洲语言之一。早在18世纪, 威廉·琼斯爵士(1746 —1794) 就曾论及《诗经》, 并且提供了其中部分作品的双份译文——一为逐字直译, 一为诗体韵译——“这是正确翻译亚洲诗作的唯一方法”。19世纪中叶, 在某位中国学者帮助下, 理雅各(James Legge , 1914 - 1997) 始译《诗经》, 先逐字直译, 再译成诗体。直至1896 年, 赫伯特·A·翟理斯(Herbert A. Giles , 1845 - 1935)才翻译出《诗经》之外的中国诗。著名传记作家李顿·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 , 1880 -1932) 评论他的翻译说: “此书……值得一读,不仅因其异域风情, 还因其雅致诱人……甚至可以这么说, 书中的诗歌是我辈迄今所知的极品……娴熟的语调和深刻的情感使我们这本诗选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阿瑟·韦利(Arthur Waley , 1889 - 1966)则称道翟理斯: “将韵律和字义统一的手法极巧。”1915 年, 埃兹拉·庞德( Ezra Pound,1885 - 1972) 发表了他著名的《华夏集》———薄薄的一本根据厄内斯特·费诺罗萨( Ernest Fenollosa) 的译释注记编造出来的自由体英译中国诗集。这种体式风

靡一时, 此后许多译者如艾米·洛厄尔(Amy Lowell) 和弗洛伦丝·埃斯库(Florence Ayscough) 等纷纷效仿。稍后,阿瑟·韦利阐述了用一种有节奏的散文体翻译中国诗的方法。有人评论道: “他的译笔自然得像口语。”20 世纪20 年代, 出现了第三位引入瞩目的自由诗体翻译家维特·宾纳(Witter Bynner) ; 他发现中国诗人“神异地将奇美与常识融为一体”, 并预言: “未来的西方诗人将从学于唐代大师。”他也有一位优秀的中国学者与之合作。20 世纪30 年代两位中国翻译家, 芝加哥的蔡鼎甘(Tsai Ting-kan 译音) 和剑桥的朱大告(Chu Ta-kao 译音) 分别显示了各自对英语的熟谙。此后, 中国内外涌现出大量的中国翻译家, 其中在英语世界里获得高度评价者亦不乏其人。

如今, 随着时间的推移, 越来越多的中国古诗被翻译成英语。其中许多篇什都不止有一个英译本。从而使得我们有机会享受到拿它们相互做比较的乐趣。本文将随意援引一些译本加以仔细考察, 以讨论中国古诗英译中的措词、句法、韵律、体式、典故等几大方面问题。

措词

在汉语里, 语义和语音的基本单位是一致的。换句话说, 所有的汉字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的口语或书面语偏好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而古汉语文学中更普遍使用精简的

单音节词。当然, 不同单音节词可以多种方式组合,多音节词的词义则由各个组成部分分担, 因而受到限定, 所以相比之下, 单音节词往往比多音节词多义。因此, 译者翻译单音节词时须依照上下文, 从诸多义项中选择在现代汉语中通常可以用双音节词表达的

正确义项。例如, 韩愈的《山石》一诗中“僧言古壁佛画好, / 以火照来所见稀”二句被维特·宾纳翻译成:

And he brought a light and showed me , and I called them wonderful .(他拿灯来照给我看, 我赞叹称奇。)

如吕叔湘教授所指出的, 此处最末一字“稀”原义为“稀少”而被误译为“稀奇”。正确的义为“稀少”而被误译为“稀奇”。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And he brought a light and showed me , but I could see little of them. ”(他拿灯来照给我看, 我却所见甚少。)

古文中字词的语法功能更为灵活。比起现代用法, 一个字词往往能充当较多的语法成分。比如说“雨”字, 按照现代语法规则只能充当名词, 而在文言中却可以充当名词、不及物动词、甚至及物动词。在《上邪》(义为

“天啊”, 韦利却将其误译为人名) 一诗中,“夏雨雪”义为“If it should rain snow in summer ” (除非夏天下雪) , 而不是“When it rains and snows in summer” (在夏天里下雨又下雪——韦利译文)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错得更有趣。“钓”字在文言中可以是及物动词, 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 而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作及物动词解。柳宗元《江雪》一诗的末两行“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不妨被译为: “Single boat. Bamboo-leaved cape. An old man. /Fishing alone. Ice-river. Snow” ( 孤舟。蓑衣。老翁。/ 独钓。冰河。雪。———叶维廉译文) 。此处, 这个“钓”字无疑是个不及物动词, 但据说某海外华人学者却如是解读“An old man/ Alone fishing [for ] the snow on the cold river”(一老翁/ 独自在寒冷的江上钓雪) , 并惊叹其措词之前卫! 显然, 他把“钓”字误解为现代意义的及物动词了。或许这是中国古诗影响英语世界现代诗人的方式之一吧。类似地, 当代中国年轻诗人也从西方现代诗的蹩脚汉译中学到种种怪异的表达方式, 这样的误读情形并不少见。

句法

也许最令西方译者头疼的是中国古诗的句法。句法问题曾引起无数争论, 包括一些甚至认为古汉语根本就没有语法可言的极端意见。翻译中也存在许多误读和实验的余地。埃兹拉·庞德承袭或再度误读了厄内斯特·费诺罗萨通过其两位日本导师的误读。较晚近一些的美国华裔学者则根据庞德在其对中国诗歌艺术的理解基础上形成的意象主义理论, 模仿(或者毋宁说是扭曲) 古汉语诗句法进行翻译实验。在获取某种特殊效果的意义上来说, 他们取得了成功。但是, 对于英语读者, 他们是否造出了整体的对等效果呢? 这类实验我们已略窥一斑, 即上文所引叶维廉教授所译的柳宗元诗句。事实上, 尽管在语法规则的衡量之下有些句法的省略, 但是中国读者的耳朵对原文的感受远远不像英语

读者对译文的感受那样支离破碎。再看下面的例子: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Tian Jing Sha :Qiu Si by Ma Zhi-yuan

Dried vine (s) , (an) old tree , evening crow(s) ;

(A) small bridge ,flowing water ,menps home(s) ;

(An) ancient road ,west wind(s), (a) lean horse ;

Sun slants west ;

A heart-torn man at sky's end.

