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瑜伽经详解版-3

瑜伽经详解版-3

瑜伽经详解版-3
瑜伽经详解版-3

第3章成就品/进步(Vibhuti Pada)

专注、冥想、三摩地,瑜伽八支之#6、#7、#8(3.1-3.3)

【瑜伽八支的最后三项】:Dharana(专注/凝神)、dhyana(冥想/禅定)和samadhi(三摩地/入定)是瑜伽八支的最后三项。

?Dharana:专注是注意力保持、固定于一个对象或地方。(3.1) (参见1.30-1.32) ?Dhyana:冥想(禅定)是持续的专注,注意力一直保持在一个对象或地方。(3.2) ?Samadhi:三摩地是深入的专注,只有对象、地点或观点的本质存在,头脑自身似乎已经消失(3.3)

【注意力的阶段】:注意力自身逐渐向内移动,经过以下阶段:

?从注意到专注(dharana)(3.1)

?从专注到冥想(dhyana)(3.2)

?从冥想到入定(三摩地)(3.3)

3.1 Concentration (dharana) is the process of holding or fixing the attention of mind onto one object or place, and is the sixth of the eight rungs.

(deshah bandhah chittasya dharana)

专注(dharana)是注意力保持、固定于一个对象或地方,是瑜伽八支之六。

【准备工作】:在经过稳定头脑(1.33-1.39)、通过行瑜伽(Kriya yoga)减少粗染色(2.1-2.2)、以及瑜伽八支的前五项的努力之后,专注会更容易到达。

【若毫无准备】:没有上述准备的话,头脑专注的努力通常只带来内在斗争。喧闹的头脑使人们说现在无法冥想,要在生活问题消除以后再说。这类直觉有一定真相在里面,但关键是你不能永远拖延。而所包含的真相是:需要准备。有了准备,专注会更自然地到来。如果毫无准备,有价值的事难以发生。

【短暂的专注也是成功】:很容易认为当冥想没有带来禅悦时,是“不好的”。实际上,当一个人了解了简单冥想训练的巨大价值之后,就会明白在合适环境当中,即使是短而浅的练习也有积极价值。哪怕头脑专注于所选对象几分钟、甚至几秒钟,都算是冥想的成效。每一刻的积极练习,都会在头脑的中留下有益的痕迹。起初也许难微不可见,但这些片刻逐渐积累,专注成为冥想,为三摩地的瞥见打下基础。

3.2 The repeated continuation, or uninterrupted stream of that one point of focus is called absorption in meditation (dhyana), and is the seventh of the eight steps.

(tatra pratyaya ekatanata dhyanam)

持续、不间断的专注之流,即称为冥想(dhyana),是瑜伽八支之七。

【专注一个对象】:持续专注于一个对象,就是冥想。通常会有一个片刻的专注,毫无分心。然后,就会有片刻的走神。然后,注意力转回专注对象。然而,当走神不再发生,持续的专注就是冥想。

【同一对象不断显现】:另一描述冥想的方式是,有一系列单独的专注,而不是同一个连续的专注。如果所有这些片刻专注于同一个对象,就称为冥想。不管你认为它是连续的专注之流,或是一系列单独专注的片刻,都是“不间断的注意力”使它成为冥想。

【观察者、观察和被观察者】:在冥想中,仍有一个观察者在观察对象。当观察者极度专注于观察的过程,三者便会消失,只有觉察存在。于是冥想成为三摩地。

【冥想是一项工具】:冥想(与专注和三摩地一起)是审视内在世界、体验意识中心(1.3)的工具。粗对象(2.1-2.9)和细对象(2.10-2.11)已被系统的体验、审视并无欲(1.12-1.16)地放下,逐渐穿越无知avidya(2.5)的各个层次。

3.3 When only the essence of that object, place, or point shines forth in the mind, as if devoid even of its own form, that state of deep absorption is called deep concentration or samadhi, which is the eighth rung.

(tad eva artha matra nirbhasam svarupa shunyam iva samadhih)

当只有对象、地点或观点的本质存在,头脑自身似乎已经消失,那一深度专注就是三摩地,是瑜伽八支之八。

【观察者、观察和被观察者】:在冥想中,仍有一个观察者在观察对象。当观察者极度专注于观察的过程,似乎只有对象存在时,那就是三摩地的开端。就好像观察者、观察过程和被观察物一起消失,只有对象单独存在。当这种深度专注发生时,冥想成为三摩地。

【此刻你就在三摩地中】:会有点难以置信,但此时此刻,你就正在三摩地中,而你专注的对象,就是在你认为的世界当中,你对“我是谁”的感知(1.4)。事实上,你是纯粹觉知、自性、见者,等等(1.3),却因为头脑的染色(1.5)而无法体验到这一点。冥想和三摩地的工具,就用于打破这些虚假认同。

【三摩地的阶段】:回顾有对象三摩地(1.17-1.18, 1.42)的阶段是很重要的,三摩地本身并不是终点,只是沿途中的一项工具。

【当三摩地成为工具】:使专注成为冥想,冥想成为三摩的过程就叫做samyama(三夜摩),后续经文3.4-3.6中会讨论。这是作为更精微练习的精细工具。

三夜摩是更精细的工具(3.4-3.6)

【三夜摩】:三夜摩是瑜伽八支之6、7、8三项,即专注(dharana, 3.1)、冥想(dhyana, 3.2)、三摩地(samadhi, 3.3)的整体练习。

【前五支的目的】:所有准备工作和瑜伽前五支的目的在于构筑这个叫做三夜摩(samyama)的工具。

【三夜摩用于更精微的练习】:此项工具用于抵达无欲(不执著)的更精微层次,即经文1.12-1.16所述。三夜摩可用于无数对象,即第3章后面(3.17-3.37, 3.39-3.49)所列出的那些。

【像外科手术刀】:三夜摩像一柄外科手术刀,明辨(2.26-2.29)的利刃,而明辨是用于深入内省,并最终揭示我们存在核心的自性宝藏。一旦内在光明经由三夜摩(3.5)闪现,它便用于检视细微对象(3.6)的各个阶段,不管是通常意义上隐蔽、或是遥远之处的(3.26)。而最精细的明辨,终将通向解脱(4.26)。

【穿越avidya不觉知(无知/无明)】:这一明辨的过程使瑜伽行者逐渐穿越各种形式的avidya (不觉知/无知),共有四类:1)以短暂为永恒,2)不纯为纯粹,3)痛苦为快乐,4)非我为真我。(2.5)

3.4 The three processes of dharana, dhyana, and samadhi, when taken together on the same object, place or point is called samyama.

