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能够列举台湾与大陆交往日益密

切的史实。能够说出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2、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设置疑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含义、地位

2、通过播放港澳回归的史实和反映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视频资料,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港澳顺利回归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是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

的表现

2、通过港澳回归后的持续稳定发展,使学生认识“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

基本方针

3、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

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教学重点

能够说出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到“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认识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教学难点

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理解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教学准备

准备余光中的配乐诗朗诵《乡愁》fash课件,搜集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台湾与大陆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曲,创设教学情境,同时多媒体出示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七子之歌·澳门》是闻一多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诗《七子之歌》中的首篇。其余六部分别为《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诗人以拟人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着他们被迫离开母亲,受尽异族的欺凌。

师:这首歌在向我们传递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谈。渴望祖国统一

教师点拨:闻一多先生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基本实现,威海卫等早已收回,香港、澳门也已经顺利回归,但还有一处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迟迟未能收回,那就是台湾

不过统一历来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统一台湾是迟早的事,从而导入课题:《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火眼金睛〉

师:考察一下同学们辨别历史问题的能力:香港、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性质一样吗?

生:学生谈,不一样,港澳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台湾属于我国的内政问题有的学生还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香港、澳门、台湾就如一个母亲的三个孩子,香港、澳门过去被强盗抢去了,暂时离开了母亲的怀抱,但他们时刻不忘回到母亲的身边;澳门是在和母亲闹矛盾,吵着要分家,要另立门户

(真的没想到学生会理解的这么透彻!看来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只要肯让学生说,一定会有收获,甚至是惊喜!)

〈历史再现〉

师:那港、澳、台问题是如何形成的?你能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多媒体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生:香港被英国抢占的。鸦片战争中国失败,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1898年瓜分狂潮的时候,英国又抢租“新界”

澳门是1553年被葡萄牙占领的

对于台湾问题,北师版的教材古代史上设计的不多,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对于台湾我们曾经两次失而复得,想想看?

生:荷兰殖民者1624年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通过1895年的《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回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回忆了古代与台湾的交往,从而让学生明白了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师:既然抗日战争台湾已经收回,那为什么又会出现海峡两岸的隔绝呢?

生: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败逃台湾占据台湾,抗美援朝时美国又派第七舰队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大国阻挠

〈博古通今〉

师:过去我们为何会失去香港、澳门?今天为何又能够顺利收回?

生:过去因为我们政治腐败、经济、军事装备落后

今天因为我们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领导人的决心等。引用邓小平的一段话: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中国1997年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

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学生讨论之后,综合归纳得出。并引出“一国两制”这一基本方针)

过渡语:香港收回后,有媒体评价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自然过渡到“一国两制”这一问题上。

〈读有所获〉

大屏幕出示教师预设问题,学生阅读课本

(1)“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谁、在何时、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2)“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3)你能完整地归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吗?

(4)如何理解“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的地位?

生:小组合作交流。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指出:一国两制的提出有利于祖国统一,既保证了国家主题保持社会主义,维护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尊重了港澳台的历史与现实,有利于港澳的平稳过渡。

师:特别行政区特别在哪里?它和经济特区有何异同?

生: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保持不变,台湾还可保留军队。

特别行政区和经济特区同属于中国,特别行政区是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特区只是实行特殊的经济优惠政策

师:有人担心实行“一国两制”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你怎么看?

生:不会。只是港、澳、台这三处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我国主题部分仍坚持社会主义

过渡语:“一国两制”首先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

〈百年沧桑庆回归〉

多媒体播放香港、澳门回归交接仪式录像

通过港澳回归的史实和回归后的繁荣发展,让学生感受新中国的强大,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学史明智〉

师:面对近代的“失”与今天的“归”,你想说些什么?

