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诗中月亮的意象

古诗中月亮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月亮”的象征

古典诗词当中写到月亮的有太多太多。不同的诗词当中,对于月亮意象的使用,指代不同的象征意义。总体来说,古典诗词当中的月亮象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月是美的象征

《诗经·陈风·月出》最早以明月来喻佳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这里的“佼人”就是美人的意思。

而在韦庄《菩萨蛮》这首著名的唐词当中,更是以“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以月喻人,而且是容貌娇艳的女子。

诗词当中用月亮来比喻美丽的女子,不光是凡间的,还有神仙女子。宋玉的《神女赋》中“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就是用明月来形容神女之美。

苏轼的《宿望湖楼再和》写出名句“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同样是抒写女子之美,月就是人们心中的美女之神。

2、月是故园、团圆的象征

苏东坡有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古人们很早就在月亮的圆缺和人的离别团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月圆之日常常被人们看作是家人团聚之时,那么明月就被披上了团圆的象征外衣。

李煜曾《虞美人》写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就是在对月亮的吟咏当中注入了故园之思,深切地表达出了和故乡和亲人团圆的愿望。

而在杜甫的笔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同样表达了对故乡、亲人团聚的盼望。

天上只有一个月亮,而人虽在异乡,但是自己和家人是共看一轮明月,这就将人的思乡之感与故乡的面貌融为一体,这就是月的团圆象征意义所在。在羁旅之人的眼中,天上遥不可及的月亮就是自己那日夜想念的家,在孤独的夜晚,月之故园就是寄托的最好凭证。

3、月是永恒的象征

人生短暂而月亮永恒,这也是诗词中最富有哲理意义的思考。

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使他被世人所牢记,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哲学道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的,与人的生命短暂形成了带有诗意的对照,这种对照让人们看清了自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是人生却早已不同。

李白在《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是如此这般的体验。

苏轼也有相似体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是在感叹时光短暂的同时,寄寓了美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天空中一轮明月,带给这些诗人多少多情的感慨!无论是追求美,还是追求团圆,还是追求永恒,诗人们都把目光投向了空中,那一轮明月就是他们的情感之所系。

月亮意象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夜光、素娥、冰轮、桂魄、顾兔、玉桂、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诗歌中月亮意象

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月亮是中国古代诗人最为青睐的意象,几乎每个诗人都将它写入过诗词中,借以抒情言志,从而丰富了月亮的内涵与意蕴。在这些诗歌里,月亮是相思的载体,寄寓了思妇、游子、戍卒的情思,月亮明亮、高洁,成了美好事物的的象征;月光凄冷却又柔和,营造了独特的情境;月亮亘古永存,成了历史的见证者.总的来说,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蕴大致上可分为四类,下面就这四个类型作简要阐述。 一、月亮是思情的载体 在边塞、羁旅行役、闺怨等题材的诗歌中,月亮是思情的象征,寄寓了戍卒、游子、思妇的情思。《诗经》中《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如明月一般的女子的深切思念;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表现了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现了老病孤愁的离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一类借月亮表达思情的诗歌以李白的《静夜思》名声最著影响最广。 《静夜思》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借此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情。天上冷月孤悬,地上白霜一片,诗人客居他乡夜不能寐,对月思乡,感慨客况萧条,年华易逝。《静夜思》内容单纯却又丰富,容易理解却又让人体味不尽,是古代诗词中借月抒怀的典范。中国人读《静夜思》应该要读出些言外之韵,不能仅仅囿于文面。读懂了《静夜思》,读懂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最基本的内涵,也就读懂了中华文化中“望月而思”的民族心理。 “望月而思”成为我国固有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与我国以农耕为基础的社会形态有关。典型的农耕民族,有着强烈的重土观念和回归意识,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人们追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团圆,而夜晚则是农耕社会中人们劳作归来共享团圆的最好时光。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固守故土,永享天伦。因为古代社会征役、求宦现象的客观存在,必然造成戍卒在边、游子在外的社会常态,也因之必有父母亲人在家中牵挂。而每月十五的月亮圆满,能够给不能团圆的人以完美的补偿。于是,历代文人也就以月亮为媒介来表达异乡人和故乡人之间的相互思念。 二、月亮是情境的载体 古代有不少文人骚客将月亮写入诗歌,用它渲染孤寂之情,寄寓悲凉之意,月亮慢慢成为孤寂悲凉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李白的《玉壶吟》“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月色苍白,寒蝉凄切,诗人月下舞剑,高歌泪下,突出表达了其肝肠欲断的失意与悲凉;李煜《相见欢》“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如钩缺月、落尽疏桐、满院秋色、亡国之人、思乡之情都被高墙深院紧锁,表现了诗人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名胜犹在,水波荡漾,而月光冷峻,寂籁无声,古今对比,表现了诗人面对破败的扬州的黍离之悲。 此类中国古典诗词不胜枚举,它们多以秋月、残月、落月、寒月、孤月等渲染凄清孤寂气氛,寄托孤独悲凉之意。这与中华民族对嫦娥奔月这一美丽而又富有人性化的神话的想象有关。在古人的想象中,深居广寒宫的嫦娥是孤独的、寂寞的。这样的想象经历代文人加工创作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审美心理,给文学带来深远影响。追根溯源,这与月亮和月光的天文学本源有关。月亮作为地球的卫星本是不发光的,只反射太阳光,因而不管是从色彩还是温度的感知上来说,月光给人冷冰冰的感觉。而这种冰冷的感觉与诗人心境中的失意落寞能够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月亮成了渲染凄清冷寂的氛围,抒写孤独、凄凉、郁愤之情的完美载体。 除此之外,有些诗人反向立意,借月亮、月光的宁静、柔和之美,营造清幽静谧的氛围,

