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日本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腾飞下与美国的关系

日本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腾飞下与美国的关系

日本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腾飞下与美国的关系
日本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腾飞下与美国的关系

日本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腾飞下与美国的关系

——追随下的抗争

背景: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受重创,国际地位也一落千丈,但是在美国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后改革,使经济的到了一定的复苏。这也使日本实际上变成了美国的追随者,不论是经济或是外交方面都对美国人亦步亦趋。从1951年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旧金山和约》,然后1952年美国结束了对日的公开占领,日本取得了形式上的独立,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继续受美国控制,演变为旧金山体制。旧金山体制是对日本民族尊严的嘲弄和挑战,但是,它使日本置于美国的军事力量保护之下,得以安心地走发展经济的道路。(日美安全条约,新日美安全条约)

(朝鲜战争的军事订单,为与苏联对抗对日本大量援助)(中国以及其他受害国对日本的战争赔款竟然豁免,这让日本没有任何负担,虽然日本战败,但是本国的基础设施并没有遭到毁坏,工业的基础依然存在)因素造就了它奇迹般的经济发展历程:实施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等三大民主改革,1946 年采取对经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的“倾斜生产方式”。由于当时的能源中心是煤炭,产业“粮食”是钢铁,为了全面恢复生产,首先需要倾全力于增产煤炭与钢铁。“倾斜生产方式”就是选准煤炭与钢铁作为恢复经济的突破口,首先将依靠美国援助,从美国进口的重油优先投入钢铁生产,接着将增产的钢铁优先投入煤炭生产,再将增产的煤炭投向钢铁生产,通过钢铁业与煤炭业的相互促进与共同振兴来带动电力、化肥、交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1952 年朝鲜停战之后,由于美国不再从日本大量采购战争物资,致使日本经济一度陷入短暂的不景气,但此时日本经济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企业得以依靠其资本积累扩大设备投资,实行产业的合理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1956 年发表的《经济白皮书》宣称:“现在已不是战后了”。这句话一时成为流行语,甚至被后人认为是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宣言”。从1955 年到1973 年将近20 年期间,尽管增长率年年都有变动,但平均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

美国支持日本恢复和发展了经济,而自己的力量却相对削弱起来。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参加国中的比重为57%,1960年下降到53%,1970

年又降到48.5%。美国的国际竞争力也相对削弱,特别是60年代入侵越南后,美国侧重于发展军事工业,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加之发生通货膨胀,出口能力大大削弱。战后初期,美国的出口曾占资本主义国家出口总额的1/3,到1960年下降到15.9%,1970年又降到13.7%。着引起了美国国际收支的恶化。60年代初,美国的对外贸易收支每年都有几十亿美元的盈余(1964年的外贸顺差为74亿美元),可是到了1971年首次出现了贸易赤字,逆差高达27.4亿美元(这是1888年以来第一次出现的逆差)。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西德,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在明治维新一个世纪之后,日本赶超欧美的梦想终于的到实现。

随着日美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日本对美国的关系出现了既依靠又竞争的局面。

经过战后20多年的发展,日美之间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日本急欲拜托在日美同盟中的不平等关系,加快争当政治大国的步伐。这已成为一部分日本国民的共识:一个经济上繁荣强大,政治上坚决追求参与构筑国际新秩序的日本已经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了。

整个五六十年代是在日美关系上采取“对美一边倒”方针的时期,那么,70年代则是日美矛盾公开化、日本利用冷战格局的难度趋于增大的时期,也是日本开始探索“自主外交”的时期。到了80年代,日本进一步提出了走向“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七八十年代以来日美矛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其一是从战后以来一直作为日美矛盾“ 保留节目”的美国要日承担更多防务负担问题;其二是日美贸易摩擦;其三是在一些重大国际事件上日本作出与美国不同的反应。

(正当日本力图拜托美国阴影,增强独立自主性之时,日美经贸摩擦已使双边同盟关系趋向恶化。

第一步:归还小笠原、冲绳问题

小笠原、冲绳问题是战后日美关系中存在的最为棘手的外交问题。它是日本战败的产物,也是吉田茂内阁以牺牲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依靠美国保卫国家安全和重建经济的国家发展路线的产物。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日本要求调整日美关系,希望修改日美关系中体现日本对美依附地位的,以“安全保障条约”为核心的“旧金山体制”,把小笠原、冲绳的施政权归还日本。1957年6月,岸信介访美首次向美国正式提出了修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归还小笠原、冲绳施政全的要求。后经岸信介内阁的努力,1960年1月,日本虽然修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重新签定《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保障条约》(简称“新日美安保条约”)部分的提高了日本在日美安保体制中的地位,单小笠原、冲绳的施政权归还问题一直是没有得到解决。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需要,以联合国的名义托管小笠原、冲绳,迟迟不肯撤出该地区,并声称“只要远东存在威胁和紧张局势,就留在琉球群岛。”

左藤上台以后,在国民要求收回小笠原、冲绳施政权斗争的推动下,积极着手解决收回小笠原、冲绳施政权的问题。1965年1月,左藤抱着“无论如何也希望抓住一个解决冲绳和小笠原、冲绳施政权问题的线索”,“想拿自己的想法同美国总统直接碰一下”(7)的愿望,首次前往美国访问,同约翰逊总统举行会谈。在这次会谈中,左藤向约翰逊总统“提出了冲绳和小笠原问题坦率要求在确认日本在冲绳同美国有共同的军事利益的条件下”,期待尽早把冲绳和小笠原归还日本。(8)对此,约翰逊总统仅仅表示“理解”。左藤的这次访美虽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使美国高层领导层感到了“把冲绳和小笠原群岛归还日本是日本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1967年10月,左藤第二次飞行华盛顿,与约翰逊会谈。在日本方面的强烈要求下,这次会谈在有关小笠原、冲绳复归日本问题上,终于取了进展。美国第一次同意:“在冲绳施政全归还日本的前提下,继续就冲绳的地位进行共同研究”,同意“及早把这些岛屿(指小笠原群岛)归还日本,两国政府将直接协商有关具体问题协定”。1968年4月签定了“日本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南方岛屿及其它岛屿的协定”。(12)该协定于同年6月26日生效,美国正式将小笠原的施政权归还给日本。实现归还小笠原施政权的要求,作为战后日本收回国权外交的一环,为日后冲绳施政权的归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69年是日美解决冲绳问题的关键性一年。此时,世界形势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经济再次出现严重的滑坡。在军事上,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越南战争的失利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的全球战略日益暴露出战线过长、后方太远、兵力分散的弱点。并且,美国的好战政策也日益遭到西方盟国的批评和指责。1968年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上台后,不得不调整美国全球战略,收缩战线,在亚洲采取“亚洲人打亚洲人”的策略,以便把力量集中到美苏争霸的主战场欧洲。

