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药学基础知识-药性-配伍及中药调剂

中药学基础知识-药性-配伍及中药调剂

中药学基础知识-药性-配伍及中药调剂
中药学基础知识-药性-配伍及中药调剂

中药学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概述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中药是以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来源,尤以植物为多。故传统的中药专著称之为“本草”。我国地域辽阔,跨寒,温、热三带,天南地北,平原,高山,丘陵,盆地,各处有着非常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为世界著名的天然药材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各地目前使用的中草药已达五千多种。

一、中药药性

中医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用药实践中,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理论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及有毒无毒等。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叫“四性”。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两类不同的性质。温与热,寒与凉是性质相同仅在程度上的差异。药物寒、热、温、凉的性质是古时医家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一般属于凉性或寒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温性和热性。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原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逐渐发展为利用医疗作用来说明药物的味,“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古人在长期尝试药物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味道的药对疾病产生不同的作用;相同味道的药,其作用也有相近和共同之处,而后逐渐演变成中药药性的五味。然而,中药的味,其实也是其所含化学物的滋味。如含生物碱类的中药大多具有苦味,由于生物碱类物质大多具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含一些无机盐类如钠、钾、钙、镁的药物大都具有咸味。含有机酸类如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等的药物则具有酸味。含糖类、氨基酸、淀粉类的药物则具有甘味。含挥发油的药物则具有辛味。以五味归纳出的中药五类基本作用,也主要是中药中的一些能治病的化学物质所表现的药理作用。

升降浮沉也是从用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药性理论.主要是表示药物对人体气机的影响,是与疾病中气机逆乱的趋向相对而言的。中医认为,人体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一旦升降出入反常便导致疾病的发生。实践中发现,能使气“升”的药物往往也能使气“浮”,能使气“沉”的药物往往也能使气“降”,所以,中医常按作用趋向将药物分为升浮药与沉降药两类。升浮药属阳,沉降药属阴。此外,中医有时还用升降浮沉表示药物所治疾病的大致部位,认为,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物能治上焦病证,具有沉降之性的药物能治下焦病证。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选择性的治疗作用,也就是指药物治病的适应范围和作用的部位。中药口服后,其中的药效物质经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可达身体的各个部位。然而,中药口服后并不是对全身各部位都发生作用,而是只对某个或某几个部位发挥作用,即药物对机体某部位有选择的作用。

归经是中医在用药治病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的药物作用的又一特性同属性寒的药可用来治疗热病,但又有清肺热和清肝热的不同;同是补气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的差异,从而发现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有侧重,将这一对药物作用特性的认识用脏腑经络理论加以归纳,使之系统化便形成了归经理论。然而,

中药归经的作用特性其根本也是由于中药中的药效物质不同,对机体不同的部位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的结果。

毒性一般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毒物一般是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是死亡的物质。剧毒药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或是指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强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后果。

二、中药配伍与调剂

中药的配伍与调制主要包括中药的配伍、禁忌、用量和用法及调配等内容。

配伍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的性能,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在病情较为复杂,单味药难以达到治疗要求时,便需要同时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药物。药物经过配伍后,药与药之间就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有的能增进或减低原有疗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性或刺激性,有的则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等。

用药禁忌,是指医生在给病人开药时应避免的事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一经配伍使用,就会降低或失去药效,甚至产生毒性和(或)强烈的副作用,属于禁止使用的范畴;妊娠用药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导致流产的副作用,应该作为孕妇禁忌的药物;服药时的饮食禁忌,服药的同时或治疗期间的饮食禁忌,俗称“忌口”。

中药的用量,也叫“剂量”,一般以克(g)为单位。一般各药的“用量”是指“常用量”,即干燥药材在复方(两味及两味以上的处方)汤剂中的成人一日水煎服量。大多数药的常用量为10g左右,一般质地较轻的药用量较小(多为3一10g);质地坚硬的药用量较大(多为15—30g)。中药用量的大小,对疗效有直接影响,用量过小达不到治疗目的,用量过大不但达不到预期疗效,甚至损伤正气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掌握药物的用量是十分重要的。每种药物的用量,要根据药物的性质、配伍、剂型和人的年龄、体质、病情及季节气候、地域等多方面情况,予以全面考虑而确定。

中药处方,凡载有药品名称、数量等内容和制备任何一种药剂的书面文件,都可称为处方。中药处方是医师辨证论治的书面记录和凭证,可作为中药调剂工作的依据。君、臣、佐、使是中药处方的基本组方原则。处方一般由处方前记、处方正文和处方后记三部分组成。中药的调剂就是按照中药的处方,进行调配、复核、发药的过程。

中药汤剂的煎服法,历代医家对汤剂的煎法都很重视。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中药汤剂煎煮时应选用适宜容器,煎煮时所用火力、煎煮时间及药物煎好后的服用方法、服用时间都应根据药材特性和病情而定。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

一、中药药性

(一)四气

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应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寒凉与温热是阴阳两类不同的属性。寒与凉,温与热仅是程度上的差异,微寒即是凉,大温即是热。寒凉药物多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生津止渴等作用,能够治疗热性病证,如石膏、黄连,栀子,知母等:温热药物多

有散寒温中,助阳通脉,温经止痛等作用,能够治疗寒性病证,如干姜,附子、吴茱萸,桂枝等。此外,还有一种平性药,其药性较平和,偏寒偏热不甚显著,仅是微凉微温之性,但也具偏温偏凉之不同,故仍称“四性。疾病的发生,皆由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的结果。因此,治疗疾病就是通过药物的性能的偏热偏寒以纠正机体的阴阳失衡。即《内经》中所说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治疗原则。

四气都可随炮制而改变,如温性的天南星可治寒痰,用寒性的胆汁炮制后,成为凉性的胆南星,不治寒痰而治热痰;再如寒性的生地黄,经过蒸制后就转变为温性的熟地黄,作用也由凉血变为补血。

(二)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后人增加淡味和涩味,但习惯仍称“五味”。古人在用药实践中发现,许多同味药物往往有相类似的治疗作用,如黄连、黄芩、黄柏、大黄都是苦味,都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再如人参、甘草、黄芪、当归都有甘味,又都有补益作用;于是就用“苦”来代表“泻火”;用“甘”来代表“补益”。后来形成这样的习惯:凡能泻火的药物都叫苦味药,凡能补益的药物都叫甘味药,而不论它是否有苦味或甘味。这样,“五味”就成了药物功效的代名词,不能完全反映药物实际味道了。所以五味的产生,虽源于口尝,但更主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从不同味道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总结归纳出来的。即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而后者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各种药味所代表的功效如下:

1.辛,辛能散、能行,即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如麻黄、荆芥之辛能发散风寒之邪以解表,木香、香附之辛可以行气滞除胀满,川芎、红花之辛可以活血行瘀等。

2.甘,甘能补益、和中、缓急,常用于治虚弱病证,为滋补强壮药。如人参、黄芪之甘可补气,熟地之甘能补血滋肾,甘草、饴糖之甘能和中、能缓急止痛。

3.酸,酸和涩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常用于久泻、多汗、遗精、带下等证。如诃子、乌梅之涩肠止泻,金樱子之涩精止带,五味子之收敛止汗。