(叶维廉译)

从原文看不出单复数, 所以我给译文中表示名词单复数的冠词或字母加上了括弧。除此之外, 译文几乎完全是逐字翻译。前三行即使在原文里也是很罕见的, 即所谓的意象并置, 具有模拟真实的感知行为的电影蒙太奇效果。末两行合乎正常句法, 但最末一行仍有歧义。该句可读作(1) “断肠人/ 在天涯” (The heart-broken one i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 也可读作(2) “断肠, / 人在天涯” (Heartbroken , one i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由此可以衍生若干可能的解释:

(1) a. 旅人(作为发言者) 正在思念远人, 例如家中的妻子。他因想家而断肠。

b. 旅人想象妻子正在家中思念他。是妻子因丈夫不在而断肠。

(2) a. b. 同(1) 。

c. 旅人的妻子(作为发言者) 正在家中想念远途的丈夫。是妻子断肠而丈夫在天涯。

所以, 起首两行亦可视为妻子在家居周围真实所见, 从而触发回家和休息之感想, 而末两行表现她想象中的景象, 暗示远途之艰辛, 与前文形成对比。为保留原文的歧义性, 末行若翻译成“Heartbroken , one at the end of the earth”可能更好些。叶氏译文的其余部分通过模仿原文句法结构可谓传神。别的译者却多倾向于在原文空缺(实词之

间有意省略掉虚词) 处填补上衔接词语, 以至破坏了诗歌美的不确定性(其本身就是一种对无序的自然状态的模拟) 。下面是同一首诗(曲) 的另一译文:

Tune : “Clear Sky Over the Sand”Autumn

O'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fly evening crows ;

'Neath tiny bridge besid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 ;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许渊冲译)

英语句子完整无误, 然而如“o'er” (在……上) 、“with” (以) 、“'neath” (在……下) 、“beside”(在……旁) 、“on”(在……上) 、“in”(在……里) 之类的诸多介词淹没了清晰意象的直接呈现, 而原文中根本就没有与之对应的词语。

在《中国诗: 主要类型和体裁》一书的序文中, 作者叶维廉就孟浩然的一首短诗《宿建德江》进行了详尽探讨: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此诗的歧义性不像马致远的那首诗那么明显,虽然其句法是典型的古诗句法。从语法上看,首行似乎缺少主语, 但第二行出现的“客”却无疑充当着逻辑主语。在中国古诗中, 人称代词“我”很少使用或有意省略。从美学上讲,诗人偏好不露声色地为形之于外的情感营造一个远距离的意境或场景, 以便读者能步入其中, 触景(托·斯·艾略特所谓“客观对应物”)而生类似之情。诗人往往退隐于场景之外, 作为隐含的发言者, 或者像在这首诗里一样, 在场景中扮演第三人称的角色。第二行的“暮”与“新”之间有着强烈的对比。末两行所描写的并非如其所貌似的那样, 是纯粹的客观呈现的意象, 因为“低”和“近”二字暗示了隐含的观看者(即“客”)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这两个字只应被视为及物动词

而不是形容词。

叶教授认为这两字“有歧义”。他说: “倘若我们把…低?字当做形容词而不是动词来看, 这句诗就成了三个视觉意象: 野旷/ 天/低树。”这是典型的费诺罗萨式或庞德式的误读, 凡是熟悉古典文学的中国读者都不可能犯这种错误。我们知道, 中国诗里有一个规则:音义统一且五言句通常以2/ 3 或2/ 2/ 1 的音节分组。因此这个句子只能读作“野旷/ 天低树”或者“野旷/ 天低/ 树”。而后一种断句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在2/ 2/ 1 结构中, 只有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才可以放在句末, 例如“国破/ 山河/ 在, / / 城春/ 草木/ 深”; 如果句末是个单音节名词, 那它就自动附加在前面的双音节词组后面, 共同构成一个三音节词组, 因为孤立的单音节名词在句末听起来怪异而无意义。显然, 只有前一种读法是正确的。

既然“近”字很明显是个及物动词, 从对偶句之间的平行对应结构可以推断出处在相同

位置的“低”字也应该是个动词, 尽管这两个字在正常情况下是形容词。进一步说, 这两句诗都是包含着一个类似的条件从句的复合句。“野旷”和“天低树”, “江清”和“月近人”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后面的观感须以前面的观察为条件。因此, 这两句绝不能被看做与前文无关的简单的“文字图画”。实际上, 它们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转移话题的手法。

这首诗的诗眼是个“愁”字。然而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愁? 诗人并没有继续直言他那欲说还休的愁绪, 而转到轻松的、似乎无关的话题上去。(事实上,“月”这个意象的联想含义已经明白告知中国读者那是一种什么愁了, 但对于西方读者却不一定有同等的启示。关于这点我们后文再讨论。) 尽管句法稍复杂, 但这首诗并没有多少可作歧义理解的余地。笔者试将此诗直译为“Moving the boat to moore by the misty islet , /The traveller feels his sorrow renewed as the day becomes old. /On the horizon wide , trees appear lowered by the sky ; /In the river limpid ,the moon floats nearer to man. ” (移船停泊在薄雾中的小洲旁, / 旅客的忧愁随着白昼的迟暮又涌上心头。/ 广阔的地平线上, 树木显得被天穹压低; / 清澈的江水中, 月亮漂浮得离人更近。) 试比较以下译诗:

第一组

I steer my boat to anchor by the mist-clad river eyot

And mourn the dying day that brings me nearer to my fate.

Across the woodland wild I see the sky lean on the trees ,

While close to hand the mirror moon floats on the shining streams.

翟理斯(Herbert A. Giles) 译(1898)

Our boat by the mist-covered islet we tied.

The sorrows of absence the sunset brings back.

Low breasting the foliage the sky loomed black.

The river is bright with the moon at our side.

弗莱彻(W. J . B. Fletcher) 译(1919)

While my little boat moves on its mooring mist ,

And daylight wanes , old memories begin. . .

How wide the world was , how close the trees to heaven !

And how clear in the water the nearness of the moon !

宾纳(Witter Bynner) 译(1920)

At dusk I moored my boat on the banks of the river ;

With the oncoming of night my friend is depressed ;

Heaven itself seems to cover over the gloomy trees of the wide fields. Only the moon , shining on the river , is near man.

克里斯蒂(Arthur Christy) 译(1929)

I move my boat and anchor in the mists off an islet ;

With the setting sun the travelerps heart grows melancholy once more. On every side is a desolate expanse of water ;

Somewhere the sky comes down to the trees

And the clear water reflects a neighboring moon.

杰宁斯(Soame Jenyns) 译(1944)

第二组

Moving boat , mooring , smoke-shore.

Sun darkening : new sadness of traveler.

Wilderness , sky lowering trees.

Limpid river : moon nearing man.

译者不详(1975 ?)

Boat moves to moor mid shore-smoke.

Sun sinks. Traveler feels fresh sadness.

Wilderness

Sky

Low trees

Limpid river

Moon nears man.

译者不详(1975 ?)

A boat slows , moors by beach-run in smoke.

Sun fades : a traveler's sorrow freshens.

Open wilderness.

Wide sky.

A stretch of low trees.

Limpid river.

Clear moon close to man.

译者不详(1975 ?)