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美丽而忧伤——唐宋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2009-12-16 12:42 先来吟诵几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佳篇: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当时明月照,曾照彩云归”。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无疑,月亮是唐宋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意象,也正由于诗人的情感观照,使这一意象在诗词意境的构造上显得如此美丽而忧伤。这不禁使我常常会陷入对这一诗歌意象的沉思中:是什么原因诱使诗人们如此关注这轮亘古恒久的月亮?又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们如此惊人雷同的将月亮作为他们抒发生命情怀的寄托?月亮意象究竟承载了怎样的象征含义呢? 一、“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对时光流逝的深沉感慨。 月缺月圆,月升月落,月亮是周期性变化着的,随着月亮的周期性变化时间和生命也在悄然飞逝,然而月缺了还有圆的时候,月落了还能再升起,而时间和生命呢?却只能是一去不再复返。面对着这轮恒久的月亮,诗人们油然而生对岁月无情生命短暂的深沉感慨。“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陈与义在对昔日旧游欢饮的追忆中流露出欢娱不在、青春易老、世事沧桑的感伤和悲叹。 其实在历史舞台上每个人都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相对于广袤无穷的宇宙和亘远永恒的月亮,诗人们越发感受到个体生命的渺小有限,人生无常,功业难成,历史兴亡……千古关情,异代同心。于是,李白在“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抒发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深沉慨叹。(李白《把酒问月》)张若虚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生命感悟,时光流逝,岁月难留,诗人也只好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无可奈何中喟然长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在这看似消极无奈的叹息中,亦传达出诗人们参透生命的人生智慧和个性精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一种超越和洒脱。(李白《将进酒》)“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一种自勉和激励。(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友爱人伦的深切思念。 亲情、友情、爱情,是现实人生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情感,可有时又挡不住它的离去,只好一个人默默地思念。因此,怀人伤别成了唐宋诗词中常见的主题,月亮也就成了诗人们表达情爱遥寄相思的理想选择。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缠绵甜蜜的。“当时明月照,曾照彩云归”是惆怅伤感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是情深执着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是孤寂凄凉的。(白居易《长恨歌》)“蹄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是悲怆痛心的。(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愁苦真