在这种形势下,美国感到再拖延归还冲绳,就会“有在我们的关系中引起危机的危险”。(13)因此,准备着手解决冲绳问题。为了最后敲定归还冲绳的时间和具体归还方式,1969年11月17日左藤第三次访问美国,同尼克松总统举行会谈。就撤出核武器、“日美安保条约”的冲绳适用问题、归还时间(1972年内)等达成了一致。11月31日,日美双方发表共同声明,正式确认了左藤、尼克松会谈的成果。至此,日美间关于归还冲绳施政权的原则性问题以得到解决。1971年6月17日,日美两国正式在东京和华盛顿分别举行签字仪式,爱知外相和罗杰斯国务卿分别代表各自的国家签署了《日本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琉球群岛、大东群岛的协定》。

冲绳施政权的归还,使日本战后在政治上依附与美国的地位发生了重大改观。

二:贸易摩擦

1969年1月,新就任总统的尼克松发表谈话,要求日本政府自主限制毛织品、化纤品的对美出口,1970年日美在贸易上的限制和反限制的矛盾更为加剧。美国对此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一次讲话中说:“20年前,日本生产500万吨钢,今天能生产1亿吨,两年后可能超过美国。”又说,“西欧和日本都是我们的朋友和盟国,但又是我们的强大对手。他们为了在世界上争夺领导地位,同我们进行着竞争,而且竞争的很厉害。”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新经济政策”,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迫使日本重新定值。(日元升值16.88%,一美元兑换308日元),以次削弱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在美国的压力下,左藤内阁不得不同意日元升值16.88%,使日本的外汇储备损失达17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采取措施压缩日本对美国的钢铁出口,提出撤消美国对日的出口项目的限制。迫使日本把90种进口限制项目减少到40种。)0年代后期,几乎与冲绳问题同时出现,纺织品摩擦成了影响美日关系正常发展的又一重大问题。60年代日本的纺织品业发展较快,出口量占世界纺织品总出口量的大约70%。其中很大一部分输往美国。由于日本纺织品大量倾销美国,使美国南部的纺织品制造业遭受沉重打击,许多工厂被迫关闭。早在1961年,美国就曾要求日本限制纺织品的出口,美国的裁缝业工会还曾发起抵制日本纺织品的运动。到了60年代后期,尽管日本对美贸易纺织品出口的比重已有所下降,但由于美国经济长期陷于疲软状态,使得美日贸易不平衡的矛盾变得更为突出。为取得南方选民的支持,尼克松在总统竞选期间曾允诺,保证与有关国家谈判,以解决日本对美纺织品贸易问题。他上台后,美国不少纺织品制造商纷纷上书,强烈要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限制日本纺织品的进口。

1969年5月,尼克松派出商务部长斯坦斯出访日本,就纺织品问题同日方进行交涉,但毫无结果。同年7月,在东京举行的日美贸易经济联合委员会会议上,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再

次要求日本方面实行自主限制。对此,以福井县为中心的日本纺织业界,表示强烈抵制,并组成日本化纤产业联盟,要求佐藤政府坚持自主经济外交。日本政府对于美国的要求也持强硬态度,认为1969年日本合成纤维对美的出口额不超过5000万美元,只是当年日本对美出口总额49亿美元的1%;而且日本的出口也只占美国消费量的5%,并没有对美国的纺织业造成危害,美国的要求“违反了关贸总协定”。5月9日,日本众议院以全票通过了反对美国要求日本限制纺织品出口的决议[6]。

1969年11月,美日首脑就归还冲绳问题进行谈判时,尼克松急于要在纺织品问题上同日本达成协议,试图利用冲绳谈判来促使日本在纺织品问题上作出妥协。本来,在首脑会晤之前,佐藤的特使曾赴美进行预备性磋商,并与基辛格达成密约,即如果日本在纺织品问题上作出让步,美国就会同意在归还冲绳时撤走核武器。然而,在佐藤抵美前两天,日方突然通知美国,由于国内的原因,佐藤在访美期间不能解决纺织品贸易问题,要求将该问题放到正在日内瓦进行的贸易谈判中去解决。佐藤政府主要是担心国内反对派指责其用纺织品问题作交易,以换取归还冲绳。佐藤抵美后,日本一方面保证将在日内瓦谈判中使事情取得双方已一致同意的结果,同时又提出把日内瓦的纺织品谈判推迟到1970年底日本选举之后,并要求在佐藤访美公报中不提纺织品问题。

在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双方认为,“随着两国在世界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面对贸易与国际收支大幅度不平衡的现状,两国对维持和加强国际贸易与国际货币制度都负有重要的责任”。美方表示应坚持促进更为自由的贸易的原则;日方打算尽快放宽对美国的贸易和资本限制,表示将从1971年底起,“在广泛的美国商品种类内,取消进口的贸易限制,准备为促进其他进口商品的贸易自由化作出最大限度的努力”,同时还将考虑较以往更能促进贸易自由化的措施,并每隔一定时期对自由化计划进行重新修正。尼克松和佐藤确信,“两国间诸如此类的各种政策将进一步加强日美关系的全面基础”[7]。

这次首脑会晤并没有解决双方在纺织品问题上的争端。1969年12月和1970年1月,美国政府两次提出限额方案,要日本30多种毛纺、化纤产品每年出口美国的增长率不得超过30%,否则拒绝进口。对此,日本通产省表示无法接受,纺织业界更是予以强烈反对。代表纺织业界的自民党议员还提出了所谓“纤维三原则”:(1)在没有受到损失的地方坚持不加限制的原则;(2)以多国之间缔结多边协定的形式求得解决;(3)日本应下决心推进自由化[8]。1970年3月和6月,日本政府两次派员赴美交涉未果。