生: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我们要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外交上争取主动权。我们就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国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教师点拨过渡:一国两制在港澳问题的成功运用,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众望所归盼统一〉

下面我们听一首关于台湾问题的诗朗诵,放松一下,请同学们用心体会诗中的情感

师:播放flash余光中的配乐诗朗诵《乡愁》

生: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来说明两岸人民盼统一的热切,创设浓浓的盼回归的教学氛围)

师:遗憾的是于老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至今未了

但可喜的是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请你举例证明交往密切

生:学生举例。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大陆送给台湾大熊猫等

师:教师出示海峡两岸经贸、人员往来统计表,让学生明确当今海峡两岸发展形势。认识到“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孙中山)

生:学生看书明确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目前交往的原、任务

师:出示江泽民就台湾问题提出的“八项主张”和胡锦涛的“四点建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政府对台湾的立场原则

师:出示“材料分析”

“春风犹化千层雪,海水流连两岸新”。

2005年随着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和平之旅”、“搭桥之旅”、“历史性握手”、“跨越海峡握手”,成为国人最热门的话题。热情的网民为此写了一首小诗:

紧紧相握的双手/推开了冰封六十年的大门

和平搭桥之旅/注入了互信双赢的春天气息

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

请你感悟小诗蕴意,评说社会热点——

感悟①:“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这沉甸甸的发问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的什么共同心愿?

感悟②:“踏上回家的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谁也抵挡不了的。请你说明理由

感悟③:通向“和平双赢”的路上,还有许多的曲折和障碍,怎样才能真正解决台湾问题?生:思考回答

师:我们只要始终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决反对“台独”,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相信解决台湾问题指日可待!

小结:

我们中国人向来讲究一个“和”字,“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和则双赢”(请学生用国共两党关系说明)

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祖国统一大业定能实现!

在我们都是《中国人》的歌声中结束课堂。

课后反思:

]、节历史课主要是关于祖国统一的有关历史情节,因此把学习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课后的反映情况来看达到了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目的。

2、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视频、课件等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趣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教材把握比较到位,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通过历史再现、博古通今、学史明智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效果较好。《乡愁》的朗读非常有感染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两岸同胞盼团圆的内心情感。对台独问题进行批驳,引导学生得出“和则两利”的结论。注重设问情境的创设,注意从学生难理解的问题设问,注意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

3、史论结合的意图明确,引导学生思维是必要的,但基本史实的教学也是不能忽视的,历史学习一般是从史实开始,然后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再从中得到教训或启示。对于基本史实的教学不是很到位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程标准】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 (1)形成: ①雏形:“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实际上是“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 ②基本框架: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租国的“九条方针”,后来成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③正式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含义,这样“一国两制”理论逐渐形成。 ④立法保证:1982年宪法“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⑤确立: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含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内容: 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 ②“一国”是“两制”的基础,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 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的外交和国防事务仍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 ⑷意义: ①理论意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②“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实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处。 ③“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为一个国家处理内政问题提供了一个好办法,即两种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 ④实践意义:港澳回归 ⑤国际意义: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歌唱祖国》教学设计

《歌唱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进行曲风格及其速度、力度、节拍特点。 2. 分析歌曲中附点音符和八度大跳对歌曲情绪表达的作用。 3. 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 背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1. 学唱歌曲做到有感情地演唱,并背唱。 2. 用首调唱名法了解D大调的音位。 3. 准确演唱歌曲的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表达了中国人民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自豪感,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歌唱和赞颂。音乐雄壮豪迈,积极向上,带有进行曲风格。 本歌曲为色彩鲜明的D大调,四二拍,结构为带再现的三段体ABA,音域为a—d2 (小字组a到小字二组d)。歌曲的第一、二乐段情绪上有一定变化,第一乐段庄严雄壮,第二乐段含有抒情色彩。 这首歌曲还被改编成了铜管乐合奏。 教学过程 1.导入 (1)学生踏着歌曲《歌唱祖国》的节奏进教室,教师采用提问方式导入课题。 (2)欣赏升国旗视频,教师提问:看升国旗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在什么场合需要升国旗? (3)介绍作曲家王莘的个人生平和歌曲的创作背景。 2.新课学习 (1)聆听歌曲《歌唱祖国》。 (2)请学生谈聆听后的体会和感受,并回答问题。(例如:歌曲表达了什么情绪?是什么风格的音乐?) (3)再次聆听歌曲或教师范唱,请学生思考或分组讨论为什么歌曲是进行