古典诗词中“月”的审美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的审美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先人所创造的美好意境,为后人留下了心灵遨游的广阔空间。读这些咏月诗和词,不仅是一种精神享受、心灵的赴约,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重温和再认识。 古人对“月”情有独钟,他们认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样的,因此认为月可以超越空间,正所谓“天涯共此时”。所以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喜欢借月抒情。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有感叹世事多艰、光阴易逝的;有表思亲怀乡、羁旅之苦的;有排解怀才不遇、慨叹宦海沉浮的;更有表达对理想的追求的。 咏月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月亮可以说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古诗中的“月”表现为以下几种象征: 象征团圆、美好。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抒思乡怀人,或表边塞之苦。沈?缙诘摹对邮?三首(其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写的是对戍边丈夫的思

念;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的是对故乡的思念;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者以幻写真,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王建的月下独酌“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写的是对家乡的思念。 把月亮当成美好的象征,爱的象征。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按照闻一多的解释,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李商隐的《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月光寒”实际上是“心寒”,是对爱情的一种渴求而不能得的心理反应,因为作者写作此诗已经是暮春时节了。张令先的《一丛花令》“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斜月帘栊”成了爱情的见证者。晏殊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是爱情的见证,是美好的象征。 借月描图绘景。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抒写辽阔;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清幽;“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抒写宁静柔美;张先的“沙上并禽池上眠,云破月来花弄影”勾勒素淡,抒写静谧;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勾勒了一幅凄冷、清寂的画面。

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月亮是美的象征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中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这些诗,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象征着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 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

(完整版)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在古诗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 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对时空意象的表达 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昌龄《出塞》)该

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在中国古典诗坛之上高挂着的月亮不仅多情而且美丽。她在作为一种道具、背景以及氛围的同时,还象征着一种文化以及情感。其皎洁以及明亮的品格,其象征以及蕴含等功能,让多少诗人为之着迷。所以,在古代诗词中总是处处渗透着月亮意象,凝结成作品的灵魂以及血液。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三)文人的失意情怀 文人墨客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怀才不遇、落寞孤寂、仕途不顺,不断承受着痛苦,因而也往往钟情于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之上,在失意文人的眼中,月亮是孤月,冷月或者是寒月。杜甫就曾在《月》一诗中这样描述月亮:“斟酌�娥寡,天寒奈九秋。”诗人通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月的边塞意象。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诗人对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的伟大感受,已经是十分杰出的了。 二、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封建专制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制禁锢人才的,自己的壮志豪情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地消融在历史的月光流逝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也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没被虚抛浪掷了。“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里,月再一次通向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三、月的愁绪意象。 在古诗词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 除了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外,唐诗中还有“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在唐代诗人中,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简析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简析 展开全文 古人因爱月而咏月。李白说:酒缺月不味,景无月不美。辛弃疾说: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张若虚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中国文人有着“月亮情结”,因而也流传下无数关于月的美妙诗篇。作者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对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作一大致的分类。 一、象征团圆和思念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作者寄情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表达彼此之间的思念和友谊。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二、象征故园 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 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自河南经乱……》)作者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然泪下,深切思念家园吧。

三、象征宇宙永恒 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宇宙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苏轼的《赤壁赋》中“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是说人一生高高低低、时来运去,一如月亮的盈亏一样,虽然时而圆、时而缺,但归根究底始终是周而复始,并没有真正的消长。“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时明月,今日依旧朗照九州。月已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 四、象征女性及女性美 月寄托了人们对母性的向往和怀念(恋月情结)。在人类的发展史中,过多的动荡不安使人们疲惫不堪,人们便更多地把追忆与怀念留给远古母性社会,赞美一个消逝的社会的温馨与柔美。人们在精神上不断回归,追求阴柔美的月亮式文化精神,所以,月亮便成为人类崇拜的原始女性的象征。 五、象征自然美 在诗人的心目中,月亮简直是美神,把她放在哪里,哪里就有美的意境萌生。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