4.苦,苦能泄、能燥、能坚阴。泄,即通泄、降泄、清泄之意,如大黄之苦泻热通便,黄连之苦清热泻火,杏仁之苦降肺气以止咳平喘;燥,指燥湿,如苍术之苦,燥湿以除寒湿病痛,黄柏之苦,清热燥湿能疗湿热为患;坚阴,即保护津液之意,指苦寒泻热、清热以护阴,如黄柏之苦,能泻相火以坚肾阴。

5.咸,咸能泻下、能软坚。常用于治疗痞块、瘰疠、痰核等。如芒硝之咸软坚通便,昆布、海藻之咸,软坚散结疗瘿瘤,牡蛎之咸,软坚散结治瘰疬、痰核。

淡,即无明显偏味,其能渗湿利水,常用于湿阻,小便不利,水肿等病证。如茯苓、薏苡仁之淡,能渗湿利尿。

五味中辛、甘、淡属阳,酸、涩、苦、咸属阴。

有些药物其味有两种以上,如肉桂辛甘、玄参苦咸。有兼味者,作用多较复杂。

(三)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四种作用趋向。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向外,沉是向内。中医认为,人体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一旦升降出入反常便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中焦脾气以上升为顺,若中气下陷会导致胃下垂、脱肛等病变,服用中药黄芪能提升下垂的脏腑,使之恢复正常位置,故认为黄芪有使气上“升”的性质;例二,正常人体在体温升高时便会出汗,向外散发阳气以降温,而风寒感冒表实证患者因邪郁气机,常见发高烧而无汗,服用中药麻黄可使汗出热退,故认为麻黄有使气向外“浮”的性质;例三,中药半夏能治疗胃气上逆引起的呕吐,故认为半夏有使气向下“降”的性质;例四,中药麻黄根能制止津气外泄引起的自汗盗汗,故认为麻黄根有使气向内“沉”的性质。中医有时还用升降浮沉表

示药物所治疾病的大致部位,认为,能治上焦病证的药物具有升浮之性,能治下焦病证的药物具有沉降之性。大部分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是明显的,但有少部分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势不明显或存在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向外),又能平喘(向下)、利尿(向下);川芎既能上行巅顶止头痛,又能下行血海通月经。

利用药物升降浮沉理论指导临床用药,必须参照病位与病势灵活运用。具体而言,一是逆其病势而治,即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二是顺应病位而治,即病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总之,根据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作用于相应的病位,因势利导,祛邪外出,从而调整脏腑气机的紊乱,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炮制、配伍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性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性寒凉、味苦酸咸的药物,大多为沉降药。在炮制理论中,有酒制升浮,姜制发散,醋制收敛,盐制下行等说法。在方剂配伍中,少量升浮药配大量沉降药则随其下降;少量沉降药与大队升浮药同用可随之上升。有些药物甚至可决定方剂中药物的作用趋向,如桔梗能载药上行,牛膝能引药下降等。

综上所述,药物的升降浮沉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升降浮沉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正如李时珍所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四)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说明了药效所在,药物的归经不同,治疗定位也就不同。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症为依据的。

中医把人体的各个部位、各种生理功能,都分别归属心、肺、脾、肝、肾、心包、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十二脏腑和十二经络,药物能治疗哪一脏腑经络的病变,就说它归哪一经。如杏仁能治肺气上逆之胸闷喘咳,归肺经;朱砂能治心神不安之心悸失眠,归心经;天麻能治肝风内动之痉挛抽搐,归肝经等。有的药可归数经,表示所治的病较多,如当归能治疗血虚萎黄(心、脾经病)、眩晕(肝经病)、心悸(心经病)、月经不调(肝经病)等病症,所以当归就归心、肝、脾三经。

掌握归经理论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例如同是利尿药,有麻黄的宣肺利尿、黄芪的健脾利尿、附子的温阳利水、猪苓的通利膀胱之水湿等不同。羌活、葛根、柴胡、吴茱萸、细辛同为治头痛之药,但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

归经相同而性味不同或性味相同而归经不同的药物,其治疗作用也有所异同。如黄芩、干姜都归肺经,但黄芩甘寒,治肺热咳嗽;干姜辛热,治肺寒喘咳。又如黄芩、黄连性味苦寒,都归胃、大肠经,但黄芩又归肺经,治肺热咳嗽等证;黄连又归心经,治热病心烦等证。可见必须把性味、归经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中药的治疗作用。

有些药物被称为“引经药”,俗称“药引子”,中医认为它们特别擅长治疗某经病变,并能引导其他药(不论是否归这一经)在这一经发挥作用,如桔梗可引药人肺经,柴胡可引药人肝经等。将中药用某些辅料炮制能起到“引经”作用,如醋制引药人肝、盐制引药人肾等。可见中药的归经也是可以人为加以改变的。

(六)有毒与无毒

毒性是指药物对人体的损害性。古代本草常在每种药物的性味之下标明“有毒”或“无毒”;现代中药书一般只标明有毒的药,分为“有小毒”、“有毒”、“有大毒”三类。毒性药的用量不宜过大,超过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用量就有可能中毒。中药的有毒无毒、毒性大小都是相对的。所谓“无毒”,仅是指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对人无害。其实任何药物使用不当、炮制不当、保管不当都会产生毒性,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是有道理的。有毒的药物经过炮制或恰当配伍可消除毒性,增加用量。某些药物的有毒成分同

时又是有效成分,具有“以毒攻毒”的特殊疗效,炮制时还必须保留一部分毒性成分。此外,有毒无毒、毒性大小还与服药者的体质、病情、药物的煎煮、饮食调养等因素有关。古人说的“毒性”也包括副作用在内。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能自行消失。产生副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一味中药往往有多种作用,治疗时利用其中一种作用或一部分作用,其他作用便成为副作用了。如干姜有温中止呕作用,最宜用治胃寒呕吐,若用于姜治胃热呕吐,那么它的“温中”作用就是副作用。可以说,一切中药用得不当都有副作用,但由于中医常用配伍或炮制等方法来改变药性,消除副作用,所以人们一般认为中药副作用小。

有毒中药的临床应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应用毒药时要针对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过量和蓄积中毒。同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凡两药合用能产生剧烈毒副作用的禁止同用,并按要求严格执行毒药的炮制工艺,以降低毒性;对某些毒药要采用适当的制剂形式给药。此外,还要注意个体差异,适当增减用量,并嘱患者不可自行服药。医药部门应抓好药品鉴别,防止伪品混用,注意剧毒药品保管。

2.根据中医“以毒攻毒”的原则,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例如用雄黄治疗疔疮恶肿,水银治疗疥癣梅毒,砒霜治疗白血病等等。

3.掌握药物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诊断中毒原因,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

二、中药配伍与调剂

(一)配伍

药物配伍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配伍关系问题。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七情”。现分述如下。

1.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有些病情比较单纯的病证,选用一种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疗轻度的肺热出血病证;独参汤单用一味人参,治疗气虚欲脱证;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等,这些行之有效的“单方”符合简便廉验的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广。