1970年秋,佐藤借出席联合国成立纪念大会之机再次赴美,并与尼克松等就纺织品问题进行会谈。两国首脑一致认为,搁置纺织品问题,对世界的自由贸易体制和日美关系来说都是不利的,应该尽快解决。尽管如此,双方谈判依然是步履维艰。此时,美国国内要求对日采取强硬政策的呼声日益高涨。美国商务部长斯坦斯声言,“日本目前仍在进行战争”,“它是在进行一场经济战,其直接的目标是试图控制太平洋,然后或许就是整个世界”[9]。以米尔斯为首的一批国会议员力主贸易保护主义,并提出了“米尔斯法案”,扬言将单方面实行纺织品的进口配额制。日本国内对此反应强烈。日本方面警告说,如果该法案获得美国国会通过,日本将中断所有涉及两国间问题的商谈。在1971年2月致国会的外交咨文中,尼克松表示相信双方“是可以找到互相有利的解决办法的”,但他同时警告说,“由于两国之间的问题极为重要,其解决也极为复杂,两国都以自我满足的心情来考虑这些问题是不行的”。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突然宣布实行新的经济政策,对一切外国进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并停止把美元自由兑换成黄金。美国的这一举措使日本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蒙受了巨大损失。日本政府被迫作出妥协,接受了美国关于解决纺织品问题的方案,并以政府赔偿方式弥补日本纺织业的损失。10月15日,双方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使一度紧张的美日关系暂时趋于缓和。此后,美国又通过施加各种压力迫使日本“自愿限额”对美钢铁出

口,并增加美国商品的进口,同时放宽对于在日本的外国投资所施加的限制。

尽管如此,美日贸易摩擦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尼克松政府对日政策的调整,应当说是适应了国际形势和美日相对力量的变化,是一种现实主义的举措。自此,两国之间从战后从属与支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向平等伙伴与相互协调、相互依赖的关系过渡,而且在对美关系中,日本的自主性明显增强,这是70年代以来美日关系变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尼克松执政时期可以说是美国对日政策的重要转变时期,它基本上确定了未来美日关系发展的基调。

三.尼克松访华与佐藤内阁倒台

1971年4月21日中国政府就美方提出双方举行高层对话的建议给美国政府一个答复:“要从根本上恢复中美关系,必须从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美国一切武装力量。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只有通过两国高级负责人直接商谈才能找到办法。因此,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公开接待美国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国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直接交谈。”尼克松总统于同年5月中答复说,为解决两国之间的分歧问题,并由于对两国关系的重视,他准备在北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诸位领导人进行直接交谈,并建议由基辛格赴华与中国高级官员举行一次秘密的预备会议。中国同意这一建议。1971年7月9~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双方讨论了国际形势及中美关系问题,并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协议,7月16日发表了《公告》。公告说:“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佐藤执政末期,因美国改变对华政策受到巨大冲击。1971年7月,美国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发表了即将访华的爆炸性声明。10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把台湾当局驱逐出联合国一切组织。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签署了中美上海公报,美国事先未通告日本便改变对华政策,使佐藤及日本政府不知所措,乱了手脚。尼克松刚离开中国,佐藤荣作便派人给中国捎信,要求亲自访华。但立即被中方周恩来总理拒绝,中方说佐藤荣作说话不算数,中国不以他为谈判对手。历史的发展已经提出了新的任务,而佐藤在完成归还冲绳的使命后,已无力承担新的责任。1972年7月7日,佐藤率内阁总辞职。在发表辞职的电视讲话时,还演出了蛮横赶走新闻记者一幕。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改善了自朝鲜战争以来中美两国间相互敌视的状态,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政治大地震。其中,震动最大的当属中国的东邻日本。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急速转弯,一向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日本政府顿感措手不及。

为使自己不落后于美国,日本政府在尼克松访华后便秘密委托东京都知事美浓部在访华时给周恩来总理捎信,表示佐藤首相“要求亲自访华”,当即被周恩来以“佐藤政府说了不做”为由拒绝,并宣布中日谈判不以佐藤为对象。

1972年6月17日,佐藤荣作内阁被迫下台。7月7日,田中角荣内阁登场。

“如果现任首相、外相或其他大臣来华谈恢复邦交问题,北京机场准备向他们开放。”

履新之初,田中角荣便把促成中日邦交正常化作为自己任期内的重要目标。上任当天,田中发表讲话说:“在动荡的世界形势下,应该加速实现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强有力地开展和平外交。”

四:田中角荣改善与苏联关系的努力

1973年10月7日至10日,田中访问莫斯科,是日本首相继1956年之后时隔17年再次访苏。田中在与勃烈日涅夫的会谈中明确提出:“要求归还北方领土是日本国民的宿愿,也是我此次访苏的最大使命”,“如果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可能建立日苏友好亲善关系,解决领

土问题是签署和约的绝对前提”。勃氏阐述了苏日关系的重要意义,苏联的对日政策方针,重点谈及苏日合作开发西伯利亚资源的问题,强调提出领土问题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背道而驰,不仅不想归还、甚至不准备讨论领土问题。大平外相与葛罗米柯也举行了第四次外长定期对话,讨论了渔民安全捕鱼,经贸合作,日本人赴北方四岛扫墓等问题。10月9日,双方发表《日苏联合声明》。“认识到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遗留的各种未决问题,缔结和约,将对日苏睦邻友好关系作出贡献。双方就涉及和约内容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讨论,一致同意在1974年的适当时期继续进行谈判。”虽并未明确指出何为战争“遗留的各种未决问题”和“涉及和约内容的各种问题”,但日方认为指的就是“北方四岛问题”,从而间接规定列入日苏和约谈判必须涉及将领土问题,苏联含糊其词地改变了以前不承认与日本有领土争端的政策立场,多少可以算是田中访苏的外交成果。两国还签定了《科技合作协定》、《保护候鸟公约》,以及互派科学家、交换官方出版物的备忘录。日方邀请苏联领导人访日。[8]但此后直到1974年11月田中下台,日苏关系再无重大进展。

为了对日施加更大压力,苏联改变了对北方四岛的政策立场。葛罗米柯于1975年9月在《共产党人》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造成苏日关系停滞的原因在于日方对北方四岛提出了毫无根据的主权要求。苏方立场从1973年承认“遗留各种未决问题”的《日苏联合声明》后退,将日方对领土问题的任何要求一概斥为“毫无根据”,不再承认苏日之间还有“遗留的各种未决问题”。9月3日,苏联外交部突然宣布:废除苏日之间1964年达成的日本人持身份证即可到北方四岛扫墓的惯例,所有扫墓者必须持有日本护照和苏联签证方可入境。日本对此提出强烈抗议,但苏方置之不理。仅仅3天后发生的“别连科事件”使本来已经步履维艰的日苏关系更是雪上加霜。9月6日,苏联空军中尉别连科驾驶米格—25新式战斗机出逃,在日本北海道的涵馆机场强行着陆,随即向日方投降并要求赴美国政治避难。苏联政府立即与日方交涉,要求立刻交还飞行员和飞机。日方以尊重本人意愿为由拒绝苏方要求,允许别连科于9月9日离日赴美。美日空军技术人员随即将飞机完全拆卸,进行彻底研究,于11月12日才送还苏方。日方做法令苏联恼羞成怒,于12月10日发布部长会议主席令,宣布设立200海里渔业专属区,1973年3月1日开始实施。日苏关系进一步跌入低谷。