曲风格?这种风格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4)教师总结:《歌唱祖国》的进行曲风格正是通过行进的速度、铿锵的力度、强弱对比鲜明的四二拍表现出来的。 3.学生学唱歌曲(《歌唱祖国》歌曲学习) (1)学唱歌曲曲谱,请学生试着用首调唱名法演唱歌曲曲谱。 (2)请学生讨论在曲谱中有哪些特殊的节奏。 (3)练习附点节奏。 教师拍击节奏,学生模仿。 老师结合歌曲曲目出示节奏练习:,并请学生说说附点节奏给人的感受以及对表现歌曲情绪的作用。 (4)练习弱起节奏。 教师讲解弱起节奏的概念,并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感受弱起节奏的强弱特点。 教师出示两条节奏练习: 教师请学生谈谈这两条节奏在强弱变化上有什么不同,在唱谱时应怎么做。 (5)学唱歌词。 按歌曲旋律节奏朗诵歌词。 填词演唱,注意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要唱得准确。注意切分节奏的强拍位置。 教师纠正学生演唱的不当之处。 学生随《歌唱祖国》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4.歌曲分析 (1)聆听录音,请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段(课件《歌唱祖国》乐曲结构图)。 (2)聆听教师范唱(范唱应注意第一和第二乐段间的情绪对比),请学生讨论: ①歌曲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②歌曲表现了几种情绪?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两种不同的情绪? (3)请学生思考讨论这首歌曲的调性,教师通过对比第一段大调色彩与第二段小调色彩,进一步阐释第一段与第二段演唱情绪的不同。

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我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学唱《我的祖国》第一部分,能比较熟练的按正确的呼吸及力度记号演唱第一部分。 2、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能在歌谱上标出适当的呼吸记号及力度记号。 重难点: 1、六拍子的掌握,能正确的划拍,进行节奏练习和演唱旋律片段。 2、演唱中能准确掌握音准节奏,能熟练演唱第一部分。 3、能比较准确的标记出换气记号和力度记号。 教材分析: 《我的祖国》是一首根据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 部分音乐主题填词而成的合唱曲,快板,6/8 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两段主要的 旋律:第一段旋律1-16 小节,e 小调,旋律上行状态,给人亲切、柔美、歌颂似的音乐感受。17-31 小节为第二段,音乐情绪明朗、昂扬、赞美的感情愈发高涨。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那么今天老师就先让你们听一段音乐。(放音乐视频,《我 的祖国》片段,教师领唱,学生跟着合唱) 师:刚才听到的歌曲片断中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一条大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歌曲通过歌唱祖国的江河之美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二、新课: 1、今天我们就来到了另一个美丽的国家捷克,那里的人们心目中也有一条河——沃尔 塔瓦河。(图片简介)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关于沃尔塔瓦河的音乐,随着音乐发挥你自己的想象, 用你们手中的纸和笔把你们心目中的沃尔塔瓦河给画出来。(学生听交响乐画图) 师:同学们画得怎么样呢?举起你们手中的图画,让老师看看你们都够想象到怎 样的画面?(学生展示图画,请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画的都非常好,想象力都很丰富,那么在捷克人民心目中,它到底是 怎样的一条河流呢?我们现在来听一听?请同学们翻到课本32 页。在听的时候请 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课件展示问题) ①歌曲用什么样的速度和情绪演唱的?(慢板、忧伤的/快板,赞美的) ②我们可以把歌曲分为几个部分?(两部分/三部分) (播放范唱,课件展示图片) 生:①快板,赞美的②两部分(听完歌曲展示课件,请学生选择答案。) 师:这首歌曲从旋律上看,调性发生了变化,从G 调转到F 调,所以从旋律上来划分,可以分为两部分,今天我们就先学习第一部分。 3、师:同学们选择得非常正确,那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歌曲呢? 生:6/8 拍,六拍子的歌曲。 师:6 拍子是一个复拍子,可以看成2 个三拍子的组合,我们可以用2 个三角形的图示来划拍。(图片展示,老师师范,学生尝试)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7.2 维护祖国统一 导学案

第四单元第七课 第二框维护祖国统一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了解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知道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 二.自主预习 1.反对分裂,我们应该怎样做?【怎么做】 (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和。 (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 ,尤其要坚决反对借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 (3)反对分裂,就要维护。 2.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为什么】 (1)分裂会导致 ,经济发展 ,各族人民就会遭殃。 (2)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将受到的制裁。 (3)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3.“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是什么】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的前提下,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和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4.怎样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怎么做】 必须全面准确贯彻“”“”“”、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和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5.为什么祖国完全统一必定会实现?【为什么】 (1)解决 ,实现祖国 ,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所在。 (2)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 (3)两岸同胞、 ,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6.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怎么做】