(trayam ekatra samyama)

当专注(dharana)、冥想(dhyana)和三摩地(samadhi)的过程共同作用于一个对象、地点或观念时,称为三夜摩(samyama)。

【瑜伽八支的最后三项称为三夜摩】:Dharana(专注/凝神)、dhyana(冥想/禅定)和samadhi (三摩地/入定)是瑜伽八支的最后三项,共同组成了三夜摩。

?Dharana:专注是注意力保持、固定于一个对象或地方。(3.1)

?Dhyana:冥想(禅定)是持续的专注,注意力一直保持在一个对象或地方。(3.2) ?Samadhi:三摩地是深入的专注,只有对象、地点或观点的本质存在,头脑自身似乎已经消失(3.3)

【注意力的阶段】:注意力自身逐渐向内移动,经过以下阶段:

?从注意到专注(3.1)

?从专注到冥想(3.2)

?从冥想到三摩地(入定)(3.3)

【三夜摩是针对同一对象】:专注、冥想和三摩地这三个阶段,要应用于同一对象。也就是说,当注意力作用于对象,便可到达对该对象的冥想,然后是入定(三摩地)于此对象。

【对象清晰可见】:通过三夜摩,可知对象的真性,不过是avidya(不觉知, 2.5)的另一方面,然后无欲(1.15)地放下(3.38)此对象。在这一过程中,染色(1.5, 2.3)逐阶减弱(2.4)。

3.5 Through the mastery of that three-part process of samyama, the light of knowledge, transcendental insight, or higher consciousness (prajna) dawns, illumines, flashes, or is visible. (tad jayat prajna lokah)

经由掌握三夜摩的过程,知识之光、超觉领悟、或更高觉知(prajna/般若智慧)开始显现、发光、闪现、或可见。

【体验到知识之光】:当三夜摩达成,知识之光便即可见;于是获得三摩地中的知识。到达三摩地并不是终点,只是一个开端。

【对三夜摩的掌握】:当逐渐掌握了三夜摩的过程,三摩地中的知识之光会更加清晰。带来更深入的体验、领悟和认识。

3.6 That three-part process of samyama is gradually applied to the finer planes, states, or stages of practice.

(tasya bhumisu viniyogah)

三夜摩逐步应用于更精微的层面、状态或练习阶段。

【更精微状态自然到来】:当三夜摩的练习深入到更精细状态,那些精微层面会自然展现。这并不是说,你会提前知道这些细节。而是说,内在旅程自己展现出更精微层面。

【放下更精微层面】:当精微层面展现时,便可通过三夜摩这一“利刃”进行探索,并经由明辨过程(2.26-2.29)而放下(3.38)。它们都不是真相、真实,或,不是所追求的永恒自性(1.3)。这是无欲(不执著,1.15-1.16)这一过程的精微应用。

【无法跳过任一阶段】:通常,当各阶段显现时,要逐个体验,无法跳过任何一个阶段。

【并不需要经历所有阶段】:虽然各阶段会按一定顺序显现,却并不是说所有阶段都必须寻找和体验。如果一个人进行更高阶练习,比如AUM和Ishvara(1.23-1.129),就不需要再进行低阶练习,比如精微领域的心灵能力(神通)。圣者维耶萨(Vyasa)解释说,并不是所有阶段都需要三夜摩,因为进步亦可作为慈悲/宽恕的礼物而到来(proficiency might be attained through the gift of grace)。他指出:“瑜伽以瑜伽为人所知,而瑜伽自身通向瑜伽(Yoga is to be known by Yoga, and Yoga itself leads to Yoga)。”通过高阶练习,并伴随更高觉知、神或guru(导师/古鲁)的恩惠或赠与,所有高低阶段的展现,并不需要按部就班的进行。

视“内在”为“外在”(3.7-3.8)

【皮肤被视为分界线】:皮肤通常被视为身体“内”和“外”的分界,世界在“外面”,而我则在“里面”。一开始,身体静止、呼吸平稳、以及对治感官就是“内在练习”。

【边界线内移】:然而,当我们冥想深入时,感知的边界线会向内移动。一旦你穿越了肉体静止阶段,就会专注于呼吸过程,似乎肉体成为外部存在。当注意力更加深入,穿越呼吸并进入头脑感觉过程,肉体和呼吸都成为外部存在。

【肉体、呼吸和感觉都成为“外在”】:一旦头脑真正专注(dharana, 3.1),内外之间的感知分界会显著内移。肉体、呼吸和感觉过程都似乎是一种外部存在,而我们则站在通向更深、更内在实相的入口处。

【冥想和三摩地成为“外在”】:相比起边界线极度内移的无种子三摩地(nirbija),甚至专注、冥想和低阶三摩地也成为“外在”(3.8)。

3.7 These three practices of concentration (dharana), meditation (dhyana), and samadhi are more intimate or internal than the previous five practices.

(trayam antar angam purvebhyah)

专注(dharana)、冥想(dhyana)和三摩地(samadhi)的练习,比(瑜伽八支的)前五项更加内在。

【外在关注消失】:当体式/坐姿(asana/postures)、呼吸(pranayama)、感觉(pratyahara)成为“外在”之后,它们似乎被远远抛开,消失在注意力之外。这很像当我们密切专注于觉察身体和呼吸时,外部世界仿佛消失的感觉。好像身体、呼吸和感觉不存在了;我们超越了它们,进入头脑之中。现在头脑以另一种方式被感知,与早期的喧闹嘈杂的头脑完全不同。

【专注、冥想和三摩地是内在的】:当身体、呼吸和感觉(asana, pranayama, 和pratyahara)消失,或被超越,然后专注(dharana)、冥想(dhyana)和三摩地(samadhi)会显得很内在。外和内的边界线显著变化;现在准备好探索更精微领域、并开始同样将之放下(vairagya,无欲/不执著1.15-1.16)的过程,继续向存在的核心(1.3)寻找永恒的自性。

3.8 However, these three practices are external, and not intimate compared to nirbija samadhi, which is samadhi that has no object, nor even a seed object on which there is concentration.

(tad api bahir angam nirbijasya)

然而,这三者与无种子三摩地(nirbija samadhi)相比,只是外在练习,因为无种子三摩地的专注当中,没有任何对象或对象种子存在。

【专注、冥想和三摩地也成为“外在”】:专注、冥想和三摩地的练习是有对象的。Nirbija samadhi是无种子三摩地(1.51),没有任何对象,哪怕是对象的一粒小种子。从无种子三摩地的高度来看,三夜摩的过程便成为外在,就像瑜伽前五支一样。因此,当考虑到无种子三摩地时,瑜伽八支最终都成为“外在”练习。

以三夜摩觉察精微转换(3.9-3.16)

【对象(事物)是什么?】:我们通常认为对象(事物)是你能触摸、或握在手中的东西。然而,对象事物并不必然是物质的。

【转换(transition)是一种对象】:试想一辆汽车,它是一个物质对象。当它沿路行驶,便有一定的动能。那一运动本身也是一种对象;它是某种“事物”,虽然没有组成分子。现在,想象你的汽车加速或减速。那一变化、转变或转换本身,也是单独的“对象”,虽然通常会将汽车、运动当作对象。

【思想(思维/念头)也会转换】:与上面的汽车相似,思想也是对象。然而,脑海中的思想不仅仅是相互作用;它们来来去去。想象一下,如果你能掌控思想来来去去的“转换”过程。掌控了“转换过程本身”,你会获得极大的领悟,并掌握思想本身、以及最精微的内在意识转换。这些精微转换自身也是对象,可供探索和觉察,并可被无欲(不执著,1.15)地放下。【觉察三种精微转换】你不但会觉察通常意义上的思想,还能觉察它们如何到来、存在、离去的“转换”过程。