日苏关系持续降温,苏联继续对日施压。1976年1月9日,葛罗米柯访日,与宫泽外相举行第五次日苏外长会议。会谈的中心议题还是日中和约、日苏和约等,也还是各执己见、毫无进展。13日,葛氏面见三木首相,扬言如果日本在反霸条款问题上屈服于中国,苏方将不得不重新考虑苏日关系。公开对日施压。苏联的压力使三木首相感到不值得为签署日中和约而承受日苏关系恶化的风险,因而开始退缩,不同意在日中和约写入反霸条款。苏方见对日高压外交有所见效遂趁势而上,试图压日本在其他双边问题上也做出更大让步。2月24日,苏共召开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勃烈日涅夫在报告中指出:苏日关系总的来说正朝着积极方向发展,双方的经贸、文化和人员等各领域的交往都有所发展;但语气一转即指责“有人借和约问题在外来的直接挑唆下向苏联提出站不住脚的非法要求,希望日本不要受外人引诱而走上那些想从苏日分歧中坐收渔翁之利的人们企图诱使它走的那条路。”[11]仍把阻止中日和约谈判作为对日政策的中心任务,在不指名批评中国的同时,策略上对日本还是立足于拉拢。

为摆脱对苏外交的不利态势,日本决定重开中日和约谈判以对苏讨价还价。苏联闻讯后于1977年11月发出措辞强硬的声明:如果日本按照北京的图谋采取行动,苏联必将采取反措施,因此而引起的一切严重后果由日方负责。同时对日诱之以利,正式提出缔结苏日睦邻合作条约的草案,并建议在苏日条约中也可以加上“反霸条款”,其矛头显然是针对中国和中日和约的。由于苏方避而不谈北方四岛问题,日方虽出于外交礼仪表示收下草案进行研究,并不准备接受和讨论。1978年5月,中日和约谈判即将恢复。苏联闻讯立刻表示强烈反对。联盟院主席施季科夫接见日本记者时宣称:如果签署写入反霸条款的和约,作为反措施,苏

联将不可避免地就对日政策作出重大调整,日本将面临政治、经济、外交以及其他严峻的问题。以国家领导人发言的方式发出了公开威胁。[13] 8月中日和约签署后,苏联作为报复措施而停止了日苏外长定期对话,对日发出严厉警告,加强在千岛群岛的军事力量。[14]既对日施压,也为防备东北亚地区出现对苏不利的战略态势。苏联对日政策的重心开始从防止中日友好合作向防备中美日战略联盟的方向转变,并与越南缔结军事性同盟条约作为反制手段,抗衡中日条约。

七十年代末期,苏联入侵阿富汗,日本又重新追随美国的脚步对苏联实行一系列制裁措施。自此日苏关系又陷入冬天。

五.鹰派首相中曾根康弘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姓名:赵文华学号:2009011427 班级:09广电(1)班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是作为战败国的一方生存在世界上,国土也吃了两颗美国投下的原子弹,表面上看日本陷入奔溃。然而,如今事实并非如此,战后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里经济迅速崛起,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由此可见,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日本经济发展特点中国借鉴意义 众所周知,日本在二战受了重创,其领土相比于中国纯粹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却在战后迅速崛起,堪称“经济奇迹”,尽管在2011年中国GDP排名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日本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第四大进口国。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些是中国无法与其相比较的,由此可以看出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是重大的。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19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美国为4%,英国为2.5%。日本

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1980年猛增为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日本经济的发展西方更是认为是20世纪的“奇迹”。 (一)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 1、为了使日本经济摆脱瘫痪状态,日本政府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负责制订和实施有关经济政策。当时日本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是能源不足。因为缺煤,高炉陆续熄火,全国有一半列车停驶,恢复生产急需的原材料运输出现障碍,工业生产日趋萎缩。经济安定本部遂于1946年秋实行“倾斜生产方式”。 2、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1948年后,随着东西方冷战加剧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趋向于胜利,美国统治集团企图把日本作为远东的反共堡垒,以对抗所谓的“远东共产主义”,对日本的占领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到扶植日本恢复经济上来。其次是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这就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重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战后日本十分重视教育,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培养。推行义务教育制度,对义务教育期间的中小学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境贫穷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和中餐补贴制度.并且建立光荣家长评选制度。对那些教子有方家长给予奖励,使尊师尊教成为日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美国的关系 人教111 1014011136 刘莉荣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战败的法西斯国家,日本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国外投资,以及在世界市场上曾占有的地盘,国民经济陷入瘫痪状态。然而,到1955年,日本经济就已恢复到战前水平。此后,经历了战后经济的黄金对代,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何以如此之快?其中的因素很多,但是与美国的扶植政策是离不开的。 关键字:日本经济发展美国扶植 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的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同样也给日本国家和人民酿成深重的灾难。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 252 万人死亡,并且广岛和长崎还遭受了原子弹的轰炸,社会混乱,经济急剧下降。然而,日本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便实现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0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毗。[2]1950 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110 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 132.6 美元,分别是当时美国的 3.8%和 7%;而到 1985 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 12950 亿美元,人均产值达 10698 美元,分别达到美国的 43.8%和 86.1%。[1]日本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就爬上了国际舞台的顶端。这样的成就,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日本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美国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日本强

有力的经团联的副会长花村仁八郎在一次关于日本经济的长篇演讲中,把美国的占领政策与口本的政治稳定并列为构成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因素之一。他说:“首先,在战后初期,占领军对所有的制度——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进行了彻底的民主化改革。财阀解体和农地解放是经济民主化政策的核心。其结果,使每个日本人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并处在一个按劳取酬的环境之中。这就使每个日本人产生了勤奋学习和劳动的意愿,就象在美国的开拓时代一样 (3) 一、战后初期的日本经济 1945年8月巧日,日本天皇宣布停战诏书,日本的战后史从此揭开的序幕。战后的日本,40%的城市建筑被摧毁,近50%的工业设备和交通运翰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损失了45%的国民对富,2200万人失去了家园。停战后不久的那几年,国民生产总值降到约为战前(1934一1936年平均)的60%的水平,极度的物资医乏袭击着国民生活,通货膨胀急剧增长,日本政府在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后,一切都等占领军的指示,无法向国民提出明确的方针,显得毫无作为。 二、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 美国对日本实施的占领政策是为了达到自身的战略目的,其占领动机,是变革日本旧的孕育军国主义的社会结构,除掉日本垄断资本这个对手,同时把日本改造成为自己的仆从国。只是在占领初朝,作为“盟国”成员之一的美国,也不能一开始就立即拒绝“盟国”对日