我们先看第一组的五种译文。自第一行起, 所有的译者都把发言者确认为第一人称的“我”或者复数形式的“我们”, 这在原文中是不存在的。当然这是为了迁就英文的语法规则和诗歌惯例。然而为什么不是第三人称的“他”或者第二人称的“你”呢? 在克里斯蒂的译文里, 甚至在第二行又冒出个“my friend” (我的朋友) 来。显然他把“客”字的含义误解成“客人”了, 而这个“客”字其实等于现代汉语里的“旅客”的意思。这又是一个选词偏差的例子。同一行的“新”可有多义, 既可以作形容词“新的”解, 又可以作不及物动词“更新”解。当然, 这里作动词解意更长。客愁原不是新愁, 而是旧愁重新涌上来而看似新愁。

弗莱彻和杰宁斯分别正确地译成“. . . back”(.....回来) 和“once more” (再度) : 宾纳则更胜一筹, 他挖掘出深层的含义并另辟蹊径,译成“old. . . begin” (旧的......又开始了) 。末两行颇令这些译者们头疼, 他们的演绎则五花八门。其确切含义我们已在上文详尽讨论过了。叶维廉如是评价了这些译作:

......这些都是对原始经验形式的二手加工, 是对完整图象的割裂肢解。自翟理斯以下的所有译者, 想必都受到了原文句法残缺的误导, 以为汉字是一种速记符号,犹如电报一般, 于是义不容辞地把速记符号译成正常语句, 把诗译成散文, 而且一路加注以助理解, 却不知道那些文字乃是指向更微妙的蕴藉美之色调的“指示标”,散文化、分析性、语句正常化的演绎过程会将其完全破坏。

其实如我们以上所分析的, 原文句法并不十分残缺, 我们完全可以分析出各个语法要件, 并据上下文意补足省略的成分。

现在来看第二组, 叶氏指导学生所作的三篇实验性译文。他们是否以其特别的英语更好地传达了原诗信息呢? 首先, 从整体效果来看: 原诗流畅而有韵律, 而译文却断断续续、不规则、不合正常语法。其次, 从上文的讨论可知, 原诗并非没有主观评论和逻辑顺序, 所以其风格至多可称为现实主义或印象主义, 而不是意象主义的, 后者是那些译者们试图给其译文贴上的标签。由于上文已经详尽解释过了, 故关于选词确当与否的细节问题我们就不再讨论了。但有一个问题必须指出: 可能是为了意象具体的缘故, 三篇译文都把“有歧义”的“日”字理解成太阳, 而其实此字与“暮”(意思是日晚而非日落) 字

搭配的时候, 意思却是“日子”、“白昼”或“天色”的意思。实际上, 这些实验译品大抵基于逐字对应法, 不仅生硬, 而且是对中国古诗句法的不正确模仿。它们追随费诺罗萨的虚假前提, 只是较他在笔记本上所做的工作稍有改进, 并未超越庞德的“创作”。除了费诺罗萨所记录的“毛利教授和有贺教授的释读”之外, 在20 世纪30年代, 中国学者陆志韦在其关于中国诗的英文讲稿(1935) 中也使用了类似方法来释译例诗。更早些时候, 阿瑟·韦利在其《中诗英译续编》(1919) 的序言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早春独登天宫阁(白居易)

天宫日暖阁门开,

独上迎春饮一杯。

无限游人遥怪我,

缘何最老最先来。

Tien-kung Sun warm , pagoda door open ;

Alone climbing , greet Spring , drink one cup.

Without limit excursion-people afar-off wonder at me ;

What cause most old most first arrived !

这只是初译稿, 他视之为尚待雕琢成诗形的毛坯。可是, 我们能看出这种逐字对译与那些实验译品有多少不同之处吗? 尽管如此, 这类有意或无意的实验至少产生了一种有

益的副效应, 给意象派及其后来者打开了一个新境界,丰富了英语诗歌的表现技巧。威·休·奥登在长诗《漫游者》中运用的一种无主语、无冠词的文体, 在句法结构上就与

中国古诗有着惊人的相似:

There head falls forward , fatigued at evening ,

And dreams of home ,

Waving from window , spread of welcome ,

Kissing of wife under single sheet ;

But waking sees

Bird-flocks nameless to him , through doorway voices

Of new men making another love.

在那里, 傍晚时分困倦, 头朝前低垂,

梦见家、

窗口的招手、一片欢迎、

薄被单下面妻子的亲吻,

可是醒来却看见

不知名的鸟群; 通过门廊传来

新来的人们又一次调情的声音。

奥登是否从中国诗的英译文中受到启发,我们不得而知, 但重要的是, 他的创作暗示或印证了照中国古诗的本来面目来英译的可行性。

韵律和体式

许多翻译家和评论家都坚持, 诗翻译出来应当还是诗。他们之中有些人明显或暗含地强调诗的体式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此话当真, 那么问题在于, 一首译诗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诗体。一种常见的方法是, 给散文译稿披上译入语中任何合适的现成诗体, 理雅各译《诗经》, 亚历山大·蒲柏译荷马史诗就是用的这种法子。如此一来, 英语读者会发现荷马吟唱着英雄双韵体, 李白写作着自由体, 却丝毫不了解古汉语或古希腊语诗律。这种归化法当然不能使英语诗歌体式有所补益。如我们所知, 多数近代英诗体式都输入自其它欧洲语言, 例如英雄双韵体源自法语, 商籁体源自意大利语,它们都对英语诗歌做出了极大贡献。那么, 对于与英文相距甚远的中文, 是否有可能有所借鉴呢? 也许以下

事实还不广为人知, 早在19世纪中期, 英语读者就已通过埃德华·菲兹杰拉德翻译的波斯诗人莪默·海亚姆的《鲁拜集》欣赏到了对一种非常流行的中国诗体的模仿的模仿。某些学术研究发现, “鲁拜体”可能源自中国的“绝句”, 即一种每行五音或七音、韵式为aaba 的四行诗体, 很可能是晚唐时期由某些能写汉语诗的旅华波斯商人和学者传到波斯去的。绝句恐怕是最容易被英诗吸纳的中国诗体了。请看W. J . B. 弗莱彻翻译的

赵嘏的《江楼有感》:

独上江楼思悄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

风景依稀似去年。

REGRETS

Upon the River Tower alone how sorrowful am I !

The moonbeams join the water ; the water meets the sky.

All those who came this Moon to view , ah ! whither are they gone ?

This scene appears to me like one of ages long gone by.

每行七个音步, 韵式是aaba , 一共四行, 这与原诗的七绝体式十分契合。一韵到底的较长诗体对英语译者来说会是件非常棘手的事。马致远的原诗(曲) 句句押韵(一种韵) , 而上文所引两首译诗, 一首是自由体, 另一首费尽心思还是在五句里面押了两种韵(换了一次韵) 。阿瑟·韦利坦陈: “原诗有时通篇一韵到底, 在英语里要制造类似的押韵效果, 简直不可能。”

或许也没这个必要, 因为英语诗歌中有太多的近似音频繁重复听起来会不顺耳。有一回, 我听一位中国译者朗诵他摹仿汉语律诗体式———即八句里面有五句押韵的那种诗体———英译的一首中国古诗。他押起韵来比原诗更厉害———居然句句都押上了韵, 但是听起来效果却单调沉闷。韦利聪明地在其翻译中省去了押韵, 而仅仅致力于通过以一个英语重读音节对应一个汉字, 重现类似于原诗的整齐的节奏效果。他“发展了……基于杰拉德·曼雷·霍普金斯所谓…弹跳节奏?之上的一种音步格式”。不仅如此, 他还模仿中国