?Nirodhah:你觉察到“掌控思想模式”(nirodhah-parinamah, 3.9, 1.2)的转换过程,因为那种转换是一个对象。

?Samadhi:你觉察到“进入更高冥想状态”(samadhi-parinamah)的转换过程,因为那种转换是一个对象。

?Ekagra:你觉察到“进入头脑专一(one-pointedness)”(ekagra-parinamah, 3.12)的转换过程,因为那种转换是一个对象。

【掌握转换就掌握了思想】:掌握了这三类转换过程,便可掌控这些过程中的所有思想模式。

从而掌握脑海中无数对象的生命周期。三夜摩作为一项精微工具(3.4-3.6),觉察这一过程就是它的一项精微应用。如此一来,我们会发现纯化头脑并不意味着对每个思想作详细的心理分析,而是要掌握这些思想的生命周期。

【转换随后被超越】:在瑜伽的内在旅途上,会系统地遇到并穿越一层接一层的体验,每次都超越无知avidya(2.5)的一个层次。当此节经文描述的、对精微转换的掌握揭开了一个新层次,它同样也只是要体验的一个阶段而已。在练习的最精微处,甚至这些转换也将在dharma-meghah samadhi中被超越。(4.32)

(译注:dharma-meghah samadhi有译为“法云三昧”。dharma是法、德性、达摩。meghah 是雾、云。samadhi是三摩地、三昧、入定)

3.9 That high level of mastery called nirodhah-parinamah occurs in the moment of transition when there is a convergence of the rising tendency of deep impressions, the subsiding tendency, and the attention of the mind field itself.

(vyutthana nirodhah samskara abhibhava pradurbhavau nirodhah ksana chitta anvayah nirodhah-parinamah)

称为nirodhah-parinamah的高阶掌控,发生在当深层印象升起的趋势、消退的趋势、以及头脑自身的注意力三者发生聚合的转换时刻。

【放开观众】:想象你正在一个会议大厅,几分钟后讲演人就要开始讲话。所有的人都在大厅中,空间充满了诸多谈话的嘈杂人声。你观察着、接纳着,让头脑把你的感觉拉到这、推到那。然后,演讲人进入大厅,走上讲台,开始讲话。马上发生了两件事:你的注意力离开其它人,同时,注意力朝向讲话者。

【掌控转换】:注意力离开观众的转换,类似于nirodhah-parinamah(中止的转换),而与此同时的注意力朝向讲话者,则类似于samadhi-parinamah(专注的转换,3.11)当注意力不断维持在讲话者身上,就类似于ekagra-parinamah(持续专一/念念专注的转换,3.12)。这种对转换的掌握,就是瑜伽行者所追求的。如果你掌握了转换过程,你就能掌握所有思想模式,而正是这些思想控制你的头脑、念头、行为和言语。

【伴随转换,会发生聚合】:深层印象samskaras的升起,通常经由“不活跃”到“活跃”的转换。同样,它们的消退,亦由“活跃”到“不活跃”状态。当对“升起”和“消退”转换的注意力发生聚合(anyaya)时,就有了更高程度的掌握。这是三夜摩(3.4-3.6)的一个极其精微的过程。

3.10 The steady flow of this state (nirodhah-parinamah) continues by the creation of deep impressions (samskaras) from doing the practice.

(tasya prashanta vahita samskarat)

要持续这一状态(nirodhah-parinamah)的稳定流动,需要在练习中创造深层印象(samskaras)。

【在脑海中创造精微轨道】:较表面、世俗的习惯通常控制着我们的行为、语言和思想。在这里,在这一极其精微的练习层面上,是通过不断练习,有意识形成一种新的习惯模式。然而,在这里,我们有意形成极深的习惯模式,是为了随时保持在深度平静状态。那一深度宁静就是新的习惯模式。回想一下,两种基础练习(abhyasa和vairagya,1.12-1.16)之一,就与追求稳定平静有关(1.13)。

3.11 The mastery called samadhi-parinamah is the transition whereby the tendency to all-pointedness subsides, while the tendency to one-pointedness arises.

(sarvarathata ekagrata ksaya udaya chittasya samadhi-parinamah)

称为samadhi-parinamah的掌控,是一种转换,其中“无定向(all-pointedness)”倾向退去,而“专注一点(one-pointedness)”的倾向升起。

【无定向all-pointedness】:这个状态是指,头脑被无数不同方向拉来拉去的倾向。而在samadhi-parinamah状态中,这一“无定向”趋势退去。并不是无数对象消失了,它们并未被破坏。它的意思是说,头脑这种“无定向”的昏睡状态退去了。换句话说,只有一样东西消退了,就是朝向头脑中无数变化的倾向。

【专注一点one-pointedness】:这个状态是指,头脑集中、聚焦于一点的倾向。如果你观察意识运作,会很容易发现这两种倾向。头脑或倾向于无定向,或专注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体验过这两种倾向。而在这节经文中,所升起的,是“专注一点”。

【一点升起,其它消退】:在samadhi-parinamah的高阶状态,觉察到进入三摩地的转换,其中“无定向”退去,“专注一点”升起。

3.12 The mastery called ekagrata-parinamah is the transition whereby the same one-pointedness arises and subsides sequentially.

(tatah punah shanta-uditau tulya-pratyayau chittasya ekagrata-parinimah)

称为ekagrata-parinamah的掌控,是一种转换,其中同样的“专注一点”相续升落。

【同样的“专注一点”升起和消退】:在上节经文中,描述了“无定向”消落,“专注一点”升起。现在,此节经文是说,“专注一点”消退,但会再次升起。无定向已不在,只有循环往复的专注一点。觉察到的就是这一转换。

【三种转换】:因此,经文3.9-3.12涉及三种转换形式。第一种是有关掌控思想本身的转换。第二种是有关头脑“专注一点”升起,“无定向”消退的转换。第三种(此节经文),是有关同样的“专注一点”不断升起和消退的转换。

【掌控转换】:再次的,这种对转换本身的觉察和掌控,带来对潜在思想模式和过程的掌控。换句话说,掌握了转换,就掌握了思想过程;掌握了思想过程,你就超越它,最终体验到意识的中心(1.3)。

3.13 These three transition processes also explain the three transformations of form, time,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how these relate to the material elements and senses.

(etena bhuta indriyasau dharma laksana avastha parinamah vyakhyatah)

这三个转换过程也解释了形状、时间和特征的三种变换,以及这些(变换)与物质元素和感觉的关系。

【这些转换决定了外部世界】:上节经文介绍三种极精微的转换。本节经文强调的是,这些精微转换,直接影响了对形状、时间和条件这些不太精微的、较外在过程的感知。

【掌控元素和感觉】:此节经文介绍了(一部分)转换过程与元素和感觉的关系,对元素(bhutas)的掌控将在经文3.45中解释,而对感觉(indriyas)的掌控则在经文3.48中。

3.14 There is an unmanifest, indescribable substratum or existence that is common or contained within all of the other forms or qualities.