(1)“、”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2)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反对“”。(3)两岸人民、、 ,增进理解、信任,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小试牛刀 1.丰富“一国两制”的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的政治基础是( )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坚持和平统一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一国两制” 2.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对外关系方面,均取得了辉煌成就。香港的成功实践说明( ) A.“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 B.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了优越性 C.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___,是中华民族的____所在( ) A.一致愿望根本利益 B.共同愿望本质利益 C.一致愿望本质利益 D.共同愿望根本利益 4.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就要( ) ①实行统一的社会制度②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③维护国家安全④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学案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学案)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简述港澳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2.了解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主学习】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请认真阅读课本P70—P71内容,完成下表)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阅读P71—P7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完成下表)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阅读P73——P7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完成下列结构图)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巩固案)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2011·山东滨州)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是富有想象力的。”这个“富有想象力”的中国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2.(2011·江苏淮安)相对于我国大陆地区来讲,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主要是指 A.由中英联合管理 B.社会制度不同,高度自治 C.由中葡联合管理 D.政治上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3.(2011·)《财富》杂志曾于1995年预言“香港将死”,但几年之后它的编辑总监却称香港为“活力之都”;2006年,澳门也被评为亚洲“最具经济发展潜力城市”。这充分证明 A.求同存异方针的成功B.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D.“一国两制”英明正确 4.(2011·山东济宁)“紫荆怒放,莲花添彩,港澳回归祖国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分别是 A.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B.1997年12月20日 1999年7月1日 C.1997年12月1日 1999年7月20日 D.1997年7月1日 1997年7月20日 5.(2011·广西贺州)“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结束这种分离的状况,海峡两岸达成的共识是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坚持民族区域自治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2011·贵州黔南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材料二: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1983年) 材料三:2005年4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手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手伸过最近距离135公里的台湾海峡、伸过60年的历史风雨,紧紧地握在一起。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乡愁》提到的“割台湾”是近代什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1分)中国人民在1945年10月收复台湾是哪一战争的胜利果实?(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构想是什么?(1分)这一构想在哪些地区已经被成功的实践?(1分) (3)当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证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1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发展趋势的认识。(2分)

《祖国》教案

《祖国》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平实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感情,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 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欣赏法:通过多种直观的反映与感官的触动,使学生得到美 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特殊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都爱自己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不少爱国的诗人写下了歌颂祖国的诗篇。像陆游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是被人们传诵的名句名篇。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祖国》,看看作者在里面寄托了怎样的爱国之情。 (幻灯片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2、熟读成颂,体会诗歌平实见真情的特点。 二、作者介绍: (幻灯片出示莱蒙托夫肖像。) 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被誉为“民族诗人”(别林期基语)的天才作家之一。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终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还有剧本和小说。 三、整体感知: 1、视频欣赏:诗歌朗诵《祖国》。 请你说说欣赏了视频后的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四、诵读鉴赏:(幻灯片展示) (一)鉴赏第一节。 1、自由朗读第一节,并思考: ①诗人为什么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呢? ②为什么说作者的爱国是“奇异”的?这种奇异与什么区别开 来?(引出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文》杂志。诗歌否认了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 义。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期拉夫派诗人何来亚科夫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最全版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本课的导入,教师可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如: ①请一个同学阅读预习时查阅的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七子之歌》导入新课。 ②安排一个同学提前准备,为大家演唱歌曲《七子之歌》,然后教师提问,大家以前在什么时候经常听到这首歌?导入新课。 ③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对外开放,许多同学去过香港、澳门,所以教师可提问:有哪位同学去过香港吗?香港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同学们知道香港回归是因为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吗?由此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教师应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发出和平统一的呼吁,标志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发展。 2.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建议教师从当时社会背景切入,请同学们分析:“一国两制”的内涵、意义,最后教师总结,“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意义:充分说明党和政府顺应历史潮流,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祖国统一纲领,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统一、结束分裂的唯一可行之路。 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澳门回归可利用的照片、电影、电视图像资料非常多,同学们也都从电视台的节目中目睹过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教学设计中回旋余地大,教师可准备节目录相片段给大家重看。 1.教师可向学生指出“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但首先运用并获得成功的则是对香港问题,这充分说明“一国两制”构想的可行性。 2.教师在分析香港回归的背景条件时,应先请同学回顾,英国殖民者利用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后割占中国的香港岛和九龙司地方一区,又在1898年强租新界,说明香港问题的由来;其次,应从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取得巨大成就切入,分析香港回归的背景,了解中英谈判的艰难,然后提出问题:香港问题得以解决的条件有哪些?可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发言。最后教师总结:香港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是由于邓小平外交才能的杰出,及党和中央“一国两制”方针的切实可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决定因素则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发展、国力日益强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使他们意识到国力是外交的根本保证;又增强了学生对党、对中央人民政府的信任感。 3.香港回归的意义,建议教师从香港回归对香港、中国、世界三个方面的影响分析。对香港而言,回归祖国怀抱,实现平稳、保证繁荣;对中国的意义,百年雪耻,开创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迈出了祖国统一大业的第一步;对世界影响,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海峡两岸分裂局面的形成,教师简单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在美国支持下,台湾当局与中国大陆形成分裂。教师可利用课文后学习延伸部分的阅读与思考、引导学生阅读余光中先生的诗,使学生感受到诗中表达的两岸分裂、骨肉分离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伤痛,然后向学生