2.相须,就是指两种以上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后能相互协同,明显增强原有疗效。如麻黄与桂枝配伍能明显地增强其散寒解表功效;大黄配芒硝能明显增强其清热、泻下、通便的功效等。相须配伍构成了复方用药的配伍核心,是中药配伍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3.相使,就是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疗效;或者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可相互补充而提高疗效,其中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伍,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功效;退虚热的青蒿与滋阴潜阳的鳖甲配伍,鳖甲能明显地增加青蒿清退虚热的功效等。相使配伍不必同类,一主一辅,相辅相成,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即为相使配伍。

4.相畏,就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就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熟地黄滋腻碍脾、影响消化的副作用能被砂仁减轻,就说熟地黄畏砂仁;常山畏陈皮,是因为陈皮可以缓和常山截疟而引起的恶心呕吐的胃肠反应等。

5.相杀,就是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半夏、南星的毒。由此可见,相畏、相杀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的提法。对前者而言称“畏”,对后者而言称“杀”。

6.相恶,就是指两种药物配合后,相互牵制,使原有功效降低或消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

降低人参的补气作用;干姜恶黄芩,因黄芩能降低干姜温中回阳之功效,而干姜也能降低黄芩的清热作用。

7.相反,就是指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下文“用药禁忌”)。

综上所述,除单行外,其他六个方面的配伍关系可概括为三类情况:①相须、相使的配伍,能产生协同作用,可增强疗效,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②相畏、相杀的配伍,能减轻、消除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剧药时应选择应用;③相恶、相反的配伍,前者由于相互牵制、拮抗而削弱或抵消原有功效,后者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两者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要避免应用。

(二)用药禁忌

是指医生在给病人开药时应避免的事项。主要包括:

1.配伍禁忌

是指某些药物一经配伍使用,就会降低或失去药效,甚至产生毒性和强烈的副作用。属于禁止使用的范畴。这就是上述“配伍”中所提到的“相恶”和“相反”。关于配伍禁忌历代说法不很一致,到金元时期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并编成歌诀,一直沿用至今。

(1)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意思是: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都与乌头相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都与甘草相反;诸参(人参、丹参、沙参、玄参)、细辛、芍药都与藜芦相反。

(2)十九畏歌,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意思是: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

2.妊娠用药禁忌

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导致流产的副作用,应该作为孕妇禁忌的药物。一般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

(1)禁用药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水银、斑蝥、马钱子、川乌、草乌、生附子、雄黄、轻粉、巴豆、牵牛子、大戟、甘遂、芫花、商陆、麝香、蟾酥、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穿山甲、藜芦、瓜蒂等。凡属禁用药物,绝对不能使用。

(2)慎用药包括行气、活血、通经、祛瘀、通利、重镇、辛热类或有毒的药物。如枳实、枳壳、桃仁、红花、牛膝、川芎、王不留行、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薏苡仁、冬葵子、礞石、代赭石、磁石、附子、干姜、肉桂、半夏、天南星等。凡属慎用药,可根据孕妇具体情况慎重选用,无特殊需要,应尽量避免应用。非用不可时要注意用量从小到大逐渐增加,一旦见效即可停药,避免长期使用,以防发生事故。

中药调剂员遇到妊娠禁忌药较多的处方,应向顾客询问病人是否孕妇,如果是孕妇用药可拒绝调配或请原处方医生签字说明后再行调剂。

3.饮食禁忌

服药的同时或治疗期间的饮食禁忌大体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指在服药的同时,要求不能进食某种食物。如古代文献记载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土茯苓、使君子忌茶;鳖甲忌苋菜;蜂蜜忌生葱等。二是指从病证来讲,治疗期间要求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以避免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如水肿忌盐;黄疸、腹泻、消化不良忌食油腻;麻疹忌食油腻酸涩之物;疮痈肿毒、痔瘘、皮肤瘙痒忌食鱼、虾、牛、羊等腥膻及辛辣刺激之品;热证忌食辛辣油腻等食物;寒证忌食生冷瓜果等食物。

4.证候禁忌

是指某类或某种中药不适用于某类或某种症候,在使用时应予以避忌。如体虚多汗者,忌用发汗药;阳虚里寒者,忌用寒凉药;阴虚内热者,慎用苦寒清热药;脾胃虚寒、大便糖稀者,忌用苦寒或泻下药;阴虚津亏者,忌用淡利渗湿药;火热内炽和阴虚火旺者,忌用温热药;妇女月经过多及崩漏者,忌用破血逐瘀之品;脱证神昏者,忌用香窜开窍药;邪实而正不虚者,忌用补虚药;表邪未解者,忌用固表止汗药;湿热泻痢者,忌用涩肠止泻药;体虚多汗者,忌用发汗力较强的麻黄;虚喘、高血压及失眠患者,慎用麻黄;湿盛胀满、水肿患者,忌用甘草;麻疹已透及阴虚火旺者,忌用升麻;授乳期妇女不宜大量使用麦芽等。

(三)中药的用法用量

1.用量也叫“剂量”,一般以克(g)为单位。大多数药的常用量为10g左右,一般质地较轻的药用量较小(多为3一l0g);质地坚硬的药用量较大(多为15—30g)。中药调剂员在审方时要注意用量是否符合药典规定。

中药用量的大小,对疗效有直接影响,用量过小达不到治疗目的,用量过大不但达不到预期疗效,甚至损伤正气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掌握药物的用量是十分重要的。每种药物的用量,要根据药物的性质、配伍、剂型和人的年龄、体质、病情及季节气候、地域等多方面情况,予以全面考虑而确定。

(1)根据药物性能确定剂量凡有毒、峻烈的药物,剂量宜小,应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一般药物,质轻、味浓较易浸提的花、叶类剂量宜小;质重、难于浸提的矿物、贝壳、鲜品、果实等,剂量宜重。

(2)根据配伍、剂型确定剂量一般单味药应用时,剂量较复方为重。复方中主药用量宜重。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剂量宜大。作酒剂、浸膏剂剂量可稍大。

(3)根据病情、体质、年龄确定剂量急病、重病者剂量宜大;慢性病、轻病者剂量宜小。年老、体弱、小儿、妇女产后剂量宜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者剂量宜重。不同年龄的病人,药物用量尚无严格规律可循。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中医的整体观念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天人相应的观点要求在应用药物时,其剂量应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如夏季气候炎热,用辛温发散药时用量宜轻,而用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气候寒冷,用温里药时用量宜重等。

2.中药的用法

(1)汤剂的内服用法一般汤剂应在温而不凉时服用,但热性病者应冷服,而寒性病者应热服。如发散风寒的药最好热服,服后避风寒,遍身微微出汗为宜。

每剂药物一般煎药汁2次,分头煎、二煎,有些滋补药也可以煎3次。可将头煎、二煎药汁混合后分服,也可将两次所煎药汁顿服、分数次服等,需视病情不同而分别对待。若遇到患急性病或高热不退、四肢冰冷等病情危急的病人,就应以重剂量急救,可以一日2~3剂,并昼夜观察酌情增减。如病缓者一天服一剂,病情紧急者可一次顿服,重病、急病者可隔4小时服药一次,以使药效持续。呕吐的患者或小儿宜小量频服。遇到复杂病理变化须根据医嘱或特定服法,以适应病情需要。