(shanta udita avyapadeshya dharma anupati dharmi)

在一切其它形式/品质当中,包含、或普遍有一种未显化的、无法描述的根基/存在。

【一切的根基是什么】:之前的经文介绍了三种转换,以及三种随之而来的变换,以及这些对元素和感觉的影响。然而,在内部、或最底层一定有些东西是普遍的。

【找到根基/基质】:觉察所有这些精微过程的要点,就是找到那一根基、底层对象、一切的同共之处、持续存在于它们当中的、永恒不变的东西。这是瑜伽之道中觉察、放下非我这个过程的“改进”。当一切其它都被消除(1.2),就体验到真我(1.3)。

3.15 Change in the sequenc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cause for the different appearances of results, consequences, or effects.

(krama anyatvam parinamah anyatve hetu)

特性次序的变化,是造成结果、后果、或影响的不同表现的原因。

【自然顺序】:无论粗、细的所有实相层面,都有一种自然流动或变换。这些转换就是“因果原则”的基础。我们都知识这些(变换)的表层(现象)。而更精微的转换,则为瑜伽行者所知。

【记住无欲(不执著)】:要记住瑜伽之道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无欲(1.12-1.16)。同样,也回想一下,这是一个按阶段演进的过程,而此处所谈及的,是极其精微的过程。虽然过程很精微,但原则是一致的。你觉察、观照着最深层的实相,并放下其它较表层的执著。

【特定“形状”来自于状态的“次序”】:想象当你能够进入极静冥想,可以识别出所有执著对象,无非是状态按次序变化的结果。比如,粘土变成罐子(仍是粘土),然后,退回粘土。这适于所有事物,不管是外部世界的,还是头脑内在的。一切只不过是形状变化、或看见(形状)的次序变化而已。逐渐的,不变的真相因此显现,所有表象变化之下,是永恒的太一。

3.16 By samyama on the three-fold changes in form, time, and characteristics, there comes knowledge of the past and future.

(parinimah traya samyama atita anagata jnana)

对形状、时间和特征三项变化进行三夜摩冥想,可知过去未来。

【觉察转换便能知过去未来】:如果你知道了形状、时间和特征(3.13)相关变化的“当前状态”,就了解了它们所演化而来的“过去”,以及它们将要演进成为的“未来”。问题是你对这三者当前状态的明晰程度。

【想像一壶开水】:就像你把一壶冷水放在炉子上,不知它何时会开。如果你知道当前的形式、时间因素、特征,你就能计算出结果(当然,三夜摩的原则更为精微)。如果你知道水的精确温度、火的单位热量、大气压、壶的传热性、以及其它因素,你就能计算出水沸腾的时间(假设你已经知道公式)。

【放开精微能力】:本节是第3章诸多经文中第一个描述练习所得之造诣、能力、或神通的。有智慧的瑜伽行者并不想获得这些神通,只是知道在沿途上会遇到它们。不管何时遇上,神通都是为了揭示更潜在的迷恋或排斥(2.3)的染色,以及不觉知/无知avidyas(2.5),以

便无欲地放下它们(1.15-1.16)经文3.38清楚的指出了放开这些神通的原则。

三夜摩的体验(3.17-3.37)

【放开精微体验】:当掌握三夜摩(3.4-3.6)工具之后,会有诸多精微体验到来。这些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被体验,以便揭示虚假认同背后的真相(1.3)。

建议就是将自身存在和发现的所有层面,都做为“非我”而放下(1.2),经由明辨(2.26-2.29)和无欲/不执著(1.15)的过程,穿透无知avidya(2.5)。

【能力还是障碍】:有些人认为这些体验是能力(神通、通灵、秘术),并追求它们以促进自我认同,而真正的瑜伽行者,则认为它们无非是“迷恋之云”,障碍了对自性的认知。它们会被遇见、体验、了解、并放下(1.2, 3.38)。

【根据实际经验阅读经文】:阅读这些经文时,要注意,不要觉得你必须获得所有这些体验,才能在自我认知的路径上进步。要记住,一旦水平足够,这些体验或练习都是由三摩地这个工具完成的。

【追求最高】:有一种流行说法是,要体验真理,你必须完全的、100%的纯净,那根本不是对。首先,寻找灵山峰顶的直接体验,然后再学习纯化更精微的方面。

【随后的清扫】:当然,需要一些稳定和纯化的努力,以获得那一直接体验,然而最终的大扫除,是在实现(高峰体验)之后。令人安慰的是,经文4.27-4.28给出了如何对治开悟中小缺口的指导。这意味着,一个人不必完成纯化业的过程,就能认识到至上(的神),而这对求道者而言是个好消息。

3.17 The name associated with an object, the object itself implied by that name, and the conceptual existence of the object, all three usually interpenetrate or commingle with one another. By samyama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se three, the meaning of the sounds made by all beings becomes available.

(shabda artha pratyaya itaretara adhyasat samkara tat pravibhaga samyama sarva bhuta ruta jnana) 对象的名称、对象本身、以及对象概念上的存在,这三者通常互相渗透、混在一起。通过三夜摩冥想这三者的区别,便可知所有存在所发声音的意思。

【三种“桌子”】:经文讲了三种事物:1)与对象相关的名称,2)名称指示的对象本身,3)以及对象概念上的存在。为理解这一点,可以想象一张桌子,你将看到三部分:

1.发音:如果你不懂英语,则只会听到桌子(table)的发音,却没有形象或概念来

到脑海中。你只听到了声音而已。

2.特定的桌子:如果你想到某个你知道的桌子,那个桌子不需音节,就存在于你记忆

中。如果你从未见过桌子,也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对“桌子”的概念也不会存

在。

3.概念的桌子:第三部分是桌子的概念,它的存在不需要发音、或想到某个特定的桌

子。不管任何语言的“桌子”一词,都能使懂得那种语言的人知道“概念桌子”。

“概念桌子”总是存在,不需要你想起或看见特定的实物。

【三部分桌子的融合】:然而,在日复一日的用法中,这三部分融合成统一的桌子的体验。但瑜伽行者想要超越世俗世界的表象。在本节经文的练习中,三夜摩(3.4-3.6)用于区分这三者。通过三夜摩,开始获得更伟大、更精微的洞见。

【声音振动是更精微的实相】:许多冥想和灵性教义认为实相的精微层、因果层的基本振动是声音、词语或咒。本节经文指出,通过分辨对象的三部分,精微声音便会显现,而通过这一显现,就获得了声音的意义。

【咒语】:一个表明名称、对象、概念之间关系的实际例子就是咒语。念咒时,一个人从词语开始,然后其它方面逐渐展现。一个人可能已有某种程度的了解,但真正意义会在直接体验中到来。而随着咒语精微、灵性意义的展现,便能看清区别。最重要的咒语OM的练习在前面经文中描述过。(1.23-1.29)

3.18 Through the direct perception of the latent impressions (samskaras) comes the knowledge of previous incarnations.

(samskara saksat karanat purva jati jnanam)