诗的行尾停顿。似乎此后问世的译文在形式上越来越趋于松散。有些连“自由体”都称不上, 只能算是“分行散文”, 例如弗洛伦丝·埃斯库翻译的《杜甫诗选》(1929) 。再后来, 又有不同倾向的种种实验。从上文援引的例子可窥斑见豹: 有些译者力图打破原诗句法、体式等形式结构, 从而制造前卫的拼贴画效果, 另一些则尝试更严格的韵律。

典故

对中国人来说, 月亮含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月亮的盈亏象征着人的离合。因为月亮在不同时地为人们所共享, 所以它能让人想起时空里相距遥远的人(参见上文所引的赵嘏的诗) 。尤其是中秋月圆, 差不多成了收获时节家庭团聚的代名词。所以, 孟浩然笔下的月亮意象暗示着旅人的忧愁其实就是乡愁。这差不多是陈腔滥调的表达, 在英译文里却因丢掉了原有的联想涵义而显得相当新鲜自然了。然而, 如果没有给英语读者传达这层涵义, 就不能说是等效翻译。

联想的极端形式就是典故, 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诗中用典, 是一种至少自唐朝以来就历久不衰的时尚。但是译者总将其视为畏途, 他们似乎有意回避那些“用典繁多、须做大量注释的诗作”。因为典故承载着大量的

文化联想意义, 其凝炼深受本土读者喜爱, 其庞杂却易使外国读者迷惑。有些论者和译者觉得给译诗加注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另一些则认为加注是必要的, 以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的全面内容和风格, 同时丰富其有关外国文化的知识。我们试从李白的《长干行》中摘取一联为例, 来看看不同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是怎样处理诗歌典故的。

长存抱柱信,

岂上望夫台。

第一组

. . . . . . . . . . . . . . . . . . .

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out ?

庞德(Ezra Pound) 译(1915)

My troth to thee till death I keep for aye :

My eyes still gaze adoring on my lord.

弗莱彻(W. J . B. Fletcher) 译(1919)

That even onto death I would await you by my post

And would never lose heart in the tower of silent watching.

宾纳(Witter Bynner) 译(1929)

Rather than break faith , you declare you'd die.

Who Knew I'd live alone in tower high ?

许渊冲(Xu Yuan-zhong) 译(1988)

第二组

We swore to be true with a“beam-clasping”faith ,

And the thought of his absence was pain.

冈特(T. Gaunt) 译(1919)

I often thought that you were the faithful man who clung to the bridge post , That I should never be obliged to ascend to the Looking-for-Husband ledge.

艾米·罗厄尔与弗洛伦丝·埃斯库(Amy lowell & Florence ayscough) 合译(1921)

You always kept the faith of Wei-sheng ,

Who waited under the bridge , unafraid of death ,

I never knew I was to climb the Hill of Wang-fu

And watch for you these many days.

小钿薰良(Shigeyoshi Obata) 译(1922)

If you have the faith of Wei-sheng.

Why do I have to climb up the waiting tower ?

叶维廉(Wai-lim Yip) 译(1976)

第一组: 庞德的译文干脆不见了前半句,后半句成了孤零零的问句: “为什么我要登

上了望台呢?”谁知道呢? 弗莱彻前半句倒译释得简明恰当, 但后半句却完全误解了。宾纳译出了两个典故的关键字眼, 却由于对后半句里

典故的误解而似乎把它们掺合到一块儿了(是( “台”的“柱”?) , 从而使得译文的意思流于肤浅。原文的意思其实是: “我从未料想到我竟会上望夫台”, 是意识到现实与理想大相径庭之后, 流露出的一种失望情感。“台”字更可能指的是天然的平坦高地, 比如说悬崖, 或艾米·罗厄尔和弗洛伦丝·埃斯库的译文中的“ledge” (岩礁) , 而不是人工建筑。因此, 望夫台很可能是个登高望远的地方, 而非如许渊冲所理解的, 是个可供人居住的“tower” (楼台) 。原诗前半句缺失的主语可能有歧义: 若作“我”解, 则全联表达发言者的悲伤之情,意谓“既然我如此忠贞, 就不该遭受与丈夫长久别离的厄运”; 若作“你”解, 则是对受言者不守誓言的严厉责备。但后一种理解与全诗的整体气氛不符。许教授的译文就是基于后一种理解的。这一组译文的共同特点是, 都想方

设法阐释典故而避免加用注释。

第二组: 冈特对前半句诗的主语做了第三种解读, 将其确定为“我们”。他逐字直译了“抱柱信” (“beam-clasping”faith) , 并加了一个注: “这成语来自一个故事, 一对年轻人相约在桥下相会。男方先到, 便躲在桥下守着一根柱子等。洪水涨上来, 他还抱着柱子忠实地等着, 直至被淹死。”但他对后半句的典故却没有解释。艾米·罗厄尔和弗洛伦丝·埃斯库的译文同下面两个例子一样, 存在主语问题。除此之外, 他们按字面译出了典故, 然后加上了注。小钿的译文已经够费词了, 但他还是加了一个详细的脚注。叶教授的译文简洁明了, 却也加了注解。另外, 他和小钿的译文都不能说是完全的直译, 因为原诗中并未提及第一个典故中男主角的名字。我们最好这样理解: 诗人用典是取典故的喻义, 所强调的是一般意义,而非史实细节。就上文所举第一个典故而言,冈特的翻译相对来说要忠实一些。这一组四种译文的共同之处在于, 都不同程度地采取按字面意义直译并相应加注的方式。我们再来看其余的两例注释, 看它们是否更有助于理解原诗: “尾生, 公元前6 世纪人, 是一个守信的年轻人。他约好一个女孩在长安一座桥下相会, 并在那里等她。虽然女孩没有出现, 河水又开始上涨, 但他始终不离开桥柱, 最后淹死了。” (小钿) “下行中的望夫台的字面义是等候丈夫的楼台或石台, 说的是一个女子在山上等候丈夫回来的故事。有一种说法是, 她因久候而变成了一块岩石。” (叶维廉)

在某种程度上, 两组中多数译者都倾向于把这两个典故(或其一) 的比喻用法当成写实。第一组译文, 虽然读来顺畅, 但读者却只能囿于译者诠释的字面意义。第二组读来可能须费一番停顿和思量, 但至少额外奉送了两个美丽的中国故事。倘若读者在装备了

更多中国文化和心理知识之后再读一过, 难道不会更深地理解, 更好地欣赏这首诗么? 翻译要求译者有更多的勤奋和耐心, 而非机巧; 对于读者亦复如是。

结语

中国古诗的英译已发展了将近两个世纪。无可否认, 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译者———既有以英语为母语的又有中国的———加入这场展现语言和文学才能的竞赛之中, 越来

越多优质译品纷纷问世。然而, 一直以来问题与成就似乎总是并存。归根结底, 译者的才能至关重要,其次才是翻译的方法。

虽然中国古诗语言有许多的语法省略, 但在中国人听来仍相当自然流畅, 理解起来并不费力。简单一些的诗句甚至现今的学童也能轻易地懂得。然而一旦被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中多数美感就丢失了。现代汉语与古汉语显得泾渭分明, 但中国古诗和现代新诗的英译文却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差别。因此, 欲使中国古诗的英译文有别于中国新诗的英译文, 问题大致就在于如何在英译文里保留中国古诗的特点。以此为目的, 复古和创新或许都有其意义所在。