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

自1968年日本超越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连续几十年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这一现象由一个协议而彻底中止,80年代的“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可见一斑。 20世纪70年代,日本从“投资主导型”转向了“出口主导型”,具体表现在:出口快速增长。石油危机后的1974~1980年期间GDP年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10%。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提高。1974~1985年,出口对整个GNP增长的拉动上升至34.5%。出口占总需求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1985年上升至14.6%,贸易盈余不断扩大。同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比价也逐渐低估,日元汇率处于“抵抗升值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1985年9月,美国、日本、英国等5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问题。这便是著名的“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签署以后,各国开始抛售美元,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倍。 在“放任升值”阶段,为了应对日元大幅升值局面,1985年10月,中曾根首相的私人咨询机构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1986年9月,将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具体化。为应对因日元升值导致出口受阻所带来的“高日元萧条”,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中央银行则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调低利率,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准利率从5%下调至3%,1987年2月进一步调低至2.5%的历史最低水平。与此同时,1987~1989年,日本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M2+CD)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0.8%、10.2%和12%,从而造成国内过剩资金急剧增加。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撑下,过剩的资金纷纷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等领域,泡沫经济逐步形成。 在1987~1990年期间,低利率和充足的货币供给刺激了泡沫经济投机活动。在炒作之下,日本的地价迅速上涨。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商业银行一直都在以土地作为贷款抵押担保。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泡沫经济形成时期,日本的股价也在一路上涨。 另一方面,在泡沫经济形成时期,日本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表面美丽”现象。而此时,日本的物价水平(CPI)则始终保持在1%以下,直到1989年才上升至2.8%,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中央银行迟迟没有采取货币紧缩政策的原因之一。在危机发生的数年之后,日本前中央银行行长应中国金融学会邀请来华演讲时,曾经多次以日本的这一教训为例,提出“中央银行不仅要关注一般商品价格,同时也要关注资产价格”。 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后,整个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停滞,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因而被称之为“失去的十年”。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原因 课题组长: 课题成员: 班级: 导师: 【摘要】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科技生产力社会凝聚力垄断资本主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从1953年到2005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但日本的迅速崛起对中国仍有很大的经验借鉴意义。 目的和意义 1、此研究性课题共涉及语文、统计等相关知识,希望通过这次课题研究能够学以致用,做到“在调查中了解、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体会”。 2、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锻炼多方面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此次课题研究运用到的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的进程 1.总体安排 从2010年7月31日开始进行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对象为十堰市市民,回收问卷48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90%。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合对老师的访谈,得出结论如下: 1、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 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

2020年(发展战略)日本经济发展史

(发展战略)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 1.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可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的过程实际开始于19世纪的80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的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的经济混乱情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 和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起始阶段的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的增长率最高。美、英、法、德4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年。日、美、英、法、德5国于上述年份或时期的人均GNP分别为136美元、474美元、227美元、242美元、302美元(按1965年美元价格折算)。5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1965年的GNP和人均GNP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和2.5%、3.6%和1.6%、2.2%和1.2%、2.0%和1.7 %、2.7%和1.7%。 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的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的效果。和此同时,明治政府仍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终于走上和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和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例如,于1894—1895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亿3150俩白银,相当于3亿6400万日元,而当时的中央政府的壹般会计岁出为7000—8000万日元)及于中国开放港口的通商特权。从壹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和财富,对日本 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壹个特点。从国内见,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过程得益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同时,从江户时代(亦称“德川时代”,1603—1867年)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了壹支质量较高的劳动力队伍,因而,使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和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消化。 许多后进国家为了追求现代经济增长,普遍采取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制度的政策,但未必均像日本那样成功,其主要原因于于教育落后。日本现代化过程的壹个特点是,其义务教育的开始早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而美、英、法各国的义务教育的开始晚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因此,日本之所以能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除去依靠明治维新的政治变革和明治政府的强有力的经济政策(这给日本带来了“现代因素”)以外,也是和其重视教 育的“传统因素”的贡献分不开的。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日本于第壹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经济论文:关于日本经济崛起的深入解读

关于日本经济崛起的深入解读 摘要:从明治维新打开了日本的国门,到二战后经济几十年的 飞速发展,日本经济经历了一个迅速腾飞的阶段。研究日本经济的 崛起,深入了解日本经济腾飞的各方面的原因,从日本人国民性中 分析总结,学习其中的优秀成分,从而提出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结构出谋划策。 关键词:GDP(国内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 民族精神国民性 一、一个“世界经济奇迹”的诞生 经济这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思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唯 物主义代表色诺芬在他的《经济论》中将“家庭”及“管理”两词 的结合理解为经济。严复曾将经济一词翻为生计。日本人将其正式 翻为经济,后由孙中山先生从日将这一说法引入中国。 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二战战败国的一 穷二白到几十年后的嚣张亚洲,不得不堪称一段传奇。1960年~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GNP(国民生产总值) 年平均增长11.3%。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现居第三)。 1986年,日本的黄金储备达到42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汇储备超过联邦德国,居世界首位,1988年,日本的人均 收入达1.9万美元,超过同期美国的1.8万美元。1988年,根据权 威的美国《商业周报》统计,世界排名前30名的大公司中,日本占 了22家。与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起始阶段的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的增长率最高。美、英、法、德4 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 年。日、美、英、法、德5 国在上述年份或时期的人均GNP分别为136 美元、474 美元、227 美元、242 美元、302 美元(按1965 年美元价格折算)。 5 国从 现代经济增长至 1965 年的 GNP 和人均 GNP 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 6%和2.5%、3.6%和1.6%、2.2%和1.2%、2.0%和1.7%、2.7%和1.7%。①日本用自己的行动创造了一个“世界经济奇迹”。

日本经济发展阶段性分析

日本经济发展阶段性分析 日本经济发展阶段性分析我国经济经过长时期高 增长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进入了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经济阶段。经济大背景的变化也引发了一些看似异常的现象出现,如物价长期低增长,就业压力加大。其实,这种变化是经济内在矛盾变化的结果。本文借阐述日本经济阶段性发展以期带来一些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增长,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战争的废墟上建设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起飞开始至今,日本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一般认为,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到现在,日本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前为高增长阶段,1974年至1990年为较高增长阶段,其后至今经济一直处于萧条阶段。这三个阶段,其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都有很大的不同。 结合上表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几个观点。 投资的阶段性变化带动经济阶段性变化 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形成投资带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在90年代之前,应当说日本经济都是在高速增长,而企业投资增速又明显比经济增长速度高。1973年之前的发展阶