服药时间有饭前、饭后或早晚,应根据根据病情和药效选择合适时间。一般药物宜于饭后服,滋补药宜饭前服;驱虫和泻下药宜空腹服;安眠药宜睡前服;抗疟药宜在发作前1~2小时服用;健脾药和对胃刺激性较大的药宜饭后服。无论饭前或饭后服药,均应略有间隔,以免影响疗效。重病者不拘时间,迅速服用,有的也可煎汤代茶饮。

(2)汤剂的外用方法主要是利用药物与皮肤接触而达到“外治内效”。常见的有熏蒸法,即以药物

加水煎汤利用“蒸气”来熏蒸局部或肌体。洗浸法则用适当药物煎液或浸液来洗浸。洗浸是传统的“药浴”方法。

(3)中成药的内服法一般中成药均以温开水送服,但有的中成药须配伍适当“药引”送服以增强疗效或起协同作用。

活络丹、醒消丸、跌打丸、七厘散等可用黄酒送服,增强其温通经络、活血散瘀的作用。霍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等可用姜汤送服,以增强散寒、温胃止呕作用。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可用淡盐水送服,取其引药入肾,增强滋阴补肾的作用。至宝锭用焦三仙煎汤送服,以增强消导之功。银翘解毒丸用鲜芦根煎汤送服,取其清热透表生津的协同作用。川芎茶调散用清茶送服,取其清热之效。四神丸、更衣丸用米汤送服,取其保护胃气等。

有的中成药需要含化,将中成药含于口中约一分钟,使其缓慢溶解发挥疗效,然后再咽下,此法多用于咽喉肿痛患者,如六神丸、草珊瑚含片等,以便迅速发挥消肿止痛之效。医师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将中成药入汤剂煎煮以增强疗效,如六一散、益元散、左金丸、越鞠丸等。

(4)中成药的外用方法调敷患处:是将药物用适当的液体调成糊状,敷布于患处。药物直接接触患处,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液体辅料有白酒、醋、香油、茶水等。如治跌打外伤的七厘散、五虎丹,用白酒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治痈肿疮毒的紫金锭、蟾酥锭,用醋研成糊状敷于患处。此外还有用香油调敷的黄水疮药,花椒油调敷的四圣散,茶水调敷的如意金黄散,蛋清调敷的武力拔寒散等。

涂患处:外用油膏、水剂多用此法。一般先洗净患处后直接涂抹,如獾油、癣药水等。

贴患处:多为硬质膏药,如狗皮膏药,将膏药加热软化后贴于患处,以及橡皮膏制剂,如伤湿止痛膏,可直接贴于患处。

撒布患处:外用散剂多采用此法。如生肌散、珍珠散等,将药粉直接撒布于患处。

吹布患处:多为散剂,用小纸筒将少许药粉,吹之使之散布于患处,如吹耳的红棉散,吹咽喉的锡类散、珠黄散,吹牙龈的冰硼散等。

(5)毒、麻中药的使用

毒性中药是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物。毒性中药品种有砒石、砒霜、水银、雄黄、轻粉、红粉、白降丹、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狼毒、生甘遂、生藤黄、洋金花、闹羊花、雪上一枝蒿、斑蝥、青娘虫、蟾酥、生马钱子、生巴豆、生千金子、生天仙子。

药品经营单位和医疗单位在经营和使用毒性中药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规规定,保证用药安全,防止出现中毒和死亡事故。

中药化学试题库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 1.中药化学: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 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6.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7.生物活性成分:与机体作用后能起各种效应的物质 二、填空: 1.中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 2. 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鉴定)等知识。 三、单选题 1.不易溶于水的成分是( B ) A生物碱盐B苷元C鞣质D蛋白质E树胶 2.不易溶于醇的成分是( E ) A 生物碱 B生物碱盐 C 苷 D鞣质 E多糖 3.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醇的成分是( A ) A 树胶 B 苷 C 鞣质 D生物碱盐 E多糖 4.与水不相混溶的极性有机溶剂是(C ) A 乙醇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氯仿 E 乙酸乙酯 5.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是( A ) A 乙醇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氯仿 E 乙酸乙酯 6.能与水分层的溶剂是( B ) A 乙醇 B 乙醚 C 氯仿 D 丙酮/甲醇(1:1)E 甲醇 7.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 C ) A 苯B 乙醚 C 氯仿D石油醚 E 正丁醇 8.不属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D ) A 苯B 乙醚 C 氯仿D丙酮 E 正丁醇 9.极性最弱的溶剂是( A )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 10.亲脂性最弱的溶剂是(C )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 四、多选 1.用水可提取出的成分有( ACDE ) A 苷B苷元C 生物碱盐D鞣质E皂甙 2.采用乙醇沉淀法除去的是中药水提取液中的( BCD ) A树脂B蛋白质C淀粉D 树胶E鞣质 3.属于水溶性成分又是醇溶性成分的是(ABC ) A 苷类B生物碱盐C鞣质D蛋白质 E挥发油 4.从中药水提取液中萃取亲脂性成分,常用的溶剂是( ABE ) A苯B氯仿C正丁醇D丙酮 E乙醚 5.毒性较大的溶剂是(ABE ) A氯仿B甲醇C水D乙醇E苯 五、简述 1.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 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如某些多糖、多肽、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等,现已发现它们具有新的生物活性或药效。 另一方面,某些过去被认为是有效成分的化合物,经研究证明是无效的。如麝香的抗炎有效成分,近年来的实验证实是其所含的多肽而不是过去认为的麝香酮等。 另外,根据临床用途,有效成分也会就成无效成分,如大黄中的蒽醌苷具致泻作用,鞣质具收敛作用。 2. 简述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 (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 (3)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4)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 3.简述中药化学在中医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1)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2)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 (3)研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六、论述 单糖及低聚糖生物碱盐游离生物碱油脂 粘液质苷苷元、树脂蜡 氨基酸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 蛋白质、淀粉水溶性有机酸挥发油 第二章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与技术 一、概念:

依据新版GSP修改的100问

GSP检查员对企业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员现场有关提问: 1.您对GSP认证工作的理解、认识? GSP是指在是药品经营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准则,企业应当在药品采购、储存、销售、运输等环节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药品质量。 GSP认证,是国家对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的一种手段,是对药品经营企业实施GSP情况检查的认可和监督管理的过程.通过GSP认证,完成治理整顿的任务,确保人民的有药安全有效. 2. 质量领导小组成立时间、成员、主要职责是什么? 成立时间:2003年8月11日 成员:企业应建立以主要负责人为首,包括进货、销售、储运等业务部门负责人和企业质量管理机构负责人在内的质量领导组织。(人员名单) 主要职责: 是建立企业的质量体系,实施企业质量方针,并保证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人员行使职权。 质量领导小组组成:组长(公司负责人),副组长(质量负责人),组员(各部门负责人:)2003年8月11日成立,主要职责: 1) 组织并监督企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GSP等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 2) 建立企业的质量体系; 3) 制订并监督实施企业质量方针; 4) 讨论并制定公司年度质量目标。批准各部门质量目标; 5) 负责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的设置,确定各部门质量管理职能; 6) 保证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人员行使职权; 7) 审定企业质量管理制度; 8) 研究和确定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重大问题; 9) 主持质量考核工作; 10) 确定企业质量奖惩措施。 3.本企业的质量方针是什么? 质量第一、责任落实、依法经营、规范管理 4.您对GSP内部评审的理解? 审核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与GSP的符合程度,使之完善。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意识,规范药品经营。 a、内部评审是根据《规范》规定必须执行的企业行为,以衡量企业是否持续符合《规范》的各项要求,确保《规范》运行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 评审范围: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 b、企业定期进行内审。一般每年至少全面检查一次。特殊情况如质量管理体系关键要素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变更、迁址、设施设备改变等),随时组织检查,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c、企业制定内审的程序和内审规程。 d、成立内审小组。成员必须熟悉《规范》,能对《规范》执行情况作出正确判断。 e、内审要编制内审计划和方案,方案包括检查内容、方法、标准。 我公司制定有《GSP内部评审制度》规定了具体的审核程序、时间、审核报告以及审核后的整改通知、评审通报等相关内容。内部GSP评审由质量领导小组每年初组织进行,通报上年的GSP执行情况。相关评审记录由质管部保存。

基础中医学

河南大学成人教育口腔专业试卷 学号姓名学院……………………密……………封……………线……………以……………内……………答……………题……………无…………… 效…………………… 《基础中医学》试题卷 大题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成 绩 成 绩 一、填空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精气学说滥觞于______,西汉时被______所同化。 2.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______,其存在形式有两种:______、 ______。 3.气的概念源于______。 4.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从上向下大体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 _______三个层次。 5.历代中医养生家称为人生“三宝”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6.人体气的运动必须______而______。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_______的作用。 8.神凝则______,神散则_______。 9._________是精气与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10.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1.阴阳消长大体可概括为四种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13.《类经附翼·医易》提出:“动极者_______,阴亢者______”。 1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在内,______;阳在外, ______”。 15.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_。

16.阳邪盛而导致的实热证,则用_______的方法;阴邪盛而导致的寒实证,则用_____的方法。 1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应于______证,《内经》称 为“________”。 1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应于_______证,《内经》称 为“_______”。 19.《尚书·洪范》对五行的特性作了经典性的阐释:木曰______,火曰 ______,土爰______,金曰_______,水曰_______。 20.五行相乘的顺序与_______一致;五行相侮的顺序与________相反。 因此,相侮又称_______,或称_______。 二、单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本草经集注》新增的药物不可能见于( )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2.解表药的药味多为( ) A.苦味 B.甘味 C.辛味 D.咸味 E.酸味 3.既能祛风解表,又能解痉的药物是( ) A.荆芥 B.白芷 C.羌活 D.防风 E.藁本 4.具利水通淋、通乳作用的药物是( ) A.萆薢 B.木通 C.石韦 D.地肤子 E.泽泻 5.治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用利水渗湿药必须配用的药物是( ) A.温肾壮阳药 B.健脾利水药 C益脾滋肾药 D.滋补脾肾药 E.温补脾肾药 6.枳实除治疗食积脾胄气滞外,还常用治( ) A.肝气郁滞之胁痛 B.水湿停滞之水肿 C.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D.肾不纳气之气喘 E.肝郁月经不调 7.具温肾纳气作用的药物是( ) A.沉香 B.木香 C.干姜 D.吴茱萸 E.橘皮 8.莱菔子的功效是( ) A.消食和中、化痰除痞 B.消食化积、积血祛瘀 C.消食导滞、疏肝下气 D.消食化积、降气化痰 E.行气导滞、涩精止遗 9.雷丸用于驱虫,宜( ) A.研末服从 B.与其他药同煎 C.另炖 D.先煎 E.后下 10.地榆与白茅根均能凉血止血,地榆又能( )

中药调剂员-国家职业标准

中药调剂员-国家职业标准 中药调剂员国家职业标准 1. 职业概况 1.1 职业名称 中药调剂员。 1.2 职业定义 从事中药饮片调配、中成药配方、临方制剂配制的人员。 1.3 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1.4 职业环境 室内,常温。 1.5 职业能力特征 手指、手臂灵活,色、味、嗅、听等感官正常,具有一定的观察、判断、理解、计算和表达能力。 1.6 基本文化程度 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 1.7 培训要求 1.7.1 培训期限 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晋级培训期限:初级不少于300标准学时;中级、高级不少于200标准学时。 1.7.2 培训教师 培训初级、中级中药调剂员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高级中药调剂员的教师应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7.3 培训场地设备 标准教室、必要的教学及实验设备和工具。 1.8 鉴定要求 1.8.1 适用对象 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1.8.2 申报条件 ——初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经本职业初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从事本职业学徒期满。 (3)连续从事本职业2年以上。 ——中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中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7年以上。

(中药调剂员)职业标准

(中药调剂员)职业标准 【一】职业概况 1.1职业名称 中药调剂员 1.2职业定义 依照医师处方要求和病家需要,按照中医用药特点,从事中药饮片调配、中成药配方、临方制剂、非处方药销售和用药指导的人员。 1.3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五级〔初级〕中药调剂员、四级〔中级〕中药调剂员、三级〔高级〕中药调剂员。 1.4职业环境条件 室内、常温。 1.5职业能力特征 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能进行正确的计算。视力听力正常,嗅觉灵敏,手指、手臂灵活性、身高正常。符合国家药品经营人员的身体健康要求。肝功能正常、HAA阴性、无传染病、无皮肤病或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的疾病。 1.6差不多文化程度 高中以上〔如为初中文化程度,须有五年以上从事药品经营工作的经历〕。 1.7鉴定要求 1.7.1适用对象 从事或预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1.7.2申报条件 参照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申报条件及相关规定。 1.7.3鉴定方式 五级〔初级〕、四级〔中级〕中药调剂员采纳非一体化的鉴定模式,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考核成绩实行百分制,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考核成绩各达60分为合格。 三级〔高级〕中药调剂员采纳一体化的鉴定模式,分为中药鉴别、中药调剂、用药指导和经营治理四个模块,考核成绩实行百分制,各模块的考核成绩各达60分为合格。 1.7.4鉴定场所设备 场所、设施、设备、工具 鉴定场所:中药配方的场地、中药鉴别的场地、中药检测的场地、临方炮制和临方制剂的场地、用药指导和中药处方审核的场地〔模拟药店〕。 设备:计时钟、药斗〔二格〕、匾、筛、显微镜〔带电光源〕、烘箱〔不锈钢内胆〕、分析天平〔万分子一〕、电阻炉、干燥器、称量瓶、减压干燥箱、水浴锅、电炉、临方炮制炉子〔加热设备〕薄层色普扫描仪。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复习资料