通过直接感知潜在印象(samskaras),获得前世的知识。

【Samskaras导致业】:Samskaras(潜在印象)会导致业,因此瑜伽行者要检视、并最终消除这些印象。

【前世回溯可能造成更多束缚】:追求前世回溯的人,是想获得来自内在头脑的答案,以便增加自我了解的知识。这是来自精微头脑的内在过程浮现成为(显)意识状态。它可能会增加自我和无知,因为它使一个人认为这些过去的记忆是自我定义的一部分。因此,无知的束缚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

【对samskaras进行三夜摩冥想带来自由】:然而,对深层印象进行三夜摩(3.4-3.6)冥想的瑜伽行者,则会更加清楚深层印象遮蔽“自我认同”和阻挡“自我认知”的方式。因此,过去的认同不但没有加强,反而衰减(2.4)并放开。它们不再被视为自我认同,而是错误感知下的虚假认同。这带来更少的束缚,更大的自由。

【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前世)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19 By samyama on the notions or presented ideas comes knowledge of another's mind. (pratyayasya para chitta jnana)

对观念或显现的想法做三夜摩冥想,便得知他人头脑。

【想法呈现在我们头脑中】:我们作为内在的观察者,实际上是在观看自己头脑中的屏幕。不管是他人的思想,还是通过视、听或其它感官输入的数据,这些信息都在我们头脑中留下印记,像投映在屏幕上的电影。然后,我们做为内在观察者,体验屏障上的显示。以下是这一过程的概要:

1.他人头脑中的samskaras:他人头脑中的深层印象醒来,并成为活跃的意识过程。

2.想法或观念的显现:印象一旦醒来,所产生的意识过程就在他人脑海中激活。

3.印象来到我们脑中:这个意识过程现在来到我们头脑中,作为观察者,我们要练习

三夜摩(专注、冥想、三摩地,3.4-3.6)。

【观察屏幕上演什么】:如果我们观察内在屏幕上的视像,就会知道屏幕上物体的构成、形状、和颜色,并因此直觉知晓实际物体的性质。听觉也是一样。重要的是有一个媒介,数据输入后显示在屏幕上,然后我们体验。意识的屏幕是关键。

【直觉知晓思想印象】:观察内在屏幕,不但会得到有关屏幕上数据的信息,还会直觉知晓数据来源的性质,也即他人的头脑。如此,你便得知他人意识的一般状态。然而,你无法

洞知他人的显意识想法背后的驱动力,即潜意识、深层印象samskaras(正如经文3.20所述)。

【训练头脑;不要操纵别人】:这是说不要使用某种头脑控制操纵他人。相反,其价值在于,通过观察头脑受他人思想显现影响的方式,就会洞见(发出思想投射的)他人头脑。因此,可以对治自己的意识条件反射,使言行思想不被控制。

【从条件反射中解脱】:如果我们进行观察,就能获得领悟,并从自已的意识条件反射(通常是无意识的)中解脱。这是给深层印象去染色(aslishta)的另一方面(去染色,经文1.5, 2.1-2.9)。需要纯化的意识过程,是我们的反应。回想经文1.33中建议的对他人的态度。这些(如,对他人的友善态度)是基于训练我们自己的头脑,不是改变他人。在此处,描述了意识过程的一个更精微方面。它带来从执著和排斥(1.12-1.16)的更大解脱。

【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20 But the underlying support of that knowledge (of the other persons mind, in 3.19) remains unperceived or out of reach.

(na cha tat salambana tasya avisayin bhutatvat)

[Note: This sutra is not included in all renditions]

但那一(对他人头脑的)知识的潜在支持,仍然未被触及或感知。

[注意:此节经文并未包含在所有译本中。]

【瑜伽行者看不到他人的深层印象】:经文3.19描述了瑜伽行者怎样觉察他人头脑,即专注于他人思想投射在瑜伽行者头脑中的印象(或印记)。在此经文3.20说明,观察者并未触及产生思想的深层印象。

以下是3.19中的过程概要:

1.他人头脑中的samskaras:他人头脑中的深层印象醒来,并成为活跃的意识过程。

2.想法或观念的显现:印象一旦醒来,所产生的意识过程就在他人脑海中激活。

3.印象来到我们脑中:这个意识过程现在来到我们头脑中,做为观察者,我们要练习三夜

摩(专注、冥想、三摩地,3.4-3.6)。

换句话说,通过对所显现的想法或观念做三夜摩冥想(第2步),就会得知头脑的性质。而深层印象samskaras,作为表层知识的来源(第1步),在这一观察(内在屏幕)的过程中仍未被触及。再一次,我们练习的重点,在于体验意识过程中,对治自己反应的染色。【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21 When samyama is done on the form of one's own physical body, the illumination or visu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body is suspended, and is thus invisible to other people.

(kaya rupa samyama tat grahya shakti tat stambhe chaksuh prakasha asamprayoga antardhanam)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20]

对自己身体形态做三夜摩冥想,可暂停身体的光明或视觉特性,便可隐身不见。

[注意:在有些译本中,此节为3.20。]

【“看见的能力”是与身体相关的一个特性】:要掌握这一原则,要知道事物是由土、水、火、风、空五元素组成的。虽然这节经文并不直接讲脉轮,但火元素是从manipura(第3脉轮)起作用的。因此,“看见”这一认知方法就与火元素和第3脉轮相关。经由思考这些,你会了解在构成(粗细)身体的火元素,和“看见”的感觉之间,有一种联系。因此,我们

得知肉体包含了一种特性,称为“看见的能力”。

【撤回“看见的能力”】:通过对形态(它包括了看见的能力)做三夜摩(3.4-3.6),那一特性就被中和或撤回。结果是使得身体对他人来说,成为隐形。这里有一些逻辑上的曲折需要解释。也就是,并不是“增加”了一个“隐形”的性质,而是“撤回”了“看见的能力”。再一次,我们得知瑜伽之道持续的遇见、检视、放下各种性质(1.2,3.38),以便体验那更精微的。这个过程,会以各种形式,更加稳定地断开虚假认同(1.4),归于自性。

【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22 In the same way as described in relation to sight (3.21), one is able to suspend the ability of the body to be heard, touched, tasted, or smelled.

(etena shabdadi antardhanam uktam)

[Note: This sutra is not included in all renditions]

与视觉(3.21)同样的方式,也可以暂停身体的听、触、味、嗅觉的能力。

[注意:此节经文并未包含在所有译本中。]

【被感知的能力是事物固有的】与“看见的能力”相同,听、触、味和嗅觉能力也是身体的固有内在特性。

【这些固有特性可以暂停】:因而通过对身体这些特性进行三夜摩冥想,它们也可以暂停。【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23 Karma is of two kinds, either fast or slow to manifest; by samyama on these karmas comes foreknowledge of the time of death.