段,企业投资高于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以上,其后一个阶段企业投资高两个百分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后发优势”。它采用世界上成熟的先进技术,直接用于大规模生产。先进的生产技术的直接采用,在短期内形成了强大的投资需求,投资迅速增长,生产能力迅速增加。其又凭借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先进的管理水平增加生产能力,满足国内外市场,占领国内外市场,使投资和生产能力增长长期保持旺势。应当说,日本经济是在不断采用先进技术,对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的投资中实现经济高增长的。 90年代之前的这两个增长阶段又有不同。50年代中期开始投资形成的产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经过十几年发展市场逐渐满足,也就是说当时投资形成的产业群趋于成熟,生产能力的增长受到需求的制约,投资增速减低,使经济增长出现高增长和较高增长两个高增长台阶。 日本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缺陷。他们对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科研投入少,因而缺少技术储备。当其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大时,投资和经济的高增长态势还能维持。一旦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接近,新的生产技术难于从外获得,“后发优势”就变成了“后发略势”。一般情况下,当一代技术形成的产业群发展成熟后向新一代技术转换中,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低,形成低的或较低的经济增长时期(阶段)。但是缺少技术储备,转换期拖长,经济就会处于长期萧条状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题目: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可是,到1955年,这个资源贫乏的“弹丸”小国的经济就恢复到战前水平,并于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双重作用下促成的。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 从内部条件来看,第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得益于战后日本的经济基础。杨剑在《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原因》一文里认为,战后日本经济虽然遭受到了战争的严重破坏,但是并没有摧毁日本的经济基础。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逐渐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从国外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这笔财富除用于进一步扩充军备外,还被用来兴办教育、扶植生产,从而在财政上奠定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日本在二战中的战败,虽然经受过广岛、长崎和名古屋那样惨烈的轰炸,但由于日本没有采取“本土作战”的方式,而是接受了无条件投降,这就使日本长期积累的骨干产业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加上日本的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在战争中伤亡较少,为日本的经济迅速运转和恢复提供了人才基础;此外,日本作为战败国,负有向各被侵略国赔偿的义务,但由于许多国家对索赔权的放弃和索赔实际费用的削减及延缓,为日本提供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第二,战后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残余的因素,为经济的腾飞扫清了障碍。由吴于厪、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里提及,战后,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督促下进行了政治和经济民主化改革。在政治方面,一是非军事化改革,要求日本“必须解除武装,并实行非军事化”,铲除日本军国主义武装力量,审判战犯和进行“整肃”,同时解散了大本营、陆军省、海军省、军需省等军事机构;二是“五大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的自由主义化,废除专制政治和促进经济民主化;三是制定新宪法,确立了比较纯粹和完整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体制,确定日本为议会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天皇对日本社会的实际事务的影响完全被废除。在经济方面,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实行农村土地改革。改革基本上消除了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及赖以孽蔓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的封建性基础,完成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近代化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历程GDP

1955-2010年日本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 年份名义GDP(亿日 元)名义增长 (%) 实际增长 (%) 名义GDP (亿美元) 年平均汇率(美 元兑日元) 1955 83,695.0 232.49 360 1956 94,222.0 12.6 7.5 261.73 360 1957 108,583.0 15.2 7.8 301.62 360 1958 115,383.0 6.3 6.2 320.51 360 1959 131,903.0 14.3 9.4 366.40 360 1960 160,097.0 21.4 13.1 444.71 360 1961 193,365.0 20.8 11.9 537.13 360 1962 219,427.0 13.5 8.6 609.52 360 1963 251,132.0 14.4 8.8 697.59 360 1964 295,413.0 17.6 11.2 820.59 360 1965 328,660.0 11.3 5.7 912.94 360 1966 381,700.0 16.1 10.2 1060.28 360 1967 447,305.0 17.2 11.1 1242.51 360 1968 529,749.0 18.4 11.9 1471.53 360 1969 622,289.0 17.5 12 1728.58 360 1970 733,449.0 17.9 10.3 2037.36 360 1971 807,013.0 10 4.4 2241.70 360 1972 923,944.0 14.5 8.4 2999.82 308 1973 1,124,981.0 21.8 8 4150.15 271.07 1974 1,342,438.0 19.3 -1.2 4591.89 292.35 1975 1,483,271.0 10.5 3.1 4989.81 297.26 1976 1,665,733.0 12.3 4 5622.73 296.25 1977 1,856,220.0 11.4 4.4 6953.96 266.93 1978 2,044,041.0 10.1 5.3 9833.27 207.87 1979 2,215,466.0 8.4 5.5 10007.53 221.38 1980 2,401,759.0 8.4 2.8 10592.57 226.74 1981 2,579,629.0 7.4 3.2 11696.88 220.54 1982 2,706,007.0 4.9 3.1 10864.01 249.08 1983 2,817,671.0 4.1 2.3 11863.38 237.51 1984 3,005,430.0 6.7 3.9 12653.38 237.52 1985 3,204,187.0 6.6 4.4 13432.49 238.54 1986 3,354,572.0 4.7 2.9 19906.08 168.52 1987 3,497,596.0 4.3 4.2 24181.39 144.64 1988 3,739,732.0 6.9 6.2 29182.46 128.15 1989 3,999,983.0 7 4.8 28993.79 137.96 1990 4,300,398.0 7.5 5.1 29700.93 144.79 1991 4,582,991.0 6.6 3.8 34021.16 134.71 1992 4,710,207.0 2.8 1 37190.74 126.65 1993 4,753,811.0 0.9 0.3 42750.10 111.2 1994 4,884,500.0 2.3 0.6 47788.87 102.21