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 1、月是美的象征 《诗经·陈风·月出》最早以明月来喻佳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这里的“佼人”就是美人的意思。 而在韦庄《菩萨蛮》这首著名的唐词当中,更是以“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以月喻人,而且是容貌娇艳的女子。 诗词当中用月亮来比喻美丽的女子,不光是凡间的,还有神仙女子。宋玉的《神女赋》中“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就是用明月来形容神女之美。 苏轼的《宿望湖楼再和》写出名句“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同样是抒写女子之美,月就是人们心中的美女之神。 2、月是故园、团圆的象征 苏东坡有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古人们很早就在月亮的圆缺和人的离别团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月圆之日常常被人们看作是家人团聚之时,那么明月就被披上了团圆的象征外衣。 李煜曾《虞美人》写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就是在对月亮的吟咏当中注入了故园之思,深切地表达出了和故乡和亲人团圆的愿望。 而在杜甫的笔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同样表达了对故乡、亲人团聚的盼望。

天上只有一个月亮,而人虽在异乡,但是自己和家人是共看一轮明月,这就将人的思乡之感与故乡的面貌融为一体,这就是月的团圆象征意义所在。在羁旅之人的眼中,天上遥不可及的月亮就是自己那日夜想念的家,在孤独的夜晚,月之故园就是寄托的最好凭证。 3、月是永恒的象征 人生短暂而月亮永恒,这也是诗词中最富有哲理意义的思考。 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使他被世人所牢记,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哲学道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的,与人的生命短暂形成了带有诗意的对照,这种对照让人们看清了自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是人生却早已不同。 李白在《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是如此这般的体验。 苏轼也有相似体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是在感叹时光短暂的同时,寄寓了美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诗文中关于“月”的意象

古诗文中“月”的意象 古诗文中关于“月”的意象 月,是自然界的一道绚丽风景。古往今来,多愁善感的诗人,不仅用月传递着大千世界的趣味,也用月传递着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月亮或偶然或必然的变化与诗人亦喜亦悲的感情相辉映,于是,心境各异的诗人随心所欲地把月亮雕镂,并装饰了自己的诗章。今天,语文网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谈谈古诗文月的意象。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唐代大诗人李白同月是最有缘的。皎洁的月亮在李白的心中是理想的化身,是光明的寄托,是可以相期相伴的友人。初别蜀地,仗剑漫游,诗人眼中江月的'景象也分外瑰丽美妙: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但现实却让怀才不遇的诗人一腔苦闷,于酣饮之际,他以上天揽月这一飞动健举的形象,高吟出慷慨志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月亮在诗人那里有情有意,月下独酌时,他引明月为知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闻朋友被贬,他托明月寄思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 到夜郎西。诗人放歌月起舞,诗人徘徊月沧桑。相看两不厌,月亮与太白。 最雄浑苍茫的月当属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跨越时空,千里相共。边塞诗的创作离不开明月与(边)关的塑造。但只有盛唐时期的诗人,才赋予了边塞诗更为博大阔远、浑融丰腴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王昌龄一着笔,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便已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赋予万里边关悠久的历史感。月作为一种意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最伤感的月非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

月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月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月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象征符号,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在古诗中,月常常被用来表达情感、寄托思念、描绘景象等,具有多种象征意义。 1. 常被用来象征美丽、清秀、高洁的形象,如“皓月清辉”、“明月照前溪”等。 2. 月亮也被用来表达离别和思念,如“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3. 月亮还可以象征着寂静、幽深和孤独,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 在诗歌中,月亮也经常被用来描绘美好的自然景象,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总的来说,月亮在古诗中具有多种象征意义,但都与美丽、思念、孤独、幽深、清丽的形象相关。通过月亮的描绘,诗人们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营造氛围,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月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月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象征符号,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在古诗中,月常常被用来表达情感、寄托思念、描绘景象等,具有多种象征意义。 1. 常被用来象征美丽、清秀、高洁的形象,如“皓月清辉”、“明月照前溪”等。 2. 月亮也被用来表达离别和思念,如“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3. 月亮还可以象征着寂静、幽深和孤独,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 在诗歌中,月亮也经常被用来描绘美好的自然景象,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总的来说,月亮在古诗中具有多种象征意义,但都与美丽、思念、孤独、幽深、清丽的形象相关。通过月亮的描绘,诗人们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营造氛围,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古诗词中“月”之意象简析