许渊冲经典诗句翻译[超级打印版]

关雎 Cooing And Wooing 关关雎鸠,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在河之洲. A pair of turtledoves; 窈窕淑女,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君子好逑. A fair maiden he loves. 参差荇菜,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左右流之. 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 窈窕淑女,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寤寐求之.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 求之不得,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寤寐思服. He can not fall asleep, 悠哉悠哉, 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 辗转反侧. So deep in love, so deep! 参差荇菜,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左右采之. 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 窈窕淑女, O lute, play music bright 琴瑟友之 .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 参差荇菜,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左右芼之. On cress cooked till tender! 窈窕淑女, 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 钟鼓乐之.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 垓下歌XIANG YU’S LAST SONG 项羽 XIANGYU 力拔山兮气盖世, I could pull mountains down, oh! With main and might 时不利兮骓不逝。 But my good fortune wanes, oh! My steed won’t fight. 骓不逝兮可奈何! Whether my steed will fight, oh! I do not care. 虞兮虞兮奈若何! What can I do with you, oh! My lady fair!

唐诗英译的音美

唐诗英译的音美、形美、意美 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诗的语言特别优美和精炼。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包涵无穷的意象和联想,例如李清照笔下的“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就将诗人的离愁别绪,“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又如叶芝笔下的“gyre”(螺旋),则代表了他有关人性以及人类文明的矛盾运动的整个理论体系。 读诗并不仅仅是读它语言本身,而是透过语言的表象,读出它背后所蕴涵的深意。所以说“诗在言外”。如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所说的唐诗的境界:“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西人约伯特(Joubert)也说:“佳诗如物之有香,空之有音,纯乎气息。”又说:“诗中妙境,每字能如弦上之音,空外余波,袅袅不绝。”(据钱钟书)而诗最重要的则是这“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者说“诗意”。而这一切独特性都构成了诗的困难。 “读诗难,写诗难,译诗更难。”因为就涉及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读诗的异国读者能够从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美的快感。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许渊冲在他的《谈唐诗的英译》一文中指出,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但在他看来,“三美”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语言所携带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面的差异,要想百分之百地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是很难做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音美”。(许渊冲,诗译英法惟一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诗的句法而言,该诗从头到尾就没有一个主语:谁的床前?谁在怀疑映照在地上的月光是寒霜?谁在望月?谁在思故乡?可以是我、你、他、她、我们、你们、他们。对比英语,英语的句子中主语是不可以省略的,这就构成了的困难。一般者总是要加上主语“我”,如Arthur Cooper所的:Before my bed There is bright moonlight, So that it seems Like frost on the ground. Lift my head, I watch the bright moon, Lowering my head, I dream that I’m home.

许渊冲经典诗句翻译

导读:8月2日,在柏林举办的第二十届世界翻译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上,许渊冲教授荣获国际译联2014年“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FIT“Aurora Borealis”Prize for Outstanding Translation of Fiction Literature),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一起去看看许老的那些“神翻译”! 关雎 Cooing And Wooing 关关雎鸠,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在河之洲. A pair of turtledoves; 窈窕淑女,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君子好逑. A fair maiden he loves. 参差荇菜,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左右流之. 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 窈窕淑女,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寤寐求之.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 求之不得,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寤寐思服. He can not fall asleep, 悠哉悠哉, 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 辗转反侧. So deep in love, so deep! 参差荇菜,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左右采之. 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 窈窕淑女, O lute, play music bright 琴瑟友之. 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 参差荇菜,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左右芼之. On cress cooked till tender! 窈窕淑女, 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 钟鼓乐之.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 垓下歌 XIANG YU’S LAST SONG 力拔山兮气盖世, I could pull mountains down, oh! With main and might, 时不利兮骓不逝。 But my good fortune wanes, oh! My steed won’t fight. 骓不逝兮可奈何! Whether my steed will fight, oh! I do not care. 虞兮虞兮奈若何! What can I do with you, oh! My lady fair! 回乡偶书 HOME-COMING 贺知章 He Zhizhang

唐诗英译1

高玉昆:唐诗英译 唐诗英译工作在当今世界日益频繁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传播辉煌的唐诗艺术、促进世界诗歌创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回顾历史,面对现实,考察了近百年的唐诗英译历程,结合翻译理论的发展,归纳分析了唐诗英译实践和理论建设中的不同方向及其探索。一种是重视声韵,用传统英语诗律翻译唐诗,以求再现唐诗的整体美;一种则注重意象,用自由的散体译诗,以求传达唐诗艺术的真质。在主张以自由体译诗的学者、译家中,也各自有不同的努力,或简省、或详尽;或照顾到韵脚,或全抛开押韵和诗行,他们都有各自的成功与不足。本文认为,应在今后的唐诗英译工作中,把这两种方向结合起来,努力解决翻译中形式与内容、韵律与达意的矛盾,达到一种“化境”。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将有益于世界文学的发展及中西方文化交流。 一 具有辉煌艺术成就的我国唐代诗歌,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李白和杜甫等伟大诗人的诗篇传遍了各个大陆,受到各民族人民的喜爱,特别是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据今所知,西方最早大力进行唐诗英译工作的是18世纪英国汉学家、诗人詹尼斯(S.Jenyns),其遗作经后人整理,编成《唐诗三百首选读》及《续集》(Selections from the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A further Selections from the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于20世纪40年代在伦敦出版。最早英译唐代诗人专集的是小薰良(S.Obata),其《李白诗集》(The Works of Li Po, the Chinese Poet),于1922年在纽约出版。最早英译唐诗选本的是宾纳(W.Bynner)和江亢虎合译的《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The Jade Mountain,a Chinese Anthology BeingThree Handred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为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的全译本,1929年在纽约出版。自上世纪末以来,其他著名的唐诗英译家有戴维斯爵士(Sir J.F.Davis)、翟理斯(H.A.Giles)、庞德(E.Pound)、克兰默一宾(L.CranmerByng)、韦利(A.Waley)、洛维尔(A·Lowell)、弗莱彻(W.J.Fletcher)、洪业(煨莲,William Hung)、柳无忌、欧文(S.Owen)等等,他们做了大量的唐诗英译工作。 唐诗的英译工作不仅把唐诗艺术介绍给英语世界,使西方读者得到美感享受,而且还对英语世界的新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现代派诗人庞德、艾略特(T.S.Eliot)就深受唐诗艺术的影响,从中寻找欧美新诗运动的推动力,为世人所共知。美国批评家卡茨(M.Katz)就注意到意象派女诗人洛维尔的诗《凌晨两点:一条伦敦大街》(A London Thoroughfare:2 a.m.)与杜甫《月夜》的关系,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在闺房中倚窗望月的妇女形象。美国当代诗人雷克斯洛