校本课程第一课《热爱祖国》教学设计

《热爱祖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懂得报效祖国是大志。 能力目标:利用教材提供的爱国故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情感;自觉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立报效祖国之大志。 二、教学重点: 通过爱国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立报效祖国之志。 三、教学难点: 学生从小立志报效祖国。 四、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热爱祖国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观看建国六十年庆典录像 师:观看完录像你有怎样的感受? 祖国在发展,祖国在腾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祖国而骄傲,

为祖国而自豪,我们要为祖国而歌唱!我们小学生从小就要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徐悲鸿立志学习,为国争光的故事,并思考、探究、交流,回答问题: (1)试分析上述材料,探究徐悲鸿在国外留学发生了什么事?(2)徐悲鸿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3)徐悲鸿的爱国行为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4)徐悲鸿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迪? (学生思考探究,回答上述问题,师引导,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师总结:徐悲鸿怀着为中华民族争光的满腔激情,刻苦努力,终于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三)读故事周恩来捍卫祖国尊严的故事,并思考、探究、交流,回答问题: (1)从哪里可以看出外国元首对祖国的不屑? (2)周总理是怎样做的? (5)你还能列举其他爱国的人物,并说说他们的事迹吗? (学生思考和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加以引导,加深学生爱国情怀)(四)师小结 徐悲鸿和周总理的爱国故事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热爱祖国,用自己的行动维护祖国的尊严,要像徐悲鸿一样努力学习,为国争光。只有祖国富强了,我们才不会被欺辱,祖国的命运与我们息息相关,作为小学生在进行未来道路选择时,应把个人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

民族团结演讲稿: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演讲稿: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 国统一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所学部分,体会其构思和包含的情感,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文辞之美、意象之美、情感之美。 2.方法与过程:有意识地在朗读中加入技巧,明确不同的段落应该用怎样的感觉进行朗读,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含蓄蕴藉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分角色朗读、领读、自主阅读等方式,掌握诗歌朗读的方法技巧。 三、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和思考,理解诗歌中深沉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情感深化法、类比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共和国勋章”吗?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2019年,国家授予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共和国勋章”,为表彰他们在各行各业为共和国做出的卓越贡献;2020年,国家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 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这些获得荣誉的人们年龄、性别、所从事的行业

各有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系国家,至诚报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后半部分,来感受、来表达对祖国的感激之情、热爱之情吧! (二)初读识意,知人论世 PPT展示要学习的部分,学生自由朗读。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

【2019年度】精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 祖国统一复习教案 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内容分析: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教学目标知识 与 技能 掌握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台基本方针。 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 过程 与 通过复习,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能够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 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原因,各民族共同繁荣,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意义、原因,对台基本方针, 解决台湾问题的不利因素。 媒体 教具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 (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1、民族分布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2、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 团结 3、在筹建新的时候,共产 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 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1)5个省级自 治区教师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点。

初中历史教案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6

初中历史教案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内容标准】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 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2.能够列举出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3.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 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多媒体演示香港被殖民者侵占的过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和利用多种方式表述历史的方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港澳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 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实现香港 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 2.从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史实中认识和平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 本课紧紧围绕着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首先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含义,然后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最后是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这三部分环环相连,先有设想,接着实践,最后是展望。 【教学重点】 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教学难点】 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理解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因为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因此他们对香港、澳门、台湾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等方面比较了解,尤其是他们亲身见证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后经济的繁荣以及近几年来海峡两岸人