前言 一、考情分析 1.中药专业知识二: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 2.中药鉴定学与中药化学是6:4,中药鉴定学60%,中药化学40%。 3.中药化学:A型题16道题,每小题1分,共16分;B型题32题,每小题0.5分,共16分;X型题8道题,每小题1分,共8分。 二、绪论 1.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伦理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主要内容:结构类型、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三、学习方法 1.以总论为基础:以总论为基础,学习好总论的知识,灵活运用总论的知识,去解决各类化学成分的实际问题,在复习、考试的时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紧抓化学结构,以化学结构为核心:掌握不同化合物化学结构特点。 3.学习主线: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 4.以理解、记忆、融会贯通为最主要的学习方法。 5.先粗后细、先干后叶、先面后点。 6.学习教材—→完成习题—→复习教材。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绪论 1.有效成分:与药效有关的成分; 2.无效成分:与药效无关的成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重点)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一)提取概念:采用一种方法,使中药里面有效的成分与无效的成分分开。 (二)提取方法: 1.溶剂提取法:选择一个适当的溶剂将中药里面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1)常用提取溶剂: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苯、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极性小→极性大) (2)提取溶剂的特殊性质:石油醚:是混合型的物质;氯仿:比重大于水;乙醚:沸点很低;正丁醇:沸点大于水。 ①亲脂型溶剂与亲水型溶剂: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苯、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与水混合之后会分层,称为亲脂型溶剂;丙酮、乙醇、甲醇与水混合之后不分层,称为亲水型溶剂。 ②不同溶剂的符号。 (3)选择溶剂:不同成分因为分子结构的差异,所表现出的极性不一样,在提取不同级性成分的时候,

人员资质要求

GSP认证岗位要求 【一】.员工资质:身份证,毕业证,职称证,资格证,注册证,上岗证,中药调剂员证,每年的体检表(制定制度,员工培训等)人员要求: 1.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企业负责人应当具备执业药师资格。 2.企业质量负责人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执业药师资格和3年以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工作经历,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具备正确判断和保障实施的能力。 3.质量管理部经理: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当具有执业药师资格和3年以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工作经历,能独立解决经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4.企业应当根据规模经营范围分中药西药配备相应的符合相关 资格要求的质量管理、验收及养护等岗位人员。 5.质量管理员: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应当具有药学中专或者医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具有药学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6.验收员:从事验收工作的,应当具有药学或者医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者具有药学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7.养护员:从事养护工作的,应当具有药学或者医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者具有药学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8.采购员:从事采购工作的人员应当具有药学或者医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

9.中药验收员:从事中药材、中药饮片验收工作的,应当具有中药学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中药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10.中药养护员:从事中药材、中药饮片养护工作的,应当具有中药学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中药学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11. 中药采购员:从事中药材、中药饮片采购工作的,应当具有中药学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中药学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12.从事销售、储存、运输等工作的人员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13.中药调剂员:应当具有中药学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并有中药调剂员证或者具有中药学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人员其他要求: 1、从事质量管理、验收工作的人员应在工作时间内履行岗位职责。 2、从事质量管理、验收工作的人员不得兼职采购、收货、储存、养护、销售、出库复核、运输、财会、信息管理等其他业务工作。 3、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质量管理员不得互相兼任。 4、质量管理员、验收员不得互相兼任。 5.以上人员(除法定代表人、财会、信息外)应当进行岗前及年度健康检查,并建立5年的健康档案(附5年的体检表)。 6.以上人员(除法定代表人、执业药师、财会、信息外)均必须有岗位合格证(上岗证);中药调剂员必须有中药调剂员证或者中药

中医基础理论Z6-8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Z》第6次作业 B型题: 下列每组题有多个备选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使用一次或重复使用,也可以不选,请选择正确答案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是 [1分] A B C D E 2. 具有主血功能的脏是 [1分] A B C D E 3. 具有主生血功能的脏是 [1分] A B C D E 4. 具有主闭藏功能的脏是 [1分] A B C D E 5. 具有司呼吸功能的脏是 [1分] A B C D E 6. 具有主藏血功能的脏是 [1分] A B C D E 参考答案为:A,您选择的答案为:C 7. 具有主纳气功能的脏是 [1分] A B C D E 8. 具有主统血功能的脏是 [1分] A B C D E 9. 具有朝百脉功能的脏是 [1分]

A B C D E 参考答案为:D,您选择的答案为:B 10. 具有通调水道功能的脏是 [1分] A B C D E 11. 具有主疏泄功能的脏是 [1分] A B C D E 12. 具有主气功能的脏是 [1分] A B C D E A.筋 B.脉 C.肉 D.皮 E.骨 13. 肺在体为 [1分] A B C D E 14. 肝在体为 [1分] A B C D E A.泪 B.汗 C.涎 D.涕 E.唾 15. 心在液为 [1分] A B C D E 16. 肾在液为 [1分] A B C D E A.胆 B.胃 C.小肠 D.三焦 E.膀胱 17. 具有受盛化物功能的是 [1分] A B C D E 18. 具有受纳水谷功能的是 [1分]

A B C D E A.怒 B.喜 C.思 D.忧 E.恐 19. 心在志为 [1分] A B C D E 20. 肾在志为 [1分] A B C D E A.目 B.舌 C.口 D.鼻 E.耳 21. 肾在窍为 [1分] A B C D E 22. 肝在窍为 [1分] A B C D E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23. 具有“主液”功能的是 [1分] A B C D E 24. 具有“主津”功能的是 [1分] A B C D E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5. “君主之官”指的脏是 [1分] A B C D E 26. “刚脏”指的脏是 [1分] A B C D E 27. “相傅之官”指的脏是 [1分]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知识点重点】

中药化学 第一章 1、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第二章 一次代谢:通过光合作用、固氮反应等生成糖、蛋白质、脂质、核酸、酶、莽草酸等二次代谢: 醋酸-丙二酸途径:生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聚酮类等 甲戊二羟酸途径:生成萜类及甾体化合物 莽草酸途径:生成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 氨基酸途径:生成生物碱 第2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1.溶剂提取法 (选择)溶剂的选择溶剂按极性分: ○1亲脂性有机溶剂。(石油醚、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 优点:选择性强;缺点:不能或不容易提取出亲水性杂质。 适用于:油脂、蜡、挥发油、甾体、萜类 ○2亲水性有机溶剂。(乙醇、甲醇,最常见) 优点:提取率高、可回收、价格低;缺点:易燃。 适用于:苷类、生物碱、有机酸

通常甲醇比乙醇有更好的提纯效果,但是甲醇比乙醇毒性大 ○3水:为增加某些成分溶解度也常采用酸水及碱水。 优点:廉价易得,使用安全;缺点:回收难,易发霉。 适用于:糖、氨基酸、蛋白质、无机盐 (选择适用方法)提取方法: (1)煎煮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2)浸渍法:适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3)渗漉法:适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4)回流提取法:不宜用受热易破坏 (5)连续回流提取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2.水蒸气蒸馏法:适用难溶于水具有挥发性的(提取挥发油、小分子香豆素) 3.超临界流体萃取发:适用于加热不稳定(常用的物质有CO2、NH3) 4.其他方法:升华法:樟木中的樟脑、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 (根据极性选择试剂)极性弱→强:石油醚<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吸附能力) 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 硅胶—用于分离极性相对较小的成分 氧化铝—用于分离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生物碱、甾、萜) 活性炭—用于分离水溶性物质(氨基酸、糖、苷) 聚酰胺(氢键)―用于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蒽醌类、鞣质) a 硅胶、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溶质极性大,吸附力强;溶剂极性大,洗脱力强 b 活性炭位非极性吸附剂 (2)凝胶色谱(原理:分子筛作用—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离)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的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 辩证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疾病的有关症状和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 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的分析,论治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 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阴。 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 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 ②说明生理功能 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的应用 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的,进行性的,亢进的) 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的,退行性的,衰退的) ⑤治疗上的应用 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阳胜则热——清热,阴胜则寒——祛寒 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 2)归纳药性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它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自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