(sopakramam nirupakramam cha karma tat samyama aparanta jnanam aristebhyah va)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21 or 3.22]

业只有两种,按其显化(的速度),或快或慢;通过对业进行三夜摩冥想,便可预知死期。【像烧一壶水】:想象在炉子上放一壶冷水,而且你知道所有当前条件。水的体积、精确的温度、大气压、壶的厚度、壶的导热率、以及炉子发出的精确热量值。假设你有了这些信息,就能计算出水沸腾的准确时间,以及水完全煮干的时间。关键是要知道当前所有因素的信息。【知道业的状态,便可预测后果】:类似上述烧水的例子,如果你知道samskaras(驱动业的深层印象)的精确情况,就可预知未来。在水的例子中是沸腾的时间点。而在samskaras 和业的情况下,则是知道死亡的准确时间。

【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24 By samyama on friendliness (and the other attitudes of 1.33), there comes great strength of that attitude.

(maitri dishu balani)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22 or 3.23]

通过对友好(及经文1.33中的其它态度)进行三夜摩冥想,便获得那一态度的巨大力量。

【冥想一种态度,会带来力量】:当我们对一个友善者产生友好的感觉,对那一感觉进行三夜摩(3.4-3.6)冥想,便得到友善的巨大力量。

【四种态度的更精细实践】:在经文1.33中,建议培养四种态度以平息头脑。但那只是直接与他人相交互的粗浅阶段,而更深入的体验,会在一个人有能力对以下态度进行三夜摩冥想时到来:

1.友好/亲切(三夜摩冥想友好本身):冥想对一个友善者的“友好”,带来那一(友好)

态度的巨大力量。冥想的对象是友好这种感觉本身。

2.同情/支持(三夜摩冥想同情本身):冥想对受苦者的“同情”,带来那一态度的巨大力

量。冥想的对象是同情这种感觉本身。

3.快乐/善意(三夜摩冥想善意本身):冥想对有德者的“善意”,带来那一态度的巨大力

量。冥想的对象是善意这种感觉本身。

4.中性/接受(三夜摩冥想“接受”本身):冥想对无德者的“接受”,带来那一态度的巨

大力量。冥想的对象是接受或平静这种感觉本身。

【对其它态度的三夜摩冥想】可以冥想任何想要培养的正面态度,方法是直接对那一态度进行三夜摩冥想(3.4-3.6)。这是为什么说冥想是最终、最高级的疗愈和自我转变。它使冥想者有能力直接进入问题和答案的中心。

【成果如何?】:想一下,拥有完美友好、同情、善意和接受之后的所有益处。会有许许多多的成果。回想经文2.35-2.45所列举的与持戒和遵行相关的成果。当这些成果开始到来,会非常有诱惑性,很容易将人们引离自我认知的道途。这就是为什么,无欲(不执著)贯穿了整个道途,是瑜伽之道的两个基本原则之一(1.12-1.16)。

【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25 By samyama on the strength of elephants comes a similar strength.

(baleshu hasti baladini)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23 or 3.24]

对大象的力量进行三夜摩冥想,会带来相似的力量。

【冥想任何形式的力量】:大象是极强壮的一种动物,而且普遍生活在千年来圣人们游历的地区。因此,大象很自然成为力量的象征。通过对大象的力量进行三夜摩冥想,那种形式的力量就会到来。对其它动物、天空、海洋、别的事物的力量进行三夜摩冥想,会带来相似形式的力量。要记住我们说的是注意力的深层形式,不仅仅是沉思,并假装拥有那种力量。三夜摩是专注、冥想和三摩地共同聚焦于那一力量对象。

【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26 By directing the flash of inner light of higher sensory activity, knowledge of subtle objects, those hidden from view, and those very distant can be attained.

(pravrittyah aloka nyasat suksma vyavahita viprakrista jnanam)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24 or 3.25]

通过指引更高感知活动的内在光芒,可获得精微、隐秘、遥远事物的知识。

【感觉用于平息头脑】:从经文1.35开始了追求精微感觉体验的练习,以便平息稳定头脑。在那节经文中,求道者可以专注于几种对象(1.33-1.39),或是任何愉悦之物(1.39)。【内在之光也用于平息头脑】:追求内在光明,也是平息头脑的方法之一(1.36)。因此,感觉觉察和内在之光都为此节经文的精微练习提供准备。在瑜伽旅途中,这一过程从外层粗浅阶段开始,越来越精微和内在。

【内在光明显现】:当学习瑜伽八支(2.26-2.29)之后,获得了三夜摩(3.4-3.6)的技巧,内在光明(3.5)经由三夜摩完全显现。

【指引内在光芒】:现在,本节经文解释了经由三夜摩觉醒的内在光芒,被导向任何精微、隐秘或遥远对象。

【工具已经完成】:如此,便可探索更精微层面。现在,工具开发过程(3.4-3.6)已经完成。在随后几节经文中,列举了一些精微对象。再一次,这是一个相遇、体验、并放下这些精微体验的过程。

【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27 By samyama on the inner sun, knowledge of the many subtle realms can be known. (bhuvana jnanam surya samyamat)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25 or 3.26]

对内在太阳进行三夜摩冥想,可获得诸多精微领域的知识。

[注意:在有些译本中,此节为3.25或3.26。]

【找到太阳】:只有在冥想中,才能找到内在太阳。可通过中脉找到,中脉是穿过各脉轮中心的乳白色能量流。通过冥想心轮或双眉之间(三眼轮),会发现内在太阳。瑜伽的各种练习的目的之一,就是清理头脑中的乌云,找到内在太阳。

【领域和无欲/不执著】:领域、区域、宇宙是广大的,对于追求自我认知的人来说,相遇并放下这些(领域)需要更高的无欲(1.15-1.16)。注经者维耶萨(Vyasa)描述了七种世界。【粗、细、因果域】:有关粗、细和因果域,以及更高的意识,见以下文章(英文):

?Levels and Dimensions of Consciousness https://www.sodocs.net/doc/d29243882.html,/levelsdimensions.htm ?OM and the 7 Levels of Consciousness https://www.sodocs.net/doc/d29243882.html,/om.htm

【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28 By samyama on the moon, knowledge of the arrangement of the inner stars can be known. (chandra tara vyuha jnanam)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26 or 3.27]

对月亮进行三夜摩冥想,会获得内在星辰排列的知识。

【月亮是太阳的映像】:若未能体验发光自明的内在太阳,可以体验内在月亮,但它只是太阳的映像。通过对那一映像做三夜摩冥想,可得到内在星辰的知识。最终,这会通向对太阳的追求和达成。和太阳一样,内在月亮只能在冥想时找到。同样,星晨也被无欲地相遇、检视并放下。

【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

(3.38)。

3.29 By samyama on the pole-star, knowledge of the movement of those stars can be known. dhurve tad gati jnanam)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27 or 3.28]

对北极星进行三夜摩冥想,会获得星辰移动的知识。

【星辰围绕一个中心】:当知道了内在星晨、光点,可通过三夜摩冥想其中心——北极星——体验到它们的运动。这些星星很像是粗世界的精微副本,同样被无欲地相遇、体验、放下。【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30 By samyama on the navel center, knowledge of the arrangement of the systems of the body can be known.