简述日本经济发展

简述日本经济发展史 ——419财管二班丁若兰日本的传统社会体系在某些方面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上看,仍是在滞后阶段。这使得传统模式彻底崩溃,而也直接导致明治维新的发生。虽然明治政府撤除了幕府时代的一些阻碍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对外债务的而不断加剧也致使明治维新走向灭亡。 明治维新后日本便步入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从最基本的纺织轻工业、交通运输业、工商业到重工业,但日本经济还没有的本质发展。因为日本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对外经济输出,所以,日本便野心膨胀,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例如: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令日本在中国的重庆、杭州、沙市 等地开辟了通商口岸,在中国大肆敛财。不久,日俄战争又爆发,夺去了俄国在中国东北三省的利益。可以看出为了解决本国经济发展问题,日本不惜以侵略他国为目标;这也从根本上揭露了其以邻为壑,对外转嫁危机的真面目。 对现代日本经济发展而言,两次世界大战是其经济发展的根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置身事外,从中牟取了巨大利益;日本同样因军需装备剧增而促使重工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与美国同为债权国。但一战结束后,战时工业受到了冷落,日本经济又再次陷落。 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恶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落败使其工业发展遭到了重创。但战后的经济的恢复让日本抓住了机会,迅速跃居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这场空前的挫败能迅速恢复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美国的支持和援助。美国政府的“马歇尔计划”为日本经济复苏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二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两大战争中,日本为美国提供大量的军需物资,每年收益都达几十亿美元,这为日本的重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因为全球经济增长是日本经济的主要发展因素,因而日本在世界市场上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从其产业分布来解读,第三产业占绝大多数,第一、二产业较少;因此,日本现今的主要产业在世界市场上以服务业、动漫产业、制造业、工业等为首。自1900-1903年日本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第一次石油危机和第三次石油危机都使日本经济几乎崩溃,而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至今为止也以令日本得到真正的缓解。根据日本经济学家所言,日本现在还处于经济恢复阶段,要想达到经济发展的黄金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日本经济发展三个时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日本经济发展三个时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马 世 杰 (昆明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 昆明 650093) 摘 要:就发展阶段而言,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70年代的初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以此 为参考,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在70年代初期解决一些经济问题的可行之处。进入对日本80 年代中后期泡沫经济的研究则引发了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80年代覆辙的思考。随后,简介90年代日本的长期萧条来看待已经出现的中国萧条论。最后,整体回顾日本经济发展经历 的过程:从70年代初期的繁荣到80年代中后期的泡沫形成、破裂到90年代的长期萧条, 我们能得到一些关于宏观调控、金融安全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相似; 泡沫经济; 萧条; 宏观调控 目前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泡沫,并且和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相似, 这种判断的潜台词认为,中国如果不防止泡沫的出现,将可能出现类似日本的长期萧条。但是,通过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具有特点的时期进行研究分析,我们会发现:首先,当前中 国经济现状与日本80年代中后期存在的差异太大,具有明显的不可比性,相反,中国目前 的经济状况倒更像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的经济状况;其次,由于发展阶段和宏观调控政策 的不同,中国不会重蹈日本80年代的覆辙;再次,我们现阶段讨论中国经济萧条有些杞人 忧天,为时过早。最后,我们纵观从繁荣到泡沫到萧条日本经济走过的轨迹,我们能得到了 一些启示和思考,比如:宏观调控的教训,金融危机的预防还有对当前一些问题应抱有的积 极看法。 一、与我国经济现状相似的7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一)、我国经济现状与70年代初期的日本经济更为相似。 首先,不可否认当前我国与日本80年代中后期的泡沫经济,有某些相同之处。例如, 从表面上看来,宏观经济都表现良好,投资和出口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外 汇储备迅速增长,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重处于较高水平,汇率升值、房地产和股票等 资产价格猛涨等。但是通过关键的发展阶段对比,体现出来的更多是差异。日本当时已经进 入后工业化阶段,中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广大的农村市场还没有完全启动,在 经济增长时期和产业结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从发展阶段、宏观经济状况来看,我国目前经 济状况与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期更接近,相似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经济总量: 日本从1955年到72年左右,保持了一个高速增长时期,两位数的增长,从数来看,和 我们现在比较像;经济总量位次上讲:1968年,日本从数量上完成了追赶欧美的任务,1970 年代初,GDP的绝对量居世界第三位,低于美国和前苏联;中国现在是第四位,07年和德 国差不多是并列第三,这个比较接近。 2.国际环境: (1). 石油涨价问题。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于1973年,油价从过去的每桶2.5美元涨到10美元,涨了四倍。而现在国际油价攀升的趋势是尽人皆知的,油价甚至超过每桶100美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至今。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阐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基于此,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展望 目录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2) (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 (2) (二)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 (3) (三)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 (3) (四) 经济衰退期(1991-2000年) (3) 1.企业生产能力过剩 (4) 2.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 (4) 3.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4) 4.经济体制调整失误 (4) 5.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 (4) 6.财政危机严重,削弱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5) 二、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5) (一) 日本的产业政策 (5) (二) 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 (5) 1.财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财权由中央所掌握 (5) 2.金融方面 (6) 3.企业特点 (6) 三、日本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 (6) (一)公司治理结构机能的衰退 (6) (二)长期雇佣体制阻碍了企业的改革与重组 (6) (三)主银行制导致企业经营效率的下降 (7) 四、日本经济发展展望 (7)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默认分类 2010-01-20 11:25:22 阅读32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自1868年明治维新起,日本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以发达国家为目标的追赶史。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跃居世界第二位。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不仅在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已位居世界前列。这些表明,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追赶时代在日本已经结束。以追赶为目标建立的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以及经营思想等,面临着深刻的调整。 但是,日本似乎没有意识到大转折时期的到来。它仍然延续过去的政策思想和发展模式,没有注意培育自主开拓发展的能力与机制。大量的过剩资本没有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而是流向房地产和股市,制造出泡沫经济。由此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后遗症,如大量的银行不良债权,股市疲软,投资信心不足,消费低迷,巨额财政赤字等,至今困扰着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目前正处在130多年未有的大转折时期,这是由追赶型的经济增长向成熟的、开拓发展型经济增长的转变。这种转折,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进入弯道,行驶速度下降是很自然的事。但是,转折的迟误和泡沫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大了转折的难度。世界经济的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2001年日本出现经济负增长可以说毫不奇怪。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有其客观必然性

像日本经济辉煌时期引起世界瞩目一样,日本近10年来的经济低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实,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其客观必然性,除了日本正处在转折期之外,还有如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经济基数的增大。 日本的国土面积不到中国的1/25,总人口相当于中国的1/10,然而日本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是中国的4.44倍。这说明,日本的经济基数已经相当大。按照2000年中日两国GDP的比值来算,如果日本GDP增长2%,中国要在GDP绝对量的增加上与日本持平,就需要有8.88%增长速度。但是,人们却往往认为2%是低速度,8.88%是高速度。产生这种错觉的主要原因在于只看到增长率,没有看到计算增长率的基数是不同的。显然,同样的GDP增加量相对于不同的基数,会有不同的增长率。基数越大,得出的增长率越低。随着经济基数的增大,增长速度下降是一种必然趋势。 1990—2000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约为 1.75%。同期,在7个主要发达国家中,与日本增长率不相上下的有法国(1.8%)、英国(1.94%)和意大利(1.56%)。公认为经济增长“优等生”的德国,同期的增长率为 2.25%,仅比日本高0.5%。但是,人们并不认为英、法、意经济陷入萧条,却认为日本经济状况不好。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过去40多年日本经济一直增长较快,

浅谈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一)