许渊冲唯美的诗文翻译汇总

许渊冲唯美的诗文翻译汇总 导语:XX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英语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金岳霖当年翻译《毛泽东选集》时,译到“吃一堑,长一智”,一时犯了难,不知如何下手。钱钟书遂支招,译作A fall into the pit,a again in your wit。译文跟中文一样对仗而且押韵,实在翻译中的上品了。 金岳霖有个学生,叫做许渊冲。 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 XX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许渊冲译: A Great Wind Liu Bang A great wind came forth, the clouds rose on high. Now that my might rules all within the seas, I have returned to my old village. Where will I find brave men to guard the four corners of my land?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许渊冲译: Tune: Sunny Sand Autumn Thoughts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

许渊冲经典诗句翻译[超级打印版]

关雎Cooing And Wooing 关关雎鸠,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在河之洲. A pair of turtledoves; 窈窕淑女,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君子好逑. A fair maiden he loves. 参差荇菜,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左右流之. 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 窈窕淑女,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寤寐求之.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 求之不得,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寤寐思服. He can not fall asleep, 悠哉悠哉,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 辗转反侧. So deep in love, so deep! 参差荇菜,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左右采之. 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 窈窕淑女, O lute, play music bright 琴瑟友之.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 参差荇菜,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左右芼之. On cress cooked till tender! 窈窕淑女, 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 钟鼓乐之.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 垓下歌XIANG YU’S LAST SONG 项羽XIANGYU 力拔山兮气盖世,I could pull mountains down, oh! With main and might 时不利兮骓不逝。But my good fortune wanes, oh! My steed won’t fight. 骓不逝兮可奈何!Whether my steed will fight, oh! I do not

论文化差异与唐诗英译

论文化差异与唐诗英译 【摘要】自古以来,文化与翻译互相依赖,互为补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枚奇葩需要借用翻译活动推向世界,而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阻碍了这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因此,理解文化差异、加强文化交流是提高唐诗翻译的根本,也是全世界理解和欣赏唐诗文化的关键。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交流;唐诗;欣赏 Abstract: For many years, translation activity and cultural sense are indispensable from each other. The poems produced in Tang dynasty, a cultural relic in Chinese history, needs to spread and be appreciated by the whole world. Bu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 has slowed down its influence and speed. Therefore, to enhance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is the key to perfect the translation of pomes in Tang dynasty, which can also better westerners’ appreciation to our ancient cultural achievements.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communication,poems in Tang Dynasty,appreciation

中国古诗名英文翻译对照

中国古诗中英文翻译对照 2009-12-16 19:57 来自《英译唐诗名作选》作者:龚景浩 爱国华侨龚景浩先生数年前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英译中国古词精选》,受到读者得欣赏与欢迎。她虽超过古稀之年,体力渐衰,但仍坚持诗歌翻译得爱好。夜间常失眠,默诵唐诗,译成英文诗来消遣。 静夜思李白 Musings on a Quiet Night Li Bai 游子吟孟郊 For Her Son Who'll Be Away for a While Meng Jiao 春晓孟浩然 Spring Morn Meng Haoran 登鹳雀楼王之涣 Going up the Stork Tower Wang Zhihuan 相思王维 Love's Yearnings Wang Wei 悯农二首(一) 李绅 Sympathy for the Peasants ( I ) Li Shen 悯农二首(二) 李绅 Sympathy for the Peasants ( H ) Li Shen 竹里馆王维 A Cottage Among Bamboos Wang Wei 寻隐者不遇贾岛 Visiting a Recluse but Finding Him out Jia Dao 江雪柳宗元 Snow on the River Liu Zongyuan 回乡偶书(一) 贺知章 Random Homeing Writings ( Ⅰ ) He Zhizha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Missing My Brothers on Double Ninth Day Wang Wei 乐游原李商隐 A Spin Round Ancient Plain Li Shangyin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Seeing off a Friend at Ancient Plain Bai Juyi 山中送别王维 Seeing off an Old Friend from These Mountains Wang Wei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Parting from a Friend at Yangzhou Zheng Gu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Sending off a Friend Who Has Been Appointed a County-Level Official in Far-Away Sichuan Wang Bo 望月怀远张九龄 Gazing at the Moon and Thinking of Someone Faraway Zhang J iuling 白石滩王维 White Stone Beach Wang Wei 鸟鸣涧王维 Birds Chirping over the Hill Creek Wang Wei 春夜喜雨杜甫 Propitious Rain Falling at Midnight Du Fu

英译古诗词中意境的传达

英译古诗词中意境的传达 【摘要】将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途径。如何在这两种大相径庭的文字中架起桥梁,不但翻译文字,更传达意境,是译者面临的一大问题。 【关键词】古诗词;意境;翻译;传达 Abstract: It’s a good way to develop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y translating Chinese ancient poems into English. How to fill in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totally different cultures is the problem that the translators should solve now. Key Words: ancient poems;artistic conception;translating communication 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它不仅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无尽的滋养,同时也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在东西方文化互相学习探索融合的今日世界,短小精悍的诗词及其译品正可以凭着这种优势充当中外文化交流的试金石。在这一领域,已经有不少有才能的翻译家涉猎其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本文也将在这一领域进行粗浅的探索。 唐诗是我国诗歌成就最高的时代。天才诗人灿若星辰,诗因此也成为这个朝代文学的最重要形式。后来的朝代虽然也尽力模仿,想要再创出诗的辉煌,终究是笔力不逮。所以,文学一代不及一代。具体来说,唐诗按形式可分为乐府,古风,律诗和绝句几种。较为常见的律诗因格律严密,故此得名。它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一共八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主要有五律七律两种。绝句的“绝”意思是“截,断”。它一般仅有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所以简称为五绝七绝。下文的探讨将以此类型唐诗为主。 词起源于隋朝,兴盛于宋代。全名为“曲子词”,现在“曲子”的唱法已经湮没无存,只剩下文辞供人欣赏。词作为“诗余”,在有宋一代,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只能作为诗的补足品存在。在词中大多表达的多是儿女情长,莺歌燕舞,而少书生意气,家国之念。当然,这一点在宋朝后期有了巨大转变。这终于使得宋词成为可以代表宋朝的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在世界文学之林中与唐诗比肩。词按长短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等几种。 对于诗词的可译性问题,翻译界一直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诗词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汉字与西洋文字的差别显而易见,翻译成英文只能韵味尽失,诗词之所以为诗词的大部分要素将丧失殆尽,不能让英语读者真正领略诗词之美,从而得出结论:诗不可译。另外一方则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宋词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真正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起到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虽然在具体的技术问题上,仍有许多细节处有待商榷和改善。但诗是可以译的。随着一代代翻译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创造性劳动,越来越多的佳作出现在中外读者面前,许多技术问题在译者的不懈努力下,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解决。我认为,在中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我们不止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也要善于把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去。借助英语这一强大的传媒,这个愿望是有可能实现的。下面,我将通过具体的诗词范例来探讨诗词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在此之前,我先来谈谈唐诗宋词的意境问题。意境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绘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在宗白华先生的文章《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他指出人与世界的接触,因为关系的层次不同,可分为五层境界:“为满足生理和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

(完整版)英文版《声声慢》许渊冲译

声声慢Tune:"Slow, Slow Tune" [许渊冲译]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凄凄惨惨戚戚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Hardly warmed up By cup on cup Of wine so dry, Oh, how could I Endure at dusk the drift Of wind so swift?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It breaks my heart, alas!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 *****************************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而今有谁堪摘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 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Sitting alonw at the window, how Could I but quicken The pace of darkness which won't thicken?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On parasol-trees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Oh! 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 Beyond belief?