执业药师的中药化学个知识点

中药化学100个知识点过关(化学部 分争取20分) 中药化学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28/120) 1.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即:(1)挥发性;

(2)热稳定性; (3)水不溶性。 2. 3.按照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单糖是多羟基的醛或酮 4.新鲜大黄中含有蒽酚类成分,由于不稳定容易被氧化成蒽醌,因此贮存2年以上的大黄检测不到蒽酚。

5. 【答案解析】 6.【答案解析】考察单糖结构分类及代表化合物。 阿拉不喝无碳糖,给我半缸葡萄糖。 鸡鼠夹击夫要命,果然留痛在一身 7. 考察萜类化合物(常用中药:青龙铁了心;也就是指青蒿、龙胆、穿心莲) 龙脑——双环单萜类

梓醇苷——环烯醚萜苷类 紫衫醇——三环二萜类 青蒿素——单环倍半萜类 穿心莲内酯——双环二萜类 8.含挥发油的常用中药:肉搏挨饿(肉桂、薄荷、艾叶、莪术)----单贴和倍半萜 9.】三萜皂苷实例总结: 10.Ⅰ型:柴胡皂苷a,c,d,e Ⅱ型:柴胡皂苷b 1,b 2 Ⅲ型:柴胡皂苷b 3 ,b 4 Ⅳ型:柴胡皂苷g

Ⅴ型:齐墩果酸衍生物 11.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12.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的有机胺类生物碱是麻黄碱 13.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双稠哌啶类生物碱是苦参碱 14.具有解痉镇痛、解有机磷中毒和散瞳作用的生物碱是莨菪碱 15.具有胃肠道症状、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女性闭经、生育功能受损等副作用的含生物

碱药物是雷公藤 16.川乌中所含生物碱的毒性双脂型大于单脂型大于五脂型 糖的定义 17.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从化学结构上看,是糖的定义 18.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从化学结构上看,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以及它们的缩聚物和衍生物。及它们的缩聚物和衍生物。 19.按苷元的化学结构可分:香豆素苷、黄酮苷、蒽醌苷、木脂素苷等 按苷的特殊物理性质分类:如皂苷。 类型含义代表性化合物 氧苷 醇苷通过醇羟基与糖端基羟基脱水而成红景天苷、毛茛苷 酚苷通过酚羟基与糖端基羟基脱水而成天麻苷、水杨苷 氰苷主要指一类α-羟基腈的苷苦杏仁苷 “醇”种“红毛”丹 “水天”缤“酚”多彩 “苦”“氰”戏 21.含氰苷类常用中药 《中国药典》指标成分均为苦杏仁苷 苦杏仁(不低于3.O%) 桃仁(1.5%~3.0%) 郁李仁(不低于2.0%)) 22,香豆素和木脂素;香豆素分为五大类,即简单香豆素类、呋喃香豆素类、吡喃香豆素类、异香豆素类及其他香豆素类。 23含黄酮类常用中药化学结构类型与质量控制成分黄酮 手捧红花,银杏树下唱情歌 手捧红(满山红)花(槐花),银杏(银杏)树下唱情(黄芩)歌(葛根) 24,龙脑——双环单萜类 梓醇苷——环烯醚萜苷类 紫衫醇——三环二萜类 青蒿素——单环倍半萜类 穿心莲内酯——双环二萜类 萜类常用中药:穿心莲、青蒿、龙胆、 25,皂苷三萜皂苷:苷元为三萜类化合物,其基本骨架由6 个异戊二烯(30 个碳)单位组成。

中药调剂员职业标准

中药调剂员国家职业标准 1.1 职业名称 中药调剂员。 1.2 职业定义 从事中药饮片调配、中成药配方、临方制剂配制的人员。 1.3 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1.8.2 申报条件 ──初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经本职业初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连续从事本职业2年以上。 (3)从事本职业学徒期满。 ──中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中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3)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7年以上。 (4)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中等以上职业学校药学专业毕业证书。 ──高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7年以上。(3)取得高级技工学校或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药学专业毕业证书。

3.工作要求 本标准对初级、中级、高级的技能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包括低级别 的要求。 3.1初级 职业 功能 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 一、中药鉴别(一)中药 识别 1.能识别根及根茎 类中药饮片85种 2.能识别皮类中药 饮片15种 3.能识别花、叶类 中药饮片20种 4.能识别果实、种 子类中药饮片25种 5.能识别其他类中 药饮片55种 200种常用中药 饮片的功能 (二)中药 检测 1.能检测中药饮片 杂质 2.能检查中药饮片 的片型、厚薄 1.中药饮片杂 质的检测方法 2.中药整理、 切割知识 二、中药调剂(一)饮片 调配 1.能识别中药饮片 处方 2.能按中药调配的 操作规程进行调配 1.中药调剂的 常用术语、药名全 称、通用名称、处 方应付及配伍禁 忌知识 2.中药调配操 作规程及要领 (二)包、 捆扎、翻 1.能熟练进行药品 的包、捆扎 2.能按规范翻抛药 斗 中药调配基本 功练习要诀 三、 用药指导(一)中药 用法介绍 能介绍不同种类中 药的服用特点和方法 不种类中药的 服用特点和服用 方法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1 / 22

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第七章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第一节处方概述 ■处方的意义(略) ■处方的格式 ■处方术语 1.炮制类---酒蒸大黄、蜜炙麻黄、炒山药; 2.修治类---远志去心、山茱萸去核、乌蛇去头和鳞; 3.产地类---怀山药、田三七、东阿胶、杭白芍、广藿香、江枳壳; 4.品质类---明天麻、子黄芩、左牡蛎、左秦艽、金毛狗脊、鹅枳实、马蹄决明、九孔石决明; 5.采时、新陈类---绵茵陈、陈香橼、陈皮、嫩桂枝、鲜芦根、鲜茅根、霜桑叶; 6.颜色、气味类---紫丹参、香白芷、苦杏仁。

处方旁注: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打碎、冲服、煎汤代水。 ■处方的分析要点(略) 练习题 最佳选择题 属于处方正文内容的是 A.患者姓名 B.规格 C.临床诊断 D.药价 E.药师签名 [答疑编号501232070101] 『正确答案』B 最佳选择题 中药处方脚注中不包括 A.包煎 B.剂数 C.后下 D.烊化 E.打碎 [答疑编号501232070102] 『正确答案』B 多项选择题 中成药处方正文应含有 A.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址 B.药品的名称、剂型 C.药品的规格、数量 D.药品的用法用量 E.医师签名、药师签名、药价及现金收讫印 [答疑编号501232070103] 『正确答案』BCD 第二节中药饮片处方名称 一、中药饮片的正名和别名 正名的依据:《中国药典》一部和局、部颁《药品标准》或《炮制规范》。每年必考别名: ■丁香---公~ ■儿茶---孩~ ■木瓜---宣~ ■牛膝---怀~