浅谈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一) 论文关键词:日本经济崛起;经济重组;发展战略 论文摘要: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为了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探索日本经济崛起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文章对“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做了探讨。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一)战后十年经济的重建 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即国民经济恢复和改组的时期。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是从1946年秋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走上轨道的。同时,也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推行了旨在铲除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并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一再削减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直接干预日本的经济结构的改组。“道奇整顿”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在1949年度则首次由赤字转为盈余,货币发行量趋于减少,物价水平开始下降,猖獗一时的通货膨胀得到了缓和,为尔后的经济恢复创造了必需的前提。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掀起了一股采购物资热,这又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整个经济生活空前活跃起来。1951年,旧金山“和约”签订后,美国名义上结束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日本政府在实现“经济自立”的口号下,大力进行经济结构的改组和基础工业的建设,开始实施一系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措施。在政府的鼓励下,各企业竞相增加投资,更新设备。1951年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利用外资,进口设备也逐渐增多。这段时期,日本的农业也有所恢复和发展。这一年,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了战前水平,从而标志着战后经济恢复的大体完成。 (二)日本经济的现代化和高速度增长 从1956年起,日本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开始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新时期。1956~1973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这种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所谓“经济奇迹”主要是指这一时期的发展。1956年以后的日本经济发展又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6~1964年。这一阶段日本围绕重、化工业化,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设备更新,为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其主要特点是:设备投资大量增长;能源结构发生变化;对外贸易迅速发展。1964年日本加入了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从而标志着日本正式成为先进工业国家的一员。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二阶段是1965~1973年。正是日本从经济上、技术上全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定性阶段。其特点是:工业生产规模向大型化发展;技术革新取得的突破;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地位显著改善;产业结构逐步实现现代化。70年代初期,日本基本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现代化。 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 (一)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 1.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2.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

对日本战后经济的认识

对日本战后经济的认识 战后的日本经济通常可分为:1945-1955的战后复兴时期,接着是高速发展时期,然后是1973年石油危机后的稳定发展时期。从1955年开始之后的10年间,日本经济实际平均增长率为8%,几乎在长达1/4个世纪内,日本经济以世界最高的增长率持续发展。195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尚居第7位,而12年后的1967年却跃居至第2位,过去的“中等发达国家”日本,如今已经被称为“经济大国”。 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受泡沫经济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停滞萧条的局面,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但日本蕴涵的发展后劲仍不可小觑。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长期高速发展,这其中既得益于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也受益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经济发展自身具备的一系列独特之处。 一般认为,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因日本向和平国家转型而摆脱了军费负担,以及农地改革、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劳动立法等经济民主化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按照野口悠纪雄的观点,日本经济所以在战后迅速恢复并马上实现高速增长,主要归因于在战时形成的经济体制。他这样写道:“‘日本型企业’的各种特征,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实现,起了发动机的作用。”“正是由于实行了金融统制,才可能对资本集约性战略产业实行重点资源分配,才可能在作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支柱产业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中,实现工业化。就这个意义而言,可以说在金融体制中维持‘战时体制’,是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原因。”不过,野口悠纪雄对“战时体制”的评价,绝不仅止于肯定它的积极作用,绝不意味着他称颂乃至推崇这一体制。相反,他认为这一体制已经落后于时代要求,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他明确指出:“迄今为止,虽然日本政府几度试图进行改革,但是这一体制依然没有改变。在日本走向未来的今天,1940年体制已经成为一大桎梏。” 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扶植,为日本经济腾飞提供了重要保障。战后美国占领日本之初,帮助日本铲除了军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及其社会经济基础,制定了一系列现代法令,建立起比较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1947年以后,美国又变打击日本为扶植和利用日本,与日本建 立安保体制,美国负责日本的安全保障,日本不设立正式军队。由此,日本节省了大量军费开支,相应增加了发展经济的能力。在朝鲜战争中,美国从日本订购军需物资达23.9亿美元,1964~1968年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又从日本订购军需物资达18.8亿美元。除这些有形的直接订购物资外,美国还为日本产品进入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打开了通道。另外,美国为了扶植日本这个远东地区的盟友,为其提供了一系列帮助和支持,如允许日本自由地从美国及相关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引进各种技术,允许其产品自由进入它们的市场,允许日本从美国等国引进资金,等等。 强调政府的“主导”或“导向”作用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与其它一些西方国家相比,日本经济中的政府干预强度更大。日本政府除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外,还注重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等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对电力、铁路、港口设施等所谓“公共工程”的投资,为企业提供了廉价的电力和便利的交通运输。运用税收杠杆,扩大企业内部积累,鼓励和促进私人设备投资;采取低利息政策,向企业大量贷款;加强外贸和引进外资的管理,扶植新兴产业,适当保护弱小产业;在每次经济危机爆发时,交替采用紧缩通货政策或者赤字财政政策,千方百计地缓和和缩小危机的破坏程度。 积极引入先进科学生产技术,为日本经济注入发展活力和后劲。战后初期,日本的工业技术装备比欧美国家落后20—30年。当时,在主要西方国家正掀起一场以电子计算机、激光、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国际上的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空前活跃。日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由于日本的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引用新

1970年至1985年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1970年至1985年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1.货币政策 说到货币政策,要先追溯到战后时期。在战后初期,日本为了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遵循从紧的方针并辅之以严厉的行政手段控制金融信贷活动。经过1945至1952年近十年左右的收缩银根,货币政策较好地抑制住了通货膨胀,为日本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3至1970年经济起飞时期日本货币当局采取的重要金融措施主要包括低利率信贷政策、贷款额度优先政策等。长期实行人为的低利率政策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 在1970年至1985年期间,稳定经济变成了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并根据日元汇率变化来调整货币政策。进入80年代,为了维持日本经济奇迹,日本政府长期采取低利率和低汇率政策实行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1981-1985年间,日本银行贴现率一直维持在5-6%的水平上。1985年广场协议以前,尽管日元升值,但是幅度并不是很大。 2.资本要素持续增加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向帝国主义过程中,日本国家政权还与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这一切使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最大的债务国家变成债权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奠定了基础。 还有,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美国的推动也是密不可分的。日本成为美国的附属国后,但由于美苏争霸需要,美国积极地调整战略,扶植日本经济,保留了日本的经济基础,使之不但未遭破坏,反而坐收渔利。此外朝鲜和越南的军事订货在更大程度上刺激其经济发展。 3.调整生产关系 日本经济崛起的又一个原因是调整生产关系,变革落后封建因素之束缚,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改革是日本经济兴旺发达的基础和前提。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铲除封建残余势力,这无疑将会为本国经济发展打造一片蔚蓝的天空,打通迅速前进的道路。

相关主题