论唐诗英译

论唐诗英译 一 具有辉煌艺术成就的我国唐代诗歌,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李白和杜甫等伟大诗人的诗篇传遍了各个大陆,受到各民族人民的喜爱,特别是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据今所知,西方最早大力进行唐诗英译工作的是18世纪英国汉学家、诗人詹尼斯(S.Jenyns),其遗作经后人整理,编成《唐诗三百首选读》及《续集》(Selections from the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A further Selections from the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于本世纪40年代在伦敦出版。最早英译唐代诗人专集的是小tián@①薰良(S.Obata),其《李白诗集》(The Works of Li Po, the Chinese Poet),于1922年在纽约出版。最早英译唐诗选本的是宾纳(W.Bynner)和江亢虎合译的《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The Jade Mountain,a Chinese Anthology BeingThree Handred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为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的全译本,1929年在纽约出版。自上世纪末以来,其他著名的唐诗英译家有戴维斯爵士(Sir J.F.Davis)、翟理斯(H.A.Giles)、庞德(E.Pound)、克兰默一宾(L.CranmerByng)、韦利(A.Waley)、洛维尔(A·Lowell)、弗莱彻(W.J.Fletcher)、洪业(煨莲,William Hung)、柳无忌、欧文(S.Owen)等 等,他们做了大量的唐诗英译工作。 唐诗的英译工作不仅把唐诗艺术介绍给英语世界,使西方读者得到美感享受,而且还对英语世界的新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现代派诗人庞德、艾略特(T.S.Eliot)就深受唐诗艺术的影响,从中寻找欧美新诗运动的推动力,为世人所共知。美国批评家卡茨(M.Katz)就注意到意象派女诗人洛维尔的诗《凌晨两点:一条伦敦大街》(A London Thoroughfare:2 a.m.)与杜甫《月夜》的关系[1],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在闺房中倚窗望月的妇女形象。美国当代诗人雷克斯洛斯(K.Rexroth,中文名字叫王红公)曾说:“我认为中国诗对我的影响,远远大过其他的诗。我自己写诗时,也大多遵循一种中国式的法则(a kind of Chinese rule)”[2]。他曾大量翻译唐诗并予以发表。1969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当代诗选《赤裸的诗:近年美国开放体的诗歌》(Naked Poetry:Recent American Poetry in Open Forms),选录16首他的诗作,其中14首其实是杜甫等人诗的英译,由于他年辈较早,所以他的诗作列于书首,诗评家们诙谐地感叹道,美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序幕原来竟是由中国唐诗开启的[3]。当代诗人勃来(R.Bly)也承认他自己以及他朋友们的确受到白居易、李贺等唐代诗人的影响[4]。 在我国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今天,面对世界东西方日益增强的文化交流,我国的唐诗英译工作正处于一个新的繁荣时期。80年代以来,国内已大量出版发行由我国学者、译家翻译的唐诗译本,如杨宪益的《唐宋诗文选译》(与格雷蒂斯Gladys合译)、徐忠杰的《唐诗二百首新译》、王守义的《唐宋诗词英译》(与诺弗尔J.Neville合译),吴钧陶的《杜甫诗英译》、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新译》、《李白诗选译》、《唐诗一百五十首英译》、张廷琛的《唐诗一百首英译》(与魏博思Bruce M. Wilson合译),以及翁显良的《古译英译》等。 众所周知,把不同民族的文学、特别是诗歌,从语言形式到思想感情进行翻译,是一件难度极大的工作,因而西方流传一句意大利谚语:“翻译者即叛逆者”(Traduttore traditore)。许多诗人、理论家们也持有“诗不可译”观点,诗人雪莱(P.B.Shelley)在《诗辩》(Defense of Poetry)中认为,企图把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搬移到另一种语言,就好比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来化验出它的颜色和香味的数据,“因此,译诗是徒劳无功的”[5]。弗罗斯特(R.Frost)也认为诗一经翻译就会失去它自身的特质(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语言学家雅各布森(R.Jakobson)断定诗严格说来是不能翻译的[6]。话虽然说得令人沮丧,但自詹尼斯以来的优秀译家的唐诗英译实践证明,诗是可以趋近准确而传神地译成另一种语言形式,在另一国度传诵。唐诗英译工作还将继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歌德(J.W.Goethe)在1827年7月写给苏格兰作家卡莱尔(T.Carlyle)的信中说:“无论说翻译有什么不足之处,

古诗英译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Liangzhou Lines The Yellow River reaches high beyond the clouds; Amid the massive mountains lies the solitary of a town. From a flute Willow Song wails forth, but why? Beyond Jade Gate Pass, spring winds will never climb.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The Gully of Twittering Birds --- Wang Wei Idly I watch the cassia petals fall; Silent the night and empty the spring hills; The rising moon startles the mountain birds; Which twitter fitfully in the spring gully.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Far Away on the Frontier As in the Han and the Qin Dynasties the same fortes and the same moon; How are men on the expedition able to come home soon? Were the Flying General who’d struck the Dragon Town with fear Still alive, the Hun steed’s have been kept beyond Yinshan—the frontier!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The Love Pea The love peas flourish in a southern clime; In spring with tender twigs they reach their prime. ’Tis wish’d thou’ll gathe r plenty of their seed — The token best of love sincere indeed!

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

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 并没有什么道理的。 下面整理了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品析《孙子兵法---势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击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On Military SituationSun WUSun Zi says: To manage a large army is the same in principle as to manage a small one. Itis a matter of organization. To direct a large army in war is the same in principle as to direct asmall one. It is a matter of unified command and order. The whole army may suffer from anall-out attack from the enemy but does not sustain a defeat. This is because extraordinaryand ordinary forces are skillfully operated. The army may deal the enemy a heavy blow as agrindstone crushes an egg. This is an example of beating the weak with the strong.It is a general rule in war that the ordinary force is used to engage and the extraordinaryforce to win victory. The warcrafts of a commander skilled in using extraordinary force to winvictory are as inexhaustible as boundless heaven and earth or as endless as flow of runningrivers. Although they have come to an end, they can start again like the motion of the sun andthe moon. Although they have died away, they can be reborn like the changing of the fourseasons of a year. There are no more than five musical notes, but there combination wouldmake more