古诗词中“月”之意象简析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诗多在月明中。”(黄宗羲《花朝宿石井》)。这散发着澄澈光芒的月亮自先秦的《诗经》开始,经历了魏晋的低吟、唐宋的轩昂直到明清的诉说,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最具特色的意象。据统计,《唐诗鉴赏辞典》中的名句索引共收名句954句,其中97句与月有关,《唐宋词鉴赏辞典》中的名句索引共收名句1921句,其中183句与月有关,也就是说月亮意象在我们所熟知的唐诗宋词名句中平均每十句就会出现一次。这一比例在谢枋得编录的《千家诗》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其辑录的历代七言绝句中,与月亮有关的就占了21%左右。中国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大量的咏月抒怀的篇章,在这里月亮不再只是挂在高空的普通星体,它的光亮激起诗人的灵感,引起诗人的思绪,洒遍了诗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名字有直接以“月”相称的,也有叫做“婵娟”、“姮娥”、“玉童”、“银蟾”、“玉兔”的;其光亮有“清辉”、“淡月”的不同;其形状有“圆月”、“残月”之分别。通过不同的抒写,月亮表现为不同的意象组合,它们各具风韵,表达着不同的情意。下面我们就对古诗词中出现的“月”之意象作一简单地梳理。 (一)望月怀远:古诗词中大量的怀远之作都有悬挂在天边的月亮陪伴,无论它是“残月”、“斜月”,还是“霜月”、“淡月”,或者“新月”、“黄昏月”,约定俗成的月夜成了孤身独处的人们思念远方亲友的最佳时机,望月怀远成为古代诗歌传统主题。 “昭昭素明月,晖光烛我床。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汉乐府》中的这首《伤歌行》先写月光扰人,夜不能寐,最后点明症结所在——“怀所思”。这是相当完整的月下怀远主题的佳作了。尤其是“昭昭素明月”四句更是精妙的典型,后来许多月下怀远的诗歌都能看到这几句的影子。 此后,如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孟郊的“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等等,都是分离远隔的人们在那天涯共有的清朗月光里,借明月以寄相思的书写。在一次又一次的吟唱当中,明月被赋予了情感,它不但撩人离愁,更担负起了向远方的亲人传递思念之情的重任。 (二)借月思古:人们以我观月,移情于月,使月皆著我之色,所以诗词中又有了借月抒发历史沧桑、时光流转之感慨的名句。诗人在一轮明月似乎亘古不变地照耀下,面对家国兴亡、人生风雨、是非成败,必然会生发出对历史、对人生、对时间、对空间的无尽思绪,明月成为了诗人言己之志的绝好意象。 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

唐宋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唐宋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月亮本无生命情感,是人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有情有义有理。 (一)月亮象征着伤情愁绪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日是太阳,月是太阴,太阳对应于男性、父亲,月亮对应于女性、母亲。月亮高挂苍穹,放射出皎洁而又凄清的柔辉,让人不自觉会对之伤情。在忧患意识极其深重的中国古典诗人眼中,“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之二)的“月色”、“夜景”,充满了忧怨凄凉的意味。类似借月抒发哀哀愁绪的诗句真是数不胜数。像“可怜歌吹明月中,此夜不堪肠断绝”(权德舆《秋闺月》),像“忧来如其何,凄怆摧心肝”(李白《古朗月行》),像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像“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像“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辛弃疾《木兰花慢》),都是“怎的一个愁字了得”。 另外,月亮有明也有阴,有圆也有缺,常常让人联想到人世的圆满、欠缺。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敏感,常常因月明月阴月圆月缺而倍增。宋代苏轼面对明月慨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豁达中带着挥之不去的忧愁。 (二)月亮象征着思乡怀人 当一轮明月升起,由于在极广阔空间中的人都可以看到,所以诗人以明月为媒介,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作品便几成定式。在诗人笔下,明月和诗人一样深沉而多情,温暖着离情和客思。谢庄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孟郊的“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别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诗句,都是抒发客旅思乡怀人的千古绝唱。“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月夜》中的句子。当时诗人身陷敌中,而妻子儿女却在鄜州,明明是他看着长安之月思念亲人,却想着妻子在鄜州也在看月想念着他。 (三)月亮象征着边塞关隘 一轮明月高悬夜空,跨越了时空的距离。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苦苦相思,唯有明月可以相共,唯在梦中可以相逢,所以许多边塞诗中离不开“明月”这个意象。比如李白《关山月》中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句子,诗中关、山、月三种物构成了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三首·其