(nabhi chakra kaya vyuha jnanam)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28 or 3.29]

对肚脐中心进行三夜摩冥想,可获得身体系统排列的知识。

【身体能量系统的中心】:上千个能量系统通过这个中心运作着,因此对那一中心进行三夜摩冥想,可了解这些系统的性质。同样,需要无欲地相遇、体验和放下。

【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31 By samyama on the pit of the throat, hunger and thirst leave.

(kantha kupe ksut pipasa nivrittih)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29 or 3.30]

对喉部凹处做三夜摩冥想,饥渴可止。

【饥渴停止】:这一效果是通过对相关对象的三夜摩冥想。喉咙与饥和渴有关,冥想喉咙,便可停止饥渴。同样,这些感觉成就需要无欲地相遇、体验和放下。

【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32 By samyama on the tortoise channel, below the throat, steadiness is attained.

(kurma nadyam sthairyam)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30 or 3.31]

对喉咙下的龟管(tortoise channel)进行三夜摩冥想,获得稳定。

【获得稳定】:对这个能量管(nadi,经脉)进行三夜摩冥想,获得龟一样的稳定。回想最初级的姿势稳定,是通过专注于无限(2.47)。

【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33 By samyama on the coronal light of the head, visions of the siddhas, the masters can come. (murdha jyotisi siddha darshanam)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31 or 3.32]

对头部的冕光(coronal light)作三夜摩冥想,会看到siddhas(成就者/大师)的影像。【看到得道者】:跟随头部的内在冕光,会看到成就者,在顶轮、或三眼轮(双眉之间)。【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34 Or, through the intuitive light of higher knowledge, anything might become known. (pratibhad va sarvam)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32 or 3.33]

或,经由更高知识的直觉之光,可知一切。

【更高的直觉】:回顾一下,此时三夜摩已然驾轻就熟。直觉知识更容易获得。

【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35 By practicing samyama on the heart, knowledge of the mind is attained.

(hirdaye chitta samvit)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33 or 3.34]

对心(heart)做三夜摩冥想,可获得头脑的知识。

【心的知识】:通过对心的知识进行三夜摩冥想,可了解头脑那称为chitta的领域。观察头脑活动的过程最早始于稳定和清理头脑,此处则更为精细。

【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36 The having of experiences comes from a presented idea only when there is a commingling of the subtlest aspect of mind (sattva) and pure consciousness (purusha), which are really quite different. Samyama on the pure consciousness, which is distinct from the subtlest aspect of mind, reveals knowledge of that pure consciousness.

(sattva purusayoh atyanta asankirnayoh pratyaya avishesah bhogah pararthatvat svartha samyamat purusha-jnanam)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34 or 3.35]

只有当头脑的精微一面(sattva)与纯粹觉知(purusha)相混时,便会体验到显现的思想。对纯粹觉知(有别于头脑之精微一面)进行三夜摩冥想,便获得纯粹觉知的知识。

【有合作关系才会有体验】:首先,想象存在的两个方面:纯粹觉知和头脑的精微一面。如果纯粹觉知(purusha)能够独存(3.56),就是瑜伽追求的开悟(1.3)。纯粹觉知就只归于自身纯粹的存在。然而,为体验一切苦乐,纯粹觉知就要与头脑有连接、或混合。如果没有头脑,就没有体验。这是无知(avidya)的一个精微方面,遮蔽了潜在的明辨(2.3-2.6)。

【然后就会体验到显现的想法】:当纯粹觉知与精微头脑相混(连接),任何想法或印象——不管来自脑海还是感官——一旦显现,就会被体验。没有那一连接,就没有体验。(没有二者的连接)头脑无法没有觉知工作(像灯泡没电),觉知也无法驻于开悟状态(像没有灯泡的电)。

【二者时常相混】:纯粹觉知和头脑的精微一面常常混合纠缠。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无法体验到自我认知(1.4)的原因。一旦最精微层面开始纠缠,上面的各层就会有更多混乱,直到我们迷失于外部世界,并试图回溯这一过程,找到遗失的真相。

【反转这一纠缠】:此节经文描述了只有极其精微的三夜摩才能打破(纯粹觉知与头脑的)最细、最初的纠缠。需要建立在平息头脑和净化的基础练习之上。而在这一阶段,最终的障碍也跨过了。它是源自对最精微工具进行三夜摩冥想。也即,purusha纯粹觉知本身,成为三夜摩的对象。

【我们可以一开始就这样吗?】:我们可能想一开始就进行这项练习,但只有很少、很少的头脑会清晰到足以进行该练习。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大部人最好先系统纯化头脑的各层次。回想一下,精微明辨正是瑜伽八支(2.26-2.29)的原因。

【Buddhi是工具也是障碍】:回顾Buddhi(智性)作为头脑知道、决定、判断和分辨的一面。从外部世界向内移动时,buddhi是很有用的工具。然而,如果我们是永存、一体的存在,谁一开始创造了宇宙?就是同样的buddhi,只是在最精微的层面,称为sattvic buddhi (注意本节梵文经文中的sattva一词)。

3.37 From the light of the higher knowledge of that pure consciousness or purusha (3.36) arises higher, transcendental, or divine hearing, touch, vision, taste, and smell.

(tatah pratibha sravana vedana adarsha asvada varta jayanta)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35 or 3.36]

从纯粹觉知purusha(3.36)的更高知识之光中,产生了更高、超觉、或神圣的听、触、视、味和嗅觉。

【将粗细感觉作为工具】:一个人向内走的越深远,探寻的工具就越伟大,而干扰事物也会随之增加。感觉(indriyas)不但在粗浅层面,也在极精微的层面运作。要在外部世界训练注意力,以便识别虚假认同,并无欲放开。当注意力变得非常精微,同样的过程就在(这个更精微的)层面重复,揭示虚假认同,并放下。

【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如何对待精微体验(3.38)

【体验既是成就也是障碍】:从通常的世俗头脑看来,这些三夜摩中得到的精微体验应该是要追求的成就、能力或心灵能力。从三摩地和自我认知看来,这些体验除了能反应进度之外,不过是障碍(1.4)。

【不迎不拒】:瑜伽行者既不为自己的利益追求这些神通,也不因“误用了的弃俗精神”而排拆它们。正像对待生活中的体验,既不迷恋,也不排斥(1.5-1.11,2.3)。这样,无欲(不执著)的道路走得更深。通过明辨(2.26-2.29),到意识中心的道路越来越清晰。包括对凌

驾一切造物、以及更高知识(3.51)的不执著。

【内在成为外在】:称精微体验为障碍,不仅因为它们某种程度上的负面性。而是,当瞥见更深层冥想,相对于真我的追求,这些体验会显得“外在”。在经文3.7-3.8中,描述了内在变成外在的基本原则。当从一个又一个对象的探索中都认识到这一点,更深入的无欲(不执著1.15)便可到来,最终通过明辨(2.26-2.29)通向真我的认知(1.3)。

3.38 These experiences resulting from samyama are obstacles to samadhi, but appear to be attainments or powers to the outgoing or worldly mind.