许渊冲论文: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许渊冲论文: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中文摘要】翻译学在当今世界变得原来越重要,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通过翻译活动处理政治事务、协调全球经济贸易、促进文化交流。当今世界思想文化、角色力量、话语权力等被称为“软实力”的因素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各国对中国的文化文学产生出更浓厚的兴趣。同时,国内学者正迫切地将更多更优秀的中国文学与文化推而广之,以便更好地宣传中国,令世界各国共享中国的文明文化,共同构建和谐的世界。在国内众多从事中国典籍外译的学者当中,许渊冲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位90岁高龄的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能将中国诗词用英法文进行互译的翻译家。他的特殊贡献在于他坚持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法文诗体诗。许渊冲先生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成就卓著,许渊冲的一生是翻译实践的一生,年事 已高的他仍然孜孜不倦地继续翻译事业。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实践与理论成果丰富繁多,异彩纷呈,本文仅选取冰山一角进行研究,希望以一叶而知秋之大体,窥一斑而知豹之要义。本文选取许渊冲先生成就最为卓著的唐诗英译作为研究对象,以研究传统诗歌翻译理论争议问题为基础,系统论述许渊冲先生唐诗翻译的理论体系,并对比其他译者 的译论和译文,阐述许渊冲先生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及体... 【英文摘要】Translation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nowadays.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deal with political affairs,

coordinate global economy and trade, promot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translation. In the world today, soft power such as idea and culture, power of the role, right to speak is being much more emphasized than before. Countries are becoming more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scholars are popularizing more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so that they ... 【关键词】许渊冲唐诗英译理论实践 【英文关键词】Xu Yuanchong Tang poetry translation theory practice 【目录】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摘要 3-4Abstract4引言6-13一、选题背景及意义6-7二、研究概况7-11三、本篇论文的结构及研究方法11-13第一章诗歌翻译理论概述13-24 1.1 诗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13-15 1.2 诗体译诗与散体译诗 15-19 1.3 直译与意译19-24第二章许渊冲诗歌翻译的原则与标准24-36 2.1 “三美”论26-29 2.2 “三化”论与”神似”论29-31 2.3 “三之”的”艺术”论 31-33 2.4 “创优似竞赛”论33-36第三章许渊冲唐诗译作范例比较分析36-47 3.1 李白《长干行》英译比较 36-42 3.2 李商隐《锦瑟》英译比较42-44 3.3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英译比较44-47结束语47-51一、翻译

许渊冲诗句翻译

许渊冲诗句翻译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导读:8月2日,在柏林举办的第二十届世界翻译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上,许渊冲教授荣获国际译联2014年“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FIT“Aurora Borealis” Prize for Outstanding Translation of Fiction Literature),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一起去看看许老的那些“神翻译”! 关雎 Cooing And Wooing 关关雎鸠,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在河之洲. A pair of turtledoves; 窈窕淑女,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君子好逑. A fair maiden he loves. 参差荇菜,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左右流之. 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 窈窕淑女,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寤寐求之.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 求之不得,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寤寐思服. He can not fall asleep, 悠哉悠哉, 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 辗转反侧. So deep in love, so deep! 参差荇菜,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左右采之. 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 窈窕淑女, O lute, play music bright 琴瑟友之. 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 参差荇菜,

唐诗英译好书推荐

唐诗英译好书推荐:《唐诗英译集注、比录、鉴评与索引》 诗苑之美,毕萃于唐,唐诗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 《唐诗英译集注、比录、鉴评与索引》是“研究唐诗英译涵盖最全面、内容最新的专著”,“从对每首译诗评论的深度和广度来看,编著者下了长期的深入而审慎的功夫”(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宝童教授语)。 该书在统计分析200 余年来13000 多首唐诗英译作品的基础上,精选出海内外译者翻译最多的100 首唐诗加上编著者最为青睐的8 首唐诗,从六个方面对这108 首最经典的唐诗进行了多视角的阐释和批评鉴赏。【简要注释】提供简要的文字、背景注释;【集注选萃】精选古代至近现代著名诗论家的评论精华;【精彩点评】主要以简练文字品评鉴赏、直击重点;【英译比录】博采不同时期、不同国籍、不同风格中西方译者译作;【译作评赏】旨在对所比录的译作及译者风格等作出评价或批评;【英译索引】提供了同一首诗在绝大部分译本中的收录情况,方便读者按图索骥,深入学习研究。 本书评赏、索引的译作选自1909年以来海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近200本中外诗词英译著作和Sunflower Splendor,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Masterpieces,The New Directions Anthology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等国外大型诗歌选集和外语类核心期刊。限于篇幅和版权问题,除第1首《静夜思》选46首,第2首、第106首各选12首外,其他诗作仅精选1-7首译诗。翻开本书,读者能够领略到约80位中西方译者风格各异的唐诗英译作品,以及编著者的评点、鉴赏。其中外国独立译者31位,包括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兰斯洛·克莱默-宾(Launcelot Cranmer-Byng)、查尔斯·巴德(Charles Budd)、庞德(Ezra Pound)、弗莱彻(W.J.B.Fletcher)、阿瑟·韦利(Arthur Waley)、艾米·洛威尔(Amy Lowell)、龚特(T.Gaunt)、小畑薰良(Shigeyoshi Obata)、爱诗客(Florence Ayscough)、路易·艾黎(Rewi Alley)、葛瑞汉(A.C.Graham)、王红公(Kenneth Rexroth)、华兹生(Burton Watson)、傅汉思(Hans H.Frankel)、熊古柏(Arthur Cooper)、静霓·韩登(Innes Herdan)、亨利·哈特(Henry H.Hart)、唐安石(John A.Turner)、凯斯·博斯莱(Keith Bosley)、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白之(Cyril Birch)、大卫·杨(David Young)、斯奈德(Gary Snyder)、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倪豪士(William H.Nienhauser)、大卫·亨顿(David Hinton)、杰罗姆·希顿(Jerome P.Seaton)、赤松(Red Pine、Bill Porter)、山姆·汉米尔(Sam Hamill)、简·沃德(Jean E.Ward);华裔译者8位,包括蔡廷干(Ts’ai Ting-kan)、叶维廉(Wai-lim Yip)、柳无忌(Wu-chi Liu)、罗郁正(Irving Yucheng Lo)、刘若愚(James Liu)、欧阳桢(Eugene Eoyang)、林健民、裘小龙;合作译者包括宾纳(Witter Bynner)和江亢虎,杨宪益和戴乃迭(Gladys Yang),屠笛和屠岸,丁祖馨和拉菲尔(Burton Raffel),王守义和诺弗尔(John Knoepfle),张廷琛和魏博思(Bruce Wilson),万昌盛和王 中,巴恩斯通(Tony Barnstone)和周平(Chou Ping),任治稷和余正,刘国善等;中国独立译者有26位,包括许渊冲、吴钧陶、孙大雨、王玉书、王宝童、刘军平、王大濂、徐忠杰、刘重德、唐一鹤、张炳星、黄新渠、林同济、倪培龄、蔡宣培、顾绶昌、翁显良、曾炳衡、陈君朴、张智中、赵甄陶、赵彦春、马红军、朱曼华、王力伟、黄福海。 《唐诗英译集注、比录、鉴评与索引》“可以说是从百余年来唐诗英译的精华之中选取的珠宝,而且增添了集注、鉴评和索引的内容。许多珠宝集中在一起,免却读者寻觅之劳,不啻是一场供人浏览的会展,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是不辞辛劳,在十分需要的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做了一件继往开来的大好事”,“我们岂能不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我们岂能不呼吁后来者后浪推前浪,涌起激动人心的高潮?”(著名诗人、翻译家吴钧陶先生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