《我的祖国》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我的祖国》教学设 计

《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借助旁批,了解诗歌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歌的意境,萌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意境,萌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的祖国》 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吗?这首歌的题目是《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它不仅是一支动听的歌,还是一首优美的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2、揭示课题,读课题:我的祖国。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问题:我的祖国到底是怎样的祖国? 2、学生反馈。(美丽的、英雄的、强大的祖国。) (考察学生读书情况,学会抓文中的关键词。) 三、再读课文,自主识字 1、再读一次课文,勾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生字:稍、辟、敞、豺。 3、同桌互读生字,读准字音。 4、多种形式读生字,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5、从课文中提取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词语:稍公、开辟、宽敞、豺狼、辽阔、明媚、强大。 四、再读诗歌,感知大意 1、带着问题读课文。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这篇课文共有几个小节,哪些小节写了我们祖国的美丽,哪些小节写了我们祖国的英雄,哪些小节写了祖国的强大? 2、反馈。 第二课时 一、美读诗歌,理解感悟 1、学习一二节诗。 (1)齐读第一、二小节。 师:你觉得哪些诗句体现了我们祖国的美丽。

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得国家,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得土地上。各个民族都有悠久得历史和丰富得文化,并各有自己得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得经济文化交流和有好交往,一直是历史得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融合成为团结得整体,并经历几千年得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九是爱国主义得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我国伟大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爱国主义得旗帜指引下,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赶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才诞生得。我国得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得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得结果。 社会主义祖国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得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族得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得共同斗争中。各民族之间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民族的联合国家的统一,符合我国各民族人民得根本利益。尽管在新

中国建立以前,总的说来这种联合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统一也只是相对的,仍保留某种封建割据状态。但是,它毕竟给人民带来和平建设的环境,减少了某些民族统治者为争权夺利而挑起民族仇杀得机会,排除了分裂时期许多认为的障碍,为各民族人民顺利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抵御外来侵略得力量。因此,中国人民得爱国主义必须表现为为维护统一、发对分裂而斗阵。古代史上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两次大分裂以后又分别重归统一的事实,是中华民族伟大向心力得生动表现。隋文帝、宋太祖、元世祖、康熙皇帝,都为中国得统一建立了不朽功绩。 到了近代,爱国主义得精神力量,更支撑着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力量,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同帝国主义肢解中国领土、破坏名族团结的阴谋;同民族败类的分裂主义活动,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历史一再证明,反对分裂,维护名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上的敌对实力,一直蓄意挑拨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企图分裂、肢解我国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也极大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他们分裂阴谋虽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不可能得逞,但他们的破坏活动也决不会停止。在当前世界上许多地方民族冲突加剧,民族战乱不断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我国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发对民族分裂,坚持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由于我国各名族已经形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程标准: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2、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3、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4、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书指导、讨论,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 2、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2、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3、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教学方式:讲述法、讨论法、归纳法 学习指导方法:本课可以通过学生自学自已归纳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再由 教师总结、讲述有关祖国统一的事情,学生针对一些问题通过讨论可以提高自我认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回忆中英《南京条约》及解放战争胜利后台湾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看导言,进而进入新课: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二、新课: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本节内容,并说出“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知道“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由谁提出来的?最后由教师讲述。(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首先先由学生说一说香港、澳门问题的产生原因。后由学生阅读本节内容并记住主要内容,后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相比“特别”在什么地方? 2、中央政府对特别行政区行使主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 4、中央政府对台湾回归后的政策与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策有何异同? 5、港澳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基础是什么? 由学生思考回答,再由教师讲述本节的主要内容。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先请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习的关于台湾情况,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由学生自学后教师讲述有关海峡两岸的现状及发展前途。 小结: 本课讲述了祖国统一的大业,通过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及稳定过度并繁荣发展,以其展望台湾问题的早日解决,为祖国的统一大业绘出雄伟的蓝图。 作业:《伴你读历史》、自我测评、材料阅读、第三单元练习。