■乌药---台~ ■苍术---茅~ ■牡蛎---左~ ■青蒿---嫩~ ■松节---油~ ■秦艽---左~ ■蛤壳---海~ ■赭石---代~ ■僵蚕---白~ ■功劳叶---十大~ ■肉桂---紫油~ ■升麻---绿~周~ ■白芍---杭~~药 ■白芷---杭~香~ ■防己---粉~汉~ ■羌活---川~西~ ■泽泻---建~福~ ■茵陈---绵~~蒿 ■独活---川~香~ ■桔梗---苦~白~玉~ ■柴胡---北~南~软~ ■当归---秦~云~川~ ■桑叶---霜~冬~ ■蒺藜---刺~白~ ■橘叶---南~青~ 重点记忆: ■干姜炭---炮姜炭姜炭 ■土鳖虫---地鳖虫地鳖蟅虫■山豆根---广豆根南豆根 ■山药---怀~淮~淮山 ■王不留行---王不留留行子■五味子---辽~北~五梅子■白果---银杏 ■肉苁蓉---淡大芸 ■千金子---续随子 ■杜仲---木绵 ■辛夷---木笔花 ■细辛---小辛 ■青果---橄榄 ■牵牛子---黑白丑 ■茺蔚子---益母草子坤草子■佩兰---省头草醒头草

中药化学怎么复习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如何复习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和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中药化学成分的基本结构和分类、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鉴定、结构解析、构效关系以及生物合成途径等。在学习(复习)中药化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中药化学包括的诸多研究内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基础是其化学结构。化学结构决定了相应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理化性质又决定了相应的提取分离和检识鉴定方法。因此化学成分的结构与分类是中药化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掌握了这个核心,其他内容就迎刃而解。在学习时,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核心不动摇,在牢牢掌握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去学习其他内容。 《中药化学》第一章“总论”介绍了许多在研究中药各类化学成分时,需要使用的一些共 性知识、技术与方法。运用这些知识、技术与方法研究各类化学成分,是考试时经常、反复涉及到的内容,而在后面章节介绍各类化学成分时,这些考点似乎并未出现,或虽然出现过,也是蜻蜓点水,一划而过,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关键在于学习和掌握“总论”知识。掌握了“总论”部分的知识,后面章节与此有关的内容,就可略过,不必细看。即使书上没有相关内容,而在考试中遇到了(这种情况在中药化学考试中非常普遍),也可 从容应付。因此,以“总论”为基础,学习好“总论”知识,灵活运用“总论”知识解决各类成分的实际问题,在复习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药化学》共包括12章内容,除去第一章“总论”和第十二章“中药化学在中药研究及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余十章分别介绍了十余种各类化学成分。在学习各类化学成分时,必须以“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为主线。只有紧紧抓住这个纲,才能做到纲举目张,游刃有余。 在执业药师的各科考试中,《中药化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较大差异。比如在学习《中药学》时,一个中药具有什么功效,考生死记下来,在考试中遇到相关内容,肯定能够解答正确。而在参加《中药化学》考试时,考生可能会发现考试中涉及到的许多考题内容,在应试指导教材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因此有很多考生慨叹,教材内容记得很熟,但考试时不会做题。真的是考试试题出了问题,超大纲了吗?不是,是考生在学习方法上出了问题。在学习《中药化学》时,切记死记硬背,一定要理解内容。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才可能好记、好学,也才可能记得好、用得好、考得好。因此“理解——记忆——融会贯通”才是学习中药化学知识的正确方法和应对考试的最佳途径。 学习一般包括两个阶段:先把“厚书读薄”为第一阶段,再把“薄书读厚”为第二阶段。前一个学习阶段对考生应付执业药师考试是十分有用和必要的。一方面,执业药师的考试是一个及格即有效的考试,并不要求考生有一个很高的分数;另一方面,考试内容一般覆盖面广,但深度很浅。因此在学习时,一定要先掌握第一级知识(即面上知识、树干知识),而后再 掌握第二级知识(即线上知识、树枝知识),最后掌握第三级知识(即点上知识、树叶知识)。就像建大楼一样,首先需要搭出大楼的骨架,然后再添砖加瓦,最后才是粉饰装修,整个程序是不能颠倒的。一般而言,只要考生掌握了第一级知识和第二级知识,就可能考出一个比较满意的分数。同时在学习难度上,也是第一级知识较第二级知识好掌握,第二级知识较第

中药调剂员考试试题

中药调剂员考试试题 1、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的是新修本草 2、在中药药性理论中,反映药物作用的定位的是归经(中药性能 四气:寒热温凉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及阴阳盛衰的作用性质五味:辛甘酸苦咸反映药物补泻散敛等作用特点,辛发散、行气、活血,甘补虚、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调和药味,酸收敛固涩,苦泄、燥,咸软坚散结软坚泻下淡味利水渗湿如茯苓薏米归经: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升降沉浮:表示药物作用趋向) 3、中药七情配伍中具有减毒作用的配伍是相畏 (生半夏、生南星畏生姜, 生姜杀生半夏、生南星) 4、大黄用法:泻下攻积宜生用活血化瘀宜酒制止血宜炒用入汤剂宜后下 5、解表散寒,祛风胜湿,善治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羌活 6、四大怀药:山药菊花地黄牛膝 7、散风解表,通窍止痛,善治阳明头痛白芷 8、蚯蚓头是防风的鉴别特征 9、六味地黄丸熟地24 山萸肉12 山药12 泽泻丹皮茯苓9 (前三补后 三泻) 10、十全大补汤四君子汤(人参/党参白术茯苓9甘草6)+四物汤(熟 地12 当归白芍9 川芎6)+黄芪+肉桂 11、桂枝发散表邪其表证特点是不论有汗无汗均可使用 12、麻黄汤麻黄9桂枝6杏仁6炙草3 13、朱砂点形容苍术 14、中药“毒性”作用指的是药物的毒性不良反应及治疗作用 15、生地丹皮赤芍玄参中不是清热凉血药的是黄芩 16、麻黄治咳嗽的机理是肺平喘 17、用于胃寒呕吐有呕家圣药之称的是生姜 18、香需有夏月麻黄之称 19、调配辛夷用纱布包原因是辛夷有毛会刺激喉咙 20、诸花皆升旋复花独降 21、黑顺片与白附片的根本区别是炮制方法不同 22、南沙参与北沙参区别在于来源不同 23、黄芩、紫苏、砂仁、补骨脂、续断、中不具安胎作用的是补骨脂 24、黄连和胡黄连都有清湿热作用 25、番泻叶攻下常用量: 26、车前子入汤剂应包煎 27、鸡血藤活血补血舒筋通络 28、大血藤即红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29、附子是商品规格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30、党参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叫狮子盘 头 31、中药表面附着的霉菌生长繁殖适宜温度是20-35 32、花类药材贮存要注意防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