浅谈初中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谈初中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月,是自然界的一道绚丽风景。古往今来,多愁善感的诗人,不仅用月传递着大千世界的趣味,也用月传递着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月亮或偶然或必然的变化与诗人亦喜亦悲的感情相辉映,于是,心境各异的诗人随心所欲地把月亮雕镂,并装饰了自己的诗章。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不尽相同,体现在出其意蕴的丰富性。初中古诗词中月的意象大抵表现在为以下四种: 一、清幽闲适之月 古代不少文人墨客常常用明月来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 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把风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和月巧妙结合,就不平常了:因月光明亮,鹊儿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引起“别枝”摇曳;在清风徐徐的吹拂下,知了夜间的鸣叫,往往特别让人感到清幽。作者把在明月的映照下,“惊鹊”、“ 鸣蝉”等景物描写得令人悠然神往。 二、相思怀情之月 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众多咏月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从月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残月如钩。自然勾起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宁静的夜晚,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一轮明月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月亮意象的含义

月亮意象的含义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表达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衬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那么,就容易犯囱冏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衬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I司。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衬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入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衬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土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 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 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 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土、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土。〃,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土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邮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

唐诗中的月意象

唐诗中的月意象 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对月情有独钟,与月结下不解之缘的民族,因此月在中国历史文化艺术中有着显赫的地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显赫地位和深厚内涵又集中体现在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的诗歌中。据统计,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三首诗中就有一首笔触要融入月的意象。李白对月的痴爱由此可见一斑。据传,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的。不只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等等唐诗大家,诗作中都写到过月。有人说,在唐代,诗之所以有盖世名声,实在离不开月的推动和烘托。 那么唐诗中的月都有哪些意象,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情绪呢?大致说来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时间意象中的月是诗人对时光如水,生命易逝的感伤,对历史长河亘古渺远的叩问。岁月悠悠,天地茫茫,千年万年,世事沧桑。人作为天地间万物的灵长,仰望夜空,明月皎皎,自然引发无穷的思考,思考宇宙的起源,思考历史的兴衰,感悟人生的意义。 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伤,江月无情,历史无情,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无可奈何中,诗人们只好浩然长叹――悠悠万世,那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朝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们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漫步石头城下,由这“旧时月”想到了古时人,由历史而感慨现实,由对六朝兴亡人事变迁的慨叹而让人悲伤起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中唐。 二、边塞意象中的月是对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的点缀,是对征夫思妇的一种心理慰藉。唐代的边塞或处大漠,黄沙漫漫;或据高山,偏僻苦寒。往往人烟稀少,凄凉萧条。漫漫长夜里和边关、戍楼、长城、羌笛相伴相和的只有那空中的明月,它是那么晶莹,它是那么明亮,引起诗人或美好、或凄凉、或悲壮的感情激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雄浑苍茫,“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俊朗壮阔,“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幽远绵长。在这里,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参考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参考 一、以“残月”写忧愁 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文天祥《酹江月》 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曹组《青玉案》 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仲殊《南柯子·忆旧》 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以“明月”写忧愁

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菩萨蛮》 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 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三、以“淡月”写忧愁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

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 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 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卢祖皋《安清都·初春》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 四、借“新月”写忧愁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鹊踏枝》 作者借助新月这一意象,把那在风中伫立,由朝至暮的难以抛却的新愁,写得淋漓尽致。 五、借“缺月”写忧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词人借助缺月这一特有的意象,将晴空幽绝的境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境界也正是作者被贬之后,寓居时愁闷难遣的生动体现。 拓展阅读:带月的古诗句 1、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