《歌唱祖国》教学设计

《歌唱祖国》教学设计 莱芜市陈毅中学狄翠玲2011年7月29日10:36 代晶于11-7-29 13:09推荐狄老师紧紧地以音乐作品为依托,潜移默化地运用德育作为支撑,通过作品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在体验音乐,探索人文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不断的渗透音乐知识,不断地引领学生提升音乐技能,这就使音乐教学呈现了很强的学科特点.如果在课的始终在注意一下音乐习惯的培养,呼吸、发声方法的训练就更精彩了! 《歌唱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歌唱祖国》 课型: 唱歌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唱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用声音唱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唱《歌唱祖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X·X的演唱方法,更好地表达出歌曲壮大行进的演唱风格。 教学重点:用充满激情的声音唱出对祖国的热爱。 难点:①x | X·X节奏的弱起演唱。 ②分析歌曲的音乐结构ABA。 教学方法: 赏听法,讨论法,歌唱法 教具:钢琴,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图片导入) 出示开国大典图片: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能说出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 学生说:开国大典(点击出示) 导语::1949年10月1日,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学生齐说)从此10月1日便成为我国的“国庆节”。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节日,也为了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国家的强大。国家规定10年举行一次大阅兵,下面让我们重温2009年60年大庆时激动的场面。 出示阅兵式视频…… 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出你此时的心情。 学生说:。。。。。。

师:我们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正在走向繁荣富强,请同学们用最宏亮的声音对祖国说一句话:亲爱的祖国我们热爱你、赞美你、祝福您、歌唱您!(课件)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唱歌曲《歌唱祖国》通过唱歌来表达你对祖国的热爱。 二、聆听、感受歌曲 1、听音乐思考:(课件出示) ①歌曲的演唱风格是什么? ②你认为用什么速度和情绪演唱? ③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方法:每听完一段歌词回答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歌曲情感: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表现了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自豪感,表现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光明前程,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歌唱和赞颂。 2、再听再想: (1)、歌曲的音乐结构是: ①AB ②ABA ③ABC 要求学生将各乐段用对应的字母标出来 (2)、歌曲每一乐段的起唱有什么特点(强拍起唱还是弱拍起唱) 学生听后,小组讨论,小组长回答这两个问题。。。 三.听唱、展示歌曲 1. 节奏划拍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做两拍子划拍练习 2. 出示视频,学生跟唱,要求学生边听边划拍,感受节奏的变化。 3.听唱比拼:各小组选择你喜欢的乐句或乐段演唱,可以唱歌词也可以唱歌谱。(出示歌曲乐谱) 4、出示AB段,学生选唱 师订正解决难点:X | X·X的演唱,英| 雄·的人民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划拍解决难点节奏。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维护祖国统一》培优课教案_4

维护祖国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认识反对分裂的必要性、要求及其意义;了解和认识“一国两制”的含义,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2.能力目标:树立对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信心,以实际行动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义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坚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加深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解;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反对分裂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守卫疆土、保卫祖国组图 教师点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要坚决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探究新知 (一)反对分裂 【多媒体呈现】得出结论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多媒体出示:南海争端图片文字和新疆暴力恐怖事件 得出结论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 多媒体出示有关国家安全的图片文字内容 得出结论3.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 【多媒体呈现】4.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 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学生合作交流: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式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一国两制 【多媒体呈现】香港澳门回归历史和一国两制构想资料 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回归后,香港自身特色和优势得以保持,中西合璧的风采浪漫依然,活力之都的魅力更胜往昔。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变,法律基本不变。香港同胞当家作主,自行管理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事务,香港居民享有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香港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巩固了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继续被众多国际机构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香港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对外交往日益活跃,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书指导、讨论,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 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件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 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作丝毫的让步,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能够说出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到“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难点: 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理解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欣赏 <<乡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教师明确:建国初我国还有三个地区的问题没有解决:台湾、香港、澳门。 整体感知:了解本课主要内容,说出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70、71页了解: 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目的;内容;地位。 2、“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针对哪里提出来的? 3、“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哪个地方变成了现实?还有哪个地方 也成功实践了这一构想? 二、香港、澳门回归 1、师生回忆:香港被英国割占或租借的过程。 2、1984年,签署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这是中英关系发展史闪 光的一页,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 3、课件展示:我在1997年6月30日的日记,表达一个普通中国 人期盼香港回归的心情。 4、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那一激动人心的时 刻。 5、课件展示:我的1997年7月1日的日记,表达中国人民看到祖 国在统一大业上迈出重要一步时的兴奋和感慨。 6、课件展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让学生了解其寓意。 7、课件展示:《七子之歌》。表达澳门离开母亲怀抱的痛楚。 8、师生回忆:澳门问题的由来。 9、澳门问题的解决:1987年4月中葡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 声明。 10、播放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生看后回答澳门回归的时间和 意义。 11、课件展示: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让学生了解其寓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