(te samadhau upasargah vyutthane siddhayah)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36 or 3.37]

从三夜摩中所得的体验,是三摩地的障碍,但世俗头脑将它们视为成就和神通。

【障碍的性质】:瑜伽之道就是去除障碍(1.2,4.3),以便永存的真我(自性)得以显现(1.3)。然而,与内在世界的诱惑——成就、神通、心灵能量——相比,外部世界的诱惑变得微不足道。内在旅程中,很必要逐渐、温和、系统培养各个层次的无欲(不执著),直到至上无欲paravairagya。

【放弃感觉】:在道途上,瑜伽行者肯定会有精微体验。当说到要这些需要放弃,是有特殊意义的。首先,想一下粗阶段的感官放弃。想像你喜爱的食物,可能是一直吃的某种糖。如果你决定戒掉,你放弃了事物本身,或者完全不吃,或者减少数量,但你并没有放弃味觉。你可能放弃了对品尝过程的执著,但味觉的能力并没有消失。执著是关键,不是去除(执著)对象或感觉能力。

【放弃成就】:类似的,经文中所描述的体验,会随着修行自然出现。说要放弃,不是说它们会消失。而是说,它们成为有意识用于应对内外世界的一部分。能力一直存在,但像感觉(indriyas,包括嗅、味、视、触、听五种认知方式,和排泄、生育、移动、持握和讲话五种行为方式)的粗浅方面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否能不执著地应用这些感觉和神通,才是关键。

【每种成就反应一个阶段】:仔细阅读和思考过经文描述的体验,同时伴随着直接体验,会明白所描述的这些成就,并非随机选择。每一个都揭示了某种更加内在的过程,穿越我们存在的各个层面。每个都揭示了体验和我们自身的更多方面,并需要无欲的相遇、检视、理解并放下。

【不需要经历所有】:在内在旅途中,不是必须寻找、体验所有提到的成就。这点在圣人维耶萨(Vyasa)的经文注释中有详述。他解释说,并不是所有阶段都需要三夜摩,因为进步亦可作为慈悲/宽恕的礼物而到来(proficiency might be attained through the gift of grace)。他指出:“瑜伽以瑜伽为人所知,而瑜伽自身通向瑜伽(Yoga is to be known by Yoga, and Yoga itself leads to Yoga)。一个坚持瑜伽的人总会以它为乐(one who remains steadfast in Yoga always delights in it)。”在练习中则意味着坚定聚焦于目标的直接体验(1.3)。

三夜摩所得的更多成就(3.39-3.49)

【不断到来的成就】:在经文3.17-3.38中描述中的练习及其体验,在经文3.39-3.40中继续进行。

【关于这些经文】:这些练习与体验,与前面经文描述的一样处理。有关怎样对治精微体验,

以及阅读经文的方法,请回顾经文3.17-3.37“三夜摩的体验”的介绍。

【怎样对待这些体验】:正如前面经文所说,经文3.39-3.49中的体验也要相遇、体验并放弃(3.38)。

3.39 By loosening or letting go of the causes of bondage and attachment, and by following the knowledge of how to go forth into the passages of the mind, there comes the ability to enter into another body.

(bandha karana shaithilyat prachara samvedanat cha chittasya para sharira aveshah)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37 or 3.38]

通过松脱或放开束缚和执著的原因,并遵循进入头脑通道的知识,可获得进入其它身体的能力。

【进入其它身体】:通过松脱或放开束缚和执著的原因,并遵循进入头脑通道的知识,可获得进入其它身体的能力。高级瑜伽行者可用其它身体帮助别人,比如指导那些虔诚的冥想学生。

【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40 By the mastery over udana, the upward flowing prana vayu, there is a cessation of contact with mud, water, thorns, and other such objects, and there ensues the rising or levitation of the body.

(udana jayat jala panka kantaka adisu asangah utkrantih cha)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38 or 3.39]

通过掌控udana,上行的prana vayu能量流,便可停止与泥土、水、荆棘和其它事物的接触,获得身体的上升或飘浮。

【上升或飘浮】:通过掌控udana vayu,可带来身体的上升或飘浮。

【Udana vayu】:Udana vayu是五种vayus(气)之一。它位于喉部,驱动呼气,而prana vayu则与吸气有关。(参见Vayu section of Kundalini Awakening: https://www.sodocs.net/doc/d29243882.html,/kundalini-awakening-1.htm#pranadividesvayus)

【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41 By mastery over samana, the prana flowing in the navel area, there comes effulgence, radiance, or fire.

(samana jayat jvalanam)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39 or 3.40]

通过掌控samana,脐部的prana能量流,带来光亮、光辉或火焰。

【光辉或光环】:掌控了samana vayu,身体周围会产生光辉或光环(aura)。

【Samana vayu】:Samana vayu是五种vayus之一。它位于脐部,涉及消化,以及对有用和无用思想的辨别。

【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42 By samyama over the relation between space and the power of hearing, the higher, divine power of hearing comes.

(shrotra akashayoh sambandha samyamat divyam shrotram)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40 or 3.41]

对空间和听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三夜摩冥想,更高的神圣听力便可到来。

【神圣或灵性听觉】:对空间(五元素之一)和听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三夜摩冥想,更高的神圣听力便可到来。

【空间、听力和脉轮】:空(间)是五元素(地/土、水、火、风、空)之一,而听觉是五种认知方法(karmendriyas)之一。二者都位于第五脉轮——喉轮。通过对其中一个进行三夜摩冥想,便可掌握另一个。此原则同样适用于其它元素、认知方法、以及表达方法。(参见Chakras section of Kundalini Awakening: https://www.sodocs.net/doc/d29243882.html,/kundalini-awakening-5.htm#sevenchakras)

【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43 By Samyam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dy and space (akasha) and by concentrating on the lightness of cotton, passage through space can be attained.

(kaya akashayoh sambandha samyamat laghu tula samatatti cha)

[Note: In some renditions this is sutra 3.41 or 3.42]

对身体和空间(akasha)的关系进行三夜摩冥想,并专注于棉花的轻盈,获得穿越空间的能力。

【穿越空间】:对身体和空间(akasha)的关系进行三夜摩冥想,并专注于棉花的轻盈,获得穿越空间的能力。经文3.40描述了飘浮,本节经文描述的是移动、穿越空间。

【注意对立的性质】:此节经文中有一个普遍原则。冥想是针对“身体”和空间的关系。结果是身体拥有棉花般的轻盈。三夜摩“释放”或“暂停”了重力或土元素。然后,体验到自然的轻盈。并不是说,获得、增加了一种新性质——轻盈。而是说,停止了与土元素或身体重力这一性质的连接。如此,这个“停止认同”(1.4)的过程或练习(1.2)反复进行,直到自性显现(1.3)。

【成就与障碍】:正如其它精微体验,这也同时被称为成就和障碍,并无欲(1.15)地放下(3.38)。

3.44 When the formless thought patterns of mind are projected outside of the body, it is called maha-videha, a great disincarnate one. By samyama on that outward projection, the veil over the spiritual light is removed.

(bahih akalpita vrittih maha-videha tatah prakasha avarana ksaya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